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可怕的英雄,一个可恨的可怕错误——《悲剧两小时》阅读训练

一个可怕的英雄,一个可恨的可怕错误——《悲剧两小时》阅读训练

一、可歌可泣的英雄 可恨可怕的失误——《悲壮的两小时》阅读训练(论文文献综述)

李振刚[1](2019)在《孙梨《芸斋小说》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长达十年的时间里,孙犁以真实的笔法陆续写成了一组以《芸斋小说》为总题的短篇小说。在作品中,孙犁回忆了自己在抗日战争、十年大病以及“文革”期间发生在自己以及身边亲人和友人之间的人和事。其中既有民间艺人对艺术的执着与热情,也有造反派对善良人们的打压与欺辱;既有专注于做买卖的独特当权者,也有大发国难之财的女相士。故事的内容稍显繁杂,但小说始终围绕着对生命的哲思与对人性的深深思考。除了对哲学、历史等学科营养的积极汲取,建国后一系列政治运动尤其是文革中痛苦的死亡体验使得孙犁不断构建着自己的人生哲学,这种对生命和艺术的哲思则贯穿在其整个生命历程中,并表现在芸斋小说的创作中。坎坷的人生经历尤其是“文革”中痛苦的生命体验使孙犁对人性的认知更加深刻,晚年孙犁更以独特的视角对文革进行了深刻的审视与思考。芸斋小说作为晚年孙犁唯一的小说创作,始终贯穿其现实主义创作原则,更实践着其“真善美”的文学理念。而小说对作者生活经历的真实记录以及在文体方面的特点,更是传承着中国古代笔记小说的文学传统。同时,作为回忆性质的创作,芸斋小说与同样是对生活和情感真实记录的“书衣文录”、怀人散文相比较,在理性追求以及结构体例等形式方面具有相通性。本论文共分五章,前有绪论,后有结语。绪论部分阐述本论文选题的缘起与研究意义,相关研究成果以及研究现状,以及论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结论部分是对本论文的小结。第一章论述芸斋小说所体现的孙犁人生哲学思想,紧扣其哲学思想形成的条件以及人生哲学的几个思想维度,重点阐释芸斋小说所蕴含的人生哲学,从而深入理解作者如此重视此部小说的缘由。第二章在阐释孙犁文艺思想的基础上,细致解析芸斋小说所体现的文艺思想。第三章从新时期“文革”叙事入手,考察芸斋小说与“文革”叙事的关系,重点剖析小说独特的文革叙事。第四章从文体方面论述芸斋小说所具备的中国笔记小说的特征与内涵,并具体阐释其新思想与新内涵。第五章细致阐述芸斋小说与书衣文录、怀人散文在思想、情感与形式体例等方面的异同,从而更加全面的阐释和理解芸斋小说。第一章,芸斋小说与孙犁人生哲学思想。本章从作家孙犁人生哲学思想形成的条件以及具体内涵入手,重点阐释芸斋小说所具备和体现的人生哲学。从中学开始,孙犁便主动地接触并学习哲学、历史、文学等学科,多学科的丰富营养夯实了其人生哲学的理论根基。建国后一系列政治与文艺运动则在客观上提供了其人生哲学构建的现实因素。而其人生哲学主要体现在对名利与交友,作家与命运以及启蒙与人道主义等方面,芸斋小说作为孙犁其晚年创作的重要收获,在叙述自己真实生活经历的基础上深入阐释了作者对命运及启蒙等思想主题的理解与思考。第二章,芸斋小说与孙犁的文艺思想。本章从孙犁的文艺思想以及芸斋小说对其重要文艺思想的体现两个方面入手,在全面分析其一系列文艺思想的基础上,细致阐释其对小说文本的影响。作家兼文论家的孙犁,其文艺理论创作贯穿其整个文学创作的始终,而其核心的思想即是现实主义。为人生的文学观以及对真善美的追求等文论思想既包含在其理论着作中,同时又在芸斋小说等创作中予以具体的实践和体现。具有浓郁纪实色彩的芸斋小说,是作者生命历程的真实再现,折射出作者快乐与忧伤,痛苦与矛盾的情感心理,而这些都是其现实主义文艺思想的重要体现。第三章,芸斋小说与新时期文革叙事。本章着力论述芸斋小说对文革的独特叙事。作为从解放区走来的老作家,孙犁格外重视自己生命与文学历程中的两个阶段,即抗日战争与文革,这种特殊的人生经历带给其深刻而复杂的生命体验,孙犁将这种体验融于小说创作中。不同的生活经历与文学理念使得作家们对文革这段特殊岁月的理解与认识不尽相同,在芸斋小说中,孙犁以独特的大院视角以及乡村社会现实的描绘,反映了文革对人们生活与情感的影响,深刻表达了对人性与道德的忧思。第四章,芸斋小说与笔记小说传统。在文体方面,芸斋小说具备中国古代笔记小说的诸多特征,既表现在对生活的实录精神以及作品的理性追求,又体现在作品的形式体例等方面。这与孙犁主动学习和借鉴笔记小说等古代文学是分不开的。但芸斋小说在借鉴古代笔记小说的传统上,对其进行了突破,它在记录生活事件的同时,融入了作者深刻的生命体验与生存困境的探析,更表达了对社会历史的审视以及对民族现实的思考。同时小说创造了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表达方式。第五章,芸斋小说与书衣文录、怀人散文的比较。晚年孙犁在历经“文革”等人生坎坷与磨难之后,以惊人的创造力创作了数以百万字的文字作品,其中既有小说也有散文,更有写在书衣上的书衣文录等,这些作品写于不同的历史时期,写作背景和写作方式也不尽相同,但是无论对现实的实录精神、理性追求等内容旨趣方面,还是在文本的结构、人物以及语言运用等形式方面,三者都存在很多的相似性。分析研究这些不同类型作品的相似点对整体把握晚年孙犁的创作思想以及人生观念具有重要的文学意义和文化价值。本文是芸斋小说研究的第一个长篇文本,在全面而具体的剖析小说内容与文本特征的基础上,不断地探析作者深邃的生命体验与人生哲思,以及深刻而辩证的文艺思想。透过芸斋小说,我们既可以领悟并体验作者高尚的人文情怀,又可以窥见历史的真实风貌;既可以理解并学习作者深刻的文艺思想,亦可以了解灿烂的中国古代文学及优秀的文化传统,因此具有一定的文学理论价值与文学史意义,而孙犁本人的“大道低回,大味必淡”的做人与创作准则,更为当代社会尤其是作家、学者等树立了标杆与典范。

杨上元[2](2017)在《临桂词派与晚清社会》文中提出崛起于晚清光绪朝的临桂词派,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后一个古典词派,也是一个在时代中求新求变的词派。这一词派最与众不同之处就是其成员的社会身份,他们均由科举正途出身,互为举人同年或进士同年,彼此之间似友情,近亲情,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密切交流。频繁的文酒之会一方面促进了他们同年关系的加强,另一方面也为临桂词派词人的聚合创造了条件。同时,他们多同朝为官,身居言路,在文网松动的晚清,大施拳脚,弹劾官吏,监察行政,在历次重大历史事件之中,或各抒忠荩,或联衔公呈,发挥着巨大的政治能量。这一切都促进了他们聚集,在思想上形成大致相同的理念和主张,相应的,频繁的聚集又使得他们词事活动频繁,词学创作繁荣。临桂词派所处的时代,经世致用与西风东渐相互激荡,在面对西学问题时,他们秉持着中体西用的原则,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与边疆舆地等各个方面积极进行维新探索与实践,在很多领域敢为时代之先,如王鹏运是官僚系统第一个提出建立商务局的官员;文廷式、沈曾植是治边疆舆地的大家,他们极具世界眼光,始终将中国置于世界版图中进行考量,拉开了中西交通史研究的序幕;缪荃孙赴日考察,回国后筹办江南图书馆与京师图书馆,花甲之年投身于公共图书馆运动的潮流之中,是中国近代图书馆的开创者;成昌参与《清史稿·邦交志》的撰写,这是中外关系史首次进入官修正史之中;恽毓鼎主持编纂《各国政艺通考》,彻底改变了世界各国历史无法纳入官修史籍的状况;曾习经赴日考察,回国后参与筹办中国第一个具有近代化设备的官办印钞厂——度支部印刷局,揭开了我国印钞史上的新篇章。在这过程中,他们积极与西方学者进行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彼此之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中外交流史上留下一段段佳话。戊戌维新中,临桂词派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并积极实践,他们参与创办强学会,积极宣传维新变法,翻译西学书籍;他们议办京师大学堂与通艺学堂,探索近代教育的道路;他们筹办《时务报》、《渝报》,开风气,启民智,投身于思想解放的洪流。此时期咫村词社的社集活动受维新变法这一政治事件影响颇深,词社成员众多,词事活动频繁。晚清的吏治改革时,他们弹劾腐败,主张废弃捐输,清理仕途,上下通情。探索出一条京官联名弹劾与报业连续报道的反腐新模式,对社会舆论具有巨大导向作用,促进了传统报业的转型,开拓了近代报业的政治功能,对社会的转型影响深远。身为传统士子的临桂派词人,其忧国忧民之心,干预现实的夙愿,都融入了他们的词作之中,体现出济世、焦灼、悲愤、执着的多重复杂的创作心理。在晚清系列对外战争中,他们坚决主战,在战略战术上提出加强海防,打持久战的建言,战争期间,他们词事活动频繁,词作丰富多样,或表达词人忧患、愤懑的感情,或批判卖国的朝廷高层,或为战争英雄谱写赞歌,临桂词派寄托重大,发言深微的词风即形成于此时。庚子国变之时,他们上折指斥最高统治者不思振作,贪图享乐;密切关注德占胶州湾事件,不断发出将遭瓜分的警告;积极建言献策,主张持平对待教案冲突;认为民气不可用,提出坚决弹压义和团;在庚子年这场滔天巨变之中,他们或历经艰辛,百般查访,万里随扈西行,或困守孤城,无衣无粮,参与救济,维持京城稳定,或跟随救济会船,返乡回南,奔走于东南各省,隐微匡救,力促东南互保之约的达成。国变期间,困守围城的临桂派词人王鹏运、朱祖谋、刘福姚、宋育仁再度集结唱和,词集《庚子秋词》与《春蛰吟》展现了他们悲愤、惊悸与忧愁等情感,京城之外的词人亦有词作,表现了记录当时心境与立言不朽的创作心态。临桂词派是一个在近代化进程中求新求变的古典词派,该词派所处之时代赋予他们求实、开放、革新、平等等这些与众不同的特质,但因他们均为深受家国及儒学教育影响的士子,忠君爱国流淌在他们的血液之中,他们才华出众,科举顺利,但是在风雨飘摇的晚清,他们亲历了战争及国变,目睹了清王朝上层的腐败无能,这使他们的政治理想和政治情感发生了动摇,因此临桂词派的政治立场、词学创作、词学思想的复杂性也不应被忽略,我们将临桂词派作为一个群体来研究,把握他们的社会阶层和政治立场这两个核心因素,力图更全面地展示临桂词派的风貌。

