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变化训练,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重视变化训练,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一、重视变式训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论文文献综述)

于婷[1](2021)在《“变式教学”与初中数学思维深刻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数学教育目标分为显性目标和隐性目标,而思维品质主要属于数学教育目标中的隐性目标。在新课程标准中,数学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提高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习得数学活动的经验。变式教学本质就是有计划地对命题进行合理转化,进一步改善和创新数学教学方法。而思维的深刻性是从“纵向”的角度反映思维的品质,通过表面现象来把握问题的本质,从繁琐复杂的知识问题中找到切入点,进而可以推断事物的发展,达到对事物的深刻理解。通过对比变式、图形变式、阶梯变式、逆向变式、解法变式的几种变式类型,可以帮助学生养成透过现象看本质的习惯,培养学生的思维深刻性。本文从变式教学的角度出发培养思维深刻性,研究变式教学对思维深刻性的影响。通过初中数学的教学案例示范及变式题目设计意图分析,探讨变式教学在实际教学中是如何培养思维深刻性的。再从特殊到一般将变式教学推广到基本概念、解题教学、公式应用、命题探讨中,去探讨如何应用变式教学培养思维的深刻性。最后得出在变式教学中的对比变式、图形变式、阶梯变式、逆向变式、解法变式所涉及内容,相辅相成的帮助教师培养思维的深刻性。本文采访一线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变式教学的看法及使用情况、学生对变式教学是否适应、结合教师自身的教学经验给出对变式教学的相关建议,在与其交流中得到启发和提升。希望为数学课堂教学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方法,引导发展学生的思维深刻性,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刘韶藤[2](2021)在《物理模型教学培养高中生物理思维灵活性品质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党的十九大提出,教育必须聚焦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新需求,强化以能力为先的人才培养理念。为了改善人才培养质量,2018年1月,教育部发布《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提升学生物理核心素养为育人目标,提出将知识学习与思维培养相结合,其中科学思维是物理核心素养的二级指标,模型建构是科学思维的重要内容。因此,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实施模型教学对提高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有重要作用。笔者综合大量文献发现学者们对于物理科学思维,特别是物理思维品质的研究比较薄弱,而对于思维品质中各品质,如思维灵活性的研究则更少,理论的薄弱必然带来实践的模糊。因此提高教师对培养学生物理思维灵活性品质的认识,加强教师培养学生物理思维灵活性品质的教学已迫在眉睫。因此,本文实施了物理模型教学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灵活性品质的探索。本文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行动研究法。首先,查阅各种文献,了解国内外关于物理模型教学和物理思维灵活性品质培养的研究现状,对“思维与物理思维”“思维品质与物理思维品质”“思维灵活性品质”“模型与物理模型”“物理模型教学”等概念进行了界定,并介绍了本文的理论依据有建构主义理论、认知灵活性理论与学习迁移理论。之后,在阅读大量文献的基础上设计了问卷指标,从分析问题思维灵活性、解决问题方法灵活性、灵活检验问题结果的合理性、影响学生物理思维灵活性品质的学生因素及教师因素等五个方面对河北省石家庄市笔者进行教学实践的高级中学的部分高一学生进行物理思维灵活性品质的现状及影响因素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高中生物理思维灵活性品质现状:1.学生灵活分析问题的物理思维有待提高:(1)学生不能灵活转译物理语言;(2)学生灵活区分物理问题主次要因素的能力较低;(3)学生不能灵活转换思维模式分析变式问题;(4)学生灵活分解或组合问题的思维有待提高。2.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1)学生选择应用物理模型方法的灵活性有待提高;(2)学生选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物理思维灵活性较差;(3)学生转换思路克服思维障碍的能力较低;(4)学生思维迁移性较差。3.学生灵活检查问题结果的物理思维有待提高:(1)学生检查思维合理性的意识较低;(2)学生不能结合生活实际灵活检查问题结果。高中生物理思维灵活性品质的影响因素:1.学生因素:(1)思维定势影响学生灵活解决问题;(2)物理思维品质低导致物理思维灵活性较低。2.教师因素:(1)教师对物理问题变式不足导致学生不能多角度、多方向分析问题;(2)教师没能有效引导学生发散性思考问题;(3)教师对学生思维正向迁移培养较少。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培养学生物理思维灵活性品质的教学策略:(1)教师提高对培养学生物理思维灵活性品质重要性的认识;(2)教师利用模型教学积极培养学生物理思维灵活性品质;(3)创设物理情景,灵活调动学生的物理思维;(4)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建立物理模型的方法;(5)应用问题变式培养学生灵活选用模型的能力。笔者利用上述教学策略实施了四个月的培养学生物理思维灵活性品质的教学实践,并展示了两个教学实践案例。通过学生访谈对教学实践效果进行了检测,访谈结果表明,利用物理模型教学能促进学生灵活思考物理问题,且能灵活分析物理建模的各个过程,提高了学生的物理思维灵活性品质。

