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筛选方法研究进展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筛选方法研究进展

一、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筛检方法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刘少颖,黄希汇,金铨[1](2021)在《钱塘江杭州段野生鲫鱼内分泌干扰风险研究》文中提出目的了解钱塘江杭州段野生鲫鱼体中内分泌干扰效应,探讨该水生生态系统的内分泌干扰生态风险。方法以钱塘江杭州段为调查对象,设置6个采样区域,包括千岛湖、桐庐窄溪、中埠、富阳大桥、三江口和九堡,每个区域捕捉野生雄性鲫鱼,称体质量、量体长,采取野生雄性鲫鱼尾静脉采血后,并进行解剖,把肝脏和性腺(精巢)解剖分离出来,称重。取出血清,进行卵黄蛋白原(VTG)、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测定。结果钱塘江杭州段各采样点野生雄性鲫鱼肝胰腺数值(HSI)为1.57%~2.17%,性腺指数(GSI)为2.05%~3.19%,卵黄蛋白原(VTG)水平为4 716 ng/ml~5 190 ng/ml,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为15.1 U/mg prot~18.7 U/mg prot,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为16.1 U/mg prot~21.6 U/mg prot。GSI、HSI、VTG、SOD和CAT与对照点相比较存在一定差异,但是差异不显着。结论钱塘江杭州段水生生态系统内分泌干扰风险较低,有关其生态风险评估可进一步结合其他模型进行深入研究。

