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用水泡疗法及其临床应用

药用水泡疗法及其临床应用

一、MEDICINAL VESICULATION THERAPY AND ITS CLINICAL APPLICATION(论文文献综述)

周亦琪[1](2021)在《去甲斑蝥素-维生素C缀合物的构建、体外抗肿瘤及免疫活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去甲斑蝥素具有抗肿瘤活性,维生素C能增强免疫功能,将二者通过化学方法结合以期得到既能抗肿瘤又具有一定提升免疫功能的去甲斑蝥素-维生素C缀合物;并将这些缀合物对人肝癌细胞株(Hep G2)、人结肠癌细胞株(SW480)、人正常肝细胞株(LO2)的抑制活性进行初步体外筛选;筛选出候选物后再进行小鼠骨髓来源Mφ型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进一步筛选出具有一定免疫能力的抗肿瘤候选药物。方法:1)维生素C中间体的合成(A):维生素C在丙酮溶液中与乙酰氯反应得到5,6-缩醛保护的维生素C(1),之后在DMSO中与氯化苄反应以中等收率得到3-位苄基保护和5,6-位缩醛保护的维生素C中间体(2)。2)斑蝥素侧链的合成(B):以马来酸酐为初始原料,在THF溶液中与呋喃发生Diels-Alder反应得到5,6-二烯去甲斑蝥素(3),然后通过钯碳加氢还原得到去甲斑蝥素(4)。去甲斑蝥素(4)再与各种氨基酸在高温下缩合得到侧链斑蝥胺衍生物(5a-n)。3)缀合物的合成:系列1(2a-n):将上述得到的3-苄氧基5,6-缩醛的维生素C中间体(2)和侧链斑蝥胺衍生物(5a-n)在DCM溶液中,以EDCI为偶联剂,DMAP为催化剂,以较高收率得到全保护的去甲斑蝥素-维生素C缀合物(2a-n)系列;然后在乙醇溶剂中,将系列1(2a-n)通过钯碳(10%)催化加氢,以良好收率得到3位脱苄基保护的去甲斑蝥素-维生素C缀合物(3a-n)系列2;最后,在DCM溶液中,将上面得到的(3a-n)与三氟乙酸反应脱去缩醛,得到目标产物去甲斑蝥素-维生素C缀合物(4a-n)。4)体外肿瘤细胞测试采用CCK-8法进行,检测42个化合物对人肝癌细胞株(Hep G2)、人结肠癌细胞株(SW480)、人正常肝细胞株(LO2)的细胞增殖抑制率,XD-202荧光倒置生物显微镜观察部分药物对人肝癌细胞(Hep G2)、人结肠癌细胞(SW480)、人正常肝细胞(LO2)的细胞形态影响。5)每个系列筛选出具有较高肿瘤细胞抑制率的候选物,再进行缀合物对小鼠骨髓来源Mφ型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的实验,M1型细胞促进炎症反应,有利于清除病原体和肿瘤细胞,调节并促进Th1型免疫应答,从而得到具有一定免疫功能的缀合物。结果:1)以较高产率成功合成42个去甲斑蝥素-维生素C缀合物。经1H NMR、13C NMR、MS等结构表征确定了目标化合物结构的正确。2)CCK-8法以去甲斑蝥素为阳性对照,测试了42个缀合物对人肝癌细胞株(Hep G2)、人结肠癌细胞株(SW480)、人正常肝细胞株(LO2)的细胞增殖抑制率。结果显示浓度为50μM的化合物2e-g、2j、2l、2m、2n、3b、3e、3i、3n作用72h后对人肝癌细胞株(Hep G2)具有非常高的细胞毒性,其体外肿瘤细胞抑制率达80%或90%以上;化合物2b、2e-g、2l、2n、3b、3d、3h、3i、3n、4g、4i对人结肠癌细胞(SW480)具有较高的细胞毒性,其体外肿瘤细胞抑制率达80%或90%以上;化合物3a、3g、4a、4b、4j对人正常肝细胞株(LO2)毒性较小,其体外正常肝细胞抑制率不到40%。XD-202荧光倒置生物显微镜观察细胞,发现细胞固缩变小,形态不规则,细胞漂浮及减少。3)选用具有较高肿瘤细胞抑制率的化合物2g进行小鼠骨髓来源Mφ型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的实验,结果证明化合物2g诱导小鼠骨髓来源Mφ型巨噬细胞向M1型巨噬细胞极化。结论:设计合成的新化合物(2a-n)系列相较于(3a-n)和(4a-n)系列具有更高的肿瘤抑制率,(3a-n)系列化合物也表现出较好和较高的肿瘤抑制率,而(4a-n)系列的化合物的肿瘤抑制效果最差,仅4g,4i对人结肠癌细胞(SW480)具有较高的细胞毒性。近一步进行的体外免疫实验证明化合物2g诱导小鼠骨髓来源Mφ型巨噬细胞向M1型巨噬细胞极化,细胞形态呈长梭形且伪足细长。M1型细胞促进炎症反应,有利于清除病原体和肿瘤细胞,调节并促进Th1型免疫应答,从而得到具有一定免疫功能的缀合物。

