兖州全力推进绿色通道建设

兖州全力推进绿色通道建设

一、兖州市全力推进绿色通道建设(论文文献综述)

王振鹏[1](2020)在《宁阳县乡村旅游发展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市场经济体系不断完善,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来促进乡村振兴,越来越成为我国地方政府推动基层社会现代化转型的有效途径。近年来,山东省宁阳县着力挖掘开发特色旅游资源,将旅游产业纳入全县十强产业,成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点。尽管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旅游市场开发、相关利益主体现状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成为宁阳县乡村旅游进一步发展的阻碍。因此本文以宁阳县乡村旅游发展为切入点,综合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调查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较为全面地分析了宁阳县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及问题,并提出相关的对策及建议。本文主要由以下五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阐述研究背景、目的意义以及研究方法和内容,通过查阅梳理相关文献资料,明确乡村旅游的基本概念及相关理论基础。第二部分,分析了宁阳县乡村旅游发展的资源条件、产业特征及其典型模式。在对宁阳县区位条件、自然环境、交通情况、经济发展水平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宁阳县乡村旅游的产业特征、主要发展模式,并对宁阳县乡村旅游发展较为成熟的东疏镇胡茂村、吴村圣地农庄以及蒋集友邦田园综合体项目等典型案例逐一阐述分析。第三部分,通过前期调查问卷的数据统计,对宁阳县乡村旅游客源、经营主体以及当地居民进行了细致分析,从而了解了多元相关利益主体的基本现状和现实需求。第四部分,在前文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归纳概括宁阳县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如乡村旅游客源市场的自然与经济局限性问题、乡村旅游产品的内容与形式创新性问题、乡村旅游产业链的延伸与旅游产品品质提升问题以及乡村旅游地居民参与旅游发展的积极性与规范性问题等四个方面的问题。第五部分,结合宁阳县乡村旅游发展实际和现实需求,探讨宁阳县进一步发展乡村旅游的对策建议。一是通过明确宁阳县乡村旅游市场定位、构建宁阳县乡村旅游品牌体系和制定宁阳县乡村旅游市场营销战略进一步拓宽宁阳县乡村旅游市场;二是通过发展观光游览型、休闲度假型以及文化体验型旅游产品完善建设宁阳县乡村旅游产品体系;三是通过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建立健全投融资相关机制以及合理规划乡村旅游地居民利益等举措,充分调动相关利益主体的积极性;四是从交通、住宿、接待、餐饮等角度出发,详细制定出完善乡村旅游配套设施的合理性建议。

贾国伟[2](2019)在《旅游集散中心对大同市城乡空间融合的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社会的演变历程中,城乡关系占据重中之重的位置,并且在根源上关系到国家的进步。自21世纪开始,我国在城乡关系的协调上投入极大的关注,大力支持城乡空间融合。大同市于2015年8月筹备成立旅游集散中心,作为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新兴旅游组织,其功能和不断完善,社会影响不断扩大,成为本市及周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助推器,其作用在促进大同市城乡空间融合的很多方面中均可以明显看出。在这个基础上,此篇报告整体归纳了此领域的增长极和点轴开发理论的,并且从实际情况出发,通过理论和实践、系统和整体相结合的方法,系统研究旅游集散中心在促进大同市城乡空间融合发展当中的作用,为更好地利用旅游集散中心的发展带动和促进农业和农村跨越式发展、推动城乡在经济、社会、产业、空间布局、生态等多个领域的结合,以及深入推动该市城乡空间改革进展做出适当的建议。此报告针对当前大同市城乡空间融合的进展与特定情况,系统研究了旅游集散中心对不同方面的工作产生的意义,并对我市城乡空间融合发展和旅游集散中心发展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梳理和实证研究,形成结论。考虑到城乡空间融合涉及面比较广,所以本文引入区域经济理论当中的增长极——点轴开发理论作为立足点,研究在该市城乡空间融合中旅游集散中心产生的意义,从而得出较为精进、更加全面、更具有说服力的结论。

