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心中的绿成为永恒

让心中的绿成为永恒

一、让心中的绿色化作永恒(论文文献综述)

刘瑞浩[1](2021)在《骤雨(短篇小说)》文中指出推荐语:杨文龙(广东理工职业学院)作者在学生中一直是令我难忘的,他酷爱阅读与写作,今学生将新作摆在我的面前,阅罢,我深感一股热情在文章里涌动。学生曾与我说过他酷爱阅读福克纳的作品,我们于第二章的约克纳帕塔法可窥见一二,几乎没有一个能像福克纳一样,把句子写得像大西洋的巨浪那样无垠无涯。我们也可见到文章中不乏类似于巨浪的句子。与此同时诸如意识流手法,插叙与倒叙也可在文章中可见一斑。这加深了文章的可读性与复杂性。

郭海玉[2](2019)在《在虚无与信仰之间行走 ——“断裂者”韩东的诗歌世界》文中研究说明诗人韩东是“他们”诗群的灵魂人物,也被视为“第三代”诗歌的一位标志性诗人。与其他诗人相比,韩东精神世界的突出特征是始终把诗视为自己生命的语言形式,始终追求有关“生命存在”问题和“诗歌创造”问题的真理。“断裂者”是对韩东诗歌形象的符号化表达。韩东对“生命存在”真理的追寻体现出在虚无与信仰之间往复行走的精神特征。这种追寻之旅在他近四十年诗歌世界的不同领域比如诗歌行为、诗歌作品和诗学思想中都有不同阶段、不同形式的体现。由于韩东的诗歌世界具有专题研究价值且目前缺乏从精神演变角度对此展开的整体考察,因此有必要就此进行整体研究。论文坚持历史的方法和逻辑的方法相统一的原则以及论从史出的写作方法,旨在完整揭示韩东近四十年不懈地追求“生命存在”真理和“诗歌创造”真理的精神过程,并进而对韩东的诗歌及诗学价值做出初步论定。韩东成长的特殊年代和影响极大的诗歌行为构成了韩东诗歌及诗学思想产生的宏阔背景和时代语境。第一章在社会学、文化研究和文化生态视域中研究韩东的生命个性、诗歌行为与时代的复杂关系。第一节以社会学、文化研究的方法分析特殊年代韩东生命个性的生成及其个性对他诗歌世界的深远影响。第二节在媒介视角中研究韩东和同代诗人在1980年代的结社办刊活动中以诗歌革命方式与传统“断裂”,最终奉献出先锋文本并形成了具有流派和代际特征的诗学思想的过程。第三节在文化生态视野中研究上世纪末韩东和同代诗人以“断裂性”的文学行为挑战文学(诗歌)秩序的过程以及产生的深远影响。韩东的上述行为始终贯穿着一根红线,即在解构既有文学(诗歌)观念时确立的回到日常生活、个体生命和文学(诗歌)本身的文学观。这种文学观与传统文学观之间大体是一种“断裂”关系。在特殊的文化生态中,韩东们以“断裂性”的文学行为彰显自己的文学观和作品存在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后果是加速了文坛诗界的分裂多元和韩东诗歌创作及诗学思想的转向。韩东对“生命存在”真理的诗意追寻体现为他诗歌的“生命存在”主题。第二章采取文本研究、传记式研究、影响研究或社会学方法来分析韩东诗歌的“生命存在”主题。第一节分析“人与自然”主题,一些诗多使用自然的虚拟化、荒诞化、隐喻化或象征化的手法来表现“人与自然对立”的主题,另一些诗多采取感官化的叙述方式、情景交融、寓理于事的手法表现“人与自然共生”的主题。韩东的自然观、审美观、感知视角和处理自然艺术方式的转变是“人与自然”主题演变的思想与审美依据。第二节分析韩东诗歌“人与人之爱”的主题,爱的情感之于生命的重要意义是韩东诗歌情感书写的中心。爱情书写多采取“我”向“你”诉说深情的结构和抒情、叙事、象征或说理的手法等来表达爱情丰盈生命、远离生命、毁灭生命和“爱”本身才是生命意义的主题。亲情书写中的父亲书写多使用“我”和“你”对话的口吻或第三人称叙述方式,来表现自己对父亲逝世一事的复杂感受或反思父子之间深层次的精神关联;母亲书写多采取肖像、动作、细节、场景描写等现代手段来表现自己对母亲深挚而又矛盾的爱的情感以及对爱的本质的深刻理解。友情书写多使用写实与象征结合的手法来表现自己对友情逝去的超然、为友人的担忧和祝福、与朋友相亲相知相助的欢愉以及对友人早逝的痛惜和追怀。信仰从“爱情”转向“爱”本身是韩东诗歌情感主题演变的思想依据。第三节分析“人与社会”主题,“社会存在”境况的书写集中表现为现代化与个人美好生存相冲突的主题;“在世存在”体悟的书写多以象征手法、格言语体来揭示人的生死之谜;“生命意义”主题的书写记录了他的爱的信仰的精神寻觅之旅,该信仰的确立提升了他近些年的个人生存和诗歌的精神境界。与韩东对“生命存在”真理的追寻体验和他跨界诗人的身份相对应,承载或表现这一主题的诗歌艺术呈现出鲜明的“跨界”特征。韩东对“诗歌创造”真理的追寻首先就表现为他诗歌艺术的“跨界实验”。第三章主要采取跨界比较和影响研究的方法来分析韩东诗歌艺术的“跨界”特征,旨在客观呈现在新诗的民族化和西化大潮中韩东凭借自身积淀的多种艺术素养独辟蹊径进行艺术革新实验的美学之旅。总体而言,韩东的诗歌艺术虽然受到译诗潜移默化的影响,但其诗歌艺术的新质主要来自小说、绘画和影视艺术的综合影响。从小说中,韩东汲取了人物描绘手法、叙述性的话语方式和叙事艺术等多方面的营养。