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颤动的分层治疗

心房颤动的分层治疗

一、心房颤动的分层治疗(论文文献综述)

The Writing Committee of the Report on Cardiovascular Health and Diseases in China;[1](2021)在《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0概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8年,心血管病死亡占我国城乡居民总死亡原因的首位,农村为46.66%,城市为43.81%。推算心血管病现患人数3.30亿,其中脑卒中1 300万,冠心病1 139万,肺原性心脏病500万,心力衰竭890万,心房颤动487万,风湿性心脏病250万,先天性心脏病200万,下肢动脉疾病4 530万,高血压2.45亿。由于不健康饮食、身体活动不足、吸烟等生活方式危险因素的广泛流行,我国患有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和肥胖的绝对人数还在不断攀升,这将进一步推高我国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为此,我们要坚持"大卫生、大健康"理念,从仅关注危险因素本身到关注危险因素形成和流行的环境,更加关注环境因素和生活方式对危险因素形成的作用。在生命早期强调心血管健康,采取以预防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肥胖和吸烟等零级预防为主的策略,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形成有利于健康生活方式的社会环境,促进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蒋之林[2](2021)在《高血压合并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中医证素及用药规律的临床回顾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运用数据挖掘和数据分析的方法对高血压合并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一般信息、证候要素、中医用药规律等方面进行分析,从而为中医临床治疗提供参考和思路。方法:本研究以2016年1月至2020年7月期间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心血管科住院的高血压合并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性分析;使用SPSS 23.0对患者一般资料、临床体征、证候要素进行分析;并将患者首次服用方剂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V2.5),对中药采用频次、关联规则及复杂系统熵聚类等分析方法进行数据挖掘和分析。结果:1.共纳入217例高血压合并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其中男性95例,女性122例,男女比例1:1.28,年龄最小者39岁,最大91者岁,年龄≥75岁者最多,占总人数的54.4%,其次为65~74岁者,占总人数的28.6%;吸烟患者52例,占总人数的24.0%,饮酒患者42例,占总人数的19.4%;高血压病程以5~14年者最多,占总人数的30.4%,其次为15~24年者,占总人数的23.5%,平均病程18.3±13.4年;而房颤病程较短,平均病程为5.3±7.5年,大多数患者病程<5年,占总人数的63.1%。高血压分级和房颤类型方面以高血压3级和阵发性房颤最多,分别占总人数的56.2%和63.1%。常见的合并病从大到小依次为高脂血症(184,84.8%),动脉硬化(164,75.6%),冠心病(114,66.4%),脑梗死(107,49.3%),心功能不全(85,39.2%),糖尿病(83,38.2%),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83,38.2%)等。2.高血压合并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症状以心悸(173,79.7%)、胸闷(134,61.8%)、失眠(113,52.1%)、头晕(90,41.5%)、乏力(84,38.7%)、口干(70,32.3%)、气短(56,25.8%)等为主,涉及舌象10种,苔象10种,脉象12种。3.中医证素分布情况从高到低依次为气虚(130,59.9%)、阴虚(120,55.3%)、痰浊(117,53.9%)、血瘀(104,53.9%)、阳虚(33,15.2%)、水饮(32,14.7%)火热(30,13.8%),而气滞、血虚、湿邪、阳亢少见;证素组合中两证素组合最多(78.35.9%),其次为三证素组合(75,34.6%)和四证素组合(53,22.4%),最常见的证素组合为气虚+阴虚+痰浊+血瘀,其次为气虚+阴虚。4.证素分层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越大阳虚证出现频率越高(P<0.05);阵发性房颤患者出现气虚证比例高于非阵发性房颤患者(P<0.05),而非阵发性房颤患者出现水饮证比例高于阵发性房颤患者(P<0.05);气虚证较无气虚证、水饮证较无水饮证患者左心房内径大(P<0.05);水饮证和血瘀证与CHA2DS2-VASc评分相关系数分别为0.148和0.143,P值<0.05,有统计学意义;水饮与HAS-BLED评分相关系数为0.179,P<0.05,有统计学意义。5.广安门医院心内科治疗高血压合并非瓣膜性房颤常用药物有甘草、茯苓、桂枝、半夏、白术、麦冬、党参、牡蛎、黄芪等;对使用频次≥20的药物功效进行了分类,以补气药、活血化瘀药、化痰止咳药、理气药、清热药、滋阴药、安神药等为主:药物四气以温性、寒性为主,五味以甘味最多,其次为苦味、辛味;药物归经以脾经和心经为主;将支持度设为30,置信度设为0.8,得到高频药物组合56组和发现9条药物关联规则,核心处方为甘草、桂枝、茯苓、白术、龙骨、牡蛎、半夏、陈皮、麦冬、党参和五味子;设置相关度为5,惩罚度为2,基于熵聚类方法,得到6首新处方:①竹茹—陈皮—半夏—五味子、②葶苈子紫苏子桑白皮降香砂仁莱菔子、③杏仁紫菀款冬花麻黄石膏、④钩藤桑寄生杜仲石决明、⑤佛手鸡血藤车前草麦芽、⑥牡蛎龙骨桂枝僵蚕蝉蜕。结论:1.高血压合并非瓣膜性房颤中医证素分布以气虚、阴虚、痰浊和血瘀常见,其次为水饮、火热、气滞、血虚等。2.阳虚证多分布在高年龄患者中;气虚证多分布在阵发性房颤患者中,而有水饮证多分布在非阵发性房颤患者中;有气虚、水饮证患者左心房较大;水饮、血瘀证患者血栓形成风险较高,且水饮证患者出血风险也较高。3.广安门医院心内科治疗高血压合并非瓣膜性房颤以补气滋阴、祛痰化瘀、理气清热安神为主;核心处方为茯苓、桂枝、白术、甘草、龙骨、牡蛎、半夏、陈皮、麦冬、党参和五味子;基于熵聚类方法得到了6首新处方,需临床进一步验证。