宋艳欢[3](2019)在《全域旅游背景下北镇市城乡空间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城乡空间由城镇和乡村及其腹地组成,承载着“生产、生活、生态”等功能,是城乡活动的载体。在全域旅游、乡村振兴等宏观发展背景下,城乡空间面临无序扩张、生态环境等发展问题,城乡空间要实现向集约化、高效化、生态化和系统化等方向发展,城乡空间要素需要在区域之间实现更自由地、开放地组合与优化,进而引导城乡空间转型优化与升级。城乡空间注重自然资源与社会活动之间的关系,城乡空间结构和布局也更加注重城镇和乡村发展以及与城乡生态保护之间的协调统筹。城乡空间应该是开放的,交通、产业、文化、资源等发展要素在城乡地域内流通、转换和循环;城乡空间中各组成要素良性互动、高效运作,彼此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呈现关联性、组合互动产生强大的能量。城乡空间是社会活动的载体,为其提供居住、工作、生产、娱乐、休闲、观光等各种功能空间。随着国家全域旅游发展战略的提出,传统的旅游景点的模式已转型为全域旅游模式。北镇市是“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其市域范围内旅游资源丰富,如何将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实现产业融合发展,这些问题都对城乡地区如何进行空间优化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域旅游导向下的城乡空间更具有功能多元化、复合化的特点。本文以城乡空间优化为研究内容,以北镇市为研究对象,立足于北镇市城乡空间现状发展存在的问题,在全域旅游的发展背景下,研究如何对北镇市城乡空间进行优化,提高城乡空间的发展效率。文中重点阐述全域旅游、城乡空间、城乡空间结构优化、城乡空间布局优化等核心概念,并对相关案例、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研究,对全域旅游发展背景下的城乡空间整体发展趋势进行研判,在此发展目标下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北镇市城乡空间发展现状进行评价,得出北镇市在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等空间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全域旅游发展的视角下分析城乡空间发展的内涵,全域旅游对城乡空间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空间的发展诉求,提出全域旅游的空间发展策略,梳理北镇市城乡空间结构优化和城乡空间布局优化的影响因素,结构优化分别从“节点、轴线、域面”三方面优化城乡空间结构,整合空间布局优化形成以产业发展带、产业园区为核心的生产空间,以城镇居民生活区和乡村聚落为主的生活空间,以自然风景区和河流水系等为核心的生态空间。

朱娉婷[4](2018)在《商业银行担保圈风险防范与化解 ——以A银行济宁分行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我国商业银行发展起步较晚、经营管理水平有限,在经济上行时期,持续加大的社会融资需求和不断加剧的市场竞争压力造成商业银行盲目放贷,忽视债权风险而极力换取市场份额的现象屡见不鲜。近年来,受经济周期波动国内外经济持续下行,上行期积累的风险隐患逐步暴露,其中担保圈风险表现更为明显,逐步成为威胁地方金融稳定和经济复苏发展的重要因素,探索商业银行担保圈风险防范与化解问题迫在眉睫。作为病态的保证担保行为,担保圈的形成原因主要归咎于法律、机制和主体等六个因素,分为连环互保、交叉担保和集团担保三种类型,呈现出区域和行业集中、担保关系隐蔽和复杂、风险易发和蔓延、危害性大且化解周期长四个特性。在防控时必须遵循分级对待、一圈一策、全程防控、持续压降以及主体联合五项原则,按照“四步工作法”做好风险识别,运用“6C信用计量法”和信用等级系数法进行测算和评估,并综合四项化解策略进行处置化解。为了更好的将理论运用于实践,本文还利用大量实例对风险识别和测算进行模拟说明,并以A银行济宁分行为例展开实证分析,详实分析评价了A银行济宁分行担保圈风险防范和化解工作的得失,以期对商业银行担保圈风险防控提供参考。