从绘画中,韩东援引了写实主义创作方法、静物素描技法、以色传情或暗示意义手法等入诗,并受色彩知识和空间透视原理的影响偏爱使用单纯的词、原色词和方位词。从影视中,韩东借鉴了影视艺术的摄像机机位视角、蒙太奇结构方式和剧本的对话、独白手法等。上述艺术新质都构成了韩东诗歌叙述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这种诗歌“叙述”美学与《今天》诗歌的“意象”美学大体构成“断裂”关系。在反思以往的诗歌行为、创作历程和追求“诗歌创造”真理的过程中,韩东不断突破传统诗学和《今天》诗学思想的藩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生命存在论”诗学。第四章使用历史研究和影响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考察韩东近四十年所有的诗论言说,韩东的“生命存在论”诗学包括诗歌创作论和诗歌本质论两部分,生成途径有创作体悟、诗学对话和知识的跨界激发三种。第一节论述韩东的诗歌创作论思想的基本内涵和生成过程。这部分内容是韩东对自己及同代诗人创作经验的理论总结。在思想内容层面,韩东认为诗的灵感主要来源于阅读、情感抒发和日常生活;在艺术表现层面他倡导以口语化的标准语来写诗,提倡自由体诗歌的语言来源、模式和形式的多样化以及归真返璞的语言风格;在创作格局层面,他主张诗歌写法自由和系统“多元”,反对写法和批评的一元独霸。“多元”融合或并存而非“二元对抗”是韩东诗歌创作思维的突出特征。韩东的诗歌本质论思想的基本内涵是:诗就是“我”的独特存在和诗歌有限语言形式的结合。“我”的独特存在既指诗人生命个性中的经验特性和神性,也指诗人深入到整体世界(现实世界和超自然)中去产生的真实存在体验(经验和超验);有限的语言形式则指自由体诗歌有限的分行形式。韩东始终认为好诗就是“我”的“内心世界与语言的高度合一”。韩东的诗歌本质论思想与《今天》诗人的诗歌本质观构成“断裂”关系,经历了从以“生命经验”为本体到以“存在体验”为本体的发展历程。前者体现了韩东诗学思想的流派和代际共性;后者体现了韩东诗学思想的个性。韩东诗歌本质论思想的两个阶段各有自己的历史、现实和诗学语境以及汲取的不同思想艺术渊源,二者之间是递进超越而非否定替代关系。结语部分论述韩东诗歌及诗学的价值和启示。韩东诗歌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他诗意和诗艺的先锋性或独特性方面。韩东诗歌的自然书写先后表现出“现代精神”和“后现代精神”倾向,艺术上使用了整体象征手法、感官化的叙述方式和超越人本和物本视角的“超我”视角,因而许多诗在特定时段具有先锋性的意义。人伦情感书写的价值在于特别突出了爱的情感对于人的生命存在的重要意义,艺术价值在于援引叙事文学中的细节、场景、动作、对话描写等客观化的抒情方式入诗。“人与社会”主题书写的价值在于揭示了现代人在世存在的生死之谜并为现代人的生命确立了“爱”的意义信仰,整体象征或寓言体是突出的艺术特色。韩东诗歌艺术的“跨界”实验启示我们:除了诗歌谱系内的民族化和西化创作路向、诗歌谱系外的“跨界诗歌”创作路向之外,诗歌艺术的“跨界”实验不仅能保持诗歌形式的自立,而且能为当代诗歌的未来发展开拓出广阔的美学前景。韩东的生命存在论诗学是体认世界和人的“完整存在”并导向“绝对”之诗的诗学。创作论思想的价值在于昭示出创作的独立自由精神和多元的思维风格是当代诗歌和艺术发展的必由之路;本质论思想中的代际共性部分的价值在于开启了当代诗歌回归自身和个人的新时代,个性部分的价值在于针砭了当代生存功利主义诗歌创作,革新了现代人的世界观、人学观、认识观和诗学观,指出了人的生命存在和诗歌创造的终极真理即是无我之“爱”,重新赋予了人的生命和诗歌以新的地位和尊严。本质论思想中的个性部分启示人们:人作为宗教性的存在物拥有肯定的绝对性,这意味着现代人有可能成为达致完满的新人并开创出一种与万物共生的新的存在方式,自觉肩负起看护地球家园的使命和责任。论文的创新之处体现在三个方面:研究资料方面,不仅新发掘了以往人们不太注意的资料比如韩东担任《芙蓉》统筹编辑时的刊文情况,而且在社会学、文化生态视野中对散见于网站、报刊、着作、论文和韩东的散文集、博客、微博等中有关他生平和诗歌行为的资料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分析。由于这部分内容以往都是不为学界所周知的,因而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研究模式方面,论文汲取了以往诗人个案研究模式的“长处”——重点进行诗歌和诗学的本体研究,弥补了其“短处”——忽视诗人与时代、诗人与其他诗人在生活和艺术上的复杂关联。研究方法和观点方面,目前国内学术界对韩东诗歌世界的整体研究还不够,使用影响研究和跨界比较的方法来分析其诗歌艺术的“跨界”特色以及诗学思想的生成过程更为少见,因而得出的相关结论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可为“他们”和“第三代”诗歌及诗学研究、当代诗歌史及诗学史研究奠定个案研究基础。