殷思诺[3](2021)在《不同年龄分层急性心梗合并房颤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调查新疆某三甲医院不同年龄分层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房颤患者的临床特点和诊疗情况,为这一疾病类型及临床诊疗提供指导依据。方法:通过检索电子病案库,收集根据ICD-10编码列出所有2008年1月1日至2020年9月30日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的5616例患者,筛选合并房颤的27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年龄分层分为年龄≤65岁组(中年组),65岁<年龄≤75岁组(老年组),年龄>75岁组(高龄组)。分别对三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既往病史、辅助检查、院内治疗药物、PCI及血管病变情况等进行比较。结果:共计调取并收集278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房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纳入研究。1.基本情况:患者平均年龄为70.19±11.39岁,其中年龄≤65岁组患者87例(31.3%),65岁<年龄≤75岁组患者90例(32.4%),年龄>75岁组患者101例(36.3%)。男性209例(72.9%),女性69例(27.1%);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Acute ST 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有128例(46.2%),而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Acute non ST 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NSTEMI)患者有150例(53.8%)。新发房颤(New-onset Atrial Fibrillation,NOAF)201例(72.3%),阵发性房颤42例(15.1%),持续性房颤20例(7.2%),永久性房颤15例(5.4%)。2.不同年龄分组临床资料比较:与其他两组相比,中年组血小板、高密度脂蛋白、血红蛋白较高,NT-pro BNP较低;与中年组和老年组相比,高龄组患者肌酐值最高;GRACE评分由高到低依次为年龄≤65岁组、65岁<年龄≤75岁组、年龄>75岁组。超声心动图指标:老年组及高龄组患者的FS值均低于中年组,其左室舒张末期容积及EF值均高于中年组。3.不同年龄分组治疗特点比较:278例患者住院期间单药抗栓、二联抗栓、三联抗栓治疗的比例依次为12.2%、81.6%、6.2%;中年组、老年组及高龄组患者住院期间单药抗栓的比例分别为3.4%、11.1%、20.8%;中年组、老年组及高龄组患者二联抗栓治疗的比例分别为85.1%、81.1%、75.2%;中年组、老年组及高龄组患者三联抗栓治疗的比例依次为11.4%、6.6%、3.9%。行PCI术、支架置入术、多支血管病变的比例依次为58.8%、54.2%、36.1%、18.1%。单独抗栓治疗方面,三组患者之间存在显着差异,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高龄组、老年组、中年组;双联抗栓治疗及三联抗栓治疗方面,三组患者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高龄组与老年组的CHA2DS2-VASc≥2分、HAS-BLED≥3分比例相比,明显高于中年组,高龄组与低龄组CHA2DS2-VASc≥2分&HAS-BLED≥3分的患者比例明显低于老年组患者;老年组及高龄组抗凝治疗的比例明显低于中年组。中年组与老年组的PCI及支架置入的比例均高于高龄组。老年组与高龄组的多支血管病变比例均高于中年组。4.院内不良事件:278例AMI合并AF患者在住院期间出血事件的患者26例(9.3%),且三组患者之间所占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高龄组、老年组、中年组;卒中患者63例(22.7%),高龄组与老年组患者比例显着高于中年组;院内发生心源性休克患者有27例(9.7%),发生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高龄组、老年组、中年组共有20例(7.2%)发生了院内死亡。中年组、老年组、高龄组分别有2例(2.3%)、8例(8.9%)、14例(13.8%),发生了院内死亡,高龄组与老年组的院内死亡率明显高于中年组。结论:1.我院AMI合并AF患者发生率为4.95%,以年龄>75岁组为主,男性多于女性,合并急性心肌梗死类型STEMI多于NSTEMI,合并房颤类型以新发房颤为主。2.年龄>75岁组患者在合并肾功能异常、血脂代谢紊乱及心功能障碍方面明显高于其他两组患者。3.三组患者的单独抗栓治疗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年龄>75岁组、65岁<年龄≤75岁组、年龄≤65岁组;65岁<年龄≤75岁组使用抗凝治疗的比例大;抗栓策略与指南有一定差距。4.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房颤患者进行PCI治疗可减少院内不良事件发生。

