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顾客心声,回归零售本源——2003年中国超市顾客购物行为调查报告

倾听顾客心声,回归零售本源——2003年中国超市顾客购物行为调查报告

一、倾听顾客心声 回归零售根本——2003年中国超市顾客购物行为调查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吴静[1](2021)在《X公司新零售战略转型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在国家“互联网+”政策的推动下,我国传统零售市场受到电子商务的冲击越来越明显。但是,线上线下渠道结合的新零售却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特别是,新冠疫情改变了消费者的购物习惯,促使这种模式进入发展的快车道。由此可见,新零售模式将技术、效率和体验高度融合起来,代表着零售业未来发展的方向。传统零售企业X公司在“互联网+”背景下,如何顺应行业发展趋势,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新零售之路,是本文主要研究的问题。论文在整理、学习有关零售的中外文献基础上,以战略转型理论、零售理论为指导,按照战略管理过程,梳理了X公司的发展战略变革历程与现状。使用PEST分析和五力模型等战略分析方法和工具,对公司的宏观环境、行业环境及内部环境进行了深度分析。以此为基础,通过SWOT矩阵分析,确定新零售战略为公司转型的正确选择。该战略结合业务的定位与特点,设计公司愿景为“让美好的生活触手可及”;公司使命为“致力于成为值得信赖、尊敬的科技型零售服务商”;制定的战略目标为“以技术创新为翼,不断提升运营管理效率,满足目标客户全方位、多维度、深层次的需求,成为引领区域市场的科技型零售服务商”;战略总体内容为“三年内分三步走,搭建一个线上线下打通,大数据驱动,本地生活服务融合的‘全域数字化+全渠道营销+源头供应链+私域流量池+跨界联合’的线上购物中心”。为确保新零售战略的实现,论文设计了市场开发、客户管理、商品、企业联合和技术开发等关键职能策略,从全渠道营销、构建私域流量池、优化商品供应链、建组建商业联盟及设数字化运营管理体系等实施路径入手。同时,本文也提出了培育新零售经营理念、调整企业组织架构、保障资金需求、建立合理的人才制度以及再造流程等思想、组织、资金及制度方面的保障措施。本文研究丰富了企业战略转型理论、企业战略管理理论以及新零售发展理论的研究内容;为X公司提供了新形势下适应内外环境变化的战略转型方案;对区域大型连锁传统零售商的新零售战略转型具有参考意义。

程薇[2](2021)在《L速冻食品公司营销策略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速冻食品行业兴起于上世纪80-90年代,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速冻食品行业整体水平得到了显着的提升。21世纪的今天,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社会分工的细化使得人们对速冻食品的需求更加旺盛。同时,冷链物流的快速发展让速冻食品能够被运输到更远的地方,速冻食品企业的辐射范围进一步扩大。速冻食品对消费者而言,烹饪非常便捷;对制造商而言,工业标准化程度高,因此这个品类已经成为食品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2020年新冠疫情带来的“宅经济”火爆,更是大大加快了速冻食品行业的发展。本文以生产速冻食品的L公司为研究对象,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借助SWOT工具分析L公司所处的内外部营销环境,以4Cs营销理论和顾客让渡价值理论为基础,分析L公司的营销现状,并设计访谈和问卷调查内容,研究顾客、成本、便利、沟通这四个维度营销策略与公司营销业绩的关联。通过对访谈和问卷数据的整理,归纳出L公司的营销问题,分析得知L公司营销问题产生的原因在于营销策略的设计没有从顾客角度出发,具体表现在产品不够丰富、销售价格过高、购买便利度差和沟通力度不足这几个方面。本文借助经典理论和国内外的研究成果,设计L公司的营销策略优化方案,通过改善4Cs的四个维度,增加顾客让渡价值,提升公司的营销业绩。同时本文的研究也为速冻食品企业设计营销策略提供了更全面的视角,希望为更多的中小型企业提供借鉴和参考。

韩箫亦[3](2020)在《电商主播属性对消费者在线行为意向的作用机理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网络直播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商直播行业也日益蓬勃,短短数年间,创造出一个又一个销售奇迹。电商主播作为电商直播的核心部分,以其自身独特的魅力,专业的产品知识和实时高效的互动,成为链接产品或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坚实桥梁。消费群体的升级换代,也伴随着全新的消费主张与诉求。传统的二维货架式购物呈现方式已然不能满足当前的消费群体,新时期的消费者更加追求真实感、互动性和体验感的产品展示与服务呈现方式。而电商主播的出现,成功弥补了原有线上购物的不足,最大限度地还原了消费者线下购物的场景,满足了消费者的购物需求,因而备受其喜爱。电商主播更是以强大的带货能力,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由于电商直播的持续火爆,许多电商企业都想搭上这一轮直播红利,造成了电商主播在短期内的激增,进而导致其直播能力参差不齐,直播内容同质化严重等负面问题。长此以往,不但会影响消费者对电商主播这一群体的整体印象,而且会严重影响消费者的在线购物体验,最终降低其购买欲望。而造成此类弊端的根本原因是企业和商家没有根本掌握电商主播影响消费者在线行为的根本原因。学界对于电商主播的研究多着眼于其所在电商平台的营销策略和未来发展方向,或将电商主播简单地划归为网红、意见领袖等来研究,并未将其当作研究的主体进行深入挖掘。而通过对电商主播属性的挖掘,不但有助其提升直播变现的能力,更能有效指导其更好地服务顾客,最终帮助电商企业或平台获取更高的盈利。因此,就当下的现实情况而言,对于电商主播的深入性研究迫在眉睫。基于此,现今针对电商主播属性对消费者在线行为意向的作用机理研究具有显着的现实及理论意义。综上,本文将围绕电商主播属性对消费者在线行为意向的作用机理展开研究,对其内在机理进行了深入剖析,主要回答三个问题:(1)在电商直播的情境中,电商主播都展现出哪些属性?(2)电商主播属性在影响消费者在线行为意向的过程中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以及存在怎样的作用路径?(3)本研究的结论对电商主播和电商平台在进行直播营销过程中的实践有何指导意义?为此,本文首先对网络人际传播理论和虚拟社群传播理论等相关理论以及电商主播、消费者内在状态和消费者在线行为意向等相关研究文献进行了梳理、归纳和总结,厘清了电商主播属性对消费者在线行为意向的作用机理研究脉络。本文基于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对文章的研究主体展开了探索,依靠大量原始访谈资料进行编码分析,获取了本文研究情境下的新理论,并搭建了电商主播属性对消费者在线行为意向作用机理理论模型框架,深入挖掘访谈资料内容及已有相关文献,得到了各因素之间的作用关系假设,具体内容包括电商主播属性影响消费者内在状态的作用关系假设、消费者内在状态影响其在线行为意向的作用关系假设、消费者内在状态在电商主播属性影响消费者在线行为意向过程中的中介作用关系假设、情境因素在消费者内在状态影响其在线行为意向过程中的调节作用关系假设四个方面,并最终构建出了本研究的关系假设模型。最后,在对理论模型和关系假设做出实证研究的过程中,完成了如下工作:(1)开发了具有较高信度和效度的电商主播属性和消费者内在状态的测量量表,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电商主播属性对消费者在线行为意向的作用机理调查问卷。(2)较为细致地设计了实证研究的全过程,对本文如何选择实证研究的方式方法、如何收集调查样本数据的过程做出详尽地阐述,一定程度上奠定了后续的实证分析工作。(3)依靠SPSS 22.0统计分析软件对样本数据进行了处理:首先,分析样本数据的分布特征,并对变量间的变化做出了初步判断;其次,运用德尔菲法、因子分析等定性和定量方法对量表的信度和效度进行了检验;最后,采用回归分析以及Bootstrap方法对本研究理论模型和关系假设进行了检验。综上,本文基于大样本数据的实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证实了电商主播属性对消费者内在状态以及消费者内在状态对其在线行为意向的直接影响作用。本研究通过回归分析对电商主播属性影响消费者内在状态以及消费者内在状态影响其在线行为意向的关系假设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魅力属性、展示属性和互动属性对兴奋感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作用,推荐属性、展示属性和互动属性对价值感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作用,魅力属性、推荐属性、展示属性和互动属性对信任感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作用,价值感和信任感对消费者在线收藏行为意向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作用,兴奋感、价值感和信任感对消费者在线分享行为意向和消费者在线下单行为意向这两种消费者在线行为意向均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作用。(2)证实了消费者内在状态在电商主播属性影响消费者在线行为意向过程中的中介作用。本研究运用Bootstrap方法对兴奋感、价值感和信任感的中介作用关系假设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兴奋感在魅力属性、推荐属性、展示属性和互动属性影响消费者在线分享行为意向的过程中具有中介作用,在魅力属性、推荐属性、展示属性和互动属性影响消费者在线下单行为意向的过程中同样具有中介作用;价值感在推荐属性、展示属性和互动属性影响消费者在线收藏意向的过程中起到中介作用,在展示属性和互动属性影响消费者在线分享行为意向的过程中具有中介作用,在展示属性和互动属性影响消费者在线下单行为意向的过程中具有中介作用;信任感在魅力属性、推荐属性、展示属性和互动属性影响消费者在线收藏意向的过程中起到中介作用,在魅力属性、推荐属性、展示属性和互动属性影响消费者在线分享行为意向的过程中也具有中介作用,在魅力属性、推荐属性、展示属性和互动属性影响消费者在线下单行为意向的过程中同样具有中介作用。(3)证实了情境因素在消费者内在状态影响其在线行为意向过程中的调节作用。本研究通过多层回归分析方法对信任的调节作用关系假设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情境因素在价值感和信任感影响消费者在线收藏行为意向的过程中具有显着的调节作用,在兴奋感、价值感和信任感影响消费者在线分享和在线下单行为意向的过程中同样具有显着的调节作用,即情境因素能够增强消费者内在状态与其在线行为意向之间的正向关系。本文对于当前主题的研究还存在许多不足,主要体现在选取因素的全面性方面。本文对于选取电商主播类型作为研究电商主播属性的考虑是基于电商直播行业目前的主流电商主播类型,明星跨界电商主播这种类型不再本文的研究范围内,因此,全面性存在不足。其次,对于实证研究,研究样本应尽量保证客观性,但本文的控制变量存在一定的偏重性现象,并且对于控制变量的分析也不够深入。因此,在接下来的研究中,本文将及最大限度地提高研究因素的全面性和研究样本的客观性。