于曈[3](2021)在《高中数学例题教学现状及有效教学策略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笔者通过查阅资料对“例题”、“数学例题”、“数学习题”、“例题教学”等有关的基本概念进行界定,在对这些概念有了正确的理解和定位的基础上,对例题教学的功能价值、编写原则以及国内外关于例题教学和有效教学等方面的相关文献资料进行了查阅、学习研究和梳理.在课堂教学中,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传达是通过例题实现的.教师在课前对例题的选取、设计、编排,课中对例题的讲解,课后对例题的反思,属于例题教学的三个阶段,这在整个数学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此,本课题结合文献研究学习的理论基础和笔者在工作中的教学实践经验,借助于问卷调查的数据分析结果,着力研究如何提高高中数学课堂例题教学的有效性.本研究面向学生和教师,主要针对现行教学模式下,结合着教材例习题和高考题在课堂例题教学中的选用情况,对高中例题教学的现状作以调查研究,重点了解学生和教师对待例题教学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式等不同维度、多重方面的看法、愿景和影响,以及对于例题教学的课后反思情况.以有效教学理论为基础,提出有助于提高例题教学有效性的可行方法,帮助学生提高数学思维能力,优化数学思维品质,让学生真正地学会学习.通过对学生有关例题教学现状的问卷调查发现,学生在教师课堂例题教学的过程中总是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缺少自己进行独立思考和主动反思的过程.学生对例题的学习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1)学生不愿意走出学习上的舒适区,希望题目难度适合自己,习惯于自己所熟悉的题型,面对不确定的、不熟悉的题型有畏惧心理,面对挑战与困难,缺乏探索精神.(2)学生在意识上能够重视老师在课堂上的例题教学,但是在思维上存在一定惰性,过于依赖老师的讲解,只会被动接收知识而不会主动积极思考.(3)学生的反思意识薄弱,对于问题的深刻思考和挖掘不够,很难将知识内化成自己的学习能力,这就使得在解题过程中不能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融会贯通.通过对教师有关例题教学现状的问卷调查发现,教师在例题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1)教师对例题缺少精心的设计,使得例题缺乏典型性和创新性.(2)教师在例题教学中对于教材的利用率不高,对于教材中的例习题和高考题的研究和挖掘不够深入,自身认识不足,容易就题论题,联系和延伸不足,使得学生的思维受限.教师在例题教学中缺少学生的主动参与,忽视了对学生数学思维、观点、兴趣的潜在培养.(3)忽视学生对例题的反思总结,学生没有深刻的反思过程,就不能有效的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也无法优化思维体系.分析影响高中数学例题有效教学的原因分析,主要有以下四点: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多被动而缺乏质疑探究精神;教与学在认知上的不平衡导致师生间的对立矛盾;教师对例题教学的经验不足导致拓展延伸受限;反思总结不到位导致认识停留表层而抓不住本质.根据调查结果分析,基于高中数学例题教学的现状,针对于调查问卷中所调查研究的几个主方向,笔者主要从例题的内容设计、例题的教学方式和例题教学的反思这三个层面上对如何落实高中数学例题有效教学进行相关策略分析:(1)深挖教材和高考题,合理定位、重组,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精心设计例题,立足于例题的“源”与“流”,构建数学模型;(2)“讲透”例题,建立知识网络,适时提问,集中并活跃学生思维,变式拓展,深化和发散学生思维;(3)反思例题教学成果,促进知识的迁移和应用,反思解题规律,探求一题多解、多题一解,反思整合知识,创新设问,优化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本文为高中数学例题教学的有效实施提供一些实践性的参考建议,以能够更好的指导教师的例题教学,从而帮助学生提高数学思维能力,优化数学思维品质.

石迎春[4](2021)在《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模式建构》文中研究说明当前教育教学中存在两个突出的问题,一是缺乏“过程”的教育,具有极强的“结果导向”;二是对“归纳教学”重视不够,忽视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学习。小学数学学科,学习内容具有“先验性、抽象性”,儿童掌握这种先于经验、脱离具体情境、经过多次抽象之后的知识存在一定的难度,儿童学习的心理机制要求儿童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应浓缩再现人类数学发展的过程,要经历动手操作、实践探索,要亲历知识的再创造、再发现的过程。“有过程的归纳教学”作为一种教学理念和方式,旨在回应上述的诉求,变革儿童的学习方式、促进儿童知识的理解与智慧的生成。“有过程的归纳教学”已对当前教育教学改革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而如何更好地在教学中进行实践成为了教育界关注的重点问题。本研究立足实际,以小学数学学科为例,以归纳性教学理论的生成路径为指引,从“宏观的理论阐释——中观的模式建构——微观的教学实践”三个层面对“有过程的归纳教学”做纵深的探查与研究。以“设计本位”研究为研究范式,构建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教学模式,探寻教学的设计与实施策略。本研究围绕三个研究问题:1.什么是“有过程的归纳教学”?2.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模式原型是什么?3.如何修订和完善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模式原型?具体展开了三个方面的工作。首先,本研究从理论和现实两个维度,对“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立论基础进行分析,并基于对国内外关于“过程及过程教学”“归纳及归纳教学”文献的分析,在结合专家访谈的基础上对“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内涵、典型特征及其条件系统进行了阐述。之后以设计本位研究为研究范式,通过三轮的教学迭代对“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理论进行了回应,并对典型特征及其实现条件进行了完善。其次,本研究以“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理论为指引,利用视频图像分析法对小学数学10节典型的“关注过程、注重归纳”的教学课例的典型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得到了“注重过程的归纳式教学”课堂样态是怎样的,之后确定了“有过程的归纳教学”模式原型建构的五个核心要素:“类特征”的学习主题、“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探究性”的操作活动、“贯穿性”的归纳建构、“嵌入式”的学习评价,并以上述研究为基础初步构建了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教学模式(Mode of Procedural Inductive Teaching,以下简称“P-I”教学模式)原型,并从指导思想、功能目标、操作流程和实现条件四个方面对该教学模式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初步构建的“P-I”教学模式具体的操作流程主要有:确立学习目标——设置问题情境——探索新知、建构意义——归纳新知——应用巩固这五个环节。最后,将“P-I”教学模式的原型与小学数学学科的典型案例结合进行具象化,展开了三轮的教学迭代。一方面是将教学理念转化成了实践,另一方面是对教学模式进行检验和修正,同时也对“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意义、价值、内涵等进行回应。第一轮教学研究是尝试和探索阶段,按照之前构建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设计和实施,主要是从宏观的角度对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各个要素进行整体的考察。通过第一轮的教学实践,本研究对“P-I”教学模式原型的操作流程进行了优化,并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了“P-I”教学模式的变式。第二轮是调整和改进的阶段,在第一轮的行动研究的基础上,对“P-I”教学模式进行中观的调整。进一步将教学模式的原型及其变式的操作流程进行优化,并增加了“P-I”教学模式的师生行为指南。第三轮是提升和应用的阶段,主要是从微观的角度,对教学模式的细节进行打造,最终将教学模式的操作流程优化为:“确立学习目标”、“创设问题情境”、“探索新知、建构意义”、“回顾反思”、“应用巩固,拓展延伸”五个环节,并将学生的学习评价嵌入到整个模式之中。至此,经过三轮的教学迭代,本研究构建了与“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相互匹配的适合小学数学教学的“P-I”教学模式原型、变式及其师生行为指南。本研究最终构建了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教学模式(“P-I”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1.立足我国当前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以设计本位研究为研究范式,尝试给出来自实践的探索;2.“P-I”教学模式很好地将“过程教育”与“归纳教学”思想结合起来;3.将“P-I”教学模式做变式的处理,以此来增加模式的灵活性;4.将学生的学习评价嵌入到整个模式之中。另外,本研究在教学实践研究中,对“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设计与实施策略进行了提炼。“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设计策略主要有:“聚焦‘核心内容’,确定类特征学习主题”“整体分析学习内容、把握知识本质”“剖析学生前概念、定位学习起点”“形成以‘单元’为单位的教学设计”。“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实施策略主要有:“创建课堂学习共同体,实现多种形式的对话”“经历多种思维的沉思,实现新知的归纳”“对归纳的结论进行辨思,处理好‘或然与必然’的关系”“介入真实情境和任务,实行多元性教育评价”。

