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35天阴道后壁血肿1例

产后35天阴道后壁血肿1例

一、产后35天阴道后壁血肿1例(论文文献综述)

黄毅[1](2021)在《不同POP-Q分度的盆腔器官脱垂的中医证素分布特点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本课题研究女性盆腔器官脱垂(Pelvic Organ Prolapse,POP)患者在不同盆腔器官脱垂定量分期(POP-Q)时的中医证素分布特点、相关影响因素,分析其病位、病性证素情况,从患者的基本资料中挖掘出有关联的影响因素,为辨证论治提供理论、临床依据,以期更好地指导POP相关疾病的预防、治疗及生活干预,为该疾病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提供理论依据、临床经验及参考思路。研究方法在证素辨证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四诊合参、问卷调查、妇科检查及相关辅助检查和临床资料收集等,进行信息采集、处理与分析。采用POP-Q对POP的女性患者进行分度,根据不同的POP-Q分度进行分组,然后应用中医健康状态辨识系统分析不同POP-Q分度的POP患者的中医证素分布特点,分析病位、病性证素情况,并利用医学统计、生物信息学等方法进行分析,挖掘出不同POP-Q分度的POP患者的相关影响因素。1.运用“研究对象基本信息表”、“四诊信息采集表”,使用填写问卷的方式采集POP女性患者的四诊信息、临床资料。并将采集到的138例不同POP-Q分度的女性POP患者的四诊信息、临床资料进行整理和记录。2.通过妇科检查及相关辅助检查了解患者的POP-Q分度情况并进行记录。将不同POP-Q分度的POP患者分组,即POP-QⅠ度的POP患者为A组,POP-QⅡ度的POP患者为B组,POP-QⅢ度的POP患者为C组,POP-QⅣ度的POP患者为D组。3.采用证素辨证分析研究其中医证素分布特点,应用福建中医药大学证研究基地研发的中医健康状态辨识系统来分析POP女性患者的病位、病性证素特点及分布。4.研究不同POP-Q分度的POP患者的中医证素分布特点,并进行相关的差异性分析。应用统计、生物信息方法,使用SPSS软件、Excel电子表格的筛选、公式计算、图表等诸功能,从患者的基本资料中分析挖掘出不同POP-Q分度的POP患者的有关影响因素。研究结果1.一般情况:研究共收集POP患者138例。包括POP-QⅠ度(A组)43例,POP-QⅡ度(B组)35例,POP-QⅢ度(C组)44例,POP-QⅣ度(D组)16例。女性POP的不同POP-Q分度的组别之间在年龄、BMI、会阴裂伤史及新产、手术史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产次、子宫肌瘤史、高脂血症史、痔疮史的差异不认为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次研究患者的多发年龄在36-49岁以及60-69岁,平均BMI为23.95,平均产次约为2次;不同POP-Q分度的组别与年龄、BMI、产次呈正相关(P<0.05),与会阴裂伤史、痔疮史及新产、手术史呈负相关(P<0.05)。2.POP女性患者的证素贡献度的不同分级之间在病位证素肾、脾、肝、胞宫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实性病性证素气滞、血瘀、痰、湿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虚性病性证素气虚、阴虚、阳虚、血虚、气陷、气不固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按照频数高低,常见的POP女性患者的病位证素为:肾、胞宫、脾、肝、心、心神、大肠、筋骨。A组的病位证素为:肾、肝、脾、胞宫、心、心神;B组的病位证素为:肾、肝、胞宫、脾、心、心神、筋骨;C组的病位证素为:肾、胞宫、肝、脾、心神、心、大肠;D组的病位证素为:肾、胞宫、肝、脾、心。病位证素“肝”在不同POP-Q分度的组别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按照频数高低,常见的POP女性患者的实性病性证素为:气滞、血瘀、痰、湿、热、寒、阳亢、精亏。A组的实性病性证素为:气滞、血瘀、痰、湿;B组的实性病性证素为:气滞、血瘀、湿、痰;C组的实性病性证素为:气滞、血瘀、痰、湿;D组的实性病性证素为:气滞、血瘀、痰、湿。5.按照频数高低,常见的POP女性患者的虚性证素频数为:气虚、阳虚、阴虚、血虚、气不固、气陷。A组的虚性病性证素为:气虚、阳虚、阴虚、气不固、血虚、气陷;B组的虚性病性证素为:气虚、阳虚、阴虚、血虚、气不固、气陷;C组的虚性病性证素为:气虚、阳虚、阴虚、血虚、气陷、气不固;D组的虚性病性证素为:气虚、阳虚、气陷、阴虚、血虚。病性证素“气陷”、“气不固”在不同POP-Q分度的组别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常见的POP女性患者的证素组合性质(虚性证素、实性证素、虚实夹杂性证素)的分布中,不同性质的证素组合分布以虚性证素、虚实夹杂性证素分布为主。研究结论1.不同POP-Q分度的POP患者的证素分布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差异。2.年龄、BMI、产次、会阴裂伤史对POP-Q分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影响,新产、手术史及痔疮史对POP一定程度上存在影响,子宫肌瘤、高脂血症史没有明确对POP-Q存在影响。3.POP在发生和发展中常常累计数个病位、病性,且相关病位、病性病变的程度因人而异。POP患者的病位相对集中在肾,病性相对集中在气滞、气虚。其中POP-QⅠ度的病位有肾、肝、脾、胞宫、心、心神,病性有气滞、血瘀、痰、湿,气虚、阳虚、阴虚、气不固、血虚、气陷;POP-QⅡ度的病位有:肾、肝、胞宫、脾、心、心神、筋骨,病性有气滞、血瘀、湿、痰,气虚、阳虚、阴虚、血虚、气不固、气陷;POP-QⅢ度的病位有肾、胞宫、肝、脾、心神、心、大肠,病性有气滞、血瘀、痰、湿,气虚、阳虚、阴虚、血虚、气陷、气不固;POP-QⅣ度的病位有肾、胞宫、肝、脾、心,病性有气滞、血瘀、痰、湿,气虚、阳虚、气陷、阴虚、血虚。4.不同POP-Q分度的POP的病性为虚证、虚实夹杂证,其中POP-QⅠ度至POP-QⅢ度的虚性病性比例不断提高,虚实夹杂病性比例不断降低;POP-QⅣ度的虚实夹杂病性比例较前提高。

