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ZG0.5-0.4-M柴火锅炉研制

DZG0.5-0.4-M柴火锅炉研制

一、DZG0.5-0.4-M木柴锅炉的研制(论文文献综述)

卫玮[1](2020)在《生物质成型燃料特性对民用炉具污染排放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我国农村地区冬季采暖是我国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因此推广生物质成型燃料用于农村地区是因地制宜、减少污染的民用清洁炊事与采暖方式。本文通过分析生物质成型燃料的性质对燃烧污染排放的影响,从而研究了不同含水率及不同种类的生物质成型燃料及其混配燃料在炉具中的燃烧污染排放情况及各项热性能指标。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选取梨木、榆木两种生物质成型燃料探究了燃料含水率对污染排放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梨木燃料燃烧时,随着含水率的提高,其中CO及PM2.5的排放因子在低功率状态下逐渐降低;然而在榆木燃料燃烧时,随着含水率的增大,高功率状态下CO的排放因子逐渐降低,低功率燃烧时逐渐增大,烘干或增加湿度的两种燃料的NOx排放因子均有所上升。在热性能方面,燃料含水率对生物质炉具的热效率影响较小,且不受燃料种类影响,但含水率越高,炊事煮沸时间不断延长,燃烧速率、炊事火力强度明显降低。(2)分析了单一燃料种类对生物质炉具污染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质成型燃料的种类与其颗粒物及气体污染物的排放浓度具有强相关性。生物质燃料因含N元素较高,因此燃烧排放的NOx浓度普遍较高且排放浓度范围均处于73.7±12.5 mg/m3~610.4±71.2 mg/m3之间。同时通过分析表征得出当单一生物质燃料在烤火炉中燃烧时,O2和CO2、SO2、NOx和烟气温度之间存在强烈的负相关关系(r<-0.75),在水暖炉中存在同样的关联性。(3)将松木锯末及玉米秸秆、松木锯末及枣木按照质量比为7:3、5:5和3:7的比例制成混配生物质成型燃料,并研究了其对生物质炉灶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混配生物质成型燃料可以减排40%-65%的NOx和10%-15%的PM2.5,但减排效果在高低功率燃烧阶段不一致;而CO的排放浓度变化无明显规律,主要受实际燃烧工况的影响。同时通过分析表征得出当混配生物质燃料在水暖炉中燃烧时,O2和CO2、SO2、NOx和烟气温度之间存在的负相关性(r<-0.53)规律与排放表现较优的燃料更为贴近。

董世充[2](2020)在《行波热声发电系统能量转换特性的理论与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新型能源利用技术中,热声发动机及热声发电技术可以在扩大能源组合和环境友好型能源生产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是解决当前环境问题、能源危机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对热声系统内部的能量转换机理进行研究,对实现其高效稳定运行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数值计算,设计并研制了行波热声发动机及热声发电系统,并对其内部的热-声及热-电的能量转换特性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如下:一、基于一维线性热声理论,采用DeltaEC热声计算软件对行波热声发动机进行了性能仿真,得到了热声发动机性能随结构参数和操作参数的变化规律。其中,详细探讨了热声发动机声学管路长度和内径对振荡频率、回热器内的相位差、压力振幅和输出声功的影响,并对热声核的长度、孔隙率等结构参数进行了优化,最终研制出了一套行波热声发动机实验系统。二、分别针对不同的回热器水力半径和不同气体工质,进行了热声发动机的热声转换特性实验研究,得到了不同的回热器结构和不同工质对行波发动机的热声转换特性(起振温度、压比、压力振幅)的变化规律。(1)热声发动机回热器水力半径对热声发动机的起振温度具有重要影响作用。当以氦气作为工质时,在不同的回热器水力半径条件下,热声发动机的最低起振温度均存在最佳平均压力。并且随着水力半径的减小,最低起振温度所对应的平均压力也随之增大。在同一平均压力下,减小回热器水力半径有助于提高发动机内压力振幅。(2)与氦气的起振温度特性不同,对于氮气和氩气,起振温度随着平均压力的增加而增加,而且氩气的起振温度高于氮气的起振温度。并且在可工作压力范围方面,氦气要有明显优势。通过实验研究,得到了热声发动机的压比和充气压力之间的变化规律。当采用氮气和氩气为工质时,压比随着充气压力的增大而不断减小,最大压比对应着较小的充气压力范围(0.7-1.0Mpa);当工质为氦气时,压比随充气压力增大先增大后减小,对应着较宽的充气压力范围(0.4-2.6Mpa)。三、对热声发电系统中的行波热声发动机和直线发电机的匹配特性进行了相关理论研究,并实现了二者之间的声学匹配。首先,发现工作频率是影响直线发电机性能的关键因素,当发电机以谐振频率工作时,输出电功和声电转换效率最高。其次,当行波热声发动机在谐振管位置处驱动纯阻性声学负载时,增大负载声阻抗实部有利于提高热声发动机内流向负载的声功和负载位置处的压力振幅。最后,对行波热声发动机和直线发电机所组成的热声发电系统进行声阻抗匹配性能计算。提出以氮气和氦气作为混合工质,实现热声发动机的振荡频率可调,与直线发电机的谐振频率(34Hz)匹配,在直线发电机活塞不超过极限行程的前提下,调节热声发动机内的平均充气压力和直线发电机外电路负载电阻阻值,获得了最大电功输出。四、将行波热声发动机与一台直线发电机相连接,开展了热声发电系统的热电转换性能的实验研究,采用混合工质将系统工作频率调制到直线发电机的机械谐振频率,最终实现了热声发电系统的热电转换。在实验中,选取摩尔比例分别占70%和30%的氦-氮气混合工质,平均压力1.5MPa。当加热温度和功率分别为500℃和1000W的工况下,整个行波热声发电系统获得了 54W的最大电功输出。

杨溟洋[3](2019)在《液氮消防平台装备设计与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火灾会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巨大的财产损失,其中对于关键场合的设备,如计算机、文件柜的保护以及对于火场内受伤人员的急救是消防过程中的重要问题。本文针对以上问题设计了一种用于室内“现场灭火,现场保护”的液氮消防平台,它由三个单元构成:液氮灭火单元、固化剂防火单元和供氧面罩急救单元。本文首先对液氮消防平台进行了总体设计。此平台负载在履带轮式机器人平台上,液氮和固化剂通过根部电机控制的喷嘴进行喷射,供氧面罩由柔性机械手进行操作。该平台上的固化剂由钢瓶存储,液氮由液氮杜瓦瓶存储,供氧面罩由隔绝式呼吸面罩连接氧烛实现。系统不需要机泵,压力由液氮杜瓦瓶维持,结构简单控制方便。本文通过实验与模拟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如下研究:(1)在初始压力为0.8 MPa时,设备总重合理。选用直线射流2.2 mm B型喷嘴能够实现最佳液氮喷射效果,在设备压力为0.3-0.6 MPa时,液氮稳定喷射距离达5 m,这一压力范围下液氮喷射距离与设备压力无关。但是当压力低于0.3 MPa时,液氮喷射则不能维持。(2)使用VOF(Volume Of Fluid)模型对此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由结果得知,液氮喷嘴结构对喷射效果影响较大。另外,液氮在喷射过程中并不形成液柱,而是迅速破裂并以小液滴形式向前飞行,与空气接触的小液滴逐渐气化并使环境温度下降,最终全部蒸发。(3)对于固化剂喷射单元。在使用SS5喷嘴,初始压力为0.8 MPa时,可以得到最佳的固化剂喷射效果。固化剂直线射流状态比较稳定,喷射在目标靶位上的固化剂可以实现稳定附着,并形成凹凸不平的包裹层。(4)火场内烟气会对火场内受伤人员造成致命的毒害,本文设计并验证了一套能够实现10 min稳定供氧的电启动氧气面罩。通过对产氧流量、杂质浓度与氧气总量的测量,其性能满足GB 24502-2009《煤矿用化学氧自救器》对紧急供氧的相关要求。供氧面罩采用电启动,同时化学氧整体质量较轻,这些优良性质也能够实现该单元对机器人平台良好匹配。综上所述,液氮消防平台结构简单,控制方便。各个功能单元布置合理,互不干扰。通过与机器人底盘的结合,能够实现“现场灭火,现场保护”的功能,够达到设计要求。

