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配合物中与 DNA 和杂芳族 N 碱基组成的堆积相互作用

金属配合物中与 DNA 和杂芳族 N 碱基组成的堆积相互作用

一、Stacking interaction in metal complexes with compositions of DNA and heteroaromatic N-bases(论文文献综述)

盛亚平[1](2021)在《HIV-1核衣壳蛋白NCp7与G-四链体和钌配合物互作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前临床上用于治疗HIV-1感染的药物主要是抗逆转录病毒药物,该药物延长了数百万HIV-1携带者的生存期。然而,耐药性以及副作用的产生为其临床应用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因此,为了维护人类卫生与健康,有必要开发新的抗HIV-1药物。蛋白NCp7是HIV-1病毒的核衣壳蛋白,其通过高度保守的锌指结构与病毒核酸结合,在病毒复制周期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研究表明,NCp7抑制剂不仅可抑制HIV-1病毒复制感染的能力,还不会产生耐药性,是强有力的抗HIV-1药物作用靶点。由于目前的NCp7抑制剂普遍存在靶点活性低、抗病毒活性较差和毒副作用较大等缺点,导致还没有NCp7抑制剂进入临床使用。因此,开发新一代NCp7抑制剂显得尤为重要。抗癌药物顺铂在临床上的成功,引起了研究者们对金属药物的关注。在探寻非铂类金属药物的工作中,钌化合物以其低毒副作用、高抗癌活性和抗肿瘤转移等优良特性,成为了最有望被临床批准使用的金属类抗癌药物之一。机制研究表明,蛋白质是钌化合物在体内的主要作用靶点之一。据配位化学理论可知,蛋白NCp7锌指结构区域内的巯基是潜在的钌结合靶点,意味着钌化合物具有成为新一代NCp7抑制剂的巨大潜力。另一方面,生物信息学研究表明,在HIV-1基因组序列中存在着一些富含鸟嘌呤的碱基序列,这些序列在生理条件下会形成稳定的G-四链体结构。G-四链体结构的稳定性调控着HIV-1病毒的逆转录。采用小分子化合物稳定G-四链体结构可以抑制HIV-1病毒的逆转录。因此,和蛋白NCp7一样,G-四链体也是一个强有力的抗HIV-1药物作用靶点。最近研究发现蛋白NCp7对G-四链体具有高亲和性,并且可以通过破坏G-四链体结构从而促进HIV-1病毒逆转录。此结果为我们提供了双靶点(NCp7/G-四链体)抑制HIV-1的可能性。然而,对NCp7破坏G-四链体结构的作用机制并不明确。基于以上背景,本文详细探究了 NCp7与G-四链体以及金属钌配合物的相互作用机制,旨在为抗HIV-1药物的开发提供分子理论基础。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采用分子生物学实验和动力学模拟对NCp7和杂合G-四链体结构(双链茎环+G-四链体结构)的互作机制进行探究。结果表明NCp7首先通过氨基酸残基(F16和W37)上的芳香环以π-π堆积与G-四链体双链茎环(loop)区的鸟嘌呤碱基结合,从而破坏G-四分体平面中的氢键、逐出四分体之间的K+离子,进而破坏稳定的G-四链体结构。2、探究钌配合物与蛋白NCp7的互作关系。结果表明,钌配合物通过与巯基配位,共价结合到蛋白NCp7锌指结构区域内的半胱氨酸残基上,逐出蛋白中的锌离子,破坏蛋白高度保守的锌指结构,从而抑制蛋白与核酸结合。3、探究构效关系对钌配合物与蛋白NCp7相互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可通过改变钌化合物的配体,从而改变钌化合物与蛋白的互作方式,进而改变化合物与蛋白质的反应活性。当化合物对蛋白同时具有非共价和强共价相互作用,则可取得强协同增效的效果。综上所述,本论文阐明了 HIV-1核衣壳蛋白NCp7破坏其G-四链体结构的作用机制,加深了人们对NCp7生物学作用的理解,且为以NCp7和G-四链体为靶点的抗HIV-1药物的开发提供了新的视角。另外,本文还发现了钌配合物可抑制蛋白NCp7的生物学功能,改变钌配合物的配体能够增强其对蛋白NCp7的抑制能力,这为开发以NCp7为靶点的高效抗HIV-1金属药物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杨琪[2](2021)在《二嗪衍生物及其金属配合物的制备与化学生物学性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二嗪是含有两个氮原子的六元杂环体系,根据两个氮原子在环中的相对位置的不同分别为哒嗪、嘧啶、吡嗪。二嗪衍生物具有强效的生物活性,在生物医药领域中具有重要研究价值。含二嗪结构的金属配合物具有生物降解能力、高负载能力、易于表面改性等优点,在材料科学、生物学以及药物输送领域等方面具有重大潜能。因此研究二嗪衍生物及其金属配合物的制备方法与化学生物学性质,探究其与生物大分子的相互作用情况,探索二嗪类金属配合物在抗肿瘤药物、分子生物学、生物工程技术及其它相关领域的应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合成了5个化合物,并制备了12个金属配合物,其中有2个新化合物(化合物51,58),有6个新金属配合物(配合物1,2,5,6,11,12)。探究了金属配合物的抗菌、抗肿瘤活性,及其化学生物学性质,发现部分金属配合物能够有效抑制布鲁氏杆菌,且能够有效切割质粒DNA,本实验工作将为二嗪类化合物的开发和利用提供新的思路。第一部分:通过水热法合成了四种金属配合物:6-羟基-2-苯基-嘧啶-4-羧酸(Hpca)桥联的Cd(II)配合物Cd4C136N24O24H88·(H2O)7(配合物1),6-羟基-2-苯基-嘧啶-4-羧酸(Hpca)桥联的Cu(II)配合物C23H15Cl Cu N4O3(配合物2),1,10-菲咯啉桥连Cd配合物C20H11Cd N3O6(配合物3),1,10-菲咯啉桥连Cu配合物1,10-菲咯啉桥连Cd配合物C24H18Cl Cu N5O4(配合物4),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IR),固态荧光和热重分析(TGA)对合成的四种金属配合物进行了表征,其中配合物1和配合物2为新型结构。研究发现,配合物1能够在525 nm处发出绿色荧光,配合物2在370 nm处发出紫色荧光,且两种新金属配合物都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能。与此同时,测试了两种主配体(1,10-菲咯啉、Hpca)和金属配合物1,2,4的的抗菌、抗肿瘤活性,实验显示金属配合物1,2具有抑制鲍曼不动杆菌的活性,配合物4对人类黑色素瘤肿瘤细胞(A375细胞)有抑制作用(EC50=0.49μM)。第二部分:基于7,16-二氮杂-18冠6(ACE1),通过引入5-溴-2-(溴甲基)嘧啶和羧酸官能团合成了2种新型二氮杂冠醚化合物,并制备配合物5(ACE1-BBP-Cu),配合物6(ACE1-BBP-Zn),配合物7(ACE1-COOH-Cu),配合物8(ACE1-COOH-Zn)。并对上述化合物通过核磁(NMR)、质谱(MS)进行了表征。通过凝胶电泳法研究了金属配合物催化裂解p UC19质粒DNA的效果。实验表明,四种金属配合物均具有核酸酶催化活性,且二嗪类金属配合物的催化活性更好。金属配合物5(ACE1-BBP-Cu)的最佳反应条件为:c=9.2×10-4mol/L,T=8 h,p H=7.5;金属配合物6(ACE1-BBP-Zn)的最佳反应条件为:c=9.2×10-4mol/L,T=4 h,p H=7.5;金属配合物7(ACE1-COOH-Cu)的最佳反应条件为:c=9.2×10-4mol/L,p H=7.5;金属配合物8(ACE1-COOH-Zn)的最佳反应条件为:c=4.6×10-4mol/L,p H=7。第三部分:基于单氮杂-18冠6(ACE2),通过引入5-溴-2-(溴甲基)嘧啶合成了新型二嗪氮杂冠醚化合物,并制备了配合物9(La-ACE2),配合物10(Ce-ACE2),配合物11(La-ACE2-BBP),配合物12(Ce-ACE2-BBP),并对上述化合物通过核磁(NMR)、质谱(MS)进行了表征。通过凝胶电泳法研究了金属配合物催化裂解PUC19质粒DNA的效果。实验表明,四种金属配合物均具有核酸酶催化活性,二嗪类金属配合物的催化活性更好。金属配合物9(ACE2-La)的最佳反应条件为:c=6.9×10-4mol/L,T=10 h,p H=7.5;金属配合物10(Ce-ACE2)的最佳反应条件为:c=9.2×10-4mol/L,T=10 h,p H=8;金属配合物11(La-ACE2-BBP)的最佳反应条件为:c=9.2×10-4mol/L,T=12 h,p H=6;金属配合物12(Ce-ACE2-BBP)的最佳反应条件为:c=6.9×10-4mol/L,T=10 h,p H=6。本文研究了金属配合物的抗菌、抗肿瘤活性及其作为人工模拟核酸酶对质粒DNA(p UC19)的催化裂解性能,为二嗪类金属配合物作为人工模拟核酸酶在生物医药和生物化学方面的研究提供了有力依据,该研究在治疗遗传性疾病的药物研发、酶的应用、毒性物质的降解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应用价值。

