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殡葬专业毕业实习的组织与管理

浅谈殡葬专业毕业实习的组织与管理

一、浅谈殡仪专业毕业实习的组织管理(论文文献综述)

葛文[1](2018)在《对丧葬民俗及殡葬业相关问题的数学视角分析》文中指出截至2016年12月31日,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达到2.3亿,占总人口的16.7%。预计到2025年底,中国老年人口总数将超过3亿多,中国已彻底步入了老龄化社会结构。这一切,不仅仅关系到以后我国老年人的赡养问题,老年人的“身后事”也同样值得关注,我国殡葬行业的发展业随之将受到影响。这里,“老龄化社会”,是指老年人口占总人口达到或超过一定比例的人口结构模型。按照联合国原有标准是,一个地区60岁以上老人达到总人口的10%;新标准则是65岁老人占总人口的7%,该地区被视为已进入老龄化社会。我国人均土地面积、森林覆盖率等都很低,即自然资源相对匮乏;如果不提倡或采用文明的殡葬方式或习俗等,会对社会文明及生态文明的建设进程造成直接的伤害。因此,及时了解当前殡葬业的弊端,予以合理地控制并加以解决,对我国的社会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文章在阐述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综述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对我国殡葬事业的发展与改革等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基于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均占地面积小的现状;着眼于殡葬业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产发展产生的关联影响,伴随着政治、经济、思想观念的一系列深刻变化;我们必须要积极引导,并推动殡葬业的供给侧改革及结构性全面调整。鉴于此,我们试图通过数学统计、数学分析及量化的方式与视角。既分析了丧葬方式与资源利用的生态环境问题,又讨论了殡葬的来源、殡葬的沿革、我国丧葬习俗的演进过程,我国殡葬活动中存在的陋习、人类丧葬文明进步曲线,预测人口数量的走向、人口数量增长对我国殡葬业的影响、殡葬业排污成本控制等,以及殡葬业管理工作的问题、成因及解决对策等问题。

王艳玲[2](2017)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发展模式构建——基于生命教育的视角》文中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正在从消极被动式的问题解决,向积极预防式的健康品质的培养塑造转变。从生命教育的视角出发,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发展模式,就是以认识、尊重、欣赏生命,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为导向,确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完善、创新教学方法,开展参与、体验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建立成长和发展的实践平台,培养学生健全的个性品质,预防或减少心理危机的发生。

洪玲玲[3](2016)在《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社会对理论型人才的需求逐步发展为面向技术型人才的需求,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的方面要紧跟市场形势,培养一线对口型人才,以提高学生的素质和教育质量为办学根本,将理论充分的与实践操作相连,为学生创造更加广阔的就业前景和竞争实力。校企结合的办学模式虽然在我国高职院校推广已久,但仍旧存在着一些相应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在具体的办学上,缺乏实践基础,仍旧以学校为办学主体,在一些专业的设置上没有达到完全与企业所需人才配套的标准;与企业有定期的实践合作,但市场的快速发展和企业的应时调整造成了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和实践教学不能完全与企业配套,理论知识还是大于实践学习。这种以学校为主体,企业相配合的办学模式缺乏市场的机动灵活性,对高职院校的教育发展也产生了极大的局限性。本文从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体制机制的实际出发,借鉴国外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益做法,以校企关系为主线,对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体制机制进行研究。研究通过大量的文献阅读,以长沙民政学院为例,归纳并分析了国内外校企合作体制机制的特点,采用教育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多学科视角,运用文献研究法、历史研究法、比较研究法、调查研究等方法,将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归纳比较与演绎分析相结合、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相结合,构建适应技能型人力资本专用化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

杨颂平[4](2014)在《弘扬“仁孝·阳光”的特色专业 武汉民政职业学院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办学之路》文中提出这是一个弘扬仁孝、阳光的专业,这更是一个为夕阳更红而不断前行的春天事业。武汉民政职业学院着力打造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群链,大力培养我国养老服务业急需的高素质应用性人才。在湖北省武汉市风景秀美的东湖之滨,毗邻光谷的伏虎山上,有一所依托民政行业办学的高校——武汉民政职业学院。作为民政特色鲜明的地方性高职院校,武汉民政职业学院秉承"建行业一流、创民政特色"的办学理念,在前期专业办学的基础上,依据

