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职工住房改革与实践

高校教职工住房改革与实践

一、高等学校教职工住房改革与实践(论文文献综述)

李德龙[1](2020)在《高等学校绩效工资制度研究 ——以NM大学为例》文中指出收入分配制度是指生活资料在社会主体中划分和分配的制度体系,是国家的基本制度。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一直以来我国都倡导在收入分配领域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而“劳”字含义较为丰富,它不仅包括劳动者对工作的熟悉程度、工作复杂程度、所在岗位的基本职责、劳动的强度,还包括劳动者在进入本职工作之前的资金及其他投入,以及进入本职工作后的工作经验积累等。在正常情况下,收入分配应该以上述要素为依据,按照劳动者实际完成的劳动定额、工作时间、劳动消耗等计付薪酬,或从市场交换中获得报酬。高校收入分配制度的核心是“薪酬制度”,主要包括基本工资、津贴补贴、绩效工资等,本研究以“薪酬制度”为中心,以NM大学为例,着重研究高校薪酬结构中绩效工资制度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在兼顾公平与效率的前提下解决这些问题。高校薪酬制度发展到今天,虽然合理性和适应性得到了显着提高,但是距离体现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高效率的完善的绩效工资制度还有较大差距,比如对战略管理未给予足够的重视、预算管理制度不够细致科学、绩效指标体系较为粗放、绩效工资分配不够合理且激励性较小等问题使得高校绩效工资制度的改革变得愈发重要。本研究通过分析高校绩效工资制度不合理的表现形式及其原因,探究高校绩效工资分配不合理的解决路径,促进高校提升教学科研管理水平。

郑红珍[2](2020)在《专升本背景下ZY职业学院专任教师激励机制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民办高校的发展与壮大,其已经成为了中国教育领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民办高校之所以能保持科学有序发展,长期保持竞争优势,依赖于学院专任教师。怎样对民办高校的专职教师进行激励,这已经是民办高校需要考虑的一个难题。在此背景下,本论文以民办高校ZY职业学院为例展开研究。首先通过对相关概念的整理和激励理论的阐述,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的梳理,为本文的研究提供理论与文献支撑;其次介绍了ZY职业学院的概况,通过设计访谈提纲以及调查问卷进行实地调研获取一手数据,并以此为依据,分析目前ZY学院专职教师的激励机制中的难题和产生问题的影响因素;最后,结合ZY学院当前“专升本”的未来发展规划,在分析优化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基础上,有针对性提出优化ZY学院专任教师激励机制的对策建议,主要包括:生活需求的激励制度完善、建立和完善考核体系、加强后勤保障工作、健全人才培训制度、加强自身文化建设等五个方面。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为同类民办高校强化教师激励、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具有借鉴价值的参考建议。

梅是菲[3](2020)在《杨德广高等教育管理改革理念与实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杨德广是我国着名高等教育学者,至今出版专着40余部,发表论文600余篇,先后承担10多项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有20多项科研成果获省部级以上奖励,其中有3项获全国第一、二、三届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一等奖、二等奖,2项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三等奖,为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迅速发展的高等教育提供了许多可贵的理论和实践成果。他思想开放,学术眼光敏锐,对我国不同历史时期许多重大的高等教育问题发表了独到的观点,其中不乏真知灼见。杨德广从教以来,一直与时俱进地思考我国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问题,很多观点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启示意义。杨德广用他校长、教师与学者的多重身份,以其前瞻性和开创性的高等教育理念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本研究通过查阅、梳理大量文献以及对杨德广本人进行深入访谈的方式,分析了杨德广高等教育管理改革理念产生的背景;阐释了杨德广有关高等教育管理改革的主要观点;凝练出杨德广在改革实践方面取得的成绩,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提出一些可以借鉴的启示。本研究认为:杨德广在人生成长阶段经历了苦难的岁月,在磨练中发愤图强,锻炼了坚韧的品质,为他之后在倡导改革时那种逆流而上、不畏阻力的精神提供了心灵上的支撑。通过杨德广的工作经历以及他的研究脉络来看,他的研究领域和时任工作是有着紧密的联系的,往往理论研究的主题来源于工作实践,又回归到实践以解决问题。成长、工作经历、一些教育家思想对其产生的影响以及社会大环境的发展变化,都是杨德广高等教育管理改革理念产生的背景因素。杨德广认为高等教育要主动去适应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因此他研究与实践的出发点都是:我国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渡中,那些过时的、陈旧的管理政策、方法,该朝着怎样的目标去改革,以解决目前产生的问题,以达到高等教育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而发展的目的。本研究主要从两方面分析探索杨德广高等教育管理改革的理念与实践。第一部分聚焦杨德广宏观高等教育管理改革理念及实践,主要涉及他对于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改革以及高等教育市场的改革理念。在办学体制方面,杨德广提出多元化办学的主张,并且强调一定要通过各渠道扩大高校的办学自主权。在高等教育市场理念上杨德广主张高校要走进市场,这是高等教育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第二部分研究杨德广有关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教学管理、人事管理、学生工作管理以及后勤管理方面的改革理念与具体实践。在内部管理体制方面,杨德广的主要理念包括校长要树立服务意识,要能够调动整个管理层的积极性,要运用管理学知识来管理学校,要坚持民主等;在教学管理方面杨德广强调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以及因材施教等理念,并且在实际管理中采取“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的改革实践;在人事管理方面,杨德广重视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考核机制,致力于提高教师地位,同时也强调高校教师的来源需要多样化;在学生工作管理方面,杨德广秉持“德育为先”的德育观,并且他也是最早一批提倡毕业生分配需要改革的学者之一;在后勤管理方面,杨德广最主要的观点就是高校后勤必须要社会化,同时他还非常注重校园环境的建设。总结杨德广高等教育管理改革理念和实践,可以发现其理念具有前瞻性、创新性、先导性和适用性的特点。并且杨德广勇于面对质疑和压力的魄力、有预见性和前瞻性的思维模式、扎实的学术功底、提倡吸收国外先进观点的开放性理念,都是一名管理者和改革者所应该具备的重要人格特性,对所有管理者和改革者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高延坤[4](2017)在《公立高校人事争议“仲裁—诉讼”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公立高校与教师之间的人事关系,属于特殊的劳动关系。高校与教师之间的人事争议,主要表现为高校自主权、教师劳动权以及公共利益之间的冲突。对人事争议的处理,即是对这三种权益的调适与平衡。与公共利益的牵涉,与学术自由的关联,使得高校人事争议的处理相对一般劳动争议更为复杂。基于教师聘用制所具有的平等协商性,高校人事争议被纳入一般劳动争议处理通道。“劳动人事仲裁—民事诉讼”由此成为具有现实有效性的争议处理机制。现有法律制度以及司法实践表明,这一机制对社会公共利益予以充分照顾,对高校自主权也保持高度尊重,但对教师的劳动权没有给予足够保护,与日益彰显的人权价值理念相悖,也不符合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方向,需要改进和完善。在受案范围上,现行受案机制过于狭窄、模糊,应予废除,通过适用劳动争议受案机制,扩大受案范围,明确受案标准,尤其对于考核、处分、校规等内部管理类争议,一并纳入受案范围。在前置程序上,劳动人事仲裁虽然能纾解部分争议,减轻诉讼负担,但因存在较浓厚的行政色彩,对争议的处理有违公平原则,对学术性争议的处理更是无能为力。应通过地位中立、教授参与、具有行业自治性的教育纠纷仲裁机制的建立,弥补现行机制的不足。在法律适用上,人事规范的优先适用,相对劳动法律规范,苛加教师一方更多义务,构成对教师的不公;人事规范的适用,还经常突破位阶限制,不经审查,直接作为裁判依据或者说理依据,与法相悖。应在规范人事规范适用机制的同时,减少政府对高校内部事务的规制,将自治事务付诸高校共治。在对高校权力的监控上,针对校规的司法控制,缺少稳定、有效的法律机制,应借鉴劳动法关于用人单位内部规章可作为裁判依据的规定,将校规纳入司法监控范围,作为处理决定的依据一并审查;对内部处理决定的司法监督,虽然具有一定的有效性,但存在程序控制过于简单,层次较低的问题,应通过正当程序原则的适用,提高程序控制的强度。此外,对学术性争议,应坚持司法谦抑原则,重在程序方面的介入,实体问题之判断,则尊重高校决定。