王力[3](2020)在《核碱基功能化聚合物的合成与自组装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核碱基功能化聚合物是一类由有机主链和核碱基侧链组成的高分子化合物,它具有类似于DNA的分子结构特征和生理特性。另外,化学家还可以通过改变其大分子骨架和核苷单元结构来调控这类聚合物的分子功能。因此,核碱基功能化聚合物的开发与发展引起了科学界的广泛关注。本文中,我们合成制备了三大系列的手性核碱基单体,然后分别通过开环复分解聚合(ROMP)、非环二烯复分解聚合(ADMET)和叠氮-炔烃环加成聚合(CuAAC)制备了光学活性核碱基功能化聚降冰片烯、烯烃桥连寡聚脱氧核苷和异二核苷聚三唑类型的核碱基功能化聚合物。具体研究内容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论述:(1)手性基元可以用来构筑具有双螺旋自组装结构的核碱基功能化聚合物。在本文中,我们分别设计并合成了腺嘌呤、胸腺嘧啶、鸟嘌呤和胞嘧啶功能化的光学活性降冰片烯单体,这些单体也可以通过互补的核碱基形成氢键复合物。对所得的单体及其氢键复合物进行开环复分解聚合(ROMP)之后,得到光学活性核碱基功能化聚降冰片烯。通过采用高分辨率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检测,可以清晰地观察到光学活性腺嘌呤-胸腺嘧啶功能化聚降冰片烯自组装的双螺旋纳米结构。另外,计算机模拟和2D-NOESY实验结果还表明,这种螺旋的双链聚降冰片烯倾向于形成具有交替的腺嘌呤和胸腺嘧啶单元的共聚物。(2)区域受控制和区域不受控制的聚合模式决定了所制备的核碱基功能化聚合物的自组装形态。在本文中,我们通过非环二烯复分解聚合(ADMET)制备了两种类型的烯烃桥连寡聚脱氧核苷。首先,利用两个烯丙基单元或烯丙基和丙烯酰基单元对手性脱氧胸苷和手性脱氧腺苷的3′-OH和5′-OH进行功能化,得到相应的手性核碱基单体。然后,对制备的手性脱氧核苷单体实施ADMET聚合,分别得到了具有差E/Z选择性且区域不受控制的烯烃桥连寡聚脱氧核苷,和具有E选择性且区域受控制烯烃桥连寡聚脱氧核苷。所制备的这两种具有不同大分子结构的烯烃桥连寡脱氧核苷,分别自组装成球状纳米结构和螺旋丝状纳米结构。(3)具有1,4-区域规则的铜(Ⅰ)催化的[3+2]叠氮-炔烃环加成聚合(CuAAC)可用来制备具有交替核碱基序列的双链核碱基功能化聚合物。在本文中,我们分别设计和合成了两个叠氮-炔基功能化的手性异二核苷单体,它们均可通过自互补的核碱基形成氢键复合物。在对这些复合物进行CuAAC聚合之后,获得了两个具有交替核碱基序列的双链异二核苷聚三唑。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到,它们均可以自组装成明显的螺旋丝状纳米结构。总之,本文中我们设计并合成了三大系列的手性核碱基单体,并通过对这些手性核碱基单体采用不同的聚合方法获取了一系列的核碱基功能化聚合物。随后,通过2D1H,1H NOESY、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圆二色光谱(CD)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等技术手段研究了这些核碱基功能化聚合物的分子结构特征和自组装性质,并阐明了聚合过程中的手性传递和放大机制:当聚合链扩增方向与手性核碱基单体的手性扭转力的方向非同向时,所制备的聚合物自组装成球状纳米结构;当聚合链扩增方向与手性核碱基单体的手性扭转力的方向同向时,所制备的聚合物实现了手性核碱基单体中手性的传递和放大,并自组装成螺旋丝状纳米结构。

江金璋[4](2020)在《取代基对三联吡啶锌配合物荧光、抗癌细胞增殖及DNA结合能力影响的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由于在抗癌等领域中显示出有趣的特性,三联吡啶金属配合物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为了探讨取代基(种类和位置)对三联吡啶金属配合物的抗癌活性以及和DNA结合能力的影响,本文合成出系列基于不同种类和位置取代基的4’-苯基-联吡啶配体的9个锌配合物,并利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元素分析和X射线单晶衍射对它们进行了表征。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在前期工作基础上,合成出六个三联吡啶衍生物作为配体,采用常温有机溶剂法,将苯甲酸锌与配体反应,合成出六个单核取代基三联吡啶锌配合物。中心Zn(Ⅱ)离子均采取五配位的三角双锥构型,分别与三联吡啶中的三个N原子以及两个苯甲酸根中的氧配位。配合物在高能区都有较强的荧光发射峰,可能是由芳香环上的π-π*能级跃迁产生,而部分配合物在低能区出峰,可能是锌离子与配体之间的电荷转移导致。通过细胞实验研究了六个配合物对三种人癌细胞系:人肺癌细胞系(A549),人食道癌细胞系(Eca-109)和人乳腺癌细胞系(MCF-7)的抗增殖能力。结果表明,它们对癌细胞都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IC50值在0.240–3.792μM之间,甚至优于常用的临床药物顺铂。通过紫外-可见光谱和荧光滴定研究了配合物与CT-DNA的结合能力,进一步分析了配合物与CT-DNA,AT6,GC6短链DNA序列和G-四链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并使用分子对接发现这些配合物可以与DNA以嵌入为主要方式相结合。合成出三种羟基取代基位置不同的三联吡啶配体,将它们分别与丙酸锌反应得到三个单核取代基三联吡啶丙酸锌配合物。配合物中的Zn(Ⅱ)离子采取五配位的三角双锥构型分别与配体中的N原子以及两个丙酸根中的O原子进行配位。三个配合物的荧光光谱的最大发射峰位置接近,判断羟基取代基在4′-苯基上取代位置的变化对于配合物的荧光性质没有造成明显影响。通过细胞实验研究了三种配合物对人肺癌细胞系(A549),人肝癌细胞系(Bel-7042)和人乳腺癌细胞系(MCF-7)的抗增殖能力。试验结果表明三种丙酸锌配合物的IC50值在0.198–3.409μM之间。能够很好地抑制癌细胞的增殖。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圆二色谱,凝胶电泳和分子对接模拟对配合物与DNA结合的能力进行了探究。在DNA结合实验中,发现三种配合物主要与DNA发生紧密的嵌入式结合,有趣的是,在紫外线的照射下,这种形式的结合能够诱发配合物对环状DNA的切割作用。

包梅玲[5](2020)在《含硫希夫碱配合物的合成、荧光传感及生物活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含硫希夫碱类配体及金属配合物在离子检测、生物抑菌、抗肿瘤和荧光材料方面拥有独特应用价值,近年来备受人们的关注。本论文设计合成了间氨基苯甲酸缩苯酰基硫脲、邻香草醛缩巯基苯胺和间苯氧乙酸氨基硫脲配体及其相应的金属配合物,分析了配合物晶体结构类型和配位方式,并详细探讨了离子检测、生物活性和抗肿瘤等方面的应用。研究内容有:(1)间氨基苯甲酸、硫酸氢铵和苯甲酰氯为原料合成了间氨基苯甲酸缩苯酰基硫脲配体(L1),通过溶剂热法将L1与稀土氯化盐反应,得到四种双核的稀土配合物[Ln2(L1)6(phen)2(CH30H)2](1-4)(Ln=Eu(1)、Tb(2)、Dy(3)、Er(4))。并对上述配合物进行了单晶衍射、红外光谱、紫外吸收、热重分析以及粉末衍射等表征。单晶衍射数据可知,配合物(1-4)结构均为同构,三斜晶系,P-1空间群,中心金属离子为八配位。将配合物1和配合物2的作为荧光探针进一步探讨,发现配合物能够高效、灵敏检测铝离子,表明配合物1和2在离子检测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2)邻香草醛、2-巯基苯胺合成了邻香草醛缩巯基苯胺配体(L2),配体L2与过渡金属硝酸盐反应得到了四种Ni、Co、Zn、Cu的配合物(5-8),测试并分析了它们的晶体结构。有趣的是,配合物部分配体的S原子在反应中在配体内部发生环化,将其命名为L2a。比较配合物5、6、7和8可知,相同的配位体在不同的反应条件下,得到的配合物的中心金属离子空间构型差别比较大;进一步研究了配合物5、6、7和8与BSA/DNA的相互作用;并测试了配合物的细胞毒性。(3)3-甲酰基苯氧乙酸、缩氨基硫脲原料合成了间苯氧乙酸氨基硫脲配体(L3),以L3配体为原料,通过用不同的碱调控,合成了四个配合物分别为Zn、Cd、Co、Ni过渡金属配合物(9-12),研究了金属配合物(9-12)与BSA的相互作用。

任雅雯[6](2020)在《稀土及过渡金属席夫碱配合物的合成及生物相互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镧系元素具有出色的配位特征和4f电子产生的特殊化学特性,从而在催化,发光,分子磁性,抗肿瘤,抗菌和细胞毒性药物等方面具有独特的应用。本论文成功设计合成了邻香兰素缩硫代氨基脲配体,2-氨基苯硫酚缩5-硝基水杨醛和稀土及其过渡金属配合物,具体分析了配合物1-10的晶体结构,生物学方面的研究等。具体内容如下:(1)成功合成了 7种同构的镧系元素配合物,即C51H5QLn3N9016S3{Ln=Tb(1),Dy(2),Ho(3),Er(4),Eu(5),Gd(6),Yb(7)},并通过红外,紫外,单晶X射线衍射进行表征。X射线单晶衍射表明,镧系元素的配合物在单斜Pl/cl(7)空间群中结晶。最小不对称单元包含三个L1分子、三个金属Ln(Ⅲ),每个不对称单元的Ln(Ⅲ)离子分别与配体L1中甲氧基和-OH的O原子,与L1上的C=N键上N原子进行配位。(2)通过对溶剂条件和pH环境的调节以溶剂热法以L2与Co(N03)2,Ni(NO3)2,Cu(NO3)2,1,10-邻菲哆啉按照相应的比例合成了三种空间结构不相同的三种晶体配合物。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仪的检测并分析得到了晶体结构,再通过红外谱图,紫外吸收光谱,粉末衍射对配合物8-10进行了表征。(3)通过模拟人体的生理环境,研究了配合物1-10与生物大分子-牛血清白蛋白(BSA)/小牛胸腺DNA(CT-DNA)的相互作用的机理,作用能力的强弱。经研究结果以及Stem-Volmer方程的计算拟合可知,配合物与BSA/CT-DNA相互作用的猝灭方式均是由静态猝灭引起的,即在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期间形成了新的配合物。再根据相应方程,得到了荧光淬灭常数和结合位点,出了配合物10以外,吉布斯自由能(△G)都小于0,说明配合物1-9与BSA/ct-DNA的相互作用都是自发进行的过程。此外,使用MTT测定研究了配合物1-10对CT-26小鼠结肠癌细胞的体外细胞毒性,结果表明,配合物1-10对CT-26细胞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细胞毒性,配合物9的抑制能力为最好。

