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凝胶层析法及其在米面类制品研究开发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魏馨瑶[1](2021)在《三七花蛋白的提取纯化、功能性质及其抗凝血活性研究》文中认为三七花作为药食两用,既有多种药理活性又有食用价值,已广泛引起了研究人员的关注。目前,关于三七花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皂苷类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研究,而对于三七花中蛋白质的组成、功能性质研究甚少。因此,本论文以三七花为原料,采用Osborne法提取不同种类的蛋白质;采用单因素实验对三七花清蛋白、球蛋白提取条件优化;应用超滤、离子交换层析及凝胶过滤层析对三七花清、球蛋白进行分离纯化;采用SDS-PAGE电泳和LC-MS/MS分析对其结构进行鉴定。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等对三七花清、球蛋白的理化性质和功能性质进行了测定,并初步探讨了三七花不同种类蛋白的抗凝血活性,为三七花在食品产业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主要内容及结论如下:1.三七不同部位的蛋白含量分析三七不同部位主根、茎叶及花中粗蛋白含量分别为4.81%、11.18%、18.47%,其中三七花的蛋白含量最高。三七花蛋白中清蛋白、球蛋白、谷蛋白及醇溶蛋白含量依次为6.47%、3.04%、0.88%、1.46%,其中清、球蛋白含量较高。因此,以三七花中清、球蛋白含量为指标,进行三七花蛋白提取工艺研究。2.三七花清、球蛋白的提取工艺研究采用单因素实验得出三七花清蛋白提取的最优条件为:料液比1:40、提取温度30℃、提取时间90min,提取率为39.02%,纯度为87.41%。三七花球蛋白提取的最优条件为:液料比1:30、提取温度40℃、提取时间90min,提取率为4.61%,纯度为68.44%。3.三七花中清、球蛋白的分离、纯化及鉴定三七花清蛋白经DEAE离子交换层析分离纯化得到3个组分A1、A2、A3,并用SDS-PAGE检测组分分子量,分别在33k Da、37k Da、90k Da左右。采用Sephadex G-50凝胶层析对组分A1进一步纯化后,得到三七花蛋白PNFA-1,分子量在37k Da。三七花球蛋白经DEAE离子交换层析分离纯化得到2个组分B1、B2,并用SDS-PAGE检测B1、B2的分子量,分别在65k Da、37k Da左右。采用Sephadex G-50凝胶层析对洗脱峰B2进一步纯化后,得到三七花蛋白PNFA-2,分子量在65k Da。采用LC-MS/MS对三七花蛋白PNFA-1和PNFA-2进行分析,分别得到95个和61个肽段。4.三七花清、球蛋白的理化性质研究三七花清、球蛋白的等电点分别为3.8和4.7。三七花清、球蛋白的二级结构主要为β-折叠,其比例分别为51.2%和47.4%。三七花清、球蛋白的总疏基含量分别为9.83?mo L/g和9.34?mo L/g,其中游离疏基分别为5.91?mo L/g和7.62?mo L/g,二硫键分别为3.92?mo L/g和1.72?mo L/g。三七花清、球蛋白的表面疏水性分别为699.83±20.6和1613.9±19.8。三七花清、球蛋白的氨基酸总量分别为93.43 mg/g和155.423 mg/g,其中必需氨基酸含量分别为20.89 mg/g和51.82 mg/g。不同干燥方式对三七花清、球蛋白的理化性质均具有一定影响。冷冻干燥和热风80℃干燥处理的三七花清、球蛋白游离巯基含量略大,说明处理过程中具有二硫键的断裂与重排。在冷冻干燥下,三七花清、球蛋白表面疏水性最高,而在热风80℃干燥下,蛋白表面疏水性变小。进一步对三七花蛋白二级结构进行分析,发现随着温度增加,三七花清、球蛋白β-折叠结构含量显着增加。以上结果说明,三七花蛋白受热变性,破坏分子间氢键,引起蛋白结构显着变化。5.三七花清、球蛋白的功能性质研究三七花清、球蛋白的持水性分别为4.827g/g和3.795g/g,清蛋白较球蛋白溶于水的能力和吸水性更强。三七花清、球蛋白的起泡性分别为12.12%和6.25%,清蛋白的起泡能力强于球蛋白。三七花中清蛋白的乳化能力强于球蛋白,而球蛋白的乳化稳定性更好。不同干燥方式对三七花清、球蛋白的功能性质均具有一定影响。随着干燥温度的增加,三七花清、球蛋白的溶解度、乳化性及起泡性降低,而乳化稳定性和浊度增加。6.三七花不同种类蛋白的抗凝血活性研究三七不同部位主根、茎叶、花的粗蛋白均具有抗凝血作用,其中三七花粗蛋白的抗凝效果最显着。在浓度为10mg/m L时,三七花清蛋白、球蛋白及醇溶蛋白可显着延长PT、TT及APTT时间,其中球蛋白抗凝血作用最好。
陈亚利[2](2019)在《紫薯花色苷分离及紫薯饮料加工工艺研究》文中提出紫薯作为一种优质的甘薯资源,一直是食品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以紫薯为研究对象,首先对其花色苷的提取、纯化、稳定性进行了研究,接着探讨了紫薯浆液的酶解工艺,最后进行了紫薯饮料配方的优化研究,以期为花色苷的应用及紫薯产品的研发提供依据。主要实验结果如下:(1)紫薯花色苷提取工艺优化研究。选择超高压辅助法进行花色苷的提取,通过响应面优化法获得最佳提取工艺为:柠檬酸溶液浓度2.0%、料液比1:40(g/ml)、保压时间3 min、提取压力200 MPa,花色苷得率82.85 mg/100g。与其他提取法相比,此法用时短,设备利用率高。(2)紫薯花色苷的纯化研究。对比6种极性不同的大吸附孔树脂的静态吸附及解吸附性能,选出AB-8为理想型树脂,其最佳纯化条件为:最佳吸附时间3h,解吸附时间2h,上样液pH 3,洗脱液80%浓度乙醇溶液,大孔树脂与花色苷溶液的样液比1:20,最终花色苷色价从10.8提高到47.2,纯化效果显着。(3)紫薯花色苷稳定性研究。当温度低于40℃时,花色苷稳定性较强,高于40℃,紫薯花色苷稳定性下降。随着pH值的增加,花色苷的最大吸收峰发生移动;溶液颜色密度(CD)及颜色强度(CI)呈现出先降后升的趋势;溶液颜色由红色向紫色、蓝绿色及绿色变化。自然光直射较对避光和室内自然光对花色苷的稳定性破坏更大。蔗糖、乳糖能够增强花色苷的稳定性,氧化剂、还原剂会破坏其稳定性;K+、Na+对花色苷的稳定性几乎不产生影响,Ca2+能够增加其稳定性,Cu2+、Fe2+和Fe3+会使其稳定性降低。(4)紫薯饮料加工工艺研究。紫薯浆液双酶协同水解最佳工艺为:双酶质量比0.29:1.71 g/g,料液1:6 g/mL,酶解温度67℃,酶解时间84 min;紫薯饮料的最佳配方为:紫薯浆添加量40%,白砂糖添加量9%,柠檬酸添加量0.18%,复合稳定剂添加量(羧甲基纤维素钠:黄原胶:琼脂粉=1:1:1)0.09%。紫薯功能饮料色泽鲜艳、口感良好、营养丰富,具有市场开发价值。