徐锦庚[3](2017)在《大器晚成》文中研究指明引子百花园里摘蟠桃2013年盛夏,京西宾馆绿树掩映,花团锦簇。6月15日下午,三楼第一会议室。当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就在这里召开。会议室右侧,垂着一面银幕;左侧,吊着一只花篮;正中,悬挂一条横幅,上面写着:第四届中国传记文学优秀作品(2007.7-2012.6)颁奖典礼。氛围既俭朴又庄重。这个5年一度的奖项,是中国传记文学创作的最高奖。在中国文学的百花园中,传记文

王新[4](2015)在《文学叙事:真实与虚构的辩证互动关系研究 ——以《第二十二条军规》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黑色幽默”是20世纪60年代与70年代初期流行美国、并影响到世界的一个文学流派,它是一种荒诞的近乎病态的幽默,是面对绞刑架的威逼而产生的一种沮丧、无奈的滑稽与苦笑。约瑟夫·海勒(Joseph Heller,1923-2000)是20世纪着名的黑色幽默小说家,他的许多作品成为黑色幽默小说的经典之作。其中《第二十二条军规》作为黑色幽默小说的代表,将荒诞与严肃、虚构与真实结合起来,以阴冷的、玩世不恭的幽默来笑看世界,表达对现实世界的不满和抗议,使人在危难中苦笑,震撼中反思。黑色幽默小说以其独有的魅力吸引着众多读者,探索黑色幽默小说的艺术奥秘有助于我们从深层思考艺术的本质。从文学叙事的角度,一部好的作品所具有的艺术审美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真实与虚构的互动关系。本文从文学叙事的角度,运用相关的叙事学理论,对《第二十二条军规》文本外部真实世界和文本内部荒诞世界的关系进行分析,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以及外部世界的影响,探讨其文学世界里真实与虚构的互动关系。结合相关理论,通过对《第二十二条军规》“可能世界”的艺术想象与虚构所表现出的审美性进行分析,探索黑色幽默小说的独特魅力。

刘宝吉[5](2013)在《巨灵与藤蔓:鲁南大刀会及黄石山惨案研究1900-1940》文中研究指明作为鲁南地方居民对1925年至1931年间严重的社会生态灾难(集中体现在泛滥成灾的匪患上)的应激反应,大刀会的传播与扩散是一种地方性的文化迁移现象。这一社群的出现在一定意义上再造了地方社会结构,修复了被土匪所破坏的地方社会生态,而莒县、沂水大刀会是这方面的一个杰出典型。然而,在一年多的时间里,鲁南旗会事件以一系列冲突的形式发生,并最终导致了黄石山惨案,莒沂大刀会由此走向了它的终点。鲁南旗会事件发生在韩氏主鲁初年,一个全新的地方社会秩序正处于重建之中。在这一国家主导的过程中,莒沂青旗会不仅面临着合法性的困境,还在自卫和自治两个方面上与政府发生了冲突。作为一种强势的文化权力网络,国家的归来对地方社会场域产生了微妙变化,地方政府形成了强大的社会控制和社会动员能力,而莒沂青旗会的悲剧性结局正与此密切有关。不过,国家的扩张也遇到了难以解决的困境,最终导致了地方社会生态的再度恶化。大刀会在鲁南的出现与消失是一种内涵丰富的地方性社会文化现象。一方面,作为地方居民的一场社会文化实践,大刀会的启动方式是地方社会生态的一种反映;另一方面,大刀会的消失是它与国家这一巨大的文化系统个体在地方社会场域中冲突、斗争的结果。鲁南大刀会的遭遇不仅折射了“近代”以来(特别是民国以来)地方民众一些共同的遭遇,以及国家与地方社会之间的一些深层互动,更是一场地方性文化与现代性文化的对话,而这种对话一直持续至今。