吴文娟[2](2020)在《长链非编码RNA在宫颈癌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与目的:宫颈癌(cervical cancer)是最常见的女性癌症之一,尤其是在欠发达国家,发病率和死亡率仍居高不下且五年生存率低,严重影响妇女的健康。由于早期发现不及时、晚期转移、复发和化疗耐药等因素导致宫颈癌患者死亡率仍较高。因此,寻找宫颈癌的防治措施,研究有效的宫颈癌治疗靶标和可靠的诊断生物标志物非常重要,可为宫颈癌的预防、诊断和个性化治疗提供依据。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 RNA)调控着重要的生命过程,并与人类的重大疾病密切相关,其发现可能为解决宫颈癌的有效防治带来希望。同时宫颈癌是一种多因素引起的恶性肿瘤,是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已有证据表明,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nvironmental endocrine disruptingchemicals,EEDs)具有较强的致癌促癌作用,大量文献已证实卵巢癌、乳腺癌、子宫肌瘤等妇科肿瘤的发生与其密切相关,而长链非编码RNA在其中可能起到重要的调控作用。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持续暴露已成为具有我国特色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探讨其健康危害效应可为重大环境污染的健康危害识别及疾病发病机制提供科学依据。因此,本研究首先基于癌症基因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大数据库,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结合宫颈癌新发病例组织样本差异表达水平分析,筛选宫颈癌关键lnc RNA生物标志。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MEG3和RASA4CP进行后续的功能和机制研究。通过细胞和动物实验,探索MEG3和RASA4CP对宫颈癌细胞生物学功能及成瘤过程的影响,同时检测其相关的信号通路的影响,探讨MEG3和RASA4CP在宫颈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分子作用机制。最后,进一步探讨了MEG3在环境内分泌激素4-壬基酚(4-Nonyl Phenol,4-NP)参与宫颈癌进展过程中的作用及机制。本研究将为进一步阐明宫颈癌的发病机理、发现环境-疾病生物标志的可能性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1.对肿瘤基因组图谱数据库宫颈癌患者RNA测序数据进行分析,按照FIGO临床进展分期进行分组,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描绘TCGA大样本宫颈癌人群相关lnc RNA差异表达谱,进一步通过基因功能GO富集、KEGG信号通路分析以及lnc RNA-m RNA共表达网络分析宫颈癌差异lnc RNA的潜在功能,并应用ce RNA理论构建lnc RNA-mi RNA-m RNA共表达网络。结合宫颈癌患者临床特征,运用COX多因素分析预后,最后研究选取关键lnc RNA并应用q RT-PCR技术在新发病宫颈癌患者癌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进行检测。2.通过综合分析TCGA数据库及宫颈癌人群lnc RNA表达,选取与宫颈癌密切相关的MGE3作为后续研究的目标基因。对MEG3在宫颈癌细胞株中表达水平进行检测,构建目标MEG3过表达慢病毒转染宫颈癌Hela细胞株和Siha细胞株,筛选得到稳转细胞株后,采用CCK-8技术、流式细胞技术、细胞划痕实验和Transwell侵袭实验研究MEG3的增殖、凋亡、周期、迁移及侵袭等生物学过程中所发挥的生物学功能。同时,选取MEG3过表达Hela细胞株,应用Western Blot技术、裸鼠荷瘤技术和免疫组化等技术,结合体内外实验来探讨MEG3在宫颈癌发生发展及成瘤过程中的分子作用机制。3.通过综合分析TCGA数据库及宫颈癌人群lnc RNA表达谱,选取与宫颈癌密切相关的RASA4CP作为另一个后续研究的目标基因。对RASA4CP宫颈癌细胞株中表达水平进行检测,应用RNA原位杂交技术检测RASA4CP的亚细胞定位。构建RASA4CP过表达慢病毒转染宫颈癌Hela细胞株,筛选得到稳转细胞株后,采用CCK-8技术、流式细胞技术研究RASA4CP在宫颈癌细胞增殖、凋亡和周期中所发挥的生物学功能。同时,选取RASA4CP过表达Hela细胞株,应用Western Blot技术、裸鼠荷瘤技术和免疫组织化学等技术,结合体内外实验来探讨RASA4CP在宫颈癌发生发展及成瘤过程中的分子作用机制。4.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串联检测宫颈癌人群4-壬基酚内暴露水平。在前期MEG3研究的基础上,我们选取MEG3过表达Hela细胞株和阴性对照细胞株进行低剂量的4-壬基酚染毒,运用CCK-8增殖实验确定4-壬基酚对宫颈癌细胞的剂量-效应关系,流式细胞术检测4-壬基酚对宫颈癌细胞凋亡的影响。应用q RT-PCR技术检测染毒后MEG3的表达变化水平。CCK-8技术、流式细胞术分析4-壬基酚染毒后MEG3对增殖和凋亡的生物学功能的影响。同时,应用Western Blot技术探讨MEG3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参与4-壬基酚染毒促宫颈癌进展过程中的分子作用机制。研究结果:1.宫颈癌相关lnc RNA筛选及分析通过对TCGA数据库大样本宫颈癌人群测序数据的深入分析,筛选出51个宫颈癌差异表达的lnc RNAs。根据ce RNA理论,进一步构建了宫颈癌lnc RNA-mi RNA-m RNA的ce RNA网络,发现有42个关键lnc RNA在宫颈癌中可能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对临床特征和预后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进一步揭示了其中有18个lnc RNA和宫颈癌的临床进展密切相关,2个lnc RNA(RASA4CP和ILF3-AS1)与宫颈癌的预后密切相关。在宫颈癌人群样本中对TCGA数据分析结果进行验证,结果显示TCGA数据分析结果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最终筛选出9个lnc RNA(EMX20S,MEG3、DDX12P、SYS1-DBNDD2、LINC00341、MIR9-3HG、LINC00663、RASA4CP和ILF3-AS1)和宫颈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TCGA数据筛选出的关键lnc RNA具有作为宫颈癌生物标志的潜能并可进一步深入研究。2.LncRNA-MEG3在宫颈癌中的生物学功能及机制研究相对于正常宫颈上皮细胞H8细胞,宫颈癌Hela、Siha细胞株中MEG3的表达量分别下调22.46和7.87倍;在60对宫颈癌人群中,相对于癌旁组织,癌组织中MEG3表达量下调23.00倍。CCK8增殖实验结果显示:与阴性对照组相比,Hela和Siha细胞MEG3过表达组细胞增殖能力明显下降(P<0.05)。细胞凋亡结果显示:与阴性对照组相比,Hela和siha细胞MEG3过表达组的凋亡水平呈现显着增高(P<0.05)。细胞周期实验结果显示:与阴性对照组相比,Hela细胞MEG3过表达组的细胞周期G1期发生阻滞(P<0.05);Siha细胞MEG3过表达组的细胞周期S期发生阻滞(P<0.05)。划痕实验结果显示:与阴性对照组相比,Hela细胞MEG3过表达组的迁移能力呈现显着降低(P<0.05)。Transwell侵袭实验结果显示:与阴性对照组相比,Hela细胞MEG3过表达组的侵袭能力呈现显着降低(P<0.05)。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与阴性对照组相比,Hela和Siha细胞MEG3过表达组的PI3K、p-AKT、m TOR、BCL-2、elf4e、cylin D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21、Bax、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增强。裸鼠荷瘤实验结果显示:与阴性对照组相比,慢病毒MEG3过表达组平均瘤重及瘤体积显着下降(p<0.05)。瘤组织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与阴性对照组相比,MEG3过表达组p-AKT、m TOR、PI3K和BCL-2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降低。瘤组织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与阴性对照组相比,MEG3过表达可抑制BCL-2和p-m TOR的表达水平,增强p-AKT的表达水平。3.LncRNA–RASA4CP在宫颈癌中的生物学功能及机制研究相对于正常宫颈上皮细胞H8细胞,宫颈癌Hela、Siha细胞株中RASA4CP的表达量分别下调29.51和1.12倍;在60对宫颈癌人群中,相对于癌旁组织,癌组织中RASA4CP的表达量下调15.00倍。RNA原位杂交结果显示RASA4CP主要分布在在宫颈癌Hela细胞质内中。CCK-8增殖实验结果显示:与阴性对照组相比,RASA4CP过表达组的增殖能力呈现下降趋势(P<0.05)。细胞凋亡结果显示:与阴性对照组相比,RASA4CP过表达组的凋亡水平呈现显着增高(P<0.05)。细胞周期实验结果显示:与阴性对照组相比,RASA4CP过表达组的细胞周期G2期发生阻滞(P<0.05)。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与阴性对照组相比,RASA4CP过表达组的p-AKT、p-ERK、BCL-2、caspase-3和NF-k B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P38、p-JNK、Bax和caspase3的蛋白表达水平显着增高。裸鼠荷瘤实验结果显示:与阴性对照组相比,慢病毒RASA4CP过表达组平均瘤重及瘤体积显着下降(p<0.05)。瘤组织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与阴性对照组相比,RASA4CP过表达组的p-AKT、p-ERK、BCL-2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P38蛋白表达水平增强。瘤组织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与阴性对照组相比,RASA4CP过表达可抑制p-AKT、p-ERK和BCL2的蛋白表达水平。4.LncRNA-MEG3在4-壬基酚促宫颈癌进展过程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4-壬基酚内暴露水平,结果显示:宫颈癌患者尿液中4-NP平均浓度22.37±16.32 ng/m L,显着高于正常对照组3.84±2.52 ng/m L(P<0.05)。CCK8结果显示:随着4-NP染毒浓度和染毒时间的增加,细胞增殖活性亦呈逐渐增加趋势,且在4-NP染毒浓度为0.1μmol/L,染毒时间为72h时,细胞的增殖率最高(p<0.05)。细胞凋亡结果显示:4-NP染毒组细胞总凋亡率(15.80±0.77)%,较未染毒组的总凋亡率(23.24±1.63)%显着降低(P<0.05)。q RT-PCR结果显示:4-NP染毒Hela细胞24、48、72h,MEG3表达水平较0h组分别显着下调2.16、3.46、8.80倍(P<0.05)。4-NP(0.1μmol/L)染毒MEG3过表达Hela细胞株72h后,CCK-8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4-NP(-)&MEG3(-)组相比,4-NP(+)&MEG3(-)组细胞OD值显着增加(P<0.05);与4-NP(-)&MEG3(+)组相比,4-NP(+)&MEG3(+)组细胞OD值明显降低(P<0.05)。细胞凋亡结果显示:4-NP(+)&MEG3(-)组细胞总凋亡率(12.64±0.56)%,较4-NP(-)&MEG3(-)组(25.43±2.87)%显着下调(P<0.05);与4-NP(-)&MEG3(+)组相比,4-NP(+)&MEG3(+)组细胞总凋亡率显着上调(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4-NP(-)&MEG3(-)]比较,4-NP可显着促进宫颈癌Hela细胞的AKT和PI3K的蛋白磷酸化水平,明显增加凋亡抑制蛋白BCL-2表达,同时降低促凋亡蛋白Bax;与4-NP(+)&MEG3(-)比较,MEG3可部分抑制4-NP染毒导致的AKT和PI3K的蛋白磷酸化水平增加,也可部分逆转4-NP染毒所致的BCL-2蛋白表达促进作用,同时上调蛋白Bax的表达。研究结论:1)通过对TCGA数据库宫颈癌患者癌及癌旁组织RNA测序结果的分析及ce RNA网络构建,发现42个差异表达的关键lnc RNA,进一步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相关分析,结合人群组织样本验证,研究发现9个lnc RNA(EMX20S,MEG3、DDX12P、SYS1-DBNDD2、LINC00341、MIR9-3HG、LINC00663、RASA4CP和ILF3-AS1)和宫颈癌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关系密切,可作为宫颈癌临床诊断和预后后续生物标志。2)MEG3在宫颈癌细胞和组织中呈现低表达。MEG3过表达可显着抑制宫颈癌Hela和Shia细胞的增殖、促进凋亡、改变细胞周期状态;同时可显着降低Hela细胞的迁移和侵袭以及抑制裸鼠成瘤,该过程可能与MEG3对PI3K-AKT信号通路的抑制作用有关。提示MEG3可能发挥类似抑癌基因的功能并在宫颈癌的进程中发挥重要调控作用。3)RASA4CP在宫颈癌患者癌组织中呈现低表达。RASA4CP过表达可显着抑制宫颈癌Hela细胞的增殖、促进凋亡,改变细胞周期的状态;同时可抑制裸鼠成瘤,该过程可能与RASA4CP对MAPK-ERK信号通路关键蛋白的抑制作用有关。本研究为首次开展RASA4CP在宫颈癌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发现RASA4CP发挥类似抑癌基因的功能并可能在宫颈癌的进程中发挥重要调控功能。4)宫颈癌患者的4-壬基酚内暴露水平显着高于对照人群。4-壬基酚具有促进宫颈癌细胞增殖的能力,且具有浓度-效应和时间-效应关系。低剂量的4-壬基酚暴露可明显诱导宫颈癌细胞中MEG3表达下调,同时低剂量的4-壬基酚暴露可降低MEG3过表达对宫颈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且可部分抑制MEG3过表达对宫颈癌细胞的促凋亡作用。通过关键蛋白的变化,发现MEG3通过调控PI3K-AKT信号通路的开放参与4-壬基酚染毒对宫颈癌细胞的作用机制,提示MEG3可能是介导4-壬基酚促进宫颈癌作用的关键lnc RNA分子。宫颈癌患者内暴露水平及MEG3在4-壬基酚促宫颈癌中的作用机制研究均为首次报道,为进一步评估MEG3及相关分子是否可作为暴露或效应生物标志提供实验依据。