王琼[5](2021)在《初中生数学解题能力的现状与提高研究》文中指出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互相配合的教学过程,而解题是教师课堂教学的组成部分,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一种有效的途径.当前新课标要求下数学解题能力的研究是热点问题.学校、教师、家长虽然尽了极大努力,但初中生的数学解题能力还是不尽人意,于是研究如何提高初中生数学解题能力很有必要.本文通过查阅文献,初步了解国内外学者对数学解题能力方面的研究,突出了数学解题能力在数学领域的重要性;然后阐述了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其次,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访谈,通过对收集数据的统计和分析,了解初中生的数学学习状况和数学解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依据学生对数学解题的态度、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能否进行模仿、变式训练、系统地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等指标,对学生数学解题能力的高低进行了划分,分为五水平三层次,低级水平包含水平1和水平2,中级水平包含水平3和水平4,高级水平包含水平5.并依据波利亚的怎样解题、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这三个理论基础来分析影响学生数学解题能力的因素:即题目因素、学生因素、教师因素、家庭因素和学校因素,最重要的是学生因素和教师因素.学生因素包含基础知识掌握得是否扎实,是否能保证运算正确率,是否了解数学思想、是否有数学思维、对数学的兴趣态度,能否及时反思等;教学因素包含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以及对学生的态度.同时,也关注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对父母的建议.结合教师访谈得到的宝贵经验,针对这些因素给出相应的措施:教师通过设置合适的数学题目、提高学生审题能力、强化学生基础知识、提高学生运算能力、课堂渗透数学思想、督促学生规范解题、强调题后反思等.实践表明,教师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数学解题指导,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有利于学生学习素养的提升,有利于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最关键是教会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数学、用数学的思维去解题.

唐心懿[6](2021)在《物理核心素养背景下培养高中生发散性思维的实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如今国内外的发散性思维研究较为热门,教育者们强调了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重要性。在当前新课改的背景下,研究物理核心素养的学者也很多。但是基于物理核心素养背景下提出培养高中生发散性思维策略以及实践研究较少,所以将其作为本文的研究内容。本论文主要分为六部分:第一和二部分主要把发散性思维的相关研究进行整理和总结。在研读物理核心素养的内容基础上,对现阶段关于物理核心素养背景下培养高中生发散性思维的内容进行总结,总结当前发散性思维的研究现状,确定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第三和四部分是对物理核心素养背景下培养高中生发散性思维现状的调查和分析。以上海市JDYZ的高一(3)班和高一(4)班学生和全体物理教师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通过学生问卷调查,了解当前学生物理发散性思维的现状,以及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程度。通过教师问卷调查和访谈,了解教师培养高中生发散性思维的教学现状以及教师对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看法。再结合第三部分的调查和访谈结果,提出基于物理核心素养“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相对应的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策略。第五部分是本人利用在上海市JDYZ三个月的教学实践期,将第四章提出的教学策略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并且以“加速度”、“自由落体运动”、“自由落体运动应用”、“静摩擦力”、“共点力的平衡”五个高一典型课程进行与策略相对应的教学设计,并开展基于物理核心素养背景下培养高中生发散性思维的教学实践。根据数据结果发现学生在学业成绩、物理学习兴趣以及物理发散性思维水平三个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第六部分是总结本文的研究结论和不足之处。本文通过理论联系实际提出了基于物理核心素养的“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四个维度的培养高中生发散性思维的教学策略,并通过实践证明了其有效性。希望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以为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后续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

王玉雪[7](2020)在《研究性学习视角下培养中学生数学创新意识的调查与研究》文中认为当今世界处于迅猛发展的时代,社会竞争日趋激烈,随着对人才的需求增加,人们的教育理念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主要依靠发明和创造,其核心就是创新。21世纪,全球都在加紧对人才的培养,每个国家都越来越重视对学生各项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发展,使学生能够具备在未来社会生存的技能。为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数学教学中必须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如何培养中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第一章先介绍了问题提出的背景,强调在当前教育形式下,数学教师应重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进而提出了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确定了研究的内容和方法。第二、三章通过梳理国内外有关文献,总结归纳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意识的内涵,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并通过文献研究解读我国现行初中阶段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现状,构建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学理论基础,以此为出发点进行研究。第四章以本人任教学校的初中生为调查对象,对学生的创新意识现状以及学生对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意识的认知程度进行问卷调查。通过调查分析学生的创新思维倾向,探明我国初中生对创新意识和研究性学习的认知程度的现状。调查结果表明,学生的创新意识倾向处于中等水平,在日常学习或生活中学生并没有有意识的应用创新思维来解决问题。这说明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忽视了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主要表现为教师自身缺少必要的知识储备,教师的教学观念比较传统,不知如何在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第五、六章针对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七条策略并应用于实验班中。与普通班对比之下能够发现实验班大多数学生在日常学习中能多角度、多层面思考问题,常常有不同的想法,成绩与普通班相比有很大提高。最后,基于策略的可行性,本人提供了三篇具体的教学设计以供参考,希望为基础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做出积极贡献。