左黎黎[2](2021)在《基于古籍医家的痢疾源流探析》文中研究指明痢疾,以“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为主要症状,多发于夏秋季节,是一类或具有传染性的疾病,西医学中的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溃疡性结肠炎等属本病范畴。中医在治疗痢疾上具有独特优势。中医古籍中记载有大量关于痢疾的内容,涉及病因、病机、诊断、治则治法、方药、预后等多个方面,这些内容均由各朝代医家所创造出来,具有鲜明的医家个人特色。如何从历史源流的角度辨析清楚痢疾学术发展脉络,厘出具有特色和疗效的治痢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是本文的重点。本文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在系统地搜集整理民国以前有关痢疾文献基础上,以文献学研究和学术发展史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展开研究,将历代医家对痢疾的认识以朝代为基准划分为七个阶段:先秦两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两宋时期、金元时期、明代、清代,全面剖析各个时期痢疾的学术发展特点,内容包括痢疾的病名、病因病机、诊断、治则治法、方药、预后等多方面内容,总结各医家治痢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明晰痢疾学术发展源流。第二部分即本文最后一部分,在第一部分的基础上,对痢疾表证问题、久痢辨治方法以及如何将古籍中治痢经验运用于现代临床进行了探讨。先秦两汉时期,医家对痢疾没有统一的命名,《素问·通评虚实论篇》中,首次出现了后来被广泛接受与认可的痢疾最早命名“肠澼”。在此之后医籍中还出现了多个名称,如《难经》的“小肠泄”“大瘕泄”、《伤寒杂病论》的“下利”。虽病名未有统一,但医家们对该病症状的观察比较一致,如《黄帝内经》“便血”“下白沫”“下脓血”;《难经》“便脓血、里急后重”;《伤寒杂病论》“下脓血”“下重”“圊脓血”等。同时都主张从脉象判断该病的预后。对病因的认识,有运气角度、饮食角度、亦有外邪角度;对病性的认识,多数主张为热邪,也有对寒性痢疾的补充。《伤寒杂病论》中首次记载了痢疾的治疗方剂,如白头翁汤、桃花汤、乌梅丸,且这些名方一直沿用至今。魏晋南北朝时期,根据《隋书·经籍志》着录,该时期的中医古籍未见有明确的学术分类,古籍均被称之为“某某方”。葛洪首次在《肘后备急方》中使用“痢”这一病名。陈延之则首次在《小品方》中提出“滞下”病名。这两种病名称谓在隋唐以后逐渐被大家认可。这一时期出现了对痢疾的分型,如姚僧垣在《集验方》中将痢疾分为十种,这是最早有关痢疾的分型,且后世痢疾分型均以此为基础进行,可见《集验方》虽以方为书名称之,但其中的内容涉及理论部分,是一种重要的中医论着。此时,出现了专门治疗痢疾的方剂,如葛洪发明了具有清热解毒除湿功效的天行痢基本方;陈延之在《小品方》中创立治疗寒实内结下痢的温脾汤;治疗痢疾名方如乌梅丸方,则在陈延之与姚僧垣二者所撰着的医籍中均出现过,方名相同,但方剂组成与剂量均不一致。可见,自从张仲景创制乌梅丸治疗痢疾以来,姚僧垣、陈延之两位医家均认可张仲景之乌梅丸,且在临床实践中加以应用,说明当时医家已经认识到乌梅丸在治疗痢疾中的重要作用。隋唐时期,第一部专门论述病因病机的《诸病源候论》将痢疾的发生归为两大类原因,内因和外因。其中内因主要是机体荣卫不足、肠胃虚弱;而外因主要是感受外邪,包括风邪、热邪、寒邪、湿邪、毒邪;内因的肠胃虚弱再与外因所感受的一种邪气或多邪共同作用则患病。隋唐时期还对痢疾的证型分类进一步探索,如《诸病源候论》将其分为13个证型,《千金要方》分4种证型,《外台秘要》分15种证型。这些证型划分虽未统一,但有两类基本得到认同,即热痢与冷痢。针对治疗方剂,对此进行整理的主要为《千金要方》和《外台秘要》。这些治疗方剂中,其中由仲景所创制的乌梅丸得到更多医家的认可与应用,同时在此组方思路上衍生出多个乌梅丸加减方。此外,《千金要方》灵活化裁温脾汤,用此方治疗冷热痢,其思路值得后人借鉴。此时,高频用药主要为黄连、干姜两味药。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发现,从方到药,当时医家对痢疾治疗思路是寒热并用,并根据寒热程度调整方剂。两宋时期,病因病机的认识方面,对痢疾致病的外因认识方面基本趋于一致,主要是风、寒、湿、热(暑)邪;在痢疾致病的内因方面,脾胃虚弱病机得到医家的一致认可。此时,陈言创新性提出“脏气郁结”致痢疾观点,为痢疾治疗提供了从调“气”入手的新思路。此外,医家们逐渐认识到肠胃积滞与痢疾发生的关系,出现了“积滞致痢”说,而且“通利去积”法成为医家治疗痢疾首选方法。宋代对痢疾的分型,主要新增了“气痢”“风痢”两个证型。宋代的大型方书中记载了大量治疗痢疾的方剂。从这些方剂中可分析出宋代用药的一些特点,如注重调气与活血药物的配合使用,在治痢方剂中香料药物大量出现;药物剂型多以丸散为主。以上也间接反映了两宋时期的局方特征。此时,治疗久痢的方剂多数以温中健脾为主,再对症加减用药,形成了温中健脾为主的系列方。金元时期,医家对痢疾的认识,从病名到症状乃至治疗都有一个新飞跃,特别是金元四大家对痢疾的认知与实践,各家均有特色,为后期医家在痢疾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关于痢疾病名的认识方面,朱丹溪首次明确了痢疾与泄泻的区别,从临床表现到治疗方法,都区分了二者之间的不同,为后期医家正确认识与治疗痢疾奠定了扎实基础。病因病机认识方面,金元四大家都认识到外邪中的湿热与人体脾胃的虚弱是发病的主要原因。四大家治痢各具学派特点。“寒凉派”的刘完素则多主张从寒凉治痢,创立着名的“调气活血”方剂芍药汤;“补土派”的李杲则将其补脾胃升清阳的思想贯彻于痢疾治疗中,自创多首治痢方剂;“攻邪派”的张从正善用攻邪法中的汗、吐、下法治疗痢疾;朱丹溪则综合各家,提出从表里寒热虚实气血辨证治疗痢疾,同时对久痢治疗提出了新思路,即从阴虚入手,与“滋阴派”之理念与思想相吻合。朱丹溪对痢疾发病后期阴虚的创新性认知,进一步完善了中医对痢疾的全程诊疗指导与实践思维。明代医家着作中出现了引用刘河间、李东垣、朱丹溪等医家思想的内容,可见他们的诊疗思想已经得到认同。同时,明代也出现了一批在前人基础上,对痢疾诊疗有新思路创新的医家。这些创新使人们对痢疾的认识更深刻,辨证治疗更加细致全面。病名方面,以薛己为代表的医家认同痢疾、滞下病名。孙一奎则在此基础上,将二者进行了鉴别,认为滞下不能等同于痢疾。在病因病机的认识方面,医家的认识均不出三因,但侧重点不同。虞抟则将这些病因致病概率按从高到低进行了排序。张景岳认为痢疾发病主要因饮冷贪凉“人事”所致,若人不贪凉则不会患病,提出贪凉是为导致痢疾发病的重要诱发因素,提示人们饮食行为习惯对疾病的影响作用。秦昌遇将痢疾区分为外感和内伤两大类,在辨证方面更加全面。徐彦纯、薛己、李梴、赵献可、张景岳对腹痛、里急后重、下脓血、口渴、小水、大孔痛等痢疾常见症状分别从寒热虚实四个方面进行辨证。李梴首次以歌诀形式归纳痢疾辨治要点,便于初学入门,在痢疾的科学普及方面做出了贡献。王肯堂首次提出辨别积之新旧,进一步深化了“积滞致痢”说之内涵。治疗方面,王肯堂提出治痢需先分标本,非从肠胃一途的认识。戴思恭提出治痢总则“当以顺气为先,须当开胃”,反映了戴思恭治疗痢疾以清为要,兼顾护脾胃之思想。薛己治痢则从脾胃虚弱这一根本入手,是其重视脾胃阳气学术观点在痢疾治疗中的体现。张景岳认为患痢者虚寒居多,治疗多主张温补脾肾;对于实热证患者,采取治标的方法清热攻积,打破痢疾初起忌补之局限性。方剂方面,徐彦纯独出心裁,将治痢方剂依据病因病机治法,分成十三大类,是对诊疗疾病方剂的一次高度概括与总结。王纶首设治痢主方,以一方加减统括痢疾的治疗,体现其通治方思想。清代医家对痢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痢疾治疗方法的探索和辨治框架的构建。在病因病机方面,大部分医家的认识与前代医家认识基本一致,不外乎外感六邪,内有脾胃损伤。大多数医家将病机的研究集中在各种痢疾致病因素导致的脾胃运化失常,而陈士铎、唐容川两位医家则从新的角度对痢疾病机进行了阐述,即二者都注意到五脏中之肝脏在痢疾发病中的重要作用。陈士铎认为痢疾主要是因肝木克脾土所致,脾土受损运化失常,病久及肾则成痢疾。这是医家首次明确指出肝脏在痢疾发生中的重要作用。这一认知,跳出了既往医家从脾肾论治痢疾的基本框架,形成了对痢疾认知及诊疗的全新思维。唐容川则从肺金与肝木之间的关系分析了痢疾的成因。他认为秋季肺金当令,若肝木之气过旺之人,会受到肺金之气的制约,肝木郁结不疏则生火,火反来克肺金,造成肺气不得清肃,“肺气传送太急而致暴注大肠”即下痢,从五脏生克角度形象地阐释了暴注下痢证候机理,与临床颇为吻合;同时“肝气郁而不疏,故肛门闭塞,欲便不便”,形成里急后重,而发生痢疾。唐氏认为虽然痢疾症状表现和病变部位都是与脾胃有关,但发病之源实则为肝肺,这是对痢疾发病机理研究的创新性思维体现。分析以上两位医家,乃均为临床实践之大家。在治疗方面,出现了新治疗方法。最有名的当属喻嘉言提出的逆流挽舟法,强调解表之法在痢疾治疗中的作用。陈士铎根据提出的肝木克脾土的发病机制,制定了平肝治痢法,针对因瘀血导致痢久不愈的祛瘀治痢法,以及针对湿热两重和痢下纯血的补阴治痢法。孔毓礼总结了痢疾的十大常用治法,独创暂时快速缓解后重症状的暂宽法。雷丰根据痢疾不同证型分别给与不同治法,制定了治痢九法。在辨治框架的构建方面,孔毓礼以辨表里寒热虚实将痢疾的理、法、方、药、案贯穿起来,建立了一整套的论治痢疾学术体系;舒驰远将痢证分为“陷邪”“秋燥”“时毒”和“滑脱”四大纲,将不同类型的痢疾治疗总括在四纲之下,每纲均形成完整的理法方药,纲举目张,辨治条理清晰。综合以上,痢疾的诊疗从初起的不系统到明清时期的系统化,经历了漫长发展过程。先秦两汉时期集中在对该病病名的探索和对该病主要症状的认识,而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构建的六经辨证体系为痢疾辨治搭建了整体框架,首次出现的治疗方药,如白头翁汤、桃花汤、乌梅丸对后世有深远影响。虽然张仲景对痢疾病因病机的理论未做过多阐释,但其构建的六经辨治体系能涵盖表里阴阳寒热虚实八纲,对痢疾辨治框架构建有提纲挈领的作用。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特点是出现了许多专门治疗痢疾的方剂,这些方剂都是对痢疾治疗的一种探索,多本书中出现方剂组成与剂量均不相同的同名方乌梅丸,说明当时医家对张仲景治痢思维的认可。隋唐时期主要特点是对痢疾病因病机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出现了如《诸病源候论》《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这些详细阐述痢疾病因病机的专着。这一时期对痢疾辨治体系的探索当属孙思邈《千金要方》对痢疾证型四分法,其辨治理法方药均以四分法为纲。两宋时期,因政府对医学的重视,产生了多种由政府组织整理编撰的大型方书,这些书中记载了大量治疗痢疾的方剂。这一时期特点是大量治疗痢疾方剂的涌现,但是如何使用这些方剂,在什么辨治体系指导下使用方剂,提高这些方剂的有效性,是当时医家未能关注的盲区。金元时期,四大家治痢方药均是在各家学术思想指导下而产生的,虽各家辨治体系均有偏颇,但相比于两宋时期已有进步,说明医家开始重视辨治体系指导下的痢疾诊疗模式。明代,对辨治体系重要性认识愈加凸显。徐彦纯将前人治疗痢疾方剂依据病因病机治法,分成十三大类,指导医家在辨治选方时遵循这十三分法的框架;张景岳提出“二纲六变”理论,用二纲统领六变,并将其运用在痢疾从辨证到治疗整个过程,用八纲体系指导痢疾治疗;秦景明在《症因脉治》中将陈无择三因论落实到痢疾的治疗和证型划分,将痢疾区分为外感和内伤两大类,理法方药均不出这二分法。清代,对辨治体系的探索更是成为大多数医家的选择,医家们焦点不再局限于某个方剂,而是某种方法,甚至于是在一个体系指导之下的方法、方剂的使用。孔毓礼以辨表里寒热虚实将痢疾的理、法、方、药贯穿起来,建立了一整套基于八纲的论治痢疾学术体系;舒驰远将痢证分为“陷邪”“秋燥”“时毒”和“滑脱”四大纲,将不同类型的痢疾治疗总括在四纲之下,每纲均形成完整的理法方药;雷丰将痢疾分为九大证型,每种证型详论其病因病机、诊断、鉴别、治法、方药,以九分法的体系指导痢疾的辨治。数千年来,医家们经历了从探索单一治痢方剂到逐渐完善痢疾辨治体系这一曲折过程,医家们最终认识到一个完善的辨治体系相较于某个孤立的方剂更能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提高临床疗效。文献研究的最终目标并非是从文献到文献,文献研究实现从文献到临床水平的提升才是文献研究的最终目标。笔者将历代医家所撰着的古籍中所涉及之痢疾的理法方药内容罗列于此,并基于这些内容进行了深度挖掘分析,期待能够为临床医生辨证论治痢疾提供中医思维与借鉴。