何扬鸣[6](2013)在《历史记忆:《东南日报》中的南京大屠杀》文中研究说明“七七事变”以后,中国大陆的新闻事业遭受了严重损失,尤其是中国大陆东部地区的新闻事业更是损失惨重。因此,南京大屠杀发生前后,中国大陆的新闻传媒对此报道很少,大陆东部地区(上海租界内的“洋商报”除外)几乎找不到一家对此有记载的新闻传媒。这是日后日本朝野否定南京大屠杀的所谓依据之一。然而,新近发现浙江的《东南日报》有南京大屠杀的系统报道。《东南日报》对南京大屠杀的报道最早始于1937年8月份日军对南京的空袭,以后陆陆续续一直没有中断过,尽管在南京大屠杀发生之时和一周年之际,这样的报道有过两个高潮。报纸对1938年年底浙江各界对南京大屠杀纪念的记载,是至今所发现中国大陆在抗战期间所做的唯一的一次。《东南日报》对南京大屠杀的报道,是至今中国大陆所发现最详细、最系统的一家新闻传媒。它有助于有力地驳斥日本朝野对南京大屠杀的否定,有助于扩大和加深对南京大屠杀的研究,也有助于扩大和加深对战时中国大陆新闻事业的研究。同时,《东南日报》对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的构建,也为历史记忆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实例。《东南日报》对南京大屠杀的报道,不是偶然的。《东南日报》是当时在中国大陆东南部享有盛誉的全国性报纸,该报自创刊以来一直坚决地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政策和行动,其报道方针一直放在中国大陆的东南部。抗战全面爆发以后,《东南日报》未雨绸缪,在杭州沦陷之前,将报社迁往浙江金华,将杭州版与金华版无缝对接。而且,在整个抗战期间,《东南日报》始终坚持在前线出报,是战斗在抗战前线的唯——家大报,为中国的抗战事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徐芳芳[7](2014)在《《樊粹庭文集》整理与研究》文中认为樊粹庭,生于1906年2月24日,河南遂平人。1929年毕业于河南大学,为该校的首届本科毕业生,也是该校文学教育系第一位文科硕士。他自觉担负起改革河南梆子的重任,历经波折与艰辛,以毕生的心血和智慧投身于河南梆子的编导和传播之中。他是河南梆子步入现代化进程的领军人物、名副其实的“现代豫剧之父”。樊粹庭从事戏剧活动四十年间,呕心沥血,创作改编了八十余部剧本,执导上演了数百部传统与现代豫剧,堪称豫剧兴起三百年来第一位也是迄今最优秀的剧作家和导演。他自觉以“重大担负者”自任,毫不懈怠地下“埋头工夫”,全力投入编剧、导演、教育等系统化艺术创造工程,使豫剧薪火相传并逐步发展为国内受众最多、传播最广、影响最大的地方剧种。在对材料不断发掘与充分占有基础上,笔者对樊粹庭剧作与戏剧改革理论有了相对清晰准确的把握。本文是以六卷本《樊粹庭文集》为基础的作家作品个案研究,同时也是对《樊粹庭文集》整理过程的回放。尤其是对《樊粹庭文集》整理过程中所遇到的版本与校勘问题进行了甄别和归纳,并对整体编纂方案予以详细的梳理。这次集中的整理编纂的方法与途径,即使在《樊粹庭文集》出版以后,也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与长远的文化价值。它不仅为种类众多的河南地方戏提供了较为详细的文本保护与传承路径,也将为其他地方戏剧目的整理研究提供可资借鉴的方法与依据。在《樊粹庭文集》收录剧目时牵涉到一个问题,就是“樊戏”①的定义界定。只有敲定了樊戏的定义,才能最终确定哪些剧目可以收录。笔者在吸收前辈学者见仁见智的看法后,从两个层面上对樊戏进行定义:在理论范畴上,不论是改编、创作、还是导演,均体现了樊粹庭的戏剧才能。因此,樊戏包括经过樊粹庭改编、创作或导演的所有剧作;从实际上,樊粹庭导演的剧目数百种,数目之多、统计之难显而易见。出于谨慎的态度与对着作权的尊重,也为了确保研究的质量,笔者还是较为保守地将樊粹庭创作、改编且导演的剧目归于樊戏之列。参照樊戏的定义与掌握的现有资料做不完全统计,樊粹庭创作剧本51个,改编剧本36个,另外还有一些剧作有待考证。粗略统计,目前樊粹庭创作改编的剧本当在87个上下。作者在充分占有史料对《樊粹庭文集》整理编纂的过程中,发现樊粹庭的出生年月相互抵牾。对于这位豫剧的开山祖师,有必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其出生年月进行严格考证。这是对樊粹庭本人的尊重,也是对学术的负责。经过笔者对各位学术前辈提供的文字材料进行比对与分析,也就此专门咨询樊粹庭之子樊琦先生,最后确认了樊粹庭准确的出生年月,即1906年2月24日。此外,关于樊粹庭的戏剧改革缘由,戏曲界也是众说纷纭。多数人强调樊粹庭本人投身戏剧的献身精神,在某种程度上笔者也认可这种说法。实际上,经过对樊粹庭生存的时代背景与河南梆子发展衍变历史进行追溯后,发现樊粹庭从事戏剧改革的动力来源为:以康、梁为代表的戏剧改良思潮的影响、以川剧、评剧、秦腔为代表的地方戏改革的带动、河南梆子生存发展的本质诉求、樊粹庭舍我其谁的担当意识与将戏剧视为宇宙事业的戏剧观念。实际上,樊粹庭从事戏剧改革的动力还来源于社会舆论、事业发展、家庭因素与个人情感。应该说,樊粹庭从事戏剧改革的原因相当复杂。这不仅是民族危机赋予知识分子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是河南梆子亟需改革的内在需求,也是樊粹庭酷爱戏剧与戏剧救国理念支配下的自觉自愿。故此,他义无反顾地肩负起戏剧改革与改良社会的双重责任。樊粹庭是中国戏曲文化史上罕见的集编剧、导演、行业经营、戏曲教育、文化传播于一身的全能艺术家、实业家和卓越的戏曲教育家。无论是其轰轰烈烈的戏剧改革,还是数量众多、造诣颇高、反响强烈的经典剧作,均显示出其对河南梆子发展所发挥的舵手作用与指导意义。樊粹庭将河南梆子引领到戏剧现代化进程之上,三十年间将主要精力投注在戏剧创作和演出改革之中,尚没有功夫停下来对其戏剧理论进行总结却不幸驾鹤西去。因此,他没有齐如山那样有系统的戏剧理论与大量的学术着作传世。因此,其散落在梆剧改革实践之中的戏剧理论就更需要后人的发掘和提炼。其鲜明的戏剧观念与编剧原则、创作技巧犹如熠熠闪光的珍珠一样散存于剧作中。笔者有义务有责任为樊粹庭也为河南梆子找回这些弥足珍贵的珍珠并将其串成珍贵的项链。为了更好地服务当下的戏剧改革,笔者从理论层面上,对樊粹庭的戏剧观念与编剧原则进行学理性分析与提炼总结。本人经过仔细研读完整存世的67个剧目,试图寻绎樊粹庭编剧的金科玉律,体悟其贴近民众生活、尊重历史原貌、追求艺术真实、注重舞台效果等编剧原则,进一步揭开樊粹庭成功编剧的奥妙真谛。同时,笔者还发现其珍视豫剧与艺人的民本意识、启迪民智的戏剧观念、开放通达的理论架构、雅俗共赏的普世艺术观是其戏剧观念的核心。无论是其戏剧观念,还是编剧原则,均在樊粹庭戏剧创作过程中发挥了潜在的指导规约作用,也必将为当下的戏剧改革提供切实可靠的引领和垂范作用。本文专门探讨了樊粹庭的创作思想与剧作风格之间的变化与关联,并对时代强加在其身上的外力与创作之间的关系进行追踪式定位分析。应该说,剧作家不可能摆脱外部环境与时代对其产生的干扰。樊粹庭的创作思想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外部环境与时代的双重影响,反映了外因对个体的影响与个体对时代的能动作用。在时代背景、社会政治环境、作家境遇、思想觉悟等主客观因素对戏剧创作的多重影响下,樊粹庭不同时期的创作也呈现明显的差异。由此,笔者将樊粹庭的创作分期大致分为:发展期、成熟期、转型期、升华期。实际上,樊粹庭自1934年接管豫声剧院正式从事戏剧事业,有两件对其影响深刻的重大事件。首先,由于樊粹庭与陈素真之间的密切关系,1942年陈素真这个台柱子的离开使得樊粹庭陷入情感与事业的双重困境之中。毫无疑问,对其创作以及风格都产生了极大影响。他收敛了前期爱国情感的闪耀锋芒,进而对人性及个体情感进行再度审视,创作改编了大量神话剧,将人类现实中所不能实现的情感借助外力抑或是超现实力量得以实现。其次,1949年新中国的建立,使得樊粹庭一度恓惶的内心开始有了新的寄托,对新中国充满了期待。剧作家怀着对新中国的憧憬与对新生活的期望欢欣鼓舞地投身于新政府所倡导的戏剧改革活动中。他能更加冷静地思索戏剧的本质规律,进一步来探索戏剧现代化乃至当代化的改革问题。他本人的创作重心也从创作思想的变革转向了对创作手法现代化的探讨和实践。樊戏题材较好地体现出鲜明的艺术性与思想性。为了更加深入地研究樊粹庭剧作,笔者大致依据主要戏剧冲突的性质及内容,将其剧作题材分为五部分:历史剧、社会剧、婚恋剧、神话剧、时事剧。在历史剧中,剧作家呈现出强烈的责任意识与淑世精神,试图通过创作来实现文学报国的愿景,其剧作表现出对国家时局的强烈关注与对英雄主义的诚挚呼唤。他的剧作英雄爱美人更爱江山的大爱模式,超越了“爱江山更爱美人”的小爱局限。他像街头鼓手一样,通过惊心动魄的剧作来增加民族自信,激励民众抗日,不愧为“爱国剧作家”。在动荡战乱的社会背景下,樊粹庭怀着惩创人心、疗治社会顽疾、拯救黎民百姓的急切心理,饱含感情地创作了具有明确悲剧意识的社会剧。在婚恋剧中,出现了众多超越门第、历经艰难佳偶天成的理想婚姻范式。其塑造的女性对爱情大胆追求的程度远远超越其所处的时代,甚至具有现代社会爱情的某些特征。樊粹庭笔下的女性,体现出不同程度的女性意识,传达出女性在社会转型变革中所具有的决绝与刚烈个性。樊粹庭将目光聚焦到当下社会,关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神话传说,对凝聚着民族文化与民众情感的神话母体再度创作,其神话剧体现出执着于现实的写作精神。可以说,樊粹庭的剧作如时代晴雨表一样全方位地折射着时代的特征,堪称“中国近现代豫剧演进发展史的生动史诗”。樊戏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具有宽广宏富的题材来源。樊粹庭不动声色地融入现代思想与时代内涵。同时,在传统题材中独辟蹊径,创造性地采用了超前的创作方法与独特技巧。其剧本结构在遵循传统的情节发展时,往往能跳出既定思维,设计出不落窠臼的情节。外敌入侵的时代背景决定了他更加关注人物与人物之间、人物与环境之间的多重外部冲突,也善于在故事情节发展中培植戏剧人物不断变化的性格,并通过变化的性格来推动情节发展。剧中往往出现人物与情节两条线索,这两条线索相互扭结而相得益彰。他还对戏剧本质特点掌握娴熟,具有超强的语言驾驭能力。经樊粹庭化俗为雅、驱雅入俗的精雕细琢,河南梆子的语言已经由粗俗鄙俚转向了雅俗共赏,体现出近现代语言变革的踪迹,由过去艰涩难懂的文言模式,变为通俗浅显、文野相济的大众化话语风格。这都为后来戏剧创作提供了可圈可点的范本。着名剧作家吴祖光在樊粹庭逝世二十周年追悼会上亲笔为其题词:“词章悬日月,名迹满江湖”。可见,樊粹庭的戏剧创作与戏剧改革均得到了后世与剧界鸿儒的充分认可。在地方戏改革四大才子评剧成兆才、川剧黄吉安、秦腔范紫东、豫剧樊粹庭之中,樊粹庭虽然出现时间稍晚,其对地方戏的贡献绝不亚于其他三位。也正是樊粹庭从事戏改稍晚,他才能够吸收其他三位戏剧家的经验与教训。同时,樊粹庭作为中州大学第一位硕士,具有超前的眼光与高超的戏剧理论水平。这也远非成兆才、黄吉安、范紫东诸位先生所比。范紫东、黄吉安出身于中下层知识分子,成兆才本身就是艺人,其三位的贡献主要集中在剧本创作。而樊粹庭结束了豫剧向无剧本的历史,重塑了豫剧的舞台形态,建立了河南梆子第一座现代化舞台、豫剧第一个现代教育机构、中国第一个正规豫剧剧团,奠定豫剧的人才培养模式,确立豫剧编导理念。可以说,樊粹庭是河南梆子的开山祖师,豫剧现代化进程的奠基者与引导者,他集剧作家、戏剧教育家、导演于一身,在戏剧创作、舞台实践、声腔提炼、表演技艺、剧团管理、人才培养、理论建构等方方面面具有脱胎换骨的改造。因此,樊粹庭不愧为近代以来地方戏改革的集大成者。戏剧理论家、教育家张庚先生盛赞“樊粹庭同志是豫剧的革新家和教育家”。

张荣杰[8](2012)在《民国时期上海邮工与邮务工会研究(1912-1937)》文中研究表明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发达的邮驿。既有服务官府的驿站体系,又有遍及各地的民信局。但近代意义上的邮政却出现在鸦片战争以后。五口通商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借口中国没有邮政机构,在各通商口岸开始设置“客邮”。1866年,海关总税务司开始兼办邮政,开近代邮政先河。1878年开始海关试办邮政。到1896年,全国24处设有海关的地方都开办了海关邮局。光绪帝下令开办的大清邮政,采取海关管理体制。邮政伴随近代社会转型产生,发展十分迅速,成为国民政府时期少有的盈利国有企业之一。随之产生了新式的工人群体——邮工。他们经办各种邮政业务,为民众提供便利,与社会各阶层的生活都紧密相关。上海作为国际性大都市,经济文化发达,是中国的经济与文化中心。信息的传播,包裹的运输,以及钱财的汇兑,无不依赖于邮政。邮工成为整个国家与社会的“脚”,全力推动着近代社会的转型。本文以社会史为视野,将邮工群体置于整个近代社会大变迁背景之下,考察邮工生活、薪资待遇、工作状况等,认为邮工群体社会地位较一般产业工人为高。并力图揭示邮工与近代邮政发展,邮工与近代上海社会变迁之间的关系。独立的招考制度是近代邮政的灵魂。邮工不是由农民转化而成,是通过考试入局工作。这是邮工不同于其他产业工人的最大之处。随着邮政业的迅速发展,上海邮工群体不断扩大,大量富有文化知识的青年加入邮工队伍,增添了新鲜血液。与其他工人群体相比较,邮工群体文化程度较高。邮政运营全赖邮工,他们主要负责邮件的收发、运送和投递工作。受文化程度与工作经验限制,其工作分工,劳动时间,工作环境差异较大,在工作中存在一定的劳动风险。邮政虽是少有的盈利国营单位,但下层邮工的待遇并不高。但整体而言,邮工群体生活较其他下层群体为优。上海邮工具有强烈的爱国心,在中华民族遭受外敌入侵时,上海邮工组织义勇军传递情报,维护社会治安,组建邮工医疗队,奔赴战场救死扶伤。邮工群体人数虽少,但因其职业的特殊性质,成为国共两党竞相争取的对象。为改善邮工待遇,中共曾多次领导邮工罢工,一度控制邮务工会。四一二政变后,国民党通过“清党”与“改组”,将邮务工会纳入“正轨”。国民政府为控制邮工,下大力气对邮工进行管理,开办邮务学习班,强化邮工思想教育。在邮工内部开展清党,肃整邮工队伍,并利用帮会管控邮工。国民党对邮务工会干部加以拉拢,封官加爵,出钱出物,资助工会,为工会活动提供便利。邮务工会在政治上亲近国民党,被国民政府誉为模范工会,是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工运系统的台柱子。上海邮务工会作为上海七大工会之首,在全国工运界占有很高地位,具有很强的社会影响力。邮务工会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化解工潮,组织各种文体活动,丰富邮工生活。国难当头时,邮务工会组织各种抗日爱国运动。为改善邮工生活待遇提高政治权利,邮务工会领导邮工采取罢工等激烈行动与国家抗争。邮务工会还积极参与邮政,不仅关注上海,而且关注整个国家邮政,为改良邮政献言献策,甚至以罢工相力谏。上海邮务工会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积极协助调解工潮,邮务工会与国家社会的互动,展现出既合作又对抗的态势。上海邮务工会提倡劳资合作,反对阶级斗争。上海邮务工会作为黄色工会的代表,具有不可多得的典型性,体现了近代中国黄色工会的复杂性。

