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地名新探

“天水”地名新探

一、“天水”地名新探(论文文献综述)

郭婧[1](2020)在《宁县方言地名词研究》文中提出地名词不仅承载着地名信息,蕴含着丰富的地理、历史、文化等知识,地名词更是一种专有词汇。方言地名词属于方言词汇,具有明显的地方色彩,在形式和意义方面具有典型的地方特点。形式即方言地名词的语音形式、书写形式和构词形式。意义包括理性意义和理据意义两方面,理性意义即地名所表称的地理实体的特征,理据意义即地名的命名理据以及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本文通过地图检索、实地调査等方式搜集了甘肃省庆阳市宁县4096条地名词,运用描写法、数据统计法等方法对宁县方言地名词进行了综合研究。研究宁县地名词有助于挖掘宁县的历史、文化等信息,有助于了解宁县的地理风物,也可极大提高人们对地名的保护意识。同时,从语言学的视角进行研究,也可为人们研究地名词汇提供新的思路,加强人们对语言规律的认识。宁县方言地名词的语音特征方面,主要结合宁县方言来分析。首先,归纳了宁县音系,共包括29个声母,33个韵母,4个单字调。与普通话做了对比发现声母多出7个,韵母少六个,声调也是四个调类,调型、调值均有差异。其次,简单说明了宁县方言的音韵特点,对两字组地名的变调做了考察,发现共有17种连续变调模式,且分析了宁县地名中的同化、异化、脱落、合音现象。最后,梳理了宁县地名词的音节结构和平仄搭配。宁县方言地名词的通名、专名方面,主要探究宁县方言地名词的外部形态和内部形态。宁县地名共有86种通名。其中,自然地理实体类通名占比一半以上,表示地形地貌类的通名最多,表示水文的其次,表示山川的最少。人文地理实体类通名占比略少于自然地理实体通名,人文实体类中人工建筑类的占比最多,达到了25.58%,居民聚落类次之,占比8.13%。其他类别为3.48%,占比最少。在所有通名类型中,自然实体类以“沟、咀、洼”为最多,人文实体类以“村、庄、庙”领先。宁县地名的专名是由单纯词和合成词构成,具体包括单音节单纯词和双音节单纯词,包括偏正、联合、动宾、数量、主谓五种复合式合成词,前加式和后加式两种附加式合成词。宁县方言地名词中以偏正和动宾式专名结构为主。宁县方言地名词的命名理据方面,主要依据宁县地名的实际意义进行探讨。初步将其分为因自然要素命名及因人文要素命名,最终将其分为因山岭地貌、水文、方位、自然资源、姓氏、美愿、文化景观、历史事件或人物、神话传说或故事九个小类详细说明。其中,以山岭地貌类命名的地名有820条,与水文相关的地名有812条,充分反映了宁县地理地貌的多样性。因以姓氏命名的有978个,占全部地名的23.87%,这三类占比最多,总体占比高达63.72%。在宁县方言地名词的用字方面,主要通过宁县方言地名词的用字现象及用字读音来考察。宁县方言地名词中有用字混乱现象,比如“圪垯与疙瘩”。在读音上,通过与普通话对比发现:地名中有许多方言音现象,此外,列出了地名读音中的一些生僻音。通过对地名用字及读音的分析,对地名在用字和语音上的规范化提出了一些建议。通过对宁县方言地名词的研究,我们总结出宁县方言地名词不仅具有传承性的特点,在历时层面,更具有时代性,体现了宁县地区几经沧桑、数次兴废的历史;从共时来看,宁县地名有着黄土高原典型的地形地貌特点,具有很强的地域性。

唐甜[2](2020)在《庄浪县方言地名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地名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语言现象,它是对地理实体进行指称的语言符号,是专有名词的一种,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本文以庄浪县方言地名词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庄浪县地名词的语音、词汇、地名含义,旨在揭示庄浪县方言地名词的特点。进而,结合庄浪县方言地名词的读音与用字,从地名规范化的角度提出一些建议,为日后庄浪县地名的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本文依据《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工作规程》的分类,将庄浪县方言地名词分为陆地地形、陆地水系、居民点、行政区域、道路街巷、纪念地及旅游景点六类,并从中选取了近2000个地名词作为研究对象。本文以语言学和地名学的相关理论为指导,运用文献法、调查法、描写法、比较法、数据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庄浪县方言地名词进行系统研究。对庄浪县方言地名词的描写、分析是本文的写作重点,对其含义与用字的考证是本文写作的难点所在。本文结合方言对庄浪县地名词进行研究,不仅可以对庄浪县地名资料予以补充,也能够为日后庄浪地名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本文由六章内容构成:第一章是绪论。首先,介绍了庄浪县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及人口概况。其次,对前人在地名方面的研究成果做了梳理,并对目前庄浪地名的研究现状作了分析。最后,对本文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意义及研究所用的语料来源进行了说明。第二章是庄浪县方言地名词的语音分析。介绍了庄浪县方言的声韵调、庄浪方言与普通话的对应关系以及庄浪方言的音韵特点,为解释庄浪县方言地名词口语音与读书音的差异做铺垫,同时,为解释地名词中的连读变调、儿化、同化等音变现象提供依据。此外,对庄浪县方言地名词的音节构成和平仄搭配作了分析。第三章是庄浪方言地名词的通名和专名研究。对地名的通名、专名及结构形式分别进行了归类和整理。庄浪地名中的通名共62种,以人文地理实体类通名居多。从构词法角度对庄浪方言地名词中的专名作了分析,有单纯词专名和合成词专名两类。结构形式方面,以“专名+通名”型、“专名+通名+通名”型、派生型为主体。第四章是庄浪县地名的命名理据。本章从因自然要素命名和因人文要素命名两方面对庄浪县地名进行分析研究。因自然要素命名的地名多以自然景观、地理位置及自然资源等为命名依据。因人文要素命名的地名多以姓氏与人物、史实与传说、美好愿望和人文景观等为命名依据。结合地名含义对地名的命名理据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庄浪地名中蕴含着军事、宗族、宗教等文化信息。第五章是庄浪县方言地名词的用字。本章主要对庄浪县方言地名词中的用字及读音问题进行分析。首先从地名中的方言用字和异写字入手对庄浪县方言地名词的用字作了说明。其次,结合庄浪方言对部分地名的读音与用字进行了考证。最后,结合庄浪方言地名词的实际情况,从地名规范化的角度提出了相关建议。第六章是结语。总结了本论文的主要结论,并指出了本文的不足之处。