费武斌[5](2017)在《LG大学教职工住房管理体系改进方案及对策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LG大学在教职工住房管理方面积累了许多问题,如:房源缺口较大、教职工住房条件亟待改善、房源外租现象普遍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各方矛盾日益加剧。同时,随着LG大学的办学规模逐渐扩大以及科研人才的广泛吸纳,教职工队伍不断扩充,这对原本就非常紧张的教职工住房提出了更多的挑战。LG大学教职工的住房保障问题,是学校稳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完善学校教职工住房管理体系是LG大学需要着重考虑和改进的方向。论文对高校单位社区管理相关理论和现代化的住房管理经验等进行了介绍,并分析了LG大学目前教职工住房管理中所存在的六个方面问题及原因,为此利用先进的高校住房管理方式和管理思想对其进行改进,逐一解决学校教职工住房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研究表明,第一,单位住房管理权责不清,LG大学负责住房管理的房管科职责重复、工作效率低,学校需要重新规划房管科职能结构;第二,教职工住房分配制度不平衡,在住房分配时会引致矛盾,学校需要重新设计住房分配积分;第三,住房管理信息化水平不高,学校需要将管理信息系统应用到住房管理中,提升住房管理效率;第四,教职工住房供不应求,房源呈现紧张化态势,学校需要进一步的扩展房源筹集渠道来缓解这一问题;第五,教职工周转房效用难发挥,学校需要健全周转房管理制度,来实现周转房的真正效用;第六,家属住宅外租现象普遍,为遏制这一现象,学校必须完善住房退出机制。在对LG大学目前教职工住房管理中所存在的六个方面问题的分析和改进方案设计的基础上,提出了LG大学教职工住房管理体系改进方案实施的保障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坚持住房分配货币化的方向不动摇、深化以人为本的住房管理理念、深化高校家属区物业管理社会化改革、高度信息化建设实施保障、改善引进人才和青年教师住房环境、加快教职工过渡周转房流转、国家住房导向政策的合理利用、开通特殊群体用房需求的解决通道、完善校内住宅流转办法等。

李汉学[6](2017)在《我国高校教师分类管理研究》文中认为高校教师是高校进行人才培养、知识创新和社会服务的主力军。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张以及高校教师队伍的不断扩大,高校教师管理成为关乎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议题。一方面,高校教师分类管理是我国高校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的必由之路和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保障;另一方面,我国高校教师分类管理在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层面也都存在着亟待突破的问题。开展高校教师分类管理研究,不仅有益于丰富本土化高校教师管理理论,也有助于探索高校教师分类管理的独特价值,从而更好地指导高校教师分类管理实践。高校教师分类管理实质上是高校等管理主体依照一定的管理制度和规范,对高校专任教师进行差异化管理的实践活动,主要涵盖分类聘任、分类调配、分类培训、分类薪酬、分类考核和分类退出等方面的内容。论文引入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教育人才学理论和教师生涯发展理论,运用文献分析法、历史分析法、调查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等主要研究方法,紧扣问题、原因、对策的逻辑框架,展开了对我国高校教师分类管理问题的研究。研究发现,民国时期高校教师分类管理的相关制度规定由中央和省级政府、教育部和各个高校制定和颁布,特点鲜明,主要由国家相关学术组织和高校相关行政管理机构及学术组织予以具体实施,帮助民国时期的高等教育在困境中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道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校教师分类管理制度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理念和管理体制的变革而不断演进,为当前我国的高校教师分类管理实践提供了制度基础。美国高校的教师分类管理,既具备教师分类多样、教师分类管理制度体系相对完备、凸显人性化关怀、以服务为中心、教师薪酬待遇普遍较高等共同特征,也存在着院校层面和教师层面的诸多差异。通过对我国高校教师分类管理现状的考察与分析,可以发现,当前我国的高校教师分类管理存在诸多问题:一是在分类聘任方面,存在法理层面的困惑,实践中形成了对于教师发展的现实壁垒;二是在分类调配方面,教师流动不畅,资源配置失衡;三是在分类培训方面,供求失衡,培训形式较为单一,针对性不强;四是在分类薪酬方面,教师两级分化严重,忽视高校教师劳动的精神追求;五是在分类考核方面,考核标准不完善,考核导向有偏差,考核方式不科学;六是在分类退出方面,退出渠道不畅,退出依据不明确,教师考评与退出脱钩。高校教师分类管理制度体系不健全、院校间盲目借鉴、院校制度建设滞后、对分类过度推崇、高校办学自主权缺乏、高校对教师分类管理制度的宣传不足、高校教师分类管理的人性关怀缺失、高校教师职员队伍建设滞后、高校教师管理的统筹性不强是我国高校教师分类管理面临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基于以上的研究发现,论文认为,我国高校教师分类管理的优化:应遵循的七大原则是:差异化发展原则、以人为本原则、多元参与原则、循序渐进原则、统筹协调原则、法制化原则和稳定性原则。应处理好的七对关系是:高校分类发展与教师分类管理的关系、政府引导与高校主导的关系、高校教师职位分类与高校教师分类管理的关系、环境变化与制度变革的关系、高校教师分类管理与高校人力资源统筹管理的问题、制度变革与高校教师队伍稳定的关系、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应采取的具体策略是:其一,应通过构建科学的高校教师岗位分类标准,政府、学校、社会等多方协同的制度结构,全域的高校教师分类管理制度结构来建立健全高校教师分类管理制度体系。其二,应通过提升高校教师分类发展与高校分类发展理念的协同性,高校教师分类管理制度建设与高校人才发展体制变革的协同性,高校教师分类管理组织结构变革与高校分类发展组织结构变革的协同性来提升高校教师分类管理与高校分类发展的协同性。其三,要通过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提升高校统筹协调能力,完善高校宣传机制,强化高校差异化管理理念,构建专业化的高校教师分类管理教育职员队伍等措施提升高校的教师分类管理水平。其四,要通过政府和高校向教师赋权,高校教师主动参与等形式保障高校教师充分参与高校教师分类管理决策。其五,要通过构建符合高校教师分类管理实际的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引入第三方评价机构,明确评价的对象,重视评价结果的适用等措施完善高校教师分类管理的评价与反馈机制。

