颏下纤维脂肪瘤增生一例

颏下纤维脂肪瘤增生一例

一、颏下纤维脂肪瘤样增生1例(论文文献综述)

蔡东燕[1](2021)在《多参数超声成像逻辑回归模型评估颈部局灶性病变良恶性价值研究》文中认为目的:二维灰阶超声成像是评估颈部局灶性病变的常用方法,但对病变的良恶性诊断效能还不够理想。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CDFI)、频谱多普勒测量、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CEUS)和超声弹性成像(Ultrasonic elastography,UE)可以为二维灰阶超声成像评估局灶性病变提供补充信息。我们假设,整合应用各种声学特征可以进一步提高颈部局灶性病变良恶性诊断效能,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旨在探讨科学整合多参数超声成像(Multi-parameter ultrasound,MPUS)特征以评估颈部局灶性病变良恶性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或粗针穿刺病理证实的232个颈部局灶性病变的Duplex US特征,分析比较这些特征在诊断颈部局灶性病变良恶性间差异并绘制各参数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根据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ROC curve,AUC)评价其诊断效能。232个颈部局灶性病变中的86例患者共87个病灶进行了包括UE的MPUS检查,以病理为金标准将其分为良性病变组和恶性病变组,对其MPUS特征参数分析比较组间差异,绘制各特征参数的ROC曲线,根据AUC值评价其诊断效能。将以上有诊断意义的特征参数进行单因素回归分析筛选出最佳参数,构建多参数Logistic回归模型,绘制ROC曲线,根据AUC值评价其诊断效能。将得到的多参数Logistic回归模型的ROC曲线AUC值与Duplex US、UE的ROC曲线AUC值进行比较,评估模型的诊断价值。最后筛选出28个非淋巴结性颈部局灶性病变,分析其Duplex US特征参数,分析比较这些参数组间差异并绘制曲线绘制各参数的ROC曲线,根据AUC值评价其诊断效能。结果:222例患者的232个颈部局灶性病变中,良性病变110个,恶性病变122个。颈部局灶性病变的Duplex US特征单因素分析发现,病变大小(短径、长径)、形态、短径/长径(S/L)、边界、内部成分、回声水平、异常无回声区、点状强回声、淋巴门情况、淋巴结融合、血流信号、血流信号类型及条索状高回声,这14项特征参数在颈部良恶性病灶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各P<0.05);淋巴门情况这一参数的ROC曲线AUC值高于0.70,其余参数的ROC曲线AUC值均低于0.70。232个颈部局灶性病变中的86例患者共87个病灶进行的包括UE的MPUS检查的患者中的良性病变为31个,恶性病变为56个。单因素分析发现患者年龄这项参数与颈部局灶性病变的MPUS特征参数中的病变短径、形态、S/L、边界、点状强回声、淋巴门情况、淋巴结融合、血流信号程度、血流信号类型和UE图像评分、弹性应变率比值(Elastography strain ratio,ESR),在颈部良恶性病灶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各P<0.05);短径、淋巴门情况、UE图像评分和ESR参数的ROC曲线AUC值高于0.70,其它参数的ROC曲线AUC值均低于0.70。单因素Logistic回归筛选患者一般特征年龄和87个病灶MPUS中最佳参数,结果显示年龄、短径、形态、S/L≥0.5、边界、血流信号类型、UE图像评分、ESR对判断颈部局灶性病变良恶性均有统计学意义(各P<0.05)。建立的Duplex US模型方程式为Logit(P)=-4.365+(1.460×年龄>40岁)+(1.581×S/L≥0.5)+(3.416×血流信号呈周围或混合型),以上特点的各项回归系数P值均<0.05,其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4.4%、61.3%、86.3%及80.9%,预测性的准确率为82.4%,ROC曲线AUC值为0.861。MPUS模型方程式为:Logit(P)=-5.962+(2.324×S/L≥0.5)+(3.911×血流信号呈周围或混合型)+(2.513×ESR>3.24),以上特点的各项回归系数P值均<0.05,其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8.1%、61.3%、81.5%及95.0%,预测性的准确率为84.7%,ROC曲线AUC值为0.894。比较Duplex US、UE、Duplex US模型及MPUS模型的ROC曲线的AUC值,发现Duplex US与UE、Duplex US模型与UE、Duplex US模型与MPUS模型三组的AUC值之间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各P>0.05);Duplex US模型与Duplex US的AUC值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PUS模型与Duplex US、MPUS模型与UE这两组的AUC值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7例患者的28个颈部非淋巴结性局灶性病变中良性病变24个,恶性病变4个。单因素分析发现,颈部局灶性病变的US特征参数中边界这一特征在颈部良恶性病灶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ROC曲线AUC值为0.813,敏感度为87.5%,特异度为75.0%。结论:通过数学方法整合病变声学影像特征建立的Duplex US模型和MPUS模型能够显着提高颈部局灶性病变良恶性诊断效能。