虞婕[3](2019)在《双酚A及其替代物的内分泌干扰与代谢扰动效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前,大量国内外研究表明人类正频繁受到内分泌干扰物(Endocrine disrupting chemicals,EDCs)的暴露威胁。因此,双酚A(Bisphenol A,BPA)等毒性效应明确、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EDCs在世界范围内受到了管控或禁用。随着BPA的禁用,诸如双酚AF(Bisphenol AF,BPAF)、双酚F(Bisphenol F,BPF)和双酚S(Bisphenol S,BPS)等双酚类似物大量涌入市场。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这些与BPA结构相似的替代物也同样具有内分泌干扰效应。因此,为了更加高效地进行EDCs的筛选,以寻找更安全可靠的替代物,必须开发和建立更全面、更深入的毒性评价方法。本论文以BPA及其典型替代物BPAF、BPF和BPS为研究对象,一方面,以H295R细胞为体外模型,采用UPLC-MS/MS技术评价了双酚A及其典型替代物对激素合成与分泌水平的干扰效应,建立了同时测定多种激素的检测方法,为寻找更安全的双酚A替代物提供了技术支持;另一方面,以代谢敏感的HepG2细胞为体外模型,结合1H-NMR和PCR Array两种高通量技术探究了双酚A及其替代物的代谢扰动效应和可能的代谢调控机制,弥补了BPA及其替代物在代谢组学研究上的空白,利用细胞实验与非靶标的代谢组学技术进行毒性靶点的初筛也为化合物及其替代物的毒性评价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包括以下两个部分:(1)采用UPLC-MS/MS技术建立了同时测定9种类固醇激素的方法,并以H295R细胞为模型,研究BPA、BPAF、BPF和BPS暴露对胞外激素分泌水平的影响,以评价BPA及其替代物的内分泌干扰效应。结果表明:所建立的UPLC-MS/MS同时测定9种类固醇激素方法的专属性、精确度和准确度良好,各目标激素在线性范围内均线性良好(r2>0.99),且检测限和定量限均?1 ng/mL(孕酮、雄烯二酮和睾酮的定量限?0.05 ng/mL),基质效应在83.87119.46%之间,回收率均在80.03113.32%范围内。此外,对H295R细胞胞外类固醇激素水平的测定结果显示,BPA与BPF对孕酮、17α-羟基孕酮、雄烯二酮、睾酮和17β-雌二醇的干扰能力均相近,且对孕酮、17α-羟基孕酮和17β-雌二醇的干扰能力强于BPAF和BPS。此外,4种BPs在10-66 M浓度下均能显着下调雄烯二酮和睾酮水平并显着上调17β-雌二醇水平,即均有雌激素激动作用和雄激素抑制作用。通过比较各激素水平发生显着变化的浓度,发现BPA及其三种典型替代物的激素干扰能力由强到弱为:BPA、BPF>BPS>BPAF。(2)采用1H-NMR和PCR Array技术研究BPA、BPAF、BPF和BPS暴露对HepG2细胞胞外代谢产物和胞内相关代谢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从基因和代谢层面系统探究BPA及其替代物对人体健康的可能风险和毒作用分子机制。结果表明:BPA及其替代物能对715种代谢产物产生干扰,包括丙氨酸、谷氨酰胺、谷氨酸等氨基酸,乙酸、乳酸、丙酮酸等糖酵解和三羧酸循环的中间体或终产物。此外,这些差异性代谢产物与38条代谢通路的扰动相关,其中包括丙酮酸代谢和丙氨酸-天冬氨酸-谷氨酸代谢等常见的代谢通路。通过比较差异性代谢产物和受扰动代谢通路的数量,发现BPA及其三种典型替代物的代谢扰动能力由强到弱为:BPF>BPA>BPAF>BPS。通过糖代谢PCR Array分析发现,BPAF能通过上调丙酮酸激酶相关基因(PKLR)的表达水平以干扰糖代谢过程,而BPA、BPF和BPS能通过下调葡萄糖激酶相关基因(GCK)的表达水平以抑制葡萄糖感应功能发挥作用。综上,结合代谢组学和PCR Array技术探究潜在的代谢调控机制,并为未来的靶向风险评估确定潜在目标是有潜力的。

