丹栀逍遥散临床应用实例

丹栀逍遥散临床应用实例

一、丹栀逍遥散临床应用举隅(论文文献综述)

胡倩[1](2021)在《国医大师伍炳彩治疗心悸的临床经验探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本文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对伍炳彩教授治疗心悸的临床医案进行分析,分析国医大师伍炳彩治疗心悸的辨证思路及用药组方规律,为中医治疗心悸提供用药借鉴和辨证思路参考。研究方法:选取伍炳彩教授从2016年7月到2020年11月于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门诊治疗心悸的临床医案,收集并整理以此作为原始材料,严格按照心悸的临床诊断标准纳入样本。其中符合条件的有260例(494次就诊记录)。全部临床资料利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07办公软件进行录入并建立电子病历数据库,按照患者的一般情况、就诊症状、治法方药等进行进一步数据处理,规范病历中的药物名及中医术语。采用SPSS Statistics 22、SPSS Modeler18、Gephi0.9.2软件分别进行频数分析、药物聚类分析、药物关联规则分析、核心药物类型分析。研究结果:1.一般情况分析:共收集心悸完整医案260例,其中女性166例,占比63.8%,男性94例,占比36.2%。此次入选病例中年龄跨度从最小的患者为7岁,到最大的患者年龄为90岁。在年龄分布情况中,40岁-59岁年龄段出现心悸的患者频数较高,占比27.73%。女性患者在40-59岁这一年龄段人数占所有年龄段人数的58.43%,倍于其他年龄段。2.频数分析:症状频数统计中心悸最为多见,其次为胸闷、疲乏、口干渴、寐差、头晕、自汗、畏寒、口苦、烦躁、口腻、咽红。舌象频数最高的为舌质红、舌质暗、苔黄腻等。脉象频数最高的为寸旺、寸浮、脉软、脉弦细、脉弦。药物频数统计显示甘草、茯苓、陈皮、当归、生姜、柴胡、法半夏、白芍、大枣、党参、首乌藤、白术运用次数较多。将核心药物进行药物类型分类,其中药物类型频数最高的为清热药,其次为补虚药、解表药。3.关联规则分析:通过对494个中药处方中的药物进行分析,常用药对有陈皮-竹茹、金银花-马勃、牛蒡子-马勃、连翘-射干、当归-苍术、杜仲-槲寄生。常用药组有陈皮-竹茹-法半夏。4.聚类分析:将494个中药处方中,频率≥70次的药物进行聚类分析,可分为4类。聚类1包含马勃,射干,牛蒡子,金银花,连翘,郁金,枇杷叶,苦杏仁、甘草、香附,紫苏梗,厚朴,法半夏,竹茹,陈皮,炒枳壳,炒枳实。聚类2包含杜仲、槲寄生、当归,白术,神曲,苍术,黄芪,黄柏,麦冬,五味子,泽泻,党参,葛根、丹参。聚类3包含焦栀子,薄荷,柴胡,牡丹皮,白芍,茯苓、知母,川芎,酸枣仁,夜交藤。聚类4中黄芩,桂枝,生姜,大枣,浮小麦、炙甘草。研究结论:1.结合舌象、脉象及药物频数分布表及关联关系分析,心悸的致病因素主要为湿、热、血瘀、痰。伍炳彩教授治疗心悸辨证仔细,其辨证思路为审察阴阳,注重气血;从五脏论治,以心肝脾为主;重视湿、热与瘀血;凭脉辨证。2.伍炳彩教授治疗心悸时其注重先清湿热,后以补虚。3.从药物关联规则分析、药物聚类分析可得伍炳彩教授治疗心悸常用药对有陈皮-竹茹、当归-苍术、香附-紫苏梗、郁金-枇杷叶、杜仲-槲寄生。核心方有银马温胆汤、丹栀逍遥散、李氏清暑益气汤、甘麦大枣汤、酸枣仁汤、桂枝甘草汤。

朱红梅[2](2021)在《基于现代医案的郁证证治理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郁证是以情志不舒、情绪低落、胸闷、胁肋胀满或疼痛,或咽中如有异物梗阻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症。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该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其易复发性、难治愈性成为医学界的难题。现代医学主要通过抗抑郁药物治疗,传统医学治疗郁证有其独特的优势,所以研究中医医家临床治疗郁证用方用药等经验至关重要。郁证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其狭义的郁证,单指情志不舒之郁。本文主要通过文献研究方法和数据分析技术,从狭义郁证的现代医案入手,探讨现代医家治疗郁证的证治规律,并对现代郁证医案的用方用药特点进行了统计分析。为临床治疗郁证提供辨治思路和用方用药借鉴。方法:全文一共分为两个部分:一、郁证的文献研究,一共分为两个方面论述:第一,探究郁证的源流,分别从广义和狭义的角度进行理论探源。第二,现代医家对郁证的认识,发现现代医家治疗临床常见的抑郁症,多采用中医治疗郁证的方法进行治疗。二、郁证现代医案研究方面,通过CNKI、VIP、CBM等数据库相关期刊,按照如下条件进行文献检索:1.关键词=郁证or梅核气or脏躁or百合病or不寐;2.篇名=(医案or验案or治验or案or举例or举隅)and关键词=(郁证or梅核气or脏躁or百合病or不寐),检索年限2000年1月至2020年6月,收集治疗数据库中中医疾病诊断明确为郁证、脏躁、梅核气、百合病、不寐等相关医案。并根据纳入排除规范进行逐步筛选,有关联的文献共187篇,最终确定纳入的病例225例,对符合要求的文献用Excle建立数据表,然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经统计分析发现,近30年来,关于郁证的研究文献逐年增加。郁证患病年龄逐渐年轻化,以18到65岁年龄阶段为主,以青、中年女性为多。郁证病因多为情志因素导致,主要病因为情志不舒、忧郁、悲、怒。郁证以实证、虚实夹杂证为多。郁证的常见证型有痰气郁结、肝气郁结、肝郁脾虚、阴虚火旺、心神失养、胆热痰扰、气滞血瘀、心肝失调、气郁化火、肝郁气滞,痰气互结、肝气郁结,心肝血虚、肝肾两虚、肝郁气滞、肝郁血虚证。郁证的常见症状:失眠、胸闷、善太息、纳差、心烦、咽喉异物感、多梦、情绪低落等症状为主。郁证的舌象以舌红苔黄为多;脉象方面,常见单脉为弦脉;复合脉以弦细为主。现代医家在治疗郁证中,常用治法有疏肝、理气、化痰、安神;常用的高频方剂依次为温胆汤、柴胡疏肝散、甘麦大枣汤、半夏厚朴汤、逍遥散等方剂。治疗郁证最高频的药物有:柴胡、茯苓、半夏、酸枣仁、白芍、当归、陈皮、川芎、香附、合欢皮、白术等30味中药,其中以理气、补虚、安神类药物为主,其中以归肝、心、脾经药物为多。常用药味为苦、辛、甘。结论:1.郁证发生有逐年增多的趋势,以中青年女性最多。2.郁证的舌苔以舌红苔黄为主,脉象以弦细为主。3.郁证常见证型为痰气郁结、肝气郁结、肝郁脾虚三种。4.郁证常用治疗方剂有温胆汤、柴胡疏肝散、甘麦大枣汤等;最常用柴胡、茯苓、半夏、酸枣仁、白芍、当归、陈皮、川芎、香附、合欢皮、白术等30味中药,其中以理气、补虚、安神类药物为主,其中以归肝、心、脾经药物为多。常用药味为苦、辛、甘。5.现代郁证的证治规律与《金匮要略》记载的相关郁证的辨治规律基本上一致,只是现代医家治疗郁证用法用药更加广泛灵活,这是现代医家对仲景辨治疾病思路继承和发展的结果。