陈凌[4](2020)在《个人意识、自我认同与日常生活再造 ——广告生产的社会过程(1978-2018)》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日常生活”为主线考察了改革开放40年,广告生产融入社会进程的历史过程,并重点关注这一过程中,个人如何参与到广告生产的生活实践,以及个人意识生成与自我认同的影响问题。在此强调提出,本文研究的广告生产主要指商业广告,公益广告不在本次研究讨论范围之内。之所以,选择“日常生活”作为考察广告史的线索,是因为既有研究常将广告作为社会生活影响的外部因素,对广告生产如何进入日常生活内部机理关注不足,对个人参与广告生产的社会实践过程关注比较有限。“日常生活批判”是列斐伏尔(Henri Lefebvre)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和延伸。列斐伏尔认为,在西方资本主义“消费受控制的社会”语境下,日常生活已经沦为一种被规划的对象物,其中市场化与广告的力量尤为重要。广告理论家尤恩·斯图尔特(Stuart Ewen)的研究进一步推进此观点,并提出作为“社会生产的广告”概念。本文尝试以“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研究改革开放40年广告生产再造日常生活的社会过程史。本文认为中国广告业40年发展及其社会过程史,与西方消费社会语境并不完全相同,如何理解这一“不同”,并重估它与广告生产的社会过程的关联,是本文要回答的核心问题。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广告业首先是国家推动,以改善民生为出发点的自上而下进入日常生活的过程,同时也是自下而上的意义博弈过程。加入WTO之后,随着全球化、市场化影响加剧,广告生产与日常生活的博弈关系逐渐打破,广告生产的“日常生活”逐渐成为个人实践的重要场域,并深刻影响个人意识和自我认同的形成。重新叙述这一过程,也是重新理解改革开放40年广告发展史的理论尝试。绪论部分将广告生产再造日常生活并抵达个人实践的过程建构为本文的理论框架。与主流研究以市场营销学和广告心理学为理论视角不同,本文以社会过程论为出发点,关注的是个人参与广告生产实践的意识生成与认同影响过程。这是绪论部分的理论逻辑和研究设想。第二章主要研究商业广告生产复归日常生活的时期(1978年一 1991年)。这一阶段,广告生产经历了由生产资料型广告向生活资料型广告为主的转向过程,与此同时,个人参与广告生产的日常实践过程也伴随集体价值向个人意识形成的转变过程。第三章主要研究广告生产再造闲暇与工作“新关系”的日常过程(1992年一2001年)。这一阶段,随着社会结构转型,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深化,个人开始积极参与到广告生产的各类型闲暇生活实践中,个人开始认同广告生产的价值体系。第四章主要研究日常生活全面广告化,打造“生活方式”的社会过程(2002年—2009年)。加入WTO后,随着全球化和消费主义进一步影响,广告生产参与到媒体空间、城市空间的建构中,广告生产将日常生活具象为“生活方式”,这一过程个人参与广告生产的生活实践的程度加深,自我认同的反身性进一步显现。第五章研究广告生产的“个人化”生活及其个人主义文化(2010年—2018年)。广告生产的智能化、计算化、精准化,使个人逐渐退缩到广告生产的“个人化”生活中,自我认同的反身性进一步加剧,第五章的结论与第二、三章的研究形成对话关系。第六章对全文研究进行理论总结,并对这段历史考察提出反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广告生产再造生活实践,影响个人意识与自我认同的过程,既有融入全球化进程的趋同,也有自身实践的差异。理解异、同问题的过程,是重新理解改革开放40年广告史的补充视角。本文提出三点主要结论:首先,以日常生活批判理论搭建广告史的研究框架,补充了广告史研究的理论视角。其次,对不同时期个人参与广告生产实践的研究发现,80年代广告与日常生活互为建构的过程,对40年广告史研究的重要价值应得到重视。最后,文本将认同困境放置到全球化与现代性语境下探讨,是广告生产在全球化进程与中国语境下展开对话的尝试,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广告理论建设的新路径。

贝力[5](2020)在《日本休闲服务意识研究》文中指出日本休闲服务品质受到普遍的称赞和认可,在国际上拥有良好的口碑,这表明日本的休闲服务行业具有很强的服务意识。本文主要从哲学-人文学科视角研究这种服务意识形成的原因,揭示那些促使其产生的各类因素。本文首先界定休闲服务意识的概念,并通过实际的服务案例归纳和总结出日本休闲服务意识的主要特征,在此基础之上,通过历史和当代两种视角的考察,对其生成演变的原因进行理论阐释。对于日本休闲服务意识的历史考察,从地理环境、信仰观念、民族性格、语言特征、哲学思想、美学意识、服务语义探究等角度进行。而现代视角的考察则以当代日本人的自我人格意识作为切入口,去认清日本当下诸多文化现象背后的原因及其对于休闲服务意识发生的作用,然后在此基础上分析社会、职场以及全球化效应对于休闲服务意识的促成。本文认为,日本休闲服务意识得以形成的文化根基在于“来访神”信仰,这是该意识的源头。日本风土环境塑造的忍从性和默契性的性格特征,则为休闲服务意识的生成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在日语中,以对神明的祝词为源头的敬语及主语省略的语言特征,不仅表达着敬畏和尊重的情绪,也去除了语境中的对象化自我概念,消除了与客人的对立性身份概念,使自我能够充分地融入到服务环境之中。历史发展的后发性,则使得日本的思想文化始终维持着一种他者意识,在这种意识中明晰并处理自身与他者之间的关系,这为休闲服务意识的形成提供了基础的思考和认知模式。此外,儒家文化背景下的大义名分思想及佛家无常观念下的“一期一会”、“一座建立”、“余情残心”的茶道思想,则为日本休闲服务意识提供了恪守本分、尽忠职守及人文关怀式的待客理念。而在现代日本人内外自我的作用下,生成了契合休闲服务意识的“顾他”心理、以场合及情境为转移和演绎的范式心理、避免对立和摩擦从而过分自我要求的完美主义心理。在另一方面,家与企业之间的同构性、“社会人”身份概念、针对服务行业的服务能力认证制度、顾客对于服务品质的挑剔及高要求,以及“观光立国”政策的实施等因素均促使了休闲服务意识的树立与提升。