钟婷婷[3](2020)在《渭源县方言地名词研究》文中指出地名词是语言词汇的组成部分,从形式上看,包括内部形态和外部形态,内部形态即构词方法,外部形态即语音特点;从意义上看,涵盖了对地理实体的特征描述和命名理据。方言地名词则是以方言读音为外在形式,传递地名信息的专有名词,蕴含着当地的历史、地理、语言、民俗文化等内容。本文通过实地调查搜集了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的3652条地名词(以下简称为“渭源地名”),综合运用调查法、描写法、统计法、比较法对地名词条进行了整理,并从语音、用字和构词三方面研究了渭源地名的命名理据和文化内涵。此次研究记录和保存了方言地名词,有助于挖掘该地区的历史、地理、文化等信息,同时,能使更多人产生保护地名的意识,另外,从语言学角度来看,还可为地名研究提供新的思路。渭源县方言地名词的语音特征方面,主要结合方言来分析渭源县地名词的读音规律。首先,对渭源县方言的声韵调进行归纳:渭源方言共有25个声母,34个韵母,3个单字调。其次,归纳出渭源县方言地名词读音中的连读变调、儿化等语流音变现象。渭源方言的两字调组合有9种,连调模式有18种。连读调有13、51、44、31、21、24六个,其中新调有31、21、24三个。渭源地名中共有178个词条具有儿化色彩,占总地名的4.9%。渭源县方言地名词的通名及专名方面,主要讨论渭源地名通名的使用频率和专名的结构形式。渭源方言地名词中共有75个地名通名,其中自然地理实体通名共有39个,占通名总个数的52%,共构成2232个地名;人工建筑地物通名共有24个,占通名总个数的32%;聚落通名共有9个,占渭源通名总个数的12%;最后还有4个通名是由专名转化而来的,在地名词条中表示方位、高低或远近,占通名总个数的5.3%。单纯词专名中共有261个地名是单音节词作专名,38个地名是双音节词作专名。合成词专名包括复合式和附加式,复合式地名词分为偏正、联合、动宾三种结构,附加式地名词还分为前加和后加两种形式。渭源县地名的命名理据方面,主要基于渭源县地名的实际含义来进行探讨。渭源地名的命名理据包括因自然要素命名和因人文要素命名两大类。自然要素分为以山为名、以水为名、以方位为名三部分,人文要素包括姓氏、史实传说以及美好愿景。其中,以姓氏命名的地名数量最多,共有1318个,占渭源地名总数的36.1%。除此之外,整理出的藏语地名多为汉藏合音地名,如“拉扎湾”“结卜湾”,只有少数纯藏语地名,如“干乍”“色尼”。在渭源县方言地名词的用字方面,主要从用字现象和用字读音两方面来考察。渭源地名中共出现了用俗字、通用字和方言字三种情况,例如“窎川”“腰岘”“善家屲”。在地名用字的读音方面,文中指出“堡”有三种读法,意为“军事上的防御建筑”时,读作[214];意为“有城墙的村镇”时,读作[214];意为“驿站或古驿道边上的地名”时,读为[51]。总的来看,渭源地名的用字现象有两种,“一名多用”和“多个地名异体字”。针对渭源地名的用字现象和读音现象,本文提出了三点规范化建议,分别是:地名用字应体现当地文化特色、保留地名的方言读音以及加大宣传地名文化的力度。通过对渭源县方言地名词的研究,可以看到渭源地名在形式和内容上呈现出的多样性,以及汉、藏两民族不同文化交流融合所体现的接触性,同时渭源地名也凸显了黄土高原地区沟壑纵横,地貌起伏大的地域特征,以上特质都反映出了渭源厚重的语言文化和精神文明。