储静[5](2014)在《护生实习期职业认同感研究及促进策略的构建》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护士短缺是全球面临的重要问题,职业认同感低是造成护士短缺的重要原因。实习期是护生职业认同感形成的关键时期,护生在临床实习中的应激可能会影响护生的职业认同感。本研究旨在采用应激理论和关键事件技术,探索护生在实习期的职业认同感现状及影响因素,构建护生职业认同感促进策略,为提升护生的职业认同感、促进护生的专业成长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导。方法:本研究采用混合研究方法(mixed methods),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护生实习期职业认同感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应激理论,结合文献研究,明确了护士职业认同感可能的影响因素为应激水平、应对方式、感知的教师支持、自尊、自我效能。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应用《职业认同感问卷》、《护生临床实习应激量表》、《护生临床实习应对行为量表》、《护生感知的教师支持问卷》、《自尊量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对上海市3所三级医院的450名实习护生进行问卷调查,采用SPSS16.0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t检验、相关分析、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第二部分:护生实习期经历的关键事件研究。采用关键事件技术,探索对实习期护生职业认同感造成影响的关键事件。运用开放性问题调查护生临床实习期经历的关键事件,对关键事件进行主题分析、归类和频数计算;对典型关键事件的11名当事人进行深度访谈,对典型关键事件进行个案研究和跨个案研究。第三部分:构建护生职业认同感促进策略。根据前两部分研究结果,解析护生职业认同感促进策略的要素;采用文献研究和对护生、患者的访谈,构建护生职业认同感的促进策略。结果:第一部分:护生职业认同感现状及影响因素。实习期护生职业认同感得分为40.43±7.04,处于中等偏上水平。职业认同感影响因素包括应激水平、应对方式(回避)、自尊、教师支持、学历和性别。其中教师支持、自尊对职业认同感有积极的影响;应激水平、回避对职业认同感有消极的影响;本科护生职业认同感低于专科护生;男性护生的职业认同感低于女性护生。第二部分:护生实习期经历的关键事件。实习期护生经历的关键事件按照频率由高到低分别为人际关系(护生与患者/家属、与带教教员/护士长/医生/护士/同学)、患者的紧急情况、护理操作、职业损伤和工作负荷。人际关系是影响护生职业认同感的首要问题。欠缺患者紧急情况的处置和临终关怀技能、护理操作技能不熟练产生的挫败感、职业损伤也会影响护生的职业认同感。第三部分:构建护生职业认同感支持策略。包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指导护生建立良好护患关系、加强带教老师的准入、规范化培训和考评、利用关键事件技术为护生树立积极的角色榜样、建立护生反馈问题的畅通渠道)、加强对患者紧急情况处置能力的培训(抢救专业知识技能的培训、死亡教育)、加强护理操作技能和职业防护培训、增设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辅导。结论:1、在护生实习期间,通过增加教师支持、增强护生的有效应对方式、提高护生自尊、减少护生实习期应激源、降低应激水平来提升护生的职业认同感。增强对本科护生和男护生的职业认同感教育。2、通过帮助护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强护生关于抢救知识技能的培训和死亡教育、提高护生护理操作的准确性和熟练度、加强护生职业防护培训等措施来提高护生的职业认同感。3、护生职业认同感促进策略的构建,明确了促进护生职业认同感策略的四个方面,为护理院校和临床带教老师提升护生职业认同感提供了具有针对性、指导性的指南。护生职业认同感促进策略的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护理院校和医院的共同努力。护理教师是护生职业认同感促进策略实施过程的核心。护生职业认同感的促进策略重在落实。提升护生的职业认同感需要提高社会对护理专业的认同。

施瑛[6](2014)在《华南建筑教育早期发展历程研究(1932-1966)》文中研究说明华南地区建筑的发展,因远离政治中心而又毗邻港澳的独特地理区位、以及对外交流频繁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既“得风气之先”,也“开风气之先”,形成独特的地域风格。华南地区建筑教育的主线是自1932年由林克明先生在广东省立工专创办建筑工程学系开始,历经勷勤大学工学院建筑工程学系、国立中山大学建筑工程学系、华南工学院(文革期间曾改名“广东工学院”)建筑工程系、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系、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的发展,逐渐形成了成熟的、有鲜明华南地域特色的、重建筑技术、重工程实践的建筑专业教育体系,为华南地区乃至全中国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建筑人才。华南的现代建筑教育是中国整体现代建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对其研究逐渐增多,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以华南理工大学的建筑教育为主线的华南建筑教育发展历程研究的课题,正是基于目前的研究现状基础提出。本课题的研究定位于华南建筑教育从1932年创立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的这段早期发展历程,是华南建筑教育的创立与探索、定位与起步的重要时期,为华南建筑教育逐渐走向成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本课题的研究一方面通过大量史料的收集以及相关研究成果的整理,分析对华南建筑教育早期发展产生必然影响的中外建筑教育早期状况,结合社会历史发展的整体背景,从教学、科研和工程实践的角度,厘清华南建筑教育早期经历的创立与探索、定位与起步的历史脉络,力求展示准确、客观的历史进程,填补华南建筑教育早期发展史整体研究的空白;另一方面通过对华南建筑教育早期发展历程的研究,总结在林克明、夏昌世、陈伯齐、龙庆忠等老一辈华南建筑教育家的带领下,华南建筑教育早期发展所取得的教育成就,归纳华南建筑教育早期发展的特点,探寻其发展的内在动因,以期为现在的华南建筑教育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开放、融合、务实、创新是岭南文化的基本特点,也是老一辈华南建筑教育家们共同的内在学术品质。在他们的教学和科研及建筑创作中,这种文化特质得以充分体现。华南建筑教育在早期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基于华南亚热带气候特点、强调基础训练、注重理性分析、重视功能和建造技术以及工程实践的教学思想,初步建立起以学为主,学、研、产“三结合”的建筑人才培养模式,为华南建筑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发展基础。

