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勇在前线与敌人作战

杨勇在前线与敌人作战

一、战斗在抗敌前线的杨勇(论文文献综述)

石立国[1](2020)在《中共中央北方局研究(1935-1945)》文中提出1924年12月,中共中央北方局创设,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北方地区工作的指挥中心。它是中共中央成立最早的,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跨度最长(横跨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的派出机构,对于实现战略相持阶段“巩固华北、发展华中”战略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为解放战争时期“向北发展,向南防御”战略方针提供了人财物的大力支持,为抗战胜利和新中国诞生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本文聚焦北方局最辉煌的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对它的历史沿革、统战工作、组织工作、军事斗争以及民众救亡运动进行梳理和研究。按照研究内容,本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是中共中央北方局的历史沿革。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七七事变前北方局的成立情况,包括历史背景、当时决定以及大体撤销原因,第二部分介绍抗战时期北方局的历史过程、主要组织机构以及历史使命。第二章是北方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第一部分介绍从遵义会议到七七事变前北方局的统一战线工作,着重突出在党中央和北方局的指导下,华北地区统战工作的转折;第二部分主要介绍北方局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特点;第三部分主要介绍从战略相持到战略反攻阶段北方局的统战工作。第三章是北方局的组织工作。第一部分着重介绍恢复和发展党的组织;第二部分为适应抗战形势,大力发展党员,在发展过程中反思和纠偏,对党组织进行巩固和整顿以及北方局的组织形态;第三部分介绍抗战时期党的建设工作,以党的一元化领导和整风运动作结。第四章是北方局的军事斗争工作。第一部分介绍游击战与抗日根据地的建设过程;第二部分介绍北方局执行六届六中全会“巩固华北”战略与国民党、日伪的博弈过程,以及人民战争体制的建立;第三部分介绍根据地建设。第五章是北方局的群众救亡工作。第一部分介绍七七事变前的宣传动员工作,以“一二九”运动为主要载体,说明党领导下的宣传动员以及抗日救亡工作是如何开展的;第二部分介绍北方局是如何宣传群众和组织群众的;第三部分介绍抗战动员工作,包括领导体制,群众运动以及全民族各阶层力量的激发。

韦英思[2](2020)在《浴血抗战的广西将士》文中研究表明在抗日战场上,活跃着众多的广西将士。他们用满腔热血和不畏牺牲的英雄行为,为扞卫中华民族独立写下了光彩夺目的篇章。文中主角张君嵩、何柱国、李天佑、欧致富等将士皆是抗日英雄优秀代表,在中国遭到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国家民族危亡的时刻,他们胸怀家国,挺身而出,浴血奋战,誓将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

彭露[3](2020)在《吕其明影视歌曲创作研究》文中认为吕其明是我国培养出来的第一代优秀电影音乐作曲家之一,他的创作涉及电影音乐、电视音乐、器乐作品和声乐作品等多个领域。吕其明见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年探索期与改革开放三大历史时期,历经了中国电影音乐的发展历程。影视歌曲作为吕其明音乐创作生涯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最直观的体现了他的创作特征与艺术理念,特别是作品中所彰显对民族风韵不断的探索精神。强烈的时代责任感促使他创作出符合当下时代的优秀作品,并为中国影视歌曲的发展留下了丰富的资源。本文以吕其明影视歌曲创作实践为研究对象,对其做更为整体客观的分析,从中梳理出他对于影视音乐创作践行一生的理念,以及对当下影视音乐创作的启示作用。

李晨阳[4](2020)在《中共抗日根据地英模的宣传教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抗日根据地的英模是顺应抗日战争的历史大势、得益于中共的塑造培养而大规模涌现的时代典型,他们具有着无私忘我、不辞艰险的精神品质,坚持为人民利益而斗争的价值导向,是令人敬佩的最可爱的人。抗日英模的出现,对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的成立以及当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他们进行宣传教育,一方面可以展现人民英雄的丰功伟绩、积淀典型人物宣教的重要经验、坚定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另一方面更加有利于英模文化史以及抗日战争史的丰富研究,丰富抗日胜利的影响动因,提供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研究的新视角,以及拓宽中华人民共合国史的研究新思路。抗日战争的爆发是抗日英模诞生的直接动因,面对这场日本帝国主义蓄谋已久的战争,中国人民在领土不断沦丧、悲观情绪蔓延的情形下通过不断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成功的开辟了敌后战场,英模人物的出现可以起到稳定人心、增加斗志的重要作用。伴随着抗日战争的进一步发展,更深层次的社会变革带来了政治、经济、文化的变革,客观上促进了民族国家意识的觉醒,成为抗日英模诞生的根本动因。为了更好的宣传教育抗日英模,中共在学习借鉴苏联革命英雄主义、功勋奖章制度及自身土地革命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自身的宣教模式,并进一步体现出伴随抗日战争而不断发展的初始阶段、发展阶段、丰富阶段为主要特征的阶段特征。在对于抗日英模进行宣教的过程中,中共通过不断积累经验,塑造出完备的英模宣教的制度体系。首先,中共适应抗日战争的需要塑造出符合时代条件的战斗英模、劳动英模、国际友人、爱国华侨的人物谱系,并具有特殊的类别和等级划分,进而体现出贫苦的家庭出身、鲜明的党员角色、多重的身份特征、平民英模比例的鲜明特征。其次,为了服务于抗日战争的主要目标,中共划分出针对根据地、国统区、敌占区三个地区的不同宣教对象,构成了以缅怀与悼念、表彰英勇斗志、宣传劳动事迹和工作成绩的宣教内容。此外,在具体形式上,中共结合中国古代经验、苏联经验、土地革命时期的经验创造出以表彰优抚、新闻报刊、文学艺术、题词标语、会议运动为主要特征的宣教形式,并进而构造出以党政宣传教育机构、文艺机构、报刊机构、党校及培训机构为主的组织基础,以评选制度和奖励制度为基础为主的制度基础。抗日战争是一场事关中华儿女的全民战争,抗日英模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建设性作用,对于抗日英模的大规模宣传教育,其重要性体现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新中国改革与建设过程的方方面面。此外,其现实作用体现在英模人物的榜样示范作用、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历史传承、党的领导的鲜明导向、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因此,对于抗日根据英模宣教的研究既有着历史意义也有着现实意义,既存在学理价值也存在政治价值,既是一项广大青年的思想洗礼又是一项爱国主义的政治教化,回顾和重温那艰苦的抗日岁月,缅怀用鲜血和生命铸就胜利的英雄是包括我们在内的每一代人始终努力的方向。