李克丽[3](2018)在《界面聚合法制备高效液相色谱手性固定相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介绍了手性、手性分离的意义、手性分离的方法、高效液相色谱手性固定相和界面聚合法制备高效液相色谱手性固定相。本论文主要工作如下:以替考拉宁和万古霉素两种物质为手性识别剂,4,4?-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MDI)作为交联单体,以硅胶为载体通过界面聚合法制得了替考拉宁-MDI和万古霉素-MDI两种手性固定相,并将它们制成高效液相色谱手性柱用于分离外消旋化合物。万古霉素-MDI手性柱对18种外消旋化合物展现了优秀的手性识别性能,并讨论了色谱条件对万古霉素-MDI手性柱分离性能的影响,还考察了该手性柱的稳定性和重现性。替考拉宁-MDI手性柱对10种外消旋化合物具有较好的分离能力。以替考拉宁和万古霉素为手性识别剂,1,6-己二异氰酸酯(HDI)作为交联单体,硅胶作为载体通过界面聚合法制得了替考拉宁-HDI和万古霉素-HDI两种手性固定相,并将它们制成高效液相色谱手性柱用于分离外消旋化合物。实验结果表明,替考拉宁-HDI手性柱对14种外消旋化合物具有较好的分离能力。万古霉素-HDI手性柱对10种外消旋化合物具有一定程度的分离性。同样以替考拉宁和万古霉素为手性识别剂,2,4-甲苯二异氰酸酯(TDI)为交联单体,硅胶为载体通过界面聚合法制得了替考拉宁-TDI和万古霉素-TDI两种手性固定相,并将它们制成高效液相色谱手性柱用于分离外消旋化合物。实验结果表明,在不同色谱条件下,一些外消旋化合物在两种手性柱上得到不同程度的分离。
宋思佳,吕健,刘怀高,罗永康[4](2017)在《鲢鱼鱼皮蛋白肽的制备与抗氧化活性评价》文中指出为制备抗氧化活性良好的鲢鱼鱼皮蛋白肽,采用胰蛋白酶、碱性蛋白酶、菠萝蛋白酶和木瓜蛋白酶等4种常见的商业酶对鲢鱼鱼皮进行酶解,测定酶解物的ABTS自由基清除力和Fe2+螯合力来评价其抗氧化活性,并用超滤及凝胶层析对酶解物进行分离,以期得到活性更好的酶解物分离组分。酶解后产物的抗氧化活性均有所提高,其中碱性蛋白酶酶解2 h产物活性较强。对此酶解物用截留分子量为10 k Da、5 k Da和3 k Da的中空纤维超滤膜进行超滤,得到的4个组分中,分子量越小的组分抗氧化活性越强。分子量小于3 k Da的组分经Sephadex G-15凝胶层析得到3个组分,其中分子量最大的组分活性较好,在0.51 mg/m L质量浓度下测定其ABTS自由基清除率和Fe2+螯合力分别为(79.65±0.87)%和(93.40±0.20)%。该研究成果对鲢鱼鱼皮抗氧化肽的开发具有较好的指导作用。
马薇[5](2016)在《羟丙基-β-环糊精的手性分离特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主要叙述了手性化合物、手性拆分的方法和意义,重点介绍了手性膜拆分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拆分法。主要工作有以下几个方面:以羟丙基-β-环糊精(HP-β-CD)和1,6-己二异氰酸酯为两相单体,研究其聚合反应,并以聚砜基膜为载体,通过界面聚合反应制备羟丙基-β-环糊精-异氰酸酯复合膜。探究复合膜对D,L-对羟基苯甘氨酸的吸附性能影响。结果显示:当单体摩尔比为4.28、原料液浓度为0.5mg/mL、吸附72h时,复合膜对D,L-对羟基苯甘氨酸的选择性吸附效果最好,e.e.%为55.41。参考制备复合膜的方法,制备了羟丙基-β-环糊精-异氰酸酯固相萃取剂,研究其对D,L-对羟基苯甘氨酸的吸附选择性影响。结果显示:原料液浓度为0.2mg/mL时,固相萃取剂对D,L-对羟基苯甘氨酸的吸附选择性最好,e.e.%为48.22。将羟丙基-β-环糊精-异氰酸酯手性固定相填装于高效液相色谱柱中,研究其对D,L-对羟基苯甘氨酸的分离情况。结果显示:在一定条件下,该手性柱对D,L-对羟基苯甘氨酸有一定的拆分效果。以羟丙基-β-环糊精-异氰酸酯复合膜代替手性柱连接于高效液相色谱仪上,探究其对D,L-对羟基苯甘氨酸的拆分情况。结果显示:在一定条件下,复合膜对D,L-对羟基苯甘氨酸也有一定拆分效果。制备羟丙基-β-环糊精-异氰酸酯复合膜,分别以浓度差和压力差为膜过程驱动力,探究了不同条件下复合膜对D,L-对羟基苯甘氨酸的选择透过性影响。结果显示:当以浓度差为驱动力时,两相单体摩尔比为4.28、原料液浓度为0.5mg/mL、流速为0.1 mL/min,渗析48h时,复合膜对D,L-对羟基苯甘氨酸的选择透过性最好,e.e.%最高为43.76。当以压力差为驱动力时,压力为0.5MP、原料液浓度为0.2mg/mL时,复合膜对D,L-对羟基苯甘氨酸的选择透过性最好,e.e.%最高为23.17。
赵慧玲[6](2016)在《纤维素的手性分离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主要工作有以下几个方面:1.简要介绍了手性及手性分离的意义、手性分离方法、手性拆分的现实意义及纤维素在手性分离中的应用。重点介绍了高效液相色谱手性固定相对手性化合物的拆分和膜分离技术。2.纤维素是天然的多糖,分子内含有大量的羟基和手性位点,以纤维素为膜材料,制备了纤维素膜,考察了纤维素浓度、原料液浓度、浸泡时间、浸泡温度等因素对膜吸附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最优的实验条件下,该膜对D,L-扁桃酸表现出较好的手性吸附性能,e.e.%值达到48.9%。实验还制备了纤维素手性固相萃取剂,将其填充到固相萃取管中,对D,L-扁桃酸进行萃取研究,并对固相萃取条件进行优化。纤维素固相萃取剂对D,L-扁桃酸的萃取也具有一定的手性选择性。3.将纤维素溶解在DMAc-LiCl中形成铸膜液,将其涂覆在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胶上,制备了纤维素手性柱,采用不同体积比的正己烷/异丙醇、甲醇/水、纯甲醇、纯水作为流动相,用高效液相色谱拆分D,L-扁桃酸,得到一定的分离效果。将纤维素膜取代纤维素手性柱进行膜色谱研究,实验表明纤维素手性膜色谱对D,L-扁桃酸也有一定的手性识别能力。4.将制备的纤维素膜,分别以浓度差和压力差为膜过程驱动力,考察了纤维素浓度、原料液浓度、渗过时间和流速不同时,其对D,L-扁桃酸吸附效果的影响,在最优的实验条件下,该膜对D,L-扁桃酸的手性拆分的e.e.%值分别达到70.1%和20.9%。
李静静[7](2016)在《丝素蛋白/介孔生物玻璃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止血抗菌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人体的自然机制无法控制由严重外伤或手术引起的大出血,因此需要额外的止血途径来控制,而有效的止血剂通常都价格昂贵,药效较低或者引发各种安全问题。因此寻找一种高效、廉价、无毒副作用的新型止血材料显得至关重要。丝素蛋白作为一种源于蚕丝的天然高分子材料,原料易得,质优价廉,且具有无毒、无刺激性、可生物降解等性能,广泛应用于食品添加剂、化妆品辅料、生物传感、药物控制释放材料、组织工程等领域。此外,丝素蛋白还可以加工成膜状,海绵状,凝胶,粉体等各种形状,以满足各种需要。介孔材料自问世以来,因具有高度均一、规则有序的介孔孔径和纳米孔道、巨大的比表面积结构,以及较好的生物相容性、吸附性等优点而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但由于目前所制备的介孔材料几乎都是粉体材料,敷到伤口表面上时会与伤口的粘合性不牢固,且在使用过程中由于吸水释放热量,灼伤表面皮肤,因此在使用过程中依然存在许多问题亟待改进。