杨钋[7](2012)在《以就业能力为新的使命——高职高专院校组织变革的案例分析》文中认为本文以社会学理论和组织学理论为分析框架,研究中国高职院校正在经历的组织变革。在宏观层面上,在全球新自由主义的思潮下,高职院校正从社会公共机构向企业转变,将就业能力作为新的使命。在微观层面上,在新使命的影响下,高校在培养目标、专业发展、课程开发、教学方式、教师发展和内部管理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既符合以就业能力为核心竞争力的观点,也符合组织变革的冲击-反馈模式。一个潜在的后果是高职高专院校有可能退化为职前就业培训机构。

陈辉[8](2012)在《大民政理念下的职业教育与民政职业能力提升——以武汉民政职业学院的办学机制改革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文章以武汉民政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我院")的民政特色专业——殡仪专业和全国首创专业——婚庆专业等民政大类专业为例,阐述在大民政理念指引下,民政职业教育部门从职业教育办学理念、办学模式和课程体系、保障措施等方面提升高职学生民政职业能力的措施。

冯文娟[9](2010)在《湖北地区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文中提出本文在参照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社会学相关理论为指导,以湖北地区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教师和学生为调查对象,运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湖北地区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取得的成绩、面临的困境及其困境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探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解决困境的对策。全文内容如下:文章首先描述了湖北地区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在1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所取得的成绩。文章认为,湖北地区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取得的成绩,不仅表现在开设社会工作专业的高校数量增多,地区分布更趋合理,而且在招生规模、办学层次、教学条件等方面都得到了提升,尤其是湖北地区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教师和学生正在努力地投身于社会工作专业本土化的实践之中。其次考察了湖北地区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所面临的困境。文章认为,湖北地区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在实际运行过程中,面临诸多的困境,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专业认同感偏低的招生困境;二是人才培养目标特色不足;三是重理论轻实训的教学环节困境;四是软硬件不足的教学资源困境;五是“产销脱节”的就业困境。这些困境严重制约了湖北地区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发展。再次分析了湖北地区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困境产生的原因。文章认为,湖北地区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困境产生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以充满传统文化痕迹的求助心理和受限于行政控制的求助系统使得社会求助渠道不畅通,造成社会对专业的认同危机;其次是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与职业化之间发展的不平衡性,造成社会工作专业高等教育超前发展与社会需求模糊的矛盾;三是由于专业开设仓促上马、专业实践性与认同感教育被忽视,加之高校自身的经济与区位条件不同,造成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中的教学环节和教学资源的困境。上述困境产生的原因既制约了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规模,更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最后探讨了解决困扰湖北地区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困境的途径。文章认为,一是采取政策支持与宣传并重的方法,以加快社会工作职业化进程和增强社会认同感;二是将人才培养与人才市场需求相结合,以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提升专业实训质量,确立专业教师的新角色;三是成立地区性的专业教育协会,加强教育行政监督,以保证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规范性和教育质量的提高;四是从师资、学术交流、实训基地(机构)和图书资料等方面建立校际交流平台,以实现资源共享。总之,湖北地区高校社会工作专业作为一支新生力量,已经成为了湖北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看到它所取得的成绩的同时,不应忽视其所面临的困境及其产生的原因,当然,我们更不能因为目前社会工作人才供给的虚假“过剩”而忽视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发展,故而寻求湖北地区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困境的解决之途,是我们社工人应有的责任。