皇甫睿[5](2018)在《从传统到现代:生态扶贫语境下的生计变迁研究 ——以湘西保靖县黄金苗寨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贫困问题和生态问题的凸显,作为世界经济强国的中国,近年来提出“生态扶贫”的扶贫方针与政策,受到世人的关注。“生态扶贫”概念的提出有其特定的历史和现实背景,同时也是当今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若要正确理解“生态扶贫”的内涵,找到合适的“生态扶贫”路径,首先应该对此前的扶贫理论、指导思想、扶贫手段等进行全方位的梳理。此前中国的相关决策者、执行者和专家学者从扶贫理论的建构到扶贫路径、手段的选择与实施,都做出了富有成效的努力,同时也获得了一定成就。此前的相关研究,主要受西方发展经济学“现代化理论”的影响深远,该理论主张发展中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应该接受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文化价值观等,完成“传统”向“现代”的转变,走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发展道路。并将这样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扶贫实践,进而衍生出“梯度理论”、“工业反哺农业”、“传统-现代二元对立”等相关理论指导思想,辐射出农业的现代化、工业化发展模式,以及“企业公司+农户”的帮扶措施等。然而,面对的结果却是贫困问题和生态问题仍然没有获得根本上的解决,反而还伴生了更多的社会问题。那么,西方发展经济学的理论思想是否适用于中国国情,是否适用于中国的农业发展和“生态扶贫”实践,则值得深入探讨与反思。西方发展经济学理论产生于二战后,西方发达国家将第三世界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作为其研究对象,旨在拉拢、控制这些国家站在自己阵营,以在与社会主义国家阵营的对峙中获得有利地位,甚至达到称霸世界的目的。而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传统、多民族融合的社会主义国家,西方发达国家控制下的第三世界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有着本质的区别。发展经济学应用于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扶贫开发显然都不合时宜。当下,中国的十四个连片贫困特区大部分位于少数民族地区,也基本处于传统的第一产业区,其生态系统和文化系统存在显着的差异性。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家推行的扶贫开发必然是凭借汉文化对异文化区域所从事的开发活动,必然涉及跨民族、跨文化、跨区域的活动事项。从生态民族学的视角来看,不同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发展与稳态延续,是各民族成员在其所处的生态系统中,在超长的历史时段内,为满足当事民族全体成员生存与繁衍的需求,凭借各民族文化在对当事民族的生态系统进行不断适应、改造与利用的产物。这样的民族共同体,即为斯图尔德所称的“文化生态”共同体。“文化生态”共同体是一个个相对独立完整的自为体系,必然表现为在自身特有信息系统的节制下,不断从外界获取物质与能量,而进行的有序、有节制的交换与重组。各民族的文化系统正是其自身特有的信息系统,是维系整个共同体自为体系自我运行的内生动力,也是“文化生态”共同体内部各个组成部分网状交织的粘合剂。这样的文化系统同时也会受到所处自然生态系统的制约与模塑,而不会肆意干预其所处的自然生态系统。因而,该文化系统中共同体成员的观念意识,一方面会受到所处自然生态系统的制约,另一方面则会引导共同体成员选择某种资源利用方式(经济样式),从而使得共同体内部逐渐形成与之相适应和匹配的技术系统和组织系统。这样的“文化生态”共同体必然具有特定的地域性、特定的民族归属性、整体性、功能性和稳定性等特点。历史证明,“文化生态”共同体能够稳态延续上千年的基本前提是,以其特有文化为主导,推动共同体内部的有序运行,并维系其共同体基本结构的稳固。可见,这些地区的贫困问题和生态问题绝对不是纯经济问题,也绝对不能凭借单一的经济手段或措施来加以解决。论文主要由七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主要针对当前扶贫工作中遗留的负面问题进行阐述,对相关问题的研究和国内外动态进行文献梳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生态扶贫”的全新理解和认识。第二至第五部分,将湘西保靖县黄金苗寨作为研究对象,将其视为一个完整的“文化生态”共同体,以其几百年的生计变迁为切入口,分别从历史进程、生态背景和文化变迁的三个维度,深入分析该苗族村寨每一次生计变迁的内外部动因和时代背景,探明变迁前后两种生计方式之间的传承、变化关系,揭示生计变迁后相应社会制度框架下的贫困问题和生态问题。最终发现,当这个“文化生态”共同体当面临来自外部力量的冲击,其力度与方式没有触碰共同体的内部核心结构,共同体的文化系统则有自主能力随即做出相应的调整,在传统生计的基础上适当吸收、改造外来文化因子为其所用,这样并不会阻碍或扰乱共同体内部的自行运行,贫困问题和生态问题也并不明显。而当外来因素对这些特定区域、特定人群所拥有文化系统的核心结构改变或破坏,传统生计自然遭到摒弃,那么共同体内部的自我运行则会受阻,表现为贫困问题和生态问题显着。特别是在西方发展经济学理论指导下,在中国形成的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发展思路,应用于农业发展和扶贫实践工作,会导致贫困问题和生态问题陷入恶性循环之中。通过结合历时态和共时态的研究分析,一步步破除西方的发展主义神话,揭示西方发展经济学理论在中国扶贫开发中的虚伪面具。第六部分针对前面的论述研究,对黄金村今后的扶贫发展路径提出建议。最后一部分得出结论,西方的工业化发展道路,西方的发展经济学理论并不适用于中国的农业发展和“生态扶贫”;中国的“生态扶贫”应该从国情出发,摆脱西方主流经济学理论的束缚,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发展道路。人类本身就置身于千差万别的文化系统和生态系统之中。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不是要将各民族文化化异为同,也不是求同存异,而是在承认并尊重各民族文化间存在的差异性和特殊性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各自擅长的方式和利用各自的优势资源,来参与人类现实整体性、多元一体化的宏伟叙事。传统的并不都是糟粕,对贫困地区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吸收和保留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必须建立在共同体成员所生息的生态系统健康、稳定、有序运行的基础上,去考虑如何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接轨,而不是为其寻找一个并不适合的“替代方案”。以此为鉴,旨在为当下的“生态扶贫”提供全新的思路与有效借鉴,促进“生态扶贫”终极目标的实现,以及推动现代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

葛倍辰,李东徽,张敬丽,杜娟[6](2018)在《创意产业园公共空间中的模糊空间设计初探——以南京1865创意产业园为例》文中提出文章以创意产业园的主要使用者—创意阶层的心理需求及行为模式为出发点,运用模糊空间理论,对创意产业园公共空间设计提出一些指导性的建议,并通过对南京1865创意产业园的几个公共空间的实地调研分析,针对现有空间提出了一些改造意见。