魏丽媛[8](2020)在《基于深度学习理论的高中物理习题学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17年,我国教育部颁布了新版高中各科课程标准,将核心素养的发展与培养落实到各学科之中。因此学科核心素养成为近年来教育界关注的热点,深度学习成为课程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本论文基于核心素养培养,以高中生物理习题学习为研究领域,构建物理习题学习评价指标,展开对本地区高三学生的物理习题深度学习的现状调查研究,并通过实践研究探讨深度学习理论对物理习题深度学习的促进的有效性的问题。研究主要完成以下工作:首先,通过文献综述,了解国内外现有研究,从而梳理得出现有研究的不足与启示,继而明确本研究的问题及意义。其次,通过文献法,将物理习题深度学习的评价目标制定为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并通过文献梳理对其四个维度: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以及科学态度与责任的内涵进行梳理,建构高中物理习题深度学习的三级评价指标体系,为调查研究提供依据,也为后续的策略研究及实践研究提供参照。再次,依据物理习题深度学习的三级评价指标体系,设计调查高中物理习题深度学习现状的问卷。通过数据分析,发现学生物理习题学习在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分别存在:多个物理观念综合应用能力有所欠缺;应用物理观念解决陌生情境的物理问题较为困难;独立将较为复杂的过程抽象概括为物理问题的能力有所欠缺;将事实证据与理论依据联结较为困难;独立提出科学的猜想与假设的能力较为欠缺;自主设计不同实验方案的能力欠缺等的问题,并对其进行成因分析,主要有对多个物理观念间的联系未理清;缺乏与日常生活较远的情境的训练;自主提出科学的猜想以及设计实验方案的兴趣较低几点,提出了变式训练、创设情境、合作学习以及反思学习的促进高中物理习题深度学习的策略,由此建构促进学生物理习题深度学习的习题课模型,并参照模型,结合指标以及所提出的促进策略进行教学案例的设计。最后,通过实践研究,将上述研究所设计的教学案例应用于实践教学。并通过教师及学生的量表评价总结得出应用深度学习理论对学生在物理习题学习方面对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促进作用。

王晓龙[9](2020)在《变式理论下高中椭圆教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中椭圆这部分内容比较灵活,对数学思维的要求较高,学生在学习上有一定的困难。很多学生无法深入地理解、掌握椭圆的定义,这就导致定义的应用意识不强,不能灵活运用椭圆定义解决问题;不能完全领悟数形结合这种数学思想方法,仍像学习平面几何那样从形的角度研究椭圆的性质;做题时不能随机应变,遇到同类的问题,只要条件或者形式一变,就不知所措,没有思路。变式教学在中国由来已久,它通过对概念或问题的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的改变,使学生在学习概念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历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把握数学知识的本质,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学会自主地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因此,在椭圆教学中,若能合理有效地实施变式教学,对提高椭圆的教学质量应具有很强的可行性。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案例分析法这三种研究方法。通过分类阅读已有文献了解国内外研究现状;通过对本人所在实习学校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当前椭圆教与学的现状;基于变式理论,结合具体的实例系统说明椭圆的教学策略,力求解决椭圆教学中的问题。具体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成果如下:1.利用文献研究法,首先,分类阅读相关文献,了解椭圆教学研究现状、变式教学研究现状,在对大量文献进行综述与评析的基础上找到椭圆教学中有待解决的八个关键问题,为后续的研究指明方向;其次,对“变式”和“变式教学”进行了界定,并归纳和整理出本文的理论基础,即变式理论;最后,基于课标和教材的分析,找到变式理论与椭圆教学的契合点,提出了变式理论在椭圆教学中运用的必要性:(1)把握数学概念本质的需要;(2)领悟数学思想方法的需要;(3)促进问题解决的需要。2.利用问卷调查法,通过对教师和学生的问卷调查,对椭圆教与学的现状和变式在椭圆教学中的应用情况有所了解,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教师方面:(1)教师的教学理论水平有待提高;(2)教师对基本概念的教学不够重视;(3)教师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不够深入;(4)教师对变式的使用不够恰当。在学生方面:(1)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是很浓厚;(2)学生对基本概念的认识不够全面;(3)学生欠缺解决问题所需的相关能力;(4)学生仍未养成自主变式的习惯。3.利用案例分析法,在课程标准对圆锥曲线教学要求的指导下,基于变式教学理论,以椭圆教学中的某些具体环节为例提出椭圆定义的教学策略、椭圆标准方程的教学策略、椭圆简单几何性质的教学策略、椭圆光学性质的教学策略和椭圆例题、习题的教学策略。

陈瑶[10](2020)在《核心素养下的初中数学习题课的变式教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变式教学是我国教学的传统特点,被一线教师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应用着。变式教学之所以在我国盛行之久,是因为它适应中国教育的大班教学与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的国情,符合现代新课程改革。当前,随着国内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出与新课程标准的发布,教育专家指出数学核心素养是指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思维品格和关键能力,这使得在课堂中如何落实核心素养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变式教学是初中数学习题课的常用方法,也是学生核心素养的良好载体,因此,本研究的中心是在习题课运用变式教学来培养数学核心素养。笔者结合个人在衡阳市某中学的实践经验以及通过大量文献的阅读发现目前习题课应用虽广,但是教师只注重习题的变式,而没有弄清楚为什么要变,怎么变更合理、更好。基于这种情况笔者开始进行理论研究、策略研究与实践的探索,首先利用文献资料法明确变式教学研究的价值、目前研究的进展,界定变式、数学变式教学、数学核心素养、数学核心素养下习题课变式教学等相关概念,从哲学、心理学、教育学找到变式教学的理论支撑。其次,对初中变式教学培养核心素养进行策略研究。从选题、创设习题情景、活用教学方法到课后反思,教师可以从这四个教学环节中寻找培养核心素养的途径;接着,总结习题课中常用的变式方法(解法变式与题目变式)以及变式在课堂中要注意的几点问题:把握好变式的度和量、营造利于变式的课堂氛围、选择合适的变式方法,这些将为实践研究进行铺垫。最后,对变式教学进行实践探究。根据笔者实习的实际情况,结合在习题课中培养核心素养的策略,选取两节习题课“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拓展——“M”型图、“U”型图与“整式的加减”进行课例研究,希望能为一线教师在几何和代数习题课中进行变式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二、重视变式训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重视变式训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论文提纲范文)

