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实现科学人文价值的展望

新世纪:实现科学人文价值的展望

一、新世纪:实现科学的人文价值的前景(论文文献综述)

曹勇[1](2021)在《高校通识教育中的设计课程研究:概念、内容与课题方法》文中认为伴随我国高校新时代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美育、双创教育、跨学科教育逐步成为重要内容。它使设计教育从专业领域进入通识领域,面向高校非专业学生的通识设计教育快速发展,但对它的系统研究还很缺乏。因此,以其发展历史与现状为依据,以概念剖析与设计研究为方法,对其概念内涵、课程内容建构、课题设计方法进行了系统理论研究,并形成以下结论:设计通识是以设计学科为内容载体,以通识美育为育人目的的设计教育形态。它揭示了设计教育作为一种跨学科探索活动在职业教育与人文通识之间的往复运动。回归美育育人不仅是其应用功能,也揭示了设计创造力培养的主体内在根源和设计作为人文学科的价值本源。在育人与学科双重视野下,设计通识课程内容可分为设计语言、设计返身、设计自由3个层次,其知识形态特征应该是学科内的破界与贯通、学科外的跨界与交叉,其核心能力是设计形式生成的思维能力。通过“知觉-媒介-抽象”、“意义-符号-叙事”、“技术-结构-系统”、“观念-重构-生成”4种设计形式生成思维的训练,建立全人发展与身体、文化、技术与观念的广泛联系,它既是设计育人的特点,也是设计学科自身拓展的动力。通识设计的课题设计方法对应于课程的核心内容和内容层次,表现为微观的基于具体内容的设计方法、中观基于应用情境的设计方法,但宏观层面上讲通识课题设计的本质不仅是“关于设计教育的研究”,更是一种“设计的研究”。课题作为人文性的教学设计“形式”,在抽象层面也具有媒介、意义、结构、观念4方面特征,由此打开课题设计更为丰富的可能。

吴雅威[2](2021)在《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模式及服务能力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作为决策咨询机构的智库,一直受到政府机构和决策者的高度重视,一系列相关政策法规的出台与实施,更为智库的建设与发展指明了道路和方向。然而,由于缺少多源数据、智慧化技术手段和专业人才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智库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图书情报机构(以下简称图情机构)提供智慧数据服务以满足智库复杂需求。目前,大数据时代持续推动着图情机构服务模式发生重大变化,正在促使其由传统信息服务向智慧数据服务转型。因此,当前智库到底存在哪些智慧数据服务需求,图情机构面向智库需求应该采取何种智慧数据服务模式,以及如何提升智慧数据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已经成为目前图情机构亟需研究的重要问题。本文以数据管理理论、用户场景理论和质性研究理论等为基础,探讨了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要素、服务模式、模式实现及服务能力评价体系问题。首先,分析并构建了智库的智慧数据服务需求及其模型,结合实际案例对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要素及其特征进行分析,进而提出了面向智库需求的两类智慧数据服务模式,详细阐述了智慧数据服务模式的实现路径,并构建了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能力评价体系,最终针对智慧数据服务模式与服务能力评价体系给予相应对策及建议。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6个方面:(1)我国智库的智慧数据服务需求分析。主要通过混合式研究方法分析了智库的数据资源管理现状与问题、智慧数据服务需求以及需求驱动因素。明确了智库的两个主要需求:多源数据服务需求(包括多源数据采集与处理等)、创新发展环境服务需求(包括图情机构职能与服务及技术工具与人才等)。智库的数据需求、场景环境和应用过程的变化,对图情机构的智慧数据服务提出了更高期望与要求。本章为后文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的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要素、服务模式、模式实现以及服务能力评价体系奠定了需求基础和研究框架。(2)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要素及其特征。基于智库需求,通过文献调研、案例分析以及借鉴智慧数据服务相关实践经验,分析了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关键要素及其特征,阐述各要素在智慧数据服务中的定位和作用。明确了以图情机构、智慧数据、智能化技术方法、智慧化平台、服务环境为5大关键要素,以及服务场景化、技术智能化和数据多源化3大特征。引用生态系统及其相关发展理论构建模型来剖析服务主体、客体、环境间的能量流动及关系,最终以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为例,通过分析其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过程及其服务要素与特征,验证前文所明确的关键要素,为后文研究奠定要素基础。(3)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模式。基于智库需求,结合模式构建法提出了面向智库需求的两类智慧数据服务模式:其一,个性化推荐模式,主要探讨图情机构通过感知智库需求,融合多源数据、专家智慧、智能技术及用户需求精准识别等资源与服务,通过智慧数据服务平台与新媒体技术,最终实现场景化、精准化与个性化推送;其二,嵌入式服务模式,主要探讨以图情机构为主体,通过分散、兼职和旋转门等途径嵌入智库内部及其活动过程,将智慧数据服务与智库的数据采集、综合处理、成果传播推广等环节相融合,精准定位智库需求,提供多源数据采集、融合处理、人才支持和影响力塑造等针对性服务。(4)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模式实现。根据智库需求和图情机构智慧数据服务模式的具体内容与流程,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模式实现主要包括以下6个方面:智库的特征识别与需求确定;基于Data Commons的智慧数据服务平台构建;多源数据融合;智能化技术与工具融合与协同治理;基于专家系统的多源数据分析与应用;基于向量空间模型的场景化服务推荐,以此来实现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模式,体现了智慧数据服务的新路径与新思想。(5)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能力评价体系。以智库需求、智慧数据服务过程和智慧数据服务内容为评价依据,初步构建了包括多源数据、智能化技术与工具、智慧数据服务人员三个维度的智慧数据服务能力评价体系。再利用专家调查法、灰色系统理论和层次分析法完成指标优化和赋权,以验证指标的合理性、有效性和可行性,最终确定智慧数据服务能力评价体系。最终以天津社科院图书馆为案例进行实证研究,论证服务能力评价体系中各指标的有效性、科学性和应用性,以此为图情机构提升智慧数据服务能力与质量提供适当参考。(6)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保障策略。以智慧数据服务要素、服务模式及服务能力评价为依据,考量涵盖智慧数据服务关键要素、优化智慧数据服务流程、改善智慧数据服务能力评价体系等方面制定保障策略。智慧数据服务保障策略具有明显的层次化特征,涵盖政策保障、数据保障、技术保障与人才保障等层次。其中,政策保障涵盖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等;数据保障涵盖完善多源数据建设、融合、安全与开放保障机制等;技术保障涵盖完备智能化数据管理技术、方法与工具集体系构建等;人才保障涵盖智慧数据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等。通过构建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模式,可以优化智库活动流程,提升智库的课题研究能力、决策支持服务质量和可持续发展动力,还可保障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质量和水平,也为大数据时代下图情机构智慧数据服务研究体系提供理论启发与借鉴,拓展智慧数据服务的理论与应用范畴,推动智慧数据服务可持续性发展。此外,通过建立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能力评价体系,可以评价图情机构的智慧数据服务能力,帮助其更清楚的认识优势与缺陷,根据评价体系优化服务流程,更好的服务智库。同时,为图情机构系统认知大数据时代下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实现路径提供参考,继而有效引导图情机构从智库需求感知到服务模式构建再到服务能力评价的流程化视角来看待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工作。