徐百川[7](2017)在《山东省济宁市精准扶贫政策实施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考察后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概念,做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精准扶贫是粗放扶贫的对称,是根据不同地区贫困人口的不同情况,优化整合扶贫资源后运用科学有效的方式程序对扶贫对象进行精准识别、精准帮扶以及精准管理的脱贫治理方式。自精准扶贫的概念提出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出台一系列文件推动这一方针政策落到实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指出,到2020年我们要实现全国7000万贫困人口全面脱贫。要实现这个目标,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国正处于脱贫攻坚战的关键时期,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为达成这个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各省市均立下了军令状,需要全国各地积极开展扶贫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政策,精确识别各个贫困目标,有针对性地实施帮扶措施,确保贫困人口脱贫。本文选取济宁市为研究对象,在治理的视角下,对该市的精准扶贫政策进行了实地研究。从对济宁市农村贫困现状入手,对贫困群体、生活特征等方面进行了具体分析,对济宁市农村扶贫工作现状进行了分析,概括了扶贫过程、成效、具体做法。通过对济宁市扶贫开发现状的深入调查,较为全面地阐述分析该市扶贫开发的经验以及取得的成效,同时指出其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国内外扶贫理论和治理理论,构建了对济宁扶贫研究的理论基础,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为进一步推进济宁当地扶贫开发工作建言献策,也为同类地区扶贫开发工作的开展提供借鉴。同时,本文对济宁市扶贫开发的做法和成效全面总结,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廖永伦[8](2016)在《基于农村就地城镇化视角的小城镇发展研究》文中提出城镇化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世界各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本文以新型城镇化为背景,以农村就地城镇化路径的视角为切入点,着重对农村就地城镇化的载体──小城镇──的发展进行深入研究。首先,详细分析阐述了中国城镇化面临的国际国内背景,指出当前中国城镇化面临的新特点和新趋势,提出了亟待解决的系列问题。第二,辨析了城市化、城镇化与农村城镇化;异地城镇化、就地城镇化与就近城镇化;农村就地城镇化与小城镇等几组概念,并首次对异地城镇化、就地城镇化与就近城镇化作了明确的空间范围界定和空间层次分析,提出了小城镇是就地城镇化的主要载体观点。系统梳理了国内外相关城镇化、农村就地城镇化和小城镇发展的经典理论和经验模式,为本课题研究提供理论支撑和经验借鉴。第三,重点分析研究了小城镇发展的外在关联和内在建构。小城镇发展与国家整个城镇化进程中的战略选择和政策环境等外在因素紧密相关,包括与国家选择何种城镇化道路、小城镇在农村就地城镇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小城镇与大中城市的关系以及小城镇与农村的关系等,这些因素直接或间接影响小城镇体系构建、模式形成、产业支撑和规划建设等方面;进一步深入分析研究了小城镇内部建构问题,认为这是小城镇发展的关键。提出必须构建起适合农村就地城镇化发展的小城镇体系,进行合理的空间分层,完善小城镇的功能;选择适合不同地域小城镇发展的类型模式;建立小城镇发展的动力机制,大力发展产业;加大小城镇规划建设力度,创新小城镇基础设施和居民住宅建设模式,规划建设功能完善、产业发展、人文特色、生态和谐的美丽小城镇,为农村人口迁移到小城镇实现就地城镇化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最后,提出促进新型小城镇发展的对策建议,认为应加快小城镇户籍制度、土地制度、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投融资体制机制、行政管理体制等方面的改革与创新,为农村就地城镇化路径的实施和小城镇发展提供体制机制和制度保障。通过上述系统分析研究,最后得出结论:在国内外背景发生重大变化,国家重视发展小城镇的情况下,农村剩余劳动力迁移意愿和迁移方向发生明显变化。中国城镇化路径模式已经发生转变,从传统异地城镇化主导的路径模式逐渐转向农村就地城镇化的路径模式,以小城镇为载体的农村就地城镇化路径符合中国的现实发展要求,能够满足老百姓实现城镇化的愿望和需求,是实现新型城镇化战略目标的现实路径选择。

陶俊,林玥玥[9](2015)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湘湖生态环境保护的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要求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中。湘湖作为杭州的生态之湖、景观之湖、文化之湖,在生态环境保护上,既要重视环境管理政策的制定,也要注重生态环境工程的实施。就当前而言,推进企业搬迁和转型升级,减少工业点源污染;发展环湖生态农业,做好农业面源控制;完善截污纳管,治理生活线源污染;建设湖泊湿地,提高湘湖生态自我修复能力;建立完善生态补偿制度,鼓励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湘湖生态环境保护……都是当务之急。

裔兆宏[10](2013)在《美丽中国样本》文中研究说明引子伯禹愎鲧,夫何以变化?纂就前绪,遂成考功。何续初继业,而厥谋不同?洪泉极深,何以(?)之?……河海应龙?何尽何历?鲧何所营?禹何所成?这是屈原在《天问》中几句关系治水的诘问。我始终相信苍天有眼。大自然的一切变化,都是有规律的,任何对大自然的犯罪行为,都将会受到惩罚,只有顺应自然,利用规律,才能趋利避害。