王肖风[5](2020)在《反“清乡”背景下苏中四分区党的群众工作研究(1943-1945)》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苏中抗日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国19个解放区之一,地理位置和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在中国的抗战历史上发挥着重要作用。苏中四分区是苏中抗日根据地中比较重要的一块革命根据地,这里反“清乡”斗争最激烈,党的群众工作有其独特性。在苏中四分区开展群众工作是进行反“清乡”斗争的必然要求。苏中四分区地理位置特殊,物产资源丰富,1943年4月起,日伪在此发动了综合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力量的“清乡”运动,给当地军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重大灾难。为打破日伪“清乡”阴谋,巩固和发展抗日民主根据地,苏中四分区各级党委积极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和教育群众,在军事、政治、经济和宣教领域掀起了群众工作的热潮。在反“清乡”斗争中,党的群众工作始终围绕着反“清乡”斗争这一主题,形成了综合性的群众运动热潮,具有灵活性、复杂性和针对性,保证了反“清乡”斗争的胜利,巩固与发展了苏中四分区抗日根据地,密切了党群关系,提高了群众的政治觉悟与组织能力。当然,群众工作的顺利开展主要得益于党对群众工作的领导。在反“清乡”斗争中,苏中四分区各级党委始终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善于培养与宣扬英雄事迹,注重凝聚与团结一切群众力量,并及时总结与纠正工作偏向,最终推动党的群众工作顺利开展,为新时代党的群众工作提供了历史价值和经验启示。

董保存[6](2018)在《铁军中的铁军——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4集团军》文中研究指明有研究者概括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4集团军是"组建很晚,历史却很长,善与外敌作战,战果十分辉煌"的部队。而第54集团军的将士们只说自己所在的部队是一支"铁军"——从1924年孙中山大元帅府的铁甲车队叫起,一直到后来的重点建设部队……周恩来拍板:就叫54军1952年10月,中共中央军委决定,原第四野战军第45军和第44军各一部(45军军部、直属队、第134师、第135师;44军第130师)合编为一个军入朝参

周玉文[7](2018)在《抗战时期毛泽东反投降斗争理论与实践研究》文中认为打击日本侵略者和反投降斗争是抗日战争的一体两面,毛泽东以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担当精神,敏锐观察抗战形势,着手反投降斗争理论的构建,用以指导打击投降主义的伟大实践。毛泽东反投降斗争理论的理论渊源,即马克思主义反投降斗争理论与中华民族发扬民族气节的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反民族投降主义思想主要包括原初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气节,创立了国际主义和爱国主义相统一的最高形式,谴责资产阶级丧失民族气节投降的可耻行为,批判各种庸俗的爱国主义,运用阶级分析法,对地主、资本家及走狗和小资产阶级投降采取分类施策的策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民族气节的精神元素,主要包括威武不屈、反抗侵略、和合统一、忧国忧民等,这些基本元素通过数千年的沉淀,已经深深的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抗战时期反投降斗争缘于三方面的因素,日寇的侵略和诱降,英美等西方帝国主义国家的绥靖和劝降,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妥协投降,致使亡国灭种阴霾笼罩中国,抗战局势时刻处于危险境地,因此必须开展反投降斗争。毛泽东的反投降斗争理论包括了六个方面,第一,构建全民族抗日统一战线,最大限度的孤立投降派。第二,主张以军事和法制手段打击、威慑和教育投降分子。第三,巩固党的团结统一,为反投降斗争提供组织保证。第四,毛泽东提出了构建心防,占领道德制高点,从精神上鞑伐投降分子。第五,开展外交反投降斗争。第六,发动群众是反投降斗争的最好形式。在毛泽东反投降斗争理论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开展反投降斗争有序推进,成效斐然。反投降斗争实践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个阶段是从1935年1月开始到武汉会战结束,此阶段主要是为反投降斗争做准备,形成反投降斗争形势的基本认识,对投降主义的表现形式、对反投降的基本路径进行了初步探索。第二阶段是汪精卫公开投降至汪精卫建政前夕。此阶段是反投降斗争实践的关键阶段,中国共产党开展了全方位的反投降斗争。第一,毛泽东对反投降斗争形势的研判与部署。第二,驳斥汪精卫的投降主义言论。第三,开展军事反投降工作,消灭死心塌地的汉奸,重点开展对伪军的政治攻势。第四,以党的宣传媒体为阵地开展宣传文化战线上的反投降斗争;党的文艺工作者在文艺战线上开展反投降斗争,与日汪的奴化教育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第五,坚决反对西方帝国主义国家制造东方慕尼黑阴谋,争取苏联和共产国际等民主进步力量对反投降斗争的理解和支持。第六,开展反投降斗争的群众运动。第七,开展国民参政会平台的反投降斗争。第八,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有力地打击了抗战阵营内的投降暗流。第三阶段汪精卫建政至抗战胜利期间的反投降斗争。汪精卫建政建军增加了反投降斗争的难度,中国共产党反投降斗争的重点有所调整。第一,加强宣传媒体、文艺战线、教育战线的反投降斗争。第二,利用日伪矛盾深入开展伪军工作,大大抵消了日伪的军事优势。第三,继续开展外交战线的反投降斗争,坚决反对美日制造东方慕尼黑阴谋,继续寻求苏联与共产国际等民主进步力量的支持。第四,加强打击投降暗流,使国民党投降反共均不能实现。第五,抗战胜利后坚持除恶务尽的原则揭发、抓捕、审判投降分子,汉奸得到了应有的惩罚。毛泽东反投降斗争的理论与实践凸显了鲜明的特色。第一,鲜明的时代性,是马克思主义反投降斗争理论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成果及应用,同时也是对中华民族关于民族气节优秀传统文化在抗战时代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第二,彻底的人民性。汪精卫因为叛国投降而被人民抛弃,蒋介石却因限制民众不能获得全面支持,只有中国共产党获得了广泛的群众基础。第三,兼具国际性和民族性。表现出驾驭各种反投降斗争的能力。第四,凸显复杂性。主要表现在国际形势扑朔迷离、反投降对象混成难辨、各种矛盾纠缠交织。第五,彰显完美性。与近代史上历次反投降斗争相比、与蒋介石国民党反投降斗争相比均体现了完美性。毛泽东反投降斗争理论与实践的价值审视。第一,历史价值,保证了抗战进行到底并取得最后胜利,完美演绎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为后来的抗美援朝和抗美援越战争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第二,精神文化价值,铸就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抗战精神,为探询中华民族反侵略史上精神沉沦与人格沉沦提供了一把钥匙。第三,当代价值,为应对美、日等对中华民族的现实和潜在威胁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绝不妥协的创造了反击美国贸易战的经典范例;为打击“台独”等各种民族分离主义的卖国行径提供了历史启示和借鉴。