汪洋[9](2012)在《洋嫁》文中指出一浴室的氤氲还未散尽。谢桥打量着镜中的自己,湿漉漉的面颊和嘴唇,红艳得有些鬼魅。比脸色更鬼魅的是身上这条用料极为节省的裙子。前胸还算正经,小V领,尺度有限。对于谢桥这种胸前坡度平缓的亚洲女人来说,既然没什么本钱好显摆,非要掏出来昭告天下就叫自曝其短。乾坤在背

徐珊[10](2011)在《战时大后方知识分子的日常生活》文中研究表明目前研究抗日战争的作品不胜枚举,落脚于战时知识分子的亦不在少数,但多着眼于从他们的作品和文字来建构其服务于抗战的精神世界,宣扬的是一种没有瑕疵的主流抗战观,而从日常生活角度出发进行研究的学术作品并不多见,大量生活琐事和复杂情感被忽视,近年来的一些人物传记开始着墨于文人的生活,但总的说来,“人”在抗战历史研究中处于非常弱势的地位。这一段的历史研究中,我们看到一个充满爱国激情的亢奋群体,却总觉得这过于美化,有些失真,因而挖掘这背后的的小事、小情感,解析他们的这些“小”,为“抗战”这一个时而冷冰冰、时而充满激情和美化的意象注入几许不那么崇高、不那么恢弘,却真实、能引起共鸣的情感因子,尽量还原一个有血有肉的战时大后方知识分子群体形象,这也是本文的研究意义所在。文章将抗日战争爆发后,聚集在重庆、云南、四川、桂林等地的知识分子的日常生活作为描述的主体,展现一幅“衣食住行”与“酸甜苦辣”的复杂图景,解析他们的生活、情感与民族主义精神之交融情形,让我们重新回到那八年的乱世,同这些知识分子一起感受民族主义精神指引下的点点滴滴、令人不胜唏嘘的各种乱世之情以及他们的苦中作乐,因为这些鲜活的人,那段历史更加生动,也更加刻骨铭心,记住了历史的参与者,也就铭记了历史。

二、可歌可泣的英雄 可恨可怕的失误——《悲壮的两小时》阅读训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可歌可泣的英雄 可恨可怕的失误——《悲壮的两小时》阅读训练(论文提纲范文)

(1)孙梨《芸斋小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缘起与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思路及方法
第一章 芸斋小说与孙犁人生哲学思考
    第一节 哲学家气质彰显的条件
    第二节 孙犁人生哲学思想的几个维度
    第三节 芸斋小说的人生哲学
第二章 芸斋小说与孙犁的文艺思想
    第一节 孙犁的文艺思想
    第二节 芸斋小说所蕴含的文艺思想
第三章 芸斋小说与新时期文革叙事
    第一节 新时期“文革”叙事
    第二节 芸斋小说中的“文革”叙事
第四章 芸斋小说与笔记小说传统
    第一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与解读
    第二节 芸斋小说的笔记小说传统
    第三节 芸斋小说对古代笔记小说的突破
第五章 芸斋小说与书衣文录、怀人散文的比较
    第一节 “实录体”的创作精神
    第二节 理性追求
    第三节 艺术追求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2)临桂词派与晚清社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成果综述
    二 本选题的学术意义
    三 本文的研究框架及主要内容
    四 本文的研究方法
    五 本文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临桂词派与晚清社会近代化进程
    第一节 从经世致用到中体西用
        一、经世致用与西风东渐
        二、中体西用应运而生
    第二节 临桂词派的构成及特点
        一、临桂词派的范围
        二、同年同仁促成聚合
    第三节 近代化进程中的社会实践
        一、社会经济
        二、军事与边疆舆地
        三、社会政治
        四、社会风俗
        五、文化教育
        六、学者交流
    第四节 词作、词论中的近代特点
        一、词作中的近代元素
        二、“重”“拙”“大”与时代思潮
        三、批判创新、博采众长的词学理论
        四、“写其胸臆”创作原则
第二章 临桂词派与戊戌维新
    第一节 临桂词派词人的维新思想
        一、社会政治思想
        二、经济财务思想
        三、文化教育思想
    第二节 临桂词派词人的维新实践
        一、创立京师强学会
        二、议办京师大学堂与通艺学堂
        三、筹办《时务报》与《渝报》
    第三节 维新与词事
        一、政治集会促进词事繁荣
        二、咫村词社的创作内容
        三、咫村唱和的词史意义
第三章 临桂词派与晚清吏治改革
    第一节 临桂派词人的吏治思想
        一、整肃官方,惩治腐败
        二、清理壅塞,上下通情
        三、废弃捐输,求选真才
        四、清理仕途,裁汰冗员
        五、精简胥吏,革除因循
        六、杜绝滥保,严肃正途
    第二节 吏治改革新模式的近代意义
        一、《申报》连续报道京官联名参劾巡抚始末
        二、言路与报业结合的近代意义
    第三节 吏治改革对词人创作心态的影响
        一、己饥己溺的济世心态
        二、濒洞难掇的焦灼心态
        三、感时忧世的悲愤心态
        四、九死未悔的执着心态
第四章 临桂词派与晚清对外战争
    第一节 中法战争中临桂派词人的态度
        一、临桂派词人与清流
        二、词人关注中法战争
    第二节 中日战争中临桂派词人的态度
        一、词人群体政治能量的变化
        二、词人们的战争主张
    第三节 临桂词派的战争词作
        一、中法战争词作
        二、中日战争词作
第五章 临桂词派与庚子国变
    第一节 庚子国变中的临桂派词人
        一、忠耿凛然,王鹏运谏止驻跸颐和园
        二、日夜思维,关注德占胶州湾
        三、忧心如焚,力谏对德争端宜持平
        四、民气不可用,主张弹压义和团
        五、滔天巨变,南归、随扈与坚守
        六、隐微匡救,力促东南互保之约
    第二节 愁情满纸《庚子秋词》
        一、吹落梅花多少,落花之愁
        二、闭门寒月照疏襟,寒月之愁
        三、空有泪珠盈袖,愁极垂泪
        四、朔风吹雪茸裘薄,寒风中愁
        五、枕函残梦初惊,残梦之愁
    第三节 国变词作的创作心态
        一、其他临桂派词人国变词作
        二、国变词作的创作心态
结语: 复杂求变的古典词派
附录一 刘福姚研究
    一、刘福姚生年考
    二、刘福姚卒年考
    三、刘福姚家族考
    四、刘福姚科举史事勾陈
    五、刘福姚着述考
附录二 刘福姚简谱
参考文献
致谢

(4)文学叙事:真实与虚构的辩证互动关系研究 ——以《第二十二条军规》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第二十二条军规》文本世界的荒诞图景
    第一节 权力制度下的混乱世界
        一、绝对权力与荒唐逻辑
        二、正义之师与滑稽之旅
        三、英雄行为与谎言编造
    第二节 混乱世界里的滑稽人物
        一、无耻的官僚
        二、可鄙的商人
        三、可悲的士兵
    第三节 荒诞人物表现的价值质疑
        一、上帝去哪儿了
        二、战争是正义的吗
        三、英雄为何沦落为小丑
第二章 《第二十二条军规》与现实环境
    第一节《第二十二条军规》虚构世界的现实情景
        一、小说内容的年代、事件
        二、美国在二战中的重要事件
        三、美国士兵在二战中的表现
        四、海勒与二战
    第二节《第二十二条军规》创作的现时环境
        一、社会政治环境
        二、社会经济环境
        三、重要社会事件
        四、现实中的海勒
    第三节《第二十二条军规》所处的文化现实
        一、社会思潮
        二、哲学思潮
        三、文艺思潮
第三章 “艺术真实”:基于现实的可能性虚构
    第一节 关于艺术真实
        一、什么是艺术真实
        二、传统文学观中的艺术真实
        三、现代主义文学艺术真实
    第二节 《第二十二条军规》与艺术真实
        一、《第二十二条军规》的艺术真实观
        二、《第二十二条军规》艺术真实的建构
        三、真实与虚构的辩证互动
    第三节 《第二十二条军规》的审美趣味
        一、真理与谬误的辩证转换
        二、荒诞世界的真知灼见
        三、大难临头时的自我调笑与超越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5)巨灵与藤蔓:鲁南大刀会及黄石山惨案研究1900-1940(论文提纲范文)

