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病毒DNA定量临床研究

乙型肝炎病毒DNA定量临床研究

一、乙型肝炎病毒DNA定量的临床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宋林,张锦伟,韩亚男[1](2021)在《乙型肝炎病毒低病毒载量与血清标志物表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究乙型肝炎病毒低病毒载量(HBV-DNA定量检测)与血清标志物表达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0月期间我院的临床乙型肝炎血清标本共180例为此次研究的对象。其中低浓度血清标本110例,高浓度血清标本70例。通过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对血清标志物(乙型肝炎e抗原、乙型肝炎表面抗原)进行定量检测,另通过荧光定量检测技术对HBV-DNA进行定量检测,以Pearson相关性分析乙型肝炎e抗原、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V-DNA三者间的相关性。结果在低浓度与高浓度载量标本中,乙型肝炎e抗原、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浓度差异显着(P <0.05)。低浓度载量下,乙型肝炎e抗原、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浓度成正相关(rs=0.398,P <0.001);HBV-DNA定量检测与乙型肝炎e抗原、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定量检测不存在相关性。乙型肝炎e抗原浓度介于0-1S/CO占比最多(64.54%),浓度在100S/CO以上占比最少(2.73%),不同浓度下HBV-DNA检测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低浓度载量下,HBsAg、HBeAg、抗-HBc的阳性模式最为常见,且其HBV-DNA含量的中位数最高,不同血清模式下(阳性)HBV-DNA含量存在显着差异,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乙型肝炎病毒低病毒载量与血清标志物表达存在相关关系,联合检测可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早期进行诊断并及时治疗,另外在疗效观察、掌握病毒复制情况以及预后判断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

曹惠[2](2021)在《乙肝两对半联合乙型肝炎病毒DNA定量检测诊断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价值》文中指出目的探究慢性乙型肝炎诊断中乙肝两对半联合乙型肝炎病毒DNA定量检测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20年3月医院收治的11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均行乙肝两对半联合乙型肝炎病毒DNA定量检测,分析检验结果。结果乙肝核心抗体(HBcAb)、乙肝e抗原(HBeAg)、乙肝表面抗原(HBsAg)均为阳性,即大三阳患者共有33例,构成比为28.70%;乙肝核心抗体(HBcAb)、乙肝e抗体(HBeAb)、乙肝表面抗原(HBsAg)均为阳性,即小三阳患者共有40例,构成比为34.78%;所有患者乙型肝炎病毒DNA定量检测结果平均值为(3.27±0.42)×106 IU/ml。大三阳患者的乙型肝炎病毒DNA定量测定值高于其他类型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乙肝两对半联合乙型肝炎病毒DNA定量检测在慢性乙型肝炎诊断中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林芳芳[3](2021)在《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与抗-HBc定量水平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研究不同证型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血清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hepatitis B core antibody,抗-HBc)水平的分布特点及CHB中医证型与抗-HBc定量水平的关系,以期为CHB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提供一个参考依据。方法:纳入220例CHB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研究对象进行中医辨证分型,收集其一般资料、实验室指标,运用新型双抗原夹心化学发光法定量检测血清抗-HBc水平,通过统计学分析不同中医证型的抗-HBc定量水平分布情况,并探讨其与中医证型的关系。结果:1.220例CHB患者中医证型分布情况:肝胆湿热证81例、肝郁脾虚证88例、肝肾阴虚证17例、脾肾阳虚证16例、瘀血阻络证18例。肝郁脾虚证>肝胆湿热证>瘀血阻络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其中肝郁脾虚证、肝胆湿热证为主要的中医证型,分别占40.00%、36.82%。2.不同中医证型的CHB患者血清ALT、AST、HBs Ag、HBV DNA水平的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中医证型的CHB患者性别、年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不同中医证型的CHB患者肝组织炎症坏死分级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93.598,P<0.001),其中除了肝肾阴虚证与脾肾阳虚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P=0.392),其他两两证型比较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中医证型的肝组织纤维化分期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26.464,P<0.001),两两证型比较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不同中医证型的CHB患者血清抗-HBc定量水平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证型的抗-HBc定量水平依次是:瘀血阻络证>肝胆湿热证>脾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肝郁脾虚证。其中肝郁脾虚证与肝胆湿热证(P=0.009)、瘀血阻络证(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CHB患者血清抗-HBc定量水平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分析:血清抗-HBc定量水平与血清ALT水平(r=0.388,P<0.001)、AST水平(r=0.410,P<0.001)呈正相关关系;与血清HBs Ag水平(P=0.453>0.05)、HBV DNA水平(P=0.289>0.05)的相关性分析无统计学意义。6.不同肝组织炎症坏死分级的血清抗-HBc定量水平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7.125,P=0.001),且肝组织炎症坏死分级与抗-HBc定量水平成正相关(r=0.290,P<0.001)。不同肝组织纤维化分期的抗-HBc定量水平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76>0.05)。结论:1.血清抗-HBc定量水平与ALT、AST、肝组织炎症坏死分级正相关,揭示抗-HBc定量水平可能是反映肝脏炎症程度的指标。2.不同中医证型的CHB患者的抗-HBc定量、ALT、AST、HBs Ag、HBV DNA水平及肝组织炎症坏死分级、纤维化分期分布均存在差异,提示结合中医证型与临床指标进行综合评估,可能更有利于CHB病情及预后的准确评估,更有助于CHB的精准治疗。

