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形嵌段共聚物胶束的温度效应

球形嵌段共聚物胶束的温度效应

一、球形嵌段共聚物胶束的温度效应(论文文献综述)

高颖[1](2020)在《温度敏感型可注射水凝胶的研制及其作为新城疫核酸疫苗递送系统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温度敏感型水凝胶在室温下是可流动的液体,当温度升高时会形成凝胶,这种特性使其在室温下具有可注射性,在体温下可以控制释放药物,延长药物的体内半衰期,提高生物利用度,制备简单,贮藏方便,载药量高,胶凝条件可控,有望成为一种稳定而高效的疫苗递送系统,实现疫苗在体内的长效作用机制,提高疫苗的稳定性,达到增强免疫效果,减少接种次数,延长免疫保护期的目的。本文首先选择泊洛沙姆(PEO-PPO-PEO)和聚乳酸聚乙二醇嵌段共聚物(PLGA-PEG-PLGA)分别作为候选温敏材料,筛选得到最优处方并对其质量进行初步评价;然后以卵清蛋白(OVA)为模型药物制备载药凝胶,考察了凝胶溶蚀及体外释放药物的过程,并对其药效学进行评价;基于上述研究,我们进一步评估了温敏凝胶作为核酸疫苗载体的可行性,以新城疫为疾病模型制备了新城疫温敏凝胶核酸疫苗,对其性质、体外释放行为和安全性进行了考察;最后对新城疫温敏凝胶核酸疫苗的免疫效果进行评价,并初步探讨了其影响免疫反应的分子机制。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温度敏感型可注射水凝胶的制备与表征本试验分别以泊洛沙姆和PLGA-PEG-PLGA作为空白凝胶基质,制备不同基质组成的温度敏感型可注射水凝胶,以胶凝温度(Tm)为主要评价指标,分别筛选2种温敏材料的最优处方,并对其胶凝时间(Gt)、pH值等胶凝特性进行表征,同时对处方的外观、黏度、显微结构、胶束粒径、电位和稳定性等理化性质进行评价。结果显示,泊洛沙姆温敏凝胶的最优处方组成为P407 17%、P188 5%、HPMC0.4%,Tm35.6℃,Gt 47.72 s,pH 7.18,常温黏度54 mPa-s,胶束粒径70.66 nm,zeta电位1.30 mV,该凝胶在常温下是无色透明、流动性良好的液体,环境温度高于35.6℃时呈无色透明的半固体凝胶状态;本试验采用开环聚合法合成PLGA-PEG-PLGA,将聚合物纯化后加入蒸馏水配制成不同浓度(10%~30%,w/w),经处方优化确定该凝胶的最优浓度为20%,Tm35.3℃,Gt 64.66 s,pH 6.47,常温黏度50mPa·s,胶束粒径26.02 nm,zeta电位-0.16mV,该凝胶在常温下是略带淡蓝色的透明均匀液体,环境温度高于35.3℃时呈白色半固体凝胶状态。2种温敏凝胶的制备方法简单,常温时流动性好,体温条件下快速成胶,制剂稳定性高,贮存稳定性良好,有望成为通过注射途径给药并能控制释放的药物递送系统,用于生物大分子药物(如蛋白质、多肽)或其他治疗成分(如疫苗、抗体)的输送,改善药物的释放动力学。2.载药温敏凝胶的药物释放动力学和药效学评价本章以OVA作为模型药物,分别与泊洛沙姆和PLGA-PEG-PLGA温敏凝胶混合制备了 2种温敏材料的载药凝胶,首先考察了载药凝胶的胶凝温度、胶凝时间、胶束粒径和显微结构等,结果如下:泊洛沙姆载药凝胶(含2.0mg·mL-1 OVA)的理化性质表现为Tm33.8℃,Gt40.17s,pH 7.21,胶束粒径89.09nm,zeta电位4.11 mV;PLGA-PEG-PLGA载药凝胶(含2.0 mg·mL-1 OVA)的性质表征为Tm 35.3℃,Gt 64.04 s,pH 6.50,胶束粒径36.84 nm,zeta电位5.73 mV,扫描电镜(SEM)观察发现2种载药凝胶内部形成具有蜂窝状外观的三维网络结构(孔径100~200μm),OVA在其中均匀分布。之后采用无膜溶出法考察了载药凝胶的体外释药行为,结果表明,OVA从泊洛沙姆载药凝胶中释放长达6 d,累积释放率为94.06%,释放过程遵循Hixson-Crowell动力学模型,凝胶溶蚀是控制OVA释放的主要因素;PLGA-PEG-PLGA载药凝胶释放94.42%的OVA需要28d,释放遵循Ritger-Peppas动力学方程,释放机制为药物扩散和凝胶溶蚀的协同作用;SDS-PAGE结果显示2种载药凝胶的制备方法和体外释药过程对OVA的结构没有显着影响。为了评估载药凝胶能否真正在动物体内发挥长效缓释机制,维持药物的生物活性,本试验将2种载药凝胶以皮下注射的方式接种6周龄Balb/c小鼠,评价载药凝胶中OVA作为模式抗原在小鼠体内的药效学,结果显示,2种载药凝胶注射给药后小鼠血清中特异性IgG抗体效价、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和分泌细胞因子的水平均显着高于OVA溶液单独免疫小鼠(P<0.05)。综上所述,泊洛沙姆和PLGA-PEG-PLGA温敏凝胶均具有良好的载药能力和缓释性能,同时能够保持药物的结构稳定,使其在体内有效发挥生物活性,有望开发成为长效的注射制剂。需要强调的是,本试验中PLGA-PEG-PLGA载药凝胶的抗体持续时间更长,促进免疫反应的效果更好,作为疫苗载体的优势更明显,因此,我们选择PLGA-PEG-PLGA温敏凝胶作为载体用于后续研究。3.新城疫温敏凝胶核酸疫苗的制备和表征为了评估温敏凝胶材料作为疫苗载体的可行性,本章以新城疫为疾病模型,以新城疫核酸疫苗为目标药物,选择PLGA-PEG-PLGA作为载体制备新城疫温敏凝胶核酸疫苗。首先扩增具有良好免疫原性的新城疫病毒(NDV)HN基因片段,重组入高效真核表达载体pVAX1中得到重组质粒pVAX1-HN,利用LipoFiter脂质体将构建的重组质粒转染至鸡巨噬细胞(HD11),间接免疫荧光显示质粒可在HD11胞质中广泛表达HN蛋白。之后将pVAX1-HN装载入PLGA-PEG-PLGA温敏凝胶中制备成温敏凝胶核酸疫苗,并对其胶凝特性、质粒包裹程度、抗DNase Ⅰ降解等性质进行表征,结果如下:温敏凝胶核酸疫苗的Tm和Gt分别升至37.1℃和78.57 s,pH 6.46,常温黏度下降为30 mPa·s,当质粒浓度为0.5 mg·mL-1时可以被凝胶体系完全包裹,能够有效抵抗DNase Ⅰ的降解作用。采用无膜溶出法分析质粒的体外释放动力学,结果显示,新城疫温敏凝胶核酸疫苗在体外可以持续释放质粒长达22d,累积释放率为95.07%,有效载药量为0.47 mg·g-1,取不同时间点收集的释放介质进行电泳并转染HD11细胞,结果表明,温敏凝胶核酸疫苗的制备和体外释放过程对质粒结构无明显影响,间接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疫苗中释放的质粒可以在HD11中表达抗原蛋白并被NDV阳性血清识别,较好地保持了其免疫原性和反应原性。最后将新城疫温敏凝胶核酸疫苗分别以颈部皮下注射和胸部肌肉注射2种方式接种14日龄商品蛋鸡,考察疫苗对靶动物的急性毒性、体内可降解性和组织刺激性等,同时评价其体外血液相容性和细胞毒性,结果表明温敏凝胶核酸疫苗经皮下和肌肉注射均未引起明显的急性毒性反应,不会发生溶血及红细胞凝聚现象,对鸡胚成纤维细胞(CEF)无明显细胞毒性,在体内经体液侵蚀可自行消解,对周围组织无明显损伤。综上所述,新城疫温敏凝胶核酸疫苗能够延缓质粒的释放并保持其生物学活性,同时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该研究结果为温敏凝胶材料作为疫苗载体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4.新城疫温敏凝胶核酸疫苗的免疫效果及机理初探为了评价新城疫温敏凝胶核酸疫苗的免疫效果,将该疫苗以胸部肌肉注射的方式接种14日龄商品蛋鸡,免疫后在预定时间点分离血清测定HI抗体滴度;采用ELISA试剂盒检测血清中新城疫病毒抗体(NDV-Ab)效价和细胞因子IL-2、IL-4和IFN-γ的含量:分离外周血淋巴细胞进行刺激培养,测定T淋巴细胞的增殖活性;在免疫监测期结束后用新城疫标准强毒攻击鸡群观察疫苗的保护率,结果如下:凝胶核酸疫苗免疫后第1w血清中HI抗体水平就有所增加,之后平稳上升,最高可达7.01og2,在免疫后第6 w仍大于6.0log2;NDV-Ab效价在免疫后第3 w达到最高(1686±54 ng·mL-1),并维持在较高水平至监测结束,与裸质粒单独免疫相比差异显着(P<0.05);显着促进IL-2、IL-4和IFN-y的分泌,且能在较长时间内维持高水平状态;T淋巴细胞的增殖水平显着高于裸质粒组和商品苗组(P<0.05);对NDV强毒的免疫保护率达到100%。为了探索凝胶核酸疫苗影响免疫反应的分子机制,取不同时间点分离的外周血淋巴细胞提取细胞总RNA,采用qRT-PCR法检测淋巴细胞中转录因子的表达量,同时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的数量,并进一步分析PI3K/Akt信号通路对免疫后淋巴细胞的增殖、凋亡和分泌细胞因子的影响,结果显示,新城疫温敏凝胶核酸疫苗免疫后上调了外周血淋巴细胞中Th1和Th2型细胞特异性转录因子TBX21和GATA3的mRNA表达,因此诱导产生Th1和Th2型免疫应答的作用增强,从而引起Th1型细胞因子(IL-2、IFN-y)和Th2型细胞因子(IL-4)的分泌量增加,同时外周血中CD4+、CD8+T淋巴细胞的含量显着升高,表明疫苗免疫后可以显着促进T淋巴细胞由Th0型向Th1、Th2型细胞分化;凝胶核酸疫苗免疫后能够显着激活PI3K/Akt通路,而使用PI3K抑制剂则显着消除了该疫苗诱导的促淋巴细胞增殖、抗淋巴细胞凋亡和促细胞因子释放作用,证明凝胶核酸疫苗对免疫反应的促进作用是通过激活PI3K/Akt通路实现的。综上所述,本研究构建的温敏凝胶疫苗递送系统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降解性和长效缓释能力;用其负载重组质粒制备新城疫温敏凝胶核酸疫苗,能够刺激机体产生更强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水平,机体抗病毒能力增强,免疫保护持续期长,达到了缓释和减少免疫次数的目的,证明温敏凝胶可以作为核酸疫苗的有效载体,并为其开发成为其他疫苗的安全、高效的新型载体提供了可能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以及广阔的应用前景。