陈旭[7](2020)在《葛根黄酮及其硒配合物与DNA相互作用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生物活性小分子与DNA相互作用的研究是生物医学非常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对生物活性小分子与DNA相互作用机理的透彻揭示,不仅有利于理解细胞生理过程、解析代谢作用机制,而且可为高效的候选药物设计提供重要的指导,为有效控制不同疾病的靶向DNA药物研发提供重要依据。本论文以享有“亚洲人参”美誉的葛根中主要活性成分——葛根黄酮类化合物及其硒配合物为研究对象,探讨葛根黄酮及其硒配合物与单链DNA、双链DNA、四联体DNA、环状DNA等不同结构和功能DNA的相互作用,从不同角度揭示其互作的机制,并探索它们的相互作用对肿瘤细胞的影响。本论文的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采用计算分子模拟对接方法评估了葛根黄酮类化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预测了它们之间的亲和能力。由于黄酮类化合物具有C6-C3-C6双苯环联结的结构共性,因此运用适合芳香族分子的模拟计算研究,通过对接准确性较高的CDOCKER模块,首先研究了6种黄酮类化合物与双链DNA的结合情况。根据预测的结合能评分,6种黄酮类化合物与DNA亲和力的大小排序为:槲皮素>芒柄花素>大豆苷元>葛根素>4′-甲氧基葛根素>葛根素-6′′-O-木糖苷。然后,进一步研究了黄酮类化合物与艾滋病相关DNA和G-四联体DNA的亲和力,结果表明,槲皮素具有良好的DNA亲和能力,是一种潜在的先导化合物,为后续的实验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2)采用光谱法验证了葛根黄酮类化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并验证了分子模拟对接的理论结果。我们用多种光谱法研究了葛根黄酮类化合物与两种不同双链DNA的结合亲和力,即人工合成的双链DNA(1BNA)和天然的小牛胸腺DNA(CT-DNA)。实验结果表明,6种黄酮类化合物与DNA的结合亲和力的大小顺序为:槲皮素>芒柄花素>大豆苷元>葛根素>4′-甲氧基葛根素>葛根素-6′′-O-木糖苷。光谱法实验研究结果与分子模拟对接预测的趋势结果一致,进一步说明槲皮素与DNA的亲和能力最佳。此外,通过这部分研究还获得了其相关作用的许多生物物理特征信息,为进一步明确化合物的构效关系打下了基础,并且为具有更好靶向性的天然活性先导化合物的筛选与开发创造了条件。(3)以滚环扩增的DNA为研究对象,进一步研究了葛根黄酮类化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同时,建立了基于DNA滚环扩增的活性物质筛选平台,该平台可通过凝胶成像系统直接观测结果,赋予了活性物质筛选的简便性和可视化。研究发现,与DNA亲和力最强的槲皮素对DNA滚环扩增具有显着的抑制作用,而其它五种葛根黄酮类化合物没有明显的DNA抑制活性。(4)以与不同类型和功能DNA亲和力最强的槲皮素为先导化合物,并与硒配合形成活性更高的新型黄酮-硒配合物,且研究了槲皮素-硒配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首先通过分子模拟对接设计并优化了槲皮素-硒配合物的结构;然后通过多种光谱分析并且在滚环扩增DNA的抑制活性筛选平台的辅助下,合成了目标槲皮素-硒配合物,并解析其分子结构;最后深入探讨了该槲皮素配合物与不同结构与功能DN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该具有潜在抗癌性能的新型黄酮-硒配合物,汇聚了槲皮素和硒各自的优异生物活性。此研究为设计与开发靶向DNA的抗肿瘤候选药物提供了新的策略。(5)基于槲皮素及其硒配合物与不同结构和功能DNA的高亲和性,研究了它们与DNA相互作用对肿瘤细胞的影响。首先探讨了槲皮素及其硒配合物在细胞内的摄入情况,考察了两者对肿瘤细胞的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的影响,并分析它们能否通过细胞膜进入胞质甚至细胞核中发挥功能。结果表明,槲皮素-硒配合物的活性明显高于配体槲皮素,尤其是对MCF-7人乳腺癌细胞系的细胞毒性提高了8倍。该研究为靶向DNA的抗肿瘤预防或联合治疗药物的设计与开发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

宋雪晴[8](2020)在《基于乳腺癌分型和炎性微环境设计的Pt(Ⅳ)前药分子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乳腺癌是威胁女性健康的头号杀手,2011年St.Gallen专家共识首次透过形态学“现象”分析了分子“本质”,即根据其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分子的表达差异,将乳腺癌分为不同亚型,包括Luminal A型、Luminal B型、HER2阳性型以及三阴性乳腺癌(TNBC),这一突破性进展对于临床精准治疗方案的设计具有重大意义。此外,受肿瘤炎性微环境影响,肿瘤转移复发也成为临床乳腺癌治疗的关键。顺铂,作为一线抗癌药物在临床被广泛使用,具有药效强,抗癌谱广的优点,但由于其选择性和溶解性差引起的毒副作用及固有/获得性耐药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治疗效果。近年来,随着铂药研究不断深入,Pt(Ⅳ)化合物以其独特的稳定性和结构可塑性在众多研究中脱颖而出。其遵循前药作用模式,呈动力学惰性且较少引起副作用;同时轴向配体的引进增强了药效,改变传统Pt(Ⅱ)药的入胞模式,促进摄取,提高生物利用度,有效克服耐药问题等;入胞后释放出配体与铂药母核,发挥高效协同抗癌功效,改善传统意义的联合给药缺陷。因此,本文选取了一系列对乳腺癌分型和肿瘤炎性微环境特征具有独特药理活性的分子,作为配体引入到Pt(Ⅳ)轴向位置上,旨在开发靶向型精准药物,有效克服乳腺癌临床治疗缺陷,减少化疗造成的毒副作用。目的:针对乳腺癌分型、肿瘤炎性微环境和铂药的临床缺陷,本文设计合成了一系列具有靶向作用的Pt(Ⅳ)前药分子,使其在乳腺癌细胞内发挥高效协同作用,并降低药物的系统毒性。方法:本研究选取具有(或修饰后具有)羧基、氨基活性基团的褪黑素、酮基布洛芬、依托度酸、卡洛芬、舒林酸等衍生物分别与羟基铂进行缩合获得Pt(Ⅳ)前药分子候选物,并通过核磁氢谱、碳谱、高分辨质谱、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对所得化合物进行结构及理化性质表征。采用MTT、ICP-MS、流式细胞术、Western blot、Hoechst染色、免疫荧光、彗星、划痕侵袭等实验对药物的作用机制进行探索;建立荷瘤裸鼠模型,制作H&E染色切片对药物的抑瘤活性及体内毒性进行评估。结果:一、ER阳性乳腺癌在临床最为常见,ER通过与雌激素结合发挥生物学效应。褪黑素作为人体内源性产物与乳腺癌的发生密切相关,且对雌激素相关酶类和受体具有调节作用。基于此,本文首次设计合成4个褪黑素-Pt(Ⅳ)前药分子Melatplatin。其中化合物3对ER阳性MCF-7细胞具有突出的选择性且细胞毒性较顺铂提高近100倍,这与3的受体亲和力增强并有效抑制ER表达的结果相吻合。化合物3在胞内大量蓄积并还原释放出铂药母核与配体MT来发挥药物的协同作用,诱导严重的S期阻滞和DNA损伤,上调γH2AX和P53表达。在体内,化合物3造成肿瘤组织的严重坏死并缓解系统毒性。此外,MT的引入有效激活了机体免疫系统,促进淋巴细胞增殖,实现免疫化疗的可能。二、突破三阴乳腺癌的临床治疗缺陷,本文首次设计合成了酮基布洛芬-Pt(Ⅳ)分子Ketoplatin,其对MDA-MB-231(TNBC)细胞具有非常好的选择性和超强的细胞毒活性。该药物通过在胞内大量蓄积并还原释放出铂药母核和配体ketoprofen,一方面诱导严重的DNA损伤和S期阻滞,促进细胞凋亡;另一方面遏制COX-2表达,下调vimentin和N-cadherin,逆转EMT进程,有效抑制肿瘤细胞转移侵袭。此外,在荷瘤小鼠体内Ketoplatin发挥高效低毒的抗癌功效。三、炎性微环境是保护和维持肿瘤发展和复发转移的基础,环氧合酶-2(COX-2)作为促炎因子与肿瘤炎性微环境密切相关,且在多数肿瘤组织中高表达。基于此,本文对课题组开发的3个非甾体抗炎药-Pt(Ⅳ)分子进行了相关活性机制研究。其中Etoplatin在MCF-7细胞中抑制效果最佳,通过抑制COX-2改善肿瘤微环境的炎性情况,抑制vimentin和MMP-2,上调E-cadherin逆转EMT机制,降低肿瘤细胞的转移侵袭,并在荷瘤小鼠体内发挥高效低毒的抗癌效果。结论:本文针对不同乳腺癌分子分型及炎性微环境设计合成了一系列的Pt(Ⅳ)分子,改变了顺铂原始作用模式,在靶细胞内发挥了出色的细胞毒作用,有效纠正致癌基因表达,诱导严重的DNA损伤、周期阻滞和细胞凋亡,调节肿瘤炎性微环境,抑制癌细胞的侵袭转移,克服肿瘤耐药,激活机体免疫,并于荷瘤小鼠体内发挥高效低毒的抗癌作用。该结果将为后期实现Pt(Ⅳ)前药分子的临床应用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常任珂[9](2020)在《小分子化合物作为铜离子螯合剂与G-四链体稳定剂的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世界上各地患有AD(Alzheimer’s disease,AD)的人数字的持续增长,它们带来的经济和社会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淀粉样蛋白(Amyloidβpeptide,Aβ)的大量沉积形成老年斑是发病的主要原因。AD并非简简单单的单基因疾病,AD的发生和病变不只是由一个单病因引起的,因此针对单一靶点设计的策略药物并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我们应寻找能同时对该疾病的多个相关靶点进行作用的解决思路。基于此,本文的工作方向主要分为以下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由于Aβ与Cu2+在AD发病机制过程中的多样性,我们策略性地设计合成了一个改性的化合物EDTA-ASA。它以经典螯合剂EDTA为核心骨架,以4-ASA为荧光团进行修饰。EDTA-ASA具有多配位中心,因而可以提供很好的配位位点,具有特异性螯合Cu2+的潜力。通过电子喷雾质谱(ESI-MS)、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核磁共振氢图谱(1H NMR)对合成出来的目标产物进行表征。EDTA-ASA与不同常见金属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的测定由荧光光谱(FS)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表征,通过DFT理论计算进一步研究了两者之间的识别机制以及荧光淬灭原理。利用Th T荧光光谱法、扫描电镜(TEM)研究进一步测定了EDTA-ASA对Cu2+诱导的Aβ40-Cu(Ⅱ)/Zn(Ⅱ)聚集体解聚性能的研究。结果表明,EDTA-ASA能够不受其他竞争性金属离子的影响专一性地识别Cu2+,发生明显的荧光淬灭响应,荧光淬灭率达到99.2%。EDTA-ASA对Aβ40-Cu(Ⅱ)聚集体的解聚率为62.20%,比EDTA的解聚率提高了1.37倍。由此,EDTA-ASA可以有效地夺取Aβ40-Cu(Ⅱ)纤维化聚集体系中的Cu2+,发挥解聚Aβ40-Cu(Ⅱ)纤维聚集体的作用。功能化修饰后的EDTA-ASA为新型金属螯合剂的设计提出了一种新的策略,拓宽了螯合剂功能化的途径,开辟了有助于AD治疗金属离子螯合剂的新方向。第二个部分,对Aβ的产生起到关键作用的是β-分泌酶,BACE1基因可以来调控其的活性。我们可以通过抑制BACE1的活性,达到从源头上减少Aβ的生成的目的。BACE1基因启动子区域存在一个高GC序列区域,富G序列具有形成G-四链体二级结构的潜在能力。BACE1基因启动子区域G-四链体的形成有望会下调BACE1酶的表达,从而降低了其经由APP通过淀粉样蛋白途径酶切产生Aβ的几率。因此发掘可以诱导BACE1基因中的富G序列形成G-四链体以及能够与此G-四链体结构特异性相互作用,并使之稳定的小分子化合物,就有希望抑制BACE1的表达,从而达到抑制Aβ生成的作用。基于G-四链体小分子配体设计策略,我们首先设计合成了一系列多吡啶金属钌(Ⅱ)配合物,并通过ESI-MS、FT-IR、1H NMR对目标产物进行表征分析。通过紫外-可见光谱和荧光光谱对一系列的多吡啶金属钌(Ⅱ)配合物进行了光学性质的研究。在分子水平上,通过Uv-vis光谱实验,圆二色光谱(CD)研究了多吡啶金属钌(Ⅱ)配合物与BACE1 DNA序列之间的相互作用。

