唾液腺腺样囊性癌细胞对抗癌药物敏感性的研究

唾液腺腺样囊性癌细胞对抗癌药物敏感性的研究

一、涎腺腺样囊性癌细胞对抗癌药物敏感性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旭[1](2021)在《GCS参与调控维拉帕米逆转胃癌化疗多药耐药的作用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胃癌(gastric carcinoma)是消化系统最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起源于胃腔内的粘膜上皮组织。据2021年资料数字统计,去年全球范围内新确诊胃癌的患者高达108万例,占比5.6%,位居第5位,因罹患胃癌而死亡的患者累计有76万例,高居恶性肿瘤死亡排行榜第4位。据2020年中国癌症年报统计,我国胃癌新发病几率和死亡人数均高居第三位。早期胃癌患者因无明显的症状通常被忽略,其具有隐蔽性且无特异性,可时隐时现,也可长期存在,等出现不适症状时就诊已确诊进展期,这也和由我国医学卫生资源的分配不平衡且癌症普查率较低有着密切关系,此时罹患胃癌的患者遗憾地错过了最佳的手术根治时机,临床上针对进展期胃癌患者则采用化学治疗、放射治疗、生物靶向精准治疗等综合治疗。同时由于胃癌对放疗的不敏感,而且放疗产生较多的副作用限制了放疗的使用,内科多线综合化疗已然成为治疗中晚期胃癌的主要手段之一,希望能以此延长患者的生命周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对于早期胃癌患者,即使有机会行根治性手术,大约有80%的早期胃癌患者在手术根治治疗后的3年内出现局灶复发或远处脏器侵袭转移,其5年生存率低于30%。而中晚期胃癌的首选治疗方案是内科综合化疗,国内外多项研究表明:肿瘤多药耐药(multi drug resistance,MDR)是造成肿瘤内科化疗无效的关键因素。肿瘤多药耐药是指肿瘤细胞在一种抗癌药物治疗后所产生的耐药性,后期该肿瘤细胞对其它未曾接触过的、作用机制及分子结构完全不同的其它抗癌药物也同时产生交叉耐药的一种现象。肿瘤多药耐药分为天然耐药和获得性耐药。多因素共同导致的胃癌细胞对抗癌药物产生耐药性是当下治疗中晚期胃癌患者十分突出的问题。因此,如何克服肿瘤细胞的多药耐药,更进一步提高抗癌药物的疗效已然成为目前治疗肿瘤亟待解决的问题,进一步深入的研究胃癌细胞耐药所产生的分子机制、寻求能运用于临床的药物及方法,是研究胃癌治疗的重要契点。随着多种用于临床治疗的手段不断被发明和发展,特别是针对肿瘤治疗的方式也日益丰富,除手术、化疗、放疗外,新型的介入治疗学使肿瘤患者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受益。靶动脉灌注化疗是联合穿刺、插管,在X线引导下将导管精准地选择性插入瘤灶的供血靶动脉内,通过DSA对病灶的部位、数量、形态等进行分析、诊断后,将高浓度的抗癌药物通过导管精准地直接灌注于瘤体,而除瘤体外其它组织器官药物浓度低,极大地降低全身副反应。从19世纪80年代开始,有研究者开始尝试使用通过靶动脉精准局部灌注化疗药物以此来治疗食道恶性肿瘤,研究发现通过靶动脉灌注化疗药物的治疗方法能够显着提高抗癌治疗疗效,且副反应明显小于传统化疗。维拉帕米(Verapamil,VER)是一类Ca2+通道阻滞剂,是治疗心脏病的常见药物,同时维拉帕米也是早期发现的可以通过改变细胞内药物浓度从而降低肿瘤耐药性的药物。既往研究认为VER主要是通过抑制P-糖蛋白(P-glycoprotein,P-gp)的表达及活性来实现抗肿瘤多药耐药的,然而,近来多数研究发现VER还可通过其他非经典途径来增加其抗耐药性。体外实验表明,VER对多数肿瘤细胞具有抗耐药性,且有效作用浓度为6.0~10.0 μmol/L,但静脉用VER的安全浓度为1.0~2.0 μmoL/L,超出此范围则会导致心率下降、血压下降、房室传导阻滞等严重的不良反应,导致VER作为肿瘤耐药逆转剂不能在临床治疗晚期恶性肿瘤中广泛应用。本课题组通过前期犬实验证实,当VER在组织浓度是外周静脉血浓度的50-100倍时,VER能成功逆转肝恶性肿瘤的多药耐药,且实验犬未发生不良的心血管反应。本研究采用靶动脉灌注VER联合静脉应用抗癌药物治疗中晚期胃癌患者,结果表明能显着提高治疗疗效,但仍有近30%的患者治疗效果不理想。因此,寻找VER逆转肿瘤细胞耐药的关键基因,以期增强其疗效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有学者提出寻找凋亡相关因子,并验证其为肿瘤细胞多药耐药的新靶点。研究表明,抗凋亡基因Bcl-2在肿瘤耐药形成过程中表达量明显增高,导致肿瘤细胞的多药耐药。这些基因相互作用调控细胞的凋亡程序的同时,也在细胞耐药中也有一定影响。葡萄糖神经酰胺合成酶(glucosylcemmide synthase,GCS)是神经酰胺代谢合成葡糖脑苷脂的关键酶,其活性增高可导致肿瘤细胞获得性多药耐药的产生。本团队前期研究表明VER能够逆转部分晚期恶性肿瘤细胞的多药耐药。本研究通过筛选出有效预测VER逆转化疗耐药能力的个体差异的分子标志物,将为TACE+VER联合使用提供临床疗效预测手段和理论依据,对于完善VER个体化治疗有着重要意义。本课题组前期研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及Western blotting实验表明化疗联合VER通过抑制Bcl-2表达及活性从而促进恶性肿瘤细胞的凋亡、增强细胞对化疗敏感性,但其中的具体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旨在寻找与VER逆转恶性肿瘤细胞耐药的关键基因,为靶动脉灌注VER治疗胃恶性肿瘤提供理论依据。第一章胃癌细胞hMDR1/P-gp表达水平与维拉帕米逆转化疗耐药能力相关性研究目的:探讨在胃癌细胞株中,hMDR1/P-gp水平与VER抗耐药能力差异的相关性。方法:1.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方法分别检测hMDR1/P-gp在3株胃癌细胞株(差分化人胃癌细胞株AGS、低分化人胃癌细胞株BGC-823和中分化人胃癌细胞株SGC-7901)中表达水平;2.CCK-8法分别检测不同胃癌细胞株对抗癌药物(5-Fu、ADM、DDP)的敏感性;3.CCK-8法分别检测胃癌细胞株对VER联合上述3种抗癌药物的药物敏感性;4.VER逆转胃癌化疗耐药能力的判断。结果:1.hMDR1/P-gp在基因和蛋白层面的表达水平在不同分化程度的胃癌细胞株中的表达水平差异明显,与SGC-7901相比,AGS中的表达量最高;2.BGC-823和AGS对顺铂耐药性大于SGC-7901;SGC-7901和AGS对阿霉素耐药性显着大于BGC-823,SGC-7901和AGS对5-氟尿嘧啶耐药性大于BGC-823;3.用固定浓度的VER(4.91μg/mL)联合抗癌药物分别处理胃癌细胞,均不同程度降低了胃癌细胞对3种抗癌药物的IC50值,提示VER提高了抗癌药物的敏感性;4.在SGC-7901细胞中,VER逆转ADM化疗耐药能力最强(Relative IC50=6.77),与BGC-823细胞相比有显着性差异(Relative IC50=1.66)。结论:hMDR1/P-gp水平与VER逆转胃癌细胞对ADM化疗耐药能力之间无相关一致性。第二章胃癌耐药细胞株的构建并验证其耐药效率目的:建立人胃癌SGC-7901/5-Fu耐药细胞株。方法:应用间歇作用体外诱导法构建胃癌耐5-Fu细胞株SGC-7901/5-Fu,反复短期暴露并逐步增加5-Fu的浓度,每月做相关检测,CCK-8法对药物的敏感性进行检测,并在耐药细胞株成功构建后第3天、第15天、后每间隔15天对其稳定性进行检测。结果:经历6个月建成人胃癌5-氟尿嘧啶耐药细胞株SGC-7901/5-Fu,并与ADM抗癌药存在交叉耐药。结论:SGC-7901/5-Fu细胞株具有耐药性,且耐药性稳定。第三章介导维拉帕米逆转胃癌细胞化疗耐药能力差异性基因的筛选、验证及机制研究目的:筛选出介导VER逆转胃癌细胞化疗耐药能力的差异基因并验证,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1.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及文献资料筛选出可能的差异基因;2.实时荧光定量PCR/Western blot法检测候选基因/蛋白在胃癌细胞中的表达;3.GCS基因表达沉默或过表达后,CCK-8法检测VER逆转胃癌耐药细胞对ADM化疗耐药能力的变化;4.GCS基因表达沉默及过表达后,Annexin V-PI双染法检测VER促胃癌细胞凋亡能力的变化。结果:1.我们筛选出8个候选基因,分别为hMDR1、LRP、GST-π、GCS、TOPO Ⅱ、PrPc、MGr1-Ag、CIAPIN1;2.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表明经过VER处理后,LRP、GCS、TOPOⅡ的表达存在差异,其中GCS差异最为明显(p<0.01);3.western blot验证经VER处理后GCS蛋白表达存在差异,结合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本研究着重从GCS出发,初步探讨其参与调控VER逆转耐药的可能机制;4.在SGC-7901和SGC-7901/5-Fu、SGC-7901/ADM细胞株中,过表达GCS基因(pEGFP-GCS),VER逆转胃癌细胞ADM化疗耐药能力明显减弱,表达沉默GCS基因(siR-GCS),VER逆转胃癌细胞ADM化疗耐药能力明显增强;5.过表达GCS基因(pEGFP-GCS)后,VER促进ADM胃癌细胞凋亡能力明显减弱,表达沉默GCS基因(siR-GCS)后,VER促进ADM胃癌细胞凋亡能力较前增强;6.western blot法检测沉默GCS基因(siR-GCS)后,VER促进ADM胃癌细胞凋亡蛋白Bcl-2及ERK表达量明显减弱。结论:GCS介导了 VER逆转胃癌细胞ADM化疗耐药能力差异,VER可能通过改变GCS基因表达水平,可明显改变其逆转ADM化疗耐药及促进细胞凋亡能力。第四章 临床研究P-gp、GCS蛋白在胃癌组织样本中的表达目的:临床研究P-gp、GCS蛋白在胃癌两组极端病例(治疗明显好转组/治疗疾病进展组)组织样本中的表达。方法:1.选取2014.1-2017.12入住我院就诊中晚期胃癌患者11例,均经胃镜技术提取病变标本,病理证实为胃癌,每位患者每月介入1次共介入2-4次,评估患者治疗疗效,分为两组:维拉帕米抗耐药治疗有效组(治疗明显好转病例,CR)7例,维拉帕米抗耐药治疗无效组(治疗疾病进展病例,PD)5例;2.免疫组化法检测P-gp、GCS蛋白在两组胃恶性肿瘤组织样本中的表达。结果:1.P-gp蛋白主要表达于癌细胞胞浆/胞膜中,有效组的P-gp蛋白平均光密度值与无效组比较无明显差异;2.GCS蛋白主要表达于癌细胞胞核/胞浆中,在癌组织中,有效组的GCS平均光密度值明显低于无效组(p<0.01)。结论:1.维拉帕米抗耐药治疗有效组P-gp蛋白表达水平与无效组比较无明显差异;2.维拉帕米抗耐药治疗有效组GCS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抗耐药治疗无效组。