张旭[4](2021)在《中药治疗对慢性HBV感染者HBsAg定量、HBsAg阴转影响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文旨在研究中药治疗对慢性HBV感染患者HBsAg定量和HBsAg阴转率的情况,为临床提供循证依据。方法:在中国知网(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CBM)、万方(Wan Fang DATA)、维普(VIP)、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Web of Science在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Chinese Clinical Trial Registry,Chi CTR)对2005-2021年文献进行检索。纳入标准:(1)研究对象满足《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防治指南》2005版、2010年版、2015年版、2019年版任一版本中慢性HBV感染的诊断:HBsAg和(或)HBV DNA阳性6个月以上,可以为符合诊断标准的HBe Ag阳性慢性HBV感染、HBe Ag阳性CHB、HBe Ag阴性慢性HBV感染、HBe Ag阴性CHB中的任一状态。(2)干预措施试验组需使用中药(中草药、中成药、中药制剂或提取物)治疗或中西医结合治疗如包括中药+一般药物(常规护肝药、维生素等)、中药+NAs或干扰素、中药+NAs或干扰素+一般药药,对照组可为空白对照以及安慰剂、NAs、干扰素、一般药物的单用或联合使用。(3)观察指标必须包括HBsAg定量或HBsAg阴转率任一项。(4)试验类型为随机对照试验。排除标准:(1)研究对象合并有甲、丙、丁、戊肝或艾滋病毒感染等其它病毒感染者;或合并药物性肝损伤、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酒精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代谢性肝病等其它肝病者;或肝纤维化、肝硬化、肝衰竭、肝癌患者;或合并有严重心脑血管、肺、肾、内分泌、造血系统疾病等其它系统疾病者。(2)试验组使用中医外治或针灸等其它中医治疗者。(3)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等其它观察性临床研究,非随机对照试验实验研究等其它研究类型以及个案报道、综述等。(4)不满足纳入标准或无法获得全文的文献。根据纳入、排除标准逐层筛选,将最终符合要求的文献进行数据提取,利用Revman软件对统计量进行合并分析。结果:(1)16篇联合中药组治疗结束时总HBsAg阴转率与未使用中药组相比(RR=1.72,95%CI[1.39,2.12],P<0.00001,I2=0%);其中2篇与非抗病毒药物(RR=5.69,95%CI[0.79,40.91],P=0.08,I2=0%);8篇中药+NAs与NAs相比(RR=1.64,95%CI[1.27,2.12],P=0.0001,I2=0%);6篇中药+IFN与IFN相比(RR=1.70,95%CI[1.17,2.47],P=0.0005,I2=0%)。(2)中药联合抗病毒药(NAs、IFN)治疗24w时(RR=1.55,95%CI[1.21,1.99],P=0.0005)、48w时(RR=2.02,95%CI[1.28,3.17],P=0.002)与未联合中药治疗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3)7篇中药联合抗病毒治疗组在治疗结束时HBsAg定量(两组在治疗前HBsAg无统计学差异)与未使用中药组相比(MD=-0.27,95%CI[-0.44,-0.10],P=0.002),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中药联合西药抗病毒治疗能够有效降低HBsAg定量水平,提高HBsAg阴转率。此结论能够一定程度上为治疗HBV感染、提高HBsAg阴转率提供证据和治疗思路。但由于此次研究提供的证据等级不高,仍需要大样本、高质量的RCT文献支持。

张佳[5](2021)在《基于真实世界的慢性乙型肝炎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回顾性队列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基于真实世界研究方法,探讨在中西医结合治疗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肝硬化、肝癌发生率与临床疗效差异,探索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发生肝硬化、肝癌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基于真实世界研究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以2012年6月至2016年8月在湖北省中医院肝病研究型门诊初始开始抗病毒治疗,并坚持长期随访至今的175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的中药暴露程度不同,划分为中西医结合组(120例)和西药组(55例),以发生肝硬化或肝癌的时间为观察终点,未发生肝硬化和肝癌的患者以2020年12月为观察终点,规范化、回顾性收集患者初诊至观察终点期间的临床资料,运用SPSS 26.0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两队列的肝硬化、肝癌的发生率、HBV DNA阴转率、肝功能的复常率,并对肝硬化、肝癌发生的相关风险因素进行分析,探索中西医结合治疗对延缓肝硬化、肝癌发生的作用。结果:(1)中西医结合组的中位随访时间为5.79年,西药组中位随访时间为6.15年。截止研究终点,肝硬化累积发生率,中西医结合治疗组为3.33%,西药组为12.73%,两组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17)。肝癌累积发生率,中西医结合治疗组为0.83%,西药组为7.27%,两组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18)。(2)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对两组患者肝硬化、肝癌累积发生率进行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组肝硬化、肝癌累积发生率均低于西药组,Log Rank检验均有统计学差异(P肝硬化=0.023,P肝癌=0.017)。(3)利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发生肝硬化风险进行多因素分析,基线时HBe Ag阳性(HR=5.85,95%CI:1.13-30.35,P=0.035)、饮酒(HR=9.56,95%CI:1.50-60.85,P=0.017)是肝硬化发生的危险因素,中西医结合治疗(HR=0.17,95%CI:0.04-0.77,P=0.021)是发生肝硬化的保护因素。高水平AFP(HR=9.64,95%CI:1.29-72.30,P=0.027)是肝癌发生的危险因素;中医药结合治疗可能为肝癌发生的潜在保护因素(HR=0.108,95%CI:0.011-1.040,P=0.054),但尚无统计学意义(P=0.054)。(4)中西医结合治疗可显着降低患者HBV DNA水平、改善肝功能(ALT、AST、TBIL、DBIL等)、AFP水平,自身前后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西药组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5)患者使用中药治疗,以辨证服用中药汤剂最多(68.76%),其次为中成药,包括扶正化瘀胶囊(23.44%)、海珠益肝胶囊(1.56%)、抗纤软肝颗粒及(1.56%)及五酯滴丸(1.56%)等。结论:(1)慢性乙型肝炎中西医结合治疗较单纯使用西药,能够降低肝硬化、肝癌等的发生率。(2)多因素分析得知,基线时HBe Ag阳性、饮酒是肝硬化发生的危险因素,使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是肝硬化的保护因素;高水平AFP是肝癌发生的危险因素。(3)中西医结合治疗可显着降低患者HBV DNA水平、促进病毒学反应,改善肝功能(ALT、AST、TBIL、DBIL等)、AFP水平,治疗前后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较西药组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

