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化学稳定性的近似估计

玻璃化学稳定性的近似估计

一、玻璃化学稳定性的近似估算(论文文献综述)

王京浩,丰水平[1](2021)在《啤酒瓶析晶原理分析及综合防控方案》文中认为啤酒瓶析晶问题是困扰啤酒企业的顽疾之一,尤其是玻瓶析晶造成的析晶酒,不仅影响啤酒品牌形象,还存在着食品安全风险。本文对啤酒瓶析晶问题进行了四个反应阶段的深度原理分析,并制定了包含玻瓶工厂生产阶段、啤酒企业使用阶段在内的综合防控方案。

王淑欣[2](2021)在《Ce3+/Eu2+掺杂氮(氧)化物的电子结构和长余辉发光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面向安防监控、食品安全、类太阳光LED健康照明以及夜光照明等领域的迫切需求,研发新型高效深红-近红外发光材料、紫光/蓝光激发新型高效稀土发光材料以及新型高效长余辉发光材料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Ce3+/Eu2+掺杂氮(氧)化物发光材料由于其丰富的结构多样性、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和优异的发光性能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因此,本论文主要研究Ce3+/Eu2+掺杂氮(氧)化物发光材料中材料组分和结构对基质材料和掺杂离子电子结构的影响,构建组分-结构-性能相关关系,为新型高性能发光材料的研发提供理论支撑。同时,基于材料的电子结构,设计研发新型氮氧化物长余辉发光材料β-Sialon:Eu2+以及调控暖色调氮化物长余辉发光材料Sr2Si5N8:Eu2+的长余辉性能。本论文主要研究工作及结论如下:(1)通过统计分析Ce3+/Eu2+掺杂氮化物发光材料的结构和光谱数据,结合理论分析,建立了 Ce3+/Eu2+掺杂氮化物发光材料中Ce3+和Eu2+5d能级的晶体场劈裂与材料组分和结构之间的定量相关关系。结果表明配位数越大,晶体场劈裂越小。在配位数相同的情况下,晶体场劈裂εcfs与平均配位键长Rav的负二次方成正比。在相同基质材料中Eu2+5d能级晶体场劈裂是Ce3+的0.76倍。(2)修正了 Ce3+掺杂氮化物发光材料中Ce3+5d能级质心移动与材料组分和结构的定量关系,同时依据键价理论和配位多面体的稳定性提出了确定氮化物中阳离子配位数的统一标准。通常情况下,对中心阳离子的键价贡献大于4%的阴离子与中心阳离子配位,同时考虑到配位多面体需满足具有较高对称性和稳定性的要求,该阈值可在小范围内进行调整。通过分析Ce3+掺杂氮化物发光材料的光谱数据和结构数据,结合发光理论,得到光谱极化率和平均阳离子电负性的定量相关关系。将其与晶体场劈裂研究结果相结合,即可从理论的角度直接预测Ce3+掺杂氮化物发光材料的激发谱特征,对新型氮化物荧光粉的研发具有指导意义。(3)通过统计分析大量Ce3+/Eu2+掺杂无机化合物的结构和光谱数据,结合发光理论,获得了 Ce3+/Eu2+掺杂无机发光材料的斯托克斯位移与基质材料的组分和结构之间的相关关系。斯托克斯位移和有效平均配位键长Rav正相关。在卤化物和硫属化合物中,斯托克斯位移分别按照从氟化物到氯化物到溴化物和从氧化物到硫化物到硒化物的顺序依次降低。而斯托克斯位移和阳离子配位数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4)发现了β-Sialon:Eu2+的绿光长余辉发光现象,并研究其长余辉性能。DFT计算结果表明Al-O取代Si-N在β-Sialon中引入有效的缺陷中心,使材料具备长余辉性能。通过对比分析激发光谱和余辉激发光谱,发现陷阱填充过程中离化电子主要来自4f基态。基于此,提出一种新型构筑HRBE电子结构图的方法,即使用余辉激发光谱的起始能量估算Eu2+4f能级和基质材料导带底的能量差,从而确定Eu2+4f能级的能量位置。并应用这一方法,构筑β-Sialon的电子结构图,阐明其长余辉机理。(5)通过H3BO3共掺杂提高橙红光长余辉发光材料Sr2Si5N8:Eu2+的长余辉性能。通过分析余辉衰减曲线强度变化,证实H3BO3中B3+和O2-共同起到增强余辉的作用。热释光谱表明Sr2Si5N8:Eu2+,B3+,O2-相对对比样品具有最大陷阱密度。该研究表明B3+可以在硅氮化合物中引入合适的陷阱能级,从而提高其长余辉性能。

刘瑞旺[3](2021)在《白光LED用镝铕掺杂玻璃的发光性能研究》文中指出固态照明一直被认为是最理想的照明方式,目前商用的固态照明主要以GaInN蓝光芯片组合YAG:Ce黄光荧光粉来实现,虽然这种组合有许多优点,但仍然有很多不足之处:比如组合白光中缺少红光成分,显色性能差,而且这种组合采用透明树脂封装,会出现荧光粉分布不均匀,散热性能差导致树脂快速老化泛黄使发光变色,影响使用寿命等。发光玻璃以其优良的稳定性,高透明度,制备工艺简单,且可制备出各种形状等优点,可以用于白光LED研究的候选材料,极具研究价值。本论文采用传统高温熔融冷却法制备了四个系列的Dy3+/Eu3+掺杂GeO2-SiO2-BaO-Ga2O3(GSBG)发光玻璃,通过X射线衍射光谱、傅里叶红外光谱、拉曼光谱对玻璃的结构进行了分析,通过吸收透过光谱、激发发射光谱、荧光衰减时间对玻璃的发光性能进行了研究,测试及计算了发光玻璃的一系列基本性能参数(密度、折射率、禁带宽度、色坐标、色温、色纯度等),结合稀土发光理论(J-O理论)能量传递理论(德克斯特(Dexter)的能量转移公式和I-H模型)对掺杂稀土的能量转移形式进行了研究。研究中发现GSBG玻璃系统中存在[SiO4]、[GeO4]、[GeO6]和[SiO4]&[GeO4]多种配位体结构,Ge/Si比例变化会引起这些结构的变化并影响着掺杂稀土的离子间距、稀土离子所处环境结构的对称度和玻璃的发光强度。通过红外拉曼对这些结构进行分析并通过理论进行证实,并找到了最佳Ge/Si比。在Dy3+/Eu3+掺杂GSBG玻璃发光性能研究中,发现Dy3+离子主要呈现出(483 nm)蓝光和(574 nm)黄光,且在单掺时可以得到白光发射;Eu3+离子呈现出589 nm和614 nm的红光,色纯度最高达到96.6%;存在Dy3+到Eu3+的能量传递,Eu3+的掺入对Dy3+的白光有调节作用,有效的解决了Dy3+单掺白光玻璃中缺红光的问题。本文对白光LED用稀土离子掺杂发光玻璃材料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文中所用的理论和实验分析对稀土离子发光性和玻璃结构的研究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李莎莎[4](2020)在《钙钛矿量子点微晶玻璃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全无机卤化铅铯钙钛矿量子点材料因具有非凡的光电性能而获得了广泛的关注。然而,全无机钙钛矿的不稳定性和对光致发光机理的了解不足,阻碍了实际应用。因此,探索具有优异稳定性的钙钛矿材料制备新途径至关重要。本文采用固相烧结法和调控热处理温度,实现卤化铅铯钙钛矿量子点在稳定的无机玻璃基质中析出。在玻璃致密结构的保护下,与其他钙钛矿材料相比,卤化铅铯钙钛矿量子点玻璃具有更为优异的稳定性和环保性能,同时此类材料具有高透过率和高光致发光量子产率。进一步调控玻璃中构成钙钛矿组分Cs2CO3掺杂浓度、Br引入源(NaBr/KBr)变化以及基质玻璃中稀土Tb3+离子掺杂,制备了多种具有不同物相的钙钛矿量子点多组分玻璃,深入研究了不同物相钙钛矿量子点玻璃的结构、物相、形貌和光致发光机理。结果表明,0-D Cs4PbBr6量子点多组分玻璃的晶相、形貌和光致发光特性与3-D CsPbBr3量子点多组分玻璃明显不同,为钙钛矿Cs4PbBr6材料光学特性的起源争议问题提供了独特见解,排除Cs4PbBr6和CsPbBr3共存的影响。同时,研究了上述材料在白光发光二极管器件、上转换发光及X射线光致发光等领域的应用,为钙钛矿纳米晶在光电器件的设计和实际应用提供了可能。具体工作包括以下几点:(1)通过熔融淬火工艺和调控Cs2CO3浓度,成功制备了一系列不同物相的3-D CsPbBr3量子点多组分玻璃和0-D Cs4PbBr6量子点多组分玻璃。研究发现,玻璃中不同的Cs:Pb化学计量比,建立富Cs环境时,菱形Cs4PbBr6相量子点在玻璃中容易自结晶。Cs4PbBr6显示出独特的发光特性与带隙中的固有缺陷状态有关。(2)3-D CsPbBr3量子点多组分玻璃具有较小的量子点晶粒尺寸(~1.96 nm)和较高的激子结合能(~362±18 me V)。此类材料表现出良好的光致发光性能以及对空气、光和水的良好稳定性。在材料长期的耐水性测试中,3-D CsPbBr3量子点多组分玻璃的铅迁移量极低,表明此类材料具有优异的环保性能。温度相关的可逆光致发光线性响应和热循环稳定性表明3-D CsPbBr3量子点多组分玻璃可能成为低成本温度传感器材料的潜在候选。同时3-D CsPbBr3量子点多组分玻璃首次实现了980 nm激发的上转换发光。(3)最佳热处理温度下所制备的0-D Cs4PbBr6量子点玻璃具有更稳定的结构,高透过率(~90%),窄的最大半峰全宽(~20 nm),高光致发光量子产率(~22%)和现有报道同类材料最好的稳定性。Cs4PbBr6量子点玻璃对温度的可逆线性荧光响应可成为低成本温度计的潜在候选材料。此外,以0-D Cs4PbBr6量子点玻璃为组成材料,获得了高性能WLED器件。同时,0-D Cs4PbBr6量子点多组分玻璃作为光学增益介质,首次实现了在980 nm激发的上转换发光。(4)构成钙钛矿量子点组分Br由KBr提供,相较于Br由NaBr提供的钙钛矿量子点玻璃,此类钙钛矿量子点玻璃的离子流动性差,钙钛矿量子点不容易以纯相形式析出,进而得到了一系列CsPbBr3/Cs4PbBr6和Cs4PbBr6/CsPbBr3量子多组分玻璃。由于更为致密玻璃基质的保护作用以及K+对玻璃中量子点缺陷的钝化作用,两种复合量子点组分玻璃具有更高的光致发光量子产率(~28%;~26%)。耐水性测试中未检测到铅的迁移,表明两类材料具有现有文献报道最优环保性能。同时两种复合量子点多组分玻璃实现了980 nm激发的上转换发光和X射线激发的光致发光。(5)稀土Tb3+离子具有丰富的4f-4f和4f-5d能级跃迁结构,较长的荧光寿命和较宽的发射波长范围。通过调节Tb3+离子掺杂浓度,成功制备了一系列Tb3+掺杂0-D Cs4PbBr6量子多组分玻璃。通过Tb3+离子与钙钛矿带隙之间的能量传递,极大提高了0-D Cs4PbBr6量子点多组分玻璃的光致发光量子产率(~31%)。