邹臣堡[4](2019)在《喷气增焓空气源热泵供暖系统的性能研究与优化》文中指出随着环保和节能理念的普及,空气源热泵在北方“煤改电”清洁供暖工程中得到了大量的推广。在应用中空气源热泵存在低温工况性能下降、运行噪声大等问题。针对上述实际问题,本文在样机研制的基础上对空气源热泵供暖系统开展了供热性能和噪声特性实验,并进行了相关的理论分析和仿真优化。基于经济器喷气增焓热力循环原理,本文完成了25HP喷气增焓空气源热泵机组的热力计算和样机设计。通过增设补气回路,降低压缩机排气温度,改善压缩工况,增大制冷剂流量;通过增设经济器,降低主回路制冷剂焓值,显着提升制热量,使机组满足北方低温工况下的供暖需求。针对实验样机搭建了供热性能测试平台,通过改变环境温度、出水温度、补气阀及主路阀开度等运行条件,测试机组在不同工况下的运行性能。结果表明:补气显着提升了系统的制热量和COP,同时每个工况下存在一最佳补气阀开度(补气量)使得系统能效最高。针对实验样机搭建了噪声特性测试平台,采用分部运行法对机组噪声源进行识别和频谱分析,研究变工况下噪声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机组噪声频谱具有宽频带、多峰值的特点,风机旋转噪声频率和压缩机激励频率接近时会导致声压级放大。补气阀和主路阀开度增大会使管路内的制冷剂压力增大、流量增加,机组噪声增大。基于ANSYS建立了样机管路系统有限元模型,进行了模态分析和谐响应分析,对管路的阻尼、刚度、长度、走向等设计要素进行了优化,降低了管路振动应力和振幅。此外提出一种基于机组箱板结构新型隔声罩设计,并基于RAYNOISE建立了样机声场模型,得到了隔声罩的模拟降噪效果为5.76dB。最后基于样机建立了空气源热泵供暖系统模型,选取了北方煤改电具有代表性的北京、石家庄、太原、银川、沈阳5座城市进行模拟,对供暖全工况下的系统运行特性进行分析。并通过仿真对比定频机组和变频机组,发现变频运行具有良好的节能和降噪效果。

曹峰毓[5](2019)在《国际能源革命与中国的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世纪以来,国际能源形势发生了重大和深刻变化。一方面,通过不懈的政策引导与技术进步,以风能、太阳能为代表的现代可再生能源产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另一方面,石油、天然气等传统能源格局也在经历着剧烈的变化。可以说,随着可再生能源和非常规油气产业的加速发展,国际能源新体系的雏形正在形成,国际能源革命的大幕已经悄然拉开。对于中国而言,新一轮能源革命的意义重大。一方面,中国能源革命面临的形势复杂,挑战巨大。另一方面,此轮能源革命也为中国国际地位的进一步提升创造了条件。新时期下中国能源体系的发展问题已经引起了中央的高度重视。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中国的“能源革命”,为中国的能源改革指明了方向。2017年,国家发改委发布了首个国家能源革命战略。中国的新一轮能源革命已经箭在弦上。在这种情况下,对国际能源革命与中国对策进行深入研究已经成为了时代赋予能源政治研究的重大使命。本文研究的主要思路如下:首先,通过研究人类社会历次能源革命的发展过程与影响,对能源革命与人类社会发展间的联系进行探讨。其次,通过对历次能源革命特征的总结,提出能源革命的概念;并根据是否发生体系性变革将能源革命细分为纵向与横向能源革命。同时,对能源革命的爆发条件与发展模式进行了探讨。再次,通过对能源领域重大技术突破的研究,判定当代国际能源革命的内容、现状、发展趋势与未来影响。最后,建立综合评价模型,并将中国与欧盟、美国的能源革命态势进行比较,判断中国能源革命的总体发展情况与存在的主要问题。根据中国能源革命建设的不足与能源体系的发展特征,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提出政策建议。本文在对能源革命发展历程与现状梳理与总结的基础上,得出了以下结论:第一,能源革命是由重大技术突破引发,以提升能源服务质量为目的,并对人类社会造成巨大影响的全局性能源变革。第二,能源革命爆发的关键条件在于技术进步。新技术只有在突破原有技术理论极限且拥有合适资源支撑的条件下,才有可能引发能源革命。目前非常规油气革命与现代可再生能源革命爆发的条件已经成熟。其中,前者极大地扩展了可采油气资源的范围,后者则打破了化石燃料体系在资源储量、环境承载力等方面对人类社会发展限制。第三,与美欧地区相比,中国在能源革命建设中仍较世界先进水平有着明显差距,相对不利的政策环境成为了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第四,通过对中国能源体系发展特点的分析,笔者认为中国的能源革命建设的总体方向应为以低代价确保能源安全、同时兼顾环境保护。对于非常规油气产业来说,该领域的变革应主要集中在油气产业的上游与中游,主题应以公平和开放为主。对于现代可再生能源产业来说,该领域的变革应主要集中在补贴和电力市场两个领域。

张翼翔[6](2018)在《民用炉具性能在线测试方法构建及应用研究》文中指出全球约有30亿人口以固体燃料如木材、秸秆、煤炭等作为其炊事与采暖的主要能量来源。民用炉具和固体燃料的大规模使用造成的燃料浪费、室内外空气污染等问题也引起了社会的高度重视。由于民用炉具的燃烧为不稳定、不连续过程,现有评价方法可能导致炉具性能测试细节缺失,使实验室测试与实地测试的结果有所差异,亦不利于促进炉具的改进。该文针对民用炉具燃用固体燃料的使用特点,开发了适用于民用炉具的在线测试测试方法,并搭建了高精度在线测试系统。研究了不同测试条件对炉具性能测试结果的影响,最终确定了优化的测试条件组合;并将该文研发的方法应用于实际炉具性能测试及相关数据获取,为清洁炉具推广提供了数据支持。该文开发了基于化学平衡的在线测试方法,并通过计算燃料的实时Siegert参数对此方法进行验证与应用。该文基于质量称量方法开发了在线测试系统,包括稀释器、气路与水路等三个主要部分。研究开发了针对介质性质变化、背景二氧化碳与水、仪器响应时间与系统延迟等三项误差的补偿算法,并对系统进行了不确定度计算,编制了配套软件系统。该文针对有烟囱的生物质炉、无烟囱的生物质炉、燃煤炊事采暖炉具等不同情况开展了实际测试。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通风条件、燃料质量、含水率、吊火高度、测试流程等因素均对某项或多项测试指标产生显着影响;不同底的排放因子结果不能直接进行类比或对比;主要细颗粒物的排放阶段为点火阶段、封火加煤阶段、上火加煤阶段和高功率加煤阶段。该文对在线测试方法和测试条件的组合进行了实验验证。结果表明,不同燃烧阶段的生物质颗粒物排放其有机碳与无机碳的比例在2.47~11.30之间;细颗粒物主要集中于1.1μm以下;16种优先控制的多环芳烃排放因子在不同阶段分别为点火阶段807.75 μg/kg、稳定阶段34.58 μg/kg、燃尽阶段5558.78 μg/kg、燃尽后段127.43 μg/kg,不同阶段的环数分布与特征值亦不同。以河北省推广的清洁民用炉具为对象的大规模炉具测试表明,改进型炉具的热性能和排放性能指标均较基线炉具有显着改善,且燃料与炉具适配的改进效果更加明显;额定供热面积对采暖热效率、排放性能和炊事性能指标均无显着影响;炉具的炊事性能有待改进。