李霖[3](2020)在《从教育目标看小学音乐欣赏课的人文价值》文中指出2011年国家教育部首次将“人文性”写入《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将其作为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性质的第一位,并指出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这足以说明在音乐课程中培养学生道德素养、健全人格方面的重要性。因此,本文以小学音乐欣赏课程作为研究出发点,从教育的角度出发,探究“音乐欣赏”及其教育目标的内涵,结合指导小学音乐欣赏课实施的文件、规章和制度,及小学音乐欣赏课课例,探讨“人文价值”在音乐教育中的具体体现,重点讨论音乐教育的“人文内涵”。本文所阐述的核心问题是:当下我国小学音乐欣赏教育中“人文”的缺失,所以,我们更应从“教育”的角度理解和落实小学音乐欣赏教育的人文目标,实现其人文价值。本论文共分为四部分。绪论包括研究的背景、意义、思路及方法、文献综述。第一章,主要从理论出发,探究了音乐欣赏、教育目标的核心内涵,结合美国音乐教育的目标及21世纪“核心素养”的新内涵,探讨音乐欣赏教育的人文目标内涵。第二章,主要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此探究小学音乐教育人文价值的体现。首先,从理论角度出发,结合《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及其《解读》、义务教育音乐教科书及教师用书中有关音乐欣赏“人文价值”的内容体现;其次,从实践层面,结合全国2016-2019年小学五年级音乐欣赏优质课案例,包括优质课评价指标、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实录,重点讨论我国小学音乐欣赏教育人文目标的实施状况。第三章,主要是对小学音乐欣赏教育“人文价值”内涵的讨论。首先,对我国小学音乐欣赏课人文目标实施情况进行分析,指出当今我国小学音乐欣赏教育“重知识、轻人文”的现状;其次,从理论角度探讨我国小学音乐欣赏教育中“人文价值”缺失的原因;最后,从教育的角度出发,理解音乐欣赏教育目标内涵,结合实际探讨音乐欣赏“人文价值”(或人文目标)的落实方式。本文认为,只有站在“教育”角度,探究音乐的人文内涵,重新理解和落实小学音乐欣赏教育的“人文价值”,才能发挥音乐教育,甚至是教育的“育人”内涵。

章浩[4](2020)在《从网络文学类型化看消费文化对文学价值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面对资本联手技术为大众生产文学商品的状况,我们有必要从多个角度重新检验文学的价值,这是为了确保文学为人而存在。消费文化作为文化再生产模式包含了影响当今商品文学价值取向的重要因素,因而可着眼于网络文学类型化这一典型的消费文化现象,来思考文学价值在当下社会背景中的变动。在考察具体现象时,应采用历时研究与共时研究结合的方式。通过追踪网络文学类型化的历程,可发现网络文学作为一种高度依赖物质技术的文化形态,必然会走上消费文化的发展道路,而消费文化不仅让网络类型文学成为网络文学的主流,还以其动态规律影响着网络文学的价值变动。正是以类型化为中介,消费文化使中国网络文学的生产消费模式呈现出福特主义与后福特主义复合的特征,由此文学价值面临着同质化与时尚化等问题。在共时研究下,就内部研究而言,网络类型文学的价值取向可被描述为“爽价值”,这一价值取向有三个维度:从文本的类型划分看,爽价值是商业体制下遵循市场细分的结果;从其题材与叙事上可知,爽价值服务于当代大众普遍欲望的实现;从其独有的设定考察,爽价值的想象逻辑来自新媒介带来的超真实观念。这三个维度正对应于消费文化的三大要素,因此可以说,爽价值是网络文学受到消费文化影响的表征。而爽价值引起的争议,反映了消费文化内部经济与文化两大核心的矛盾,以及各种文化力量间的分歧。事实上,爽价值一方面在本真性、创造性与启蒙性上对传统文学价值有着继承,另一方面在商业与技术的加持下表现出文学价值的新形态。共时分析同样应被用于文本外部环境的考察,爽价值的形成必须在商业体制、参与主体与媒介技术三者的关系中才能被理解,也就是说在消费文化中已形成了造就特定文学价值的机制。作为复杂的系统,消费文化是文学价值的角力场:首先,消费文化内部文学价值的再生产伴随商业价值的再生产,两者间的冲突决定了它在创造文学价值与实现商业价值间滑动;其次,商业体制、参与主体、媒介技术这三大要素既致力于按照各自的方式影响文学价值,又相互借力与助推,由此不断变化着彼此间的力量对比与组合关系,使得文学的价值取向存在多样而变动不居的面貌。从网络文学类型化现象反思消费文化影响文学价值的过程、表现与机制,得到的启发为,我们既要对文化资本保持警惕,勇于指出市场经济中不合理的文化生产消费模式,防止文艺沦为资本的奴隶而丧失其为人存在的价值基础;也要打破文化自律与精英主义的关联,走出象牙塔,平等地加入大众的文学运动,用批评实践与理论工作支持大众文化的发展;而为了人类价值的真正彰显,我们还要有理想的情怀,去追求一种消费文化不复存在的社会,对此,我们应以育人为途径,进行具有美育精神的文学教育。

赵文慧[5](2019)在《青年电视公开课《开讲啦》影响下的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研究》文中指出电视媒介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尤其对其价值观具有重要的传播影响力。新世纪以来,我国电视节目发展迅速,呈现专业化、品牌化发展态势,但仍存在泛娱乐化的趋势,部分电视节目所传递出的错误价值导向对大学生价值观具有消极影响。青年电视公开课《开讲啦》邀请来自军政科教文体商艺的各界精英代表,在节目分享、互动过程中引导大学生思考、探寻人生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给予大学生人生的指引、心灵的滋养和价值观的引导,对大学生价值观产生多方面的积极影响,同时对电视节目如何发挥社会教育功能、承担道德责任以及媒体教育如何与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相结合进行有益探索。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数据和访谈结果探析《开讲啦》节目对于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并对《开讲啦》节目影响下的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提出建构策略。调查结果显示,《开讲啦》节目受到大学生群体的广泛关注,对大学生价值观产生着重要影响,并受到大学生群体的喜爱与好评。结合《开讲啦》节目案例分析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开讲啦》节目通过优秀榜样对大学生进行价值引领,激发其科学热情,引导其正确认识科学价值;通过多样艺术形式传播文化价值,提升其文化感受力与鉴赏力,引导其正确对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通过爱国精神传达、爱国信念坚守,从而激发大学生爱国情感,帮助大学生树立爱国理想,激励大学生践行爱国行为;通过人生意义发问与启迪,引导大学生思考人生价值、正视人生苦难、实现“有意义的存在”;通过道德模范的引领,引导大学生省察自身道德认识、激发道德情感、提升道德觉悟、升华道德境界;通过生命履历讲述,引领大学生敬畏生命存在、探询生命意义、实现生命价值。基于《开讲啦》节目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本文以高校、教师、家长、媒体、社会等主体为建构对象,提出该节目影响下的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建构策略:在科学价值观方面,应激发大学生求知探索热情,引导其追求“理智的愉悦”;在文化价值观方面,应为大学生甄选优质多元文化,引领文化尚美境界;在爱国价值观方面,应优化价值教育载体,发挥自我教育效力;在人生价值观方面,应引导大学生关注人生意义,多方筑力达成美好人生;在道德价值观方面,应帮助大学生升华道德境界,彰显道德榜样引领作用;在生命价值观方面,应指引大学生创生价值生命,以生成性激励自我超越。电视公开课《开讲啦》以主流价值观向青年传递“思想好声音”,弘扬时代主旋律,对青年发展与社会进步都具有积极意义。论文深入解读《开讲啦》节目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有助于电视媒介更好的发挥其社会教育功能,与学校、家庭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提供正确的价值引导、良好的多维环境、优质的教育资源,促进大学生价值观的健康发展。