马超[2](2019)在《自主神经促进涎腺腺样囊性癌嗜神经侵袭及其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涎腺腺样囊性癌(Salivary adenoid cystic carcinoma,SACC)是涎腺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约占所有涎腺恶性肿瘤的22%,发生在舌下腺的恶性肿瘤多为腺样囊性癌。嗜神经侵袭(Perineural invasion,PNI)是SACC最显着的生物学特征,被认为与SACC的局部复发和不良预后相关。然而,由于学者们对PNI现象发病机制认识不足,尚无有效治疗方法。自主神经系统对于维持机体正常生理功能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近期研究提示自主神经及其神经递质可能与前列腺癌、胰腺癌和乳腺癌等恶性肿瘤的进展相关。目前,除了本人在硕士论文中对SACC组织交感神经分布做过初步研究之外,国内外尚无其他关于自主神经在SACC中分布及与PNI关系的报告。鉴于涎腺丰富的自主神经分布和自主神经在肿瘤进展中重要的调控作用,本论文拟通过研究SACC组织中自主神经、神经递质及相应受体的分布并分析其与PNI的相关性,通过体外和体内实验观察自主神经递质对SACC细胞系PNI的影响并初步探索可能的机制。本研究有助于阐明SACC PNI的发病机制,同时也为治疗PNI提供可能的实验基础。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组成,故本论文分别研究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促进SACC PNI的作用及其机制。第一部分:交感神经促进SACC嗜神经侵袭及其机制研究目的:1)观察交感神经、β2肾上腺素能受体(β2-adrenergic receptor,β2-AR)和交感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NE)在SACC组织的分布并分析其与PNI的相关性;明确NE在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a,DRG)PNI模型培养上清液的表达;2)研究β2-AR在SACC-83和SACC-LM细胞系的表达;分析NE对SACC-83和SACC-LM细胞系PNI等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和阻断β2-AR或α-AR对SACC细胞系PNI的干预;3)阐明NE/β2-AR影响SACC-83和SACC-LM细胞系PNI的下游机制。方法:1)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Immunohistochemistry,IHC)方法观察临床SACC组织和正常涎腺组织(Normal salivary gland,NSG)中交感神经和β2-AR的分布,并分析其与PNI等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通过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分析SACC组织、NSG组织和大鼠仔鼠DRG PNI模型培养上清液中NE的含量,并分析其与PNI的相关性;2)通过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uantitative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RT-PCR)和免疫荧光染色方法观察SACC-83和SACC-LM细胞系α和β肾上腺素能受体表达;通过细胞划痕实验和DRG PNI模型观察NE对SACC-83和SACC-LM细胞系迁移和PNI的影响;通过使用β2-AR特异性阻断剂ICI118,551、siRNA转染阻断β2-AR和非选择性α-AR阻断剂Phentolamine,观察抑制β2-AR或α-AR后对SACC-83和SACC-LM细胞系PNI的干预;3)通过qRT-PCR和Western blot实验检测NE和ICI118,551处理或β2-AR siRNA转染后SACC-83和SACC-LM细胞系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相关分子和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MMP)的表达,探讨NE/β2-AR影响SACC-83和SACC-LM细胞系PNI的可能机制;结果:1)交感神经在PNI SACC组织中分布多于无PNI SACC组织(P<0.05)和NSG组织(P<0.01);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交感神经分布与PNI(P=0.035)和远处转移(P=0.010)显着相关;交感神经分布与PNI的相关性被Logistic回归单因素分析(P=0.002)和多因素分析(P=0.042)进一步证实;β2-AR在PNI SACC组织中表达强于无PNI组织(P>0.05)和NSG组织(P<0.05);统计分析结果表明:β2-AR表达与PNI(P=0.003)和TNM分期(P=0.035)显着相关;β2-AR表达与PNI的相关性被Logistic回归单因素分析(P=0.004)和多因素分析(P=0.076)进一步证实;NE在PNI SACC组织中的含量高于无PNI SACC组织(P<0.01)和NSG组织(P<0.001),NE含量在SACC细胞系与DRG共培养PNI模型上清液增高;2)SACC-83和SACC-LM细胞系中β2-AR表达量最高;NE能够促进SACC-83和SACC-LM细胞系迁移和PNI,非选择性α-AR阻断剂Phentolamine并不能明显抑制SACC-83和SACC-LM细胞系迁移和PNI,而通过特异性阻断剂ICI118,551或siRNA转染下调β2-AR表达能够抑制NE对SACC-83和SACC-LM细胞系迁移和PNI的促进作用;3)NE可能通过诱导EMT和上调MMP表达促进SACC-83和SACC-LM细胞系PNI,阻断β2-AR能够逆转NE对SACC细胞系EMT的诱导和PNI的促进作用。结论:1)交感神经、NE及β2-AR广泛分布于SACC组织,且其分布与SACC PNI相关;2)SACC-83和SACC-LM细胞系能够分泌NE和表达β2-AR;3)NE促进SACC-83和SACC-LM细胞系PNI,阻断β2-AR能够抑制NE的促PNI作用;4)NE/β2-AR可能通过诱导EMT和上调MMP表达而促进SACC细胞系PNI。第二部分:副交感神经促进涎腺腺样囊性癌嗜神经侵袭及其机制研究目的:1)研究副交感神经、M3毒蕈碱受体(M3 muscarinic receptor,M3R)和副交感神经递质乙酰胆碱(Acetycholine,ACh)在SACC组织的分布及与PNI的相关性;研究ACh在DRG PNI模型培养上清液的表达;2)观察M3R在SACC-83和SACC-LM细胞系的表达;研究ACh对SACC-83和SACC-LM细胞系PNI等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和阻断M3R对SACC-83和SACC-LM细胞系PNI的干预;3)研究阻断M3R对SACC-LM细胞系裸鼠体内PNI的影响;4)阐明ACh/M3R影响SACC-83和SACC-LM细胞系PNI的可能机制。方法:1)通过IHC方法观察临床SACC组织和NSG组织中副交感神经和M3R的分布,并分析其与PNI等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通过ELISA实验检测SACC组织、NSG组织和大鼠仔鼠DRG PNI模型上清液中的ACh含量,并分析其与PNI的相关性;2)通过qRT-PCR和免疫荧光染色方法检测SACC-83和SACC-LM细胞系M1R-M5R及胆碱乙酰转移酶(Choline acetyltransferase,CHAT)表达;MTT增殖实验、划痕实验、Transwell迁移和侵袭实验、Transwell PNI模型和DRG PNI模型观察ACh对SACC-83和SACC-LM细胞系增殖、迁移、侵袭和PNI的影响;通过使用M3R特异性阻断剂达非那新(Darifenacin,DAR)和siRNA转染阻断M3R,观察抑制M3R表达对SACC-83和SACC-LM细胞系PNI的干预;3)通过腹腔注射DAR观察其对SACC-LM细胞系裸鼠体内增殖、肺转移和PNI的影响;4)通过Western blot实验检测ACh和DAR处理或M3R siRNA转染后SACC-83和SACC-LM细胞系p-ERK、p-GSK3β、EMT相关分子和MMP的表达,探讨ACh/M3R促进SACC-83和SACC-LM细胞系PNI的可能机制;结果:1)副交感神经在PNI SACC组织中分布多于无PNI SACC组织(P>0.05)和NSG组织(P<0.001);副交感神经分布与PNI(P=0.011)、原发部位(P=0.024)和局部复发(P=0.018)显着相关;副交感神经分布与PNI的相关性被Logistic回归单因素分析进一步证实(P=0.015);M3R在PNI SACC组织中分布多于无PNI组织(P>0.05)和NSG组织(P<0.001);M3R分布与SACC PNI(P=0.019)显着相关;M3R分布与PNI的相关性被Logistic回归单因素分析进一步(P=0.022)证实;ACh含量在PNI SACC组织中高于无PNI SACC组织(P>0.05)和NSG组织(P<0.001),ACh含量在SACC细胞系与DRG共培养PNI模型上清液增高;2)SACC-83和SACC-LM细胞系中M3R表达量最高,还表达有CHAT;ACh能够促进SACC-83和SACC-LM细胞系的增殖、迁移、侵袭和PNI,而通过特异性阻断剂DAR或siRNA转染下调M3R表达能够抑制ACh对SACC细胞系增殖、迁移、侵袭和PNI的促进作用;3)体内实验发现,DAR组裸鼠移植瘤重量较对照组裸鼠移植瘤重量轻(P<0.05);DAR组裸鼠SACC-LM细胞系肺转移率较对照组裸鼠低(P=0.248);DAR组裸鼠较对照组裸鼠出现左后肢功能障碍的时间更晚、PNI率更低(P=0.039)、坐骨神经分数(P<0.001)和坐骨神经指数更高(P>0.05);4)Western blot实验表明,ACh/M3R可能通过激活p-ERK/p-GSK3β信号通路诱导SACC-83和SACC-LM细胞系EMT和MMP表达升高,进而促进SACC细胞系PNI。结论:1)副交感神经、ACh及M3R广泛分布于SACC组织,且其分布与SACC PNI相关;2)SACC-83和SACC-LM细胞系表达M3R和CHAT,并且能够分泌ACh;3)ACh促进SACC-83和SACC-LM细胞系PNI,阻断M3R能够抑制ACh的促PNI作用;4)阻断M3R抑制SACC-LM细胞系裸鼠体内增殖、肺转移和PNI;5)ACh/M3R可能通过激活p-ERK/p-GSK3β信号通路诱导SACC-83和SACC-LM细胞系EMT和上调MMP表达,进而促进SACC细胞系PNI。综上所述,本论文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自主神经、神经递质及相应受体在SACC组织的分布及与PNI的关系。本论文研究结果提示自主神经可能对SACC PNI等恶性生物学行为具有促进作用,而阻断自主神经递质相应受体可以通过逆转EMT和下调MMP表达而抑制SACC PNI。本研究有助于阐明自主神经影响PNI的机制,为治疗SACC PNI提供了可能的实验基础和分子靶点。SACC PNI常见临床症状为疼痛、舌麻木和面瘫等,这提示我们SACC可能侵犯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感觉神经创伤后释放P物质与痛觉的传递有关,运动神经通过释放神经递质乙酰胆碱支配肌肉的运动,鉴于运动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的神经递质均为乙酰胆碱,二者对肿瘤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可能会有协同作用。有关感觉神经或运动神经对SACC PNI影响的研究本课题组正在进行,以进一步明确和完善SACC PNI过程中神经的调控作用。