李佳雯[6](2019)在《品质电商行业分析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改变了人们生产和生活的方式,并且对传统行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但是近年来,中国电商行业增速趋缓是不争的事实,电商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同质化现象严重,而且传统的电商企业中品质问题仍频频出现,给用户留下不好的购物体验。同时,随着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大量用户的需求正在发生变化,他们已经跨过了低价需求,愿意为优质、品味与健康买单,这部分用户群体为“新中产阶级”。在用户消费需求升级的背景下,中国政府也提出各种政策为品质化的升级提供保障和支持。此外,近几年科技迅速发展,制造业升级迭代,可以为产品提供良好的供应基础。因此,品质电商在这一大环境下迅速发展,其崛起是电商行业同质化、产品质量问题倒逼品质升级、消费需求升级、制造业升级、政府支持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短短两三年的时间内,网易严选、小米有品等众多大型互联网公司孵化的品质电商应运而生。本文旨在通过对品质电商全产业链进行分析调研,运用文献分析法、案例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将品质电商上下游供应链作为分析的逻辑线索,从品质电商兴起的背景,到品质电商供应端、平台端、供给端、以及品质电商的竞争环境,供应链管理和闭合供应链管理等方面进行分析调研,从中详细了解品质电商供应链各个环节的内容。这一分析逻辑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同时,笔者通过问卷调研,对相应环节进行数据支持与分析,从中了解用户对电商行业特别是品质电商的态度,并通过一些问题了解当下用户的购物习惯,从而得出自己的一些建议与总结。综上,笔者通过多种分析调研方法对品质电商行业有了较为充足的了解。品质电商作为一个新兴行业,对其进行系统的分析具有较高的理论意义、实践意义与创新价值。虽然品质电商的模式很有创新性,可以在电商行业同质化竞争激烈的情况下突出重围,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为品质电商今后的发展提供了一些建议,具有启发性。希望品质电商能够保持初心,以为用户提供高品质的产品为己任,充分满足持续升级下的消费需求。

陈志博[7](2019)在《互联网影响下的社区商业更替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我国城市居住区建设也取得了空前的发展,住宅是我国过去三十年中建设规模最大、建设速度最快,且与人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建筑类型。生活水平的日渐提高,使这些新城市住区对周边社区商业也提出了一定时代要求,在居民需求快速变化的今天,受需求端、政策、开发、施工、管理水平等多要素制约,我国存量社区商业和发展模式存在一定程度的滞后,有继续发展与改进的空间。在社区商业这样的发展背景下,恰逢互联网相关产业高速发展,网络应用在不同领域快速普及,不断渗透到现代生活之中,互联网相关的生活服务应用对广大居民日常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其所展现的一些特有优势,对于打破传统社区商业的局限、改善未来发展模式,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本文将从这种线上线下间的相互影响出发,通过多角度的研究,希望对当下更替变化的趋势进行把握,从而对未来结合互联网优势的社区商业良性发展形成一定指引作用。文章首先针对当前发展情况,对相关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框架,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现状作介绍,引出线上线下的相互影响与相对优势的讨论,为后文数据分析寻找切入点。为把握社区商业的变化趋势,作者以所熟悉的合肥市的社区商业作为总体研究对象,互联网相关服务及传统线下社区商业为细分研究对象。选取了合肥市具有代表性的数个案例社区进行调研,获取了相应的研究数据,以所得数据为依据,进行不同时间、不同区位的定量对比研究,过程中使用了数理统计、GIS分析、相关性分析等研究手段,提取数据中的关联与变化,并加以归纳总结,论证了网络服务对传统社区商业的影响客观存在,且不同类型社区商业所受影响也不同,并对此种更替现象进行分类描述。文章的最后总结了当下的变化趋势,结合互联网工具性优势,对社区商业未来发展进行展望,探讨结合互联网的社区商业未来发展模式,重点在于如何分别发挥线上、线下的相对优势,让未来的社区商业更好的服务于社会大众。

王靓婷[8](2019)在《中国快时尚品牌的传播策略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物质生产与消费在当代社会的全面普及,互联网、新媒体与智能技术的发展,现代社会进入了信息化、数字化时代。消费者在物质丰盛与信息爆炸的环境中,他们的消费心理逐渐走向了自我与个性表达的阶段。以快速、时尚、平价为主要特点的快时尚迎合了时代发展与消费需求的变化,在消费社会中得到广泛的认同。ZARA、H&M、UNIQLO等国际快时尚品牌在品牌形象的更新与扩充、产品设计与品牌空间的塑造、新媒介与技术的使用、场景化体验的打造、文化内容的运用等方面做出了许多新的尝试。本土快时尚品牌也开始借鉴国际品牌的成功经验,相继发展出自身的品牌风格和目标市场。但是,与国外快时尚品牌相比,它们在感知消费者的需求与心理变化、信息沟通、产品企划、服务体验等方面还存在着差距。笔者试图通过剖析国际快时尚品牌经典的传播案例来解释其中蕴含的传播思维与传播规律,帮助中国快时尚品牌进行有效传播,避免盲目的机械化复制国外品牌的传播方法与技术手段而引发的新问题。本文首先分析品牌传播的时代背景、消费的象征性并阐述本文的媒介技术观。然后引入快时尚的概念,概述品牌起源与发展以及重要变化。在收集了大量的快时尚品牌资料的基础上,分析国外快时尚品牌传播的基本思路、媒介技术与内容的运用技巧,总结国外知名快时尚品牌的传播规律。接着,本文运用PEST分析、SWOT分析及STP分析方法对中国快时尚的传播环境、快时尚品牌的优势、劣势、机遇与挑战以及本土快时尚品牌的市场细分、各个品牌的目标市场选择与品牌定位进行系统地解析。最后,从品牌形象系统、产品企划与品牌运营、传播媒介三个方面结合本土快时尚品牌的传播问题,提出品牌传播的策略建议。

郑秋锦[9](2018)在《消费者特征、外部情景与刺激对动漫衍生品冲动性购买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动漫衍生品是动漫产品的有机组成部分,而动漫产品则是动漫产业中至关重要的部分,因此动漫衍生品的消费能够有效推动动漫产业的发展。相对于一般产品的理性消费行为而言,冲动性购买是动漫衍生品购买的重要特征。为探讨影响消费者冲动购买动漫衍生品的机理,本文将从消费者的冲动购买行为这一角度入手,分别研究消费者的个体特征、情景因素和营销刺激对消费者的动漫衍生品冲动性购买意愿和冲动购买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与影响路径,探讨消费者感知风险水平对个体特征、情景因素、营销刺激和冲动购买行为间的调节作用。为了达成研究目标,本研究首先以理性消费行为模型为基础,综述了动漫衍生品冲动购买行为的影响因素,归纳为消费者的个体特征、情景因素、营销刺激因素三大类,然后推理出动漫衍生品冲动购买影响因素理论模型。其次,在大量阅读了已有相关研究资料后,依据测量量表开发的原则和基本要求,根据国内外现有的成熟量表,选择适用于消费者的个体特征、情景因素、营销刺激、冲动性购买意愿、冲动购买行为、消费者感知水平的测量量表。以测量量表为基础,征询专家意见并修改之后,终成本文的数据预调查问卷。再次,通过预调查问卷取得的小样本数据,以此为基础对测量量表进行信度、效度检验,并删除部分指标,在此基础上最终得到本文的正式调查问卷。最后,通过大量的问卷调查获得研究数据,运用Amos和SPSS统计分析软件,对本研究的理论模型和研究假设进行检验,并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讨论。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第一,消费者个体特征、情景因素、营销刺激对动漫产品的冲动购买行为具有显着影响。具体表现为:购买冲动倾向和购买情感对动漫产品冲动购买行为均有显着影响;冲动性购买意愿在购买冲动倾向、购买情感和冲动购买行为之间关系起中介作用。时间压力、品牌效应、购物环境对动漫产品冲动购买行为有显着影响;冲动性购买意愿在时间压力、品牌效应、购物环境和动漫衍生品冲动购买行为之间关系起中介作用。产品特征、促销广告、价格刺激对动漫衍生品冲动购买行为均有显着影响;冲动性购买意愿在产品特征、促销广告、价格刺激和冲动购买行为之间关系起中介作用。第二,消费者感知水平对购买冲动倾向、购买情感、时间压力、品牌效应、购物环境、产品特征、价格刺激和冲动购买行为间关系起调节作用;感知水平对促销广告和冲动购买行为之间关系不起调节作用。第三,感知水平与购买情感、购物环境、价格刺激之间的交互作用通过冲动性购买意愿的中介作用,进而影响冲动购买行为,即感知水平在购买情感、购物环境、价格刺激与冲动购买行为之间关系为有中介的调节。本研究对实证研究结果进行了相应的讨论,并就企业进行动漫衍生品开发、设计、生产和营销提供决策建议,为政府正确引导动漫衍生品产业的发展提供支持和参考。