邹聪[3](2021)在《丹栀逍遥散加减联合穴位埋线治疗肝郁血热型经期延长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本课题通过临床观察来研究中医药治疗月经病类中肝郁血热型经期延长的临床疗效。收集肝郁血热型经期延长病例72例,以疏肝解郁、凉血调经为法,运用中药颗粒剂丹栀逍遥散加减口服联合穴位埋线治疗(选穴:关元、气海、子宫、血海、三阴交、太冲、肝俞),与单纯运用中药颗粒剂丹栀逍遥散加减口服治疗进行对比研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主症、次症改善情况,以及两种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并评估该治疗方案在临床上的可实施性、安全可靠度、毒副作用等。进一步探讨和拓展本病在现代生活中的病因病机及丹栀逍遥散的现代临床应用,在一定程度上也评估了穴位埋线治疗妇科出血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本课题观察临床病例72例,来自于湖北省中医院妇科门诊,且都是通过中医辨证为肝郁血热型的经期延长患者。将72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各36例,观察过程中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例病例脱落,实际统计病例数为70例。观察组给予颗粒剂丹栀逍遥散加减口服(药物组成:丹皮、栀子、柴胡、炒白芍、当归、茯苓、白术、薄荷、煨生姜、甘草十味药加减组成)联合穴位埋线治疗(取穴:关元、气海、子宫、血海、三阴交、太冲、肝俞),对照组给予颗粒剂丹栀逍遥散加减口服,两组患者药物均来自于湖北省中医院门诊药房。药物服用方式均是:每日两次、一次一包、分别早晚餐后半小时温开水冲服;服药时间均为:于月经第四天开始服用,继服七天,连续治疗三个月经周期后,观察疗效。穴位埋线,两周一次(分别于经期第一天、第十四天埋线一次),连续三个月经周期。并嘱患者治疗期间劳逸适度、情志条畅、饮食忌寒凉辛辣刺激之物。本治疗方案实施期间禁服其它药物,禁用其他治疗。评估并记录所以入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的主症及次症积分,并使用软件SPSS17.0通过t检验、检验等方式进行统计学分析,根据所得数据评估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在治疗结束后需进行3个月的随访。结果:经三个月经周期的治疗后,观察组(丹栀逍遥散加减口服联合穴位埋线)病例共35例,痊愈12例,占34.29%;显效8例,占22.86%;有效13例,占37.14%;无效2例,占5.71%;总有效率为94.29%。对照组(丹栀逍遥散加减口服)共35例,痊愈5例,占14.29%;显效7例,占20%;有效16例,占45.71%;无效7例,占20%;总有效率为80.00%。两种治疗对肝郁血热证经期延长患者均有效果,但观察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对于治疗肝郁血热证经期延长,丹栀逍遥散加减口服联合穴位埋线优于单纯口服中药治疗。具体体现在主症中行经时间延长、经量过多两个症状的改善,以及次症胸胁胀痛、经行腹痛的改善程度试验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对于经色、经质这一主症及情绪抑郁、烦躁易怒、口苦咽干三组次症两组患者治疗后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但观察组与对照组临床疗效无明显差异。结论:经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得出口服丹栀逍遥散加减联合穴位埋线治疗肝郁血热证经期延长临床疗效更好这一结论。且在实验过程中未发现明显毒副作用,安全度高,在临床上可实施性强。