吴义军[2](2020)在《766例回肠末端孤立性病变临床分析》文中指出研究背景回肠末端(terminal ileum,TI)指回盲瓣至回肠肛侧约30cm的部分,是小肠病变好发部位。回肠末端疾病起病多不易察觉、发展较慢,病情迁延。近年随着结肠镜检查在基层医院的普及、内镜检查技术和重视程度的提高,回肠末端病变检出率逐年升高。部分患者全结肠、直肠为正常镜下表现,仅回肠末端存在孤立性病变,病变可表现为糜烂、溃疡、狭窄、增生等形态,因患者症状体征缺乏特异性,内镜医师及临床医师仅根据内镜下表现,难以确诊。本文对766例回肠末端孤立性病变患者的临床特点、内镜下表现、病理活检、临床诊断及治疗预后等方面进行总结分析,为临床诊治提供帮助。研究目的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766例回肠末端孤立性病变,总结回肠末端孤立性病变的一般特点、临床表现、内镜下特征、病理表现及诊治随访情况,综合性分析回肠末端孤立性病变的各方面特点,提高临床医生对回肠末端孤立性病变的诊断、治疗的认识。方法收集2016年1月-2018年9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进行全结肠镜检查并首次发现回肠末端孤立性病变且进行病理活检的766例患者资料,综合分析患者的一般特点、临床特征、内镜下表现、诊治随访情况等方面因素。结果1本组资料中,男492例(64.23%),女274例(35.77%),男女之比:1.79:1,年龄682岁,平均年龄:41.26±15.24岁。2 766例患者中,临床表现为腹痛者475例,占62.01%(475/766);表现为腹泻者237例,占30.94%(237/766);表现为腹胀者138例,占18.02%(138/766);表现为便血者69例,占9.01%(69/766);表现为发热者26例,占3.39%(26/766);表现为消瘦者19例,占2.48%(19/766);表现为腹部包块者8例,占1.04%(8/766)。3回肠末端孤立性病变检出率1.27%(766/60259);结合患者的临床特征、内镜下表现、病理特征及诊断、治疗的随访情况,最终明确诊断的疾病有12种疾病:非特异性回肠末端炎598例(78.06%)、肠结核41例(5.35%)、非特异性小肠溃疡35例(4.57%)、淋巴滤泡增生31例(4.05%)、淋巴瘤23例(3.00%)、克罗恩病13例(1.70%)、溃疡性结肠炎10例(1.31%)、白塞氏病6例(0.78%)、嗜酸细胞性肠炎4例(0.52%)、缺血性肠病3例(0.39%)、小肠腺癌1例(0.13%)、系统性红斑狼疮1例(0.13%)。4结肠镜下回肠末端病变内镜表现主要包括4种形态:粘膜充血、水肿、糜烂495例(64.62%)、溃疡性病变199例(25.98%)、增生45例(5.88%)、狭窄27例(3.52%)。结论1.全结肠镜检查在回肠末端孤立性病变的诊断中,是一种简洁、快速、有效的特异性检查方法,对于提高回肠末端孤立性病变的诊断、鉴别、治疗均具有重要意义。但需结合患者的一般特点、临床特征、内镜下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治疗的随访情况等方面因素进行综合分析。2.回肠末端孤立性病变中以非特异性回肠末端炎最常见,但小肠非特异性溃疡、肠结核、淋巴瘤、炎症性肠病依然不可忽视。3.随访在回肠末端孤立性病变的临床诊断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需加强患者的随访意识,以达到早期诊断、及早治疗的目标。

