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南州气象运行监测系统设计

黔西南州气象运行监测系统设计

一、黔西南州气象业务监控系统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周继先,聂云,孙啶棚,袁庆,何博[1](2021)在《SL3-1型双翻斗雨量传感器常见故障处理及误差调节》文中指出通过对SL3-1型双翻斗雨量传感器结构和工作原理进行分析,找出雨量传感器常见故障发生原因和维修方法,总结该雨量传感器在校准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和误差调节方法,供同行借鉴参考。

陈宇,杨涛,张皓,席佐联,金昭贵,滕万里,罗梅[2](2021)在《清镇人工影响天气智能指挥作业系统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清镇人工影响天气智能指挥作业系统"的设计思路、业务应用和服务产品等相关信息进行了阐述,该系统基于贵州省现有安全射界系统、物联网等系统,结合清镇人影作业指挥特点、地形布局等需求,通过研发适合本地化作业条件分析、作业方案设计、作业预警指挥、作业实时监控、作业效果评估和作业信息上报于一体的智能人影综合指挥系统,实现了对卫星、雷达和探空等多源观测信息的实时综合显示和融合处理分析的功能。系统主要包含人影业务指挥子系统、综合管理子系统、个例科研子系统,支持电脑端和移动端。为当地推进人工影响天气业务现代化建设提供技术支撑。可供参考。

何复寿[3](2020)在《基于云平台的河湖长制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文中研究指明“河湖长制”的提出是“生态中国”及中国社会治理改革探索的新模式,而“河湖长制”信息平台的建设既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九龙治水”,也可以形成政府多部门之间的协同共享机制。随着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的发展,探索基于云平台的河湖长制信息系统建设是形势所趋,也是技术推动的成果。本文通过从业务需求、流程需求、数据需求、性能需求方面的详细分析,利用云平台建设思路,从基础设施云、数据中心、功能设计进行了深入研究,形成了集数据中心、基础设施云平台、河长业务平台、物联网数据支撑平台为一体的河湖长制管理信息系统。基于云平台建设思路从云平台总体设计、基础设施设计、数据中心、主要功能设计方面进行了概括。整体建设思路方面突出云平台和数据中心的主体地位,并通过设计力求在工作流、业务功能、地图功能上做到细粒度权限控制,保证了系统的安全性。功能设计方面从PC端、移动端、物联网端进行了部分主要功能设计的详细说明。功能实现方面,突出系统整体架构的Java包结构和类结构以及主要流程和业务功能的时序图说明。在地理操作方面,从地理数据处理和地理信息引擎方面进行了着重阐述。物联网传感器数据接入方面,讨论了物联网数据解析以及物联网通讯服务器的实现。基于本文研究和探讨,形成了一套集MIS、OA、GIS、Io T以及移动APP为一体的河湖长制管理信息系统。通过市场调研和需求分析、重要业务描述和剖析、关键功能实现和测试,形成了一套流程完整、业务全面、展现灵活的河湖长制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在青海省、江西省、辽宁省等多个区域取得了不错的市场应用评价。