吴民行[2](2020)在《纳米球形生物活性玻璃的制备与表征》文中提出本研究结合生物活性玻璃(BG)的优势,通过不同的制备方法,制备出了纳米球形生物活性玻璃(NBG),内容如下:(1)采用单一模板法制备BG,结果表明:合成的BG是CaO-SiO2的二元微米生物活性玻璃(MBG),MBG粒径在微米(418-1250nm)范围内且为均匀球形;模拟体液浸泡实验结果表明,随着粒径的增加,生成羟基磷灰石(HA)的能力降低。(2)以双模板剂法制备微米生物活性玻璃(MBG),结果表明,通过双模板法制备出的MBG粒径为462.4±21nm;在双模板法的基础上,采用改变醇水比法,实现了MBG粒径从微米到纳米尺度的过渡(462nm-22nm);模拟体液浸泡实验结果表明,纳米尺度BG相比微米尺度BG具有更强的HA形成能力;细胞毒性实验结果表明,纳米BG无潜在的细胞毒性。(3)采用双碱催化混合模板剂法制备NBG,结果表明,制备的NBG粒径在纳米尺度(20-50nm)范围内且为球形,通过改变模板剂的含量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控制其粒径的大小;模拟体液浸泡实验结果表明,NBG生成HA的时间较MBG短,证明其有较强的HA形成能力。(4)采用不同的制备方法,实现了BG从微米到纳米尺度的粒径的调控,体外实验结果表明该NBG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和生物相容性。

金鑫[3](2018)在《基于同步辐射X射线小角散射的嵌段共聚物自组装原位研究》文中提出嵌段共聚物是将两种不同性质的聚合物链段通过化学键连接在一起的高分子物质。嵌段共聚物可在外场的作用下自组装形成一系列规整的纳米尺度结构形态,由于其在理论研究及潜在应用上的巨大价值而受到了学术界及工业方面的关注。目前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嵌段共聚物自组装机理、理论模拟以及在不同环境下自组装形成的各类形貌的胶束及薄膜的制备表征。传统表征手法如透射电镜(TEM)无法对嵌段共聚物自组装演变过程、相变细节以及外界环境条件变化对形貌实时影响等进行原位在线表征。本论文的主要工作是依托上海光源小角散射线站,利用其具有良好的空间及时间分辨率,研究嵌段共聚物聚苯乙烯-聚丙烯酸Poly(styrene)-b-poly(acrylic acid,PS-b-PAA)以粉末、溶液及薄膜形态在温度和选择性溶剂的外界环境作用下的自组装过程,推动同步辐射小角散射原位技术在嵌段共聚物材料研究中的理论与实验发展。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嵌段共聚物PS-b-PAA粉末升温过程自组装原位研究。利用X射线小角散射技术对两种嵌段共聚物粉末进行表征,对粉末样品在升温过程中自组装相变进行原位表征,定量获得嵌段共聚物粉末纳米颗粒形貌、大小变化。研究发现,在升温过程中,嵌段共聚物尺寸逐渐变大,且由棒状体结构向球状结构转变。同时在这种精细秒分辨率的原位变温实验观察下,嵌段共聚物可在球状形貌稳定的条件下发生收缩或膨胀效应,同时在升温过程中,自组装颗粒内部孔洞逐渐消失,这些研究结果验证了嵌段共聚物的两相转变,同时获得了其在两相转变时的中间态形貌。2、嵌段共聚物PS-b-PAA溶液胶束自组装及温度响应研究。利用X射线小角散射技术及TEM技术对不同溶剂中嵌段共聚物自组装过程进行表征,随着溶液中水含量的增加,自组装胶束尺寸逐渐变大。同时对嵌段共聚物温度响应进行原位表征,发现双峰现象,同时双峰强度随温度的增加分别增强与衰弱,两种不同粒径大小的自组装颗粒不断消融与生长并保持动态平衡,且两种自组装颗粒生长消融速率相同。3、嵌段共聚物PS-b-PAA层层自组装多层膜构筑机理研究。以层层自组装(layer-by-layer self-assembly,LBL)方式构筑聚电解质壳聚糖/聚苯乙烯-聚丙烯酸(CS/PS-b-PAA)多层膜。通过掠入射小角X射线散射、原子力显微镜技术观察了嵌段共聚物溶液在硅片上的自组装成膜,系统研究了不同溶剂配比及涂膜层数对自组装的影响。随着溶液中有机溶剂的增加,溶液从球状结构到棒状结构再至片层结构转换,而随着堆叠层数的增加,薄膜表面从小的复合体逐渐生长为纳米颗粒最终长成岛状团簇,且最后保持稳定。本论文的主要工作是利用散射技术研究同一嵌段共聚物在不同形态下的原位自组装过程,对于详细了解嵌段共聚物自组装过程以及推动小角散射技术在嵌段共聚物材料的表征具有一定的意义。

金鑫,杨春明,滑文强,李怡雯,王劼[4](2018)在《PS3000-b-PAA5000球形胶束温度效应的原位小角X射线散射技术研究》文中认为应用小角X射线散射技术(SAXS)对两亲嵌段共聚物聚苯乙烯聚丙烯酸(PS-b-PAA)胶束形貌的温度影响进行了原位表征.SAXS结果表明:随着水含量的增加,粒子尺寸相应增加;对于水含量10%的PS3000-b-PAA5000胶束溶液,发现了明显的SAXS双峰现象;双峰的位置不随着温度的变化而改变,但是peak 1和peak 2的相对强度随着温度发生了减弱和增强的交错变化;相邻的SAXS双峰说明在PS3000-b-PAA5000胶束溶液中最初形成的粒子尺寸并不是均匀的,主要分为尺寸极其相近的两种球形粒子;随着温度的升高,粒径大小不同的两种粒子存在着一种消融和生长的过程,并且保持着一个相同的归一化动态平衡速率.