郝铎[7](2018)在《生物质燃料燃烧机的设计与试验》文中研究表明现阶段烟叶烘烤工作多在密集型烤房中进行,而目前推广的烤房烘烤设备仍多以煤为主要燃料,热能的利用率不到35%,而热损失却达到惊人的65%。另外以传统化石能源的燃烧来提供烟叶烘烤工作所需热量也给周围环境带来较大的污染。因此研究针对密集型烤房的配套供热设备,寻找替代传统化石能源,减少污染,降低烤烟成本成为烟叶烘烤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对已有生物质燃烧机研究,根据燃烧学原理,按照产品的热学性能要求及标准烤烟房要求,计算出烟叶烘烤最大需热为1.3×105KJ/h,燃料量7.27kg/h,空气量5.02m3/min,排烟量4.72Nm3/kg,理论燃烧温度为1170℃。根据计算出的数据,进行合理优化分析,为燃烧机的各部分装置及结构的理论设计提供依据。(2)根据以上计算的数据对设备的尺寸、功率、转数、进风量等参数进行合理设计,使燃烧机的各部分参数基本满足计算出的理论数据,之后按照方案设计出燃烧机的结构原理图,为燃烧机的实际生产提供依据。(3)将设计的燃烧机进行实际生产,并对燃烧机进行实地试验,经过对燃烧机的进料、除渣、点火、燃烧等试验,得出试验数据并加以分析。按照试验数据,优化并改进燃烧机的结构及各部分装置的工作时长,使燃烧机满足对烟叶烘烤工作的供热需求。通过试验得出燃烧机的各部分优化参数为:当进料螺旋转数为65r/min,每3分钟进料1.7kg时,燃烧机的点火时间最短;除渣装置转数为45r/min,起始时间为12分钟,间隔为10分钟时的除渣效果最好。且燃料经过除渣螺旋的翻动,与空气接触的机会增加,燃烧效果最好;进风口截面积为0.15×0.22m,炉膛内壁开孔数为16×18,通风量为4.22m3/min,燃烧机升温速度最快,实际最高燃烧温度为831℃。通过本文优化设计出的燃烧机,在送料时间、除渣间隔及时长、燃烧、配风等方面得到改善。使得燃烧机的送料及燃烧均匀,除渣效果好,燃烧充分。

方海林[8](2018)在《可燃固体废弃物炉排炉燃烧数值模拟及其炉膛结构设计与优化运行》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固体废弃物产量剧增,妥善处理好固体废弃物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为实现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能源处理目标,焚烧处理逐渐成为固体废弃物处置的首要选择。本文通过CFD技术分别对以农林废弃物为燃料的生物质炉排炉和以城市生活垃圾为燃料的焚烧炉进行数值模拟,在验证模型可靠性后,针对目前两种固体废弃物热值波动导致炉膛适应性问题开展相关研究,以期为电厂优化运行提供参考和理论依据。以已投运的130t/d生物质锅炉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整不同床层燃料堆积厚度、五风室各级配风、过量空气系数和前后墙二次风配比,改善了炉膛内高温烟气贴近第一烟道后壁面的现象。此外,在初始模型基础上自主研发炉型。通过烟道后移、减少二次风管数量、改变二次风管垂直方向入射角度等结构调整,得出第一烟道在初始模型的基础上往后移一米,前、后拱二次风管与水平夹角分别为37°和55°时,炉膛结构较为理想。以某公司初步设计的750t/d垃圾焚烧炉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二次风风管水平入射角度和炉膛前后拱结构变化对燃烧情况的影响,对比分析得到较好设计炉型。并且对该设计焚烧炉进行运行优化和采用不同热值燃料进行适应性验证,得出二次风速为45m/s、过量空气系数为1.6、一二次风配比为0.65:0.35时,其运行情况符合《生活垃圾焚烧污染控制标准》中的燃烧温度、停留时间和污染物排放要求,具备较广燃料热值适用范围。随着垃圾热值提高,垃圾焚烧炉的炉型设计应该参考生物质炉型,压低前拱和延长其炉排覆盖率。秸秆作为生物质锅炉燃料的主要组成成分,受季节影响强,而草本生物质在为木质生物质提供着火条件中起到重要作用。运用生命周期(LCA)方法,分别计算从皇竹草种植收割到电厂退役过程中五个阶段的能耗和污染物排放。计算结果得出,在生物质直燃发电中皇竹草是经济环保的一种生物质能源草,并且具有一定发展潜力,在秸秆短缺时期可采用皇竹草作为秸秆替代燃料。