刘玲[7](2017)在《高校单位社区属性特征演变及其动力机制 ——以华南理工大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单位社区,是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特有的社区模式、是城市的基本单元。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社会转型期,单位制解体,单位社区也经历了复杂、剧烈、长期、动态的社会变迁过程。高校单位社区作为一类典型的仍正常运作的单位社区“活化石”,拥有特殊的人员构成与组织,其发展演变情况与未来发展走向是值得关注的议题。在社会转型大背景下高校单位社区呈现怎样的演变特征是本文的核心议题。文章在梳理单位社区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以华南理工大学高校单位社区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发展与演变特征,并探讨其演变动力与机制。首先,文章概述了单位社区的相关概念、内涵、类型等,对单位社区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归纳,在此基础上,选取华南理工大学高校单位社区为实证对象,通过对其历史发展沿革的梳理,将其演变历程划分为五个阶段。接着,从社区的属性构成元素出发,从人员构成、物质环境和社区组织管理三个维度着手,运用文献资料阅读、历史地图收集、实地考察与访谈相结合的方法,着重分析高校单位社区各属性要素在各个历史阶段的发展演变情况,并进行演变特征归纳。然后,基于以上详实的演变情况与特征分析,探讨高校单位社区各历史时期的主导动力因素,其演变是在包括国家政策、教育改革、经济制度、文化特征、规划调控、居民诉求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发生。最后,基于演变特征与动力因素的探讨,将高校单位社区的属性特征演变情况划分为两大阶段:政府主导下的高校办社会时期与市场力量介入下的高校社会化改革时期,对其演变机制进行研究探讨。通过以上研究发现:第一,属性特征演变方面,高校单位社区人员构成同质性减弱,人员杂化的节奏与程度滞后于其它类型的单位社区;社区物质环境由均质统一向多元复合演变,部分设施的提供仍带有单位福利保障属性;社区组织管理由单位制时期的自上而下式被动服从逐渐向自下而上型主动参与转变。第二,未来发展趋势上,“单位”对高校单位社区的影响仍将持续,其发展演变路径区别于一般的企事业型单位社区,未表现出完全解体或消失的趋势。第三,演变动力机制上,虽然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推动高校单位社区演变的主导动力因素有所差别,但推动其演变的主体都可归至于政府力量,以及在社会转型期市场力量与社会力量的合力作用。

胡纵宇[8](2015)在《从“组织化运作”走向大学治理 ——以C大学和A学院合并为例》文中指出中国高校合并大潮兴起于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已基本告一段落。随着高校合并融合进程的深化,以及人们对合并研究的不断深入,高校合并的利弊得失日益清楚地呈现在人们面前。现时如果再有高校自主决策选择合并道路,人们有理由认为新的合并进程有可能避免前面集中性高校合并存在的很多不足,从而得到师生更多的支持。本文试图通过C大学与A学院合并的案例研究来呈现多年教育改革背景下大学治理水平的现状。案例表明,即使在上一轮合并潮基本结束十年后的今天,自上而下,充分运用组织的力量,通过组织的途径,实现组织目标的“组织化运作”依然主导了两校合并的进程。组织化运作延续了教育的“行政化”趋向,与大学“松散的组织系统”的特性相冲突,使合并决策带有“理想导向”的特点,改革过程“工程”色彩浓厚。高校合并及后期整合过程中,一些“组织决策”成为合并争端的焦点。学校决策者和管理者忙于救急,整合过程中对矛盾过度退让,人为因素过多干扰决策,合并磨合过程艰难而反复。作为利益主体的普通教师和学生与决策层信息不对称,教师、学生、管理者等在合并中有着复杂的利益诉求,合并高校双方的教师都将自己归为合并的被剥夺者,改革动力不足。学科布局、人事安排、人员考核晋升制度改革、分配制度改革等学校发展中的重大决策,缺少有力的统筹和系统支持,学校管理趋向“碎片化”。C大学合并进程诸多问题的根源在于“组织化运作”模式下教育变革形式与变革精神的断裂。新C大学后续改革以及今后高等教育改革仍然需要“去行政化”,使大学按照自身发展规律进行顶层设计,坚持特色发展,使内部改革成为一种常态。高校决策者应更多关注改革中的“人”,注意维护个人愿景,增加变革动力,守护大学的尊严和教育者的尊严。社会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应支持高校通过大学章程的制定与实施,依法治校,民主决策,不断提升治理能力,依据大学运行的基本逻辑解决大学系统的组织控制和利益相关者的权利保护问题,使大学得以从组织化运作走向现代治理。

刘靖轩[9](2013)在《高校单位社区更新发展策略研究 ——以西安理工大学家属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建国初期至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城市发展及住宅建设深受计划经济体制和国家发展方针的影响,福利住房体制成为住宅建设和分配的核心制度。各单位通过包揽式做法,对职工在工作、生活等各方面的需求采取单位内部解决的方式,这种“大单位、小社会”的局面造就了我国特有的一种居住模式——单位社区。其中,高校单位社区体现为随高校而建的教职工生活区,其拥有特殊的居住主体和人文环境特质。然而,改革开放之后高校蓬勃发展,尤其是近二十年来随着教育产业化的推进,教职工队伍的壮大直接引发高校住房供需的紧张化,同时“新校区建设、多校区并存”的发展模式使得原有的“职住相邻”布局模式被打破。并且,随着居住水平的提高、住房制度的改革和商品住房的冲击,早期建成的教职工居住环境已不能满足当前的居住需求。因而,新进教职工的住房需求和现有居住环境的改善需求并存而至,成为高校教职工居住的首要问题。高校单位社区的更新发展作为内涵式的解决途径,是缓解教职工居住问题、兼顾居住主体差异性、延续社区历史文脉及提高教职工居住品质的重要方式,并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因而,本文以高校单位社区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对其发展背景及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并对国内外社区相关理论与实践状况进行综述,以总结社区方面的研究动态,为本文的研究提供基础;其次,在对西安市部分高校单位社区调研的基础上,对其现状及主要问题进行分析与总结,针对高校单位社区现状及既有改造方式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思考,并从多方面分析高校单位社区的特殊性;再次,对高校单位社区更新发展的动力因素与指导原则进行阐述,并初步提出相应的更新发展策略;最后,笔者以西安理工大学家属区的更新规划方案作为实例研究的主体,对更新发展策略进行具体、直观的梳理,并得出论文的主要结论,以期探讨适宜高校单位社区的更新发展策略,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一定基础。

