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TO“炒作”曲线

WTO“炒作”曲线

一、WTO“炒作”曲线(论文文献综述)

程斌琪[1](2019)在《金融科技对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随着1993年《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开始为全球服务贸易治理提供规则框架以来,服务贸易重要性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认可。金融服务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经济运行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金融科技通过数字技术革新了金融服务的提供模式,改变了生产者、消费者和贸易商的交易行为,使金融服务供求愈加依赖于数据流动,对金融服务业和世界经济环境带来了一系列深刻变革。相对应地,也带来金融服务贸易规则的重大变化,最突出的新特征就是“数据策略性”。在以CETA为代表的双边和区域贸易协定中,金融对外开放范围更广泛,金融服务贸易规则更加新颖,进行中的TISA谈判同样在向高标准靠拢。在金融科技发展如此迅猛的背景下,有必要对其给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影响和效应作出研究,有必要对以跨境数据流动限制为主的新金融服务贸易规则作出分析,有必要应对金融服务部门的数字贸易规则挑战作出建议。本研究首先测度了金融科技发展水平和主要国家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现状,说明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水平的国别差距在加大,总体自由化水平表现出降低趋势。这主要是由于外资进入壁垒有所提高,尤其是对跨境数据流限制愈加严格。与此同时,在引力模型基础上得出发展中国家相对发达国家金融服务贸易成本显着偏高,且金融服务贸易竞争力偏低的现状。其次从金融服务贸易成本、金融服务市场特性、数字技术扩散以及金融科技的潜在风险4个维度出发,详细阐述金融科技对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影响机制。即通过区块链案例说明金融发展有助于降低微观企业金融交易成本,巩固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基础;通过人工智能案例说明金融科技推动中观金融产业差异化,引起金融市场由垄断向竞争转变,由此保障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进程中的贸易收益;通过大数据案例说明金融科技引发新的数字经济范式,在未来5至10年,数字技术对宏观经济的渗透将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水平;同时还总结金融科技会带来数据泄露、网络风险等一系列高风险因素,通过MATLAB软件进行金融监管博弈仿真模拟说明有必要加强国际金融监管合作。总体而言,金融科技对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有正负两方面影响,正向影响包括导致微观成本降低、中观竞争加剧、宏观创新扩散,正向影响引起跨境金融服务贸易规模扩大和自由化水平提高,致使主要国家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水平“剪刀差”扩大;负向影响包括泡沫、数据泄漏和技术等潜在风险,会导致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水平减弱,致使主要国家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水平“剪刀差”缩小。最后,在实证部分,本研究以41个主要国家为样本,检验了金融科技对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影响效应。得出随着金融科技发展水平的提高,金融市场效率对金融服务贸易相对优势和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之间的调节作用变得明显,金融市场效率对金融服务贸易相对优势和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之间的调节作用变得明显放大的结论。即当一国金融科技发展至临界水平以上时,会导致该国对外开放金融市场的意愿变得更强烈;反之,在一国金融科技发展至低于这一临界水平时,封闭金融市场的意愿也会变得更强烈。说明在考虑了金融科技的影响下,金融市场效率对金融服务贸易相对优势和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之间的调节作用变得明显。综合说明金融科技给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水平带来正向效应,会导致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水平“剪刀差”扩大。为迎接金融科技潮流,深化我国金融服务对外开放,提升我国金融服务业国际竞争力,本研究提出以下政策建议:一是协调好资本账户开放与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之间的关系;二是利用监管科技革新监管体制并开展金融科技合作;三是在平等、互利、互惠原则上积极参与国际金融贸易规则制定等。

高道明[2](2018)在《经济增长视角下的粮食进口贸易问题研究》文中指出粮食进口贸易是一个在政治上非常敏感的议题,其产生和发展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经济发展水平是一个核心的因素。经济发展既会改变一国粮食需求数量和结构,也会改变其国内供给能力,因而对粮食进口贸易的影响具有复杂性。探明经济发展对粮食进口贸易影响的一般规律对于制定正确的粮食贸易政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随着进口在保障粮食安全中的作用日益增强,中国不断深化参与全球粮食安全治理的努力。实施境外农业资源开发和对外粮食援助正是这一努力的重要体现,它们也是影响粮食贸易的重要制度性因素。基于此,本文首先揭示世界粮食进口贸易的决定因素,基于国际经验探讨中国粮食进口的演变路径;探明稳定世界粮食市场的思路;剖析中国粮食进口市场格局的特征及趋势;最后厘清境外农业资源开发和对外粮食援助与粮食贸易关系并明确优化策略。主要内容和结果包括六个方面:(1)利用大量跨国历史数据检验了粮食进口贸易的决定因素。结果表明,经济增长对粮食进口的影响具有“倒N型”曲线规律,即粮食进口在经济发展早期趋于下降,随后随经济增长而攀升,进入高收入阶段后再次降低;耕地越丰裕的国家越早跨越转折点。控制人口增长、提高库存水平也有助于降低粮食进口。(2)基于国际经验视角探讨了中国粮食进口的演变路径。经济发展是影响中国粮食进口的最重要因素。中国已进入“倒N型”曲线的上行区间,未来一段时间里粮食进口将伴随着经济增长而持续攀升。不过,由于粮食需求具有趋于饱和的长期趋势,而粮食增产则可通过持久的技术进步实现。只要经济增长具有可持续性,粮食进口依赖状况必然会得到改善。(3)剖析了世界粮食市场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结果表明,石油价格波动对粮价稳定性具有负向影响,库存水平对粮价稳定性具有正向影响。由于石油价格向粮价传导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影响生物能源需求,建立生物能源发展的多边约束机制十分必要。库存水平增加有助于平抑粮价波动,国际社会应共同致力于构建区域性和全球性的粮食储备体系。(4)实证测算了中国粮食进口需求的支出和价格弹性。基于区分来源的AIDS模型结果显示,不同品种主要进口国从扩张的中国粮食进口需求中受益不同,其中小麦和稻米进口市场份额呈现出向第一大来源国(分别是澳大利亚和越南)集中的趋势。(5)实施境外农业资源开发有助于稳定粮食进口,开展援助并构建相应的监督机制是中国加快推进境外农业资源开发的有效手段。开展境外农业资源开发能增强东道国粮食自给能力,改善世界粮食供给形势,也能提高母国海外粮源供给的自主性和稳定性。对东道国进行援助有助于奠定良好的舆论基础,合理的监督机制有助于解决东道国利益诉求和避免冲突。(6)粮食援助存在干扰粮食贸易秩序的风险,构建有效的需求评估和监督机制能避免中国粮援产生此类风险。不针对饥饿国家和群体的粮援会抑制贸易和生产。WTO尚未能制定具有强制约束力的粮援纪律,但中国应在WTO框架下建立粮援需求评估和监督机制,最小化粮援对贸易的不利影响,同时确保余粮资源真正在缓解全球饥饿和营养不良中发挥作用。

刘永平[3](2016)在《我国产业安全政府监管体系研究》文中指出在全球化的过程中,我国对外开放程度越来越高。随之,产业安全问题在日常经济活动中越来越突出,我国连续成为遭遇贸易摩擦最多的国家,对外投资频招安全审查,给产业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亦对外贸增长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其影响超越了经济领域,扩展到社会媒体、外交、政治领域。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影响到全球利益的再平衡,中国希望和平崛起,就必须防范不安全因素的发酵。当前,维护产业安全已成为国家的战略性任务。相对于现实的需求,产业安全理论中关于政府监管的部分还缺乏系统的研究,落后于国家在安全领域的监管实践和需要。因此,本文的选题目的,就是尝试填补在我国产业安全领域,政府监管体系理论研究的空白。产业安全作为经济安全的核心,受到经济安全因素的覆盖;经济安全作为国家安全的分支又受到国家安全因素的覆盖,导致产业安全研究不可避免地要面对一个庞大的系统。所以,有关产业安全的研究,相应地涉及广泛的理论范畴和社会活动领域。本文在研究方法上,参阅产业安全基础理论、产业安全政府监管理论的已有研究成果,结合产业安全的特点,以系统论为基本研究方法,广泛融入管理学、经济学、贸易理论、竞争力理论、产业经济学、运筹学、博弈论等理论成果中的观点和思想,引用相关领域的实证研究成果,并援引大量案例和事实,尝试以新的视角,搭建对产业安全成因、演化轨迹更有解释力的理论框架。采取了实证分析与系统分析相结合、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理论分析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系统性地解析了产业安全的生成与发展规律。并借鉴各主要国家产业安全监管实践经验,系统地提出了完善和提高我国产业安全政府监管体系的建议。根据查新结果,国内外对产业安全理论的研究尚有很多的空白需要填补。因此本文的研究成果和结论涉及多个方面。首先,以系统论的方法确立了产业安全系统,认定国内产业的存在是因国家的存在所至,将政府作为产业安全主体之一纳入系统,确立了以产业和政府共同作为系统主体的“双主体”结构。揭示了产业竞争的内生性,说明了产业安全问题源于产业的对外竞争,产业竞争也会通过国家竞争的形式间接地表现出来。把系统与外部环境相联系的竞争关系作为产业安全的监管对象,监管范围覆盖了贸易竞争、投资竞争、要素竞争、环境竞争和危机竞争,明确了产业安全政府监管体系在系统中所处的位置。研究揭示了产业竞争以国民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竞争中国民利益发生减损即构成了产业安全问题;揭示了对国民利益的保全,即构成了产业安全系统的基本特征之目的性。依据系统论的开放性、目的性、多维度、突现性、反直觉行为原理,发现了与之对应的产业安全系统的涉外性、国民性、多元性、整体性和逆转性特征。根据产业安全系统特征的内在关系,深入解析了产业安全监管体系面临的各种竞争关系。其次,分析了产业安全问题的演变规律。以“双比较”模式解析了贸易摩擦的成因;以“产业微笑曲线”归纳了产业纵向要素竞争与产业转型的关系,揭示了横向要素竞争和产业升级的关系;以“要素流动性结构”分析了各种要素流动性的不均衡,是造成产业竞争力差异性的根源,并揭示了要素流动结构的演变规律。阐释了在全球化背景下,以参与国际分工为前提,实施全产业链产业安全监管的意义;分析了内外环境对产业安全的影响;将危机竞争作为常态化的存在纳入了产业安全监管的范畴。根据自由贸易和比较优势理论,说明了产业安全问题将长期存在、竞争和合作将相互依存的原因,说明“竞合”已成为全球化背景下的基本趋势;自贸区的建设是全球化趋势的应有过程。第三,总结各国实践,分析了全球化的影响,研究了反直觉行为对竞争关系的调节作用,并用以完善产业安全监管体系。以促进创新作为维护产业安全的根本出发点,提出了宏观的配套措施;以推动法治经济为出发点,系统地提出了“嵌入式”改良现有政府监管体系的建议;给出了敏感度评估模型用以评估产业安全措施的有效性,为监管措施的改进提供了方向;依托云计算新技术、大数据管理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对监管体系进行信息化、数据化改造以提升预测预警能力的建议;对监管主体决策模式,提出了开放性、聚能式改革的建议,以全面提升产业安全政府监管体系的效能。产业安全政府监管体系是产业安全系统的构成部分,为了给监管体系定位,本文首先从理论上阐释了其与产业安全系统的关系;并介绍了美欧印和我国产业安全监管的做法,明示其现实存在的可能状态。政府在产业安全系统的监管地位一经确定,同时也就定位了各具体产业等分系统在产业安全监管领域的位置。全系统定位对各分系统的超越,提供了解决产业安全问题的广阔视野,更有利于产业安全隐患的早期预警;也为管控危机、捕获危机和提供机遇,展现了更多的选择性。本文共使用图12幅,表5个,参考文献227篇。