周佳[3](2019)在《壳聚糖改性玻璃离子水门汀对人牙龈成纤维细胞相容性的研究 ——附20例临床病例汇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牙龈退缩是临床常见问题,手术治疗进行根面覆盖是治疗牙龈退缩的有效方法。牙龈退缩所导致的根面暴露常常伴发根面龋性或非龋性疾病,是根面覆盖手术的治疗难点。因此寻找一种生物相容性良好的材料充填根面后再行根面覆盖术,增加材料与牙龈组织间的结合能力,提高根面覆盖效果成为研究热点。本实验以壳聚糖改性玻璃离子水门汀作为根面充填材料,从细胞水平初步探讨人牙龈成纤维细胞与材料之间的细胞相容性及材料对细胞粘附、增殖的影响,以评价壳聚糖改性玻璃离子水门汀作为根面充填材料后与根面覆盖的牙龈组织间的结合能力,为后续的体内试验及临床应用奠定理论基础。方法将1wt%、2wt%、4wt%的壳聚糖(30KDa,DD=90%)加入到玻璃离子水门汀液中,充分反应后,按厂家建议的粉液比制备圆柱形水门汀样本。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整合情况;扫描电镜观察材料的表面微结构;万能试验机检测材料第1、3、5天的抗压强度、径向抗张强度,并使用扫描电镜观察分析材料的断面特点;制备不同浓度的材料浸提液,检测浸提液的pH值;CCK-8实验检测不同浓度的材料浸提液对人牙龈成纤维细胞的毒性及增殖影响;钙黄绿素-AM荧光指示剂和扫描电镜同时观察细胞在材料表面的粘附、生长情况,并使用阿尔玛蓝试剂对材料表面的细胞增殖情况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傅里叶红外光谱发现,壳聚糖改性后的玻璃离子水门汀在1716cm-1处出现了新的特征峰;另外,2 wt%壳聚糖改性玻璃离子水门汀比其他实验组表现出了更好的性能:扫描电镜下可见其表面有最少量的微裂纹;到孵育的第5天时可见,2 wt%壳聚糖改性玻璃离子水门汀能有效提高水门汀的抗压强度(P<0.05),且不会改变材料基本的断裂模式;在100%、50%的浸提液浓度下,2 wt%壳聚糖改性玻璃离子水门汀能显着降低水门汀浸提液的酸度(P<0.01),降低材料的细胞毒性(P<0.01),并有效地促进人牙龈成纤维细胞在材料表面的生长(P<0.05)。当壳聚糖浓度为1wt%和4 wt%时,材料的机械性能并没有得到加强,材料浸提液的pH值改善不明显,并对人牙龈成纤维细胞的生长也未见明显的促进作用。结论本实验的研究结果表明,壳聚糖可以成功地整合到玻璃离子水门汀中,影响水门汀的理化性能和细胞相容性能;2wt%壳聚糖改性玻璃离子水门汀能有效地提高玻璃离子水门汀的机械性能和细胞相容性,能有效促进人牙龈成纤维细胞在材料表面的增殖,有望作为根面充填材料,实现根面覆盖术后的牙龈组织在其表面粘附、生长。同时,本实验的研究结果也为后续的动物试验和临床研究奠定了细胞学基础。

马于斐[4](2019)在《15例马德隆病的临床回顾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马德隆病的临床、影像学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因素。方法:对15例马德隆病患者的发病部位、临床表观、实验室检查结果、影像学特点、治疗方法和预后情况进行回顾分析。结果:马德隆病男女比14:1,平均年龄(52.1±6.7)岁,84.6%患者有大量长期饮酒史,80%发病于颈项部。69.2%患者出现肝功能异常,以γ-谷氨酰基转移酶升高为主,其中88.8%患者有饮酒史。主要表现为肿物弥漫性对称性分布,无痛缓慢生长,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CT及MR见大量皮下脂肪对称性堆积,无包膜,界限不清,可见条索或网状纤维间隔,邻近肌肉及腺体受压移位、萎缩、变形,10例患者出现了不同程度颈椎间盘突出及颈椎退行性改变,14例患者均采用开放性手术切除,2例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4例患者术后复发。结论:马德隆病好发于中年男性,大量饮酒是马德隆病诱发因素之一。病变主要发生于颈项部及肩胛区,患者多伴有肝功能异常主要由大量饮酒所致。CT及MRI对马德隆病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患者多伴有颈椎病变,开放性手术切除术能显着改善患者形态及功能。马德隆病患者术后饮酒复发率高。

李文兵[5](2019)在《“L”形切口在胸外科手术领域的应用总结及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对我科14例行“L”形切口手术患者的回顾性系统分析,总结“L”形切口在胸外科领域中的应用。方法:对2011年-2018年我院胸外科14例行“L”形切口手术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13例行经胸骨柄“L”形切口,1例行高后外侧“L”形切口入径,收集患者的基本病例信息及病理类型等数据资料,利用Excel表格分析数据,通过对数据分析,对手术方式进行总结。结果:1.14例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完整切除病变部位11例,姑息性切除2例,单纯探查术1例,均无围手术期无死亡。2.前路术式的13例患者中,1例患者因肿瘤侵犯中、上纵膈行全胸骨劈开,切口呈“T”形。2例患者为甲状腺癌侵及上纵膈,单纯颈部切口无法完全切除肿瘤,其颈部切口为弧形,余切口同经胸骨柄“L”形切口。3.手术时间(140470min),术中补液量(21005150ml),术后住院天数(722天),术中出血量(30800ml)等数据较常规手术方式可能较大。4.14例患者术后出现Honor综合征、患侧上肢功能障碍、胸腔积液等并发症,经积极治疗后均有所好转。结论:“L”形切口可应用于上纵膈肿瘤,颈胸交界区肿瘤及肿瘤主体位于胸廓入口处,或侵及颈胸交界区的肿瘤,且效果较好。“L”形切口更适应胸部解剖结构,可以使手术区域暴露充分,为完整切除肿瘤和病变部分提供了可行性。