李永玲[9](2017)在《城市生活垃圾与棉秆成型燃料混合燃烧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针对目前城市生活垃圾与生物质混合燃烧处理中因生物质原料未经预处理而存在的能量密度低、含水率高,直接燃烧会降低焚烧炉内燃烧温度、湿烟气排放量增大等问题,本文采用生物质成型燃料替代未经预处理的生物质,与城市生活垃圾进行混合燃烧并对其燃烧过程中的关键科学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探究了城市生活垃圾与棉秆成型燃料在N2/02与CO2/O2两种气氛下的混合燃烧特性与反应动力学;阐析了棉秆成型燃料中碱金属/碱土金属(AAEMs)在城市生活垃圾与棉秆成型燃料共热解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揭示了混合物燃烧过程中污染物CO、NO的释放规律和重金属的迁移特性,主要研究工作和结论如下:(1)采用热重分析法,对比分析了不同掺混比的城市生活垃圾(MSW)和棉秆成型燃料(CSB)在N2/02和CO2/02两种气氛下的燃烧特性和反应动力学。结果表明:掺混后两者混合物的着火和燃尽特性得到改善;C02替代N2可提高混合物燃尽温度、增加燃烧后残余质量,混合物高温阶段的反应受气氛影响较大。证实了 MSW和CSB混燃过程中存在协同作用,并且均在CSB掺混比为40%和50%时表现显着。n阶反应模型能较好地模拟MSW、CSB及两者混合物的燃烧过程,其燃烧过程可划分为三个反应阶段:第一反应阶段活化能随CSB掺混比增加逐渐降低,这与混合物着火温度变化趋势相吻合;第二和第三反应阶段的活化能因MSW和CSB组分多样性及共燃过程中协同作用而无明显规律。(2)考察了不同粒径混合物(MSW和CSB)的燃烧特性和反应动力学,及其受升温速率和气氛(N2/02和C02/02)的影响变化。研究发现:混合物粒径在270μm范围内时,其失重量随粒径增大逐渐增加,在粒径为150~180μm时表现出最活跃燃烧特性。不同粒径混合物的热重曲线均随升温速率增加向高温区转移。CO2替代N2会降低混合物燃烧最大失重速率及峰值温度、总失重量和综合燃烧特性指数;当粒径小于106μm时,气氛对混合物燃烧影响更显着。不同影响因素下反应动力学模型表明:三种升温速率下,不同粒径混合物的活化能均在转化率为0.6时达到最大值,并随粒径增加呈递增趋势,在粒径为150~180μm时达到最大值,随后降低;两种气氛下,不同粒径混合物在第一和第二反应阶段的活化能值相接近,但第三反应阶段差值最大为114.79 kJ/mol。(3)采用热重-红外联用(TG-FTIR)分析方法,研究棉秆成型燃料中的AAEMs及外加AAEMs(KCl、NaCl、CaCl2、MgCl2)分别对混合物共热解特性和产物分布的影响,并探索了 AAEMs在协同效应中的作用。结果表明:棉秆成型燃料中的AAEMs与添加的AAEMs盐均有助于降低混合物热解起始温度和促进焦炭生成。CO2替代N2抑制了混合物低温区挥发分释放,促进了高温区(700℃以上)气体的生成,AAEMs盐的添加分别增强了该抑制和促进作用,C02气氛下所有样品的焦炭生成量均低于N2气氛下生成量。FTIR分析结果表明:N2气氛下,棉秆成型燃料中AAEMs促进了混合物热解过程中C02、CO和羰基化合物的释放,添加的AAEMs盐均可提高混合物热解过程C02释放量,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盐分别强化了混合物在低温区和高温区CO析出;C02气氛下,混合物热解过程中700℃以上CO释放峰均远高于N2气氛下释放峰。两种气氛下AAEMs盐的存在均抑制了混合物热解过程中烷基化合物的生成。(4)利用管式炉实验平台研究掺混比、燃烧温度、燃料粒径、生物质种类等因素对城市生活垃圾与棉秆成型燃料混烧过程中CO、NO排放特性的影响。研究发现:CO排放量随棉秆成型燃料掺混量增加而降低,当城市生活垃圾与棉秆成型燃料掺混比为5:5时NO生成量最低。燃烧温度为850℃时混合物CO生成量最低,NO排放量随温度升高呈先增大后减小趋势。随着混合物粒径减小,CO峰值浓度降低,存在一个粒径临界值(60~80目),当粒径小于临界值时,NO生成量随粒径减小而减小,大于临界值时,NO生成量随粒径增大而减小。城市生活垃圾混烧生物质成型燃料其CO峰值浓度显着降低,混烧玉米秆或棉花秆成型燃料NO生成量高于垃圾单独燃烧,而混烧同质量稻秆或玉米芯可降低NO排放量,混合燃料中生物质成型燃料含氮量越高,NO生成量越大。(5)探讨了掺混比、燃烧温度、C02/02气氛、棉秆成型燃料中AAEMs及外加的AAEMs对城市生活垃圾与棉秆成型燃料混烧过程中重金属迁移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城市生活垃圾中掺混不同比例的棉秆成型燃料,能使重金属元素镍、铬、铜、锌、镉和铅固化在灰渣中。燃烧温度升高能够促进重金属镍、铬、锌、镉和铅的挥发,抑制铜的挥发。在C02/02气氛下,增加02含量,可提高铜、铬、锌和镍的挥发率,抑制了镉和铅的挥发;对比N2和80N2/2002气氛下的重金属迁移特性,发现镉和铅的挥发率略有降低,镍、铬、铜、锌的挥发率均显着增加。棉秆成型燃料中的AAEMs促进重金属镉、镍和锌向烟气和飞灰中转移,但抑制了铬、铜、铅的挥发;添加的AAEMs盐均能提高混合物燃烧过程中重金属镉、镍、锌和铜的挥发,而降低了铬的挥发率。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为了解城市生活垃圾与棉秆成型燃料的混合燃烧特性、燃烧炉的设计改进及燃烧过程中CO、NO和重金属排放的控制技术提供参考。

杨鹏宇[10](2015)在《北京市农村生物质能利用现状与发展预测研究》文中提出与化石能源相比,生物质能源作为可再生能源蕴藏量大、清洁、易获取。发展生物质能产业不仅可以有效缓解由于化石能源供应有限,产生的能源紧缺局面,且有利于保护环境,同时还能拓展第一产业功能,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与农民增收。但由于我国农业生产规模化程度较差,对于农村地区生物质能利用水平、利用技术缺乏系统的调查研究,导致基础数据缺乏,故对农村生物质能蕴藏量、利用效果缺少深入的了解,从而难以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来解决农村生物质能利用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本文通过实地调研、理论分析、数学建模等多种方法对北京市农村地区生物质能蕴藏量及实际应用效果进行了深入分析与研究。首先,通过数据收集与分析,给出了北京市生物质能资源的分布情况,建立了实物量、市场和综合经济三类指标结合构成的指标体系,对北京市生物质能资源状况进行评价,充分考虑能源特性、技术特点和市场应用之间的内在联系,使评价结论更客观、准确。结果表明,北京地区生物质能蕴藏量丰富,最大可获得量超过900×104t。在北京市,大兴区的秸秆资源理论蕴藏量和可获得量最丰富;通州区的可利用资源量最丰富;密云县的粪便资源最丰富;平谷区的果树修枝资源最为丰富。从相对量上看,秸秆资源最丰富的是通州区,资源量密度为186.58t/km2;粪便资源最丰富的是大兴区,资源量密度为903.3t/km2;果树修枝资源最丰富的为平谷区,资源量密度为60.72t/km2。通过对现有能源领域常用的数学预测方法的优缺点进行分析与比较,本文利用北京市2001-2012年北京市历史数据建立了灰色GM(1,1)模型和指数平滑模型,通过模拟预测发现,这两个模型均有较大误差。据此,建立基于以上两种模型的灰色-指数平滑组合预测模型,发现该模型具有更好的预测精度。利用上述模型对2015-2022年间北京生物质能蕴藏量变化情况进行了预测。预测结果显示:在此期间,北京市以农业剩余物为来源的生物质能蕴藏量持续上升。与2013年相比,2022年农业剩余物生物质能蕴藏量增加95%,而以林业剩余物和禽畜粪便为来源的生物质能蕴藏量则将持续下降。因此,在农村农牧业结构不发生重大改变的前提下,从中长期看来,北京应重点发展秸秆直燃发电、秸秆固化成型和秸秆气化集中供气技术等与农业剩余物相关的生物质能产业。尽管禽畜粪便在预测区间呈下降趋势,但由于它的可利用量大且在北京生物质能总量中所占的比重最大,因此,粪便发酵供气在中期内仍是北京农村地区应用潜力最大的生物质能利用技术。最后,通过文案调研、访谈调研、电话调研和问卷调研等多种方法,对北京市生物质能应用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重点研究了农户家庭经济特征和能源费用支出两个指标对生物质能技术应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农户在选用生物质能源技术时,受年龄、文化程度和经济收入等因素的影响较大。使用生物质气化集中供气和沼气集中供气之后,农户家庭的燃料费用支出整体上均有所降低;而生物质炉具使用前后的家庭燃料总支出费用,各区县呈现不同的情况。就北京地区整体来看,使用生物质炉具后,各区县的月均费用支出略有增加,但可以大幅减少煤炭的消耗,具有显着的环保效益。本文的研究成果对于北京市制定生物质能产业政策、推广生物质能技术应用具有较强的借鉴价值。