附件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缀语
引言 现身于地方生活的大刀会
    一、选题缘由和意义:地方居民的生活景观
        1、“×石山”:一桩被遮蔽的惨劫
        2、日常视角:常人世界的综观
    二、“错画”里的栖居者:地方性社群大刀会
        1、学术史回顾、论文结构和资料综述
        2、理论思路:“地方社会场域”的引入
第一编 地方?空间鲁南场景:蒙山诉水间的世界
    引子 黄世山惨案
    第一章 人与地:地理人文环境
        第一节 生民其居:沂属之地
        一、山水怀抱:自然地理环境
        1、齐鲁锁钥:山水形成的脉络
        2、沂州府地:政治技术的标签
        二、人居形态:基本聚落三种
        1、村庄起源以及节点般的集镇
        2、金城汤池:作为中心的县城
        三、“休咎尤要”:自然生态概况
        1、“见面一大片”:论略里的注解
        2、旱魃、虫子市和蝗神的故事
        四、1934年素描:“十八世纪式的社会”
        1、“富于保守性”:乡土调查里的民情
        2、社会现状概略:《重修莒志》里的记载
        第二节 社群辨析:社会的基本形态
        一、“敬宗收族”:基础性的社群
        1、“家族本位”:以汀沟于氏为例
        2、请家堂:“世代相传”的文化
        二、民谚俗语里的大族传说:以刘南宅为例
        1、神话里的家族与住宅:“刘南宅”
        2、科举与望族:帝国庇荫下的巨室
        三、“客家子”与“主家”:租佃制度概况
        1、由庄户人、财主脖子谈到张家庄子
        2、干打鞭与陪牛地、吃地粮与拨房工
        四、“出家人”:边缘社群的生活
        1、出家与受戒:杨志明的个人回忆
        2、浮来旧事:佛成和他的弟子们
        第三节 民生脉络:隐现的经济圈
        一、“绕着地头转”:作为生计之本的农业
        1、农事一年:《农圃便览》里的记载
        2、五谷及其他:耕作法和农产种类
        二、百工与商旅:各县工商业概况
        1、“皆农家者流”:由《考工记》谈起
        2、中心与腹地:工商业的地理差异
        三、“一方之货”:蚕桑与花生
        1、“蚕缫微利”:东山柞茧与南山丝
        2、“出口大宗”:许村与花生的故事
        四、“纤悉均关生计”:脆弱的经济体系
        1、“凶荒之妙制”:由煎饼谈衣食住行
        2、旧法与凶岁:“耕识图”和“呼吁书”
        第四节 生态细微:日常生活的若干剖面
        一、集会与节庆:地方生活的两个副章
        1、“通工易事”:集与会的分工协作
        2、节庆之链:地方居民的心灵节拍
        二、“庙多神众”:混沌的信仰世界
        1、“敬祷诸神”:由“莒州庙全”谈起
        2、“搬龙王爷爷”:灵公山龙神庙祈雨
        三、“搭台唱戏”的流动景观
        1、“万人坑”:张之栋的个人回忆
        2、“唯一的娱乐”:农村演剧简析
        四、缩微标本:社会生态系统里的庙会
        1、1932年浮来山庙会:李鼐先生的讲述
        2、信仰、娱乐与经济:庙会与地方社会生态
    第二章 从危机到灾难:二十年代社会生态的恶化
        引子 迟钝的村民
        第一节 从帝国到民国:清末民初的地方影像
        一、王朝遗迹:枯骨冢、僧王庙和圩寨
        1、“只有神佛能弄清”:枯骨冢与僧王庙
        2、团练与圩寨:防卫策略的官民分野
        二、震荡余波:民初沂水县的纷争
        1、“三麟之乱”:学校、政党及刘南宅的没落
        2、“肚子里有牙”:讼棍与同盟会员张克缦
        三、名宦与好官:一个县官的民国经历
        1、仕莒记略:“与莒人相习若一家然”
        2、“要想当好官”:“护官符”与大仙堂
        四、新政二例:警察与学校的开设
        1、“开办数年不能推广”:警察的设立
        2、洋学与私塾:学制之变后的“双轨制”
        第二节 “稀有之惨剧”:1925-1930年间的天灾人祸
        一、“天道无亲”:1928年灾荒纪略
        1、“重重灾劫”:赈务报告里的图景
        2、“飞蝗神话”:“蚂蚱市”及其他
        二、“山东百姓受了坑”:鲁张之祸
        1、“甲于全国”:苛捐杂税之害
        2、“兵来一扫清”:丘八之祸
        三、“国民干遭殃”:百姓眼中的“北伐”
        1、“都是土豪大头黄”:刘黑七祸莒
        2、“可怜莒民受牵连”:高桂滋困城
        四、“土匪市”:社会基础的破坏
        1、惨案种种及日常生活紊乱
        2、雪天哀鸿:逃亡者的讲述
        第三节 致命的创口:从隐患到灾祸
        一、作为盗薮:沂州匪患问题探微
        1、“天命将乱”:一份伪示里的真言
        2、“非自今始”:“土匪世界”三度出现
        二、“噬脐之祸”:兵匪通气的积弊
        1、“十八家大人”:一个绝妙的例证
        2、兵匪通气论:相关报道的梳理
        三、匪祸告哀:八里巷惨案前后
        1、未有之浩劫:各界电文与官方处理
        2、冤枉庙的警示:一个标志性的事件
        四、徒劳的努力:地方精英的失败
        1、兖沂治安讨论会的成立和呼吁
        2、杯水车薪:合法途径解决无望
        第四节 “匪夷所思”:刘黑七的人生注解
        一、亡命之徒:“以掠夺为职业的游民”
        1、破坏性社群的定位与基本构成
        2、“出身捷径”:杀人放火做大官
        二、匪首群像:何谓“职业土匪”
        1、“西南马子”:以抱犊崮为标志的匪区
        2、石增福从匪记:被“染污”的人生
        三、“闯土匪”:羊倌刘堂的选择
        1、山神节前:家庭、经历和誓言
        2、放羊调里:“寻思寻思不坦然”
        四、改名前后:一朝匪皮换新装
        1、刘团发祥史:作为匪巢的蒙山万寿宫
        2、“就抚”国军:北伐先遣军与新四师
第二编 事件.曰常乡土之蔓:鲁南乡村中的大刀会
——以莒沂青旗会为例
    引子 那时的年头
    第三章 “借秧子”:鲁南大刀会的兴起
        第一节 “自卫之好教材”:蒙阴八寨的故事
        一、匪情与自卫方式的交互演变
        1、“几无一日不遭匪劫”:蒙阴匪祸及其根源
        2、“失败中的觉悟”:由不相顾到守围
        二、八寨之地:聚落景观的构筑
        1、原则:先人和,再地利
        2、方法:围墙、炮楼与械弹
        三、“组织系统”与“防守法”
        1、寨之组织:战时与平时
        2、日常“防守法”的演变
        四、由村到寨:社会更生与文化实践
        1、“自卫之效力”和“大的趋势”
        2、多重之寨:小社会的自治与更生
        第二节 神威与大运:莒沂青旗会的兴盛
        一、大古家沟:一个村庄的行动
        1、龙公山下:条子、族长和武学堂
        2、土地庙前:杜梨子树上的“成果”
        二、从“保护村庄”到“谩骂鲁张”
        1、八里巷与太湖村:两个村庄的遭遇
        2、“跋扈”“横行”:鲁张时期略影
        三、“声势浩大”:莒沂大刀会的发端
        1、村庄之链:田瑞、张恒远与青旗会
        2、“南军打,北军退,中间出了个五旗会”
        四、“神通得此证明”:渊子河一役的威名
        1、渊子河畔:时间、经过和参加者
        2、新增份子:徐谦凤所讲的细节
        第三节 道会暗林:鲁南社会的另一面
        一、隐秘网络:“秘密社会”管窥
        1、“无足深怪”:“孝帽子会”辨证
        2、密语召唤:孙守立的个人遭遇
        二、“民国第一家”:在家礼、三番子
        1、仪式与手势:一个“盒子皮”之所见
        2、“土匪都不敢惹”:“大杂烩”的威力
        三、夏家道的变迁:从吃斋道到茹素团
        1、夏半仙、《救世宝筏》和神仙府
        2、“莒沂总斋团”:“茹素团”与九大寨
        四、社会危机的反应:两个例证的结论
        1、“二把手”上:万教传在沂水的威风
        2、乘舆辨名:道会兴起与社会危机
        第四节 应激反应:生态灾难与“工具理性”
        一、大刀会的宗旨及其渊源
        1、误传何来:“孝帽子会”再辨证
        2、“符法护身”:一则遗曲里的历史
        二、“二周村”之劫:带血的“勾子”
        1、重镇悦庄:修围及惨案原委
        2、“处决勾子”:庙会上的审判
        三、劫后余谈:会场里的新面孔
        1、“破围子”:刘黑七的拿手好戏
        2、管廷献论结寨的六便与七难
        四、地方社会对生态灾难的应激反应
        1、由山社说起:农村合作组织的丰富性
        2、会名的思考:工具命名之下的理性
    第四章 在乡土上滋蔓:旗会蔓延分析
        第一节 地方性文化迁移:迁入与传播简析
        一、“怪异的学问”:入会仪式一览
        1、“结入其群”:徐谦凤的讲述
        2、大同小异:相关记载的梳理
        二、精神转换法:作为信仰的身体话语
        1、“装身”:神灵、兜肚和禁忌
        2、“过场”:请神、吃符和排刀
        三、“请老师”:由外地到本地的过程
        1、睡庄的启示:渠道与媒介
        2、“滕峄地方”:勃兴之地探源
        四、“立会”:本地化依托的文化网络
        1、会员探视:日常场景下的必然
        2、桃园三月:拜把子背后的神话
        第二节 “俨然宗教”:社群的崛起
        一、旗会的基本成员和组织形态
        1、不可分离:会员与农民的双重身份
        2、超越村落:会与团的两级组织
        二、大刀问题:武器里的经济理性
        1、三种武器:大刀、快枪与扎枪头
        2、枪价考略:“人人看着快枪好”
        三、首领群像:旗会造就的“精英”
        1、调查里关于旗会领袖的内容
        2、旗会首领的基本情况分析
        四、“同心土变金”:大刀会“摸底”
        1、由被动到主动:防御性策略的演进
        2、“会者,合也”:旗会的整合作用
        第三节 “总老师”:枣红大马上的田瑞
        一、田瑞前传:大老粗、经纪和小商贩
        1、“袖中乾坤”:由莒地嘎语谈经纪
        2、人物素描:出身、经历和见识
        二、从白马到红马:礼物的多重意味
        1、“门口拴着高头马”:一段“牛马经”
        2、“走马看红”:“负重致远”的开始
        三、一个比较案例:红旗会首领法真
        1、赵善义的转变:从和尚到法师
        2、游侠之性:家庭、寺院和帮伙
        四、职业的意义:“总老师”、“总会”
        1、另类经纪:师承关系与权力结构
        2、群体与个人:首领的责任和性格
        第四节 神秘与熟识:旗会的出场
        一、神秘的香堂:象征空间分析
        1、“不然,是不允许你到香堂看的”
        2、由土地庙说起:独特的聚落景观
        二、分离和契合:日常生活的重构
        1、练功习武:古秀林的讲述
        2、独辟领域:生活场景举例
        三、关于“搭台唱戏”的两则回忆
        1、“好不威风”:五天五夜的大戏
        2、“一大快事”:马家拐头的聚会
        四、神楼的见证:戏台上的大刀会
        1、戏里戏外:狂欢之中的社会交流
        2、乡土颤抖:浮来山庙会上的场景
    第五章 从冲突到惨案:莒沂青旗会的结局
        第一节 “一点恶因”:沂水六区事件
        一、重回水由村:追述的起点
        1、“没起冲突”:袁福英等的回忆
        2、宣战与对抗:1933年的报道
        二、杜绍曾的外号及对青旗会的指责
        1、“杜烧包”:六区区长杜绍曾
        2、“大刀会是邪教,不是顺民”
        三、“点他的火烧他的包”:杜绍增之死
        1、“兴办学堂”:关于起因的三种记载
        2、“杜绍增必须服输”:冲突经过和结果
        四、“实为地方三幸”:事件的“和平处理”
        1、“今后要安分守己”:劝导、宣慰和弹压
        2、应变有方:运其昌所受嘉奖与恭颂
        第二节 风波迭起:多次上演的血剧
        一、风潮日重:青旗会与红旗会冲突
        1、“失教的民众”和三种思想的显现
        2、满堂坡:“细故”与“门户之见”
        二、“轩然大波”:五旗会与红旗会冲突
        1、“螳臂当车”:一篇详实的报道
        2、县志记载、德政宣言及其他
        三、事起防务捐:盛家垛庄之祸
        1、“连庄会会费”,还是“防务捐”?
        2、“一个大仗”:黄沙沟交火的回忆
        四、北乡暴动:沙沟事件始末
        1、李德的回忆:赵玉瑞的办会
        2、“打局子”:与李景岗的冲突
        第三节 “暴动”造成:苏村遭遇前后
        一、苏村遭遇:一次“激战”的考证
        1、乡下老造反:展书堂谈骚乱始末
        2、“巧遇而已”:回忆与调查里的记载
        二、骑虎难下:青旗会陷入的困境
        1、“拉到沂水去闹”:田瑞的愤怒
        2、“两全其美”:刘荫第的阴谋计
        三、闯了大祸:盛家垛庄的包围
        1、“包围”考证:端午节那天的事情
        2、“意涉偏袒”:为何青旗会不信运其昌
        四、息事宁人:李树春二次宣抚
        1、二赴鲁南:相关报道的梳理
        2、立刻归正:告民众书和告民众歌
        第四节 从招安到惨案:不平静的麦季
        一、风雨欲来:麦熟时节的“招安”
        1、“欺骗的办法”:邵德孚的讲述
        2、“一网打尽”:真相及其后果
        二、“黄石山上出黄牛,大劫来了起云头”
        1、“神牛相助”:赵钟璞的讲述
        2、沂河以西:谣言和黄石山寨
        三、人间地狱:黄石山惨案的发生
        1、大举攻剿:运其昌对此事的说法
        2、“奇酷极惨”:三名亲历者的讲述
        四、惨案的罹难人数与善后事宜
        1、“有城三重”:相关报道及罹难人数
        2、“泽及枯骨”:官方和民间的善后
    第六章 腹地的大症结:大刀会与地方社会生态
        第一节 藤蔓伸展:农民自救与社群合作
        一、“根株总未能绝”:从清末到民国
        1、火神庙唱戏:帝国晚期的案例
        2、无处不在:“以抵抗兵匪为战事”
        二、大堰堤庄的例子:红枪会与无极道会
        1、“唯一的救命星”:红枪会的组织和工作
        2、反感与仇视:接踵而至的无极道会
        三、“农民自救运动”的其情其理
        1、冯锐论红枪会发生的“必然趋势”
        2、“挣扎着活下去”:“农民自救运动”
        四、“农民自救运动”的实现形式
        1、“立会”:“办公事”的组合形态
        2、不可磨灭:社群生活的合作精神
        第二节 “暴动”初探:以社群为视角
        一、地方社会场域里的突变
        1、旗会崛起与社会结构的制衡
        2、旗会林立:社群扩张的结果
        二、旗会之间的合作与冲突
        1、由“联合战线”到“互相攻击”
        2、矛盾原因:“那些头头本身有问题”
        三、潜滋暗长:旗会的“不轨”行为
        1、“反对盐务”:闹沭水盐行
        2、“甚至反抗赋税”的罪名
        四、失败的调解与冲突的演变
        1、“与他们彼此都结为好友”
        2、祸事西引:由莒县到沂水
        第三节 “四老师”的不归路与归路
        一、“轴筋子小土地主”:家境与性情
        1、被烧的油坊:家境状况简析
        2、习武之人:一段传说的背后
        二、豪侠传奇:“大庄客”的故事
        1、“事大事小,应九到就了”
        2、“作了乱子”:聚义驼儿山
        三、儿子之死:张恒远的威望巅峰
        1、最初的声名:兵工厂、“四老师’
        2、公私之间:他那一刻的犹豫
        四、个性的两面:怕官与决绝
        1、他为何采取了刘荫第的建议
        2、“死了也得去”:最后的选择
        第四节 疾病与医生:流行症及其善后方案
        一、冯锐针对红枪会问题的补救办法
        1、“远久适用”:治本的三种方法
        2、“暂时用用”:治标的三个时期
        二、王镜铭对红枪会问题的探讨
        1、红枪会构成社会心理的解剖
        2、亡羊补牢:五项治标方法
        三、“未来的善后”:向云龙的方案
        1、“社会久病已发的一个表征”
        2、政治、教育和经济的措施
        四、“没有好的收场”:善后方案的前提
        1、“真正的民国”:关于医生的隐喻
        2、为什么“没有好的收场”呢?
第三编 国家.在场巨灵起舞:地方社会场域中的国家幻影——鲁南旗会事件的深度解读
    引子 场,祭神道也
    第七章 “北方模范省”:韩氏主鲁时期的“训政”
        第一节 韩氏主鲁:政治变迁与秩序重建
        一、巨灵归来:从地方社会场域考察政治变迁
        1、麟的归来:纪念小学、匾额及其他
        2、“建国大纲”中的“训政”规划
        二、制度变更:北伐后的山东地方政府
        1、“省政大定”:省政府的组织与日常生活
        2、县政改革:从县公署到县政府的改组
        三、“小道可观”:韩复榘的人治政风
        1、“纳民于轨物”:四大“预定行政计画”
        2、1933年出巡鲁南:韩氏政治的争议
        四、由李树春谈起:政府的事件处理
        1、忙碌的民政厅长:由“特殊事件”看运行机制
        2、“抗拒清乡”:由抚到剿及善后方式
        第二节 “殊属不法已极”:青旗会在体系外的命运
        一、“根本清乡”:官方的努力
        1、“当务先其所急”:以兜剿抱犊崮为例
        2、清乡特区:一项要政的制度考察
        二、省防与县防:防卫体系的构建
        1、第三路军、公安局与民团
        2、“社会自卫”:联庄会考略
        三、合法性之困:青旗会加入新秩序的失败
        1、“法定民众之唯一自卫团体”
        2、“不正当之团会”的下场
        四、“不祥之器”:地方驻军在事件中的角色
        1、由“调和”到“血洗”:运其昌的“两手”
        2、“没有钱是不能打仗的”:驻军生态一览
        第三节 乡霸的产生:李五秃与联庄会
        一、甲长的产生机制:制度、家族及其他
        1、“责无旁贷”:范筑先与联庄会
        2、沙沟李家、香山堂和崖庄局子
        二、“拔壮丁”:青旗会与联庄会的竞争
        1、常备会丁问题与轮调训练定章的制定
        2、“俺会上的人就不受训”:庄户人的逻辑
        三、“洗手办公”:枪械及经费问题
        1、老蒲的遭遇:《五十元》里的派枪问题
        2、“都是老百姓的钱”:义务职及经费问题
        四、骚扰地方:联庄会和民团的问题
        1、保民与害民:训令里的民团问题
        2、“义勇堪嘉”:由匾额谈到体制
        第四节 “古树的花朵”:范筑先的县长生涯
        一、“亲民之官”:韩氏主鲁时期的县长
        1、从参议到县长:由出身谈到资格和程序
        2、“职责专重”:以“勤政爱民”的唐介仁为例
        二、“如此惨局”:范筑先与旗会的遭遇
        1、“勿蹈前辙”:李树春和韩复榘的训令
        2、从“改组”、“防范”到“因病调省”
        三、“临沂水倒流”:沂水桥头的范筑先
        1、一清二白:上任原因和离任情景
        2、“县政府的太上皇”:驻军的“坏处”
        四、“世道人心太坏”:成败之间的县长生态
        1、“法外”“重典”:韩氏惩戒县长的“奇闻”
        2、“干一年就算好”:县长的困难与“上计”
    第八章 新政病民:地方自治的深层回响
        第一节 “国家良法美意”:训政下的地方自治
        一、“总理遗教”:“训政工作之重心”的实施
        1、“克期完成”:标准、程序与期限
        2、“急起直追”:山东开展经过与成绩
        二、“自治之花,宪政之果”:区长的产生
        1、“实验室”:训练所、学员、课程与实习
        2、“怎样去办理地方自治”:一位厅长的嘱托
        三、“立机关”:自治团体的组织
        1、区公所:地点、职能、编制与经费
        2、“密厥组织”:自治给地方带来的网络
        四、“小官多设”:委任区长的政治属性
        1、区长之贵:自治人员,还是“行政官吏”?
        2、“以本县人办本地方事”:回避原则的争论
        第二节 “虐民扰民之具”:区长流弊及被废
        一、“流弊百出”:韩复榘的发现和应对
        1、从“应禁四条”开始的“整饬”
        2、由“回避本籍”到“从新选任”
        二、“奉中央命令裁撤”:区制废除前后
        1、立为特例:改进原则的制定
        2、区名不废:善后事宜诸端
        三、理念失语:“国家政权建设”
        1、“一举两得”,还是“自相矛盾”?
        2、两份检讨:官办自治的名与实
        四、“莫大之隐患”:“土劣自治”的症结
        1、“擅加附捐”和“私立公堂”
        2、流弊深重:各地签注的理由
        第三节 “杜烧包”:巨灵之火
        一、“新兴触手”:“国家陶甄”的花果
        1、“自治之义”:委任区长的出身问题
        2、旧区长与新区长:崇拜与信仰问题
        二、“事小体大”:“革命人物”与黑旗会的纠葛
        1、“办事不当”,还是“办事过于认真”?
        2、“某也不良”:新进少年的失望表现
        三、“无一不是过去的学生”:教育厅长的反思
        1、“士大夫教育”:“中学最有希望”
        2、“反心自念”:一位同学的来信
        四、真谛丧失:“新土豪劣绅”的签注
        1、“北部几省特别来得多”:一条解释的考证
        2、“激成恶感”:区乡长的负面印象
        第四节 衙门内外:不安分的张之祥
        一、“人之初”:“在这湾污水中鬼混”
        1、、“这湾污水”:两个小伙的出走
        2“吏无变更”:民国以后的书吏
        二、“永绝旧日书役积弊”:“刷新县政之要务”
        1、从房科书吏到政务警察:改组办法
        2、“从前班房旧制至此始为之清结”
        三、社群之间游移:投机中的身份转换
        1、“维持”的结果:从青旗会首领到区长
        2、“日后咱们一家子了”:军师与招安代表
        四、“不肖者奔竞而进”:公门的诱惑
        1、分区设署:蒋委员长的改制
        2、“张先生,你就冤枉这一次吧!”
    第九章 不光彩的角色:鲁南旗会事件中的士绅
        第一节 从调解到买嘱:地方士绅的选择
        一、作为地方性精英群体的士绅
        1、“官僚的一种变体”:以莒沂商会为例
        2、打倒土劣:绅治、官治与自治
        二、“无以矜式于其乡”:帝国沦落后的士绅生态
        1、“钻营奔竞”:民国绅士的负面形象
        2、齐大滑传:齐华亭的士绅奋斗史
        三、“战胜环境”:韩氏眼里的“劣绅”
        1、“蟊贼”与“臭虫”:韩对“劣绅”的痛斥
        2、“土菜”的故事:由支应局看官绅互动
        四、在青旗会与官府之间:士绅的倒向
        1、由“拉肥猪”说到“刘桂堂祸莒记闻”
        2、“最大妨碍”:那次县政会议上的事情
        第二节 帝国余荫:“拔爷”刘荫第
        一、光耀门楣:家世与“呈身之路”
        l、齿录与行状:刘荫第的家世和榜样
        2、“清贵的功名”:作为“正途”的拔贡
        二、十年风烟:帝国的最后一批官员
        1、最后的出路:举贡会考与七品小京官
        2、“时不利兮”:同族兄弟的“疏途”
        三、“清潭鲂鲤”:民国之后的刘荫第
        1、名流之间:“拔爷”的交际网络
        2、参议员之争:一场贿选丑剧的主角
        四、“买好”:刘荫第抉择的深层原因
        1、“有大事还请他出主意”:由一份乡谥文说起
        2、调解、“阴谋计”和电请:国大代表的注解
        第三节 “本固枝荣”:张善人的立身之道
        一、“先认人,再认票”:善人碑的由来
        1、“像刮桲椤叶一样”:双祥号的成功之道
        2、治乱枢纽:“转山堂”里的土票简史
        二、“乐善好施”:作为地方性群体的“善人”
        1、耆英绘像:褒扬匾额里的常见细节
        2、“善行可风”:古老信量桥的见证
        三、道院中人:作为宣道长的纯性
        1、沂水道院:籍方表里的群英会
        2、神语示警:“不可挽回”的“世道”
        四、善人与首领:张熙恒与青旗会
        1、幸免劫运:离奇“善行”与票子零落
        2、“会徒对张极信仰”:首领与特使
        第四节 “公正士绅”:幕后人物“于四爷”
        一、家大业大:于经武对家业的经营
        1、“修德于乡”:由耆德二老看“六大家”
        2、家庭、教育以及成为富商的经历
        二、“不是一个官,也是一个绅”
        1、跻身政界:短暂的财政局长任期
        2、清乡办事处副主任和汽车公司经理
        三、“数着‘汀沟’好财主”
        1、“养班子”:淳沟班的经营
        2、财主的崛起及卍字分会
        四、“后台操纵者”:于四爷与大刀会
        1、“于四爷跺跺脚”:“土皇帝”的传说
        2、红旗会首领和万仙会总会长
    第十章 “渐入轨道”:地方政治风景素描
        第一节 “朝发夕至”:运氏警告的“深意”
        一、文明所系:交通与国家建设
        1、“多匪之区”的民风解释
        2、“在国家建设上极关重要”
        二、建设成绩:“化外之区”的转变
        1、空白填充:路政“成绩尤为良好”
        2、网络铺开:“传达政令,异常便捷”
        三、脉络生长:巨灵的“非常道”
        1、织工面目:政治运作与社会动员
        2、器物之力:政治有机体的扩张
        四、隐蔽的在场:以鲁南旗会事件为视角
        1、“仆仆征途”:李树春的行踪
        2、控制与反控制:旗会的回应
        第二节 “一切建筑工作才可以开始”
        一、贼名扔掉:两个匪首的不同结局
        1、了阳崮上:石增福的“好事”
        2、匪皮难脱:刘黑七投诚始末
        二、韩复榘考试:兜剿刘黑七
        1、“务期歼灭”:韩氏的最大决心
        2、“全部解决”和“军运之效”
        三、“山东的‘太平’是铁般的事实”
        1、一则关于“着名匪区”的训令
        2、1935年宣言:“现本省并无股匪”
        四、从县长到专员:张里元的政绩
        1、“努力剿匪”:报告与牌示里的记载
        2、“可怜乡长作事难”:张里元的经验
        第三节 “官土匪”:从预算书而来的解读
        一、“渐有起色”:山东财政的就绪
        1、一大义务:《纳粮须知》里的解说
        2、“竭力整顿”:王向荣的“苦楚”
        二、“无非人民滴血点汗”:大刮与零刮
        1、“政务日繁”:预算书里所作的说明
        2、“永远着为禁令”:有关附捐的文告
        三、“内幕重重”:农民负担真相
        1、“农民之负担”:调查里的揭示
        2、最为苛刻:“零刮”以外的问题
        四、“逼命的来啦”:大刀会员的“诅咒”
        1、“反对盐务及增加杂税等事”
        2、轻微事件?“防务捐”再探讨
        第四节 同物异名:梁漱溟的办法
        一、1930年批评:“如玩幻术的政治大业”
        1、“卤莽灭裂”与“莫大的苛政”
        2、“形成土豪劣绅的绝好机缘”
        二、检查过去:1934年韩复榘的检讨
        1、剿匪问题:“虽办而不能澈底”
        2、建设乡村:“根本而重要的工作”
        三、乡农学校:梁漱溟“亲身作事”
        1、“社会学校化”:三种成分的结合
        2、“富户兵”及雇替现象的再现
        四、“乡治”与“自治”:“区公所之变相”
        1、“本非同物”与“引为同调”
        2、“二十里侯”:一位老者的回忆
第四编 现象?轨迹轨与物:国家之败下的地方遭遇
    引子《左传》里关于“乱政”的话
    第十一章辗转相因:扩张与收束之间
        第一节 被扯出的恶果:“农民非法团体”
        一、“会匪”与“股匪”的共同归宿
        1、邪会面目:县长讲演里的反映
        2、“严加取缔”与“导入正轨”
        二、“匪”的造成:从“良民”到“会匪”
        1、自卫与自治:秩序重建的运作
        2、控制与动员:政府、驻军和士绅
        三、“祸乱之阶”:由一则议案谈起
        1、“通令严禁”:“农民非法团体”的结局
        2、民众团体规定和《神祠存废标准》
        四、“党逼民反”:江北小刀会暴动
        1、“为它苦害民情”:江北民众告白
        第二节 “今日之县政”:一个县长的反思
        一“深入核心”:研究的主旨和出发点
        1、“何以要研究县政”:有机体、元素与核心
        2、“由下而上”:从探讨农村衰落开始
        二、“内政寄军令”:保卫团的利害两途
        1、从历史到现状:“各自为政的畸形发展”
        2、从“过去的观察和经验”来的“几点供献”
        三、自治的假招牌:以江苏省为例
        1、症结所在:人员病态与经费困难
        2、“新土豪劣绅”:革命时代的骇闻
        四、重回旧路:土豪劣绅问题
        1、“本为中国的特产”:“土劣”简史
        2、“完全复古”:土劣回乡以后
        第三节 “吁其危哉!”:乱政与农村破产
        一、“安养生息”与“新政规模”的矛盾
        1、农村破产:“最当前剧烈之问题”
        2、小康“消失”:一份财政检讨
        二、“满目荒凉”:李鼐的观察和分析
        1、“话好说,饿难挨!”:旅行中的对话
        2、“破坏动力”:一个农村市集的调查
        三、绝望的怒吼:临朐的景象
        1、“烟(眼)看着,丝(死)逼着”
        2、火上加油:比匪祸更严重的事情
        四、《某村小景》里诸问题考证
        1、最大破坏力与铁一般的形势
        2、车道、凑粮米、村长和乡长
        第四节 一鳞半爪:未了的“庙堂之争”
        一、诸神殉难:破除迷信运动
        1、“神权的支配”:《民众周刊》上的应征文
        2、僧王庙终结:“民国戊辰,砸了庙神”
        二、建国要图:“兴学”及其困难
        1、自治与兴学:“文明进化之泉源”
        2、迷信捐及其他:增筹经费和取缔私塾
        三、再度回旋:持续发作的“庙堂之争”
        1、“时代的产儿”与被冒犯的香堂
        2、洋学堂的象征性:谣言里的会众心态
        四、诸神复活:“他们为什么信神?”
        1、恢复旧观:庙会调查里的发现
        2、俞异君对此的反思及其方案
结语 现代性与地方性的对话
    一、大刀会与地方性社会文化实践
        1、“防备世变”:地方居民采取的方式
        2、象形命名:大刀会与联庄会之辨
    二、“某村小景”:巨灵与地方社会生态
        1、巨灵之路以及筑路带来的恼烦
        2、“他者”命运:被驱逐的大刀会
附录
    一、文献
        1、社会生态灾难的见证:《报灾请恤呈文》
        2、《陆军第八十一师二百四十三旅旅长运其昌告民众书》
    二、法规
        1、地方防卫体系的一部:《山东各县联庄会暂行章程》
        2、作为理念的“自治”:《山东区乡镇自治公约大纲》
参考文献
    一、档案和资料
    二、地方志
    三、报纸期刊
    四、文史资料
    五、论着
    六、文学作品
铭辞(代后记)