王淼东[6](2021)在《肝宁方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全国名老中医蓝青强教授经验方之肝宁方对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评价肝宁方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本研究搜集了64例于2020年3月至2020年12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消化内科、肝病科就诊并诊断为CHB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32例、对照组32例,其中对照组予恩替卡韦分散片治疗,观察组予恩替卡韦分散片加肝宁方治疗,两组均服药一个疗程,一个疗程为6个月。治疗6个月后分别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临床症状评分、肝功能“ALT、AST、TBIL”、乙肝病毒核酸(HBV-DNA)定量、HBe Ag血清学转阴率、血清炎症因子“IL-6、IL-12”、肠道菌群“大肠杆菌、肠球菌、乳酸杆菌、双歧杆菌”等指标的变化。结果:(1)总的疗效比较:对照组的总体治疗有效率为73.33%,而观察组的总体治疗有效率为93.33%,总体来看,观察组的总体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中医临床症状评分比较:两组患者同治疗前相比较,治疗后的中医临床症状总得分均较前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相比较,观察组的中医临床症状总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肝功能指标比较:两组患者同治疗前相比较,治疗后的血清中“ALT、AST、TBIL”指标水平均较前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相比较,观察组的血清中“ALT、AST、TBIL”指标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HBV-DNA定量水平比较:两组患者同治疗前相比较,治疗后两组的HBV-DNA定量水平均较前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相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HBe Ag血清学转阴率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相比较,HBe Ag血清学转阴率差异不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比较:两组患者同治疗前相比较,治疗后的血清炎症因子“IL-6、IL-12”水平均较前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相比较,观察组的血清炎症因子“IL-6、IL-12”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肠道菌群水平比较:对照组患者同治疗前相比较,治疗后的肠道菌群“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大肠杆菌、肠球菌”水平较前变化不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同治疗前相比较,治疗后的肠道益生菌“乳酸杆菌、双歧杆菌”水平较前明显升高,而肠道致病菌“大肠杆菌、肠球菌”水平较前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相比较,观察组的肠道益生菌“乳酸杆菌、双歧杆菌”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而肠道致病菌“大肠杆菌、肠球菌”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肝宁方加恩替卡韦的联合治疗对CHB患者的疗效明显,其具有改善临床症状、降低病毒复制水平、改善肝功能及炎症反应、调节肠道菌群的作用;(2)两种治疗方法均能改善CHB患者的临床症状、肝功能、炎症损伤以及病毒复制水平,但肝宁方组经综合分析较纯西药治疗组优势更明显且在改善肠道菌群方面明显优于纯西药组。

杨爽[7](2021)在《八珍荔核抗纤方联合恩替卡韦治疗肝郁脾虚夹瘀型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八珍荔核抗纤方联合恩替卡韦治疗肝郁脾虚夹瘀型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遵循随机分配的原理,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予中药免煎颗粒剂八珍荔核抗纤方和恩替卡韦片口服治疗,对照组予恩替卡韦片口服治疗,均治疗24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肝功能检验指标和乙肝病毒DNA定量等的变化,参考相关指南和标准进行疗效评估,运用统计软件SPSS 25.0进行数据统计,通过统计和对比结果,得出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⑴干预前比较:两组治疗前的年龄、性别、病程、肝功能指标(ALT、AST、TBIL)、HBV DNA定量、症状积分等指标进行对比,均提示P>0.05,具有可比性。⑵中医临床综合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6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46.66%,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⑶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总积分相比,均有差异(P<0.05);治疗后中医证候总积分的比较中,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⑷中医各项症状积分比较:治疗前后组内比较,治疗组在治疗后单项中医积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仅胁下痞块改善程度较轻(P>0.05);对照组对胁下痞块、身倦乏力、舌质淡暗或有瘀斑等症状,改善不明显(P>0.05),余各项积分低于治疗前(P<0.05);组间比较,在胁肋疼痛、脘腹胀满、大便溏烂、身倦乏力、舌质淡暗或有瘀斑方面,治疗组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⑸肝功能指标:对于ALT、AST、TBIL三项指标组内比较,两组治疗方案对三项指标皆有改善作用(P<0.05);组间对比,治疗组在改善ALT、AST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对TBIL的改善中,差异性不大(P>0.05)。⑹HBV DNA定量比较:组内比较,两组均具有差异性(P<0.05);组间比较,两组差异性不大(P>0.05),治疗组为23例,应答率为76.66%,对照组为21例,应答率为70.00%,提示两组均对HBV DNA定量的应答率有较好的效果。⑺安全性分析:治疗前后,两组各项安全指标均未见异常;在治疗过程中,未发生不良反应。结论:八珍荔核抗纤方联合恩替卡韦治疗肝郁脾虚夹瘀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在改善临床症状及肝功能等方面优于对照组,在降低HBV DNA定量方面,二者无明显差别。