李东琦[5](2020)在《QDSSC用TiO2/聚苯胺复合光阳极的制备及其光伏性能》文中研究表明TiO2半导体由于其优异的光电特性、良好的化学稳定性、高表面活性等特点,是最广泛应用于太阳能电池的光阳极材料。然而,传统的TiO2光阳极结构简单,光生电子于光阳极内的传输依赖于载流子扩散作用,限制了电池器件光伏性能的提升。研究者对于TiO2光阳极形貌和结构进行了大量的改性工作,但其仍存在着光阳极内部电势弱、界面传输复合率高等问题。为了满足光敏化剂与日俱新的光生电子产率,迫切需要开发高电子传输能力的光阳极材料。本文通过离子掺杂、杂化和材料复合等方式改性TiO2光阳极,从调节光阳极导带位置和载流子浓度出发,提高电子传输能力。为了提高电子运输效率,本文以垂直生长的TiO2纳米线阵列(NWA)作为电子传输骨架,并构建TiO2复合光阳极。高结晶度的垂直NWA形貌缩短了电子导出距离,提供了低缺陷的有序导出路径,二者有效降低了电子在光阳极内的传输损耗。以CdSxSe1-x量子点敏化太阳能电池的光伏性能评价TiO2复合光阳极的电子传输能力变化。制备TiO2同质复合光阳极以提高各层晶格匹配,降低界面电阻,进而增加电子的有效传输。分别制备了化学浴沉积和水热体系的TiO2空穴阻挡层,并原位生长TiO2 NWA,构建晶型一致的同质复合光阳极。改变反应工艺参数来调节Ti3+自掺杂以降低TiO2的导带位置,提高载流子浓度,提升了复合光阳极的电子传输能力。其中PBS型TiO2复合光阳极具有相对更高的电子传输能力,组装电池光伏性能:PCE 7.54%、Jsc 18.93 mA·cm1-2、Voc 0.779 V、FF 51.1%。构建TiO2/n型聚苯胺的异质结复合光阳极以提高光阳极的内建电势,进而提升光阳极内的电子驱动力。通过一步方波电聚合法,以非质子型1-乙基-3-甲基米咪唑硫酸乙酯([EMIM]+[EtSO4]-)离子液体作为掺杂剂,分别制备了恒压和恒流体系的n型改性聚苯胺空穴阻挡层(AIL-PAcp、AIL-PAcc);以n型聚苯胺作为空穴阻挡层,原位生长TiO2 NWA构建异质复合光阳极。相较于同质结构,异质结光阳极提供了稳定持续的增强驱动力,抑制了电子在光阳极内的积累,提升光电子的扩散距离。其中恒压体系的TiO2/AIL-PAcp复合光阳极表现良好,具有更高的电子传输能力,电池光伏性能提升明显:PCE 10.50%、Jsc21.59 mA·cm1-2、Voc 0.869 V、FF 56.1%。为了提高复合光阳极的电子承载容量,提升膜层载流子浓度,构建TiO2/杂化n型聚苯胺的复合光阳极。利用n型聚苯胺分子内碳环π-π堆叠结构之间微弱色散力和Ti羟基络合物水解随水浴温度控制的特性,以化学浴沉积和电吸附方法向聚苯胺分子链之间杂化TiO2、[EMIM]+,分别制备了恒压和恒流体系的杂化n型聚苯胺((TiO2+AIL)-PAcp、(TiO2+AIL)-PAcc);以杂化聚苯胺作为空穴阻挡层,原位生长TiO2 NWA构建异质复合光阳极。杂化中Ti-N键的形成提升了p-π共轭键电荷密度,[EMIM]+的静电吸附牵引增加了电子云的偏移程度。TiO2/杂化聚苯胺复合光阳极的电子传输能力有所提升,电池的传荷电阻明显下降,电池效率提升。TiO2/(TiO2+AIL)-PAcp复合光阳极具有相对更高的电子传输能力,组装电池光伏性能明显提升:PCE 11.18%、Jsc 25.00 mA·cm*-2、Voc0.815 V、FF 54.9%。

李一[6](2020)在《混合溶剂与铁氰配位基团对质子交换膜结构与性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是一种可以直接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电化学装置,具有清洁、响应迅速、高效等特点。其中,质子交换膜(PEM)作为燃料电池中的核心部件,其工作性能以及适用耐用性对PEMFC的性能和寿命有很大的影响。通常情况下,PEM的耐久性与相对湿度环境以及PEM的热稳定性、机械稳定性、化学稳定性有关,而燃料电池的工作性能取决于PEM中有效的质子运输以及PEMFC中的有效水管理。因此,为了获得足够高的质子传导率,质子传导组分是PEM设计中的首要考虑因素之一。由此可见,为了提高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实用耐用性、少其在使用时的性能损失,对质子传导组分的选择至关重要。本文首先探究了溶剂对溶液浇铸法制备的质子交换膜的结构与性能的影响。制备了两种不同磺化度的SPEEK膜,通过采用不同的混合溶剂,使用溶液浇铸法制备成膜。结果显示,NMP中加入乙二醇和四甲基苯这两种非溶剂可以促进膜的相分离,使膜具有更大的亲水相,从而提高PEM的性能。进一步引入铁氰配位基团与含氟弹性体FC2178进行配位,设计合成出一种新型的PEM。该膜利用铁氰配位基团的自由基清除能力以及优异的质子传导能力,在保证了膜具有高性能的同时,还提高了膜的稳定性以及耐久性。得到了与Nafion 212膜相比各项性能均有明显优势的结果,由此可见新型PEM在PEMFC的应用中有很大的前途。针对上述研究发现的铁氰配位基团的优秀质子传导性和耐久性,为了进一步探究铁氰配位基团的自由基清除能力,将亚铁氰化钾和铁氰化钾稳定剂物质通过物理手段掺入到全氟化和烃基质子传导性PEM中。根据PEMFC能评估的结果,可以看出对于不同分子成分的聚合物基质,基于亚铁氰化钾和铁氰化钾的复合膜的PEMFC耐久性明显高于原始膜和基于美国能源部批准的Ce3+添加剂制备的复合膜。此外,与Ce3+复合膜相比,亚铁氰化钾和铁氰化钾复合膜具有两个显着优点,一是额外的质子带来了更大的电池输出,二是氢键的建立带来了更强的添加剂保留。因此,亚铁氰化物和铁氰化物这两类物质在改善各类PEM的化学稳定性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和极高的通用性。

滕丽鸣[7](2020)在《稀土掺杂氟氧化物玻璃与微晶玻璃的设计、制备及光学性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围绕稀土掺杂氟氧化物玻璃与微晶玻璃的制备及其光学性质研究展开,包括以下三部分内容:(1)Ce掺杂透明玻璃的制备及全波段抗紫外性能。受环境污染的影响,地球臭氧层逐年变薄,人们也越来越重视抗紫外线(UV)辐射材料的开发。本工作采用熔融淬冷法成功地制备了透明度高的铈掺杂块体玻璃。结合实验过程与激发光谱、发射光谱、衰减曲线和吸收光谱等表征方式,对玻璃中Ce3+和Ce4+离子的比例变化进行了合理推测。由于Ce3+和Ce4+离子的吸收,此系列玻璃样品表现出了优异的抗紫外性能。并且,在高温、紫外辐射、强碱溶液和丙酮等环境下,它们展现出出众的物理、化学稳定性。因此,此系列铈掺杂玻璃在抗紫外辐射元件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2)Ba0.84Gd0.16F2.16:Tb3+微晶玻璃的设计、制备、荧光及闪烁特性。目前,辐射监测、高能物理、医学成像等领域急需性能优良的辐射探测材料。传统闪烁体的制备成本、工艺复杂和荧光量子效率低,限制了其实际应用。本工作报道了一种高效、透明Tb3+掺杂的Ba0.84Gd0.16F2.16微晶玻璃(GC)。与分子动力学模拟结果一致,经XRD分析确定的纳米晶平均粒径和体积分数在热处理后都明显提高。GC的光致发光的量子效率提高到前驱体玻璃的61%。更重要的是,由于X射线吸收效率高、透过率高和纳米晶中声子能量较低,样品的XEL强度能够增强到商业BGO闪烁体的194%。优异的闪烁性能使得Ba0.84Gd0.16F2.16:Tb3+微晶玻璃在X射线检测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3)Eu2+-Tb3+-Eu3+共掺杂玻璃的能量传递过程与可调白光发射。随着白光LED的需求与日俱增,稀土离子掺杂的氟氧化物玻璃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本工作在空气中由熔融淬冷法制备得到Eu2+-Tb3+-Eu3+共掺铝硅酸盐玻璃。Eu2+与Eu3+离子能共同存在于玻璃中,并且Tb3+离子在Eu2+与Eu3+的能量传递过程中起着桥梁作用。因此,通过复合Eu2+(412 nm)、Tb3+(541 nm)和Eu3+(612 nm)离子的发光,本工作得到了可调白光。通过调节玻璃样品中Eu2+、Tb3+和Eu3+离子的浓度,其在紫外激发下的色坐标是(0.33,0.33)。该玻璃样品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当温度为423K时,玻璃样品可以保持98%的室温发光强度。以上结果表明Eu2+-Tb3+-Eu3+共掺玻璃在紫外激发白光LED领域中具有潜在应用。

