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黑羊生态分布及种质特征

宁夏黑羊生态分布及种质特征

一、宁夏黑绵羊生态分布及其种质特性(论文文献综述)

王开胜[1](2017)在《杜泊羊、湖羊MHC-DRB1基因外显子2多态性与绵羊支原体肺炎抗性关联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新疆外引绵羊育种实践表明,湖羊对绵羊支原体肺炎较为易感,其感染率和死亡率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而同为引进品种的杜泊羊对该病的抗病力较强,同时杜泊羊与湖羊的杂交一代绵羊也很好地表现出其父本杜泊羊较强抗病力的特性。研究证明,绵羊MHC多态性与多种疾病有一定相关性,其中,OLA-DRB基因具有丰富的多态性,MHCⅡ类分子的DR亚区则是MHC抗性/易感性研究主要区域之一。绵羊的MHC-DRB1基因外显子2的基因杂合度较大,从而表现为其遗传变异程度较高。因此,本研究在前期基因分型研究的基础上,对湖羊、杜泊羊及杜湖F1代绵羊的MHC基因多态性与其对支原体肺炎的抗性/易感性的关联性进行研究。此研究在遗传学方面对新疆引进绵羊品种的抗病育种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可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依据。方法: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LFP)方法对新疆引进品种杜泊羊、湖羊及杜湖F1代绵羊群体的MHC-DRB1基因外显子2进行PCR-RFLP多态性分析,以确定其与绵羊肺炎支原体抗性、易感性相关的候选基因型。本研究选择了绵羊支原体肺炎发病率较低且兼具父母本遗传特性、遗传背景相对一致的杜湖F1代羊为研究对该病易感与抗性基因的最佳群体,因此,挑选出候选易感、抗性基因型绵羊个体进行分组,人工感染绵羊肺炎支原体前后测量实验羊体温,观察其临床症状,进行肺脏组织病理变化和组织病理学变化评分;采用ELISA诊断试剂盒检测感染前后各组绵羊细胞免疫因子(TNF-α、IFN-γ、IL-1β、IL-2)和体液免疫因子(IL-4、IL-6、IL-10)蛋白表达变化;采用qRT-PCR检测ELISA细胞免疫因子和体液免疫因子mRNA的表达变化,从而验证绵羊支原体肺炎抗性和易感性候选基因型与该病的关联性。结果:(1)绵羊支原体肺炎易感群体湖羊、抗病力较强的杜泊羊群体及杜湖F1代绵羊群体的MHC-DRB1基因外显子2均可被SacⅠ、HaeⅢ、SacⅡ、MvaI和BsaHⅠ五种限制性核酸内切酶检测出多态性。三群体绵羊的SacⅠ、SacⅡ、MvaI和Bsa HⅠ酶切位点均由双等位基因控制,分别表现出3种基因型。HaeⅢ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在三群体中表现出较大差异,对绵羊支原体肺炎较易感的湖羊群体有7个等位基因,表现出15种基因型;抗病力较强的杜泊羊群体和杜湖F1代绵羊群体均受到6个等位基因控制,分别表现出14、11种基因型。绵羊支原体肺炎抵抗力较弱的湖羊群体与抵抗力较强的杜泊羊和杜湖F1代绵羊群体MHC-DRB1外显子2在Mva I与HaeIII酶切多态中差异极显着(P<0.01),Mva I bb、HaeIII ee基因型均出现在绵羊支原体肺炎抵抗力较弱的湖羊群体,而抵抗力较强杜泊羊及杜湖F1代绵羊群体则以MvaI cc、Hae III dd基因型为优势基因型。提示Mva I cc、HaeIII dd基因型可能与绵羊支原体肺炎具有较强的相关性。(2)在对杜泊羊、湖羊及杜湖F1代绵羊群体MHC-DRBl多态性及其绵羊支原体肺炎抗性/易感相关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分析得出与该病抗性关联的基因单倍型,从杜湖F1代绵羊群体中挑选出可能与绵羊支原体肺炎抗性相关的HaeIII dd和Mva I cc基因型健康绵羊各5只,分别为A组和B组,易感关联HaeIII ee基因型健康绵羊5只,为C组。人工感染绵羊支原体肺炎前后的结果显示:3组绵羊体温变化显示出起伏的变化,A组(HaeIII dd基因型)和B组(Mva I cc基因型)绵羊的体温变化趋势较为一致,C组(HaeIII ee基因型)在1 d内的体温差极显着高于A组和B组(P<0.01)。