彭程[2](2021)在《女性髂耻韧带生物力学、临床解剖及髂耻韧带固定术随机对照研究》文中认为盆腔器官脱垂(pelvic prolapse,POP)是经常让中老年女性感到困扰的一种慢性疾病,包括膀胱膨出(cystcele)、尿道膨出(urethrocele)、直肠膨出(rectocele)以及子宫脱垂(uterine prolapese)或阴道穹窿脱垂,为女性日常生活带来诸多不适,并对女性的心理健康等方面造成负面影响[1,2]。随着预期寿命不断增长,社会老龄化进程加速,POP的发病率呈现整体上升的趋势,预计到2050年,美国发生POP的妇女人数将增至一倍多;我国POP的患病率预期约为30%~50%,其中10%~20%女性可能需要接受手术治疗,这将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的负担,因此关注和深入研究POP势在必行[3-6]。POP是老年女性就医的常见原因[7],也是腹腔镜手术的适应症。骶骨固定术目前仍被认为是治疗POP的金标准手术方式,腹腔镜下阴道骶骨固定术(laparoscopic sacralcolpopexy,LSC)广泛开展,但由于锚定点解剖复杂的特殊性,学习曲线长,尤其对于肥胖症患者手术难度大,风险高,容易出现副损伤[8-10]。为解决这一问题,2011年腹腔镜下髂耻韧带固定术(laparoscopic pectopexy,LP)应运而生[11],并在近期主观及客观疗效上展现一定的优势。无论何种术式,优化手术技术均有望减少手术时间,从而规避并发症,保障患者医疗安全。而外科医生手术操作的精准性与熟练度离不开对局部精细解剖结构及特点的深刻认识。尽管盆底重建手术在近期不断创新和发展,包括机器人手术、经自然腔道内镜外科手术和标准腹腔镜手术等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12-14],但顶端的固定点、缝线材料以及缝合方式的选择上仍是临床医生面临一个具体问题而被持续关注[15-18]。髂耻韧带位于耻骨后间隙沿髂耻线自耻骨结节向骶骨方向延伸,因其自身纤维组织致密光滑易反光,而被形容如盆腔的灯塔(lighthouse)一般明亮而无法被忽略。常被作为疝与腹壁外科、骨科、泌尿外科等重建手术中指示点及锚定点[19]。但髂耻韧带在妇科领域却较少被关注,且在国人女性中的应用解剖研究尚未见报道。本研究旨在了解国人女性尸体髂耻韧带解剖、生物力学特点,研究评价其极限荷载,观察何种缝针及缝线材料适宜在髂耻韧带上进行锚定。并在腹腔镜下对髂耻韧带局部解剖特点进行观察,指导临床更加安全的实施该术式。同时开展随机对照研究确定LP的临床应用价值。第一部分:女性骨盆髂耻韧带生物力学研究目的:研究髂耻韧带的应用解剖、了解生物力学特点,以及其作为锚定点的可靠性及安全性。材料与方法:选择4具国人成年女性福尔马林保存的尸体标本、2个完整骨盆、4对切割完成的半侧骨盆。1.分离出Retzius间隙显露髂外血管区域及闭孔区域,暴露闭孔动静脉、闭孔神经,观察髂外血管及其分支属支,尤其是副闭孔静脉与髂耻韧带的解剖关系;观察髂耻韧带起止点,测量髂耻韧带中点与耻骨结节及髂外静脉的距离;观察手术缝合区域,有无髂外血管横跨髂耻韧带汇入闭孔血管的属支。2.测量女性髂耻韧带、骶ALL不同部位厚度与极限荷载。了解两种韧带在不同缝合深度、不同缝合部位以及不同型号缝针穿透组织后的抗拉力情况。结果:女性尸体平均年龄68.8±6.21。髂耻韧带全长左侧6.57±0.41 cm,右侧6.47±0.50 cm;耻骨结节到髂耻韧带的中点左侧的间距为3.10±0.30 cm,右侧间距为3.20±0.60 cm。从左耻骨韧带中点到左髂外静脉的平均距离为1.16±0.33 cm,从右侧耻骨韧带中点到右侧髂外静脉的平均距离为1.35±0.41 cm。对髂外血管分支属支的变异进行观察,双侧均可见髂外静脉属支副闭孔静脉(accessory obturatorvein,AOV),其中左侧髂耻韧带上可见9人(90%)有1支AOV横跨,1人(10%)有2支AOV横跨,右侧见7人(70%)有1支AOV横跨,2人(20%)有2支AOV横跨,1人(10%)有2支AOV交叉横跨。髂耻韧带厚度较均匀,缝合深度仅为1mm时拉力值最小为23.6N,全层缝合所测最大抗拉力可达238.9N,此时髂耻韧带在外力作用下全层与髂耻缘分离。ALL最大拉力位于骶岬处达209.3N,但其拉力与厚度向下依次锐减,S2 水平韧带薄弱,拉力测量最小值为19.10N。对比两者在最大抗拉力水平上无显着差异(P>0.05),但S2 水平较髂耻韧带第2缝合位点的抗拉力明显降低。髂耻韧带与骶ALL在不同锚定位点间相比抗拉力值(P<0.01)有显着性差异。结论:髂耻韧带坚韧,解剖位置表浅,易暴露,极限载荷与骶ALL相当。其上伴有副闭孔静脉跨过,需注意避免损伤而导致出血。髂耻韧带可作为理想锚定点,减少医源性血管损伤的发生率。第二部分:女性髂耻韧带临床解剖目的:腹腔镜下观察中国女性盆腔髂外血管区域,了解Retzius间隙髂外血管区域的解剖特点,了解髂耻韧带与髂外动静脉分支、属支的关系及变异,确认LP的手术入路及锚定的安全区域。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至2020年7月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因子宫颈癌IA2-IB1期行腹腔镜下广泛全子宫的患者以及因Ⅱ-Ⅳ度盆腔器官脱垂(阴道前壁、子宫、阴道后壁膨)出接受LP患者的手术录像,符合纳排标准,并按照规范程序成功完成规范化手术,术野清晰,髂外血管区域暴露良好,便于观察。观察术中自然间隙,记录并统计左右副闭孔静脉的数量、走形和变异情况。结果:所选40例均顺利完成手术,20例髂耻韧带固定术,术毕检查均获得良好解剖学复位。副闭孔静脉常见于两侧髂耻韧带表面,副闭孔静脉基本回流至于髂外静脉。其中80%的副闭孔静脉汇于右侧,67.5%为1条血管,10%为2条平行血管,2.5%为2条交叉血管;67.5%的副闭孔静脉汇于左侧,均为1条血管。术中有两例患者录像提示见粗大死亡冠血管2条,左右各1条,均为腹腔镜下LP组。结论:通过腹腔镜对髂外血管区的观察和研究对保证该术式的安全性十分重要,应注意避免副闭孔静脉或是死亡冠的损伤,通过圆韧带与闭锁脐动脉之间进入Retzuis间隙安全便捷。第三部分:髂耻韧带固定术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目的:探讨LP与LSC对盆腔器官脱垂(POP)患者短期疗效的差异。方法:前瞻性纳入本中心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门诊及病房收治的POP-Q评分Ⅱ度及以上盆腔脱垂患者临床资料,1:1随机对照分组。术前规范化诊疗评估患者,纳入者分别行腹腔镜下髂耻韧带固定术(LP组)和腹腔镜下骶骨阴道固定术(LSC组),如患者同时并发阴道前后壁膨出、SUI、妇科良性疾病需手术治疗者,则在两者手术基础上进行上述手术。手术后3、6、12个月进行门诊随访,行妇科检查及主观问卷调查。比较两种术式手术相关指标、主客观治愈率、围术期并发症及近期疗效。结果:共纳入116例患者,未能采集术后12个月信息的自动视为脱落病例,统计结果分析前将失访患者剔除研究,最终共计纳入研究患者1 1 1例,LP组56例,LSC组55例,随访率为95.7%(111/116)。两组患者在年龄、体重指数、分娩次数、是否绝经和绝经年限、脱垂程度、合并症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失血、残余尿量、放置尿管的天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PGI-C评分较前明显改善,POP-Q指示点(Aa、Ba、c、Ap、Bp)均优于术前(P<0.05),恢复正常范围,解剖复位满意,根据POP-Q最低点作为客观判断依据,研究组复发1例,复发的患者主要表现为阴道前壁膨出,研究组客观治愈率98.21%(55/56);对照组复发2例,阴道前壁膨出和阴道后壁膨出各1例,对照组客观治愈率96.36%(53/55)。术后PFDI-20、PFIQ-7、PISQ-12问卷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PFDI-20、PFIQ-7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且效果稳定。性生活活跃者PISQ-12术后无明显变化。两组随访期间无顶端脱垂、网片暴露等并发症,研究组出现SUI患者2例,便秘患者1例,主观有效率94.64%(53/56);对照组出现SUI患者1例,便秘患者1例,主观有效率96.36%(53/55)。结论:两种术式均获得满意的解剖复位,与骶骨阴道固定术相比,髂耻韧带固定术易于分离、定位锚定点,学习周期短,有利于推广及临床应用,可成为治疗POP的术式新选择。创新性1.率先在国人女性尸体上进行了盆腔髂耻韧带生物力学的相关研究,明确了髂耻韧带的最大负荷力,解剖部位,测量了髂耻韧带的平均长度、厚度,为理想锚定点提供了一定依据。2.率先在妇科领域腹腔镜精细解剖下观察耻骨后间隙髂外血管区域的血管变异与髂耻韧带的关系,尤其是与理想锚定部位的关系,为手术的安全性提供依据。3.首次对国人女性进行LP与LSC随机分组进行对照研究,了解两组的近期主客观治愈率,并发症,对评价该术式在盆腔器官脱垂治疗中的应用提供依据。局限性1.使用福尔马林浸泡尸体,未使用新鲜冰冻尸体,对髂耻韧带的生物力学参数可能会有一定影响。2.观察解剖变异的样本量应进一步扩大。3.临床对照研究还需要长期的随访进行证据支持。