陈小冬[8](2020)在《高载量β-胡萝卜素微胶囊的制备及影响其生物有效性的要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维生素A缺乏症(VAD)主要是由于VA和VA原物质摄入不足引起的。在世界范围,特别是低收入国家人群中VAD有广泛的分布。β-胡萝卜素(β-胡萝卜素)是理论VA活性最高的VA原。但由于β-胡萝卜素的水溶性较差且具有共轭多烯结构,导致其化学稳定性差、胃肠道生物可给率低,极大地限制了β-胡萝卜素作为VA补充剂的应用范围和效果。将β-胡萝卜素包埋进合适的载体是目前提高其稳定性、表观溶解度和生物有效性的常用方法,但由于β-胡萝卜素在几乎所有溶剂中溶解度都较低,高载量载体制备一直是其载体化的难点。基于此,本课题探讨采用高温熔融法制备高载量Β-胡萝卜素微胶囊,通过对微胶囊配方(芯材、壁材和芯壁比)及制备工艺(熔融、乳化及喷雾干燥)进行优化,探讨影响微胶囊载量及物理化学稳定性的因素;同时,以构建适合于评价高载量微胶囊Β-胡萝卜素生物利用率的动物实验模型和体外消化模型为基础;系统分析了影响高温熔融法微胶囊(MO)和晶体法微胶囊(CW)中β-胡萝卜素生物利用率的关键因素——β-胡萝卜素物理状态、油脂存在状态、粒径因素和剂量。为高载量、高稳定性和高生物利用率β-胡萝卜素递送系统的构建提供理论指导。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熔融法高载量β-胡萝卜素微胶囊的制备:以实现MO微胶囊β-胡萝卜素的高载量、高包埋效率和长期储藏稳定为目标,以提高油相自身抗氧化能力、壁材氧气阻隔能力和壁材自身抗氧化性为手段,优化高载量β-胡萝卜素微胶囊的配方及制备工艺。研究表明:与传统反应釜加热法相比,采用180℃盘管瞬时熔融工艺可在将油相中的β-胡萝卜素转变成无定型态的同时,有效降低熔融过程中产生的降解和异构化现象,β-胡萝卜素的熔融保留率达到80%;油相中添加5%生育酚可显着提高β-胡萝卜素的氧化稳定性,而在以OSA淀粉为基质的壁材中添加1.5%抗坏血酸可有效提高壁材自身的抗氧化能力;小分子填充壁材蔗糖的使用可显着提高壁材的氧阻隔能力,当蔗糖与OSA淀粉的比例达到和超过3:7时,差示量热扫描和拉曼共聚焦试验共同表明,壁材发生相分离现象,致密的外蔗糖相的形成可显着提高壁材的氧阻隔能力;扫描电镜SEM图像分析显示微胶囊粉末在高能电子束轰击下塌陷的概率亦随蔗糖添加比例的升高逐渐下降,当蔗糖与OSA淀粉比上升至2:1时,微胶囊呈圆形葡萄串状,粉体结构完整,壁材致密。采用优化的复配芯材和壁材以1:3的比例混合,可实现MO微胶囊中β-胡萝卜素载量3.7%,包埋效率96%,在60度烘箱下储藏30天,仍具有99%以上的保留率。高载量β-胡萝卜素微胶囊中β-胡萝卜素生物有效性评估模型的建立:对常用的体外静态模拟胃肠道消化模型和VAD动物实验模型进行评估方式和评估指标的优化,以准确评估β-胡萝卜素摄入带来的机体VA补充、累积效率以及对VAD的防治效果。以一种近交系Balb/C小鼠为实验动物,采用VA缺乏饲料构建VAD模型。结果表明:单次灌喂后24小时β-胡萝卜素血液药代动力学测定和肝脏急性/积累β-胡萝卜素浓度等方法不能有效定量表征β-胡萝卜素的VA补充效率;采用无VA源饲料持续饲喂后,小鼠的肝脏和血液VA水平随饲养时间降低,四周后血清平均VA当量(RAE)浓度降至0.1 mg/L以下,达到啮齿动物VAD状态;两种高载量β-胡萝卜素微胶囊的摄入均能够有效地提高小鼠的VA肝脏积累水平,防止小鼠转变为VAD状态,以VAD动物的肝脏β-胡萝卜素及代谢产物——视黄醇衍生物的综合RAE积累效率为指标可有效定量评估β-胡萝卜素微胶囊的生物有效性。以动物模型生物有效性评估结果为参照,对体外静态消化模型进行评估,结果表明:采用传统的模拟胃肠道消化模型,以小肠阶段β-胡萝卜素胶束化效率为指标可一定程度有效预测MO微胶囊的体内生物利用率,但该评估方法测定得到的晶体法β-胡萝卜素微胶囊CW的生物可给率(0.29%)远低于动物实验的结果。改变体外消化的剪切条件,施加额外的剪切和增大摩擦表面积以模拟生理条件下胃肠道的乳化、剪切作用,可使熔融法和晶体法β-胡萝卜素微胶囊的体外胶束化转运效率与MO和CW体内生物利用率匹配。微胶囊中β-胡萝卜素物理状态及共存油脂对β-胡萝卜素生物利用率的影响:除MO、CW外另引入两种高载量β-胡萝卜素微胶囊——未熔融乳液型微胶囊(晶体分散于油相,CO)和晶体乳液法微胶囊(晶体和赋形乳共包埋于壁材,CE)。动物实验结果表明:四种β-胡萝卜素微胶囊均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改善小鼠的肝脏VA状态,肝脏VA积累效率趋势为:CE>CW>MO>CO,β-胡萝卜素累积生物有效性分别达到68.6%,51.7%,46.7%和15.5%;同时,四种微胶囊在模拟剪切条件下消化生物可给率与动物试验肝脏VA积累效率具有相同的趋势。CE,MO和CO三种含油型微胶囊的生物可给率与模拟消化体系中油脂的消化程度呈正相关;当β-胡萝卜素存在于油脂中时,小鼠肝脏VA积累量随β-胡萝卜素/油比例的减小而增大,β-胡萝卜素/油比例上升所导致的油相黏度迅速上升以及乳化壁材被消化所带来的油滴粒径迅速上升是导致油脂的消化程度和β-胡萝卜素的胶束化效率下降、生物可给率下降的主要诱因。当β-胡萝卜素相对于油滴独立存在时,油脂消化不受β-胡萝卜素的干扰,较高的油脂消化程度提高了胶束相的β-胡萝卜素容量,是CE具有高的β-胡萝卜素生物有效性的主要原因。CW型微胶囊的体外胶束化效率随着体系内剪切强度的增大而增大;显微镜观察和粒径试验结果表明,在剪切力的作用下,β-胡萝卜素晶体结构被破坏,粒径降低,增大了β-胡萝卜素颗粒的比表面积,提高了β-胡萝卜素在胆盐胶束相中的增溶效率。影响高载量β-胡萝卜素微胶囊中β-胡萝卜素生物有效性的粒径和剂量因素分析:基于已证实的β-胡萝卜素胶束化效率与生物有效性相关性,选择具有较高且相近β-胡萝卜素生物有效性的三种高载量β-胡萝卜素微胶囊MO,CW和CE开展乳液粒径、晶体粒径、饲喂剂量对β-胡萝卜素生物利用率影响规律的研究。结果表明:降低乳液粒径和降低晶体粒径均能有效提高微胶囊的生物有效性,其中,低晶体粒径低乳液粒径CE型微胶囊具有最高的小鼠肝脏VA积累效率,在与阳性对照(视黄醇乙酸酯)相似VA摄入当量的条件下,取得了比阳性对照组(19.7%)更高的VA肝脏积累效率(27%,以β-胡萝卜素计)。高剂量灌胃时,三种微胶囊中β-胡萝卜素的生物有效性相对高低与低剂量下一致,随着灌胃剂量的增大,肝脏VA积累量显着增大,但生物利用率随之降低,小鼠的VA肝脏积累可在四周后达到健康小鼠的水平。该研究在实现三种高载量、高生物有效性β-胡萝卜素微胶囊制备的基础上,初步阐明了载体中β-胡萝卜素存在状态及共存油脂对β-胡萝卜素机体转运效率的影响机制,提出低粒径油脂共存条件下熔融和小粒径晶体β-胡萝卜素微胶囊都可作为潜在高效的VA补充剂。