贾晴波[4](2020)在《陇西县方言地名词研究》文中认为地名是一定的社会群体为特定地域约定的专有名称,属于专有名词的一类,由形式和意义两部分组成。形式包括语音形式、书写形式和构词形式。意义包括特征意义和命名意义两种。特征意义体现了所在地域的自然地理实体特征,命名意义揭示了所在地域的人文地理特征。本文以语言学和地名学的相关知识为理论依据,运用调查、比较、描写和数据统计法对陇西县9镇8乡的3500个陇西县方言地名词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旨在揭示陇西县方言地名词语音、构词、命名理据和用字等方面的特点,进而对一些规律作了总结和说明。本文的重点是对陇西县方言地名词的调查、分类和描写,难点是对地名含义的考证和解释以及特殊的地名读音和用字现象的分析。本研究不仅为陇西县有关部门开展地名规范化工作提供一些参考价值,也为陇西县的方言研究提供了参考资料。全文由六个部分组成:第一章是绪论。主要介绍了陇西县的概况,阐述了地名的研究现状,说明本文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意义、材料来源及发音合作人信息。第二章是陇西县方言地名词的语音分析。首先介绍了陇西方言的声韵调、陇西话与普通话的比较及音韵特点,有利于分析陇西县方言地名词白读音和文读音的差异,解释其特殊读音和用字现象。然后整理了陇西县方言地名词中的语流音变现象,主要有连读变调、儿尾和子尾的音变,并总结了它们的音变规律。最后统计了陇西县地名词中的音节及平仄构成,便于后文构词形式的研究。第三章是陇西县方言地名词中的通名与专名研究。本章主要介绍了通名、专名及专名和通名的组合形式三个方面的特点。通名方面,主要运用数据统计法统计了陇西县方言地名词中的通名数量,共有94个,表示自然地理实体的通名有山、沟、屲、梁等39个,表示人文地理实体的通名有家、庄(子)、庙、院等55个。专名方面,主要分析它的构词特点,有单纯词作专名和合成词作专名两种。专名和通名的组合形式方面,有专+通、专+通+通、通+专等10种结构类型,以专+通和专+通+通为主。第四章是陇西县地名的命名理据。这一章主要结合地名的来历和含义对陇西县地名进行分门别类地归纳和总结,包括因自然地理实体要素和人文地理实体要素命名两大类。以自然地理实体要素命名又包含以山区地形,水域,特殊的地形或形象,自然资源,方位为名5个小类;以人文地理实体要素命名又包含以姓氏,人物,历史事件或民间传说,文化景观,企业或单位名称,数字,美愿以及其他人文地理实体要素命名8个小类。本章内容揭示了陇西县以山地地形为主、水域地形为辅的复杂的地形地貌特征,探求了陇西县地名背后的历史事件、人物传说等,分析了其承载的文化信息。第五章是陇西县方言地名词的用字。本章内容结合第二章的语音分析,分析了地名方言读音和用字的特点,并尝试着探求了其本字。例如陇西县方言地名词中“柯老”和“柯栳”一词的本字为“角落”,因当地人把似“角落”的地形称为[44 21]。同时指出陇西县方言地名中因读音、雅俗之分等原因造成的用字不统一、字形与原义不符及地名重名等现象,并针对这些现象提出了一些思考和建议。第六章是结语。本章整体概括地总结了陇西县方言地名词的特点,并指出文章的不足之处。

李钧[5](2019)在《兰州市地名用字研究》文中指出地名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地名不仅是地理现象,也是语言现象,是语言学、文字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我国地名用字数量庞大,由于受历史、地理和方言的影响,地名用字相对稳固,保留了古时的形、音、义。同时,地名用字也体现着历史文化区、地理文化区和方言区的划分。对于地名尤其是地名用字的研究,一方面可以挖掘地域文化,另一方面可对语言文字研究提供帮助。此外,人们在书写地名时,出于各种原因,对原来笔画复杂的汉字进行简化或自行创造汉字,经社会约定俗成后固定下来,形成生僻字,而这些字对我们研究地名用字有很大的帮助。本文以兰州市的地名用字为研究对象,首先对兰州的历史地理环境以及地名用字的基本情况进行简单说明。在此基础上,对收集到的地名资料进行分类统计,归纳出兰州地名的用字特点,并对兰州地名中具有特点的自然地理实体与人文地理实体通名用字进行详细考察。其次,对兰州地名中的特殊用字进行考证。最后,对兰州地名中的生僻字进行汇总解释。