二、DZG0.5-0.4-M木柴锅炉的研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DZG0.5-0.4-M木柴锅炉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1)生物质成型燃料特性对民用炉具污染排放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农村采暖现状
        1.1.1 农村地区采暖形式
        1.1.2 农村采暖污染现状
        1.1.3 清洁采暖形式推广
    1.2 生物质成型燃料清洁炊事及采暖
        1.2.1 生物质成型燃料在民用炉具中发展现状
        1.2.2 劣质生物质成型燃料污染
        1.2.3 劣质民用生物质炉具污染
    1.3 生物质成型燃料污染排放研究现状
        1.3.1 生物质成型燃料燃烧烟气排放特性
        1.3.2 生物质成型燃料燃烧颗粒物排放特性
    1.4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1.4.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2 技术路线
        1.4.3 研究内容
第二章 试验装置与方法
    2.1 燃料选择
    2.2 测试方法介绍
        2.2.1 测试仪器
        2.2.2 颗粒物及气体污染物的采样
        2.2.3 生物质炉具性能测试方法
    2.3 分析测定
        2.3.1 气体污染物测定
        2.3.2 颗粒物的测定
    2.4 测试数据
        2.4.1 污染物排放因子的计算
        2.4.2 炊事热效率
        2.4.3 燃烧速率
        2.4.4 炊事火力强度
        2.4.5 校正燃烧效率(MCE)的计算
        2.4.6 颗粒物排放速率的计算
    2.5 燃料性质分析
        2.5.1 生物质样品的工业分析及元素分析
        2.5.2 生物质的热值分析
第三章 生物质成型燃料含水率对民用炉具性能影响研究
    3.1 性能影响因素实验
        3.1.1 测试燃料
        3.1.2 燃烧炉具
        3.1.3 生物质燃料的不同湿度梯度配置方法
        3.1.4 实验结果
    3.2 分析讨论
        3.2.1 污染排放指标
        3.2.2 热性能指标
        3.2.3 相关性分析
    3.3 本章小节
第四章 生物质成型燃料类型种类对污染物排放影响
    4.1 燃烧原料
    4.2 实验方法
        4.2.1 生物质成型燃料微观形貌
        4.2.2 生物质的燃烧过程
    4.3 生物质成型燃料燃烧过程中污染物生成机理
        4.3.1 烟温与气体污染物浓度排放规律
        4.3.2 不同种类的生物质成型燃料CO排放规律
        4.3.3 不同种类生物质颗粒应用于炉具热性能差异
    4.4 污染物排放特征
        4.4.1 烤火炉污染物排放特征
        4.4.2 水暖炉污染物排放特征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生物质成型燃料混配对污染物排放影响
    5.1 混配性能测试原料及炉具
        5.1.1 燃烧原料
        5.1.2 燃烧炉具
    5.2 生物质混配燃料的污染排放特性
        5.2.1 混配燃料在水暖炉中污染物排放浓度及排放因子
        5.2.2 混配燃料在水暖炉中颗粒物排放浓度
    5.3 混合比例对污染物排放的影响规律
    5.4 燃料混配对大气污染物排放的影响
    5.5 本章小节
第六章 结论和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和导师简介
附件

(2)行波热声发电系统能量转换特性的理论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热声发动机及热声发电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热声现象的发现
        1.2.2 热声发动机的研究进展
        1.2.3 热声发电系统的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及框架
第2章 热声发动机的热声理论
    2.1 引言
    2.2 基本控制方程
    2.3 无量纲控制方程
    2.4 小振幅线性热声理论
    2.5 线性热声方程的求解
    2.6 热声发动机的时均能量效应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行波热声发动机设计及实验系统研制
    3.1 引言
    3.2 行波热声发动机的DeltaEC计算软件
    3.3 行波热声发动机的设计
        3.3.1 结构参数变化对性能影响
        3.3.2 操作参数变化对性能影响
        3.3.3 热声发动机内声场沿程分布
    3.4 行波热声发动机实验系统的研制
        3.4.1 热声发动机各主要部件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行波热声发动机热声转换特性的实验研究
    4.1 引言
    4.2 热声发动机的起振与消振过程
    4.3 回热器内水力半径对热声发动机性能的影响
    4.4 工质种类对热声发动机性能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行波热声发动机驱动直线发电机的声阻抗匹配特性分析
    5.1 引言
    5.2 直线发电机理论及声阻抗计算
        5.2.1 直线发电机理论基础
        5.2.2 操作参数对直线发电机性能影响的计算
        5.2.3 结构参数对直线发电机性能影响的计算
    5.3 热声发动机驱动负载的声阻抗计算
        5.3.1 对输出声功的影响
        5.3.2 对压力振幅的影响
        5.3.3 对工作频率的影响
    5.4 热声发电系统性能计算
        5.4.1 工质配比对热声发电系统参数影响
        5.4.2 谐振条件下热声发电系统性能计算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行波热声发电系统热电转换特性的实验研究
    6.1 引言
    6.2 热声发电系统实验系统
        6.2.1 直线发电机部分
        6.2.2 数据测量及采集系统
    6.3 热声发电的实验研究及结果分析
        6.3.1 热声发电系统谐振频率的调制
        6.3.2 实验结果与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全文工作总结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作者简介

(3)液氮消防平台装备设计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氮气灭火技术与液氮灭火技术
        1.2.2 材料表面涂层防火阻燃技术
        1.2.3 应急供氧技术
        1.2.4 消防机器人
    1.3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本课题创新点
第二章 液氮灭火平台整体设计
    2.1 设备原理
        2.1.1 液氮灭火原理
        2.1.2 固化剂防火原理
        2.1.3 氧烛供氧原理
    2.2 液氮灭火平台设计
        2.2.1 设计思路与设计指标
        2.2.1.1 设计思路
        2.2.1.2 设计指标
        2.2.2 流程设计与控制要求
        2.2.2.1 灭火平台流程与结构设计
        2.2.2.2 灭火平台系统的控制要求
        2.2.3 液氮灭火方案设计
        2.2.3.1 液氮流量计算
        2.2.3.2 自增压杜瓦瓶增压机理
        2.2.3.3 杜瓦瓶结构设计
        2.2.3.4 喷嘴尺寸及工作压力确定
        2.2.3.5 液氮喷嘴的控制要求
        2.2.4 固化剂喷射方案设计
        2.2.4.1 固化剂种类选择
        2.2.4.2 固化剂涂装方式选择
        2.2.4.3 固化剂喷嘴选型设计
        2.2.4.4 固化剂喷嘴的控制要求
        2.2.5 供氧面罩方案设计
        2.2.5.1 面罩形式选择
        2.2.5.2 供氧原理选择
        2.2.5.3 供氧面罩流程设计
        2.2.5.4 氧烛供氧量计算
        2.2.5.5 氧烛启动的控制要求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液氮灭火设备性能实验
    3.1 液氮消防平台实验台搭建
    3.2 杜瓦瓶增压性能验证实验
        3.2.1 环境条件
        3.2.2 实验步骤
        3.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3 液氮喷射单元工作点确定
        3.3.1 环境条件
        3.3.2 实验步骤
        3.3.3 液氮喷射理论模型建立
        3.3.4 喷嘴初步选型
        3.3.5 液氮压力波动对喷射特性的影响
        3.3.6 液氮喷射存在的问题和改进
    3.4 固化剂单元工作点确定实验
        3.4.1 环境条件
        3.4.2 实验步骤
        3.4.3 固化剂喷射实验结果与分析
    3.5 供氧面罩性能实验
        3.5.1 实验流程
        3.5.2 实验步骤
        3.5.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6 液氮灭火系统扑灭明火实验设计
        3.6.1 实验环境及材料
        3.6.2 实验步骤
        3.6.3 液氮灭火机理探讨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液氮喷射过程数值模拟及优化
    4.1 计算流体力学简介
    4.2 模型建立
        4.2.1 喷嘴结构参数与几何模型
        4.2.2 计算网格划分
        4.2.3 基本假设
        4.2.4 边界条件
        4.2.5 控制微分方程
        4.2.6 多相流计算方法
    4.3 喷嘴内流场分析
    4.4 喷嘴外流场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1.1 主要工作
        5.1.2 主要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和导师简介
附件