丁美玲(DINH MY LINH)[6](2019)在《21世纪初中国影视在越南的传播与接受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1世纪初,在全球合作共赢大趋势的影响下,各国影视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日益频繁,中国与时俱进提出了“走出去”的影视战略。在此战略的引导下,中国影视从内容和技术形式上都进行了全面的革新,使得海外观众再次被中国影视的魅力所征服。越南作为中国邻邦,且两国关系历来友好,加上越南在新世纪提出了促进“融入国际文化”的策略,使中国影视在越南的传播与接受为中国影视如何“走出去”提供了重要的经验。作为一位越南留学生,对此我感受颇深。尤其是近十年来,中国影视投资“精品”制作与搭建网络传播平台,在越南引起了观赏中国影视的新潮流。我们在通过“越南观众对21世纪初中国影视接受”的定量调查与定性调查,发现越南观众对21世纪初中国影视的观看选择模式主要有“发散效应”、“明星效应”、“舆论效应”等几种。相比之下,电视剧比电影的传播与接受效果更明显一些。对此,本文从传播学中的“编码/解码”理论对中国影视的传播与接受实践作了符号学分析。除了绪论和结语,具体分为五章:一是描述21世纪新时代下影视发展的大背景,诸如世界各国影视合作交流共赢、新媒体飞速发展、数字技术突飞猛进及其对人类生活的改变。二是基于时代的变迁,梳理21世纪初中国影视作品全面的艺术革新,包括西方格式化的创作、精品大制作的推进、视觉效应与画面刺激感的加强等。一方面,21世纪中国影视作品更加关注当代人的心理问题和人对命运的主动权问题,但另一面看又多少忽视了人物性格特征的刻画,从中反映出21世纪中国影视的一种新追求,从原来的人物心理演绎向特效画面感转移。三是考察发生变革了的21世纪初中国影视在越南如何被接受。具体从播放形式、影视作品的组成要素以及审美观三大角度进行分析研究,认为21世纪初中国影视改变了越南观众对上世纪中国影视的原有印象。四是进一步探索人们在行为层面上的接受,同时揭示这些年越南人在精神文化、经济生活方面的改变,从中描绘出社会文化在新时代变化的全景。五是考察中国影视承载的深层的价值观在越南传播与接受的效果,按照霍尔“编码/解码”理论分析越南观众对21世纪初中国影视的解读方式与接受效果,以此推断中国影视业传播与发展的前景。

王小妍[7](2018)在《生态学视野下当代产品设计新价值研究》文中提出本论文的研究主要基于对现代工业产品设计应对人类生存危机的思考,人与自然关系变化的思考,从生态设计的实践价值与理论价值展开,实践价值包括设计师的生态伦理理念、设计反思下的设计流派、信息与科技对生态设计的促进,概括了产品生态设计的实践方法和经验。理论价值基于美学审美价值观的树立、文化价值观的引导和民艺人文价值的启示,设计新价值体现在将生态设计与生态美学、生态文化与民艺人文三方面的结合与交叉。生态设计助力绿化发展、生态文明进程,生态设计类型的产品开发是长远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首先从产品生态设计作为生态学理论分支出发,对生态学、生态思想的发展、时代变迁下的生态问题、产品生态设计的演变等理念和原理进行梳理、归纳和总结,结合生态设计影响下的当代产品设计实践,根据生态理论与设计实践结合并将其运用于产品生态设计的领域:从产品生态设计的美学价值、文化价值、民艺人文价值三方面进行理论、方法、新价值的探寻,期望在生态理论的指导之下获取这些领域的技术经验、方法途径和新价值观的确立,总结出这些领域在产品生态设计中具有革新价值,以及实行推广的设计方法与发展模式。在产品生态设计的美学价值领域,生态美学以审美关系为中心,具体研究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审美关系,是对生态系统的感性理解。基于生态领域下的美学情怀,对产品的技术理性的局限进行论述,提出在美学思想情怀下的生态意识形态,论证了生态意识与设计导向的紧密联系、生态意识的特征和生态意识的视野方面,总结得出了产品设计中生态审美原则的意识指导作用,构建生态美学新价值。在产品生态设计的文化价值领域,文化可以更有约束性的形式推进自然人化的过程,更有渗透性的形式进行改造世界,更高效地利用自然和保护自然,生态设计不应只是限于关注产品本身,还需要文化维度的关照。针对绝对技术理性的重新审视,提出产品生态文化价值体现在对大众消费意识的引导和对风尚潮流的影响,进而提出了地域文化、造物智慧、社会变迁构建下的产品生态文化新价值。在民艺生态设计再生的人文价值领域,民艺在新时代的创造性发展,是对工业产品使用周期的延伸和对好产品更多的发现。民艺的人文价值与生态观念在对生活的感悟、关注人与自然环境、提倡技术理性的反思、注重设计责任感、文化品质、生存与生活态度有着相似性。分析民艺在生态助力下的新发展,更通过民艺的发源地之日本民艺的借鉴,基于日本民艺思想对产品生态设计的启示,论证了保护到优化、守艺到生艺的未来民艺生态发展模式的可实践性,提出了在一定范围内民艺与工业产品相结合,具人文价值的生态设计方案。最后是本文结论,对产品生态学理论与设计新价值研究得出了三个主要结论:第一,美学价值是从根源层面改变人们对待生态环境的态度和审美方式;第二,文化价值是产品生态设计新价值观的核心理念;第三,民艺人文价值是生态生活态度的载体和生态文化符号的体现。

夏翠兰[8](2017)在《新媒体技术的人文价值研究》文中提出新世纪以来,由于互联网和智能终端的快速更新与融合,新媒体技术不断深度嵌入到人类日常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利用网络和手机进行交流、购物、理财、娱乐,以及获取知识与信息等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新媒体技术带领人类进入到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它对人的存在方式和交流方式产生了根本性变革,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但相关理论和技术研究日新月异的哲学领域却对其明显关照不足。因为当前学者对新媒体技术的研究,大多是从新闻传播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教育学等自身的学科特点出发来展开研究,而从技术和哲学角度对新媒体技术本身与整个社会和人类的关系进行哲学思考的并不多见,从技术价值论视域系统地研究新媒体技术的价值与人文价值则更是少见。所以,《新媒体技术的人文价值研究》在充分吸收借鉴国内外有关技术价值论和新媒体技术研究相关成果的基础上,以技术哲学中的核心理论——技术价值论和技术价值异化论为指导,对新媒体技术的人文价值进行系统研究,在哲学领域和新媒体研究领域都具有实际的理论意义。在实践应用上来说,对新媒体技术的人文价值进行全面的探讨,主要是以促进新媒体技术的健康发展与合理应用为目标来引导主体树立正确的技术观,并选择正确的、积极的价值取向来合理利用新媒体技术,有效规避或减少新媒体技术对人类精神与文化世界的威胁与负面效应。本论文借鉴技术的价值与人文价值,以及技术价值异化与根源的相关框架体系与研究成果,对新媒体技术的人文价值与人文价值异化,以及应对进行了系统的探析和论证。首先,从新媒体技术的诞生与发展历程、特性,以及功能入手,解析了新媒体技术的内涵,并在技术负荷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理论基础上对新媒体技术的人文价值如何可能进行了论证。其次是对新媒体技术的人文价值可能是什么进行解读,主要是围绕人类追求真善美的价值目标,在认识、道德伦理和审美三个维度上对新媒体技术的人文价值进行了阐述。最后是针对新媒体技术在应用与实践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与新媒体技术的人文价值目标相背离的价值异化现象,在技术价值异化理论的指导下,提出从人的角度出发来规避新媒体技术人文价值异化的产生,从而达到趋利避害的效果。