二、兖州市全力推进绿色通道建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兖州市全力推进绿色通道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1)宁阳县乡村旅游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宁阳县乡村旅游发展进入新时期
        1.1.2 宁阳县新型城镇化建设加速推进
        1.1.3 农村土地政策更加健全
        1.1.4 山东省各项政策的大力支持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3.3 已有研究成果的评述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5.1 主要的创新点
        1.5.2 待弥补的不足
2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乡村旅游基本概念界定
    2.2 理论基础
        2.2.1 增长极理论
        2.2.2 产业融合理论
        2.2.3 社区参与理论
        2.2.4 体验经济理论
3 宁阳县乡村旅游发展的资源条件、产业特征及其典型模式分析
    3.1 宁阳县概况
        3.1.1 区位条件
        3.1.2 自然环境
        3.1.3 交通情况
        3.1.4 经济水平
    3.2 宁阳县乡村旅游资源条件分析
        3.2.1 乡村旅游资源分类原则及依据
        3.2.2 乡村旅游资源实体调查
        3.2.3 乡村旅游资源分析
    3.3 宁阳县乡村旅游发展的产业特征分析
        3.3.1 多业融合,做活了“旅游+”文章
        3.3.2 创新产品,增加了乡村旅游新供给
        3.3.3 做活项目,强化了旅游发展支撑力
        3.3.4 创优环境,乡村旅游服务达到新水平
    3.4 宁阳县乡村旅游发展的典型模式分析
        3.4.1 休闲体验旅游型
        3.4.2 农旅产业带动型
        3.4.3 乡村观光旅游型
4 宁阳县乡村旅游相关利益主体现状分析
    4.1 宁阳县乡村旅游客源市场调查分析
        4.1.1 数据来源
        4.1.2 游客的基本信息分析
        4.1.3 游客的需求分析
        4.1.4 游客的旅游动因及满意度分析
    4.2 宁阳县乡村旅游经营主体的分析
        4.2.1 数据来源
        4.2.2 宁阳县乡村旅游地经营主体的基本信息分析
        4.2.3 宁阳县乡村旅游地经营主体的经营状况分析
    4.3 宁阳县乡村旅游地民众的分析
        4.3.1 数据来源
        4.3.2 宁阳县乡村旅游地民众的基本信息分析
        4.3.3 居民对乡村旅游开发的认知分析
5 宁阳县发展乡村旅游的问题诊断
    5.1 乡村旅游客源市场的自然与经济局限性问题
        5.1.1 客源市场的近域性特征凸显
        5.1.2 消费结构处于中低端水平
    5.2 乡村旅游产品的内容与形式创新性问题
        5.2.1 旅游内容单一性较强
        5.2.2 旅游产品同质化问题突出
    5.3 乡村旅游产业链的延伸与旅游产品品质提升问题
        5.3.1 旅游淡季时间过长
        5.3.2 旅游产品品质欠佳
        5.3.3 旅游服务设施不配套
    5.4 乡村旅游地居民参与旅游发展的积极性与规范性问题
        5.4.1 当地群众参与度不高
        5.4.2 旅游资源开发不合理
        5.4.3 从业人员专业化不强
6 宁阳县发展乡村旅游的对策建议
    6.1 拓宽宁阳县乡村旅游市场
        6.1.1 明确宁阳县乡村旅游市场定位
        6.1.2 构建宁阳县乡村旅游品牌体系
        6.1.3 制定宁阳县乡村旅游市场营销战略
    6.2 建设宁阳县乡村旅游产品体系
        6.2.1 积极发展观光游览型乡村旅游产品
        6.2.2 重点发展休闲度假型旅游产品
        6.2.3 突出发展文化体验型乡村旅游产品
    6.3 充分调动相关利益主体的积极性
        6.3.1 完善考核激励机制
        6.3.2 建立健全投融资相关机制
        6.3.3 合理规划乡村旅游地居民利益
    6.4 建设宁阳县乡村旅游配套设施
        6.4.1 建设乡村旅游内部交通网络
        6.4.2 建设乡村旅游接待设施
        6.4.3 建设乡村游客集散中心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前景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致谢