肺组织病理变化和组织病理学评分结果显示:C组绵羊的感染评分明显高于A组和B组(P<0.05或P<0.01),而A组和B组之间的差异不显着(P>0.05)。经对3组绵羊的体温变化、临床症状和组织病理变化评分和组织病理学评分进行分析,A组和B组绵羊对绵羊支原体肺炎的抗性强于C组,即HaeIII dd和Mava I cc基因型绵羊的抗性明显强于Hae III ee基因型绵羊。(3)为了探明在感染绵羊肺炎支原体前后3个基因型组杜湖F1代绵羊体内免疫因子的应答情况,对其血清中的免疫因子水平进行检测。结果表明:(1)在感染后,TNF-α、IFN-γ、IL-1β、IL-2四个免疫因子的水平整体上均呈现出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A组和B组绵羊血清中细胞因子的出现峰值时间早于C组,且持续时间较长。(2)体液免疫因子的检测结果显示,在感染后,IL-4、IL-6、IL-10三个免疫因子的水平整体上均呈现出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A组和B组的三个免疫因子的出现峰值时间早于C组,且持续时间较长。在人工感染绵羊肺炎支原体后,C组绵羊体内Th1型细胞因子(TNF-α、IFN-γ、IL-1β、IL-2)的表达量较A组和B组显着降低(P<0.05),但其Th2型细胞因子(IL-4、IL-6、IL-10)的表达量较A组和B组显着升高(P<0.05)。这与C组绵羊感染绵羊肺炎支原体后病情加重、病变显着的结果一致。表明A组(HaeIII dd基因型)与B组(Mva I cc基因型)表现为抗性,可以激活细胞免疫应答反应,降低炎症反应,从而保护羊抵抗绵羊肺炎支原体的感染。(4)人工感染绵羊肺炎支原体前后,3组绵羊的免疫因子mRNA表达水平结果显示,TNFαmRNA表达水平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第7天均达到峰值;IL-2 mRNA表达水平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其中以感染后第14天水平最高;IFN-γmRNA表达水平呈现为先下降后升高,但低于感染前的水平;IL-4 mRNA表达显着升高,而IFN-γmRNA表达显着下降,IL-4/IFN-γ比值增高。C组的IL-4/IFN-γ比值的增高明显高于A组和B组(P<0.05),说明C组的病情较A组和B组更加严重;感染后第7天开始,C组IL-6水平始呈上升趋势,且显着高于A组和B组(P<0.05);C组IL-10 mRNA表达水平一直低于A组和B组。各免疫因子的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说明了A组和B组表现出的抗性强于C组,说明A组(Hae III dd基因型)与B组(Mva I cc基因型)绵羊机体的免疫力及抗病力强于C组(Hae III ee基因型)。结论:(1)本研究分析了3个群体绵羊MHC-DBR1基因第二外显子5个核酸内切的PCR-RLFP分析数据,发现绵羊支原体肺炎高发的湖羊群体与低发杜泊羊群体在HaeIII与Mva I内切酶酶切多态上存在较大差异,提示HaeIII ee、MvaI bb基因型绵羊可能易感肺炎支原体肺炎,而Hae III dd、Mva I cc基因型绵羊可能对该病具有抗性。(2)对A组(Hae III dd基因型)、B组(Mva I cc基因型)和C组(HaeIII ee基因型)绵羊进行绵羊肺炎支原体人工感染,结果表明,A组和B组绵羊在体温变化、临床症状和组织病理变化评分和组织病理学评分中均优于C组,提示A组和B组绵羊对新疆本地气候的适应性和抗病力强于C组。(3)绵羊肺炎支原体攻毒后,A组和B组绵羊的各免疫因子的蛋白与mRNA表达水平均与C组存在差异,C组绵羊体内Th1型细胞因子(TNF-α、IFN-γ、IL-1β、IL-2)的表达量较A组和B组显着降低(P<0.05),但其Th2型细胞因子(IL-4、IL-6、IL-10)的表达量较A组和B组显着升高(P<0.05)。人工感染绵羊肺炎支原体试验验证了抗性基因型(HaeIII dd、Mava I cc)组绵羊对绵羊支原体肺炎的免疫力及抗病力强于易感基因型(HaeIII ee)组绵羊。