贡如云[9](2017)在《语篇学视域下的语文阅读教学研究》文中认为2011年前后,我国语文阅读教学出现了语用学转向。但是,已有的语用理论和语用实践虽有成效,却并非尽如人意。功能语言学谱系中有两大独立的分支:语用学与语篇学,两者存在重要关联,从语篇学的视角审察阅读教学,或能为现实的语用转向找到新的突破口。因此我们试图引入这样一门新学科——语篇学,藉此丰赡语文课程的基础学科知识,并为我国语文阅读教学的深度改革与创新提供可行路径。语篇学理论体系包罗宏富,语篇图式、语篇分类和语篇分析等理论具有较强的实践指导价值,它们能为阅读教学的语用转型提供新的知识基础。研究语文阅读教学,首先得研究语文阅读教学的本质。研究语文阅读教学的本质,必先探讨语文课程的性质。研究认为,语文课程性质不是个伪命题,但工具性、人文性、统一说和言语性等都不构成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语文课程的性质可抽象为话语经验。话语经验说的内涵为:语文课程是通过学生主体的话语实践,并与外在教学环境进行持续的互动,进而获得话语经验的一门课程。话语经验说内在地规定了语文教学的本质——话语实践。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凭借是书面话语——语篇,语文阅读教学的本质可抽象为语篇解码。语篇解码说内含三个呈层进关系的命题.:语文阅读教学的媒介——语篇;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语篇之码(简称语码);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语篇解码。关于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我们长期陷入了形式内容(文道)之争。作为功能语言学的分支学科,语篇学警示我们,语文阅读教学的改造应确立功能本位的教学目的观,它应从形式内容的“一分为二”固有思维模式中超脱出来,以“一分为三”“以三返一”的哲学思维构建一个语言功能框架:概念功能(表达了什么)、成篇功能(怎样表达的)、人际功能(表达的意图是什么)。关注语言的三大功能其主要目的是发展学生的语用能力。我国语文阅读教材主要为具有综合功能的文选教材,但文选教材已经难以满足当今学生的实际阅读需要,其科学性也备受质疑。我国语文阅读教材应由文选范式向语篇范式转型,我们可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粗略地勾勒出一套语篇分类体系。我国传统的文本解读主要有两种范式,一是文艺学范式,二是文章学范式,两大范式的共同局限在于,未能摆脱结构主义思维方式的束缚,文本往往被视为静态的客体。文本解读应建立语篇学范式,话语分析和语篇分析将丰富文本解读的方法。本研究基于巴赫金的话语理论建构了巴赫金话语分析框架,引进了韩礼德的功能语篇分析框架、悉尼学派体裁分析框架和语篇策略加工模型,并尝试建构了新功能语篇分析框架。语用背景下的阅读教学在方法上也应有所突破,语篇学将为阅读教学方法的重构提供理论支持。本研究基于巴赫金的话语分析框架建构了对话教学法,引入了功能语篇教学法、体裁教学法与BDA策略教学法,并尝试建构了新功能语篇教学模型。我国现行语文教材文本选择主要依赖编者的专业经验,课文的定序往往存在较大的主观性。我们应努力提高教材文本选择的科学性,积极探索语篇复杂度的评量方法,本研究初拟了一个汉语语篇复杂度评量模型。在通往语用之途中,我们尚需思考以下三个应然性问题:第一,语篇学与其他基础学科应各擅其长又相互为用。第二,汉英语篇阅读教学研究应走向“阴阳之动”。第三,我国高师中文师范专业可增设“语篇分析”课程。

张海[10](2016)在《中国现代建筑工程的人文价值研究》文中提出建筑工程是一种“凝固的文化”,具有很强的人文气息。人类一方面享受着建筑工程带来的各种便利成果,另一方面也遭受着建筑工程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研究建筑工程的人文价值在现代就显得非常重要。文章系统研究建筑工程的人文价值,挖掘建筑工程的多维人文价值,探讨中国现代建筑工程对人文价值的拓展,并分析中国现代建筑工程人文价值的偏离与弥补。通过全面的论述,希望能够引起全社会的普遍重视,让建筑工程真正做到为人服务。文章立足于理论与现实的需要,主要从哲学视野去谈建筑工程的本体论内涵、特点、历史发展、人文研究等基本内容,深入挖掘建筑工程人文价值的多维构成,概括出人本价值、伦理价值以及审美价值等三种建筑工程人文价值。在对中国现代建筑工程的人文价值拓展的研究方面,归纳出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人文与生态理念相结合以及更加凸显人文关怀等三种中国现代建筑工程的新人文特色。关于中国现代建筑工程人文价值的偏离与弥补的探索方面,概括出对利益的过分追求、异化的审美观、淡薄的人本观念等三个方面的问题,并以此提出了加强工程建设的人文导向、加强伦理教育、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等三个方面的措施,进一步实现建筑工程人文价值的和谐发展。