(4)喷气增焓空气源热泵供暖系统的性能研究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系统循环研究
        1.2.2 结霜除霜研究
        1.2.3 机组减振降噪研究
        1.2.4 机组噪声仿真研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第二章 喷气增焓空气源热泵的样机设计
    2.1 系统原理与设计标准
    2.2 压缩机选型与热力计算
    2.3 蒸发器与风机设计
        2.3.1 空气侧参数计算
        2.3.2 蒸发器结构参数计算
        2.3.3 风机风量计算
    2.4 其他部件设计
        2.4.1 冷凝器
        2.4.2 经济器
        2.4.3 气液分离器
        2.4.4 膨胀阀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喷气增焓空气源热泵系统的实验研究
    3.1 实验机组整体结构
    3.2 实验台架搭建及测点布置
        3.2.1 供热性能测试系统
        3.2.2 噪声测试系统
    3.3 测试工况及误差
    3.4 供热性能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3.4.1 补气开启对机组性能的影响
        3.4.2 热性能随膨胀阀开度的变化规律
    3.5 噪声特性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3.5.1 主噪声源的识别与定位
        3.5.2 噪声的频谱特性分析
        3.5.3 噪声在空间的衰减规律
        3.5.4 噪声随膨胀阀开度的变化规律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喷气增焓空气源热泵减振降噪的仿真与优化
    4.1 减振降噪优化思想
    4.2 管路模型建立
    4.3 管路模态分析
        4.3.1 管路模态数学描述
        4.3.2 模态分析结果
    4.4 谐响应分析及管路优化
        4.4.1 管路谐响应数学描述
        4.4.2 阻尼对管路应力的影响
        4.4.3 刚度对管路应力的影响
        4.4.4 长度和走向对管路振幅的影响
        4.4.5 变工况对管路振幅的影响
    4.5 基于机组箱板结构的新型隔声罩
        4.5.1 隔声罩的结构设计
        4.5.2 隔声罩的作用原理
        4.5.3 隔声罩的效果评价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空气源热泵系统供暖全工况运行特性及评价
    5.1 热泵供暖系统模型建立
        5.1.1 TRNSYS简介
        5.1.2 系统模型
        5.1.3 数学描述
        5.1.4 建筑模块
        5.1.5 气象模块
        5.1.6 供热模块
    5.2 仿真工况的设定
    5.3 系统供热运行结果与分析
    5.4 机组运行策略的优化与分析
        5.4.1 机组变频运行原理
        5.4.2 两种运行策略的对比与评价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束语
    6.1 主要工作与创新点
    6.2 后续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5)国际能源革命与中国的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 选题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二) 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一) 对于国内外研究态势的整体分析
        (二) 国内研究现状
        (三) 国外研究现状
        (四) 对现有研究的评价
    三、研究思路和主要创新
        (一) 写作思路
        (二) 框架结构
        (三) 研究方法
        (四) 创新点
第一章 能源革命与人类历史进程
    第一节 主动用火革命的爆发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主动用火技术诞生的背景与主要表现
        二、主动用火技术对人类社会造成的主要影响
    第二节 蒸汽机革命的爆发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蒸汽机技术诞生的背景
        二、蒸汽机技术的诞生与普及
        三、蒸汽机技术对人类社会造成的主要影响
    第三节 电力与内燃机革命的爆发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电力和内燃机技术诞生与实用化的背景
        二、电力和内燃机技术的诞生与普及
        三、电力与内燃机技术对人类社会造成的主要影响
    第四节 对能源革命历史地位的再思考
        一、能源革命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必然性与关键变量
        二、能源革命影响历史进程的一般路径
第二章 能源革命的相关理论及其建构
    第一节 能源革命的基本特征
        一、能源革命的共性特征
        二、能源革命的差异性特征
    第二节 能源革命的概念建构
        一、能源革命的整体概念
        二、能源革命二维概念框架的建立
        三、与“能源转型”的概念辨析
    第三节 能源革命的爆发条件与发展模式
        一、能源革命爆发的基本条件
        二、能源革命的发展模式
第三章 当代国际能源革命的爆发条件
    第一节 非常规油气革命的爆发条件
        一、非常规油气技术的日益成熟
        二、非常规油气技术对常规油气技术的突破与发展潜力
        三、有利市场条件对非常规油气产业发展的促进
    第二节 现代可再生能源革命的爆发条件
        一、现代可再生能源技术的日益成熟
        二、现代可再生能源技术对化石能源技术的突破与发展潜力
        三、有利政策环境对现代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的促进
第四章 当代国际能源革命的现状、趋势与可能影响
    第一节 当代国际能源革命的现状
        一、非常规油气革命的现状
        二、现代可再生能源革命的现状
    第二节 当代国际能源革命的发展趋势
        一、当代国际能源革命发展方向的差异性
        二、纵向与横向能源革命的互动
        三、双重革命下至21世纪中叶世界能源市场的变化趋势
    第三节 当代国际能源革命对人类社会的未来影响
        一、环境问题的改善
        二、对经济增长的推动
        三、对能源政治的重塑
第五章 对中国能源革命的现状分析、态势评估与政策思考
    第一节 中国能源革命的发展现状
        一、中国非常规油气产业的发展现状
        二、中国现代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现状
    第二节 对中国能源革命的态势评估
        一、综合评价模型的建立
        二、对中国能源革命的条件评估
        三、对中国能源革命的进度评估
        四、对中国能源革命的整体评估
    第三节 对中国能源革命的政策思考
        一、中国能源体系的基本特点与发展趋势
        二、对中国能源革命的宏观政策建议
        三、对中国能源革命的微观政策建议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6)民用炉具性能在线测试方法构建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现有炉具测试标准与方法
    1.3 现有炉具测试系统
    1.4 炉具性能影响因素
    1.5 研究内容和方法
第二章 基于化学平衡的民用炉具在线测试系统原理及设计
    2.1 在线测试系统需求分析及技术要求
    2.2 基于化学平衡的民用炉具在线测试系统原理
    2.3 平衡方法的应用与验证-实时SIEGERT参数计算
    2.4 基于实时燃烧速率的在线测试系统设计
    2.5 在线测试系统评价及其补偿方法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民用炉具测试条件对炉具性能测试结果的影响
    3.1 民用炉具热能传递过程实验研究
    3.2 不同测试条件对有烟囱生物质炊事炉具性能测试结果的影响
    3.3 不同测试条件对无烟囱生物质炊事炉具性能测试结果的影响
    3.4 不同测试流程对燃煤采暖炉具性能测试结果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不同使用条件下民用炉具性能特点
    4.1 不同使用条件下民用采暖炉具性能特点
    4.2 有烟囱炊事炉具颗粒物排放粒径分布与OC/EC初步探究
    4.3 无烟囱生物质炊事炉具颗粒物粒径分布及多环芳烃排放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民用燃煤炊事采暖炉具性能测试-以河北省为例
    5.1 河北省民用采暖炉具推广调研及现场测试
    5.2 河北民用燃煤炊事采暖炉具性能测试数据汇总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6.3 进一步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1 蒙特卡罗法的MATLAB计算程序
    附录2 炉具6小时测试结果汇总表
    附录3 本文涉及的主要缩略语
    附录4 图目录
    附录5 表目录
作者简介