杜玉英[10](2010)在《GC独立学院学生培养战略与模式分析》文中指出独立学院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出现才五六年的时间,在几年的时间内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对这种办学方式的定位至今仍然是在摸索之中。兴办独立学院虽然是扩大了我国高等教育的资源,也是为社会提供高等教育服务的一种有效方式,但是,我国的体制是市场经济的体制,而独立学院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因此,独立学院的办学定位及学生培养战略模式的制定,必须是以市场为导向,服务于地方经济。一所独立学院如何保证学生培养质量,创建具有自身特色的学生培养战略模式,是独立学院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本研究把迈克尔.波特的行业结构模型中涉及的五种力量,包括潜在进入者,替代品的威胁,买方议价能力,供方议价能力以及行业间的竞争。从战略的观点看,五种竞争力量的状况及其综合强度,共同决定独立学院行业竞争的激烈程度,决定着独立学院的课程设置、目标定位、培养内容、培养方法、培养途径。决定着行业中如何制定学生培养战略为核心的最终能力。学生培养是独立学院的中心任务和根本使命,如何发掘和建构学生培养战略模式的特色,是关系到独立学院生存与发展的关键问题。作者对本文的第1、2、3章,从中国独立学院学生培养的整体战略出发进行分析,展现了高等教育,尤其是我国独立学院发展的整体相关性;本文的第4章为论文的重点,以GC学院为例,把独立学院发展的最核心问题——学生培养战略模式分析展示,既不同于普通高校也不同于职业院校的学生培养战略模式,探索独立学院把学生培养成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战略选择以及提供理论和方法借鉴。研究认为,独立学院学生培养战略与模式问题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现有文献中以“学生培养战略问题”为题的研究不多。因此,从整体角度,系统地对学生培养战略与模式研究的问题与对策的研究问题还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领域。

二、浅谈殡仪专业毕业实习的组织管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殡仪专业毕业实习的组织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1)对丧葬民俗及殡葬业相关问题的数学视角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与实践现状
    1.3 研究方法与论文主要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的创新点和不足
2 殡葬及殡葬业的相关理论问题
    2.1 殡葬的内涵与形成
    2.2 殡葬服务行业的定义与分类
    2.3 殡葬的历史演进过程
        2.3.1 我国丧葬习俗的演进及状态
        2.3.2 主要丧葬方式的三次大变革
    2.4 丧葬习俗与文化
        2.4.1 人类丧葬习俗与文明的进步曲线
        2.4.2 不同丧葬方式的回顾与比较
    2.5 人口与殡葬业的关联性分析
        2.5.1 人口结构变化对殡葬业的影响
        2.5.2 大连某县级市殡葬行业的案例分析与启示
3 强化殡葬业管理的路径与解决对策
    3.1 殡葬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3.2 优化殡葬业管理的技术路径
        3.2.1 加强对殡葬业的成本控制——以大连某县级市殡仪馆为例
        3.2.2 有效预测人口结构的变动情况
        3.2.3 人口数量增长对殡葬业态的直接影响
    3.3 进行殡葬业供给侧改革的相关对策
        3.3.1 针对环境保护及生态文明建设出台的措施
        3.3.2 针对改善民生出台的相关措施
4 目前殡葬民俗存在的问题及社会文明导向
    4.1 解读目前殡葬活动中存在的陋习
    4.2 丧葬陋习带来的社会危害
    4.3 如何引领正确的民俗导向
5 总结和展望
    5.1 研究总结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发展模式构建——基于生命教育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新趋向
    (一) 徐凯文提出的“空心病”现象
    (二) 钱理群提出的“精致的利己主义”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发展模式构建
    (一) 以培养科学生命观为导向, 确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二) 以激发生命活力为主线, 选择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三) 以互动体验为主要方式, 改革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四) 以全程式一体化为统领, 构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立体途径
        1. 强化管理, 完善制度, 制定规划, 实现管理育人
        2. 发挥教师专业优势, 实现教书育人
        3. 突出辅导员功能, 实现服务育人
四、结语

(3)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的背景
        二、研究的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校企合作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校企合作现状
    第三节 研究思路及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职业教育
        二、校企合作
第二章 校企合作的模式与成效
    第一节 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校企合作的一般模式
        一、订单培养模式
        二、实习基地共建模式
        三、三方校企合作模式
    第二节 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校企合作的成效
        一、人才培养质量显着提高
        二、学校服务社会的能力不断提升
        三、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就业率大大提高
第三章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案例分析
    一、校企合作现状
    二、校企合作模式
    三、校企合作成效
第四章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分析
    第一节 校企合作缺乏保障
        一、校企合作缺乏法律保障
        二、校企合作缺少财政支持
    第二节 企业学校匹配程度不高
        一、学分互认有难度
        二、学校与企业利益难以协调
    第三节 校企合作中的盲目性
        一、学校对企业认知上的盲目性
        二、学校寻求合作企业的盲目性
    第四节 校企合作存在一定的主观性
        一、学校人才培养的主观性
        二、企业选择合作学校的主观性
    第五节 校企合作中师资建设的单一性
        一、学校“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能满足企业需求
        二、企业专业人员无法融入学校教学
    第六节 校企合作存在着管理机制的被动性
        一、管理机构设置不科学
        二、管理制度亟待进一步完善
        三、缺乏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第五章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建议
    第一节 借鉴国外的校企合作模式
        一、美国的“合作教育”模式
        二、德国的“双元制”模式
        三、英国的“工读交替”模式
        四、日本“产学合作”模式
    第二节 建立多元化的校企合作模式
        一、建立社区学院
        二、采取订单模式
        三、强化顶岗实习
        四、推广工学结合模式
        五、校企实训室共建
    第三节 建立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良好运行机制
        一、创新人才培养新机制
        二、建立完备的教师选聘机制
        三、健全完善的校企沟通机制和保障机制
        四、创建合理的校企双向运行体制
    第四节 促进校企融合,探索校企合作共赢的管理模式
        一、建立校企双赢的开放性资源共享平台
        二、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三、实施“三全”管理
        四、适应企业发展的管理模式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弘扬“仁孝·阳光”的特色专业 武汉民政职业学院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办学之路(论文提纲范文)