(2)旅游集散中心对大同市城乡空间融合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城乡空间融合
        1.3.2 旅游集散中心
        1.3.3 研究评述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增长极——点轴开发理论及其对城乡空间融合的启示
    2.1 增长极
    2.2 点轴开发
    2.3 增长极——点轴开发理论与城乡空间融合的联系
    2.4 增长极——点轴开发理论对城乡空间融合的启示
第三章 大同市城乡空间发展概况
    3.1 大同市城乡空间发展历程
    3.2 大同市城乡空间发展现状
    3.3 大同市城乡空间发展前景
    3.4 大同市城乡空间融合的条件分析
        3.4.1 宏观政策和区域发展的新机遇
        3.4.2 城市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新需求
        3.4.3 产业转型和地区振兴的新趋势
        3.4.4 生态环境承载力的新要求
        3.4.5 城乡差别效应的新动力
    3.5 大同市城乡空间融合的主要任务
        3.5.1 产业经济方面
        3.5.2 城乡交流方面
        3.5.3 文化领域方面
        3.5.4 空间建设方面
        3.5.5 社会就业方面
第四章 旅游集散中心在落实大同市城乡空间融合发展主要任务中的作用
    4.1 旅游集散中心的概念
    4.2 旅游集散中心的功能
        4.2.1 基础功能
        4.2.2 社会功能
    4.3 大同市旅游集散中心发展现状
    4.4 旅游集散中心在落实大同市城乡空间融合主要任务中的作用
        4.4.1 产业经济方面
        4.4.2 城乡交流方面
        4.4.3 文化领域方面
        4.4.4 空间建设方面
        4.4.5 社会就业方面
第五章 旅游集散中心在推动大同市城乡空间融合上的有效举措
    5.1 以旅游交通专线衔接城乡交通网,完善空间社区建设发展
    5.2 通过带动人口流动和分布,推动城乡空间和规模调整
    5.3 优化资源配置和生产要素,推动产业升级和城乡空间优化
    5.4 带动城镇布局重组,推动城乡职能转化
    5.5 助力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加快城乡空间发展步伐
第六章 结语
    6.1 结论和启示
    6.2 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3)全域旅游背景下北镇市城乡空间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宏观发展战略引导
        1.1.2 全域旅游发展要求
        1.1.3 乡村发展困境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3.3 研究现状综述
    1.4 研究对象和内容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和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1.6 本章小结
2 基础理论研究
    2.1 相关概念解析
        2.1.1 全域旅游
        2.1.2 城乡空间
        2.1.3 空间优化
    2.2 相关理论
        2.2.1 点轴理论
        2.2.2 网络化理论
        2.2.3 增长极理论
    2.3 全域旅游与城乡空间优化关系
    2.4 相关案例解析
    2.5 本章小结
3 北镇市城乡发展现状
    3.1 城乡空间发展现状
        3.1.1 生活空间现状
        3.1.2 生产空间现状
        3.1.3 生态空间现状
    3.2 城乡空间发展评价
        3.2.1 评价内容
        3.2.2 指标体系的构建
        3.2.3 指标权重的确定
        3.2.4 评价结果分析
    3.3 城乡空间发展存在的问题
        3.3.1 空间结构缺乏联系
        3.3.2 空间布局零散
    3.4 本章小结
4 北镇市全域旅游对城乡空间影响
    4.1 旅游资源的分布和优势
        4.1.1 旅游资源的分布
        4.1.2 旅游资源的优势
    4.2 全域旅游发展的必要性和原则
        4.2.1 全域旅游发展的必要性
        4.2.2 全域旅游发展的原则
    4.3 全域旅游发展空间诉求
        4.3.1 生活空间诉求
        4.3.2 生产空间诉求
        4.3.3 生态空间诉求
    4.4 全域旅游发展空间策略
        4.4.1 增强资源配置
        4.4.2 提高资源利用
        4.4.3 促进资源提升
    4.5 全域旅游空间结构与布局
        4.5.1 全域旅游与空间结构
        4.5.2 全域旅游与空间布局
    4.6 本章小结
5 北镇市城乡空间优化
    5.1 城乡空间优化思路
    5.2 城乡空间结构优化
        5.2.1 空间节点
        5.2.2 空间轴线
        5.2.3 空间域面
    5.3 城乡空间布局优化
        5.3.1 生产空间布局
        5.3.2 生活空间布局
        5.3.3 生态空间布局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商业银行担保圈风险防范与化解 ——以A银行济宁分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1.2.2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2 担保圈理论概述
    2.1 担保圈的定义
    2.2 担保圈的成因
    2.3 担保圈的种类
    2.4 担保圈与正常担保的区别
    2.5 担保圈的特性
3 A银行济宁分行担保圈风险防控情况
    3.1 A银行济宁分行担保圈风险的基本情况
    3.2 A银行济宁分行处置担保圈风险的化解措施
        3.2.1 山东A实业有限公司担保圈化解措施
        3.2.2 山东A医药有限公司担保圈化解措施
        3.2.3 A银行济宁分行化解措施得失分析
    3.3 A银行济宁分行处置担保圈风险的化解成效
    3.4 A银行济宁分行应对担保圈风险的防范策略
        3.4.1 严格客户准入
        3.4.2 保障第二还款来源
        3.4.3 夯实贷后管理
        3.4.4 建立信用信息数据库
4 A银行济宁分行担保圈风险防控SWOT分析
    4.1 A银行济宁分行担保圈风险防控优势分析
    4.2 A银行济宁分行担保圈风险防控劣势分析
    4.3 A银行济宁分行担保圈风险防控机遇分析
    4.4 A银行济宁分行担保圈风险防控挑战分析
5 A银行济宁分行担保圈风险防控策略
    5.1 明确担保圈风险防控原则
    5.2 建立担保圈风险预警机制
        5.2.1 风险识别
        5.2.2 风险测算及评价
    5.3 担保圈风险化解策略
        5.3.1 设定风险化解指标
        5.3.2 实行分类化解策略
        5.3.3 运用联动化解手段
        5.3.4 建立长效化解机制
    5.4 担保圈风险防控启示
6 总结和展望
    6.1 总结
    6.2 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从传统到现代:生态扶贫语境下的生计变迁研究 ——以湘西保靖县黄金苗寨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由来与现状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三节 相关认识与理论研究
第二章 田野点概况
    第一节 地理位置与当代行政区划
    第二节 自然生态背景
    第三节 社会经济背景
    第四节 田野点选取理由
第三章 从“斯威顿”生计到“双轨”式生计
    第一节 黄金村苗民的传统认知理念
    第二节 黄金村古茶园复合农耕系统
    第三节 “改土归流”后的“双轨”式生计
    第四节 皇权制度下生计变迁带来的贫困与生态问题
第四章 从“双轨”式生计到固定农耕生计
    第一节 统购统销时期湖南茶业的恢复发展
    第二节 统购统销时期黄金村茶业
    第三节 统购统销时期黄金村的固定农耕生计
    第四节 计划经济体制下生计变迁带来的贫困与生态问题
第五章 从固定农耕生计到市场化生计
    第一节 现代“保靖黄金茶”产业
    第二节 经济全球化下的现代黄金茶业
    第三节 经济全球化下生计变迁带来的贫困与生态问题
第六章 黄金村生态扶贫路径
    第一节 古茶园保护
    第二节 文化持有者主体参与
    第三节 现代茶业市场开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附录A 堂朗公社历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产量(1957-1979)
附录B 堂朗公社历年经济作物播种面积、产量(1957-1979)
附录C 堂朗公社历年耕牛、牲猪情况(1957-1979)