牛晓歌[4](2021)在《基于大型前瞻性队列构建和评价中国人群脑卒中多基因遗传风险评分》文中认为背景和目的脑卒中是我国乃至全球死亡和疾病负担主要原因。早期识别高危人群,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或对高血压、糖尿病和血脂异常等主要危险因素进行药物干预对于脑卒中一级预防至关重要。脑卒中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引起的复杂疾病。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已鉴定出42个与脑卒中相关的遗传易感基因,以及上千个与脑卒中相关表型(血压、糖尿病、肥胖等)有关的易感基因。整合这些遗传变异构建多基因遗传风险评分(polygenic risk score,PRS)将有助于开展脑卒中早期风险预测和精准预防。然而,现有脑卒中PRS的预测准确性有待提高。此外,几乎所有现有脑卒中遗传评分都是基于欧洲人群构建,由于不同种族人群环境危险因素和遗传背景的显着差异,这些遗传评分对于中国人群可能并不适用。本研究旨在构建中国人群脑卒中PRS并在大型前瞻性队列人群中评估其在脑卒中风险预测和精准预防中的价值。材料和方法本研究利用5366例脑卒中病例对照(2872例脑卒中病例和2494例对照)样本作为训练集来构建遗传评分,并在41,006例前瞻性队列人群中评估其与脑卒中发病的关联。共选择588个既往GWAS报道的与脑卒中及相关表型达到全基因组显着关联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singlenucleotidepolymorphism,SNP),采用多重聚合酶链反应靶向扩增子测序技术对所有训练集和验证集研究对象进行基因分型。在训练集中,基于东亚人群大规模GWAS结果数据构建脑卒中及相关表型的PRS,对于每个亚表型,按照不同的P值和r2阈值构建16个纳入不同SNPs组合的候选PRSs,并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挑选与脑卒中关联比值比(oddsratio,OR)最大的一个作为最终的亚表型PRS,然后利用弹性网状logistic回归模型将这些亚表型PRS整合为脑卒中多基因遗传风险综合评分(meta-polygenic risk score,metaPRS)。验证集人群来自中国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风险预测项目(Prediction for 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 Risk in China,China-PAR)的 3个前瞻性队列。基线根据统一的调查问卷、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标准收集研究对象的人口学特征、生活方式和心血管代谢指标等信息。本研究定义了 5个脑卒中主要临床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家族史、肥胖和血脂异常,并参考既往研究定义了 7项心血管健康(cardiovascular health,CVH)指标包括血压、空腹血糖、总胆固醇、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吸烟、体力活动和膳食评分。在随访阶段通过调查研究对象本人或其亲属收集脑卒中发病信息,并进一步获取医疗记录和死亡证明对结局事件进行核实。脑卒中发病定义为随访期间确诊的首次致死或非致死性脑卒中事件,脑卒中亚型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将验证集队列人群按照metaPRS的五分位数分为低(0-20%)、中(20-80%)和高(80-100%)遗传风险组,按照基线理想CVH指标的个数分为良好(6-7个理想指标)、中等(4-5个理想指标)和不良(0-3个理想指标)CVH组。采用队列分层、年龄为时间尺度的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评估不同遗传风险、主要临床危险因素及理想CVH指标分层下的脑卒中相对风险比(hazardratio,HR)和终生风险(80岁时脑卒中累积发病率)。结果首先在训练集中构建亚表型PRS并整合得到脑卒中metaPRS。脑卒中病例和对照的平均年龄相似,分别为66.6(9.8)和66.1(10.3)岁。比较不同种族来源GWAS效应值计算的脑卒中PRS与脑卒中的关联强度,结果显示与东亚人群效应值相比,采用欧洲人群效应值计算的PRS与脑卒中关联的OR值显着下降。同样采用东亚人群效应值构建了其他亚表型PRS,经过弹性网状logistic回归模型校正后,有12个亚表型PRS纳入metaPRS的计算,最终的metaPRS包含534个 SNPs。在前瞻性队列中评价metaPRS及与主要临床危险因素结合对脑卒中发病预测和风险分层的价值。队列人群基线平均年龄为51.9(10.6)岁,男性占43.1%。经过367,750人年随访(平均随访9.0年),有1227例参与者在80岁之前发生脑卒中,其中缺血性脑卒中769例,出血性脑卒中355例。metaPRS每增加一个标准差,所有脑卒中、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风险分别增加28%(HR:1.28,95%CI:1.21-1.36)、29%(HR:1.29,95%CI:1.20-1.39)和 30%(HR:1.30,95%CI:1.17-1.45)。高遗传风险个体发生脑卒中的风险是低遗传风险个体的约2倍(HR:1.99,95%CI:1.66-2.38),两组的脑卒中终生风险分别为25.2%(95%CI:22.5%-27.7%)和 13.6%(95%CI:11.6%-15.5%)。遗传风险和脑卒中家族史等临床危险因素是脑卒中发病的独立预测因子,同时有高遗传风险和脑卒中家族史的个体脑卒中终生风险为41.1%(95%CI:31.4%-49.5%),同时有高遗传风险和任意3个及以上主要临床危险因素的个体脑卒中终生风险为45.5%(95%CI:36.0%-53.6%)。最后在前瞻性队列中评价不同遗传背景个体保持理想CVH指标的获益情况。在7个CVH指标中,保持理想血压对脑卒中的保护作用最强,对应的HR(95%CI)为0.39(0.33-0.46),按遗传风险分层后,3组效应值相似。遗传风险和理想空腹血糖或理想总胆固醇存在显着交互作用(交互作用P值分别为0.003和0.002),高遗传风险个体保持理想空腹血糖脑卒中风险降低38%(HR:0.62,95%CI:0.50-0.77),而低遗传风险个体仅降低 11%(HR:0.89,95%CI:0.64-1.24),对于理想总胆固醇也观察到类似结果(高遗传风险组,HR:0.62,95%CI:0.50-0.78vs.低遗传风险组,HR:0.93,95%CI:0.67-1.29)。保持理想空腹血糖和总胆固醇的绝对风险降低(absoluterisk reduction,ARR)程度随着遗传风险等级的升高逐渐增加(趋势P值均<0.007),在低、中、高遗传风险组中,保持理想空腹血糖和总胆固醇的ARRs分别为1.6%、6.5%、11.6%和0.9%、2.1%、11.2%。当联合评估理想CVH指标的获益时,在低、中、高遗传风险组中,与不良CVH组相比,良好CVH组的个体脑卒中风险分别降低64%、59%和66%。高遗传风险个体(从34.6%降至13.2%,ARR=21.4%)保持良好CVH的获益是低遗传风险个体(从19.4%降至7.6%,ARR=11.8%)的1.81倍,其终生风险可降至低遗传风险个体的水平。结论本研究针对中国人群构建了一个能够有效预测脑卒中发病的多基因遗传风险评分。该评分独立于脑卒中家族史等主要临床危险因素与脑卒中发病显着相关,多基因遗传风险评分单独使用或与临床危险因素联合使用可有效识别脑卒中高危个体。高遗传风险的个体保持理想空腹血糖和理想总胆固醇比低遗传风险个体获益更大,高遗传风险个体通过保持良好CVH可显着降低其脑卒中相对和绝对风险,使其终生风险降至低遗传风险个体的水平。遗传风险信息指导脑卒中一级预防的实际临床应用仍需进一步深入验证。