李克江[3](2019)在《论海桑诗歌的生命意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海桑是当代诗坛近年来涌现的一位独具特色的诗人。他从坎坷的生活经历出发,以生命的坚韧迈过生活的沟壑,坚持寻找生命与诗歌的契合点,把自我生命的独特感受与外在生活的细微体验在诗歌中相辅相成,实现物我同一的诗性美感。他的诗歌没有繁复的技巧,他对生命、爱情、死亡主题的书写,以及对“植物”“故乡”意象的运用,寄托着诗人在经历坎坷后对生活的热忱和对生命的执着探寻,蕴含着强烈的生命意识。他用简约质朴的诗性语言,真诚地记录着生活日常和生命体验,延续生命书写的传统,还原诗歌质朴的美感,让诗歌回归本真,唤起人们久违的诗意。他力主让诗歌回归生活、回到自然,把诗歌与生命融为一体,以诗化的力量引领人们去探索永恒的人生意义,对当今社会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

黄丽群[4](2018)在《食指诗歌和精神分裂症的多面映照》文中研究指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食指诗歌高扬独立的意识、坚定的信仰,以个体的生命体验呈现出群体的心声,在知青群体中产生广泛影响。1973年,食指被诊断患上精神分裂症,此后长期住在精神病院,并持续创作。目前,食指诗歌研究已经成为中国当代诗歌研究的重要课题,但遗憾的是研究主要集中于食指“文革”时期的诗歌,而对食指患上精神分裂症以后,特别是八十年代以后,他在精神病院所作诗歌,关注很少。从精神分裂症的方向探索食指诗歌创作的研究论文几乎没有。殊不知,食指患精神分裂症后创作的诗歌,除了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之外,在反映食指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变”与“不变”,食指的诗歌创作和精神分裂症相互作用等方面,具有更为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将把食指患精神分裂症后所作诗歌作为研究重点,探讨食指诗歌和精神分裂症的多面映照,以期突破食指诗歌研究现状。研究思路是从内容和形式两个角度切入。首先,在内容维度上,本文将探讨食指在精神分裂症影响下时空体验发生变化,生活空间日趋封闭,他从社会空间到精神病院,直至沉入精神世界,其诗歌也经历了抒写焦虑痛苦到沉重思索的过程;食指的生活空间被急剧压缩,对空间感觉的变化,使其时间体验异于常人,他被迫全神贯注于过去和现在,其诗歌亦呈现出同样的特质。其次,在形式维度上,食指遵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徐志摩、闻一多等倡导的新格律诗,诗歌理念深受何其芳等人的影响,诗歌形式变化不大。不变的诗歌形式恰好反映了食指偏执的思想,反证了食指的精神分裂症。最后,本文通过概括食指诗歌和精神分裂症的相互作用,肯定精神分裂症对食指诗歌创作的影响和诗歌创作对食指精神分裂症的疗救作用。同时,本文试图澄清“诗人都是疯子”的误解,并简单探讨作为文化症候的“精神分裂症”及其在食指早期诗歌中的呈现。

李璇[5](2017)在《体验视角下的景观意象创构研究》文中指出本文面对当代人景之间的关系异化、人对景观的感知粗糙等问题的出现,回归人与景观之间内在的精神关联。通过对体验视角下的景观意象的梳理与研究,确立了对人与景观间意象关联研究的重要意义。本文主要以体验视角下的景观意象创构为研究对象,尤其是对体验视角下的景观意象构成层级以及当代景观意象创构方法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论文将景观意象体验分为三个层级:即景观意象的知觉感知,景观意象的情感感触,景观意象的符号感悟。结合理论与实例的双重视角,形成体验视角下的景观意象创构方法,为景观设计实践提供新角度与新思路。论文主要分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理论基础,包括绪论及意象构成与形成机制两个章节组成。绪论部分对现状问题、现有理论研究、内容、方法及意义进行了说明。第二章对景观意象演进与特征,意象的认知需要与审美需要,意象体验构成进行了论述,在理论基础部分主要强调了体验视角下的景观意象研究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意象体验构成的三个层次,为第二部分的论述奠定了基础。第二部分由景观意象知觉感知、景观意象情感感触、景观意象符号感悟三个章节组成,他们是意象体验的三个层次,相互渗透又逐层加深。每章节从理论出发,通过对理论的分析与总结,提出每部分在景观意象创构过程中,可以思考与创构的角度,并细致梳理,发掘规律性的内容。第三部分由景观意象创构原理与方法及景观意象创构实证剖析两部分构成。景观意象创构方法是以体验者与景观间的意象关系为出发点,以意象体验三个层次为基础,从而形成的空间情境创构、沉浸体验创构、体验视角创构的景观意象设计方法。并通过景观作品实例进行详细分析,同时引入社会网络分析的方法,通过对景观实例的实际调研及统计数据分析,形成意象因子与意象活动的网络关系,为景观意象创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量化分析的可能。结语部分进一步强调景观意象创构与当今景观学科发展的重要关联,同时对论文后续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崔玉彩[6](2016)在《高中“教师合作示范性作文教学”的校本研究》文中认为写作一直是高中语文教学的硬骨头、老大难。学生对写作存在的困惑,语文教师对写作教学存在的困惑,写作研究领域的困惑层出不穷,人们不禁反思我们的作文教学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如何改变作文教学低效现状?本论文正是立足高中作文教学中存在的困惑和难点,在新课程背景下探究适合提升高中作文教学质量的“教师示范性写作”的方法与措施,先从理论的角度对于示范写作的理论依据做了较为全面的探讨,从模仿学习理论、最近发展区理论、同化论等理论中得出“教师合作示范性作文教学”是高中生写作的有益之路的结论。继而结合本校数位教师擅长写作的特色资源和教学现状,构建“教师合作示范性作文教学共同体”。本论文从具体的实施步骤中对老师的示范性写作成果做了理性的分析与总结,进行了有益的写作教学探索。我们力图开发“教师合作示范性作文教学”的校本课程,形成有效的“教师合作示范共同体”,充分发挥本校语文教师资源的优势互补,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全面指导学生进行写作,在师师合作、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多元化探究学习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这些教学实践致力于不断提升学生综合语文能力,为教师专业发展再辟新路,为特色的学校教学再添新篇。“教师合作示范性作文教学”,既是中国传统作文教学的继承,也是作文创新的起点。“教师合作示范性作文教学”,不失为当代高中作文教学的一个有益探索。