薛晨月[3](2021)在《解剖性修复在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背景与目的女性盆底功能障碍(Pelvic Floor Dysfunction,PFD)性疾病是由于盆底肌肉、筋膜和子宫韧带的支持功能减退所引起的一种退行性疾病,主要表现为盆腔脏器脱垂(POP)、压力性尿失禁(SUI)、性功能障碍以及慢性盆腔痛等一系列盆底损伤或缺陷。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加重,女性盆腔脏器脱垂的发病率越来越高,这一现象也逐渐引起社会的重视。对于中重度POP患者,手术治疗仍然是一线治疗方案,目前临床手术方式繁多,尚无统一的标准术式。因此,本研究通过回顾分析我院20例POP患者的手术情况,讨论POP的手术治疗方案,探索其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POP的临床手术治疗提供参考和依据。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至2020年就诊于山东大学附属济南市中心医院妇科门诊的20例盆腔脏器脱垂患者,其中,前盆腔缺陷患者给予阴道前壁修补+会阴修补+腹腔镜下耻骨后Cooper韧带悬吊术,中盆腔缺陷患者给予经阴子宫切除+会阴修补+腹腔镜下高位骶韧带悬吊+圆韧带缩短悬吊术,后盆腔缺陷患者给予阴道后壁+会阴修补术。所有手术均由同一位主任医师主刀完成,围手术期观察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前术后血红蛋白变化、术后排气时间、术后留置尿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后随访主要包括门诊随访和电话随访,随访内容有:手术并发症(如慢性盆腔痛、排尿困难、脱垂复发等)、术后POP-Q分度表各指示点、PFDI-20(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症状问卷)和PFDI-7(盆底疾病生活质量影响问卷简表)。统计学方法:采用统计软件SPSS26.0来统计处理与分析的所有患者的一般资料、围手术资料以及术后随访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分析结果,术前术后相关指标对比采用配对t检验,P<0.05即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20例盆腔脏器脱垂患者,平均年龄61.45±7.80岁,平均孕次2.45±1.10次,平均产次1.06±0.75次,平均绝经时间10.63±8.41年,平均脱垂时间2.13±1.73年。20名患者中合并高血压者6例(15%),合并糖尿病者7例(17.5%),合并压力性尿失禁者6例(15%),合并会阴陈旧性裂伤者11例(27.5%),合并子宫肌瘤者3例(7.5%),合并冠心病者3例,合并脑动脉栓塞史者1例。(2)20例患者术中平均手术时间157.61±76.54分钟,术中平均出血量110.84±88.97ml,术前HB平均129.7±8.53g/L,术后HB平均116.4±7.82g/L,术后平均排气时间1.55±0.6天,术后留置导尿时间平均5.95±1.28天,术后住院时间平均6.55±1.39天。所有患者术前Aa点、Ba点、Ap点、Bp点、C点平均值分别为0.23±1.85、1.04±2.80、-2.07±1.12、-1.79±1.66、-1.04±3.35,术后1个月Aa点、Ba点、Ap点、Bp 点、C 点平均值分别为-2.74±0.41、-2.79±0.42、-2.91±0.18、-2.89±1.60、-3.57±0.78,术前与术后相比,具有显着差异,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VL术前平均6.36±0.63cm,术后平均6.5±0.52cm,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FDI-20与PFIQ-7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例患者出现腰酸不适,1例患者出现盆腔牵拉痛,其余患者均无并发症及脱垂复发。结论(1)阴道前壁修补+会阴修补+腹腔镜下耻骨后Cooper韧带悬吊术、经阴子宫切除+会阴修补+腹腔镜下高位骶韧带悬吊+圆韧带缩短悬吊术和阴道后壁+会阴修补术可以分别有效地解剖性修复前盆腔缺陷、中盆腔缺陷和后盆腔缺陷。(2)解剖性修复可以有效治疗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恢复患者盆底解剖结构及其功能,并且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以及并发症少的优点。

耿伟[4](2021)在《腹腔镜下侧腹壁悬吊术治疗子宫脱垂的疗效分析》文中认为目的:腹腔镜下侧腹壁悬吊术是治疗子宫脱垂的新手术。将腹腔镜下侧腹壁悬吊术(研究组)与前盆底重建术(对照组)进行临床对比。分析将腹腔镜下侧腹壁悬吊术应用于临床治疗子宫脱垂的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9月—2020年3月就诊于青海红十字医院诊断为II-III度子宫脱垂的4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腹腔镜下侧腹壁悬吊术组(研究组20例)和前盆底重建术组(对照组,20例)。记录两组患者术前、术后6月、术后12月POP-Q各指示点以及功能结果评分,围手术期参数(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等)。应用SPSS26.0进行数据分析当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将研究组(腹腔镜下侧腹壁悬吊术)与对照组(前盆底重建术)术后6月、术后12月POP-Q各指示点值与术前相比均有明显改善(P<0.05),两组患者不同组同一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研究组(腹腔镜下侧腹壁悬吊术)围手术期参数均优于对照组(前盆底重建术);(3)分别将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术后6月、术后12月PISQ-12问卷调查评分与术前比较,术后评分均优于术前(P<0.05)。不同组同一时间点比较,术后6月、术后12月PISQ-12评分研究组优于对照组(P<0.05);(4)研究组与对照组术后6月、术后12月PFDI-20评分均明显优于术前(P<0.05),不同组同一时间点比较无差异(P>0.05);(5)研究组(腹腔镜下侧腹壁悬吊术)总的术后并发症低于对照组(前盆底重建术)。结论:(1)将腹腔镜下侧腹壁悬吊术与前盆底重建术POP-Q术后各指示点进行比较,两手术解剖学疗效相当,均有较好疗效。但腹腔镜下侧腹壁悬吊术术后并发症少于前盆底重建术。(2)前盆底重建术是盲穿更容易造成神经、肌肉损伤,但腹腔镜下侧腹壁悬吊术是在腹腔镜直视下进行,更符合精准医学的概念。侧腹壁悬吊术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明显短于前盆底重建术,侧腹壁悬吊术减少了临床医生的学习曲线,更容易在基层医院推广。(3)腹腔镜下侧腹壁悬吊术对于患者性生活质量的影响小于前盆底重建术,对于性生活活跃、能耐受腹腔镜手术的患者,可考虑选择腹腔镜下侧腹壁悬吊术。

娄艳红,王军杰,刘岩,李佳佳,郭冰冰[5](2020)在《改良阴道后壁修补术和阴道后壁环肌紧缩术治疗产后阴道松弛的效果比较》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比较改良阴道后壁修补术和阴道后壁环肌紧缩术治疗产后阴道松弛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河南省直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204例产后阴道松弛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阴道后壁环肌紧缩术)100例和观察组(改良阴道后壁修补术)104例。比较两组围术期指标,记录其术前、术后6个月阴道松紧度、性生活满意度[采用性生活质量调查表(SLQQ)评估]及术后6个月的盆底肌功能变化情况,并通过观察患者住院期间的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评估其安全性。结果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阴道松紧度分级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SLQQ量表各维度评分及总分均较术前提升(P均<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盆底肌力等级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期间,两组患者阴道残端愈合不良、阴道壁血肿、尿道损伤、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阴道后壁修补术和阴道后壁环肌紧缩术治疗产后阴道松弛的近期疗效相当,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安全性高,但前者远期疗效更好,更有利于患者盆底肌功能及阴道松紧度恢复,进而提高性生活满意度。