(6)历史记忆:《东南日报》中的南京大屠杀(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研究选题的提出
        一、日本朝野对南京大屠杀的否定
        二、战时新闻媒体研究的欠缺
        三、新闻传媒与南京大屠杀间历史记忆的发掘
    第二节 研究文献的综述
        一、西方新闻传媒对南京大屠杀的报道和传播
        二、日本新闻传媒对南京大屠杀的报道和传播
        三、中国新闻传媒对南京大屠杀的报道和传播
    第三节 研究的内容、方法、意义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研究的主要方法
        三、研究选题的意义
第一章 战时的中国新闻界
    第一节 战前《东南日报》的崛起及其抗日宣传
        一、从《杭州民国日报》到《东南日报》
        二、《东南日报》新闻报道的特点
        三、《东南日报》坚定的抗日宣传
    第二节 日本侵华战争对中国新闻事业的摧毁
        一、南京地区的新闻事业
        二、上海、浙江地区的新闻事业
        三、武汉、西南地区的新闻事业
    第三节 日军占领南京后对信息的严密封锁
        一、加强对本国新闻舆论的控制
        二、封锁和虚报南京的讯息
        三、严厉地限制西方新闻记者的自由
第二章 《东南日报》在南京大屠杀前期的报道
    第一节 报道和传播日军对南京的空袭
        一、日军空袭南京前期的报道
        二、继续报道高志航的消息
        三、日军空袭南京前期的报道影响
    第二节 报道日军对南京的会攻
        一、日军对南京合围的讯息
        二、日军对南京总攻击的讯息
        三、日军攻占南京的讯息
    第三节 报道和传播国际社会对日军侵袭南京的反应
        一、报道和传播日军讹诈外人
        二、报道和传播欧美列强的反应
        三、报道和传播国际社会的反应
第三章 《东南日报》在南京大屠杀高潮中的报道
    第一节 《东南日报》迁往浙江金华
        一、杭州沦陷前先行撤离
        二、在困顿中奋起
        三、新闻报道仍旧偏重东南
    第二节 报道日军在南京的大肆屠杀
        一、报道日机滥炸无辜,毁灭文明
        二、报道日军进入南京城的嚣张气焰
        三、报道日军在南京内外的大屠杀
    第三节 报道外人对南京大屠杀的反应
        一、报道外人在南京设立安全区的情况
        二、报道日军侵犯外人利益的情况
        三、报道外人对日军在南京暴行的反应
第四章 《东南日报》在南京大屠杀周年的报道
    第一节 坚持在抗战最前线
        一、始终不离开前线
        二、在前线遭受的牺牲
        三、抗战期间的作为
    第二节 对南京和南京人民的关注和牵挂
        一、战前在南京的频频亮相
        二、战地记者在南京的活动
        三、报道和传播南京沧陷后的情况
    第三节 报道和传播浙江省各界对南京大屠杀的纪念活动
        一、日本朝野质疑当时中国各界对南京大屠杀反映
        二、报道和传播浙江人民对南京大屠杀的纪念活动
        三、用艺术手段来纪念南京大屠杀
第五章 《东南日报》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的表述及其框架
    第一节 《东南日报》与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记忆
        一、社会记忆
        二、集体记忆
        三、历史记忆
    第二节 东南日报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的构建
        一、对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的建构
        二、对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建构的方式
        三、对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建构的意义
    第三节 东南日报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构建的框架
        一、中国大陆对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记忆框架
        二、日本方面对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记忆框架
        三、《东南日报》对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记忆框架
附录:战后《东南日报》有关南京大屠杀案审判的报道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简历