杨彪[10](2013)在《我国高校住房制度改革问题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高校住房制度改革不断推进,高等院校在全国住房改革的大环境下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部分教职工住房问题,住房条件得到较好地改善。但是,因为高校不同于一般的单位,高校教职员工众多,知识层次高,人员流动频繁;住房建设年代、来源和权属关系都比较复杂;而校园教学和科研的整体定位又决定了需要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随着住房制度改革工作不断深入,住房改革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已经阻碍了房改工作的顺利进行,因此有必要对这些问题做深入的分析,理清问题的来龙去脉,为合情合理的解决这些问题奠定科学的理论基础及事实依据。基于这样的思考,本文对我国高校住房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论文的主要工作:是研究现行的高校住房改革政策以及在分析高校住房现状的前提下。提炼出我国高校住房改革中存在的以下主要问题:1、高校住房货币化问题:货币化补贴标准未作动态调整,货币化补贴政策落实情况严重滞后以及货币化补贴不公平。2、高校房改房交易流转问题:交易管理难度大,房改房处于低效配置状态,缺乏长期制度安排。3、高校周转房建设及管理问题:周转房供给量严重不足,流转不畅,管理低效,周转房功能配套差。4、高校房改房物业管理社会化面临的问题:产权不明晰导致物业管理水平落后,物业管理资金低效使用。本文在对以上问题作出分析的同时,对每一个问题提出了政策建议,这些政策建议建立在总结过去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对于破解当前的高校住房问题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及现实意义。本文创新之处在于,对于我国高校住房制度改革研究,大多数学者从房改对高校的影响,住房货币化分配政策,青年教职工住房问题,高校物业管理等方面对高校住房改革进行了分析研究。但相关研究者并未对我国高校住房制度改革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只是单一的分析了某一个问题,因此就决定了他们不能构建一个完整的解决方案。本文全面系统进行了研究,在研究内容和视角上有新的尝试。我期望这些研究工作对于推进高校住房分配货币化及相关住房改革,完善相关政策,对于有效解决高校教职工住房问题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高等学校教职工住房改革与实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等学校教职工住房改革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高等学校绩效工资制度研究 ——以NM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意义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一) 研究内容
        (二) 研究方法
    四、创新与不足
        (一) 创新点
        (二) 不足之处
    五、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 国外研究综述
        (二) 国内研究综述
        (三) 述评
第一章 相关概念、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第一节 相关概念
        一、公平与效率
        二、绩效工资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新公共管理理论
        二、收入分配理论
第二章 高等学校绩效工资分配制度现状分析
    第一节 高等学校绩效工资分配制度改革历程
        一、新中国建立初期: 基于职务的供给制与工资制并存
        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全国统一的高等学校等级工资制度逐步建立
        三、高等学校改行货币工资制
        四、计划经济体制下高度集中统一的等级工资制
        五、改革开放初期: 引入绩效考核的工资制度的探索
        六、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时期,以职务工资为主的结构工资制
        七、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引入津贴制度的职务等级工资制
        八、新一轮工资制度改革确立的岗位绩效工资制
    第二节 NM大学绩效工资制度改革实施状况
第三章 高等学校绩效工资分配制度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一节 高等学校绩效工资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战略管理方面存在不足
        二、预算管理方面存在问题
        三、绩效指标体系方面存在不足
        四、绩效工资分配激励作用不明显
    第二节 高等学校绩效工资分配制度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计划经济思维的影响
        二、改革动力不足
        三、信息系统的不完善
        四、传统文化的影响
第四章 高等学校绩效工资分配制度优化对策与建议
    第一节 建立高等学校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一、建立高等学校战略管理体系
        二、建立科学合理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
        三、利用“平衡计分卡”工具建立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第二节 建立高等学校绩效考核制度
        一、建立定期与不定期考核相结合的绩效考核制度
        二、建立绩效考核过程监督控制机制
        三、定期改进绩效考核制度
    第三节 建立高等学校绩效工资分配制度
        一、制定一般绩效工资分配制度
        二、制定项目团队绩效工资分配制度
        三、制定特殊贡献绩效工资分配制度
        四、改革学校福利制度,配合绩效工资制度实施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2)专升本背景下ZY职业学院专任教师激励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1.3 创新点
    1.2 研究思路和内容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民办高职院校
        2.1.2 专任教师
        2.1.3 激励
        2.1.4 激励机制
    2.2 激励理论
        2.2.1 内容型激励理论
        2.2.2 过程型激励理论
        2.2.3 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
        2.2.4 综合型激励理论
    2.3 高等学校教师激励研究综述
        2.3.1 激励模式的相关研究
        2.3.2 激励措施的相关研究
        2.3.3 研究评述
第三章 ZY职业学院专任教师激励现状
    3.1 ZY职业学院基本概况
        3.1.1 ZY职业学院基本概况
        3.1.2 ZY职业学院专任教师基本情况
    3.2 ZY职业学院专任教师激励现状调查分析
        3.2.1 调查方法
        3.2.2 调查结果分析
        3.2.3 存在的主要问题
    3.3 ZY职业学院专任教师激励主要问题原因分析
        3.3.1 生活需求的激励制度不够
        3.3.2 绩效考核不合理
        3.3.3 学校没有足够的后勤保障
        3.3.4 人才培训制度不完善
        3.3.5 自身文化建设落后
第四章 专升本背景下ZY职业学院专任教师激励机制优化研究
    4.1 总体优化思路
        4.1.1 指导思想
        4.1.2 优化基本原则
        4.1.3 优化前后对比分析
    4.2 ZY高等职业学院专任教师激励机制优化方案
        4.2.1 完善生活需求的激励制度
        4.2.2 提高激励理论的转化
        4.2.3 加强完善后勤保障工作
        4.2.4 完善健全人才培训制度
        4.2.5 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力度
    4.3 保障措施
        4.3.1 基于思想层面
        4.3.2 基于组织层面
        4.3.3 基于制度层面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不足之处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 作者简历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一 :民办高校专任教师激励因素调查问卷
附录二 :民办高校专任教师激励因素调查访谈提纲
学位论文数据集