因此,本文将介孔生物玻璃粉体与丝素蛋白复合,采用冷冻干燥法制备了丝素蛋白/介孔生物玻璃复合海绵材料,研究该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质,并进行了体内外止血实验和细胞毒性分析,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首先以碱性蛋白酶水解丝素蛋白制备丝素肽材料,研究不同加酶量条件下丝素肽的理化性质,采用傅里叶红外变换(FTIR)光谱分析仪、X射线衍射分析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测试方法对丝素肽的聚集态结构和微观形貌进行了研究。采用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凝血酶原时间(PT)以及大鼠肝脏止血模型试验对丝素肽材料的止血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酶解后丝素肽的结构主要以α-螺旋结构为主,含有少量β-转变结构。采用冷冻干燥法制备的丝素肽呈海绵状多孔结构,且随着碱性蛋白酶含量的增加,丝素肽结构发生从片状到球状再到片状的变化,孔隙率先增加后减小。止血实验结果表明酶法水解制备的丝素肽材料主要促进内源性凝血系统的启动,与明胶海绵相比,丝素肽材料能显着地缩短止血时间和出血量,说明该材料作为止血材料具有快速高效的止血效果。2、采用溶胶凝胶法合成介孔生物玻璃,冷冻干燥法制备丝素蛋白/介孔生物玻璃复合海绵材料,通过透射电镜分析仪(TEM),N2吸附-脱附仪,FTIR、SEM等表征手段分别对介孔生物玻璃、复合海绵材料的微观结构、表面形貌和孔隙率进行了测试分析。TEM结果表明,材料具有蜂窝状的孔道结构,孔道清晰可辨,排列高度有序,而且孔道均匀一致。BET结果表明,材料比表面积为400m2/g,平均孔径为7.3nm,合成的生物玻璃具有介孔尺度下的孔结构和非常大的比表面积,属于介孔材料范畴。SEM观察发现复合海绵材料呈现“雾凇”状结构,且随着介孔生物玻璃含量的增加,复合海绵材料的孔隙率逐渐减小。3、采用APTT和PT实验以及大鼠肝脏止血模型实验分别对单一丝素肽材料和丝素蛋白/介孔生物玻璃复合海绵材料进行体内外止血研究,通过细胞毒性实验对材料进行了生物相容性研究。结果表明,丝素蛋白基止血材料主要促进内源性凝血系统的启动。与介孔生物玻璃复合后止血效果显着增加,复合海绵的止血时间为123±7.32s,出血量为0.296±0.02g,与丝素肽止血材料(138±5.3s,0.32±0.02g)相比,止血时间提高了10.87%,出血量减少了8.11%。体外细胞毒性实验显示,该材料对细胞无毒副作用,细胞等级为合格。4、采用离子交换法将银离子负载到丝素蛋白/介孔生物玻璃复合海绵材料上,分别采用SEM、元素分析仪(EDS)、止血动物模型和表面菌落观察法测试了载银丝素蛋白/介孔生物玻璃(Ag-M58S/SF)的结构、微观形貌、银离子负载能力、止血性能和体外抗菌能力。SEM观察发现复合膜材料孔道结构明显且均匀,表面上有少许的银颗粒附着。EDS结果表明,复合膜材料的载银效率均在15%以上。大鼠肝脏止血实验结果显示,与未负载银离子复合膜的止血能力(123±7.32s,0.296±0.02g)相比,银离子加入后,载银丝素蛋白/介孔生物玻璃复合海绵材料(100.23±7.3s,0.285±0.023g),止血时间提高了22.72%,出血量减少了3.86%。抗菌实验表明,当负载银离子浓度为0.15mol/L时,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几乎不再生长,当银离子浓度达到0.20mol/L时,培养基表面已经完全没有菌落,这说明载银丝素蛋白/介孔生物玻璃复合海绵有较好的抗菌能力。综上所述,丝素蛋白材料具有一定的止血效果,与介孔生物玻璃复合后止血效果明显提高。负载银离子后抗菌性能优异,能减少机体表面的污染,有望作为一种新型的复合止血材料。
苗信凯[8](2015)在《蛹虫草多肽制备分离及功能口服液加工工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蛹虫草是一种和冬虫夏草同属异种的药食兼用真菌,研究表明蛹虫草含有与冬虫夏草相近的功能物质及药用功效。蛹虫草主要的活性成分主要是虫草多糖、腺苷、甘露醇、SOD酶和一些微量元素。当前报道较多的是关于虫草素和虫草多糖,而关于蛋白质制备多肽类的研究及其保健品的开发较少。本研究主要内容及结果如下:以蛹虫草子实体为原料,测定了蛹虫草子实体基本成分和主要功能成分,其含量为:蛋白质28.73%,虫草多糖21.85%,腺苷1.20%,虫草素1.08%,甘露醇3.824%。本文采用碱提酸沉法提取蛹虫草子实体中的蛋白质。分别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对提取方法进行优化。最终得到碱法提取蛹虫草蛋白的最佳提取条件为:NaOH溶液浓度0.15mol/1,料液比1:17.5,提取时间120min。采用酸沉法沉降蛹虫草蛋白,分析得到pH4.6是蛋白质的等电点。选取蛋白酶复合酶解,以水解度DH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和响应面试验对水解条件进行优化,最终确定水解的最佳条件为反应时间为7.00h,pH为9.15,反应温度为52.59℃,此时水解度最大,将此条件下的酶解液冷冻干燥。利用Tricine-SDS-PAGE电泳和葡聚糖凝胶层析对蛹虫草多肽进行初步分离纯化,分析了蛹虫草多肽的分子量范围。电泳结果表明,酶解法制备的蛹虫草多肽分子量主要集中分布在4722-7547Da附近;凝胶层析结果表明,酶解法制备的蛹虫草多肽分子量主要分布在6674-28333Da和296-5343Da,多肽是小分子物质,可知酶解液中分离的多肽分子量主要集中在296-5343Da。选用体外化学模拟体系测定了蛹虫草多肽的超氧阴离子自由基(02-)清除能力,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羟自由基(-OH)清除能力和还原能力,当蛹虫草多肽浓度为1.0mg/ml时,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清除率,DPPH-自由基清除率、羟自由基(-OH)清除率分别为37.80%、46.34%和43.21%,说明复合蛋白酶酶解制备的蛹虫草多肽具有一定的清除自由基和抗氧化的能力。采用平板滤纸法考察蛹虫草多肽的抑菌活性。试验结果显示,蛹虫草多肽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和沙门氏菌的抑菌结果均为阴性,表明酶法制备的蛹虫草多肽对上述四种菌没有抑菌活性。研究了多肽口服液的生产工艺流程。酶解法制备的多肽液采用活性炭、p-环状糊精和苹果酸进行脱苦处理,主要添加白砂糖、柠檬酸、蜂蜜和甘氨酸进行调配,以感官评定为指标确定最佳配方组合,这四种物质的添加量为:白砂糖10%,蜂蜜3%,柠檬酸0.2%,甘氨酸0.1%。