阿布力克木·阿布都热西提[6](2018)在《〈西域水道记〉天山南路回语地名考注与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西域水道记》是清代着名的历史地理、人文环境、民俗的着作,是徐松(1781—1848)在嘉庆十六年(1811)遣戎新疆后,亲历新疆南北路,依据实地考察,并参考方略、正史、游记、地方志和地图等有关记载而写成的西域系列着作中最重要的一部。《西域水道记》共五卷,其中第一、第二卷“罗布卓尔所受水”上、下涉及地区非常广阔,东起我国青海--甘肃西部,西抵阿富汗东北和塔吉克斯坦西南的巴达赫尚,南达我国西藏北部、阿尔金山、喀喇昆仑山一带,北至中亚霍罕、费尔干纳,为研究清代天山南路以及清朝版图的中亚历史地理、历史交通路线、地名的珍贵历史文献。《西域水道记》在注文中对回语(察合台语)、蒙古语(准噶尔语)、波斯语(即帕尔西语)地名原义、词源、语属作了词源学释义。虽然《西域水道记》自成书以后既有众多利用和研究,最新的成果是朱玉麒老师的整理本,但大多数研究者和利用者,并不熟悉其中涉及所谓“回语”的内容,并且这类内容分量不小。在明清时期的历史记载、官方文献和个人游记中,有关西域河流、山岭等地名,常常被划为回语或波斯语,这种语言归属说法,不仅过于笼统,而且说法众多。对所谓回语、蒙古语、波斯语地名进行原语复原、拉丁语转写、方位考证、词源释义,是本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此外,所谓回语、蒙古语地名、人名的词源的解释存在着大量的错误的释义,文中同名异译现象普遍存在,有的地名地理位置颠倒,时间错位。笔者对该问题关注多年,亦对不少地名有不同的认识,希望通过本研究,给今后的利用者提供帮助,从而使该书对了解清代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最终形成后的新疆版图及该地民情、风俗、历史、地理等有非常重要意义。本文将《西域水道记》第一卷、第二卷所见天山南路回语、蒙古语地名、人名、天山南路部落分布以及清代回部官号作为考察对象,以历史比较语言学、历史地理学、实地考察法、历史文献学的方法对这些地名的地望、起源、地名、人名的语义进行探讨,希望这样的探讨有助于今后的利用和对南疆历史、地理、民族、职官等的理解。本文除前言外共分八章:第一章,是罗布淖尔所受水即源自帕米尔高原的喀什噶尔河、乌兰乌苏河以及所经地区的村庄、山岭、城邑的历史地理学考证。第二章,是雅雅尔河及其两岸的村庄、水道、山岭的记载。第三章,是对叶尔羌河流域的历史地理考证。本章主要考察的对象是泽喇普善河、听杂阿布河、于阗河流域的各个城邑、商道、卡伦、村庄。第四章,是有关塔里木河三大源流之一的和田河及其支流玉龙喀什河、喀拉喀什河沿岸区域的历史地理考证。第五章,是对罗布淖尔所受水系的阿克苏河流域、克勒底雅河、额尔勾河流域的历史地理考证。第六章,是塔里木河流域的渭干河和罗布淖尔以南的主要的河流及山岭。第七章主要探讨的内容是塔里木河主要支流之一渭干河流经的库车和沙雅的各个地名考证,同时对清代库车的相关历史事件有关的回人伯克、历史地名的考察。第八章,是以海都河(今开都河)流域为主线对天山以南的主要河流之一海都河的各个支流大裕勒都斯河、小裕勒都斯河以及该河流所出山岭的的地理考证。

黄星[7](2016)在《“天水丝毯”制作技艺调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天水丝毯制作技艺是西北传统手工技艺的典型代表,被列为甘肃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成功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单。(1)天水丝毯从原始的手工编结中走来,经过近千年的衍变和进展,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发展到鼎盛,形成非常成熟的、规范的适合于现代工厂化生产的工艺流程,但其主要工序仍然依靠毯匠们灵巧的双手来完成,使丝毯保持了手工艺传统的优良特点。(2)然而昔日的辉煌遮掩不了其目前发展的颓势,由于天水丝毯最大的特点是纯手工编制而成,这也就决定了丝毯是高成本,低产出,近年来,加之受机织毯市场的冲击以及织工的减少,产量严重下滑,手工丝毯行业的发展及这项传统技艺的传承面临诸多困境,亟需改变当前境况。(3)如今,对该项极具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迫在眉睫。作者通过实地走访调查,形成研究报告。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六部分:第一章主要介绍天水丝毯制作技艺的研究目的、研究意义以及历来的研究状况;第二章站在天水历史自然环境的背景下探讨本地区丝织技术的发展条件;第三章对天水丝毯从最初选材、工艺流程到工人和产量全过程进行了梳理;第四章就天水丝毯的物理特征、图案种类、装饰风格等方面,通过与云锦对比来对其特征进行论述;第五章对天水丝毯制作技艺的保护传承状况进行阐述,并分析其当前面临的困境并思考下一步行动建议;第六章归纳调研报告的主要观点,认清现状展望未来。

张兴全[8](2008)在《天水地区民间建筑脊饰手工艺文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天水地区是周、秦文化和道教文化传播区,她所处的渭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悠久的历史过程中给这一地区留下了绚丽多彩的民间手工艺文化,本文选题是以这一地区的民间脊饰手工艺为研究对象。课题属于民间艺术考察性质,通过走访和拍摄对天水地区古建筑脊饰艺术进行了归纳和总结,研究它的特点和地域文化的关系,并且对这一风格与南方脊饰风格进行对比,并且与官式风格进行比较研究。得出了脊饰文化是地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的结论。课题的研究是基于在工业化的进程中,民间脊饰手工艺的生存和发展成了一个迫切关注的问题,作者首先参考了国外手工艺的保护和研究方式,然后在当地文化部门和脊饰制作的作坊、艺人进行走访。对这一地区脊饰制作的材料、工具、生产步骤、烧制和销售、生产的组成形式和工艺文化传承作了详细的记叙。在对它今后的发展研究方面,主要与发达地区文化产业进行比较借鉴,提出了缺少资金和缺少传承人是当前这一手工艺面临的最大的困难和实际问题,并对现阶段培养脊饰艺术生存的土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做了论述。