何朝阳[4](2020)在《滑坡实时监测预警系统关键技术及其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监测预警是地质灾害防灾减灾的重要手段,监测是预警的基础,预警是监测的目的。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滑坡监测预警的方法技术体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但总体上,地理与地质结合不够紧密,监测预警模型很难充分考虑滑坡变形过程和成灾机理,难以取得较高的预警精度,研发的监测预警系统也难以满足数以万计隐患点实时监测预警的实战需求。已有的研究成果还难以有效地解决地质灾害“什么时间可能发生”、“力争实现提前3个小时预警”的任务。如何提高滑坡监测预警能力,我们面临诸多挑战:如何提高滑坡监测预警精度?如何将理论研究成果应用到实际的监测预警中,构建一套可业务化大规模应用的滑坡实时监测预警系统?基于此,本论文系统总结作者近10年来在监测预警方面的实践成果,采用云计算与物联网等先进技术,构建滑坡监测预警云平台,整合与管理滑坡地质灾害演化全过程的各类资料,研发并行高效的多源异构监测数据汇聚平台,集成多源异构实时监测数据,形成天-空-地多元立体监测数据中心;综合分析2.1万余台(套)监测设备、超过1.26亿条监测数据的实测曲线,总结划分监测曲线类型,构建监测设备可靠度评价体系,研究滑坡过程预警模型及其实现的关键技术,在此基础上,构建一套混合架构(B/S架构、C/S架构、移动App)的滑坡实时监测预警系统,实现了地质与地理、空间与属性相结合的滑坡演化全过程一体化管理,利用计算机手段对滑坡实施全过程动态跟踪的“过程预警”,有效地提高了滑坡预警精度。本文取得主要成果如下:(1)构建滑坡“过程预警”模型及其自动求解算法:结合变形速率、速率增量、改进切线角三个参数,构建基于滑坡变形演化过程的“过程预警”模型,从滑坡变形监测数据入手,划分监测曲线类型,研究滑坡变形演化阶段的自动识别理论及计算机技术,实现对滑坡全过程动态跟踪预警;(2)构建监测设备可靠度建立评价体系和多设备联动预警机制:通过动态对监测设备可靠度进行评价,结合联动预警机制,评价预警结论可信度,以提升监测预警的成功率,利用计算机技术自动识别滑坡的变形演化过程,实现自动、实时的“过程预警”,为预警模型的业务化、自动化运行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3)提出监测数据自动处理方法:研究实测监测数据的预处理方法,为计算机自动处理监测数据提供相关的算法。通过设置监测数据过滤器和采用拉依达准则实现对异常数据的初步过滤与粗差处理,再结合数据特征,分别采用移动平均法与最小二乘法对数据进行拟合,识别数据表现出来的变形趋势。基于监测数据曲线特征自动选择相应的数据处理方法,为后续预警模型计算提供更为准确的数据,提高预警精度;(4)构建实时高效的监测数据集成与共享统一管理平台:结合物联网、消息队列、负载均衡等技术,研究监测数据编码体系,提出一套基于MQTT协议的实时监测数据传输与集成方案,实现多源异构监测数据终端集成和监测数据采集、传输及汇集融合一体化管理,为监测预警提供实时数据保障;(5)构建基于策略的滑坡实时过程预警技术:从模型的计算、预警的发布与解除等方面,将滑坡预警的理论模型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研发预警等级求解器,构建基于策略的预警模型通用计算框架,并从预警信息发布技术及发布策略方面进行总结,实现对滑坡的实时过程预警;(6)构建滑坡变形演化全过程一体化数据管理平台:基于“天-空-地”滑坡多元立体观测技术,采用WebGL技术跨平台的三维数字地球,提供直观、真实的三维实景漫游平台,实现海量基础数据、实时监测数据、视频的集成管理与共享,也为实时监测预警系统提供一个功能强大、数据丰富的三维展示平台,构建基于滑坡演化全过程的一体化数据管理体系和滑坡综合信息模型,为滑坡的专家预警决策提供数据支撑;(7)研发混合架构体系的滑坡实时监测预警系统:综合集成上述研究成果,研究混合架构体系(B/S、C/S、移动端),基于微服务研发滑坡实时监测预警系统,各个架构系统密切配合,针对不同的功能需求,充分发挥各架构的优势,构建数据综合展示统一平台,为过程预警模型提供技术解决方案,实现滑坡监测预警的业务化运行,为滑坡的防治、应急、抢险等提供基础数据支撑与预警信息服务。

冯骏[5](2019)在《基于GIS的地震应急分类响应系统研究与开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地震灾害风险评估是用于分析和评估区域的地震危险和潜在的地震灾害可能造成人员财产损失的一种科学的分析方法。地震灾害风险评估可以有效地为政府部门制定防震减灾应急方案及区域中长期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在数字化、信息化迅速发展的现在,采用计算机信息技术、GIS和数据库技术实现地震信息的管理和地震灾害风险评估已成为一个重要趋势,因此开发出一个通用的地震应急分类响应信息系统,为政府部门提供科学的分析和管理工具就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研究以贵州省科技厅社会发展攻关项目(黔科合SY字[2013]3108)和昆明理工大学横向科研项目(项目编号KKK0201421103)“毕节市地震应急分类响应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为依托,根据项目研究需求设计并开发了一款基于GIS的地震应急分类响应数据库及信息系统软件,旨在为研究区域的地震灾害分类响应过程提供高效的、智能的、可视化的辅助决策,以供管理者进行震前灾害预测、震时制定应急救援方案以及震后的重建工作服务。本文首先对国内外地震风险损失评估模型研究现状、地震应急分类响应系统建设的技术路线和方法进行了全面的归纳与总结。其次针对研究区域地震灾害风险评估所涉及的地震危险性分析、建筑物损害及人员财产损失评估、救援路径分析、地震应急分类响应信息发布等方面的需求,选择适合研究区域的地震动衰减模型和建筑物损害矩阵,确定了基于GIS的地震应急分类响应系统的整体框架和各个模块的功能;再结合PEOMG地震灾害预案知识模型,对地震应急预案进行语义知识划分,并形成地震应急分类响应辅助决策内容的形式化表达。本文最后使用ArcSDE加SQL Server空间数据库技术,构建了地震应急分类响应数据库;并使用C#编程语言,在ArcGIS Engine二次开发接口库的基础上,设计开发了基于GIS的地震应急分类响应信息系统软件,实现地震风险损失评估和地震应急分类响应等相关功能模组并完成测试。本文中的地震灾害风险损失评估模型及其应急分类响应过程等相关研究工作可以为区域级地震应急管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可为区域级地震应急救援工作提供相关技术支持。