李茂仕[8](2021)在《血清HBV RNA在慢性HBV感染者病情评估和耐药监测中的应用》文中指出背景及目的: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肝细胞内的共价闭合环状DNA(ccc DNA)是HBV难以彻底清除进而引起不同临床结局的根本原因,但因检测需依赖肝活检而难以临床普及;虽然外周血中无法直接检测ccc DNA,但可通过其他血清指标来反映ccc DNA的变化。目前,核苷(酸)类似物(NAs)是主要的抗HBV治疗手段,但并不能直接清除ccc DNA,绝大部分的慢性HBV感染者均需长期用药。尽管高耐药屏障NAs使用后发生耐药的几率较前大为减少,但因HBV突变的必然性和复杂性,耐药株的出现实际上是NAs长期治疗不可避免的临床问题。不同于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 Ag)和HBV DNA,HBV RNA仅由ccc DNA转录产生且不受NAs治疗的影响,可较为真实反映肝内ccc DNA的表达情况。然而,HBV RNA检测尚无公认的标准化检测方法,其在慢性HBV感染者病情评估以及在NAs治疗耐药监测中的临床价值尚缺乏针对性研究。我们首先使用微滴数字PCR(dd PCR)技术建立了定量检测血清HBV RNA的方法,并使用商业化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进行对比评估以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然后我们观察了未治的慢性HBV感染者不同临床表型的血清HBV RNA水平,并追踪分析了恩替卡韦初治但在随访过程中发生了基因型耐药(GR)和部分病毒学应答(PVR)患者血清HBV RNA的动力学特征以及耐药突变情况,以期为血清HBV RNA应用于慢性HBV感染者病情评估以及监测耐药突变提供新的依据。方法:1.获取治疗和未治疗的慢性HBV感染者的血清各32例,平行使用dd PCR和商品化的q PCR方法检测血清HBV RNA水平,使用直线回归分析和Bland-Altman分析两种方法的相关性和一致性;以1例高浓度的HBV RNA样本进行梯度稀释,两种检测方法平行进行测定,每个梯度重复5次以明确两种方法的重复性,敏感性。2.根据常见临床指标将149例未治的慢性HBV感染者分为HBe Ag阳性伴ALT正常(EPNA)、HBe Ag阳性伴ALT升高(EPEA)、HBe Ag阴性伴ALT正常(ENNA)、HBe Ag阳性伴ALT升高(ENEA)等4种临床表型。使用q PCR法检测血清HBV RNA水平并在血清HBV DNA或/和HBV RNA阴性的患者中实施肝活检。使用单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探讨HBe Ag阴性患者中与ALT升高相关的危险因素。3.以31例HBe Ag阴性、HBV DNA阳性、ALT正常或者轻度异常(<2倍正常参考值上限,ULN)的未治慢性HBV感染者为研究对象,检测其血清HBV RNA水平,肝活检Scheuer评分系统对肝脏炎症评分(G)≥2判定为显着性肝炎,以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探讨血清HBV RNA水平在鉴别显着性肝炎中的价值。4.在我院肝炎数据库中筛选出5例ETV初治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其中包含了在持续抗病毒治疗过程中被检出GR的患者3例以及未检出耐药的PVR患者2例。耐药突变的信息是采用一代测序针对血清HBV DNA检测得到。调取生物样本库中该患者从初治到随访终点之间的血清样本,以dd PCR方法检测血清HBV RNA水平,观察其与HBs Ag、HBV DNA动态变化的特征,并使用三代测序技术(TGS)对部分随访点的血清HBV RNA的反转录区进行耐药突变的长期监测。结果1.两种血清HBV RNA检测方法在未治疗组和治疗组中的直线回归系数(R2)分别为0.912和0.874,95%一致性界限分别为(-1.430,1.506)和(-1.533,1.648)。梯度稀释实验显示dd PCR法和商品化的q PCR法在血清HBV RNA≥2.0 log10 copies/m L时检出率均为100%,CV值分别介于2.29%~10.8%和3.11%~7.33%;但在血清HBV RNA<2.0 log10 copies/m L时,随着梯度稀释倍数的增加,检出率逐渐下降,最低检测下限(LLo D)分别约为61 copies/m L和15 copies/m L。dd PCR法和商品化的q PCR法在HBV RNA可测结果和稀释倍数之间存在显着性线性相关,R2分别为0.895和0.938,P<0.0001。2.EPNA、EPEA、ENNA和ENEA四种临床表型的可测血清HBV RNA水平(log10copies/m L)分别为6.02±1.48、6.54±1.27、2.51±0.78和3.54±1.25。HBV RNA低水平(<2.0 log10 copies/m L)中以ENNA表型为主(76.9%),高水平(>6.0 log10 copies/m L)中以HBe Ag阳性表型(EPNA和EPEA)为主(98.1%)。在EPNA、EPEA和ENEA中,血清HBV RNA与血清HBV DNA显着正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868(P=9.480×10-9)、0.687(P=2.621×10-8)、0.769(P=6.686×10-9),但在ENNA表型中,两者没有显着性相关关系(r=0.324,P=0.075)。在EPNA、EPEA表型中,血清HBV RNA与HBs Ag呈现显着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77(P=2.999×10-6)和0.637(P=4.993×10-7),但在HBe Ag阴性表型中则无此显着相关性。血清HBV DNA和HBV RNA水平均是与HBe Ag阴性患者ALT升高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OR)分别为2.650(1.640~4.282),P=6.823×10-5和2.570(1.541~4.286),P=2.971×10-4。血清HBs Ag水平则处于接近于显着性的状态(P=0.053)。7例血清HBV DNA阴性,但RNA阳性的患者肝组织活检均显示为中度或重度肝脏炎症(G≥2)。3.血清HBV RNA水平具有鉴别HBe Ag阴性、DNA阳性、ALT正常或者轻度异常(<2×ULN)患者显着性肝炎的能力,受试者工作曲线下面积(AUC)为0.737(0.549,0.925),P=0.029,而HBV DNA则不具有这种能力(P=0.248)。根据最大优登指数得出HBV RNA用于鉴别肝脏显着性炎症的最佳截断值为2.81 log10 copies/m L,此时敏感度73.7%,特异度66.7%,准确度71.0%。4.患者GR1、GR2和GR3分别在其抗病毒治疗第208、186及142周时检测出了耐药突变,在这时间点之前,3例患者血清HBV RNA持续>4.0 log10 copies/m L。2例PVR患者在我们观测的抗病毒治疗期间HBV RNA持续>6.0 log10 copies/m L。患者GR1和GR2在换用或者加用TDF之后,血清HBV RNA水平分别在此之后的26、22周时下降了1.63 log10和2.58 log10,HBV DNA水平则分别从4.40 log10和3.44 log10均降至LLo D,而HBs Ag则几乎没有变化(分别上升0.03log10和下降0.02log10)。3例GR患者和2例PVR患者的血清HBV RNA的RT区耐药位点突变结果与HBV DNA的耐药位点检测结果是一致的。利用三代测序技术对HBV RNA RT区长期监测发现,患者GR1和GR3在耐药发生之前没有观测到常见耐药位点的突变,而GR2患者则从初治开始就具备rt L180M+M204I突变。结论:1.我们使用dd PCR建立的方法和q PCR方法均是可靠的血清HBV RNA定量检测方法,低浓度血清样本的检出是困难的,但可以增加重复检测次数来改善;2.血清HBV RNA在不同临床表型中的水平存在差异,提示血清HBV RNA可以用于未治慢性HBV感染者病情的评估。血清HBV RNA与血清HBV DNA均是未治HBe Ag阴性患者ALT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在血清HBV DNA阴性患者中检测HBV RNA是必要的,血清HBV RNA可补充HBV DNA用于反映肝脏炎症;3.在未经治疗的正常或者轻度ALT异常(ALT<2×ULN)的HBe Ag阴性患者中,血清HBV RNA可以用来判定肝脏炎症程度但HBV DNA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因此这部分患者可通过血清HBV RNA水平作为启动抗病毒治疗的依据;4.血清HBV RNA水平以及利用HBV RNA测序分析适合用于长期监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NAs抗病毒疗效和基因耐药突变的发生。总之,血清HBV RNA作为一个病毒学指标,可在血清HBV DNA阴性或者ALT<2×ULN的未治HBe Ag阴性患者中用于肝脏炎症的评估;血清HBV RNA也适合用于持续NAs治疗患者抗病毒疗效的评估以及耐药突变的长期监测,进而帮助临床医师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管理和治疗策略提供参考依据。