(6)创意产业园公共空间中的模糊空间设计初探——以南京1865创意产业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创意产业园模糊空间设计的背景
2 创意产业园模糊空间设计研究
    2.1 模糊空间的界定
    2.2 模糊空间设计方法
        2.2.1 模糊空间界限增强空间流动性
        2.2.2 强化空间的多义性设计
        2.2.3 丰富空间体验
3 南京1865创意产业园模糊空间设计分析
    3.1 南京1865创意产业园
    3.2 空间一现状及改进意见
        3.2.1 空间一现状
        3.2.2 空间一改进意见
    3.3 空间二现状及改进意见
        3.3.1 空间二现状
        3.3.2 空间二改进意见
4 结语

(7)山东省济宁市精准扶贫政策实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2 论文的相关概念与基本理论
    2.1 基本概念
        2.1.1 扶贫的涵义
        2.1.2 扶贫开发的涵义
        2.1.3 精准扶贫的涵义
    2.2 理论基础
        2.2.1 反贫困理论
        2.2.2 区域发展理论
        2.2.3 社会福利
3 济宁市贫困现状
    3.1 济宁市经济发展现状
    3.2 济宁市贫困人口现状
4 济宁市精准扶贫政策实施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4.1 济宁市精准扶贫政策实施现状
        4.1.1 制定地方政府精准扶贫政策
        4.1.2 济宁市精准扶贫措施
    4.2 济宁市精准扶贫主要面临的问题
        4.2.1 精准扶贫困难重重
        4.2.2 贫困人口中不正确的思想导向
        4.2.3 缺乏群众基础
    4.3 济宁市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
        4.3.1 政策上的原因
        4.3.2 政策执行者的原因
        4.3.3 贫困群体的原因
5 提高济宁市精准扶贫成效的对策
    5.1 优化区域社会环境
        5.1.1 需要济宁保持经济高速发展
        5.1.2 进一步推进济宁社会福利化
    5.2 完善济宁市精准扶贫的策略
        5.2.1 深化干部驻村联户帮扶政策
        5.2.2 预防脱贫人口返贫
        5.2.3 积极推进各方共同精准扶贫
        5.2.4 探索精准扶贫法制化新途径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基于农村就地城镇化视角的小城镇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的提出
        1.1.3 研究视角及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
        1.2.1 关于城镇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1.2.2 小城镇发展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1.2.3 目前研究现状及评价
    1.3 研究内容和论文结构
        1.3.1 研究内容
        1.3.2 论文结构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思路
        1.4.2 技术路线
    1.5 研究方法
    1.6 论文创新之处
第2章 笃行借鉴:就地城镇化路径发展小城镇理论与模式
    2.1 几组概念辨析
        2.1.1 城市化、城镇化与农村城镇化
        2.1.2 异地城镇化、就地城镇化与就近城镇化
        2.1.3 农村就地城镇化与小城镇
    2.2 农村就地城镇化路径下小城镇发展理论
        2.2.1 国外就地城镇化路径下小城镇发展理论
        2.2.2 国内就地城镇化路径下小城镇发展理论
    2.3 国内外以小城镇为载体的农村就地城镇化经验借鉴
        2.3.1 国外以小城镇为载体的农村就地城镇化经验模式及启示
        2.3.2 国内以小城镇为载体的农村就地城镇化经验模式及启示
第3章 外在关联:就地城镇化路径发展小城镇原因与理由
    3.1 城镇化道路选择
        3.1.1 关于城镇化道路的论争
        3.1.2 国家层面重视小城镇发展战略
        3.1.3 发展小城镇在农村就地城镇化进程中的必要性
        3.1.4 发展小城镇走农村就地城镇化道路是现实路径选择
    3.2 小城镇在农村就地城镇化进程中的地位与作用
        3.2.1 小城镇在农村就地城镇化进程中的地位
        3.2.2 小城镇在农村就地城镇化进程中的作用
    3.3 小城镇与城市的关系
        3.3.1 小城镇与城市的区别与联系
        3.3.2 城市对小城镇的辐射带动效应
        3.3.3 小城镇对城市的依赖与反哺效应
    3.4 小城镇与农村的关系
        3.4.1 小城镇和农村的区别与联系
        3.4.2 小城镇对农村的依赖和反哺关系
第4章 内在建构:就地城镇化路径发展小城镇举措与实施
    4.1 小城镇体系的构建
        4.1.1 中国城镇体系与城镇等级规模分类
        4.1.2 中国小城镇体系的区域特征
        4.1.3 小城镇体系构建
    4.2 小城镇发展类型与模式选择
        4.2.1 小城镇发展类型
        4.2.2 小城镇发展模式