杨诗敏[4](2020)在《丹栀逍遥散加减治疗小儿“脱被征”之心肝郁热型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观察丹栀逍遥散加减治疗小儿“脱被征”心肝郁热型的临床疗效,探讨小儿“脱被征”心肝郁热型中医辨治效果,为小儿“脱被征”心肝郁热型的临床防治提供中医治疗方案,减少因“脱被征”而导致的各种并发症,弥补的“脱被征”治疗领域的空白。方法:将于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儿科门诊就诊中符合小儿“脱被征”心肝郁热型的66名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3例,其中对照组仅予改善饮食及生活起居护理,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使用丹栀逍遥散加减治疗,10天为一疗程,服用一疗程后对研究对象进行随访并评价近期临床疗效,1个月后进行第二次随访并评价远期临床疗效,观察患儿治疗前后的病情变化。结果:1、未干预前两组的性别、年龄、脱被程度、脱被病情、脱被次数、中医症状总积分、单项积分各方面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整体疗效比较:第一次随访时治疗组总有效率(36.67%)优于对照组(9.67%)(P<0.05);第二次随访时治疗组总有效率(80.00%)优于对照组(12.90%)(P<0.01)。且在整个观察期间,治疗组不同脱被程度的疗效随着时间均有递增,对照组仅轻度脱被患儿随着时间可得到改善,而中度以上未见明显变化。3、观察期间两组脱被次数的比较:治疗组两次随访的脱被次数均较未干预减少(●P、●●P<0.01);对照组脱被次数观察期间呈波动状态。第一次随访时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第二次随访时治疗组脱被次数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1)。4、心肝郁热相关中医症状情况比较:两组中医症状在两次随访均有改善(●P、●●P<0.01),治疗组中医症状总积分呈坡度下降,对照组的则呈波动状态。第一次随访时两组总积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第二次随访时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运用丹栀逍遥散加减治疗心肝郁热型小儿“脱被征”的临床效果明确,不仅可减少小儿的脱被次数,还可有效改善患儿的相关中医症状,具有副作用小、疗效可观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林亮吟[5](2020)在《基于文献统计探究中医药治疗失眠的时辰用药规律》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对中医失眠医案的文献研究,探索患者失眠发生时辰与所使用中药的相关性,对其使用的药物进行归经分类、总结其使用规律并分析用药特点。方法:运用计算机检索的方法,从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PubMed数据库中搜索自1919年以来至2019年7月已发表的与原发性失眠相关的中医医案,运用SPSS20.0统计软件对收集的文献进行频数分析,直观分析临床所用药的使用规律,探讨失眠发生不同时辰的用药特点及规律,为临床上中药的使用提供新的思路。结果:1.本次研究按检索方案检索出从1919年至2019年文献共963篇,通过阅读摘要排除文献510篇,阅读全文排除139篇。最终纳入研究文献314篇,共计纳入原发性失眠病案517例。2.一般资料:本研究纳入的失眠病案多发生于亥时与子时,辰时发生失眠的情况相对较少。3.性别分布:研究纳入的失眠病案中,女性失眠患者占67.0%,男性患者占33.0%。总体失眠患者女性较男性居多。4.年龄分布:研究纳入的失眠病案患者年龄分布在17-81岁之间,平均失眠患者年龄为46岁左右。其中41-60岁年龄段的失眠患者最多,共计229例,占总数的44.3%,其次是21-40岁年龄段,共计188例,占总数的36.4%。在各时辰失眠患者年龄分布中,丑时(01:00-03:00)、寅时(03:00-05:00)患者相对年长,平均为62.56±10.24岁、62.00±10.39岁的中老年人,子时(23:00-01:00)患者相对年轻,平均为44.72±10.67岁的中青年人。小于20岁的患者失眠常发生于子时,在21-40岁年龄段的患者失眠常发生于亥时、子时、卯时、辰时,呈两极化分布,41-60岁年龄段的患者失眠可出现于各个时辰,61岁以上患者失眠较集中发生于丑时、寅时。5.药物使用:在排除甘草的使用频次后,药物频次最多的酸枣仁、茯苓、白芍、柴胡、生龙骨、远志、当归、夜交藤、生牡蛎、黄连、川芎,分别使用了 311、279、217、208、203、182、169、165、163、163、138、128 次,使用率分别为 60.2%、54.0%、42.0%、40.2%、39.3%、35.2%、32.7%、31.9%、31.5%、26.7%、24.8%。并在各时辰用药占比中,酸枣仁在寅时(03:00-05:00)使用占比最大,占66.7%,茯苓在卯时(05:00-07:00)使用占比最大,占51.5%,白芍在亥时(21:00-23:00)使用占比最大,占43.7%,柴胡在亥时(21:00-23:00)使用占比最大,占44.5%,生龙骨在丑时(01:00-03:00)用药占比最大,占39.3%,远志在寅时(03:00-05:00)使用占比最大,占41.7%,当归在丑时(01:00-03:00)使用占比最大,占44.3%,夜交藤在子时(23:00-01:00)使用占比最大,占38.1%,生牡蛎在寅时(07:00-09:00)用药占比最大,占41.7%,黄连在子时用药占比最大,占33.9%,川芎在亥时(21:00-23:00)用药占比最大,占27.8%。各时辰用药频次特点:在排除甘草的使用频次后,在亥时(21:00-23:00)失眠病案中,用药频次最多的前三位为酸枣仁、柴胡、白芍、茯苓,分别使用了 134次、109次、107 次、107 次,使用率分别为 54.7%、44.5%、43.7%、43.7%。在子时(23:00-01:00)失眠病案中,用药频次最多的前三位为酸枣仁、白芍、夜交藤、茯苓,分别使用了59次、50次、45次、45次,使用率分别为50%、42.4%、38.1%、38.1%。在丑时(01:00-03:00)失眠病案中,用药频次最多的前三位为酸枣仁、当归、茯苓,分别使用了34 次、27 次、25 次,使用率分别为 55.7%、44.3%、41%。在寅时(03:00-05:00)失眠病案中,用药频次最多的前三位为酸枣仁、远志、柴胡、白芍,分别使用了 24次、15 次、14 次、14 次,使用率分别为 66.7%、41.7%、38.9%、38.9%。在卯时(05:00-07:00)失眠病案中,用药频次最多的前三位为茯苓、酸枣仁、当归,分别使用了 17次、14次、13次,使用率分别为51.5%、66.7%、39.4%。在辰时(07:00-09:00)失眠病案中,用药频次最多的前三位为酸枣仁、茯苓、柴胡,分别使用了 14次、12次、10次,使用率分别为58.3%、50%、41.7%。6.性味方面:药性方面:在亥时(21:00-23:00)失眠中,所用药物多性寒、平、温,使用率分别为27.0%、23.0%、19.6%。在子时(23:00-01:00)失眠中,所用药物多性寒、平、温,使用率分别为26.7%、25.5%、20.9%。在丑时(01:00-03:00)失眠中,所用药物多性寒、平、温,使用率分别为25.5%、24.3%、18.3%。在寅时(03:0-05:00)失眠中,所用药物多性寒、平、温,使用率分别为24.7%、23.0%、17.7%。在卯时(05:00-07:00)失眠中,所用药物多性平、寒、温,使用率分别为25.0%、23.9%、22.2%。在辰时(07:00-09:00)失眠中,所用药物多性寒、平、温,使用率分别为25.3%、24.2%、21.9%。药味方面:在亥时(21:00-23:00)失眠中,所用药物多味甘、辛、苦,分别使用了 1481 次、970 次、907 次,使用率分别为 38.8%、25.4%、23.7%。在子时(23:00-01:00)失眠中,所用药物多味甘、辛、苦,分别使用了 724次、538次、494次,使用率分别为37.9%、28.2%、25.9%。在丑时(01:00-03:00)失眠中,所用药物多味甘、辛、苦,分别使用了 378次、230次、230次,使用率分别为39.1%、23.8%、23.8%。在寅时(03:00-05:00)失眠中,所用药物多味甘、辛、苦,分别使用了 224次、148次、146次,使用率分别为37.7%、24.9%、24.6%。在卯时(05:00-07:00)失眠中,所用药物多味甘、苦、辛,分别使用了 203次、123次、113次,使用率分别为40.9%、25.0%、22.8%。在辰时(07:00-09:00)失眠中,所用药物多味甘、辛、苦,分别使用了 140次、96次、82次,使用率分别为38.4%、26.4%、12.5%。7.归经方面:使用中药多归经于肝、心、脾三经,分别占全部病案归经数的17.8%、17.6%、14.6%。在亥时(21:00-23:00)失眠病案中,使用的中药多归经于肝、心、脾三经,分别占亥时失眠总归经的17.3%、15.0%、14.5%。在子时(23:00-01:00)失眠病案中,使用的中药多归经于肝、心、脾三经,分别占子时失眠总归经的17.7%、17.6%、15.6%。在丑时(01:00-03:00)失眠病案中,使用的中药多归经于肝、心、脾三经,分别占丑时失眠总归经的18.5%、17.5%、16.1%。在寅时(03:0-05:00)失眠病案中,使用的中药多归经于肝、心、肺三经,分别占寅时失眠总归经的17.6%、17.2%、14.7%。在卯时(05:00-07:00)失眠病案中,使用的中药多归经于肝、脾、心三经,分别占卯时失眠总归经的20.0%、15.2%、14.5%。在辰时(07:00-09:00)失眠病案中,使用的中药多归经于肝、脾、肺三经,分别占辰时失眠总归经的16.9%、15.7%、15.1%。在亥时、子时、丑时、卯时失眠中,使用药物多归于肝、心、脾经;在寅时失眠中,使用药物多归于肝、心、肺经;在辰时失眠中,使用药物多归于肝、脾、肺经。结论:1.使用药物方面:酸枣仁、茯苓、白芍、柴胡、生龙骨、远志、当归、夜交藤、生牡蛎、黄连、川芎药物总体使用率较高。各时辰失眠治疗使用的药物多为酸枣仁、茯苓、白芍等滋阴养血安神一类,不因时辰不同存在明显差别。通过将各失眠类型与结果得出的失眠时辰用药相对应结合,得出与时间相关类型的失眠用药规律:亥时入睡困难或易醒的患者,多使用白芍、柴胡、川芎;子时入睡困难或易醒的患者,多使用夜交藤、黄连;丑时入睡困难、易醒、早醒的患者,多使用当归、生龙骨;寅时易醒或早醒的患者,多使用酸枣仁、生牡蛎、远志;卯时易醒或早醒的患者,多使用茯苓。2.药物性味方面:失眠中用药多性寒、平、温,多味甘、辛、苦,在各时辰中无明显差别。3.药物归经方面:各时辰发生的失眠,使用药物大多归于肝、心、脾经,个别在寅时、辰时有些微不同(寅时失眠使用药物多归于肝、心、肺经,辰时失眠使用药物多归于肝、脾、肺经),总体上无明显差别。4.用药与时间关系:各时辰失眠治疗所使用的药物在总体上并无明显的区别,但与失眠发生的特定时辰气血运行衰弱之经可能存在相关(亥时、子时脾经、心经气血运行衰弱)。