张慧珠[4](2014)在《内分泌干扰物生物检测研究进展》文中指出介绍了发光细菌法、重组基因酵母法、免疫分析法、细胞增殖法、受体结合活性法、卵黄蛋白法、酵母双杂交法等几种环境中内分泌干扰物的生物检测技术及研究进展,并提出了展望。

关小红,张静,梁丽萍,仇保华,杜鹃山[5](2012)在《典型内分泌干扰物的检测技术》文中研究表明内分泌干扰物的检测对保障环境中人和动物的安全非常必要.概述了环境中痕量内分泌干扰物的检测进展,主要的检测技术包括生物法和质谱法.生物法是判定化合物是否为内分泌干扰物及其雌激素活性大小的非常有前景的方法,该方法主要分为整体器官法、细胞法和非细胞法3类.在内分泌干扰物定量分析方面,质谱法的灵敏度和准确度都很高,但样品预处理过程对整个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影响很大,为此,又开发出了多种高效、快速的新型萃取技术.最新的检测技术将生物法和质谱法串联结合,达到同时测定雌激素活性和化合物浓度及其结构的目的.内分泌干扰物后期的研究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内分泌干扰物源头的减少、敏感群体最大暴露剂量的确定、污染区域的修复和大区域环境中内分泌干扰物的迁移转化机制等.

刘晶靓[6](2012)在《滇池鱼类典型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生物富集及毒性效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DCs)是指干扰生物体内保持自身平衡和调节发育过程中天然激素合成、分泌、运输、代谢、结合、反应或消除的外源性化学物质。这类物质的存在会干扰人类及野生动物内分泌系统,从而对机体的生殖发育、免疫系统、神经系统等多方面产生异常效应,如野生鱼类雌雄同体和雌性化现象的频发,人类睾丸癌、前列腺癌、乳腺癌、子宫癌发病率的增加等。EDCs,尤其是类固醇类和酚类EDCs,因其对环境暴露生物体正常生长发育和繁殖带来的潜在危害而成为当前科学界和公众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目前,各国均在河流和湖泊中发现了类固醇类和酚类EDCs污染,其在水体及底泥中的污染来源、分布特征和环境归宿等研究已日益完善。但是对鱼类及其它水生生物中此类物质污染特征和富集水平的研究却十分有限,EDCs较低的含量和复杂基质的干扰致使其分析检测成为了较大的挑战。因此,建立生物样品中准确、灵敏的化学分析方法已成为EDCs研究亟需解决的问题。此外,国际上大部分毒性效应研究主要是针对成熟的实验鱼类(如斑马鱼、青鳉和黑头软口鲦)进行实验室急性毒性试验或高浓度暴露实验,缺乏实验室长期环境浓度暴露的数据,难以将实验结果应用于实际水域中生物效应及环境风险的评价。本论文以前期研究中发现的滇池水体中普遍存在的类固醇类和酚类EDCs为切入点,包括雌酮(E1)、17-β-雌二醇(E2)、17-a-乙炔基雌二醇(EE2)、雌三醇(E3)、辛基酚(4-t-OP)、壬基酚(4-NP)、双酚A (BPA)和枯烯基酚(4-CP),深入研究滇池鱼类(鲫鱼、鲤鱼和银白鱼)中8种类固醇类和酚类EDCs的富集特征和组织分布,并进一步以滇池特有鱼类高背鲫鱼为实验鱼类,从滇池网式放养、污水处理厂网箱暴露和实验室模拟暴露三方面开展毒性效应研究。将环境分析化学与污染物暴露引起的毒理学效应相结合,综合评估滇池水体中EDCs的生物效应和毒性危害。研究成果可以为滇池水系此类污染物治理对策与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具有明显的理论意义、社会环境意义和应用价值。(1)建立了生物样品中8种类固醇类和酚类EDCs的分析方法,包括样品的采集、微波辅助萃取(MAE)、凝胶渗透色谱净化(GPC)、固相萃取(SPE)、衍生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检测。对生物样品前处理过程进行条件优化,并将GPC技术应用到生物样品的净化中。结果表明,MAE的最佳条件是以30mL甲醇为萃取溶剂,在110℃下萃取20min; GPC的最佳条件是以乙酸乙酯/环己烷(1:1,v/v)为流动相,选择7-14min为目标化合物馏分的收集时间段;SPE的最佳条件是选择Sep-Pak C18柱富集目标化合物,以15mL乙酸乙酯为洗脱溶剂。该方法平均回收率为51.5%-100.6%,相对标准偏差为2.3%-12.7%,检出限为0.3-0.7ng/g,具有良好的回收率和重现性。应用该方法对急性暴露鱼样中的类固醇类和酚类EDCs进行了分析检测,充分验证该方法可应用于环境生物样品中痕量类固醇类和酚类EDCs的定量测定。(2)完成了滇池典型鱼类(鲤鱼、鲫鱼和银白鱼)肌肉及各组织器官中类固醇类和酚类EDCs的分布特征及生物富集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肌肉样品中酚类EDCs (4-t-OP、4-CP、4-NP和BPA)的浓度分别为ND-4.6ng/g、ND-4.4ng/g、ND-18.9ng/g和10.1-83.5ng/g;类固醇类EDCs污染相对较轻,其浓度均低于11.3ng/g。由于食性、生活习性以及在食物链中所处营养级的差别,不同鱼类中类固醇类和酚类EDCs的污染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银白鱼中目标化合物浓度最高,是鲫鱼肌肉中浓度的2-3倍,鲤鱼介于银白鱼和鲫鱼之间。鲤鱼和鲫鱼各组织中类固醇类和酚类EDCs的浓度也存在明显的差异,基本符合肝脏>鳃>肌肉这一规律。在已知水体和鱼类肌肉中酚类EDCs浓度的基础上,计算出滇池鱼类中酚类EDCs的生物富集因子(BCF)为18-97。通过分析类固醇类EDCs实验室BCF值及其在肌肉中的浓度,预测出滇池水体中类固醇类EDCs的浓度为4.4-18.0ng/L,接近其它水体中已报道的浓度。研究结果证明,滇池鱼类中存在着不容忽视的EDCs污染和危害,部分EDCs污染已达到产生生物毒性效应的水平,并可能对暴露人群产生一定的健康风险。此外,滇池鱼类肌肉及组织中EDCs的污染水平也可以用来作为评价滇池水体EDCs污染的一个重要指标。(3)以滇池固定区域网式放养的高背鲫鱼为真实环境对照组,同步进行昆明第五污水处理厂出水暴露实验,综合评价污水处理厂出水中多种EDCs长期复合暴露对高背鲫鱼的生物富集和毒性效应。结果表明,污水处理厂出水存在着一定浓度的类固醇类和酚类EDCs,对暴露鱼类产生了一系列的毒性效应,如性腺生长的抑制、肝脏指数和血浆中Vtg含量的增加,并发现评价指标的变化与污水处理厂出水中类固醇类和酚类EDCs在鱼体内的富集积累程度有关。因此,类固醇类和酚类EDCs在暴露鱼类中的富集浓度也可以作为衡量污水处理厂出水中该类物质毒性效应的评价指标。(4)通过鱼类急性毒性试验得到E2和EE2对高背鲫鱼鱼苗的96h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0.403mg/L和0.149mg/L。建立了实验室流水暴露系统,对高背鲫鱼进行16个月低剂量典型EDCs(E2和EE2)的单一及复合暴露实验。结果表明,实验室长期低剂量E2和EE2暴露对高背鲫鱼产生了显着的生物富集作用。E2和EE2对高背鲫鱼具有较强的毒性效应,如生长状况和性腺生长的抑制、肝脏指数和血浆中Vtg含量的增加,且EE2的毒性强于E2。此外,低浓度E2和EE2的混合暴露对脏器指数和Vtg含量的影响强于单一暴露。急性毒性试验和实验室长期暴露实验的结果均表明高背鲫鱼对典型EDCs(E2和EE2)具有较强的敏感性,可以作为潜在的模型动物用于EDCs的野外及实验室暴露研究。