顺应时代需求开设为老专业
契合高职定位学院重点建设
打造专业群链民政特色鲜明

(5)护生实习期职业认同感研究及促进策略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一、 护士短缺是全球面临的重要问题
    二、 职业认同感低是造成护士短缺的重要原因
    三、 实习期是护生职业认同感形成的关键时期
    四、 职业认同感将影响护生的专业成长和发展
第一部分 概述
    一、 应激理论
    二、 应对
    三、 社会支持
    四、 职业认同感影响因素的研究现状
    五、 关键事件技术
    六、 小结
第二部分 研究设计
    一、 研究目标
    二、 研究问题
    三、 主要研究内容
    四、 技术路线
第三部分 护生职业认同感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对象与方法
    三、 结果
    四、 讨论
    五、 小结
第四部分 护生临床实习期关键事件研究
    一、 护生实习期关键事件的问卷调查研究
    二、 护生临床实习典型关键事件研究
第五部分 护生职业认同感促进策略的构建
    一、 护生职业认同感促进策略的要素解析
    二、 构建护生职业认同感促进策略
    三、 讨论
小结
    一、 主要研究成果
    二、 创新点
    三、 研究的局限性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致谢

(6)华南建筑教育早期发展历程研究(1932-1966)(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对象
        1.2.1 建筑教育本体研究
        1.2.2 建筑教育发展历程
    1.3 研究范围
        1.3.1 本课题研究的空间范围---华南地区
        1.3.2 研究的客体对象范围---华南理工大学
        1.3.3 研究的时间范围---(1932 年-1966 年)
    1.4 华南建筑教育研究现状
        1.4.1 相关着作及研究生学位论文研究
        1.4.2 期刊文章研究
        1.4.3 其他研究
    1.5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6 研究技术路线与架构
    1.7 研究的关键性问题
    1.8 研究价值
    1.9 研究成果
    1.10 研究创新之处
        1.10.1 研究对象的创新
        1.10.2 研究方法的创新
        1.10.3 研究成果的创新
    1.11 文章结构
    1.12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国外早期现代建筑教育发展历程概要
    2.1 学院派
        2.1.1 布杂学院(巴黎美术学院)
        2.1.2 宾夕法尼亚建筑学系
        2.1.3 苏联的学院派建筑教育
    2.2 现代主义设计教育
        2.2.1 德意志制造联盟 (Deutscher Werkbund)
        2.2.2 包豪斯
    2.3 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I.A.M.)
    2.4 TEAM X-反思国际现代主义建筑
    2.5 日本早期的现代建筑教育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早期现代建筑教育发展历程概要
    3.1 《钦定学堂章程》(壬寅学制)
    3.2 《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
    3.3 农工商部高等实业学堂开设建筑课程
    3.4 中华民国教育部大学令
    3.5 苏州工业专门学校建筑科
    3.6 国立中央大学建筑工程系
    3.7 东北大学建筑系
    3.8 勷勤大学建筑工程学系、国立中山大学建筑工程学系
    3.9 私立沪江大学商学院建筑系
    3.10 国立重庆大学建筑工程系
    3.11 私立之江大学建筑系
    3.12 圣约翰大学建筑系
    3.13 香港早期现代建筑教育的发展
    3.14 解放后的中国建筑院校早期“老八校”
        3.14.1 清华大学建筑系
        3.14.2 同济大学建筑学系
        3.14.3 南京工学院建筑系
        3.14.4 天津大学建筑系
        3.14.5 华南工学院建筑工程学系
        3.14.6 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
        3.14.7 西安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
        3.14.8 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
    3.1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华南建筑教育创立与探索时期
    4.1 广东省立工业专科学校建筑工程学系(1932-1933)
        4.1.1 背景与历史沿革
        4.1.2 教学体系
        4.1.2.1 教学思想
        4.1.2.2 教学计划
        4.1.2.3 师资情况
        4.1.2.4 学生情况
        4.1.3 学术及科学研究
        4.1.3.1 开启华南现代主义建筑的学术研究
        4.1.3.2 广东全省教育展览会
    4.2 勷勤大学工学院建筑工程学系(1933-1938)
        4.2.1 背景与历史沿革
        4.2.2 教学体系
        4.2.2.1 教学思想
        4.2.2.2 教学计划
        4.2.2.3 教材建设
        4.2.2.4 教学方法
        4.2.2.5 教学条件
        4.2.2.6 师资情况
        4.2.2.7 学生情况
        4.2.3 学术科学研究
        4.2.3.1 科研论文与着作
        4.2.3.2 教授演讲
        4.2.3.3 对外交流
        4.2.4 建筑工程实践