蒋悦,金弋人,韩丹,谢晓洁[6](2017)在《儿童后纵隔纤维脂肪组织瘤样增生一例》文中研究表明病例资料患者,男,1岁,发现颈部包块20余天,无发热、咳嗽、呼吸困难、紫绀等。体格检查:左颈部可触及大小约2.5cm×1.5cm包块,质地韧,边界不清,无波动感。右颈部可触及数个约蚕豆大小淋巴结。颈、胸部CT平扫及增强扫描示左上纵隔类圆形低密度影向上突入颈部达左侧甲状腺上极平面,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横断面大小约4.0 cm×4.5 cm,CT值约

任育宏,张志强,高鸿亮,夏宇,姚萍[7](2016)在《经胃镜治疗胃黏膜下肿瘤61例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胃黏膜下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评价经内镜治疗胃黏膜下肿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通过胃镜及超声内镜筛选出2012年9月-2014年6月共61例患有胃黏膜下肿瘤的患者;均采用经胃镜治疗方案予以切除;切除肿瘤术后均送病理学检查,可疑胃间质瘤进一步行免疫组化等分子生物学检查。结果 61例患者中,有39例为女性患者,占总病例63.93%,肿瘤位于胃底占52.46%(32/61),胃体21.31%(13/61),胃窦11.48%(7/61),贲门14.75%(9/61);10例行内镜黏膜剥离术(ESD),21例行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SE),27例行内镜全层切除术治疗(EFR),3例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治疗(STER)。61例患者中,1例因瘤体过大且突破浆膜层,另1例位于胃底黏液湖操作困难故中转腹腔镜治疗,术后1例发生穿孔,经腹腔镜成功修补,1例发生出血,内镜下成功止血;病理学检查最后确诊胃间质瘤34例,危险度均为极低危(肿瘤每50个高倍镜视野下核分裂像≤5),平滑肌瘤11例、脂肪瘤5例、异位胰腺3例、钙化性纤维假瘤5例、炎性纤维性息肉2例和血管瘤样增生1例;胃间质瘤位于胃底73.53%(25/34),胃体11.76%(4/34),胃窦5.88%(2/34),贲门8.82%(3/34)。结论胃黏膜下肿瘤以女性多发,且多无特异性临床症状;胃黏膜下肿瘤好发于胃底,且以胃间质瘤多见;绝大部胃间质瘤风险分级为极低危;经胃镜治疗胃黏膜下肿瘤是微创、安全、有效的方法。

秦轩,弓军胜,侯秀英,余睿芳,段策中,张宝林[8](2015)在《左臀部纤维脂肪瘤样增生1例报告》文中研究表明纤维脂肪瘤样增生是一种非常罕见的皮肤良性肿瘤[1-3],本病暂无明确病因及诱因,目前手术切除为本病最佳的治疗方法。为使临床工作者们进一步了解该病的临床表现、诊疗,现将该病例报告如下。1病例报告1.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43岁,主诉:左臀部皮肤肿物8年余。患者于8年前发现左臀部两处蚕豆大小皮肤肿