苏慕瑜[10](2018)在《调适与归属:兰州外来穆斯林女性的社会适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现代化与城市化的进程,促使少数民族的社会结构与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也无可避免地冲击到少数民族的传统风俗习惯及其价值观。其中,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城乡二元体制壁垒的打破,资讯与交通网络的改善,这一系列变化激发了西部地区大规模的社会流动。善于经商的穆斯林群体频繁流动于城市与乡镇之间,成为全国流动人口中比率最高的少数民族群体。与此同时,西北地区农村社会转型与现代化生活,为年轻一代穆斯林女性营造了体现自我和独立发展的社会文化空间,点燃了她们对城市自主生活的向往。许多年轻穆斯林女性随着家人到城市谋生或定居,更有不少女性通过婚姻和接受高等教育等途径而留居城市。然而,穆斯林女性在城市追求现代化生活及独立发展时,受到民族习俗、价值观念、性别文化等因素的影响,经常要面对传统与现代化互动中所产生的取舍及调适。她们的生活方式和家庭文化发生了自觉或不自觉的变化,使她们反思传统的性别角色和性别差异,从而激发了她们对身份归属的重构。本文的研究问题主要围绕两个主题展开。第一,在西北穆斯林传统文化影响下的穆斯林女性进入现代化城市后,在传统与现代的交织碰撞中,她们如何调整自己的社会定位,重新建构社会归属。新的归属与观念的重构过程,又对她们的性别与婚姻观念、社会与家庭角色带来怎样的改变,而这些改变对西北穆斯林的整体文化,特别是家庭文化、性别等级关系等方面又发生了怎样的影响。第二,西北地区农村的社会转型如何塑造了城市外来穆斯林女性的调适能力及主体意识,如何理解个体女性的社会适应与社会结构之间的辩证关系。本文最终要探究始于上世纪末的经济发展及城市化进程,给西北地区城市外来穆斯林女性发展空间的拓展及自我意识的提升带来了什么实质效果。本研究采用民族志的调研方法,以都市人类学、女性人类学、文化适应研究为主要理论工具,通过结合女性个人与社会因素的综合分析发现外来穆斯林女性在城市中的适应行为与各种社会结构性因素之间的关系。首先,在充分整理国家发展政策、全球化、城市现代化、穆斯林民族传统等西北地区穆斯林社会转型的整体因素基础上,对外来穆斯林女性在适应历程中的各种选择、策略、主观愿望及自我表述等进行深描,对她们言行背后的意义与逻辑进行挖掘分析。其次,在田野资料的分析过程中,我发现“调适”与“归属”两个概念频繁出现在报道人的叙述中,突出反映了穆斯林女性的意识变化。外来穆斯林女性需要根据城市的文化规则去调整自己的价值观、社会关系以及自身的行为模式,而调整的最终目的是要建立一种新的归属感,使她们在现代与传统、城市与农村之间找到平衡,并且与城市居民建立和谐的互动关系。调查结果显示,西北地区外来穆斯林女性为融入城市生活的调适实践富有强烈的地域及民族色彩,她们的调适行为除了受到女性迁移者个人的文化资本及能力的影响外,更多来自于整体社会的变迁和城市社会文化的形塑。城市就业环境中的性别差异、城市社会对农村女性的刻板印象以及穆斯林社会根深蒂固的性别权利差异等,使得穆斯林女性在城市寻求自主立足的过程显得异常艰辛。一些外来穆斯林女性,只能将城市作为享受青春自由的驿站,最终还是顺应传统返回家乡成为全职家庭主妇。本研究还发现,调适是一个持续的能动过程,女性个体需要不断自我提升并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努力在新环境中建立新的归属与秩序。本文显示婚姻策略是城市外来穆斯林女性最主要的调适手段,她们透过婚姻进入城市生活,改变传统的婚姻策略来经营理想的家庭生活,以此提升自己的家庭生活和社会地位。而教育的功用并不足以让外来穆斯林女性得到一份自给自足的工作,但可以增加和提高她们的个人文化资本与在城市生活的自信心,有助于她们建立新的社会网络和得到城市社会的认可。城市里民族文化传统的多样性与动态性,有利于她们提高对自身民族文化的认识及利用能力。在整个调适过程中,外来穆斯林女性展示了她们为融入城市社会的诸多努力,如乖巧顺从、灵活变通、协商等比较温和的能动策略,循序渐进地获取周围群体的信任以实现自己融入的目标。她们把握分寸,不会因为要达到自己的理想而破坏与家人的良好关系,她们知道安全感与归属的基础均源自于亲属纽带。研究结果显。示,个别女性确实成功提高了自己的家庭地位,并最终实现了现代女性的独立生活。然而,这些个人的改善并没导致整体穆斯林社会里性别惯习及性别等级关系的重构。出于女性安全感及认同感的需求,她们大多自愿选择牺牲一部分个人自由,并在可能被边缘化的情况下,成为民族文化的再生产者,从而在城市里得到家庭和社会整体的认可。再者,我通过考察发现,城市流动穆斯林女性对整体穆斯林的迁移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与贡献。首先,女性为家庭所提供的各种抚养功能满足了家庭所有成员的需要,有利于穆斯林群体在城市定居。同时,她们的迁移也改变了流动穆斯林的家庭文化:妻子开始有更多的决策权和社会活动自由、子女培养观念的转变等。此外,从女性发展的角度来看,国家对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女性有各种关注与照顾政策,女性接受教育的机会明显增多,农村及城市外来女性生活也得以显着改善,因而她们可以相对自由地追求现代化生活。但是,处于从属地位及缺乏经济独立能力的穆斯林女性,需要借助外在力量来拓展她们自身的发展空间和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从而形成有利她们发展的环境。这些改变包括穆斯林社会对女性在家庭中付出的认可与尊重,男尊女卑等传统观念的弱化。而且,政府对西北地区民间组织的引导与监督对外来女性融入城市社会也相当重要。通过倡导一种赋权自立的女性发展模式,提高穆斯林女性的发展与自主意识,从而使她们能够与各民族女性共同参与社会建设,推动西北城乡社会发展。最后,本研究综合利用了社会学、女性研究、社会变迁研究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及研究结果,但整体而言,本研究的学术基础是民族学人类学的民族志理论方法。利用民族志研究所提供的理论方法,我得以深入实践进行田野调查,收集研究所需资料,进行有效的整理分析。我的研究说明,民族志的理论方法在城市人群的研究中相当有效,它在帮助我们发现研究问题并进行深层次的解释的同时,还能引发研究者深刻的自我反思。民族志的理论方法使我能够较为精确具体地呈现外来穆斯林妇女的都市生活面貌及其调适历程,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城市外来穆斯林女性群体的民族特性和发展需要,同时还能为政府相关管理工作提供对策层面的有效咨询。期盼本研究能为丰富国内有关少数民族妇女发展的研究,贡献一份有启发意义的个案,并且激励少数民族女性在发展的崎岖之路上砥砺前行。