朱美娣[8](2017)在《文化视域下的美国对越心理战研究(1954-1972)》文中指出二战结束之后,社会主义阵营迅速扩大,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更加引发美国对共产主义在远东扩展的忧虑。在“多米诺效应”理论影响下,美国开始重新审视紧邻新中国并且在越南北部己经成立越南民主共和国的越南在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两大阵营间的战略意义,从而将越南视为亚洲反共产主义的桥头堡,试图将南越建构成遏制社会主义阵营扩展的前沿阵地。在1954年至1973年美越“巴黎和平协定”签署的近20年里,美国政府在越南有计划、有目的地实施了其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心理战。其中越南文化、美国文化在美对越心理战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无论是对越南文化的理论认知,还是心理战产品利用越南文化的具体实践,美方都给予了极大重视。本论文基于国内外前辈时贤的研究,充分利用最近解密的档案文献资料,对1954-1972年间美国在越南的心理战从文化的视角进行系统探究。第一章考察越战前美国心理战的演进历程与其文化因素的运用。美国的心理战从独立战争起步,历经美西战争、一战、二战,至冷战早期(1946-1954),不断发展、成熟。它从最初无意识、无组织的实施,到心理战意识逐渐明确、机构初具规模,再到心理战理论认识进一步提升、建立常规指挥机构、培训专门从业人员,理论与配置都逐渐完备。在这个漫长的心理战演进过程中,文化因素逐渐为美方所重视。无论是宣传册、演讲稿、漫画、电影、广播等外在符号的运用,还是鬼神崇拜等内在价值观念的挖掘,都有了较为深入、熟练地运用。特别是将心理战攻势与娱乐文化巧妙结合的做法,充分发挥了心理战“润物细无声”的特效,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第二章探讨美国介入越南事务及其心理战开展的历史进程与动因,并对美对越心理战中越南文化的利用进行总体概述。美苏两大阵营的对抗、社会主义阵营的不断扩大使美国十分担忧其远东利益受损。在“多米诺效应”理论指导下,美国开始重视越南反共、遏制社会主义阵营继续发展的重大战略意义,决定在越南开展心理战以达到其政治目的。自1954年开始,艾森豪威尔、肯尼迪、约翰逊、尼克松历届政府都在越南实施了广泛的心理战,参与心理战的机构包括美国新闻署、中央情报局、美国军方、美驻越大使馆、越南信息部、越南总政治战部等,且它们都有各自的工作机制。美国十分注重利用越南文化来开展心理战,根据越南文化特点,美方运用越南的语言、文学艺术、民族文化等文化样式开展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心理战。第三章探究美国心理战对越南儒学思想的利用。越南儒学深受中国儒学影响,虽在理论上并无新的建树,但具有浓重的越南本土色彩,可以说是越南化的儒学。越南儒学的核心思想之一是家庭伦理思想。它以孝顺父母、感恩父母及传承家族美德为三个重要维度,从而构成越南人基本的人生观、价值观。因此美方心理战产品多以翘首期盼的母亲、柔弱孤独的妻儿形象来极力宣扬男性缺席所造成的家庭、人生悲剧,希望激起男性越共对家庭的责任感、义务感,从而回归家庭,归顺南越的“正义”政府。此外,还以陈兴道、黎利、阮廌这些越南历史上忠君爱国的“民族英雄”来唤起越南民众的民族主义、爱国主义情感,呼吁越南人反抗越共“奴役”,保卫国家与民族。另外,美方还借用孟子“制其恒产”主张及共产党“土地改革”的成功范例积极支持南越政府开展“土地改革”以实现儒家“耕者有其田”的理想,使越南农民大力支持南越政府。第四章是对美国在心理战中利用越南民间信仰情况进行探究。根据越南民间占星术流行的特点,兰斯代尔在1955年开展了“历书计划”,美方心理战机构也到处散播“程状元预言”,引诱民众南下,逃离北越专制统治。除此之外,还利用越南人丧葬、禁忌方面的传统习俗,实施“游荡的鬼魂”计划和“死亡牌黑桃A”计划。前者重在强调潜入南越的越共“客死他乡”及死后随意埋在“无名的墓地”导致鬼魂四处游荡永远得不到安息所带来的恐惧感、羞耻感,促使他们早日投降;后者意在通过散发“黑桃A”于被杀越共尸体及越共出没之处来制造死亡恐惧,瓦解敌人心理防线。第五章以春节和雄王节为例探讨美国在心理战中对越南节日文化的利用。美国利用越南春节合家团聚、辞旧迎新的传统发起“春节运动”来唤起越共和北越士兵的思乡、恋家之情以攻破他们的心理防线;并且在呼吁越共高层归正的“大团结运动”中借用越南人的“雄王”崇拜来唤醒越南人的民族自豪感及民族团结精神增强民众的国家认同感,从而使他们能够支持南越政府反对北越、统一全国。第六章则探讨美国在对越心理战中对美国文化的运用。为了消解越南人视美国为“入侵者”、“殖民者”的观念,美方一再通过强调自身“和平使者”、“救世主”的使命来建构自己的“越南友邦”形象。他们通过“自由之路行动”来宣扬美国救世主的“慈善”及南越是“自由乐土”的观念;通过渲染南越在美国帮助下逐渐思想自由、社会发展、经济繁荣来彰显资本主义“自由世界”发展的理念;通过培养越南民众公民意识、推动南越制定宪法及举行民主选举来推扬资本主义“优越的”民主政治体制。除此之外,美方还以展现自己军事实力的强大、物质的富裕、文明的发达来使越南人相信美越联合是不可战胜的,只要追随美国,反对共产主义,就会享受资本主义的发展成果,过上幸福生活。为此,美国不遗余力资助南越发展医疗、改善卫生条件,发展农业、畜牧业,改革基础教育、技术教育等方面,努力改善越南的民生来赢得越南民众的好感。第七章综合分析美国在越南运用文化开展心理战的效果。虽然心理战的精确效果难以衡量,但是从心理战的主要对象:“敌人”(主要是越共和北越士兵)、非“敌人”(主要是南越普通民众)的反应来看,这些心理战既有成效显着之处,也存在诸多问题。影响美国在越心理战效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美、越文化传统的差异、具体实施中诸如专业人员不足、工作人员流动性大、心理战机构互相的不协调、越共的反美心理战的开展等,都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其效果的发挥。总之,美国在越心理战对文化的利用为心理战策略的改进提供了必要的经验及教训。它在思想上、理论上对越南文化的认真研究为心理战的开展提供了必要的基础,因而在实施过程中,尽量融进更多的越南民族文化元素,增强了亲和力、感染力。但存在的问题也很多,特别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美方自身固有的文化优越感、南越政府的腐败、美越文化差异所带来的根深蒂固的冲突与抵制,都在不同程度上消解了心理战的威力。只有从理论到实践,都切实融合无间,文化才会成为心理战的杀手锏而不是绊脚石。