屈亚锋,许红[9](2015)在《高频超声对结节性筋膜炎的诊断价值及误诊探讨》文中认为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对结节性筋膜炎的临床诊断价值及误诊情况。方法:选取2010年3月-2013年3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治疗的结节性筋膜炎患者15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经病理证实及手术,均确诊为结节性筋膜炎,分析总结该病的声图像特征。结果:15例患者的超声图像表现为单发椭圆形、梭形及浅分叶状结节,无明显包膜,边界清晰或不清晰;肿块两端分别见筋膜汇合呈现为"筋膜尾征",9例患者后方回声增强,7例患者属于等回声伴中央不规则无回声,等低相间回声患者5例,均匀低回声患者2例及低回声伴内部分隔液化患者1例。声像图表现肿物与皮肤无黏连,且对邻近组织影响不明显,PDI及CDFI可检测到血流信号,特征为低速高阻。15例患者中,13例病变位于皮下,1例累及皮下浅筋膜层,1例累及肌肉筋膜,12例为炎性,而误诊病例有3例,包括1例脂肪瘤、2例神经源性肿瘤。结论:在结节性筋膜炎的临床诊断中,高频超声对于该疾病的诊断及误诊,均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张新合[10](2012)在《皮下多发脂肪瘤致病相关基因分析》文中指出研究背景脂肪瘤(lipoma)是由成熟脂肪组织增生而形成的良性肿瘤,既有的大多数教科书认为此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多见于40~60岁的成年人。由于绝大多数的脂肪瘤不会恶变,无特殊不适症状和并发症,易于诊断,治疗手段单一(目前多以手术切除为主),因此,对脂肪瘤的全面研究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其研究进展也相对较慢。在临床工作中,大多数医生会注意到,对于单发脂肪瘤,手术基本可以治愈,预后良好,而对于皮下多发脂肪瘤患者,此病虽不至于危及生命,但会使患者终日忧心于肿瘤的不断进展和苦于找不到彻底根治的方法和手段,从而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更为重要的是,随着社会飞速进步带来的压力增大、不良生活习惯增加及饮食结构的变化,皮下多发脂肪瘤的发病率异常增高,门诊患者中此类疾病几乎每日可见,而且大多数此病患者都具有父代或子代皆有发病的家族倾向,这就使得针对此病的研究显得颇为重要和十分必要。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国外学者在软组织肿瘤的细胞和分子遗传学研究中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包括针对脂肪瘤的分子遗传学研究,基本证实脂肪瘤细胞发生了染色体易位、重排或融合,这些遗传学异常导致了相应基因的突变和扩增。研究结果显示:5557%的脂肪瘤病例存在染色体异常,主要涉及12q13-15,少数涉及6p21-23,或丢失13q中的一些成分。位于12q15区带上的HMGIC基因(high mobility group IC gen,肿瘤相关基因高迁移率蛋白IC)重排,现认为在脂肪瘤的发生过程中起了主要作用。研究显示,t(3:12)(q27-28;q13-15)导致位于12q15上的HMGIC基因与位于3q27-28上的LPP基因融合形成HMGIC-LPP融合基因,断裂点分别为HMGIC基因为3号内显子,LPP基因为8号内显子。除t(3;12)(p27-28;q13-15)外,文献上还报道了1例t(12;13)(q13-15;q12),使HMGIC基因与LHFP基因发生融合。遗憾的是,这些染色体遗传学改变后引起哪些相应的基因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基因的下游基因表达如何,其报道很少。从流行病学角度来看,目前,比较公认的与脂肪瘤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的因素主要有如下几种:1.遗传因素,临床中可见父代单发脂肪瘤,子代出现多发脂肪瘤或父代多发,而子代单发或多发的情况,这与上述染色体改变学说刚好能够互为呼应;2.生活习惯不良,如过度饮酒、高脂饮食、熬夜等;3.生活或工作压力过大。从文献检索来看,近年来,国内外关于脂肪异常增生性疾病的研究更多倾向于多发性对称性脂肪瘤病以及肥胖的研究,从这些研究中也可以给我们一定的借鉴经验,对于染色体异常所导致的下游基因改变的研究具有相当大的参考价值。通过网络信息检索,国内也有言论称脂肪瘤致瘤因子是脂肪瘤形成的真正原因。提出这一理论的人员推测在脂肪瘤患者体细胞内存在一种致瘤因子,在正常情况下,这种致瘤因子处于一种失活状态(无活性状态),不会发病,但在机体内环境改变时,由于体内的淋巴细胞、单核吞噬细胞等免疫细胞对致瘤因子的监控能力下降,加之慢性炎症刺激、全身脂肪代谢异常等诱因条件下,脂肪瘤致瘤因子活性进一步增强与细胞内的某些基因片断结合,形成基因异常突变,导致脂肪组织沉积,最终形成脂肪瘤(http://www.clsbio.com)。笔者虽经多方检索,但遗憾的是未能找到针对此项论断的专业文献报道。但不可否认的是,脂肪瘤和其它肿瘤一样,是正常细胞通过一系列的基因改变而转变为肿瘤细胞,这种改变可以是遗传性或后天获得性,在受到环境、饮食、辐射和病毒等因素影响引起染色体的变化,从而使mRNA转录发生异常,产生过量肿瘤相关蛋白或结构异常的蛋白,导致细胞分裂和分化失控,通过多阶段、多步骤转变为肿瘤细胞。因此,目前我们已知的是,脂肪瘤的发病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那么这些因素最终是如何导致脂肪瘤的发生?在脂肪瘤形成过程中到底是哪些基因发生了改变?又为什么只是瘤变而多不恶变哪?这些问题的答案还未可知。针对上述问题,本课题拟通过基因芯片技术筛选出脂肪瘤与正常脂肪组织之间存在的相关差异基因,以期阐释皮下多发脂肪瘤的发病机制,并为临床治疗提供可能的理论借鉴。