张妮潇[5](2021)在《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临床预后及其预测因素》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基于机器学习算法预测中国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猝死风险研究目的和内容:正确识别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患者易发生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的高风险人群十分重要。目前由2019年美国心脏病学会基金会/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Foundation and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CCF/AHA)和 2014 年欧洲心脏病协会(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ESC)提出的预测模型在中国HCM患者队列中的C统计量分别是0.647和0.605。我们旨在探讨基于大量基线数据的机器学习的方法是否能更有效地评估HCM患者的SCD风险。研究方法:分析2002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阜外医院住院的1282例HCM患者。收集临床基线资料,通过机器学习的方法构建逻辑回归模型、决策树模型、支持向量机模型、随机森林模型和K最近邻模型,并与传统HCM-risk-SCD模型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这些患者由机器随机分为训练集(70%)和验证集(30%)。训练集包括897例HCM患者[52±13岁,男性占69.5%]。验证集包括385例患者[52±12岁,男性占67.3%]。两个数据集的患者在基线特征上无显着差异(P>0.05)。平均随访6.3±3.2年,48例(3.7%)HCM患者发生SCD事件。而在5年随访期内,共29例(2.3%)发生SCD,其中训练集中20例(20/897,2.2%)患者发生SCD,验证集中9例(9/376,2.3%)患者出现SCD。评估六种机器学习模型时发现,随机森林模型在分别随访1年、2年、3年、4年和5年的验证队列中,模型预测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均最高,分别是 0.719、0.821、0.840、0.826 和 0.871,5 年平均 AUC是0.815。HCM-risk-SCD模型在随访1年、2年、3年、4年和5年的AUC分别是0.629、0.610、0.612、0.630和0.572,平均 AUC 是 0.611。HCM-risk-SCD 的预测效果均劣于随机森林模型。随机森林模型在5年内的预测SCD风险的最佳截点值是0.272,其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是0.778、0.848和0.764。在随机森林模型中,特征重要性排名前15位的SCD预测因素依次是NT-proBNP升高、FT4升高、血肌酐升高、左心室射血分数降低、碱性磷酸酶升高、高龄、总胆固醇升高、使用利尿剂、心率降低、最大室壁厚度增加、最大左心室流出道压力阶差降低、甘油三酯降低、乳酸脱氢酶升高、左心房内径扩大和心房颤动。我们根据随机森林模型预测的 SCD 风险,将患者分为四组,Q1,<0.1;Q2,0.1-0.14;Q3,0.14-0.22;Q4≥0.22。四组患者的生存曲线具有显着差异(Log-rank P<0.0001)。由于第一组和第二组的生存曲线相似,我们将这两组合并为一组,将患者的风险重新分为低危、中危和高危。这三组患者的生存差异同样存在(Log-rank P<0.0001)。在随机森林模型中,有38例HCM-risk-SCD模型中预测的中高危SCD患者(模型评分≥4%)被重新归为随机森林模型的低危患者(HtoL组),有64例低危患者(模型评分<4%)被重新归类为随机森林模型的高风险患者(LtoH组)。这两组患者在5年随访期间,生存差异虽然没有统计学意义(Log-rank P=0.15),但LtoH组与HtoL组相比,长期生存率有降低趋势。研究结论:相比于HCM-risk-SCD模型,机器学习模型能更准确地预测HCM患者的SCD风险,其中随机森林模型预测效果最优。利用随机森林算法有助于精准识别适合ICD植入的HCM人群,降低患者及社会的医疗负担。第二部分QTc间期和V4-S波与肥厚型心肌病患者ICD恰当治疗的相关性研究目的和内容: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患者出现室性心律失常可引发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目前的SCD预测模型包括多个基线变量,但是没有使用心电图指标。本研究旨在评估接受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defibrillator,ICD)置入的 HCM 患者的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ECG)指标对发生ICD恰当治疗的预测作用。研究方法:本研究是单中心、回顾性、观察性研究。共连续入选164例接受ICD植入的HCM患者。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测量并记录ECG参数。QT间期校正(QTc)的公式采用Bazett’s公式,V4-S波宽或深即V4导联S波增宽或加深,定义为V4导联S波时限延长或振幅加深(时限>50ms和/或振幅>0.6mV)。研究终点是至少一次由室性心动过速(ventricular tachyarrhythmia,VT)或心室颤动(ventricular fibrillation,VF)触发的ICD恰当治疗,包括抗心动过速起搏(anti-tachyarrhythmia pacing,ATP)和电除颤。研究结果: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共有149例HCM患者(平均年龄53±14岁,男性占69.8%)进入后续的研究分析。在中位随访2.9(1.7-5.6)年期间,共有47例(31.5%)患者发生了 ICD恰当治疗。在心电图指标上,接受ICD治疗患者有V4-S波宽或深的比例(63.8%)明显高于无ICD治疗患者(42.2%)(P=0.021)。而且,接受ICD治疗患者的QTc间期(464±56ms)也明显长于无ICD治疗的患者(436±36ms)(P=0.003)。在调整混杂因素后,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V4-S波宽或深(风险比1.955,95%置信区间 1.017-3.759,P=0.045)和 QTc 间期延长(风险比 1.014,95%置信区间1.008-1.021,P<0.001)均是HCM患者发生ICD恰当治疗的独立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urve,ROC)显示,QTc间期预测ICD恰当治疗的最佳截点值是464ms,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是0.658(95%置信区间0.554-0.762,P=0.002)。V4-S波宽或深预测ICD恰当治疗的ROC曲线的 AUC 是 0.608(95%置信区间 0.511-0.706,P=0.034)。Kaplan-Meier 生存曲线显示QTc>464ms的患者在长期随访期间,发生ICD恰当治疗的风险明显高于QTc<464ms的患者(Log-rank P<0.0001)。同样地,ECG上V4导联有S波宽或深的患者的ICD恰当治疗风险明显高于没有出现宽或深的S波的患者(Log-rank P=0.009)。亚组分析显示QTc≥464ms+V4-S波宽或深的HCM患者发生ICD恰当治疗的风险最高(Log-rank P<0.0001)。同时,我们也验证了肥厚型心肌病猝死风险模型(HCM-risk-SCD)评分在我们队列中的预测效能(风险比1.110,95%置信区间1.003-1.229,P=0.043)。在HCM-risk-SCD模型中加入QTc间期和V4-S波,新模型的预测效果明显提升,净重新分类指数(net reclassification index,NRI)是0.302。研究结论:在接受ICD植入的HCM患者中,QTc间期延长和V4-S波宽或深是ICD恰当治疗的独立预测因素。QTc≥464ms、S波宽或深的患者发生ICD恰当治疗的风险均较高,两者皆有的患者的风险最高。在广泛被临床应用的HCM-risk-SCD模型中加入这两个变量后,新模型的预测效果明显提升。第三部分心脏超声指标预测置入起搏器的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全因死亡风险研究目的和内容: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患者常伴有左心房扩大,左心房内径(left atrial diameter,LAD)也往往和HCM患者的预后相关。本研究旨在探讨超声心动图测量的LAD和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diameter,LVEDD)与成人HCM患者接受起搏器植入手术后全因死亡的远期风险之间的关系。研究方法:本研究是单中心、回顾性、观察性研究。分析自2002年11月-2013年6月在阜外医院因症状性心动过缓接受普通起搏器植入的94例成人HCM患者,随访期间未接受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defibrillator,ICD)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植入。终点事件是全因死亡。研究结果:76例患者(57.6±15.2岁,女性占51.3%)有LVEDD记录,其中74例(58.1±14.9岁,女性占52.7%)有LAD记录,。一般资料显示HCM患者最常见的合并症是心房颤动,占总人群的41.9%;其次是高血压,占28.4%。根据受试者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LAD 和 LVEDD 预测 HCM 患者全因死亡的最佳截点值分别是44mm和43mm。与LAD<44mm的患者相比,LAD≥44mm患者的心房颤动比例明显更高(57.1%vs.32.6%,P=0.038),左心室流出道梗阻的比例临界偏低(35.7%vs.56.5%,P=0.082),LVEDD明显更大(48.3±6.5mm vs.43.7±5.9mm,P=0.003)。LAD≥44mm 的 HCM 患者的左心室射血分数明显更低(59.9±10.5%vs.65.0±7.0%,P=0.027),服用了更多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46.4%vs.19.6%,P=0.014)。LVEDD>43mm患者的LAD更大(43.8±8.4mm vs.38.3±5.4mm,P=0.003),左心室射血分数更低(61.2±8.9mm vs.66.1±7.4mm,P=0.016)。在 Kaplan-Meier 生存分析中,LAD≥44mm和LVEDD≥43mm均与全因死亡率显着相关(Log-rank P<0.05)。在平均随访7.1±3.4年期间,13例LAD≥44mm的患者死亡(其中一例接受心脏移植),5例LAD<44mm的患者死亡;17例LVEDD≥43mm的患者死亡(其中一例接受心脏移植),1例LVEDD<43mm的患者死亡。在Kaplan-Meier生存分析中,LAD≥44mm和LAD<44mm的患者的累积生存风险具有显着差异(Log-rank χ2=8.836;P=0.003)。同样地,相比于LVEDD<43mm的患者,LVEDD≥43mm的患者有更高的全因死亡风险(Log-rank χ2=5.285;P=0.022)。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在调整混杂因素后,LAD≥44mm(风险比3.58,95%置信区间1.055-12.148,P=0.041)是全因死亡风险的独立预测因素,而LVEDD≥43mm与全因死亡风险无显着相关性(风险比4.141,95%置信区间0.472-36.352,P=0.200)。研究结论:在植入起搏器的HCM患者中,LAD≥44mm是全因死亡风险的独立预测因子。