邱立明[5](2014)在《聚肽三嵌段共聚物的合成及自组装行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两亲性共聚物可在选择性溶剂中发生自组装而形成具有一定结构的聚集体。由于这些聚集体在新材料和生物医疗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因而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是当前重要的高分子研究领域之一。本文合成了基于聚肽的两亲性三嵌段共聚物,研究了该共聚物及其共混体系在选择性溶剂中的自组装行为,并探讨了外界条件和制备方法等对自组装行为的影响。研究内容分以下三部分:(1)采用五元环酸酐法(NCA法)合成了聚(γ-苄基L-谷氨酸酯)-聚乙二醇-聚(γ-苄基L-谷氨酸酯)三嵌段共聚物(PBLG-b-PEG-b-PBLG),并探讨了影响共聚物合成的条件。通过单相法,制备了单分子层保护的金纳米粒子(AuNPs),并通过各种测试手段表征了AuNPs的结构。(2)通过透析法,制备了PBLG-b-PEG-b-PBLG三嵌段共聚物聚集体,研究了起始溶剂性质和起始浓度对自组装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共聚物在以四氢呋喃(THF)为起始溶剂时形成囊泡,尺寸可达数个微米;而随着N,N-二甲基甲酰胺(DMF)在起始溶剂中含量的增加,囊泡变小,最后形成纺锤形胶束。此外,聚合物起始浓度越高,囊泡粒径越大。(3)研究了PBLG-b-PEG-b-PBLG三嵌段共聚物与PBLG均聚物或AuNPs的共混自组装行为。研究表明,PBLG均聚物可作为疏水模板支撑聚肽的有序排列而形成超分子螺旋结构,而金纳米粒子则会破坏聚肽的有序排列,使得纺锤形胶束不能维持而最终形成囊泡。

尉洁[6](2011)在《温敏性嵌段共聚物的制备及其在药物缓释方面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将具有环境刺激响应性的两亲嵌段共聚物用作药物载体,可以有效的提高药物疗效、降低药物毒副作用。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PNIPAM)作为一种重要的温敏性聚合物,由于其相转变温度(LCST)接近人体体温,故成为一种在生物医学领域具有良好应用前景的高分子材料;聚乳酸(PLA)是一种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及可降解性的高分子材料,且其降解产物为二氧化碳和水,整个降解过程及降解产物都对生物体非常安全。故本研究结合PNIPAM的温度响应性与PLA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及可降解性,制备了具有温敏性的两亲三嵌段共聚物PLA-b-PNIPAM-b-PLA,对其结构、温敏特性及其在水溶液中的自组装胶束形态进行了研究,并将其应用于抗癌药阿霉素(ADR)的负载,考察ADR的控制释放。研究内容包括:(1)首先采用自由基聚合制备了双端羟基PNIPAM均聚物(HO-PNIPAM-OH),通过HO-PNIPAM-OH引发丙交酯开环聚合,成功制备了三嵌段共聚物PLA-b-PNIPAM-b-PLA,并对其结构及温敏特性进行了表征及测试。结果表明,疏水性链段PLA的引入使得三嵌段共聚物PLA-b-PNIPAM-b-PLA的相转变温度低于PNIPAM均聚物,且PLA链段越长,共聚物相转变温度越低。(2)对三嵌段共聚物PLA-b-PNIPAM-b-PLA水溶液光散射强度的研究表明,该共聚物在水溶液中自组装形成胶束,其粒径大约分布在75-80nm范围内,这种纳米尺寸的胶束具有潜在靶向性(对肿瘤组织的被动靶向性);TEM测试结果显示,该共聚物胶束具有明显的“核-壳”结构,并以一壳多核的形式存在。(3)将三嵌段共聚物PLA-b-PNIPAM-b-PLA用作抗癌药阿霉素控制释放的载体。实验结果表明,该共聚物胶束具有良好的载药性能,且能有效延长药物释放时间,整个释药过程具有明显的温度依赖性。