(7)生物质燃料燃烧机的设计与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生物质能源研究进展
        1.2.2 我国生物质能在烟叶烘烤上的应用情况
        1.2.3 国内外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现状
        1.2.4 国内外生物质燃烧机技术发展现状
    1.3 课题的来源与研究内容
        1.3.1 课题来源
        1.3.2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生物质燃烧机的理论计算
    2.1 引言
    2.2 烤房工作原理及生物质燃料的热值分析
        2.2.1 烤房的工作原理
        2.2.2 生物质燃料的成分及热值
    2.3 理论所需燃烧热量计算
    2.4 空气量计算
        2.4.1 理论所需空气量计算
        2.4.2 实际空气量计算
    2.5 烟气量计算
        2.5.1 理论排放烟气量计算
        2.5.2 实际排放烟气量计算
    2.6 燃烧反应的热平衡
        2.6.1 燃料的燃烧温度
        2.6.2 燃烧温度的计算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生物质成型燃料燃烧机的设计
    3.1 生物质燃烧机炉具的设计要求
    3.2 生物质燃烧机的原理与结构
        3.2.1 生物质燃烧机的原理
        3.2.2 生物质燃烧机炉具结构
    3.3 生物质颗粒燃料燃烧机炉具的设计
        3.3.1 燃烧机料斗的设计
        3.3.2 进料螺旋尺寸及转速的计算
        3.3.3 除渣螺旋尺寸及转速的计算
        3.3.4 燃烧机炉膛设计
        3.3.5 燃烧机出风孔的设计
        3.3.6 炉体壁、保温层和炉体外壳设计
        3.3.7 燃烧机的电路系统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生物质燃烧机炉具的性能试验、分析及优化
    4.1 试验概述
        4.1.1 试验目的
        4.1.2 试验装置、仪器及条件
        4.1.3 试验条件
        4.1.4 试验步骤及内容
    4.2 试验结果及优化
        4.2.1 进料装置试验及优化
        4.2.2 除渣装置试验及优化
        4.2.3 燃烧机进风和燃烧温度的关系及配风装置的优化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
致谢
参考文献
1.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8)可燃固体废弃物炉排炉燃烧数值模拟及其炉膛结构设计与优化运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2 可燃固体废弃物能源化利用研究现状
        1.2.1 农林固体废弃物直接燃烧发电
        1.2.2 农林废弃物混合燃烧发电
        1.2.3 固体废弃物气化利用
        1.2.4 固体废弃物沼气化利用
        1.2.5 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
    1.3 炉排炉燃烧数值模拟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课题的确定及主要研究内容
        1.4.1 课题提出与来源
        1.4.2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数值计算模型及其可靠性验证分析
    2.1 床层燃烧模型
        2.1.1 模型假设与基本思想
        2.1.2 基本守恒方程
        2.1.3 燃烧过程模型
    2.2 稀相燃烧模型
        2.2.1 控制方程
        2.2.2 燃烧反应模型
        2.2.3 涡耗散模型
        2.2.4 P1辐射模型
        2.2.5 NOx模型
    2.3 计算结果可靠性验证分析
        2.3.1 130 t/h生物质锅炉计算设置
        2.3.2 130 t/h生物质锅炉计算结果
        2.3.3 750 t/d城市生活垃圾焚烧炉计算设置
        2.3.4 750 t/d城市生活垃圾焚烧炉计算结果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130t/h生物质锅炉运行优化的影响
    3.1 不同床层燃料堆积厚度的影响
        3.1.1 床层燃烧情况
        3.1.2 炉膛燃烧情况
    3.2 五风室各级配风改变的影响
        3.2.1 床层燃烧情况
        3.2.2 炉膛燃烧情况
    3.3 过量空气系数的影响
        3.3.1 床层燃烧情况
        3.3.2 炉膛燃烧情况
    3.4 前后墙二次风量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130t/h生物质锅炉炉膛结构优化
    4.1 炉膛结构优化设计几何模型
    4.2 炉膛结构及二次风管变化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750t/d城市生活垃圾焚烧炉炉膛结构优化
    5.1 二次风假想切圆直径的影响
    5.2 四种炉膛结构的影响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750t/d城市生活垃圾焚烧炉的运行优化
    6.1 二次风风速的影响
    6.2 过量空气系数的影响
    6.3 一二次风配比的影响
    6.4 燃料适应性验证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能源草发电对环境的影响分析
    7.1 前言
    7.2 研究对象及方法
    7.3 环境影响潜值的计算
        7.3.1 环境影响潜值
        7.3.2 标准化环境加权评估
        7.3.3 加权评估及环境影响负荷
    7.4 敏感分析
        7.4.1 产量变化敏感分析
        7.4.2 运输半径变化敏感分析
        7.4.3 刈割次数变化敏感分析
        7.4.4 燃料水分变化敏感分析
    7.5 本章小结
全文总结与展望
    全文总结
    本文主要创新点
    下一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9)城市生活垃圾与棉秆成型燃料混合燃烧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城市生活垃圾与生物质能源化利用现状
        1.2.1 国内外城市生活垃圾能源化利用现状
        1.2.2 国内外生物质能源化利用现状
    1.3 城市生活垃圾与生物质混合燃烧趋势
    1.4 国内外城市生活垃圾与生物质燃烧研究现状
        1.4.1 燃烧特性和反应动力学研究
        1.4.2 污染物CO和NOx排放特性研究
        1.4.3 重金属迁移转化特性研究
        1.4.4 碱金属/碱土金属影响机制研究
    1.5 城市生活垃圾与生物质混合燃烧研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6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掺混比对城市生活垃圾与棉秆成型燃料混烧影响及燃烧动力学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
        2.2.2 实验设备及方法
        2.2.3 实验数据处理方法
    2.3 城市生活垃圾与棉秆成型燃料混合燃烧特性分析
        2.3.1 城市生活垃圾的热失重特性
        2.3.2 棉秆成型燃料的热失重特性
        2.3.3 城市生活垃圾与棉秆成型燃料混合燃烧特性
    2.4 城市生活垃圾与棉秆成型燃料混合燃烧动力学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粒径对城市生活垃圾与棉秆成型燃料混烧特性影响及燃烧动力学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
        3.2.2 实验设备及方法
        3.2.3 动力学分析方法
    3.3 城市生活垃圾与棉秆成型燃料混燃特性分析
        3.3.1 混合物的燃烧特性
        3.3.2 粒径对混合物燃烧特性的影响
        3.3.3 升温速率对混合物燃烧特性的影响
        3.3.4 气氛对混合物燃烧特性的影响
    3.4 燃烧动力学分析
        3.4.1 不同粒径下混合物燃烧动力学分析
        3.4.2 不同气氛下混合物燃烧动力学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碱/碱土金属对城市生活垃圾与棉秆成型燃料混合热解特性影响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
        4.2.2 样品制备
        4.2.3 实验装置及方法
    4.3 碱/碱土金属对城市生活垃圾与棉秆成型燃料共热解特性影响
        4.3.1 酸洗处理对混合物热解特性影响
        4.3.2 N_2气氛下碱/碱土金属对混合物热解特性影响
        4.3.3 CO_2气氛下碱/碱土金属对混合物热解特性影响
    4.4 碱/碱土金属对混合物热解主要气相产物析出特性影响
        4.4.1 酸洗处理对混合物热解析出气体产物影响
        4.4.2 添加碱/碱土金属对混合物热解析出气体产物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城市生活垃圾混烧棉秆成型燃料CO和NO排放特性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原料
        5.2.2 实验装置及方案
        5.2.3 实验数据处理方法
    5.3 城市生活垃圾混烧棉秆成型燃料CO和NO排放特性分析
        5.3.1 掺混比对混合物燃烧CO和NO排放特性影响
        5.3.2 燃烧温度对混合物燃烧CO和NO排放特性影响
        5.3.3 粒径对混合物燃烧CO和NO排放特性影响
        5.3.4 生物质种类对混合物燃烧CO和NO排放特性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城市生活垃圾混烧棉秆成型燃料重金属迁移特性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实验原料
        6.2.2 实验装置及方案
        6.2.3 重金属检测设备及方法
        6.2.4 实验数据处理方法
    6.3 城市生活垃圾混烧棉秆成型燃料重金属迁移特性分析
        6.3.1 掺混比对重金属迁移特性影响
        6.3.2 气氛对重金属迁移特性影响
        6.3.3 燃烧温度对重金属迁移特性影响
        6.3.4 碱金属/碱土金属对重金属迁移特性影响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主要创新点
    7.3 进一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10)北京市农村生物质能利用现状与发展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关于农村可再生能源发展的研究现状
    1.3 生物质能发展与利用现状
        1.3.1 美国
        1.3.1.1 现状
        1.3.1.2 政策
        1.3.2 巴西
        1.3.2.1 现状
        1.3.2.2 政策
        1.3.3 欧洲
        1.3.3.1 现状
        1.3.3.2 政策
        1.3.4 我国农村生物质能源应用进展
        1.3.4.1 生物质固化成型
        1.3.4.2 生物质燃气利用
        1.3.4.3 生物质液化技术
        1.3.4.4 我国生物质能发展政策
        1.3.4.5 北京市生物质能源应用进展
    1.4 研究的必要性与研究内容
    1.5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第2章 北京市农林生物质资源评价
    2.1 生物质资源评价与分析方法
    2.2 理论蕴藏量评价
        2.2.1 农作物秸秆
        2.2.2 农产品加工剩余物
        2.2.3 禽畜粪便
        2.2.4 林业生物质资源
        2.2.5 城市木质剩余物
    2.3 可获得资源量评价
        2.3.1 农作物秸秆
        2.3.2 农产品加工剩余物
        2.3.3 禽畜粪便
        2.3.4 林业生物质资源
    2.4 可利用量
        2.4.1 农作物秸秆
        2.4.2 农产品加工剩余物
        2.4.3 禽畜粪便
        2.4.4 林业生物质资源
        2.4.5 城市木质剩余物
    2.5 资源量分布密度
        2.5.1 农作物秸秆
        2.5.2 禽畜粪便
        2.5.3 林业生物质资源
    2.6 有效供能时间
    2.7 经济可供给量
    2.8 本章小结
第3章 北京市农村生物质能开发潜力预测
    3.1 常用能源预测方法及模型
        3.1.1 指数平滑模型
        3.1.2 灰色GM(1,1)模型
        3.1.3 组合预测模型
    3.2 农村生物质能开发潜力预测
        3.2.1 生物质能源预测模型
        3.2.2 评估思路及方法
    3.3 主要生物质资源产量预测
        3.3.1 玉米产量预测
        3.3.2 小麦产量预测
        3.3.3 禽类粪便量预测
        3.3.4 畜类粪便量预测
        3.3.4.1 存栏猪粪便量预测
        3.3.4.2 出栏猪、存栏牛、存栏羊粪便量预测
        3.3.5 果树剪枝量预测
    3.4 主要生物质资源可利用量预测
        3.4.1 农业剩余物可利用量预测
        3.4.2 禽畜粪便可利用量预测
        3.4.3 林业剩余物可利用量预测
    3.5 主要生物质资源折标及总潜力分析
        3.5.1 农林业剩余物折标分析
        3.5.2 禽畜粪便折标分析
        3.5.3 主要生物质资源总潜力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北京市农村生物质能技术现状及用户特征分析
    4.1 北京农村地区生物质能应用现状
        4.1.1 生物质气化集中供气技术
        4.1.1.1 技术特点
        4.1.1.2 北京市秸秆气化集中供气发展现状分析
        4.1.2 生物质气化炉发展现状
        4.1.2.1 技术特点
        4.1.2.2 北京市生物质气化炉发展现状分析
        4.1.3 生物质成型燃料
        4.1.3.1 技术特点
        4.1.3.2 北京市生物质成型燃料发展现状
        4.1.4 沼气发酵技术
        4.1.4.1 技术特点
        4.1.4.2 北京市沼气工程发展现状
    4.2 不同生物质能源技术用户家庭特征分析
        4.2.1 生物质气化集中供气技术
        4.2.1.1 生物质气化集中供气用户的家庭经济特征分析
        4.2.1.2 生物质气化集中供气工程使用前后农户的家庭能源支出分析
        4.2.2 生物质气化炉
        4.2.2.1 生物质气化炉使用户的家庭经济特征分析
        4.2.2.2 生物质气化炉使用前后燃料构成及支出分析
        4.2.3 沼气集中供气技术
        4.2.3.1 沼气集中供气户的家庭经济特征分析
        4.2.3.2 农户使用沼气集中供气前后家庭燃料费用支出分析
        4.2.4 生物质成型燃料
    4.3 北京市农村生物质能源技术运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4.3.1 生物质集中气化
        4.3.2 生物质气化炉
        4.3.3 生物质成型燃料
        4.3.4 大中型沼气工程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促进北京市农村生物质能源可持续健康发展
    5.1 秸秆气化集中供气工程
    5.2 大中型沼气工程
    5.3 户用生物质气化炉
    5.4 生物质固化成型技术
    5.5 政策措施支持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DZG0.5-0.4-M木柴锅炉的研制(论文参考文献)