        4.2.4.1 国立中山大学石牌校区校园建筑设计
        4.2.4.2 勷勤大学石榴岗校区规划与建筑设计
        4.2.4.3 其他建筑实践
    4.3 国立中山大学建筑工程学系--抗战时期(1938-1945)
        4.3.1 背景与历史沿革
        4.3.2 教学体系
        4.3.2.1 教学思想
        4.3.2.2 教学计划与教材建设
        4.3.2.3 教学方法
        4.3.2.4 师资情况
        4.3.2.5 学生情况
        4.3.3 学术及科学研究
        4.3.3.1 举办展览
        4.3.3.2 中英文论文竞赛
        4.3.4 建筑工程实践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华南建筑教育定位与起步时期
    5.1 国立中山大学(中山大学)建筑工程学系广州复课(1945-1952)
        5.1.1 背景与历史沿革
        5.1.2 教学体系
        5.1.2.1 教学思想
        5.1.2.2 教学计划
        5.1.2.3 教材建设
        5.1.2.4 教学方法
        5.1.2.5 教学设施建设
        5.1.2.6 师资情况
        5.1.2.7 学生情况
        5.1.3 学术科学研究
        5.1.3.1 论文着作
        5.1.3.2 举办、参与展览
        5.1.3.3 访问交流
        5.1.4 建筑工程实践
        5.1.4.1 华南土特产展览交流大会
        5.1.4.2 中山大学图书馆(华南工学院图书馆)
    5.2 华南工学院建筑工程学系(建筑学系)(1952-1966)
        5.2.1 背景与历史沿革
        5.2.2 教学体系
        5.2.2.1 教学思想
        5.2.2.2 教学计划
        5.2.2.3 教材建设
        5.2.2.4 教学方法
        5.2.2.5 师资情况
        5.2.2.6 学生情况
        5.2.3 学术科学研究
        5.2.3.1 科研机构
        5.2.3.2 展览会
        5.2.3.3 调查测绘
        5.2.3.4 民居调查与研究
        5.2.3.5 举办校内座谈会与学术讨论会
        5.2.3.6 科学报告会
        5.2.3.7 学术论文与着作
        5.2.3.8 设计竞赛
        5.2.3.9 对外学术互访和交流
        5.2.4 建筑工程实践
        5.2.4.1 生产实践的机构
        5.2.4.2 人民公社规划与建筑设计
        5.2.4.3 典型工程实践
    5.3 本章小结
结论
    一、华南建筑教育早期发展历程的成就和特色
        (一) “以人为本,求真务实”的华南建筑教育理念
        (二) 教学成就与特色
        (1)创立华南地区第一个大学级别的现代建筑教育体系
        (2)建立起以“全面型”建筑人才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标准
        (3)建立了注重基础训练、重视建造技术、知识结构完备的课程体系
        (4)为华南地区乃至全国培养了大批的建筑专业人才
        (5)为华南建筑教育的后续发展积蓄了重要的人才基础
        (三) 学术研究成就与特色
        (1)开启了华南建筑教育对现代主义建筑的学术研究
        (2)树立了注重调查,理性分析的学术研究传统
        (3)确立了基于华南亚热带气候特点的建筑学术研究方向
        (4)取得了基于华南亚热带气候条件下的建筑降温措施研究的丰硕成果
        (四) 建筑实践成就与特色
        (1)坚持功能实用、合理经济的现代主义建筑实践
        (2)广泛运用适应华南地区亚热带气候特点的建筑降温措施
        (五) 建立起教学、科研、实践三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华南建筑教育早期发展的文化特质
        (一) 华南建筑教育早期发展呈现的开放多样性
        (1)师资的开放性
        (2)对外交流的开放性
        (3)学科建设的多样性、全面性
        (二) 华南建筑教育早期发展的包容并蓄性
        (1)教学思想的包容性
        (2)教学内容的兼容性
        (三) 华南建筑教育早期发展的务实性
        (1)培养目标、教学计划的务实性
        (2)对社会发展变化的敏锐性
        (四) 华南建筑教育的锐意创新性
        (1)“敢为天下先”的进取精神
        (2)基于地域特色的学术科研创新性研究
    三、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教育历史沿革
    附录.2 华南建筑教育早期发展历程大事记
    附录.3 林克明、夏昌世、陈伯齐、龙庆忠、谭天宋生平
    附录.4 调研访谈录
        附 4.1 金振声访谈
        附 4.2 陆元鼎、魏彦钧访谈
        附 4.2.1 第一次访谈
        附 4.2.2 第二次访谈
        附 4.3 何镜堂访谈
        附 4.4 蔡德道访谈
        附 4.5 邓其生访谈
    附录.5 华南建筑教育发展历程之历届系主任、院长
    附录.6 华南建筑教育早期发展历程之历届毕业生名单
    附录.7 教师担任历界中国建筑学会及各专业委员会名单(1993 年以前)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7)以就业能力为新的使命——高职高专院校组织变革的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设计
    1. 研究方法
    2. 分析框架
二、高职高等院校宏观和微观层面的变革
    1. 宏观层面:使命转换
    2. 微观层面:组织变革
三、全球化背景下的高职院校
    1. 为何发生变革
    2. 变化的后果