庄乾筱[9](2016)在《山东抗日根据地及解放区的文艺团体梳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山东抗日根据地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在敌后建立的以抗日民主政权为依托的战略基地,抗战后期也称为“山东解放区”。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之后,随着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各种性质的文艺团体也应运而生,它在宣传党的政策、破除封建迷信、动员人们参军支援前线等方面为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本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从山东的地理位置及文化背景、山东抗日根据地概况以及山东解放区概况三个方面进行总体叙述;第二章按照山东省根据地(1937年—1945年)的划分对鲁中南抗日根据地、胶东抗日根据地、渤海抗日根据地、冀鲁豫(山东部分)抗日根据地四个部分的文艺团体进行分类梳理,对文艺团体的成立时间、背景、主要领导成员以及活动范围、活动时间等情况作具体叙述;第三章按照山东省解放区(1945年—1949年)的划分对鲁中南解放区、胶东解放区、渤海解放区、冀鲁豫边区(山东部分)四个部分的文艺团体进行分类梳理,对文艺团体的成立时间、背景、主要领导成员以及活动范围、活动时间等情况作具体叙述;第四章从文艺团体产生的背景、表演形式及内容等方面总结山东抗日根据地及解放区文艺团体的特点与意义。本文通过对山东抗日根据地及解放区文艺团体的梳理研究,总结山东抗日战争时期及解放战争时期的文艺团体的特点及意义,对于新历史条件下借鉴根据地文化建设的经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李延国,李庆华[10](2015)在《根据地(上)》文中研究表明序章一个被遗忘的名字历史并非易碎品。因为它有记忆。建筑、书籍、碑刻、墓葬、壁画、雕塑、传说、葬礼、歌曲、民俗,都会留下历史的投影。今天的信息时代,记忆方式发生了质的飞跃。中国研发的"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系统,每秒钟可以运算数亿亿次,一块拇指大的电脑芯片,可以装下一整座大型图书馆的书籍内容,甚至连我们使用的手机,也可以储存下一座中小型图书馆的书籍内容。但是,这一切都不能代替另一种记忆的载

二、战斗在抗敌前线的杨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战斗在抗敌前线的杨勇(论文提纲范文)