蔡雅赟[10](2020)在《喹唑啉类配体及其席夫碱Cu(Ⅱ)配合物的结构表征、光谱与电化学性质研究》文中认为喹唑啉是稠合杂环类化合物,被认为是具有各种生理学意义和药理学用途的综合体。另外,喹唑啉配体在动物以及人类中均表现出广泛的生物活性,例如抗HIV,抗诱变,抗惊厥,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剂,抗衰老活性等。因此,对于喹唑啉衍生物的研究,为今后这些化合物的合成和生物学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近几年来,席夫碱由于其易于合成,结构变化以及在生物学、催化和工业中多方面的应用,已在配位化学中成为了强螯合配体,尤其是对于席夫碱衍生的铜配合物的研究,在材料和生物生产科学等领域都成为了热点。本论文首先介绍了中间体2-氨基苯乙酮肟的合成,再分别与4-氰基苯甲醛得到配体HL1:2-(4-氰基苯基)-4-甲基-1,2-喹唑啉-N3-氧化物,与4-硝基苯甲醛反应得到配体HL2:2-(4-硝基苯基)-4-甲基-1,2-喹唑啉-N3-氧化物,与水杨醛反应得到有机配体HL3:2-(2-酚羟基)-4-甲基-1,2-喹唑啉-N3-氧化物,与2-羟基-4-甲氧基苯甲醛反应得到配体HL4:2-(2-羟基-4-甲氧基苯基)-4-甲基-1,2-喹唑啉-N3-氧化物。另外,中间体4-氨基苯乙酮肟与胡椒醛得到了配体HL5:4-[(胡椒基-2-甲基)氨基]苯乙酮肟。利用各种手段进行表征确定配体HL1?HL5的结构,如元素分析、1H NMR、IR等,并得到了HL5配体单晶。配体HL1、HL2担当主配体,1,10-邻菲啰啉为辅助配体,分别与Cu(NO3)2?3H2O反应后,得到两种不同的Cu(II)的配合物单晶1和2,再利用1,10-邻菲啰啉与Cu(NO3)2?3H2O单独作用配位得到的配合物单晶3。晶体的化学结构利用X-射线单晶衍射仪确定:Cu(II)的配合物1,2是硝酸根离子参与了配位的五配位的三角双锥构型,配合物3也是为以Cu(II)为中心的五配位构型。Cu(II)配合物4是由配体HL3与Cu(NO3)2?3H2O反应得到的八面体配位构型的双核分子结构的的晶体,在参与晶胞配位时进入了两个硝酸根离子。对配体HL5及以上四种Cu(II)配合物的紫外吸收以及1、2、4的抑菌活性做了相关测试,并分别与相应的配体做了比较,另外还研究了配合物1、2、4的电化学性质,针对配合物4的双核结构还做了电子顺磁共振光谱(EPR)测试。此外,由密度泛函理论(DFT)和Hirshfeld surfaces分析以及Fingerprint plots对配合物1–4和配体HL5进行了理论研究,并且计算了分子轨道的能量及带隙值;为进一步了解配合物1–4和配体HL5的电子跃迁对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影响,对此进行了相关密度泛函理论的计算;静电势(ESP)分析用于可视化分子上的电荷分布,分别显示了四种配合物及配体HL5的反应性位点,这证实了氢键在晶体中形成的优化结构。

二、Stacking interaction in metal complexes with compositions of DNA and heteroaromatic N-bases(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Stacking interaction in metal complexes with compositions of DNA and heteroaromatic N-bases(论文提纲范文)

(1)HIV-1核衣壳蛋白NCp7与G-四链体和钌配合物互作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HIV-1简介
        1.2.1 HIV-1与艾滋病
        1.2.2 HIV-1结构和基因组
        1.2.3 HIV-1生命周期
        1.2.4 HIV-1药物研究进展
        1.2.5 小结
    1.3 HIV-1核衣壳蛋白7 (NCp7)
        1.3.1 蛋白NCp7简介
        1.3.2 蛋白NCp7的结构
        1.3.3 蛋白NCp7的功能
        1.3.4 蛋白NCp7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1.3.5 小结
    1.4 G-四链体
        1.4.1 G-四链体简介
        1.4.2 G-四链体的结构
        1.4.3 G-四链体的分布及其功能
        1.4.4 G-四链体与蛋白相互作用关系
        1.4.5 G-四链体配体
        1.4.6 小结
    1.5 金属钌配合物简介
        1.5.1 钌配合物的研究进展
        1.5.2 钌配合物的生物学功能
        1.5.3 钌配合物作用机制
        1.5.4 芳烃钌配合物
        1.5.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蛋白NCp7与G-四链体互作机制的探究
    2.1 引言
        2.1.1 课题的提出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仪器
        2.2.3 蛋白NCp7质粒构建
        2.2.4 蛋白质表达与纯化
        2.2.5 G-四链体的制备
        2.2.6 实验方法
    2.3 实验结果
        2.3.1 蛋白NCp7的表达与纯化
        2.3.2 LTR-ⅢG-四链体结构的表征
        2.3.3 蛋白NCp7与G-四链体的相互作用关系
        2.3.4 蛋白NCp7对LTR-ⅢG-四链体结构的影响
        2.3.5 蛋白NCp7与G-四链体的确切作用机制
    2.4 小结
    2.5 讨论
    参考文猷
第三章 蛋白NCp7与金属钌配合物互作机制的探究
    3.1 引言
        3.1.1 课题的提出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仪器
        3.2.3 实验方法
    3.3 实验结果
        3.3.1 钌配合物与蛋白NCp7互作情况的探究
        3.3.2 比较不同钌配合物与蛋白NCp7的反应活性差异
        3.3.3 探究钌配合物的生物学活性
    3.4 小结
    3.5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芳烃钌配合物与蛋白NCp7反应活性影响的构效关系
    4.1 引言
        4.1.1 课题的提出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仪器
        4.2.3 实验方法
    4.3 实验结果
        4.3.1 芳烃Ru~Ⅱ配合物与蛋白NCp7互作关系的探究
        4.3.2 不同芳烃Ru~Ⅱ配合物与蛋白NCp7反应活性的比较
        4.3.3 探究芳烃Ru~Ⅱ配合物对蛋白NCp7具有不同活性的原因
    4.4 小结
    4.5 讨论
    参考文献
总结与展望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它研究成果
致谢