许弋,杨士进,文继芬,钱成伟,刘崛[6](2018)在《基于GIS技术的贵州省人工影响天气昆明空域外区自动化申报系统》文中指出本文针对贵州目前不断增长的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活动与空域申报时效性和申报批复信息化管理水平不相适应现状,开发基于GIS技术的贵州省人工影响天气昆明空域外区自动化申报系统,三个外区140个作业点作业申报、批复通过申报系统完成,进一步有效提高了空域申报批复时效性、空域批复成功率、空域信息化管理、统计能力,让作业人员获取更多作业机会。

刘俊卿,周毓荃,廖晓坤,余忠水,杨刚,央金卓玛,益西卓玛[7](2018)在《西藏人影综合处理分析与指挥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文章对西藏人影综合处理分析与指挥系统的系统设计和业务应用进行了介绍。该系统以云降水精细处理分析系统为核心,依托基本气象业务,利用气象学、云物理学和人工影响天气等最新研究成果的系统平台,实现了对卫星、雷达和探空等多源观测信息的实时处理、综合显示和融合处理分析功能。该系统结合西藏人影作业指挥特点、观测和催化布局等的需求,建立了人影作业指标体系,实现了作业潜势预报、条件识别、预警指挥功能。该系统为高原生态保护、抗旱保收、防雹减灾、森林灭火、蓄水发电和缓解水资源短缺,以及为各级政府重大活动等方面开展的地面防雹、增雨(雪)作业提供技术支撑。

高荣翔[8](2018)在《煤矿安全监控数据智能分析与处理技术研究》文中指出煤炭是我国主要能源,开采过程中煤矿事故时有发生。近年来,我国煤炭行业百万吨死亡率逐年下降,但是安全形势仍然严峻。煤矿安全监控系统是保障安全生产至关重要的工具与手段。为预防事故的发生,国家和煤矿企业对监控系统提出更高的要求,煤矿监控系统朝向智能化、准确化、高效化发展。如何利用监控系统监测到的海量数据来获取未知知识,成为了煤矿监控系统智能化的关键。本文综合运用安全科学、监控技术、人工智能理论、事故预测理论、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融合安全对策优选方法,对煤矿安全智能监控问题进行研究。首先对我国2008年至2017年十年发生的重大、特别重大煤矿事故进行统计和事故致因分析。在煤矿事故致因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智能监控技术,提出了基于信息获取模块、控制模块和知识获取模块组成的煤矿智能安全监控模型。详细介绍了模型工作原理,通过传感器监控信息和人工录入信息,按照制定的预测算法进行危险性分析,通过分析结果智能预警并提供决策。然后,针对煤矿智能安全监控模型中两个关键算法方法:海量数据预测算法和对策优选方法展开了研究。以灰色系统和神经网络理论为基础,构建GM(1,N)GRNN预测算法模型,以瓦斯涌出量为例在实际工程应用中进行了验证。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进行对策优选,建立煤矿事故安全对策库,并进行实例优选。最后利用ASP语言,研制了煤矿安全监控数据智能分析系统,实现了煤矿监控信息管理,对煤矿事故智能预测预警分析,获取海量数据背后隐藏的知识,向管理者提供决策帮助的功能。本文研究工作有明确的理论意义,在煤矿事故预防和安全管理工作中有实用意义。