二、倾听顾客心声 回归零售根本——2003年中国超市顾客购物行为调查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倾听顾客心声 回归零售根本——2003年中国超市顾客购物行为调查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X公司新零售战略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框架
        1.2.1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2.2 研究框架
    1.3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关于零售企业战略转型的相关研究
        2.1.1 企业战略转型的相关研究
        2.1.2 零售战略转型的相关研究
        2.1.3 零售业态演化的相关研究
    2.2 关于新零售的相关研究
        2.2.1 新零售的概念界定
        2.2.2 新零售的特征分析
        2.2.3 新零售的动因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X公司发展战略变革历程与现状
    3.1 X公司简介
    3.2 X公司发展战略变革历程考察
        3.2.1 资源积累整合期——差异化战略
        3.2.2 快速发展期——密集型发展战略
    3.3 现行战略分析
        3.3.1 现行战略概况
        3.3.2 战略转型方向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X公司新零售战略环境分析
    4.1 X公司宏观环境分析
        4.1.1 政治环境分析
        4.1.2 经济环境分析
        4.1.3 社会环境分析
        4.1.4 技术环境分析
    4.2 X公司行业环境分析
        4.2.1 现有竞争者的竞争
        4.2.2 潜在竞争者的威胁
        4.2.3 替代品的威胁
        4.2.4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4.2.5 消费者的议价能力
    4.3 X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4.3.1 品牌及资源能力
        4.3.2 营销能力
        4.3.3 人才资源能力
        4.3.4 财务能力
        4.3.5 企业文化分析
    4.4 X公司新零售战略的SWOT分析
        4.4.1 市场机会(O)
        4.4.2 市场威胁(T)
        4.4.3 公司优势(S)
        4.4.4 公司劣势(S)
        4.4.5 公司战略选择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X公司新零售战略设计
    5.1 X公司新零售战略目标的制定
        5.1.1 X公司新零售战略愿景、使命和目标
        5.1.2 公司新零售战略总体设计
    5.2 X公司新零售战略关键职能策略设计
        5.2.1 市场开发策略
        5.2.2 客户管理策略
        5.2.3 商品策略
        5.2.4 企业联合策略
        5.2.5 技术开发策略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X公司新零售战略的实施与保障措施
    6.1 X公司新零售战略的实施路径
        6.1.1 实施全渠道营销场景
        6.1.2 构建和运营私域流量池
        6.1.3 打造具有竞争力的供应链
        6.1.4 组建全服务商业联盟
        6.1.5 建设数字化运营管理体系
    6.2 X公司新零售战略的保障措施
        6.2.1 思想保障
        6.2.2 组织保障
        6.2.3 资金保障
        6.2.4 制度保障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L速冻食品公司营销策略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论文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述评
    1.3 理论基础
        1.3.1 4Cs营销理论
        1.3.2 顾客让渡价值理论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技术路线
    1.5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5.1 研究方法
        1.5.2 本文创新点
第2章 L公司现状与营销环境分析
    2.1 L公司概况
        2.1.1 L公司简介
        2.1.2 L公司营销现状
    2.2 L公司营销环境分析-SWOT分析
        2.2.1 优势分析
        2.2.2 劣势分析
        2.2.3 机会分析
        2.2.4 威胁分析
        2.2.5 综合分析
第3章 L公司营销策略问题综合分析
    3.1 L公司营销策略问题综合分析
        3.1.1 访谈和问卷调查设计与分析的理论依据
        3.1.2 访谈设计与分析
        3.1.3 问卷调查设计与分析
    3.2 营销问题分析
        3.2.1 新品销量惨淡
        3.2.2 售价没有优势
        3.2.3 渠道结构单一
        3.2.4 促销活动匮乏
    3.3 营销问题原因分析
        3.3.1 顾客需求了解不足
        3.3.2 产品成本居高不下
        3.3.3 渠道依赖线下直营
        3.3.4 顾客沟通不够重视
第4章 L公司营销策略优化方案设计
    4.1 满足顾客需求
        4.1.1 开展市场调研
        4.1.2 丰富产品组合
    4.2 改善成本管理
        4.2.1 拆分成本要素
        4.2.2 实施成本控制
    4.3 提高购买便利
        4.3.1 夯实线下渠道
        4.3.2 拓展线上渠道
    4.4 开展积极沟通
        4.4.1 加大沟通广度
        4.4.2 加强沟通深度
    4.5 优化前后比较与预期效果分析
        4.5.1 优化前后比较
        4.5.2 预期效果分析
第5章 L公司营销策略优化方案实施及保障
    5.1 实施内容
        5.1.1 实施原则与目标
        5.1.2 实施程序与方法
    5.2 实施保障
        5.2.1 人力保障
        5.2.2 资金保障
        5.2.3 质量保障
        5.2.4 物流保障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访谈问题
附录2 问卷调查表
索引

(3)电商主播属性对消费者在线行为意向的作用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2.1 基础理论
        2.1.1 网络人际传播理论
        2.1.2 虚拟社群理论
    2.2 电商主播相关研究综述
        2.2.1 电商主播的概念
        2.2.2 电商主播的分类
        2.2.3 电商主播的独特性
        2.2.4 电商主播的弊端
    2.3 消费者内在状态研究综述
        2.3.1 消费者认知
        2.3.2 消费者情绪
    2.4 消费者在线行为意向
        2.4.1 消费者行为意向
        2.4.2 消费者在线行为意向
    2.5 电商主播与消费者在线行为意向关系研究文献综述
        2.5.1 相关研究内容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理论模型构建
    3.1 研究设计
        3.1.1 研究问题分析
        3.1.2 研究方法选择
        3.1.3 研究思路设计
    3.2 数据收集
        3.2.1 研究样本选择
        3.2.2 访谈过程设计
    3.3 范畴提炼
        3.3.1 开放式编码
        3.3.2 主轴编码
        3.3.3 选择性编码
        3.3.4 理论饱和度检验
    3.4 模型构建
        3.4.1 模型框架搭建
        3.4.2 模型因素阐释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关系假设提出
    4.1 电商主播属性对消费者内在状态的作用关系假设
        4.1.1 电商主播的魅力属性对消费者内在状态的直接作用
        4.1.2 电商主播的推荐属性对消费者内在状态的直接作用
        4.1.3 电商主播的展示属性对消费者内在状态的直接作用
        4.1.4 电商主播的互动属性对消费者内在状态的直接作用
    4.2 消费者内在状态对其在线行为意向的作用关系假设
        4.2.1 消费者兴奋感对其在线行为意向的直接作用
        4.2.2 消费者价值感对其在线行为意向的直接作用
        4.2.3 消费者信任感对其在线行为意向的直接作用
    4.3 消费者内在状态的中介作用关系假设
        4.3.1 消费者兴奋感在电商主播属性与消费者在线行为意向之间的中介作用