高宁[3](2017)在《吲哚乙酸/辣根过氧化物酶对人涎腺腺样囊性癌发生发展作用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涎腺腺样囊性癌(Salivary Adenoid Cystic Carcinoma,SACC)来源于上皮,约占涎腺肿瘤的11%,在涎腺恶性肿瘤中占24%,男女发病率未见明显差异性,好发年龄为40-60岁。SACC好发于小涎腺及大涎腺中较小的腺体,以腭腺、颌下腺和舌下腺多见,在腮腺肿瘤中仅占2%-3%。SACC对放化疗均不敏感,其主要的治疗方法仍然为手术治疗,SACC侵袭性强,易沿神经血管束向周围组织扩散转移,并可通过血运转移至肺、脑、骨、肝等组织,术后复发率为16%-85%,转移率为25%-55%,其中肺部转移率则高达70%-100%,所以患者的预后较差,术后生存率较低。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容易造成严重的面部畸形和口咽功能障碍,患者承受着心理和生理的莫大痛苦。目前的治疗方法主要以外科手术为主,放射治疗和化学药物治疗为其辅助治疗手段,三种手段各有特点,互为补充,其地位均无法被取代。越来越多的研究将三种方法有效的结合起来,发挥各自的优点,规避其缺点,最大程度的减轻患者的痛苦,避免肿物的复发和转移。化学药物疗法因其特殊性而得到研究者的青睐,由原来的细胞毒性药物的研究,逐步转向研究新型的抗肿瘤药物,以期在恶性肿瘤的治疗中掀开新的一页。植物激素是天然激素,也被称为植物内源激素,由植物自身代谢而产生。虽为简单的小分子有机化合物,但却能发挥较为独特的作用,在较低浓度下就能对植物及动物产生明显的影响。既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方面,后来研究者发现某些植物激素对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发育也会产生较为明显的影响,所以逐步将植物激素引入到对肿瘤的治疗上来。1942年,科学家发现了吲哚乙酸(Indole-acetic-acid,IAA)的抗肿瘤作用,遂将其从高等植物中分离出来,逐步开始了吲哚乙酸在恶性肿瘤领域的基础研究。IAA是一种植物生长激素,主要参与并调节植物细胞的分裂、分化、生长等过程。辣根过氧化物酶(Horseradish Peroxidase,HRP)含有激素,可以氧化吲哚乙酸,是特殊的植物过氧化物酶。关于吲哚乙酸和辣根过氧化物的研究始于1995年,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IAA在人体内的耐受性较高,不易被哺乳类过氧化物酶氧化,只有在HRP存在时,IAA才会发生明显的氧化,并产生代谢产物,此代谢产物有毒性,但此毒性只对肿瘤细胞发生作用,对正常组织没有危害。本课题将从以下两个部分通过实验研究分别探讨IAA/HRP对人腺样囊性癌的作用,为腺样囊性癌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第一部分:IAA/HRP对腺样囊性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目的:建立人腮腺腺样囊性癌系PACC-1561,同时采用人涎腺腺样囊性癌细胞株SACC-2细胞作为生物重复参考。通过对细胞增殖力、细胞周期分布和细胞凋亡等检测来观察IAA/HRP对SACC-2细胞和PACC-1561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采用CCK-8法检测指数生长期的细胞增殖情况,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变化,按AnnexinV--PE Apoptosis Kit操作手册进行早期细胞凋亡的检测,利用RT-PCR检测核因子NF-κBp65 mRNA在腺样囊性癌细胞中的表达,蛋白免疫印迹检测各组细胞中c-Myb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IAA/HRP抑制细胞增长,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着(P<0.01);流式细胞仪分析结果显示IAA/HRP组细胞周期阻滞在G0-G1期;流式细胞仪检测实验组与对照组细胞的AnnexinV-PE水平,实验组细胞的凋亡率明显升高;腺样囊性癌细胞NF-κBp65mRNA在实验组中的相对表达量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阳性对照组5-Fu相比,未见明显差异性;IAA/HRP作用于细胞后,上调抑癌基因Bax蛋白的表达,下调c-Myb蛋白的表达。第二部分:IAA/HRP对裸鼠腺样囊性癌细胞移植瘤生长抑制作用的实验研究目的:进一步探讨IAA/HRP对裸鼠腺样囊性癌细胞移植瘤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建立腺样囊性癌SACC-2和PACC-1561荷瘤裸鼠模型,将荷瘤裸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8只:空白对照组、5-Fu阳性对照组和IAA/HRP实验组。第27天处死裸鼠后,称重瘤体并计算抑瘤率,解剖裸鼠内脏,采用HE染色,观察药物对各个脏器是否存在毒副作用;通过蛋白免疫印迹检测各组肿瘤组织中Survivin蛋白的表达情况;实时荧光定量检测MMP-2、MMP-9mRNA表达水平。结果:IAA/HRP组瘤重显着低于生理盐水组,与5Fu组无明显差异;实验结束后5Fu组裸鼠体重与生理盐水组裸鼠体重相比有显着性差异,与IAA/HRP组裸鼠体重相比有显着性差异,生理盐水组与IAA/HRP组未见明显差异;HE染色显示IAA/HRP在短期内应用不会对裸鼠内脏器官产生毒副作用;蛋白免疫印迹法显示Survivin条带密度减小,与5-Fu表达相似;实时荧光定量检测MMP-2、MMP-9在实验组中的相对表达量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IAA/HRP能有效抑制癌细胞生长,将细胞周期阻滞在G0/G1期,抑制细胞进入增殖周期,诱导癌细胞提早凋亡。并推测出抑制作用最强的时间为48h,有效抑制浓度为:60μmol/LIAA和1.2mg/LHRP。2.IAA/HRP使NF-κBp65阳性表达明显下调,且与5-FU组没有显着差异;同时IAA/HRP可下调c-Myb蛋白的表达。3.IAA/HRP对腺样囊性癌荷瘤裸鼠有抑瘤作用,能够抑制肿瘤生长;IAA/HRP短期内对腺样囊性癌荷瘤裸鼠的体重及内脏无明显影响。4.IAA/HRP可以抑制MMP-2、MMP-9和Survivin的活性,阻止癌细胞的转移和浸润。