付尧[6](2020)在《房颤卒中和非房颤卒中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比较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分析和比较房颤卒中组与非房颤卒中组(对照组)常见的临床特征与危险因素,总结出两组患者危险因素的主要差异及房颤卒中复发的危险因素,从而为房颤卒中的临床病因分析和一、二级预防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分析方法,临床选取2019年6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在鞍山市长大医院(三级乙等)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409例作为研究对象,经头颅CT或MRI均确诊为脑梗死。其中房颤卒中56例,非房颤卒中353例,按照排除标准分别排除12例、30例,最后房颤卒中组录入44例,非房颤卒中组录入323例,共计367例。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进行比较分析,具体分析项目包括患者的既往史、个人史、临床症状、梗死部位、实验室检查及心脏彩超检查指标等;在此基础上,将房颤卒中组分为初发组和复发组,并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本研究中房颤卒中组神经系统功能损害及生活自理能力丧失较为严重,NIHSS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MRS评分(生活能力评分)、住院天数及住院费用均高于对照组(P<0.001);房颤卒中组在意识障碍、失语、眼球凝视、认知障碍等体征方面较对照组有显着性差异(P<0.05);非房颤卒中组较房颤卒中组更容易发生后循环梗死,两组数据对比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冠心病、既往卒中史、高血压、胆固醇、HDL-C、LDL-C、尿酸、纤维蛋白原、同型半胱氨酸、甘油三酯、肌酐、尿素氮及谷丙转氨酶等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在心功能不全病史、B型尿钠肽(BNP)、左室射血分数(EF)、左房内径(LAD)、吸烟指数、糖尿病、谷草转氨酶(AST)、糖化血红蛋白(HbA1c)方面有显着性差异(P<0.05);另外,非房颤卒中组颈动脉局部狭窄率明显高于房颤卒中组(P<0.05)。2.在众多危险因素中,高水平糖化血红蛋白、房颤年限、房颤的心室率类型在单因素分析中为房颤卒中复发的危险因素,经Logistic回归分析后,房颤年限(OR=4.621,95%CI 1.832~11.812)和室率类型(OR=2.811,95%CI 1.022~7.821)为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房颤卒中的危险因素以心功能下降为主;房颤卒中复发的危险因素包括高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房颤患病时长、心室率类型;对房颤脑卒中的一级及二级预防需综合干预:控制血压、血脂、血糖水平,抗凝治疗,并且积极控制心衰及心室率多个治疗手段入手,才能使预防性治疗取得更好的成效。

