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皮肤恶性 T 细胞淋巴瘤 - 讨论“嘴唇和脸颊长期无痛肿胀”

原发性皮肤恶性 T 细胞淋巴瘤 - 讨论“嘴唇和脸颊长期无痛肿胀”

一、原发性皮肤恶性T细胞淋巴瘤——关于“口唇、面颊长期无痛性肿胀”的讨论(论文文献综述)

乔雅兰[1](2021)在《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的病例系列报告及其与慢性胰腺炎的中医体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身免疫性胰腺炎(autoimmunepancreatitis,AIP)是一种在临床上相对少见的特殊类型的慢性胰腺炎(chronicpancreatitis,CP)。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诊断比较困难,易与胰腺癌等胰腺相关疾病相混淆,且目前治疗手段相对单一。本项研究旨在通过住院病例的系统分析总结进一步认识AIP的临床特点,同时从中医的角度探寻患病人群的体质特征,启发治疗思路。研究的内容主要分为以下两个部分。一、1型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的病例系列报告目的:进一步认识1型自身免疫性胰腺炎(AIP)的临床表现特点,总结诊治规律。方法:检索中日友好医院自2011年至2020年10月31日的电子住院病历,筛选确诊病例,提炼相关信息,经统计学分析后,总结为一份病例系列报告。结果:共纳入1型AIP病例39例,常见的临床表现有体重减轻、黄疸、腹痛、食欲不佳等;可见颌下腺、胆管、淋巴结等其他器官累及;多伴血清IgG4升高,可伴CA19-9、肝酶、胆道酶等血清学指标升高,而抗核抗体等自身抗体的阳性率有限;为明确诊断,在影像学及内镜检查方面,腹部超声、腹部增强CT以及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的检查率最高,均为76.92%;13例患者完善了胰腺的病理学检查;82.05%的患者接受了初始激素治疗,12.82%曾因相关症状住院中医科室;部分患者行激素治疗后出现类固醇性糖尿病、骨质疏松、血糖控制不佳。结论:1型AIP常以消化道相关症状为主要表现,多伴IgG4升高,可伴其他器官累及,需积极完善影像学检查以辅助诊断。激素作为多数AIP患者采取的治疗方案,需警惕可能的并发症。二、自身免疫性胰腺炎与慢性胰腺炎的中医体质研究目的:为了探索自身免疫性胰腺炎(AIP)和慢性胰腺炎(CP)的中医体质特点,以探寻中医药治疗AIP的思路,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检索中日友好医院的电子病历系统,查询自电子病历系统建立以来至2020年10月31日的AIP和CP住院患者的相关信息。对稳定期患者进行电话回访以完成中医体质问卷,参考《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对中医体质进行分类。应用Excel和SPSS进行数据统计,比较AIP和CP患者的中医体质分布情况。分析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是否合并恶性肿瘤、是否应用激素、有无疾病复发对AIP及CP患者中医体质的影响。结果:共纳入87例患者的中医体质结果,其中包括AIP的25例和CP的62例。(1)AIP与CP在整体的体质类型分布上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二者均以兼夹体质占比最高,在9种体质中最常见为平和质,次之为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AIP的常见体质类型组合有血瘀质+气郁质+湿热质、痰湿质+特禀质、气虚质+阴虚质+阳虚质;而CP的常见体质类型组合有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气虚质+痰湿质、阳虚质+阴虚质。(2)AIP患者男:女=5.25:1,CP患者男:女≈2.26:1,AIP在不同性别间的9种体质分布上整体未见显着差异,CP在男女间的体质分布上有统计学差异(P<0.05)。AIP女性的阳虚质和阴虚质的占比明显高于男性(P<0.05);CP女性阳虚质的比例明显高于男性,而男性湿热质的比例明显更高(P<0.05)。CP男性比AIP男性湿热质的占比更多(P<0.05)。(3)二者在年龄分布上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AIP男性患者明显比CP男性患者整体年龄更大。AIP患者多数在61-70岁区间,此区间以平和质相对多见;而CP患者则以51-60岁占比最多,其中阴虚质最多见。