杨向明[4](2014)在《p53基因表达下调调控涎腺腺样囊性癌细胞SACC-83发生上皮间质样转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腺样囊性癌(ACC)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发病率占所有唾液腺肿瘤的10%左右,占所有唾液腺恶性肿瘤22%,占所有的头部和颈部恶性肿瘤约1%。小唾液腺及口腔是最常见的发病位点。ACC具有嗜神经侵袭(PNI)的特性,该特性是临床诊断和治疗ACC的一个难点。上皮间质转化(EMT)是指细胞由上皮形态转化为间质形态,是一个快速且通常可逆的细胞表型的改变,目前已被广泛引入肿瘤的发生发展研究中来。p53基因是一个公认的抑癌基因,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p53数据库中含有超过26,000个体细胞突变型p53基因。不同肿瘤中p53基因突变的发生率不同,造血系统恶性肿瘤p53突变率约为10%,而卵巢癌、大肠癌、头颈部恶性肿瘤的突变率为50-70%。在本课题组前期的研究中发现,涎腺腺样囊性癌嗜神经侵袭基因表达谱中p53基因存在表达下调的情况,另有文献报道53基因可以调控乳腺癌细胞的EMT过程。因而揭示p53、EMT、涎腺腺样囊性癌PNI之间的相互关系在ACC的PNI研究和临床治疗中就产生了重要意义。目的:1.通过RNA干扰实验探明P53基因是否可以调控ACC发生EMT。2.通过实验探索p53基因与涎腺腺样囊性癌PNI之间的关系。方法:1.通过Real time-PCR、Western blot技术筛选出p53基因RNA干扰的最佳干扰片段。2.通过RNA干扰技术降低涎腺腺样囊性癌细胞系SACC-83细胞中p53基因的表达,并利用Western blot和流式细胞术检测EMT典型细胞表面标志物的表达情况,从而明确p53基因是否可以调控涎腺腺样囊性癌细胞系SACC-83细胞发生EMT。3.使用MTT细胞活性检测方法探明p53基因表达降低对SACC-83细胞活力的影响4.使用流式细胞术和Annexin V-FITC&PI凋亡检测试剂盒探明p53基因表达降低对SACC-83细胞抗凋亡能力的影响。5.通过Transwell小室细胞迁移实验和划痕实验探明p53基因表达降低对SACC-83细胞体外嗜神经迁移能力的影响。6.通过改良Transwell小室细胞侵袭实验探明p53基因表达降低对SACC-83细胞体外嗜神经侵袭能力的影响。结果:1.成功筛选出p53基因RNA干扰最佳片段p53-homo270。2.RNA干扰降低p53基因表达可以诱导SACC-83发生EMT样转化。3.EMT样转化后的SACC-83细胞具有更强的细胞活力和抗凋亡性。4.EMT样转化后的SACC-83细胞具有更强的体外嗜神经迁移和侵袭能力。结论:1.p53基因可能通过表达降低诱导涎腺腺样囊性癌细胞系SACC-83发生上皮间质样转化;2.p53基因表达降低诱导产生的EMT样SACC-83细胞表型具有高表达间质细胞表型标志物Vimentin、N-Cadherin和C-Cadherin,低表达上皮细胞标志物E-cadherin、EMA和CK5同时这保持上皮细胞极性形态特征的特点;3.p53基因可以通过诱导EMT参与涎腺腺样囊性癌细胞系SACC-83细胞的体外嗜神经侵袭过程;4.p53基因可以通过诱导EMT增强涎腺腺样囊性癌细胞系SACC-83细胞的体外嗜神经侵袭能力;5.EMT样SACC-83细胞具备很强的体外嗜神经侵袭能力。

刘吉伦[5](2014)在《莱菔硫烷抑制人腺样囊性癌裸鼠移植瘤的体内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涎腺腺样囊性癌(salivary adenoid cystic carcinoma,SACC),是一种口腔颌面外科最常见的恶性涎腺上皮来源性肿瘤。它有嗜神经血管性生长特点,有着较强的局部侵袭性,因而容易发生血行性远处转移等生物学特性;同时该病恶性程度高,对于放射治疗的敏感性却较低。正因为如此,该肿瘤手术切除后具有较高的局部复发率和远处转移率,其远端转移率居口腔颌面部首位。然而,涎腺腺样囊性癌的发病及其转移机制目前仍不十分清楚。因而探索新的治疗方法,来提高对腺样囊性癌的治疗效果,减少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的几率,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就更显得尤为重要。莱菔硫烷(sulforaphane,SFN)是一种天然存在于十字花科蔬菜中属于异硫氰酸盐(isothiocyanates,ITCS)类的物质。该类物质具有强抗癌作用,近些年来相继有研究报道莱菔硫烷具有抗肿瘤作用,我们前期的体外实验表明,莱菔硫烷能够抑制腺样囊性癌细胞系ACC-M的增殖,触发由Caspase介导的凋亡,并且Bcl-2家族成员在凋亡中起重要作用。但是在体内环境中,莱菔硫烷能否抑制腺样囊性癌的生长,国内外未见报道。本次实验中,我们采用了人肺高转移性涎腺腺样囊性癌细胞系ACC-M进行裸鼠的皮下接种,建立了裸鼠移植瘤模型,通过口服给予适宜剂量的莱菔硫烷后,观察莱菔硫烷对人涎腺腺样囊性癌体内移植瘤模型是否具有抑制增殖和诱导其凋亡的作用,探讨其可能的分子作用机制,旨在为腺样囊性癌的多模式治疗中拓展新的植物化学药物治疗途径提供相关的实验资料。方法:1材料1.1人涎腺腺样囊性癌细胞株ACC-M:由中国上海交通大学口腔颌面外科实验室提供,该细胞系建立于1995年。1.2莱菔硫烷(SFN):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中心头颈外科提供,购自LKT实验室,纯度≥99%。1.3裸鼠:北京军事医学科学院动物实验中心提供,10只雄性裸鼠,46周龄,体重1620克。1.4原位细胞凋亡检测试剂盒:购自美国ROCHE公司1.5DAB检测试剂盒:购于河北博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2实验方法2.1药液配制:莱菔硫烷用磷酸盐缓释液PBS稀释成100mmol/L浓度的储存液,冰冻于-20℃冰箱中。2.2细胞培养:将冻存的ACC-M细胞系予以复苏,培养液均采用RPMI1640加入10%的胎牛血清和青霉素(100U/mL)、链霉素(100μg/mL)按比例配制,将复苏后的细胞置于37℃、5%CO2恒温恒湿箱内培养,隔天换液,约7296h后可以传代。2.3细胞接种及动物模型的建立:细胞长至对数生长期,收集并调整细胞密度为2×107/ml的细胞悬液。将ACC-M细胞悬液接种于10只裸小鼠背部皮下,每只选择左前背部和右后背部2个注射点,每点注射0.2ml。2.4分组给药:荷瘤鼠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5只。A组为实验组,应用SFN,B组为对照组,应用PBS。注射前常规以碘酊消毒注射区皮肤,两组均采用经口腔给药,肿瘤接种当天开始给药,3次/周(周一,周三,周五),连续三周。A组每次给予60mmol/L的SFN0.1ml,B组每次给予相同剂量的PBS。每次给药时观察裸鼠的精神状态、饮食、饮水及活动并测量裸鼠体重和肿瘤体积。2.5肿瘤体积的测量和肿瘤生长抑制率的计算:每次给药后用卡尺测量移植瘤长径(a)、短径(b)及高(c),同时计算肿瘤的体积,计算公式为:肿瘤体积V=π×a×b×c/6,绘制肿瘤生长曲线;计算肿瘤的生长抑制率,公式为:抑瘤率=对照组平均体积-用药组平均体积/对照组平均体积×100%。在结束给药后的第二天(即第23天),通过颈椎脱臼的方法处死裸鼠,并用碘伏消毒,眼科钳、手术刀快速剥离瘤体组织,除去瘤体表面的坏死组织等。测量各组移植瘤直径,电子天平称瘤重。2.6用TUNEL法检测裸鼠移植瘤细胞的凋亡:将人腺样囊性癌细胞裸鼠移植瘤的组织标本,用4%多聚甲醛液固定24个小时,然后用石蜡包埋瘤体组织作冠状面切片,每个组织标本切2张,标本组织切片经过二甲苯的脱蜡和梯度乙醇脱水后,依据TUNEL法,在脱氧核苷酸末端转移酶的作用下,将生物素化的dUTP标记至DNA断裂后形成3’-OH末端,并将过氧化物酶凭借亲和素和生物素的特异性结合,连接至DNA断点,最后加入底物,通过3,3-二胺基联苯胺(DAB)显色。2.7结果判定:光镜下可观察到细胞核棕黄色着色的凋亡细胞。MoticMed6.0图像分析系随机拍摄10个400倍(10个目镜×40物镜)视野,肿瘤细胞核呈蓝色,凋亡阳性细胞为棕黄色,对每张切片进行评价,阳性细胞计数进行免疫组织化学评分(IHS)。为了数据统计和分析的方便,把阴性与弱阳性均归为阴性组,中等阳性与强阳性均归为阳性组。2.8统计学分析:肿瘤体积和重量的数据用平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t检验分析。TUNEL法的免疫组织化学评分按实验数据应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χ2检验及Fisher精确概率法分析组间差异,P<0.05定为统计学差异有显着性。结果:结果显示:SFN处理移植瘤后,SFN对人腺样囊性癌裸鼠移植瘤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两组瘤体大小,重量有明显差别。成瘤后,不同时间点实验组瘤块的平均体积显着小于对照组。实验组裸鼠体重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TUNEL染色显示,实验组TUNEL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1莱菔硫烷可抑制腺样囊性癌ACC-M裸鼠体内移植瘤的增殖生长。2莱菔硫烷可体内诱导腺样囊性癌ACC-M裸鼠移植瘤的凋亡。