罗建川[2](2015)在《西南岩溶地区肉用绵羊新类群种质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西南岩溶地区水热条件好,具有丰富的草地资源,适合大力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但是,由于缺乏专门化肉羊品种等因素,这一地区草地畜牧业的发展相对滞后。贵州省晴隆县位于我国西南岩溶地区,是贵州省乃至整个西南岩溶地区农村的典型代表。为了打造具有地方优势的肉用绵羊品牌,解决肉羊品种缺乏这一关键问题,晴隆县先后引进了多个优良肉羊品种。其中,以杜泊羊为父本、湖羊等国内优良肉羊品种为母本进行肉用绵羊杂交生产,经过多年的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绵羊群体——肉用绵羊新类群。本文采用活体测量、跟踪观察、口罩法、微卫星标记等多种研究手段,开展了西南岩溶地区肉用绵羊新类群种质特性研究,对合理利用种质资源,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具有指导作用。研究内容包括体重体尺测量、血液生化指标测定、牧食行为观测、采食量测定、微卫星遗传多态性分析等方面。通过研究发现:(1)肉用绵羊新类群生长速度快,体重、体尺等生长指标良好,血液生化指标数值正常,值得进一步继续选育提高。其中,6月龄公羊平均体重、胸围为28.49kg、67.44cm,周岁公羊平均体重、胸围为63.56kg、90.16cm,成年公羊平均体重、胸围为81.60kg、102.4cm。6月龄母羊平均体重、胸围为26.90kg、68.62cm,周岁母羊平均体重、胸围为45.92kg、82.63cm,成年母羊平均体重、胸围为64.01kg、93.02cm。绵羊的年龄不同、性别不同,其血液生化指标数值也存在差异,这也与绵羊所处营养状况、外界环境及生理状况有关。(2)肉用绵羊新类群与山羊在牧食行为上存在差异。其中,肉用绵羊新类群采食时间占放牧时间的52.5%,显着高于山羊(P<0.05);而站立游走时间占放牧时间的23.1%,极显着低于山羊(P<0.01);两者反刍和卧息时间差异不显着,反刍时每个食团平均咀嚼次数基本相同。肉用绵羊新类群放牧时采食量为2.64kg/只·d,高于山羊日采食量,但差异不显着。由此可知,肉用绵羊新类群对西南岩溶地区特殊的草地生态环境适应性强,能很好地适应当地的放牧环境。(3)选用4个微卫星位点(BM1329、OarHH55、OarAE101、BM143)对肉用绵羊新类群、杜泊羊、湖羊、威宁绵羊等4个绵羊品种(群体)进行遗传多态性分析,4个微卫星位点在所有绵羊群体中均表现出高度多态,共检测到41个等位基因,多态信息含量和杂合度平均值分别在0.69500.8375和0.75270.8634之间。其中,肉用绵羊新类群的多态信息含量和杂合度平均值分别为0.8128和0.8487,说明肉用绵羊新类群群体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态性。在UPGMA法构建的系统发生树中,肉用绵羊新类群与湖羊群体先聚为一类,再和贵州地方品种威宁绵羊聚为一类,然后与引进品种杜泊羊聚为一类。综上所述,在西南岩溶地区,以杜泊羊为父本、湖羊为母本进行肉用绵羊杂交生产是理想的选择,继续加强对西南岩溶地区肉用绵羊新类群的选育提高,有望将其培育成优良的肉羊品种(群体)。