二、新世纪:实现科学的人文价值的前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世纪:实现科学的人文价值的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1)高校通识教育中的设计课程研究:概念、内容与课题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从设计为人到设计育人——通识设计课程研究
    一、背景:设计育人
        (一)在人人设计的时代:数字时代的技术、设计与人
        (二)学科之显隐:包豪斯百周年纪念中缺席的设计通识
        (三)设计亦育人:当代高校美育发展视野下的通识设计教育
    二、概念:何谓设计通识
        (一)“高校”:高等教育层面
        (二)“通识”:面向通识教育和“通识”中西比较差异
        (三)设计——以设计学科为内容载体的课程
        (四)设计通识与设计美育
        (五)通识与“专业通识”
    三、综述:研究史与问题
        (一)文献综述:从知识、理论、思维到课程实践
        (二)总体特征与突出问题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目的:从“概念”到“形式”
        (二)内容框架:“为什么—有什么—是什么—教什么—怎么教”
        (三)方法:从解决问题到基于“概念设计”的研究
    五、研究意义与目标
        (一)意义:育人与学科的不可分性
        (二)目标:学术材料、理论建构、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为什么:历史语境与当代使命
    第一节 设计成为通识——学科发展中的历史渊源
        一、设计通识与 19 世纪欧美大学艺术学科初创—诺顿美术课程中的设计教育
        二、设计通识与 20 世纪初期专业设计教育变革—早期包豪斯教育中的通识渊源及美国新包豪斯的通识设计思想
        三、设计通识作为战后设计研究的目的与结果—欧洲“设计思维”研究与“设计”成为英国中小学国家课程
        四、设计通识成为当代设计学科拓展动力——当代斯坦福设计思维引发的设计学科变革
        五、我国传统设计教育史“专业”与“通识”关系——传统造物中工匠职业教育与文人艺术的交互
    第二节 设计作为美育——新时代高校美育的形式
        一、我国传统美育思想与设计美育的表现形式
        二、近现代我国高校“美育”理解变迁与设计美育特点
        三、当代我国高校“美育”发展历史机遇与困局并存
        四、设计教育成为当代高校美育载体的优点
        五、“设计美育”的当代中外美学理论基础
第二章 有什么:发展现状与比较思考
    第一节 贯通或是悬置?——中小学设计课程标准比较
        一、设计引领艺术、技术:英国国家课程中的设计课程
        二、设计作为视觉艺术素养:美国国家艺术标准
        三、我国中小学设计教育的“标准悬置”与“裂隙修复”
    第二节 从基础到前瞻——高校通识设计课程比较
        一、美国大学通识教育演化与课程制度形成
        二、美国大学通识课程中的设计课程
        三、美国通识设计课程的主要类型与学科内容-功能特征
        四、高校通识设计课程:从“专业科普”迈向“育人联结与学科前瞻”
第三章 是什么:研究核心——概念、内容、课题方法
    第一节 课程概念思考
        一、概念回溯:“设计通识”与“设计美育”内外两种视野
        二、内涵思考:比较视野下的课程内涵特征解析
    第二节 课程内容辨析
        一、学科内外:今天“设计”概念何为?
        二、育人对接:从核心素养视野到设计通识的核心素养
        三、设计实践/实验:“通过设计实践进行的教育”
    第三节 课题设计价值
        一、通识设计课程教学设计的特殊性
        二、过去教训:教学自身缺乏“设计”
        三、课题设计:使教学与课程成为一种“艺术”的核心
第四章 教什么:课程内容建构理论
    第一节 课程学视野:课程内容建构的学理基础
        一、当代课程理论中的课程内容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建构的理论框架
    第二节 通识与美育视野: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三层次理论
        一、通识与美育的目标指向与层次性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三层次理论
    第三节 学科视野:课程内容的知识与能力形态
        一、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知识形态:学科“破界”与“跨界”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核心能力:设计思维中的“形式思维”
    第四节 设计通识的核心能力——设计形式生成思维的培养
        一、从设计形式4 属性看设计形式生成思维的基本类型
        二、基于知觉-媒介-抽象的设计形式生成思维
        三、基于意义-符号-叙事思维的设计形式生成
        四、基于技术-结构-系统思维的设计形式生成
        五、基于观念-重构-生成思维的设计形式生成
第五章 怎么教:课题设计方法研究
    第一节 课题的本质与设计方法研究——作为教学设计的“形式生成”
        一、课题的本质及其设计方法:作为教学设计的“形式生成”
        二、设计通识典型课题分析
        三、通识设计课题设计方法:差异与应对策略
    第二节 微观:设计形式生成思维 4 种类型的课题设计研究
        一、基于“知觉-媒介-抽象”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研究
        二、基于“意义-符号-叙事”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研究
        三、基于“技术-结构-系统”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研究
        四、基于“观念-重构-生成”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
    第三节 中观:通识设计内容3 层次的课题设计研究
        一、“设计语言”的课题设计方法研究
        二、“设计返身”的课题设计研究
        三、“设计自由”的课题设计——在设计中自由
    第四节 课题设计方法总结与作为教学设计形式的展望
        一、微观和中观层面的课题设计方法总结
        二、宏观、抽象层面的课题设计方法展望
结论 “造物亦育人”——面向未来的高校通识设计课程
    一、异化与回应:设计作为一种通识性人文实践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再思考 ——设计学科核心素养与设计思维中的形式思维
    三、课题设计作为育人体验设计和课程推广关键
附录一:本文专业案例分析与通识课题设计目录
附录二 西南交通大学通识课《设计美育Ⅰ:从艺术到设计》课程教学(2020-2021 秋季学期)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2)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模式及服务能力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图情机构智慧化资源管理与服务转型
        1.2.2 图情机构智慧数据服务模式与服务体系
        1.2.3 智慧数据服务能力及其评价
        1.2.4 评述与分析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创新点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智库
        2.1.2 智慧服务
        2.1.3 智慧数据服务
        2.1.4 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
    2.2 理论基础
        2.2.1 数据管理理论
        2.2.2 扎根理论
        2.2.3 用户场景理论
        2.2.4 灰色系统理论
第3章 我国智库的智慧数据服务需求分析
    3.1 基于问卷调查的智库数据资源管理分析
        3.1.1 调查问卷设计
        3.1.2 调查对象与数据收集
        3.1.3 结果分析
    3.2 基于扎根理论的智库服务需求分析
        3.2.1 研究对象与数据收集
        3.2.2 范畴编码与检验
        3.2.3 模型构建及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要素与特征
    4.1 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过程
        4.1.1 智库活动过程分析
        4.1.2 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过程分析
    4.2 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要素
        4.2.1 图情机构主体
        4.2.2 智慧数据
        4.2.3 智慧化技术工具与方法
        4.2.4 智慧数据服务平台
        4.2.5 智慧数据服务环境
        4.2.6 智慧数据服务要素之间关系
    4.3 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特征
        4.3.1 数据多源性
        4.3.2 技术智能性
        4.3.3 服务场景化
    4.4 案例分析
        4.4.1 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发展现状
        4.4.2 南师大图书馆智慧数据服务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模式
    5.1 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模式概念和类型
        5.1.1 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模式的概念
        5.1.2 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模式的类型
    5.2 面向智库需求的个性化推荐智慧数据服务模式
        5.2.1 智库活动过程分析
        5.2.2 智库需求感知
        5.2.3 资源融合及服务集成
        5.2.4 智能化推荐
        5.2.5 案例分析
    5.3 面向智库需求的嵌入式智慧数据服务模式
        5.3.1 智库活动层
        5.3.2 嵌入层
        5.3.3 融合层
        5.3.4 服务层
        5.3.5 案例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模式实现
    6.1 智库特征识别与需求确定
        6.1.1 智库特征识别
        6.1.2 智库需求确定
    6.2 基于Data Commons的智慧数据服务平台构建
        6.2.1 Data Commons平台的概念和特点
        6.2.2 Data Commons平台的目标与功能
        6.2.3 Data Commons平台的架构设计
    6.3 多源数据融合
        6.3.1 多源数据融合架构
        6.3.2 多源数据融合方法
    6.4 智能化技术融合与协同治理
        6.4.1 智能化技术融合与协同治理模式
        6.4.2 基于协同治理的智能化技术融合过程
    6.5 基于专家系统的智能情报分析
        6.5.1 专家数据管理模块
        6.5.2 专家在线咨询模块
        6.5.3 专家智能推荐流程
    6.6 基于向量空间模型的场景化服务推荐模型
        6.6.1 场景化服务
        6.6.2 场景化服务接受效用
        6.6.3 场景化服务推荐模型
        6.6.4 场景化服务推荐实验
    6.7 本章小结
第7章 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能力评价体系
    7.1 智慧数据服务能力评价体系问题的提出
    7.2 智慧数据服务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依据
    7.3 智慧数据服务能力评价指标的选取与修正
    7.4 智慧数据服务能力评价指标的阐释
    7.5 智慧数据服务能力评价指标的优化与赋权
        7.5.1 样本选择及问卷描述
        7.5.2 评价指标的重要性和易获得性计算
        7.5.3 评价指标优化
        7.5.4 评价指标赋权
    7.6 实证研究
        7.6.1 研究方法
        7.6.2 数据分析
        7.6.3 结果分析
    7.7 本章小结
第8章 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保障策略
    8.1 政府政策保障方面
    8.2 图书情报机构服务主体保障方面
        8.2.1 强化服务意识并挖掘智库需求
        8.2.2 优化图情机构的智慧数据服务架构
        8.2.3 建立并完善智慧数据服务能力评价体系
    8.3 多源数据保障方面
        8.3.1 加强智慧数据体系建设
        8.3.2 建立一体化多源数据联动与反馈机制
    8.4 智能化技术方法与工具保障方面
        8.4.1 加强现代化数据技术的融合和应用
        8.4.2 完善智慧数据服务平台功能和服务
    8.5 智慧数据服务人才保障方面
        8.5.1 完善我国图情机构学科馆员制度
        8.5.2 提升智慧数据服务人员的创新服务能力
    8.6 本章小结
第9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研究局限与展望
        9.2.1 研究局限
        9.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研究成果
致谢