李媛媛[9](2014)在《海藻酸钠和壳聚糖交联膜的制备及手性拆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叙述了手性药物、手性方法、手性拆分。重点介绍了手性膜分离方法的特点、手性膜的种类及制备方法。海藻酸钠是天然的多糖,分子内含有大量的羟基和手性位点,有类似于纤维素的结构。将海藻酸钠的醋酸水溶液涂覆在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胶上,制备和表征了海藻酸钠涂覆手性固定相,以不同比例的正己烷/异丙醇为流动相,研究了正相色谱条件下海藻酸钠涂覆手性固定相对10种手性化合物对映体及3种位置异构体的拆分能力,得到较好的分离效果。表明海藻酸钠涂覆手性固定相手性选择性较高,有较好的手性识别能力。以海藻酸钠为手性选择剂,以戊二醛为交联剂,以聚酯纤维膜为基膜,制得海藻酸钠-戊二醛交联膜。实验结果表明:当海藻酸钠浓度为5%,醋酸浓度为2%,真空干燥时间为6h,溶胀度为76.6%,原料液浓度为0.8mg/mL时,该膜对D,L-对羟基苯甘氨酸具有好的拆分效果,最大对映体过剩值可达63.37%。在对海藻酸钠-戊二醛交联膜的制备、和对D,L-对羟基苯甘氨酸手性拆分的单因素研究的基础上,选取4因素3水平,设计正交实验,研究其最佳条件及各因素对拆分结果的影响大小,实验结果与单因素结论基本一致。制备较大尺寸的海藻酸钠-戊二醛交联膜,考察多种因素对膜制备的影响,利用该膜对D,L-对羟基苯甘氨酸进行了手性拆分性能的研究,其最大e.e.%达到57.23%。以壳聚糖为手性选择剂,以戊二醛为交联剂,以聚酯纤维膜为基膜,制得壳聚糖-戊二醛交联膜。通过改变渗透条件,分别探讨了对D,L-苯甘氨酸、D,L-对羟基苯甘氨酸、美托洛尔、盐酸普萘洛尔的手性拆分,该膜对四种外消旋体也显示出了一定的手性识别能力。
曹晓宇[10](2011)在《梅花鹿胎盘寡肽制备、纯化工艺的研究》文中指出梅花鹿胎盘是传统名贵的中药材和高级营养品,研究发现鹿胎盘的蛋白含量高达70%以上,氨基酸含量丰富,种类齐全,配比合理,其中含有的寡肽类生物活性物质可以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调节机体内分泌,维持机体正常功能;延缓衰老、抗癌等功效。本研究以梅花鹿胎盘为原料,利用传统的反复冻融法结合超声波细胞破碎技术对梅花鹿胎盘进行提取,采用超滤法对梅花鹿胎盘中的活性寡肽进行分离,最后利用阴离子交换柱、凝胶层析柱结合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对梅花鹿胎盘寡肽进行纯化,并测定活性寡肽的分子量,分析其生物活性,主要结论如下:1.采用传统的反复冻融法与超声波细胞破碎法相结合技术对梅花鹿胎盘中的活性寡肽进行提取,考察了冻融次数、生理盐水加入倍数、超声波破碎次数四个因素对活性寡肽提取效果的影响。试验表明,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在-20℃下冷冻24h,室温下融化反复操作3次,加入4倍生理盐水,在200w功率下超声波破碎18s,重复操作5次,每次间隔25s。在此条件下获得的梅花鹿胎盘寡肽粗提物的浓度为247.85mg/ml。2.采用超滤法对梅花鹿胎盘中活性寡肽进行分离,考察了料液浓度、压力、温度、流速、浓缩倍数及操作时间等因素对分离效果的影响,确定最佳分离条件为:料液浓度1.5%,压力0.06MPa,温度30℃,流速2.0mL/s,浓缩倍数2.5倍,操作时间3min,分离过程中杂蛋白的去除率达到43.78%。膜污染后用0.2%NaOH浸泡2h,循环1h后,用HCl浸泡1h,循环0.5h,再用水洗至中性,流量恢复率值最大为0.834。3.采用DEAE52离子交换柱、Sephadex G-25凝胶层析柱对梅花鹿胎盘寡肽粗提物进行初步纯化,试验结果表明:梅花鹿胎盘寡肽粗提溶液利用DEAE52柱,用0.2mol/L的Nacl缓冲液洗脱得到2个组分,经E-玫瑰花环试验证实第一个组分生物活性较高,使脱受体的人体T淋巴细胞的E-玫瑰花环率恢复到52.5%。将分离出的较高活性组分经Sephadex G-25凝胶层析柱,用0.15mol/L的NaCl缓冲溶液洗脱,得到2个组分,经E-玫瑰花环实验证明,分离出的第二个组分具有较高的活性,使脱受体的人体T淋巴细胞的E-玫瑰花环率恢复到60%,其特征吸收峰在223nm处。4.利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对梅花鹿胎盘寡肽进一步纯化,考察三氟乙酸(TFA)的加入量、有机相的起始浓度以及流速和温度对纯化效果的影响。最后确定最佳分离纯化条件为:色谱柱Hypersil ODS C18(250mm×4.6mm,5μm),流动相A液0.10%TFA~乙睛,B液0.10%TFA~水,30min内10%A-50%A,90%B~50%B凸型梯度洗脱,流速0.2ml/min,温度30℃,其特征吸收峰在223nm。在此条件下分离获得三个组分,其中组分3的生物活性最强,能够使脱受体的人T淋巴细胞的玫瑰花环形成率恢复到72.5%。利用高效凝胶过滤色谱法测定其分子量约为0.385KDa。通过氨基酸分析仪测定活性寡肽中半胱氨酸、天冬氨酸、酪氨酸三种氨基酸的含量最高。
二、凝胶层析法及其在米面类制品研究开发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凝胶层析法及其在米面类制品研究开发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三七花蛋白的提取纯化、功能性质及其抗凝血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三七花的研究进展 |
1.1.1 三七花的营养成分研究 |
1.1.2 三七花的化学成分研究 |
1.1.3 三七花的药理活性研究 |
1.2 植物蛋白的研究与应用 |
1.2.1 植物蛋白的种类 |
1.2.2 植物蛋白的提取方法 |
1.2.3 植物蛋白的纯化方法 |
1.2.4 植物蛋白的功能性质研究 |
1.2.5 植物蛋白的生物活性研究 |
1.3 三七蛋白的研究进展 |
1.4 立题背景及意义 |
1.5 本课题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5.1 研究内容 |
1.5.2 创新性 |
1.5.3 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三七花分级蛋白的提取工艺研究 |
2.1 前言 |
2.2 材料 |
2.2.1 实验仪器 |
2.2.2 实验试剂与材料 |
2.3 实验方法 |
2.3.1 三七不同部位粗蛋白的提取 |
2.3.2 三七花分级蛋白的提取工艺 |
2.3.3 料液比、时间、温度对三七花清蛋白提取工艺的影响 |
2.3.4 料液比、时间、温度、盐浓度对三七花球蛋白提取工艺的影响 |
2.3.5 数据分析 |
2.4 实验结果及分析 |
2.4.1 三七不同部位的蛋白含量分析 |
2.4.2 不同单因素对三七花清蛋白提取工艺的影响 |
2.4.3 不同单因素对三七花球蛋白提取工艺的影响 |
2.4.4 三七花分级蛋白的最优提取工艺确定 |
2.5 讨论 |
2.6 小结 |
第三章 三七花分级蛋白的分离纯化及鉴定 |
3.1 前言 |
3.2 材料 |
3.2.1 实验仪器 |
3.2.2 实验试剂与材料 |
3.3 实验方法 |
3.3.1 三七花清、球蛋白分离纯化 |
3.3.2 三七花清、球蛋白的鉴定 |
3.4 实验结果及分析 |
3.4.1 三七花清、球蛋白的分离纯化 |
3.4.2 三七花清、球蛋白的鉴定 |
3.5 讨论 |
3.6 小结 |