(3)杨德广高等教育管理改革理念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三、概念界定
    四、文献综述
        (一)关于高等教育管理改革的研究
        (二)杨德广高等教育理念和管理实践的研究
    五、研究方法
第二章 研究设计
    一、研究的理论依据
    二、访谈设计
    三、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三章 杨德广高等教育管理改革理念产生的背景
    一、杨德广生平经历对其高等教育管理理念的影响
        (一)杨德广的学生时代
        (二)杨德广的工作阶段
    二、国内外教育家的影响
第四章 杨德广宏观高等教育管理改革理念与实践
    一、办学体制改革理念
        (一)建立一主多元所有制的改革理念
        (二)国家调控、高校自主、市场引导的领导体制改革理念
    二、高等教育市场理念
第五章 杨德广高等学校管理改革理念与实践
    一、高校内部体制管理理念
        (一)职权观念
        1.校长在党委领导下工作
        2.校长要树立服务观念
        3.校长要充分调动整个管理层的积极性
        (二)科学管理观念
        1.管理学校需要运用管理学知识
        2.决策要建立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
        3.管理者必须充分发扬民主
        (三)管理者素质观
        1.有能力、精力、魄力、效力
        2.关注小事细节
        3.眼光好、视野高
    二、高校教学管理理念
        (一)建立奖学金制,激发学生积极性
        (二)我国的学分制需要有中国特色
        (三)奖励与淘汰并存的学籍管理理念
        (四)高等学校整体教育理念
        1.素质教育
        2.创新教育
        3.充实教育
        4.因材施教
        (五)根据时代发展更新专业结构、调整课程设置
        (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促进高校教学改革
    三、高校人事管理理念
        (一)促进师资流动,加强教师考核
        (二)重视教师发展,不滥用人才
        (三)提高教师地位,尊重、激励教师
        (四)打破“近亲繁殖”,确保教师来源多样化
    四、高校学生工作管理理念
        (一)高校德育观
        1.从“三育并举”到“德育为先”
        2.重视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二)学以致用、优才优用的高校毕业生分配改革理念
    五、高校后勤管理理念
        (一)高校后勤必须社会化
        (二)重视校园环境建设
第六章 杨德广高等教育管理改革理念与实践的总结
    一、杨德广高等教育管理改革理念的特点
    二、杨德广高等教育管理改革理念与实践的贡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公立高校人事争议“仲裁—诉讼”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问题缘起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公立高校人事争议处理的法理基础
    第一节 基于大学理念的高校与教师法律关系
        一、高校以及教师的基本属性
        二、高校与教师法律关系代表性类型
    第二节 我国高校与教师法律关系的性质
        一、我国高校与教师法律关系的流变
        二、我国高校与教师法律关系的界定
    第三节 高校人事争议处理中的价值平衡
        一、教师劳动权益
        二、大学自主权与学术自由
        三、社会公共利益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受案范围
    第一节 予以受理的争议
        一、对争议性质的认定
        二、对争议范围的界定
    第二节 不予受理的争议
        一、不予受理争议的现状
        二、基于人事争议司法解释的排除
        三、基于人事规章和司法裁量的排除
    第三节 对受案机制的改革
        一、统一适用劳动法对受案范围的规定
        二、对内部管理类争议受案机制的调整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前置程序
    第一节 仲裁机制
        一、人事仲裁与劳动仲裁的分立
        二、人事仲裁与劳动仲裁的融合
    第二节 与诉讼的对接
        一、与诉讼对接的法源
        二、诉讼对前置仲裁的查证
        三、诉讼对仲裁时效的审查
        四、诉讼基本不干预仲裁
    第三节 前置程序的完善
        一、教育纠纷仲裁机制构建的基础
        二、教育纠纷仲裁机制构建的路径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法律适用
    第一节 对两类法律规范的选择
        一、人事规范有规定而劳动法律规范并无规定
        二、人事规范与劳动法律规范存在相同规定
        三、人事规范与劳动法律规范存在不同规定
        四、人事规范未规定而劳动法律规范存在相应规定
    第二节 对人事规范的适用
        一、人事规范作为裁判依据适用
        二、人事规范作为说理依据适用
    第三节 法律适用机制的完善
        一、人事争议案法律适用的问题
        二、限制对人事规范的适用
        三、转变对高校的行政规制方式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对公立高校管理权的监控
    第一节 对待校规的态度
        一、校规的效力
        二、校规争议不予受理
        三、校规作为证据
        四、校规作为说理依据
    第二节 对高校处理决定的审查
        一、高校的处理决定
        二、涉及人事关系存灭的系争处理决定
        三、不涉及人事关系存灭的系争处理决定
    第三节 司法监控机制的完善
        一、规范对高校内部规章的司法监控
        二、强化对高校处理决定的司法监督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5)LG大学教职工住房管理体系改进方案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框架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高校住房相关概念综述
        2.1.1 单位社区
        2.1.2 高校单位社区与高校住房
        2.1.3 高校单位社区特点与高校住房发展目标
    2.2 高校住房管理的理论基础
        2.2.1 公平分配理论
        2.2.2 社会分层理论
        2.2.3 住房过滤理论
    2.3 高校教职工住房管理基本制度
        2.3.1 高校教职工住房制度的改革
        2.3.2 保障性住房管理经验借鉴
3 LG大学教职工住房管理体系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3.1 LG大学概况
    3.2 LG大学教职工住房现状分析
    3.3 LG大学教职工住房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3.3.1 单位住房管理权责不清
        3.3.2 教职工住房分配制度的不平衡
        3.3.3 住房管理信息化水平不高
        3.3.4 教职工住房供需紧张
        3.3.5 教职工周转房效用难发挥
        3.3.6 教职工住房外租现象普遍
    3.4 小结
4 LG大学教职工住房管理体系改进方案
    4.1 LG大学教职工住房管理体系改进思路
    4.2 LG大学教职工住房管理体系改进方案
        4.2.1 住房管理职能转变
        4.2.2 住房分配制度平衡设计
        4.2.3 住房管理信息化建设
        4.2.4 扩展房源筹集渠道
        4.2.5 健全周转房管理制度
        4.2.6 住房退出机制的完善
    4.3 小结
5 LG大学教职工住房管理体系改进方案实施的保障措施
    5.1 思想转变上保障
        5.1.1 坚持住房分配货币化的方向不动摇
        5.1.2 深化以人为本的住房管理理念
        5.1.3 深化高校家属区物业管理社会化改革
    5.2 资源最优化上保障
        5.2.1 高度信息化建设实施保障
        5.2.2 改善引进人才和青年教师住房环境
        5.2.3 加快教职工过渡周转房流转
    5.3 创新机制上保障
        5.3.1 国家住房导向政策的合理利用
        5.3.2 开通特殊群体用房需求的解决通道
        5.3.3 完善校内住宅流转办法
6 结论
    6.1 主要观点
    6.2 研究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Ⅰ
附录Ⅱ