许沈华,毛伟敏,葛明华,高永良,凌志强,林能明,高赟[6](2013)在《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浙江省肿瘤医院科研发展历程》文中认为全文记述浙江省肿瘤医院、浙江省肿瘤研究所的科研发展历程。多年来医院和研究所科研取得巨大进步,获得的科研成果有:①大肠癌研究建细胞系填补国内空白。②建卵巢癌模型提供研究转移理想工具。③胃癌基础与临床研究达国内外先进水平。④肺癌早期诊断和个性化治疗起示范作用。⑤头颈部恶性肿瘤转化型研究不断推进。⑥乳腺癌个体化治疗迈入分子靶向时代。⑦食管癌研究推陈出新前景辉煌。

岳万远,吴勇[7](2013)在《涎腺腺样囊性癌中相关抑癌基因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涎腺腺样囊性癌(ACC)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涎腺恶性肿瘤,具有嗜神经侵袭和肺转移特性,其发生和发展是多个基因及产物共同作用的结果。传统治疗的效果并不理想,大量的临床研究已初步证实,ACC的癌细胞中存在多个抑癌基因启动子区的高甲基化,从而使细胞失去调控呈无限增殖。目前所研究的基因大多涉及癌细胞的发生、黏附、周期调控和信号转导等方面,对这些基因的研究关系到肿瘤的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价。

赵海东[8](2013)在《茉莉酸甲酯对人涎腺腺样囊性癌细胞生长抑制作用及其机制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涎腺腺样囊性癌(Salivary Adenoid Cystic Carcinoma, SACC)是较为常见的涎腺恶性肿瘤之一,好发于小涎腺及大涎腺中较小的腺体,约占涎腺上皮性肿瘤的11%,约占涎腺恶性肿瘤的27%。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40-60岁居多,无明显性别差异。SACC生长缓慢,侵袭性强,容易向神经、血管和骨呈浸润和破坏性生长,术后常有复发。SACC区域淋巴结转移少见,可发生肺、骨、脑和肝等远处转移,致患者术后生存率低,预后较差。因此,寻找针对SACC的新疗法和低毒高效的抗癌药物势在必行。植物激素(plant hormone)又称植物天然激素或植物内源性激素,是一类有机物质,由植物自身代谢产生,自产生部位移动到作用部位,在极低浓度下就可显示出明显的生理效应。茉莉酸(Jasmonic Acid, JA)及其甲酯(Methyl Jasmonate, Me-Ja)在植物界广泛存在,已被第16届(1999年)国际植物生长会议接受为新一类的植物激素,是调节高等植物发育、应答外界刺激(尤其是创伤)、调节基因表达的一类内源性信号分子。近年来的研究表明,JA可致使人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Molt-4株死亡,抑制人乳腺癌MCF-7细胞株、黑色素瘤SK-28细胞株和前列腺癌LNcaP细胞株增殖,而Me-Ja能够导致以上各种细胞株死亡。Me-Ja还能抑制口腔鳞癌细胞、肝癌细胞、神经母细胞瘤细胞的生长,诱导其发生凋亡。鉴于不同细胞对其敏感性存在差异,本研究选择人涎腺腺样囊性癌ACC-2细胞株进行实验,观察Me-Ja对ACC-2细胞的作用,为其治疗SACC提供实验理论依据。目的:本课题以腺样囊性癌ACC-2细胞为研究对象,通过体外实验研究,从细胞和分子水平上观察Me-Ja对ACC-2细胞株的作用,探讨其可能存在的机制,为Me-Ja抗SACC作用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以及实验依据。方法:1.体外培养ACC-2细胞,运用CCK-8法筛选茉莉酸甲酯的有效作用浓度及增值抑制率测定;倒置显微镜观察各组细胞形态变化;透射电镜下观察各组细胞的超微结构;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分布。2.应用RT-PCR技术及免疫细胞化学SP法分别检测各组ACC-2细胞中Bcl-2、Bax mRNA和蛋白的表达强度。3.实验分组:空白对照组、5-Fu组、Me-Ja组、Me-Ja+5-Fu组。结果:1.CCK-8法检测各浓度梯度Me-Ja作用不同时间对ACC-2细胞增殖抑制率结果:Me-Ja对ACC-2细胞具有增殖抑制作用,这种作用随Me-Ja作用浓度的增加、作用时间的延长而增大,呈现浓度和时间依赖性。2. Me-Ja对ACC-2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结果:Me-Ja对ACC-2细胞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9.20μmol/L。后续试验Me-Ja浓度采用1/2IC50,即4.6μmol/L。3.倒置显微镜下观察Me-Ja作用后ACC-2细胞的形态学变化结果:空白对照组:ACC-2细胞贴壁生长,细胞呈梭形、多边形,异型性明显。5-Fu组和Me-Ja组及联合作用组均可见部分细胞脱落,贴壁细胞明显减少。Me-Ja+5-Fu组脱落细胞更多,贴壁细胞数目较单药作用组更少。4.CCK-8法检测各组ACC-2细胞增殖抑制率结果:5-Fu组为44.22%,Me-Ja组为44.92%,Me-Ja+5-Fu组为49.30%。5-Fu与Me-Ja单独作用组之间相比,P>0.05,联合作用组与单药作用组相比P<0.05,说明5-Fu与Me-Ja单独作用对ACC-2细胞的增值抑制率无明显差别,联合用药效果优于单独用药。5.透射电镜下观察各组ACC-2细胞超微结构结果:空白对照组ACC-2细胞幼稚,分化程度低,增殖力强,属恶性肿瘤细胞的典型特征。5-Fu组和Me-Ja组及联合作用组均可见到部分细胞表面微绒毛消失,细胞之间连接变少甚至消失,部分细胞呈现凋亡改变,联合作用组尤其明显。6.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ACC-2细胞周期分布结果:空白对照组:ACC-2细胞有40.8%处于G1期,有24.6%处于S期;5-Fu组:有55.9%的细胞处于G1期;17.2%的细胞处于S期;细胞阻滞于G1期;Me-Ja组:62.1%的细胞处于G1期,17.3%的细胞处于S期,细胞也阻滞于G1期;亚二倍体峰出现,说明部分细胞出现凋亡。Me-Ja+5-Fu组:61.2%的细胞处于G1期,仅7.1%的细胞处于S期,细胞G1期阻滞效果更明显,典型凋亡亚二倍体峰可见,更多细胞出现凋亡。7. RT-PCR法检测各组ACC-2细胞Bcl-2和Bax mRNA表达结果:Me-Ja、5-Fu和Me-Ja+5-Fu分别作用48h后,ACC-2细胞内Bcl-2mRNA的表达水平相对空白对照组均明显下降(P<0.05),而Bax mRNA的表达水平相对空白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8.免疫细胞化学SP法检测Bcl-2和Bax蛋白结果:Me-Ja、5-Fu和Me-Ja+5-Fu分别作用48h后,各实验组ACC-2细胞内Bcl-2蛋白在胞浆中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Bax蛋白的表达水平较对照组也明显增加(P<0.05)。结论:茉莉酸甲酯明显抑制人涎腺腺样囊性癌ACC-2细胞的增殖,细胞周期发生阻滞,促进细胞凋亡,具有抗腺样囊性癌ACC-2细胞作用;茉莉酸甲酯可能通过下调Bcl-2mRNA和蛋白的表达,上调Bax mRNA和蛋白的表达,进而下调Bcl-2/Bax比率,达到诱导ACC-2细胞发生凋亡作用的。