向霄[7](2012)在《环境雌激素与抗雌激素对斑马鱼胚胎的复合效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有关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ndocrine disrupting chemicals, EDCs)的复合效应研究主要集中于同类EDCs的联合效应,不同种类EDCs复合效应研究亟需加强。将经典模式生物斑马鱼胚胎暴露于雌激素17β-雌二醇(E2)、o,p’-DDT,抗雌激素它莫昔芬(TAM)、氟维司群及其二元混合物中。观察胚胎孵化率、孵化时间和总畸形率,并用荧光实时定量PCR检测VTG1、VTG2、ERα等雌激素效应相关基因mRNA转录水平。对四种EDCs间复合效应进行分析、评价,以期为全面了解雌激素类与抗雌激素类的复合效应提供一定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单一EDCs作用对斑马鱼胚胎发育形态学有不同程度的影响;VTG基因被雌激素诱导表达量增加,ERα基因表达被抗雌激素氟维司群所抑制。单独存在的TAM表现出弱雌激素效应。(2)传统观点认为,环境雌激素效应可能会被抗雌激素等物质所平衡,但在胚胎发育形态学水平上,雌激素与抗雌激素混合物并没出现因为雌激素与抗雌激素相互作用而使繁殖毒性减轻的情况。另外,和胚胎孵化时间相比,胚胎孵化率、总畸形率更好地体现出联合毒性效应。(3)在基因转录水平上,雌激素与抗雌激素二元混合物中总体上二者表现出了相互拮抗的效应,即抗雌激素的存在减轻了雌激素效应。不过o,p’-DDT与TAM共暴露组中,高浓度的TAM显示了弱雌激素的作用。上述结论表明抗雌激素并非简单地抑制环境雌激素的生态毒性效应,在进行生态风险评价时需全面评估雌激素与抗雌激素的复合效应。

倪青,姜山[8](2011)在《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实验研究的思路与方法》文中提出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因其在环境中的广泛存在和对人类健康的危害而受到广泛关注,现已成为多个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实验研究作为科学研究的主要形式之一,在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相关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结合文献资料和科学实践,对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筛选、检测、控制、处理、毒性观察以及作用机制等方面的研究思路与方法进行论述,以期指导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科学研究。

王莎莎,谭文婷,邓国宏[9](2011)在《环境雌激素生物学检测方法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

张秀明,贺晓蕊,林青,邢宪荣,朱晗,封烁,Yoon-Bo Shim,黄加栋[10](2010)在《石英晶体微天平在内分泌干扰物检测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内分泌干扰物的检测是当今世界性的热点问题,而利用石英晶体微天平来测定内分泌干扰物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本文对石英晶体微天平的原理及应用做了简单的概括,并对利用石英晶体微天平检测农药残留及化学战剂类内分泌干扰物的进展情况进行了综述.