林水鑫[3](2021)在《桃红四物汤对C3型桡骨远端骨折术前消肿的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通过探索桃红四物汤用于C3型桡骨远端骨折术前肢体肿胀的临床疗效,并分析其临床的应用前景。方法:将2020年04月至2021年02月于我院创伤骨科治疗的70例符合标准的C3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两组患者入院后均采取包括患侧骨折端手法复位后腕关节支具固定、冰敷、患肢抬高、药物消肿、止痛、保胃等在内的常规治疗方案。试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增加口服桃红四物汤。两组患者的疗程均从入院当天开始,到局部肿胀分级为1级时止,所有患者治疗均超过5天及以上。记录每位患者治疗期间肿胀值(D0、D3、D5)、肿胀评分(D0、D3、D5)、消肿时间(皮肤皱纹征出现时间)、张力性水疱发生率、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和中医证候疗效指数。应用SPSS20.0软件对以上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最终70例患者中脱落4例,纳入统计66例患者,其中对照组33例,男性9例,女性24例,平均年龄(57.30±10.65)岁;试验组33例,男性10例,女性23例,平均年龄(57.30±11.64)岁。两组病例一般资料:性别、年龄、身高、体重、患肢侧别、BMI指数组间对比,差异未见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D0肿胀值的组间比较,差异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在D3、D5肿胀值组间对比,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在D0、D3肿胀评分组间对比,差异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在D5肿胀评分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消肿时间组间对比,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张力性水疱发生率组间对比,差异未见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例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事件。两组D0中医症候积分比较发现,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D5中医症候积分相比较,试验组低于对照组且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中医症候临床疗效方面均有效,试验组总有效率为87.9%,对照组为57.6%,试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桃红四物汤联合常规方案在C3型桡骨远端骨折能加快术前肿胀消退,缩短消肿时间,从而提高治疗的整体有效率。

邓晶晶[4](2021)在《瑶浴清消方对小鼠急性湿疹模型炎症因子IL-4、TNF-α、IFN-γ的干预机制及药效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明确瑶浴清消方安全性和抗炎、止痒的药效作用,通过观察瑶浴清消方对小鼠急性湿疹模型血清中炎症因子白介素-4(IL-4)、干扰素-γ(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影响,初步探索瑶浴清消方对急性湿疹的作用和可能的机制。方法:(1)急性毒理实验,将30只SPF级大鼠随机分成空白组、完整皮肤组、破损皮肤组,每组共10只,雌雄各半。于24小时内分两次给药完毕,以大鼠体重、皮肤、毛发等改变,呼吸频率、进食、饮水、排便及分泌物、运动是否异常观测指标为观测,判断是否有中毒表现或死亡。(2)抗炎实验,将50只雄性KM小鼠随机分成对照组、皮肤康药组、瑶浴清消方高剂量组、瑶浴清消方中剂量组、瑶浴清消方低剂量组,每组各10只。以巴豆油为致炎剂涂于小鼠右耳,于4小时后沿耳缘线剪下双耳,放于精密分析天平称量重量,计算耳肿肿胀度和肿胀抑制率。(3)止痒实验,将30只豚鼠随机分成空白组、皮肤康洗液组、瑶浴清消方高剂量组、瑶浴清消方中剂量组、瑶浴清消方低剂量组,每组6只。末次给药前,用砂纸擦伤豚鼠右足足背,于给药后10分钟,开始于豚鼠足背处滴0.05ml 0.01%磷酸组织胺溶液,此后每隔3分钟以0.01%,0.02%,0.03%,0.04%…递增浓度,以最后出现豚鼠回头舔右后足所给予的磷酸组织胺浓度剂量为致痒阈。(4)瑶浴清消方对急性湿疹小鼠模型炎症因子干预机制实验,将60只KM小鼠随机分成空白组、模型组、皮肤康组、瑶浴清消方组高剂量组、瑶浴清消方组中剂量组、瑶浴清消方组低剂量组,每组10只。采用2,4-二硝基氯苯腹部致敏,左耳激发方法建立湿疹小鼠模型。同时于致敏第一天给药,造模第12天(末次给药后24小时)取材,取各组小鼠耳片进行观察,对其损伤进行评分;称重,计算肿胀度;HE染色后观察耳片组织形态学改变;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检测血清中炎症因子TNF-α、IFN-γ、IL-4的含量。结果:(1)瑶浴清消方急性毒理实验显示,14天实验结束后,破损皮肤组和完整皮肤组皮肤均无明显异常,也无全身中毒症状。(2)瑶浴清消方抗炎实验结果显示,各组与空白组相比,耳肿程度有不同程度的减轻,瑶浴清消方中剂量组比皮肤康洗液抗炎效果优(P<0.01)。(3)瑶浴清消方止痒实验结果显示,皮肤康洗液组和瑶浴清消方高剂量组、瑶浴清消方中剂量组与空白组相比,致痒域都有明显的提高(P<0.01),皮肤康组与瑶浴清消方中剂量组相比致痒域明显偏低(P<0.05)。(4)瑶浴清消方干预小鼠急性湿疹模型实验:耳廓皮肤损伤评分,各组与正常组相比评分均增加(P<0.05),各给药组与模型组相比皮肤损伤评分减少(P<0.01),其中瑶浴清消方中剂量与皮肤康组相比皮肤损伤评分明显降低(P<0.01)。耳肿度结果,各组与正常组相比耳肿度均增加,各给药组与模型组相比耳肿度明显减少,其中瑶浴清消方中剂量与皮肤康组相比耳肿度明显减少(P<0.05)。镜下观察急性湿疹模型小鼠耳片HE染色病理切片,模型组表皮水肿严重且大量的淋巴细胞增生排列在表皮内,并伴随出血,可在细胞间质内看到红细胞出现,提示造模成功,瑶浴清消方中剂量组,细胞水肿、增生情况有明显缓解,且组织结构排列整齐,与空白组相比,淋巴细胞仍偏多,但无明显细胞水肿,急性炎症症状得到缓解;其余给药组耳部炎症症状均轻于模型组,但重于瑶浴清消方中剂量组。瑶浴清消方急性湿疹模型小鼠血清中炎症因子TNF-α、IFN-γ、IL-4含量表达,模型组、皮肤康洗液组、瑶浴清消方各剂量组与正常组相比小鼠血清TNF-α、IL-4含量有明显的增加,IFN-γ含量显着降低,皮肤康洗液组、瑶浴清消方各剂量组与模型组相比,小鼠血清TNF-α、IL-4含量有不同程度的减少,IFN-γ含量显着增加(P<0.01)。结论:(1)急性毒理实验:瑶浴清消方在短时间内对于完整皮肤和破损皮肤均无吸收性毒性;(2)抗炎实验证明瑶浴清消方有抗炎作用;(3)止痒实验证明瑶浴清消方有止痒的作用;(4)瑶浴清消方对急性湿疹模型小鼠的干预机制,或是通过下调模型小鼠血清中促炎因子TNF-α、IL-4表达含量并同时上调IFN-γ含量表达,使Th1/Th2恢复平衡,降低体内炎症反应及血管通透性,具有缓解湿疹瘙痒、抑制炎症反应的作用,达到治疗湿疹的目的。

田乐[5](2021)在《“有故无殒,亦无殒也”在妊娠期疾病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有故无殒,亦无殒”理论源自《内经》,原文意为在妊娠期不必拘泥于补肾安胎之法,根据患者病情,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若确为“有故”,则活血化瘀、峻下攻积等法也可随证选用。后世医家从寒热、标本、缓急等各个角度对“有故无殒”理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认为在妊娠期据此理论,当孕妇确患寒热、积聚等症时,若不消其寒热,不攻其积聚,则病邪久稽,日久深重,母难安,胎亦危,此时可不必拘泥于芩、术等安胎之品,经辨证论治,大胆应用苦寒泻火、辛热温阳及峻下攻积之药,药虽峻猛,由其寒热、积聚当之,无暇伤及母胎也。但需注意衰其大半而止,不可过剂,如古人所言诚能处以中庸,以疾适当,则其积聚下,而母胎均安。我的老师王昕,参考先贤着述,古为今用,将该理论用于治疗胎漏、胎动不安,妊娠恶阻,妊娠合并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及妊娠合并母儿血型不合(ABO)等妊娠期疾病,在辨证详明的基础上,用药衰其大半而止,同时把控剂量,善加配伍,辨清标本缓急,适度使用大黄、益母草等当今所谓妊娠慎用药及禁用药,不但无损于母胎,且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胎儿的正常生长发育,临床获效颇多,望能将此理论继承发扬,广施于临床以拯危救厄。