张俊英[7](2014)在《一首永恒生命的赞歌——《锡林郭勒大草原》歌词赏析》文中研究指明《锡林郭勒大草原》是一首歌颂北疆草原的歌曲。塞外一望无际的绿色大草原,令人神往。马背民族岁月的古老沧桑,流动在草原人民滚烫的脉搏里。翻阅草原辉煌传奇的历史,曾经的金戈铁马承载着旷世枭雄,让多少后来人心潮激荡。马,是草原上的精灵;河,是草原的血脉;绿,是草原的容颜;歌,是草原永不消逝的韵律……

赵玫[8](2014)在《莫奈的池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静默的园中。弈打开房门。让岑和她的友人进来。他们坐下。阔大的房舍。端上来清茶。岑却说,她要咖啡。于是弈这座房舍的女主人,又去煮咖啡。寂静中。唯一能听到的,是高跟鞋踩踏在木地板上的响声。然后,挂钟突然报时,发出美妙的声音。岂止美妙,简直就像教堂的钟声。悠扬而略带悲伤,仿佛在预示什么。弈回到客厅。坐下。咖啡随即飘散出诱人的香。岑说,你明明知道我不喜欢茶。弈扭转头,将目光转向那个有点局促的男人。你的朋友,未尝不喜欢这沁人心脾的,清茶。弈这样说

李毓贤(KEWALEE PETCHARATIP)[9](2014)在《中泰佛教慈善思想比较研究》文中指出自西学东渐以来,东方人普遍接受了现代科学的观念,对于原来在传统社会中具有广泛影响的佛教思想加以拒斥,佛教很快退守至单纯的信仰领域,甚至可说面临着在现代社会中生存的危机。为了解决该问题,无论是中国佛教界还是泰国佛教界都以佛教内部变革的方式积极做出了回应,以图振兴佛教于现代社会。中国汉传佛教于二十世纪初期兴起了“人间佛教”,泰国南传佛教于二十世纪末期出现了反对迷信并提倡当下心灵禅修的“智慧佛教”,及受其思想启发而积极主动参与解决社会问题的“社会参与佛教”。在中泰两国近现代所兴起的这种佛教变革中,主要是在增加佛教参与社会的维度,而表现最为显着的实践方法即“佛教慈善公益事业”。然而,近几十年来中国佛教慈善公益事业得到迅速发展,成绩颇丰,而泰国佛教却仍处开始阶段,进展缓慢。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对中泰佛教慈善观念与实践理念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两者之间的异同及导致差异的原因,以加深对二者的理解,同时意图给佛教慈善事业研究者和践行者起一定的参考作用,推动中泰佛教慈善事业的发展。在慈善观上,由于中国汉传佛教为大乘佛教,而泰国佛教为上座部佛教,故在根本教义上具有很大差异,因此二者所具的慈善观念也具有很大的分歧,如大乘佛教提倡“应时改变,契理契机”,上座部佛教提倡“传统、严格守旧”。因此,虽然中泰佛教的慈善理论体系大致相同,都是出自“慈悲心”,但是泰国佛教慈善理论体系缺少了大乘菩萨利他行思想,只剩下“四梵住”作为主导理念,使泰国佛教慈善理论没有中国的坚强。这导致中国佛教强调布施“悲田”,重视“俗家众”对弘法活动的参与,“做慈善”成为每个中国佛教徒(菩萨)的使命。泰国佛教则根据经典诠释,提倡布施“敬田”为最胜,而忽视了对社会弱势群体施舍,其阿罗汉思想也偏重于“先利己(为了能更有效地)利他”。在弘法工作上,上座部佛教更注重的是“出家众”,这就导致“泰国僧侣被神圣化”及“慈善事业是否僧伽之事”的广泛争论。而这一争论的根源在于泰国佛教的久远历史和现代的泰国社会状况。从历史维度看泰国佛教的慈善观,我们发现导致中泰佛教慈善观差异并阻碍泰国佛教慈善事业发展的原因有两点:其一,泰国国王尊崇南传上座部佛教,给它奠定了稳固的基础,使得以“菩萨行”为主导理念的大乘佛教慈善观没有流传于泰国;其二,泰国国王为了统治国家的需要,几乎垄断了佛教慈善事业,阻碍了民间慈善的发展。从社会维度看泰国佛教的慈善观,我们发现导致中泰佛教慈善观差异并阻碍泰国佛教慈善事业发展的原因有两点:其一,上座部佛教重视觉音的佛教诠释的传统,导致世俗与神圣的分开;其二,近现代时的泰国佛教退守至个人信仰层面的佛教危机。世俗与神圣、世间法与出世间法及佛教与迷信的隔阂导致了佛教的社会维度被遗失于某些历史片刻,广泛引起了“慈善公益事业不是僧伽之事”之评论。在慈善公益的实践理念上,我们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实地采访、观察、参与活动等方式深入探究了中泰佛教慈善公益实践理念的异同。我们得知中国佛教慈善公益事业最可贵的借鉴之处在于“公益性”,既有公益的服务范围(括展到教育、环保、社区服务、文化领域上),又有公益的服务方式。在倡导“平等”、“尊重”理念的前提下,尊重女性及贫困者在公益中的价值,能让人人“参与”慈善公益事业。在付出爱心的过程中,让人们放弃“自私自利”,体现佛法。同时,我们认为泰国佛教慈善公益事业实践在某些方面也具有借鉴价值,如在济贫救困上注重让他们自立及实践慈善公益的法师严谨守戒以维持宗教的神圣性等。此外,中泰佛教慈善公益事业在积极参与社会救助之时,也应该注意神圣与世俗、慈悲与智慧之间以及四无量心的平衡,以求得中道,即在向外将佛法落实于行动,也要注重向内观察自己的心。同时,要调整好四无量心,因硬币终归有两面,慈心能使心静无怨,但是也能使生起爱欲;悲心能使心静无恼害,但也能生起悲哀;喜心能使心静无嫉,但也能生起欢乐(寂静的一种障碍);舍心能使心静中舍,但也能生起无明舍等,如佛陀倡导“中道”为解脱之道。