王伟斌[6](2019)在《基于古今医案的郁证辨治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郁证是以情志因素为主要致病原因和临床表现的一种中医疾病,常见于神经衰弱、癔症、焦虑症、抑郁症等现代医学疾病。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人们的工作、生活节奏加快,各方面压力逐渐增大,情志类疾病发病率也呈现出不断升高的趋势。传统中医药对于郁证的认识和治疗具有较长的发展历史,且疗效明显。在中国医药数千年的发展历史长河里,历代医家将自己的诊疗过程记录,累积了大量宝贵的医案,其中也包括郁证的相关诊疗经验记载,中医医案研究是中医药学术研究和名老中医经验传承的重要途径之一。本研究以古代郁证医案和现代郁证医案为数据基础,以数据挖掘为主要研究方法,对郁证的辨治规律进行研究,以期为现代临床郁证诊疗和中医医案研究提供借鉴。1.研究目的收集整理古代、现代郁证医案,构建结构化的古代郁证医案数据库、现代郁证医案数据库;分析挖掘郁证辨治规律,发现古今郁证辨治规律变化,为现代郁证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2.研究内容及方法(1)文献调研,确定疾病范围对10年内出版发表的相关教材、标准、专业书籍进行调研,进一步明确现代郁证的概念、临床表现、病因病机、诊断要点以及鉴别诊断等内容,确定疾病筛选范围。(2)制定纳入、排除标准根据数据来源不同,结合古代医案特点、现代医案特点、现代医案文献特点,分别制定古代郁证医案纳入、排除标准,现代郁证医案纳入、排除标准,现代郁证医案文献纳入、排除标准。(3)数据整理建立数据库利用文本识别软件对古代医案和现代医案文献进行文本化处理,筛选医案,利用医案拆分软件等对纳入的古代郁证医案、现代郁证医案,进行医案结构化;填充数据、清洗数据、术语规范化,医案名词术语的规范化处理主要参考《中医药主题词表》、中国中医药数据库·检索系统、《古代汉语词典》《中医大辞典》等。利用古今医案云平台构建结构化的郁证专题医案数据库。(4)数据挖掘,分析结果利用古今医案云平台、中医药数据挖掘系统·TCM Miner、SPSS 22.0等软件对古代郁证医案和现代郁证医案分别进行数据挖掘,基于数理统计、关联分析、聚类分析、复杂网络、支持向量机等方法,分别对医案的病因、临床表现、治法、方药等信息进行分析,并解读结果。3.研究结果构建了郁证专题医案数据库,数据库包含结构化郁证医案共2348案,共4079诊次。其中古代郁证医案364案,共461诊次;现代郁证医案1984案,共3618诊次。古代郁证发病患者多为20-49岁之间的中青年女性;发病原因多为情志因素,忧、思致病最多;常见症状以失眠最多。常用治法以化痰、疏肝、解郁健脾为主;治疗使用的高频方剂有归脾汤(27次)、逍遥散(22次)、加味逍遥散(15次)等;高频中药包括茯苓(186次)、陈皮(115次)、甘草(113次)、人参(101次)、当归(98次)、白术(94次)、酸枣仁(80次)等;中药性味归经属性多为温性、平性、苦味、辛味,归脾经、肺经;常用中药组合有白术-茯苓、茯苓-甘草、茯苓-当归、白术-甘草等;常用核心方剂以丹栀逍遥散为基础加减。其中明代郁证治疗使用的高频中药包括:人参(50次)、甘草(49次)、茯苓(49次)、当归(47次)、白术(45次)、黄芪(32次)、柴胡(28次)、栀子(26次)、酸枣仁(26次)等;性味归经多为温性、平性,辛味、苦味,归脾经、肺经药物;常用药物组合有:白术-茯苓、白术-人参、当归-人参、甘草-人参等;核心方以归脾汤为基础加减。其中清代郁证治疗使用的高频中药包括:茯苓(137次)、陈皮(89次)、茯神(68次)、白芍(67次)、甘草(64次)、郁金(63次)、牡丹皮(58次)、半夏(57次)、香附(55次)、酸枣仁(54次)等;性味归经多为温性、平性,甘味、苦味、辛味,归肺经、脾经为主;常用中药组合有:陈皮-茯苓、茯苓-甘草、白术-茯苓、当归-茯苓等;核心处方以丹栀逍遥散合归脾汤为基础加减。现代郁证发病患者集中在20-59岁,多为中青年女性。常见的症状有:失眠、纳呆、心烦、抑郁、胸部胀闷、乏力、咽喉部异物感、神疲、心悸等;舌脉以舌红、苔黄、脉弦最为常见。常用治法为疏肝理气、解郁、化痰、安神等;治疗使用的高频方剂有逍遥散(278次)、半夏厚朴汤(162次)、甘麦大枣汤(147次)、归脾汤(104次)、温胆汤(92次)、柴胡疏肝散(91次)等;高频中药包括柴胡(1546次)、茯苓(1210次)、当归(1167次)、白芍(1109次)、郁金(1091次)、甘草(939次)、炙甘草(752次)、香附(624次)、大枣(614次)、川芎(605次)、制半夏(577次)、石菖蒲(576次)、陈皮(558次)、厚朴(553次)、炒酸枣仁(535次)等;药物属性多为温性、平性,苦味、辛味,归脾经、肺经、肝经、心经;常用中药组合有:白芍-柴胡、当归-柴胡、柴胡-郁金、当归-白芍、当归-白芍-柴胡等;核心处方为酸枣仁汤、柴胡舒肝散、二陈汤加减。现代郁证医案中肝气郁结型郁证治疗使用的高频中药有:柴胡(299次)、当归(240次)、白芍(226次)、郁金(220次)、香附(175次)、茯苓(154次)、炒酸枣仁(115次)、川芎(114次)、甘草(113次)等;核心处方以柴胡舒肝散为基础加减。气郁化火型郁证治疗使用的高频中药有柴胡(350次)、郁金(266次)、白芍(262次)、当归(221次)、茯苓(184次)、石菖蒲(167次)、甘草(162次)、川芎(140次)、合欢皮(127次)等;核心处方以逍遥散合定志丹为基础加减。痰气郁结型郁证治疗使用的高频中药有茯苓(260次)、厚朴(210次)、甘草(175次)、柴胡(131次)、陈皮(129次)、郁金(128次)、半夏(122次)、桔梗(97次)等;核心处方以半夏厚朴汤合二陈汤加减。心神失养型郁证治疗使用的高频中药有柴胡(164次)、大枣(149次)、当归(143次)、甘草(114次)、白芍(108次)、郁金(107次)、炒酸枣仁(105次)、茯苓(103次)等;核心处方以甘麦大枣汤合逍遥散加减。心脾两虚型郁证治疗使用的高频中药有当归(177次)、柴胡(176次)、白芍(137次)、炙甘草(133次)、茯苓(131次)、黄芪(114次)、党参(101次)、郁金(95次)、白术(88次)等;核心处方以归脾汤为基础加减。心肾阴虚型郁证治疗使用的高频中药有当归(106次)、柴胡(101次)、茯苓(78次)、白芍(68次)、郁金(65次)、炒酸枣仁(64次)、丹参(56次)、甘草(53次)、合欢皮(50次)、川芎(45次)、五味子(41次)、茯神(41次)、夜交藤(36次)、黄连(36次)、党参(31次)、黄芪(31次)、石菖蒲(29次)、山药(27次)、生地黄(27次)、熟地黄(25次)等;核心处方以天王补心丹合柴胡舒肝散加减。利用本研究所纳入的现代郁证医案训练的SVM分类模型,计算出郁证各证型诊断特征性症状;如肝气郁结证(嗳气,气短,胁胀等)、气郁化火证(大便干燥,口苦,易怒等)、痰气郁结证(咽喉部异物感,嗳气,胁胀等)、心神失养证(善忧好哭,胆怯,恐惧等)、心脾两虚证(嗳气,纳呆,入睡难等)的高权重症状,对于心肾阴虚证的高权重症状计算准确度较低。4.研究结论古代郁证发病患者以中青年女性为主;病因以情志因素为主,忧思致病最多;发病首先影响心神,肝脾受病明显;治疗重视肝脾,以健脾为主;明代郁证治疗以补脾、疏肝为主;清代郁证治疗以健脾、疏肝为主。现代郁证发病患者以中青年女性为主;发病涉及五脏,舌象脉象特征明显;治疗肝脾同治,重在疏肝,不忘安神。现代郁证的分型论治紧扣病机,以疏肝、理气、解郁为主要治疗原则,其中肝气郁结证辅以安神;气郁化火证辅以清热、养血、安神;痰气郁结证辅以健脾、化痰;心神失养证辅以养心、安神、健脾;心脾两虚证辅以补益气血、健脾、养心;心肾阴虚证辅以养血、滋阴、清热、安神。基于SVM的分析方法可以较好的发现郁证的症状-证型关系。古代和现代郁证患者均以中青年女性为主要患病人群,现代郁证患者古代患者的年龄段增宽10岁。现代郁证医案的诊疗较古代更重视舌象。现代医家较古代医家在郁证辨证中,注重总结疾病的发展规律,按照疾病发展过程中的病机变化将郁证分型论治,用药紧扣病机,更具有针对性。古今郁证治疗均注重调和肝脾、安神,但现代医家更重疏肝。