(2)二嗪衍生物及其金属配合物的制备与化学生物学性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嗪及其衍生物的简介
    1.2 金属配合物的简介
    1.3 氮杂冠醚的简介
    1.4 金属配合物的应用简介
        1.4.1 金属配合物在抗菌方面的应用
        1.4.2 金属配合物在抗肿瘤方面的应用
        1.4.3 金属配合物在与DNA相互作用方面的应用
    1.5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5.1 课题的研究意义
        1.5.2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1.5.3 课题的创新点
2 6-羟基-2-苯基-嘧啶-4-羧酸及其金属配合物的制备与抗菌、抗肿瘤性质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主要仪器
        2.2.2 主要原料及试剂
        2.2.3 金属配合物的合成
        2.2.4 测试方法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1 晶体合成方法的优化
        2.3.2 核磁共振氢谱(~1H NMR)
        2.3.3 晶体结构
        2.3.4 金属配合物的红外光谱分析
        2.3.5 热稳定性
        2.3.6 荧光性质
        2.3.7 抗菌活性
        2.3.8 抗肿瘤活性
    2.4 本章小结
3 二氮杂冠醚大环二嗪衍生物及其金属配合物的制备与DNA的相互作用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主要仪器
        3.2.2 主要原料及试剂
        3.2.3 ACE1-BBP的合成
        3.2.4 ACE1-COOH的制备
        3.2.5 ACE1-M-BBP的制备
        3.2.6 ACE1-M-COOH的制备
        3.2.7 裂解DNA的实验方法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核磁共振氢谱(~1H NMR)
        3.3.2 核磁共振碳谱(~(13)C NMR)
        3.3.3 质谱(MS)
        3.3.4 Job曲线
        3.3.5 二氮杂金属配合物催化水解DNA的研究
    3.4 本章小结
4 单氮杂冠醚大环二嗪衍生物及其金属配合物的制备与DNA的相互作用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主要仪器
        4.2.2 主要原料及试剂
        4.2.3 金属配合物ACE2-M的合成
        4.2.4 金属配合物ACE2-M-BBP的合成
        4.2.5 裂解DNA的实验方法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1 核磁共振氢谱(~1H NMR)
        4.3.2 质谱(MS)
        4.3.3 单氮杂金属配合物催化水解DNA的研究
    4.4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7 附录
    7.1 化合物核磁和质谱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3)核碱基功能化聚合物的合成与自组装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常用缩略词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核碱基功能化聚合物的概述
        1.2.1 活性可控自由基聚合制备的核碱基功能化聚合物
        1.2.2 烯烃易位聚合制备的核碱基功能化聚合物
        1.2.3 内酯开环聚合制备的核碱基功能化聚合物
        1.2.4 叠氮-炔烃环加成聚合制备的核碱基功能化聚合物
        1.2.5 先聚合后修饰制备的核碱基功能化聚合物
        1.2.6 其它聚合方法制备的核碱基功能化聚合物
    1.3 核碱基功能化聚合物的应用研究
        1.3.1 核碱基功能化聚合物在制备水凝胶方面的应用
        1.3.2 核碱基功能化聚合物在DNA传递和药物传递方面的应用
        1.3.3 核碱基功能化聚合物在制备自修复材料方面的应用
        1.3.4 核碱基功能化聚合物在制备强力超分子粘合剂方面的应用
    1.4 总结
    1.5 选题依据及主要内容
第二章 光学活性核碱基功能化聚降冰片烯的合成与自组装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药品
        2.2.2 实验仪器及测试条件
        2.2.3 核碱基功能化的手性降冰片烯单体的合成及表征
        2.2.4 单体之间的氢键识别作用
        2.2.5 Job’s曲线
        2.2.6 单体的紫外吸收光谱的分析
        2.2.7 单体的圆二色光谱的分析
        2.2.8 氢键复合物的变温核磁实验分析
        2.2.9 光学活性核碱基功能化聚降冰片烯的合成及表征
        2.2.10 光学活性核碱基功能化聚降冰片烯的分子量的分析
        2.2.11 光学活性核碱基功能化聚降冰片烯的变温紫外吸收光谱的分析
        2.2.12 光学活性核碱基功能化聚降冰片烯的变温圆二色光谱的分析
        2.2.13 光学活性核碱基功能化聚降冰片烯的二维核磁的分析
        2.2.14 光学活性核碱基功能化聚降冰片烯的变温核磁的分析
        2.2.15 基于Benesi-Hildebrand模型的核磁滴定实验
        2.2.16 光学活性核碱基功能化聚降冰片烯的透射电子显微镜的分析
        2.2.17 PN-AT的计算仿真实验
    2.3 总结
第三章 烯烃桥连寡聚脱氧核苷的合成与自组装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药品
        3.2.2 实验仪器及测试条件
        3.2.3 烯丙基和丙烯酰基功能化的手性脱氧核苷单体的合成及表征
        3.2.4 单体之间的氢键识别作用
        3.2.5 基于Benesi-Hildebrand模型的核磁滴定实验
        3.2.6 烯烃桥连寡聚脱氧核苷的合成及表征
        3.2.7 烯烃桥连寡聚脱氧核苷的分子量的分析
        3.2.8 烯烃桥连寡聚脱氧核苷的紫外吸收光谱的分析
        3.2.9 烯烃桥连寡聚脱氧核苷的变温紫外吸收光谱的分析
        3.2.10 烯烃桥连寡聚脱氧核苷的变温圆二色光谱的分析
        3.2.11 烯烃桥连寡聚脱氧核苷的透射电子显微镜的分析
        3.2.12 OANA-3在水中的透射电子显微镜的分析
        3.2.13 OANA-1的模板聚合实验
    3.3 总结
第四章 交替异二核苷聚三唑的合成与自组装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药品
        4.2.2 实验仪器及测试条件
        4.2.3 叠氮-炔丙基功能化的手性脱氧核苷单体的合成及表征
        4.2.4 单体之间的氢键识别作用
        4.2.5 单体的紫外吸收光谱的分析
        4.2.6 单体的圆二色光谱的分析
        4.2.7 交替异二核苷聚三唑的合成及表征
        4.2.8 交替异二核苷聚三唑的分子量的分析
        4.2.9 交替异二核苷聚三唑的变温紫外吸收光谱的分析
        4.2.10 交替异二核苷聚三唑的变温圆二色光谱的分析
        4.2.11 交替异二核苷聚三唑的氢键识别作用
        4.2.12 基于Benesi-Hildebrand模型的核磁滴定实验
        4.2.13 交替异二核苷聚三唑的透射电子显微镜的分析
    4.3 总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本文总结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博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4)取代基对三联吡啶锌配合物荧光、抗癌细胞增殖及DNA结合能力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锌元素在自然界和人体中的存在模式和作用
    1.2 三联吡啶金属配合物
        1.2.1 单核与多核三联吡啶金属配合物
        1.2.2 三联吡啶金属配合物的催化性质研究
        1.2.3 三联吡啶金属配合物的荧光性质研究
        1.2.4 三联吡啶金属配合物在抗癌和生物活性方面的研究
    1.3 选题目的、依据和意义
        1.3.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2 本文主要工作
第二章 三联吡啶苯甲酸锌配合物的合成、结构表征与性质的研究
    2.1 前言
    2.2 仪器与试剂
    2.3 三联吡啶配体的合成
    2.4 三联吡啶苯甲酸锌配合物的合成
        2.4.1 [Zn(OCOPh)_2L~2] (2)的合成及晶体培养
        2.4.2 [Zn(OCOPh)_2L~3] (3)的合成及晶体培养
        2.4.3 [Zn(OCOPh)_2L~4] (4)的合成及晶体培养
        2.4.4 [Zn(OCOPh)_2L~5] (5)的合成及晶体培养
        2.4.5 [Zn(OCOPh)_2L~6] (6)的合成及晶体培养
    2.5 三联吡啶苯甲酸锌配合物2–6的结构表征
        2.5.1 [Zn(OCOPh)_2L~2] (2)的结构表征
        2.5.2 [Zn(OCOPh)_2L~3] (3)的结构表征
        2.5.3 [Zn(OCOPh)_2L~4] (4)的结构表征
        2.5.4 [Zn(OCOPh)_2L~5] (5)的结构表征
        2.5.5 [Zn(OCOPh)_2L~6] (6)的结构表征
    2.6 三联吡啶苯甲酸锌配合物2–6的晶体解析
        2.6.1 配合物[Zn(OCOPh)_2L~2] (2)的晶体解析
        2.6.2 配合物[Zn(OCOPh)_2L~3] (3)的晶体解析
        2.6.3 配合物[Zn(OCOPh)_2L~4] (4)的晶体解析
        2.6.4 配合物[Zn(OCOPh)_2L~5] (5)的晶体解析
        2.6.5 配合物[Zn(OCOPh)_2L~6] (6)的晶体解析
    2.7 三联吡啶苯甲酸锌配合物1–6的荧光性质
    2.8 三联吡啶苯甲酸锌配合物1–6的抗癌细胞增殖性质
    2.9 三联吡啶苯甲酸锌配合物1–6与DNA的结合性质研究
        2.9.1 配合物1–6与CT-DNA的 UV-vis研究
        2.9.2 配合物1–6与DNA结合的荧光淬灭研究
        2.9.3 配合物1–6与DNA结合的圆二色谱研究
        2.9.4 配合物1–6与DNA的分子对接模拟研究
    2.10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三联吡啶丙酸锌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和性质的研究
    3.1 前言
    3.2 仪器与试剂
    3.3 配体合成
    3.4 三联吡啶丙酸锌配合物的合成
        3.4.1 配合物[Zn(CH3CH2CO2)_2L~7] (7)的合成,表征和晶体培养
        3.4.2 配合物[Zn(CH3CH2CO2)_2L~9] (9)的合成,表征和晶体培养
    3.5 三联吡啶丙酸锌配合物的晶体解析
        3.5.1 配合物[Zn(CH3CH2CO2)_2L~7] (7)的晶体解析
        3.5.2 配合物[Zn(CH3CH2CO2) (HCO2)L9]的晶体解析
    3.6 三联吡啶丙酸锌配合物7和9的荧光性质研究
    3.7 三联吡啶丙酸锌配合物7–9的抗癌细胞增殖能力研究
    3.8 三联吡啶丙酸锌配合物7–9与DNA的结合实验
        3.8.1 配合物7–9与DNA的 UV-vis研究
        3.8.2 配合物7–9与DNA的圆二色谱研究
        3.8.3 配合物7–9与质粒DNA的切割实验
        3.8.4 配合物7–9与DNA的分子对接模拟研究
    3.9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1.1 三联吡啶苯甲酸锌配合物
        4.1.2 三联吡啶丙酸锌配合物
    4.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含硫希夫碱配合物的合成、荧光传感及生物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含硫希夫碱及配合物的概述
    1.2 基于含硫配体的配合物
        1.2.1 硫脲类配体的配合物
        1.2.2 硫醇类配体的配合物
        1.2.3 噻吩类配体的配合物
        1.2.4 磺酸类配体的配合物
    1.3 基于含硫配合物的应用
        1.3.1 在荧光传感方面的应用
        1.3.2 在生物活性方面的应用
        1.3.3 在磁性方面的应用
        1.3.4 在催化方面的应用
    1.4 本文选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第2章 间氨基苯甲酸缩苯酰基硫脲稀土配合物
    2.1 引言
    2.2 实验试剂及仪器
    2.3 实验仪器测试方法
    2.4 间氨基苯甲酸缩苯酰基硫脲配体的合成
    2.5 稀土配合物
        2.5.1 稀土配合物1-4的合成
        2.5.2 稀土配合物1-4的红外分析
        2.5.3 稀土配合物1-4的UV-vis分析
        2.5.4 稀土配合物1-4的粉末衍射及热稳定分析
        2.5.5 稀土配合物1-4的晶体结构分析
        2.5.6 配合物荧光光谱分析
    2.6 稀土配合物1-2发光传感实验
        2.6.1 引言
        2.6.2 配合物1和2在不同溶剂中的荧光传感
        2.6.3 配合物1-2金属离子检测
        2.6.4 铝离子对配合物的荧光猝灭常数及检测限
        2.6.5 铝离子的抗干扰能力测试
        2.6.6 配合物1和2检测Al~(3+)的机理分析
    2.7 小结
第3章 邻香草醛缩巯基苯胺过渡金属配合物
    3.1 引言
    3.2 实验试剂
    3.3 邻香草醛缩巯基苯胺配体合成
    3.4 邻香草醛缩巯基苯胺配合物
        3.4.1 配合物5-8的合成
        3.4.2 配合物5-8的红外光谱分析
        3.4.3 配合物5-8的UV-vis分析
        3.4.4 配合物5-8的粉末衍射及热重分析
        3.4.5 配合物5-8的晶体结构分析
    3.5 邻香草醛缩巯基苯胺配合物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
        3.5.1 引言
        3.5.2 实验
        3.5.2.1 实验原料、试剂及仪器
        3.5.2.2 实验方案
        3.5.3 结果与讨论
        3.5.3.1 配合物5-8与BSA的紫外光谱
        3.5.3.2 配合物5-8与BSA的荧光猝灭光谱
        3.5.3.3 配合物5-8对BSA的荧光猝灭机理
        3.5.3.4 配合物5-8与BSA的结合常数及结合位点数
        3.5.3.5 配合物5-8与BSA结合的吉布斯自由能(ΔG)
    3.6 邻香草醛缩巯基苯胺配合物与ct-DNA相互作用的研究
        3.6.1 引言
        3.6.2 实验方法与步骤
        3.6.3 配合物5-8与ct-DNA结合的紫外-吸收光谱
        3.6.4 配合物5-8与EB-DNA的荧光光谱
    3.7 邻香草醛缩巯基苯胺配合物对小鼠结肠癌细胞的生物活性研究
        3.7.1 引言
        3.7.2 细胞培养
        3.7.3 MTT实验
    3.8 小结
第4章 间苯氧乙酸氨基硫脲过渡金属配合物
    4.1 引言
    4.2 实验试剂
    4.3 间苯氧乙酸氨基硫脲配体的合成
    4.4 间苯氧乙酸氨基硫脲配合物
        4.4.1 配合物9-12的合成
        4.4.2 配合物9-12的红外光谱分析
        4.4.3 配合物9-12的UV-vis分析
        4.4.4 配合物9-12的粉末衍射及热稳定性分析
        4.4.5 配合物9-12的晶体结构分析
    4.5 间苯氧乙酸氨基硫脲配合物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
        4.5.1 实验方案
        4.5.2 结果与讨论
        4.5.2.1 配合物9-12与BSA相互作用的紫外光谱
        4.5.2.2 配合物9-12与BSA相互作用的荧光猝灭光谱
        4.5.2.3 配合物9-12对BSA的荧光猝灭机理
        4.5.2.4 配合物9-12与BSA的结合常数及结合位点数
        4.5.2.5 配合物9-12与BSA结合的吉布斯自由能(ΔG)
    4.6 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部分晶体学参数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6)稀土及过渡金属席夫碱配合物的合成及生物相互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不同种类化合物在生物活性上的研究
        1.2.1 席夫碱配合物
        1.2.2 N-杂环化合物
        1.2.3 纳米粒子
        1.2.4 其他种类的化合物
    1.3 席夫碱配合物在生物相互作用上的研究进展
        1.3.1 与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的研究
        1.3.2 抗肿瘤活性研究
        1.3.3 细胞成像的研究
        1.3.4 抗菌活性研究
        1.3.5 抗氧化研究
        1.3.6 其他方面的生物活性研究
    1.4 席夫碱配合物与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研究方法
        1.4.1 光谱分析法
        1.4.2 电化学分析法
    1.5 论文的选题依据及意义
第2章 邻香兰素缩硫代氨基脲稀土配合物
    2.1 引言
    2.2 实验试剂及仪器
    2.3 测试仪器及方法
    2.4 三核稀土配合物
        2.4.1 实验方案
        2.4.2 红外光谱图分析
        2.4.3 紫外光谱图分析
        2.4.4 粉末衍射及热稳定分析
        2.4.5 晶体结构测定分析
    2.5 稀土配合物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
        2.5.1 引言
        2.5.2 实验方法与步骤
        2.5.3 实验结果及分析
    2.6 稀土配合物1-7与ct-DNA的生物相互作用
        2.6.1 引言
        2.6.2 实验方法及步骤
        2.6.3 配合物1-7与ct-DNA相互作用的紫外光谱
    2.7 稀土配合物1-7对小鼠结肠癌细胞CT-26的生物活性研究
        2.7.1 引言
        2.7.2 实验部分
        2.7.3 实验结果及结果分析
    2.8 小结
第3章 5-硝基水杨醛缩2-氨基苯硫酚过渡金属配合物
    3.1 引言
    3.2 实验试剂及仪器
    3.3 单核Ni配合物
        3.3.1 实验方案
        3.3.2 红外光谱分析
        3.3.3 紫外-吸收光谱分析
        3.3.4 粉末衍射,晶体结构及热重分析
    3.4 含有辅助配体phen的Cu配合物
        3.4.1 实验方案
        3.4.2 红外光谱分析
        3.4.3 紫外-吸收光谱分析
        3.4.4 粉末衍射,晶体结构及热重分析
    3.5 三核Co配合物
        3.5.1 实验方案
        3.5.2 红外光谱分析
        3.5.3 紫外-吸收光谱分析
        3.5.4 粉末衍射,晶体结构及热重分析
    3.6 配合物8-10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
        3.6.1 引言
        3.6.2 试验方法与步骤
        3.6.3 实验结果及分析
    3.7 配合物8-10与ct-DNA的生物相互作用
        3.7.1 引言
        3.7.2 实验方法及步骤
        3.7.3 配合物8-10与ct-DNA相互作用的紫外光谱
    3.8 配合物8-10对小鼠结肠癌细胞CT-26的生物活性研究
        3.8.1 引言
        3.8.2 实验
    3.9 小结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部分晶体学参数)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7)葛根黄酮及其硒配合物与DNA相互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活性小分子与DNA的相互作用
        1.1.1 与DNA相互作用的类型
        1.1.2 与DNA相互作用的结合方式
        1.1.3 与DNA相互作用的研究方法
    1.2 葛根中的黄酮类化合物
        1.2.1 葛根简介
        1.2.2 葛根中黄酮类化合物的种类与结构
        1.2.3 葛根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
    1.3 黄酮配合物
        1.3.1 黄酮配合物的种类和结构
        1.3.2 黄酮配合物的生物活性
    1.4 研究意义和内容
        1.4.1 研究意义
        1.4.2 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葛根黄酮与不同结构DNA相互作用的计算模拟研究
    2.1 引言
    2.2 软件与方法
    2.3 研究结果和讨论
        2.3.1 葛根黄酮与双链DNA的相互作用
        2.3.2 葛根黄酮-槲皮素与靶DNA的相互作用
        2.3.3 葛根黄酮-槲皮素与四联体DNA的相互作用
    2.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葛根黄酮与不同结构DNA相互作用的实验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3.2.1 试剂和仪器
        3.2.2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
        3.2.3 三维荧光光谱法
        3.2.4 二维荧光光谱法
        3.2.5 荧光偏振分析法
        3.2.6 圆二色光谱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葛根黄酮与DNA相互作用的紫外光谱研究
        3.3.2 葛根黄酮与DNA相互作用的荧光光谱研究
        3.3.3 圆二色光谱研究葛根黄酮对DNA构象的影响
        3.3.4 分子模拟对接与光谱实验研究的比较分析
    3.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葛根黄酮与滚环扩增的DNA相互作用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4.2.1 试剂和仪器
        4.2.2 环状模板的制备
        4.2.3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检测
        4.2.4 滚环扩增反应
        4.2.5 琼脂糖凝胶电泳的检测
        4.2.6 荧光定量分析
        4.2.7 实时荧光定量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基于DNA滚环扩增的活性物质筛选平台的构建
        4.3.2 DNA滚环扩增的条件优化
        4.3.3 葛根黄酮对DNA滚环扩增的影响
    4.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槲皮素-硒配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与方法
        5.2.1 试剂和仪器
        5.2.2 分子模拟对接
        5.2.3 槲皮素-硒配合物的制备
        5.2.4 槲皮素-硒配合物影响DNA滚环扩增的研究
        5.2.5 槲皮素-硒配合物结合DNA的研究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槲皮素-硒配合物的设计与制备
        5.3.2 槲皮素-硒配合物结合DNA作用研究
        5.3.3 槲皮素-硒配合物对DNAzyme活性的影响
    5.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槲皮素及其硒配合物与DNA相互作用的应用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材料与方法
        6.2.1 试剂和仪器
        6.2.2 槲皮素及其硒配合物在细胞中摄入情况
        6.2.3 细胞水平考察抗肿瘤情况
    6.3 结果与讨论
        6.3.1 槲皮素及其硒配合物在细胞内的行为
        6.3.2 槲皮素及其硒配合物对肿瘤细胞的增殖毒性
        6.3.3 槲皮素及其硒配合物在细胞内的定位
        6.3.4 槲皮素及其硒配合物对细胞周期的影响
        6.3.5 槲皮素及其硒配合物对细胞凋亡的影响
    6.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和专利
致谢