宋林[7](2020)在《上海北外滩社区老年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现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文中指出目的:调查上海北外滩社区老年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现况,分析抗凝治疗不足、依从性不佳的原因,为全科医生在社区开展老年房颤患者长期抗凝治疗管理提供决策依据和建议,以期提高老年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依从性,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方法:收集2018年11月至2019年6月在上海北外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就诊的老年房颤患者以及随访社区数据库记录的老年房颤患者共332例。采集患者的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学历、婚姻状况、居住情况;临床资料:包括房颤类型、房颤病程、抗凝情况、是否擅自停药、拒绝用药或停药的原因。根据CHA2DS2-VASc卒中风险评估量表和HASBLED出血风险评估量表分别评估患者的卒中风险及出血风险。应用SPSS 22.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及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计数资料以n(%)表示。应用?2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将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引入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抗凝治疗依从性的影响因素,P<0.05视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本研究共收集到上海北外滩社区老年房颤患者332例,男性139例(41.87%),女性193例(58.13%)。年龄65~107岁,平均年龄(78.37±9.37)岁。CHA2DS2-VASc评分平均(3.91±1.43)分,卒中低危组(CHA2DS2-VASc评分=0分)0例,卒中中危组(CHA2DS2-VASc评分=1分)2例(0.60%),卒中高危组(CHA2DS2-VASc评分≥2分)330例(99.40%)。HASBLED评分平均(2.69±0.88)分,出血低危组(HASBLED评分<3分)125例(37.65%),出血高危组(HASBLED评分≥3分)207例(62.35%)。调查数据显示,全部332例老年房颤患者调查时接受抗凝治疗的仅有92例(27.71%),包括新型口服抗凝药(new oral anticogulants,NOAC)72例(21.69%)、口服华法林(oral walfarin anticoagulation,OAC)20例(6.02%)。调查时未抗凝治疗240例(72.29%),包括因顾虑出血而从未接受抗凝治疗86例(25.90%)、无特殊原因自行停药54例(16.27%)、自行更换为抗血小板药物替代抗凝治疗51例(15.36%)、医生未建议抗凝治疗20例(6.02%)、抗凝治疗后因出血停药19例(5.72%)、射频消融术后无需抗凝治疗10例(3.01%)。影响患者抗凝治疗依从性的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文化程度、房颤病程、冠心病、糖尿病、合并慢性疾病数、HASBLED出血风险分层、服用抗血小板药物与老年房颤患者抗凝治疗依从性有关联(P<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龄、低文化水平、服用抗血小板药物是老年房颤患者未抗凝治疗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社区老年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现况不容乐观,自行停药、换药现象普遍。应加强对低文化水平、服用抗血小板药物的高龄老年房颤患者的抗凝治疗监测及指导。同时临床医生应加强对房颤抗凝治疗相关指南的学习,提高规范化抗凝治疗的理论水平和临床经验。对于HASBLED评分≥3分的高出血风险老年房颤患者应及时纠正出血高危因素、增加监测频率、关注出血并发症,而不能一概放弃抗凝治疗。

马青变,郑亚安,朱继红,陈玉国,董淑杰,高伟波,葛洪霞,韩金涛,李蕾,栾景源,乔蕊,孙阿萍,王黛黛,王军红,王永清,叶圣龙[8](2019)在《中国急性血栓性疾病抗栓治疗共识》文中指出急性血栓性疾病是临床常见的一大类急症,属于急性非创伤性血管急症的范畴;按照累及的血管系统分类可分为动脉系统血栓栓塞和静脉系统血栓栓塞,按照解剖器官分类可以分为头颈部血栓栓塞、胸部血栓栓塞、腹部血栓栓塞、肢体血栓栓塞等。动脉系统血栓栓塞表现为受累血管支配的相

张维贞[9](2019)在《RAAS主要标志物及血管紧张素原基因多态性与心房颤动的相关性及临床价值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enin-angiotensin-aldosterone system,RAAS)主要标志物在心房颤动中的临床诊断价值;血管紧张素原相关基因(angiotensinogen,AGT)rs5046、rs2148582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e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与心房颤动的遗传易感性以及与RAAS表达的关系,为房颤的早期诊断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分别收集正常对照组100例和行导管消融治疗的心房颤动患者108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按发作时程分为:阵发性房颤60例、持续性房颤32例、永久性房颤16例;按基础疾病的不同分为:孤立性房颤36例、高血压合并房颤40例、冠心病合并房颤32例;收集所有研究对象的一般临床资料,主要包括性别、年龄、民族、生活习性、吸烟史、饮酒史、超声资料等,并用化学发光仪测定房颤患者术前及术后、对照组卧位RAAS主要标志物血浆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Ⅱ,AngⅡ)、肾素活性(Plasma rennin activity,PRA)、醛固酮(Aldosterone,ALD)、皮质醇(cortisol)水平;运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对AGT基因rs5046、rs2148582多态性位点进行序列扩增,焦磷酸测序技术检测两个位点多态性,了解其基因分型分布;采用卡方检验对AGT基因rs5046、rs2148582多态性位点与心房颤动的风险进行关联分析,并比较多态性位点在房颤不同临床类型以及不同基础疾病间的差异,同时将一般临床因素分组后进一步行分层分析;rs5046、rs2148582位点各基因型与AngⅡ的之间相关性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心房颤动相关的危险因素应用Logstic回归进行分析;描述两连续型变量线性相关性用的是Pearson相关系数(r),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23.0绘制ROC曲线,通过ROC曲线下面积(AUC)来评价RAAS主要标志物对心房颤动诊断的临床价值。结果:(1)心房颤动组与正常对照组进行对比,其中左心房内径(Left atrial dimension,LAD)有统计学差异(P<0.05);心房颤动组术后血浆AngⅡ、PRA、ALD、cortisol水平较术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术前术后血浆AngⅡ、PRA、ALD、cortisol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不同类型房颤组之间除阵发性房颤组和持续性房颤组的术前血浆PRA水平,持续性房颤组和永久性房颤组术前血浆ALD水平以及术后血浆PRA水平无统计学意义外(P>0.05),其余各组之间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房颤组rs5046位点的CT、TT基因型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TT基因型对房颤的影响大于CT基因型(OR=4.38,95%CI:1.3514.19,P=0.009),C和T等位基因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rs2148582在两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rs5046位点不同心房颤动临床类型亚组分析中,除永久性房颤组与对照组比较基因突变无统计学差异外(P>0.05),其余两组与对照组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rs5046位点在心房颤动不同基础疾病间并未发现差异(P>0.05);分层分析后发现年龄>60岁的个体发病风险增加[P=0.002;OR=2.397(95%CI:1.364.33)];而在性别以及民族未发现差异性(P>0.05)。(3)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在rs5046位点基因型CC、基因型CT、基因型TT血浆AngⅡ水平为(F=7.488,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血浆AngⅡ水平是逐步增高的。(4)Logistic回归分析8个心房颤动可能的危险因素,OR值及95%CI表示两者之间关联程度,结果筛出6个危险因素:LAD(OR=1.950)、AngⅡ(OR=1.163)、PRA(OR=4.993)、ALD(OR=1.084)、Cortisolrs(OR=1.026)、rs5046基因型(OR=2.758);经Pearson相关分析:AngⅡ与LAD相关(r=0.387,P=0.000);AngⅡ与PRA相关(r=0.453,P=0.000);AngⅡ与ALD相关(r=0.321,P=0.000);AngⅡ与Cortisol相关(r=0.459,P=0.000);ROC曲线结果显示:其中AngⅡ的曲线下面积最大,为0.863。结论:(1)RAAS主要标志物AngⅡ、PRA、ALD血浆水平可作为诊断房颤以及病程评估的指标。(2)AGT基因rs5046多态性位点与心房颤动易感性相关,其等位基因T可增加心房颤动的风险性。(3)rs5046多态性位点与高血浆AngⅡ水平具有相关性,为临床房颤的筛查和治疗提供参考意见。