第四章 三七花分级蛋白的理化性质研究 |
4.1 前言 |
4.2 材料 |
4.2.1 实验仪器 |
4.2.2 实验试剂与材料 |
4.3 实验方法 |
4.3.1 三七花清、球蛋白等电点的测定 |
4.3.2 三七花清、球蛋白巯基含量的测定 |
4.3.3 三七花清、球蛋白表面疏水性的测定 |
4.3.4 三七花清、球蛋白氨基酸组成的测定 |
4.3.5 三七花清、球蛋白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扫描的测定 |
4.3.6 不同干燥方式对三七花清、球蛋白理化性质的影响 |
4.3.7 数据分析 |
4.4 实验结果 |
4.4.1 三七花清、球蛋白等电点结果分析 |
4.4.2 三七花清、球蛋白巯基含量结果分析 |
4.4.3 三七花清、球蛋白表面疏水性结果分析 |
4.4.4 三七花清、球蛋白氨基酸组成结果分析 |
4.4.5 三七花清、球蛋白红外光谱的结果分析 |
4.4.6 不同干燥方式对三七花清、球蛋白的理化性质影响 |
4.5 讨论 |
4.6 小结 |
第五章 三七花分级蛋白的功能性质研究 |
5.1 前言 |
5.2 材料 |
5.2.1 实验仪器 |
5.2.2 实验试剂与材料 |
5.3 实验方法 |
5.3.1 三七花清、球蛋白溶解性的测定 |
5.3.2 三七花清、球蛋白持水性及持油性的测定 |
5.3.3 三七花清、球蛋白乳化性的测定 |
5.3.4 三七花清、球蛋白起泡性的测定 |
5.3.5 不同干燥方式对三七花清、球蛋白功能性质的影响 |
5.3.6 数据分析 |
5.4 实验结果 |
5.4.1 三七花清、球蛋白的溶解性结果分析 |
5.4.2 三七花清、球蛋白的持水性及持油性结果分析 |
5.4.3 三七花清、球蛋白的乳化性结果分析 |
5.4.4 三七花清、球蛋白的起泡性结果分析 |
5.4.5 不同干燥方式对三七花清、球蛋白的功能性质影响 |
5.5 讨论 |
5.6 小结 |
第六章 三七花蛋白的抗凝血活性研究 |
6.1 前言 |
6.2 材料 |
6.2.1 实验仪器 |
6.2.2 实验试剂与材料 |
6.3 实验方法 |
6.3.1 三七不同部位蛋白的体外抗凝血活性研究 |
6.3.2 数据分析 |
6.4 实验结果 |
6.4.1 三七不同部位粗蛋白的抗凝血活性 |
6.4.2 三七不同部位分级蛋白的抗凝血活性 |
6.5 讨论 |
6.6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2)紫薯花色苷分离及紫薯饮料加工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紫薯概述 |
1.1.1 紫薯品种 |
1.1.2 紫薯营养成分 |
1.1.3 紫薯的应用现状 |
1.2 花色苷概述 |
1.2.1 花色苷结构 |
1.2.2 花色苷提取 |
1.2.3 花色苷纯化 |
1.2.4 花色苷稳定性 |
1.3 超高压提取技术 |
1.3.1 超高压技术的发展简介 |
1.3.2 超高压技术原理 |
1.3.3 超高压辅助提取的应用 |
1.4 紫薯饮料概述 |
1.5 立题依据 |
1.6 研究内容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与仪器设备 |
2.1.1 原料与试剂 |
2.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2.2 实验方法 |
2.2.1 超高压辅助提取紫薯花色苷的工艺研究 |
2.2.2 紫薯花色苷纯化研究 |
2.2.3 紫薯花色苷的稳定性研究 |
2.2.4 紫薯饮料工艺优化研究 |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
3.1 超高压辅助提取紫薯花色苷的工艺研究 |
3.1.1 最大吸收波长的选择 |
3.1.2 单因素实验结果 |
3.1.3 紫薯花色苷的响应面优化 |
3.2 紫薯花色苷纯化研究 |
3.2.1 大孔吸附树脂的筛选 |
3.2.2 树脂静态吸附动力曲线的测定 |
3.2.3 树脂静态解吸附动力学曲线的测定 |
3.2.4 树脂静态吸附等温线的测定 |
3.2.5 样液的pH值对树脂静态吸附的影响 |
3.2.6 洗脱剂浓度对树脂静态解吸附的影响 |
3.2.7 色价的计算 |
3.3 紫薯花色苷的稳定性研究 |
3.3.1 不同光照处理下花色苷稳定性的变化情况 |
3.3.2 不同温度下花色苷稳定性的变化情况 |
3.3.3 不同pH值条件下花色苷稳定性的变化情况 |
3.3.4 氧化剂、还原剂对紫薯花色苷稳定性的影响 |
3.3.5 食品添加剂对紫薯花色苷稳定性的影响 |
3.3.6 金属离子对紫薯花色苷稳定性的影响 |
3.4 紫薯饮料工艺优化研究 |
3.4.1 紫薯护色工艺研究 |
3.4.2 紫薯浆酶解工艺优化 |
3.4.3 紫薯饮料配方工艺优化研究 |
3.4.4 紫薯饮料各指标测定 |
第4章 全文结论及创新点说明 |
4.1 全文结论 |
4.2 创新性说明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3)界面聚合法制备高效液相色谱手性固定相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手性分离 |
1.1.1 手性的认识 |
1.1.2 手性分离的意义 |
1.1.3 手性分离的方法 |
1.2 高效液相色谱手性分离 |
1.2.1 高效液相色谱简介 |
1.2.2 高效液相色谱的手性分离方法 |
1.2.3 高效液相色谱的手性分离机理 |
1.2.4 高效液相色谱手性固定相的种类 |
1.3 界面聚合法制备高效液相色谱手性固定相 |
1.3.1 界面聚合 |
1.3.2 界面聚合方法的发展及其应用 |
1.4 本论文的目的和意义 |
第2章 4,4'-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作为交联单体制备高效液相色谱手性固定相 |
2.1 引言 |
2.1.1 介绍手性选择剂和交联单体 |
2.1.2 缩聚反应机理 |
2.2 实验部分 |
2.2.1 试剂 |
2.2.2 仪器 |
2.2.3 流动相和样品处理 |
2.2.4 试剂的纯化 |
2.2.5 两种手性固定相的制备 |
2.2.6 两种手性柱的填装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两种手性固定相的扫描电镜表征 |
2.3.2 两种手性固定相的红外表征 |
2.3.3 万古霉素-MDI手性柱对外消旋化合物的拆分情况 |
2.3.4 替考拉宁-MDI手性柱对外消旋化合物的拆分情况 |
2.3.5 手性固定相对外消旋化合物的分离机理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1,6-己二异氰酸酯作为交联单体制备高效液相色谱手性固定相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试剂 |
3.2.2 仪器 |
3.2.3 两种手性固定相的制备 |
3.2.4 两种手性固定相的填装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两种手性固定相的SEM表征 |
3.3.2 两种手性固定相红外表征 |