戴鹏[4](2015)在《中国农产品进口影响的实证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中国农产品进口大量增加,在世界贸易体系中的地位日趋重要,目前己成为世界最大的农产品进口国。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随着消费需求刚性增长、水土资源约束的双重压力不断加大,进口不可避免,还将继续增加,势必会对生产、消费以及价格等产生一系列的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利用农产品进口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如何尽可能地规避农产品进口所带来的不利影响,是中国目前以及今后一段时期内不得不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然而在中国,长期以来,坚持粮食生产高度自给,将农产品进口的功能局限于“调剂余缺”,对农产品进口的影响,以及农产品进口在粮食安全中的地位,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因此,当前系统分析中国农产品进口的影响,不仅十分重要,而且十分紧迫。为更好地认识中国农产品进口及其影响,本文从理清、辨析建国以来中国农产品贸易特征开始,重点考察在农产品贸易发展过程中,进口贸易结构是否发生了新的变化。其次,分别从农业资源约束、人口变化、经济增长、贸易开放等方面分析近年来中国农产品大量进口的原因。再次,从理论上分析进口对国际、国内市场的影响,根据农业生产、消费及价格的实际变动情况,判断进口对国际、国内市场所造成的不利影响是否为其他因素所抵消。最后,运用全球贸易分析模型(GTAP)将农产品进口的影响从各项因素的影响中分解出来,从而达到评估进口影响的目的。研究发现:(1)近年来中国农产品进口大量增加,农产品贸易逆差不断扩大有一定的必然性,主要源于中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消费需求刚性增加,水土资源约束日益增强。表明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进一步推进,进口还将继续增加,农产品贸易逆差还将继续扩大。(2)贸易开放仅为国外农产品进入中国创造了有利的外部条件,国内价格远高于国际价格是2012年中国谷物进口大幅度增加的直接原因。(3)进口会降低农产品市场价格,不仅会直接降低自身的市场价格,还会通过降低生产成本或消费替代等产生连锁反应,间接降低其他农产品价格,受进口影响,所有农产品市场价格都有不同程度地下降,以油籽、植物油及食糖价格下降最为明显。这意味着部分农民的农业收入会因此有所下降。(4)进口对农业生产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受进口影响最大的是油籽生产,但土地密集型农产品和劳动密集型农产品进口对生产的影响不同。其中,土地密集型农产品进口仅抑制自身生产,对其他所有农产品生产都有促进作用,而劳动密集型农产品进口不仅抑制自身生产,还抑制其他农产品生产。这意味着调整农产品进口结构,适度进口土地密集型农产品有助于国家粮食安全。(5)进口有助于刺激消费,受进口影响,所有农产品消费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以粗粮、油籽及植物油消费增加最为明显,意味着进口有助于改善饮食消费结构。(6)目前进口对中国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大部分被其他因素所抵消,并未损害中国的大米、小麦及玉米自给率以及世界其他国家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水平。

黄先明[5](2014)在《国际资源价格形成机制研究 ——基于广义供求均衡论的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际资源在现代经济发展中具有战略地位,是工业血液和战略原料,在政治、经济、国防与外交领域中均发挥着极其重要作用,其价格波动引起全球关注。自2000年以来,全球原油、黄金、小麦、玉米等大宗商品价格急剧攀升,屡创新高。为有效防止金融市场流动性给经济带来的负面冲击,世界各国央行均采取救市政策,实施积极货币政策,如先美国央行先后四轮量化宽松政策(QE1、QE2、QE3、QE4),全球范围内流动性大幅增加使得全球资产价格先后空前大涨。本文以“供求”为视角,以“广义供求均衡论”为理论支点,围绕“广义供求均衡决定资源价格”这一核心命题展开分析,对国际资源期货市场-现货市场动态均衡在数理和实证上进行了系统研究。全文共分为六章,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脉络展开。第一章作为导论,主要介绍研究背景与意义、文献综述和评述、描述本文“两点一框”(包括理论支点、核心观点与论文框架)、指出文中主要研究方法与贡献。现有文献分别从价格形成机制、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国际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国际资源定价权等视角探讨了国际资源价格形成的影响因素。在国际资源价格研究过程中,学者们大都把资源供求、库存、政治、投机等纳入了价格形成因素研究,通过文献回顾,本文发现研究可拓展空间有两点。一是现有文献对国际资源价格形成解释缺乏统一内核。二是有必要构建全要素价格模型,系统对各要素在国际资源价格形成中的权重进行测度。这即为本文写作的初衷。第二章是国际资源属性和价格波动轨迹。本文认为国际资源属性一般包含有限性、基础性、可储存性、不可再生性、非均衡性、大宗性、垄断性、战略性、金融性、政治性等十大属性。其中前七项是国际资源的基本属性,战略性、金融性、政治性是国际资源的派生属性。可耗竭资源模型、供求模型是国际资源的价格模型,垄断结构是国际资源的主要市场结构。国际资源政治属性表现为国际资源是一种关系经济安全、政治稳定和国际地位的战略物资,在国际关系中被用作经济工具和战略武器来威慑、制裁他国实现政治和经济利益,“以邻为壑”的贸易政策、军事冲突等时而发生。国际每个重大政治事件都导致国际资源价格的大幅波动。国际资源金融化是指市场参与者在期货市场中以资本增值为目的从而使国际资源从扮演生产性资产角色向投机性资产角色转变的过程。国际资源的基本属性、政治属性和金融属性等三大重属性决定了其价格形成机制的复杂性。这三重属性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共同作用于国际资源价格波动。从国际资源价格波动历史中可以发现,商品属性是国际资源价格形成的基础,政治属性是国际资源价格形成外部冲击的重要事件,金融属性(期货、指数基金等)是国际资本投资于资源的主要工具。在此基础上,本文分别对能源、金属、农产品等资源价格波动轨迹进行了分析。在国际能源价格波动轨迹上,分析了在国际石油价格市场竞争程度,国际石油价格金融化、国际石油期货市场、石油美元垄断地位等对能源价格的影响。在国际金属价格波动轨迹上,分析了国际黄金价格波动特点、供求紧平衡、美元指数、国际政局、国际资源价格涨跌等对金属价格的影响。在国际农产品价格波动轨迹上,分析了国际大宗农产品供求、全球财富标志轮换、货币流动性、国际投机炒作、金融资本追逐性、国际资源金融属性联动、全球资本流动不确定性等对农产品价格的影响。第三章是“广义供求均衡论”的理论构建。通过对价格理论的发展脉络分析可知,价格是市场供需均衡的货币表现。从春秋时期的管子开始,轻重之均衡就成为市场价格的理论基准,李嘉图、穆勒、马克思和杰文斯等经济学家们都先后提出过均衡概念,古诺和马歇尔则利用数学方法分析均衡,瓦尔拉斯在此基础上以数学方程形式阐述了一般均衡模型,他们对价格的形成与变动所做出的理论解释,对经济学理论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价值论、非均衡论、演化论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均衡论提出了质疑。价值论主要说明了长期均衡中不同商品交换比例的决定性因素是生产商品时所消耗的人类活劳动,阐明了市场经济中人们之间交换的本质关系。非均衡论认为,在市场中并不存在按市场价格可以无限交换的可能性,市场存在稀缺,则均衡价格就不是供需决定,而是非供求均衡决定。也就是说非均衡也是一种均衡,不是瓦尔拉斯一般均衡中的均衡,而是真正反映现实生活中的均衡;它不是供给和需求相等的均衡,而是存在供给与需求不相等条件下的均衡,这种均衡可以通过数量配额而实现的均衡称为配额均衡。马歇尔指出“经济学家的麦加在于经济生物学,而不是经济动力学”。均衡论借鉴物理学基本范式,而演化论则借助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从而二者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相对的特征。均衡论把世界视为存在(being),演化论则把世界视为过程(becoming),前者主要分析经济稳态时经济变量间的因果关系,后者关注经济系统关键要素突变的演化机制。当今世界经济要求经济学研究和经济发展实践中应该同时从均衡和演化两个角度去理解经济系统的存在状态和运动过程。本文认为均衡价格理论硬核为“供求决定价格”,这一通过市场参与者的供给和需求力量分析均衡价格决定的方法,蕴含着深刻的“力量之均衡”思维,是价格理论的精髓。供求价格论外围保护带则需纳入新的要素,适时调整供求均衡价格理论的保护带,以增强供求均衡价格论的解释力。因此本文基于“供求均衡”视角、立足“供求均衡决定价格”这一理论硬核、采用“均衡”分析法,构建广义供求均衡价格理论,以全面考察和探讨国际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国际资源价格波动研究领域主要分为两类,一是市场基本面,即国际资源供给、需求、战争、气候、贸易政策等实体经济因素;另一则是市场非基本面,如投机、美元汇率等非实体经济因素。本文修正新古典理论假设为社会人假设、有限理性假设、不完全信息假设,分析国际资源价格的新要素:投机供求、库存供求与贸易体系供求。本文把凡是会影响国际资源市场供给变动和供给量变动的因素称之为“广义的供给”,把凡是会影响市场需求变动和需求量变动的因素称之为“广义的需求”。国际资源价格由“广义的供给”与“广义的需求”共同决定。从而把市场基本面与非基本面统一为广义供求论视角上来,在多种要素的框架下与多元供求的语境中重新理解“供求价格理论”这一术语,构建“广义供求均衡论”。进而将投机、库存、贸易体系、政治、预期等均内生化,构建了国际资源均衡价格动态函数。该函数方程是一个动态开放系统,一是各类供求因素在广义供求均衡中地位可能发生变化;二是还有新的要素产生来影响国际资源价格。第四章是“广义供求因素”对国际资源供求的影响分析。本章主要通过数理模型回答了三个问题,一是国际资源市场在贸易政策干预和贸易体系(WTO)下,均衡与失衡的贸易政策解,二是在期货市场中,期货合约供求者的供求均衡性,三是在综合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中供求均衡解的存在性和稳定性。具体来讲,通过构建资源贸易国单独制定贸易干预政策、(非)合作博弈下贸易政策及WTO争端解决机制下贸易政策,分析了贸易政策下的供求均衡解,结果表明,从短期来看,以邻为壑的贸易干预政策会使国际供求失衡,而在多阶段合作博弈下与WTO制度下,贸易干预政策对国际资源供求不产生影响。在借鉴克瑞普斯、米尔格罗姆、罗伯茨和威尔逊(1982)提出的KMRW声誉模型(reputation model)的基础上,针对国际资源期货市场市场参与者交易行为特点,构建国际资源期货市场中供求主体静态博弈和动态模型并求得其均衡解,得出期货市场价格是由机构投资者和散户在期货合约上的供求均衡决定的。最后,综合国际资源期货市场、现货市场特点,为市场参与者如何根据预期(主观预期判断与贸易干预政策)实施投机套利活动构建了一个数理分析和几何图形,刻画了市场参与者在对市场综合预期下,供求均衡解的存在性、唯一性、稳定性、最优性。从而系统分析了各种环境下,国际资源市场都能供求均衡,从而实现两个市场价格的一致性。第五章是国际资源价格波动之广义供求实证分析:基于FAVAR模型。本章实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以国际农产品价格指数(AGRI)、国际金属价格指数(META)、国际原油价格指数(OIL)、美元指数(DOLLAR)为研究对象,通过SVAR模型、方差分解技术检验了国际原油、金属、农产品与美元指数之间动态均衡关系,结果表明美元指数对三大资源市场冲击作用明显,燃料市场其次,最弱的为农产品市场,在国际资源价格信息互动发现功能上,美元指数占据主导地位。第二部分基于一个广义供求均衡分析框架-FAVAR模型,选择涵盖美国与中国实体经济、金融因素、投机因素、市场供需与库存状态的14个经济指标,全面、系统考察了潜在因素对国际资源价格波动的影响,并以2004年为界对比分析投机因素在资源期货价格长短期变化趋势,具体选取纽约现货价格、商业多头头寸、非商业多头头寸、美国工业生产指数、美国利率、美元指数、道琼斯指数、美国消费者价格指数、全球石油产量、全球石油消费、全球石油库存、中国工业购买力指数、中国燃料购买力指数、中国消费者价格指数14个变量构成的时间序列集与国际原油期货价格指数变量构建FAVAR模型,通过主成分分析构建因子载荷,在长期(1997年1月至2012年12月),检验结果表明,美国工业投入指数、道琼斯指数是国际原油价格波动的主要影响因素,而原油现货价格、全球原油产量、全球原油库存、原油商业交易多头头寸、原油投机多头头寸、美国CPI指数构成的“广义供求”共同影响国际原油价格。美国实体经济因素对原油期货价格的贡献度在12.8%左右,国际原油供需、库存和原油期货投机占5.58%,中国因素占1.92%。在短期(2004年1月至2012年12月),以国际原油非商业多头头寸、美国消费者价格指数、商业多头头寸、全球库存构建的”广义供求”(交易供求+投机供求)因子贡献度高于以美元利率为货币流动性因子,中国因子不明显。广义供求对原油期货价格的贡献度达到31.50%,美元利率达到9.42%,中国因素9.7%左右。本文得到以下结论:第一,长期来看,广义供求(交易供求+投机供求)是影响国际资源价格的主要因素;第二,自2004年以来,投机因素明显,资源金融化趋势增强,但国际资源价格不能单一归因于投机;第三,美国量化宽松是国际资源价格短期波动的重要因素;第四,整个研究期间看,中国因子会对国际资源价格产生影响,但并非主导力量。第六章是基于广义供求均衡论的中国资源安全对策。世界各国都在寻找机会以合理价格获得国际资源,国际资源安全日益成为世界各国的战略重点。本文认为中国安全问题关键在于如果回答好三个问题:一是能否买得起,二是能否买得到,三是能否运得回。作为一个资源需求旺盛的中国来说,如何准确把握全球经济发展周期规律和世界经济格局演化方向,以合理价格购买国际资源,构筑符合国际资源供求形势的资源战略框架,是当前突出的问题。本文认为中国国际资源贸易应该走向一条以“单一贸易”为主线的进口之路改为以“贸易+投资”并重的开发之路。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和做法,实施国家境外资源“超主权投资开发设计”,把资源所有权和主权劣势转为资源开发权、使用经营权和控制权的优势,从过去单一购买资源转为全球投资开发资源、使用资源和经营资源。国际资源金融属性把国际资源从“生产—供应”型的“供给”安全模式转变为“贸易—金融”型的“价格”安全模式。本文认为,要建立国家战略层面上的战略资源安全,唯一的道路是完善壮大国内期货市场、走期货市场国际化道路和引入QFII制度,建立国际资源定价中心。中国败诉的两起争端说明我国还不熟悉国际贸易规则,还不会应用资源国内政策替代资源贸易政策,顶层设计上要将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生态理念结合,政府储备与公司储备结合,合理开发与严禁开采结合。中国应具备理性的战略眼光,转变观念,合理利用WTO机制,加强政府顶层设计,做好两个转变,因势利导,建立中国自然资源战略安全:一是管理政策上从“贸易”向“国内管理”转变,二是在WTO规则上从“学习守法”向“引领变法”转变。同时中国政府应加强同资源丰裕国开展资源外交,全方位协调政治经济关系,发挥在大国优势作用,确保中国资源安全,具体实施“多元开源、确保原路、另辟蹊径、战略储备、合作共赢”的对策。