(7)《樊粹庭文集》整理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一、研究对象及概念界定
    二、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三、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第一章 樊粹庭生平与戏剧改革动因考论
    第一节 樊粹庭“以戏为命”的人生轨迹
    第二节 出生年月辨正
        一、 生年考订
        二、 生月考订
    第三节 豫剧戏剧改革缘由考论
        一、 戏剧改良运动的激励与鞭策
        二、 地方戏改革思潮的带动与影响
        三、 河南梆子生存发展的必然诉求
        四、 “埋头做宇宙事业”的担当意识
第二章 《樊粹庭文集》编选校勘与樊戏价值评骘
    第一节 版本概况与编纂原则
        一、 版本来源
        二、 校对原则
        三、 编纂方案
    第二节 樊戏的内涵及价值评议
        一、 “樊戏”称谓的出现及“武器的批判”
        二、 争论与反拨
    第三节 樊戏剧目考辨
第三章 樊粹庭的戏剧观念
    第一节 珍视豫剧与尊重艺人的民本意识
    第二节 启迪民智与规正人心的价值衡定
    第三节 开放通达与兼收并蓄的理论架构
    第四节 化俗为雅与雅俗共赏的普世艺术观
    小结
第四章 樊粹庭的编剧原则
    第一节 贴近民众生活
    第二节 发掘历史蕴藏
    第三节 追求艺术真实
    第四节 注重舞台效果
    小结
第五章 樊粹庭创作思想分期及风格嬗变
    第一节 发展期(1915-1934)
    第二节 成熟期(1934-1942)
    第三节 转型期(1942-1949)
    第四节 升华期(1949-1962)
    小结
第六章 樊戏的题材类型与精神内涵
    第一节 历史剧:对百折不回克敌制胜民族豪情的呼唤张扬
        一、 《涤耻血》:民族危急时的悲壮呼声与泣血呐喊
        二、 《巾帼侠》:可歌可泣的救世之举与激昂高亢的时代旋律
        三、 《无敌楼》:对英雄的礼赞与正义的呼唤
        四、 《王佐断臂》:义无反顾的牺牲精神与对民族正气的弘扬
        小结
    第二节 社会剧:抨击邪恶、激浊扬清与伸张正义、维护人伦的道德祈愿
        一、 《邵巧云》:秋扇见捐与发奸擿伏的不屈抗争
        二、 《花媚娘》:守望爱情与忍辱尽孝的血泪青春
        三、 《义烈风》:与狼为伴的惊醒、羞愤与决斗抗争
        四、 《李慧娘》《松树坪》等:善恶对峙与弱者的韧性反抗
    第三节 婚恋剧:生存困境中女性意识的觉醒与高涨
        一、 《凌云志》等:择偶理念与婚恋模式的悄然变革
        二、 《女贞花》:崇高人格与坚贞爱情的讴歌礼赞
        三、 《三拂袖》:追求幸福与成全他人的两难选择
        四、 《齿痕记》:佛门净土中的爱情守护神
        小结
    第四节 神话剧:弱势群体追求正义与幸福的浪漫和智慧
        一、 《红珠女》:对强权的反叛与正义良知的扞卫
        二、 《泗州城》:对爱情的向往与坚韧追寻
        三、 《月宫玉兔》:对信义仁孝美德的恪守与弘扬
        小结
第七章 樊戏的卓越艺术成就
    第一节 穿越古今的宏阔视野
        一、 驱遣历史风云变幻
        二、 演绎人神悲欢离合
        三、 点化朝野经史稗官
    第二节 开阖自如的剧本结构
        一、 张弛有节的戏剧冲突
        二、 不落窠臼的情节设置
        三、 标新立异的结局处理
    第三节 面目各异、绚丽多姿的女性形象
        一、 刚柔相济的独立性格
        二、 倔强不屈的主体意识
        三、 磨难砥砺的反叛气质
    第四节 文野相济本色当行的语言风格
        一、 风趣幽默与雅俗共赏
        二、 情感充沛与可歌可唱
        三、 方言俚语与乡土气息
    小结
第八章 樊粹庭在豫剧及中国戏曲史上的地位
    第一节 结束豫剧向无剧本的历史
    第二节 重塑河南梆子的舞台形态
        一、 河南土梆戏之粗鄙简陋形制
        二、 戏改后豫剧之全新风貌
    第三节 豫剧人才培养制度与教育体系的创立和完善
        一、 科学严格之新式戏剧教学范式的探索
        二、 因人设戏之名角培养模式的创立
        三、 具有战略眼光的名师选聘理念
    第四节 豫剧编导体制的建立
        一、 自主宏阔的导演意识
        二、 大戏小做的导演谋略
        三、 编导演互动的编导体系
    第五节 地方戏改革的集大成者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民国时期上海邮工与邮务工会研究(1912-193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与述评
    三、相关概念的界定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 近代邮政发展
    第一节 邮政趋于统一
        一、裁撤驿站
        二、取缔民信局
        三、废除“客邮”
    第二节 近代国家邮政的发展
        一、海关兼办邮递
        二、海关试办邮政时期
        三、大清邮政开办
        四、中华邮政
    第三节 上海邮政机构的建立与发展
        一、邮政机构的设置与沿革
        二、社会需求推动邮政发展
        三、邮政业务发展与邮工群体壮大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上海邮工群体概况
    第一节 邮工来源
    第二节 邮工群体特征
        一、文化程度较高
        二、职业声望较高
        三、集中度高
        四、青壮年多
        五、女性绝少
        六、群体标志逐渐明显
    第三节 邮工的收入
        一、工资收入
        二、津贴收入
        三、奖金收入
    第四节 邮工福利
        一、医疗福利
        二、休假福利
        三、旅费
        四、抚恤养老金
        五、子女教育福利
    第五节 邮工生活负担
        一、邮工消费情况
        二、邮工生活感受
    第六节 邮工工作状况
        一、不同工种工作情况
        二、单调乏味的工作
        三、邮工的职业风险
        四、职业病困扰
    第七节 国家对邮工的管理
        一、邮工的业务与思想教育
        二、整肃邮工服务行为
        三、清查邮工舞弊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邮务工会组织、活动与宣传
    第一节 邮务工会的演变
        一、成立邮务工会的尝试——建立邮务友谊会
        二、从邮务公会到邮务工会
        三、寿命短暂的白色邮务工会
        四、中间工会
        五、黄色工会的典型代表
        六、邮务工会的嬗变
    第二节 邮务工会主要活动
        一、兴办邮工福利事业
        二、开展各种文娱活动,丰富邮工业余生活
        三、维护邮工合法权益
        四、维护邮务工会利益
        五、邮务工会与当局关系
    第三节 邮务工会的宣传喉舌——上海邮工月刊
        一、办刊宗旨及出版发行
        二、《上海邮工》的主要内容
        三、《上海邮工》的政治立场
        四、邮工对《上海邮工》的认知
        五、《上海邮工》的宣传效果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上海邮工与近代上海社会
    第一节 上海邮工与抗日爱国运动
        一、利用职业便利为抗日做贡献
        二、组织邮工抗日义勇军
        三、致电政府、请愿,为抗日奔走
        四、慰问抗日将士,积极募捐,捐助“邮工号”飞机
        五、邮史留忠魂
    第二节 在邮言邮——参与管理邮政事务
        一、维护邮政独立考试制度
        二、反对中美航空邮务合同
        三、参与邮政管理其他事务
    第三节 调解工潮,投身慈善
        一、积极解决上海工潮
        二、慷慨相助,参与救灾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9)洋嫁(论文提纲范文)