(1)“变式教学”与初中数学思维深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数学教育的重要任务
        1.1.2 变式教学——课堂教学的需要
        1.1.3 变式教学是培养学生思维深刻性的助推器
    1.2 研究的意义
        1.2.1 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1.2.2 提供了培养思维深刻性的路径
        1.2.3 具有应用价值
    1.3 研究问题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变式教学的相关研究
    2.2 思维深刻性的相关研究
    2.3 变式教学对思维深刻性的影响和研究
第3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3.1 思维深刻性的概念界定
    3.2 初中生数学思维的特点
    3.3 初中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3.4 变式教学的概念界定
        3.4.1 变式教学的教学原则
        3.4.2 变式教学的类型
        3.4.3 变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3.5 理论基础
        3.5.1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3.5.2 布鲁纳有效教学理论
        3.5.3 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理论
        3.5.4 布鲁纳发现学习与接受学习
        3.5.5 波利亚的解题理论
        3.5.6 弗赖登塔尔的数学教育目的
        3.5.7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第4章 变式教学对思维深刻性的影响教学案例及设计分析
    4.1 变式教学对思维深刻性的影响
    4.2 “比较线段的长短”的案例设计分析
        4.2.1 教材分析
        4.2.2 教学目标分析
        4.2.3 教法学法分析
        4.2.4 教学过程
        4.2.5 教学总结及反思
    4.3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案例设计分析
        4.3.1 教材分析
        4.3.2 教学目标分析
        4.3.3 教法学法分析
        4.3.4 教学过程
        4.3.5 教学总结及反思
第5章 变式教学在基本概念、公式、命题和解题教学中的应用
    5.1 基本概念
    5.2 公式运用
    5.3 命题探讨
    5.4 解题教学
第6章 通过变式教学培养学生思维深刻性的访谈结果分析
    6.1 访谈结果分析
    6.2 通过变式教学培养学生思维深刻性的建议
        6.2.1 利用问题表征的复杂性加深思考
        6.2.2 提高教师的重视程度
        6.2.3 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
        6.2.4 有组织的探究性学习与教学设计
        6.2.5 利用现代信息教育技术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与初中教师的谈话记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物理模型教学培养高中生物理思维灵活性品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培养物理思维灵活性品质是物理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1.1.2 物理模型教学是培养物理思维品质的方法之一
        1.1.3 高考对灵活建构物理模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2 研究意义及目的
    1.3 文献综述
        1.3.1 “物理模型教学”研究的综述
        1.3.2 “物理思维灵活性品质”研究的综述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2 研究方法
2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依据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思维和物理思维
        2.1.2 思维品质及物理思维品质
        2.1.3 物理思维灵活性品质
        2.1.4 模型和物理模型
        2.1.5 物理模型教学
    2.2 理论依据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2.2 认知灵活性理论
        2.2.3 学习迁移理论
3 高中生物理思维灵活性品质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3.1 调查的目的、对象、方法及时间
    3.2 问卷编制
    3.3 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3.4 高中生物理思维灵活性品质现状及影响因素的调查结果及分析
        3.4.1 高中生物理思维灵活性品质现状的调查结果及分析
        3.4.2 高中生物理思维灵活性品质影响因素的调查结果及分析
    3.5 高中教师培养学生物理思维灵活性品质现状的访谈结果及分析
        3.5.1 访谈目的、对象、时间及方式
        3.5.2 访谈提纲
        3.5.3 访谈记录(见附录2)
        3.5.4 访谈结果及分析
    3.6 调查结论
        3.6.1 高中生物理思维灵活性品质现状的调查结论
        3.6.2 高中生物理思维灵活性品质影响因素的调查结论
4 物理模型教学培养高中生物理思维灵活性品质的策略
    4.1 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提高培养学生物理思维灵活性品质的认识
    4.2 教师改变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建构物理模型发展思维灵活性品质
    4.3 创设模型情境,调动学生灵活分析问题的物理思维
    4.4 以问题为载体,引导学生灵活抽象问题体现的物理模型
    4.5 进行问题变式,培养学生灵活选用物理模型的思维品质
5 物理模型教学培养高中生物理思维灵活性品质的教学实践
    5.1 教学实践对象、时间、目的及内容
        5.1.1 教学实践对象及时间
        5.1.2 教学实践目的
        5.1.3 模型教学环节
        5.1.4 教学实践内容
    5.2 教学实践案例
        5.2.1 案例一:《共点力的平衡》
        5.2.2 案例二:《超重和失重》
    5.3 教学实践后的效果访谈及结果分析
        5.3.1 访谈目的、对象、地点、时间及方式
        5.3.2 访谈提纲
        5.3.3 访谈记录(见附录4)
        5.3.4 访谈结果分析
6 研究结论及反思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1:高中生物理思维灵活性品质现状及影响因素的调查问卷(前测)
附录2:“教师培养学生物理思维灵活性品质现状”的访谈记录(前测)
附录3:学生访谈记录(后测)
致谢

(3)高中数学例题教学现状及有效教学策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新课标对例题教学提出更高要求
        1.1.2 学生例题学习存在的问题
        1.1.3 教师例题教学存在的问题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例题教学相关概念的界定
    2.2 例题教学的功能
    2.3 例题编写的原则
    2.4 中外例题教学的研究
        2.4.1 国外相关研究
        2.4.2 国内相关研究
    2.5 有效教学理论概述
3 研究的设计与实施
    3.1 调查对象
    3.2 调查目的
    3.3 师生调查问卷的设计
    3.4 调查的实施过程
4 调查结果及其分析
    4.1 对学生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
        4.1.1 例题使用和学习的现状
        4.1.2 学生对例题的看法
        4.1.3 学生对例题教学方式的看法
        4.1.4 学生对例题的课后反思情况
    4.2 对教师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
        4.2.1 教师对例题的看法
        4.2.2 例题的教学方式
        4.2.3 例题教学后的反思
    4.3 影响高中数学例题有效教学的原因分析
        4.3.1 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影响
        4.3.2 教与学在认知上的不平衡
        4.3.3 教师对例题教学的经验不足
        4.3.4 反思总结不到位
5 落实高中数学例题有效教学的相关策略分析
    5.1 深挖教材和高考题
        5.1.1 着眼于“最近发展区”
        5.1.2 立足于“源”与“流”
    5.2 “讲透”例题
        5.2.1 适时提问
        5.2.2 变式拓展
    5.3 反思例题教学成果
        5.3.1 反思解题规律
        5.3.2 优化创新设问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的结论
    6.2 研究中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高中(非高考学年)数学例题教学现状调查问卷(学生问卷)
附录2: 高三数学复习课的例题教学现状调查问卷(学生问卷)
附录3: 高中数学例题教学现状调查问卷(教师问卷)
致谢