二、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筛检方法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筛检方法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钱塘江杭州段野生鲫鱼内分泌干扰风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与试剂
    1.2 方法
        1.2.1 样品采集
        1.2.2 鱼血清卵黄蛋白原(VTG)含量测定
        1.2.3 鱼抗氧化酶的测定
        1.2.3. 1 蛋白浓度测定
        1.2.3. 2 SOD测定
        1.2.3. 3 CAT测定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钱塘江杭州段鲫鱼的HSI和GSI
    2.2 钱塘江杭州段鲫鱼卵黄蛋白原测定
    2.3 钱塘江杭州段鲫鱼血清抗氧化酶测定
3 结论

(2)长链非编码RNA在宫颈癌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第一章 基于TCGA数据库的宫颈癌关键lnc RNA的筛选及分析
    1 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2 研究对象的选取
        2.3 研究方法
    3 结果
        3.1 TCGA数据库宫颈癌样本基本信息
        3.2 TCGA数据库宫颈癌关键lnc RNA分析结果
        3.3 TCGA宫颈癌相关m RNA功能分析
        3.4 TCGA宫颈癌相关mi RNA靶基因预测及ce RNA网络构建
        3.5 关键lnc RNA与宫颈癌患者临床特征的相关性分析
        3.6 关键lnc RNA与宫颈癌预后生存分析
        3.7 宫颈癌关键lnc RNA分析结果准确性验证
    4 讨论
    本章小结
第二章 LncRNA-MEG3 在宫颈癌中的生物学功能及机制研究
    1 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2 研究方法
    3 结果
        3.1 MGE3 细胞表达水平以及扩大人群中表达水平检测
        3.2 MEG3 过表达慢病毒稳定转染宫颈癌Hela和 Siha细胞株的转染效率检测
        3.3 慢病毒MEG3 过表达对Hela和 Siha细胞增殖的影响
        3.4 慢病毒MEG3 过表达对Hela和 Siha细胞凋亡的影响
        3.5 慢病毒MEG3 过表达对Hela和 Siha细胞周期的影响
        3.6 慢病毒MEG3 过表达对Hela和 Siha细胞迁移的影响
        3.7 慢病毒MEG3 过表达对Hela和 Siha细胞侵袭的影响
        3.8 MEG3对PI3K-AKT信号通路关键蛋白的调控研究
        3.9 MEG3 过表达在裸鼠成瘤过程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4 讨论
    本章小结
第三章 LncRNA–RASA4CP在宫颈癌中的生物学功能及机制研究
    1 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2 研究方法
    3 结果
        3.1 RASA4CP细胞表达水平及扩大人群样本中的表达水平检测
        3.2 RASA4CP在宫颈癌Hela细胞的亚定位分析
        3.3 RASA4CP过表达慢病毒稳定转染宫颈癌Hela细胞株的转染效率检测
        3.4 慢病毒RASA4CP过表达对Hela细胞增殖的影响
        3.5 慢病毒RASA4CP过表达对Hela细胞凋亡的影响
        3.6 慢病毒RASA4CP过表达对Hela细胞周期的影响
        3.7 RASA4CP对 MAPK信号通路关键蛋白的调控研究
        3.8 RASA4CP过表达在裸鼠成瘤过程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4 讨论
    本章小结
第四章 LncRNA-MEG3在4-壬基酚促宫颈癌进展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1 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2 研究方法
    3 结果
        3.1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4-壬基酚在宫颈癌人群中内暴露水平检测
        3.2 4-壬基酚促进宫颈癌细胞增殖的剂量-效应关系研究
        3.3 4-壬基酚染毒对宫颈癌细胞的凋亡水平的影响
        3.4 4-壬基酚染毒对宫颈癌细胞 MEG3 表达水平的影响
        3.5 4-壬基酚染毒对MEG3 过表达Hela细胞增殖的影响
        3.6 4-壬基酚染毒对MEG3 过表达Hela细胞凋亡的影响
        3.7 MEG3 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参与4-壬基酚染毒对宫颈癌细胞的作用机制
    4 讨论
    本章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长链非编码 RNA 在宫颈癌中功能及机制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3)双酚A及其替代物的内分泌干扰与代谢扰动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内分泌干扰物概述
        1.1.1 内分泌干扰物的研究背景
        1.1.2 典型内分泌干扰物简述
        1.1.3 内分泌干扰物的作用机制与评价方法
        1.1.4 内分泌干扰物的研究展望
    1.2 双酚A及其替代物概述
        1.2.1 双酚A及其典型替代物简述
        1.2.2 典型双酚A替代物的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的与内容
第二章 研究内容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试剂
        2.1.2 实验仪器与设备
        2.1.3 实验细胞系
    2.2细胞实验
        2.2.1 细胞培养
        2.2.2 细胞活性测定(MTS法)
        2.2.3 细胞样品收集
    2.3 UPLC-MS/MS同时测定9 种类固醇激素方法的建立
        2.3.1 溶液的配制
        2.3.2 样品前处理
        2.3.3 液相色谱条件
        2.3.4 质谱条件
        2.3.5 方法验证
        2.3.6 样品中类固醇激素含量的测定
    2.4 基于NMR的代谢组学研究
        2.4.1 样品的1H-NMR谱采集与处理
        2.4.2 多元变量分析
        2.4.3 差异性代谢产物的识别
        2.4.4 代谢通路分析
        2.4.5 人类糖代谢组PCR Array分析
    2.5 数据分析
第三章 H295R细胞胞外类固醇激素分泌水平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结果
        3.2.1 双酚A及其替代物对H295R细胞活性的影响
        3.2.2 UPLC-MS/MS同时测定9 种类固醇激素方法的验证结果
        3.2.3 双酚A及其替代物对H295R细胞胞外激素水平的影响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双酚A及其替代物对Hep G2 细胞代谢的调控机制
    4.1 引言
    4.2 实验结果
        4.2.1 双酚A及其替代物对HepG2 细胞活性的影响
        4.2.2 培养基样品1H-NMR数据的多元变量分析
        4.2.3 样品中的差异性代谢产物指认
        4.2.4 双酚A及其替代物对HepG2 细胞代谢通路的扰动
        4.2.5 双酚A及其替代物对HepG2 细胞糖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1 作者简历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4)内分泌干扰物生物检测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检测方法
    1.1 发光细菌法
    1.2 重组基因酵母法
    1.3 免疫分析法
    1.4 细胞增殖法
    1.5 受体结合活性法
    1.6 卵黄蛋白法
    1.7 酵母双杂交法
2 结论及展望