刘鹏[9](2007)在《唐代天水赵氏家族研究》文中指出我国从魏晋时期就出现了一大批着名的世家大族,长期以来,这些世家大族统治着中华大地,对中古时代的政治、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近些年来,许多专家学者对中古世家大族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这些世家大族在唐代遭到了削弱后,继之而起的一些小姓家族和寒门庶族登上了历史舞台,他们的崛起与发展对唐代的影响亦不容小觑,而对于这部分的研究成果却相对较少。因此,本人选取在唐代处于上升期的小姓家族——天水赵氏家族作为我硕士论文的研究题目。论文共分五个部分,其中绪论部分介绍了相关的学术史研究状况、研究的意义、研究方法、选题依据和论文结构,对近些年家族研究的动态有个整体充分的了解,提出在天水赵氏家族研究中的不足,以便在下文进行论述。第二部分则对天水赵氏家族的早期历史做一个简单介绍。追述了姓氏的来源,赵姓的起源与发展,天水郡望的由来以及其历史地理沿革。使读者对天水赵氏家族的渊源有一个直观的认识,为后文研究作铺垫。第三、四、五部分是文章的主体部分。首先在天水赵氏家族的房支分布情况中,本人依据大量的墓志资料与中古相关史料的记载,并且借鉴了前辈学者的成果,罗列出天水赵氏家族的十二个分支情况。世系分布情况表明:到了唐代,由于中央化进程不断加剧,天水赵氏家族也不能免俗的受到了影响,从原来的天水居住地不断向关中地区迁徙,脱离了原来的“县姓”家族地位,成为中央化的一员,因而有了如此众多的家族分支。通过墓志与《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以下简称《新表》)中关于赵氏成员列表的对比,本人纠正了《新表》中的一些谬误,补充了若干阙失,天水赵氏家族世系的整理对整个唐史研究亦不无裨益。第四部分通过列表对这个家族的仕宦情况做了详细介绍,表明在整个唐代历史中,平均每三年就有一位天水赵氏家族成员活跃在唐代政局中,说明了他们在唐代的政治地位的提升,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小姓家族要想成为统治阶层的一员,必须依靠文才或武功的出类拔萃才能在唐代占有一席之地。因此凭借自身的文学和儒学修养,赵氏家族成员通过科举考试入仕的,竟有30多人,这在整个科举发展史上也是不多见的。而这个家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所取得的显着成就,对唐代政局更是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时在这一部分中对这个家族的婚姻也做了论述。表明作为小姓的天水赵氏在婚姻方面多选择世家大族和当世名臣之子女作为对象,以此来提升自己的政治地位。同时随着自己的政治地位和文学修养的提高,也得到了旧的世家大族的青睐,联姻情况十分明显。论文最后一部分为这个家族的文化部分。说明这个家族重视儒家传统学说,在各个方面均涌现了大批的代表人物,堪称典范。

于小秦[10](2007)在《甘肃县名初探》文中认为地名是人们赋予各个地理实体的专有名称。“专有名称”表达了地名的语言学特征,“人们赋予”显示了地名的社会性。地名是一种重要的象征性符号,“是人类文化的活化石。”甘肃深居祖国腹地,县的建制早于省的,从春秋时开始萌芽算起,迄今已达2200余年。其县名特征表现出了边地文化、生态文化、绿洲文化、山地文化及民族文化等特征。甘肃地名是甘肃自然生态与人文历史形成、发展和演变的真实写照,从而也构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地名文化。论文以今日甘肃全省各县名称进行分类,其目的在于不断探索陇上地名学的研究成果,介绍悠久的陇上文化,普及地名知识。

二、“天水”地名新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天水”地名新探(论文提纲范文)

(1)宁县方言地名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宁县概况
        1.1.1 宁县地理位置
        1.1.2 宁县历史沿革
        1.1.3 宁县人口概况
    1.2 地名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甘肃省研究现状
        1.2.3 宁县地名研究现状
    1.3 研究对象及材料来源
        1.3.1 研究对象
        1.3.2 材料来源
    1.4 研究意义及方法
        1.4.1 研究意义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的重难点和创新
        1.5.1 研究重难点
        1.5.2 创新之处
2 宁县方言地名词的语音分析
    2.1 宁县方言语音特点
        2.1.1 宁县方言音系
        2.1.2 宁县方言与普通话的声韵调对比
        2.1.3 宁县方言的主要音韵特点
    2.2 宁县方言地名词中语流音变
        2.2.1 宁县方言地名词(两字组)中的连读变调
        2.2.2 宁县方言地名词中其他音变现象
    2.3 宁县地名词音节构成
    2.4 宁县地名词的平仄特点
3 宁县方言地名词的通名、专名研究
    3.1 宁县地名中的通名类型
        3.1.1 表示自然地理实体通名
        3.1.2 表示人文地理实体通名
        3.1.3 其他通名
    3.2 宁县地名中的专名结构
        3.2.1 单纯词专名
        3.2.2 合成词专名
4 宁县地名的命名理据
    4.1 因自然要素命名
        4.1.1 以山岭、地貌为名
        4.1.2 以水文为名
        4.1.3 以方位为名
        4.1.4 以自然资源为名
    4.2 因人文要素命名
        4.2.1 以姓氏为名
        4.2.2 以美愿为名
        4.2.3 以文化景观为名
        4.2.4 以历史事件或人物为名
        4.2.5 以神话或故事传说为名
5 宁县方言地名词的用字
    5.1 宁县地名的用字现象
    5.2 宁县地名的用字读音
        5.2.1 地名中的方言音
        5.2.2 地名中的生僻音
    5.3 宁县地名规范化建议
6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宁县方言地名词记音表
攻读学位期间的成果