马丽[7](2018)在《国医大师班秀文辨治月经不调学术思想与证治规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文以国医大师班秀文辨治月经不调的938例有效医案为研究对象,深入挖掘其辨治月经不调的学术思想与证治规律,以期进一步指导中医妇科临床实践,同时将班氏宝贵经验不断传承与发扬,造福广大月经病患者。方法: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关联规则算法,对938例班氏辨治月经不调的医案进行数据挖掘,开展理论、临床、数理相结合的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与证治规律研究。结果:1、月经不调的历史演变历经五个时期。秦汉时期为妇科学理论形成时期,这一时期基本形成对妇女经、带、胎、产、杂病的辨证论治体系,对月经不调的认识有了初步记载。晋唐时期月经不调出现了单独区分。宋金元时期对月经不调的认识进一步深入,涉及病名、病机、治则等各个方面,为学术争鸣时期。明清时期对月经不调理论、辨证、治则、治法、方药的认识更加完善与融会贯通。到了现代,中医对月经不调的病因病机认识不断深入、且治则治法呈现多样性。2、班氏辨治月经不调学术经验文献研究结果:班氏辨治月经不调,注重调补肝肾,从肾治经;从肝论治,尤重疏肝柔肝;从奇经论治,注重奇经与肝肾的密切关系;健脾充源,注重调理气血;善用活用经方,用药平和精专顾脾胃,善用花类药;注重壮医药物的推广使用。3、班氏辨治月经不调证治规律研究结果:病因:班氏认为月经不调主要有外感和内伤两大类。外感病邪中六淫致病以寒、热、湿邪为主。内伤多为体质因素、情志刺激、饮食不节、多产房劳等。其它还有妇科手术、药毒等致病因素。病机:班氏认为月经不调病机以虚、郁、瘀为主,其中虚尤以脾、肝、肾、气血虚居多,且常与痰、瘀相兼,表现为虚实、虚瘀、痰瘀等复杂性病机。郁的病机主要是肝郁、痰郁、湿郁以及与气、血相兼的病机。瘀的病机主要是气血瘀积、脏腑夹瘀等。此外还有热、痰湿、宫寒、肝脾脏腑不和等病机。治则治法:班氏常用的治则治法有疏肝柔肝、通络活络、健脾、养血、调理气机、清热、调经、化湿、养阴、壮腰、止带、化瘀等,结合文献研究包括调理脏腑的疏肝柔肝、疏肝清热、健脾柔肝、疏肝理血、滋肾养肝、温肾暖肝、温血化瘀之法与调理气血的滋水生血、活血化瘀等治法。分型论治:班氏认为月经不调主要分为血热证、血寒证、血虚证、气虚证、气郁证、血瘀证、痰湿证、脾虚证、肾虚证、肝肾亏虚证等证型。处方特点:班氏治疗月经不调使用频率较高的方剂由高到低依次有补血剂、补阴剂、理气剂、理血剂、和解剂、祛湿剂、补气剂、祛痰剂等。补血剂以四物汤与圣愈汤为主;补阴剂以归芍地黄汤、地骨皮汤、二至丸与一贯煎为主;理气剂以金铃子散与柴胡疏肝散为主;理血剂以当归芍药散为主;和解剂以逍遥散与丹栀逍遥散为主;祛湿剂以附子汤、四妙散与二妙散为主;补气剂以补中益气汤、异功散与六君子汤为主;祛痰剂以三子汤为主;固涩剂班氏习惯用缩泉丸;解表剂使用最多的是桂枝汤。在全部方剂中,班氏使用最多的是四物汤,其次依次为金铃子散、当归芍药散、归芍地黄汤、逍遥散、圣愈汤、三子汤、附子汤、地骨皮汤、补中益气汤、柴胡疏肝散、丹栀逍遥散、二至丸、缩泉丸等。用药规律:药类配伍:配伍补虚药以补气药、补血药为主。班氏常用的补气药有党参、淮山、白术、黄芪、大枣、太子参、扁豆。常用的补血药有当归、白芍、熟地、首乌、阿胶。常用的活血化瘀药以活血调经药和活血止痛药为主,其中活血调经药主要有益母草、鸡血藤、丹参、牛膝、茺蔚子、泽兰、桃仁、王不留行、凌霄花、红花等;活血止痛药主要有川芎、延胡索、郁金、没药、姜黄、五灵脂等。常用的解表药有发散风寒的荆芥、桂枝、防风、苏叶等;发散风热的柴胡、薄荷、桑叶等。常用的利水渗湿药有利水消肿的茯苓、泽泻、薏苡仁等;利尿通淋的通草、车前子等,其中班氏使用茯苓与通草最为频繁。常用的理气药有香附、枳实、陈皮、川楝子、甘松等。常用的清热药有清热泻火的夏枯草、川栀子;清热燥湿药黄柏、黄芩;清热解毒的连翘、忍冬藤、马鞭草、马勃;清热凉血药牡丹皮、生地、赤芍、地骨皮等。常用的药对有:补血活血、健脾祛湿、补血利水、补气利水、活血补血止血、补血、补血补阳、疏肝解郁等(详见药对表)。常用的配伍组合有:补血、理气补血、理气健脾、化痰利尿、补血补阳、利水渗湿、行气利水、气血双补、气血双补兼补阳等(详见配伍表)。结论:1、从文献研究角度来看,班氏辨治月经不调主要着眼于气血,归根于脏腑,尤以肝、脾、肾为要。从数理研究角度来看,班氏辨治月经不调病机主要从虚、郁、瘀三个方面。其治则治法主要以疏肝柔肝、通络活络、健脾、养血、调理气机、清热、调经、化湿、养阴等为主。班氏用方以补血补阴为主,兼顾补气;同时重视调理气血,调和肝脾;此外还善用经方。其用药和缓,以气血为要,所用药物精专,顾护脾胃;调经止痛,班氏尤重理气疏肝。这些经验为我们临床辨治月经不调提供了很好的思路与方法。2、运用现代数据挖掘技术与传统文献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与证治规律,具有提炼病机理论和总结其治则治法与处方用药规律,研究其理法方药体系的作用,有利于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的弘扬。以班氏辨治月经不调医案所做的数据挖掘所呈现的数理规律,是对其辨治月经不调的病因病机、治则治法、处方用药的深度挖掘与总结,为月经不调的中医诊治理论体系增添了新的认识与经验。3、在研究班氏学术思想与证治规律方面,运用数据挖掘与文献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无论在内容深度还是广度上都要明显优于传统的文献研究。说明数据挖掘技术在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研究领域有其优势与发展空间,对中医临床客观化、标准化、规范化研究提供了范本,更加符合中医临床疗效评价标准。