穆江龙[9](2020)在《SnX2(X=S,Se)基光阳极的构建及其光电催化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21世纪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两大世界性难题日益凸显,全世界正经受着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积极探索并开发地球储量丰富、低成本、无毒无污染、绿色环保型的可再生清洁能源是有效解决人类生存环境继续恶化的有效途径之一,具有长远性和战略性的意义。氢气是一种高能量密度的可再生清洁能源,因便于存储、运输且适用性广等优点而备受关注。光电催化技术被评为是最廉价、高效、便捷、可持续应用的先进型技术手段,通过光阳极和光阴极的氧化/还原反应快速地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并以化学键的形式存储,该过程类似于自然界中的光合作用。光电催化过程中,光电极的高效性、稳定性和重复性是当前科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半导体光电催化主要涉及光的吸收、光生载流子的分离和迁移、表界面氧化/还原反应等过程,故光电极结构需具有宽光谱响应、快速载流子分离和迁移效率及高效表面化学反应等特点。在诸多半导体材料中,IV-VI族化合物SnS2和SnSe2因其独特的层状结构而具有载流子迁移率高、对紫外-可见-近红外光响应性能好及光电催化效率高等特点,在光电催化领域中展现出巨大的潜力及应用前景。本论文构建了多种高效结构的SnX2(X=S,Se)基光阳极,通过优化形貌、调控晶面、构建异质结、引入缺陷能级等策略拓展光电极的光谱吸收范围、增强光的捕获能力、加速光生载流子的分离和迁移速率、促进电极/电解液界面反应速率,提升光电极的光电催化效率,进而厘清光生载流子的传输机制和光电性能增强机理。探究SnX2(X=S,Se)基光阳极在能源和环境等实际应用中的催化性能,分别将SnS2和SnSe2基光电极应用于光电催化分解水和光电催化降解有机物污染物(MB,Cr(VI)和RhB)等方面。具体的创新性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阳极氧化法和溶剂热法将2D SnS2 NSs和1D TiO2 NTs结合构建了新颖的2D/1D SnS2 NSs/TiO2 NTs光阳极用于光电催化分解水。外加1.23 V(vs.RHE)电压时,溶剂热温度为180 oC制备的2D/1D SnS2 NSs/TiO2 NTs(ST-180)异质结光阳极的光电流密度约为1.05 mA cm-2,是纯TiO2 NTs(0.23 mA cm-2)的4.6倍。ST-180光阳极光电催化分解水产生H2和O2的速率分别为47.2和23.1μmol cm-2 h-1,其相应的法拉第效率分别为80.1%和78.3%。经分析其光电性能增强的主要因素源于:(1)表层“光陷阱”状2D SnS2 NSs减少光在材料表面的反射和增加光的传输路径,实现对光的高效捕获和增强对光的吸收效率;(2)底层“电子传输通道”状1D TiO2 NTs可以有效地实现光生电子定向快速传输,增强电子的迁移效率;(3)2D/1D SnS2 NSs/TiO2 NTs异质结界面的内建电场Eξ则可以促进光生电子-空穴对的分离效率,协同促进2D/1D SnS2 NSs/TiO2 NTs异质结实现高效光电催化分解水。该工作为新型异质结架构的设计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实验基础。(2)结合溶剂热和原位氧化法创新地构建了强氧化性0D/2D SnO2 NPs/SnS2 NSs阶梯异质结(S-type)用于光电催化分解水。在N2/H2(95:5)气氛中,400 oC退火后2D SnS2NSs(SS-400)的表面和边缘出现适量0D SnO2 NPs,其光电性能和光电催化分解水效率得到显着地提升。外加1.23 V(vs.RHE)电压时,SS-400的稳态光电流密度为0.33 mA cm-2,分别是SS-300(0.17 mA cm-2)和SS-500(0.27 mA cm-2)的1.9和1.2倍。SS-400光阳极光电催化分解水时产生H2和O2的速率分别为5.5和2.7μmol cm-2 h-1,相应的法拉第效率为89.4%和87.7%。综合分析可知催化性能增强因素是0D/2D SnO2 NPs/SnS2NSs异质结以新颖的S型载流子传输机制促进SnO2的CB中还原能力弱的电子和SnS2的VB中氧化能力弱的空穴复合,进而促使SnO2的VB中氧化能力强的空穴和SnS2的CB中还原能力强的电子迅速分离,故SS-400光阳极具有强氧化特性,增强了表界面的化学反应速率。(3)利用Al2O3对可见光高反射率和缺陷能级作用巧妙地增强Al2O3/SnS2复合异质结的光吸收特性和载流子迁移特性。通过研究Al2O3含量对Al2O3/SnS2异质结的光学性能、光电性能及光电催化性能的影响,对其载流子传输机制和性能增强机理进行剖析。经测试,Al2O3质量比为11%-Al2O3/SnS2(AOSS-11)异质结的光电特性和光电催化降解MB性能最佳。在可见光和外加0.49 V(vs.Ag/AgCl)电压时,AOSS-11的光电流密度约37μA cm-2及催化降解率85.9%,分别约为SnS2的1.23和1.18倍。经分析其光电性能增强的主要因素是:(1)Al2O3对可见光具有很高的反射率(~98%),在Al2O3和SnS2配比合适时有利于促进Al2O3/SnS2复合异质结对光的多次反射和吸收,提高光的利用效率;(2)Al2O3的缺陷能级有效捕获光生电子,提高光生电子-空穴对的分离效率;(3)Al2O3增大了Al2O3/SnS2复合异质结的比表面积,增强界面载流子的迁移效率及反应速率,进而实现高效稳定的光电催化降解MB。(4)基于SnSe2宽光谱响应特性,采用化学气相沉积法制备高结晶2D SnSe2/FTO光阳极,研究基底FTO与SnCl4·5H2O之间的距离d和载气流速f对2D SnSe2纯度和结晶度、(001)/(101)晶面暴露比的影响,进而探索其光电催化同时降解RhB和Cr(VI)性能。外加1.23 V(vs.RHE)电压时,2D SnSe2/FTO(d=10 cm,f=50 sccm)光阳极光电流密度分别为0.32(全光谱)和0.24(λ≥420 nm)mA cm-2,而且最大偏压-光电转换效率为0.04%,是2D SnSe2/FTO(d=12 cm,f=50 sccm)的2.4倍。经测试揭示2D SnSe2/FTO光阳极光电性能增强主要因素是:(1)2D SnSe2/FTO光阳极的纯度和结晶度;(2)Se2-缺陷使SnSe2的带隙减小,拓宽光谱吸收范围至近红外光波段;(3)SnSe2的价带缺陷有效捕获空穴,增强光生载流子的分离效率;(4)Se2-缺陷提供更多的反应活性位点,加速表界面化学反应速率;(5)SnSe2合适的(001)/(101)晶面比。该工作为制备高结晶2D SnSe2/FTO光电极提供了重要的实验基础,具有一定的科学参考价值。(5)结合TiO2 NTs定向传输特性及Se和SnSe2宽光谱响应特点,创新地构建出宽光谱响应的Se/TiO2、SnSe2/TiO2和Se/SnSe2/TiO2多重异质结,并将其应用于光电催化降解RhB和Cr(VI)混合溶液,探究各结构之间载流子传输机制和光电催化降解机理。通过对光学、光电及催化性能测试,外加1.23 V(vs.RHE)电压时Se/SnSe2/TiO2多重异质结的光电流密度为0.94 mA cm-2,分别是纯TiO2 NTs、Se/TiO2、SnSe2/TiO2异质结的1.7、1.4和1.3倍。Se/SnSe2/TiO2多重异质结光电催化同时降解RhB和Cr(VI)混合溶液的最佳效率分别为95.3%和72.6%。经分析Se/SnSe2/TiO2多重异质结光电催化性能增强的主要因素是:(1)拓宽吸收光谱范围且提升吸收强度,增强光吸收效率;(2)激发更多的光生电子-空穴对且延长载流子寿命;(3)界面内建电场Eξ提升光生载流子分离效率;(4)比表面增大且活性位点数目增多,加速界面化学反应速率。