蔡剑[9](2014)在《数字城市安全系统设计》文中认为数字城市的到来,不仅仅是改变个人信息生活的质量,其可运用于城市公共安全、制造生产、环境监控、智能交通、智能家居、公共卫生、健康监测、金融贸易等多个领域。可以让会各种资源的效用发挥到最大化,能够大大促进企业降本增效,使得政府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和城市管理效率。但数字城市由于其系统庞大,涉及业务众多,其系统安全方面不可忽略,数字城市安全系统的设计与部署也将是数字城市建设中的重中之重。本论文主要是设计研究基于数字城市建设中的信息安全系统设计,首先在绪论章节阐述数字城市安全系统的课题背景、设计的意义及目前国内外信息安全系统现状,根据设计的意义和目的提出本论文的研究的内容,接着对数字城市安全系统进行研究和需求分析,提出目前数字城市在物理安全、网络安全、主机安全、应用系统安全、运行安全等方面存在主要的系统安全隐患。根据其研究和需求分析结果,针对数字城市存在的安全需求进行诸方面的设计,并研究解决其安全隐患。根据调研结果并结合本人的设计思路对数字城市安全系统的安全需求进行分项的设计规划,从而形成一套完整的、经得起历史考验的数字城市安全系统。最后,本文在黔西南州兴义市数字城市视频监控工程的安全系统进行实施部署应用,并在该项目中得到工程验证,实现最终落地。

易烈刚[10](2012)在《自动气象站正点数据实时监测系统设计与开发》文中指出随着我国气象自动观测技术的不断改进和提高,自动气象观测设备逐步在各级气象台站投入使用,地(市)一级气象台站获取的气象数据及种类越来越丰富,数据量也越来越大,观测的频次也在不断增多,打破了过去人工观测只有几个定点时段的瓶颈,为各级气象部门开展气象预报预测服务,特别是在临近预警预报服务中提供了更多、更精细的基础数据。正点数据(每小时数据)是所有气象观测数据的基础,也是我们在开展预报预测业务中使用最多的,最具代表性和可用性的数据。但由地面气象测报业务软件(OSSMO)生成的正点数据文件为文本文件,虽便于传输,但不便于存储、统计、查询和分发共享。本文主要阐述了如何在现有网络架构的基础上,利用SQL数据库、FTP及VB.NET等高级编程技术构建基于C/S模式,集传输、监测、转换、存储、分发、统计、分析、查询等为一体的正点数据实时监测业务系统的实现过程和技术原理。主要内容为:1.研究了实现正点数据文件实时异地传输的技术原理和流程。2.阐述了构建SQL正点数据库实现过程及开发设计了同步实时格式转换程序的技术方法。3.研究了基于C/S模式的数据分发平台的开发设计过程,以及利用绘图控件绘制各要素变化趋势的原理和方法。全文共分六章,围绕如何解决当前气象服务工作中在数据使用方面存在的问题展开,分别从开发背景、需求分析、技术思路、技术原理、实现步骤以及功能结构等方面对实现气象正点数据文件异地传输、转换存储、分发共享的技术原理和实现过程进行详细阐述,系统地归纳了自下而上的文件传输模式和自上而下的数据分发模式相结合的技术流程,全面介绍了系统的结构和组成,以及各子系统技术原理。

二、黔西南州气象业务监控系统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黔西南州气象业务监控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SL3-1型双翻斗雨量传感器常见故障处理及误差调节(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SL3-1型双翻斗雨量传感器结构和工作原理
2 SL3-1型双翻斗雨量传感器常见故障处理
    2.1 有降水现象无降水记录类故障
    2.2 无降水天气现象但有降水记录类故障
    2.3 降水记录偏多(或偏少)类故障
        2.3.1 有规则偏多(或偏少)记数类故障
        2.3.2 无规则偏多(或偏少)记数类故障
3 SL3-1型双翻斗雨量传感器误差调节
    3.1 校准
    3.2 SL3-1误差调节
        3.2.1 上翻斗与计量翻斗协调性调节
        3.2.2 大雨强或小雨强检定不合格的误差调节
        3.2.3 大雨强下和小雨强下均不合格的误差调节
4 小结

(2)清镇人工影响天气智能指挥作业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系统设计思路
3 人影业务智能指挥子系统
    3.1 数据获取及分析
    3.2 监测与预警
    3.3 作业实施
    3.4 信息上报
4 综合管理子系统
    4.1 作业站点及人员管理
    4.2 弹药、装备管理
    4.3 安全检查、统计查询
5 “个例库”科研子系统
6 移动终端app
7 系统应用个例
8 结论