(1)中共中央北方局研究(1935-1945)(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一) 选题缘起
        (二) 选题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一) 概念界定
        (二) 中央局的研究现状
        (三) 北方局的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创新点、重点和难点
        (一) 研究的创新点
        (二) 研究的重点
        (三) 研究的难点
第一章 中共中央北方局的历史沿革
    第一节 七七事变前的北方局
        一、大革命时期首设北方局
        二、八七会议后复建北方局
        三、“立三路线”下三建北方局
        四、遵义会议后四建北方局
    第二节 全面抗战中的北方局
        一、战略防御阶段的北方局
        二、战略相持阶段的北方局
        三、战略反攻阶段的北方局
第二章 中共中央北方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
    第一节 “北方党的工作有了基本上的转变”
        一、“华北将沦为第二个伪满洲国”
        二、肃清关门主义和冒险主义迫在眉睫
        三、“联合一切可能抗日的党派和阶层”
    第二节 始终坚持全民族抗战的旗帜
        一、统一战线要“上下互动”
        二、坚决开展“反投降、反分裂、反倒退”斗争
    第三节 在“犬牙交错”格局中坚持统战工作
        一、在敌占区和游击区的统战工作
        二、对日军、伪军和汉奸的统战工作
第三章 中共中央北方局的组织工作
    第一节 “华北党的工作要走上正确轨道”
        一、革命形势和干部队伍严重失衡
        二、恢复和发展华北各地党组织
    第二节 “组织起来”
        一、“大量的十百倍的发展党员”
        二、整顿和巩固党的队伍
    第三节 进行党的建设伟大工程
        一、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二、党的“一元化”领导体制在各根据地推进
        三、大力开展整风运动
第四章 中共中央北方局的军事工作
    第一节 全面开展游击战争
        一、“七七事变”前华北的军事斗争
        二、“整个华北应以游击战争为唯一方向”
        三、领导和创建华北抗日根据地
    第二节 实施“巩固华北”战略
        一、抗日根据地的巩固与扩大
        二、军事斗争方式日趋多样化
    第三节 从艰苦支撑到重新壮大
        一、反”扫荡”、反“清乡”下的根据地建设
        二、开展敌后城市工作
第五章 中共中央北方局的民众救亡运动
    第一节 “救亡组织之发起人、组织者与宣传者”
        一、领导推动“一二九运动”
        二、成立“民先”、各界救国会等群众团体
    第二节 “誓为中华民族生存奋斗到底”
        一、构建以报纸刊物为中心的宣传网
        二、“文艺为抗战和工农兵服务”
        三、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重塑民族心理
    第三节 深入开展群众运动
        一、民主民生运动是重要抓手
        二、激发各阶层的抗日伟力
结语
参考文献

(3)吕其明影视歌曲创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音乐生涯
    第一节 革命熔炉中成长
        一、童稚从戎
        二、幸逢名师
        三、再遇伯乐
    第二节 专业学习经历
        一、启梦为现实
        二、带职入校
    第三节 音乐作品成就
        一、影视音乐创作
        二、交响乐的创作
第二章 吕其明影视歌曲作品综合分析
    第一节 吕其明影视歌曲的题材
        一、革命题材
        二、热火朝天的生产生活
        三、爱情与艺术的交融
    第二节 吕其明影视歌曲的音乐元素
        一、扎根民间,汲取经典
        二、织体思维
    第三节 “画外乐”的呈现方式
第三章 吕其明影视歌曲的内涵与启示
    第一节 鲜明的时代特征
        一、传承战时革命精神
        二、和平时代的追求与探索
    第二节 特殊的地域性与群众意识
        一、吕其明影视歌曲独特的地域性
        二、为人民写作的意识
    第三节 对影视歌曲创作的启示
        一、民族元素在影视歌曲中的推广
        二、不懈追求的精神
结语
附录
    附录一 :吕其明创作年谱总编
    附录二 :访谈录整理
    附录三 :冯灿文小传
参考文献
致谢

(4)中共抗日根据地英模的宣传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目的及意义
    二、选题论证
        (一)现实意义
        (二)理论价值
    三、学术史综述
        (一)对抗日根据地宣传教育的研究现状
        (二)对于抗日根据地英模的研究现状
    四、相关界定
        (一)时间界定
        (二)空间界定
        (三)概念界定
    五、学术要点
        (一)选题切入点
        (二)学术探讨难点
        (三)学术创新点
第一章 抗日战争的爆发与抗日英模的诞生
    一、中共对英模宣传教育的渊源探析
        (一)中国古代的旌表制度
        (二)苏联英模宣传教育的借鉴作用
        (三)土地革命时期对英模宣传教育的历史经验
    二、抗日战争对根据地英模人物的呼唤
    三、社会变革与抗日英模的涌现
    四、抗日根据地英模宣教的阶段划分
        (一)初始阶段(1931—1937)
        (二)发展阶段(1937—1942)
        (三)丰富阶段(1942—1945)
第二章 抗日根据地英模宣传教育的人物特征
    一、类别概览
        (一)战斗英模
        (二)劳动英模
        (三)国际友人
        (四)爱国华侨
    二、称号概览
        (一)类别划分
        (二)等级划分
    三、特征概览
        (一)贫苦的家庭出身
        (二)鲜明的党员角色
        (三)多重的身份特征
        (四)平民英模比例
第三章 抗日根据地英模宣传教育的内容及对象
    一、英模宣传教育的内容
        (一)缅怀与悼念
        (二)表彰英模的英勇斗志
        (三)宣传英模的劳动生产事迹
        (四)宣传英模的工作成绩
    二、英模宣传教育的对象
        (一)面向根据地的党政军民
        (二)面向国统区的党政军民及海外华侨、爱好和平者
        (三)面向敌占区的敌伪军和广大群众
第四章 抗日根据地英模宣传教育的形式
    一、抗日根据地对英模的表彰优抚
        (一)对英模的表彰奖励
        (二)对于英模的优待抚恤
    二、抗日报刊对英模的宣传教育
        (一)抗日根据地报刊对英模的宣传教育
        (二)国统区报刊对英模的宣传教育
    三、抗日根据地文学艺术对英模的宣传教育
        (一)小说诗歌及报告文学
        (二)戏剧美术
        (三)影视作品
    四、抗日根据地题词标语对英模的宣传教育
        (一)纪念题词
        (二)标语口号
    五、抗日根据地会议运动对英模的宣传教育
        (一)会议宣传
        (二)运动宣传
第五章 抗日根据地英模宣传教育的机制
    一、机构沿革
        (一)党政宣传教育机构
        (二)文艺机构
        (三)报刊机构
        (四)党校及培训机构
    二、制度类别
        (一)英模评选制度
        (二)英模奖励制度
第六章 抗日根据地英模宣传教育的典型案例分析
    一、陕甘宁劳动英模吴满有
    二、晋察冀爆炸英雄李勇
    三、模范党员张初元
    四、归国华侨民族英雄李林
    五、国际友人白求恩
    六、英雄主义的刘老庄连
第七章 抗日根据地英模宣传教育的历史与现实
    一、历史作用
        (一)促进抗日战争的早日胜利
        (二)积淀解放战争的雄伟力量
        (三)积累新中国英模宣教的丰富经验
    二、经验启示
        (一)充分发挥英模人物的榜样作用
        (二)推进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现实融入
        (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四)发挥人民群众蕴含伟大力量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着
致谢