韩志萍[6](2020)在《子宫横形环状缝合法治疗宫缩乏力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子宫横形环状缝合法为一种新型改良的子宫压迫缝合法,观察该方法在治疗子宫收缩乏力中的治疗效果、安全性、实用性及并发症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8月在深圳市人民医院和深圳市盐田区人民医院分娩过程中发生子宫收缩乏力的病例,分为子宫横形环状缝合组、宫腔纱条填塞组、宫腔球囊填塞组三种治疗方法,观察子宫横形环状缝合组与其他两组方法的比较,观察子宫横形环状缝合法的止血效果及安全性。采用t或χ2检验比较三组止血方法的一般情况及妊娠结局。结果统计分析子宫横形环状缝合组33例、宫腔纱条填塞组38例、宫腔球囊填塞组29例,观察子宫横形环状缝合组与其他两组方法一般情况无明显差异,患者的孕次、产次、孕周及住院时间、新生儿出生体重、新生儿窒息率等无明显差异(P>0.05)。子宫横形环状缝合组和宫腔纱条填塞组、宫腔球囊填塞组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59.03±12.919(分钟)、75.11±18.134(分钟)、81.72±40.307(分钟),子宫横形环缝合组明显低于其他两组(P<0.05)。子宫横形环状缝合组、宫腔纱条填塞组、宫腔球囊填塞组产时出血量分别为437.88±187.096(ml)、727.63±308.593(ml)、953.103±410.262(ml),产后24小时出血量分别为580.88±244.899(ml)、833.08±327.459(ml)、1474.17±664.465(ml),三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横形环缝合组产时出血量及产后24小时出血量明显低于其他两组。子宫腔纱条填塞组中有2例拔纱条时发现缝线钩住纱条,导致纱条残留行二次拔纱,1例拔纱后再次出血行球囊填塞后好转。宫腔球囊填塞组有3例术后放置宫腔球囊失败,改用其他方法止血成功,1例阴道分娩后行宫腔球囊填塞法发生失血性休克,经对症治疗好转。三种止血方法均无子宫切除及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结论三组方法在治疗子宫收缩乏力中均有良好的止血效果。子宫横形环状缝合法在剖宫产术中治疗子宫收缩乏力手术时间短,止血效果明显,手术方法操作简单,容易掌握,对于治疗及预防产后出血及减少子宫切除有良好的效果,对于资源匮乏的地区及基层医院对于子宫收缩乏力的治疗可以提供更多的选择。子宫横形环状缝合法在治疗宫缩乏力中安全有效,值得推广,在剖宫产术后及阴道分娩后发生的宫缩乏力治疗有其局限性,其远期并发症尚需进一步观察。

高冬霞[7](2020)在《腹腔镜下三种术式治疗中重度子宫脱垂的疗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与目的:盆腔器官脱垂(pelvic organ prolapse,POP)是一种不会威胁女性生命的非器质性病变,但却被学界冠名为“社交癌”,成为影响中老年妇女生活质量的常见病。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POP问题日益突出,该病的诊治引起高度重视。对于POP的治疗有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作为POP的一线治疗,有安全、简单、经济等优点,但对重症POP患者治疗效果不佳,对重度和有症状的中度POP患者通常考虑手术治疗。子宫脱垂是由于阴道支持轴的第一水平缺陷引起的中盆腔器官脱垂。治疗子宫脱垂的术式众多,目前我院常用的术式有:腹腔镜下高位骶韧带悬吊术(laparoscopic high uterosacral ligament suspension,LHUS)、腹腔镜下高位骶韧带+圆韧带悬吊术、腹腔镜骶骨阴道固定术(laparoscopic sacral colpopexy,LSC),取得较好疗效。国内外关于三种术式的比较报道有限,且评价标准和方法模糊、片面。本文收集该院收治的105例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从围手术期情况、主观结局、客观结局、并发症、术后复发及再手术情况对三种术式进行系统全面的评价,旨在为中盆腔器官脱垂的手术治疗提供临床参考。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8年6月青岛市市立医院妇科中心收治的POP-QⅡ-Ⅲ度、经以上三种术式治疗且至少完成1年随访的子宫脱垂患者105例,进行回顾性研究。105例患者中绝经者均行了腹腔镜下全子宫双附件切除、未绝经且卵巢无病变者均行了腹腔镜下全子宫双输卵管切除,其中31例行高位骶韧带悬吊术者为A组,45例行高位骶韧带+圆韧带悬吊术者为B组,29例行骶骨阴道固定术者为C组。搜集105例患者的完整病历资料,分析三组患者一般资料、围手术期指标;以盆底疾病生活质量影响问卷短表7(PFIQ-7)、盆腔脏器脱垂/尿失禁性功能问卷12(PISQ-12)、主观治愈率评价手术的主观疗效;以术后POP-Q指示点位置评估手术的客观疗效。就三种术式的围手术期情况、主观结局、客观结局、并发症、术后复发及再手术率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1.三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阴道前后壁修补术比例、急性尿潴留发生率均无明显差异(P>0.05)。三组患者术中均无膀胱、输尿管、直肠、大血管损伤等严重并发症,术后共5例患者拔出尿管后出现急性尿潴留,3例予再次保留导尿,间断放尿,停留置导尿后测残余尿≦50ml后准予出院。2.术前PFIQ-7、PISQ-12评分在三组间无显着差异,三组患者术后6个月、1年PFIQ-7、PISQ-12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术后6个月、1年PFIQ-7、PISQ-12评分差异无显着性(P>0.05)。三组术后1年PFIQ-7、PISQ-12评分改善更优于术后6个月(P<0.05)。3.术前Aa、Ba、C、Ap、Bp点及阴道总长度(TVL)三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术后Aa、Ba、C、Ap、Bp点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术后平均TVL较术前无明显缩短(P>0.05)。三组术后Aa、Ba、Ap、Bp点测定值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但术后1年三组间C点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C组术后1年C点值优于A组,B、C组之间差异不明显。4.A组术后2例腰痛,1例新发尿失禁;B组术后1例腰痛,1例下腹痛,2例新发尿失禁;C组术后1例腰痛,1例性交痛,2例新发尿失禁,1例网片暴露。患者疼痛症状均较轻,于术后8月至1年后逐渐缓解。1例网片暴露、性交痛的患者,给予剪除部分网片,局部应用雌三醇软膏,预后较好。三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5.术后随访1年,A组31例患者发生阴道前壁脱垂Ⅱ度2例,阴道后壁脱垂Ⅱ度1例;B组45例患者共发生阴道前壁脱垂Ⅱ度2例;C组29例患者共发生阴道前壁脱垂Ⅱ度1例。三组间复发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6例复发患者中5例无症状者行盆底康复治疗及kegel训练,病情无进展,继续随访中,A组1例有症状者进行了阴道前壁修补。再手术率较低。结论:1.腹腔镜下高位骶韧带悬吊术、高位骶韧带联合圆韧带悬吊术、骶骨阴道固定术,可明显改善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及性生活质量,主观疗效满意;实现了理想的解剖复位,客观疗效肯定。三种术式均为治疗中、重度子宫脱垂的有效术式。2.高位骶韧带联合圆韧带悬吊术及骶骨阴道固定术,对阴道顶端悬吊的手术疗效优于单纯高位骶韧带悬吊术。但三者近期的复发率和再手术率无明显差异。3.三种术式术中并发症少、出血少、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复发率低、再手术率低。