胡祥[3](2012)在《甘肃肉用绵羊新品种群种质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试验采用常规与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对甘肃肉用绵羊新品种群的体型外貌、生长发育、行为学、生理指标和繁殖性能等种质特性进行了系统研究,从而为甘肃肉用绵羊新品种的培育提供参考。研究结果如下:1、甘肃肉用绵羊新品种群全身被毛白色,同质。公母羊均无角,头长短适中、颈长中等、粗,颈肩结合良好。胸部宽深,背腰平直,后躯发育良好,肉用性能良好。2、甘肃肉用绵羊新品种群公羔初生重4.87±1.11kg,断奶重34.43±4.93kg,周岁重66.30±6.65kg,四月龄以内平均日增重241g;母羔初生重4.33±0.97kg,断奶重30.76±5.20kg,周岁重43.33±6.18kg,四月龄以内平均日增重215g。采用Gompertz模型拟合甘肃肉用绵羊新品种群羔羊的早期生长发育过程,公、母羔羊生长发育模型分别是W t=65.399e2.452e0.329t、=43.926e2.342e0.473t,并得出公、母羔的拐点体重分别是24.06kg和16.16kg;拐点月龄公羔在2.7个月,母羔在1.8个月;公、母羔的最大月增重分别是7.92kg和7.64kg;公、母羔的瞬时生长率分别是7.27和5.18;公、母羔相对生长率分别是0.21和0.17。3、甘肃肉用绵羊新品种群的行为受季节和饲养管理方式的影响,秋季采食时间为最长,公、母羊分别为227.33±24.17min和440.33±28.15min,差异极显着(P<0.01);秋季站立时间公、母羊分别为391.33±16.07min和498.00±29.72min,差异极显着(P<0.01);秋季卧息时间公、母羊分别为388.67±16.07min和282.00±29.72min,差异极显着(P<0.01);夏季公、母的咀嚼次数分别是25232.33±2482.07次和16608.33±4503.01次,差异显着(P<0.05)。新品种群的公、母羊的生理指标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春季公、母羊的心率分别是86.56±7.44次/min和95.61±8.41次/min,差异显着(P<0.05);公母羊的红细胞数分别是12.78±2.72×1012/L和10.15±1.93×1012/L,差异显着(P<0.05);秋季公母羊的体温38.99±0.15℃和38.71±0.27℃,差异显着(P<0.05);冬季公母羊的体温分别是39.80±0.41℃和39.12±0.11℃,差异极显着(P<0.01);冬季公母羊心率分别是88.50±8.69次/min和73.06±13.80次/min,差异显着(P<0.05)。4、甘肃肉用绵羊新品种群公羊的精子密度在秋季最高(30.02±12.70亿/ml),夏季最低(19.06±5.63亿/ml),两者差异极显着(P<0.01)。精子活率在夏季最高(0.84±0.05),秋季最低(0.70±0.14),两者差异极显着(P<0.01)。畸形率秋季最低(0.10±0.03),春季最高(0.15±0.06),春季与秋季差异极显着(P<0.01)。阴囊周径秋季最大(32.50±2.63cm),冬季最小(27.89±2.66cm),秋季与冬季差异极显着(P<0.01)。甘肃肉用绵羊新品种群中检测到了杂合型(B+型)和野生型(++型),二者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30和0.70,并且野生型(++型)是群体中的优势基因型,B、+的基因频率分别是0.16和0.84。经χ2适合性检验,甘肃肉用绵羊新品种零世代羊群偏离了Hardy-Weinberg平衡(P<0.01),而一世代羊群没有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P>0.05)。

汤晓良[4](2008)在《利用微卫星标记分析滩羊群体的遗传多样性与遗传分化》文中研究指明采用中心产区典型群随机抽样方法,在宁夏回族自治区采集四个绵羊群体(园区白滩羊、保种场白滩羊、黑滩羊和小尾寒羊)的样本。选用位于不同染色体上的10个微卫星位点,以小尾寒羊为参照,研究了宁夏牧区三个滩羊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探讨了滩羊群体内和群体间的遗传变异及亲缘关系,初步分析了黑滩羊群体在滩羊群体中的系统地位。研究结果如下:1、10个微卫星座位中共检测到167个等位基因,每个座位在每个群体都检测到的等位基因数在5~13个之间。各对微卫星引物在四个绵羊群体中表现出较大差异。某些绵羊群体一些基因座的观察等位基因数和有效等位基因数非常接近,差距均小于1,说明这些基因座的等位基因在各群体中的分布比较均匀。2、10个微卫星座位和四个绵羊群体的期望杂合度均在0.8左右,属于高度杂合座位和高度杂合群体。各绵羊群体内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近交。10个微卫星座位均为高度多态座位,平均多态信息含量在0.7223~0.8385之间,四个群体的平均多态信息含量在0.7723~0.7946之间。说明基因变异较大,遗传多样性较好,遗传基础比较广泛,也说明选用的座位均能提供较好的信息,可以反映四个绵羊群体的遗传多样性。3、四个绵羊群体内近交程度较高,有8.93%的遗传变异来源于群体间,而91.07%遗传变异由各群体内个体间的差异引起,群体间存在一定的基因迁移或者有较近的亲缘关系。各群体间基因分化系数Fst均达到极显着水平(p<0.001),说明四个绵羊群体群体间遗传分化极显着。结合Fst值及由其计算得到的每世代两群体间有效迁移个体数,可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滩羊群体与小尾寒羊之间遗传分化程度最大,黑滩羊群体和白滩羊群体间存在一定的遗传分化,两个白滩羊群体间遗传分化程度相对最小。4、四个群体间遗传距离同遗传分化系数变化趋势一样。综合四个基于DA和DC遗传距离UPGMA和NJ聚类图,显而易见两个白滩羊群体之间遗传关系较近,黑滩羊和白滩羊群体间存在一定的差异,而小尾寒羊群体和滩羊群体遗传关系较远。5、关于黑滩羊群体在滩羊总群体中的系统地位及其分化程度,综合其历史起源、遗传分化系数、遗传距离及聚类图等,可说明黑滩羊群体和白滩羊群体间遗传分化程度较低。