(3)基于云平台的河湖长制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发展现状
    1.4 本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相关技术概述
    2.1 OpenStack 基础设施云技术
    2.2 Hadoop 大数据云平台技术
    2.3 J2EE开发集成框架
    2.4 ESB技术
    2.5 SOA面向服务的架构技术
    2.6 地理信息系统相关技术
    2.7 基于物联网的智能感知技术
    2.8 先进的MUI+HTML5 移动终端技术
第三章 业务需求分析
    3.1 用户描述
    3.2 业务需求
        3.2.1 “河湖长制”信息公开
        3.2.2 公众参与河道治理工作
        3.2.3 “河湖长制”管理工作
        3.2.4 河湖长制工作综合考核
    3.3 主要业务流程分析
        3.3.1 投诉建议业务流程
        3.3.2 督查督办业务流程
        3.3.3 评价考核业务流程
        3.3.4 数据发布业务流程
        3.3.5 公文流转业务流程
    3.4 数据中心需求描述
        3.4.1 本底地理数据库
        3.4.2 全景影像数据库
        3.4.3 专题地理数据库
        3.4.4 实时监测数据库
        3.4.5 水利数据库
        3.4.6 业务数据库
        3.4.7 运营维护数据库
    3.5 性能需求
第四章 河湖长制系统设计与实现
    4.1 平台总体设计
        4.1.1 设计思路
        4.1.2 总体架构
        4.1.3 系统部署
    4.2 云计算基础设施平台设计
        4.2.1 建设思路及整体架构
        4.2.2 河湖长制信息服务云平台设计
    4.3 数据中心云平台设计
        4.3.1 数据中心拓扑结构
        4.3.2 数据模型设计
        4.3.3 数据库管理平台
    4.4 主要功能实现
        4.4.1 系统功能实现
        4.4.2 系统包机构及相关类实现
        4.4.3 地图功能实现
        4.4.4 工作流实现
        4.4.5 数据处理实现
        4.4.6 权限管理实现
        4.4.7 移动端实现
        4.4.8 物联网监控端实现
第五章 河湖长制系统测试与分析
    5.1 系统运行环境
    5.2 测试内容说明
    5.3 测试用例
        5.3.1 业务功能
        5.3.2 一张图
        5.3.3 数据管理
        5.3.4 河长通APP
    5.4 测试结果
    5.5 系统使用情况
第六章 结论及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4)滑坡实时监测预警系统关键技术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滑坡监测预警模型研究
        1.2.2 滑坡位移监测数据处理方法研究
        1.2.3 数据质量评价方法研究
        1.2.4 滑坡监测预警系统研究
        1.2.5 混合架构在监测预警领域中的应用研究
    1.3 主要存在的问题
    1.4 主要研究内容
        1.4.1 滑坡监测预警方法研究
        1.4.2 滑坡监测预警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1.4.3 基于WebGL技术的三维数字地球的研究
        1.4.4 混合架构体系的滑坡监测预警系统研究
    1.5 研究路线
    1.6 本论文特色及创新点
    1.7 完成的主要工作
第2章 基于变形演化过程的滑坡预警技术
    2.1 概述
    2.2 滑坡变形演化过程的一般特征
    2.3 基于变形过程的滑坡预警模型
    2.4 滑坡变形演化阶段自动识别
        2.4.1 改进切线角自动求解方法
        2.4.1.1 改进切线角模型
        2.4.1.2 离散小波变换提取曲线特征
        2.4.2 常见监测曲线类型与识别
        2.4.2.1 平稳型(T11)
        2.4.2.2 稳定型(T21)
        2.4.2.3 震荡型(T22)
        2.4.2.4 递增型(T31)
        2.4.2.5 指数型(T32)
        2.4.2.6 突变型(T33)
    2.5 多设备联动预警机制
        2.5.1 监测设备分组
        2.5.2 监测设备可靠度动态评价体系TRIP
        2.5.3 预警结论可信度
        2.5.4 联动预警案例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滑坡监测数据自动处理方法
    3.1 异常数据自动处理
        3.1.1 监测数据过滤器
        3.1.2 异常数据处理方法
        3.1.2.1 粗差数据的处理
        3.1.2.2 雨量监测数据常见问题
    3.2 监测数据的拟合处理
        3.2.1 移动平均法
        3.2.2 最小二乘法
    3.3 数据处理方法适用范围研究
        3.3.1 数据消噪处理
        3.3.2 仪器误差处理
        3.3.3 滑坡失稳阶段的数据处理
    3.4 监测数据等时间间隔处理
        3.4.1 状态量数据
        3.4.2 累积量数据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滑坡监测数据实时集成与共享技术
    4.1 高可靠数据集成与共享技术
        4.1.1 高级消息队列协议(AMQP)
        4.1.2 消息队列遥测传输(MQTT)
        4.1.3 高并发下的高可靠数据分发与共享
    4.2 基于MQTT协议的多源异构监测数据实时集成技术
        4.2.1 两种数据集成技术
        4.2.1.1 基于ETL模式的批处理集成
        4.2.1.2 基于MQTT协议的流处理集成
        4.2.2 基于MQTT协议的数据集成体系
        4.2.2.1 数据流模型
        4.2.2.2 负载均衡中的会话保持
    4.3 海量数据存取优化方案
        4.3.1 分词技术
        4.3.2 倒排索引
        4.3.3 海量数据存取优化方案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策略的滑坡实时过程预警技术
    5.1 基于策略的预警模型计算框架
        5.1.1 预警计算流程
        5.1.2 预警模型管理
        5.1.3 通用模型计算框架研究
        5.1.4 预警等级求解器的设计与实现
        5.1.4.1 求解器计算流程
        5.1.4.2 多线程预警技术
        5.1.5 过程预警成果展示
    5.2 预警的发布与解除
        5.2.1 预警信息自动发布技术
        5.2.2 预警信息发送规则
        5.2.3 预警信息解除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滑坡综合数据一体化管理技术
    6.1 滑坡空间数据集成体系研究
        6.1.1 多源异构空间数据预处理
        6.1.2 空间数据库的选择
        6.1.3 空间数据服务平台
        6.1.4 空间数据集成体系
    6.2 基于WebGL技术的三维数字地球
        6.2.1 WebGL技术
        6.2.2 三维平台的选择
        6.2.3 三维模型高精度集成技术
        6.2.4 三维数字地球应用效果
    6.3 基于国标的视频设备集成体系
        6.3.1 数据传输协议
        6.3.2 视频监控统一管理平台
        6.3.2.1 平台架构设计
        6.3.2.2 视频设备编码规则
        6.3.2.3 统一视频平台的开发与应用
    6.4 天-空-地一体化数据管理体系
        6.4.1 空间数据
        6.4.2 属性数据
        6.4.3 非结构化数据
        6.4.4 一体化数据管理平台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基于混合架构体系的滑坡实时监测预警系统
    7.1 概述
    7.2 需求分析
    7.3 系统功能架构设计
    7.4 数据结构体系
    7.5 云服务基础平台设计
        7.5.1 SOA与 JWT
        7.5.2 系统架构
    7.6 混合架构体系
        7.6.1 B/S架构网页端
        7.6.1.1 系统演示主界面
        7.6.1.2 天-空-地一体化数据管理
        7.6.1.3 监测数据分析
        7.6.1.4 滑坡过程预警分析
        7.6.2 C/S架构客户端
        7.6.2.1 演示模式
        7.6.2.2 空间数据管理
        7.6.2.3 监测预警信息管理
        7.6.2.4 后台服务监控
        7.6.3 移动端App
        7.6.3.1 概述
        7.6.3.2 功能架构设计
        7.6.3.3 移动端开发相关技术
        7.6.3.4 主要功能
    7.7 本章小结
第8章 系统应用案例
    8.1 预警案例
    8.2 预警流程时间因素分析
    8.3 黑方台滑坡监测预警
        8.3.1 概述
        8.3.2 党川7号滑坡预警过程
    8.4 兴义龙井村9组岩质滑坡监测预警
        8.4.1 概述
        8.4.2 监测点布置
        8.4.3 系统应用
    8.5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附录
    A.1 全文公式索引
    A.2 全文图索引
    A.3 全文表索引