刁心峰[10](2020)在《第一性原理研究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及载流子传输特性》文中提出一百多年以来,科技革命和工业化进程推动人类文明取得巨大进步,对能源的需求日益增加,致使人们掠夺式开发地球资源。目前,自然界的化石能源危机已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科学家们探索了风能、水电、地热等多种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太阳能具有分布广泛、清洁、可再生等特点,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最具前景的新能源之一。太阳能的利用主要分为光热、光电、光催化和光生物等,其中研究时间较长、应用最为广泛的就是基于光电效应的太阳能电池。目前已经开发出的太阳能电池材料有多种,包括早期的硅基材料及化合物半导体材料等,而其中近几年来出现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本文中简称PSC)因具有高效、低成本、制备工艺简单等优点引起了广泛关注。其中有机/无机卤化物铅碘化合物材料是PSC的核心组成结构,其化学组成为CH3NH3PbX3(MAPbX3)和NH2CH=NH2PbX3(FAPbX3),化学式中X为碘、氯、溴或为它们之间的组合。钙钛矿材料最早应用于太阳能电池中是在2009年,距今不过十一年,而人们通过对它的化学组成的改进及结构的优化,就使得PSC的光电转化效率从最初的3.8%迅速增长到25.2%,已能与最好的单晶硅太阳能电池相媲美,这也能充分体现出它的巨大的研究价值和潜力。有机/无机金属卤化物钙钛矿材料充当太阳能电池的光吸收层之所以可以获得高的光电转化效率,是因为它拥有理想的可调光学带隙、较高的吸光系数、更宽的光吸收范围、较长的载流子传输距离等特点。建立起这些性质与其化学组成、结构及内在物理原理之间的联系,能反过来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具有理想光电性质的材料所对应的化学组成、结构,从而有助于寻找到性质更稳定、转化效率更高的材料。本文就是利用第一性原理(First Principles)(本文中简称FPs)来计算、分析和研究有机/无机金属卤化物钙钛矿材料的光电性能与其化学组成、结构之间的关系,所用的软件是Materials Studio(MS)。本文在综述钙钛矿太阳能电池(PSC)的研究背景和工作原理、FPs和DFT的基础上,首先用第一性原理(FPs)的方法计算了有机/无机金属卤化物钙钛矿(CH3NH3PbI3)的三种结构的能带结构和光学性质,结果表明钙钛矿CH3NH3PbI3材料的四方结构具有更好的能带结构和光学性质,更适合用于太阳能电池。同时,构建了掺杂金属元素锡(Sn)和卤族元素(Cl,Br,I)的有机/无机金属卤化物钙钛矿晶体,通过计算,分别得到了相应的能带结构、吸收光谱和反射光谱。结果发现钙钛矿CH3NH3PbI3掺Sn后能使带隙变窄,掺Cl、Br后能使带隙更宽。当Sn的掺杂率在56%左右时,立方结构晶体的带隙减小到1.330e V,具有较好的光电性能。然后,利用Material Studio软件构建了甲脒基(NH2CH=NH2+或FA)碘铅化合物(FAPBI3)结构的太阳能电池光敏材料,用DFT计算得到了它的能带结构、态密度和部分态密度,从理论上分析了Science杂志上报道的FA0.75Cs0.25Sn0.5Pb0.5I3钙钛矿太阳电池材料光电转换效率比较高的原因。在保证光电转换效率不降低前提下,探讨用无毒元素来代替FAPbI3中的铅,计算了钙(Ca)、锌(Zn)、锗(Ge)、锶(Sr)、锡(Sn)、钽(Ta)等原子取代铅(Pb)后的带隙宽度、晶格常数和光吸收效率等。与太阳光谱进行比较,发现FAGe I3、FASn I3、FAZn I3在太阳光谱范围内具有较好的吸收特性。如果综合考虑到带隙结构和光吸收特性,尽管FAGe I3的性能略低于FAPbI3,但它可成为替代FAPbI3的理想材料;而不含有毒元素铅的钙钛矿材料FA0.75Cs0.25Sn0.5Ge0.5I3的光伏性能接近FA0.75Cs0.25Sn0.5Pb0.5I3。上述结果为进一步研究这些材料在相关技术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第三,探究了平面PSC中的电子传输层的载流子传输速率。本文构建了当前PSC中六种主要电子传输材料TiO2、Zn O、WO3、Zr O2、Sn O2、Zn O2和掺杂甲脒碘铅化合物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传输模型,通过优化结构和理论计算得到了它们的有效电子质量和载流子传输速率。结果发现电子在二氧化钛晶体中的迁移率略高于FA0.75Cs0.25Sn0.5Pb0.5I3的载流子迁移率,这可以合理解释二氧化钛广泛应用于PSC中的原因。另外,探索了八种尚未用于PSC中作为电子传输层的新型半导体材料,计算结果表明:电子迁移率沿x方向从大到小的顺序是:Ta2O5>Nb2O5>Bi2O3>Sb2O3>Nb2O5>Zn S2>In2S3>V2O5,沿y方向的顺序是:Ta2O5>Bi2O3>Sb2O3>Nb2O5>Pr2O3>In2S3>Zn S2>V2O5。可以看出Ta2O5和Bi2O3具有良好的耐热性和相对良好的电子传输速率。第四,探索了PSC中新的空穴传输层材料的特性。空穴传输材料要拥有足够高的空穴迁移率和空穴导电性,才能保证空穴在空穴传输层与钙钛矿层界面分离后进行有效的传输。利用MS软件的Visualizer模块构建了铜酞菁Cu Pc,2’,7’-双(双(4-甲基氧苯基)氨基)螺[环戊[2,1-b:3,4-b’]二噻吩-4,9’-芴]FDT,聚三芳基胺PTAA,聚(3,4-乙撑二氧噻吩)/聚(苯乙烯磺酸盐)PEDOT/PSS聚(3-己基噻吩)P3HT七种有机空穴传输材料分子和Cu CSN,Cu I,In Cu S2,Cu O,Cu2O,Ni O六种无机空穴传输材料晶体结构。通过优化、计算得到相应的电子态密度(DOS)、HOMO/LUMO能级及光吸收特性,并且以FDT分子为例详细分析了电子云分布图。结果发现,等电势面随着等势值的增加,其电子云更靠近核。大部分无机空穴传输材料的吸收主要集中在较短波长处,而有机空穴传输材料分布在较长波长处,大多在2000nm以上。只有PTAA,Spiro-OMetad和Cu Pc的吸收光谱分布在太阳波谱线范围内。七种有机空穴传输材料分子的HOMO能级与CH3NH3PbI3和NH2CH=NH2PbI3的价带符合得很好,有利于载流子的传输。无机空穴传输材料Cu I的带隙较宽,Ni O,Cu O,Cu2O的有效电子质量较小。第五,基于第一性原理计算探究了PSC材料的稳定性。有机/无机钙钛矿太阳能电池较差的稳定性是限制其不能商业化生产的重要因素。首先,通过计算钙钛矿材料(MAPbI3,FAPbI3)的形成能来判断其化学稳定性,并分析了其声子的散射谱线、态密度和晶体的热力学特性。为了更好地阐明和理解钙钛矿材料的结构稳定性,计算了它们的晶格参数和容忍因子t,发现它们的容忍因子t值为0.81<t<1.11,符合钙钛矿的结构。然后,研究了(MAPbI3,FAPbI3)三种晶体结构和(FA0.75Cs0.25Sn0.5Pb0.5I3)的弹性模量。通过Voigt-Reuss-Hill近似方法计算得到了材料的体积模量、剪切模量、杨氏模量和泊松比等弹性性质。从弹性模量Cij来看,除正交结构的MAPbI3不稳定外,其他结构比较稳定。利用B/G和泊松比讨论了材料的延展性和脆韧性。比较发现立方结构的MAPBI3是最坚硬的,但是韧性差。进一步基于杨氏模量绘制出三维曲面图,可以直观反映他们沿着不同方向的晶体结构稳定程度。这可为实验室制备高稳定性的钙钛矿材料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

二、玻璃化学稳定性的近似估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玻璃化学稳定性的近似估算(论文提纲范文)