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皮下多发脂肪瘤患者的瘤体与周围正常脂肪组织的基因差异分析,探索皮下多发脂肪瘤的相关基因表达,为临床预防和治疗提供可能的理论借鉴。研究方法一.样本采集:来源为长海医院整形外科门诊收治的男性皮下多发脂肪瘤患者,排除全身系统性疾病,平素体健,年龄≤60岁,全身瘤体数量≥5个,所有瘤体直径≤3cm,发病时间≤2年,目的是为了便于捕捉脂肪瘤瘤变早期的基因表达差异。同时采集瘤体周围正常脂肪组织作为自体对照样本,排除个体差异所造成的基因差异,缩小筛选范围。二.实验分组:1.基因芯片检测样本采集自3个患者,共6个,包括脂肪瘤样本3个(实验组,n=3)和脂肪瘤周围正常脂肪组织样本3个(对照组,n=3);2.人群散发皮下多发脂肪瘤样本和自体对照正常脂肪样本各3个(n=3)。三.组织病理学分析:通过大体观察、组织病理学切片HE染色、脂肪组织特殊染色、脂肪瘤内血管及神经分布,观察脂肪瘤与正常脂肪组织之间的形态学共性和个性。四.基因芯片差异基因筛选:应用Affymetrix Human U133Plus2.0芯片(人类全基因组芯片)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共6个样本进行基因检测,所得检测结果通过SBC生物芯片分析系统进行差异基因筛选,取差异倍数(foldchange)>2、p<0.05的基因为差异基因。将6张基因芯片筛选出的差异基因按照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聚类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对其功能进行综合分析,初步筛选出6个可能与脂肪瘤发生、增殖、信号传导等功能改变相关基因作为重要差异基因。五.相关基因不同样本验证:将两次取材的共6例实验组样本及6例对照组样本进行6个重要差异基因的RT-PCR验证,排除及证实基因芯片结果的可靠性,并综合基因芯片及RT-PCR两种检测方法所得6个基因表达量的差异和分子生物学功能,初步探讨这些基因在脂肪瘤发生及发展中可能的作用及机制。研究结果第一部分皮下多发脂肪瘤的组织病理学分析本课题取材的多发脂肪瘤均具有完整包膜,包膜细薄,可见少量血管分布,瘤体色黄,有一定韧性,剖面见脂肪组织质地较均一,结缔组织间隔较少,将瘤体分隔为大小不一的小叶。瘤体周围正常脂肪组织无包膜,被纤维间隔分隔成豆大的小叶状,单位体积内间隔成分较脂肪瘤组织明显增多。镜下见脂肪瘤组织内主要由分化成熟的脂肪细胞构成,瘤体外周有薄的纤维组织间隔,纤维间隔向内伸展,将瘤体分成各个大小不一的分叶,不同小叶间细胞大小也具有差异,细胞挤压呈圆形或多边形,细胞内含有大量脂滴脱失后形成的空泡,细胞核被挤压偏位呈扁圆或新月状。间隔内有丰富的供血血管和其它类型细胞成分分布,小叶间排列紧密,小叶内的脂肪细胞大小不一。正常脂肪组织纤维间隔丰富,组织松散,脂肪细胞形态大小较脂肪瘤组织更为均一相近,间隔成分主要为纤维结缔组织。特殊染色显示两组的细胞内脂滴油红染色阳性。第二部分皮下多发脂肪瘤致病相关基因的基因组学分析6例样本的基因探针结合总数为54614个,脂肪瘤组和正常脂肪组间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两组差异结合探针总数共1776个(p<0.05),其中差异倍数大于两倍的差异探针结合数共374个。经聚类分析,初筛p<0.05,Foldchange>2的差异基因共260个。与细胞增殖相关的结构基因差异数为36个,其中上调基因30个,下调基因6个;2个凋亡抑制基因ERBB4和NPY5R下调7倍和4.425倍;具有凋亡双向调节功能的SOX4上调2.3118倍,具有抗凋亡作用的COMP和HGF分别上调5.9558和3.366倍,具有凋亡诱导作用的PERP下调2.387倍;脂类结合基因10个,其中上调基因5个,下调基因5个;脂类储存正性调节基因1个,即载脂蛋白B基因(APOB)下调7倍(p=0.0044);脂类储存负向调节基因ABCG1上调2.5倍。另外,与肿瘤细胞增殖及调控相关的几个基因ESM1、SOX11及HOXD10等较正常脂肪组的表达量分别增高32.81倍、31.01倍及13.99倍。结合各个基因的生物学功能和表达差异,筛选ESM1、SOX11、HOXD10、ERBB4、NPY5R及APOB进行散发人群验证。第三部分差异基因的散发人群验证应用RT-PCR验证样本的脂肪瘤组ESM1、SOX11、HOXD10、ERBB4、NPY5R及APOB的表达与基因组学分析结果基本一致,结果显示六个基因的表达差异与基因芯片结果一致,并且每个样本的变化特点与基因芯片的信号强度变化完全符合,应用RT-PCR检测此六个基因的差异表达结果分别为:ESM1上调18.51倍,SOX11上调19.18倍,HOXD10上调20.55倍,ERBB4下调16.68倍,NPY5R下调4.99倍,APOB下调15.05倍。散发人群的PCR结果同样显示了与基因芯片相一致的变化规律,ESM1上调290.86倍,SOX11上调6.13倍,HOXD10上调11.2倍,ERBB4下调5.09倍, NPY5R下调7.19倍,APOB下调15.05倍。既验证了基因芯片结果的可靠性和稳定性,也验证了这六个差异基因在散发人群中的表达差异是确实存在的。研究结论本课题应用基因芯片对皮下多发脂肪瘤瘤体与自体正常脂肪之间的差异基因进行初步筛选,并从中挑选出两组差异倍数较大的致瘤相关基因3个(ESM1、SOX11、HOXD10)、细胞凋亡抑制基因2个(ERBB4和NPY5R)及脂类储存调解基因1个(APOB),通过荧光定量PCR方法在散发人群中进行验证,初步证实皮下多发脂肪瘤的发生是由于致瘤基因的异常高表达导致细胞增殖能力增强,而细胞死亡和凋亡基因的上调以及细胞凋亡抑制基因的低表达能够促进增殖细胞的正常凋亡,防止细胞恶变,另外,脂类储存和代谢的异常造成脂质在胞浆内的沉积所造成,初步证实脂肪瘤的个体发生是局部脂肪细胞增殖造成细胞数量增多而非原有脂肪细胞局部膨大式增长形成,为揭示脂肪瘤的发病机制提供了一定的实验依据,并为指导临床治疗提供借鉴。