国家发改委学术委员会办公室课题组[6](2013)在《新形势下我国棉花价格问题研究》文中认为当前,我国出现了国内棉价大幅高于国际棉价的局面,对国内棉农、流通企业及下游生产企业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并对我国棉产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本课题通过阐述我国棉花价格变动特点及原因、分析当前国内外棉花价差对我国棉产业链各环节的影响、梳理并评价我国棉花价格调控机制的历史演变、研究美国等国家的棉花调控机制与政策,提出了新形势下,完善我国棉花价格调控机制的基本思路,总体目标:稳定棉花市场,保持棉产业链的健康持续有序发展;调控手段:在棉花生产环节重点实施以"差价直补"为主的生产支持型与棉农收入补贴型价格调控相结合的政策,在棉花流通环节重点实施带有反周期补贴性质的"定量收储"价格支持措施,在棉花加工环节重点实施优化关税配额、滑准税和非关税等措施;调控方式:尊重价格规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棉花资源配置的基础性调节作用。本课题同时提出了完善我国棉花价格调控机制的政策措施建议:一是健全棉花生产与棉农收入补偿政策机制;二是完善棉花临时收储制度机制;三是完善滑准税和反补贴等调控措施;四是理顺棉花价格调控管理体制。

邹志强[7](2013)在《G20成员沙特参加与全球经济治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二十国集团(G20)走向了全球经济治理的前台和中心,通过快速推进制度化建设和连续举办多次首脑会议,G20取得了丰富成果,也获得了巨大影响力,成为国际经济合作的主要平台,在全球经济治理中日益发挥着核心作用。沙特作为阿拉伯国家中唯一的G20成员,对其参与全球经济治理进行深入研究也具有了日益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构建全球经济治理的理论分析框架是本文研究的重要基础。全球经济治理是指主权国家及其延伸力量通过具有约束力和规范作用的国际机制和规则解决全球性经济问题,维持正常稳定的国际经济秩序而采取的联合行动或措施。国家是全球经济治理的主要主体,全球经济治理实质上是国际社会的权力与结构格局及其变动在国际经济领域的反映。全球经济治理主要针对全球经济发展与失衡带来的全球性经济问题,通过治理实现全球贸易、金融、货币、资本、区域经济与国际经济机制的稳定与平衡。全球经济治理的主要研究内容和领域可以分为全球贸易治理、全球金融(货币)治理、全球投资治理、区域经济治理和全球经济治理机制等五个方面。沙特拥有的诸多优势与条件使其在G20与全球经济治理进程中占有独特地位,发挥着重要作用。沙特之所以能在G20中占有一席之地,从根本上来说在于沙特具有自身的独特优势,主要表现在其拥有的多重代表性、丰富油气资源、巨额金融资金、温和亲西方的外交政策及独特“软实力”等方面。沙特拥有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强烈愿望,努力发挥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大国作用,沙特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主要体现在全球石油贸易、“石油金融”、“石油美元”、伊斯兰金融、主权财富基金、海湾区域经济合作等方面。在G20框架之下,沙特的全球地位得以进一步凸显,它增强了G20作为全球经济治理主要机制的代表性、合法性与有效性,提升了G20的权力地位,而G20也成为沙特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主要平台。通过分析可以发现,首先,沙特在全球石油贸易领域及其治理中占有关键而重要的地位。沙特依托自身固有优势在全球石油贸易与权力格局中占据了核心地位,发挥着全球石油供应浮动国、机动国的角色,稳健、温和、合作性的石油政策也使其受到世界各方信任与支持,同时作为OPEC的核心成员也使沙特可以在全球石油贸易治理中发挥更为突出的作用。其次,沙特在“石油金融”、伊斯兰金融领域及其治理中占有关键的基础地位。依托巨额石油美元,沙特的金融实力与影响力不断上升,成为国际金融市场的一支重要力量,沙特在“石油金融”治理中发挥着重要的实体基础地位,也是左右伊斯兰金融发展前景的决定性力量。再次,“石油美元”是沙特参与全球投资和经济治理的重要权力基础。沙特依托巨额“石油美元”成为国际资本和投资市场上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沙特的投资以及由此带动的海湾地区及全球石油美元的投资动向深深地影响着全球投资市场及其格局,沙特以其重要地位在当今有关“石油美元”与主权财富基金的全球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最后,海合会是沙特参与区域经济治理的核心平台,沙特在海合会中始终处于领导核心地位,参与区域经济治理也是其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重要内容和基础,沙特的对外经济影响力和全球经济治理作用在海合会的依托下呈现出放大效应。沙特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地位与作用将不断上升,但在短期内对沙特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作用期待过高也不现实。从国家在全球经济治理中发挥作用的基础来看,沙特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影响力,具有较强的联合他国扩大影响的能力,在当前全球经济治理机制中的话语权和地位也逐步提高,通过G20这一机制更成为全球经济治理的主要大国之一,也是当今全球经济治理变革的重要推动力量。但沙特自身的经济发展特点、国家实力地位和对外关系的特殊性使其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作用发挥也受到较为明显的制约。