(2)Ce3+/Eu2+掺杂氮(氧)化物的电子结构和长余辉发光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Ce~(3+)/Eu~(2+)掺杂无机发光材料概述
        1.2.1 Ce~(3+)/Eu~(2+)掺杂LED荧光粉概述
        1.2.2 Ce~(3+)/Eu~(2+)掺杂长余辉发光材料概述
    1.3 Ce~(3+)/Eu~(2+)掺杂氮(氧)化物发光材料研究进展
        1.3.1 Ce~(3+)/Eu~(2+)掺杂氮(氧)化物荧光粉研究进展
        1.3.2 Ce~(3+)/Eu~(2+)掺杂氮(氧)化物长余辉发光材料研究进展
    1.4 Ce~(3+)/Eu~(2+)离子发光相关理论介绍及研究进展
        1.4.1 质心移动
        1.4.2 晶体场劈裂
        1.4.3 斯托克斯位移
        1.4.4 发光效率及发光稳定性
    1.5 稀土掺杂无机化合物的电子结构及应用
        1.5.1 电子结构图的构筑
        1.5.2 HRBE和VRBE电子结构图的应用
    1.6 课题的研究意义与研究内容
        1.6.1 研究意义
        1.6.2 研究内容
2 研究方法
    2.1 数据统计分析
    2.2 实验方法
        2.2.1 实验原料
        2.2.2 制备方法
        2.2.3 测试与表征
    2.3 理论计算
3 Ce~(3+)/Eu~(2+)掺杂氮(氧)化物发光材料的电子结构
    3.1 Ce~(3+)/Eu~(2+)掺杂氮化物发光材料的晶体场劈裂
        3.1.1 数据选取
        3.1.2 Ce~(3+)/Eu~(2+)掺杂氮化物荧光粉的晶体场劈裂
        3.1.3 本节小结
    3.2 Ce~(3+)掺杂氮化物发光材料的质心移动
        3.2.1 数据选取
        3.2.2 氮化物中阳离子配位数的确定原则
        3.2.3 Ce~(3+)掺杂氮化物荧光粉的质心移动
        3.2.4 本节小结
    3.3 Ce~(3+)/Eu~(2+)掺杂无机发光材料的斯托克斯位移
        3.3.1 数据选取
        3.3.2 化学组分对斯托克斯位移的影响
        3.3.3 化学组分对声子能量和黄昆因子的影响
        3.3.4 结构对斯托克斯位移的影响
        3.3.5 声子能量-黄昆因子-斯托克斯位移相关关系及物理起源
        3.3.6 本节小结
    3.4 本章总结
4 Eu~(2+)掺杂氮(氧)化物发光材料的长余辉性能
    4.1 β-Sialon:Eu~(2+)长余辉发光性能与电子结构研究
        4.1.1 样品制备与表征
        4.1.2 XRD分析与晶体结构
        4.1.3 长余辉性能分析
        4.1.4 电子结构与长余辉机理分析
        4.1.5 本节小结
    4.2 Sr_2Si_5N_8:Eu~(2+),B~(3+),O~(2-)长余辉发光性能研究
        4.2.1 样品制备与表征
        4.2.2 XRD分析与晶体结构
        4.2.3 发光性能分析
        4.2.4 长余辉性能分析
        4.2.5 Sr_2Si_5N_8:Eu~(2+),B~(3+),O~(2-)的长余辉机理
        4.2.6 本节小结
    4.3 本章总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前景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3)白光LED用镝铕掺杂玻璃的发光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白光LED概述
        1.2.1 LED的发展
        1.2.2 白光LED种类
        1.2.3 白光LED研究现状
    1.3 玻璃及发光玻璃概述
        1.3.1 玻璃的基本特性
        1.3.2 玻璃的制备方法
        1.3.3 稀土掺杂发光玻璃简介
        1.3.4 发光玻璃的研究现状
    1.4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与内容
        1.4.1 研究意义
        1.4.2 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及表征
    2.1 实验试剂及设备
    2.2 制备方法及流程
    2.3 实验内容
        2.3.1 GSBG玻璃中Ge-Si比对Dy~(3+)发光的影响
        2.3.2 Dy~(3+)单掺GSBG玻璃的制备和性能研究
        2.3.3 Eu~(3+)单掺GSBG玻璃的制备和性能研究
        2.3.4 Dy~(3+)/Eu~(3+)双掺杂GSBG玻璃发光性能的研究
    2.4 仪器及表征
        2.4.1 玻璃的基本物理性能测试
        2.4.2 物相及结构
        2.4.3 光学性能
        2.4.4 光电参数
第3章 不同Ge/Si比例GSBG玻璃发光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样品的XRD分析
    3.3 样品的DSC分析
    3.4 不同GeO_2/SiO_2比值玻璃的吸收光谱
    3.5 不同GeO_2/SiO_2比值玻璃的发光性能
    3.6 不同GeO_2/SiO_2比值玻璃的红外拉曼分析
    3.7 J-O理论分析
    3.8 密度与离子间距分析
    3.9 本章小结
第4章 Dy~(3+)单掺杂GSBG玻璃发光性能的研究
    4.1 引言
    4.2 吸收光谱
    4.3 J-O理论分析
    4.4 不同Dy~(3+)浓度的发射光谱及其分析
    4.5 荧光衰减分析
    4.6 不同波长激发下样品的发光性能、CIE坐标图及B/Y比值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Eu~(3+)单掺杂GSBG玻璃发光性能的研究
    5.1 引言
    5.2 样品的XRD分析
    5.3 激发发射光谱
    5.4 Eu~(3+)之间的交叉弛豫现象
    5.5 吸收光谱与光学带隙
    5.6 红外光谱分析
    5.7 荧光寿命分析
    5.8 色度坐标
    5.9 本章小结
第6章 Dy~(3+)/Eu~(3+)双掺杂GSBG玻璃发光性能的研究
    6.1 引言
    6.2 样品的XRD分析
    6.3 吸收透过光谱
    6.4 激发光谱
    6.5 Eu~(3+)浓度对发射光谱的影响
    6.6 Dy~(3+)-Eu~(3+)之间的能量传递分析
    6.7 荧光寿命分析
    6.8 CIE色度分析
    6.9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和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钙钛矿量子点微晶玻璃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钙钛矿材料发展历史
    1.2 全无机钙钛矿结构分类
    1.3 全无机钙钛矿量子点的光电特性
        1.3.1 量子点特性
        1.3.2 钙钛矿量子点的能带结构和激子束缚能
    1.4 全无机钙钛矿量子点的合成方法及应用
        1.4.1 全无机钙钛矿量子点的合成方法
        1.4.2 全无机钙钛矿量子点的应用
    1.5 全无机钙钛矿量子点的缺点及提高稳定性策略
        1.5.1 全无机钙钛矿量子点的缺点
        1.5.2 提高全无机钙钛矿量子点稳定性策略
    1.6 本研究的意义及内容
第2章 钙钛矿量子点玻璃制备方法及表征手段
    2.1 钙钛矿量子点玻璃制备方法
        2.1.1 实验药品
        2.1.2 实验仪器
        2.1.3 钙钛矿量子点玻璃制备工艺流程
    2.2 钙钛矿量子点玻璃相关表征手段
        2.2.1 X-射线衍射(XRD)
        2.2.2 X-射线电子能谱(XPS)
        2.2.3 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
        2.2.4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
        2.2.5 光致发光光谱(PL)
        2.2.6 荧光衰减时间(Fluorescence Decay time)
        2.2.7 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ICP-MS)
        2.2.8 电致发光光谱(EL)
        2.2.9 上转换发光光谱(UCL)
第3章 3-D CsPbBr_3量子点多组分玻璃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3.1 研究背景
    3.2 实验部分
        3.2.1 材料制备
        3.2.2 表征方法
    3.3 结果讨论
        3.3.1 CsPbBr_3量子点多组分玻璃的结构与微观形貌分析
        3.3.2 CsPbBr_3量子点多组分玻璃的光致发光和带隙特性
        3.3.3 CsPbBr_3量子点多组分玻璃的光致发光机理
        3.3.4 CsPbBr_3量子点多组分玻璃的稳定性
        3.3.5 CsPbBr_3量子点多组分玻璃基白光LED器件发光性能
        3.3.6 CsPbBr_3量子点多组分玻璃的上转换发光性能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0-D Cs_4PbBr_6量子点多组分玻璃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4.1 研究背景
    4.2 实验部分
        4.2.1 材料制备
        4.2.2 表征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Cs_4PbBr_6量子点多组分玻璃的结构与微观形貌分析
        4.3.2 Cs_4PbBr_6量子点多组分玻璃的光物理性质
        4.3.3 Cs_4PbBr_6量子点多组分玻璃的稳定性
        4.3.4 Cs_4PbBr_6量子点多组分玻璃基白光LED器件发光性能
        4.3.5 Cs_4PbBr_6量子点多组分玻璃的上转换发光性能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Cs_2CO_3浓度变化对钙钛矿量子点玻璃物相及荧光性能影响研究
    5.1 研究背景
    5.2 实验部分
        5.2.1 材料制备
        5.2.2 表征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Cs_2CO_3浓度变化对钙钛矿量子点玻璃物相结构的影响
        5.3.2 Cs_2CO_3浓度变化对钙钛矿量子点玻璃微观形貌影响
        5.3.3 Cs_2CO_3浓度变化对钙钛矿量子点玻璃荧光性能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CsPbBr_3/Cs_4PbBr_6量子点多组分玻璃制备及性能研究
    6.1 研究背景
    6.2 实验部分
        6.2.1 材料制备
        6.2.2 表征方法
    6.3 结果与讨论
        6.3.1 CsPbBr_3/Cs_4PbBr_6量子点多组分玻璃的结构与形貌
        6.3.2 CsPbBr_3/Cs_4PbBr_6量子点多组分玻璃的光致发光和带隙特性
        6.3.3 CsPbBr_3/Cs_4PbBr_6量子点多组分玻璃的光致发光机理
        6.3.4 CsPbBr_3/Cs_4PbBr_6量子点多组分玻璃的稳定性
        6.3.5 CsPbBr_3/Cs_4PbBr_6量子点多组分玻璃的上转换发光性能
        6.3.6 CsPbBr_3/Cs_4PbBr_6量子点多组分玻璃X射线光致发光性能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Cs_4PbBr_6/CsPbBr_3量子点多组分玻璃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7.1 研究背景
    7.2 实验部分
        7.2.1 材料制备
        7.2.2 表征方法
    7.3 结果讨论
        7.3.1 Cs_4PbBr_6/CsPbBr_3量子点多组分玻璃的结构与形貌
        7.3.2 Cs_4PbBr_6/CsPbBr_3量子点多组分玻璃的光致发光机理
        7.3.3 Cs_4PbBr_6/CsPbBr_3量子点多组分玻璃的稳定性
        7.3.4 Cs_4PbBr_6/CsPbBr_3量子点多组分玻璃的上转换发光性能
        7.3.5 Cs_4PbBr_6/CsPbBr_3量子点多组分玻璃X射线光致发光性能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Tb~(3+)掺杂0-D Cs_4PbBr_6量子点玻璃的制备及荧光性能研究.
    8.1 研究背景
    8.2 实验部分
        8.2.1 材料制备
        8.2.2 表征方法
    8.3 结果讨论
        8.3.1 Tb~(3+)掺杂0-D Cs_4PbBr_6量子点多组分玻璃的结构表征
        8.3.2 Tb~(3+)掺杂0-D Cs_4PbBr_6量子点多组分玻璃的微观形貌分析
        8.3.3 Tb~(3+)掺杂0-D Cs_4PbBr_6量子点多组分玻璃的荧光性能分析
    8.4 本章小结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9.1 结论
    9.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5)QDSSC用TiO2/聚苯胺复合光阳极的制备及其光伏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量子点敏化太阳能电池光阳极概述
        1.2.1 量子点敏化太阳能电池概述
        1.2.2 光阳极的材料与结构概述
    1.3 光阳极结构研究进展
        1.3.1 光阳极电子传输骨架的结构发展
        1.3.2 光阳极空穴阻挡层的开发
    1.4 TiO_2基光阳极材料的研究进展
        1.4.1 TiO_2的晶体结构
        1.4.2 TiO_2光阳极的修饰与改性
        1.4.3 TiO_2/聚苯胺光阳极的可行性分析
        1.4.4 TiO_2光阳极材料存在的主要问题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药品
        2.1.3 主要仪器与设备
    2.2 电池组装工艺
        2.2.1 光阳极材料基底前处理
        2.2.2 SILAR量子点敏化工艺
        2.2.3 对电极的制备
        2.2.4 电池封装
    2.3 TiO_2基光阳极材料的制备
        2.3.1 化学浴沉积体系TiO_2空穴阻挡层HBL_D
        2.3.2 水热体系TiO_2空穴阻挡层HBL_H
        2.3.3 TiO_2纳米线阵列电子传输骨架
        2.3.4 方波电聚合n型聚苯胺薄膜AIL-PA
        2.3.5 TiO_2/[EMIM]~+杂化n型聚苯胺薄膜(TiO_2+AIL)-PA
    2.4 主要表征及测试方法
        2.4.1 结构与组成表征
        2.4.2 光学性质表征
        2.4.3 光电性能测试
第3章 Ti~(3+)自掺杂TiO_2复合光阳极的制备及光伏性能
    3.1 TiO_2光阳极功能层的制备
        3.1.1 化学浴沉积体系TiO_2空穴阻挡层
        3.1.2 水热体系TiO_2空穴阻挡层
        3.1.3 TiO_2纳米线阵列传输骨架
    3.2 TiO_2 HBL_D/NWA-TS光阳极组装与电池性能评价
        3.2.1 组装光阳极的结构与晶体组成
        3.2.2 光阳极的电子传输能力评价
        3.2.3 光阳极敏化与电池性能评价
    3.3 TiO_2 HBL_H/NWA-TS光阳极组装与电池性能评价
        3.3.1 组装光阳极的结构与晶体组成
        3.3.2 光阳极的电子传输能力评价
        3.3.3 光阳极敏化与电池性能评价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TiO_2/n型聚苯胺复合光阳极的制备及光伏性能
    4.1 n型聚苯胺的合成与分析
        4.1.1 n型聚苯胺理论态密度计算
        4.1.2 n型聚苯胺合成路线设计
    4.2 方波恒压体系n型聚苯胺原位生长TiO_2 NWA光阳极
        4.2.1 AIL-PA_(cp)薄膜的结构与组成
        4.2.2 AIL-PA_(cp)薄膜的光学性质与电子传输能力
        4.2.3 TiO_2/AIL-PA_(cp)复合光阳极与电池性能评价
    4.3 方波恒流体系n型聚苯胺原位生长TiO_2 NWA光阳极
        4.3.1 AIL-PA_(cc)薄膜的结构与组成
        4.3.2 AIL-PA_(cc)薄膜的光学性质与电子传输能力
        4.3.3 TiO_2/AIL-PA_(cc)复合光阳极与电池性能评价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TiO_2/杂化n型聚苯胺复合光阳极的制备及光伏性能
    5.1 杂化n型聚苯胺的合成与分析
        5.1.1 杂化n型聚苯胺理论态密度计算
        5.1.2 杂化n型聚苯胺合成路线设计
    5.2 方波恒压体系杂化n型聚苯胺原位生长TiO_2 NWA光阳极
        5.2.1 (TiO_2+AIL)-PA_(cp)薄膜的结构与组成
        5.2.2 (TiO_2+AIL)-PA_(cp)薄膜的光学性质与电子传输能力
        5.2.3 TiO_2/(TiO_2+AIL)-PA_(cp)复合光阳极与电池性能评价
    5.3 方波恒流体系杂化n型聚苯胺原位生长TiO_2 NWA光阳极
        5.3.1 (TiO_2+AIL)-PA_(cc)薄膜的结构与组成
        5.3.2 (TiO_2+AIL)-PA_(cc)薄膜的光学性质与电子传输能力
        5.3.3 TiO_2/(TiO_2+AIL)-PA_(cc)复合光阳极与电池性能评价
    5.4 本章小结
结论
    论文创新点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6)混合溶剂与铁氰配位基团对质子交换膜结构与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燃料电池简介
    1.3 质子交换膜
    1.4 溶液浇铸法及溶剂效应
    1.5 铁氰质子传导基团
    1.6 PEM的应用耐久性
    1.7 本文研究内容及意义
第二章 实验设计与表征方法
    2.1 实验材料和仪器设备
    2.2 溶液浇铸法中混合溶剂对膜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2.2.1 SPEEK聚合物的合成
        2.2.2 SPEEK膜的制备
        2.2.3 SPEEK膜结构和性能的表征
    2.3 铁氰配位质子传导基团应用于新型质子交换膜
        2.3.1 CFC膜的合成与制备
        2.3.2 CFC聚合物物理结构的表征
        2.3.3 CFC膜性能的表征
        2.3.4 膜电极组件的制备,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单电池测试和化学加速应力测试
    2.4 亚铁氰化钾、铁氰化钾稳定剂的普遍适用性
        2.4.1 聚合物的合成以及膜的制备
        2.4.2 物理表征
        2.4.3 离子交换容量
        2.4.4 溶胀度
        2.4.5 质子传导率
        2.4.6 膜的机械性能
        2.4.7 膜电极组件的制备,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单电池测试和化学加速应力测试
第三章 溶液浇铸法中混合溶剂对膜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3.1 小角X射线散射
    3.2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
    3.3 正电子湮灭寿命谱
    3.4 机械拉伸
    3.5 离子交换容量
    3.6 吸水率
    3.7 质子传导率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铁氰配位质子传导基团应用于新型质子交换膜
    4.1 聚合物合成的分析
        4.1.1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
        4.1.2 X射线光电子能谱
        4.1.3 热重分析
    4.2 膜相分离形态的表征
    4.3 膜性能的表征
        4.3.1 质子传导率
        4.3.2 膜的力学性能
        4.3.3 吸水率和溶胀度
    4.4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性能评估
        4.4.1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单电池测试
        4.4.2 化学加速应力测试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亚铁氰化钾、铁氰化钾稳定剂的普遍适用性
    5.1 膜的酸化以及添加剂的保留
    5.2 膜性能的表征
    5.3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性能评估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英文缩写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7)稀土掺杂氟氧化物玻璃与微晶玻璃的设计、制备及光学性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稀土发光材料概述
        1.2.1 发光过程
        1.2.2 稀土离子的光谱学性质
        1.2.3 稀土离子掺杂的氟氧化物玻璃与微晶玻璃
    1.3 抗紫外材料概述
        1.3.1 抗紫外材料的需求与应用
        1.3.2 新型抗紫外材料及存在问题
    1.4 闪烁体材料概述
        1.4.1 闪烁体材料的工作原理
        1.4.2 闪烁体材料的性能指标
        1.4.3 闪烁体材料的类型
    1.5 白光发光二极管概述
        1.5.1 白光发光二极管的优点及应用
        1.5.2 白光发光二极管的实现方式及存在问题
    1.6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
2 Ce掺杂透明玻璃的制备及全波段抗紫外性能
    2.1 引言
    2.2 实验
        2.2.1 样品制备
        2.2.2 表征方法
    2.3 结果和讨论
        2.3.1 玻璃样品的光致发光
        2.3.2 玻璃样品的紫外线屏蔽能力
        2.3.3 G3样品的紫外屏蔽性能的稳定性
    2.4 结论
3 Ba_(0.84)Gd_(0.16)F_(2.16):Tb~(3+)微晶玻璃的设计、制备、荧光及闪烁特性
    3.1 引言
    3.2 实验
        3.2.1 样品制备
        3.2.2 表征方法
        3.2.3 MD模拟
    3.3 结果和讨论
        3.3.1 结构特性和MD模拟
        3.3.2 光致发光特性
        3.3.3 X射线激发下的发光性质
    3.4 结论
4 Eu~(2+)-Tb~(3+)-Eu~(3+)共掺杂玻璃的能量传递过程与可调白光发射
    4.1 引言
    4.2 实验
        4.2.1 样品合成
        4.2.2 表征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光学吸收
        4.3.2 单掺Eu与单掺Tb~(3+)样品的发光性质
        4.3.3 Eu~(2+)-Tb~(3+)-Eu~(3+)三掺样品的发光性质
        4.3.4 Eu~(2+)→Tb~(3+)→Eu~(3+)能量传递过程的证明及机理
        4.3.5 Eu~(2+)-Tb~(3+)-Eu~(3+)三掺玻璃的可调发光
    4.4 结论
5 总结和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8)高载量β-胡萝卜素微胶囊的制备及影响其生物有效性的要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β-胡萝卜素的 VA 原活性
    1.2 高载量 β-胡萝卜素载体化技术进展
        1.2.1 商业化高载量β-胡萝卜素载体化技术现状
        1.2.2 高生物利用率β-胡萝卜素载体的载体化技术
        1.2.3 高载量、高稳定性和高生物利用β-胡萝卜素载体化技术的研究进展
    1.3 立题背景与意义
    1.4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1.5 论文框架和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高载量β-胡萝卜素微胶囊的配方优化及稳定性分析
    2.1 前言
    2.2 材料与设备
        2.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2.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β-胡萝卜素微囊的制备
        2.3.2 微胶囊的β-胡萝卜素载量和表面油
        2.3.3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β-胡萝卜素含量
        2.3.4 β-胡萝卜素的动力学降解
        2.3.5 β-胡萝卜素微囊和乳液的储藏稳定性
        2.3.6 微胶囊的水活度和水分含量
        2.3.7 壁材玻璃化转变温度的测定
        2.3.8 拉曼光谱分析
        2.3.9 喷雾干燥前乳液和复溶微胶囊的平均粒径
        2.3.10 喷雾干燥前乳液和复溶微胶囊的粘度
        2.3.11 不同壁材比微胶囊的形貌
        2.3.12 统计分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熔融法高载量β-胡萝卜素微胶囊的制备及配方优化
        2.4.2 晶体法高载量β-胡萝卜素微胶囊的制备
        2.4.3 熔融法微胶囊粉末复溶后的化学、物理稳定性
        2.4.4 壁材比对β-胡萝卜素微胶囊化学稳定性的影响的机制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载量β-胡萝卜素微胶囊生物利用率评价方法的建立
    3.1 前言
    3.2 材料与设备
        3.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3.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高载量β-胡萝卜素微胶囊的制备
        3.3.2 β-胡萝卜素微胶囊的表征
        3.3.3 微胶囊的体外生物可给率
        3.3.4 微胶囊体内VA累积量比较
        3.3.5 统计分析
    3.4 结果与讨论
        3.4.1 β-胡萝卜素生物利用率动物模型的确定
        3.4.2 高载量β-胡萝卜素微胶囊的体外消化方法的确定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影响高载量β-胡萝卜素微胶囊生物利用率因素的研究:β-胡萝卜素及油脂存在状态
    4.1 前言
    4.2 材料与设备
        4.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4.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不同β-胡萝卜素和油脂存在状态的微胶囊的制备
        4.3.2 微胶囊的表征
        4.3.3 微胶囊的体外生物可给率
        4.3.4 微胶囊体内VA累积量比较
        4.3.5 统计分析
    4.4 结果与讨论
        4.4.1 不同油脂存在状态的微胶囊的形态和状态
        4.4.2 不同β-胡萝卜素/油比的高载量MO法β-胡萝卜素微胶囊的体外生物可给率
        4.4.3 不同油脂存在状态的微胶囊体内生物有效性的研究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影响高载量β-胡萝卜素微胶囊生物利用率因素的研究:剂量和粒径
    5.1 前言
    5.2 材料与设备
        5.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5.2.2 主要实验设备
    5.3 实验方法
        5.3.1 不同存在状态的高载量β-胡萝卜素微胶囊的制备
        5.3.2 微胶囊的表征
        5.3.3 动物实验中微胶囊VA活性比较
        5.3.4 微胶囊的体外生物可给率
        5.3.5 统计分析
    5.4 结果与讨论
        5.4.1 不同粒径β-胡萝卜素微胶囊的制备
        5.4.2 低剂量水平时粒径对MO法高载量β-胡萝卜素微囊的的肝脏积累水平的影响
        5.4.3 不同粒径的MO微胶囊的体外脂解率和生物可给率
        5.4.4 不同剂量MO微胶囊的生物利用率
        5.4.5 不同粒径的CW微胶囊的生物可给率
        5.4.6 高剂量下不同粒径的高载量微胶囊的生物有效性
    5.5 本章小结
主要结论与展望
论文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专利