(5)基于GIS的地震应急分类响应系统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地震风险损失评估模型研究
    2.1 地震风险损失评估内容
    2.2 地震危险性分析
        2.2.1 地震危险性概述
        2.2.2 地震烈度等震线图
        2.2.3 地震动参数衰减模型
    2.3 建筑物地震风险损失评估
        2.3.1 建筑物震害损失评估方法
        2.3.2 建筑类型
        2.3.3 震害等级划分
        2.3.4 建筑物震害矩阵
    2.4 地震风险损失评估计算流程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预案的地震应急分类响应决策知识建模
    3.1 知识建模要素分析
        3.1.1 应急预案结构分析
        3.1.2 应急业务规则
    3.2 地震应急决策知识模型研究
        3.2.1 事件相关的本体模型
        3.2.2 应急决策知识模型
        3.2.3 应急业务规则建模
    3.3 应急决策知识建模应用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设计与开发
    4.1 系统设计原则与目标
        4.1.1 系统设计目标
        4.1.2 系统设计原则
    4.2 系统需求分析
    4.3 系统总体设计
        4.3.1 系统总体框架
        4.3.2 业务功能设计
        4.3.3 系统模块化设计
    4.4 系统开发环境
    4.5 地震应急响应数据库
    4.6 系统开发实现
        4.6.1 基础数据管理功能实现
        4.6.2 地震信息管理功能实现
        4.6.3 地震专题图功能实现
        4.6.4 地震应急响应辅助决策功能实现
        4.6.5 地震峰值加速度计算功能实现
        4.6.6 地震烈度模拟功能实现
        4.6.7 地震分类响应功能实现
    4.7 系统测试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6)基于GIS技术的贵州省人工影响天气昆明空域外区自动化申报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系统简介
3系统结构及流程设计
    3.1系统结构
    3.2 作业申请、批复的工作流程
4 系统设计与开发
    4.1 系统架构
    4.2 网络架构
    4.3 系统布设
5 系统功能
    5.1 系统开发功能
    5.2 系统实现功能
6 系统运行情况
7 结语