钟润锋[6](2021)在《大黄一药两用干预LPS诱导肺炎小鼠相关炎症因子的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大黄治疗儿童肺炎的物质基础及其可能机制,并与传统中药药性理论建立联系;建立脂多糖(LPS)吸入法诱导的肺炎小鼠模型,使用大黄内外治疗方法进行干预,在此基础上测定小鼠血清中白介素4(IL-4)、白介素33(IL-4)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含量,并观察小鼠肺组织病理形态以及肺CT改变,探讨大黄不同治法抗炎作用的共同效应指标,为临床中大黄一药两用治疗小儿肺炎提供实验依据。材料与方法:1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平台(TCMSP)筛选并收集大黄的潜在活性成分与成分靶点。使用Gene Cards和OMIM数据库平台整合出小儿肺炎的相关靶点,并与成分靶点合并获得大黄治疗小儿肺炎的关键靶点。运用String数据库结合Cytoscape软件对关键靶点进行蛋白相互作用网络构建和分析,使用Glue GO插件进行GO、KEGG富能分析,探析大黄治疗小儿肺炎的作用机制,并结合中药药性理论阐释网络药理结果,为传统中医理论与现代科学方法建立联系。2筛选SPF级小鼠108只,随机分为正常组、对照组1、对照组2、内治组、外治组、地塞米松组,每组18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小鼠均通过LPS吸入法建立小鼠肺炎模型。造模后24h开始给药治疗,对照组1小鼠予生理盐水灌胃,对照组2小鼠予玉米面外敷背俞穴,内治组与外治组分别予大黄醇提水溶液灌胃、大黄醇提膏外敷背俞穴,地塞米松组小鼠予地塞米松溶液灌胃,连续治疗7天,并于首次治疗前与末次治疗后进行肺CT检查。在开始治疗后第3、5、7天对各组小鼠分批处死取材,观察小鼠肺组织病理变化;称重法测定肺指数;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中IL-4、IL-33和TNF-α的水平。结果:1.网络药理学结果显示,大黄治疗小儿肺炎的主要活性成分包括泽兰黄醇、大黄酸、决明内酯、胡萝卜醇、β-谷甾醇、芦荟大黄素、儿茶素,作用于36个靶点,主要核心靶点为MYC、JUN、CASP3,通过参与调控细胞凋亡、蛋白质受体结合,干预肿瘤坏死因子通路、trp炎症因子调节通路等治疗小儿肺炎,符合大黄苦寒清热,归大肠经,主泻下治疗小儿肺炎的中药药性。2.一般情况:108只实验小鼠,在实验过程中无死亡,正常组小鼠活泼好动,皮毛光亮,精神状态及饮食情况正常;对照组小鼠在造模后24h即出现活动减少,毛发卷曲无泽;精神状态欠佳,饮食减少、竖毛等表现;各治疗组小鼠一般情况优于对照组,组间无明显差异。3.HE染色后发现,正常组小鼠肺组织表现无异常;对照组小鼠肺组织出现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肺泡结构破坏等病理改变;内治组与地塞米松组较对照组相比,炎性细胞数量明显改善,仅有少量炎性细胞浸润;外治组与对照组比较,可见少量炎性细胞,伴有中度瘀血表现。LPS诱导后,各组小鼠肺指数与病理评分较正常组均升高(P<0.05),治疗后,内治组、外治组与地塞米松组较对照组情况改善(P<0.05)。4.脂多糖诱导后,正常组小鼠肺CT表现无异常,肺部纹理清晰;其他组小鼠在治疗前肺部CT显示均有纹理模糊、紊乱,或出现模糊斑片影的表现;在治疗后第7天,对照组小鼠上述表现加重,内治组、外治疗组与地塞米松组小鼠肺CT情况改善,但仍与正常组有差别;CT参数结果显示,对照组小鼠肺体积减小,CT值升高,治疗后情况改善,各治疗组间未见明显差异(P<0.05)。5.脂多糖诱导后,对照组小鼠血清中IL-33和TNF-α含量升高,并于治疗后第5天达到峰值。药物干预后,各治疗组小鼠IL-33和TNF-α含量下调,且以地塞米松组效果最佳(P<0.05);IL-4含量降低,地塞米松组与内治组小鼠在第5天与第7天较对照组增加,(P<0.05),外治组未见效(P>0.05)。结论:1.大黄对小儿肺炎疾病进程中的炎症、细胞凋亡等可能具有调节作用,并符合传统中药药性理论。2.大黄内治与外用均能有效减轻LPS诱导小鼠肺组织炎症。3.大黄对LPS诱导肺炎小鼠的治疗机制可能与调节促炎因子的异常释放及维持抗炎/促炎因子稳态有关。4.IL-33和TNF-α炎症因子可作为大黄内治与外用的共同效应指标。