(9)SnX2(X=S,Se)基光阳极的构建及其光电催化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半导体光电催化概述
        1.2.1 光电催化基本原理
        1.2.2 光电极材料的基本要求
        1.2.3 光电催化反应过程的影响因素
        1.2.4 光电催化反应过程的主要性能评价参数
        1.2.5 光电催化技术的应用
    1.3 半导体光电极催化效率的增强途径
        1.3.1 形貌及晶面调控
        1.3.2 引入缺陷能级
        1.3.3 异质结体系构建
    1.4 半导体光电催化材料的研究
        1.4.1 光电催化材料的研究进展
        1.4.2 二硫化锡(SnS_2)光电催化材料介绍及研究进展
        1.4.3 二硒化锡(SnSe_2)光电催化材料介绍及研究进展
    1.5 论文的选题思路、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5.1 选题思路
        1.5.2 主要内容
        1.5.3 创新点
    1.6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新颖2D/1D SnS_2 NSs/TiO_2 NTs光阳极增强光捕获和载流子分离效率实现高效光电催化分解水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2.2.2 阳极氧化法制备1D TiO_2 NTs光阳极
        2.2.3 溶剂热法制备2D/1D SnS_2 NSs/TiO_2 NTs光阳极
        2.2.4 光阳极材料特性表征
        2.2.5 光阳极光电性能测试
        2.2.6 光电催化分解水测试
    2.3 结果及讨论
        2.3.1 2D/1D SnS_2 NSs/TiO_2 NTs的形貌、结构及组分表征
        2.3.2 2D/1D SnS_2 NSs/TiO_2 NTs的光吸收特性表征
        2.3.3 光阳极的载流子复合及分离特性研究
        2.3.4 光阳极的光电转换效率及分解水性能测试
        2.3.5 Type-Ⅱ型载流子传输机制及光电催化理论和实验机理分析
    2.4 本章小结
    2.5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构建具有强氧化性的阶梯型0D/2D SnO_2 NPs/SnS_2 NSs光阳极及光电催化分解水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3.2.2 溶剂热法制备2D SnS_2 NSs光阳极
        3.2.3 原位氧化法制备0D/2D SnO_2 NPs/SnS_2 NSs光阳极
        3.2.4 0D/2D SnO_2 NPs/SnS_2 NSs光阳极材料表征
        3.2.5 0D/2D SnO_2 NPs/SnS_2 NSs光阳极光电性能测试
        3.2.6 光阳极光电催化分解水性能测试
    3.3 结果及讨论
        3.3.1 光阳极的结构和形貌表征
        3.3.2 光阳极的组分及化学价态表征
        3.3.3 原位氧化机理分析
        3.3.4 光阳极的光学吸收特性表征
        3.3.5 光阳极的荧光及光电性能测试
        3.3.6 SS-400光阳极光电催化分解水
        3.3.7 阶梯型载流子传输机制及光电催化机理分析
    3.4 本章小结
    3.5 参考文献
第四章 Al_2O_3 缺陷能级增强Al_2O_3/SnS_2 复合光阳极载流子分离效率及光电催化降解MB性能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4.2.2 光电催化材料的制备及光阳极的制备
        4.2.3 催化材料表征
        4.2.4 SnS_2和Al_2O_3/SnS_2 复合光阳极的光电性能测试
        4.2.5 光电催化降解MB评估实验及循环实验
        4.2.6 反应活性物种诱捕实验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催化材料结构及组份表征
        4.3.2 催化材料形貌特性表征
        4.3.3 催化材料元素组成及化学价态表征
        4.3.4 催化材料光学吸收特性表征
        4.3.5 SnS_2和Al_2O_3/SnS_2 复合光阳极的光电流及阻抗(EIS)测试
        4.3.6 SnS_2和Al_2O_3/SnS_2 复合光阳极光电催化降解MB实验
        4.3.7 活性物种确定及Al_2O_3/SnS_2 光阳极载流子传输和降解机制分析
    4.4 本章小结
    4.5 参考文献
第五章 高结晶2D SnSe_2/FTO光阳极的制备及光电催化同时降解RhB和 Cr(Ⅵ)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5.2.2 化学气相沉积法制备高结晶2D SnSe_2/FTO光阳极
        5.2.3 2D SnSe_2/FTO光阳极材料表征
        5.2.4 2D SnSe_2/FTO光阳极光电性能测试
        5.2.5 光电催化同时降解RhB和 Cr(Ⅵ)性能测试
    5.3 结果及讨论
        5.3.1 不同条件下2D SnSe_2/FTO光阳极的结构、组分及形貌表征
        5.3.2 不同条件下2D SnSe_2/FTO光阳极的光学吸收特性表征
        5.3.3 荧光特性及光电性能测试
        5.3.4 光电催化同时降解RhB和 Cr(Ⅵ)混合溶液
        5.3.5 载流子传输机制及光电催化降解机理分析
    5.4 本章小结
    5.5 参考文献
第六章 Se/SnSe_2/TiO_2 多重异质结的构建及光电催化同时降解RhB和 Cr(Ⅵ)对比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6.2.2 改进阳极氧化法制备TiO_2纳米管阵列
        6.2.3 化学气相沉积法制备Se/SnSe_2/TiO_2 多重异质结
        6.2.4 多重异质结光阳极材料表征
        6.2.5 多重异质结光阳极光电性能测试
        6.2.6 光电催化同时降解RhB和 Cr(Ⅵ)性能测试
    6.3 结果及讨论
        6.3.1 多重异质结的结构、形貌及组分表征
        6.3.2 多重异质结的光学吸收特性表征
        6.3.3 多重异质结的荧光及光电性能测试
        6.3.4 光电催化同时降解RhB和 Cr(Ⅵ)混合溶液
        6.3.5 载流子传输机制及光电催化性能增强机理分析
    6.4 本章小结
    6.5 参考文献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10)第一性原理研究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及载流子传输特性(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发展历史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意义
    1.5 论文结构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计算方法
    2.1 Material Studio软件中CASTEP、DMOL~3、Forcite计算模块的介绍
        2.1.1 CASTEP模块
        2.1.2 DMOL~3模块
        2.1.3 Forcite模块
    2.2 第一性原理(FPs)
    2.3 密度泛函理论(DFT)
        2.3.1 Born-Oppenheimer近似
        2.3.2 Hartree-Fock轨道近似
        2.3.3 Hohenberg和 Kohn定理
        2.3.4 单电子近似Kohn和 Sham方程
        2.3.5 原子轨道的自洽场计算方法
    2.4 计算方法及相关参数介绍
        2.4.1 局域密度近似
        2.4.2 广义梯度近似
        2.4.3 布里渊区和K点选择
        2.4.4 截止能
        2.4.5 赝势
    2.5 Origin软件介绍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钙钛矿型太阳能电池材料
    3.1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
        3.1.1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工作原理
        3.1.2 影响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效率的因素
    3.2 钙钛矿型太阳能电池及工作原理
        3.2.1 提高PSC光电转换效率的方法
    3.3 两种重要的钙钛矿型太阳能电池材料
        3.3.1 晶体的容忍因子
        3.3.2 晶体的绝热特性
        3.3.3 晶体的功函数
        3.3.4 外界温度改变对晶体的稳定性影响
        3.3.5 晶体的化学稳定性研究
        3.3.6 电场对晶体稳定性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MAPbI_3和FAPbI_3晶体掺杂对其光电转换效率的影响
    4.1 MAPbI_3的光电转化特性研究
        4.1.1 MAPbI_3晶体结构和计算参数设置
        4.1.2 掺杂金属元素
        4.1.3 掺杂卤族元素
    4.2 FAPbI_3的光电转化特性研究
        4.2.1 钙钛矿(FAPbI_3)掺杂的卤化物
        4.2.2 理论分析钙钛矿(FA_(0.75)Cs_(0.25)Sn_(0.5)Pb_(0.5)I_3)的能带及光吸收特性
        4.2.3 其他掺杂钙钛矿(FAPbI_3)的光吸收特性
        4.2.4 锗掺杂钙钛矿(FA_(0.75)Cs_(0.25)Sn_(0.5)Pb_(0.5)I_3)的光吸收特性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几种高效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晶体及稳定性探究
    5.1 理论模型
    5.2 计算参数设置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晶体的弹性常量比较
        5.3.2 三维杨氏模量曲面分析晶体的力学特性
        5.3.3 晶体表面水分子吸附特性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中电子传输层载流子传输速率
    6.1 计算模型
    6.2 计算参数设置
    6.3 计算结果与分析
    6.4 新型电子传输材料探索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中有机/无机空穴传输材料特性
    7.1 理论模型
        7.1.1 有机空穴传输材料
        7.1.2 无机空穴传输层材料的特性
    7.2 计算参数设置
    7.4 计算结果与分析
        7.4.1 有机空穴传输材料
        7.4.2 无机空穴传输层材料的特性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总结及展望
    8.1 总结
    8.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主要名词英文缩写
附录2 常用的单位及换算
博士期间科研情况