何倩玉[9](2021)在《HBsAg及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疗效在HBV感染相关性肝病中的临床研究分析》文中提出目的:1、对于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感染相关性肝癌的患者,进行表面抗原(HBsAg)水平及HBV DNA定量的检测及分析,探究慢乙肝患者表面抗原(HBsAg)水平及HBV DNA定量与肝癌发生的相关性;2、分析核苷类似物治疗慢乙肝患者的临床疗效。意义:探讨乙肝相关性肝癌的早期预测及治疗的重要意义。资料及方法:收集2010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就诊于兰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科未接受抗病毒治疗、经临床初诊的294名患者作为入组人员。依据“血清学+影像学”结果分为2组:慢乙肝117例;肝癌组177例,各组性别比和年龄组成无明显差异。其中慢乙肝组中60例进行核苷类似物药物治疗,并分组分析。研究结果:1.在慢乙肝组中,男性患者占64.9%,女性患者占35.1%,肝癌组中,男性占80.7%,女性占19.3%,可以表明男性患者比女性患者更容易感染HBV病毒,同时疾病进展为肝癌的比例也高;慢乙肝组年龄分布在(46.99±15.02)区间,肝癌组年龄分布在(50.94±9.66)区间,肝癌组的年龄要比慢乙肝组年龄大,表明年龄可能是引起肝癌的影响因素之一;分析HBsAg与胃底红色征与肝癌的关系时,在统计学层面上存在分析意义(P<0.05)。2.HBsAg水平与HBV DNA病毒复制载量的关系在两组数据中均具有统计学层面上的分析意义(P<0.05),在慢乙肝组中,患者血清中HBsAg水平与HBV DNA病毒复制载量呈现负相关(r=-0.198),在肝癌组中,患者血清中HBsAg水平与HBV DNA病毒复制载量呈现正相关(r=0.168),可以说明在肝癌组中,HBsAg的值越高,HBV DNA的水平也越高。3.在从未经过抗病毒治疗的60例患者分组中,应用恩替卡韦(ETV)、阿德福韦酯(ADV)治疗至48周时,无论在病毒学方面的应答或血清学方面的应答,均在统计学层面上无明显分析意义(P>0.05)。结论:1.男性、年龄越高、HBsAg越高,肝癌发生的风险越高,无胃底红色征则肝癌发生的风险越低;患者血清HBsAg滴度水平会随着慢乙肝疾病的进展为肝癌时逐级递增,HBsAg在肝癌的发生发展中具有较高的评测意义;2.在慢乙肝组中,患者HBsAg滴度水平与HBV DNA病毒复制载量呈负相关(r=-0.198),在肝癌组中,患者HBsAg滴度水平与HBV DNA病毒复制载量呈正相关(r=0.168),可以联合监测HBV活动及复制情况;血清HBV DNA水平在>10,000copies/m L与<10000copies/m L时,患者死亡率在统计学上无明显特异性;3.在未经过治疗的慢乙肝患者,服用恩替卡韦、阿德福韦酯分别治疗至48周时,在延缓病情进展和提高生存率方面无差异。