        4.3.2 消费者价值感在电商主播属性与消费者在线行为意向之间的中介作用
        4.3.3 消费者信任感在电商主播属性与消费者在线行为意向之间的中介作用
    4.4 情境因素的调节作用关系假设
        4.4.1 情境因素在消费者兴奋感与其在线行为意向之间的调节作用
        4.4.2 情境因素在消费者价值感与其在线行为意向之间的调节作用
        4.4.3 情境因素在消费者信任感与其在线行为意向之间的调节作用
    4.5 关系假设模型构建及内在机理描述
        4.5.1 模型构建
        4.5.2 机理描述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实证研究设计
    5.1 初始量表设计
        5.1.1 方法选择
        5.1.2 量表开发
    5.2 正式量表形成
        5.2.1 题项斟酌
        5.2.2 题项纯化
        5.2.3 量表确定
    5.3 样本数据收集
        5.3.1 问卷设计
        5.3.2 样本筛选
        5.3.3 数据收集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实证数据分析
    6.1 基本统计分析
        6.1.1 描述性统计分析
        6.1.2 变量相关性分析
        6.1.3 同源偏差分析
    6.2 信度和效度检验
        6.2.1 信度检验
        6.2.2 效度检验
    6.3 关系假设检验
        6.3.1 直接作用关系假设检验
        6.3.2 中介作用关系假设检验
        6.3.3 调节作用关系假设检验
    6.4 检验结果分析
        6.4.1 电商主播属性对消费者内在状态的直接作用关系分析
        6.4.2 消费者内在状态对其在线行为意向的直接作用关系分析
        6.4.3 消费者内在状态的中介作用关系分析
        6.4.4 情境因素的调节作用关系分析
        6.4.5 理论模型修正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研究结论与未来展望
    7.1 研究结论与管理启示
        7.1.1 研究的主要结论
        7.1.2 研究的管理启示
    7.2 研究贡献与展望
        7.2.1 研究的创新之处
        7.2.2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4)个人意识、自我认同与日常生活再造 ——广告生产的社会过程(1978-2018)(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思考缘起、概念界定及逻辑起点
        一、思考缘起
        二、逻辑起点与概念界定
    第二节 问题提出与文献综述
        一、问题提出
        二、相关议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对既有成果的分析与本文研究的关系
    第三节 研究框架和方法
        一、研究框架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的内容、创新与不足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研究的创新之处
        三、研究的不足
第二章 从集体价值到个人意识: 广告生产复归日常生活(1979-1991)
    第一节 重启与转型期的集体价值取向(1979-1983)
        一、政治主导或意义互构: 由《人民日报》的一条广告说起
        二、集体价值取向: 《光明日报》的广告生产(1979-1983)
    第二节 广告生产的生活“新叙事”(1983-1991)
        一、家居生活新想象: 松下电器橱窗广告
        二、流行文化新表达: “燕舞之歌”广告
        三、儿童日常新游戏: 变形金刚的软性广告
    第三节 博弈·徘徊·参与: 个人意识在广告实践中复苏
        一、“家居生活”与广告实践: 博弈协商的现代生活认同
        二、自我价值表达的广告实践: 社群分享与青年认同
        三、偶像崇拜与儿童广告实践: 现代工业与文化认同
    小结
第三章 建构工作-闲暇新关系: 广告生产的生活情境(1992-2001)
    第一节 广告生产与闲暇生活价值
        一、家庭空间市场化: 顺德碧桂园广告项目
        二、闲暇与“美好生活”: 宝洁的中国调查与洗发水广告
        三、整合统一的劳动者日常: “逆流而上”的大宝广告
        四、闲暇与购物关联的“生活想象”: 家乐福的陈列式广告
    第二节 在广告情境中“生活”: 角色、消费实践与认同
        一、角色转换与等级认同: 个人参与碧桂园广告生产的实践过程
        二、能动消费与互构的“生活”认同: 个人参与宝洁广告生产实践
        三、平民认同: 个人参与大宝广告生产的实践动机
        四、现代购物体验的“生活”认同: 个人参与家乐福广告生产实践
    第三节 再思考: 作为“工作-闲暇”分割的广告生产
        一、虚假补偿: 被广告生产分割的孤立“闲暇”
        二、大宝“逆流”: 试图构建“工作-闲暇”统一的日常情境
    小结
第四章 重塑“生活方式”: 日常生活的广告化(2002-2009)
    第一节 打造“生活方式”: 日常生活的广告化过程
        一、休闲生活的广告效果: “不打广告”的星巴克及广告生产
        二、媒体时、空型塑生活圈广告地图: 分众传媒的广告生产
        三、城乡差异与老年生活广告化: 脑白金的“十差广告”奇迹
    第二节 广告化生活实践: 消费者到“生活者”认同
        一、“生活者”的自我表演: 广告化的个人“闲暇”
        二、“生活者”的生活圈广告实践: 延长的时效与分化的认同
        三、城乡关系与子女广告实践: 家庭新关系与情感认同
    第三节 再思考: “生活方式”作为“生活者”认同来源
        一、空间、技术与家庭情感的广告化:“生活方式”的实践性
        二、“生活方式”: 解体与重构的“生活者”认同的框架
    小结
第五章 广告生产再造“个人化”生活(2010-2018)
    第一节 广告生产再造的“个人化日常”
        一、“狂欢节”与幸福“日常”: 十年“双11”广告项目(2009-2018)
        二、“我”的困境“日常”: “11度青春”广告生产项目
        三、温情的“日常”: 《爸爸去哪儿》中的内容化广告生产
    第二节 个人参与广告生产的“个人化”生活实践
        一、“抢红包”与“分享”: 个人时间的“主题化”狂欢实践
        二、制造话题与强制返场: 以广告生产的个人“日常”引导实践
    第三节 再思考: 广告生产的“个人化”生活与意识危机
        一、广告生产的“个人化”生活与抽象的自我意识
        二、个人意识危机: 广告生产的“个人化”生活政治
    小结
第六章 认同困境: 对广告生产再造日常生活的反思
    第一节 广告化日常与自我认同困境
        一、不同历史时期的广告生产与日常实践
        二、自我认同困境的不同内涵与价值对话
    第二节 反思: “趋同·差异”的认同困境来源及历史启示
        一、趋同与差异的认同困境来源
        二、对认同困境的反思及其历史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5)日本休闲服务意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
        一、为何选择日本的休闲服务意识?
        二、哲学-人文学科视角研究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二、外文相关研究综述
        三、总结
    第三节 核心观点与研究思路
第一章 什么是休闲服务意识?
    第一节 休闲服务与一般服务
        一、关于休闲服务的研究
        二、关于一般服务的研究
        三、总结
    第二节 休闲服务意识的界定
        一、关于服务的概念
        二、本文对于休闲服务的概念定义
        三、意识问题
第二章 日本休闲服务意识的特征
    第一节 日本优质休闲服务的案例
        一、服务准备
        二、服务过程
        三、延伸服务
        四、相关事物
    第二节 基于Python获取关于日本休闲服务的描述
    第三节 日本休闲服务意识的主要特质
第三章 日本休闲服务意识的历史考察
    第一节 日本地理环境背景下的文化要素影响
        一、信仰
        二、民族性格
        三、语言
    第二节 以佛、儒为基础的日本哲学、美学思想的影响
        一、他者意识
        二、大义名分思想
        三、“无常观”的美学意识
    第三节 日本本土服务语义演变的影响
第四章 日本休闲服务意识的现代考察
    第一节 日本当代的内在自我与外在自我产生的影响
        一、内在自我
        二、外在自我
        三、总结
    第二节 当代日本职场与休闲服务行业现状的影响
        一、职场
        二、包含休闲服务业在内的服务产业现状
    第三节 全球化背景下访日旅游对于休闲服务意识的影响
第五章 日本休闲服务意识的总结与启示
    第一节 日本休闲服务意识的总结
    第二节 对中国休闲服务意识的启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读期间的科研成果