(7)西藏人影综合处理分析与指挥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系统框架设计
2 系统数据收集
3 系统功能设计
    3.1 探测数据反演和融合
    3.2 计算识别追踪
    3.3 综合交互分析
    3.4 作业条件预报分析
    3.5 作业条件监测预警
        3.5.1 监测资料显示
        3.5.2 增雨 (防雹) 作业区自动识别预警
        3.5.3 增雨 (防雹) 作业区交互分析
        3.5.4 作业预警方案报制作
        3.5.5 作业预警方案 (预警报) 发布
    3.6 地面作业实时指挥
        3.6.1 作业目标区实时追踪和分析
        3.6.2 地面增雨 (防雹) 作业预警方案
        3.6.3 发送地面增雨 (防雹) 作业预警方案
        3.6.4 地面作业参数方案计算
        3.6.5 下达地面作业参数方案 (指令)
    3.7 作业效果分析检验
    3.8 服务产品制作
4 与其他相关气象业务系统的集合应用
5 结语

(8)煤矿安全监控数据智能分析与处理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内容和技术路线
2 煤矿事故与安全监控问题分析
    2.1 煤矿重大、特别重大事故致因分析
    2.2 煤矿安全监控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2.3 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存在问题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煤矿智能安全监控系统模型的构建
    3.1 系统模型设计思想
    3.2 系统模型的总体框架
    3.3 智能安全监控模型的建立
    3.4 本章小结
4 煤矿安全监控数据处理与安全预测技术研究
    4.1 安全预测技术分析及其作用
    4.2 基于预测的监控预警模型分析
    4.3 基于预测的监控预警模型与方法
    4.4 基于安全预测的监控预警实例
    4.5 本章小结
5 煤矿安全对策及其优选方法研究
    5.1 煤矿安全对策库研究
    5.2 对策优选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5.3 对策优选方法研究
    5.4 安全对策方案优选实例
    5.5 本章小结
6 煤矿安全监控数据智能分析系统研制
    6.1 系统的总体设计
    6.2 系统的功能实现
    6.3 系统的实际应用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成果
附录