肖念[10](2013)在《肌理在油画中的形式美与情感表现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肌理是最重要的油画语言之一。在油画的发展史上,油画肌理的发展伴随着油画技法、艺术观念、审美意识的发展而不断发展。肌理在油画中的独特运用使得作品产生出不同的审美趣味与形式美感,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从伦勃朗的真实透明到梵高的热烈跳跃,从吴冠中的轻松率性到王沂东的细腻精致,从弗洛伊德的直接厚重到赵无极的飘渺空灵,都是以其独特的肌理的运用所产生趣味而达到的视觉效果,从而树立起强烈的个人风格面貌忝列世界艺术之林。在油画本土化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探索和创造属于我们自己的、既能发扬油画自身优势,又具有民族精神和个人特色的油画语言,真正创造出面貌风格独特鲜明的油画作品。本文在前三章,纵向研究了油画肌理的发展史,横向比较和探讨了国内外油画肌理的异同与特点,发掘了油画肌理语言在油画艺术内涵和油画艺术本质中的重要作用。但由于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创作与发扬,因此第四章是整篇文章的落脚点,也是重点内容。作者通过十张自己创作的作品对油画肌理进行了全面的探索。首先是创作油画肌理的三种方法,每种方法创作了一幅作品,对这些方法进行实践,从而得出第一手的感受。接着通过对传统元素和对大师的借鉴创作了融合传统艺术精神的三幅作品,并逐一做了深入的解析。在前面创作和积累的基础上,通过综合的借鉴和个人对生活和艺术的思考,以四幅自己创作的作品为例,探索创造属于自己的符号化语言,形成属于自己的风格。最后就创作过程中的感受进行综合的剖析。所以,在最后一部分,文章探讨了油画肌理与东方文化融合的可行之路。一方面,深厚的本土文化和独树一帜的艺术形式使我们取之不尽的灵感源泉,我们要积极学习和吸收本土文化,融入到自己创作中,另一方面我们要发挥自身的能动性,不断摸索,创造属于自己的油画肌理,更好的运用油画肌理语言创作出更加有个性、有特色,反映油画艺术本质和艺术美感的作品。

二、让心中的绿色化作永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让心中的绿色化作永恒(论文提纲范文)

(1)骤雨(短篇小说)(论文提纲范文)