四、玻璃化学稳定性的近似估算(论文参考文献)

  • [1]啤酒瓶析晶原理分析及综合防控方案[J]. 王京浩,丰水平. 中外酒业, 2021(15)
  • [2]Ce3+/Eu2+掺杂氮(氧)化物的电子结构和长余辉发光性能研究[D]. 王淑欣.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8)
  • [3]白光LED用镝铕掺杂玻璃的发光性能研究[D]. 刘瑞旺. 长春理工大学, 2021(02)
  • [4]钙钛矿量子点微晶玻璃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李莎莎. 长春理工大学, 2020(01)
  • [5]QDSSC用TiO2/聚苯胺复合光阳极的制备及其光伏性能[D]. 李东琦.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
  • [6]混合溶剂与铁氰配位基团对质子交换膜结构与性能的影响[D]. 李一. 天津大学, 2020(02)
  • [7]稀土掺杂氟氧化物玻璃与微晶玻璃的设计、制备及光学性质研究[D]. 滕丽鸣. 浙江师范大学, 2020(01)
  • [8]高载量β-胡萝卜素微胶囊的制备及影响其生物有效性的要素分析[D]. 陈小冬. 江南大学, 2020(01)
  • [9]SnX2(X=S,Se)基光阳极的构建及其光电催化性能研究[D]. 穆江龙. 西北大学, 2020(01)
  • [10]第一性原理研究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及载流子传输特性[D]. 刁心峰. 贵州大学, 2020(04)

标签:;  ;  ;  ;  ;  

玻璃化学稳定性的近似估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