(4)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模式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时代发展、创新人才的培养召唤“过程的、归纳的”教学
        (二)教育改革诉求“注重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
        (三)知识的“先验性”和儿童学习心理机制呼唤“有过程的归纳教学”
        (四)对“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模式进行研究具有必要性和迫切性
    二、研究问题
        (一)“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理论阐释
        (二)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模式构建
        (三)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模式修正
    三、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价值
    四、论文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一、关于“过程”及“过程教学”的研究
        (一)“过程教育”涵义及价值
        (二)课程中的“过程目标”
        (三)关于“过程教学”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二、关于“归纳”及“归纳教学”的研究
        (一)“归纳推理”涵义及价值
        (二)数学课程中的“推理能力”
        (三)关于“归纳式教学”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三、关于教学模式的研究
        (一)教学模式的涵义
        (二)几种典型的教学模式
        (三)教学模式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四、研究的启示
第三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与框架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阶段
        (三)研究框架
    二、研究对象的选取
        (一)研究的学校
        (二)研究的学科
        (三)典型课例的选取
        (四)实践研究的教师和学生
    三、研究方法的确定
        (一)文献分析
        (二)视频图像分析
        (三)课堂观察
        (四)访谈
        (五)作品分析
    四、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一)教学模式理论阐释阶段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二)教学模式原型构建阶段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三)教学模式实践修订阶段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五、研究的真实性与可靠性
第四章 “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理论阐释
    一、“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立论基础
        (一)“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理论基础
        (二)“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现实基础
    二、“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基本内涵
        (一)归纳式教学
        (二)过程性教学
        (三)有过程的归纳教学
    三、“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典型特征
        (一)情境性
        (二)过程性
        (三)建构性
    四、“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条件系统
        (一)教学的情境性条件
        (二)教学的过程性条件
        (三)教学的建构性条件
    五、小结
第五章 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模式原型构建
    一、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典型案例的分析
        (一)教学内容
        (二)教学结构
        (三)教学方式
    二、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模式原型的核心要素
        (一)“类特征”的学习主题
        (二)“挑战性”的问题情境
        (三)“探究性”的操作活动
        (四)“贯穿性”的归纳建构
        (五)“嵌入式”的学习评价
    三、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模式原型的设计
        (一)指导思想
        (二)功能目标
        (三)操作流程
        (四)实现条件
    四、小结
第六章 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教学迭代
    一、模式的第一轮运用:宏观的尝试和探索
        (一)第一轮实践研究的问题
        (二)第一轮教学模式具身化的过程
        (三)第一轮教学效果的微观分析
        (四)第一轮教学模式的反思与调整
    二、模式的第二轮运用:中观的调整与改进
        (一)第二轮实践研究的问题
        (二)第二轮教学模式具身化的过程
        (三)第二轮教学效果的微观分析
        (四)第二轮教学模式的反思与调整
    三、模式的第三轮运用:微观的提升与应用
        (一)第三轮实践研究的问题
        (二)第三轮教学模式具身化的过程
        (三)第三轮教学效果的微观分析
        (四)第三轮教学模式的反思与调整
    四、三轮教学研究的总结与反思
        (一)三轮迭代教学研究概述
        (二)对三轮迭代教学研究的评鉴
        (三)对“P-I”教学模式的讨论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一、对研究问题的回应
        (一)什么是“有过程的归纳教学”
        (二)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模式原型
        (三)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模式的修订与完善
    二、研究结论
        (一)“P-I”教学模式阐释
        (二)“P-I”教学模式的特色与创新
        (三)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设计策略
        (四)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实施策略
    三、研究反思与展望
        (一)研究反思
        (二)后续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5)初中生数学解题能力的现状与提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能力
        2.1.2 数学能力
        2.1.3 数学解题能力
    2.2 国内外研究综述
        2.2.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2.2.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2.3 理论基础
第3章 初中生数学解题能力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3.1 初中生数学学习状况的调查
        3.1.1 调查对象、调查目的、调查方法
        3.1.2 初中生数学学习状况分析
    3.2 初中生数学解题能力的调查
        3.2.1 调查对象、调查目的、调查方法
        3.2.2 调查结果分析
    3.3 数学解题能力高低的划分
第4章 影响数学解题能力的因素分析
    4.1 数学题目因素
        4.1.1 数学问题情境的设置
        4.1.2 数学问题文字的表述
        4.1.3 数学问题的难易程度
        4.1.4 问题的不同类型
    4.2 学生因素
        4.2.1 审题意识不强
        4.2.2 基础知识不扎实
        4.2.3 运算能力不强
        4.2.4 思想方法意识不强
        4.2.5 思维能力不强
        4.2.6 解题不规范
        4.2.7 题后不反思
        4.2.8 学生的情感因素
    4.3 教师教学因素
        4.3.1 备课是否充分
        4.3.2 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
        4.3.3 是否因材施教
        4.3.4 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
        4.3.5 是否有责任心
    4.4 家庭因素
    4.5 学校因素
第5章 提高初中生数学解题能力的措施
    5.1 教师设置适当的数学题目
    5.2 教师课堂上对学生的指导
        5.2.1 提高学生审题能力
        5.2.2 强化基础知识
        5.2.3 提高学生运算技能
        5.2.4 渗透数学思想
        5.2.5 注重变式,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5.2.6 督促学生规范解题
        5.2.7 强调题后反思
        5.2.8 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5.3 教师课外对学生的指导
    5.4 教师针对个性差异的学生采取的指导措施
    5.5 教师自身
    5.6 家庭方面
    5.7 学校方面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初中生数学学习状况调査问卷
附录二 中学生数学解题能力状况调査问卷(学生卷)
附录三 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四 教师访谈提纲
致谢