(2)在虚无与信仰之间行走 ——“断裂者”韩东的诗歌世界(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对象和问题
    第二节 研究现状综述
        一、韩东诗歌创作研究
        二、韩东诗学思想研究
        三、韩东诗歌行为研究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重点难点
        一、研究不足与空间
        二、研究思路与方法
        三、研究重点与难点
第一章 韩东和他的诗歌时代
    第一节 特殊年代韩东生命个性的生成
        一、社会境域与韩东
        二、自然境域与韩东
        三、文化境域与韩东
        四、韩东的生命个性与其诗歌世界
    第二节 媒介视角中韩东的诗歌革命之旅
        一、韩东和《今天》:从“结缘”到“反叛”
        二、韩东和《他们》:从“尝试”到“立派”
    第三节 文化生态视野中韩东“断裂性”的文学行为
        一、“断裂”行为中韩东的文学行为考察
        二、“诗学论争”中韩东诗歌论说的“二元对立”思维
        三、“断裂性”的文学行为对文坛诗界和韩东的影响
第二章 关系视角中韩东对“生命存在”真理的诗意追寻
    第一节 “人的生命存在与自然”
        一、人的生命存在与自然的对立
        二、人的生命存在与自然的共生
    第二节 “人与人之爱”
        一、信仰的幻灭与重生:从“爱情至上”到“爱的信仰”
        二、亲情的痛思与追怀:从“父亲情结”到“怀念亡母”
        三、友情的超然与珍视:从“聚散随缘”到“合志同方”
    第三节 “人的生命存在与社会”
        一、社会存在:现代化与美好生存的冲突
        二、在世存在:生存体悟与死亡寻思
        三、生命意义:爱的信仰与现世生存
第三章 比较视野中韩东诗歌艺术的“跨界”
    第一节 韩东诗歌与小说艺术
        一、韩东诗歌的人物描绘与小说
        二、韩东诗歌的叙述方式与小说
        三、韩东诗歌的叙事艺术与小说
    第二节 韩东诗歌与绘画艺术
        一、韩东诗歌的创作方法与绘画
        二、韩东诗歌的造型语言与绘画
    第三节 韩东诗歌与影视艺术
        一、韩东诗歌的视角、结构与影视
        二、韩东诗歌的文体样态与剧本
第四章 诗学视野中韩东对“诗歌创造”真理的探寻
    第一节 诗歌创作论:“多元思维”主导下的自由创造
        一、灵感来源多样论
        二、语言形式多样论
        三、诗歌系统多元论
    第二节 诗歌本质论:“我”的独特存在的语言形式
        一、“生命经验”本体思想的内涵和生成
        二、“存在体验”本体思想的内涵和生成
结语
    第一节 韩东诗歌的价值和启示
    第二节 韩东诗学的价值和启示
附录: 韩东生平和作品年表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论海桑诗歌的生命意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1章 海桑的生命体验与生命意识
    1.1 坎坷的生活体验
    1.2 跌宕的情感经历
    1.3“回到生命”的诗心
第2章 海桑诗歌的生命主题
    2.1 生命在歌唱
    2.2 爱情在飞扬
    2.3 死亡在消解
第3章 海桑诗歌意象的生命象征
    3.1“植物”意象的生命象征
    3.2“故乡”意象的生命象征
第4章 海桑诗歌生命意识的价值思考
    4.1 延续传统,还原诗歌质朴的美感
    4.2 回归本真,唤起人们久违的诗意
    4.3 融入生命,探索永恒的人生意义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4)食指诗歌和精神分裂症的多面映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一章 食指和精神分裂症
    第一节 食指其人
    第二节 食指的精神分裂症
        一、“精神分裂症”释义
        二、食指患精神分裂症的原因探寻
第二章 精神分裂症与时空变化下的食指诗歌内容
    第一节 生活空间变化对食指诗歌的影响
        一、从社会空间到家庭空间:被“疯癫”纠缠
        二、从家庭空间到精神病院:“苦闷”与“觉醒”
        三、沉入精神世界:与心灵的对话
    第二节 时间体验变化在食指诗歌中的呈现
        一、“现在”:空间的变化与时间之流的延展
        二、“过去”:时间对生活空间的转移和拯救
        三、“未来”:断裂的生命维度和“失去自我”
第三章 精神分裂症与变化有限的食指诗歌形式
    第一节 食指的格律体诗
        一、食指诗歌的美学建构
        二、食指的诗学理念
    第二节 食指对格律体诗的固执坚守
        一、食指坚守格律体诗的可能原因
        二、食指格律体诗对精神分裂症的反证性
第四章 精神分裂症与食指诗歌创作的相互作用
    第一节 精神分裂症给食指诗歌创作带来的优势和局限
        一、优势:“痛苦对于诗人是一种财富”
        二、局限:“永远如同一个停留在旧时代的人”
    第二节 食指诗歌创作对疾病的精神疗救作用
        一、诗歌创作作为情感宣泄的工具
        二、诗歌创作作为转移注意力的方式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食指诗歌一览表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5)体验视角下的景观意象创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问题提出
        1.1.1 人与景观的意象关联
        1.1.2 当代城市对景观意象体验的忽视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2.1 人文社科领域的意象研究
        1.2.2 景观领域的意象研究
    1.3 研究内容、方法、意义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意义
    1.4 课题研究创新点与框架
        1.4.1 研究创新点
        1.4.2 研究框架
第2章 意象构成与形成机制
    2.1 景观意象演进与特性
        2.1.1 景观意象的产生与创构
        2.1.2 景观意象的演进
        2.1.3 景观意象的两种特性
    2.2 意象的认知与审美需要
        2.2.1 意象之认知需要
        2.2.2 意象之审美需要
    2.3 景观意象体验构成
        2.3.1 知觉感知
        2.3.2 情感感触
        2.3.3 符号感悟
    2.4 小结
第3章 景观意象的知觉感知
    3.1 景观实体与知觉意象
        3.1.1 实体的存在与意象现实
        3.1.2 直觉把握与瞬时意象
        3.1.3 潜意识影响与周边知觉
        3.1.4 意象图式
    3.2 空间知觉与身体意象
        3.2.1 内外空间与身体边界
        3.2.2 空间方位与身体坐标