(5)典型内分泌干扰物的检测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内分泌干扰物的雌激素活性检测
    1.1 整体器官法
    1.2 细胞法
    1.3 非细胞法
2 内分泌干扰物的质谱分析
    2.1 固相萃取技术 (SPE)
    2.2 固相微萃取技术 (SPME)
    2.3 液相微萃取技术 (LPME)
3 生物-质谱串联技术
4 结论与展望

(6)滇池鱼类典型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生物富集及毒性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简介
        1.1.1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来源和种类
        1.1.2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对鱼类的影响
    1.2 生物样品中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分析方法
        1.2.1 生物样品的采集和保存
        1.2.2 生物样品前处理技术
        1.2.3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检测分析
    1.3 鱼类中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研究
        1.3.1 实验室暴露
        1.3.2 野外环境调查
    1.4 课题的提出
        1.4.1 课题背景和意义
        1.4.2 课题来源
        1.4.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生物样品分析方法的建立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仪器与试剂
        2.2.2 生物样品采集
        2.2.3 生物样品前处理
        2.2.4 GC-MS分析
        2.2.5 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微波辅助萃取的优化
        2.3.2 凝胶渗透色谱净化的优化
        2.3.3 固相萃取的优化
        2.3.4 方法学验证
        2.3.5 方法应用
    2.4 小结
第三章 滇池野外调查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仪器与试剂
        3.2.2 研究区域及采样点
        3.2.3 样品的采集
        3.2.4 分析方法
        3.2.5 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
        3.2.6 数据处理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滇池鱼类肌肉中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分布特征
        3.3.2 滇池鱼类各组织中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分布特征
        3.3.3 滇池鱼类对酚类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生物积累
        3.3.4 滇池水体中类固醇类环境内分泌干扰物浓度的预测
        3.3.5 滇池酚类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暴露评估
    3.4 小结
第四章 滇池网式放养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仪器与试剂
        4.2.2 实验鱼类及暴露网箱
        4.2.3 样品的采集
        4.2.4 分析方法
        4.2.5 数据处理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网式放养高背鲫鱼肌肉中类固醇类和酚类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浓度
        4.3.2 网式放养高背鲫鱼的生长状况
        4.3.3 网式放养高背鲫鱼的脏器指数
        4.3.4 网式放养高背鲫鱼血浆中卵黄蛋白原的含量
    4.4 小结
第五章 城市污水处理厂出水暴露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仪器与试剂
        5.2.2 污水处理厂简介
        5.2.3 实验鱼类及暴露网箱
        5.2.4 样品的采集
        5.2.5 分析方法
        5.2.6 数据处理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污水处理厂出水中类固醇类和酚类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浓度
        5.3.2 污水处理厂出水暴露对高背鲫鱼生物富集的影响
        5.3.3 污水处理厂出水暴露对高背鲫鱼死亡率与生长状况的影响
        5.3.4 污水处理厂出水暴露对高背鲫鱼脏器指数的影响
        5.3.5 污水处理厂出水暴露对高背鲫鱼血浆中卵黄蛋白原含量的影响
    5.4 小结
第六章 实验室长期低剂量暴露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仪器与试剂
        6.2.2 实验鱼类
        6.2.3 实验室流水暴露系统
        6.2.4 实验设计
        6.2.5 样品的采集
        6.2.6 分析方法
        6.2.7 数据处理
    6.3 结果与讨论
        6.3.1 E2和EE2对高背鲫鱼的急性毒性影响
        6.3.2 E2和EE2长期暴露对高背鲫鱼生物富集的影响
        6.3.3 E2和EE2长期暴露对高背鲫鱼死亡率与生长状况的影响
        6.3.4 EE2和E2长期暴露对高背鲫鱼脏器指数的影响
        6.3.5 EE2和E2长期暴露对高背鲫鱼血浆中卵黄蛋白原含量的影响
    6.4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博士期间科研成果及奖励目录
附录B 缩略词表