二、颏下纤维脂肪瘤样增生1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颏下纤维脂肪瘤样增生1例(论文提纲范文)

(1)多参数超声成像逻辑回归模型评估颈部局灶性病变良恶性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仪器和方法
    1.3 图像分析诊断标准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Duplex US诊断颈部局灶性病变(总体)的价值
    2.2 UE和 MPUS在颈部局灶性病变(87例)的诊断价值
    2.3 Duplex US在颈部局灶性病变(非淋巴结)诊断价值
3 讨论
    3.1 总体颈部局灶性病变Duplex US参数的ROC曲线评价
    3.2 MPUS在颈部局灶性病变(87例)的诊断价值
    3.3 非淋巴结颈部局灶性病变 US 参数的 ROC 曲线评价
    3.4 总结与展望
4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 颈部局灶性病变的多参数超声成像评估
    综述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2)766例回肠末端孤立性病变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回盲肠解剖结构分析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3)壳聚糖改性玻璃离子水门汀对人牙龈成纤维细胞相容性的研究 ——附20例临床病例汇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壳聚糖改性玻璃离子水门汀的理化性能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试剂及材料设备
        1.1 主要试剂及材料
        1.2 主要仪器设备
        2 实验方法
        2.1 材料的制备
        2.2 FTIR检测
        2.3 SEM观察
        2.4 材料的机械性能检测及断面形貌分析
        2.5 材料浸提液的酸碱度检测
        3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FTIR结果
        2 材料表面形貌的微观特点
        3 材料的机械性能特点
        4 材料的断面形貌分析结果
        5 材料浸提液的pH值
    讨论
第二章 壳聚糖改性玻璃离子水门汀的细胞相容性研究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试剂及材料设备
        1.1 主要试剂及材料
        1.2 主要仪器设备
        2 实验方法
        2.1 HGFs的原代培养
        2.2 HGFs来源鉴定
        2.3 HGFs毒性检测
        2.4 细胞在材料表面的粘附、增殖情况
        2.5 细胞在材料表面的增殖情况
        3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细胞形态鉴定
        2 细胞免疫荧光鉴定
        3 细胞毒性检测结果
        4 细胞在材料表面的粘附、增殖情况
        5 细胞在材料表面的增殖活性检测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20 例病例汇报
    病例1:慢性牙周炎系统治疗
    病例2:慢性牙周炎系统治疗
    病例3:慢性牙周炎系统治疗
    病例4:被动萌出不足(美学牙冠延长术)
    病例5:骨增量手术
    病例6:骨增量手术
    病例7:角化龈缺失(游离龈移植术)
    病例8:角化龈缺失(游离龈移植术)
    病例9:牙龈退缩(上皮下结缔组织移植术)
    病例10:龋病
    病例11:急性牙髓炎
    病例12:慢性牙髓炎
    病例13:慢性牙髓炎——上颌第二磨牙2根管
    病例14:慢性根尖周炎——上颌第一磨牙4根管
    病例15:扁平苔藓
    病例16:扁平苔藓
    病例17:牙列缺损
    病例18:牙体缺损
    病例19:外伤清创缝合术
    病例20:颌面部脂肪瘤切除术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或缩略词表
致谢