陈碧[7](2008)在《聚硅氧烷聚醚两亲性嵌段共聚物的合成及其溶液自组装》文中研究指明自组装作为一种极具发展前景的制备具有纳米/微米尺寸规则结构的功能材料的方法,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尤其是由两亲性嵌段共聚物自组装形成的囊泡结构,由于独特的形态结构,在诸如药物缓释、分离等领域存在着应用及潜在应用,近十年来,吸引了广泛的研究兴趣。两亲性嵌段共聚物,不同于常规表面活性剂,在溶液中表现出更为复杂的自组装方式。嵌段共聚物的嵌段组成、嵌段比例以及各嵌段的键接方式对嵌段共聚物自组装结构都存在着影响。通过各影响因素的考察以及调控,可以实现具有特定形态的自组装结构的制备;同时,嵌段共聚物的组成嵌段亦可以根据具体应用领域的需求进行相应选择。因此,两亲性嵌段共聚物的自组装研究自1995年Eisenberg等人的报道以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从六甲基环三硅氧烷(D3),三甲基(3,3,3)-三氟丙基环三硅氧烷(F3)以及八甲基环四硅氧烷(D4)出发,分别通过酸白土催化D4开环阳离子聚合以及丁基锂催化D3/F3开环阴离子聚合,制备得到了窄分子量分布、结构规整的双硅氢封端聚硅氧烷以及单硅氢封端聚硅氧烷。进一步通过硅氢封端聚硅氧烷与烯丙基封端聚醚的硅氢加成合成一系列窄分布,结构规整可控的二、三嵌段共聚物,分别为PDMS-b-PEO,PDMS-b-PEO-b-PDMS,PEO-b-PDMS-b-PEO,PMTFPS-b-PEO以及PMTFPS-b-PEO-b-PMTFPS。在此基础上,通过表面张力仪、质子核磁共振以及透射电镜手段对嵌段共聚物的表面活性及水溶液胶束化能力,以及水溶液自组装行为展开相应研究.概括而言,本文的主要工作可以分为两大部分,即:1、两亲性嵌段共聚物的合成;2、两亲性嵌段共聚物表面活性、溶液胶束化能力以及自组装行为的考察:两亲性嵌段共聚物的合成工作总结如下:1.利用酸白土催化D4开环聚合,替代了常规液体酸催化,详细研究了酸白土非均相催化开环的反应规律及机理。认为,由于催化活性位共价键接于酸白土颗粒,酸白土催化体系不存在液体酸体系中游离存在的反离子,其链增长反应较液体酸简单,同时,酸白土颗粒的大空间位阻影响了活性链的增长方式,聚合产物表现出更窄的分子量分布。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工艺条件的优化,实现了一系列具有较窄分子量分布(1.2-1.4)的双硅氢封端聚硅氧烷的绿色、可控合成。2.为达到阴离子聚合所需的“无杂”聚合环境,建立了一套真空度达到1E-3 Pa的高真空装置,并建立了基于高纯氮气净化装置的惰气保护系统以及单体,溶剂精制装置,为反应物料的精制、转移和反应提供了条件。3.D3/F3阴离子开环聚合存在严重的“反咬”及“再分布”副反应。副反应的抑制是实现聚合产物窄分布的关键。通过研究发现,低温、高单体浓度及低转化率有利于对“反咬”及“再分布”副反应的抑制。在此基础上,得到了合适的工艺条件,进行窄分布单硅氢封端聚硅氧烷的制备,产物分子量分布为1.03-1.17.4.开环D3、F3分别制备得到了分子量分布为1.03-1.14,聚合度为3,6,9,12,21,30,100的单硅氢封端聚二甲基硅氧烷,以及分子量分布为1.10-1.17,聚合度为3,6,9,12,21的单硅氢封端聚甲基三氟丙基硅氧烷。5.通过FT-IR跟踪分析,研究了Speier’s催化剂对于硅氢封端硅氧烷与烯丙基封端聚氧乙烯醚(PEO)的硅氢加成反应的催化性能,合成并纯化得到了一系列聚硅氧烷与聚氧乙烯醚构建的不同结构、不同组成、不同分子量的两亲性嵌段共聚物。分别为PDMS-b-PEO,PDMS-b-PEO-b-PDMS,PEO-b-PDMS-b-PEO,PMTFPS-b-PEO以及PMTFPS-b-PEO-b-PMTFPS。在系列两亲性嵌段共聚物顺利合成的基础上,第二部分工作主要针对相应表面活性、溶液胶束化能力以及溶液自组装行为展开考察与讨论,总结如下:1.两亲性嵌段共聚物表面张力分析结果显示,不同于常规表面活性剂,两亲性嵌段共聚物在水溶液中的胶束化能力(以CMC值表示)在受到嵌段共聚物憎水性影响的同时,也受到嵌段共聚物几何结构、以及亲水疏水嵌段结合方式影响。2.对三嵌段共聚物的表面活性与其结构的关系进行了考察,认为,对于三嵌段共聚物而言,在水溶液中实现胶束化或者在空气-水界面实现紧密堆积,需要一个分子链段的环化过程。中间嵌段为柔性疏水嵌段的三嵌段共聚物比中间嵌段由亲水嵌段构建的三嵌段共聚物更易在空气-水界面形成致密的保护层,从而表现出更高的表面活性。3.对PDMS-b-PEO二嵌段共聚物溶液自组装行为进行了考察,结果显示:a)随着嵌段共聚物憎水链段所占比例的增加,嵌段共聚物自组装聚集体表现出了由“星型”胶束向“平头”胶束转变的趋势。b)随着纯水自组装体系中,嵌段共聚物浓度的增加,嵌段共聚物溶液出现了所谓的“第二临界胶束浓度”,初级自组装聚集体发生二次聚集,形成具有较大尺度的二次聚集体。c)讨论了PDMS-b-PEO嵌段共聚物大复合胶束的形成过程,不同于常规理解,PDMS-b-PEO嵌段共聚物大复合胶束的形成是球状与棒状聚集体共同参与碰撞的结果,在表面能驱动下,碰撞形成的聚集体呈现球状形态。针对形成的机理,给出了合理的解释。d)嵌段共聚物在THF/H2O混合溶剂中自组装形成的聚集体形态,随着嵌段共聚物浓度的增加,水含量的增加,表现出从球-棒-双层结构的变化趋势。4.对PDMS-b-PEO-b-PDMS以及PEO-b-PDMS-b-PEO三嵌段共聚物的溶液自组装行为进行了考察,结果显示:a) PDMS-b-PEO-b-PDMS三嵌段共聚物,随着嵌段共聚物溶液陈化时间的增加,其相应自组装结构更趋于热力学平衡状态,形态变得更为均一。嵌段共聚物组成对于自组装形态影响的考察显示,随着中间嵌段PEO链段的增加,自组装形态发生了由球到棒再到六角囊泡结构的转变。通过影响因素的控制,本文实现了均一囊泡结构的制备。b) PEO-b-PDMS-b-PEO三嵌段共聚物,由于PEO嵌段为疏水性甲基封端,疏水性甲基存在逃离亲水性区域进入疏水核的趋势,因此随着陈化时间的增加,聚集体由于PEO的端基化作用,发生不同于PDMS-b-PEO-b-PDMS三嵌段共聚物的变化,小的分散的聚集体在PEO的桥联作用下,聚集形成大的聚集体.而随着嵌段共聚物浓度的增加,聚集体发生二次聚集,聚集体形态呈现出规律性变化。c) PEO-b-PDMS-b-PEO三嵌段共聚物水溶液自组装聚集体形态随着嵌段共聚物浓度的增加,表现出从球状到椭圆状再到棒状的转变,认为,三嵌段共聚物在水溶液中的分子构象对自组装聚集体的具体形态存在影响。5.对PMTFPS-b-PEO以及PMTFPS-b-PEO-b-PMTFPS嵌段共聚物的溶液自组装进行了考察,结果显示:a)对于PMTFPS-b-PEO二嵌段共聚物,随着嵌段共聚物浓度的增加,聚集体二次聚集,发生相应的形态转变。随着嵌段组成亲水嵌段比例的增加,聚集形态表现出“星型”胶束向“平头”胶束的转变。随着陈化时间的增加,聚集体更趋向于达到热力学平衡状态。b)对于PMTFPS-b-PEO-b-PMTFPS以及PMTFPS-b-PEO嵌段共聚物,在相应的自组装行为影响因素考察的基础上,均成功制备得到了均一的囊泡结构。概括而言,本文在以下几个方面具有创新性1.以酸白土非均相催化体系,替代了常规液体酸催化体系,开环D4实现了具有较窄分子量分布的双硅氢封端聚二甲基硅氧烷的绿色、可控合成,产物分子量分布为1.2-1.4。2.考察、分析了D3、F3阴离子开环聚合反应的规律及影响因素,优化反应条件,有效抑制了聚合过程中存在的“反咬”及“再分布”副反应,实现了单硅氢封端聚硅氧烷的窄分布合成,产物分布为1.03-1.17。3.合成了新型PMTFPS-b-PEO以及PMTFPS-b-PEO-b-PMTFPS两亲性嵌段共聚物,并实现了均一囊泡结构的制备。4.比较了PDMS-b-PEO-b-PDMS以及PEO-b-PDMS-b-PEO三嵌段共聚物,发现并解释了中间嵌段为柔性疏水嵌段的三嵌段共聚物具有比中间嵌段为亲水嵌段的三嵌段共聚物更高的表面活性。5.在PDMS-b-PEO二嵌段共聚物大复合球状胶束的形成过程中,发现了棒状聚集体的参与作用,提出了关于大复合胶束形成机理的新认识。同时,在PEO-b-PDMS-b-PEO嵌段共聚物自组装形态调控研究中,发现并解释了新型的“球—棒”形态转变过程及机理。

高界铭[8](2008)在《高分子纳米胶束及其抗肿瘤药的靶向载药系统研究》文中提出癌症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化疗是目前癌症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但往往因较大的毒副作用不得不中断治疗而贻误治疗时机。纳米药物载体对肿瘤组织具有高度靶向性、能实现药物缓控释放、降低毒副作用、同时提高难溶药物的溶解率和吸收率,因此,纳米载药系统有可能成为优异的癌症化疗制剂。9-硝基喜树碱(9-NC)是有效的拓扑异构酶Ⅰ抑制剂,临床试验已取得很大成功,并被FDA批准用于胰腺癌治疗。为了增强9-NC内酯环稳定性,改善其亲水性能,避免呕吐、腹泻、骨髓抑制等毒副作用发生,本研究采用共聚物胶束包覆9-NC并实现其靶向、缓控释放。论文工作的主要内容如下:1、以辛酸亚锡为催化剂,聚乙二醇单甲醚(mPEG)引发D,L-丙交酯(LA)本体开环聚合,得到亲水链段相同而疏水链段长度不同的两亲性嵌段共聚物mPEG-b-PLA(PELA):运用1H-NMR、GPC、FT-IR、DSC和静态接触角对共聚物进行表征。2、1,3-丙二醇和碳酸二乙酯为原料,合成了三亚甲基碳酸酯(TMC)单体;在160℃、[Monomer]/[Catalyst]=2000、聚合反应12 h条件下,辛酸亚锡作催化剂,TMC、LA和mPEG共聚,制备了不同疏水链段长度及不同疏水组分比例(PTMC/PLA)的系列共聚物mPEG-b-P(LA-co-TMC)(PETLA),采用1H-NMR、GPC、FF-IR、DSC和静态接触角对共聚物进行表征。3、合成了六元环状碳酸酯单体9-苯基-2,4,8,10-四氧螺[5,5]十一烷-3-酮(CC);以异丙醇铝为催化剂,mPEG、LA和CC共聚,制备了不同疏水链段长度和疏水组分比例的系列共聚物mPEG-b-P(LA-co-CC)(PECLA);PECLA经脱保护后与叶酸偶联,得到新型嵌段共聚物FA-PECLA,紫外测得平均每个共聚物分子FA-pECLA8上偶联了1.52个叶酸分子。4、以9-硝基喜树碱(9-NC)为模型药物,采用溶剂挥发成膜法制备了M、MT和FA-MC系列胶束(分别对应于共聚物PELA、PETLA和FA-PECLA);以胶束M3为研究对象,考察了水浴温度、三蒸水用量、搅拌速度、投药量及共聚物结构组成对载药量、胶束粒径的影响,优化了胶束制备工艺。5、运用DLS、TEM、荧光分光光度计、1H-NMR、GPC、XPS、WAXD、UV、HPLC等多种手段分析评价了胶束的尺寸、形貌、临界胶束浓度、结构组成、药物分布状态、胶束稳定性、内酯环稳定性、体外药物释放行为和载药胶束在大鼠体内的组织分布情况。本论文采用三种生物相容性好的降解性高分子PELA、PETLA和PECLA分别构建了三种纳米胶束药物控释系统,并对胶束的性质、药物稳定性、体外释药行为和动物体内实验进行了系统的表征。论文创新性主要表现为:(1)采用多种双亲性生物降解高分子嵌段共聚物胶束构建了9-硝基喜树碱的纳米控释系统,使9-硝基喜树碱的释放接近零级释放;(2)所构建的纳米胶束药物控释系统极大地提高了9-硝基喜树碱的稳定性,成功解决了9-硝基喜树碱在使用中易失去其生物活性的问题;(3)成功获得了以叶酸为靶向基团的新型纳米胶束药物控释系统,为抗肿瘤药物的主动靶向治疗提供新选择。本研究工作的意义在于:通过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的降解性聚酯-聚乙二醇嵌段共聚物和9-硝基喜树碱构建抗肿瘤药物的纳米控释系统,较全面的研究了该系统的药物控释行为,为进一步研究乃至临床试验奠定了基础;胶束药物载体能降低化疗药物对病人的毒副作用,为癌症病人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潜在的更为安全和有效的方法。