(6)我国高校教师分类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缘由与意义
        1.1.1 选题缘由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2.3 文献述评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难点、重点和创新点
        1.4.1 研究的重点
        1.4.2 研究的难点
        1.4.3 研究的创新点
2 高校教师分类管理的理论分析
    2.1 高校教师分类管理的核心概念界定与相关概念辨析
        2.1.1 高校教师分类管理的核心概念界定
        2.1.2 高校教师分类管理的相关概念辨析
    2.2 高校教师分类管理的目标
    2.3 高校教师分类管理的主要内容
    2.4 高校教师分类管理的评价
    2.5 研究高校教师分类管理的理论基础
        2.5.1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
        2.5.2 教育人才学理论
        2.5.3 教师生涯发展理论
3 我国高校教师分类管理制度的历史回溯
    3.1 民国时期高校教师分类管理制度的回溯
        3.1.1 民国时期高校教师分类管理制度建立的背景
        3.1.2 民国时期的高校教师分类管理制度考察
        3.1.3 民国时期高校教师分类管理制度的反思及启示
    3.2 新中国高校教师分类管理制度的演进
        3.2.1 高校教师分类聘任制度的演进
        3.2.2 高校教师分类调配制度的演进
        3.2.3 高校教师分类培训制度的演进
        3.2.4 高校教师分类薪酬制度的演进
        3.2.5 高校教师分类考核制度的演进
        3.2.6 高校教师分类退出制度的演进
4 我国高校教师分类管理现状考察
    4.1 我国高校教师分类管理制度文本分析—以山东、湖北、广西三地9所高校为例
    4.2 我国高校教师分类管理的现状
        4.2.1 样本概况
        4.2.2 高校教师分类管理制度及其实施状况分析
5 我国高校教师分类管理面临的主要困境及归因分析
    5.1 我国高校教师分类管理面临的现实困境
        5.1.1 高校教师分类聘任面临的现实困境
        5.1.2 高校教师分类调配面临的现实困境
        5.1.3 高校教师分类培训面临的现实困境
        5.1.4 高校教师分类薪酬面临的现实困境
        5.1.5 高校教师分类考核面临的现实困境
        5.1.6 高校教师分类退出面临的现实困境
    5.2 我国高校教师分类管理面临困境的归因分析
        5.2.1 政府层面法规缺失
        5.2.2 院校间盲目借鉴
        5.2.3 院校制度建设滞后
        5.2.4 政府和学校过度推崇教师分类
        5.2.5 高校缺乏办学自主权
        5.2.6 高校对高校教师分类管理相关制度宣传不足
        5.2.7 高校教师分类管理的人文关怀缺失
        5.2.8 教育职员队伍建设滞后
        5.2.9 高校教师管理的统筹性不强
6 美国高校教师分类管理及启示—以美国纽约大学等三所高校为例
    6.1 美国高校教师分类管理审视
        6.1.1 美国高校教师分类聘任
        6.1.2 美国高校教师分类调配
        6.1.3 美国高校教师分类培训
        6.1.4 美国高校教师分类薪酬
        6.1.5 美国高校教师分类考核
        6.1.6 美国高校教师分类退出
    6.2 美国高校教师分类管理的特征
        6.2.1 高校教师分类管理的主要共性
        6.2.2 高校教师分类管理的个性
    6.3 美国高校教师分类管理的启示
        6.3.1 高校教师分类管理应与高校发展阶段相适应
        6.3.2 构建完备的教师分类管理制度体系
        6.3.3 强调服务意识
        6.3.4 改善高校教师薪酬待遇
        6.3.5 尊重教师个体差异
7 我国高校教师分类管理的优化
    7.1 高校教师分类管理的优化应遵循的原则
        7.1.1 差异化发展原则
        7.1.2 以人为本原则
        7.1.3 多元参与原则
        7.1.4 循序渐进原则
        7.1.5 统筹协调原则
        7.1.6 法制化原则
        7.1.7 稳定性原则
    7.2 我国高校教师分类管理优化必须处理好的的几对关系
        7.2.1 高校分类发展与教师分类管理的关系
        7.2.2 政府引导与高校主导的关系
        7.2.3 高校教师职位分类与高校教师分类管理的关系
        7.2.4 环境变化与制度变革的关系
        7.2.5 高校教师分类管理与高校人力资源统筹管理的关系
        7.2.6 制度变革与高校教师队伍稳定的关系
        7.2.7 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7.3 我国高校教师分类管理优化的具体策略
        7.3.1 建立健全高校教师分类管理制度体系
        7.3.2 提升高校教师分类发展与高校分类发展的协同性
        7.3.3 提升高校的教师分类管理水平
        7.3.4 高校教师要充分参与高校管理决策
        7.3.5 完善高校教师分类管理的评价与反馈机制
8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高校教师分类管理现状的调查问卷
    附录2: 访谈提纲(高校教师)
    附录3: 访谈提纲(学校领导)
    附录4: 访谈提纲(高校人事部门领导)
    附录5: 访谈提纲(二级学院院长)
读博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后记