(8)大民政理念下的职业教育与民政职业能力提升——以武汉民政职业学院的办学机制改革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民政事业的发展需要民政工作者提升职业能力
二、大民政理念下的民政职业能力
    1. 民政职业专业技能。
    2. 民政职业通用能力。
    3. 民政职业核心技能。
三、民政职业教育与民政职业能力提升
    1. 有民政特色的办学模式。
    2. 紧密围绕民政职业能力的提升开展课程体系建设。
    3. 保障措施的贯彻确保教学计划得以实施, 让民政职业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

(9)湖北地区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意义及创新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2.3 研究创新之处
    1.3 研究现状综述
        1.3.1 对海外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研究
        1.3.2 对内地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研究
        1.3.3 对现有研究的评价
    1.4 研究设计
        1.4.1 研究依据与基本概念
        1.4.2 研究思路和研究假设
        1.4.3 研究方法
2 调查地区概况及样本特征分析
    2.1 调查区域概况
        2.1.1 湖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2.1.2 湖北地区高等教育现状
    2.2 样本的选取及特征
        2.2.1 样本的选取
        2.2.2 样本的基本特征
3 湖北地区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现状
    3.1 发展规模
        3.1.1 开设社会工作专业的高校数量增多
        3.1.2 开设社会工作专业的高校地区分布广
        3.1.3 招生规模不断扩大
        3.1.4 专业办学层次逐渐完善
    3.2 教学条件
        3.2.1 师资力量不断增强
        3.2.2 实训场所逐步健全
    3.3 专业教育本土化发展情况
    3.4 本章小结
4 湖北地区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教育面临的困境分析
    4.1 专业认同感偏低的招生困境
        4.1.1 考生对专业了解程度低
        4.1.2 考生第一志愿填报率低
    4.2 特色不足的人才培养目标
    4.3 重理论轻实训的教学环节困境
        4.3.1 理论课时与实训课时比例不协调
        4.3.2 实训过程中的"一重三轻"
        4.3.3 专业教师实务经验不足
    4.4 软硬件不足的教学资源困境
        4.4.1 教学基本硬件设施不足
        4.4.2 教学软件资源分布不合理
    4.5 "产销脱节"的就业困境
        4.5.1 "被就业"现象严重
        4.5.2 对口就业率低
    4.6 本章小结
5 湖北地区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困境产生的原因分析
    5.1 社会求助渠道不畅通
        5.1.1 充满传统文化痕迹的求助心理
        5.1.2 受限于行政控制的求助系统
    5.2 专业教育与职业化之间发展不平衡
        5.2.1 职业化发展滞后
        5.2.2 社会需求模糊
    5.3 人才培养环节的不和谐
        5.3.1 专业开设仓促上马
        5.3.2 专业实践性特点被忽视
        5.3.3 专业认同教育被忽视
    5.4 经济与区位条件影响教学资源的分布
    5.5 本章小结
6 湖北地区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发展对策
    6.1 政策支持与宣传并重
        6.1.1 寻求政策支持,加快社会工作职业化进程
        6.1.2 加大宣传,增强社会对社会工作专业的认同感
    6.2 人才培养与人才市场需求相结合
        6.2.1 确定符合人才市场的专业培养目标
        6.2.2 提升专业实训质量
    6.3 成立专业教育协会,加强教育行政监督
    6.4 建立交流平台,实现资源共享
    6.5 本章小结
7 研究结论与不足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学生调查问卷
附录二:教师调查问卷
附录三:高校社会工作专业领导访谈提纲
附录四: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教师访谈提纲