岳万远[9](2013)在《醋酸棉酚对人腺样囊性癌ACC-M细胞E-cadherin、p16基因甲基化及mRNA表达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观察体外应用醋酸棉酚(GAA)对人腺样囊性癌ACC-M细胞生长的影响;2、检测GAA对人腺样囊性癌ACC-M细胞相关抑癌基因甲基化水平的影响;3、检测GAA对人腺样囊性癌ACC-M细胞相关抑癌基因的mRNA表达的影响,为通过改变抑癌基因的甲基化状态治疗肿瘤提供实验和理论依据。方法1、常规培养人腺样囊性癌ACC-M细胞,用GAA处理细胞,显微镜下观察处理前后腺样囊性癌细胞ACC-M的形态学改变;2、通过MTT法检测不同浓度的GAA对人腺样囊性癌ACC-M细胞生长的影响,并计算GAA作用的IC50值;3、通过甲基化特异性PCR (MS-PCR)方法检测人腺样囊性癌ACC-M细胞在GAA作用48h、72h后相关抑癌基因甲基化状态的改变情况;4、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 (RT-PCR)方法检测人腺样囊性癌ACC-M细胞在GAA作用24h、48h、72h后相关抑癌基因mRNA的表达变化。结果1、MTT法检测显示,GAA作用24h-72h后,药物对人腺样囊性癌ACC-M细胞生长产生抑制作用,在一定剂量范围内具有浓度及时间依赖性。测得24h、48h、72h的IC5o值分别为45.36μmol/L、18.92μmo1/L、9.27μmo1/L;2、MS-PCR检测显示,人腺样囊性癌ACC-M细胞内存在E-cadherin、p16基因的高甲基化。以终浓度19μmol/L、10μmol/L的GAA分别作用于人腺样囊性癌ACC-M细胞48h、72h, GAA对人腺样囊性癌ACC-M细胞的E-cadherin、p16基因启动子区CpG岛的高甲基化状态产生部分逆转作用;3、RT-PCR检测显示,45μmol/L、19μmol/L、10μmol/L的GAA分别作用24h、48h、72h后,与对照组相比较,E-cadherin、 p16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升高(P<0.05)。结论1、GAA能抑制人腺样囊性癌ACC-M细胞的生长,在一定的范围内,GAA对人腺样囊性癌ACC-M细胞的抑制性具有浓度及时间的依赖性;2、人腺样囊性癌ACC-M细胞系中存在E-cadherin、p16基因启动子区CpG岛的高甲基化,且一定浓度的GAA能够使人腺样囊性癌ACC-M细胞系E-cadherin、p16基因启动子区CpG岛的甲基化程度降低;3、一定浓度的GAA能够使人腺样囊性癌ACC-M细胞系E-cadherin、p16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增高,并在一定范围内与GAA的浓度及作用时间呈正相关。

曲静[10](2013)在《抑制Notch1、4受体基因的表达对涎腺腺样囊性癌细胞增殖、侵袭以及迁移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涎腺腺样囊性癌(salivary adenoid cystic carcinoma,SACC),是头颈部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具有嗜神经侵袭和远处转移两大生物学特点,术后易复发。众多的研究表明,Notch信号通路与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关。本课题组前期实验发现,Notch信号通路中的受体基因Notch1、4在涎腺腺样囊性癌高转移细胞株SACC-M中表达明显高于低转移细胞株SACC-2。本研究以Notch1、4为研究对象,研究其与涎腺腺样囊性癌细胞增殖、侵袭及迁移的关系。研究分为两个部分,分述如下:一、用siRNA技术研究Notch1、4基因对涎腺腺样囊性癌细胞功能的影响目的:验证Notch1、4受体基因与涎腺腺样囊性癌细胞增殖、侵袭以及迁移的关系。方法:根据Notch1、4的序列设计合成siRNA,转染SACC-M细胞,应用Real-time PCR技术,研究其Notch1、4的表达变化;用CCK8法研究Notch1、4表达被抑制后SACC-M细胞增殖能力的变化;采用侵袭小室法研究Notch1、4表达被抑制后SACC-M细胞侵袭迁移能力的改变。结果:Real-time PCR检测结果显示Notch1、4的表达下降;CCK8法研究发现转染72h后,转染siRNA的SACC-M细胞增殖能力弱于阴性对照组;侵袭小室法研究结果表明,Notch1、4表达下降后,SACC-M细胞的侵袭、迁移能力也随之下降。结论:Notch1、4对SACC-M的增殖、侵袭以及迁移能力有影响。二、Notch1、4基因shRNA重组腺病毒载体的构建目的:构建重组腺病毒载体。方法:根据文献选取的Notch1、4的siRNA序列,设计合成带有HindⅢ、XhoⅠ酶切位点的shRNA片段;穿梭载体pRNAT-H1.1/Adeno行HindⅢ、XhoⅠ双酶切后与shRNA片段连接,转化E.coliDH5α,鉴定正确的质粒命名为pRNAT-H1.1-Notch1-1、pRNAT-H1.1-Notch1-2、pRNAT-H1.1-Notch4-1和pRNAT-H1.1-Notch4-2;用Pme I酶切线性化重组穿梭质粒,转化Bj5183进行同源重组,Pac I酶切鉴定获重组腺病毒载体pAd-Notch1-1、pAd-Notch1-2、pAd-Notch4-1、pAd-Notch4-2;将pAd-Notch1-1、pAd-Notch1-2、pAd-Notch4-1、pAd-Notch4-2PacI酶切线性化后按脂质体法转染AD-293进行包装;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GFP的表达,待贴壁细胞变圆脱落后,收集培养液上清及细胞,获取第一代病毒液,并扩增至第五代。病毒感染SACC-M后,用Real-time PCR验证干扰效果。结果:Real-time PCR检测针对Notch1基因的shRNA重组腺病毒载体干扰效果达到50%以上;针对Notch4基因的shRNA重组腺病毒载体干扰效果不佳。结论:成功构建了针对Notch1基因shRNA重组腺病毒载体,干扰效果较理想;针对Notch4基因的shRNA腺病毒载体构建成功,但干扰效果尚不理想。