<65岁与≥65岁的AIP患者在体质分布上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65岁的CP患者在湿热质上的占比显着高于≥65岁的CP患者,而在阳虚质、气郁质和特禀质的比例上明显后者更高(P<0.05)。无论是对于<65岁或是≥65岁年龄组的患者,在AIP与CP之间均未见体质分布上的统计学差异。(4)在4个BMI组别的任何一组中,AIP与CP患者均未见体质分布上的显着差异(P>0.05)。CP肥胖患者在气郁质的占比明显比CP非肥胖者的高(P<0.05)。(5)对比AIP和CP患者是否合并恶性肿瘤对中医体质类型分布的影响,组间结果均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6)应用激素的AIP患者气虚质的比例明显比未应用激素的AIP患者更高(P<0.05)。(7)对于AIP或CP患者有无疾病复发的体质分布,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在复发组或非复发组的AIP与CP之间亦未见体质分布上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AIP和CP患者在9种中医体质的分布上整体差异不明显,均以平和质最为常见,次之为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可能与研究调查时患者处于疾病相对稳定期有关。(2)在体质类型的组合方面,AIP常见血瘀质+气郁质+湿热质、痰湿质+特禀质、气虚质+阴虚质+阳虚质;CP常见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气虚质+痰湿质、阳虚质+阴虚质,在临床辨证时可作为参考。(3)对于不同性别间的体质差异,在AIP患者中,女性比男性更多见阳虚质和阴虚质;CP中女性也以阳虚质更多见,男性则相对多见湿热质。CP男性患者比AIP男性患者可能更易表现为湿热质的特点。(4)在年龄方面,CP老年患者可能更易表现为阳虚质、气郁质和特禀质,而年少者则相对多见湿热质。在AIP患者中年龄大小可能对体质的影响不明显。(5)在CP患者中,肥胖可能与气郁质相关。而BMI对AIP患者的体质影响不明显。(6)对于AIP患者,行激素治疗可能与气虚质相关。(7)是否合并恶性肿瘤以及有无疾病复发,对AIP及CP患者体质的影响可能不明显。(8)在通过体质辨识进行中医药治疗时,对处于疾病稳定期的AIP患者,其方案可能与稳定期CP患者的相似。气滞血瘀、阴阳两虚可能作为二者均较常见的体质组合,对于同是气滞质+血瘀质的体质组合,AIP患者需注意合并湿热质的可能,而CP患者则更多考虑特禀质;对于同是阳虚质+阴虚质的体质组合,AIP相对易兼见气虚。女性患者应适当佐以温阳,男性患者或许需配合清热利湿。对于CP患者,年老者适当予以温阳、理气,年少者适当佐以清热化湿,肥胖者可注重理气。对于应用激素的AIP患者,可酌情行益气治疗。(9)关于本研究的方法学,采用王琦教授团队的缩短版体质量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同时结合《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和专家意见,对统计时的体质类型计数问题进行了说明。

贾秉洁[2](2020)在《肾癌相关性抑郁的相关因素及中医证候分布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及目的近年来,恶性肿瘤的发病率逐年增长,其带给人们的困扰和伤害,亦在逐年增加。虽然随着医疗水平不断提升,手术、放化疗以及靶向、免疫治疗显着提高了肿瘤患者生存率,但是临床缺乏对肿瘤患者心理层面的关注,肿瘤并发抑郁症的比例较高,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国外恶性肿瘤患者并发抑郁的比例约为3.7%~66%,而国内高达25%~80%。抑郁状态可使患者生存期下降10%~20%左右,甚至成为一些恶性肿瘤患者死亡的直接原因。而西医药物治疗因其副作用、耐药等问题临床应用受限。中医药参与的综合治疗是我国肿瘤治疗的优势与特色,研究证实,中医药治疗能够缓解恶性肿瘤相关性抑郁(Cancer Related Depression,以下简称CRD)症状,显着提高患者生存质量,部分治疗手段可延长患者生存期。因此针对CRD的中医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和远大前景。近几年肾癌在我国的发病率增长迅速,约为2.5%,跃居泌尿生殖系统肿瘤第二位,且发病年龄有年轻化趋势,近几年靶向、免疫治疗药物研究突飞猛进,为肾癌患者带来希望,生存期明显延长,有研究证实肾癌病人平均生存率可达40个月,无进展生存期长达27个月,与其他类型肿瘤一样,治疗方式和生存期改善的同时,肿瘤治疗过程中诸多相关因素给肾癌患者的身体与心理均带来巨大的压力,肾癌相关性抑郁的发病问题更加突出。