邓飞龙[10](2019)在《avR导联在急性肺动脉栓塞患者危险分层及死亡风险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avR导联在急性肺动脉栓塞患者危险分层及死亡风险评估中的应用价值背景:急性肺动脉栓塞(Acute Pulmonary Embolism,APE)发病隐匿,高危APE患者生命体征不稳定,影像确诊检查受限,因此早期诊断、及时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和实施早期准确治疗是改善APE患者预后的关键。心电图操作简单、不受时间地点限制,尤其对于不便移动的重症患者,其为临床医生最早获得急危重症患者的第一手资料。目的:探讨avR导联在APE患者特征性变化对危险分层和死亡风险评估的诊断价值,旨在为APE的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估提供更佳的参考依据。方法:本研究回顾性搜索患者病历,共纳入155例APE患者,按照危险分层将其分为高危组和非高危组,以及根据住院期间预后将其分为死亡组和生存组。通过单因素分析分别对两组患者各种心电图表现比较,选择在两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的指标(P<0.05)进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预测因子,最终筛选出可作为预测APE患者危险分层和死亡风险评估的指标,并对此预测指标进一步研究分析。此外,运用ROC曲线评估avR导联R波振幅增高对APE危险分层和死亡风险的诊断价值。结果:在比较APE患者高危组和非高危组的单因素分析中,结果显示STEavR最具有统计学差异(17.5 vs 55.2%,P=0.000);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证实心电图STEavR的OR值为6.252(OR=6.252,95%CI:2.522-15.342,P=0.000)。同样,死亡组与生存组之间心电图改变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死亡组STEavR发生率明显高于生存组患者(21.2%vs 50.0%,P=0.017);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也表明STEavR的OR值为3.956(OR=3.956,95%CI:1.309-11.956,P=0.015)。STEavR组与non-STEavR组相比较,STEavR组患者临床表现严重,肺动脉主干部位栓塞比例高(52.6%vs 20.5%,P=0.000),肺动脉压力显着升高(56.7±26.2mmHg vs43.4±18.8mmHg,P=0.005),右心室与左心室内径比值(RV/LV)大于对照组(0.63±0.25 vs 0.52±0.18,P=0.018),肌钙蛋白I(0.13,1.71 vs 0.03,0.16;P=0.000)与NT-proBNP(1245,10231 vs 68,1295;P=0.000)水平显着增高,高危组分层(42.1%vs 11.1%,P=0.000)和病死率(26.3%vs 6.8%,P=0.003)也明显高于non-STEavR组。ROC曲线分析结果提示RavR振幅预测APE高危组分层的敏感度为88.9%,特异度为47.4%;预测APE死亡风险的敏感度为70.6%,特异度为64.3%。结论:APE患者心电图STEavR与高危组临床分型与高死亡风险密切相关,可作为临床医生判断APE患者病情危重及预后不良的强预测因子。RavR振幅的增高对APE的危险分层及死亡风险评估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二、心房颤动的分层治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心房颤动的分层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0概要(论文提纲范文)

1 心血管健康影响因素
    1.1 烟草使用
    1.2 合理膳食
    1.3 身体活动
    1.4 健康体重
    1.5 健康心理
2 心血管病危险因素
    2.1 高血压
        2.1.1 儿童高血压
    2.2 血脂异常
    2.3 糖尿病
    2.4 慢性肾脏病(CKD)
    2.5 代谢综合征
    2.6 睡眠障碍
    2.7 大气污染
3 心血管病社区防治
4 心血管病
    4.1 流行趋势
    4.2 冠心病
    4.3 脑血管病
    4.4 心律失常
        4.4.1 心房颤动
        4.4.2 心脏性猝死
        4.4.3 起搏器
        4.4.4 射频消融
        4.4.5 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
        4.4.6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4.5 瓣膜性心脏病
    4.6 先天性心脏病
    4.7 心肌病和心力衰竭
        4.7.1 心肌病
        4.7.2 心力衰竭
    4.8 肺血管和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
    4.9 主动脉和外周动脉疾病
        4.9.1 主动脉疾病
        4.9.2 下肢动脉疾病
        4.9.3 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
        4.9.4 肾动脉狭窄
        4.9.5 锁骨下动脉狭窄
    4.1 0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相关心肌损伤
    4.11肿瘤心脏病学
5 心血管病康复
    5.1 心脏康复
    5.2 脑卒中康复
6 心血管病基础研究与器械和新药研发
7 心血管病医疗费用

(2)高血压合并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中医证素及用药规律的临床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高血压合并房颤的发病机制及临床研究现状
        1. 流行病学研究
        2. 危险因素
        3. 病理生理机制
        4. 高血压合并房颤的治疗
        5.小结
    综述二 中医药治疗高血压合并房颤的研究进展
        1. 中医对高血压病名的认识
        2. 中医对房颤的认识
        3. 中医对高血压合并房颤的认识与治疗
        4. 小结
第二部分 基于临床病历资料的回顾性研究
    前言
    临床资料
        1. 研究目的
        2. 病例来源
        3. 诊断标准
        4. 病例筛选
        5. 研究方法
    研究结果
        1. 一般临床资料分布情况
        2. 临床体征
        3. 证素分布规律
        4. 中药治疗高血压合并非瓣膜性房颤用药规律分析
        5. 讨论
        6.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3)不同年龄分层急性心梗合并房颤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第一章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3 质量控制
    1.4 统计学方法
第二章 结果
    2.1 278例AMI合并AF患者的临床基本信息
    2.2 不同年龄分层AMI合并AF患者的实验室检查结果比较
    2.3 不同年龄分层AMI合并AF患者合并疾病情况比较
    2.4 不同年龄分层AMI合并AF患者心功能指标比较
    2.5 不同年龄分层AMI合并AF患者药物及PCI治疗情况
        2.5.1 不同年龄分层AMI合并AF患者抗栓药物治疗对比
        2.5.2 不同年龄分层AMI合并AF患者一般药物治疗对比
        2.5.3 不同年龄分层AMI合并AF患者PCI治疗情况对比
    2.6 不同年龄分层AMI合并AF患者院内不良事件比较
第三章 讨论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房颤动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评阅表