罗荣光[8](2020)在《暂时性肾下腹主动脉内球囊阻断技术在凶险性前置胎盘剖宫产术中的应用》文中提出背景与目的:凶险性前置胎盘可引发剖宫产术中危及孕产妇生命的灾难性大出血。为了减少剖宫产术中大出血,减低子宫切除率,临床上采取了一系列防治措施如静脉滴注缩宫素、注射麦角新碱、纱布及Bakri球囊填塞子宫腔、子宫局部加压缝合、B-Lynch缝合及子宫动脉或其分支结扎术等方法,但仍然无法避免因剖宫产术中大出血导致的不良妊娠结局,常常需要通过子宫切除术来拯救凶险性前置胎盘孕产妇的生命。近二十年来,随着介入放射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血管内介入放射学技术在凶险性前置胎盘剖宫产术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这些技术主要包括预防性/暂时性肾下腹主动脉内球囊阻断、双侧髂内/总动脉内球囊阻断,子宫动脉栓塞术等。其中,暂时性肾下腹主动脉球内囊阻断技术常被认为是减少凶险性前置胎盘孕产妇剖宫产术中出血的最有价值的拯救措施,在降低凶险性前置胎盘孕产妇剖宫产子宫切除率方面较其他方法或措施更有优势。但是仍缺少高级别的随机对照性研究的循证医学证据,同时该技术本身也存在一些并发症,其中血栓形成是其严重并发症之一。迄今为止,对于该技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还没有获得完全一致的共识。在凶险性前置胎盘孕产妇剖宫产术中应用暂时性肾下腹主动脉内球囊阻断技术是否有益,有无减少或避免并发症发生的方法和措施,什么时机充盈球囊阻断腹主动脉最佳等问题也尚有待进一步研究。因此,本研究的目的在于:(1)通过倾向性评分匹配法进一步探索暂时性肾下腹主动脉内球囊阻断技术在凶险性前置胎盘孕产妇剖宫产术中应用的临床价值。(2)回顾性分析持续低流量灌注稀肝素盐水预防暂时性肾下腹主动脉内球囊阻断相关血栓形成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该技术在凶险性前置胎盘剖宫产术中的应用进一步提供实践依据。(3)比较不同时机充盈球囊行暂时性肾下腹主动脉内球囊阻断在凶险性前置胎盘剖宫产术中应用对母婴结局的影响。资料与方法:(一)暂时性肾下腹主动脉内球囊阻断技术在凶险性前置胎盘剖宫产术中的应用——倾向性评分匹配研究:检索和收集2012年01月至2019年12月间所有因凶险性前置胎盘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剖宫产术孕产妇的电子病历资料,按照剖宫产术中是否应用了暂时性肾下腹主动脉内球囊阻断技术将其分为两组;实验组为在剖宫产术中应用了暂时性肾下腹主动脉内球囊阻断技术,而对照组在剖宫产术中没有应用暂时性肾下腹主动脉内球囊阻断技术。收集孕产妇的一般资料包括年龄、孕龄、孕产次、剖宫产次等;可能影响妊娠结局的协变量或混杂因素指标包括盆腔子宫周围粘连与否、子宫肌层缺失与否、子宫表面有无怒张血管、胎盘主体所在的位置、前置胎盘的类型、有无胎盘植入及胎盘植入的类型等。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5.0中PSM模块运用Logistic回归估计倾向性评分值,采取1∶1最临近匹配法进行研究对象匹配,设卡钳值为0.01。比较两组孕产妇妊娠结局相关指标包括术中出血量、输血量、输血率、子宫切除率、手术时间、术后住院天数等及新生儿1分钟Apgar评分、新生儿体重等的差异是否有无统计学意义,检验水准设为a=0.05。(二)持续低流量稀肝素盐水灌注预防暂时性肾下腹主动脉内球囊阻断相关血栓形成的研究:收集因凶险性前置胎盘于2016年03月至2019年12月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剖宫产术中采用暂时性肾下腹主动脉内球囊阻断术以减少术中出血的孕产妇的病历资料。根据是否采用了持续低流量灌注稀肝素盐水预暂时性肾下腹主动脉内球囊阻断相关血栓形成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血栓发生率,术中出血量等指标的差异,同时探讨有效治疗血栓的方法。检验水准设为a=0.05。(三)不同时机行暂时性肾下腹主动脉内球囊阻断在凶险性前置胎盘剖宫产术中的应用:回顾性分析2016年03月至2019年12月因凶险性前置胎盘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产科住院,并在剖宫产术中采用了暂时性肾下腹主动脉内球囊阻断技术的孕产妇的病历资料。按不同时机充盈球囊行暂时性肾下腹主动脉内球囊阻断分组;A组:分离盆腔粘连完毕后于切开子宫前充盈球囊行暂时性肾下腹主动脉内球囊阻断;B组:切开子宫并取出胎儿的过程中,但未夹闭或剪断脐之前充盈球囊行肾时性肾下腹主动脉内球囊阻断;C组:胎儿完全娩出且脐带已夹闭或剪断后充盈球囊行暂时性肾下腹主动脉内球囊阻断。比较三组孕产妇剖宫产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子宫切除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新生儿1 min Apgar评分、血栓发生率的差异。检验水准设为a=0.05。结果:(一)暂时性肾下腹主动脉内球囊阻断技术在凶险性前置胎盘剖宫产术中的应用——倾向性评分匹配研究:经过检索我院电子病历系统及阅读孕产妇电子病历资料,最终符合入选标准的凶险性前置胎盘孕产妇例数为实验组40例,对照组367例。采用倾向性评分法匹配后最终成功匹配纳入统计学分析的凶险性前置胎盘孕产妇分别为实验组40例,对照组32例;匹配后两组孕产妇基线资料、混杂因素(协变量)一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凶险性前置胎盘孕产妇剖宫产术中出血量(Z=-3.12,P=0.002)、输血量(Z=-2.00,P=0.045)、输血率(X2=4.06,P=0.04)等结局指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上述指标均显着低于对照组。两组孕产妇剖宫产术中子宫切除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但实验组子宫切除率低于对照组,分别为实验组10%(4/40)、对照组25%(8/32)。两组孕产妇剖宫产手术时间、术后孕产妇住院天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1分钟Apgar评分、新生儿出生时体重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持续低流量稀肝素盐水灌注预防暂时性肾下腹主动脉内球囊阻断相关血栓形成的研究:本研究中有40名凶险性前置胎盘孕产妇符合入选标准。其中对照组20例,未采用持续低流量灌注稀肝素盐水预防血栓成,剖宫产术后发生血栓形成6例(6/20,30%),但均无明显阳性症状及血栓相关后遗症;实验组20例,采用持续低流量灌注稀肝素盐水预防血栓成,术后均未发现有血栓形成。两组间血栓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2=4.90,P=0.02);两组间剖宫产术中出血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669,P=0.50)。治疗血栓的方法有全身抗凝、插管溶栓及插管抗凝,6例患者中有1例失访,另5例血栓经治疗后完全溶解。本研究中所有孕妇均未出现其他与暂时性肾下腹主动脉内球囊阻断术有关的不良后果或并发症。(三)不同时机行暂时性肾下腹主动脉内球囊阻断在凶险性前置胎盘剖宫产术中的应用:共39例孕产妇符合纳入本研究标准,其中A组17例,B组8例,C组14例。三组孕产妇基线资料包括年龄、孕天、孕次、产次、剖宫产次等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孕产妇剖宫产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住院天数、新生儿1 min-Apgar评分、子宫切除率、血栓发生率等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暂性性肾下腹主动脉内球囊阻断技术能够有效减低凶险性前置胎盘孕产妇剖宫产术中的出血量,减少剖宫产术中输血量,降低剖宫产术中输血率;在减少剖宫产术子宫切除率方面也起到积极作用。并且不明显延长凶险性前置胎盘孕产妇剖宫产术后的住院天数、不对新生儿产生明显的危害。(2)凶险性前置胎盘剖宫产术中持续低流量灌注稀肝素盐水可有效减少或避免暂时性肾下腹主动脉内球囊阻断相关的血栓形成,并且无增大剖宫产术中出血量的风险。(3)凶险性前置胎盘剖宫产术中不同时机充盈球囊行暂时性肾下腹主动脉内球囊阻断并未对孕产妇及新生儿产生明显的不同结局。