        3.2.3 定位认同与现象中心
    3.3 知觉意象与感官组织
        3.3.1 感官交互与联觉体验
        3.3.2 感官移动与空间张力
        3.3.3 感官对比与意象节奏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景观意象的情感感触
    4.1 情感活动与意象交流
        4.1.1 情感反应与情感类型
        4.1.2 情感载体与审美想象
        4.1.3 情感交融与双向交流
    4.2 情感线索与记忆展开
        4.2.1 情感与记忆交织
        4.2.2 时间绵延与记忆变化
        4.2.3 提示线索与意象投射
    4.3 情感氛围与沉浸体验
        4.3.1 冥想与情感氛围
        4.3.2 探索与神秘意象
        4.3.3 幻想与超现实意象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景观意象符号感悟
    5.1 意象符号的内涵
        5.1.1 景观意象与原型领悟
        5.1.2 意象符号的修辞表达
        5.1.3 意象符号的体验性关系
    5.2 意象符号之元素层
        5.2.1 景观意象与符号因素
        5.2.2 意象创造与语言简繁
        5.2.3 景观意象与内外语境
        5.2.4 景观意象之多元解读
    5.3 意象符号之结构层
        5.3.1 意象秩序的复杂性分类
        5.3.2 意象秩序的几何分类
        5.3.3 意象秩序的叙事结构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景观意象创构的原理与方法
    6.1 景观意象创构原理
        6.1.1 景观意象体验设计的概念
        6.1.2 景观意象体验设计的意义
        6.1.3 景观意象体验设计的原理
        6.1.4 景观意象体验设计的适用性
        6.1.5 景观意象体验设计的维度
    6.2 建立意象资料库
        6.2.1 捕捉瞬间意象
        6.2.2 发现隐藏的意象
        6.2.3 观察材料意象
        6.2.4 意象交流与创造
        6.2.5 加工体验性的记忆意象
    6.3 空间情境意象创构
        6.3.1 情境渲染:非物质景观元素利用
        6.3.2 情境互动:创构具身体验
        6.3.3 情境融合:从形式到空间
    6.4 沉浸体验意象创构
        6.4.1 冥想体验意象创构
        6.4.1.1 宁静感与空间微动
        6.4.1.2 分离感与空间界限
        6.4.1.3 栖息感与自然氛围
        6.4.2 探索体验意象创构
        6.4.2.1 窥视剧场
        6.4.2.2 解谜线索
        6.4.2.3 惊喜与吸引
        6.4.3 幻想体验意象创构
        6.4.3.1 局部失重与漂浮意象
        6.4.3.2 奇异接合与震撼意象
        6.4.4 记忆体验意象创构
        6.4.4.1 片段与整体呈现
        6.4.4.1 空无与记忆剧场
        6.4.4.2 融合生活记忆
    6.5 多元视角意象创构
        6.5.1 全知视角与限制视角
        6.5.2 生活意象与情境重构
        6.5.3 传统意象与类型演绎
        6.5.4 自然意象与生态抽象
        6.5.5 揭示场所异质多重性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景观意象创构实证剖析
    7.1 符号与情感--纪念公园实例意象创构分析
        7.1.1 肯尼迪总统纪念园(NorthCarolina,USA,1964)
        7.1.2 美国911纪念碑公园(NewYork,USA,2011)
        7.1.3 俄亥俄大学周年纪念公园景观(Athens,OH,USA,2004)
    7.2 感知与冥想--办公庭园实例意象创构分析
        7.2.1 高级科学与技术中心庭园(NishiHarima,Japan,1997)
        7.2.2 金属材料技术研究所庭园(IbarakiPrefecture,Japan,1994)
        7.2.3 北卡国家银行庭园(NorthCarolina,USA,1985)
    7.3 校园景观意象创构网络模型分析—以天大卫津路校区校园中轴景观为例
        7.3.1 模型建构思路与方法
        7.3.2 调查研究与数据统计
        7.3.3 网络建构与中心度分析
        7.3.4 总结与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6)高中“教师合作示范性作文教学”的校本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的现实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现状分析
第二章 “教师合作示范性作文教学”的理论依据
    一、模仿学习理论与“教师示范性作文教学”
        1、模仿学习理论简介
        2、模仿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3、班杜拉模仿理论对于“教师示范性作文教学”的启发
    二、最近发展区理论与“教师合作示范性作文教学”
        1、最近发展区理论简介
        2、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基本观点
        3、最近发展区理论对于“教师合作示范性作文教学”的启发
    三、奥苏泊尔“同化论”与教师合作示范性作文教学
        1、奥苏泊尔“同化论”简介
        2、奥苏泊尔“同化论”的基本观点
        3、奥苏泊尔“同化论”对于“教师合作示范性作文教学”的启发
第三章 “教师合作示范性作文教学”的特点解读
    一、建构师生互动性情景教学模式
    二、建设有深度体验与对话交流的作文教学课堂
    三、构建合作探究式作文教学提升模式
    四、产生“我爱语文”的晕轮效应
第四章 “教师合作示范性作文教学”的具体实施
    一、“教师合作示范性作文教学”的教学目标
        1、提高高中学生作文水平
        2、提升教育者自身的教学水平
        3、促进师生之间、师师之间的合作交流
        4、呈现教学相长的理想课堂
        5、形成“师生学习共同体”和“教师合作共同体”
    二、“教师合作示范性作文教学”的写作规划
    三、“教师合作示范性作文教学”的课型举隅
        1、作文片段的示范课
        2、教师全景作文示范课
        3、论据使用示范课
        4、名言使用示范课
        5、颁奖词写作示范课
        6、师生竞技示范课
        7、师师合作示范课
        8、作文升格示范课
后记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1
附录 2
附录 3
致谢