(2)庄浪县方言地名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庄浪县概况
        1.1.1 地理位置
        1.1.2 历史沿革
        1.1.3 人口概述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甘肃省地名研究现状
        1.2.3 庄浪县地名研究现状
    1.3 研究意义、目的
    1.4 研究对象、材料来源
        1.4.1 研究对象
        1.4.2 材料来源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重难点和创新
        1.6.1 研究重点、难点
        1.6.2 创新之处
2 庄浪县方言地名词的语音分析
    2.1 庄浪县方言语音特点
        2.1.1 庄浪县方言声韵调
        2.1.2 庄浪县方言与普通话的声韵调比较
        2.1.3 庄浪县方言的音韵特点
    2.2 庄浪县方言地名词的语流音变
        2.2.1 庄浪县方言地名词的连读变调
        2.2.2 庄浪县方言地名词中的“儿化”和“子尾”
        2.2.3 庄浪县方言地名词中的其他音变
    2.3 庄浪县地名的音节构成及平仄搭配
        2.3.1 音节构成
        2.3.2 平仄搭配
3 庄浪县方言地名词通名和专名研究
    3.1 庄浪县地名中的通名
        3.1.1 表示自然地理实体的通名
        3.1.2 表示人文地理实体的通名
    3.2 庄浪县地名中的专名
        3.2.1 专名用词
        3.2.2 专名的构词法
    3.3 庄浪县地名的结构形式
4 庄浪县地名的命名理据
    4.1 因自然要素命名
        4.1.1 以地形、地貌为名
        4.1.2 以土壤、水文为名
        4.1.3 以位置为名
        4.1.4 以自然资源为名
        4.1.5 以气候、自然景观为名
    4.2 因人文要素命名
        4.2.1 以姓氏、人物为名
        4.2.2 以美愿为名
        4.2.3 以文化景观为名
5 庄浪县方言地名词的用字
    5.1 地名用字现象
        5.1.1 地名中的方言用字
        5.1.2 地名中的异写字
    5.2 地名用字与读音
    5.3 庄浪县地名规范化建议
6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庄浪县方言地名词记音表

(3)渭源县方言地名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渭源县概况
        1.1.1 自然地理环境
        1.1.2 人文地理环境
        1.1.3 历史沿革
    1.2 研究现状
        1.2.1 甘肃省地名研究现状
        1.2.2 渭源县地名研究现状
    1.3 研究意义、目的
        1.3.1 研究意义
        1.3.2 研究目的
    1.4 研究对象、材料来源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的重难点和创新
2 渭源县方言地名词的语音分析
    2.1 渭源方言语音特点
        2.1.1 方言声韵调
        2.1.2 方言与普通话的声韵调比较
        2.1.3 方言音韵特点
    2.2 渭源县地名方言读音中的语流音变
        2.2.1 渭源地名中的连读变调
        2.2.2 渭源地名的儿化
    2.3 音节结构和平仄搭配
        2.3.1 渭源地名的音节结构
        2.3.2 渭源地名的平仄搭配
3 渭源县方言地名词的通名专名研究
    3.1 渭源地名中的通名
        3.1.1 渭源地名通名用字考察
        3.1.2 渭源县常用通名用字分析
    3.2 渭源地名中的专名
        3.2.1 单纯词专名
        3.2.2 合成词专名
4 渭源县地名的命名理据
    4.1 因自然要素命名
    4.2 因人文要素命名
    4.3 少数民族音译地名
5 渭源方言地名词的用字
    5.1 地名用字现象
    5.2 地名用字读音
    5.3 渭源县地名规范化建议
        5.3.1 地名现象
        5.3.2 规范化建议
6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渭源县方言地名词记音表

(4)陇西县方言地名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陇西县概况
        1.1.1 地理位置及行政区划
        1.1.2 历史沿革
        1.1.3 人口概况
    1.2 研究现状
        1.2.1 中国地名学的发展历程
        1.2.2 甘肃省地名的研究现状
        1.2.3 陇西地名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对象、材料来源
        1.4.1 研究对象
        1.4.2 材料来源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的重、难点和创新
        1.6.1 重点和难点
        1.6.2 创新
2 陇西县方言地名词的语音分析
    2.1 陇西县方言的语音特点
        2.1.1 陇西县方言的声韵调
        2.1.2 陇西县方言与普通话的声韵调比较
        2.1.3 陇西县方言的音韵特点
    2.2 陇西县地名中的语流音变
        2.2.1 陇西县方言地名词中的连读变调
        2.2.2 陇西县方言地名词中的儿尾
        2.2.3 陇西县方言地名词中的其他音变
    2.3 陇西县方言地名词的音节构成和平仄情况
        2.3.1 陇西县方言地名词的音节构成
        2.3.2 陇西县方言地名词的平仄构成
3 陇西县方言地名词的通名和专名研究
    3.1 陇西县方言地名词的通名研究
        3.1.1 表示自然地理实体的通名
        3.1.2 表示人文地理实体的通名
    3.2 陇西县方言地名词的专名研究
        3.2.1 单纯词专名
        3.2.2 合成词专名
    3.3 陇西县方言地名词中通名与专名的组合形式
4 陇西县地名的命名理据
    4.1 因自然地理实体要素命名
        4.1.1 以山区地形为名
        4.1.2 以水域为名
        4.1.3 以特殊的地形或形象为名
        4.1.4 以自然资源命名
        4.1.5 以方位命名
    4.2 因人文地理实体要素命名
        4.2.1 以姓氏命名
        4.2.2 以人物命名
        4.2.3 以历史事件或民间传说为名
        4.2.4 以文化景观命名
        4.2.5 以企业或单位名称为名
        4.2.6 以数字命名
        4.2.7 以美愿命名
        4.2.8 以其他人文地理实体要素命名
        4.2.9 待考证的地名
5 陇西县方言地名词的用字
    5.1 地名用字现象
    5.2 地名用字与读音分析
    5.3 陇西县地名规范化建议
6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陇西县方言地名词记音表