(3)从教育目标看小学音乐欣赏课的人文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四、文献综述
第一章 音乐欣赏及其教育目标
    第一节 音乐欣赏及其理论内涵
        一、音乐欣赏概念
        二、四种音乐教育哲学理论下的音乐欣赏内涵
    第二节 教育目标
        一、教育目标概念
        二、从中外教育史看教育目标内涵和特点
    第三节 教育目标与音乐欣赏教育
        一、从美国音乐教育的目标看音乐欣赏教育目标
        二、21世纪“核心素养”下的教育目标
        三、音乐欣赏课人文目标内涵
第二章 小学音乐欣赏课人文价值体现
    第一节 “新课标”人文性观念指导下的小学音乐欣赏课
        一、《2011年版义务教育音乐新课标》及其《解读》
        二、义务教育音乐教科书及教师用书
    第二节 全国音乐欣赏优质课教学实践状况
        一、教育部2016-2017年度优质课评选标准
        二、教师用书中11首欣赏曲目的教学目标
        三、15节音乐欣赏部优课教学目标
        四、音乐欣赏部优课课堂案例
第三章 小学音乐欣赏教育“人文价值”内涵的讨论
    第一节 小学音乐欣赏课人文目标的实施情况分析
        一、《音乐新课标》、《解读》中的音乐欣赏和人文目标分析
        二、从音乐教科书及教师用书看小学音乐欣赏人文价值
        三、15节音乐欣赏部优课案例分析
    第二节 小学音乐欣赏教育“人文价值”缺失的原因
        一、音乐教育研究者缺乏系统、全面的教育理论体系
        二、知识与技能目标成为音乐欣赏教学的首要目标
        三、一线教师缺乏教育责任和意识
    第三节 小学音乐欣赏教育的“人文价值”
        一、音乐的人文价值
        二、教育目标对小学音乐欣赏教育的启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在学期间所发表的文章

(4)从网络文学类型化看消费文化对文学价值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问题、视域与对象
    第二节 对相关研究的反思
        一、以消费文化为视域的网络文学研究
        二、网络文学类型化研究
    第三节 价值立场与文学价值
第一章 作为消费文化现象的网络文学类型化
    第一节 对类型化的概念界定
    第二节 网络文学的类型化进程
        一、从民间文学到消费文化的网络文学
        二、消费文化推动下的网络文学类型化
    第三节 类型化是消费文化影响文学价值的中介
        一、类型化进程与文学价值的变动
        二、类型化特征与文学价值的取向
第二章 网络文学类型化的爽价值取向
    第一节 类型区分中的欲望制造
    第二节 故事模式中的爽感配方
        一、爽感配方的材料
        二、爽感配方的程序
    第三节 超真实设定的游戏机制
        一、网络文学的诸种设定
        二、超真实设定的逻辑
    第四节 爽价值是消费文化影响类型文学的表征
        一、批评与辩护之中的爽价值
        二、爽价值可以是文学价值吗
第三章 类型化过程中消费文化影响文学价值的机制
    第一节 主体与媒介:文学需求的显现与变化
    第二节 媒介与商业:文学媒介的占有与运用
    第三节 商业与主体:文学生产的规则与观念
    第四节 消费文化是类型化中文学价值的角力场
        一、消费文化中文学价值的再生产机制
        二、多因素作用下文学价值的动力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青年电视公开课《开讲啦》影响下的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由
        1.电视媒介的价值导向对大学生价值观具有重要影响力
        2.新世纪以来我国电视节目发展之泛娱乐化倾向急需改善
        3.电视节目视阈下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关注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三)文献综述
        1.研究现状
        2.已有研究的评析
    (四)核心概念厘定
        1.电视公开课
        2.大学生价值观教育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六)研究重、难点及创新点
一、青年电视公开课《开讲啦》的意蕴
    (一)青年电视公开课《开讲啦》节目简介
    (二)青年电视公开课《开讲啦》发展概况
    (三)青年电视公开课《开讲啦》嘉宾分析
    (四)青年电视公开课《开讲啦》节目特点
        1.受众定位实现“针对性”与“普适性”的统一
        2.节目形式达成“获得感”与“参与度”的融合
        3.节目内容追求“教育性”与“娱乐性”的共筑
二、青年电视公开课《开讲啦》对大学生价值观影响的调查设计
    (一)调查的对象
    (二)调查的实施
        1.调查内容
        2.问卷信度
        3.问卷效度
        4.访谈的实施与整理
        5.统计方法
三、青年电视公开课《开讲啦》对大学生价值观影响的现状考察
    (一)总体情况分析
    (二)人口学变量在调查结果上的差异分析
        1.性别差异分析
        2.城乡差异分析
        3.年级差异分析
四、青年电视公开课《开讲啦》对大学生价值观的积极影响
    (一)科学价值观方面
        1.科学知识的传播有助于激发大学生求真乐学的科学热情
        2.科学技术的展现有助于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科学的价值
        3.科学精神的传递有助于发挥科学家榜样的价值引领作用
    (二)文化价值观方面
        1.文化力量的传递有助于大学生正确认识文化的作用与价值
        2.文化艺术形式的表达有助于提升大学生文化感受与鉴赏力
        3.文化自信的培育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
    (三)爱国价值观方面
        1.爱国精神的传达有助于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情感
        2.爱国信念的坚守有助于树立大学生的爱国理想
        3.爱国榜样的示范激励大学生自觉践行爱国行为
    (四)人生价值观方面
        1.人生故事的分享引导大学生正视人生苦难与挫折
        2.人生态度的激励引导大学生进行价值判断与选择
        3.人生意义的交流启迪大学生对意义与价值的思考
    (五)道德价值观方面
        1.道德观念的传递帮助大学生省察自身道德认识
        2.道德模范的引领有助于激发大学生的道德情感
        3.道德境界的升华有助于坚定大学生的道德理想
    (六)生命价值观方面
        1.珍视生命的态度有助于引导大学生敬畏生命存在
        2.生命履历的讲述有助于启发大学生探询生命意义
        3.生命限度的超越有助于引领大学生实现生命价值
五、青年电视公开课《开讲啦》影响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建构
    (一)科学价值观:发挥榜样引领,启智追求“理智的愉悦”
    (二)文化价值观:甄选优质文化,引领多元文化尚美境界
    (三)爱国价值观:优化教育载体,发挥自我价值教育效力
    (四)人生价值观:关注人生意义,多方筑力达成美好人生
    (五)道德价值观:升华道德境界,彰显道德榜样引领作用
    (六)生命价值观:创生价值生命,以生成性激励自我超越
参考文献
附录 A:《开讲啦》节目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调查问卷
附录 B:《开讲啦》节目对大学生价值观影响情况访谈提纲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21世纪初中国影视在越南的传播与接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
        二、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中国学者对国产影视作品在国外传播与接受的研究
        二、越南学者对国内观众“接受心理”的研究
        三、中越两国对中国影视在越南传播与接受的研究
        四、中越两国相关研究存在的不足
        五、概念
    第三节 研究目的、内容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意义
    第四节 研究的理论方法及资料来源
        一、理论基础
        二、研究方法
        三、资料来源
第一章 21世纪初中国影视在越南传播的背景
    第一节 影响21世纪中国影视在越南传播与接受的政策
        一、中国提升影视文化软实力的政策
        二、21世纪初中国影视“走出去”政策
        三、21世纪越南融入国际经济与文化的政策
        四、越南电影法:规范化电影进口政策
    第二节 中越媒体对21世纪初中国影视在越南传播与接受的评论
        一、中国媒体对越南传播中国影视的评论
        二、越南媒体对中国影视的评论
    第三节 从传播渠道角度考察
        一、21世纪中国电影在越南影院放映情况
        二、21世纪中国电视剧在越南商业化电视频道播映情况
        三、21世纪初中国影视在越南网络传播情况
    本章小结
第二章 21世纪初中国影视的变化及在越南的传播
    第一节 21世纪初中国影视叙事手法的创新
        一、21世纪初中国电影的典型故事与叙事手法
        二、21世纪初中国电视剧的典型故事与叙事手法
    第二节 21世纪初中国影视审美风格的新变
        一、21世纪初中国影视的表演风格
        二、21世纪初中国影视摄影风格
        三、21世纪初中国影视布景风格
        四、21世纪初中国影视服装与道具风格
    第三节 21世纪初中国影视在越南的传播
        一、21世纪初中国电影在越南传播的类型
        二、21世纪初中国电视剧在越南传播的代表作与优势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越南观众对21世纪初中国影视作品的接受
    第一节 越南观众对21世纪初中国影视传播方式的接受度
        一、21世纪初越南观众的观影选择
        二、21世纪初中国影视在越南的播放方式及其效果
        三、21世纪初中国影视传播方式对越南观众观影习惯的影响
    第二节 从传播效果看越南观众接受中国影视的情况
        一、越南观众对21世纪初中国影视类型的认知度
        二、21世纪初中国影视作品受越南观众喜爱的元素
        三、21世纪初中国影视不太受越南观众喜爱的元素
    第三节 越南观众对21世纪初中国影视审美风格的接受
        一、越南观众对21世纪初中国演员之美的接受
        二、越南观众对21世纪初中国影视美术设计的接受
        三、21世纪初中国影视改变越南观众的影视艺术观念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从越南观众对21世纪初中国影视的接受看越南大众文化
    第一节 21世纪初中国影视对越南文化经济的刺激
        一、21世纪初中国影视对越南电影消费经济的影响
        二、21世纪初中国影视引导越南观众的购物新潮流
        三、21世纪初中国影视影响越南人旅游倾向
    第二节 21世纪初中国影视对越南观众生活习惯的重要影响
        一、上世纪中国影视对越南社会精神文化的影响
        二、21世纪初中国影视对越南社群起到了联结的作用
    第三节 官方舆论与公众舆论对21世纪中国影视的评价
        一、两国官方舆论对越南观众接受21世纪初中国影视的评价
        二、越南观众对于媒体宣传21世纪初中国影视的评价
        三、越南观众对改善中国影视宣传方式的期待与建议
    本章小结
第五章 21世纪初中国影视价值观在越南的传播与接受及其前景
    第一节 21世纪初中国影视价值观在越南的传播与接受
        一、21世纪初中国影视承载的核心价值观
        二、越南观众对21世纪初中国影视中个人价值观的认同情况
        三、越南观众对21世纪初中国影视中社会价值观的认同情况
    第二节 从价值观认同看21世纪初中国影视被越南观众接受与排斥的原因
        一、21世纪初中国影视传播的价值观
        二、21世纪初中国影视在越南被接受的一种符号学分析
        三、21世纪初中国影视进入越南遇到的困难
    第三节 未来中国影视在越南传播与接受前景的展望
        一、越南人接受中国影视与他国影视的比较
        二、21世纪初越南与中国影视市场的比较
        三、中国影视在越南继续传播与接受的预判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1.越南观众对21世纪初中国影视评价调查问卷
    2.访谈提问表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7)生态学视野下当代产品设计新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一)课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概念界定
        (一)生态学理论
        (二)生态设计
        (三)生态设计学科属性
    三、文献综述
        (一)国外相关领域研究现状综述
        (二)国内相关领域研究现状综述
    四、研究路径与思路
        (一)研究路径
        (二)研究思路
    五、创新点
第一章 生态学理论与生态设计的提出
    第一节 生态学理论的溯源
        一、国外生态思想的两栖发展
        二、中国古代朴素生态理念的提出
    第二节 工业发展伴随下的生态问题
        一、生态问题与时代发展的冲突
        二、民族差异与设计策略的结合
    第三节 生态设计的国家策略
    第四节 当代产品生态设计的演变
        一、产品生态设计概念
        二、产品生态设计要素指标
        三、产品生态设计中文化意识的兴起
        四、产品生态设计中历史情感的认同
第二章 生态设计影响下的当代产品设计
    第一节 设计师的生态伦理理念
        一、设计师的生态立场
        二、设计师的设计态度
        三、设计师的匠人品质
    第二节 生态反思下的当代产品设计方法
        一、批判性反思设计方法
        二、生长型乐趣设计方法
        三、量化型节能设计方法
        四、温情型持续设计方法
    第三节 信息与科技对生态设计的促进和推动
        一、信息时代下的潜力转型
        二、科技时代下的生态治理
第三章 产品生态设计的美学价值
    第一节 技术审美局限性的思考
        一、忽视点与链技术并重的思考
        二、技术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第二节 生态视域下的美学情怀
    第三节 生态美学情怀下的设计生态意识
        一、生态意识与设计导向
        二、生态意识的属性特征
        三、生态意识的视野探寻
    第四节 产品生态设计的美学价值构建
        一、“适”“时”为度的产品生态审美原则
        二、语意认知下的产品生态美学形态
        三、生态美学新价值的模型构建
第四章 产品生态设计的文化价值
    第一节 绝对技术理性价值观的辨析
        一、绝对技术理性的重新审视
        二、绝对技术理性中的科技植入
        三、技术的“非理性”与“文化约束性”
    第二节 产品生态文化的价值体现
        一、产品生态文化的核心要求
        二、产品生态文化对消费意识的引导
        三、产品生态文化对风尚潮流的影响
    第三节 产品生态设计的文化价值构建
        一、服务于地域历史文化的价值
        二、积累于造物智慧文化的价值
        三、顺应于社会变迁文化的价值
        四、生态文化新价值的模型构建
第五章 民艺生态设计再生的人文价值
    第一节 生态与民艺相互关联的启发
    第二节 民艺的生态助力发展
        一、设计变革的持续发展
        二、自然悦享的选择发展
        三、尝试创造的乐趣发展
    第三节 日本民艺的借鉴
        一、日本民艺思想的产生与参考价值
        二、日本民艺思想对生态设计的启示
    第四节 民艺生态转变模式的价值构建
        一、民艺的传播方式和地域发展
        二、保护到优化的生态转变模式
        三、“守”艺到“生”艺的生态转变模式
        四、民艺生态设计再生人文价值的模型构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期间公开发表的科研成果
致谢