肾癌患者的生存质量需引起相关重视。目前有关肺癌、乳腺癌、胰腺癌等恶性肿瘤相关性抑郁的研究已取得一定进展,国内外尚缺乏对肾癌相关抑郁的关注和研究。另外国内有关CRD的中医治疗主要集中在同种药物或同组穴位上,而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的重要原则,遵循此原则治疗CRD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中医优势,如果借助于传统中医理论与方法,即辨证论治治疗,将肿瘤患者群体归纳证候分型以有针对性的干预和治疗,对易感体质人群进行早期筛查,中医早期干预,调整脏腑功能的失调,改善体质状态,可以为肾癌抑郁的早期防治与干预,提供有益的思路与切入点。因此总结出肿瘤相关性抑郁的中医证型十分必要。导师在深入挖掘传统中医体质辨证基础上,尤其强调体质因素对肾癌相关性抑郁发病与预后的基础性作用,主张体质辨证与病、证、症辨治相结合,实践证明在缓解肾癌抑郁的症状,提高肾癌患者生活质量方面,显示出一定的治疗优势。体质内虚,在一定程度决定肾癌抑郁的易感性,“两虚相得,乃客其形”,若脏腑营卫表里冲和,气血调畅,则无积聚之弊,所谓“五脏元真通畅,则真气从之,病安从来”。本研究通过对肾细胞癌(以下简称肾癌)并发抑郁的发生率、相关危险因素以及中医证候分型进行研究,比较肾癌抑郁与非抑郁患者的中医证候类型差异,为肾癌相关性抑郁的辨证分型、中医药辨治肾癌的中医病机理论与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提供理论与临床数据依据。方法收集的病例为2017年12月1日-2019年12月31日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初次就诊于导师门诊及肿瘤科病房治疗且符合纳排标准的肾癌患者142例。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患者需填写健康问卷抑郁自评量表(PHQ-9)、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D)和肾癌患者证候资料收集表,将信息录入Excel表建立数据库,使用SPSS 20.0软件包处理分析所收集的数据。结果1本研究调查的142例肾癌患者中,84例并发抑郁,发病率为59.15%。其中轻度抑郁患者36人(占25.35%);中度抑郁患者27人(占19.01%);中重度抑郁患者14人(占9.86%);重度抑郁患者7人(占4.93%)。2在肾癌相关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中,年龄(P=0.003,0R=1.869,95%CI[1.234,2.831])、既往病史(P=0.000,0R=7.864,95%CI[3.032,20.396])、个人月收入(P=0.001,0R=4.264,95%CI[1.884,9.651])与抑郁发生倾向呈正相关;是否手术(P=0.007,0R=0.248,95%CI[0.091,0.678])、知情情况(P=0.016,0R=0.231,95%CI[0.071,0.759])与抑郁发生倾向呈负相关。3本研究中肾癌并发抑郁的中医证候分型研究结果如下:阳虚证(占66.67%)、痰凝证(占53.57%)、湿阻证(占52.38%)、气滞证(占50.00%)、气虚证(占48.81%)、血瘀证(占28.57%)、血虚证(占19.05%)、阴虚证(占10.71%)、津亏证(占8.33%)、精亏证(占7.14%)、血寒证(占5.95%)、实寒证(占2.38%)、水停证(占2.38%)、饮停证(占2.38%)、气逆证(占1.19%),无实热证、血热证;肾癌非抑郁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型的结果为:阳虚证(占75.86%)、痰凝证(占53.45%)、气虚证(占51.72%)、湿阻证(占44.83%)、血瘀证(占32.76%)、气滞证(占27.59%)、血虚证(占15.52%)、津亏证(占10.34%)、阴虚证(占8.62%)、精亏证4例(占6.90%)、水停证(占5.17%)、饮停(占3.45%)、血寒证(占3.45%)、实热证(占1.72%)、气逆证(占1.72%)、血热证(占 1.72%)、实寒证(占 1.72%)。4肾癌抑郁组与非抑郁组在气滞证上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余证型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 肾癌相关性抑郁的发生与年龄、手术、个人月收入、知情情况呈负相关,与既往史呈正相关;肾癌相关抑郁发病率较高,以轻、中度抑郁为主。2 肾癌相关性抑郁的患者证候分布以阳虚证、痰凝证、湿阻证、气滞证为主,其中以阳虚证患者最多,气滞证与肾癌抑郁的发病存在一定相关性,肾癌抑郁组较非抑郁患者气滞证患者比例更多。