(5)反“清乡”背景下苏中四分区党的群众工作研究(1943-1945)(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选题依据及意义
        1.本文选题依据
        2.本文写作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2.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1.本文的写作思路
        2.本文的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若干界定
        1.相关概念的阐释
        2.研究范围的确定
    (五)重点、难点、创新与不足
        1.重点与难点
        2.创新与不足
二、苏中四分区中国共产党开展群众工作的背景
    (一)党在苏中四分区开展群众工作的历史场域
        1.苏中四分区的地理与环境
        2.苏中四分区的形成与变迁
    (二)党在苏中四分区开展群众工作的社会背景
        1.日伪在苏中四分区进行“清乡”
        2.苏中党领导军民进行反“清乡”
    (三)党在苏中四分区开展群众工作的理论依据
三、苏中四分区中国共产党开展群众工作的具体实践
    (一)军事方面:夯实群众的武装力量
        1.建立民兵武装组织
        2.破除日伪军事封锁
        3.进行群众性游击战
        4.开展群众锄奸运动
    (二)政治方面:提升群众反伪化意识
        1.建立抗日群众团体
        2.抵制日伪编查保甲
        3.加强统一战线工作
        4.开展对敌政治攻势
    (三)经济方面:增强群众的抗战实力
        1.反对日伪经济掠夺
        2.施行惠民经济政策
        3.开展生产建设运动
        4.做好群众救济工作
    (四)宣教方面:瓦解日汪的奴化阴谋
        1.进行群众时事教育
        2.创设游击教学方法
        3.采用多方宣传方式
        4.深入进行思想动员
四、苏中四分区中国共产党开展群众工作的特点与成效
    (一)苏中四分区中国共产党开展群众工作的特点
        1.一切服从于反“清乡”的斗争
        2.形成了综合性的群众运动热潮
        3.具有灵活性、复杂性和针对性
    (二)苏中四分区中国共产党开展群众工作的成效
        1.保证了反“清乡”斗争的最终胜利
        2.巩固发展了苏中四分区抗日根据地
        3.密切了四分区患难与共的党群关系
        4.提高了群众的政治觉悟和组织能力
五、苏中四分区中国共产党开展群众工作的经验与启示
    (一)苏中四分区中国共产党开展群众工作的经验
        1.加强党对群众工作的领导
        2.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3.培养与宣扬战斗英雄领袖
        4.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5.及时总结与纠正工作偏向
    (二)苏中四分区中国共产党开展群众工作的启示
        1.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
        2.加强党对群众工作的领导
        3.发挥革命精神的引领作用
        4.探索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
六、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铁军中的铁军——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4集团军(论文提纲范文)