陆冬云,温浩,许志宏[9](2005)在《嵌段共聚物球形胶束体系的标度理论及其与均匀场理论的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建立了用于嵌段共聚物胶束体系定量计算的标度理论模型,讨论了标度理论与均匀场模型的差异。在极性和非极性溶剂体系中,定量考察了平衡态胶束聚集数、胶束过渡区聚合物浓度分布、胶束半径和内界面处的聚合物浓度等平衡性质, 以及嵌段共聚物嵌段比例、摩尔质量等因素对上述性质的影响。与实验及均匀场模型的对比结果显示,均匀场模型的拟均相假设对胶束聚集数等平衡性质的计算不会产生显着偏差,标度理论模型与均匀场模型都能够较好地描述胶束体系,两模型也获得了较好的一致。此外,标度理论模型能够给出胶束内的浓度分布。即使在高聚集数的情况下,胶束内界面处溶剂的含量仍然很高(>50%),这表明有必要对内界面张力的计算进行修正,而均匀场模型则忽略了此项修正。

龙永福[10](2005)在《具有共轭刚性AB型刚柔嵌段共聚物的合成、表征及其自组装研究》文中指出刚柔嵌段共聚物可以自组装形成丰富的有序微结构,因此,研究刚柔嵌段共聚物自组装对制备纳米/亚微米功能材料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设计合成聚苯基喹啉-b-聚苯乙烯(PPQ-b-PS)和聚苯基喹啉-b-聚乙二醇(PPQ-b-PEG)两种不同的刚柔嵌段共聚物,考察不同的反应条件对各步反应的影响,并采用紫外-可见光谱、IR、1HNMR、XRD、热分析等多种测试手段对PPQ-b-PS和PPQ-b-PEG及其中间产物的结构和性能进行表征,同时对PPQ-b-PS和PPQ-b-PEG在选择性溶剂中自组装行为及机理进行了研究。以对硝基苯乙酮、乙二醇、苯乙腈、氢气、高氯酸为原料,用回流搅拌的方法合成出5-乙酰基-2-氨基二苯甲酮(ABP)。采用元素分析、紫外-可见光谱、IR和1HNMR等手段对ABP及中间体的结构进行表征。研究反应物配比、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催化剂用量对各步反应的影响,得到最佳反应条件。首次将超声辐照引入合成ABP反应中,总的反应时间由原来的44h缩短到现在的32h,目标产物总收率由39.5%提高到69.6%。采用原子转移自由基方法(ATRP)合成分子量分布较窄(Mw/Mn=1.31.6)的端羧基苯乙烯,聚合的适宜条件为:聚合温度为110℃,反应物摩尔配比(苯乙烯:一氯乙酸:FeCl2·4H2O)为20:1:2,聚合时间7h。以端羧基苯乙烯为原料经酰胺化、逐步缩合反应合成出实际分子量和理论分子量相近的含有共轭刚性刚柔嵌段共聚物PPQ-b-PS,紫外-可见光谱、IR和1HNMR表征结果表明PPQ-b-PS以及其中间产物的结构是正确的,其聚合机理是一个不可逆的逐步缩合反应。各步反应条件:(1)酰胺化反应的最佳条件是:氯化锂/亚磷酸三苯酯为催化体系,反应温度120℃,反应时间24h;(2)最佳缩聚反应条件是m-Cresol/P2O5催化体系,反应温度140℃,反应时间48小时,氩气保护。这种合成PPQ-b-PS的方法原料易得,价格便宜。首次以聚乙二醇单甲醚(mPEG分子量2000)、丁二酸酐、4-氨基苯乙酮、5-乙酰基-2-氨基二苯甲酮为原料,经过多步反应,合成出实际分子量和理论分子量相近的未见文献报道的含有共轭刚性刚柔嵌段共聚物PPQ-b-PEG。且通过紫外-可见光谱、IR和1HNMR表征证明PPQ-b-PEG以及其中间产物的结构是正确的。各步的最佳聚合反应条件:(1)mPEG与丁二酸酐反应最佳条件:溶剂为甲苯,