孙巧珍[3](2020)在《热化疗对口腔鳞癌细胞CRT及HMGB1表达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探究热疗(hyperthermia,HT)联合平阳霉素(pingyangmycin,PYM)化疗对口腔鳞癌CAL27、SCC-15及Tca8113细胞凋亡、细胞膜表面钙网蛋白(calreticulin,CRT)表达及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box protein1,HMGB1)分泌的影响。研究方法:1.将细胞分组:(1)对照组:常规培养细胞,不经任何处理;(2)化疗组:工作浓度PYM处理细胞24h,37℃恒温培养;(3)热疗组(42℃):细胞置于42℃培养箱60min后,放回至37℃复温培养24h;(4)热化疗组(PYM+42℃):工作浓度PYM处理细胞并置于42℃培养箱60min后,放回至37℃复温培养24h。3株细胞均采用统一处理时间。2.采用CCK-8细胞增殖实验确定PYM工作浓度,以此浓度化疗或与热疗联合。3.采用Annexin V/PI联合染色及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处理对细胞凋亡的影响。4.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处理对细胞膜表面CRT表达的影响。5.采用ELISA试验检测不同处理对HMGB1分泌的影响。研究结果:1.PYM工作浓度的确定:根据PYM作用24h对CAL27、SCC-15及Tca8113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选定5μg/mL、5μg/mL及20μg/mL为工作浓度,以此浓度化疗或与热疗联合。2.不同处理对口腔鳞癌细胞凋亡的影响:经单纯热疗、单纯化疗及热化疗处理后细胞凋亡比例较处理前均升高;热化疗组(PYM+42℃)细胞凋亡比例显着高于单纯化疗组及单纯热疗组。3.不同处理对口腔鳞癌细胞膜表面CRT表达的影响:经单纯热疗、单纯化疗及热化疗处理后CRT在细胞膜表面的表达均升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热化疗组(PYM+42℃)细胞膜表面CRT表达率较单纯化疗组及单纯热疗组均升高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不同处理对口腔鳞癌细胞分泌HMGB1的影响:经单纯热疗、单纯化疗及热化疗处理后HMGB1分泌均增多,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热化疗组(PYM+42℃)HMGB1分泌量较单纯化疗组及单纯热疗组均升高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热疗、PYM化疗及热化疗联合均可在诱导口腔鳞癌CAL27、SCC-15和Tca8113细胞凋亡的同时,促使CRT在细胞膜表面表达,并促进HMGB1的分泌。热化疗联合在凋亡诱导及促进细胞膜表面CRT表达与HMGB1分泌方面效果明显优于单纯热疗组及单纯化疗组。

秦大凯[4](2020)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医证候要素与预后因素的相关性探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探究初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医证候要素(痰结、血瘀、气滞、寒凝、毒蕴、气虚、阴虚、阳虚)的分布规律及与预后因素(性别、年龄、临床分期、结外累及部位的数目、结外累及重要脏器、行为ECOG评分、血清LDH水平、IPI评分、IPI分组、R-IPI分组、NCCN-IPI评分、NCCN-IPI分组)的关系,进而得出证候要素对预后的影响,为中西医结合诊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提供科学、客观的临床依据。方法:采集2018年11月2019年12月甘肃省肿瘤医院中西医结合血液病科120例住院初治DLBCL患者四诊资料,归纳出中医证候要素,采集患者性别、年龄、临床分期、结外累及部位的数目、结外累及重要脏器的数目、行为ECOG评分、血清LDH水平,记录IPI评分、IPI分组、R-IPI分组、NCCN-IPI评分、NCCN-IPI分组等预后相关因素,将所有采集记录的数据输入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得出中医证候要素分布规律及与预后因素的关系,分析证候要素对预后的影响。