  • [1]生物质成型燃料特性对民用炉具污染排放的影响研究[D]. 卫玮.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2)
  • [2]行波热声发电系统能量转换特性的理论与实验研究[D]. 董世充.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0(06)
  • [3]液氮消防平台装备设计与实验研究[D]. 杨溟洋. 北京化工大学, 2019(06)
  • [4]喷气增焓空气源热泵供暖系统的性能研究与优化[D]. 邹臣堡.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5]国际能源革命与中国的对策[D]. 曹峰毓. 云南大学, 2019(09)
  • [6]民用炉具性能在线测试方法构建及应用研究[D]. 张翼翔. 中国农业大学, 2018(12)
  • [7]生物质燃料燃烧机的设计与试验[D]. 郝铎. 昆明理工大学, 2018(01)
  • [8]可燃固体废弃物炉排炉燃烧数值模拟及其炉膛结构设计与优化运行[D]. 方海林. 华南理工大学, 2018(01)
  • [9]城市生活垃圾与棉秆成型燃料混合燃烧特性研究[D]. 李永玲. 合肥工业大学, 2017(07)
  • [10]北京市农村生物质能利用现状与发展预测研究[D]. 杨鹏宇. 北京工业大学, 2015(03)

标签:;  ;  ;  ;  ;  

DZG0.5-0.4-M柴火锅炉研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