二、球形嵌段共聚物胶束的温度效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球形嵌段共聚物胶束的温度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1)温度敏感型可注射水凝胶的研制及其作为新城疫核酸疫苗递送系统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中英文对照
本研究目的意义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温敏凝胶递送系统及其特性
        1.1 温敏凝胶概述
        1.2 温敏凝胶的特性
        1.3 温敏聚合物的凝胶机制
        1.4 温敏凝胶负载药物的释放机制
    2 常见的温敏凝胶及其应用
        2.1 PEO-PPO-PEO嵌段共聚物
        2.2 PLGA-PEG-PLGA嵌段共聚物
        2.3 壳聚糖及其衍生物
    3 温敏凝胶作为疫苗载体的应用
        3.1 疫苗技术的发展
        3.2 疫苗递送系统目前存在的问题
        3.3 温敏凝胶作为疫苗递送系统的潜力
    4 新城疫及其疫苗概述
        4.1 新城疫概述
        4.2 新城疫病毒的结构
        4.3 新城疫病毒的HN蛋白
        4.4 常用的新城疫疫苗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温度敏感型可注射水凝胶的制备与表征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主要试剂
        1.1.2 主要仪器
        1.2 方法
        1.2.1 温敏凝胶的制备
        1.2.2 温敏凝胶性质的表征
        1.2.3 温敏凝胶的质量评价
        1.2.4 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泊洛沙姆温敏凝胶处方的优化
        2.1.1 星点设计-响应面法优化处方的结果
        2.1.2 处方验证结果
        2.1.3 最优处方的表征
        2.2 泊洛沙姆温敏凝胶最优处方的质量评价
        2.2.1 外观性状
        2.2.2 处方黏度的测定结果
        2.2.3 形态学观察结果
        2.2.4 胶束粒径和zeta电位
        2.2.5 离心稳定性考察结果
        2.2.6 无菌处理稳定性考察结果
        2.2.7 批次稳定性考察结果
        2.2.8 贮存稳定性考察结果
        2.3 PLGA-PEG-PLGA温敏凝胶处方的筛选
        2.3.1 PLGA-PEG-PLGA嵌段共聚物的制备
        2.3.2 聚合物浓度范围的确定
        2.3.3 最优处方的筛选
        2.4 PLGA-PEG-PLGA温敏凝胶最优处方的质量评价
        2.4.1 外观性状
        2.4.2 处方黏度的测定结果
        2.4.3 形态学观察结果
        2.4.4 胶束粒径和zeta电位
        2.4.5 离心稳定性考察结果
        2.4.6 无菌处理稳定性考察结果
        2.4.7 批次稳定性考察结果
        2.4.8 贮存稳定性考察结果
    3 讨论
    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载药温敏凝胶的药物释放动力学和药效学评价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试验动物
        1.1.2 主要试剂
        1.1.3 主要仪器
        1.2 方法
        1.2.1 载药凝胶的制备
        1.2.2 载药凝胶的表征
        1.2.3 载药凝胶体外药物释放行为的考察
        1.2.4 载药凝胶的药效学评价
    2 结果
        2.1 泊洛沙姆载药凝胶的制备和表征结果
        2.1.1 药物溶解度的考察结果
        2.1.2 载药凝胶的表征结果
        2.1.3 泊洛沙姆载药凝胶的体外释放行为
        2.2 PLGA-PEG-PLGA载药凝胶的制备和表征结果
        2.2.1 药物溶解度的考察结果
        2.2.2 载药凝胶的表征结果
        2.2.3 PLGA-PEG-PLGA载药凝胶的体外释放行为
        2.3 载药凝胶的药效学评价结果
        2.3.1 血清中特异性抗体的水平
        2.3.2 淋巴细胞增殖试验结果
        2.3.3 淋巴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水平
    3 讨论
    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新城疫温敏凝胶核酸疫苗的制备和表征
    1 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1.1.1 试验动物
        1.1.2 主要试剂
        1.1.3 主要仪器
        1.2 方法
        1.2.1 pVAX1-HN重组质粒的构建
        1.2.2 新城疫温敏凝胶核酸疫苗的制备
        1.2.3 新城疫温敏凝胶核酸疫苗性质的考察
        1.2.4 质粒体外释放行为的考察
        1.2.5 新城疫温敏凝胶核酸疫苗的安全性评价
    2 结果
        2.1 pVAX1-HN重组质粒的构建
        2.1.1 HN基因的扩增结果
        2.1.2 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结果
        2.1.3 重组质粒表达蛋白的检测结果
        2.2 新城疫温敏凝胶核酸疫苗的性质
        2.2.1 胶凝特性
        2.2.2 凝胶电泳阻滞分析
        2.2.3 抗DNase Ⅰ降解
        2.2.4 离心稳定性
        2.2.5 可注射性考察结果
        2.3 新城疫温敏凝胶核酸疫苗的体外释放
        2.3.1 质粒的体外释放度
        2.3.2 有效载药量
        2.3.3 质粒的生物学活性
        2.3.4 释放介质pH的变化
        2.4 新城疫温敏凝胶核酸疫苗的安全性
        2.4.1 急性毒性试验结果
        2.4.2 体外溶血试验结果
        2.4.3 体外细胞毒性
        2.4.4 体内降解试验结果
        2.4.5 体内组织刺激性
    3 讨论
    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新城疫温敏凝胶核酸疫苗的免疫效果及机理初探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试验动物
        1.1.2 主要试剂
        1.1.3 主要仪器
        1.2 方法
        1.2.1 新城疫温敏凝胶核酸疫苗的制备
        1.2.2 新城疫温敏凝胶核酸疫苗免疫效果的评价
        1.2.3 新城疫温敏凝胶核酸疫苗免疫反应机理的探讨
    2 结果
        2.1 新城疫温敏凝胶核酸疫苗的免疫效果
        2.1.1 血清中HI抗体滴度的变化
        2.1.2 血清中新城疫病毒抗体水平的变化
        2.1.3 血清中细胞因子的含量
        2.1.4 外周血T淋巴细胞增殖反应
        2.1.5 攻毒保护率
        2.2 新城疫温敏凝胶核酸疫苗免疫反应机理的探讨
        2.2.1 外周血淋巴细胞转录因子mRNA的表达
        2.2.2 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检测结果
        2.2.3 外周血淋巴细胞PI3K/Akt信号通路蛋白的表达
        2.2.4 PI3K/Akt通路调控免疫后淋巴细胞的增殖
        2.2.5 PI3K/Akt通路调控免疫后淋巴细胞的凋亡
        2.2.6 PI3K/Akt通路调控免疫后细胞因子的分泌
    3 讨论
    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创新点
附录一 重组质粒的测序结果
附录二 重组质粒大量提取的操作说明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2)纳米球形生物活性玻璃的制备与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生物活性玻璃的研究进展
        1.1.1 生物活性玻璃的合成方法
        1.1.2 生物活性玻璃的掺杂和复合
    1.2 生物活性玻璃的多元性研究
    1.3 生物活性玻璃的合成机制及性能
        1.3.1 生物活性玻璃在水溶液的聚集形态机制
        1.3.2 生物活性玻璃在乙醇/水的混合液中的形成机制
        1.3.3 生物活性玻璃的生物性能
    1.4 本文的研究目的、内容和方法
        1.4.1 本文的研究目的
        1.4.2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1.4.3 技术路线
2 单一模板合成微米球形生物活性玻璃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
        2.2.2 实验仪器
        2.2.3 微纳米生物玻璃的制备
        2.2.4 模拟体液(SBF)的配制及其实验方法
        2.2.5 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样品的形貌以及结构分析
        2.3.2 体外生物活性
        2.3.2.1 XRD分析
        2.3.2.2 FTIR分析
        2.3.2.3 SEM-EDS分析
        2.3.3 讨论
    2.4 小结
3 醇水比对双模板剂合成生物活性玻璃的影响及体外生物活性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2.3 MBG的制备
        3.2.4 模拟体液(SBF)的配制及其实验方法
        3.2.5 样品的表征
        3.2.6 细胞毒性检测
    3.3 结果与讨论
        3.3.1 MBG形貌及结构
        3.3.2 体外生物活性
        3.3.2.1 XRD分析
        3.3.2.2 FTIR分析
        3.3.2.3 SEM-EDS分析
        3.3.3 细胞毒性检测
        3.3.4 讨论
    3.4 小结
4 碱催化混合模板剂制备纳米球形生物玻璃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
        4.2.2 实验仪器
        4.2.3 NBG的制备
        4.2.4 模拟体液(SBF)的配制及其实验方法
        4.2.5 样品的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NBG样品的形貌及结构测试
        4.3.2 体外生物活性表征
        4.3.2.1 XRD分析
        4.3.2.2 FTIR分析
        4.3.2.3 SEM-EDS分析
        4.3.3 讨论
    4.4 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主要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3)基于同步辐射X射线小角散射的嵌段共聚物自组装原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同步辐射X射线小角散射简介
        1.1.1 同步辐射原理及光源简介
        1.1.2 小角散射技术(SAXS)简介及应用领域
        1.1.3 掠入射小角散射技术(GISAXS)
        1.1.4 小角散射原位研究优势及应用
    1.2 嵌段共聚物自组装原理及研究进展
        1.2.1 嵌段共聚物简介及微相分离原理
        1.2.2 嵌段共聚物粉末自组装
        1.2.3 嵌段共聚物溶液自组装
        1.2.4 嵌段共聚物层层自组装薄膜
    1.3 双亲性嵌段共聚物PS-b-PAA自组装及特点
    1.4 小角散射对嵌段共聚物研究现状
        1.4.1 小角散射技术对嵌段共聚物粉末研究现状
        1.4.2 小角散射技术对嵌段共聚物溶液研究现状
        1.4.3 小角散射技术对嵌段共聚物薄膜研究现状
    1.5 论文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第2章 嵌段共聚物SAXS表征理论计算及实验操作简介
    2.1 嵌段共聚物自组装理论介绍
        2.1.1 弱分凝理论
        2.1.2 强分凝理论
        2.1.3 自洽场理论
    2.2 用于嵌段共聚物表征的小角散射理论
        2.2.1 距离分布函数(PDDF)
        2.2.2 掠入射X射线小角散射数据处理
    2.3 实验工作介绍
        2.3.1 BL16B1参与工作简介
        2.3.2 小角散射数据预处理
        2.3.3 自组装薄膜原子力显微镜表征
    2.4 小结
第3章 PS-b-PAA温度场下自组装原位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嵌段共聚物相变过程SAXS数据结果
        3.3.2 嵌段共聚物相变温度计算
        3.3.3 嵌段共聚物相变结构解析
    3.4 小结
第4章 PS-b-PAA溶液胶束自组装过程原位SAXS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嵌段共聚物溶液配制
        4.2.2 嵌段共聚物胶束表征
        4.2.3 透射电镜结构表征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4 小结
第5章 PS-b-PAA自组装多层膜GISAXS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嵌段共聚物层层自组装多层膜制备
        5.2.2 表征方式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5.4 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主要工作及结论
    6.2 工作意义、创新性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5)聚肽三嵌段共聚物的合成及自组装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两亲性共聚物自组装的基本内容
    1.2 嵌段共聚物
    1.3 多组分共混体系的自组装
    1.4 聚肽共聚物的自组装
    1.5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创新点
第2章 聚合物的合成和表征
    2.1 实验材料和仪器设备
    2.2 聚合物的合成
    2.3 三嵌段共聚物的结构表征
    2.4 金纳米粒子的合成与表征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两亲性聚肽三嵌段共聚物的自组装行为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3 聚集体的形貌
    3.4 激光光散射研究聚集体的尺寸和结构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聚肽三嵌段共聚物共混体系的自组装行为研究
    4.1 引言
    4.2 聚肽三嵌段共聚物与均聚物共混体系的自组装行为研究
    4.3 聚肽三嵌段共聚物与金纳米粒子共混体系的自组装行为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作者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的科研成果