3.3.3 两种手性柱的手性拆分能力研究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2,4-甲苯二异氰酸酯作为交联单体制备高效液相色谱手性固定相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试剂 |
4.2.2 仪器 |
4.2.3 两种手性固定相的制备 |
4.2.4 两种手性固定相的填装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两种手性固定相的SEM表征 |
4.3.2 两种手性固定相红外表征 |
4.3.3 两种手性柱的手性拆分能力研究 |
4.4 本章小结 |
4.5 总结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4)鲢鱼鱼皮蛋白肽的制备与抗氧化活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与试剂 |
1.2 仪器与设备 |
1.3 方法 |
1.3.1 鲢鱼鱼皮酶解物制备 |
1.3.2 鲢鱼鱼皮酶解物抗氧化活性测定 |
1.4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蛋白酶种类及酶解时间对ABTS自由基清除力的影响 |
2.2 蛋白酶种类及酶解时间对Fe2+螯合力的影响 |
2.3 超滤分离及组分的抗氧化活性测定 |
2.4 Sephadex G-15凝胶层析分离及其组分的抗氧化活性测定 |
3 结论 |
(5)羟丙基-β-环糊精的手性分离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手性拆分 |
1.1.1 手性与手性药物 |
1.1.2 手性拆分的意义 |
1.1.3 手性拆分的方法 |
1.2 萃取 |
1.2.1 萃取技术的分类及特点 |
1.2.2 固相萃取的原理 |
1.3 高效液相色谱 |
1.3.1 高效液相色谱的特点及操作 |
1.3.2 高效液相色谱拆分手性化合物 |
1.4 膜分离 |
1.4.1 膜的定义及种类 |
1.4.2 手性膜的制备 |
1.4.3 膜分离的优点 |
1.5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2章 用羟丙基-β-环糊精作手性选择剂在膜吸附及固相萃取中的分离研究 |
2.1 羟丙基-β-环糊精-异氰酸酯界面聚合反应的研究 |
2.1.1 引言 |
2.1.2 实验部分 |
2.1.3 结果与讨论 |
2.1.4 小结 |
2.2 羟丙基-β-环糊精-异氰酸酯复合膜对D,L-对羟基苯甘氨酸的选择吸附性研究 |
2.2.1 引言 |
2.2.2 实验部分 |
2.2.3 结果与讨论 |
2.2.4 小结 |
2.3 羟丙基-β-环糊精-异氰酸酯对D,L-对羟基苯甘氨酸的固相萃取研究 |
2.3.1 引言 |
2.3.2 实验部分 |
2.3.3 结果与讨论 |
2.3.4 小结 |
第3章 羟丙基-β-环糊精在液相色谱中的手性分离研究 |
3.1 羟丙基-β-环糊精-异氰酸酯复合膜对对羟基苯甘氨酸的液相色谱分离研究 |
3.1.1 引言 |
3.1.2 实验部分 |
3.1.3 结果与讨论 |
3.1.4 结论 |
3.2 羟丙基-β-环糊精-异氰酸酯手性固定相的分离性能研究 |
3.2.1 引言 |
3.2.2 实验部分 |
3.2.3 结果与讨论 |
3.2.4 结论 |
第4章 羟丙基-β-环糊精-异氰酸酯复合膜对对羟基苯甘氨酸的手性分离研究 |
4.1 以浓度差为驱动力时复合膜对对羟基苯甘氨酸的手性分离 |
4.1.1 引言 |
4.1.2 实验部分 |
4.1.3 结果与讨论 |
4.1.4 结论 |
4.2 以压力差为驱动力时复合膜对对羟基苯甘氨酸的手性分离 |
4.2.1 引言 |
4.2.2 实验部分 |
4.2.3 结果与讨论 |
4.2.4 结论 |
第5章 CYCLOBOND~(TM) I 2000 SP柱对手性样品及氨基酸的拆分研究 |
5.1 实验部分 |
5.1.1 实验试剂及仪器 |
5.1.2 色谱条件 |
5.1.3 色谱计算公式 |
5.2 结果与讨论 |
5.2.1 有拆分效果的手性化合物和氨基酸的结构 |
5.2.2 CYCLOBOND~(TM) I 2000 SP柱的拆分情况 |
5.3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6)纤维素的手性分离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手性及手性分离 |
1.1.1 手性与手性化合物 |
1.1.2 手性分离的意义 |
1.1.3 手性分离的方法 |
1.2 高效液相色谱手性分离 |
1.2.1 高效液相色谱的工作原理及特点 |
1.2.2 高效液相色谱手性固定相 |
1.2.3 高效液相色谱的手性识别原理 |
1.3 膜分离 |
1.3.1 膜的定义及其分类 |
1.3.2 膜的分离过程 |
1.3.3 膜分离的优越性 |
1.3.4 膜分离的手性识别原理 |
1.4 纤维素在手性分离中的应用 |
1.4.1 纤维素的结构及特点 |
1.4.2 纤维素作为手性分离材料的应用 |
1.5 本论文主要工作 |
第2章 纤维素作手性选择剂在膜吸附及固相萃取中的研究 |
2.1 纤维素膜对D,L-扁桃酸的手性选择吸附 |
2.1.1 引言 |
2.1.2 实验部分 |
2.1.3 结果与讨论 |
2.1.4 结论 |
2.2 纤维素对D,L-扁桃酸的手性固相萃取 |
2.2.1 引言 |
2.2.2 实验部分 |
2.2.3 结果与讨论 |
2.2.4 结论 |
第3章 纤维素在液相色谱中的手性分离研究 |
3.1 纤维素膜色谱的分离研究 |
3.1.1 引言 |
3.1.2 实验部分 |
3.1.3 结果与讨论 |
3.1.4 结论 |
3.2 纤维素高效液相色谱的分离研究 |
3.2.1 引言 |
3.2.2 实验部分 |
3.2.3 结果与讨论 |
3.2.4 结论 |
第4章 纤维素膜的手性分离研究 |
4.1 以浓度差为驱动力的纤维素膜对D,L-扁桃酸的手性分离 |
4.1.1 引言 |
4.1.2 实验部分 |
4.1.3 结果与讨论 |
4.1.4 结论 |
4.2 以压力差为驱动力的纤维素膜对D,L-扁桃酸的手性分离 |
4.2.1 引言 |
4.2.2 实验部分 |
4.2.3 结果与讨论 |
4.2.4 结论 |
第5章 替考拉宁色谱柱的手性分离研究 |
5.1 引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仪器与试剂 |
5.2.2 色谱条件 |
5.2.3 色谱计算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替考拉宁色谱柱对手性化合物及氨基酸的拆分 |
5.3.2 替考拉宁色谱柱对手性化合物的拆分情况 |
5.3.3 替考拉宁色谱柱对氨基酸的拆分情况 |
5.4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7)丝素蛋白/介孔生物玻璃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止血抗菌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研制急救止血材料的重要性 |