结果:2例患者临床资料部分缺失,实际纳入统计分析共118例。男性66人(55.93%),女性52人(44.07%);≤40岁15人(12.71%),4160岁49人(41.53%),6175岁52人(44.07%),>75岁2人(1.69%)。临床分期Ⅰ期11人(9.32%),Ⅱ期36人(30.51%),Ⅲ期46人(38.98%),Ⅳ期25人(21.19%);血清LDH水平正常者51人(43.22%),>1倍正常值、≤3倍正常值者67人(56.78%);结外累及数目≥2者42人(35.59%),<2者76人(64.41%);结外累及重要器官者47人(39.83%),结外累及重要器官者47人(39.83%),未累及重要器官者71人(60.17%);ECOG评分0分者37人(31.36%),1分者40人(33.90%),2分者36人(30.51%),3分者5人(4.24%);IPI低危组45人(38.14%),低中危组13人(11.02%),中高危组24人(20.34%),高危组36人(30.51%);R-IPI预后极好组24人(20.34%),预后好组34人(28.81%),预后差组60人(50.85%);NCCN-IPI低危组27人(22.88%),低中危组29人(24.58%),中高危组53人(44.92%),高危组9人(7.63%)。出现证候要素共272频次,由多到少依次是痰结65次(23.90%)、寒凝37次(13.60%)、气滞37次(13.60%)、血瘀34次(12.50%)、气虚30次(11.03%)、阳虚24次(8.82%)、毒蕴23次(8.46%)、阴虚22次(8.04%)。性别与“气滞”在0.05水平上显着相关;年龄与“阳虚”在0.01水平上显着正相关;临床分期与“血瘀”、“阳虚”在0.01水平上显着正相关,与“毒蕴”、“气虚”在0.05水平上显着正相关,与“寒凝”在0.01水平上负相关;血清LDH水平>正常值与“血瘀”、“毒蕴”、“阴虚”在0.01水平上显着正相关,与“气虚”在0.05水平上显着正相关,与“痰结”、“气滞”在0.01水平上显着负相关;结外累及数目≥2与“血瘀”在0.05水平上显着正相关,与“寒凝”在0.05水平上显着负相关;结外累及重要脏器与“阳虚”在0.05水平上显着正相关;ECOG评分与“阳虚”在0.01水平上显着正相关,与“血瘀”、“毒蕴”在0.05水平上显着正相关,与“寒凝”在0.01水平显着负相关;IPI评分与“血瘀”、“毒蕴”、“阳虚”在0.01水平上显着正相关,与“阴虚”在0.05水平上显着正相关,与“寒凝”在0.01水平上显着负相关,与“痰结”、“气滞”在0.05水平上显着负相关;IPI分组与“血瘀”、“毒蕴”在0.01水平上显着正相关,与“阳虚”、“阴虚”在0.05水平上显着正相关,与“寒凝”在0.01水平上显着负相关;R-IPI分组与“血瘀”、“阳虚”在0.01水平上显着正相关,与“毒蕴”在0.05水平上显着正相关,与“寒凝”在0.01水平上显着负相关,与“气滞”在0.05水平上显着负相关;NCCN-IPI评分与“血瘀”、“阳虚”在0.01水平上显着正相关,与“毒蕴”在0.05水平上显着正相关,与“寒凝”在0.01水平上显着负相关;NCCN-IPI分组与“血瘀”、“阳虚”在0.01水平上显着正相关,与“毒蕴”在0.05水平上显着正相关,与“寒凝”在0.01水平上显着负相关。结论:“血瘀”、“阳虚”、“毒蕴”“阴虚”提示DLBCL患者预后不良,“寒凝”、“气滞”、“痰结”提示较好的预后。

蒲伟民[5](2018)在《40例鼻腔NK/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分析》文中指出目的:研究分析鼻腔NK/T细胞淋巴瘤(Clinical Analysis of Nasal NK/T-cell Lymphoma)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点、诊疗与预后关系。方法:收集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漳州市市医院2010年1月一2014年10月之间收治的40例具有完整记录的鼻腔NK/T细胞淋巴瘤患者临床资料,应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及Kaplan-Meier探讨预后影响因素。结果:本组病患男性24例,女性16例,男女比例为3:2;中位年龄59岁(3185岁)。主要症状表现分别为鼻阻,流脓涕35例(87.5%),鼻出血及回缩性涕血6例(15%),面部肿胀、疼痛、面部糜烂坏死2例(5%),头晕1例(2%)。病变范围主要为鼻腔,鼻腔邻近结构受侵比例为筛窦(50%)、上颌窦(35%)、蝶窦(25%)、鼻中隔(25%)、硬腭(25%)、鼻背皮肤(25%)。接受临床治疗29例,放弃治疗11例。其中单纯化疗组8例,放疗加化疗组21例。通过Kaplan-Meier生存分析表明,病患1、2、及3年的累积生存率各为70%、67.5%及67.5%。经单因素分析对预后有意义为:年龄、β2-微球蛋白、LDH、白细胞总数、EBV抗体、临床分期及治疗;COX模型多因素回归分析独立预后因素为:年龄、白细胞总数及临床分期。结论:鼻腔NK/T细胞淋巴瘤临床表现较典型,年龄、白细胞总数及临床分期为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治疗方案上联合放化疗优于单纯化疗。