(6)温敏性嵌段共聚物的制备及其在药物缓释方面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两亲嵌段共聚物的制备
        1.2.1 "活性"/可控自由基聚合
        1.2.2 离子型活性聚合
        1.2.3 缩聚偶合法
        1.2.4 化学改性
    1.3 两亲嵌段共聚物自组装胶束
        1.3.1 两亲嵌段共聚物胶束的形成机理
        1.3.2 影响两亲嵌段共聚物胶束形成的因素
    1.4 两亲嵌段共聚物在药物缓释方面的应用
        1.4.1 两亲嵌段共聚物胶束用于药物载体的优势
        1.4.2 两亲嵌段共聚物载药胶束的制备
        1.4.3 影响两亲嵌段共聚物胶束载药能力的因素
    1.5 基于PNIPAM的温敏性嵌段共聚物载药胶束
        1.5.1 PNIPAM的结构与相转变行为
        1.5.2 基于PNIPAM的两亲嵌段共聚物在药物缓释方面的应用
    1.6 聚乳酸
    1.7 论文研究的意义和内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原料与仪器
        2.1.1 原料
        2.1.2 实验仪器与型号
        2.1.3 原料和试剂精制
    2.2 实验方法
        2.2.1 双端羟基HO-PNIPAM-OH的制备
        2.2.2 单端羟基PNIPAM-OH的制备
        2.2.3 三嵌段共聚物PLA-PNIPAM-PLA的制备
        2.2.4 两嵌段共聚物PNIPAM-PLA的制备
        2.2.5 共聚物PLA-PNIPAM-PLA载药胶束的制备
        2.2.6 N-甲氧基甲基-N-异丙基丙烯酰胺的合成
        2.2.7 含端羟基的RAFT聚合链转移剂CTA-OH的合成
    2.3 结构表征
        2.3.1 红外光谱分析
        2.3.2 核磁分析(~1H-NMR)
        2.3.3 凝胶渗透色谱(GPC)
        2.3.4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2.4 性能测试
        2.4.1 动态光散射(DLS)
        2.4.2 差示扫描量热法(DSC)
        2.4.3 阿霉素/共聚物载药胶束的体外释放测试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3.1 两亲嵌段共聚物的制备及表征
        3.1.1 嵌段共聚物PLA-PNIPAM-PLA的红外表征
        3.1.2 嵌段共聚物PLA-PNIPAM-PLA的~1H-NMR表征
        3.1.3 嵌段共聚物PLA-PNIPAM-PLA的分子量
    3.2 两亲嵌段共聚物的性能研究
        3.2.1 动态光散射测定LCST
        3.2.2 DSC测LCST
        3.2.3 TEM胶束形态研究
    3.3 阿霉素的体外释放研究
        3.3.1 测定波长的选择
        3.3.2 确定阿霉素标准曲线
        3.3.3 载药量及包封率的确定
        3.3.4 阿霉素体外释放实验
    3.4 N-甲氧基甲基N-异丙基丙烯酰胺的合成与表征
        3.4.1 N-甲氧基甲基-N-异丙基丙烯酰胺的结构~1H-NMR表征
        3.4.2 实验总结
    3.5 端羟基RAFT聚合链转移剂的合成与表征
        3.5.1 二硫代羧酸的红外表征
        3.5.2 酸性条件下制备的CTA-OH结构表征
        3.5.3 碱性条件下制备的CTA-OH结构表征
        3.5.4 实验总结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作者和导师简介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7)聚硅氧烷聚醚两亲性嵌段共聚物的合成及其溶液自组装(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引言
    2.2 线形嵌段共聚物的合成方法
        2.2.1 自由基聚合
        2.2.2 阴离子聚合
        2.2.3 阳离子聚合
        2.2.4 机理转换-双官能度引发剂法
        2.2.5 偶合反应法
        2.2.6 嵌段共聚物化学修饰
    2.3 嵌段共聚物在溶液中的自组装
        2.3.1 自组装聚集体的制备
        2.3.2 自组装聚集体的表征
    2.4 嵌段共聚物溶液自组装聚集体的形态控制
        2.4.1 两亲共聚物自组装聚集体的多形态
        2.4.2 聚集形态的影响因素
    2.5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论文的研究思路与框架
    一、研究思路
    二、工作框架
第四章 双SI-H封端聚硅氧烷的合成与表征—酸白土阳离子催化开环D_4动力学及反应机理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试剂
        4.2.2 酸白土催化D_4开环
        4.2.3 测试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反应影响因素
        4.3.2 反应动力学及反应机理
        4.3.3 Si-H封端大分子单体的系列合成
    4.4 本章小结
    4.5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单SI-H封端聚硅氧烷的合成与表征—丁基锂引发D_3/F_3阴离子开环聚合反应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试剂及精制
        5.2.2 实验装置
        5.2.3 聚硅氧烷大分子单体的合成
        5.2.4 测试表征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氢封端聚二甲基硅氧烷的合成与表征
        5.3.2 氢封端聚甲基三氟丙基硅氧烷的合成与表征
    5.4 本章小结
    5.5 参考文献
第六章 PDMS-B-PEO二嵌段共聚物的合成及溶液自组装
    6.1 前言
    6.2 实验部分
        6.2.1 试剂及精制
        6.2.2 PDMS-b-PEO二嵌段共聚物的硅氢加成
        6.2.3 自组装聚集体的制备
        6.2.4 测试表征
    6.3 结果与讨论
        6.3.1 硅氢加成催化体系适用性
        6.3.2 PDMS-b-PEO二嵌段共聚物的合成
        6.3.3 PDMS-b-PEO二嵌段共聚物表面张力分析
        6.3.4 PDMS-b-PEO二嵌段共聚物溶液自组装
    6.4 本章小结
    6.5 参考文献
第七章 PDMS/PEO三嵌段共聚物的合成及溶液自组装
    7.1 前言
    7.2 实验部分
        7.2.1 试剂及精制
        7.2.2 三嵌段共聚物的硅氢加成
        7.2.3 自组装聚集体制备
        7.2.4 测试表征方法(同上章)
    7.3 结果与讨论
        7.3.1 三嵌段共聚物的合成
        7.3.2 三嵌段共聚物表面张力分析
        7.3.3 三嵌段共聚物水溶液自组装
    7.4 本章小结
    7.5 参考文献
第八章 PMTFPS/PEO二、三嵌段共聚物的合成及溶液自组装
    8.1 前言
    8.2 实验部分
        8.2.1 试剂及精制
        8.2.2 嵌段共聚物的合成
        8.2.3 自组装聚集体制备
        8.2.4 测试表征方法(同上章)
    8.3 结果与讨论
        8.3.1 嵌段共聚物的合成
        8.3.2 嵌段共聚物表面张力分析
        8.3.3 嵌段共聚物溶液自组装
    8.4 本章小结
    8.5 参考文献
第九章 总结及展望
    9.1 论文主要研究结论
    9.2 论文主要创新点
    9.3 论文的不足与展望
读博期间发表的论文