(8)基于乳腺癌分型和炎性微环境设计的Pt(Ⅳ)前药分子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基于雌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的褪黑素类Pt(Ⅳ)前药分子Melatplatin的设计合成及其体内外活性机制研究
    1.1 对象和方法
        1.1.1 实验原料、试剂及仪器
        1.1.2 实验原理、方法
    1.2 结果与讨论
        1.2.1 HPLC检测系列Melatplatin化合物纯度
        1.2.2 Melatplatin化合物对ER阳性细胞的选择性杀伤作用
        1.2.3 Melatplatin化合物3 有效抑制ER阳性肿瘤细胞中ER?表达
        1.2.4 Melatplatin化合物3与MT受体具有更高的亲和力
        1.2.5 Melatplatin化合物3在MCF-7 细胞中大量蓄积
        1.2.6 Melatplatin化合物的还原性能
        1.2.7 Melatplatin化合物3 导致严重的DNA损伤和细胞周期阻滞
        1.2.8 Melatplatin化合物3 诱导大量肿瘤细胞凋亡
        1.2.9 Melatplatin化合物3 在体内发挥高效低毒的抗癌功效
        1.2.10 Melatplatin化合物3 激活机体脾脏组织的免疫反应
    1.3 小结
二、基于三阴乳腺癌的酮基布洛芬类Pt(Ⅳ)前药分子Ketoplatin的设计合成及其体内外活性机制研究
    2.1 对象和方法
        2.1.1 实验原料、试剂及仪器
        2.1.2 实验原理、方法
    2.2 结果与讨论
        2.2.1 Ketoplatin 的在胞内释放 ketoprofen 和 cisplatin
        2.2.2 Ketoplatin在 MDA-MB-231 细胞展现优异的细胞毒性与协同作用
        2.2.3 Ketoplatin在 MDA-MB-231 细胞内大量蓄积并形成Pt-DNA加合物
        2.2.4 Ketoplatin有效抑制MDA-MB-231 细胞的侵袭转移能力
        2.2.5 Ketoplatin引起严重的DNA损伤
        2.2.6 Ketoplatin导致MDA-MB-231 细胞严重的S期阻滞
        2.2.7 Ketoplatin诱导MDA-MB-231 细胞的大量凋亡
        2.2.8 Ketoplatin在荷瘤小鼠体内发挥高效低毒的抗癌作用
    2.3 小结
三、具有调节肿瘤炎性微环境的非甾体抗炎药类Pt(Ⅳ)前药分子NSAID-Pt(Ⅳ)的体内外活性机制研究
    3.1 对象和方法
        3.1.1 实验原料、试剂及仪器
        3.1.2 实验原理、方法
    3.2 结果与讨论
        3.2.1 NSAID-Pt(Ⅳ)在肿瘤细胞中发挥优异的细胞毒性与协同作用
        3.2.2 NSAID-Pt(Ⅳ)有效抑制MCF-7 细胞的侵袭转移能力
        3.2.3 Etoplatin抑制COX-2、vimentin、MMP-2,上调E-cadherin表达
        3.2.4 Etoplatin在荷瘤小鼠体内发挥高效低毒的抗癌作用
    3.3 小结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铂(Pt):抗癌药中的传奇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小分子化合物作为铜离子螯合剂与G-四链体稳定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英文缩略表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阿尔茨海默症的发病机制
        1.2.1 淀粉样蛋白级联假说
        1.2.2 Aβ的产生
        1.2.2.1 金属离子与Aβ
    1.3 Aβ相关的治疗靶点
        1.3.1 金属离子螯合剂
        1.3.1.1 早期金属离子螯合剂
        1.3.1.2 第一代金属离子螯合剂
        1.3.1.3 第二代金属离子螯合剂
        1.3.2 β-分泌酶
    1.4 G-四链体
        1.4.1 G-四链体的生物学意义
        1.4.1.1 G-四链体在转录水平上对BACE1的调控
        1.4.1.2 G-四链体在翻译水平上对BACE1的调控
        1.4.2 靶向G-四链体结构的稳定剂
        1.4.3 小分子配体与G-四链体的相互作用
        1.4.4 靶向G-四链体结构的金属钌(Ⅱ)配合物
    1.5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思路
第二章 类EDTA小分子化合物作为铜离子螯合剂的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仪器及材料
        2.2.1 实验试剂与材料
        2.2.2 实验仪器
    2.3 EDTA-ASA的合成与表征
        2.3.1 乙二胺四乙酸二酐(EDTA-DA)的合成
        2.3.2 4,4'-(2,2'-(乙烷-1,2-~二基双((羧甲基)氮杂二基))双(乙酰基)双(氮杂二基))双(2-羟基苯甲酸)(EDTA-ASA)的合成
        2.3.3 储备液的配制
        2.3.4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和荧光光谱(FS)的测量
        2.3.5 DFT理论计算
        2.3.6 Aβ蛋白的预处理
        2.3.7 Aβ蛋白的孵育
        2.3.8 透射电镜(TEM)
    2.4 结果与讨论
        2.4.1 EDTA-ASA对Cu~(2+)的性质研究
        2.4.1.1 EDTA-ASA的基本光谱性质
        2.4.1.2 EDTA-ASA对Cu~(2+)的选择性
        2.4.1.3 EDTA-ASA对Cu~(2+)选择性的抗干扰性
        2.4.1.4 EDTA-ASA对Cu~(2+)的识别模式
        2.4.1.5 EDTA-ASA对Cu~(2+)的识别的可逆性
        2.4.1.6 EDTA-ASA的稳定性
        2.4.1.7 EDTA-ASA对Cu~(2+)的选择性识别的机理研究
        2.4.2 EDTA-ASA解聚Aβ蛋白的研究
        2.4.2.1 ThT荧光测试
        2.4.2.2 解聚Aβ_(40)聚集体的形貌观察
        2.4.2.3 解聚Aβ_(40)聚集体的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多吡啶金属钌(Ⅱ)配合物的设计与合成
    3.1 引言
    3.2 实验仪器及材料
    3.3 金属钌(Ⅱ)多吡啶化合物的表征测试
        3.3.1 核磁共振氢谱(~1HNMR)
        3.3.2 电子喷雾质谱(ESI-MS)
        3.3.3 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
        3.3.4 紫外可见光谱(UV-vis)
    3.4 多吡啶金属钌(Ⅱ)配合物的光谱性质的研究
    3.5 多吡啶金属钌(Ⅱ)配合物的合成
        3.5.1 多吡啶金属钌(Ⅱ)前体的合成
        3.5.1.1 [RuCl_2(n~6-β-cymene)]_2合成
        3.5.1.2 cis-[Ru(bpy)_2Cl_2]·2H_2O的合成
        3.5.1.3 [Ru(ppy)(MeCN)_4](PF_6)的合成
        3.5.1.4 [Ru(ppy)(bpy)(MeCN)_2](PF_6)的合成
        3.5.2 多吡啶金属钌(Ⅱ)配合物配体的合成
        3.5.2.1 1,00菲咯啉5, 6-二酮(1,10-phenanthroline-5,6-dione,phendione)合成
        3.5.2.2 吡啶-2-羰腙酰胺的合成
        3.5.2.3 4-(H-咪唑并[4,5-f][1,10]菲咯啉-2-基)N,N-二甲基苯胺(Dmab)的合成
        3.5.2.4 (Z)-异喹啉-1-碳酰肼酰胺的合成
        3.5.2.5 (Z)-异喹啉-3-碳酰肼酰胺的合成
        3.5.2.6 2,9-二醛基-1,10-菲咯啉的合成
        3.5.2.7 2,9-二羧基-1,10-菲咯啉的合成
        3.5.2.8 5-硝基-1,10-菲咯啉的合成
        3.5.2.9 5-氨基-1,10-菲咯啉的合成
        3.5.2.10 N~2,N~9-二(5-1,10-菲咯啉基)-1,10菲咯啉-2,9-二甲酰胺(Dppdca)的合成
        3.5.2.11 [Ru(bpy)_2(1,10-phenanthroline-5,6-dione)](ClO_4)_2(A)的合成
        3.5.2.12 [Ru(bpy)(ppy)(1,10-phenanthroline-5,6-dione)](ClO_4)(B)的合成
        3.5.3 多吡啶金属钌(Ⅱ)配合物的合成
        3.5.3.1 [Ru(bpy)_2(Dmab)](ClO_4)_2(1A)的合成
        3.5.3.2 [Ru(bpy)(ppy)(Dmab)](ClO_4)(1B)的合成
        3.5.3.3 [Ru(bpy)_2(Pytp)](ClO_4)_2(2A)的合成
        3.5.3.4 [Ru(bpy)(ppy)(Pytp)](ClO_4)(2B)的合成
        3.5.3.5 [Ru(bpy)_2(Ptpy)](ClO_4)(3)的合成
        3.5.3.6 [Ru(bpy)_2(Z-Ptyp)](ClO_4)(4)的合成
        3.5.3.7 [Ru(bpy)_2(Dppdca)Ru(bpy)_2](ClO_4)_4 (5A)的合成
        3.5.3.8 [Ru(bpy)(ppy)(Dppdca)Ru(bpy)(ppy)](ClO_4)_2 (5B)的合成
    3.6 多吡啶金属钌(Ⅱ)配合物(1)光谱性质的研究
        3.6.1 [Ru(bpy)_2(Dmab)](ClO_4)_2(1A)与[Ru(bpy)(ppy)(dmab)](ClO_4)(1B)紫外光谱的研究
        3.6.2 [Ru(bpy)_2(Dmab)](ClO_4)_2(1A)与[Ru(bpy)(ppy)(dmab)](ClO_4)(1B)荧光光谱的研究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多吡啶金属钌(Ⅱ)配合物作为G-四链体稳定剂的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仪器及材料
    4.3 材料与方法
        4.3.1 储备液的配制
        4.3.2 BACE1启动子区域富G序列的预处理
        4.3.3 金属钌(Ⅱ)配合物与G-四链体DNA相互作用的研究方法
        4.3.3.1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4.3.3.2 圆二色谱法
    4.4 结果与讨论
        4.4.1 BACEl启动子富G区域可形成G-四链体序列的分析
        4.4.2 金属钌(Ⅱ)多吡啶配合物(1A,1B)诱导BACE1富G区域形成G-四链体结构分析
        4.4.2.1 金属钌(Ⅱ)多吡啶配合物诱导BACE1-119F富G区域可形成G-四链体序列的结构分析
        4.4.2.2 金属钌(Ⅱ)多吡啶配合物诱导BACE1-1富G区域可形成G-四链体序列的结构分析
        4.4.2.3 金属钌(Ⅱ)多吡啶配合物诱导BACE1-2富G区域可形成G-四链体序列的结构分析
        4.4.3 金属钌(Ⅱ)多吡啶配合物诱导BACE1富G区域可形成G-四链体亲和力的研究
        4.4.3.1 金属钌(Ⅱ)多吡啶配合物诱导BACE1-119F启动子富G区域可形成G-四链体亲和力的研究
        4.4.3.2 金属钌(Ⅱ)多吡啶配合物诱导BACE1-1富G区域可形成G-四链体亲和力的研究
        4.4.3.3 金属钌(Ⅱ)多吡啶配合物诱导BACE1-2启动子富G区域可形成G-四链体亲和力的研究
    4.5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专利
致谢
附录