王素华[10](2020)在《HBsAg阳性孕妇绒毛组织中HBV标记物和载脂蛋白H关系探讨》文中认为目的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宫内感染机制较为复杂,有研究表明,载脂蛋白H(apolipoprotein H,Apoh)参与并介导了HBV感染肝细胞,在病毒复制期与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epatitis B virus surface antigen,HBsAg)的结合力更强。本研究通过检测HBsAg阳性孕妇血液和早期流产绒毛组织的乙肝标志物水平,明确HBsAg阳性孕妇早期胎儿的乙肝感染情况,调查HBV宫内感染的风险因素,并探讨Apoh的表达与宫内感染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5月在深圳市第三人民行早期流产的41例HBsAg阳性孕妇为研究对象,留取孕妇绒毛组织和血液样本。应用荧光探针法检测绒毛组织和血浆中的HBV DNA水平及HBV血清学标记物,通过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绒毛组织中神经胶质细胞缺失蛋白1(glial cells missing 1,GCM1)、HBsAg、Apoh的表达,所得数据采用统计软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绒毛组织HBV DNA的阳性率为29.27%(12/41),显着低于血液中HBV DNA的阳性率(53.66%,22/4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5.025,P=0.043);绒毛组织HBV DNA阳性孕妇血液中的HBsAg、HBe Ag和HBV DNA含量均显着高于绒毛组织HBV DNA阴性组的孕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2、0.001、0.000);绒毛组织中,HBsAg和Apoh阳性率分别为17.07%(7/41)和19.51%(8/41);Apoh在绒毛组织HBsAg阳性组的表达率显着高于HBsAg阴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4.487,P=0.000),但Apoh在绒毛组织HBV DNA阳性组的表达率与HBV DNA阴性组差异不显着(X2=0.325,P=0.568);Apoh在血浆HBV DNA阳性孕妇中的表达率显着高于血浆HBV DNA阴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4.578,P=0.032),但Apoh在血浆HBe Ag阳性和血浆HBe Ag阴性孕妇中的表达率差异不显着(X2=0.577,P=0.448)。结论HBsAg阳性孕妇早期流产的绒毛组织可检测出HBV DNA、HBsAg和Apoh的表达;Apoh的表达与绒毛组织HBsAg阳性和血浆HBV DNA阳性密切相关;绒毛组织HBV DNA阳性孕妇血液中的HBsAg、HBe Ag和HBV DNA含量显着升高。

二、乙型肝炎病毒DNA定量的临床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乙型肝炎病毒DNA定量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乙型肝炎病毒低病毒载量与血清标志物表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不同浓度下乙型肝炎e抗原、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浓度对比
    2.2 低浓度乙型肝炎病毒载量组乙型肝炎e抗原、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V-DNA三者间的相关性分析
    2.3 不同乙型肝炎e抗原浓度下乙型肝炎病毒载量对比
    2.4 血清标志物与乙型肝炎病毒载量定量检测结果对比
3 讨论

(2)乙肝两对半联合乙型肝炎病毒DNA定量检测诊断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乙肝两对半检测结果
    2.2 乙型肝炎病毒DNA定量检测结果
3 讨论