周玉香,崔保国,冯登侦,许冬梅[5](2003)在《宁夏黑绵羊生态分布及其种质特性》文中研究表明

二、宁夏黑绵羊生态分布及其种质特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宁夏黑绵羊生态分布及其种质特性(论文提纲范文)

(1)杜泊羊、湖羊MHC-DRB1基因外显子2多态性与绵羊支原体肺炎抗性关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专业名词缩略表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我国绵羊品种的地域分布
    2 新疆绵羊品种及其培育
        2.1 新疆绵羊品种
        2.2 新疆绵羊引进品种的繁育
        2.3 杜泊羊、湖羊及其杂交后代的繁育
    3 新疆引进品种的绵羊支原体肺炎研究进展
        3.1 绵羊支原体肺炎及其发病机制
        3.2 治疗手段
        3.3 遗传学方面的探索
    4 MHC在畜禽抗病育种中的研究进展
        4.1 MHC的特性
        4.2 MHC与畜禽抗病性的相关性
    5 展望
    6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绵羊MHC-DRB1基因多态性及其与绵羊支原体肺炎抗性 相关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目的基因的PCR扩增
        2.2 PCR-RFLP酶切分型
        2.3 DNA PCR产物回收及测序结果
        2.4 MHC-DRB1基因型、等位基因及其频率统计
        2.5 群体遗传结构稳定性检验
        2.6 群体遗传参数分析
    3 讨论
    4 结论
第三章 杜湖F_1代绵羊人工感染绵羊肺炎支原体前后病症观察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人工感染后支原体的分离鉴定
        2.2 羊临床症状观察及其临床症状评分结果
        2.3 羊体温变化及环境温度的关系
        2.4 肺脏组织的病理学观察
    3 讨论
    4 结论
第四章 不同基因型杜湖F_1代绵羊人工感染绵羊肺炎支原体前后血清中免疫因子蛋白水平表达变化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血清中绵羊肺炎支原体抗体的ELISA检测结果
        2.2 人工感染绵羊肺炎支原体前后血清中TNF-α 浓度水平变化
        2.3 人工感染绵羊肺炎支原体前后血清中IFN-γ 浓度水平变化
        2.4 人工感染绵羊肺炎支原体前后血清中IL-1β 浓度水平变化
        2.5 人工感染绵羊肺炎支原体前后血清中IL-2 浓度水平变化
        2.6 人工感染绵羊肺炎支原体前后血清中IL-4 浓度水平变化
        2.7 人工感染绵羊肺炎支原体前后血清中IL-6 浓度水平变化
        2.8 人工感染绵羊肺炎支原体前后血清中IL-10 浓度水平变化
    3 讨论
        3.1 支原体感染与TNFα 的关系
        3.2 支原体感染与INFγ 的关系
        3.3 支原体感染与IL-1β 的关系
        3.4 支原体感染与IL-2 的关系
        3.5 支原体感染与IL-4 的关系
        3.6 支原体感染与IL-6 的关系
    4 结论
第五章 不同基因型杜湖F_1代绵羊工感染绵羊肺炎支原体前后血清中免疫因子mRNA表达变化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7种免疫因子的PCR电泳结果
        2.2 标准品的溶解曲线
        2.3 攻毒前后血清中7种免疫因子mRNA表达变化
    3 讨论
        3.1 ALI/ARDS的适用性
        3.2 TNF-α、L-1β mRNA水平
        3.3 IL-2、IFNγ、IL-4、IL-4/IFNγ mRNA水平
        3.4 IL-6、IL-10 mRNA水平
        3.5 7种细胞因子基因mRNA表达水平与其蛋白水平表达差异
    4 结论
参考文献
全文结论及创新点
致谢
作者简介
在学期间所获成果及发表的文章
石河子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2)西南岩溶地区肉用绵羊新类群种质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Abbrebiation)
1 文献综述
    1.1 西南岩溶地区草地畜牧业概况
        1.1.1 西南岩溶地区基本情况
        1.1.2 西南岩溶地区草地畜牧业发展现状
        1.1.3 晴隆县种草养羊模式的形成与发展
    1.2 绵羊种质特性研究概况
        1.2.1 种质和种质特性
        1.2.2 绵羊种质特性研究现状
        1.2.3 我国培育的肉用绵羊品种及其种质特性
    1.3 西南岩溶地区绵羊种质资源
        1.3.1 西南岩溶地区绵羊品种
        1.3.2 西南岩溶地区肉用绵羊新类群
2 引言
3 体重体尺及血液生化指标测定与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动物