(10)喹唑啉类配体及其席夫碱Cu(Ⅱ)配合物的结构表征、光谱与电化学性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席夫碱及其配合物研究概述
    1.2 席夫碱配合物的分类
        1.2.1 缩胺类席夫碱及金属配合物
        1.2.2 腙类席夫碱及金属配合物
        1.2.3 缩氨基酸类席夫碱及配合物
        1.2.4 缩喹唑啉类席夫碱及配合物
        1.2.5 大环类席夫碱及金属配合物
    1.3 席夫碱金属配合物的应用研究
        1.3.1 医药方面的应用研究
        1.3.2 催化剂与稳定剂方面的应用
        1.3.3 材料化学方面的应用
        1.3.4 分析化学领域的应用
    1.4 选题目的及意义
2 配体的合成与表征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仪器
        2.2.2 实验试剂
        2.2.3 中间体的合成
        2.2.4 配体的合成及表征
        2.2.5 配体单晶的培养
        2.2.6 配体HL_5的X-射线单晶衍射测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配体HL_5的晶体结构
        2.3.2 配体HL_5的紫外光谱分析与理论研究
        2.3.3 配体HL_5的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
        2.3.4 配体HL_5的静电势(ESP)分析
        2.3.5 配体HL_5的Hirshfeld surfaces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2 -(4-氰基苯基)-4-甲基-1,2-喹唑啉-N~3-氧化物(HL_1)的Cu(Ⅱ)配合物的合成、表征与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仪器
        3.2.2 实验试剂
        3.2.3 Cu(Ⅱ)配合物1的合成及单晶培养
    3.3 结果与讨论
        3.3.1 配体HL_1及配合物1的溶解性检测
        3.3.2 配合物1的晶体结构
        3.3.3 HL_1及配合物1的红外光谱分析
        3.3.4 HL_1及配合物1的紫外光谱分析与理论研究
        3.3.5 配合物1的电化学性质
        3.3.6 HL_1、1,10-phen及配合物1 的抗菌活性研究
        3.3.7 配合物1的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
        3.3.8 配合物1的静电势(ESP)分析
        3.3.9 配合物1的Hirshfeld surfaces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2 -(4-硝基苯基)-4-甲基-1,2-喹唑啉-N~3-氧化物(HL_2)及其Cu(Ⅱ)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性质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仪器
        4.2.2 实验试剂
        4.2.3 配体HL_2、配合物2和3的合成
        4.2.4 配合物2和3的X-单晶衍射测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配体HL_2及配合物2和3的溶解性检测
        4.3.2 配合物2的晶体结构
        4.3.3 配合物3的晶体结构
        4.3.4 HL_2及Cu(Ⅱ)配合物2 的红外光谱分析
        4.3.5 HL_2及配合物2和3的紫外光谱分析与理论研究
        4.3.6 配合物2的电化学性质
        4.3.7 HL_2及配合物2的抗菌活性研究
        4.3.8 配合物2和3的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
        4.3.9 配合物2和3的静电势(ESP)分析
        4.3.10 配合物2和3的Hirshfeld surfaces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2 -(2-酚羟基)-4-甲基-1,2-喹唑啉-N~3-氧化物(HL_3)及其Cu(Ⅱ)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性质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仪器及所用试剂
        5.2.2 HL_3以及配合物4的合成
        5.2.3 配合物4的X-单晶衍射测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配体HL_3与配合物4的溶解性检测
        5.3.2 配合物4的晶体结构
        5.3.3 HL_3及配合物4的红外光谱分析
        5.3.4 HL_3及配合物4的紫外光谱分析及理论研究
        5.3.5 配合物4的电化学性质
        5.3.6 配合物4的电子顺磁共振光谱研究(EPR)
        5.3.7 HL_3及配合物4的抗菌活性研究
        5.3.8 HL_3及其配合物4的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
        5.3.9 配合物4的静电势(ESP)分析
        5.3.10 配合物4的Hirshfeld surfaces分析
    5.4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四、Stacking interaction in metal complexes with compositions of DNA and heteroaromatic N-bases(论文参考文献)