(3)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与抗-HBc定量水平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写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资料与方法
    1 研究设计
    2 研究对象
    3 诊断标准
        3.1 西医诊断标准
        3.2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4 纳入标准
    5 排除标准
    6 检测指标及检测方法
        6.1 肝功能检测
        6.2 血清HBVM检测
        6.3 血清HBV DNA水平检测
        6.4 肝穿刺活检
        6.5 血清抗-HBc定量水平检测
    7 统计分析方法
结果
    1 一般资料
        1.1 连续型变量的统计描述
        1.2 不同中医证型分布
        1.3 不同中医证型性别、年龄(区段)分布
    2 中医证型与血清ALT、AST水平的关系
    3 中医证型与血清HBs Ag、HBV DNA水平的关系
    4 中医证型与肝组织病理学的关系
    5 中医证型与血清抗-HBc定量水平的关系
    6 各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6.1 血清抗-HBc定量水平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
        6.2 血清抗-HBc定量水平与肝组织炎症坏死分级、纤维化分期的相关性
讨论
    1 中医对CHB的研究概况
        1.1 CHB中医病名及病因病机、辨证分型的认识
        1.2 CHB中医证型与实验室相关指标的关系
    2 抗-HBc的研究现状
        2.1 抗-HBc定量水平与血清HBs Ag、HBV DNA水平的关系
        2.2 抗-HBc定量水平与血清ALT、AST水平的关系
        2.3 抗-HBc定量水平与肝组织炎症坏死分级、纤维化分期的关系
        2.4 抗-HBc定量水平与CHB临床转归及预后关系研究
    3 中医证型与抗-HBc定量水平的关系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与现代学指标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4)中药治疗对慢性HBV感染者HBsAg定量、HBsAg阴转影响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检索
        1.1.1 文献来源
        1.1.2 文献检索策略
    1.2 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1.2.2 排除标准
    1.3 文献筛选与资料提取
    1.4 分析方法
        1.4.1 文献质量评估
        1.4.2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文献筛选结果
    2.2 文献基本特征
        2.2.1 研究对象
        2.2.2 干预措施
        2.2.3 结局指标
        2.2.4 中药使用情况
    2.3 文献质量评价
        2.3.1 改良Jadad评分
        2.3.2 Cochrane偏倚评价
    2.4 Meta分析结果
        2.4.1 不同治疗方案HBsAg阴转率
        2.4.2 联合治疗不同时间点HBsAg阴转率
        2.4.3 HBsAg基线相同治疗结束时HBsAg定量
讨论
    1 系统评价结果分析
        1.1 文献质量
        1.2 异质性分析
        1.3 合并统计量结果分析
        1.4 中药使用情况分析
    2 慢性HBV感染西医机制
        2.1 HBV结构及其复制周期
        2.2 HBV慢性感染相关免疫反应
    3 HBsAg与 HBV慢性感染
        3.1 HBsAg形式及其抗原性
        3.2 HBsAg水平与HBsAg清除
    4 HBV西医治疗概况
    5 中医对慢性HBV感染的认识
        5.1 中医学对HBV的认识
        5.2 中医学对CHB病因病机的认识
    6 中药抗HBV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慢性HBV感染中医辨证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5)基于真实世界的慢性乙型肝炎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回顾性队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慢性乙型肝炎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1 真实世界研究的认识
        1.1 真实世界研究概念
        1.2 真实世界研究特点
        1.3 真实世界研究与随机对照试验的区别
        1.4 真实世界研究在中医药领域的发展现状
    2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中西医治疗概况
        2.1 慢性乙型肝炎流行病学
        2.2 现代医学对慢性乙型肝炎治疗概况
        2.3 中医学对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概况
        2.4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趋势
第二部分 基于真实世界的慢性乙型肝炎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回顾性队列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观察时间
        1.3 诊断标准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案
        2.1 研究类型及分组
        2.1.1 研究类型
        2.1.2 分组依据
        2.2 治疗方式
        2.2.1 抗病毒治疗
        2.2.2 中医药治疗
        2.3 病例资料收集
        2.3.1 患者一般资料
        2.3.2 实验室及影像学指标
        2.3.3 药物治疗资料
        2.4 随访形式
        2.4.1 疗效观察指标
        2.5 质量控制
        2.6 统计方法
    3 结果
        3.1 研究对象纳入情况
        3.2 研究对象的基线情况
        3.3 研究对象的中医药使用情况
        3.4 肝硬化、肝癌发生情况
        3.5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肝硬化累积发生率分析
        3.6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肝癌累积发生率分析
        3.7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发生肝硬化、肝癌风险的多因素分析
        3.8 病毒学检测情况
        3.9 血清lgHBV DNA(IU/ml)水平比较
        3.10 血清ALT、AST、GGT、TBIL、DBIL、AFP水平比较
讨论
    1 慢性乙型肝炎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真实世界队列研究结果讨论
        1.1 中西医结合治疗能降低临床不良结局的发生率
        1.2 中西医干预下病毒学应答、突破发生率差异不显着
        1.3 中西医结合治疗改善HBV DNA阴转率较西药组不显着
        1.4 中西医结合治疗改善肝功能指标及AFP较西药组不显着
        1.5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发生肝硬化、肝癌的多因素分析
        1.6 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的中医药治疗分析
    2 慢性乙型肝炎临床不良结局的影响因素
        2.1 HBV持续感染和慢性乙型肝炎临床不良结局的关系
        2.2 HBsAg定量和慢性乙型肝炎临床不良结局的关系
        2.3 肝功能指标及AFP与慢性乙型肝炎临床不良结局的关系
结语
    1 结论
    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中医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研究进展
    1 病因病机认识
    2 证候分型认识
    3 治则治法认识
    4 中医药治疗方法临床应用的认识
        4.1 慢性乙型肝炎临床常用中药汤剂、单味中药及中成药
        4.2 临床多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
        4.3 特色的中医药外治法提供治疗新选择
    5 中医药优势、困境与出路
    参考文献
致谢