(4)15例马德隆病的临床回顾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1.前言
2.一般资料
3.结果
    3.1 发病部位
    3.2 临床表现
    3.3 实验室检查结果分析
    3.4 影像学分析
    3.5 治疗
    3.6 病理表现
    3.7 术后回访
4.典型病例
    4.1病例1
    4.2病例2
5.讨论
6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5)“L”形切口在胸外科手术领域的应用总结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病例分析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浅谈胸外科手术切口的选择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儿童后纵隔纤维脂肪组织瘤样增生一例(论文提纲范文)

病例资料
讨论

(7)经胃镜治疗胃黏膜下肿瘤61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手术器械
    1.3 手术方法
        1.3.1内镜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
        1.3.2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excavation,ESE)
        1.3.3内镜全层切除术(endoscopic full-thickness resection,EFR)
        1.3.4内镜隧道下肿瘤挖除术(submucosal tun-nelling endoscopic resection,STER)
    1.4 术后处理与观察
    1.5 病理检查及随访
2 结果
    2.1 胃黏膜下肿瘤的临床特征
    2.2 内镜治疗效果
    2.3 病理诊断结果
3 讨论

(8)左臀部纤维脂肪瘤样增生1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病例报告
    1.1临床资料
    1.2诊疗经过
2讨论

(10)皮下多发脂肪瘤致病相关基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第1部分 皮下多发脂肪瘤的组织病理学分析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一部分小结
第2部分 多发脂肪瘤致病相关基因的基因组学分析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小结
第3部分 侯选重要致病基因的散发人群验证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三部分小结
全文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待发表论文

四、颏下纤维脂肪瘤样增生1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多参数超声成像逻辑回归模型评估颈部局灶性病变良恶性价值研究[D]. 蔡东燕. 海南医学院, 2021
  • [2]766例回肠末端孤立性病变临床分析[D]. 吴义军. 郑州大学, 2020(02)
  • [3]壳聚糖改性玻璃离子水门汀对人牙龈成纤维细胞相容性的研究 ——附20例临床病例汇报[D]. 周佳. 青岛大学, 2019(02)
  • [4]15例马德隆病的临床回顾分析[D]. 马于斐. 中国医科大学, 2019(02)
  • [5]“L”形切口在胸外科手术领域的应用总结及分析[D]. 李文兵. 河北医科大学, 2019(01)
  • [6]儿童后纵隔纤维脂肪组织瘤样增生一例[J]. 蒋悦,金弋人,韩丹,谢晓洁. 放射学实践, 2017(01)
  • [7]经胃镜治疗胃黏膜下肿瘤61例临床分析[J]. 任育宏,张志强,高鸿亮,夏宇,姚萍. 中国内镜杂志, 2016(03)
  • [8]左臀部纤维脂肪瘤样增生1例报告[J]. 秦轩,弓军胜,侯秀英,余睿芳,段策中,张宝林.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2015(09)
  • [9]高频超声对结节性筋膜炎的诊断价值及误诊探讨[J]. 屈亚锋,许红. 中外医学研究, 2015(12)
  • [10]皮下多发脂肪瘤致病相关基因分析[D]. 张新合. 第二军医大学, 2012(09)

标签:;  ;  ;  

颏下纤维脂肪瘤增生一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