二、涎腺腺样囊性癌细胞对抗癌药物敏感性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涎腺腺样囊性癌细胞对抗癌药物敏感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GCS参与调控维拉帕米逆转胃癌化疗多药耐药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中文论文
    英文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前言
    第一部分 胃癌细胞hMDR1/P-gp表达水平与维拉帕米逆转化疗耐药能力相关性研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细胞株
        2.1.2 引物
        2.1.3 主要仪器与耗材
        2.1.4 主要试剂耗材与药物
        2.1.4.1 试剂耗材
        2.1.4.2 药物
        2.1.5 主要试剂配制方法
        2.2. 方法
        2.2.1 细胞培养
        2.2.2 检测方法
        2.2.2.1 RNA提取与RT-PCR
        2.2.2.2 实时荧光定量PCR
        2.2.2.3 CCK-8法检测胃癌细胞VER逆转抗癌药物耐药能力效率指数(IC_(50)值)
        2.2.2.4 Western印迹分析
        3. 统计学分析
        4. 结果
        4.1 维拉帕米对3种胃癌细胞系(SGC-7901、BGC-823和AGS)3种化疗药物(5-Fu、ADM、DDP)逆转耐药能力判定
        4.2 胃癌细胞株中hMDR1/P-gp基因对相对表达水平
        4.3 hMDR1/P-gp表达水平与维拉帕米逆转胃癌细胞化疗耐药能力相关性
        5. 讨论
        6. 结论
    第二部分 构建胃癌耐药细胞株并验证其耐药效率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细胞株
        2.1.2 主要仪器与耗材
        2.1.3 主要试剂耗材与药物
        2.1.3.1 试剂耗材
        2.1.3.2 药物
        2.2. 方法
        2.2.1 建立胃癌5-Fu耐药细胞株SGC-7901/5-Fu
        2.2.2 耐药细胞株SGC-7901/5-Fu稳定性测定
        2.2.3 细胞培养
        2.2.4 实时荧光定量PCR
        2.2.5 CCK-8法检测胃癌细胞VER逆转抗癌药物耐药能力效率指数(IC_(50)值)
        2.2.6 Western印迹分析
        3. 统计学分析
        4. 结果
        4.1 胃癌耐药细胞株SGC-7901/5-Fu稳定性检测药物
        4.2 胃癌耐药细胞株SGC-7901/ADM耐药性检测
        4.3 胃癌耐药细胞株对3种抗癌药物(5-Fu、ADM、DDP)药物敏感性检测
        4.4 胃癌耐药细胞株hMDR1/P-gp的相对表达水平
        4.5 维拉帕米对胃癌耐药细胞株对3种抗癌药物(5-Fu、ADM、DDP)逆转耐药能力判定
        5. 讨论
        6. 结论
    第三部分 介导维拉帕米逆转胃癌细胞化疗耐药能力差异基因的筛选、确证及机制研究
        1. 引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材料
        2.1.1 细胞株
        2.1.2 引物
        2.1.3 主要仪器与耗材
        2.1.4 主要试剂耗材与药物
        2.1.4.1 试剂耗材
        2.1.4.2 药物
        2.1.4.3 主要抗体
        2.1.4.4 菌株与质粒
        2.2. 方法
        2.2.1 细胞培养
        2.2.2 质粒抽提
        2.2.3 质粒DNA转染
        2.2.4 siRNA转染
        2.2.5 实时荧光定量PCR
        2.2.6 Western印迹分析
        2.2.7 Annexin V-FTC/PI双染细胞凋亡检测
        2.2.8 介导维拉帕米逆转胃癌细胞化疗耐药能力差异基因的筛选
        3. 统计学分析
        4. 结果
        4.1 胃癌耐药差异基因的筛选
        4.2 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候选基因在胃癌细胞中的表达
        4.3 Western blot法检测候选蛋白在胃癌细胞中的表达
        4.4 胃癌SGC-7901细胞和SGC-7901/5-Fu细胞GCS基因表达沉默和过表达验证
        4.5 改变GCS基因表达水平,VER逆转ADM化疗耐药能力变化
        4.6 改变GCS基因表达水平,对VER干预后的胃癌细胞凋亡水平影响
        4.7 改变GCS基因表达水平,凋亡信号通路蛋白Bcl-2变化
        4.8 改变GCS基因表达水平,凋亡信号通路蛋白ERK变化
        5. 讨论
        6. 结论
    第四部分 临床研究P-gp、GCS蛋白在胃癌病例组织样本中的表达
        1. 引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胃癌组织标本
        2.2 主要试剂
        2.3 临床资料分类
        2.3.1 纳入标准
        2.3.2 排除标准
        2.3.3 剔除标准
        2.4 VER联合TACE治疗方式
        2.5 疗效评价
        2.5.1 肿瘤病灶的变化
        2.5.2 临床收益判断
        2.6 免疫组化
        3. 统计学分析
        4. 结果
        4.1 肿瘤原发病灶治疗疗效评价
        4.2 生存期评价
        4.3 免疫组化法检测P-gp蛋白在胃癌临床标本中的表达情况
        4.4 免疫组化法检测GCS蛋白在胃癌临床标本中的表达情况
        5. 讨论
        6. 结论
    讨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图表索引
    综述 肿瘤多药耐药机制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含待发表)学术论文
附英文论文
    ABSTRACT
    Abbreviation List (Abbreviation)
    PREFACE
    Chapter 1.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expression level of P-gp and the reversal ofVER's resistance to chemotherapy in gastric carcinoma cells
        1.Introduction
        2. Materials and Methods
        2.1 material
        2.1.1 cell line
        2.1.2 primer
        2.1.3 Main instruments and consumables
        2.1.4 Main reagents, consumables and drugs
        2.1.4.1 Reagent consumables
        2.1.4.2 Medicine
        2.1.5 Preparation method of main reagents
        2.2. Method
        2.2.1 Cell culture
        2.2.2 Test Method
        2.2.2.1 RNA extraction and RT-PCR
        2.2.2.2 Real time fluorescent quantitative PCR
        2.2.2.3 CCK-8 method was used to detect the efficiency index (IC50 value) of VER reversing chemotherapy drug resistance of gastric cancer cells
        2.2.2.4 Western blot analysis
        3. Statistical analysis
        4. Results
        4.1 The ability of verapamil to reverse drug resistance of SGC-7901, BGC-823 and AGS cells to 5-FU, ADM and DDP
        4.2 Relative expression level of hMDR1/P-gp gene in gastric cancer cell lines
        4.3 Relationship between hMDR1/P-gp expression and VER+ADM resistance(Relative IC_(50))
        5. Discuss
        6. Conclusion
    Chapter2 Construct gastric cancer drug-resistant cell line and verify its drug-resistant efficiency
        1.Introduction
        2. Materials and Methods
        2.1 Material
        2.1.1 cell line
        2.1.2 Main instruments and consumables
        2.1.3 Main reagents, consumables and drugs
        2.1.3.1 Reagent consumables
        2.1.3.2 Medicine
        2.2. Method
        2.2.1 Establishment of gastric cancer 5-Fu resistant cell line SGC-7901/5-Fu
        2.2.2 Stability of drug resistant cell line SGC-7901/5-Fu
        2.2.3 Cell culture
        2.2.4 Real time fluorescent quantitative PCR
        2.2.5 CCK-8 method was used to detect the efficiency index (IC_(50) value) of verapamil reversing chemotherapy drug resistance
        2.2.6 Western blot
        3. Statistical analysis
        4. Results
        4.1 Stability of drug resistant gastric cancer cell line SGC-7901/5-Fu
        4.2 Detection of drug resistance in gastric cancer cell line SGC-7901/ADM
        4.3 Detection of drug sensitivity of gastric cancer cell lines to three chemotherapeutic drugs (5-FIJ, ADM, DDP)
        4.4 Relative expression level of drug resistant gastric cancer cell line hMDR1/P-gp
        4.5 The ability of verapamil to reverse drug resistance of gastric cancer cell lines SGC-7901/5-Fu and SGC-7901/ADM to three chemotherapeutic drugs (5-FU,ADM and DDP)
        5. Discuss
        6. Conclusion
    Chapter3 Screening,confirmation and mechanism study of differential genes mediated by VER in the reversal of chemotherapy resistance of gastric carcinoma cells
        1 .Introduction
        2. Materials and Methods
        2.1 Material
        2.1.1 Cell line
        2.1.2 Primer
        2.1.3 Main instruments and consumables
        2.1.4 Main reagents, consumables and drugs
        2.1.4.1 Reagent consumables
        2.1.4.2 Medicine
        2.1.4.3 Major antibodies
        2.1.4.4 Strains and plasmids
        2.2 Method
        2.2.1 Cell culture
        2.2.2 Plasmid Extraction
        2.2.3 plasmid DNA transfection
        2.2.4 siRNA transfection
        2.2.5 qRT-PCR
        2.2.6 Western blot
        2.2.7 Detection of apoptosis by annexin V-FITC / PI double staining
        2.2.8 Screening of 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 mediated by verapamil in reversing cell chemo resistance gastric cancer
        3. Statistical analysis
        4. Results
        4.1 Screening of drug resistance genes in gastric cancer
        4.2 Detection of candidate gene expression in GC ceils by qRT-PCR
        4.3 Western blot was used to detect the expression of candidate proteins in gastric cancer cells
        4.4 Verification of GCS gene silencing and overexpression in SGC-7901 cells and SGC-7901/5-Fu cells
        4.5 Change the expression level of GCS gene and the change in the ability of VER to reverse ADM chemotherapy resistance
        4.6 Changing the expression level of GCS gene affected the apoptosis level of gastric cancer cells after VER intervention
        4.7 Change the expression of GCS gene and Bcl-2
        4.8 Change the expression of GCS gene and pERK
        5. Discuss
        6. Conclusion
    Chapter4 Clinical study on the expression of P-gp and GCS in tissue samples of gastric cancer cases
        1. Introduction
        2. Materials and Methods
        2.1 Tissue samples of gastric cancer
        2.2 Main reagents
        2.3 classification of clinical data
        2.3.1 Inclusion criteria
        2.3.2 Exclusion criteria
        2.3.3 Exclusion criteria
        2.4 VER Combined TACE treatment
        2.5 Efficacy evaluation
        2.5.1 Changes of tumor focus
        2.5.2 Clinical benefit judgment
        2.5.2.1 Survival evaluation
        2.6 Immunohistochemical
        3. Statistical analysis
        4. Results
        4.1 Evaluation of therapeutic effect of primary tumor
        4.2 The PFS and OS
        4.3 The expression of P-gp protein in clinical specimens of gastric cancer was detected by immunohistochemistry
        4.4 The expression of GCs protein in clinical specimens of gastric cancer was detected by immunohistochemistry
        5. Discussion
        6. Conclusion
    Discussion and Outlook
    Reference
    Attached The Chart Index
    REVIEW Research status and progress of multi drug resistance mechanism incancer
        Reference
    Acknowledgement
    Academic papers published (including to be published)during academic degree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自主神经促进涎腺腺样囊性癌嗜神经侵袭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文献回顾
第一部分 交感神经促进涎腺腺样囊性癌嗜神经侵袭及其机制研究
    实验一 交感神经、β2肾上腺素能受体和去甲肾上腺素在人涎腺腺样囊性癌组织的分布及与嗜神经侵袭的相关性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实验二 去甲肾上腺素通过β2肾上腺素能受体促进人涎腺腺样囊性癌细胞系迁移和体外嗜神经侵袭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实验三 去甲肾上腺素通过β2肾上腺素能受体诱导人涎腺腺样囊性癌细胞系上皮间质转化和上调MMP表达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二部分 副交感神经促进涎腺腺样囊性癌嗜神经侵袭及其机制研究
    实验一 副交感神经、M3毒蕈碱受体和乙酰胆碱在人涎腺腺样囊性癌组织的分布及与嗜神经侵袭的相关性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实验二 乙酰胆碱通过M3毒蕈碱受体促进人涎腺腺样囊性癌细胞系增殖、迁移、侵袭和体外嗜神经侵袭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实验三 阻断M3毒蕈碱受体抑制人涎腺腺样囊性癌细胞系裸鼠体内嗜神经侵袭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实验四 乙酰胆碱通过M3毒蕈碱受体诱导人涎腺腺样囊性癌细胞系上皮间质转化和上调MMP表达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实验五 乙酰胆碱通过M3毒蕈碱受体激活p-ERK/p-GSK3β信号通路诱导人涎腺腺样囊性癌细胞系上皮间质转化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致谢