        3.1.2 样品采集与处理
        3.1.3 仪器设备与试剂
        3.1.4 测定指标
        3.1.5 测定方法
        3.1.6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肉用绵羊新类群体重体尺的测量
        3.2.2 肉用绵羊新类群血液生化指标的测定
        3.2.3 肉用绵羊新类群体重体尺、血液生化指标的相关分析
    3.3 讨论
        3.3.1 绵羊体重体尺与种质特性的关系
        3.3.2 绵羊血液生化指标与种质特性的关系
    3.4 小结
4 牧食行为、采食量的对比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地自然条件
        4.1.2 试验羊群与饲养管理
        4.1.3 试验方法
        4.1.4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绵羊、山羊的牧食行为
        4.2.2 绵羊、山羊的采食量
    4.3 讨论
        4.3.1 肉用绵羊新类群牧食行为研究的重要性
        4.3.2 绵羊、山羊的牧食行为特点对比
        4.3.3 绵羊、山羊采食量的差异性
    4.4 小结
5 微卫星标记的遗传多态性分析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方法
        5.1.3 统计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血液DNA和微卫星PCR扩增产物检测
        5.2.2 微卫星位点PCR产物的PAGE检测
        5.2.3 不同微卫星位点的等位基因及其频率
        5.2.4 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5.2.5 系统发生树的构建
    5.3 讨论
        5.3.1 绵羊样本采集的注意事项
        5.3.2 绵羊的遗传多态性分析
        5.3.3 绵羊群体间的遗传关系
    5.4 小结
6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3)甘肃肉用绵羊新品种群种质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1 种质及种质特性
    2 种质特性的应用
        2.1 在作物方面的应用
        2.2 在家畜方面的应用
    3 我国绵山羊育种
        3.1 我国绵山羊育种历史
        3.2 我国绵山羊育种现状
        3.3 我国绵山羊育种存在问题
        3.4 现代生物技术在绵羊和山羊育种中的应用
        3.4.1 转基因技术
        3.4.2 克隆动物技术
        3.4.3 胚胎工程技术
        3.4.4 基因图谱技术
        3.5 现代育种技术的新思路
        3.5.1 多基因聚合育种
        3.5.2 同效多基因育种
        3.5.3 多态单基因育种
        3.5.4 多细胞聚合育种
        3.5.5 染色体加和育种
    4 研究目的意义
实验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地概况
        1.2 实验动物
        1.3 饲养管理和测定指标
        1.4 实验方法
        1.4.1 体形外貌观测
        1.4.2 生长发育的测定及相关公式
        1.4.2.1 日增重(ADG)以及相关指数的计算
        1.4.2.2 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的计算,哈代一温伯格平衡计算
        1.4.3 行为学观察及生理指标的测定
        1.4.4 精精品质评定
        1.4.5 FecB 基因检测
        1.4.5.1 血样 DNA 的提取
        1.4.5.2 检测 DNA
        1.4.5.3 PCP 反应条件
        1.4.5.4 酶切体系(15μL)
        1.4.6 数据的统计和分析
    2 结果与讨论
        2.1 新品种体型外貌
        2.2 生长发育及模型的建立
        2.2.1 生长发育
        2.2.2 生长发育模型的建立
        2.3 行为学及生理指标
        2.3.1 行为学观察
        2.3.2 生理指标数据
        2.4 繁殖性能
        2.4.1 新品种公羊的精液评定
        2.4.2 新品种群的 FecB 检测
        2.4.2.1 PCR 扩增结果与分析
        2.4.2.2 PCR-RFLP 结果与分析
        2.4.2.3 基因型频率与基因频率
        2.4.2.4 Hardy-Weinberg 平衡的检验
        2.4.2.5 基因型与产羔数的最小二乘法分析
        2.4.2.6 基因位点的纯和度、杂和度、有效等位基因数以及多态信息含量(PIC)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导师简介
个人简介