周恩来拍板:就叫54军
参谋长萧克:他“被称为丁大胆”
出国首战:金城虎威
边境反击:瓦弄大捷
85整编:老“铁军”入列

(7)抗战时期毛泽东反投降斗争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与不足
    1.5 基本概念界定
第二章 毛泽东反投降斗争的理论溯源
    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反投降斗争理论
        2.1.1 马克思、恩格斯反对民族投降主义的理论
        2.1.2 列宁、斯大林反对民族投降主义的理论
    2.2 中华民族历史上关于民族气节的优秀传统文化
        2.2.1 威武不屈
        2.2.2 反抗侵略
        2.2.3 和合统一
        2.2.4 忧国忧民
第三章 毛泽东反投降斗争的缘起
    3.1 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野心与诱降
    3.2 美英法等西方国家的绥靖与劝降
    3.3 中国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妥协与投降
第四章 毛泽东反投降斗争的理论维度与内涵
    4.1 夯稳基石:高举团结、抗战、进步旗帜最大限度地孤立投降派
        4.1.1 高举团结旗帜,巩固扩大抗战阵营
        4.1.2 高举抗战旗帜,反对中途妥协投降
        4.1.3 高举进步旗帜,勇当民族中流砥柱
    4.2 强化保障:以军事与法制手段保障反投降斗争顺利开展
        4.2.1 加强惩治汉奸的法制建设
        4.2.2 加强军事打击震慑投降分子
    4.3 整党建党:巩固党的团结统一确保反投降斗争领导权
        4.3.1 巩固党的团结与统一对于反投降斗争的重要性
        4.3.2 开展党内两条战线斗争是反民族投降主义的重要前提
        4.3.3 巩固党组织是取得反投降斗争胜利的决定因素
    4.4 构建心防:加强文化建设占领道德制高点保持对投降派精神打击
        4.4.1 加强党的宣传媒体建设揭露汪精卫集团的卖国投降的活动
        4.4.2 驳斥汪精卫的汉奸理论
        4.4.3 加强抗战文艺建设铸就民族精神
        4.4.4 反对日汪的奴化教育
    4.5 争取外援:发挥国际正义力量的作用进行反投降斗争
        4.5.1 阐明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外交路线
        4.5.2 与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和共产国际紧密配合开展反投降斗争
        4.5.3 争取英美等反法西斯国家援助开展反投降斗争
        4.5.4 联合其他国家人民革命力量开展反投降斗争
    4.6 组织群众:反投降斗争的根本方法
        4.6.1 群众是取得反投降斗争胜利的决定力量
        4.6.2 反投降与维护群众利益紧密集合
        4.6.3 在反投降斗争中注重改进群众工作方法
第五章 毛泽东反投降斗争的实践与成效
    5.1 毛泽东反投降斗争的初起阶段(1935. 1——汪精卫出逃)
        5.1.1 对反投降斗争的基本认识
        5.1.2 反投降斗争的初步尝试
    5.2 毛泽东反投降斗争的高峰阶段(汪精卫出逃——汪伪政府成立)
        5.2.1 毛泽东对时局的研判与反投降斗争部署
        5.2.2 驳斥汪精卫的投降主义言论
        5.2.3 开展反投降的军事斗争
        5.2.4 开展反投降的宣传和文化斗争
        5.2.5 开展反投降的外交斗争
        5.2.6 开展反投降的群众运动
        5.2.7 开展国民参政会内的反投降斗争
        5.2.8 开展反投降暗流的斗争
    5.3 毛泽东反投降斗争的后续发展阶段(汪伪政府成立——抗战胜利)
        5.3.1 强化反投降的宣传和文化斗争
        5.3.2 强化伪军和伪组织工作
        5.3.3 继续开展外交反投降斗争
        5.3.4 强化反投降暗流的斗争
        5.3.5 抗战胜利后对汉奸的揭发、逮捕与审判
第六章 毛泽东反投降斗争理论与实践的鲜明特色
    6.1 与时俱进:体现时代性
        6.1.1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抗战反投降斗争实际相结合
        6.1.2 对中华民族固有精神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6.1.3 注重对反投降主义传统性的扬弃
    6.2 依靠群众:彰显人民性
        6.2.1 汪精卫因充当日寇傀儡得不到群众
        6.2.2 蒋介石因独裁专制限制群众运动
        6.2.3 毛泽东因坚决抗日反投降能够彻底发动群众
    6.3 宏大视野:兼具国际性和民族性
        6.3.1 驾驭反投降斗争各种力量的世界性和民族性的统一
        6.3.2 指导思想的国际性与民族性的统一
        6.3.3 审判投降分子方法的国际性与民族性的统一
    6.4 云谲波诡:凸显复杂性
        6.4.1 国际形势的变换扑朔迷离
        6.4.2 反投降的对象浑成难辨
        6.4.3 各种矛盾纠缠交织
    6.5 惟精惟一:彰显完美性
        6.5.1 与近代中国几次反投降斗争相比,彰显完美性
        6.5.2 与国民党反投降斗争相比,彰显完美性
第七章 毛泽东反投降斗争理论与实践的重大价值”
    7.1. 毛泽东反投降斗争理论与实践的的历史价值
        7.1.1 确保抗战坚持到底并取得最后胜利
        7.1.2 完美演绎了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
        7.1.3 为后来的抗美援朝、抗美援越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7.2 毛泽东反投降斗争理论与实践的精神文化价值
        7.2.1 铸就了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抗战精神
        7.2.2 为探询中华民族反侵略史上的精神沉沦和人格沉沦提供了一把钥匙
    7.3 毛泽东反投降斗争理论与实践的当代价值
        7.3.1 为应对美、日等对中华民族的现实威胁和侵略提供了精神支撑
        7.3.2 绝不屈服地创造了反击美国贸易战的经典范例
        7.3.3 为打击各种民族分离主义的卖国行径提供了理论武器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8)文化视域下的美国对越心理战研究(1954-1972)(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由来、意义及相关界定
        (一) 选题由来
        (二) 选题意义
        (三) 相关概念的界定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国外研究
        (二) 国内研究
    三、拟解决的主要问题及创新
        (一) 主要问题
        (二) 创新点
    四、研究思路及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第一章 越战前美国的心理战
    第一节 越战前美国心理战的演进
        一、发轫期:独立战争至美西战争
        二、发展期:第一、二次世界大战间
        三、提升期:冷战期间(1946-1954)
    第二节 越战前美国心理战中文化因素的运用
        一、外在符号层:文学艺术与宣传
        二、内在价值层:民间信仰与禁忌
    小结
第二章 冷战与美国在越心理战
    第一节 越南与美国的“国家安全战略”
        一、社会主义阵营的扩展与越南战略地位的提升
        二、冷战形势下美国对心理战的强化
        三、越南的内部形势
    第二节 美国在越心理战的演进及机构变迁
        一、以“爱民行动”为中心的初创期(1954-1959)
        二、以“反叛乱”为重心的发展期(1960-1963)
        三、以“绥靖”为首务的整合提升期(1964-1969)
        四、尾声(1969-1972):谋求和平
    第三节 越南文化与美国的心理战战略
        一、美国对越南文化的体认
        二、美国对越心理战运用越南文化概观
    小结
第三章 越南儒学思想与心理战
    第一节 “归正运动”与越南人的家庭伦理观念
        一、“归正运动”的设计及实施
        二、“归正运动”中的“家庭伦理”
    第二节 “民族英雄”宣传中的忠君爱国思想
        一、“陈兴道”
        二、“黎利”
        三、“阮廌”
    第三节 “土地改革运动”与儒家“制民恒产”思想
        一、“土地改革运动”的出台及实施
        二、“土地改革运动”与“制民恒产”
    小结
第四章 越南的民间信仰与心理战
    第一节 “预言”与占卜
        一、“1955历书”计划
        二、“程状元预言”
    第二节 “游荡的鬼魂”计划与丧葬禁忌
        一、“客死他乡”
        二、“无名墓地”
    第三节 死亡牌“黑桃A计划”
        一、“黑桃A”的由来
        二、“黑桃A计划”的实施
    小结
第五章 越南节日文化与心理战
    第一节 “春节运动”
        一、“春节运动”的开展
        二、“春节运动”中的文化符号
    第二节 “雄王节”与“大团结运动”
        一、“大团结运动”
        二、越南的“雄王”崇拜
    小结
第六章 “美国文化”与心理战
    第一节 “友邦”形象的树立
        一、“和平使者”
        二、“救世主”
        三、强大可靠的“友邦”
    第二节 “自由世界”的建构
        一、“自由之路行动”
        二、“南越”:“自由的乐土”
    第三节 选举与民主制度
        一、公民意识的树立及宪法的颁布
        二、选举制度的推广
    小结
第七章 文化利用与冲突:美国在越心理战评估
    第一节 文化利用:美国在越心理战的成效
        一、“敌人”的反应
        二、南越普通民众的反应
    第二节 文化冲突:美国在越心理战的诸多问题
        一、文化观念的轩轾
        二、具体实施中的诸多问题
        三、越共的反美心理战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后记