王文涛[8](2013)在《确保安全的粮食供求紧平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物质,粮食安全是世界各国都高度关注的问题,2006年以来发生的全球粮食危机更凸显各国粮食安全的重要性。而中国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实现作为经济安全的三大内容之一的粮食安全,面临着严峻挑战。本文紧密结合中国工业化、城市化和粮食国际化、市场化的实际,及中国粮食需求刚性增长而国内粮食增产缓慢、国际粮食市场紧张的背景,以《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等文件精神为指导,综合运用统计学、国际经济学等多学科知识,从界定粮食供求紧平衡概念入手,围绕粮食供求紧平衡问题,对粮食供求基本特征、粮食供求紧平衡模型建立及指数测算、粮食供求紧平衡的调控原理和思路、供求紧平衡政策建议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全面的研究。1.粮食供求紧平衡概念及现实意义。(1)提出了粮食供求动态紧平衡的新内涵。既要确保粮食安全,又要使政府为粮食安全付出的成本最小,农民获得粮食价格的收益最大;既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又要最大限度的利用国际粮食市场,充分地间接引进国际土地资源和水资源;既要考虑粮食需求增长的刚性,又要考虑粮食生产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而引起的波动性,并最大限度地消除这种刚性和波动性所带来的不平衡。(2)结合中国粮食市场实际,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分析了粮食的刚性需求特征、波动供给特征、生产弱质特征及价格波动特征。(3)分析国内外粮食市场形势,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研究指出,实现粮食供求紧平衡是缩小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的需要、提高农民收入和缩小城乡差距的需要、降低政府确保粮食安全成本的需要、有效利用国际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的需要。尤为重要的是,由于我国加入WTO承诺对农业黄箱补贴不超过农业生产总值8.5%,因此降低粮食调控政策成本,对于避免与美国等国产生贸易摩擦,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2.粮食供求紧平衡模型与调控原理。(1)实现粮食紧平衡既要平衡短期粮食市场的波动,又要从长期来看增加粮食供给能力。这要求合理发挥市场与政府的调节作用,对于短期及小幅市场波动,应由市场来调节;政府要结合粮食国内外粮食市场实际,科学进行规划,预先对粮食供给、需求及价格进行调节,同时对于短期粮食市场波动进行调节。(2)在综述国内外各种粮食安全预警模型的基础上,根据分层动态的原则,借鉴FAO粮食安全的标准,建立了粮食安全动态紧平衡模型。即满足公式:LCt-1+LKt-1+△LJt+gt-1×Z-LXt=17%-18%,粮食处于安全的供求紧平衡状态。其中,LCt-1为上年度粮食产量增长率,LKt-1为上年度粮食储备率,LXt为本年度粮食消费增长率,△LJt为本年度粮食净进口率增量,Z为粮食价格指数,gt-1为粮食供给价格弹性指数。(3)通过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粮食供求状况及调控政策的比较分析发现,虽然中国2005年以前国家还没有提出供求紧平衡的调控思路,但是事实上供求紧平衡规律一直在发挥作用。(4)对粮食供求指标的调控原理。实现安全的粮食供求紧平衡,需要对粮食产量增长率、需求增长率、净进口率增量等进行调节。而对指标的调节方式分为三种,分别是事后调节、预先调节、长期调节。而对各指标如粮食供给增长率、需求增长率及净进口率的调节,要求我们根据各指标的影响因素进行调节。3.粮食安全动态紧平衡指数测算及调节。(1)分析了影响粮食供给增长率的各种因素,建立计量模型定量分析各因素对粮食产量的影响;运用历史数据测算得出,为实现安全的粮食供求紧平衡,粮食产量增长率均值应取1.50%。(2)分析了影响粮食需求增长率的因素,主要有人口增长率、城镇人口增长率、人均收入增长率、石油价格指数等等;根据1986-2008年的历史数据测算,为实现安全的粮食供求紧平衡,粮食需求增长率均值取1.86%。(3)分析了我国粮食净进口率不断增加的趋势,提出了衡量各粮食品种对粮食净进口率影响的公式,进而分析指出,大豆是造成我国粮食净进口率不断增加的重要因素。运用历史数据测算得出,粮食净进口增长率增量均值为0.32%。分析指出,提高进口能力应是确保未来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4)分析了影响粮食供给价格弹性的诸多因素,建立计量经济模型测算粮食供给价格弹性指数为0.1221。(5)分析了粮食储备的作用及影响因素,根据紧平衡模型及指数值,测算出了粮食总储备率均值为(16~17)%。4.粮食供求紧平衡的调控思路与政策建议。(1)建立粮食供求紧平衡调控机制。建立粮食供求紧平衡调控机制要求,短期内粮食生产量并非多多亦善。要采取措施,对粮食供给、需求、消费、储备、贸易进行综合调节,实现政策短期效果与长期效果的统一。(2)建立粮食供求紧平衡调控机构。分析指出当前粮食行政管理体制存在多部门调控和多级政府调控措施不协调的缺陷,为此应建立统筹调控管理机构、完善政府经济服务职能和调控能力。(3)建立粮食供求紧平衡预警体系。根据动态平衡预警模型,建立包括信息源系统、信息分析系统和信息反馈系统在内的粮食供求紧平衡预警体系。(4)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要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应通过加强水土资源保护开发来稳定粮食生产能力、农业组织创新来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来夯实粮食生产能力、粮食主生产区建设来增强粮食生产能力、生产资料供给来挖掘粮食生产能力、农业自然灾害防御来保护粮食生产能力、非粮食物资源开发来补充粮食生产能力。(5)增强国际资源利用能力。要增强国际资源利用能力,应构建资本利用平台,促进粮食产业发展;构建技术利用平台,推进粮食科技进步;构建资源利用平台,有效利用国际资源;构建风险管理平台,有效化解粮食安全风险。(6)增强粮食市场平衡能力。要建立粮食安全风险管理体系,系统管理粮食生产、流通、消费等各方面的风险;要建立多元化粮食储备体系,提高储备粮的调控能力,降低储备调节的成本;要加强粮食物流体系建设,提高“北粮南运”的物流效率;要建立粮食安全的政府责任体系,明确中央与地方政府的责任分工。(7)增强宏观政策调控能力。要通过加强横向与纵向一体化联合,促进粮食产业化经营,并反对市场垄断以促进公平与效率;要提高农业财政投入比重,完善财政投入的支出结构,完善财政投入机制;要建立目标价格和反周期补贴制度为核心的新型价格补贴体系,完善粮食价格调控;要根据粮食生产外部性理论,建立外部效应内部化的粮食主销区利用补偿机制;要引导社会公众调整膳食结构,控制粮食加工业的过快发展,加大措施减少粮食浪费,建立完善粮食节约机制。(8)增强特殊群体粮食保障能力。增强特殊群体粮食保障能力,增强其粮食可得性,是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为此,必须要建立农村贫困人口粮食安全援助机制、城市贫困人口粮食安全援助机制、受灾群体粮食安全援助机制及社会弱势群体粮食安全援助机制。

吴频,邓新波,王旭[9](2012)在《WTO“汇率与贸易”问题研究》文中指出全文分四个部分进行论述:一是WTO"汇率与贸易"问题的由来。二是对WT/WGTDF/W/57文件的研究和评述。三是笔者对WTO"汇率与贸易"问题的看法,主要有:汇率与贸易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需要深入研究;汇率水平是影响贸易平衡的一个因素,但不是唯一的因素,也不是决定性的因素;汇率波动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也具有不确定性,学术界对于汇率波动与对外贸易的关系还存在争论;应关注导致汇率波动的原因,把汇率问题交由G20(二十国集团)和IMF去讨论;中国追求贸易平衡,并积极推进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汇率与贸易"问题要成为WTO的议题或规则尚存在诸多困难。四是结语部分,指出在WTO"汇率与贸易"问题上,还应做好长期应对的准备。