(4)利用微卫星标记分析滩羊群体的遗传多样性与遗传分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文献综述
    1.1 家畜遗传多样性的概念及其研究意义
        1.1.1 家畜遗传多样性的概念
        1.1.2 研究遗传多样性的意义
    1.2 遗传多样性研究采用的遗传标记
        1.2.1 遗传标记的概况
        1.2.2 DNA 分子标记的特点
        1.2.3 DNA 分子标记的技术类型
        1.2.4 DNA 分子标记技术的应用
    1.3 微卫星DNA 标记
        1.3.1 微卫星DNA 的含义及其分布
        1.3.2 SSR 标记技术的特点
        1.3.3 SSR 标记技术在动物遗传育种研究中的应用
    1.4 本研究涉及的绵羊群体的种质特性
        1.4.1 白滩羊种质特性
        1.4.2 黑滩羊种质特性
        1.4.3 小尾寒羊种质特性
    1.5 本研究所使用的统计方法
        1.5.1 群体遗传学一般统计学指标
        1.5.2 固定指数(Fixation indices)或 F-统计(F-statistics)和基因流分析
        1.5.3 遗传距离
        1.5.4 系统树构建常用方法
    1.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利用微卫星标记进行滩羊群体遗传多样性与遗传分化的研究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样本
        2.1.2 主要试剂及其配制
        2.1.3 主要仪器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绵羊基因组DNA 的提取
        2.2.2 微卫星引物的选择及PCR 反应条件
        2.2.3 PCR 扩增产物的凝胶电泳
        2.2.4 凝胶的硝酸银染色及基因型的判定
    2.3 统计分析
        2.3.1 群体遗传学一般统计学指标
        2.3.2 固定指数(Fixation indices)或 F-统计(F-statistics)及基因流分析
        2.3.3 遗传距离
        2.3.4 系统树的构建
    2.4 结果与分析
        2.4.1 绵羊基因组 DNA 提取结果
        2.4.2 微卫星引物 PCR 扩增产物的检测
        2.4.3 四个绵羊群体的遗传变异水平
        2.4.5 遗传分化度量及基因流分析
        2.4.6 四个绵羊群体间的遗传距离及系统树的构建
    2.5 讨论
        2.5.1 关于群体的遗传变异
        2.5.2 关于基因分化系数与群体间遗传分化
        2.5.3 关于聚类分析与品种选育背景的关系
    2.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宁夏黑绵羊生态分布及其种质特性(论文提纲范文)

1 生态分布
2 种质特性
    2.1 体质外貌特征
    2.2 初生羔羊
    2.3 二毛羔羊
    2.4 成年羊品质
    2.5 繁殖性能
3 小结与讨论

四、宁夏黑绵羊生态分布及其种质特性(论文参考文献)

  • [1]杜泊羊、湖羊MHC-DRB1基因外显子2多态性与绵羊支原体肺炎抗性关联分析[D]. 王开胜. 石河子大学, 2017(05)
  • [2]西南岩溶地区肉用绵羊新类群种质特性研究[D]. 罗建川. 安徽农业大学, 2015(05)
  • [3]甘肃肉用绵羊新品种群种质特性研究[D]. 胡祥. 甘肃农业大学, 2012(12)
  • [4]利用微卫星标记分析滩羊群体的遗传多样性与遗传分化[D]. 汤晓良. 扬州大学, 2008(02)
  • [5]宁夏黑绵羊生态分布及其种质特性[J]. 周玉香,崔保国,冯登侦,许冬梅. 畜牧与兽医, 2003(01)

标签:;  ;  ;  ;  ;  

宁夏黑羊生态分布及种质特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