(7)高校单位社区属性特征演变及其动力机制 ——以华南理工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社会转型期单位制解体
        1.1.2 高校单位社区的特殊性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社会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社区
        1.3.2 单位制
        1.3.3 单位社区
        1.3.4 高校单位社区
    1.4 研究对象和内容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单位社区演变相关研究综述
    2.1 单位社区研究进展
        2.1.1 单位制度的起源
        2.1.2 单位社区的发展阶段
    2.2 单位社区演变的相关研究
        2.2.1 单位社区的人员构成演变研究
        2.2.2 单位社区的物质环境演变研究
        2.2.3 单位社区的社区组织演变研究
        2.2.4 单位社区的共同意识演变研究
        2.2.5 单位社区的演变趋势研究
        2.2.6 单位社区的演变机制研究
    2.3 高校单位社区的相关研究
    2.4 小结
第三章 高校单位社区发展概述及实证对象简介
    3.1 高校单位社区发展历程
        3.1.1 改革开放前的波折发展
        3.1.2 改革开放后的蓬勃发展
    3.2 实证对象的简介
        3.2.1 实证对象的选取
        3.2.2 实证对象的发展历程
        3.2.3 实证对象的演变阶段
        3.2.4 实证对象的现状概况
        3.2.5 调研实施
    3.3 小结
第四章 高校单位社区人员构成演变
    4.1 人员规模——波折中稳步增长
    4.2 年龄构成——老龄化趋势明显
    4.3 人员构成——同质性逐渐弱化
    4.4 小结
第五章 高校单位社区物质环境演变
    5.1 高校单位社区空间布局演变
        5.1.1 建校前(1934-1952)——基本格局成型
        5.1.2 初步建设阶段(1952-1966)——功能分区明确
        5.1.3 停滞受阻阶段(1966-1978)——布局无序失衡
        5.1.4 改革探索阶段(1978-1992)——教学生活齐驱
        5.1.5 改革深入阶段(1992 至今)——功能布局复合
    5.2 高校单位社区空间规模演变
        5.2.1 用地规模与构成演变
        5.2.2 建筑规模与构成演变
    5.3 高校单位社区道路系统演变
        5.3.1 建校前(1934-1952)——校内各功能区联系不便
        5.3.2 初步建设阶段(1952-1966)——整体路网框架基本成型
        5.3.3 停滞受阻阶段(1966-1978)——各级道路衔接逐渐连贯
        5.3.4 改革探索阶段(1978-1992)——各区路网层级逐渐完善
        5.3.5 改革深入阶段(1992 至今)——机动车交通问题突显
    5.4 高校单位社区房屋权属演变
    5.5 高校单位社区福利设施演变
        5.5.1 住宅类福利设施——住房实物配租转向货币补贴
        5.5.2 服务类福利设施——需求供给基本化转向多样化
    5.6 高校单位社区景观风貌演变
        5.6.1 建校前(1934-1952)——人工景观对乡村景观的替代
        5.6.2 初建与受阻阶段(1952-1978)——单位形式及内涵的渗入
        5.6.3 改革探索阶段(1978-1992)——现代元素与手法的运用
        5.6.4 改革深入阶段(1992 至今)——多样化融合发展的趋势
    5.7 小结
第六章 高校单位社区组织管理演变
    6.1 社区管理主体——由单位主导到后勤社会化
    6.2 社区管理模式——由计划配给到供需对应
    6.3 社区参与主体——由服从依赖到基层发热
    6.4 小结
第七章 高校单位社区演变动力与机制
    7.1 建校前(1934-1952)主导动力因素
        7.1.1 工具主义化的教育理念
        7.1.2 因地制宜型的规划实施
    7.2 初步建设阶段(1952-1966)主导动力因素
        7.2.1 贯彻国家意志的社会主义改造
        7.2.2 效仿苏联模式的政府主导建设
        7.2.3 反思苏联模式的延安模式改造
    7.3 停滞受阻阶段(1966-1978)主导动力因素
        主张公平与“大众化”的政治革命
    7.4 改革探索阶段(1978-1992)主导动力因素
        7.4.1 改革开放下的教育改革
        7.4.2 实用主义型的规划理论
    7.5 改革深入阶段(1992 至今)主导动力因素
        7.5.1 从“计划”到“市场”的教育改革
        7.5.2 市场经济下的住房制度改革
        7.5.3 日渐多样化的师生消费需求
    7.6 高校单位社区演变动力机制
    7.7 小结
第八章 结论
    8.1 主要研究结论
        8.1.1 高校单位社区的演变情况
        8.1.2 高校单位社区的演变趋势
        8.1.3 高校单位社区的演变机制
    8.2 研究创新点、不足与展望
        8.2.1 研究创新点
        8.2.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国家、广东省、广州市、华南理工大学各层面住房制度改革文件一览表
    附录2 不同时期所执行的普通高等学校校舍建设标准指标
    附录3 各部门访谈提纲
    附录4 社区成员访谈提纲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

(8)从“组织化运作”走向大学治理 ——以C大学和A学院合并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意识
    二、理论框架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实施
    五、研究的伦理考虑
    六、文献综述
第一章 组织化运作的“理想导向”
    第一节 在“工程”的旗帜下——合并决策的整体视角
    第二节 何以是被剥夺者——合并决策的个体视角
第二章 组织化运作的组织化应对
    第一节 复杂的利益诉求——何为应该坚持的根本利益
    第二节 艰难反复的接轨进程——合并磨合的迂回轨迹
第三章 组织化运作的管理之伤
    第一节 从碎片化到有机联系——高校呼唤决策支持系统
    第二节 “管”或“理”—C大学《大学章程》的探讨
第四章 组织中的改革对象或大学的主人
    第一节 责权利的分离——“一级半管理”与二级管理
    第二节 共赢何以可能——一个融洽的新C大学三级机构
第五章 组织融合的钥匙与顶层设计
    第一节 学科融合的关键——“大信息”与“信息文科”的设计
    第二节 新C大学的再出发——分类发展,特色发展之路
第六章 结论:大学合并之于教育改革
    第一节 一元复始——大学改革的形式与精神
    第二节 人本情怀——守护教育的尊严和教育者的尊严
第七章 建议:从组织化运作走向大学治理
    第一节 他山之石——大学合并的自在节奏
    第二节 实践之行——告别大学改革的组织化运作
结语: 回眸与展望
    一、调查结果与现有文献的关系
    二、本研究的局限性
附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致谢

(9)高校单位社区更新发展策略研究 ——以西安理工大学家属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相关概念的界定
        1.2.1 社区
        1.2.2 单位社区
        1.2.3 高校单位社区
        1.2.4 更新发展
    1.3 高校单位社区的历史发展与特征
        1.3.1 高校单位社区的历史发展
        1.3.2 高校住房的相关政策及标准
        1.3.3 高校单位社区的特征
    1.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4.3 研究方法
        1.4.4 论文研究框架
2 国内外社区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综述
    2.1 国外社区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综述
        2.1.1 相关理论研究
        2.1.2 相关实践综述
    2.2 国内社区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综述
        2.2.1 相关理论研究
        2.2.2 相关实践综述
    2.3 高校单位社区更新发展的相关研究
        2.3.1 理论基础
        2.3.2 更新发展相关理论
    2.4 本章小结
3 高校发展与住房制度变革下高校单位社区的新问题
    3.1 高校发展与住房制度的变革
        3.1.1 高校的发展历程
        3.1.2 住房制度的变革
    3.2 高校发展及住房制度变革对高校单位社区的影响
        3.2.1 高校的发展对高校单位社区的影响
        3.2.2 住房制度的变革对高校单位社区的影响
    3.3 高校单位社区的新问题
        3.3.1 高校的发展与老校区用地的局限性引发住房供需紧张化
        3.3.2 高校解决教职工居住问题的现有方式
        3.3.3 高校单位社区更新的必然性
    3.4 本章小结
4 高校单位社区现状及更新方式的分析
    4.1 高校单位社区的居住环境现状分析
        4.1.1 西安市高校单位社区的基本概述
        4.1.2 社会环境现状
        4.1.3 物质环境现状
        4.1.4 管理方式
    4.2 对高校单位社区更新改造方式的分析与评价
        4.2.1 现有更新改造方式概述
        4.2.2 现有更新改造方式的核心问题
        4.2.3 对现有更新改造方式的评价——缺乏对居住环境各子系统的综合更新
    4.3 高校单位社区的特殊性分析
        4.3.1 居住主体工作和生活方式的特殊性
        4.3.2 良好的职住关系和社区邻里氛围
        4.3.3 主体单位——高校发展模式的特殊性
        4.3.4 混合性的功能布局及特殊的居住形态
        4.3.5 社区人文环境特征凸显
    4.4 本章小结
5 高校单位社区更新发展策略分析
    5.1 高校单位社区更新发展的动力因素
        5.1.1 社会转型的大背景
        5.1.2 城市发展的外在动力
        5.1.3 高校发展的内在动力
        5.1.4 居住主体的需求变化
    5.2 高校单位社区更新发展的指导原则
        5.2.1 可持续发展原则
        5.2.2 高效集约原则
        5.2.3 维系社区网络原则
        5.2.4 居住环境的系统优化原则
    5.3 高校单位社区更新发展的策略
        5.3.1 工作交通专线的合理组织
        5.3.2 社区历史文脉的延续
        5.3.3 居住规模的适宜把握
        5.3.4 社区空间布局的优化
        5.3.5 居住环境的系统更新
    5.4 本章小结
6 更新实例分析——以西安理工大学家属区为例
    6.1 居住环境现状及评估
        6.1.1 西安理工大学基本情况
        6.1.2 居住环境概况
        6.1.3 现状问题概述
        6.1.4 更新发展策略
    6.2 更新改造方案
        6.2.1 总体功能结构
        6.2.2 道路交通系统
        6.2.3 公共服务设施系统
        6.2.4 绿化景观系统
        6.2.5 住宅改造
    6.3 渐进的更新改造方式
        6.3.1 一期更新改造
        6.3.2 二期更新改造
        6.3.3 三期更新改造
    6.4 本章小结
7 结语
    7.1 论文的主要结论
    7.2 论文的不足之处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作者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一:调研高校教职工数量及家属区居住状况统计表
附录二:调研案例综合技术经济指标一览表
附录三:高校单位社区更新发展调查问卷