(6)物理核心素养背景下培养高中生发散性思维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5 研究思路
第二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吉尔福特的三维智力理论
    2.2 发散性思维
    2.3 物理发散性思维
    2.4 物理核心素养
第三章 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生发散性思维的现状调查
    3.1 调查目的
    3.2 调查问卷的编制
    3.3 调查方法
    3.4 调查对象
    3.5 三份调查问卷的结果与分析
    3.6 对物理教师访谈的结果与分析
第四章 基于物理核心素养培养高中生发散性思维的策略
    4.1 建立物理观念中培养发散性思维
    4.2 训练科学思维中培养发散性思维
    4.3 开展科学探究中培养发散性思维
    4.4 培养学生科学态度与责任中培养发散性思维
    4.5 注重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相结合
第五章 培养高中生发散性思维的实践与研究
    5.1 实验研究目的
    5.2 实验研究假设
    5.3 实践研究的实施方案
    5.4 教学案例分析
    5.5 实践结果与分析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6.2 研究的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高中生发散性思维的现状调查
附录二 发散性思维量表(前测)
附录三 物理发散性思维量表(后测)
附录四 高中生物理学习兴趣调查问卷
附录五 教师培养发散性思维培养现状调查
附录六 教师访谈内容提纲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7)研究性学习视角下培养中学生数学创新意识的调查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意识的研究现状
    2.1 概念界定
        2.1.1 研究性学习
        2.1.2 创新意识
    2.2 国外相关文献研究
        2.2.1 研究性学习国外研究综述
        2.2.2 创新意识国外研究综述
    2.3 国内相关文献研究
        2.3.1 研究性学习国内研究综述
        2.3.2 创新意识国内研究综述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培养创新意识的初中数学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基础
    3.1 认知结构理论
    3.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3.3 多元智力理论
第四章 初中生创新意识现状及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意识认知程度的调查研究
    4.1 调查目的
    4.2 调查对象
    4.3 调查问卷的编制
        4.3.1 问卷一:初中生创新意识现状调查问卷
        4.3.2 问卷二:初中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意识认知程度调查问卷
    4.4 《初中生创新意识现状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及结论
        4.4.1 数据处理与分析
        4.4.2 调查结论与探讨
    4.5 《初中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意识认知程度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及结论
        4.5.1 数据处理与分析
        4.5.2 调查结论与探讨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研究性学习视角下培养初中生创新意识的策略
    5.1 以“问题”为起点进行研究性学习
    5.2 “例题多变式”,培养创新意识
    5.3 提供“实践探索”活动,在实践中创新
    5.4 把握“错误”资源,在批判中创新
    5.5 尝试“一题多解”,发展思维广阔性
    5.6 巧用“思维导图”,发挥个体创造力
    5.7 开展“合作探究”,在思维碰撞中创新
第六章 基于研究性学习培养初中生创新意识的实践研究
    6.1 实践研究目的
    6.2 实践研究的实验方案
        6.2.1 实验场所
        6.2.2 实验具体方法
    6.3 实践研究的实验过程
    6.4 实践研究的实验结果分析
    6.5 基于研究性学习培养初中生创新意识的教学设计
        6.5.1 《探索勾股定理》教学设计
        6.5.2 《用表达式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教学设计
        6.5.3 《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教学设计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反思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在读期间参加的学术会议
附录B 初中学生创新意识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C 初中学生对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意识认知程度调查问卷

(8)基于深度学习理论的高中物理习题学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研究背景
        (二)提出问题
    二、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不足及启示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流程
    四、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五、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一)概念界定
        (二)理论基础
第一章 基于深度学习的高中物理习题学习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一、评价指标的初步构建
        (一)评价指标构建原则
        (二)评价指标的初步建构流程
        (三)评价指标的具体设置
    二、评价指标的专家评判与修正
        (一)专家问卷的设置
        (二)专家问卷的评判意见与指标修正
        (三)指标权重得出
第二章 高中物理习题深度学习现状调查研究
    一、调查研究设计
        (一)调查研究目的
        (二)调查研究内容
        (三)调查对象的选取
    二、调查工具设计
        (一)问卷的初步编制
        (二)问卷初测及修改
    三、调查结果的统计与分析
        (一)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二)学生物理习题学习——物理观念现状分析
        (三)学生物理习题学习——科学思维现状分析
        (四)学生物理习题学习——科学探究现状分析
        (五)学生物理习题学习——科学态度与责任现状分析
    四、存在问题
        (一)物理观念
        (二)科学思维
        (三)科学探究
        (四)科学态度与责任
        (五)小结
第三章 高中物理习题深度学习的促进策略及案例设计研究
    一、存在问题成因分析
        (一)多种物理观念综合应用
        (二)陌生物理情境
        (三)实际问题抽象为物理问题
        (四)猜想与假设
        (五)设计实验与制定计划
        (六)小结
    二、高中物理习题深度学习的促进策略
        (一)变式训练
        (二)创设情境
        (三)合作学习
        (四)反思学习
    三、促进高中生物理习题深度学习的习题课模型建构
        (一)情境创设
        (二)合作学习
        (三)变式训练
        (四)课堂小结
    四、促进高中生物理习题深度学习的案例设计
        (一)《共点力平衡》习题课设计
        (二)《平抛运动》习题课设计
第四章 基于深度学习的高中物理习题学习实践教学与评价
    一、实践研究的设计与实施
        (一)实践研究的目的
        (二)实践研究的对象
        (三)实践研究的实施过程
    二、实践效果分析
        (一)教师评价
        (二)学生评价
        (三)自我反思
第五章 结论与启示
    一、结论
        (一)关于三级评价指标的构建修订及权重的计算
        (二)关于调查问卷的编制修订及实践研究评价量表的制订
        (三)依据三级评价指标及相关策略建构的实践教学模型
        (四)关于对实践教学中教师评价的分析
        (五)关于对实践教学中学生评价的分析
    二、启示
        (一)教师要丰富自身的理论积累
        (二)重视反思学习的作用
        (三)向学生普及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等词语
参考文献
附录1:物理习题学习评价指标确定调查问卷
附录2:物理习题学习评价指标权重调查问卷
附录3:物理习题深度学习评价指标权重分布
附录4:高中物理习题深度学习现状调查(第1版)
附录5:高中物理习题深度学习现状调查(第2版)
附录6:高中物理习题深度学习现状调查问卷明细表
附录7:共点力平衡习题课教学案例
附录8:平抛运动习题课教学案例
致谢
个人情况简介