(7)环境雌激素与抗雌激素对斑马鱼胚胎的复合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概述
        1.2.1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定义
        1.2.2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来源和分类
        1.2.3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危害
        1.2.3.1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对动物的危害
        1.2.3.2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对人类的危害
        1.2.4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作用机制
        1.2.5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复合效应的研究
    1.3 斑马鱼及其胚胎发育技术
        1.3.1 斑马鱼简介
        1.3.2 斑马鱼的生物学特征
        1.3.3 斑马鱼的研究发展历程
        1.3.4 斑马鱼及其胚胎在毒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1.3.4.1 在一般生态毒性评价中的应用
        1.3.4.2 在神经毒性、心血管研究等方面的应用
        1.3.4.3 在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研究中的应用
        1.3.5 斑马鱼胚胎在毒理学试验中的特点和优势
    1.4 论文选题依据及意义
第二章 四种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单一作用对斑马鱼胚胎的毒性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和方法
        2.2.1 实验药品
        2.2.2 仪器设备
        2.2.3 实验用鱼及其养殖
        2.2.4 雌雄鱼配对及胚胎的收集
        2.2.5 暴露实验
        2.2.6 斑马鱼胚胎形态学观察
        2.2.7 RNA 的提取与反转录
        2.2.8 基因表达分析
        2.2.9 数据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单一化合物暴露对斑马鱼胚胎的形态学影响
        2.3.1.1 E_2暴露对斑马鱼胚胎的形态学影响
        2.3.1.2 TAM 暴露对斑马鱼胚胎的形态学影响
        2.3.1.3 o,p'-DDT 暴露对斑马鱼胚胎的形态学影响
        2.3.1.4 氟维司群暴露对斑马鱼胚胎的形态学影响
        2.3.2 单一化合物暴露对斑马鱼胚胎雌激素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2.3.2.1 E_2暴露对斑马鱼胚胎雌激素效应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2.3.2.2 TAM 暴露对斑马鱼胚胎雌激素效应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2.3.2.3 o,p'-DDT 暴露对斑马鱼胚胎雌激素效应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2.3.2.4 氟维司群暴露对斑马鱼胚胎雌激素效应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E_2与TAM、氟维司群共暴露对斑马鱼胚胎的毒性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和方法
        3.2.1 实验药品
        3.2.2 仪器设备
        3.2.3 实验用鱼及其养殖
        3.2.4 雌雄鱼配对及胚胎的收集
        3.2.5 暴露实验
        3.2.6 斑马鱼胚胎形态学观察
        3.2.7 RNA 的提取与反转录
        3.2.8 基因表达分析
        3.2.9 数据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E_2和TAM共暴露对斑马鱼胚胎形态学的影响
        3.3.1.1 E_2和TAM共暴露对斑马鱼胚胎孵化率的影响
        3.3.1.2 E_2和TAM共暴露对斑马鱼胚胎总畸形率的影响
        3.3.1.3 E_2和TAM共暴露对斑马鱼胚胎孵化时间的影响
        3.3.2 E_2和TAM共暴露对斑马鱼胚胎雌激素效应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3.3.3 E_2和氟维司群共暴露对斑马鱼胚胎形态学的影响
        3.3.3.1 E_2和氟维司群共暴露对斑马鱼胚胎孵化率的影响
        3.3.3.2 E_2和氟维司群共暴露对斑马鱼胚胎总畸形率的影响
        3.3.3.3 E_2和氟维司群共暴露对斑马鱼胚胎孵化时间的影响
        3.3.4 E_2和氟维司群共暴露对斑马鱼胚胎雌激素效应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o,p'-DDT 与TAM、氟维司群共暴露对斑马鱼胚胎的毒性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和方法
        4.2.1 实验药品
        4.2.2 仪器设备
        4.2.3 实验用鱼及其养殖
        4.2.4 雌雄鱼配对及胚胎的收集
        4.2.5 暴露实验
        4.2.6 斑马鱼胚胎形态学观察
        4.2.7 RNA 的提取与反转录
        4.2.8 基因表达分析
        4.2.9 数据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o,p'-DDT 和TAM 共暴露对斑马鱼胚胎形态学的影响
        4.3.1.1 o,p'-DDT 和TAM 共暴露对斑马鱼胚胎孵化率的影响
        4.3.1.2 o,p'-DDT 和TAM 共暴露对斑马鱼总畸形率的影响
        4.3.1.3 o,p'-DDT 和TAM 共暴露对斑马鱼孵化时间的影响
        4.3.2 o,p'-DDT 和TAM 共暴露对斑马鱼胚胎雌激素效应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4.3.3 o,p'-DDT 和氟维司群共暴露对斑马鱼胚胎形态学的影响
        4.3.3.1 o,p'-DDT 和氟维司群共暴露对斑马鱼孵化率的影响
        4.3.3.2 o,p'-DDT 和氟维司群共暴露对斑马鱼总畸形率的影响
        4.3.3.3 o,p'-DDT 和氟维司群共暴露对斑马鱼孵化时间的影响
        4.3.4 o,p'-DDT 和氟维司群共暴露对斑马鱼胚胎雌激素效应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学术论文

(8)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实验研究的思路与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一、EEDs筛选的实验方法
    1. 体内实验:
    2. 体外实验:
二、EEDs检测分析的实验方法
    1. 固相萃取和固相微萃取法:
    2. 微滴溶剂萃取法:
    3. 气相色谱法:
    4. 高效液相色谱法:
    5. 毛细管电泳法:
三、EEDs毒性观察和作用机制探讨实验方法
    1. 受试对象的选择:
    2. 暴露方式的设定:
    3. 实验效应观察靶点及评价指标的设定:
四、EEDs控制和处理的实验方法
    1. 物理法:
    2. 化学法:
    3. 生物法:
五、小结与展望

(10)石英晶体微天平在内分泌干扰物检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石英晶体微天平
    1.1 石英晶体微天平及其工作原理
    1.2 石英晶体微天平的应用
2 石英晶体微天平在内分泌干扰物检测中的应用
    2.1 农药残留的检测
    2.2 生化战剂的检测
3 小结

四、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筛检方法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钱塘江杭州段野生鲫鱼内分泌干扰风险研究[J]. 刘少颖,黄希汇,金铨.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21(10)
  • [2]长链非编码RNA在宫颈癌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吴文娟. 东南大学, 2020(01)
  • [3]双酚A及其替代物的内分泌干扰与代谢扰动效应研究[D]. 虞婕. 浙江工业大学, 2019(03)
  • [4]内分泌干扰物生物检测研究进展[J]. 张慧珠. 环境科学导刊, 2014(S1)
  • [5]典型内分泌干扰物的检测技术[J]. 关小红,张静,梁丽萍,仇保华,杜鹃山.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2012(12)
  • [6]滇池鱼类典型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生物富集及毒性效应研究[D]. 刘晶靓. 昆明理工大学, 2012(10)
  • [7]环境雌激素与抗雌激素对斑马鱼胚胎的复合效应研究[D]. 向霄. 上海交通大学, 2012(07)
  • [8]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实验研究的思路与方法[J]. 倪青,姜山. 医学研究杂志, 2011(01)
  • [9]环境雌激素生物学检测方法研究进展[J]. 王莎莎,谭文婷,邓国宏. 中国公共卫生, 2011(01)
  • [10]石英晶体微天平在内分泌干扰物检测中的应用[J]. 张秀明,贺晓蕊,林青,邢宪荣,朱晗,封烁,Yoon-Bo Shim,黄加栋. 环境化学, 2010(05)

标签:;  ;  ;  ;  ;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筛选方法研究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