武萌萌[8](2017)在《丹栀逍遥散加减治疗肝郁化火型不寐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研究丹栀逍遥散加减治疗肝郁化火型不寐的临床疗效,并对其安全性进行客观评定。方法:将本研究所收录的72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及对照组,每组36例。试验组用药:丹皮10g,炒栀子10g,柴胡10g,炒白术15g,白芍12g,当归12g,夜交藤30g,茯苓30g,香附10g,生龙骨30g,合欢皮12g,生牡蛎30g,生麦芽30g。每日1剂,约300ml水冲服,每日于早饭前及晚饭后两次温服。对照组用药:舒眠胶囊,每次1.2g,日2次,于晚饭后及入睡前服用。治疗期间,禁止擅自服用其他安眠类药物及一切具有疏肝安神功效的药物,禁止采用一切非药物疗法治疗失眠。合并其他疾病且必须服药的,在个人资料中详细注明。治疗时间为4周。疗程结束后,统计试验组及对照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中医症状评分及匹兹堡睡眠指数量表评分,观察两组患者在睡眠质量、效率和时间以及入睡时间、睡眠障碍、日间功能和中医症状方面是否有改善,并对两组药物的疗效进行比较。治疗中详细记录患者产生的不适反应,检测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心电图,对药物的安全性进行客观评定。结果:1.疗效评定:试验组完全治愈者5例,15例患者显效,15例明显好转,1例无效,总有效率为97.22%。对照组完全治愈者为1例,6例患者显效,24例明显好转,5例无效,总有效率为86.11%。治疗后两组患者在中医疗效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匹兹堡睡眠量表评分比较:治疗后,丹栀逍遥散加减治疗组及舒眠胶囊治疗组的患者自身前后PSQI各项评分及总分均发生了变化,且两组之间进行比较时也存在差异,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中医症状评分比较:治疗后,丹栀逍遥散加减治疗组及舒眠胶囊治疗组的患者自身前后中医症状评分发生了变化,且两组之间进行比较时也存在差异,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安全性判定:服药期间,试验组2名患者出现腹泻、恶心轻微不适反应,继续服药治疗。治疗前后试验组与对照组安全性评价相关指标进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栀逍遥散加减及舒眠胶囊均为安全、有效的;丹栀逍遥散加减在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及中医症状方面疗效显着,值得临床工作者不断深入研究。

倪雪娇,金桂兰[9](2014)在《丹栀逍遥散临床应用进展》文中研究指明丹栀逍遥散具有疏肝健脾、清热养血的作用,主证病机为肝郁脾虚、化火生热,临床只要出现上述病机,便可本着中医"治病求本,异病同治"的基本思想,将丹栀逍遥散用于临床各科病证。

李朝霞[10](2006)在《柴胡类方治疗抑郁症的规律研究》文中认为抑郁症是目前临床上常见的精神疾病,严重危害人们的身心健康。柴胡类方在中医治疗抑郁症中被广为应用,本文探讨了柴胡类方治疗抑郁症的证治规律及作用机理。 本文运用统计学方法,对四首柴胡类方——柴胡疏肝散、逍遥散、小柴胡汤和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抑郁症的验案进行了方证研究,归纳出诸方证各自的主要、次要证候,并且对它们进行了分析比较,探讨了柴胡类方方证在常见证候、发病机理、配伍加减方面的异同点。表明诸方证既有情绪抑郁、烦躁易怒、胸胁不适、失眠等共同证候,又有各自的特点。在组方用药方面以理气为主,常加安神药,且围绕肝郁所致病变酌情加以配伍为其共同特征。 在实验研究方面,主要观察了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对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糖水消耗、开野试验和血浆ACTH、CORT的影响。结果表明: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低、高剂量组能够显着改善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的行为学异常,提高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血浆CORT和ACTH含量。提示该方具有抗抑郁作用,其机理可能与逆转HPA轴功能亢进有关。

二、丹栀逍遥散临床应用举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丹栀逍遥散临床应用举隅(论文提纲范文)

(1)国医大师伍炳彩治疗心悸的临床经验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
    1 古今医家对心悸病因病机的认识
    2 古今医家对心悸的辨证论治
    3 数据挖掘技术在名老中医经验传承中的运用
第二部分 伍炳彩教授治疗心悸的经验探究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2 数据挖掘方法
        2.1 病案采集
        2.2 数据规范化处理
        2.3 数据库建立
        2.4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3 数据挖掘结果
        3.1 频数结果
        3.2 关联结果
        3.3 药物聚类分析
        3.4 核心药物类型结果
    4 分析与讨论
        4.1 频数分析
        4.2 药物关联规则分析
        4.3 药物聚类分析
        4.4 核心药物类型分析
第三部分 伍炳彩教授辨治心悸经验总结
    1 心悸的病因
        1.1 饮食不节
        1.2 情志不舒
        1.3 感受外邪
        1.4 劳倦过度
    2 心悸的辨治思路
        2.1 审察阴阳,注重气血
        2.2 从五脏论治,以心肝脾为主
        2.3 注重湿、热与瘀血
        2.4 凭脉辨证
    3 心悸的辨证施治
第四部分 伍炳彩教授治疗心悸典型验案举隅
    1 肝郁脾虚
    2 脾虚夹湿
    3 胆郁痰扰
    4 心肾两虚
    5 心脾两虚
    6 阴虚血少
    7 外感湿热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答辩委员会名单
个人简介