  • [1]HIV-1核衣壳蛋白NCp7与G-四链体和钌配合物互作机制的研究[D]. 盛亚平.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9)
  • [2]二嗪衍生物及其金属配合物的制备与化学生物学性质研究[D]. 杨琪. 重庆理工大学, 2021(02)
  • [3]核碱基功能化聚合物的合成与自组装研究[D]. 王力. 东南大学, 2020(02)
  • [4]取代基对三联吡啶锌配合物荧光、抗癌细胞增殖及DNA结合能力影响的研究[D]. 江金璋. 广西大学, 2020(02)
  • [5]含硫希夫碱配合物的合成、荧光传感及生物活性研究[D]. 包梅玲. 南昌大学, 2020(01)
  • [6]稀土及过渡金属席夫碱配合物的合成及生物相互作用研究[D]. 任雅雯. 南昌大学, 2020(01)
  • [7]葛根黄酮及其硒配合物与DNA相互作用的研究[D]. 陈旭. 上海大学, 2020(02)
  • [8]基于乳腺癌分型和炎性微环境设计的Pt(Ⅳ)前药分子的研究[D]. 宋雪晴.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9]小分子化合物作为铜离子螯合剂与G-四链体稳定剂的研究[D]. 常任珂. 广东工业大学, 2020(02)
  • [10]喹唑啉类配体及其席夫碱Cu(Ⅱ)配合物的结构表征、光谱与电化学性质研究[D]. 蔡雅赟. 兰州交通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金属配合物中与 DNA 和杂芳族 N 碱基组成的堆积相互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