1.2.2 止血材料的研究现状 |
1.2.3 丝素肽的研究现状 |
1.2.4 介孔生物玻璃的研究现状 |
1.3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与主要研究内容 |
1.3.1 主要研究目的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酶解丝素肽的制备及止血性能的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主要的实验试剂及仪器 |
2.2.2 酶解丝素肽的制备 |
2.2.3 酶解丝素肽结构与性能表征 |
2.2.4 酶解丝素肽止血性能分析 |
2.2.5 统计方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丝素肽的FT-IR分析 |
2.3.2 丝素肽的XRD分析 |
2.3.3 丝素肽的SEM测试 |
2.3.4 丝素肽的吸水率测试 |
2.3.5 丝素肽的ZETA测试 |
2.3.6 体外止血实验分析 |
2.3.7 体内止血实验分析 |
2.3.8 细胞毒性实验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丝素蛋白/介孔生物玻璃的制备及止血性能的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主要的实验药品与仪器 |
3.2.2 介孔生物玻璃的制备 |
3.2.3 丝素蛋白/介孔生物玻璃复合海绵的制备 |
3.2.4 丝素蛋白/介孔生物玻璃复合膜材料的理化性质测试 |
3.2.5 丝素蛋白/介孔生物活性玻璃止血性能分析 |
3.2.6 数据分析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介孔生物玻璃的TEM分析 |
3.3.2 丝素蛋白/介孔生物玻璃复合海绵的FTIR分析 |
3.3.3 丝素蛋白/介孔生物玻璃复合海绵的FESEM分析 |
3.3.4 丝素蛋白/介孔生物玻璃复合海绵的孔隙率分析 |
3.3.5 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和凝血酶原时间(PT)测定 |
3.3.6 体内止血实验 |
3.3.7 细胞毒性测试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载银介孔生物玻璃/丝素蛋白的制备及止血性抗菌性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主要的实验仪器和药品 |
4.2.2 载银丝素蛋白/介孔生物玻璃(Ag-M58S/SF)的制备 |
4.2.3 载银丝素蛋白/介孔生物玻璃的理化性质测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载银丝素蛋白/介孔生物玻璃的FESEM分析 |
4.3.2 载银丝素蛋白/介孔生物玻璃的EDS分析 |
4.3.3 载银丝素蛋白/介孔生物玻璃的止血效果分析 |
4.3.4 载银丝素蛋白/介孔生物玻璃的抗菌性能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8)蛹虫草多肽制备分离及功能口服液加工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蛹虫草的研究概况 |
1.1.1 蛹虫草简介 |
1.1.2 蛹虫草子实体的营养成分 |
1.1.3 蛹虫草的化学成分及分析 |
1.1.4 蛹虫草产品的开发 |
1.2 生物活性肽的研究概况 |
1.2.1 生物活性肽的来源 |
1.2.2 生物活性肽的功能 |
1.2.3 蛋白质酶解法制备生物活性肽及其研究进展 |
1.2.4 生物活性肽的分离 |
1.3 虫草多肽的研究现状 |
1.4 微波杀菌技术的应用 |
1.4.1 微波杀菌技术的原理 |
1.4.2 影响微波杀菌效果的因素 |
1.4.3 微波杀菌技术及应用 |
1.5 课题研究意义及内容 |
1.5.1 研究的内容 |
1.5.2 研究的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1.1 原料 |
2.1.2 实验试剂 |
2.1.3 实验仪器及设备 |
2.2 实验方法 |
2.2.1 蛹虫草基本成分分析 |
2.2.2 蛹虫草功能成分测定 |
2.2.3 蛹虫草子实体蛋白质提取工艺 |
2.2.4 蛹虫草蛋白的酶解工艺 |
2.2.5 蛹虫草子实体活性肽的分离纯化 |
2.2.6 蛹虫草子实体多肽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 |
2.2.7 蛹虫草多肽口服液加工工艺研究 |
3 结果与讨论 |
3.1 蛹虫草基本成分分析 |
3.1.1 蛹虫草蛋白质含量结果 |
3.1.2 蛹虫草还原糖含量结果 |
3.2 蛹虫草功能成分分析 |
3.2.1 蛹虫草多糖含量的测定 |
3.2.2 蛹虫草虫草素和腺苷含量的测定 |
3.2.3 蛹虫草甘露醇含量的测定 |
3.2.4 蛹虫草基本成分含量结果 |
3.3 蛹虫草蛋白质提取结果分析 |
3.3.1 牛血清白蛋白标准曲线 |
3.3.2 蛹虫草蛋白沉降点测定结果 |
3.3.3 蛹虫草蛋白提取单因素试验结果 |
3.3.4 蛹虫草蛋白提取正交试验结果 |
3.4 蛹虫草蛋白酶解试验结果分析 |
3.4.1 蛋白酶筛选试验结果 |
3.4.2 单因素试验结果分析 |
3.4.3 响应面试验结果分析 |
3.5 蛹虫草多肽分离纯化结果 |
3.5.1 电泳结果分析 |
3.5.2 葡聚糖凝胶层析结果分析 |
3.5.3 电泳法和葡聚糖层析法分离结果分析 |
3.6 蛹虫草多肽抗氧化活性实验结果 |
3.6.1 蛹虫草多肽还原力测定结果 |
3.6.2 蛹虫草多肽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测定结果 |
3.6.3 蛹虫草多肽超氧阴离子抑制率测定结果 |
3.6.4 蛹虫草多肽羟自由基抑制率测定结果 |
3.6.5 蛹虫草多肽抑菌试验结果 |
3.7 蛹虫草多肽口服液工艺结果 |
3.7.1 蛹虫草多肽脱苦试验结果 |
3.7.2 蛹虫草多肽口服液调配试验结果 |
3.7.3 蛹虫草多肽口服液稳定性试验结果 |
3.7.4 蛹虫草多肽口服液质量指标测定结果 |
4 结论 |
5 展望 |
6 参考文献 |
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8 致谢 |
(9)海藻酸钠和壳聚糖交联膜的制备及手性拆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手性分离 |
1.1.1 手性与手性药物 |
1.1.2 手性药物分离的重要性 |
1.2 手性分离的方法 |
1.2.1 色谱法 |
1.2.2 非色谱法 |
1.2.3 膜拆分法 |
1.3 手性膜分离方法简介 |
1.3.1 手性膜分离方法的特点 |
1.3.2 手性膜的分类 |
1.3.3 手性膜的制备 |
1.4 本论文主要工作 |
第2章 海藻酸钠手性固定相的制备及分离性能研究 |