(6)品质电商行业分析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1 分析背景
        1.1.1 制造业背景
        1.1.2 电商行业背景
        1.1.3 消费背景
        1.1.4 政策背景
        1.1.5 小结
    1.2 研究现状
    1.3 分析方法
        1.3.1 案例分析法
        1.3.2 问卷调研法
    1.4 创新点
第一章 品质电商平台端分析
    1.1 概念定义
    1.2 发展脉络
        1.2.1 探索期
        1.2.2 市场启动期
        1.2.3 高速发展期
    1.3 经营模式
        1.3.1 平台经营模式
        1.3.2 自营模式
        1.3.3 内容经营模式
        1.3.4 多种经营模式并存
    1.4 产品、体验及服务
        1.4.1 视觉呈现
        1.4.2 包装呈现
        1.4.3 产品策略
    1.5 小结
        1.5.1 ODM模式被质疑
        1.5.2 品牌声誉的风险
        1.5.3 法律风险
        1.5.4 控制SKU的数量是难题
        1.5.5 同质化趋势明显
第二章 品质电商供应端分析
    2.1 制造业的转型与升级
        2.1.1 制造业的发展问题
        2.1.2 制造业的升级
        2.1.3 品质电商与制造业同发展
    2.2 技术的发展与影响
        2.2.1 科技革命推动社会进步
        2.2.2 新技术促进品质升级
        2.2.3 新技术满足更多个性化需求
    2.3 小结
第三章 品质电商竞争对手分析
    3.1 传统电商
    3.2 SPA型模式企业
        3.2.1 SPA模式特点
        3.2.2 典型SPA模式企业
    3.3 瑞典原创设计师品牌NOME
    3.4 小结
第四章 品质电商用户分析
    4.1 用户总体特征分析
    4.2 消费升级下的用户分析
        4.2.1 注重品质生活
        4.2.2 喜好个性定制
        4.2.3 注重便捷高效
        4.2.4 追求简约生活
    4.3 消费降级下的用户分析
        4.3.1 消费降级的产生
        4.3.2 消费行为的变化
    4.4 用户的消费趋势
        4.4.1 喜欢两线购买
        4.4.2 注重购物体验
    4.5 小结
        4.5.1 同质化趋势明显
        4.5.2 线下渠道较少
        4.5.3 个性化供给能力不足
第五章 品质电商供应链分析
    5.1 传统的供应链
    5.2 新消费时代的供应链
        5.2.1 形成拉式供应链
        5.2.2 形成柔性供应链
        5.2.3 库存积压变少
        5.2.4 生产模式转变
    5.3 典型品质电商的供应链
        5.3.1 网易严选供应链
        5.3.2 小米有品供应链
    5.4 小结
第六章 品质电商闭环供应链分析
    6.1 闭环供应链的概念
    6.2 品质电商的闭环供应链管理
        6.2.1 产品退回环节
        6.2.2 物流仓储环节
        6.2.3 回收利用环节
    6.3 小结
第七章 针对品质电商发展的建议
    7.1 针对品质电商平台端的建议
        7.1.1 差异化营销
        7.1.2 加强自营品牌建设
        7.1.3 加强产品品控
        7.1.4 把控SKU的数量
    7.2 针对品质电商供应端的建议
        7.2.1 积极探索C2M模式
        7.2.2 进行数字化的转型升级
        7.2.3 完善相关配套保障措施
    7.3 针对品质电商用户的建议
        7.3.1 增加线下的零售场景
        7.3.2 增加个性化服务
        7.3.3 提升电商的社交性
    7.4 针对品质电商供应链的建议
        7.4.1 加强对供应链的把控
        7.4.2 培养供应链管理人才
    7.5 针对品质电商闭环供应链的建议
        7.5.1 提升退换货服务的品质
        7.5.2 物流仓储升级
        7.5.3 改善快递包装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1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7)互联网影响下的社区商业更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提出和研究背景
        1.1.1 课题提出
        1.1.2 研究背景
        1.1.2.1 社区商业的存量问题
        1.1.2.2 互联网+社区商业的蓬勃发展
        1.1.2.3 相关政策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2.2.1 理论意义
        1.2.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对象及内容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内容
    1.4 相关概念的界定
        1.4.1 社区
        1.4.1.1 社区概念及定义
        1.4.1.2 社区的功能
        1.4.2 社区商业
        1.4.2.1 社区商业概念及定义
        1.4.2.2 发展社区商业的意义
        1.4.2.3 社区商业功能
        1.4.3 互联网社区商业
    1.5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5.1 社区商业相关理论
        1.5.1.1 中心地理论
        1.5.1.2 商圈理论
        1.5.1.3 地价理论
        1.5.1.4 同类业态聚集理论
        1.5.2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5.3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6 研究方法和框架
        1.6.1 研究方法
        1.6.1.1 文献资料研究
        1.6.1.2 实例调研
        1.6.1.3 定量分析
        1.6.2 研究框架
第2章 社区商业和互联网发展现状
    2.1 国外社区商业发展
        2.1.1 国外社区商业模式
        2.1.2 国外社区商业特征
    2.2 我国社区商业发展
        2.2.1 我国社区商业潜力
        2.2.2 城市政策与“15 分钟生活圈”
        2.2.3 我国社区商业发展历程
    2.3 我国互联网+社区商业发展
        2.3.1 网络与社区实体零售的增幅
        2.3.2 网络生活服务相关应用
第3章 互联网应用与传统门店相对优势比较
    3.1 社区商业发展影响因素
        3.1.1 社会经济与生产力
        3.1.2 消费需求与文化
        3.1.3 人口特征
        3.1.4 技术水平
    3.2 互联网的工具优势
        3.2.1 搜索阻力的降低
        3.2.2 位置阻力的降低
        3.2.3 供应链优化
        3.2.4 重塑需求
    3.3 线下门店的相对优势
        3.3.1 体验优势
        3.3.2 服务优势
        3.3.3 社交优势
        3.3.4 一站式服务优势
    3.4 线上线下的博弈与融合
        3.4.1 “替代”影响
        3.4.2 “促进”影响
        3.4.3 “改变”或“中性”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案例社区及社区业态调研
    4.1 案例社区
        4.1.1 案例社区介绍
        4.1.2 案例社区选择依据
        4.1.3 案例社区基本情况
    4.2 案例社区调研介绍
        4.2.1 义仓小区地块
        4.2.1.1 义仓小区基本情况
        4.2.1.2 周边情况
        4.2.1.3 社区商业分布及业态调研
        4.2.2 琥珀山庄地块
        4.2.2.1 琥珀山庄基本情况
        4.2.2.2 周边情况
        4.2.2.3 社区商业分布及业态调研
        4.2.3 西园新村地块
        4.2.3.1 西园新村基本情况
        4.2.3.2 周边情况
        4.2.3.3 社区商业分布及业态调研
        4.2.4 国际花都地块
        4.2.4.1 国际花都、绿怡居基本情况
        4.2.4.2 周边情况
        4.2.4.3 社区商业分布及业态调研
        4.2.5 绿城桂花园地块
        4.2.5.1 桂花园基本情况
        4.2.5.2 周边情况
        4.2.5.3 社区商业分布及业态调研
        4.2.6 包河苑地块
        4.2.6.1 包河苑基本情况
        4.2.6.2 周边情况
        4.2.6.3 社区商业分布及业态调研
        4.2.7 东海星城地块
        4.2.7.1 东海星城基本情况
        4.2.7.2 周边情况
        4.2.7.3 社区商业分布及业态调研
        4.2.8 滨湖世纪城地块
        4.2.8.1 滨湖世纪城基本情况
        4.2.8.2 周边情况
        4.2.8.3 社区商业分布及业态调研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调研社区商业变化统计研究
    5.1 总体变化
        5.1.1 不同时期案例社区对比
        5.1.2 不同区位案例社区对比
    5.2 商业设施形态的变化
        5.2.1 摊点、自发业态数量明显下降
        5.2.2 周边商业街、商业中心数量增多
        5.2.3 楼宇经济的发展
    5.3 经营主体组织形态变化
        5.3.1 连锁经营类数量增加
        5.3.2 单业态迷你化趋势
    5.4 经营内容的变化
        5.4.1 服务类业态比重
        5.4.2 商品类业态比重
        5.4.3 业态类型的更替
    5.5 具有特殊性质的业态数量变化
        5.5.1 高频次需求的业态类型
        5.5.2 具有偶发性的业态类型
        5.5.3 改善型服务类业态
    5.6 数据变化与选择倾向相关性研究
        5.6.1 调研业态分类统计
        5.6.2 居民选择倾向性调研
        5.6.3 相关性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互联网视角下的社区商业发展特征展望
    6.1 回归商业本质
    6.2 商业设施形态的发展
        6.2.1 多中心化趋势
        6.2.2 进一步的扩散
        6.2.3 立体商业空间的发展
    6.3 业态特征的发展
        6.3.1 多元化、多样化
        6.3.2 体验化、社交化
        6.3.3 智能化、无人化
    6.4 组织形态的发展
        6.4.1 社区连锁商业的进一步发展
        6.4.2 特色与定制化业态的发展
        6.4.3 不同性质需求的异质化发展
    6.5 其他社区支持的发展
        6.5.1 社区物流
        6.5.2 社区金融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引用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8)中国快时尚品牌的传播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现状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研究的理论意义
        1.3.2 研究的实践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框架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的重难点与创新点
        1.6.1 研究的重点
        1.6.2 研究的难点
        1.6.3 研究的创新点
2 研究的时代背景与理论分析
    2.1 快时尚研究的时代背景
        2.1.1 消费社会的四个阶段
        2.1.2 消费心理的转变
        2.1.3 大众的分裂与消费的阶层化
    2.2 品牌消费的象征性
        2.2.1 购买品牌是一种符号消费行为
        2.2.2 品牌通过意义生产实现差异化
        2.2.3 消费行为具有明显的价值导向
    2.3 品牌传播研究的媒介观
        2.3.1 媒介即人的延伸
        2.3.2 媒介即讯息
        2.3.3 媒介环境的“整体场”特性
3 国外快时尚品牌的传播规律
    3.1 快时尚概述
        3.1.1 快时尚的普及与扩张
        3.1.2 快时尚化与“超快时尚”