(8)新媒体技术的人文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关于技术价值的研究
        1.2.2 关于新媒体技术及其价值的研究
        1.2.3 研究不足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研究的主要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点
第2章 新媒体技术及其价值负荷
    2.1 新媒体技术的内涵
        2.1.1 新媒体技术的诞生与发展历程
        2.1.2 新媒体技术的特征
        2.1.3 新媒体技术的功能与应用
    2.2 技术的价值与人文价值
        2.2.1 技术的价值负荷
        2.2.2 技术的人文价值
    2.3 新媒体技术的人文价值负荷
第3章 新媒体技术人文价值的多维解读
    3.1 新媒体技术的认识价值
        3.1.1 开辟了认识活动的新领域
        3.1.2 创造了认识表达的新方式
        3.1.3 提高了认识的传播效率
    3.2 新媒体技术的道德伦理价值
        3.2.1 促进道德意识的觉醒
        3.2.2 丰富了道德情感
        3.2.3 拓宽了伦理视野
    3.3 新媒体技术的审美价值
        3.3.1 促进了审美的大众化
        3.3.2 创造了全新的审美意境
        3.3.3 丰富了审美的内容和形式
第4章 新媒体技术的人文价值异化与应对
    4.1 技术价值异化及其根源
    4.2 新媒体技术人文价值异化的具体表现
        4.2.1 新媒体技术人文价值异化在认识层面的表现
        4.2.2 新媒体技术人文价值异化在道德伦理层面的表现
        4.2.3 新媒体技术人文价值异化在审美层面的表现
    4.3 新媒体技术人文价值异化的应对之策
        4.3.1 坚持正确的新媒体技术观和价值观
        4.3.2 提升道德素质和新媒体技术素养
        4.3.3 构建合理的新媒体技术评价和制度保证体系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语篇学视域下的语文阅读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起
    二、文献综述
    三、核心概念界定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五、研究意义、创新点与局限
第一章 语篇学相关理论概述
    第一节 语篇图式理论
        一、图式理论
        二、语篇图式理论
    第二节 语篇分类理论
        一、西方的语篇分类理论
        二、我国的语篇分类理论
    第三节 语篇分析理论
        一、欧洲的语篇分析理论
        二、美国的语篇分析理论
        三、澳大利亚的语篇分析理论
        四、我国的语篇分析理论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语文阅读教学的本质:语篇解码说
    第一节 语文课程性质之重思
        一、语文课程性质不是个伪命题
        二、语文课程性质新论:话语经验说
    第二节 语文阅读教学的本质
        一、语文阅读教学是语篇教学
        二、语文阅读教学是语码教学
        三、语文阅读教学是语篇解码教学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语篇学视野下阅读教学目的观重构
    第一节 我国阅读教学目的观历时性考察
        一、表述框架的三种范型
        二、阅读教学目的的基本要素
    第二节 国外当下阅读教学目的观考察
        一、部分其他国家阅读教学目的观述略
        二、上述国家阅读教学目的观评述
    第三节 充实阅读教学的目的:语篇学之维
        一、分析语篇的语言功能
        二、提升学生的语篇阅读素养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语篇学视野下阅读教材范式的重构
    第一节 国外阅读教材语篇范式的确立
    第二节 我国阅读教材语篇范式的建构
        一、短文类语篇与整本书语篇
        二、文学类语篇与信息类语篇
        三、连续性语篇与非连续性语篇
        四、纸质类语篇与电子类语篇
        五、文字类语篇与图文类语篇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语篇学视野下阅读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创生
    第一节 参照语篇阅读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
        一、语篇知识教学内容的选择
        二、语篇能力教学内容的选择
    第二节 根据学生语篇阅读经验创生教学内容
        一、根据学生的选点生成阅读教学内容
        二、根据学生的问题生成阅读教学内容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语篇学视野下文本解读方法的重构
    第一节 基于巴赫金话语理论的话语分析法
        一、基于巴赫金话语理论的话语分析框架
        二、话语分析框架的运用
    第二节 韩礼德的功能语篇分析法
        一、韩礼德的功能语篇分析框架
        二、功能语篇分析框架的运用
    第三节 悉尼学派的体裁分析法
        一、悉尼学派的体裁分析框架
        二、悉尼学派体裁分析框架的运用
    第四节 策略性语篇加工法
        一、范戴克和金斯基的策略性语篇加工模型
        二、策略性语篇加工模型的运用
    第五节 本土化语篇解读框架的建构
        一、语义层
        二、语形层
        三、交际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语篇学视野下阅读教学方法的重构
    第一节 基于巴赫金话语理论的对话教学法
        一、关注文本的“表述”方式
        二、注意引出学生自己的话语
        三、注意与其他文本互文参照
    第二节 功能语篇教学法
    第三节 悉尼学派体裁教学法
        一、体裁读写教学法
        二、跨课程阅读教学法
    第四节 BDA策略教学法
    第五节 本土化语篇阅读教学模型的建构
        一、语义教学
        二、语形教学
        三、交际教学
    本章小结
第八章 语篇阅读教学评价
    第一节 语篇阅读课程目标体系的建构
        一、为何要建构语篇阅读课程目标体系
        二、语篇阅读课程目标体系的建构
    第二节 基于目标的语篇阅读教学评价
        一、课堂教学中的语篇阅读教学评价
        二、阅读测试中的语篇阅读素养评价
    第三节 阅读语料的语篇复杂度评价
        一、国际上关于语篇复杂度的评价
        二、加强本土化的语篇复杂度评价
    本章小结
结语: 归正与超越
参考文献
后记