(3)吲哚乙酸/辣根过氧化物酶对人涎腺腺样囊性癌发生发展作用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缩略词)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IAA/HRP对腺样囊性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6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IAA/HRP对裸鼠腺样囊性癌细胞移植瘤生长抑制作用的实验研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6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课题展望
综述
    一、SURVIVIN在腺性囊性癌研究中的进展
    二:MYB-NFIB融合基因在腺样囊性癌研究中的进展
    三、MMP-2、MMP-9 在腺样囊性癌研究中的进展
    四、NF-ΚB在腺样囊性癌研究中的进展
    五、总结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p53基因表达下调调控涎腺腺样囊性癌细胞SACC-83发生上皮间质样转化(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回顾
第一部分P53基因RNA干扰SHRNA片段的构建与筛选
    实验一:P53基因SHRNA片段的构建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实验二:P53SHRNA转染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实验三:REAL TIME-PCR验证SHRNA转染效率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实验四:WESTERN BLOT筛选P53RNA最佳干扰片段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RNA干扰降低P53表达诱导SACC-83细胞发生上皮间质样转化的实验研究
    实验一:WESTERN BLOT检测SACC-83细胞中上皮间质转化标志物变化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实验二: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上皮标志物E-CADHERIN以及癌干细胞表面标志物CD44的表达细胞数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讨论
第三部分体外研究EMT样SACC-83细胞嗜神经侵袭能力
    实验一MTT方法检测EMT样SACC-83细胞活力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实验二 流式细胞术检测EMT样SACC-83细胞的细胞周期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实验三ANNEXIN V-FITC & PI凋亡检测试剂盒检测细胞早期凋亡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实验四P53基因表达降低诱导SACC-83细胞产生EMT样转化对SACC-83细胞体外嗜神经迁移能力的影响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实验五P53基因表达降低诱导SACC-83细胞产生EMT样转化对SACC-83细胞体外嗜神经侵袭能力的影响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个人 简历和研究成果
致谢

(5)莱菔硫烷抑制人腺样囊性癌裸鼠移植瘤的体内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头颈癌裸鼠移植瘤模型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浙江省肿瘤医院科研发展历程(论文提纲范文)

1 大肠癌研究建细胞系填补国内空白
2 建卵巢癌模型提供研究转移理想工具
3 胃癌基础与临床研究达国内外先进水平
4 肺癌早期诊断和个性化治疗起示范作用
5 头颈部恶性肿瘤转化型研究不断推进
6 乳腺癌个体化治疗迈入分子靶向时代
7 食管癌研究推陈出新前景辉煌

(7)涎腺腺样囊性癌中相关抑癌基因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p16
2 凋亡相关蛋白激酶
3 上皮钙黏素
4 钙黏着蛋白13
5 Ras相关区域家族1A基因
6 与张力蛋白同源的在第10号染色体有缺失的磷酸酯酶
7 p21,p27,p53
8 结语

(8)茉莉酸甲酯对人涎腺腺样囊性癌细胞生长抑制作用及其机制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中英文缩写词对照表
引言
第一部分:茉莉酸甲酯对人涎腺腺样囊性癌ACC-2细胞抑制作用的研究
    材料和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茉莉酸甲酯对ACC-2细胞株生长抑制作用相关机制的研究
    前言
    材料和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9)醋酸棉酚对人腺样囊性癌ACC-M细胞E-cadherin、p16基因甲基化及mRNA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词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 实验材料
    (一) 细胞株
    (二) 实验药物
    (三) 主要试剂
    (四) 主要实验仪器
    (五) 主要溶液配制
    (六) 软件
二 实验方法
    (一) 细胞培养
    (二) 四唑盐比色(MTT法)检测GAA对人腺样囊性癌ACC-M细胞生长的影响
        1、MTT原理
        2、MTT实验步骤
    (三) 甲基化特异性PCR(MS-PCR)检测GAA对人腺样囊性癌ACC-M细胞相关抑癌基因甲基化水平的变化
        1、MS-PCR的原理
        2、细胞模型构建
        3、基因组的提取
        4、基因组定量
        5、基因组的修饰、纯化回收及DNA的脱硫沉淀
        6、引物设计
        7、PCR扩增
        8、电泳
    (四) 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GAA处理后的人腺样囊性癌ACC-M细胞E-cadherin、p16基因mRNA表达的变化
        1、实时荧光定量Real-time RT-PCR的原理
        2、细胞模型构建
        3、RNA提取
        4、反转录反应第一链cDNA合成
        5、引物设计
        6、RT-PCR扩增
    (五) 数据统计学分析
三 实验结果
    (一) MTT检测GAA对腺样囊性癌ACC-M细胞生长的影响
    (二) MS-PCR检测GAA对人腺样囊性癌ACC-M细胞抑癌基因甲基化水平的影响结果
        1、人腺样囊性癌ACC-M细胞甲基化基因的筛选结果
        2、人腺样囊性癌ACC-M细胞经GAA处理前后E-cadherin、p16基因甲基化水平变化情况
    (三) 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GAA对人腺样囊性癌ACC-M细胞E-cadherin、p16基因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
        1、E-cadherin基因mRNA表达水平变化
        2、p16基因mRNA表达水平变化
四 讨论
五 问题与展望
六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涎腺腺样囊性癌中相关抑癌基因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致谢

(10)抑制Notch1、4受体基因的表达对涎腺腺样囊性癌细胞增殖、侵袭以及迁移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及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利用 siRNA 技术研究 Notch1、4 基因对涎腺腺样囊性癌细胞功能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Notch1、4 基因 shRNA 重组腺病毒载体的构建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涎腺腺样囊性癌细胞对抗癌药物敏感性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GCS参与调控维拉帕米逆转胃癌化疗多药耐药的作用研究[D]. 王旭. 山东大学, 2021(10)
  • [2]自主神经促进涎腺腺样囊性癌嗜神经侵袭及其机制研究[D]. 马超.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 2019(06)
  • [3]吲哚乙酸/辣根过氧化物酶对人涎腺腺样囊性癌发生发展作用的实验研究[D]. 高宁. 郑州大学, 2017(07)
  • [4]p53基因表达下调调控涎腺腺样囊性癌细胞SACC-83发生上皮间质样转化[D]. 杨向明. 第四军医大学, 2014(08)
  • [5]莱菔硫烷抑制人腺样囊性癌裸鼠移植瘤的体内实验研究[D]. 刘吉伦. 河北医科大学, 2014(09)
  • [6]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浙江省肿瘤医院科研发展历程[J]. 许沈华,毛伟敏,葛明华,高永良,凌志强,林能明,高赟. 中国肿瘤, 2013(12)
  • [7]涎腺腺样囊性癌中相关抑癌基因的研究进展[J]. 岳万远,吴勇. 医学综述, 2013(18)
  • [8]茉莉酸甲酯对人涎腺腺样囊性癌细胞生长抑制作用及其机制的实验研究[D]. 赵海东. 郑州大学, 2013(04)
  • [9]醋酸棉酚对人腺样囊性癌ACC-M细胞E-cadherin、p16基因甲基化及mRNA表达的影响[D]. 岳万远. 昆明医科大学, 2013(02)
  • [10]抑制Notch1、4受体基因的表达对涎腺腺样囊性癌细胞增殖、侵袭以及迁移的影响[D]. 曲静. 福建医科大学, 2013(01)

标签:;  ;  ;  ;  ;  

唾液腺腺样囊性癌细胞对抗癌药物敏感性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