(7)一首永恒生命的赞歌——《锡林郭勒大草原》歌词赏析(论文提纲范文)

[原词]
    锡林郭勒大草原
[赏析]
    一、锡林郭勒草原悠久的历史
    二、关于“马”
    三、关于“河”
    四、关于“成吉思汗”
    五、天堂草原的极致情韵
    六、一首永恒生命的赞歌

(9)中泰佛教慈善思想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论文选题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中国佛教慈善的研究
        二、泰国佛教慈善的研究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研究对象
        一、台湾慈济基金会(或慈济功德会)
        二、泰国Suan keaw基金会
第一章 中泰佛教视域中的“慈善”概念
    第一节 中国佛教视域中的“慈善”概念
        一、慈善(charity)与公益(philanthropy): 中国学术界的争论
        二、中国佛教界对“慈善”的界定
    第二节 泰国佛教视域中的“慈善”概念
        一、慈善(charity)与社会工作(social work): 泰国学术界的争论
        二、泰国佛教界对“慈善”的界定
    小结
第二章 中国佛教的慈善观及其特点
    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慈善思想
        一、中国古代典籍对“慈善”的解释
        二、儒、道及其他各家文化中的慈善思想
    第二节 中国佛教慈善思想渊源
        一、大乘佛教之缘起论
        二、“菩萨慈悲心”及“菩萨行”
        三、业报轮回说
        四、重悲田之功德观
    小结
第三章 泰国佛教的慈善观及其特点
    第一节 泰国佛教慈善思想渊源
        一、上座部佛教之缘起论
        二、四梵住之慈悲心
        三、业报轮回说
        四、重敬田之功德观
    第二节 泰国佛教教义中不同阶层的慈善要求
        一、统治者应持的慈善法
        二、百姓民众应持的慈善法
        三、僧侣应持的慈善法
    小结
第四章 中泰佛教慈善观之异同及其原因
    第一节 中泰佛教慈善观异同之表现
        一、慈悲心: 中泰佛教慈善观之同
        二、菩萨行: 中泰佛教慈善观之异
    第二节 中泰佛教慈善观差异之因
        一、从历史维度看泰国佛教慈善观
        二、从社会维度看泰国佛教慈善观
    小结
第五章 当代中泰佛教慈善公益实践理念之比较
    第一节 中国佛教慈善公益实践的理念
        一、传统中国佛教慈善公益实践的理念
        二、慈济基金会慈善公益实践的理念
    第二节 泰国佛教慈善公益实践的理念
        一、传统的泰国佛教慈善公益实践的理念
        一、Suan keaw基金会慈善公益实践的理念
    第三节 中泰佛教慈善公益实践理念之对比
        一、慈济基金会及Suan keaw基金会慈善公益实践理念之同
        二、慈济基金会及Suan keaw基金会慈善公益实践理念之异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图
附表
后记
作者简介

(10)肌理在油画中的形式美与情感表现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油画肌理的表现形式
    第一节、油画肌理的定义
    第二节、油画肌理表现形式
        一、肌理的外貌特征
        二、肌理的表现形式
    第三节、油画肌理的表现方法
        一、直接画法
        二、先做底,再绘画
        三、边画边做出肌理效果
第二章 肌理的形式美与情感
    第一节、肌理的形式美
        一、画面肌理的秩序
        二、画面肌理的节奏
        三、画面肌理的韵律
    第二节、肌理的审美取向和情感特征
        一、笔触肌理的趣味性和象征性
        二、材料肌理的趣味性和象征性
第三章 不同时期油画肌理的形式美与情感之探究
    第一节、文艺复兴时期的油画肌理
    第二节、巴洛克时期的油画肌理
        一、鲁本斯作品肌理探索
        二、委拉斯贵兹作品中的油画笔触与肌理
        三、伦勃朗《自画像》与《戴金盔的人》对肌理的使用
    第三节、19-20世纪的油画肌理
        一、工业革命对油画技法和肌理的影响
        二、莫奈《睡莲》中的油画肌理
        三、德拉克罗瓦的油画肌理与情感表达
    第四节、20世纪以来的油画肌理
        一、艺术思想的解放与油画肌理的多元化发展
        二、抽象表现主义画家威廉·德·库宁的油画肌理
        三、安塞姆·基弗的现代油画肌理技法对材料、笔触的运用
    第五节、当代中国油画的肌理
        一、吴冠中油画作品中的肌理
        二、赵无极油画作品中的肌理与意境表达
        三、许江对综合材料的运用及作品的肌理效果
        四、尚阳对不同材料使用及表达油画肌理之间关系的探索
        五、周春芽运用色彩与肌理对画面主题的表达
    第六节、个人探讨体会
第四章 油画肌理在自我实践中的体现和运用
    第一节、油画画面肌理的形成实践
        一、徒手绘制与我的创作尝试
        1、徒手描绘
        2、我的创作尝试作品——《丰收》
        二、依靠工具材料制作肌理和我的创作实践
        1、依靠工具材料制作肌理
        2、我的创作尝试作品——《岁月》
        三、混合制作法与我个人的创作尝试
        1、混合制作
        2、我的创作尝试作品——《梦》
    第二节、个性语言的探索
        一、融入东方艺术元素
        1 、对东方艺术元素的认识和解析
        2 、我的创作实践作品——《门神》
        二、对赵无极、吴冠中两位大师的学习和我的创作实践
        1、我的创作实践作品——《松林》
        2、我的创作实践作品——《山高水长》
    第三节、创建符号化肌理语言
        一、作品一 《峥嵘岁月》
        二、作品二 《老屋》
        三、作品三 《岁月无声》
        四、作品四 《山之景》
    第四节、个人创作体会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四、让心中的绿色化作永恒(论文参考文献)

  • [1]骤雨(短篇小说)[J]. 刘瑞浩. 作品, 2021(01)
  • [2]在虚无与信仰之间行走 ——“断裂者”韩东的诗歌世界[D]. 郭海玉. 山东大学, 2019(09)
  • [3]论海桑诗歌的生命意识[D]. 李克江. 信阳师范学院, 2019(08)
  • [4]食指诗歌和精神分裂症的多面映照[D]. 黄丽群. 广西大学, 2018(01)
  • [5]体验视角下的景观意象创构研究[D]. 李璇. 天津大学, 2017(08)
  • [6]高中“教师合作示范性作文教学”的校本研究[D]. 崔玉彩. 山东师范大学, 2016(03)
  • [7]一首永恒生命的赞歌——《锡林郭勒大草原》歌词赏析[J]. 张俊英. 职大学报, 2014(06)
  • [8]莫奈的池塘[J]. 赵玫. 作家, 2014(23)
  • [9]中泰佛教慈善思想比较研究[D]. 李毓贤(KEWALEE PETCHARATIP). 南京大学, 2014(04)
  • [10]肌理在油画中的形式美与情感表现之研究[D]. 肖念. 湖南师范大学, 2013(06)

标签:;  ;  ;  ;  ;  

让心中的绿成为永恒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