(5)兰州市地名用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概念界定
    1.2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地名及地名用字研究综述
        1.3.2 兰州市地名研究综述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范围和语料来源
2 兰州市地名用字概述
    2.1 兰州市历史地理概况
        2.1.1 自然地理
        2.1.2 历史文化沿革
    2.2 兰州市地名用字分类统计
    2.3 兰州市地名用字中的特点
        2.3.1 地名用字所体现出的自然地理特点
        2.3.2 地名用字所体现出的人文特点
3 兰州市地名中通名用字考察
    3.1 通名用字情况
    3.2 兰州市地名中通名用字考察
        3.2.1 与自然地理实体相关
        3.2.2 与人文地理实体相关
4 兰州市地名中特殊用字考察
    4.1 概念界定
    4.2 特殊用字考察
        4.2.1 【亹】
        4.2.2 【湟】
        4.2.3 【金】
        4.2.4 【塬】【原】
        4.2.5 【梁】【墚】
        4.2.6 【峁】【卯】
        4.2.7 【窖】
        4.2.8 【皋】
        4.2.9 【阿干】
        4.2.10 【鄂博】
        4.2.11 【鞑】
        4.2.12 【哈喇】【塔拉】【哈拉】
        4.2.13 【庄浪】
        4.2.14 【(?)沱】【库沱】【库坨】【窟沱】【窟坨】
        4.2.15 【浪排】
5 兰州市地名中生僻字考察
    5.1 概念界定
    5.2 生僻字考察
        5.2.1 【窎】(3.7074)
        5.2.2 【?】(3.7660)
        5.2.3 【奓】(3.6813)
        5.2.4 【屲】【洼】(1.1662)【坬】(3.6653)
        5.2.5 【墒】(2.5640)【垧】(2.4104)
        5.2.6 【埫】(3.7111)【耥】(2.5620)
        5.2.7 【栒】(3.6964)
        5.2.8 【砟】(2.4478)
        5.2.9 【圹】(2.3574)
        5.2.10 【帑】(2.4067)
        5.2.11 【碌】(1.2882)【?】【碡】(2.5676)
6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兰州市地名用字及字频
附录2 兰州市地名通名用字及字频
附录3 兰州市境内“站”“驿”“店”“铺”间的邮驿图
附录4 兰州市地名中生僻字汇总
致谢

(6)〈西域水道记〉天山南路回语地名考注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选题出发点及研究意义
    二、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三、相关前期研究成果评书
    四、史料依据
    五、篇章内容简介
    六、本文所用字体及拉丁字母转写说明
第一章 罗布淖尔所受水(上)
    第一节 新疆、西藏界
    第二节 喀什噶尔河流域
    第三节 乌兰乌苏河流域
第二章 雅雅尔河流域
    第一节 雅雅尔河
    第二节 葱岭北河
    第三节 葱岭南河
第三章 叶尔羌河流域
    第一节 叶尔羌河
    第二节 泽普勒善河
    第三节 听杂阿布河
第四章 和田河流域
    第一节 和田河
    第二节 哈喇哈什河
    第三节 玉陇哈什河
    第四节 于阗河
第五章 罗布淖尔所受水(下)
    第一节 阿克苏河流域
    第二节 克勒底雅河
    第三节 额尔勾河
第六章 塔里木河流域(一)
    第一节 沙雅尔城南
    第二节 罗布淖尔以南诸河流
第七章 塔里木河流域(二)
    第一节 塔里木河
    第二节 渭干河
第八章 海都河流域
    第一节 库尔勒庄南
    第二节 海都河
    第三节 注罗淖尔水域
附录(一): “我的麻札”还是“神圣的麻札”?—论以-m、-ata (m)结尾的新疆麻札、佛教圣地名称
附录(二): 乌鲁木齐((?)r(?)mqi) 一名语义、语源考
附录(三): “喀喇沙尔”(Qarashahr) 一名语义考
参考文献