蔡俊煌[10](2012)在《产业安全视角下涉农战略性商品定价权研究》文中提出全球经济一体化下,全球市场竞争已进入定价权博弈的时代。全球涉农产业所呈现的不完全竞争和寡头垄断市场态势无疑是研究当前国际定价权和国内自主定价权问题的逻辑前提。定价权的博弈已成为产业安全的新常态,是一种竞争综合实力和规则制定权的博弈,实质上更是各利益主体间的战略博弈。在开放大格局下,涉农战略性商品国际定价权受控或缺失、国内自主定价权不断弱化已成为众所周知的显性现象,正危及我国涉农战略性商品的价格安全和产业利益安全,正成为一种涉农产业安全的新常态。我国不论作为产业链上游的资源或初级原料的供给者或购买者、产业链中游的生产者、还是产业链终端的最大消费者,都不拥有定价权,如我国作为全球水产品的主要供给者,还是作为全球钾肥、大豆、棉花等涉农战略性商品的最大需求者,但都只能是国际交易价格的被动接受者。这表明我国涉农产业在国际分工格局中被锁定于涉农战略性商品全球价值链的低附加值环节,大部份产业利益被以“兵不血刃”的方式受到剥夺,陷入了定价权丧失或弱化的产业安全困境。为此,本论文从全球视野、涉农产业安全的战略高度展开涉农战略性商品定价权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以不完全竞争条件下的产业安全理论、寡头垄断理论、全球价值链治理与经济租理论、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等相关理论为依据,运用系统的理论分析、总体和个体相结合的实证研究、典型的案例研究、技术路线法等主要方法,从国际定价权、国内自主定价权和全球价值链治理下的定价权三个方面,来剖析我国大宗涉农战略性商品定价权缺失或弱化的环境、现状、表现形成、定价机制、影响因素和深层成因等,并从创新健全理论体系、国家战略、市场主体、市场体系和规则等主要方面提出对策与建议。本文从阐明研究的意义、目标、方法、技术路线、创新与不足等方面开始,梳理并评述了产业安全、涉农战略性商品定价权与全球价值链等相关文献资料,旨在为后续研究提供借鉴和启发。第三章,阐析研究理论基础并界定相关概念。分析产业安全和定价权问题的各自逻辑前提及两者间的关系,侧重分析不完全竞争市场下的定价权问题的相关基础理论,并指出关于定价权研究存在的误区。第四章,全面分析我国涉农战略性商品定价权问题的环境、现状及表现形式。研究发现,不完全竞争和寡头垄断已是全球涉农产业的市场大环境,即全球涉农产业已从一国集中走向全球寡头垄断,从涉农寡头布局高附加值战略环节到联合治理涉农战略性商品全球价值链,这成为涉农定价权问题的逻辑前提;在对外开放大格局下,各种定价权问题已成为我国涉农产业安全的新常态。第五章,分析研究了基于产业安全的涉农战略性商品定价机制。结果认为,涉农战略性商品定价机制的研究除了包括常见的在国际贸易环节的谈判定价机制和以期价为基准的现货交易定价机制外,还应包括一国国内的自主定价机制(如,政府调控下的市场主体定价方式)和全球价值链治理下的定价机制。第六章,通过系统的理论分析和钾肥定价权博弈的典型案例研究,全面分析了基于期货定价和基于谈判定价的涉农战略性商品国际定价权问题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国际定价权问题的研究结论基本已趋于一致,即影响国际定价的各种因素大都会通过影响国际期货价格来影响现货价格,且美国的CBOT和ICE主导了基于期货定价的涉农战略性商品的国际定价,其价格溢出效应已强势作用于我国国内的期现货价格。全球供方/需方垄断和是影响我国钾肥等基于谈判定价的涉农战略性商品国际定价权问题的主要影响因素。第七章,着重运用协整分析、方差分解分析和VAR分析等定量方法和比较分析法来实证研究外部因素对我国涉农战略性商品国内自主定价权的影响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对涉农战略性商品的总体(以农产品总体价格为例)实证研究和个体(以猪肉价格为例)实证研究的结论均表明,国际因素的影响在增强,而国内因素的影响在减弱,进而揭示出国内自主定价权在外部因素的冲击下正呈现弱化态势。另外,源自不同冲击路径(贸易传导、FDI和国际金融市场)的国际因素的影响也正不断削弱我国自主定价权。第八章,采用理论分析、路径图解法(技术路线法)、实证研究和典型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来综合考察、揭示全球性涉农寡头主导涉农战略性商品全球价值链治理的路径。结果表明,当前,对中国涉农产业价值链的战略性布局和联合治理正是以美为主的涉农寡头进行全球扩张的战略重点,攫取经济租或定价权收益、分享我国经济高增长成果是其战略目标。第九章,侧重从战略层面来揭示我国的涉农战略性商品定价权缺失或弱化的深层成因。研究认为,深层外因主要体现在:旨在攫取“经济租”的涉农垄断寡头的战略行为、扭曲国际定价的美国涉农战略性制度安排、国际多元利益主体的“合作博弈”、农产品日益金融化和WTO农业协议的不平等等五个方面;深层内因主要体现在:战略性障碍、理论性障碍、涉农产业层面的制约、市场主体层面的制约、多层面的协同性障碍等五个方面。第十章,提出破解涉农战略性商品定价权缺失/弱化困境的对策,旨在提升产业安全度。基于上述定价权缺失的影响因素和内外深层成因的分析,对策建议着重包括打造一批有定价优势的世界级涉农市场主体,创新健全产业安全理论体系、涉农国际化战略的顶层设计与正和博弈规划、战略储备体系和供需平衡机制、进出口调控和行业协同机制、期现货市场体系和国际合作、反垄断法等八大方面。第十一章,结论与需深入研究的问题。在对本研究的主要结论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今后研究需关注的问题。本研究主要创新点:尝试从全球视野、产业安全的战略高度、涉农产业大系统和纵向关联的逻辑来全面研究涉农战略性商品定价权问题;首次明确将自主定价权纳入并拓宽了产业安全的内涵;分析并提出定价权缺失或弱化成为我国产业安全问题的新常态,涉农战略性商品定价权的博弈实质上是一种战略性博弈。尝试将囿于国际定价权的研究拓展到国内自主定价权、全球价值链治理下的定价权三个方面来全面剖析我国涉农战略性商品所面临的定价权问题;尝试以全球价值链治理和经济租理论、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作为新的理论视角来分析涉农战略性商品的定价权问题;同时,全球性的经济金融危机也为从宏观经济景气变动的角度来考察问题的提供了新视角。

二、WTO“炒作”曲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WTO“炒作”曲线(论文提纲范文)

(1)金融科技对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图
        1.2.1 研究思路
        1.2.2 技术路线图
    1.3 主要创新点
        1.3.1 研究视角创新
        1.3.2 研究方法创新
第2章 相关研究文献回顾
    2.1 金融科技相关研究
        2.1.1 金融科技的定义
        2.1.2 金融科技的内容
        2.1.3 金融科技发展特征
    2.2 影响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因素
        2.2.1 比较优势与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
        2.2.2 市场特性与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
        2.2.3 技术进步与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
    2.3 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效应及对策
        2.3.1 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的效应
        2.3.2 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效应的对策
    2.4 文献述评
第3章 主要国家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特征
    3.1 金融服务贸易的内涵和现状
        3.1.1 金融服务贸易的内涵
        3.1.2 金融服务贸易的模式
        3.1.3 金融服务贸易发展现状
    3.2 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的背景及度量
        3.2.1 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背景
        3.2.2 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度量
    3.3 主要国家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水平
        3.3.1 主要国家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水平
        3.3.2 主要国家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总趋势
        3.3.3 金融服务贸易的限制措施
    3.4 本章小节
第4章 金融科技对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影响机制
    4.1 金融科技、比较优势和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
        4.1.1 区块链降低金融贸易成本案例
        4.1.2 金融科技、比较优势和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理论
        4.1.3 金融服务贸易成本测度
    4.2 金融科技、市场特性和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
        4.2.1 人工智能增强金融服务差异案例
        4.2.2 金融科技、市场竞争及贸易自由化收益理论
        4.2.3 各国金融产业专业化的测度
        4.2.4 全球金融行业融资及兼并情况
    4.3 数字技术、经济范式与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
        4.3.1 数字技术、经济范式与贸易自由化理论
        4.3.2 大数据促进数字技术扩散渗透案例
    4.4 金融科技风险及对贸易自由化的影响
        4.4.1 金融科技风险与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理论
        4.4.2 金融科技发展中潜在的风险
        4.4.3 金融风险、金融稳定与监管博弈
    4.5 本章小节
第5章 金融科技对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影响效应
    5.1 研究样本
    5.2 变量选择与数据来源
    5.3 模型设定
    5.4 数据的描述性分析
    5.5 金融科技对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的调节效应
    5.6 金融科技冲击下的金融效率调节效应
    5.7 稳健性检验
    5.8 本章小节
第6章 金融科技时代下中国金融服务贸易发展建议
    6.1 厘清金融服务开放进程中的问题
        6.1.1 多边和诸边金融服务开放的问题
        6.1.2 区域和双边金融服务开放的问题
    6.2 协调资本账户与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关系
        6.2.1 摸清金融服务开放的深层意义
        6.2.2 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先于资本账户开放
    6.3 对金融服务贸易发展的具体建议
        6.3.1 强化金融科技合作
        6.3.2 深入推进金融体制改革
        6.3.3 鼓励金融科技促进金融业形成竞争性格局
        6.3.4 利用监管科技革新监管体制
        6.3.5 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需遵循一定原则
    6.4 本章小节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金融服务贸易成本δ_k=6
附录B 金融服务贸易成本δ_k=10
附录C 2012年主要国家金融服务差异
附录D 2014年主要国家金融服务差异
附录E 2012年主要国家保险服务差异
附录F 2014年主要国家保险服务差异
附录G 2012年主要国家附属金融服务差异
附录H 2014年主要国家附属金融服务差异
附录I 保险产业融资情况
附录J 支付产业融资情况
附录K 主要国家三大银行集中度
个人简介与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2)经济增长视角下的粮食进口贸易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内容及技术路线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世界粮食贸易格局特征分析
    2.1 世界粮食生产的主要特征
    2.2 世界粮食消费的主要特征
    2.3 世界粮食进出口贸易的主要特征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世界粮食进口贸易决定因素的实证研究
    3.1 世界粮食进口贸易决定因素的分析框架
    3.2 变量选择与模型构建
    3.3 模型估计及结果讨论
    3.4 国际经验视角下的中国粮食进口演变路径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世界粮食市场稳定性分析
    4.1 世界粮食市场的价格特征
    4.2 世界粮食价格波动的影响因素
    4.3 世界粮食价格波动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4.4 稳定世界粮食市场的思路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粮食贸易格局特征及成因分析
    5.1 中国粮食生产增长及其制约因素
    5.2 中国粮食消费增长及其影响因素
    5.3 中国粮食进出口贸易的主要特征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国粮食进口市场分布的实证分析
    6.1 中国粮食进口市场分布特征
    6.2 中国粮食进口需求的理论模型
    6.3 变量选择及数据说明
    6.4 模型结果及讨论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中国境外农业资源开发与粮食贸易问题研究
    7.1 境外农业资源开发与粮食贸易的关系
    7.2 境外农业资源开发的国际案例
    7.3 对中国实施境外农业资源开发稳定粮食进口的思考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中国对外粮食援助问题研究
    8.1 粮食援助干预贸易的机制
    8.2 旨在避免贸易干扰的粮食援助多边规则及其演变
    8.3 粮食援助政策的国际经验
    8.4 对中国粮食援助政策调整的思考
    8.5 本章小结
第九章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9.1 主要研究结论
    9.2 政策建议
    9.3 进一步研究的设想
参考文献
致谢
附表
作者简介