(4)基于大型前瞻性队列构建和评价中国人群脑卒中多基因遗传风险评分(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背景和目的
2 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基线调查和主要变量定义
    2.3 随访调查与脑卒中结局定义
    2.4 单核苷酸多态性的选择和基因分型
    2.5 多基因遗传风险评分的构建
    2.6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研究对象的人群特征
    3.2 多基因遗传风险评分的构建
    3.3 多基因遗传风险评分与脑卒中发病的关联
    3.4 联合遗传风险和主要临床危险因素分层下的脑卒中风险
    3.5 不同遗传风险下保持理想心血管健康指标的获益
4 讨论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脑卒中基因组学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1 背景
    2 脑卒中基因组学研究
    3 基因组学研究的转化应用
    4 小结与展望
    5 参考文献
附录A 本研究所选SNPs的物理位置和基因型频率等信息
致谢
个人简历

(5)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临床预后及其预测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基于机器学习算法预测中国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猝死风险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5 未来展望
    6 局限性
    7 研究结论
    8 第一部分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QTc间期和V4-S波与肥厚型心肌病患者ICD恰当治疗的相关性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5 局限性
    6 研究结论
    7 第二部分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心脏超声指标预测置入起搏器的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全因死亡风险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5 局限性
    6 研究结论
    7 第三部分参考文献
综述: 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血栓栓塞风险及抗凝管理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6)房颤卒中和非房颤卒中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房颤卒中与非房颤卒中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比较分析
    1 研究目的及实现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3 数据准备
        1.4 统计学方法
        1.5 动脉粥样硬化的评定
        1.6 病患初期预后评估标准
    2 研究结果
        2.1 一般资料对比
        2.2 临床特征数据对比
        2.3 评分对比
        2.4 实验室检查对比
        2.5 彩超数据对比
        2.6 CHA_2D_2-VASc评分相关分析
    3 讨论
        3.1 临床特征差异
        3.2 危险因素对比分析
        3.3 房颤评分相关分析
第二部分 房颤卒中复发危险因素分析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纳入与排除标准
        2.3 数据准备
        2.4 相关概念说明
        2.5 统计学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比对
        3.2 临床特征数据对比
        3.3 实验室检查差异对比
        3.4 两组间心功能比较
        3.5 颈动脉彩超情况对比
        3.6 房颤情况两组间房颤年限
        3.7 数据回归分析
讨论
结论
论文参考文献
综述 生物标志物在房颤中的临床应用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7)上海北外滩社区老年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现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研究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收集资料
    2.3 相关指标
    2.4 统计学处理
第三章 研究结果
    3.1 一般情况
        3.1.1 人口学资料
        3.1.2 疾病相关资料
        3.1.3 风险评估资料
        3.1.4 用药资料
    3.2 抗凝治疗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四章 讨论
    4.1 人口学资料分析
    4.2 风险评估情况
    4.3 合并疾病情况分析
    4.4 抗凝治疗情况分析
    4.5 抗凝依从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社区老年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现状及思考
    参考文献
致谢

(9)RAAS主要标志物及血管紧张素原基因多态性与心房颤动的相关性及临床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略缩词表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3.1 RAAS主要标志物与心房颤动的关系
    3.2 血管紧张素原基因rs5046、rs2148582 多态性位点与心房颤动遗传易感性的相关性分析
    3.3 AGT基因rs5046 位点与AngⅡ水平的相关性以及心房颤动的危险因素及临床诊断价值研究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avR导联在急性肺动脉栓塞患者危险分层及死亡风险评估中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2、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人群
    2.2 病例纳入标准
    2.3 病例排除标准
    2.4 危险分层
    2.5 临床基线资料
    2.6 统计学方法
    2.7 研究路径
3、结果
    3.1 单因素分析结果
    3.2 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3.3 STEavR与 non-STEavR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结果
    3.4 RavR振幅对APE高危分层评估的ROC曲线分析结果
    3.5 RavR振幅对APE死亡风险预测评估的ROC曲线分析结果
4、讨论
5、结论和临床意义
6、创新之处
6、研究局限
参考文献
英文缩略词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信

四、心房颤动的分层治疗(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0概要[J]. The Writing Committee of the Report on Cardiovascular Health and Diseases in China;. 中国循环杂志, 2021(06)
  • [2]高血压合并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中医证素及用药规律的临床回顾性研究[D]. 蒋之林.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02)
  • [3]不同年龄分层急性心梗合并房颤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D]. 殷思诺. 石河子大学, 2021(02)
  • [4]基于大型前瞻性队列构建和评价中国人群脑卒中多基因遗传风险评分[D]. 牛晓歌.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02)
  • [5]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临床预后及其预测因素[D]. 张妮潇.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02)
  • [6]房颤卒中和非房颤卒中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比较分析[D]. 付尧. 扬州大学, 2020(04)
  • [7]上海北外滩社区老年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现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 宋林.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8]中国急性血栓性疾病抗栓治疗共识[J]. 马青变,郑亚安,朱继红,陈玉国,董淑杰,高伟波,葛洪霞,韩金涛,李蕾,栾景源,乔蕊,孙阿萍,王黛黛,王军红,王永清,叶圣龙. 中国急救医学, 2019(06)
  • [9]RAAS主要标志物及血管紧张素原基因多态性与心房颤动的相关性及临床价值研究[D]. 张维贞. 贵州医科大学, 2019(07)
  • [10]avR导联在急性肺动脉栓塞患者危险分层及死亡风险评估中的应用价值[D]. 邓飞龙. 暨南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心房颤动的分层治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