(7)“天水丝毯”制作技艺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的目的
        1.1.2 研究的意义
    1.2 研究的状况
        1.2.1 国内研究状况
        1.2.2 国外研究状况
2.“天水丝毯”的历史调研
    2.1 天水地区的历史与文化
        2.1.1 天水地区的历史
        2.1.2 天水地区的文化
        2.1.3 天水地区的历史文化与丝毯的关系
    2.2 天水地区的历史与文化自然环境
        2.2.1 土地与气候
        2.2.2 自然环境与丝毯的关系
    2.3 天水地区丝织技艺的产生与发展
        2.3.1 天水丝织业的起源
        2.3.2 天水丝织业的发展
    2.4 小结
3.“天水丝毯”的生产调研
    3.1 选材
    3.2 工序
        3.2.1 前道准备工序
        3.2.2 成型工序
        3.2.3 整理工序
    3.3 人工
    3.4 产量
    3.5 小结
4.“天水丝毯”的特征调研
    4.1 物理特征
    4.2 图案种类
    4.3 装饰风格
    4.4“天水丝毯”特征之比较
        4.4.1 质地用途
        4.4.2 图案种类
        4.4.3 装饰风格
    4.5 小结
5.“天水丝毯”制作技艺的保护与传承
    5.1“天水丝毯”制作技艺的保护
        5.1.1 行业现状调查
        5.1.2 衰微原因探讨
        5.1.3 保护困境分析
        5.1.4 保护措施思考
    5.2“天水丝毯”制作技艺的传承
        5.2.1 对传统与发展的辩证思考
        5.2.2 申请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5.2.3“天水丝毯”制作技艺的传承与革新
    5.3 小结
6.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天水地区民间建筑脊饰手工艺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的提出
        1.1.1 民间手工艺在新时期的保护
        1.1.2 天水地区脊饰工艺所处的状态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课题研究的目的
        1.2.2 课题研究的意义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框架
    1.4 国内外民间手工艺研究的现状和水平
        1.4.1 国外民间手工艺研究的现状和水平
        1.4.2 国内民间脊饰手工艺研究的现状
2 天水脊饰和天水文化
    2.1 天水地区的历史沿革
    2.2 天水地区文化背景
3 天水地区脊饰特征分析
    3.1 天水地区脊饰的组成
    3.2 天水地区宗教建筑脊饰特征
    3.3 丰富多样脊饰的成因
    3.4 天水地区脊饰与南方地区脊饰艺术比较
    3.5 天水脊饰与官式脊饰比较
4 天水地区脊饰手工艺调查
    4.1 重点考察的区域土桥村
    4.2 脊饰制作手工艺介绍
        4.2.1 制作脊饰的材料
        4.2.2 主要工具
        4.2.3 制作车间
        4.2.4 制作工具
        4.2.5 窑炉结构和烧成方法
    4.3 生产的组成形式
    4.4 工艺的师承关系
    4.5 脊饰的销售
    4.6 与发达地区民间文化产业发展的比较
    4.7 脊饰手工艺产业发展面临的困境
5 对天水地区民间脊饰手工艺发展的思考
    5.1 保护民间脊饰手工艺的重要性
    5.2 培育生存土壤
    5.3 保护和自我完善
        5.3.1 民间脊饰手工艺的保护
        5.3.2 民间脊饰手工艺的自我完善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9)唐代天水赵氏家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概况
    三、论文的研究方法
    四、论文的选题依据
第二章 天水赵氏家族早期历史
    一、姓氏起源
    二、赵姓的起源与发展
    三、天水郡望的由来及其历史地理沿革
第三章 天水赵氏家族房支分布情况
    一、天水赵氏
    二、陕郡河北赵氏
    三、敦煌(甘肃张掖)赵氏
    四、中山下曲阳赵氏
    五、河东赵氏
    六、京兆奉天赵氏
    七、南阳赵氏
    八、新安赵氏
    九、河南洛阳赵氏
    十、长平赵氏
    十一、陈州赵氏
    十二、平原赵氏
第四章 天水赵氏家族的仕宦与婚姻
    一、天水赵氏的仕宦
    二、天水赵氏的婚姻
第五章 唐代天水赵氏的家族文化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10)甘肃县名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 研究综述
    (三) 地名研究的意义
第一章 甘肃县名的归类
    (一) 因自然因素而命名
        1、因山命名
        2、因水命名
        3、因地理位置或地形特征命名
    (二) 因政治社会因素而命名
        1、表示祈福或祥瑞的地名
        2、因字的音形变异更改县名
        3、以民族名称或该民族所在方位为名
    (三) 因历史地名而命名
        1、以府州名转化而得名
        2、以历史事件而得名
        3、以古族名命名
        4、以建筑物名得名
第二章 甘肃县名的命名规律
    (一) 以地理特征命名县名相对稳定
    (二) 以人文因素命名地名变化剧烈
第三章 甘肃县名命名的特点
    (一) 阶段性
    (二) 时代性
    (三) 民族性
    (四) 历史性
第四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四、“天水”地名新探(论文参考文献)

  • [1]宁县方言地名词研究[D]. 郭婧.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2]庄浪县方言地名词研究[D]. 唐甜.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3]渭源县方言地名词研究[D]. 钟婷婷.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4]陇西县方言地名词研究[D]. 贾晴波.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5]兰州市地名用字研究[D]. 李钧. 四川外国语大学, 2019(02)
  • [6]〈西域水道记〉天山南路回语地名考注与研究[D]. 阿布力克木·阿布都热西提. 南京大学, 2018(09)
  • [7]“天水丝毯”制作技艺调查研究[D]. 黄星. 重庆师范大学, 2016(10)
  • [8]天水地区民间建筑脊饰手工艺文化研究[D]. 张兴全. 西安理工大学, 2008(12)
  • [9]唐代天水赵氏家族研究[D]. 刘鹏. 陕西师范大学, 2007(02)
  • [10]甘肃县名初探[D]. 于小秦. 西北师范大学, 2007(08)

标签:;  ;  

“天水”地名新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