曹美琪[7](2020)在《新资源蛋白桑叶片主要药效成分及其体外降糖活性评价研究》文中指出桑叶(MORI FOLIUM)为桑科植物桑(Morus alba L.)的干燥叶,是我国传统中药之一,现代研究表明,桑叶具有降糖降脂、抗氧化、抗肿瘤等多种生物活性,常被用作治疗糖尿病的药物而广泛使用,其中,桑叶含有的1-脱氧野尻霉素(DNJ)和黄酮类、多糖类物质是已知的α-糖苷酶抑制剂。作为卫生部批准的药食两用资源,桑叶一直受到人们的青睐,因此其资源利用与开发是现代研究的热点之一。基于桑叶广泛的应用价值,近年来我国科研人员通过人工选择与杂交育种,培育出抗逆性品系——蛋白桑,具有抗干旱、耐严寒、耐贫瘠,根系发达、耐刈割的特点,区域适应性强,已大面积推广种植,开发前景十分广阔。目前国内外对蛋白桑的研究则主要集中在营养价值方面,如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酸、纤维素,以及维生素和矿物质元素等,而其药用价值研究尚处于初步阶段,且系统性评估鲜见报道。本研究以新资源蛋白桑桑叶为研究对象,以同仁堂和中检所的桑叶作为对照药材,对4个产地桂桑优12号和桂桑优62号两个品种,共计26个批次,研究其主要药效成分及其体外降糖活性,以期为新资源蛋白桑药用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蛋白桑和传统桑叶中总蛋白、总黄酮、总多糖、总生物碱进行含量测定,初步分析不同产地之间的差异。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本研究对桑叶总黄酮提取方法进行正交试验,筛选出最优提取工艺,以该方法提取各样品中的总黄酮。结果如下:湖南和江苏产区的蛋白桑桑叶蛋白含量均较高,在210.43~301.51 mg·g-1之间,其中湖南产区的桂桑优12号桑叶蛋白含量最高;湖南和甘肃产区的蛋白桑桑叶总黄酮含量均较高在48.53~64.42 mg·g-1之间,其中湖南产区的桂桑优62号桑叶总黄酮含量最高;湖南和甘肃产区的蛋白桑桑叶总多糖含量均较高,在33.58~48.50 mg·g-1之间,其中甘肃产区的桂桑优12号桑叶总多糖含量最高;湖南和甘肃产区的蛋白桑桑叶总生物碱含量均较高,在5.80~7.83 mg·g-1之间,其中湖南产区的桂桑优62号桑叶总黄酮含量最高。综上,湖南产区和江苏产区的两个蛋白桑品种均适合作为总蛋白和药用部位开发的优势资源。(2)建立了以超高效液相(UPLC)为基础的绿原酸和黄酮类物质的检测方法,对不同批次蛋白桑叶片和传统桑叶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液相条件如下:色谱柱Waters ACQUITYUPLC BEH-C18 柱(2.1 mm×100 mm,1.7μm);流动相 A 相为 0.3%甲酸水溶液,B相为乙腈,色谱梯度洗脱,洗脱程序:0.0~1.0 min,4%B;1.0~2.5 min,4%→10%B;2.5~7.5 min,10%→20%B;7.5~8.5 min,20%→48%B;8.5~12.0 min,48%→60%B;12.0~13.0 min,60%→90%B;13.0~14.0 min,90%B。流速为0.4 mL.min-1,进样量2μL,检测波长为380 nm,柱温35℃。本方法可同时鉴定出绿原酸、芦丁、异槲皮苷和紫云英苷4种活性成分,分析时间缩短到15min,简便快捷。结果表明,蛋白桑桑叶绿原酸含量在2.53~6.48 mg·g-1之间,其中以甘肃产区桂桑优12号含量最高;湖南产区和甘肃产区的桑叶芦丁含量均明显高于其他来源桑叶,含量范围在0.59~0.93 mg·g-1之间,其中桂桑优62号芦丁含量整体高于桂桑优12号;蛋白桑桑叶异槲皮苷含量在0.327~1.60mg.g-1之间,其中以湖南产区桂桑优62号含量最高;甘肃产区两个品种蛋白桑的紫云英苷含量均较高,含量范围在0.40~0.74 mg·g-1之间。(3)应用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检测器联用技术(HPLC-ELSD)建立了生物碱1-脱氧野尻霉素(DNJ)的含量分析方法,并进行方法学考察,最优色谱条件为:岛津InertSustain C18 色谱柱(250 mm × 4.6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0.3%甲酸-0.1%三乙胺梯度洗脱梯度:0.0~2.0 min,2%;2.0~4.0 min,2%→10%;4.0~8.0 min,10%→29%;8.0~15.0 min,29%→40%;15.0~20.0 min,50%。流速:0.8 mL.min-1;柱温 45℃;进样量5μL。ELSD漂移管温度:100℃,载气流速3 mL·min-1。蛋白桑桑叶DNJ含量在1.89~3.70 mg·g-1之间,其中以湖南产区桂桑优12号含量最高。(4)建立体外α-葡萄糖苷酶反应体系,对桑叶醇提取物的降糖活性进行分析,采用DPPH、FRAP、ABTS三种方法对桑叶醇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蛋白桑桑叶具有良好的α-糖苷酶抑制能力以及抗氧化活性,其活性大小随产地和采样时间不同也会产生变动。综合评价表明,甘肃和湖南产区的两个蛋白桑桑叶样品在三种评价体系中抗氧化活性均较强,且此两产区的蛋白桑桑叶样品α-糖苷酶抑制能力亦强于其他两个产区。经相关性分析,桑叶体外抗氧化能力与体外α-糖苷酶抑制能力呈极显着正相关(P<0.001),相关系数均大于0.9。(5)将总蛋白含量、总黄酮含量、总生物碱含量、总多糖含量、绿原酸含量、芦丁含量、异槲皮苷含量、紫云英苷含量、DNJ含量、抗氧化活性及糖苷酶抑制活性的所有测定参数进行多元统计分析,进一步研究了不同参数间的内部联系。主成分分析表明产地因素会导致桑叶化学成分产生一定的差异;同一产区的不同品种样品在得分图中有聚类的趋势,证明桂桑优62号和桂桑优12号品系相近。OPLS-DA模型显示,湖南产区蛋白桑桑叶芦丁、总蛋白、DNJ、绿原酸、总黄酮和总多糖成分含量明显区别于对照药材;江苏产区蛋白桑桑叶总蛋白、DNJ、绿原酸和总多糖成分含量明显区别于对照药材;甘肃产区蛋白桑桑叶DNJ、异槲皮苷、紫云英苷和总生物碱成分含量明显区别于对照药材;新疆产区蛋白桑桑叶绿原酸、芦丁和总生物碱成分含量明显区别于对照药材。PLS模型预测了总黄酮含量和DNJ含量是影响α-糖苷酶抑制率的最主要两个因素,而总黄酮含量和总生物碱含量是影响桑叶抗氧化能力的最主要两个因素。综上所述,新资源蛋白桑桑叶主要药效成分含量整体高于传统药桑,且体外α-糖苷酶抑制能力以及抗氧化能力也高于传统药桑,湖南和甘肃两个产区的蛋白桑品种桑叶不论是药效部位含量还是体外活性方面均显着优于传统药桑,显示出极大的开发利用价值。本文按不同产区蛋白桑各自特点将其分为四大类:功能型、食用型、饲用型和生态型,以期实现蛋白桑资源的多元化开发与利用,拓展提升新兴功能用途。本研究以化学定性定量结果和体外生物活性结果为基础,结合多元统计分析的方法,全面系统地评估了新资源蛋白桑叶片的内在质量和药用价值,建立了蛋白桑桑叶的质量控制关键技术和评价指标,客观地对蛋白桑桑叶质量控制技术和评价指标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为新资源蛋白桑桑叶质量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姜秀新[8](2020)在《孔伯华辨治热病经验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孔伯华先生是京城四大名医之一,对“热病”诊疗尤为擅长,研究其辨治热病的经验不仅具有理论价值更具现实意义。研究方法本研究应用文献信息学、逻辑学、数据挖掘等方法,以珍贵孔先生医案手抄稿编撰而成之《孔伯华医案存真》热病病例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孔先生专着、医论、中医经典理论及时代特点、自然物候等从时空、地域、医案三个维度,主要通过“孔伯华热病医案分析解析研究”、“孔伯华热病辨治经验研究”及“伤寒经方传承与新用”三方面展开系统研究,以探微索隐、揭示规律、彰显特色,从临证实录的角度探讨孔伯华先生辨证热病学术特点、独特的临床诊疗经验,力求客观、深度挖掘孔伯华先生治疗热病临证思维、常用立法及用药特色,为当前热病研究和临床提供新的视角。研究结果1.孔伯华热病医案数据挖掘分析研究以《孔伯华医案存真》中医案为本底资料,应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2.2.1”软件,主要运用数据挖掘与归纳推理的方法对孔伯华先生辨治热病经验进行梳理。筛选孔伯华以发热为主症的热病医案144例,其中男性75例,女性65例,性别不详4例,共计352诊次,研究主要从发热与舌诊、脉象、伴随症状、证候分布、病位、治法、用药分析等几方面深入挖掘分析。在对信息的抓取与分析中,揭示孔先生治疗“热病”的潜在规律。研究提示医案所载发热为主症医案脉象频次由高到低主要是:数大、滑数大、滑数、弦滑数、左关盛、数、弦数、关盛、有力、弦滑数大等;单脉象及频次由高到低分别是:数、大、关盛、弦、有力、洪、平、缓等,医案中脉象多为阳脉。舌苔频次由高到低前10位依次是白腻、未退净、厚腻、黄厚、苔退、白厚腻、垢厚、垢糙、垢腻、厚糙;舌质颜色频次最高的是白、其次是黄、赤;舌苔厚薄及频次是厚苔明显高于薄苔;舌质津液情况及频次糙大于润;舌苔净垢情况及频次是垢明显高于净。医案所载发热主要伴随症状及证候分析。伴随描述:便秘、便泻、口渴、神昏、呕吐、谵语、腹痛等症状,辨为阳证较多。证候分布由多到少排列:为湿热内蕴、气分热盛、热入营血、表热、表湿等,其中湿热内蕴证占60%比例居多。病位分布从高至低排列:以肺、胃、肝、脾、心包、肠胃,提示外感发热最易以肺和胃受累,所涉非一脏,往往多脏器受累,治病用药需兼顾其他脏腑。药物性味归经,性以寒、平为主,味以甘、苦、辛为主,归肺、胃、肝经的中药最多。中药以鲜苇根、地骨皮、生石膏、旋覆花、代赭石、薄荷、生石决明等为高频用药。同时,对症状、证候与中药关联分析提示了石膏、地骨皮、黄柏、代赭石及安宫牛黄丸的用药特点。研究亦得出了石膏、知母等31对常用药对。2.孔伯华热病辨治经验和学术特点研究在上述研究基础上从临证实录角度进行孔伯华热病辨治经验和学术特点研究,探讨孔伯华先生辨证热病学术特点、临床诊疗经验,深度挖掘孔伯华先生治疗热病临证思维、常用立法及用药特色。首先,从“病因”“发病”“辨证”“治则”“调护”等角度对孔先生辨治热病思维进行整体探析。其次,根据第一部分研究结果揭示的病机、证候特点等提取出的“郁热”这一重要致病因素,阐述了孔先生从“郁热”论治热病的学术特点。提出“郁热”乃热病发病重要环节、辨治“郁热”重视从少阳宣郁泄热、郁热挟湿重视畅通三焦等。再次,总结出“通”“降”“和”三个主要治疗法则,整理了孔先生审因组方、审病位组方的特点与用药特点,归纳出“郁热轻”“郁热重”“邪为湿固”“在表在上”“在表在里”“邪退气阴亏”等方阵特点,及以“石膏”为代表的药物应有特色。最后,从“谨遵经旨,首辨阴阳”“凭脉辨势,四诊合参”“溯源循因,重视郁热”“顺天之道,调畅气机”“治病求本,顾护脾肾”“截断扭转,已病防传”6个特点对孔先生辨治热病学术特点进行了诠解。3.孔伯华传承伤寒经方和新用研究研究中发现孔先生对伤寒经方传承中多有创新,以“旋覆代赭汤”“小柴胡汤”“改良大承气汤”应用可见一斑。通过以经解经,应有对比、推理,对以上三方中蕴含的创新思维进行了初步阐发、对其临床应用进行了系统梳理。研究认为“旋覆代赭汤”在药物组成、配比、适应症方面均有活用,如旋覆花与代赭石经典比例为3:1,孔先生应用比例为1:1,功效为“镇肝降逆,调和脾胃,化痰通腑,并降诸上逆之气”适应症扩大为呃逆,咳嗽,呕吐,头痛眩晕,大便不通等。孔先生和解少阳,不用小柴胡汤,而以自拟“薄荷龙胆汤”为主,更强调“辨素体阴阳”,突出“阴不足”的病机特点,脉象以“弦大或数”为主,治“胃”臣佐半夏、知母、藕;治“脾”酌加谷芽、稻芽;治“肝”酌配“地骨皮、石决明、桑寄生”等。孔先生“改良大承气汤”与伤寒“大承气汤”相较,方药组成为“酒大黄,瓜蒌,玄明粉或加枳实、大腹皮、厚朴花”,其中,酒军(1.2-4.5g,平均剂量3g)、瓜萎(9-30g,平均剂量24g)玄明粉(1.2-6g,平均剂量3g),煎煮方法中“川军(开水泡,兑)取之气,弃其味,玄明粉(冲)”用药时机为“胃实肠满,潮热,腹满,汗出”服用方法“得下,如仍有燥屎,可续服用”,传承中又多活用,特色鲜明。研究结论研究认为孔伯华对热病论治学术思想源于《内经》、《难经》。热病论治孔伯华重视“郁热”,提出“郁热”乃热病发病重要环节;辨治“郁热”重视从少阳宣郁泄热调畅气机;郁热挟湿以分消上下之势畅通三焦;“祛邪”之法重视通降并用,气血同调。辨“素体”阴阳盛衰以固本,护心、脾阳、滋阴以病防传。孔先生热病辨治“寒温融合,法效伤寒”,而用药之性,参悟《本经》擅用妙用石膏、喜用芳香之品鲜药、兼用中成药以补汤药之不及。总之,孔伯华先生辨治热病经验丰富、特色鲜明。通过以上研究,亦可窥其对中医学术继承和发扬上的贡献。本论文立足于客观性和系统性的角度,对孔先生热病辨治经验与学术特点进行总结和阐发,对其辨治经验的梳理尤为着力,相信对当前中医药防治热病临证探索及名医经验传承研究等或应有所助益。