十一
十二
十三
十四
十五
十六
十七
十八
十九
二十
二十一
二十二
二十三
二十四
二十五
二十六
二十七
二十八
二十九
三十
三十一
三十二
三十三
三十四
三十五
三十六
三十七
三十八
三十九
四十
四十一
四十二
四十三
四十四
四十五
四十六

(10)战时大后方知识分子的日常生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写作缘起
    二、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路径
序言 徘徊
    引子
    一、去留间的徘徊
    二、看不到的未来
    三、主和抑或抵抗
第一章 衣食住行劳
    引子
    一、生活在1937—1939年
    二、生活在1940—1945年
        引子
        1、衣求蔽体
        2、食求果腹
        3、居陋室
        4、行路难
        5、养家累
第二章 乱世之情
    引子
    一、生死一线间
    二、家国之情
        引子
        1、家之情
        2、国之情
    三、人际之乐与忧
第三章 苦中作乐
    引子
    一、乐观精神
    二、生活小情趣
    三、闲暇之乐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四、可歌可泣的英雄 可恨可怕的失误——《悲壮的两小时》阅读训练(论文参考文献)

  • [1]孙梨《芸斋小说》研究[D]. 李振刚. 天津师范大学, 2019(12)
  • [2]临桂词派与晚清社会[D]. 杨上元. 广西师范大学, 2017(05)
  • [3]大器晚成[J]. 徐锦庚. 时代文学, 2017(02)
  • [4]文学叙事:真实与虚构的辩证互动关系研究 ——以《第二十二条军规》为例[D]. 王新. 闽南师范大学, 2015(02)
  • [5]巨灵与藤蔓:鲁南大刀会及黄石山惨案研究1900-1940[D]. 刘宝吉. 复旦大学, 2013(12)
  • [6]历史记忆:《东南日报》中的南京大屠杀[D]. 何扬鸣. 浙江大学, 2013(04)
  • [7]《樊粹庭文集》整理与研究[D]. 徐芳芳. 河南大学, 2014(02)
  • [8]民国时期上海邮工与邮务工会研究(1912-1937)[D]. 张荣杰. 华中师范大学, 2012(12)
  • [9]洋嫁[J]. 汪洋. 中国作家, 2012(13)
  • [10]战时大后方知识分子的日常生活[D]. 徐珊. 华东师范大学, 2011(10)

标签:;  ;  ;  ;  ;  

一个可怕的英雄,一个可恨的可怕错误——《悲剧两小时》阅读训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