        3.1.3 多品牌战略与混合业态运营趋势
    3.2 国外快时尚品牌传播的基本思路
        3.2.1 使用统一的品牌形象系统
        3.2.2 以品牌价值为核心输出产品
        3.2.3 将店铺作为品牌展示空间
        3.2.4 积极开展品牌合作活动
    3.3 媒介技术与文化内容的运用
        3.3.1 导入多种新的媒介技术
        3.3.2 采用生活化与场景化的叙事方法
        3.3.3 利用文化内容不断强化品牌价值
        3.3.4 借助共享意识实现协同消费
4 中国快时尚品牌的传播现状分析
    4.1 传播环境PEST分析
        4.1.1 国家政策与政治环境
        4.1.2 经济势态与行业环境
        4.1.3 社会环境与消费表征
        4.1.4 科学技术环境
    4.2 品牌SWOT分析
        4.2.1 中国快时尚的优势
        4.2.2 中国快时尚的问题与不足
        4.2.3 中国快时尚拥有的机遇
        4.2.4 中国快时尚面临的挑战
    4.3 品牌STP分析
        4.3.1 消费市场细分
        4.3.2 目标市场选择
        4.3.3 品牌与产品定位
5 中国快时尚品牌的传播之道
    5.1 品牌形象系统的传播策略
        5.1.1 明确品牌形象与核心理念
        5.1.2 定期更新品牌视觉形象系统
        5.1.3 将品牌打造为意义互动场
    5.2 产品企划与品牌运营策略
        5.2.1 建立全方位多渠道的信息触点
        5.2.2 利用细节表达品牌的差异性
        5.2.3 基于精简思维实施结构化布局
    5.3 品牌传播的媒介策略
        5.3.1 建立社交化的融媒态传播模式
        5.3.2 灵活利用技术手段打造极致体验
        5.3.3 成为善于连接的情感化品牌
6 对中国快时尚品牌传播研究的后续思考
    6.1 论文的脉络与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消费者特征、外部情景与刺激对动漫衍生品冲动性购买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动漫衍生品是动漫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
        1.1.2 动漫衍生品的多样性促进了消费者冲动购买行为的发生
    1.2 选题的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1.3.1 研究的目标
        1.3.2 研究的方法
        1.3.3 研究的内容和技术路线图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消费行为相关理论
        2.1.1 理性行为理论
        2.1.2 符号消费理论
        2.1.3 冲动购买行为
    2.2 动漫衍生品的相关综述
        2.2.1 动漫
        2.2.2 动漫衍生品
        2.2.3 动漫作品与动漫衍生品开发之间的关系
    2.3 动漫衍生品消费行为的相关综述
        2.3.1 儿童的动漫衍生品消费行为
        2.3.2 青少年的动漫衍生品消费行为
        2.3.3 成人群体的动漫衍生品消费行为
    2.4 冲动购买行为影响因素综述
        2.4.1 消费者个体特征
        2.4.2 情景因素
        2.4.3 营销刺激
    2.5 研究评述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研究方案设计
    3.1 理论模型框架
        3.1.1 理论模型的基本框架
        3.1.2 理论模型的构建
    3.2 研究假设的提出
        3.2.1 冲动性购买意愿与冲动购买行为的研究假设
        3.2.2 个体特征的研究假设
        3.2.3 情景因素的研究假设
        3.2.4 营销刺激的研究假设
        3.2.5 感知水平的研究假设
        3.2.6 假设汇总及实证模型构建
    3.3 测量量表发展
        3.3.1 个体特征的测量
        3.3.2 情景因素的测量
        3.3.3 营销刺激的测量
        3.3.4 冲动性购买意愿与冲动购买行为的测量
        3.3.5 感知水平的测量
    3.4 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
        3.4.1 问卷设计
        3.4.2 预调研
        3.4.3 正式调研
    3.5 有中介的调节效应检验
        3.5.1 中介效应检验
        3.5.2 有中介的调节效应检验
        3.5.3 本文检验步骤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样本数据分析及测量模型检验
    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4.1.1 样本数据年龄分布
        4.1.2 样本数据性别分布
        4.1.3 样本数据婚姻状况分布
        4.1.4 样本数据受教育程度分布
        4.1.5 样本数据职业分布
        4.1.6 样本数据月收入分布
    4.2 正态性检验
    4.3 多重共线性检验
    4.4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4.5 各因素测量模型检验
        4.5.1 个体特征维度的测量模型检验
        4.5.2 情景因素维度的测量模型检验
        4.5.3 营销刺激维度的测量模型检验
        4.5.4 调节变量感知水平
        4.5.5 中介变量和冲动购买行为
        4.5.6 各因素测量模型检验结果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实证研究
    5.1 问卷信度、效度分析
        5.1.1 信度分析
        5.1.2 效度分析
    5.2 感知水平在个体特征和冲动购买行为之间有中介的调节效应检验
        5.2.1 感知水平在购买冲动倾向和冲动购买行为之间有中介的调节效应检验
        5.2.2 感知水平在购买情感和冲动购买行为之间关系有中介的调节效应检验
    5.3 感知水平在情景因素和冲动购买行为之间有中介的调节效应检验
        5.3.1 感知水平在时间压力和冲动购买行为之间有中介的调节效应检验
        5.3.2 感知水平在品牌效应和冲动购买行为之间有中介的调节效应检验
        5.3.3 感知水平在购物环境和冲动购买行为之间有中介的调节效应检验
    5.4 感知水平在营销刺激和冲动购买行为之间有中介的调节效应检验
        5.4.1 感知水平在产品特征和冲动购买行为之间有中介的调节效应检验
        5.4.2 感知水平在促销广告和冲动购买行为之间有中介的调节效应检验
        5.4.3 感知水平在价格刺激和冲动购买行为之间有中介的调节效应检验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贡献与创新
    6.3 研究启示
        6.3.1 重视消费情感反应,推行差异营销策略
        6.3.2 突出动漫符号特征,强化产品品牌效应
        6.3.3 改善动漫购物环境,提高营销服务质量
        6.3.4 重视动漫促销活动,刺激冲动购买行为
        6.3.5 合理运用价格刺激,降低购买选择成本
        6.3.6 限时促销折扣并行,加大情景购买营销
        6.3.7 降低感知风险因素,提高冲动购买水平
    6.4 研究不足和展望
        6.4.1 研究不足
        6.4.2 研究展望
    6.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动漫衍生品消费行为调查问卷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10)调适与归属:兰州外来穆斯林女性的社会适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与研究问题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框架及主要概念界定
    四、研究地点及研究对象
    五、研究方法
    六、现实价值与学术价值
第一章 西北社会转型下的穆斯林女性迁移
    第一节 西北农村变迁与人口迁移
        一、城镇化进程
        二、户籍制度改革
        三、农业改革及劳务输出
    第二节 兰州:穆斯林女性寻找理想及归属之地
        一、多民族杂居交融的古都
        二、充满活力机遇的省会城市
        三、有限的选择与家长的顾虑
    第三节 多样的迁移途径
        一、随迁型:与家人共同奋斗
        二、自主发展型:在城市学习的单身女性
        三、上进奋斗型:在城市工作的母亲
    小结
第二章 进城后的调适策略与归属建构
    第一节 不自觉的疏离
        一、陌生城市里的熟悉家园
        二、不变的社会关系网络及归属
        三、无形的界线与过客心态
    第二节 被边缘化的女性群体
        一、城市里的失学少女
        二、社会分层及群体内部差异
        三、公益机构及其对边缘群体的帮扶
    第三节 融入城市化生活
        一、品味的追求及对城市的归属
        二、女性权益的重视
        三、民族归属感的弱化
    第四节 传统与城市文化的整合
        一、民族传统与城市文化的交融
        二、新的生活秩序
        三、灵活互谅的人际交往
    小结
第三章 女性教育与社会调适能力
    第一节 20世纪90年代西北穆斯林地区的基础教育
        一、女童教育落后的综合因素
        二、家庭为主的传统女性规范
        三、荣誉观念与性别区隔
    第二节 21世纪初西北农村的女童教育改善
        一、作为地方发展指标的女性教育
        二、女童培养观念的转变
        三、民族文化教育的现代化
    第三节 女性教育与城市适应
        一、就业市场的性别差异
        二、语言、信息技术与适应能力
        三、能动性的增强
    小结
第四章 城市生活中婚姻策略的转变
    第一节 穆斯林的传统婚姻策略
        一、成人礼
        二、家族及群体的事务
        三、早婚习俗及其实践逻辑
        四、女性成功及价值的象征
    第二节 待嫁姑娘的婚姻策略
        一、为逃避早婚命运而学习
        二、自主与归属之间的张力
        三、跳出传统婚姻束缚的尝试
    第三节 已婚女性的家庭生活策略
        一、“嫁得好”也要“干的好”
        二、家庭分工的改革
        三、少生精养的育儿策略
    小结
第五章 文化传统变迁下的女性归属重构
    第一节 城市穆斯林的宗教习俗及其文化特点
        一、和而不同的多元形态
        二、宗教文化的理性实践
        三、宗教对社会作用的再认识
    第二节 文化自觉与性别文化重构
        一、走出“厨房”的文化传承者
        二、现代“贤妻良母”的新典范
        三、全球化下的性别文化认同
    第三节 服饰象征与归属重构
        一、多重的象征意义
        二、西北地区的实践及含义
        三、传统与现代的糅合
    小结
结论
    一、个人调适与社会结构的关系
    二、女性能动性的探讨
    三、女性发展与管理对策
    四、迁移穆斯林女性的影响与贡献
    五、都市迁移人口研究理论的思考
附录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倾听顾客心声 回归零售根本——2003年中国超市顾客购物行为调查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X公司新零售战略转型研究[D]. 吴静. 山东财经大学, 2021(12)
  • [2]L速冻食品公司营销策略优化研究[D]. 程薇.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1(11)
  • [3]电商主播属性对消费者在线行为意向的作用机理研究[D]. 韩箫亦. 吉林大学, 2020(03)
  • [4]个人意识、自我认同与日常生活再造 ——广告生产的社会过程(1978-2018)[D]. 陈凌.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0)
  • [5]日本休闲服务意识研究[D]. 贝力. 浙江大学, 2020(05)
  • [6]品质电商行业分析报告[D]. 李佳雯. 浙江工业大学, 2019(03)
  • [7]互联网影响下的社区商业更替研究[D]. 陈志博. 合肥工业大学, 2019(01)
  • [8]中国快时尚品牌的传播策略研究[D]. 王靓婷. 海南大学, 2019(04)
  • [9]消费者特征、外部情景与刺激对动漫衍生品冲动性购买的影响研究[D]. 郑秋锦. 华侨大学, 2018(01)
  • [10]调适与归属:兰州外来穆斯林女性的社会适应研究[D]. 苏慕瑜. 兰州大学, 2018(10)

标签:;  ;  ;  ;  ;  

倾听顾客心声,回归零售本源——2003年中国超市顾客购物行为调查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