苏亮[9](2020)在《湿疡宁坐浴方治疗湿热型肛周湿疹的随机对照研究》文中指出湿疹是一种过敏性炎症性皮肤病,中医称之为“湿疮”。古人根据临床表现及病因病机的不同,又有“浸淫疮”、“血风疮”、“火革疮”等名称。肛周湿疹是湿疹中常见的一种,专指发生在肛门周围皮肤的湿疹,中医称之为“肛门湿疡”。中医历代医家在治疗肛门湿疹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湿疡宁坐浴方是导师贾小强教授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结合三十余年临床工作经验,逐渐完善形成的治疗肛周湿疹的方剂。本研究旨在通过对贾小强教授的临床经验进行总结,以期形成较为完善的理论;并对湿疡宁坐浴方的临床疗效、安全性进行验证,初步揭示其作用机制,为其临床应用与推广提供科学证据。1.贾小强教授治疗肛周湿疹临证经验总结目的:基于临床跟师出诊期间的学习,对贾小强教授治疗肛周湿疹的经验进行归纳整理。方法:根据贾小强教授治疗肛周湿疹的多年临床经验,分析肛周湿疹的发病、发展特点,总结贾小强教授治疗肛周湿疹的临证经验。结果:贾小强教授认为本病与风、湿、热邪关系尤为密切,核心病机为风、湿、热邪三者夹杂导致肛周局部气血运行不畅。治疗时应祛风、胜湿、清热、活血四法合用,方可取得良效。其中祛风为首要治法;胜湿、清热是治疗的核心;活血是提高疗效的关键。结论:贾小强教授认为“风湿热互结、气血不畅”是肛周湿疹的核心病机。治疗时当以“祛风胜湿、清热活血”为法。2.湿疡宁坐浴方治疗肛周湿疹的随机对照研究目的:通过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评价湿疡宁坐浴方治疗肛周湿疹的临床疗效;同时通过观察肛周湿疹患者治疗前后细胞因子γ-干扰素(Interferon-γ,IFN-γ)、白介素-2(Interleukin-2,IL-2)、白介素-4(Interleukin-4,IL-4)水平的变化,初步探讨湿疡宁坐浴方治疗肛周湿疹的作用机制。方法:纳入2018年5月~2019年12月就诊于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肛肠科门诊的肛周湿疹患者,将同意参加本试验的56例肛周湿疹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湿疡宁坐浴方)和对照组(皮肤康洗液),两组各28例,两组疗程均为2周。通过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的体征、湿疹面积和严重程度评分(Eczema area and severity index,EASI)、肛周瘙痒感症状评分、肛门潮湿感症状评分评价患者治疗后的疗效。同时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的IFN-γ、IL-2、IL-4水平。随访至治疗结束后3个月的时间,评价患者复发情况。结果:在试验过程中,试验组2例患者因为生理期自行停药,1例患者因工作出差自行停药,均被判定为脱落;对照组1例患者因工作出差自行停药,判定为脱落,2例患者失访。经过检验,两组患者治疗前年龄、病程、性别、EASI评分、肛周瘙痒感、肛门潮湿感症状评分、细胞因子水平等基线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EASI评分、肛周瘙痒感症状、肛门潮湿感症状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显着改善(P<0.05)。两组比较,试验组在总有效率,改善患者肛周瘙痒感症状评分、肛门潮湿感症状评分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改善患者EASI评分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治疗后IFN-γ水平较治疗前上升、IL-4水平较治疗前下降,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L-2水平较治疗前上升,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IFN-γ水平较治疗前上升,有统计学意义(P<0.05),IL-2水平较治疗前上升、IL-4水平较治疗前降低的水平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IFN-γ水平和IL-2水平较治疗前上升,IL-4水平较治疗前下降,但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随访期内试验组复发率(21.43%)与对照组复发率(33.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湿疡宁坐浴方可显着改善肛周湿疹患者肛周瘙痒感、肛门潮湿感的症状以及皮损EASI评分。湿疡宁坐浴方在改善肛周瘙痒感、肛门潮湿感的症状方面优于皮肤康洗液。湿疡宁坐浴方治疗肛周湿疹的机制可能与升高IFN-γ水平、降低IL-4水平,从而改善肛周湿疹患者的免疫炎症反应有关。

刘燕玲[10](2020)在《热敏灸联合小儿推拿治疗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选取咳嗽变异性哮喘(Cough variant asthma,CVA)患儿为研究对象,通过热敏灸联合小儿推拿疗法与雾化吸入布地奈德混悬液配合口服孟鲁司特钠咀嚼片进行疗效对比,观察两组的咳嗽主要症状、中医症状及体征等,客观评价热敏灸联合小儿推拿治疗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临床疗效及可行性,为治疗此病提供一种新的治疗方案。方法:选取2019年2月--2020年1月就诊于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热敏灸科/中医儿科住院部,确诊为咳嗽变异性哮喘且符合纳入标准的65例患儿,其中剔除5例,最终参与试验全过程的有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予热敏灸联合小儿推拿疗法,对照组予雾化吸入布地奈德混悬液+口服孟鲁司特钠咀嚼片治疗;两组均持续治疗30d,分别观察两组在治疗第15天、第30天的咳嗽、咳痰症状、中医证候积分及疗效,观察有无不良反应,治疗结束1月后随访,观察其有无复发及副作用。在试验过程中对发生的不良事件作详细记录。最后采用软件SPSS25.0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咳嗽症状组内比较两组受试者在治疗前、治疗第15d、第30d组内比较,在治疗15d,日间、夜间咳嗽,咳痰症状积分试验组有较明显的改善(P<0.01),对照组对日间咳嗽有较明显改善(p<0.05),夜间咳嗽,咳痰症状积分无明显改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0d两组对咳嗽,咳痰症状积分均有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中医症状积分组内比较试验组在咳嗽、咳痰情况及中医证候鼻塞流涕、喷嚏、胸闷气促、咽痒、汗出、纳差、手足不温及大便情况等症状较治疗前均具有明显的改善,差异具有显着性(P<0.01)。对照组在改善咳嗽、咳痰症状有明显改善,差异具有显着性。(P<0.01)。但在中医症状喷嚏、自汗盗汗、纳差及大便情况等方面改善不明显,差异不具有显着性(P>0.05)。3.两组疗效组间对比两组对咳嗽、咳痰症状均有明显改善,但试验组较对照组疗效更显着(P<0.01)。从两组总有效率分析,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6.67%较对照组86.67%差异显着(p<0.05)。4.两组复发率对比试验组复发率为13.33%较对照组36.67%低,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不良事件:试验期间无不良事件发生。结论:1.热敏灸联合小儿推拿治疗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能够更有效的缓解临床咳嗽、咳痰症状;改善咳嗽患儿日常中医伴随症状,如鼻塞流涕、喷嚏、咽痒、自汗盗汗、纳差、精神疲乏、四肢不温等,有助于患儿体质的改善;2.热敏灸联合小儿推拿属于纯中医外治疗法,安全有效,无毒副反应,操作简便易行,患儿及家属依从性、配合度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二、MEDICINAL VESICULATION THERAPY AND ITS CLINICAL APPLICATION(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MEDICINAL VESICULATION THERAPY AND ITS CLINICAL APPLICATION(论文提纲范文)