(9)山东抗日根据地及解放区的文艺团体梳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山东抗日根据地及解放区
    第一节 山东的地理位置及文化背景
    第二节 山东抗日根据地概况
    第三节 山东解放区概况
第二章 山东抗日根据地的文艺团体
    第一节 鲁中南抗日根据地
        一、战士剧社
        二、抗日军政大学一分校文工团
        三、姊妹剧团
        四、沂蒙国剧社
        五、兴旺庄剧团
        六、庄户剧团
        七、鲁南文工队
        八、鲁迅宣传大队
        九、鲁南抗日义勇队宣传队
        十、潍县抗敌剧团
    第二节 胶东抗日根据地
        一、国防剧团
        二、大众剧团
        三、抗战剧团
    第三节 渤海抗日根据地
        一、耀南剧团
        二、靖远县抗日宣传队
        三、乐陵县宣传队
    第四节 冀鲁豫(山东部分)抗日根据地
        一、前锋剧社——战友剧社
        二、大众剧社
        三、湖西抗日文艺宣传队
        四、湖西流动剧社
        五、第三抗日中学业余宣传队
第三章 山东解放区的文艺团体
    第一节 鲁中南解放区
        一、山东省人民剧团
        二、鲁中南区党委歌剧团
        三、泰山军分区文工队
        四、鲁中第三军分区宣传队
        五、泰西地委文工团
        六、鲁南军区文工团
        七、滨海军分区政治部宣传队
        八、滨海军区第一军分区宣传队
    第二节 胶东解放区
        一、西海军分区宣传队
        二、东海军分区宣传队
        三、北海军分区宣传队
        四、南海军分区宣传队
        五、燎原剧团
        六、胜利剧团
    第三节 渤海解放区
        一、渤海区行政公署宣传队
        二、渤海区党委文艺工作团
        三、渤海军区第二军分区文工队
        四、渤海军区四分区文工队
    第四节 冀鲁豫(山东部分)解放区
        一、冀鲁豫文艺工作团
        二、民艺剧社
        三、民友剧社
        四、前进剧社
        五、鲁西北新生剧社
第四章 山东抗日根据地及解放区文艺团体的特点及意义
    第一节 山东抗日根据地及解放区文艺团体的特点
        一、文艺团体随战争形势建立发展
        二、文艺团体首先是党的宣传队伍
        三、文艺活动与战争活动紧密相连
        四、文艺活动形式多样、内容进步
        五、为文艺事业培养众多中坚力量
    第二节 山东抗日根据地及解放区文艺团体的意义
        一、文艺团体为革命斗争提供了精神支柱
        二、文艺活动改变了广大民众的精神面貌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根据地(上)(论文提纲范文)

序章一个被遗忘的名字
第一章渐行渐远的冀鲁豫
    1.询问大地
    2.罗荣桓郓城战日寇
    3.梁山水泊会议的争论
    4.辉煌的史诗
    5.不能背叛的根据地
第二章生死相依的红色基因
    1.毛泽东的送行宴
    2.根据地的第一法宝
    3.棺材、枪声、遗言
    4.喝群众的开水也付钱
    5.能守纪律能杀敌
    6.缪堤圈夺大炮
    7.杨勇激战潘溪渡
    8.《水浒传》与西瓜园
    9.边区有个《人山报》
    10.鲁西南抗日民谣
    11.回民英雄马本斋
    12.生死相依吕沟村
    13.鲁西南的“小莫斯科”
    14.当年与日寇的一场“拔河赛”
第三章问君槐花可曾开
    1.县长当一年,家产全卖完
    2.县长赈灾民,妻儿没粥喝
    3.县长打日寇,父子齐上阵
第四章我们的祖母、母亲、姐妹们
    1.千年悲歌
    2.共产党掀开半边天
    3.妇女歌
    4.寻找丁二嫂
    5.凌静延安见陈云
    6.“金小姐”娶了“白二哥”
    7.被农民封“官”的四大娘
    8.血洒女儿红
    9.小脚女团长传奇
    10.女杰李冉

四、战斗在抗敌前线的杨勇(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共中央北方局研究(1935-1945)[D]. 石立国. 中共中央党校, 2020
  • [2]浴血抗战的广西将士[J]. 韦英思. 文史春秋, 2020(09)
  • [3]吕其明影视歌曲创作研究[D]. 彭露. 南京艺术学院, 2020(02)
  • [4]中共抗日根据地英模的宣传教育研究[D]. 李晨阳.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9)
  • [5]反“清乡”背景下苏中四分区党的群众工作研究(1943-1945)[D]. 王肖风.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0)
  • [6]铁军中的铁军——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4集团军[J]. 董保存. 党史博览, 2018(08)
  • [7]抗战时期毛泽东反投降斗争理论与实践研究[D]. 周玉文. 湘潭大学, 2018(04)
  • [8]文化视域下的美国对越心理战研究(1954-1972)[D]. 朱美娣. 武汉大学, 2017(06)
  • [9]山东抗日根据地及解放区的文艺团体梳理研究[D]. 庄乾筱. 山东艺术学院, 2016(03)
  • [10]根据地(上)[J]. 李延国,李庆华. 时代文学(上半月), 2015(09)

标签:;  ;  ;  ;  ;  

杨勇在前线与敌人作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