闫旭[9](2020)在《盆腔脏器脱垂三种术式的疗效对比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背景和目的:盆腔脏器脱垂为中老年女性的常见病、多发病,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及人们对生活质量需求的提高,盆腔脏器脱垂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同时越来越多的患者选择寻求医疗帮助。目前关于脱垂的术式层出不穷,基于疾病自身特点其术后较高的复发率一直是困扰临床医生及患者的一大难题,寻求一种安全有效的术式更是我们探索的方向。本文对三种治疗盆腔脏器脱垂的术式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其手术相关、治疗效果、并发症及对患者性生活质量的影响,探讨三种术式的临床疗效及优缺点。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9年6月就诊于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的盆腔脏器脱垂患者共93例,按手术方式将其分为3组,分别为:研究组、对照1组、对照2组。研究组接受腹腔镜下全子宫及双侧附件切除术、阴道前后壁修补术、阴道断端圆韧带悬吊术,共28例;对照1组行应用网片的盆底重建术(包括全盆底重建术及改良盆底重建术),共35例;对照2组行传统阴式子宫切除术±阴道前后壁修补术,共30例。手术均由同级别医生操作完成,术中经过顺利,术后均治愈出院。比较三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时间、术后留置导尿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围手术期相关并发症、客观复发率、术后并发症及术后性生活质量,进一步探讨三种术式的临床疗效。统计学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秩和检验、c2检验、Fisher精确概率法、K-M曲线等。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三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年龄、产次、绝经时间、脱垂时间、脱垂程度分期及合并其他疾病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三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围手术期总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排气时间、留置导尿时间及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术后排气时间及术后留置导尿时间最长,对照1组围手术期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最高。3.术后1年内共87人坚持随访,三组患者术后随访期间性生活满意度、总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3个月、6个月客观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网片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1);术后12个月解剖学复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0),其中研究组复发率最低,对照2组复发率最高;且复发的K-M曲线不同,三组之间解剖学未复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结论:1.腹腔镜下全子宫及双侧附件切除术±阴道前后壁修补术、阴道断端圆韧带悬吊术;经阴道放置网片的盆底重建术;传统阴式子宫切除±阴道前后壁修补术均是治疗POP的有效术式。2.经阴道放置网片的盆底重建术术后近期解剖学治愈率较高,但围手术期手术相关并发症及术后的网片相关并发症发生率较高。3.腹腔镜下全子宫及双侧附件切除术±阴道前后壁修补术、阴道断端圆韧带悬吊术近期客观复发率低,其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随访研究。

张警方[10](2020)在《达芬奇机器人与传统腹腔镜在盆腔脏器脱垂骶骨阴道固定术中的对比研究》文中指出背景盆腔器官脱垂(pelvic organ prolapse,POP)是较常见的妇科疾病,中老年妇女发病率高。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日趋加深以及经产妇增多,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相关流行病学研究表明,30年内其发病率将增加到50%。POP患者常伴有排尿困难、尿失禁、排便困难、性生活不适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理、心理、生活质量及社交活动。依据POP患病程度不同,临床治疗可分为手术及非手术干预治疗。对于盆腔器官脱垂量化系统(pelvic organ prolapse quantification,POP-Q)II度以上的患者,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方法,而在众多术式中,经腹骶骨阴道固定术(abdominal sacrocolpopexy,AS.C)被认为是治疗阴道穹窿脱垂的金标准术式。随着微创理念的深入和大众审美的提高,腹腔镜骶骨阴道固定术(laparoscopic sacrocolpopexy,LSC)成为了继经腹手术方式的另一选择。LSC在解剖结局及功能恢复方面与ASC无差异,并在美容、减少疼痛及切口疝、缩短恢复时间、降低手术并发症等方面优势显着,已逐渐取代ASC。达芬奇机器人辅助骶骨阴道固定术(robotic-assisted sacrocolpopexy,RASC)是微创外科新技术的又一发展,达芬奇机器人系统具有可腕转手术器械,三维高清视野,大幅提升了手术的精确度和精细度。国外研究已报道RASC的安全可行性,及较传统腹腔镜术式在减少出血、术后恢复等方面的优势。由于我国机器人手术外科起步较晚,国内关于达芬奇机器人系统在骶骨阴道固定术的临床应用报道较少,更缺乏其与传统腹腔镜骶骨阴道固定术的对比研究,我院于2014年6月引进第三代达芬奇机器人Si系统,并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对该术式研究早,临床经验丰富,现将我院实施RASC和LSC的POP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进行对比研究,客观评述二者的区别、优劣势及并发症情况。目的探究达芬奇机器人辅助腹腔镜骶骨阴道固定术的安全性、可行性,并对其远期效益、潜在应用价值等进行探讨。资料与方法本研究收集2014年6月至2020年1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48例实施骶骨阴道固定术的POP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其中行RASC患者46例(机器人组),行LSC患者102例(传统腹腔镜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围术期指标和疗效。以患者术后3月、6月、12月POP-Q分度的改善评估两组的客观治愈率;以患者术后自觉症状的消失评估两组的主观治愈率;以术后3月盆底障碍影响问卷(pelvic floor impact questionnaire-7,PFIQ-7)及术后 1 2 月盆腔器官脱垂尿失禁性功能问卷(pelvic organ prolapse urinary incontinence sexual questionnaire-12,PISQ-12)评分评估患者术后盆底脏器功能及性生活恢复情况。利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定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定性资料以例数和百分比[n(%)]表示。定量资料中符合正态分布的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采用Mann-Whitney秩和检验;定性资料中等级资料采用Mann-Whitney秩和检验,无序分类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双侧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及术前POP-Q分期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开腹,无术中并发症。2.机器人组手术时间(163.67±45.66 min)明显低于传统腹腔镜组(186.06±53.04 min),P=0.014。机器人组术中出血量(43.70±39.52 ml)明显低于传统腹腔镜组(55.35±40.29 ml),P=0.041。机器人组术后住院天数(6.57±4.75 d)明显低于传统腹腔镜组(6.49±1.95 d),P=0.024。两组的盆腹腔粘连、术后留置尿管天数、术后排气时间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3.机器人组短期并发症5例(10.87%),远期并发症2例(4.35%)。传统腹腔镜组短期并发症11例(10.78%),远期并发症2例(1.96%)。两组手术短期及远期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 0.988;P=0.407)。4.机器人组术后3月POP-Q各指示点除阴裂长度(genital hiatus,gh)、会阴体长度(perineal body,pb)、阴道总长度(total vaginal length,TVL)外均有明显改善,客观治愈率97.83%,术后2年1例复发。传统腹腔镜组术后3月POP-Q各指示点除pb、TVL外均有明显改善,客观治愈率100%。两组术后3月、6月、12月POP-Q各指示点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两组客观治愈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97.83%vs 100%,P=0.135)。5.机器人组主观治愈率95.65%(44例表示满意),传统腹腔镜组主观治愈率98.04%(100例表示满意),两组主观治愈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95.65%vs 98.04%,P=0.407)。6.机器人组术后3月PFIQ-7评分较术前有明显改善(80.46±11.26 vs 23.35±4.41,P<0.001),术后12月PISQ-12评分较术前有明显改善(22.70±4.06 vs 34.90±2.12,P<0.001)。传统腹腔镜组术后3月PFIQ-7评分较术前有明显改善(82.78±8.38 vs 24.36±5.01,P<0.001),术后 12 月 PISQ-12 评分较术前有明显改善(23.20±3.92 vs 34.10±2.54,P<0.001)。两组术后 3 月 PFIQ-7 及术后 12月PISQ-12评分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126;P=0.257)。结论1.RASC手术安全性及治愈率与LSC相当,且操作精细、视野清晰,有效降低出血及术后恢复时间,是用于POP的安全可行有效的替代治疗方案。2.RASC较LSC可显着减少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住院天数。3.根据中期随访数据,RASC与LSC术后主客观治愈率、手术并发症率无显着差异。两组的解剖结构、泌尿及排便功能、性生活质量较术前明显改善,随访满意度高。

二、产后35天阴道后壁血肿1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产后35天阴道后壁血肿1例(论文提纲范文)