(1)去甲斑蝥素-维生素C缀合物的构建、体外抗肿瘤及免疫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
方法
结果与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去甲斑蝥素缀合物的抗肿瘤活性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2)基于古籍医家的痢疾源流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1 学术思想研究
    2 方药研究
    3 治法研究
    4 医案研究
    5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古籍第一轮筛选
    1.2 古籍第二轮筛选
2 先秦两汉时期对痢疾的认识
    2.1 《黄帝内经》
        2.1.1 对疾病名称和症状的初探
        2.1.2 早期对病因病机的研究
    2.2 《难经》
    2.3 《神农本草经》
    2.4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2.4.1 六经病与痢疾
        2.4.2 《金匮要略》从专病论治痢疾
        2.4.3 仲景治痢之方
    2.5 小结
3 魏晋南北朝时期对痢疾的认识
    3.1 王叔和《脉经》
    3.2 皇甫谧《针灸甲乙经》
    3.3 《中藏经》
    3.4 葛洪《肘后备急方》
        3.4.1 首用“痢”病名
        3.4.2 首提痢具传染性
        3.4.3 创天行痢主方
    3.5 陈延之《小品方》
        3.5.1 首提“滞下”病名
        3.5.2 “乌梅丸”通治痢疾
    3.6 姚僧垣《集验方》
        3.6.1 初见“痢疾分型”
    3.7 小结
4 隋唐时期对痢疾的认识
    4.1 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4.1.1 列痢病十三候
        4.1.2 详析各证痢之病源
        4.1.3 首提“休息痢”病名
        4.1.4 养生方导引法在痢病中的运用
    4.2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
        4.2.1 痢证四分法
        4.2.2 选方丰富
        4.2.3 开灌肠疗法治痢先河
        4.2.4 治痢需注意饮食调养宜忌
        4.2.5 服痢药须知
    4.3 王焘《外台秘要》
    4.4 小结
5 两宋时期对痢疾的认识
    5.1 《太平圣惠方》
        5.1.1 新增“气痢”分型
        5.1.2 痢疾通用药
        5.1.3 痢疾治疗用方新特点
        5.1.4 痢疾食疗方
    5.2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5.2.1 从脾胃论治痢疾的总体思路
        5.2.2 从腹痛与痢色辨证选方
        5.2.3 从治久痢方剂中看治疗思路
    5.3 《圣济总录》
        5.3.1 对气痢和休息痢的新认识
        5.3.2 痢疾治法
        5.3.3 治久痢方剂用药规律
    5.4 许叔微《普济本事方》
    5.5 窦材《扁鹊心书》
    5.6 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5.6.1 首提“脏气郁结”致痢
        5.6.2 创“风痢”证型
        5.6.3 首次分门论述“痢疾”与“泄泻”
    5.7 张杲《医说》
        5.7.1 赞同“积滞说”
        5.7.2 载治久痢方
    5.8 严用和《严氏济生方》
        5.8.1 将“风冷暑湿”贯穿辨治始终
        5.8.2 强调“去积”在治痢中的重要性
    5.9 杨士瀛《仁斋直指方》
        5.9.1 从“积滞”论治痢疾
        5.9.2 对“痢下之物”辨证进一步细化
        5.9.3 从所感之邪辨下痢之方
        5.9.4 学《肘后》简方治痢
        5.9.5 注重痢疾调护
    5.10 小结
6 金元时期对痢疾的认识
    6.1 刘完素及其着作
        6.1.1 从“火热”角度阐释痢疾发病机制
        6.1.2 从“湿热”角度设治痢总则
        6.1.3 常用的治痢方法
        6.1.4 创经典治痢方剂芍药汤
    6.2 张从正《儒门事亲》
    6.3 李杲及其着作
        6.3.1 长夏湿热与脾胃虚弱导致痢疾的发生
        6.3.2 设升阳除湿之大法
        6.3.3 创多首治痢疾方剂
    6.4 朱丹溪及其着作
        6.4.1 明确指出泄泻与痢疾不同
        6.4.2 赤白痢之辨
        6.4.3 痢疾治法的寒热之辨
        6.4.4 设两套痢疾辨治路径
        6.4.5 久痢治疗新思路
    6.5 小结
7 明代对痢疾的认识
    7.1 徐彦纯《玉机微义》
        7.1.1 将痢疾称为滞下
        7.1.2 认同三因论
        7.1.3 对里急后重、腹痛病机的分析更加全面
        7.1.4 痢疾方据病因病机分十三大类
    7.2 戴思恭《证治要诀》
    7.3 王纶及薛己《明医杂着》
        7.3.1 设治痢主方
        7.3.2 主方之外另设两方
        7.3.3 王纶与薛己治痢特点
    7.4 虞抟《苍生司命》
    7.5 李梴《医学入门》
        7.5.1 首次以歌诀形式归纳痢疾辨治要点
        7.5.2 歌诀下注释多有创见
    7.6 孙一奎及其着作
        7.6.1 区别“痢”与“滞下”
        7.6.2 析休息痢三个成因
    7.7 王肯堂《证治准绳》
        7.7.1 从五脏经脉气血详析痢疾形成过程
        7.7.2 治痢需分标本
        7.7.3 首辨积之新旧
    7.8 赵献可《医贯》
        7.8.1 强调治痢须辨阴阳寒热虚实
        7.8.2 重视与似痢非痢者的鉴别诊断和治疗
        7.8.3 对休息痢和久痢的认识
    7.9 张介宾《景岳全书》
        7.9.1 痢疾发病主要因“人事”所致
        7.9.2 强调痢疾的寒热虚实之辨
        7.9.3 详析痢疾常见症状寒热虚实
    7.10 秦昌遇《症因脉治》
        7.10.1 痢分外感内伤
        7.10.2 外感痢疾与内伤痢疾之辨
        7.10.3 休息痢之外感与内伤
    7.11 小结
8 清代对痢疾的认识
    8.1 喻昌《医门法律》
        8.1.1 治痢三法
        8.1.2 治痢“律三条”
    8.2 陈士铎及其着作
        8.2.1 痢疾之阴阳真假症
        8.2.2 痢疾治疗新法
    8.3 程钟龄《医学心悟》
        8.3.1 创“治痢散”方专治痢疾初起
    8.4 何梦瑶《医碥》
        8.4.1 痢均由湿热所致,初起无寒证
        8.4.2 辨证须详辨虚实
        8.4.3 治痢用药禁忌
    8.5 吴鞠通《温病条辨》
        8.5.1 久痢辨治大全
        8.5.2 痢疾预后判断十条准则
    8.6 唐宗海及其着作
        8.6.1 从肝肺分析痢疾病因病机
        8.6.2 从肝肺论治痢疾
        8.6.3 发热恶寒分期论治
        8.6.4 痢后补脾阴
    8.7 孔毓礼《痢疾论》
        8.7.1 表里寒热虚实辨证方法
        8.7.2 十大常用治法
        8.7.3 治痢常用方荮
    8.8 舒驰远《痢门挈纲》
        8.8.1 治痢四纲之陷邪
        8.8.2 治痢四纲之秋燥
        8.8.3 治痢四纲之时毒
        8.8.4 治痢四纲之滑脱
    8.9 雷丰《时病论》
        8.9.1 痢疾九证与治痢九法
    8.10 小结
9 讨论
    9.1 痢疾表证刍议
    9.2 久痢的表里寒热虚实辨治
    9.3 古籍的治痢经验如何应用于现代临床
    9.4 痢疾辨治体系构建
        9.4.1 辨证要点
        9.4.2 治法
        9.4.3 常见六经方证
结语
创新点
附录 各医家古籍治痢特色汇总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附件

(3)桃红四物汤对C3型桡骨远端骨折术前消肿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资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1.7 脱落病例处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案
        2.3 疗效评价指标
        2.4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课题完成情况
    2 一般资料
    3 肿胀值
    4 肿胀评分
    5 消肿时间(皮肤皱纹征出现时间)
    6 张力性水疱发生率
    7 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
    8 中医证候疗效指数
讨论与分析
    1 骨折后发生肿胀的机理论述
    2 消肿方案的选择
    3 中医的骨折辨证论治
    4 骨折与张力性水疱的关系
    5 桃红四物汤方解及现代拆方药理学研究
    6 桃红四物汤的临床应用分析
    7 快速康复理念在围手术期的应用
    8 腕部肿胀的评估及相关指标
    9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闭合性桡骨远端骨折术前消肿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主要研究者履历
致谢