(2)基于现代医案的郁证证治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1 古代医家对郁证的认识
        1.1 郁证的概念
        1.2 郁证的源流
    2 现代医家对郁证的认识
    小结
第二部分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2.1 资料的来源
        2.2 资料收集标准
        2.3 资料整理规范
        2.4 医案纳入
        2.5 数据分析
    3 统计分析与研究结果
        3.1 郁证研究文献发表趋势
        3.2 情志病因统计分析
        3.3 证型分析
        3.4 郁证病位的分布
        3.5 舌象与脉象统计分析
        3.6 症状统计分析
        3.7 治法统计分析
        3.8 运用方剂统计分析
        3.9 高频次药物、归经、性、味统计分析
        3.10 性别统计分析
        3.11 患者年龄阶段统计分析
    4 讨论
        4.1 《金匮要略》郁证的证治特点
        4.1.1 病因特点
        4.1.2 病机特点
        4.1.3 辨证论治特点
        4.2 现代郁证证治规律与《金匮要略》
结论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郁证的国内研究进展综述
    参考文献
    结论

(3)丹栀逍遥散加减联合穴位埋线治疗肝郁血热型经期延长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实验研究
    1 临床资料与标准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病例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疗效评定标准
        1.7 观察项目
    2 治疗方法
    3 统计方法
    4 结果及分析
        4.1 两组治疗前各方面情况的可比性的分析
        4.2 两组治疗后疗效分析
        4.3 安全性分析
        4.4 随访观察
讨论
    1 证型来源
    2 经期延长临床论治
    3 丹栀逍遥散
        3.1 源流考证
        3.2 古代运用
        3.3 现代临床运用
        3.4 现代实验室研究
        3.5 药物分析
    4 穴位埋线治疗经期延长的理论依据
        4.1 选穴依据
    5 结果分析
    6 观察分析
    7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1 中医对经期延长的认识
        1.1 古代医家对经期延长的认识
        1.2 经期延长的基本病机
        1.3 经期延长的中医治疗
    2 西医对经期延长的认识
        2.1 经期延长的西医概念
        2.2 经期延长的西医发病机制
        2.3 经期延长的西医治疗
    3 总结
创新点
    1 选题新颖
    2 内容创新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4)丹栀逍遥散加减治疗小儿“脱被征”之心肝郁热型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理论研究
    1 小儿“脱被征”定义
    2 小儿“脱被征”与睡眠障碍的相关性
    3 基于现代医学对睡眠障碍的认识探讨小儿“脱被征”的病因
        3.1 外因
        3.1.1 外界环境因素
        3.1.2 日常行为习惯
        3.1.3 教养方式
        3.2 内因
        3.2.1 生理性因素
        3.2.2 病理性因素
    4 中医学对小儿“脱被征”病因病机的探讨
        4.1 睡眠障碍的病因病机
        4.1.1 阴阳动态失衡
        4.1.2 营卫不和
        4.1.3 脏腑间的协调系统失调
        4.2 从脏腑学说探讨小儿“脱被征”的病因病机
        4.2.1 肺
        4.2.2 脾
        4.2.3 心
        4.2.4 肝
        4.2.5 肾
    5 小儿“脱被征”的分型
第二章 临床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3 研究内容
        3.1 一般资料
        3.2 诊断标准
        3.3 纳入标准
        3.4 排除标准
        3.5 纳入临床观察患儿退出临床研究的条件和步骤
        3.6 病例剔除、脱落的标准及其处理
        3.7 不良反应或事件的处理
    4 研究方案
        4.1 研究设计类型
        4.2 收集的样本含量
        4.3 分组方法
        4.4 治疗方法
        4.5 观察期间的饮食、起居护理等注意事项
        4.6 观察内容与方法
        4.7 疗效评定
        4.8 安全性评价
        4.9 数据统计及分析
        4.10 伦理及知情同意
    5 研究结果
        5.1 一般病例资料
        5.2 两组总疗效比较
        5.2.1 两组第一次随访总疗效比较
        5.2.2 两组第二次随访总疗效比较
        5.3 两组不同脱被程度的近期疗效比较
        5.4 两组不同脱被程度的远期疗效比较
        5.5 不同观察期两组脱被次数的比较
        5.6 两组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5.6.1 两组中医症状总积分的比较
        5.6.2 观察期间两组中医症状单项症状积分比较
    6 安全性分析
第三章 讨论
    1 选题依据
    2 中医学对小儿“脱被征”心肝郁热型的认识
        2.1 不寐
        2.2 夜啼
        2.3 脏躁、躁动
        2.4 口疮
    3 丹栀逍遥散加减治疗心肝郁热型小儿“脱被征”的探讨
        3.1 丹栀逍遥散的原方探究
        3.2 丹栀逍遥散的临床研究
        3.3 应用丹栀逍遥散加减治疗小儿“脱被征”心肝郁热型的涵义……
        3.3.1 方药溯源及配伍分析
        3.3.2 组方药物的现代药理研究
    4 研究结果分析
        4.1 两组性别、年龄分析
        4.2 两组脱被病程、脱被程度分析
        4.3 疗效分析
        4.3.1 两组整体疗效比较
        4.3.2 观察前后两组脱被次数比较
        4.3.3 观察前后两组中医积分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知情同意书
    附录二 小儿“脱被征”调查表
缩略词表
综述 小儿“脱被征”病因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所获奖项

(5)基于文献统计探究中医药治疗失眠的时辰用药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学失眠时间相关研究
    综述二 西医学失眠时间相关研究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文献研究
    对象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研究流程
    结果
        1 一般资料
        2. 时辰与用药特点
    小结
    讨论
        1. 一般临床资料分析
        2. 失眠时辰与用药分析
        3. 失眠时辰与用药性味分析
        4. 失眠时辰与用药归经分析
第三部分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历

(6)基于古今医案的郁证辨治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前言
1 研究目标
2 研究意义
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3.1 数据来源
        3.1.1 古代医案数据来源
        3.1.2 现代医案数据来源
        3.1.3 文献调研
        3.1.4 数据检索
    3.2 数据纳入排除标准
        3.2.1 现代医案文献纳入及排除标准
        3.2.2 医案纳入及排除标准
    3.3. 郁证专题医案数据库的构建
    3.4. 数据规范
        3.4.1 古代医案名词术语规范
        3.4.2 现代医案名词术语规范
    3.5 数据挖掘方法及工具
        3.5.1 数据挖掘方法
        3.5.2. 数据挖掘工具
4 研究结果及结果分析
    4.1 郁证专题医案数据库构建结果
        4.1.1 郁证专题医案数据库数据情况
        4.1.2 郁证专题医案数据库功能
    4.2 古代医案研究结果及分析
        4.2.1 古代(明、清)医案综合分析结果
        4.2.1.1 医案数据概况
        4.2.1.2 患者一般情况
        4.2.1.3 辨证信息分析结果
        4.2.1.4 治疗信息分析结果
        4.2.2 明代医案分析结果
        4.2.2.1 医案数据概况
        4.2.2.2 治疗信息分析结果
        4.2.3 清代医案分析结果
        4.2.3.1 医案数据情况
        4.2.3.2 治疗信息分析结果
    4.3 现代医案研究结果及分析
        4.3.1 现代医案综合分析结果
        4.3.1.1 医案数据情况
        4.3.1.2 患者一般情况
        4.3.1.3 辨证信息分析结果
        4.3.1.4 治疗信息分析结果
        4.3.2 现代医案分型治疗分析结果
        4.3.2.1 肝气郁结证
        4.3.2.2 气郁化火证
        4.3.2.3 痰气郁结证
        4.3.2.4 心神失养证
        4.3.2.5 心脾两虚证
        4.3.2.6 心肾阴虚证
        4.3.3 症状-证型关系分析结果
        4.3.3.1 各证型医案数据情况
        4.3.3.2 症状-证型权重分析结果
5. 讨论
    5.1 郁证医案数据库构建探讨
    5.2 古代郁证辨治规律探讨
    5.3 现代郁证辨治规律探讨
    5.4 古今郁证辨治规律对比探讨
6. 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致谢
个人简介