(3)我国产业安全政府监管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序言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1.2 产业安全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1.2.1 产业安全基础理论研究综述
        1.2.2 产业安全政府监管研究综述
        1.2.3 对前期产业安全研究的思考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 创新和有待继续研究的问题
2 产业安全监管体系的理论解析
    2.1 关于产业安全主体的辨析
        2.1.1 产业的定义及其特征
        2.1.2 产业安全系统的定义
    2.2 产业安全系统特征辨析
        2.2.1 产业安全系统的涉外性
        2.2.2 产业安全系统的国民性
        2.2.3 产业安全系统的多维度
        2.2.4 产业安全系统的突现性
        2.2.5 产业安全系统的反直觉行为
        2.2.6 产业安全系统与环境的关系
    2.3 产业安全系统结构及政府监管体系
        2.3.1 产业安全系统结构描述
        2.3.2 产业安全政府监管体系描述
    2.4 小结
3 产业竞争引发的产业安全问题
    3.1 贸易竞争引发的产业安全问题
        3.1.1 贸易竞争中的国民利益
        3.1.2 贸易竞争与反直觉行为
    3.2 投资竞争引发的产业安全问题
        3.2.1 内生的资本外溢
        3.2.2 投资竞争的贡献
        3.2.3 投资竞争与反直觉行为
    3.3 要素竞争引发的产业安全问题
        3.3.1 纵向要素竞争
        3.3.2 横向要素竞争
        3.3.3 要素竞争与反直觉行为
    3.4 解析要素流动结构对产业安全的影响
        3.4.1 关于要素流动结构分类的探讨
        3.4.2 流动结构与产业活动的组织
        3.4.3 优化流动结构的方向性解析
    3.5 小结
4 国家竞争引发的产业安全问题
    4.1 管窥国家环境变化产生的影响
    4.2 应运而生的国家竞争环境评估
    4.3 中国产业生存环境优劣概论
        4.3.1 中国产业生存环境的优势
        4.3.2 中国产业生存环境的隐患
    4.4 国家竞争与反直觉行为
    4.5 小结
5 危机竞争状态下的产业安全问题
    5.1 危机的存在及其特征
    5.2 危机竞争与反直觉行为
    5.3 危机投射对产业安全的影响
        5.3.1 市场危机
        5.3.2 产业危机
    5.4 小结
6 全球化对产业安全系统和环境的影响
    6.1 全球化对系统环境的影响
        6.1.1 全球化重塑世界格局
        6.1.2 全球化重塑世界之痛
        6.1.3 全球化更追求自由化
    6.2 全球化经济贸易摩擦成因解析
    6.3 全球化背景下的竞争归宿探析
    6.4 小结
7 主要国家的产业安全政府监管实践
    7.1 产业安全视角的政府监管分类
    7.2 美欧印产业安全政府监管实践
        7.2.1 美国监管的突出领域
        7.2.2 欧盟监管的突出领域
        7.2.3 印度政府的监管实践
        7.2.4 借鉴美欧印的监管实践
    7.3 我国的产业安全政府监管实践
        7.3.1 政府监管体系的嬗变
        7.3.2 监管进化的突出领域
        7.3.3 嵌入式改良监管体系
    7.4 小结
8 系统完善产业安全政府监管体系
    8.1 完善对贸易竞争的产业安全监管
        8.1.1 贸易竞争监管的内容
        8.1.2 维护合理的贸易结构
        8.1.3 统一内外贸监管法规
    8.2 完善对投资竞争的产业安全监管
        8.2.1 投资竞争监管的内容
        8.2.2 放开汇率优化投资环境
        8.2.3 完善金融体系保持货币政策稳健
    8.3 完善对要素竞争的产业安全监管
        8.3.1 要素竞争监管的内容
        8.3.2 以市场机制为主配置资源
        8.3.3 推行支持创新的积极财政
    8.4 完善产业安全依存的国家竞争环境
        8.4.1 优化基本制度环境
        8.4.2 经略国际社会环境
    8.5 完善对危机竞争的管控机制
        8.5.1 危机竞争和危机预警的本质
        8.5.2 危机竞争下反直觉行为的实现
    8.6 小结
9 提高产业安全政府监管体系的效能
    9.1 产业安全政府监管体系效能评价
        9.1.1 监管体系理想状态与设计标准
        9.1.2 监管体系行为有效性评估模型
    9.2 升级产业安全政府监管组织体系
        9.2.1 当前政府监管职能的分布
        9.2.2 集成各部门政府监管职能
    9.3 大数据化产业安全政府监管体系
        9.3.1 我国产业安全数据库分布
        9.3.2 建立国家产业安全数据库
    9.5 小结
10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附录D
附录E
附录F
附录G
附录H
附录I
索引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4)中国农产品进口影响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农产品范围界定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标和内容
    1.5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1.6 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中国农产品进口贸易现状
    2.1 中国农产品贸易发展回顾
    2.2 中国农产品进口结构变化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农产品进口的成因分析
    3.1 农业资源约束
    3.2 人口变化
    3.3 经济增长
    3.4 贸易开放
    3.5 国内外市场价差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农产品进口的国内影响
    4.1 对国内农业生产的影响
    4.2 对粮食自给率的影响
    4.3 对农业企业发展的影响
    4.4 对农业资源与环境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农产品进口的国际影响
    5.1 对农产品出口国的影响
    5.2 对农产品进口国的影响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国农产品进口影响评估
    6.1 模型说明
    6.2 数据与方案
    6.3 模拟结果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和政策建议
    7.1 主要结论
    7.2 政策建议
    7.3 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国际资源价格形成机制研究 ——基于广义供求均衡论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价格形成机制研究回顾
        1.2.2 资源价格形成机制研究回顾
        1.2.3 国际资源价格形成机制研究回顾
        1.2.4 国际资源定价权研究回顾
        1.2.5 文献评述
    1.3 理论支点、核心观点与论文框架
        1.3.1 理论支点
        1.3.2 核心观点
        1.3.3 论文框架
    1.4 研究方法与本文贡献
        1.4.1 演绎与归纳法
        1.4.2 定量分析法
        1.4.3 本文贡献
2 国际资源属性及价格波动轨迹
    2.1 国际资源范围界定及属性
        2.1.1 国际资源范围界定
        2.1.2 国际资源的属性
        2.1.3 国际资源基本属性与结构
        2.1.4 国际资源政治属性
        2.1.5 国际资源金融属性
    2.2 国际资源价格波动轨迹
        2.2.1 国际能源价格波动轨迹
        2.2.2 国际金属价格波动轨迹
        2.2.3 国际农产品价格波动轨迹
    2.3 本章小结
3 广义供求均衡论:理论支点的构建
    3.1 基本命题:供求决定价格
        3.1.1 《管子》的“轻重”供求均衡观
        3.1.2 古典经济学中的供求均衡论
        3.1.3 马歇尔的局部供求均衡论
        3.1.4 尔拉斯的一般供求均衡论
    3.2 几点反诘:对供求均衡决定论的证伪分析
        3.2.1 价值决定论与供求决定论
        3.2.2 非均衡论与均衡论
        3.2.3 演化论与均衡论
    3.3 供求均衡论:广义拓展
        3.3.1 形成供求均衡的新要素:库存、贸易体系、投机
        3.3.2 库存对资源供求的影响
        3.3.3 贸易体系对资源供求的影响
        3.3.4 投机对资源供求的影响
        3.3.5 国际资源价格“广义供求均衡论”的提出
    3.4 本章小结
4 “广义供求因素”对国际资源供求的影响分析
    4.1 贸易政策对国际资源供求价格的影响
        4.1.1 资源贸易政策回顾
        4.1.2 贸易政策对国际资源价格经济效应分析
        4.1.3 贸易政策对国际资源供求价格冲击的数理分析
    4.2 投机对国际资源供求价格的影响
        4.2.1 金融市场供求博弈研究回顾
        4.2.2 国际资源期货市场中供求主体
        4.2.3 国际资源期货供求主体博弈分析
    4.3 国际资源期货与现货市场间的供求均衡
        4.3.1 国际资源现货与期货市场供求
        4.3.2 国际资源现货与期货市场均衡
    4.4 本章小结
5 国际资源价格波动之广义供求实证分析:基于FAVAR模型
    5.1 国际资源期-现货市场价格特点
        5.1.1 国际原油基准定价模式
        5.1.2 国际原油市场参与主体
    5.2 国际资源价格动态均衡分析
        5.2.1 国际资源价格波动特点
        5.2.2 国际资源价格联动研究现状
        5.2.3 模型及数据来源
        5.2.4 实证结果
    5.3 国际原油价格广义供求实证分析—基于FAVAR视角
        5.3.1 FAVAR模型及数据来源
        5.3.2 实证结果与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基于广义供求均衡论的中国资源安全对策
    6.1 基于基本属性的中国资源安全对策
        6.1.1 发达国家经济体先进经验
        6.1.2 “贸易+投资”模式的优点
        6.1.3 境外资源投资开发基本思路
    6.2 基于金融属性的中国资源安全对策
        6.2.1 国际资源价格波动实质是金融战争
        6.2.2 构建中国资源金融战略体系
    6.3 基于政治属性的中国资源安全对策
        6.3.1 美日资源管理先进经验及启示
        6.3.2 基于资源安全的中国对外政策
    6.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后记

(6)新形势下我国棉花价格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形势下, 研究我国棉花价格问题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一) 关系到棉产业链体系的健康持续发展。
    (二) 关系到国内市场价格机制与国际市场价格机制的良性互动。
    (三) 关系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与管理体制的加快发展。
二、我国棉花价格变动及因素分析
    (一) 流通体制改革前我国棉花价格变动特点。
        1. 我国流通体制改革前棉花价格变化分为三个阶段。
        2. 棉花价格运行的主要特点。
    (二) 流通体制改革后我国棉花价格变动特点。
        1. 流通体制改革以来国内棉价的运行区间。
        2. 流通体制改革以来国内棉价变动的主要特点。
    (三) 近两年我国棉花价格变动的特点。
        1. 近两年国内棉花价格的变动情况。
        2. 内外价差显着拉大是目前我国棉花价格的突出特点。
    (四) 国内外棉花价格变动比较。
        1. 国内外棉花价格波动率对比。
        2. 国内外棉花价差的变化特点。
    (五) 影响我国棉花价格波动的主要因素分析。
    (六) 未来国内外棉花价格变动趋势。
        1. 国际棉花价格走势。
        2. 国内棉花价格走势。
三、棉花价格对我国棉产业发展的影响
    (一) 对棉花生产的影响。
        1. 棉花价格影响棉花生产供应量。
        2. 目前的棉花价格能基本保证棉花种植面积和棉花产量, 但短期种植面积仍将继续减少。
        3. 同粮食价格相比, 棉花种植的比较效益仍然偏低。
    (二) 对我国纺织行业的影响。
        1. 我国纺织行业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2. 国内外棉花价格差价大直接影响纺织业的利润水平。
        3. 我国的棉花贸易呈现无效率运行。
        4. 国内的纺织企业竞争力有所下降。
        5. 纺织业转型升级步伐受到限制。
    (三) 对全产业链的影响。
        1. 国内棉花库存消费比急剧上升, 收储成本巨大。
        2. 棉花产业上下游脱节、棉花质量下降。
    (四) 棉花价格社会的福利影响。
        1. 临时收储制度福利分析模型。
        2.2012/2013年度棉花临时收储制度社会净收益 (1) 分析。
四、我国棉花价格调控机制演变与评价
    (一) 我国棉花价格调控机制的演变。
        1. 自由购销阶段 (1949年10月~1954年9月) 。
        2. 行政定价, 统购统销阶段 (1954~1985年1月) 。
        3. 合同购销阶段 (1985年2月~1998年4月) 。
        4. 棉花价格市场化阶段 (1998年4月~2007年) 。
        5. 以收储价格为主的价格调控阶段 (2008年至现在) 。
    (二) 我国现行棉花价格调控机制的积极效果。
        1. 临时收储政策的实施起到了平抑国内棉花价格波动与保护棉农利益的作用。
        2. 临时收储制度提高了调控的时效性, 调控效果有所加强。
        3. 对国际棉价下跌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
        4. 进口调节政策有利于平衡国内外两个市场。
    (三) 存在的主要问题。
        1. 政府调控的定位与职能不清, 调控的组织管理体系与决策机制还不完善。
        2. 调控手段单一, 配套措施少。
        3. 调控方式简单化、直接化。
        4. 调控效果不尽如人意。
五、国外棉花调控政策、机制及启示
    (一) 美国棉花补贴政策。
        1. 棉花补贴政策的主要依据是农业法案。
        2. 农业法案中的棉花补贴政策。
    (二) 印度棉花产业支持政策。
        1. 最低支持价格政策。
        2. 棉花出口限制政策。
    (三) 埃及的棉花政策。
        1. 棉花市场化改革政策。
        2. 棉花最低保护价政策。
    (四) 对我国的启示。
        1. 应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调节作用。
        2. 应加强对我国棉花生产的支持和保护。
        3. 应以直接补贴为主对棉花生产进行补贴。
        4. 应加强棉花调控立法以提高政策透明度和延续性。
六、新形势下, 完善我国棉花价格调控机制的基本思路
    (一) 基本依据。
    (二) 基本原则。
        1.“三个兼顾”:
        2.“三个统筹”:
        3. 核心是处理好市场调节和政府宏观调控的关系。
    (三) 调控目标。
        1. 棉花生产环节。
        2. 棉花流通环节。
        3. 棉花加工环节。
    (四) 调控手段。
        1. 棉花生产环节。
        2. 棉花流通环节。
        3. 棉花加工环节。
    (五) 调控方式。
七、新形势下, 完善我国棉花价格调控机制的主要政策措施建议
    (一) 健全棉花生产与棉农收入补偿政策机制。
        1. 完善棉花生产补贴政策, 将棉花生产纳入农资综合补贴范围。
        2. 采用直补方式对棉花生产进行补贴。
        3. 健全规模化经营补贴办法, 促进新型生产主体发展。
        4. 建立补偿棉农收入的政策补贴机制。
        5. 强化政策性棉花生产保险支持力度。
    (二) 完善棉花临时收储制度机制。
        1. 定量收储, 发挥收储蓄水池的作用。
        2. 建立棉价反周期补贴。
        3. 引导大型流通企业适当增加商业周转储备。
        4. 建立进口棉花的收储机制。
    (三) 完善滑准税和反补贴等调控措施。
        1. 适当调整滑准税税率。
        2. 适时运用反补贴与反倾销关税政策。
        3. 调整纺织品出口退税政策。
        4. 调整棉花加工企业增值税政策。
    (四) 理顺棉花价格调控管理体制。
        1. 理顺棉花价格调控管理部门关系。
        2. 完善棉花信息收集发布预警制度。
        3. 设立棉花价格风险调节基金。
        4. 吸收专业合作社、大型流通企业和纺织企业参与价格调控。
        5. 加大棉花品牌推广力度。
        6. 积极推进改革, 推动农业生产与组织规模化、物流现代化、纺织企业高级化、政府管理高效化。