2.1 绪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仪器与试剂 |
2.2.2 手性固定相的制备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理论塔板数 |
2.3.2 海藻酸钠手性固定相的元素分析和红外光谱分析 |
2.3.3 海藻酸钠涂覆型手性柱对异构体及手性化合物的拆分 |
2.4 结论 |
第3章 海藻酸钠-戊二醛交联膜的制备及手性拆分研究 |
3.1 海藻酸钠-戊二醛交联膜拆分D,L-对羟基对羟基苯甘氨酸 |
3.1.1 实验部分 |
3.1.2 结果与讨论 |
3.1.3 结论 |
3.2 海藻酸钠 -戊二醛交联膜拆分对羟基苯甘氨酸正交实验 |
3.2.1 实验部分 |
3.2.2 结果与讨论 |
3.2.3 结论 |
3.3 较大尺寸海藻酸钠-戊二醛交联膜拆分对羟基苯甘氨酸 |
3.3.1 实验部分 |
3.3.2 结果与讨论 |
3.3.3 结论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壳聚糖-戊二醛交联膜的制备及手性拆分研究 |
4.1 壳聚糖-戊二醛交联膜拆分美托洛尔 |
4.1.1 实验部分 |
4.1.2 结果与讨论 |
4.1.3 结论 |
4.2 壳聚糖-戊二醛交联膜拆分盐酸普萘洛尔 |
4.2.1 实验部分 |
4.2.2 结果与讨论 |
4.2.3 结论 |
4.3 壳聚糖-戊二醛交联膜拆分苯甘氨酸 |
4.3.1 实验部分 |
4.3.2 结果与讨论 |
4.3.3 结论 |
4.4 壳聚糖-戊二醛交联膜拆分 D,L-对羟基苯甘氨酸 |
4.4.1 实验部分 |
4.4.2 结果与讨论 |
4.4.3 结论 |
4.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10)梅花鹿胎盘寡肽制备、纯化工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梅花鹿胎盘简介 |
1.1.1 梅花鹿胎盘的成分 |
1.1.2 梅花鹿胎盘的生理功能 |
1.2 活性寡肽 |
1.2.1 活性寡肽的结构 |
1.2.2 活性寡肽的吸收机制及特点 |
1.2.3 活性寡肽的营养作用 |
1.3 活性寡肽的研究进展 |
1.3.1 活性寡肽的纯化方法 |
1.3.2 重要寡肽的研究进展 |
1.4 立题目的及意义 |
1.5 研究内容 |
1.6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梅花鹿胎盘寡肽的提取 |
2.1 实验材料及方法 |
2.1.1 材料及试剂 |
2.1.2 主要仪器及设备 |
2.1.3 试验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冻融次数对蛋白提取率的影响 |
2.2.2 生理盐水倍数对蛋白提取率的影响 |
2.2.3 超声波细胞破碎次数对蛋白提取率的影响 |
2.2.4 梅花鹿胎盘提取工艺的正交试验及方差分析 |
2.2.5 梅花鹿胎盘寡肽蛋白含量及氨基酸组成分析 |
2.3 讨论 |
2.4 结论 |
第三章 超滤法分离梅花鹿胎盘寡肽的研究 |
3.1 实验材料及方法 |
3.1.1 材料及试剂 |
3.1.2 主要仪器及设备 |
3.1.3 试验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料液浓度对超滤效果的影响 |
3.2.2 压力对超滤效果的影响 |
3.2.3 温度对超滤效果的影响 |
3.2.4 流速对超滤效果的影响 |
3.2.5 浓缩倍数对超滤效果的影响 |
3.2.6 操作时间对超滤效果的影响 |
3.2.7 蛋白含量的测定 |
3.2.8 膜的污染及其清洗 |
3.3 讨论 |
3.4 结论 |
第四章 层析法纯化梅花鹿胎盘寡肽的研究 |
4.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4.1.1 材料与试剂 |
4.1.2 主要仪器 |
4.1.3 试验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离子交换柱的选择 |
4.2.2 DEAE52离子交换柱对梅花鹿胎盘寡肽的分离效果 |
4.2.3 Sephadex G-25凝胶层析柱对活性寡肽的分离效果 |
4.3 讨论 |
4.3.1 离子交换柱层析的讨论 |
4.3.2 凝胶柱层析的讨论 |
4.4 结论 |
第五章 利用反相液相色谱纯化梅花鹿胎盘寡肽的研究 |
5.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5.1.1 材料与试剂 |
5.1.2 主要试验仪器 |
5.1.3 试验方法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不同TFA的浓度对分离效果的影响 |
5.2.2 有机相对分离效果的影响 |
5.2.3 流速对分离效果的影响 |
5.2.4 温度对分离效果的影响 |
5.2.5 各组分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
5.2.6 样品生物活性的比较 |
5.2.7 高效凝胶过滤色谱法对寡肽分子量的测定 |
5.2.8 氨基酸的测定及活性分析 |
5.2.9 各步骤分离获得样品的纯度及活性比较 |
5.3 讨论 |
5.4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文章 |
四、凝胶层析法及其在米面类制品研究开发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三七花蛋白的提取纯化、功能性质及其抗凝血活性研究[D]. 魏馨瑶. 昆明理工大学, 2021
- [2]紫薯花色苷分离及紫薯饮料加工工艺研究[D]. 陈亚利. 西南科技大学, 2019(12)
- [3]界面聚合法制备高效液相色谱手性固定相的研究[D]. 李克丽. 云南师范大学, 2018(01)
- [4]鲢鱼鱼皮蛋白肽的制备与抗氧化活性评价[J]. 宋思佳,吕健,刘怀高,罗永康. 渔业现代化, 2017(06)
- [5]羟丙基-β-环糊精的手性分离特性研究[D]. 马薇. 云南师范大学, 2016(02)
- [6]纤维素的手性分离特性研究[D]. 赵慧玲. 云南师范大学, 2016(02)
- [7]丝素蛋白/介孔生物玻璃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止血抗菌性能的研究[D]. 李静静. 浙江理工大学, 2016(07)
- [8]蛹虫草多肽制备分离及功能口服液加工工艺研究[D]. 苗信凯. 天津科技大学, 2015(02)
- [9]海藻酸钠和壳聚糖交联膜的制备及手性拆分研究[D]. 李媛媛. 云南师范大学, 2014(06)
- [10]梅花鹿胎盘寡肽制备、纯化工艺的研究[D]. 曹晓宇. 沈阳农业大学, 2011(06)
标签:三七花论文; 凝胶层析论文; 花色苷论文;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论文; 手性化合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