    4.3 小城镇发展的动力及其运行机制
        4.3.1 关于小城镇发展几组力量的概念辨析
        4.3.2 小城镇发展动力的基本因素
        4.3.3 小城镇发展的动力机制
    4.4 小城镇规划与建设
        4.4.1 小城镇规划
        4.4.2 小城镇建设
        4.4.3 小城镇规划建设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第5章 制度供给:就地城镇化路径发展小城镇改革与创新
    5.1 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与创新
        5.1.1 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历史进程回顾
        5.1.2 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必要性分析
        5.1.3 户籍制度改革与创新
    5.2 小城镇土地制度改革与创新
        5.2.1 小城镇建设中土地使用存在的问题
        5.2.2 小城镇发展中对被征地农民权益的保障
        5.2.3 小城镇土地制度改革与创新
    5.3 小城镇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与创新
        5.3.1 劳动就业制度改革创新
        5.3.2 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创新
    5.4 小城镇投融资体制改革与创新
        5.4.1 农村就地城镇化进程中的金融需求现状分析
        5.4.2 农村就地城镇化进程中金融支持及其作用
        5.4.3 小城镇投融资体制改革创新
    5.5 小城镇行政管理制度改革与创新
        5.5.1 小城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5.5.2 小城镇行政管理体制创新
第6章 结论
    6.1 结论
        6.1.1 农村就地城镇化有国内外理论支撑和成功模式可资借鉴
        6.1.2 农村就地城镇化正在或已经在中国部分地域成为一种趋势
        6.1.3 农村就地城镇化在整个城镇化进程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
        6.1.4 小城镇发展要创新模式加强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建设
        6.1.5 必须着力进行促进小城镇发展的一系列体制机制创新
        6.1.6 应该强化保障推进以小城镇为载体的就地城镇化路径模式
    6.2 论文不足之处
    6.3 今后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9)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湘湖生态环境保护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二湘湖生态环境保护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一) 湖泊自然演化造就的生态危机
    (二) 湖体功能的变化带来环境保护危机
    (三) 当前产业结构带来的环境隐患
    (四) 农业面源污染不容忽视
    (五) 生态修复仍然面临较大挑战
    (六) 环卫基础设施不健全造成的环境隐患
三加强湘湖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策建议
    (一) 统筹城区发展定位和生态保护, 完善规划
    (二)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
    (三) 建设湖泊湿地, 保护湘湖生态
    (四) 扎实推进各类生态创建工程
    (五) 加强湘湖的疏浚等管理维护
    (六) 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

四、兖州市全力推进绿色通道建设(论文参考文献)

  • [1]宁阳县乡村旅游发展研究[D]. 王振鹏. 山东农业大学, 2020(01)
  • [2]旅游集散中心对大同市城乡空间融合的作用研究[D]. 贾国伟. 山西大学, 2019(02)
  • [3]全域旅游背景下北镇市城乡空间优化研究[D]. 宋艳欢. 沈阳建筑大学, 2019(05)
  • [4]商业银行担保圈风险防范与化解 ——以A银行济宁分行为例[D]. 朱娉婷. 山东农业大学, 2018(09)
  • [5]从传统到现代:生态扶贫语境下的生计变迁研究 ——以湘西保靖县黄金苗寨为例[D]. 皇甫睿. 吉首大学, 2018(01)
  • [6]创意产业园公共空间中的模糊空间设计初探——以南京1865创意产业园为例[J]. 葛倍辰,李东徽,张敬丽,杜娟. 建材发展导向, 2018(04)
  • [7]山东省济宁市精准扶贫政策实施的研究[D]. 徐百川. 东北农业大学, 2017(05)
  • [8]基于农村就地城镇化视角的小城镇发展研究[D]. 廖永伦. 清华大学, 2016(11)
  • [9]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湘湖生态环境保护的思考[J]. 陶俊,林玥玥. 杭州研究, 2015(03)
  • [10]美丽中国样本[J]. 裔兆宏. 中国作家, 2013(20)

标签:;  ;  ;  ;  ;  

兖州全力推进绿色通道建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