(10)中国现代建筑工程的人文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哲学视野的建筑工程
        0.1.1 建筑工程的本体论内涵
        0.1.2 建筑工程的特点
        0.1.3 建筑工程的历史发展
        0.1.4 建筑工程的人文研究
    0.2 建筑工程人文价值的研究现状
        0.2.1 国外研究现状
        0.2.2 国内研究现状
    0.3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0.3.1 研究内容
        0.3.2 研究方法
第一章 建筑工程人文价值的多维构成
    1.1 建筑工程的人文蕴含
    1.2 人本价值
        1.2.1 以人为本
        1.2.2 非功利性
    1.3 伦理价值
        1.3.1 自然伦理:实现人、建筑工程和自然的“天人合一”
        1.3.2 宗教伦理:展现宗教的理念与秩序
        1.3.3 职业伦理:丰富和发展了工程师的职业伦理
        1.3.4 工程共同体伦理:促进建筑工程共同体共同发展
    1.4 审美价值
        1.4.1 形式美
        1.4.2 人文美
    1.5 建筑工程人文价值的总体特征
第二章 中国现代建筑工程对人文价值的拓展
    2.1 中国现代建筑工程的发展历程
    2.2 中国现代建筑工程的新人文
        2.2.1 传统与现代的相结合
        2.2.2 人文与生态理念相结合
        2.2.3 更加凸显人文关怀
    2.3 中国现代标志性建筑工程的人文蕴含
        2.3.1 “人文奥运”的国家体育场
        2.3.2 传统与现代、浪漫与现实相结合的国家大剧院
        2.3.3 “东方之冠,鼎盛中华”的上海世博会中国馆
    2.4 中国现代建筑工程人文建设的发展趋势
        2.4.1 注重人文理念和生态理念的创作观念
        2.4.2 推崇多元化、个性化凸显地域化与民族化
        2.4.3 依托网络化、信息化增进现代建筑工程的新美感、新人文
第三章 中国现代建筑工程对人文价值的偏离
    3.1 对利益的过分追求背离人文价值
        3.1.1 牺牲工程品质,追求工程利润
        3.1.2 盲目扩大规模,激化供需矛盾
    3.2 建筑工程的异化审美观
        3.2.1 过分追求个性发展
        3.2.2 脱离实际求创新
    3.3 以人为本的观念意识不强
        3.3.1 拖欠建筑工程款,缩减建筑工程成本
        3.3.2 搞特殊化建筑工程,忽视人民利益
第四章 中国现代建筑工程人文价值的弥补
    4.1 加强工程建设的人文导向
        4.1.1 倡导多维工程价值观
        4.1.2 丰富建筑工程人文评价体系
        4.1.3 实现与民共享
    4.2 加强建筑工程伦理教育
        4.2.1 加强建筑工程伦理教育宣传
        4.2.2 建立健全建筑工程伦理教育机制
    4.3 倡导正确的建筑工程审美观
        4.3.1 分清真正的审美观念和另类审美观念
        4.3.2 建立符合社会大众的工程审美观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四、新世纪:实现科学的人文价值的前景(论文参考文献)

  • [1]高校通识教育中的设计课程研究:概念、内容与课题方法[D]. 曹勇.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2]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模式及服务能力评价研究[D]. 吴雅威. 吉林大学, 2021(01)
  • [3]从教育目标看小学音乐欣赏课的人文价值[D]. 李霖. 西南大学, 2020(02)
  • [4]从网络文学类型化看消费文化对文学价值的影响[D]. 章浩. 杭州师范大学, 2020(02)
  • [5]青年电视公开课《开讲啦》影响下的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研究[D]. 赵文慧. 河南大学, 2019(01)
  • [6]21世纪初中国影视在越南的传播与接受研究[D]. 丁美玲(DINH MY LINH). 广西民族大学, 2019(01)
  • [7]生态学视野下当代产品设计新价值研究[D]. 王小妍. 苏州大学, 2018(01)
  • [8]新媒体技术的人文价值研究[D]. 夏翠兰. 湖南科技大学, 2017(02)
  • [9]语篇学视域下的语文阅读教学研究[D]. 贡如云. 南京师范大学, 2017(12)
  • [10]中国现代建筑工程的人文价值研究[D]. 张海. 广西大学, 2016(02)

标签:;  ;  ;  ;  ;  

新世纪:实现科学人文价值的展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