(6)肝宁方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方案
    1 研究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治疗方案
        2.2 观察指标
        2.3 疗效评价标准
        2.4 统计学处理
第二部分 研究结果
    1 一般资料
    2 结果
        2.1 总的疗效比较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临床症状评分比较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比较
        2.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HBV-DNA定量水平比较
        2.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BeAg血清学转阴率情况比较
        2.6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2.7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肠道菌群水平比较
    3 安全性评估
第三部分 讨论
    1 临床医学对慢性乙型肝炎肠道菌群的认识
        1.1 慢性乙型肝炎的西医认识
        1.2 慢性乙型肝炎的流行病学
        1.3 慢性乙型肝炎的西医治疗
        1.4 慢性乙型肝炎与肠道菌群
    2 中医学对慢性乙型肝炎肠道菌群的认识
        2.1 慢性乙型肝炎的病名及其病因病机的认识
        2.2 肝脾理论与肠道菌群
    3 肝宁方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
        3.1 肝宁方组方来源及相关分析
        3.2 肝宁方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肠道菌群的疗效探讨
    4 问题及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表
综述 慢性乙型肝炎肠道菌群的中西医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7)八珍荔核抗纤方联合恩替卡韦治疗肝郁脾虚夹瘀型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现代医学对慢性乙型肝炎的认识
        1.1 概述
        1.2 流行病学
        1.3 发病机制
        1.4 治疗方案
        1.5 相关检验指标及意义
        1.6 小结
    2 祖国医学对于慢性乙型肝炎的认识
        2.1 病名的探讨
        2.2 病因病机
        2.3 证候分型
        2.4 治疗
        2.5 其他辅助治疗
第二部分 临床资料和研究方法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2 病例纳入、排除、终止和脱落的标准
        2.1 纳入标准
        2.2 排除标准
        2.3 终止和脱落标准
    3 研究方案
        3.1 病例分组
        3.2 治疗方法
        3.3 观察方法
        3.4 疗效评价
        3.5 统计学方法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1 一般资料对比
    2 疗效比较
        2.1 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疗效对比
        2.2 治疗前后两组证候总积分变化比较
        2.3 中医单项症状积分比较
        2.4 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比较
        2.5 HBV DNA应答情况比较
        2.6 安全性指标
第四部分 讨论
    1 罗伟生教授肝胆脾胃病的学术思想
        1.1 病机分析
        1.2 辨证分析
        1.3 辨证与辨病、“衷中参西”
        1.4 八珍荔核抗纤方方药组方分析
        1.5 单味药物分析
    2 研究结果分析
        2.1 一般资料分析
        2.2 中医疗效分析
        2.3 指标疗效分析
    3 问题与展望
第五部分 结论
附表
附录
参考文献
综述 中西医联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8)血清HBV RNA在慢性HBV感染者病情评估和耐药监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微滴数字PCR用于血清HBVRNA定量方法的建立及与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的对比评价
    2.1 材料和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第三章 血清HBV RNA在未治慢性HBV感染者中的分布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3.1 材料和方法
    3.2 结果
    3.4 讨论
第四章 恩替卡韦耐药及部分病毒学应答患者血清HBV RNA动力学特征以及用于长期监测耐药突变的初步研究
    4.1 研究对象和方法
    4.2 结果
    4.3 讨论
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慢性乙型肝炎血清学标志物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致谢

(9)HBsAg及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疗效在HBV感染相关性肝病中的临床研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来源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研究内容
    2.5 检测方法
    2.6 统计学方法
3 分析结果
    3.1 HBsAg与肝癌的相关性分析
    3.2 患者血清HBsAg水平与HBV DNA的相关性
    3.3 阿德福韦酯(ADV)、恩替卡韦(ETV)治疗慢乙肝患者的 48 周疗效分析
4 讨论
5 结论
6 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慢性HBV感染相关性肝癌的突变基因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中英文对照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10)HBsAg阳性孕妇绒毛组织中HBV标记物和载脂蛋白H关系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写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主要仪器和试剂
    2.3 研究方法
第3章 研究结果
    3.1 HBV DNA定量检测标准曲线图的建立
    3.2 绒毛组织和血液中HBV DNA的比较分析
    3.3 绒毛组织HBV DNA与血液HBV标志物的关系分析
    3.4 绒毛组织中抗原表达的检测
    3.5 Apoh与孕妇血液HBV标志物的相关性分析
    3.6 Apoh与绒毛组织中HBV标志物的相关性分析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第6章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国内外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二 攻读研究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三 绒毛中HBsAg阳性表达免疫组化图
附录四 个人简介
致谢

四、乙型肝炎病毒DNA定量的临床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乙型肝炎病毒低病毒载量与血清标志物表达研究[J]. 宋林,张锦伟,韩亚男. 中国医药指南, 2021(30)
  • [2]乙肝两对半联合乙型肝炎病毒DNA定量检测诊断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价值[J]. 曹惠. 医疗装备, 2021(13)
  • [3]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与抗-HBc定量水平的相关性研究[D]. 林芳芳.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4]中药治疗对慢性HBV感染者HBsAg定量、HBsAg阴转影响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D]. 张旭.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5]基于真实世界的慢性乙型肝炎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回顾性队列研究[D]. 张佳.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6]肝宁方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D]. 王淼东.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7]八珍荔核抗纤方联合恩替卡韦治疗肝郁脾虚夹瘀型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疗效观察[D]. 杨爽.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8]血清HBV RNA在慢性HBV感染者病情评估和耐药监测中的应用[D]. 李茂仕.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1(01)
  • [9]HBsAg及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疗效在HBV感染相关性肝病中的临床研究分析[D]. 何倩玉. 兰州大学, 2021(12)
  • [10]HBsAg阳性孕妇绒毛组织中HBV标记物和载脂蛋白H关系探讨[D]. 王素华. 汕头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乙型肝炎病毒DNA定量临床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