(10)GC独立学院学生培养战略与模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
    1.5 独立学院学生培养战略的研究现状
    1.6 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
第2章 独立学院学生培养战略分析法
    2.1 产业竞争者
    2.2 潜在入侵者
    2.3 替代服务压力
    2.4 买方侃价实力
    2.5 供方侃价实力
第3章 独立学院学生培养战略
    3.1 独立学院学生培养概述
    3.2 学生培养模式的理论
        3.2.1 大专院校教育的基本职能理论
        3.2.2 我国教育方针的全面发展理论
        3.2.3 国民投资理论
        3.2.4 提高中华民族素质教育理论
    3.3 独立学院学生培养战略目标定位
    3.4 学生培养模式的原则
        3.4.1 拟照母体院校原则
        3.4.2 面向就业市场原则
        3.4.3 教学质量第一原则
    3.5 独立学院学生培养战略模式的基本构架及内容
        3.5.1 独立学院办学定位
        3.5.2 学生培养目标
        3.5.3 学生培养内容
        3.5.4 学生培养方法
    3.6 学生培养战略途径
        3.6.1 更新教学过程
        3.6.2 理论+实践
        3.6.3 努力开发课外的创新思维
第4章 GC独立学院的学生培养战略模式
    4.1 GC独立学院概况
        4.1.1 GC独立学院组织结构
        4.1.2 GC独立学院专业课程设置
        4.1.3 GC学院近5年来的起伏排名引发的学生培养战略思考
    4.2 申办精品项目课程——工程训练中心,提高学生培养质量
        4.2.1 新的创新将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4.2.2. 示范中心建设的指导思想与目标规划
        4.2.3. 示范中心构建学生培养战略模式的思路与方案建设
        4.2.4 构建实验教学与工程训练合理的课程体系
    4.3 引领未来,创办专升硕留英预备课程班
        4.3.1 GC学院在学生培养模式中的创新
        4.3.2 直接升入海外大学,避免海外直接就读预科的不确定性
        4.3.3 提供全真海外定制课程,帮助学生零距离适应留学生活
        4.3.4 一体化留学服务,保障留学全程无忧
        4.3.5 课程优势
        4.3.6 硕士预备正式课程(9个月课程)
    4.4 GC学院专科套读本科的学生培养战略模式
        4.4.1 举办套读本科目的
        4.4.2 专科套读本科的涵义
        4.4.3 在校专科学生套读本科的优势
    4.5 优化日常教学工作,争创教学品牌
        4.5.1. 要提高学生培养质量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4.5.2. 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重视学生的职业发展教育
        4.5.3. 为学生培养战略方案实施,建设生态型园林式校园
    4.6 构建GC独立学院的学生培养战略模式
        4.6.1 学生培养战略方案模式的指导思想
        4.6.2 基本原则和要求
        4.6.3 《创业学》设置为大学生必修课程是学生培养战略的需要
        4.6.4 课程体系的调整
        4.6.5 学生培养方案中有关参数的要求
        4.6.6 学生培养方案的内容和格式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四、浅谈殡仪专业毕业实习的组织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 [1]对丧葬民俗及殡葬业相关问题的数学视角分析[D]. 葛文. 辽宁师范大学, 2018(12)
  •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发展模式构建——基于生命教育的视角[J]. 王艳玲.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2)
  • [3]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为例[D]. 洪玲玲. 湖南师范大学, 2016(02)
  • [4]弘扬“仁孝·阳光”的特色专业 武汉民政职业学院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办学之路[J]. 杨颂平. 社会与公益, 2014(11)
  • [5]护生实习期职业认同感研究及促进策略的构建[D]. 储静. 第二军医大学, 2014(04)
  • [6]华南建筑教育早期发展历程研究(1932-1966)[D]. 施瑛. 华南理工大学, 2014(01)
  • [7]以就业能力为新的使命——高职高专院校组织变革的案例分析[J]. 杨钋. 教育发展研究, 2012(Z1)
  • [8]大民政理念下的职业教育与民政职业能力提升——以武汉民政职业学院的办学机制改革为例[J]. 陈辉. 新课程研究(中旬刊), 2012(05)
  • [9]湖北地区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D]. 冯文娟. 华中农业大学, 2010(06)
  • [10]GC独立学院学生培养战略与模式分析[D]. 杜玉英. 西南交通大学, 2010(10)

标签:;  ;  ;  ;  

浅谈殡葬专业毕业实习的组织与管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