(1)不同POP-Q分度的盆腔器官脱垂的中医证素分布特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POP的现代医学研究概况
        1.1.流行病学
        1.2.发病机制及危险因素
        1.3.诊断
        1.4.治疗
    2.POP的传统医学研究概况
        2.1.病因病机
        2.2.中医治疗
    3.立题意义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3.诊断标准
        1.4.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2.信息采集
        2.1.基本信息采集
        2.2.体格测量指标
        2.3.POP的确诊及进行POP-Q分度
        2.4.四诊信息采集
    3.数据库的建立
    4.统计学的处理
    5.研究结果
        5.1.不同POP-Q分度的POP患者的分布情况
        5.2.不同POP-Q分度的POP患者的年龄分布情况
        5.3.不同POP-Q分度的POP患者的BMI分布情况
        5.4.不同POP-Q分度的POP患者的孕产分布情况
        5.5.不同POP-Q分度的POP患者的相关病史分布情况
        5.6.POP患者的证素分布情况
        5.7.不同POP-Q分度的POP患者的证素分布情况
第三部分 讨论
    1.POP患者的POP-Q分度的基本情况及分布特点分析
    2.不同POP-Q分度的POP患者的年龄分布特点分析
    3.不同POP-Q分度的POP患者的BMI分布特点分析
    4.不同POP-Q分度的POP患者的孕产分布特点分析
        4.1.不同POP-Q分度的POP患者的产次分布特点分析
        4.2.不同POP-Q分度的POP患者的会阴裂伤史分布特点分析
    5.POP患者的相关病史分布特点分析
    6.POP患者的证素分布特点分析
        6.1.不同POP-Q分度的POP患者的病位证素分布特点分析
        6.2.不同POP-Q分度的POP患者的病性证素分布特点分析
    7.本次研究对POP治疗方面的指导意义
    8.总结与感悟
    9.本研究的创新点和不足的地方
        9.1.本研究的创新点
        9.2.本研究不足的地方
第四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盆腔器官脱垂的中西医临床研究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2)女性髂耻韧带生物力学、临床解剖及髂耻韧带固定术随机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绪言
    1.手术的核心是顶端修复
    2. 加强对盆底解剖的认识,是手术改良的关键
    3. 髂耻韧带——新的顶端锚定点,尚待深入研究
第一部分: 女性骨盆髂耻韧带生物力学研究
    1. 引言
        1.1 盆底解剖还未完全明确,存在争议
        1.2 髂耻韧带——新的顶端锚定点探寻
        1.3 髂耻韧带生物力学研究为手术提供有力依据
    2. 研究目的与内容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内容
    3. 材料与方法
        3.1 尸体材料
        3.2 主要试验器材解剖用器械和材料
        3.3 尸体标本的预处理
    4. 观察Retzius间隙髂外血管区域的结构
        4.1 解剖方法
        4.2 观察测量指标
        4.3 结果
        4.4 讨论
        4.5 结论
    5. 髂耻韧带生物力学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2 结果
        5.3 讨论
        5.4 结论
        5.5 小结
第二部分: 髂耻韧带临床解剖
    1. 引言
    2 研究目的
    3. 资料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纳入标准
        3.3 手术方式
    4. 结果
    5. 讨论
    6. 结论
第三部分: 髂耻韧带固定术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
    1. 引言
    2.研究目标
        2.1 解决关键性技术问题
    3 资料与方法
        3.1 试验设计
        3.2 研究对象
        3.3 入选标准
        3.4 排除标准
        3.5 剔除标准
        3.6. 中止标准
        3.7 术前评估
        3.8 治疗方案
        3.9 指标及评定标准
        3.10 统计学处理
    4. 结果
        4.1 患者的一般资料
        4.2 各组患者的手术资料
        4.3 手术的疗效
        4.4 手术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5. 讨论
    6. 结论
结语
综述 盆腔器官脱垂发病相关的髙危因素的分析及治疗方法进展的讨论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及答辩情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论文1
论文2

(3)解剖性修复在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第二章 研究资料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纳入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2 一般资料
    2.3 术前准备
    2.4 手术方法
        2.4.1 前盆腔缺陷患者给予阴道前壁修补+会阴修补+腹腔镜下耻骨后Cooper韧带悬吊术
        2.4.2 中盆腔缺陷患者给予经阴子宫切除+会阴修补+腹腔镜下高位骶韧带悬吊+圆韧带缩短悬吊术
        2.4.3 后盆腔缺陷患者给予阴道后壁+会阴修补术
    2.5 术后处理
    2.6 观察指标
    2.7 术后随访
    2.8 统计学处理
第三章 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盆底缺陷的分类以及手术方式的选择
    3.3 术前脱垂程度
    3.4 围手术期资料
    3.5 术前与术后POP-Q各指示点统计分析
    3.6 术前与术后患者生活质量评分统计
    3.7 术后并发症以及复发情况
第四章 讨论
    4.1 盆腔脏器脱垂概述
    4.2 盆腔脏器脱垂的发病因素
        4.2.1 妊娠与分娩
        4.2.2 年龄和衰老
        4.2.3 腹压增加
    4.3 前盆腔缺陷的手术治疗
    4.4 中盆腔缺陷的手术治疗
    4.5 后盆腔缺陷的手术治疗
    4.6 解剖性修复的疗效研究
    4.7 术后并发症及脱垂复发的探讨
    4.8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第五章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综述 盆腔脏器脱垂的治疗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腹腔镜下侧腹壁悬吊术治疗子宫脱垂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对照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2.1 选取患者以及纳排标准
        2.1.1 研究对象分组
        2.1.2 患者手术前需评估内容
    2.2 研究方法
        2.2.1 术前准备
        2.2.2 术中对侧腹壁悬吊术所用网片进行裁剪
        2.2.3 手术步骤
        2.2.4 手术后护理
        2.2.5 观察指标
    2.3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
        3.1.1 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3.1.2 两组患者术前POP分度情况比较
        3.1.3 两组患者内科合并症及术中伴随手术情况比较
    3.2 围手术期两组患者参数比较
    3.3 两组患者术前、术后 6 月及术后 12 月POP-Q各指示点比较
    3.4 两组患者术前、术后 6 月及术后 12 月功能结果比较
    3.5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比较
    3.6 两组患者复发情况
    3.7 两组患者住院期间花费
第四章 讨论
    4.1 盆腔器官脱垂功能解剖新进展及保留子宫的意义
    4.2 近几年国内外对治疗子宫脱垂新型手术的探索
    4.3 腹腔镜下侧腹壁悬吊术治疗子宫脱垂的优势
    4.4 前盆底重建术及网片相关并发症
    4.5 子宫脱垂的预防、展望以及本研究的不足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件一 文献综述 保留子宫经腹腔镜或经阴道不同手术入路治疗子宫脱垂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件二 盆底功能障碍问卷(PFDI-20)
    附件三 盆腔脏器脱垂/尿失禁性功能问卷(PISQ-12)
致谢
作者在读研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6)子宫横形环状缝合法治疗宫缩乏力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1章 资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2.1 诊断标准
        2.2 手术方法
        2.3 研究方法
    3.统计学方法
第2章 结果
    第1部分 子宫横形环状缝合法与宫腔纱条填塞法在剖宫产术中治疗子宫收缩乏力的结果分析
        1.两组方法患者一般情况比较
        1.1 子宫横形环状缝合组与子宫腔纱条填塞组两组年龄分析比较
        1.2 子宫横形环状缝合组与子宫腔纱条填塞组的孕产次及孕周、新生儿出生体重比较
        1.3 子宫横形环状缝合组与子宫腔纱条填塞组两组手术指征的构成比比较
        1.4 子宫横形环状缝合组与子宫腔纱条填塞组两组手术方式的住院时间及手术时间比较
        2.子宫横形环状缝合组与子宫腔纱条填塞组两组手术方式的术中出血量及术后 24 小时出血量比较
        3.两组手术方式的新生儿窒息率、产后出血率、输血率、产褥病率及子宫切口愈合不良比较
        4.子宫横形环状组与子宫腔纱条填塞组两组手术方式术后并发症的比较
        5.子宫横形环状缝合组与子宫腔纱条填塞组两组方法母儿结局的比较
    第2部分 子宫横形环状缝合法与宫腔球囊填塞法在治疗宫缩乏力中的结果分析
        1.子宫横形环状缝合组及宫腔 Bakri 球囊填塞组的一般情况分析
        1.1 子宫横形环状缝合组及宫腔 Bakri 球囊填塞组的孕妇年龄分析
        1.2 研究组子宫横形环状缝合组及宫腔 Bakri 球囊填塞组的孕妇孕产次、孕周及新生儿出生体重比较
        1.3 研究组子宫横形环状缝合组及宫腔 Bakri 球囊填塞组的住院时间及手术时间比较
        2.研究组子宫横形环状缝合组及宫腔 Bakri 球囊填塞组的手术指征及产后出血分析
        3.研究组子宫横形环状缝合组及宫腔 Bakri 球囊填塞组的术中出血量及术后 24 小时出血量比较
        4.研究组子宫横形环状缝合组及宫腔 Bakri 球囊填塞组的新生儿窒息率、产后出血率、输血率、产褥病率及子宫切口愈合不良分析比较
        5.宫腔球囊组出血情况、球囊放置时间与出血量的关系以及球囊放置成功与失败的原因分析
        5.1 宫腔 Bakri 球囊填塞组的分娩方式不同、球囊放置时间不同产后出血量及 24 小时出血量比较
        5.2 宫腔球囊填塞组止血成功与失败的原因分析
        5.3 宫腔球囊填塞组中联合使用其他止血方法的分析
        6.研究组子宫横形环状缝合组及宫腔 Bakri 球囊填塞组母儿预后及并发症的比较
第3章 讨论
    1.子宫横形环状缝合法与宫腔填纱法在剖宫产术中治疗子宫收缩乏力两种手术方法的讨论
        1.1 子宫横形环状缝合组与宫腔纱条填塞组两组病例发生子宫收缩乏力的一般原因讨论
        1.2 子宫横形环状缝合组与子宫腔纱条填塞组两者治疗子宫收缩乏力中止血效果的讨论
        1.3 子宫横形环状缝合组与子宫腔纱条填塞组两组手术方法安全性讨论
        1.4 子宫横形环状缝合组与子宫腔纱条填塞组两组并发症及母儿结局的讨论
        1.5 子宫横形环状缝合组与子宫腔纱条填塞组优缺点的讨论
        1.6 子宫横形环状缝合组与宫腔纱条填塞组两组止血方法选择的讨论
    2.子宫横形环状缝合组与宫腔球囊填塞组治疗子宫收缩乏力的讨论
        2.1 子宫横形环状缝合法与宫腔球囊填塞法两组方法的一般情况讨论
        2.2 子宫横形环状缝合法与宫腔球囊填塞法两组方法在治疗子宫收缩乏力中的效果讨论
        2.3 子宫横形环状缝合法与宫腔球囊填塞两组方法在治疗子宫收缩乏力中的优缺点分析
        2.4 两组方法的术中术后并发症以及母儿结局的讨论
        2.5 子宫收缩乏力的治疗方法的讨论
结语
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产后出血诊治的最新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学术论文
致谢