(7)G20成员沙特参加与全球经济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文中有关图表一览
第一章 导论
    一、 研究问题的提出
    二、 研究现状综述
    三、 论文总体思路与结构
    四、 论文研究方法
    五、 论文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全球经济治理的理论与实践认知
    第一节 全球治理的理论与实践
    第二节 全球经济治理的理论与实践
        一、 全球经济治理的概念初探
        二、 全球经济治理的实践变化
        三、 全球经济治理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出发点
    第三节 全球经济治理的基本范畴
        一、 全球贸易治理
        二、 全球金融(货币)治理
        三、 全球投资治理
        四、 区域经济治理
        五、 全球经济治理机制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沙特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身份、动因与权力
    第一节 沙特能源大国地位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节 沙特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动因分析
        一、 “石油经济”特点及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 突出核心竞争力与国际权力地位的要求
        三、 多重国际身份、追求大国地位的需要
        四、 “复合民族主义”理念与政策的影响
    第三节 沙特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条件分析
        一、 沙特拥有多重代表性
        二、 沙特拥有丰富油气资源
        三、 沙特拥有巨额石油美元
        四、 沙特拥有内政外交条件
        五、 沙特拥有独特“软实力”
    第四节 沙特在 G20 中的特殊地位与作用
        一、 全球经济治理机制中的沙特
        二、 G20 视角下的沙特与全球经济治理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沙特与全球贸易治理
    第一节 沙特在全球贸易治理中的基本表现
        一、 沙特的对外贸易概况
        二、 沙特在全球贸易治理中的政策、地位与作用
    第二节 沙特在全球石油贸易治理中的核心地位
        一、 全球石油贸易体系概述
        二、 沙特的石油战略政策演变及其特点
        三、 沙特在全球石油贸易治理中的地位与作用
        四、 OPEC 视角下的沙特与全球石油贸易治理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沙特与全球金融治理
    第一节 沙特在全球金融治理中的基本表现
        一、 沙特金融发展概述
        二、 沙特在全球金融治理的政策、地位与作用
    第二节 沙特在“石油金融”治理中的实体基础地位
        一、 “石油金融”概述
        二、 “石油金融”视野下的沙特与全球金融治理
    第三节 沙特在伊斯兰金融治理中的推动作用
        一、 伊斯兰金融简介
        二、 沙特的伊斯兰金融发展及政策
        三、 伊斯兰金融视野下的沙特与全球金融治理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沙特与全球投资治理
    第一节 沙特在全球投资治理中的基本表现
        一、 沙特对外投资与外来投资概述
        二、 沙特在全球投资治理中的政策、地位与作用
    第二节 沙特在“石油美元”治理中的关键地位
        一、 “石油美元”简介
        二、 “石油美元”与主权财富基金
        三、 “石油美元”视野下的沙特与全球投资治理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沙特与区域经济治理
    第一节 沙特在区域经济治理中的基本表现
        一、 中东海湾地区的区域经济合作概况
        二、 沙特在区域经济治理中的政策、地位与作用
    第二节 沙特在海合会中的领导核心地位
        一、 海合会经济合作进程简介
        二、 全球经济治理视野下的海合会
        三、 海合会视野下的沙特与区域经济治理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沙特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评价与展望
    第一节 沙特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表现评价
        一、 沙特在全球经济治理中发挥作用的基础分析
        二、 沙特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作用评价
        三、 沙特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主要特点
    第二节 沙特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制约因素与前景展望
        一、 沙特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制约因素
        二、 沙特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前景展望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8)确保安全的粮食供求紧平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插图索引
附表索引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1.2.1 关于粮食供求紧平衡概念和供求特征研究
        1.2.2 关于粮食供求紧平衡模型与调控原理研究
        1.2.3 关于粮食安全紧平衡指数测算及影响因素研究
        1.2.4 关于粮食供求紧平衡的政策建议研究
    1.3 研究内容及重要观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 研究框架与主要创新
        1.5.1 研究框架
        1.5.2 主要创新
第2章 粮食供求紧平衡的概念及供求特征
    2.1 粮食供求紧平衡概念
        2.1.1 关于粮食供求紧平衡概念的两种理解
        2.1.2 粮食供求紧平衡内涵
    2.2 粮食供求的基本特征
        2.2.1 刚性需求特征
        2.2.2 粮食的波动供给特征
        2.2.3 粮食的生产弱质特征
        2.2.4 粮食的供求价格特征
    2.3 实现粮食供求紧平衡的现实意义
        2.3.1 缩小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的需要
        2.3.2 提高农民收入及缩小城乡差距的需要
        2.3.3 降低政府确保粮食安全成本的需要
        2.3.4 有效利用国际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的需要
第3章 粮食供求紧平衡模型与调控原理
    3.1 粮食供求紧平衡的基本原理
        3.1.1 政府对粮食供求进行主动调节
        3.1.2 给予市场机制合理的运行空间
        3.1.3 提高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能力
    3.2 粮食供求紧平衡模型
        3.2.1 粮食动态平衡预警模型
        3.2.2 粮食供求紧平衡模型
    3.3 供求紧平衡模型的实证分析
    3.4 粮食供求紧平衡的调控原理
        3.4.1 中短期供求紧平衡调控原理
        3.4.2 长期供求紧平衡调控原理
        3.4.3 加强紧平衡保障能力建设
第4章 粮食供求紧平衡指数测算及影响因素分析
    4.1 粮食供给增长率测算及影响因素分析
        4.1.1 粮食供给增长率测算
        4.1.2 粮食供给增长率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4.2 粮食需求增长率测算及影响因素分析
        4.2.1 粮食需求增长率测算
        4.2.2 粮食需求增长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4.3 粮食净进口率增量测算及影响因素分析
        4.3.1 中国粮食净进口率测算
        4.3.2 粮食净进口率的分品种分析特征
        4.3.3 粮食净进口率及其增量测算
        4.3.4 粮食净进口率及其增量影响因素分析
    4.4 粮食供给价格弹性指数测算及影响因素分析
        4.4.1 粮食供给价格弹性测算
        4.4.2 粮食供给价格弹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4.5 粮食总储备率测算及影响因素分析
        4.5.1 粮食储备的作用
        4.5.2 粮食储备的影响因素分析
        4.5.3 粮食储备率测算
第5章 粮食供求紧平衡的调控思路及政策建议
    5.1 转变思想观念,建立粮食供求紧平衡的调控机制
        5.1.1 建立中短期紧平衡调控机制
        5.1.2 建立长期紧平衡调控机制
    5.2 调整行政体制,建立粮食供求紧平衡的调控机构
        5.2.1 建立统筹调控管理机构
        5.2.2 提高调控机构的管理能力
    5.3 加强基础建设,建立粮食供求紧平衡预警体系
        5.3.1 短期供求紧平衡预警体系
        5.3.2 建立中期供求紧平衡预警体系
        5.3.3 建立长期警迹预警体系
    5.4 稳定供给能力,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5.4.1 耕地保护开发与稳定粮食生产能力
        5.4.2 水资源的有效利用与稳定粮食生产能力
        5.4.3 农业组织创新与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5.4.4 基础设施建设与夯实粮食生产能力
        5.4.5 主生产区建设与增强粮食生产能力
        5.4.6 生产资料供给与挖掘粮食生产能力
        5.4.7 农业自然灾害防御与保护粮食生产能力
        5.4.8 非粮食物资源开发与补充粮食生产能力
    5.5 加强国际贸易,增强国际资源利用能力
        5.5.1 构建资本利用平台,促进粮食产业发展
        5.5.2 构建技术利用平台,推动粮食科技进步
        5.5.3 构建资源利用平台,有效利用国外资源
        5.5.4 构建风险管理平台,有效化解国际化风险
    5.6 加强市场建设,增强粮食市场平衡能力
        5.6.1 粮食安全风险管理体系建设
        5.6.2 粮食储备体系建设及其调控能力
        5.6.3 粮食物流体系建设及其流通能力
        5.6.4 粮食安全的政府责任体系研究
    5.7 强化政府责任,增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
        5.7.1 粮食产业政策与完善产业管理机制
        5.7.2 粮食补贴政策与完善财政投入机制
        5.7.3 粮食价格政策与完善市场调控机制
        5.7.4 地方政府责任与完善利益补偿机制
        5.7.5 科学节约用粮与完善粮食节约机制
    5.8 加强社会救济,增强特殊群体粮食保障能力
        5.8.1 农村贫困人口粮食安全援助机制
        5.8.2 城市贫困人口粮食安全援助机制
        5.8.3 受灾特殊群体粮食安全援助机制
        5.8.4 社会弱势群体粮食安全救助机制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1.1 粮食供求紧平衡概念及供求特征
        6.1.2 粮食供求动态紧平衡模型与调控原理
        6.1.3 粮食安全动态紧平衡指数测算及调节
        6.1.4 粮食供求紧平衡的调控思路与政策建议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9)WTO“汇率与贸易”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WTO“汇率与贸易”问题的由来
二、WT/WGTDF/W/57的研究及评述
三、对WTO“汇率与贸易”问题的看法
    (一) 汇率与贸易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 需要深入研究
    (二) 汇率水平是影响贸易平衡的一个因素, 但不是唯一的因素, 也不是决定性的因素
    (三) 汇率波动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学术界对于汇率波动与对外贸易的关系还存在争论
    (四) 应关注导致汇率波动的原因, 把汇率问题交由G20 (二十国集团) 和IMF去讨论
    (五) 中国追求贸易平衡, 并积极推进汇率形成机制改革
    (六) “汇率与贸易”问题要成为WTO议题或规则尚有诸多困难
四、结语