(4)瑶浴清消方对小鼠急性湿疹模型炎症因子IL-4、TNF-α、IFN-γ的干预机制及药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 祖国医学对湿疹的认识
        1.1 湿疹命名及来源
        1.2 病因病机
        1.3 .中医对湿疹分型及治疗的进展
    2 现代医学对湿疹的认识
        2.1 现代医学对湿疹病因病机的认识
        2.2 现代医学对湿疹的分型
        2.3 现代医学对湿疹的治疗
    3 瑶浴清消方组方研究
        3.1 祖国医学及瑶医理论对瑶浴清消方的组方研究
        3.2 瑶浴清消方组方中药现代药理学研究
第二部分 瑶浴清消方组制药、急性毒性实验和药理实验
    1 瑶浴清消方药液制备
        1.1 实验药材
        1.2 药液制备
    2 瑶浴清消方急性毒性实验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 实验结果
        2.4 分析讨论
    3 瑶浴清消方药理研究
        3.1 抗炎(耳肿)实验
        3.2 止痒实验
第三部分 瑶浴清消方对急性湿疹模型小鼠血清IL-4、IFN-γ、TNF-α的含量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仪器
        1.2 实验试剂
        1.3 实验动物
    2 急性湿疹模型建立
        2.1 试剂调配
        2.2 分组和造模
        2.3 统计学分析
        2.4 结果
        2.5 讨论
    3.瑶浴清消方对急性湿疹模型小鼠干预疗效评价
        3.1 给药方法
        3.2 实验取材
        3.3 耳组织肿胀度观察
        3.4 HE染色观察小鼠左耳皮肤病理组织学改变
        3.5 统计学分析
        3.6 实验结果
        3.7 分析讨论
    4 瑶浴清消方对急性湿疹小鼠模型的干预机制
        4.1 实验材料
        4.2 实验方法
        4.3 统计学分析
        4.4 结果
        4.5 分析讨论
结论
问题与展望
    1 实验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表或索引
瑶族药浴的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5)“有故无殒,亦无殒也”在妊娠期疾病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先贤立言
先贤实践
古为今用
亢极之悔
医案举隅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遵“有故无殒”治疗妊娠恶阻的临床应用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6)大黄一药两用干预LPS诱导肺炎小鼠相关炎症因子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论文一 基于“网络药理-药性理论”探析大黄治疗小儿肺炎的作用机制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论文二 大黄一药两用对LPS诱导肺炎小鼠相关炎症因子的影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大黄治疗小儿肺炎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7)新资源蛋白桑叶片主要药效成分及其体外降糖活性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章 新资源蛋白桑叶片主要药效成分评价
    1.1 材料与试剂
    1.2 实验方法
    1.3 结果与分析
    1.4 小结
第二章 新资源蛋白桑叶片中绿原酸和黄酮类物质评价
    2.1 材料与试剂
    2.2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4 小结
第三章 高效液相-蒸发光散射法检测蛋白桑叶片中DNJ含量
    3.1 材料与仪器试剂
    3.2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4 小结
第四章 新资源蛋白桑叶片体外降糖及抗氧化活性评价
    4.1 材料与试剂
    4.2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4 小结
第五章 多元统计分析
    5.1 材料与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3 小结
第六章 讨论
    6.1 中药质量评价
    6.2 桑叶总黄酮检测方法
    6.3 桑叶DNJ检测方法
    6.4 桑叶α-葡萄糖苷酶抑制率与DNJ含量相关性
    6.5 蛋白桑桑叶质量与产地相关性
    6.6 桑叶抗氧化活性与α-葡萄糖苷酶抑制率的相关性
    6.7 蛋白桑资源开发与利用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孔伯华辨治热病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综述
    1 孔伯华生平及其生活时代背景分析
        1.1 孔伯华生平概述
        1.2 孔伯华医疗活动期间的气候、物候等特点分析
        1.3 孔伯华所处时代社会背景及人民生存现状调查
    2 孔伯华先生从医之路及学术渊源
        2.1 孔伯华从医之路
        2.2 孔伯华先生学术渊源
    3 孔伯华学术经验研究进展
        3.1 外感病研究
        3.2 内伤病研究
        3.3 药物特点研究
        3.4 治学及成就研究
    4 小结
第一部分 孔伯华热病医案数据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处方来源与筛选
        1.2 分析软件
        1.3 处方纳入及排除标准
        1.4 数据预处理
        1.5 处方录入与核对
        1.6 数据处理
    2 孔伯华热病数据挖掘结果与医案分析
        2.1 以发热为主症医案脉象及频次
        2.2 舌象及频次
        2.3 临床伴随症状表现统计
        2.4 证候分布
        2.5 病位分析
        2.6 治法分析
        2.7 中药频次及计量分析
        2.8 症状与中药相关性分析
        2.9 证候与中药分析
        2.10 中药关联频次分析
    3 小结
第二部分 孔伯华热病辨治经验
    1 孔伯华热病医案辨治思维
        1.1 热病病因
        1.2 热病发病
        1.3 热病辨证
        1.4 热病病传
        1.5 热病治则
        1.6 热病调护
    2 孔伯华从“郁热”论治热病
        2.1 提出“郁热”乃热病发病重要环节
        2.2 辨治“郁热”重视少阳与肝
        2.3 “郁热挟湿”重视畅通三焦
        2.4 热病“祛邪”重视通与降
        2.5 辨“素体”阴阳盛衰以固本
        2.6 安未受邪之“心主”以守神
    3 孔伯华先生辨治热病之治法
        3.1 “通”之治法
        3.2 “降”之治法
        3.3 “和”之治法
        3.4 热病治法医案举隅
    4 孔伯华辨治热病之组方特点
        4.1 郁热及挟湿组方特点
        4.2 以病位施治组方特点
    5 孔伯华先生辨治热病用药特点
        5.1 善用鲜药
        5.2 善用中成药
        5.3 喜用化湿药
        5.4 喜用介类咸寒药
        5.5 擅用降逆下行药
        5.6 相须为用药配伍
    6 孔伯华辨治热病学术特点
        6.1 谨遵经旨,首辨阴阳
        6.2 凭脉辨势,四诊合参
        6.3 溯源循因,重视郁热
        6.4 顺天之道,调畅气机
        6.5 治病求本,顾护脾肾
        6.6 截断扭转,已病防传
    7 小结
第三部分 讨论
    1 孔伯华诊治热病应用石膏研究
        1.1 运用石膏注重时空变化和体质差异
        1.2 运用石膏的常见症状
        1.3 运用石膏的常用剂量为1两
        1.4 石膏药物配伍特点分析
        1.5 石膏医案
        1.6 小结
    2 旋覆花代赭汤之活用
        2.1 旋覆代赭汤之用
        2.2 代赭石重用之解
        2.3 化裁组方降诸逆
        2.4 气逆临床体悟
        2.5 经方与时方对比
        2.6 小结
    3 和解少阳,不用柴胡
        3.1 三阳合病,从少阳和解
        3.2 和解少阳,不用小柴胡汤
        3.3 扶正祛邪,滋阴或补中
        3.4 三阳合病医案
        3.5 和解少阳经方与时方比较
        3.6 临证体悟
        3.7 小结
    4 发热便秘,慎用攻伐
        4.1 注重通下,能润不攻
        4.2 胃家实证,慎用攻伐
        4.3 大承气汤新用
        4.4 大承气汤辨用医案
        4.5 大承气汤与改良大承气对比
        4.6 小结
    5 孔伯华热病“先安未受邪之地”之临床应用
        5.1 孔伯华“先安未受邪之地”指导理论
        5.2 孔伯华“先安未受邪之地”临床应用
        5.3 小结
第四部分 总结
思考与展望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件

(9)湿疡宁坐浴方治疗湿热型肛周湿疹的随机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前言
    综述一 肛周湿疹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1. 中医有关肛周湿疹的论述
        2. 现代医学有关肛周湿疹的认识
    综述二 中药熏洗坐浴治疗肛肠疾病的研究进展
        1. 中药熏洗坐浴疗法溯源
        2. 中药熏洗坐浴疗法的作用机理研究进展
        3. 中药熏洗坐浴疗法在肛肠疾病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贾小强教授治疗肛周湿疹经验总结
    前言
    1. 病因病机
    2. 治疗要点
    3. 湿疡宁坐浴方组方及分析
    4. 病案举隅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来源与分组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脱落标准
        1.6 中止试验标准
        1.7 试验方案
        1.8 观察指标
        1.9 统计分析
    2 研究结果
        2.1 患者临床资料基线比较
        2.2 试验组治疗结果
        2.3 对照组治疗结果
        2.4 两组治疗后比较
        2.5 安全性及不良反应
    3 讨论
        3.1 肛周湿疹病因病机及治疗思路
        3.2 中药熏洗坐浴法作用机制
        3.3 研究结果分析
        3.4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4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技术路线图
附录2 细胞因子检测
附录3 伦理批件
致谢
个人简历

(10)热敏灸联合小儿推拿治疗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引言
历史回顾
临床研究
1 资料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内容
    1.3 诊断标准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1.6 剔除,脱落,终止标准
    1.7 质量保障
    1.8 医学伦理
2 方法
    2.1 治疗方案
    2.2 治疗周期
    2.3 技术操作
    2.4 观察指标及方法
    2.5 疗效判定标准
    2.6 不良事件及处理
    2.7 数据管理与统计方法
    2.8 技术路线
3 结果
    3.1 剔除和脱落情况
    3.2 基线资料分析
    3.3 两组受试者咳嗽、咳痰症状治疗前积分比较
    3.4 两组治疗前中医症状评分比较
    3.5 组内疗效比较
    3.6 组间疗效比较
    3.7 临床有效率比较
    3.8 远期疗效比较
    3.9 不良反应情况
4 讨论
    4.1 选题依据
    4.2 选穴依据
    4.3 热敏灸联合小儿推拿治疗小儿CVA结果探讨
    4.4 热敏灸联合小儿推拿治疗CVA的优势探讨
5 创新与不足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1 发表学术论文
    附表2
    附表3 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临床观察记录表
    附表4 症状积分量表
个人简历

四、MEDICINAL VESICULATION THERAPY AND ITS CLINICAL APPLICATION(论文参考文献)

  • [1]去甲斑蝥素-维生素C缀合物的构建、体外抗肿瘤及免疫活性研究[D]. 周亦琪. 遵义医科大学, 2021
  • [2]基于古籍医家的痢疾源流探析[D]. 左黎黎.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
  • [3]桃红四物汤对C3型桡骨远端骨折术前消肿的疗效观察[D]. 林水鑫.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4]瑶浴清消方对小鼠急性湿疹模型炎症因子IL-4、TNF-α、IFN-γ的干预机制及药效研究[D]. 邓晶晶.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5]“有故无殒,亦无殒也”在妊娠期疾病中的应用[D]. 田乐.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6]大黄一药两用干预LPS诱导肺炎小鼠相关炎症因子的机制研究[D]. 钟润锋.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7]新资源蛋白桑叶片主要药效成分及其体外降糖活性评价研究[D]. 曹美琪.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8]孔伯华辨治热病经验研究[D]. 姜秀新.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 [9]湿疡宁坐浴方治疗湿热型肛周湿疹的随机对照研究[D]. 苏亮.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 [10]热敏灸联合小儿推拿治疗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临床疗效观察[D]. 刘燕玲.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0(05)

标签:;  ;  ;  

药用水泡疗法及其临床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