(9)变式理论下高中椭圆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基本理念的诉求
        (二)改善椭圆教学现状的需要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转变教学方式
        (二)优化学习方式
        (三)提高自身素质
    三、研究内容
    四、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问卷调查法
        (三)案例分析法
    五、研究思路
第二章 文献综述
    一、椭圆教学研究
        (一)椭圆概念教学研究
        (二)椭圆性质教学研究
        (三)椭圆解题教学研究
    二、变式教学研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第三章 变式理论概述
    一、变式的界定
        (一)变式的定义
        (二)变式的分类及意义
    二、变式教学的界定
    三、变式教学的理论基础
        (一)变异理论
        (二)变异理论与顾泠沅关于变式教学理论的比较
    四、课程标准中圆锥曲线的教学分析
        (一)单元教学目标
        (二)单元教学建议
    五、教材中椭圆的教学内容分析
        (一)注重问题驱动教学,强调对知识的探索
        (二)教学内容安排有序相扣,紧密联系
        (三)例题的解决注重培养元认知策略
        (四)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的融合
    六、变式理论在椭圆教学中运用的必要性分析
        (一)把握数学概念本质的需要
        (二)领悟数学思想方法的需要
        (三)促进问题解决的需要
第四章 椭圆的教学现状调查及分析
    一、教师调查问卷
        (一)调查目的和对象
        (二)调查方法和过程
        (三)调查结果分析
    二、学生调查问卷
        (一)调查对象和目的
        (二)调查方法和过程
        (三)调查结果分析
    三、椭圆的教学现状分析
        (一)教师方面
        (二)学生方面
第五章 变式理论下的椭圆教学策略
    一、变式理论下椭圆定义的教学策略
        (一)概念变式引入概念
        (二)情境变式形成概念
        (三)语言变式表示概念
        (四)非概念变式辨析概念
        (五)问题变式巩固概念
    二、变式理论下椭圆标准方程的教学策略
        (一)一题多解推导标准方程
        (二)图形变式深化标准方程
        (三)问题变式巩固标准方程
        (四)公式变式生成第二定义
    三、变式理论下椭圆简单几何性质的教学策略
        (一)一法多用探究形状
        (二)情境变式生成离心率
        (三)公式变式应用离心率
    四、变式理论下椭圆光学性质的教学策略
        (一)情境变式猜想定理
        (二)图形变式验证定理
        (三)一题多解证明定理
        (四)问题变式应用定理
    五、变式理论下椭圆例题、习题的教学策略
        (一)一题多解发散思维,沟通知识横纵联系
        (二)一题多变实现问题的铺垫或拓展
        (三)一法多用形成通式通法
第六章 研究的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成果
        (一)找出椭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二)提出变式理论在椭圆教学中运用的必要性
        (三)通过调查了解椭圆的教学现状
        (四)基于变式理论提出椭圆的教学策略
    二、研究不足
    三、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教师问卷调查表
附录2 学生问卷调查表
附录3 《2.2.1椭圆及其标准方程(第1课时)》教学设计
攻读硕士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核心素养下的初中数学习题课的变式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中国数学教育的需求
        1.1.2 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1.1.3 教学实践的探索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的意义
        1.3.1 对教师教学的意义
        1.3.2 对学生学习的意义
        1.3.3 数学核心素养下变式的价值
    1.4 相关研究综述
        1.4.1 习题课的研究现状
        1.4.2 变式教学的研究现状
    1.5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的内容
        1.5.2 研究的方法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依据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数学习题课
        2.1.2 数学变式教学
        2.1.3 数学核心素养
        2.1.4 数学核心素养下习题课变式教学
    2.2 理论依据
        2.2.1 辩证唯物主义
        2.2.2 最近发展区
        2.2.3 建构主义学习观
        2.2.4 波利亚数学教育思想
第3章 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初中习题课的策略研究
    3.1 核心素养下初中数学习题课变式教学的路径
        3.1.1 围绕数学核心素养,精选变式题组
        3.1.2 创设合适的习题情境,培养数学应用能力
        3.1.3 活用教学方法,培养数学发散思维
        3.1.4 适时反思,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3.2 习题课的主要变式方法
        3.2.1 一题多解
        3.2.2 一题多变
        3.2.3 多题一解
    3.3 变式教学在初中课堂教学中要注意的问题
        3.3.1 把握好变式的“度”和“量”
        3.3.2 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
        3.3.3 选择恰当的变式方法
第4章 初中数学习题课的变式教学实践研究
    4.1 不同习题课培养核心素养的课例研究
        4.1.1 数学核心素养下几何习题课的教学设计
        4.1.2 数学核心素养下代数习题课的教学设计
第5章 研究的总结与不足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科研成果清单
    发表的论文
    获奖
致谢

四、重视变式训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论文参考文献)

  • [1]“变式教学”与初中数学思维深刻性研究[D]. 于婷. 陕西理工大学, 2021(08)
  • [2]物理模型教学培养高中生物理思维灵活性品质的研究[D]. 刘韶藤.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3]高中数学例题教学现状及有效教学策略分析[D]. 于曈. 华中师范大学, 2021(02)
  • [4]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模式建构[D]. 石迎春.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5]初中生数学解题能力的现状与提高研究[D]. 王琼. 扬州大学, 2021(09)
  • [6]物理核心素养背景下培养高中生发散性思维的实践研究[D]. 唐心懿.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7]研究性学习视角下培养中学生数学创新意识的调查与研究[D]. 王玉雪. 济南大学, 2020(05)
  • [8]基于深度学习理论的高中物理习题学习研究[D]. 魏丽媛. 沈阳师范大学, 2020(12)
  • [9]变式理论下高中椭圆教学研究[D]. 王晓龙.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1)
  • [10]核心素养下的初中数学习题课的变式教学研究[D]. 陈瑶. 湖南科技大学, 2020(06)

标签:;  ;  ;  ;  ;  

重视变化训练,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