(10)我国高校住房制度改革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文献综述
        1.2.1 住房分配货币化及住房供给社会化
        1.2.2 高校房改房及青年教师住房问题
        1.2.3 高校住房物业管理方面的研究
    1.3 研究的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我国高校住房制度改革历程
    2.1 我国高校住房制度改革历程
        2.1.1 探索及准备阶段(1980年到1991年)
        2.1.2 全面启动及实施阶段(1991年到1998年)
        2.1.3 深化改革与转型阶段(1998年至今)
    2.2 我国高校住房制度改革现状
第3章 高校住房分配货币化问题分析
    3.1 高校住房货币化补贴的基本特点
        3.1.1 因地制宜,政策多样
        3.1.2 循序推进,分步实施
    3.2 高校住房分配货币化存在的问题
        3.2.1 货币化补贴标准未作动态调整
        3.2.2 货币化补贴方案落实情况严重滞后
        3.2.3 住房货币化分配不公平
    3.3 积极推进和完善高校住房货币化分配
        3.3.1 落实补贴资金并确保资金及时到位
        3.3.2 建立高校住房货币补贴标准正常增长机制
        3.3.3 提高校内住房补贴标准
        3.3.4 完善住房货币补贴资金的管理体制
第4章 高校房改房的交易流转问题分析
    4.1 高校房改房的交易流转问题
        4.1.1 高校房改房交易管理难度大
        4.1.2 高校房改房处于低效配置状态
        4.1.3 高校房改房缺乏长期的制度安排
        4.1.4 高校房改房私下流转容易衍生各种矛盾
    4.2 高校房改房有序交易流转的制约因素
        4.2.1 产权缺陷是高校房改房流转的长期和主要障碍
        4.2.2 行政管理关系之间和规章制度方面的冲突妨碍了有序规则的形成
    4.3 有关完善高校房改房交易流转制度的政策构想
        4.3.1 遵循公平原则,确保房改利益平衡
        4.3.2 加快高校房改房确权办证进程
        4.3.3 建立适合高校特点的房改房校内交易平台
        4.3.4 争取政策扶持,降低高校房改房交易成本
第5章 高校周转房建设及管理问题分析
    5.1 高校周转房建设及管理问题
        5.1.1 周转房供给量严重不足
        5.1.2 周转房流转不畅、管理低效
        5.1.3 周转房功能配套差,难以满足青年教师的居住需求
    5.2 高校周转房历史遗留问题的成因分析
        5.2.1 教职工对学校住房的依赖性
        5.2.2 工资待遇较低,住房消费水平较低
    5.3 高校周转房问题的解决思路
        5.3.1 建立科学的周转房管理体系
        5.3.2 完善青年教师住房补贴政策
        5.3.3 新建改建教师住房,改善居住条件
第6章 高校房改房的物业管理问题分析
    6.1 高校房改房物业管理的现状
    6.2 高校房改房物业管理社会化面临的问题
        6.2.1 产权性质复杂导致管理难度加大
        6.2.2 共用部位和设施设备产权关系不明晰
        6.2.3 房改房维修缺乏有力的资金保障
        6.2.4 业主对原产权单位的依赖制约了物业管理社会化进程
        6.2.5 公共配套设施不足及老化限制了物业管理水平的提升
    6.3 推进高校房改房物业管理社会化的对策
        6.3.1 重视宣传引导,促进观念转变
        6.3.2 积极筹措资金,改善配套设施
        6.3.3 成立业主大会,实现业主自治
        6.3.4 综合运用多种物业管理解决方案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高等学校教职工住房改革与实践(论文参考文献)

  • [1]高等学校绩效工资制度研究 ——以NM大学为例[D]. 李德龙. 内蒙古民族大学, 2020(02)
  • [2]专升本背景下ZY职业学院专任教师激励机制研究[D]. 郑红珍.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3)
  • [3]杨德广高等教育管理改革理念与实践研究[D]. 梅是菲.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4]公立高校人事争议“仲裁—诉讼”机制研究[D]. 高延坤. 上海交通大学, 2017(01)
  • [5]LG大学教职工住房管理体系改进方案及对策研究[D]. 费武斌. 西安理工大学, 2017(02)
  • [6]我国高校教师分类管理研究[D]. 李汉学. 武汉大学, 2017(06)
  • [7]高校单位社区属性特征演变及其动力机制 ——以华南理工大学为例[D]. 刘玲. 华南理工大学, 2017(06)
  • [8]从“组织化运作”走向大学治理 ——以C大学和A学院合并为例[D]. 胡纵宇. 南京师范大学, 2015(12)
  • [9]高校单位社区更新发展策略研究 ——以西安理工大学家属区为例[D]. 刘靖轩.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3(06)
  • [10]我国高校住房制度改革问题研究[D]. 杨彪. 华中师范大学, 2013(S2)

标签:;  ;  ;  ;  ;  

高校教职工住房改革与实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