(7)腹腔镜下三种术式治疗中重度子宫脱垂的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1.1 纳入标准
        1.2 排除标准
    2.研究方法
        2.1 分组
        2.2 术前准备
        2.3 手术方法
        2.4 术后处理
    3.观察资料及评价指标
        3.1 基本资料
        3.2 围手术期资料
        3.3 术后评价指标
    4.统计学处理
结果
    1.基本资料
    2.围手术情况
    3.术后随访
        3.1 主观结局
        3.2 客观结局
        3.3 术后远期并发症
        3.4 术后复发及再手术情况
讨论
    1.中盆腔器官脱垂的手术治疗
        1.1 腹腔镜下高位宫骶韧带悬吊术(LHUS)
        1.2 腹腔镜阴道骶骨固定术(LSC)
        1.3 圆韧带在子宫脱垂手术治疗中的作用
    2.子宫脱垂三术式手术治疗效果的分析
        2.1 围手术情况
        2.2 功能学疗效
        2.3 解剖学疗效
        2.4 并发症
    3.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
附录
致谢

(8)暂时性肾下腹主动脉内球囊阻断技术在凶险性前置胎盘剖宫产术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暂时性肾下腹主动脉内球囊阻断技术在凶险性前置胎盘剖宫产术中的应用—倾向性评分匹配研究
    1.1 引言
    1.2 资料与方法
    1.3 结果
    1.4 讨论
    1.5 结论
第2章 持续低流量稀肝素盐水灌注预防暂时性肾下腹主动脉内球囊阻断相关血栓形成的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2.5 结论
第3章 不同时机行暂时性肾下腹主动脉内球囊阻断在凶险性前置胎盘剖宫产术中的应用
    3.1 引言
    3.2 资料与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3.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图
附表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介入技术在凶险性前置胎盘剖宫产术的应用
    参考文献

(9)盆腔脏器脱垂三种术式的疗效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1章 引言
第2章 综述
    2.1 前盆腔缺陷
        2.1.1 阴道前壁修补术
        2.1.2 前盆腔重建术
        2.1.3 阴道旁修补术
    2.2 后盆腔缺陷
        2.2.1 直肠前突修补术
        2.2.2 阴道后壁修补术
        2.2.3 应用网片修补术
        2.2.4 其他术式
    2.3 中盆腔缺陷
        2.3.1 阴式子宫切除术
        2.3.2 骶韧带缩短术及高位骶韧带悬吊术
        2.3.3 骶棘韧带固定术(Sacrospinous ligament fixation SSLF)
        2.3.4 骶骨固定术
        2.3.5 其他
第3章 资料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1.1 临床资料
        3.1.2 诊断标准、纳入及排除标准
    3.2 手术
        3.2.1 术前准备
        3.2.2 麻醉方法
        3.2.3 手术方法
        3.2.4 术后处理
    3.3 术后随访
    3.4 统计方法
第4章 结果
    4.1 术前一般临床资料
        4.1.1 年龄
        4.1.2 分娩次数
        4.1.3 绝经年限
        4.1.4 脱垂时间
        4.1.5 其他伴随疾病
        4.1.6 POP-Q分度
    4.2 围手术期相关数据资料
        4.2.1 手术时间
        4.2.2 术后排气时间
        4.2.3 留置导尿时间
        4.2.4 术后住院时间
        4.2.5 围手术期并发症
        4.2.6 手术相关并发症
    4.3 术后随访期间相关资料
        4.3.1 POP-Q分度
        4.3.2 解剖学复发
        4.3.3 性生活满意度
        4.3.4 并发症
        4.3.5 网片相关并发症
第5章 讨论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10)达芬奇机器人与传统腹腔镜在盆腔脏器脱垂骶骨阴道固定术中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语一览表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盆腔脏器脱垂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四、产后35天阴道后壁血肿1例(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POP-Q分度的盆腔器官脱垂的中医证素分布特点研究[D]. 黄毅.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2]女性髂耻韧带生物力学、临床解剖及髂耻韧带固定术随机对照研究[D]. 彭程. 山东大学, 2021(11)
  • [3]解剖性修复在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中的应用研究[D]. 薛晨月. 山东大学, 2021(09)
  • [4]腹腔镜下侧腹壁悬吊术治疗子宫脱垂的疗效分析[D]. 耿伟. 青海大学, 2021(01)
  • [5]改良阴道后壁修补术和阴道后壁环肌紧缩术治疗产后阴道松弛的效果比较[J]. 娄艳红,王军杰,刘岩,李佳佳,郭冰冰. 中国实用医刊, 2020(23)
  • [6]子宫横形环状缝合法治疗宫缩乏力的临床研究[D]. 韩志萍. 汕头大学, 2020(02)
  • [7]腹腔镜下三种术式治疗中重度子宫脱垂的疗效研究[D]. 高冬霞. 青岛大学, 2020(01)
  • [8]暂时性肾下腹主动脉内球囊阻断技术在凶险性前置胎盘剖宫产术中的应用[D]. 罗荣光. 南昌大学, 2020(08)
  • [9]盆腔脏器脱垂三种术式的疗效对比分析[D]. 闫旭. 吉林大学, 2020(08)
  • [10]达芬奇机器人与传统腹腔镜在盆腔脏器脱垂骶骨阴道固定术中的对比研究[D]. 张警方. 郑州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产后35天阴道后壁血肿1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