(10)产业安全视角下涉农战略性商品定价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研究的目标、内容及技术路线
        1.2.1 研究的目标
        1.2.2 研究的内容
        1.2.3 研究的逻辑框架
    1.3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3.1 采用的研究方法
        1.3.2 研究的数据来源
    1.4 可能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1.4.1 本研究可能的创新之处
        1.4.2 本研究可能的不足之处
第二章 产业安全视角下涉农战略性商品定价权研究的文献述评
    2.1 国内外(涉农)产业安全的研究
        2.1.1 (涉农)产业安全概念界定的研究
        2.1.2 涉农产业安全的影响因素的研究
        2.1.3 涉农产业安全问题传导机制的研究
        2.1.4 关于涉农产业安全问题的对策研究
        2.1.5 对国内外涉农产业安全的研究简评
    2.2 国际/国内定价权研究的述评
        2.2.1 定价权涵义研究的述评
        2.2.2 国际定价权研究的述评
        2.2.3 国内自主定价权研究的述评
        2.2.4 全球价值链治理下定价权研究述评
        2.2.5 定价权缺失的战略性成因的研究
        2.2.6 定价权缺失或弱化的相关对策建议
        2.2.7 国际/国内定价权研究的总体简评
    2.3 定价权与产业安全相关性研究述评
    2.4 全球价值链理论研究述评
第三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分析与相关概念界定
    3.1 相关概念的界定
        3.1.1 涉农战略性商品与涉农产业价值链
        3.1.2 产业安全与涉农产业安全
        3.1.3 定价权与涉农战略性商品定价权
    3.2 定价权与产业安全的关系理论分析
        3.2.1 导致产业安全的路径引发定价权问题
        3.2.2 定价权问题的产业安全效应分析
        3.2.3 定价权问题成为产业安全新常态
    3.3 定价权的相关理论分析
        3.3.1 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涉农战略性商品定价理论
        3.3.2 非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涉农战略性商品定价理论
    3.4 关于定价权问题的认识误区
第四章 我国涉农战略性商品定价权问题的环境、现状及表现形式
    4.1 涉农战略性商品定价权的全球市场环境分析
        4.1.1 涉农产业从国家垄断走向全球垄断
        4.1.2 全球涉农产业纵向一体化日益加强
        4.1.3 涉农战略性商品“四化”现象加剧
        4.1.4 涉农商品国际价格大幅波动中上涨
    4.2 我国涉农战略性商品定价权的产业安全环境及现状分析
        4.2.1 我国涉农战略性商品定价权问题的国际贸易格局与现状分析
        4.2.2 我国涉农战略性商品定价权问题的寡头战略布局态势与现状
        4.2.3 我国涉农战略性商品定价权问题的金融市场环境与现状分析
        4.2.4 我国涉农战略性商品定价权问题的产业政策环境与现状分析
    4.3 基于产业安全的涉农战略性商品定价权问题的表现形式
        4.3.1 国内价格跟随国际市场价格渐趋一致波动,渐失定价自主权
        4.3.2 供求基本平衡时剧烈波动中大幅上涨趋势,长期定价权受控
        4.3.3 进出口贸易中呈现“高买低卖”现象,国际定价权基本丧失
        4.3.4 寡头主导涉农战略性商品全球价值链治理下的定价权的缺失
第五章 基于产业安全的涉农战略性商品定价机制
    5.1 涉农战略性商品的国际交易定价机制
        5.1.1 国际贸易的谈判定价机制
        5.1.2 国际贸易以期价为基准的定价机制
    5.2 涉农战略性商品的国内定价机制
        5.2.1 农业发达国的国内农产品定价机制
        5.2.2 中国涉农战略性商品国内定价机制
    5.3 涉农战略性商品全球价值链治理下的定价机制
第六章 涉农战略性商品国际定价权问题的影响因素分析和案例研究
    6.1 基于期货定价的涉农战略性商品国际定价权问题的影响因素理论分析——以大宗农产品为例
        6.1.1 国际大宗农产品期货价格波动的影响因素分析
        6.1.2 国际大宗农产品价格异常波动的影响因素分析
    6.2 基于谈判定价的涉农战略性商品国际定价权问题的影响因素分析——以钾肥为例
        6.2.1 钾肥的全球市场格局
        6.2.2 中国钾肥国际定价权博弈中节节败退
        6.2.3 钾肥国际贸易环节定价机制及其演变
        6.2.4 钾肥国际定价权旁落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七章 涉农战略性商品国内自主定价权问题的影响因素分析
    7.1 我国涉农战略性商品价格波动的国内外影响因素的VAR实证分析——以农产品总体为例
        7.1.1 国内外影响因素理论分析
        7.1.2 影响因素分析的研究方法
        7.1.3 涉农战略性商品价格波动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7.1.4 内外部冲击因素的比较分析
    7.2 我国涉农战略性商品价格波动的国内外影响因素的VAR实证分析——以猪肉个体为例
        7.2.1 变量选取与数据处理
        7.2.2 VAR模型等实证分析
        7.2.3 内外部冲击因素的比较分析
    7.3 不同冲击路径的国际因素对国内自主定价权的影响分析
        7.3.1 对外进口依存度大的商品对国内自主定价权的影响分析
        7.3.2 国际期货价格信息溢出对国内自主定价权的影响分析
        7.3.3 国际涉农寡头的战略布局对国内自主定价权的影响分析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涉农战略性商品定价权受控的路径与案例分析: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
    8.1 涉农寡头主导涉农战略性商品全球价值链治理的路径分析
        8.1.1 涉农寡头寡占全球价值链的扩张路径和战略布局重点
        8.1.2 联合治理涉农战略性商品全球价值链是主要的治理模式
        8.1.3 涉农寡头主导涉农战略性商品全球价值链治理的竞争策略
    8.2 以美为主的涉农寡头主导涉农战略性商品全球价值链治理下的定价权分析——以大豆产业全球价值链治理下的定价权为例
        8.2.1 涉农寡头投资目标是能获取“经济租”的高附加值项目
        8.2.2 “美国因素”对全球涉农战略性商品定价权的影响分析
        8.2.3 涉农寡头日益受益于涉农商品国际价格上涨的实证研究
    8.3 中国国内涉农战略性商品自主定价权日益受控及其演进方向
        8.3.1 国际涉农寡头控制中国涉农商品自主定价权的策略与路径
        8.3.2 中国涉农战略性商品自主定价权日益受控的演进方向
第九章 基于产业安全的涉农战略性商品定价权缺失的成因分析
    9.1 涉农战略性商品定价权缺失的深层外因分析
        9.1.1 涉农垄断寡头的战略行为——攫取“经济租”
        9.1.2 美国涉农战略性制度安排——扭曲国际定价
        9.1.3 国际多元利益主体的“合作博弈”
        9.1.4 农产品日益金融化加剧其价格不确定性
        9.1.5 WTO农业协议和国际定价规则的不平等
    9.2 涉农战略性商品定价权缺失的深层内因分析
        9.2.1 战略性障碍分析
        9.2.2 理论性障碍分析
        9.2.3 涉农产业层面的制约分析
        9.2.4 市场主体层面的制约分析
        9.2.5 多层面的协同性障碍分析
    小结
第十章 破解涉农战略性商品定价权缺失/弱化、提升产业安全度的对策
    10.1 构建以价格安全和产业利益安全为导向的涉农产业(链)安全理论体系
    10.2 加强涉农国际化战略的顶层设计与正和博弈规划,破解定价权博弈困境
    10.3 健全战略储备体系和供需平衡机制,提升涉农产业(链)的价格调控力
    10.4 健全涉农战略性商品进出口调控和行业协同机制,增进国际定价话语权
    10.5 坚持产融结合、创新驱动,打造一批有定价优势的世界级涉农市场主体
    10.6 创新健全期现货市场体系和国际合作,巧争涉农战略性商品定价话语权
    10.7 健全反垄断法,规制国际涉农寡头旨在定价权收益的战略性布局与控制
    10.8 健全产业安全预警体系和利益动力机制,协同提升涉农产业(链)安全度
    10.9 结束语
第十一章 主要结论和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11.1 研究的主要结论
    11.2 下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四、WTO“炒作”曲线(论文参考文献)

  • [1]金融科技对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影响研究[D]. 程斌琪.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9(01)
  • [2]经济增长视角下的粮食进口贸易问题研究[D]. 高道明. 中国农业大学, 2018(12)
  • [3]我国产业安全政府监管体系研究[D]. 刘永平. 北京交通大学, 2016(10)
  • [4]中国农产品进口影响的实证研究[D]. 戴鹏. 中国农业大学, 2015(07)
  • [5]国际资源价格形成机制研究 ——基于广义供求均衡论的视角[D]. 黄先明. 江西财经大学, 2014(12)
  • [6]新形势下我国棉花价格问题研究[J]. 国家发改委学术委员会办公室课题组. 经济研究参考, 2013(39)
  • [7]G20成员沙特参加与全球经济治理研究[D]. 邹志强.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3(08)
  • [8]确保安全的粮食供求紧平衡研究[D]. 王文涛. 湖南大学, 2013(12)
  • [9]WTO“汇率与贸易”问题研究[J]. 吴频,邓新波,王旭. 国际商务财会, 2012(09)
  • [10]产业安全视角下涉农战略性商品定价权研究[D]. 蔡俊煌. 福建农林大学, 2012(04)

标签:;  ;  ;  ;  ;  

WTO“炒作”曲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