(9)数字城市安全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国内外安全系统研究
    1.3 本文设计的目的和意义
        1.3.1 本文设计意义
        1.3.2 本文设计目的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
    1.5 本文的内容安排
第二章 数字城市安全系统需求分析
    2.1 数字城市安全技术体系
    2.2 物理安全需求分析
    2.3 网络安全需求分析
        2.3.1 骨干网安全需求分析
        2.3.2 局域网安全需求分析
        2.3.3 无线接入安全需求分析
        2.3.4 边界接入平台需求分析
    2.4 主机系统安全需求分析
    2.5 应用系统安全需求分析
    2.6 运行安全需求分析
        2.6.1 安全行为管理安全需求分析
        2.6.2 运行安全需求分析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数字城市安全系统设计
    3.1 物理安全设计
        3.1.1 前端点物理安全
        3.1.2 数字城市平台中心机房物理安全
    3.2 网络安全设计
        3.2.1 骨干网安全设计
        3.2.2 局域网安全设计
        3.2.3 无线接入安全设计
        3.2.4 边界接入平台设计
    3.3 主机系统安全设计
        3.3.1 主机防病毒设计
        3.3.2 主机安全监控设计
    3.4 应用系统安全设计
        3.4.1 统一身份认证和权限管理系统功能设计
        3.4.2 安全审计系统功能设计
    3.5 运行安全设计
        3.5.1 安全行为管理设计
        3.5.2 运行安全设计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数字城市安全系统的实施部署
    4.1 项目建设背景
    4.2 项目安全分析
        4.2.1 需求分析
        4.2.2 重点和难点分析
    4.3 物理安全部署
        4.3.1 前端监控点安全部署
        4.3.2 数字城市平台中心机房物理安全
    4.4 网络安全部署
        4.4.1 EPON 传输网络安全部署
        4.4.2 IP 地址及 VLAN 的划分
        4.4.3 路由部署
        4.4.4 QoS 部署
        4.4.5 防火墙+IDS/IPS 部署
        4.4.6 边界接入平台安全部署
    4.5 主机系统安全部署
        4.5.1 主机防病毒部署
        4.5.2 主机安全监控部署
    4.6 应用系统安全部署
        4.6.1 统一身份认证和权限管理系统部署
        4.6.2 安全审计系统部署
    4.7 运行安全部署
        4.7.1 分级设置用户口令
        4.7.2 对任何方式的用户登录都进行认证
        4.7.3 对网络上已知的病毒所使用的端口进行过滤
        4.7.4 保持系统日志的打开
        4.7.5 ICMP 协议的安全配置
        4.7.6 端口验证
        4.7.7 防地址假冒
    4.8 部署效果与评估分析
    4.9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10)自动气象站正点数据实时监测系统设计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概述
    1.1 系统的开发背景
        1.1.1 开发背景
        1.1.2 自动气象站简介
        1.1.2.1 自动气象站的定义及发展历程
        1.1.2.2 自动气象站的原理及特点
        1.1.2.3 国内自动气象站发展现状
        1.1.2.4 自动气象站的发展方向及趋势
    1.2 系统开发的必要性
    1.3 系统研究的内容及实际应用价值
        1.3.1 研究的内容
        1.3.2 实际应用价值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1.5 项目分工及已取得成果
第二章 系统开发设计相关技术
    2.1 地面气象测报业务软件(OSSMO)概述
    2.2 VB.NET技术
        2.2.1 FILESYSTEMWATCHER类
        2.2.2 TEXTFIELDPARSER对象
        2.2.3 INET控件(网络传输控件INTERNET TRANSFER)
    2.3 客户机/服务器(C/S)模式
    2.4 ZEDGRAPH类
    2.5 小结
第三章 监测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3.1 功能需求分析
    3.2 非功能需求分析
    3.3 可行性分析
    3.4 小结
第四章 正点气象数据实时监测系统设计
    4.1 主要设计思路
    4.2 总体结构
        4.2.1 文件异地同步传输系统
        4.2.2 文件监控及数据转换系统
        4.2.2.1 系统构成
        4.2.2.2 主要技术原理
        4.2.2.3 SQL数据库服务器
        4.2.2.4 数据表创建
        4.2.3 数据分发系统
    4.3 小结
第五章 系统总体实现过程
    5.1 文件异地传输控制软件的主要实现过程
    5.2 文件监控及数据转换程序的主要实现过程
    5.3 数据分发系统
    5.4 小结
第六章 测试与总结
    6.1 测试
        6.1.1 测试目的
        6.1.2 测试原理
        6.1.3 测试环境及地点
        6.1.4 系统功能测试
    6.2 总结
        6.2.1 系统功能特点
        6.2.2 运行情况总结
    6.3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攻硕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四、黔西南州气象业务监控系统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SL3-1型双翻斗雨量传感器常见故障处理及误差调节[J]. 周继先,聂云,孙啶棚,袁庆,何博. 中低纬山地气象, 2021(06)
  • [2]清镇人工影响天气智能指挥作业系统设计[J]. 陈宇,杨涛,张皓,席佐联,金昭贵,滕万里,罗梅. 绿色科技, 2021(24)
  • [3]基于云平台的河湖长制管理信息系统建设[D]. 何复寿. 长安大学, 2020(06)
  • [4]滑坡实时监测预警系统关键技术及其应用研究[D]. 何朝阳.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 [5]基于GIS的地震应急分类响应系统研究与开发[D]. 冯骏.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6)
  • [6]基于GIS技术的贵州省人工影响天气昆明空域外区自动化申报系统[J]. 许弋,杨士进,文继芬,钱成伟,刘崛. 福建电脑, 2018(10)
  • [7]西藏人影综合处理分析与指挥系统设计与实现[J]. 刘俊卿,周毓荃,廖晓坤,余忠水,杨刚,央金卓玛,益西卓玛. 高原科学研究, 2018(02)
  • [8]煤矿安全监控数据智能分析与处理技术研究[D]. 高荣翔. 山东科技大学, 2018(03)
  • [9]数字城市安全系统设计[D]. 蔡剑. 华南理工大学, 2014(05)
  • [10]自动气象站正点数据实时监测系统设计与开发[D]. 易烈刚. 电子科技大学, 2012(06)

标签:;  ;  ;  ;  ;  

黔西南州气象运行监测系统设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