(7)国医大师班秀文辨治月经不调学术思想与证治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月经不调论治渊源流变
        1.1 秦汉时期——妇科理论形成时期
        1.2 晋唐时期——独立区分时期
        1.3 宋金元时期——学术争鸣时期
        1.4 明清时期——发展完善时期
        1.5 现代月经不调研究概况
    2 数据挖掘技术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
        2.1 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研究
        2.2 病机理论
        2.3 中药方剂
        2.4 中医证候
        2.5 针灸治疗
        2.6 中医医案
第二部分 班秀文教授辨治月经不调学术经验文献研究
    1 注重调补肝肾
        1.1 从肾治经
        1.2 从肝论治
        1.3 从奇经论治
    2 注重调理气血
        2.1 治经必治血,理血不留瘀
        2.2 治血必理气,疏肝经自调
    3 注重健脾充源
    4 处方用药特色
        4.1 处方特色
        4.2 用药特色
第三部分 班秀文教授月经不调医案的临床研究数据源
    1 临床资料
        1.1 医案来源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数据预处理
        2.2 数据录入
        2.3 数据挖掘处理方法
第四部分 班秀文教授辨治月经不调证治规律研究
    1 班氏辨治月经不调数据挖掘研究
        1.1 938 例医案数据挖掘结果与分析
        1.2 月经先期数据研究结果与分析
        1.3 月经后期数据研究结果与分析
        1.4 月经先后无定期数据研究结果与分析
        1.5 月经过多数据研究结果与分析
        1.6 月经过少数据研究结果与分析
        1.7 月经量多少不一数据研究结果与分析
        1.8 经期延长数据研究结果与分析
    2 班氏辨治月经不调证治规律探讨
        2.1 病因病机
        2.2 治则治法
        2.3 处方特点
        2.4 用药规律
    3 客观评价挖掘结果和不足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B 班氏验案举隅
附录 C 个人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8)丹栀逍遥散加减治疗肝郁化火型不寐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方法
    1.病例来源
    2.诊断标准
    3.研究方法
研究结果
    1.样本基线比较
    2.临床疗效
    3.安全性评价
讨论
    1.对不寐的认识
    2.对丹栀逍遥散的认识
    3.数据结果分析
    4.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1.综述
        参考文献
    2.附表
致谢
个人简历

(10)柴胡类方治疗抑郁症的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理论研究
    一、抑郁症的发病机理、诊断标准与治疗概况
        (一) 发病机理
        (二) 诊断标准
        (三) 治疗概况
    二、祖国医学与抑郁症的相关论述
        (一) 郁证与抑郁症
        (二) 其他与抑郁症相关的中医疾病
    三、柴胡类方是治疗抑郁症的重要方剂
        (一) 肝郁是抑郁症病理改变的核心
        (二) 柴胡类方以疏肝解郁为基本功效
        (三) 现代研究为柴胡类方治疗抑郁症提供科学依据
        1. 肝郁是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NEI)失调的结果
        2. 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抑郁症与肝郁关系密切
        3. 药理研究证实柴胡类方有显着的抗抑郁作用
    四、柴胡类方治疗抑郁症的方证研究
        (一) 研究方法
        1. 资料来源
        2. 收录条件
        3. 症状归类
        4. 统计处理
        (二) 结果
        1. 性别、年龄和性格描述
        1.1 性别
        1.2 年龄
        1.3 性格描述
        2. 病因与病程
        2.1 病因
        2.2 病程
        3. 症状与舌脉
        3.1 柴胡疏肝散证的症状与舌脉
        3.2 逍遥散证的症状与舌脉
        3.3 小柴胡汤证的症状与舌脉
        3.4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的症状与舌脉
        4. 柴胡类方的常用加减药物
        4.1 柴胡疏肝散的常用加减药物
        4.2 逍遥散的常用加减药物
        4.3 小柴胡汤的常用加减药物
        4.4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的加减药物
        (三) 柴胡类方方证的比较研究
        1. 柴胡类方方证常见症候的比较
        1.1 精神症状以抑郁、烦躁为主,又各有特点
        1.2 躯体症状以胸胁不适、失眠为主,又有所区别
        1.3 舌苔脉象以舌红、苔薄白、脉弦为多见
        2. 柴胡类方方证的常见证候剖析
        2.1 肝郁为主,是诸方证病理的中心环节
        2.2 肝郁致变,使诸方证的病机同中有异
        2.2.1 柴胡疏肝散证以肝郁气滞为重
        2.2.2 逍遥散证以脾虚血虚为要
        2.2.3 小柴胡汤证枢机不利、气机郁结
        3. 柴胡类方基本配伍及主要加减药物探析
        3.1 以疏肝与安神为基本框架
        3.2围绕肝郁所致病变加以配伍
        3.2.1 柴胡疏肝散重在疏肝解郁
        3.2.2 逍遥散兼顾健脾养血
        3.2.3 小柴胡汤功擅疏利肝胆、和解少阳
        3.2.4 柴胡加龙骨牡蝠汤长于清热化痰、重镇安神
实验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
        2.1 动物分组与造模
        2.2 行为学指标观察
        2.2.1 糖水消耗实验
        2.2.2 开野实验
        2.3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指标观察
    3. 结果
        3.1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对慢性应激大鼠行为学指标的影响
        3.1.1 糖水消耗实验
        3.1.2 开野实验
        3.2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对慢性应激抑郁大鼠血浆CORT和ACTH含量的影响
    4.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丹栀逍遥散临床应用举隅(论文参考文献)

  • [1]国医大师伍炳彩治疗心悸的临床经验探究[D]. 胡倩.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基于现代医案的郁证证治理论研究[D]. 朱红梅.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1
  • [3]丹栀逍遥散加减联合穴位埋线治疗肝郁血热型经期延长的临床观察[D]. 邹聪.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4]丹栀逍遥散加减治疗小儿“脱被征”之心肝郁热型的临床观察[D]. 杨诗敏.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5]基于文献统计探究中医药治疗失眠的时辰用药规律[D]. 林亮吟.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6]基于古今医案的郁证辨治规律研究[D]. 王伟斌.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9(01)
  • [7]国医大师班秀文辨治月经不调学术思想与证治规律研究[D]. 马丽.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8
  • [8]丹栀逍遥散加减治疗肝郁化火型不寐的临床研究[D]. 武萌萌.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17(01)
  • [9]丹栀逍遥散临床应用进展[J]. 倪雪娇,金桂兰.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4(13)
  • [10]柴胡类方治疗抑郁症的规律研究[D]. 李朝霞.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06(01)

标签:;  ;  ;  ;  ;  

丹栀逍遥散临床应用实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