(8)高分子纳米胶束及其抗肿瘤药的靶向载药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纳米载药系统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1.1.1 普通纳米载药系统
        1.1.2 隐形纳米载药系统
    1.2 两亲性嵌段共聚物和载药胶束
        1.2.1 两亲性嵌段共聚物的胶束化
        1.2.2 聚合物胶束作为药物载体的研究
    1.3 喜树碱及其衍生物给药体系研究状况
        1.3.1 喜树碱及其衍生物
        1.3.2 喜树碱衍生物给药体系
    1.4 本论文课题的提出
第2章 两亲性嵌段共聚物PELA和PETLA的合成与表征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试剂
        2.2.2 单体合成
        2.2.3 两亲性嵌段共聚物PELA和PETLA合成
        2.2.4 共聚物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PELA共聚合成
        2.3.2 PETLA共聚合成
        2.3.3 PELA的表征
        2.3.4 PETLA的表征
    2.4 小结
第3章 叶酸偶联聚(丙交酯-功能侧基环状碳酸酯)-聚乙二醇两亲性嵌段共聚物的合成与表征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原料和试剂
        3.2.2 仪器及测试
        3.2.3 含功能侧基环状碳酸酯单体的合成
        3.2.4 丙交酯、功能侧基环状碳酸酯及聚乙二醇的共聚
        3.2.5 共聚物脱保护
        3.2.6 叶酸与共聚物偶联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单体合成表征
        3.3.2 聚乙二醇-聚(丙交酯-功能侧基环状碳酸酯)共聚物表征
        3.3.3 叶酸与共聚物偶联及纯化
        3.3.4 叶酸偶联程度的测定
    3.4 小结
第4章 载药胶束的制备因素考察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试剂
        4.2.2 载药胶束制备
        4.2.3 测试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9-NC浓度紫外测定方法的建立
        4.3.2 制备因素对胶束粒径和载药量的影响
    4.4 小结
第5章 载药胶束的表征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试剂及实验动物
        5.2.2 载药胶束粒径和Zeta电位测定
        5.2.3 载药胶束形貌表征
        5.2.4 临界胶束浓度CMC测定
        5.2.5 胶束表征
        5.2.6 载药胶束稳定性评价
        5.2.7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5.2.8 载药胶束体外释药行为研究
        5.2.9 载药胶束在大鼠血液和组织中分布的初步研究
    5.3 结果与讨论
        5.3.1 PELA和PETLA共聚物胶束粒径和Zeta电位测定
        5.3.2 载药胶束形貌表征
        5.3.3 临界胶束浓度测定
        5.3.4 载药胶束的~1H-NMR表征
        5.3.5 胶束的GPC表征
        5.3.6 胶束的WAXD表征
        5.3.7 胶束纳米分散液临界聚沉浓度的测定
        5.3.8 HPLC考察载药胶束对9-NC内酯环药效结构的保护
        5.3.9 X射线光电子能谱表征
        5.3.10 载药胶束体外释药行为研究
        5.3.11 载药胶束和药物在大鼠血液中的药物浓度变化
        5.3.12 载药胶束和药物在大鼠体内的组织分布
    5.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10)具有共轭刚性AB型刚柔嵌段共聚物的合成、表征及其自组装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图表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分子自组装概述
        1.1.1 分子自组装的概念
        1.1.2 影响自组装体系形成的因素
        1.1.3 分子自组装体系的分类
    1.2 嵌段共聚物自组装
        1.2.1 嵌段共聚物概念
        1.2.2 嵌段共聚物的合成方法
        1.2.3 嵌段共聚物在选择性溶剂中的自组装
    1.3 刚柔嵌段共聚物自组装研究现状
        1.3.1 螺旋状刚性嵌段共聚物
        1.3.2 类基因结构刚性嵌段共聚物
        1.3.3 共轭刚性嵌段共聚物
    1.4 嵌段共聚物在选择性溶剂中自组装的应用
    1.5 本文选题依据与研究内容
第二章 5-乙酰基-2-氨基二苯甲酮的合成
    2.1 实验部分
        2.1.1 主要试剂
        2.1.2 合成路线
        2.1.3 实验过程
        2.1.4 中间体及产物表征
    2.2 结果与讨论
        2.2.1 5-乙酰基-2-氨基二苯甲酮(ABP)及中间体结构确定
        2.2.2 反应条件对各步反应的影响
        2.2.3 超声辐照对各步产物产率的影响
        2.2.4 5-乙酰基-2-氨基二苯甲酮(ABP)合成的反应机理
    2.3 结论
第三章 刚柔嵌段共聚物聚苯基喹林-b-聚苯乙烯的合成、表征、性质
    3.1 实验部分
        3.1.1 主要试剂
        3.1.2 合成路线
        3.1.3 实验过程
        3.1.4 中间体及产物表征
    3.2 结果与讨论
        3.2.1 PPQ-b-PS及中间体结构确定
        3.2.2 反应条件对各步反应的影响
        3.2.3 PPQ-b-PS合成的反应机理
        3.2.4 PPQ_(100)-b-PS_(45) 的溶解性
        3.2.5 PPQ_(100)-b-PS_(45) 的荧光性质
        3.2.6 PPQ_(100)-b-PS_(45) 的热稳性
    3.3 结论
第四章 刚柔嵌段共聚物聚苯基喹林-b-聚乙二醇的合成、表征、性质
    4.1 实验部分
        4.1.1 主要试剂
        4.1.2 合成路线
        4.1.3 实验过程
        4.1.4 中间体及产物表征
    4.2 结果与讨论
        4.2.1 PPQ-b-PEG及中间体结构确定
        4.2.2 反应条件对各步反应的影响
        4.2.3 不同催化剂对PPQ-b-PEG聚合的影响
        4.2.4 PPQ-b- PEG合成的反应机理
        4.2.5 PPQ-b-PEG的溶解性
        4.2.6 PPQ_(100)-b-PEG_(63) 的荧光性质
        4.2.7 PPQ-b-PEG的热稳性
    4.3 结论
第五章 刚柔嵌段共聚物PPQ-b-PS和PPQ-b-PEG在选择性溶剂中的自组装行为研究
    5.1 实验部分
        5.1.1 主要试剂
        5.1.2 PPQ-b-PS和PPQ-b-PEG的胶体溶液的制备与自组装实验
        5.1.3 PPQ-b-PS和PPQ-b-PEG的自组装形貌表征
    5.2 结果与讨论
        5.2.1 PPQ-b-PS和PPQ-b-PEG在三氟乙酸/二氯甲烷混合溶剂中自组装
        5.2.2 PPQ-b-PS和PPQ-b-PEG在柔性链选择性溶剂中自组装
        5.2.3 PPQ-b-PS和PPQ-b-PEG自组装形成胶束的热力学和动力学分析
    5.3 结论
第六章 结 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四、球形嵌段共聚物胶束的温度效应(论文参考文献)

  • [1]温度敏感型可注射水凝胶的研制及其作为新城疫核酸疫苗递送系统的应用研究[D]. 高颖. 南京农业大学, 2020
  • [2]纳米球形生物活性玻璃的制备与表征[D]. 吴民行. 河南理工大学, 2020
  • [3]基于同步辐射X射线小角散射的嵌段共聚物自组装原位研究[D]. 金鑫.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2018(07)
  • [4]PS3000-b-PAA5000球形胶束温度效应的原位小角X射线散射技术研究[J]. 金鑫,杨春明,滑文强,李怡雯,王劼. 物理学报, 2018(04)
  • [5]聚肽三嵌段共聚物的合成及自组装行为研究[D]. 邱立明. 华东理工大学, 2014(09)
  • [6]温敏性嵌段共聚物的制备及其在药物缓释方面的应用研究[D]. 尉洁. 北京化工大学, 2011(05)
  • [7]聚硅氧烷聚醚两亲性嵌段共聚物的合成及其溶液自组装[D]. 陈碧. 浙江大学, 2008(03)
  • [8]高分子纳米胶束及其抗肿瘤药的靶向载药系统研究[D]. 高界铭. 西南交通大学, 2008(12)
  • [9]嵌段共聚物球形胶束体系的标度理论及其与均匀场理论的对比研究[J]. 陆冬云,温浩,许志宏. 计算机与应用化学, 2005(12)
  • [10]具有共轭刚性AB型刚柔嵌段共聚物的合成、表征及其自组装研究[D]. 龙永福.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05(11)

标签:;  ;  ;  ;  ;  

球形嵌段共聚物胶束的温度效应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