薛梅鸿[6](2019)在《斯坦纳阐释学视角下的中医英译实践 ——以《中西医结合骨伤科临床手册》翻译项目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是一篇基于《中西医结合骨伤科临床手册》翻译项目的汉英翻译实践报告,在斯坦纳的翻译四步骤的指导下,笔者完成了第二章节和第六章节部分内容的翻译工作,并选取了其中部分内容进行翻译案例分析。该文本系医学临床手册,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且该文本中既有大量西医知识,又包含中医传统医学理论,因此要求译者在用语规范、表达精准的同时,保留中医特色表达,以促进中医文化的对外传播。本篇报告共包括翻译项目概述、译前准备工作、翻译案例分析以及翻译实践总结四个部分。本报告应用了阐释学派翻译理论代表人物斯坦纳的翻译四步骤,即信赖(trust)、侵入(aggression)、吸收(incorporation)和补偿(restitution)这四个步骤,对比中英语言差异,在翻译实践中最大程度地提升译文质量。根据斯坦纳的阐释理论,译者的通过理解与解释来进行翻译活动,中医文本艰涩,为了促进理解,译者势必对原文进行再解读和必要的阐释,因此笔者认为该理论在中医骨伤翻译中也具有适用性。基于此,在本报告中,笔者分析了中医文本的特点,并根据翻译实践中的难点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选取具体例证进行分析,归纳在医学翻译英译实践中该理论的应用,希望在今后为同类型文本的英译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方媛[7](2019)在《基于血瘀证的系统性红斑狼疮甲襞微循环与免疫实验指标表达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比较血瘀证与非血瘀证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患者在甲襞微循环及免疫实验指标表达上的差异,为SLE血瘀证辨证增加客观化依据。方法:参照美国风湿病学会(ACR)1997年推荐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分类标准,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3月期间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住院的SLE患者信息,选取其中符合血瘀证及非血瘀证中医诊断的SLE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每组各40例。记录纳入患者一般资料,包括:姓名、性别、年龄、病程,并参照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指数-2000 SLEDAI评分标准对纳入患者进行评分。研究者使用操作仪器为甲襞微循环仪(Videobiomicroscope)VIDEOCAP3.0版,观测部位为纳入SLE患者的右手食指远心端第一排毛细血管视野1mm内的甲襞微循环状态,观测内容包括:一般情况(排列、管袢数),微血管状态(畸形管袢占比、管径变化、袢顶膨大),微血流状态(红细胞流速流态、红细胞聚集、白色血细胞团块),袢周状态(袢顶出血、渗出、乳头下静脉丛、乳头)。然后运用甲襞微循环仪所连接电脑采集和处理患者甲襞图片,并根据94’上海简易诊断标准进行图像判读和积分。同时送检纳入患者的外周血实验室指标,检测指标包括:抗双链DNA抗体(ds-DNA)、抗核抗体(ANA)、ENA、血常规、C反应蛋白(CRP)、血沉(ESR)、肝肾功能、免疫球蛋白G(Ig G)、免疫球蛋白A(Ig A)、免疫球蛋白M(Ig M)、补体3(C3)、补体4(C4)、CD3阳性表达的T淋巴细胞(CD3+)、CD4阳性表达的T淋巴细胞(CD4+)、CD8阳性表达的T淋巴细胞(CD8+)。收集和整理研究数据,通过SPSS 21.0软件统计分析血瘀证和非血瘀证两证型SLE患者在甲襞微循环状态及相关实验室检查方面的差异。结果:1.一般情况:(1)血瘀与非血瘀证SLE患者在病程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瘀证SLE患者病程更长。(2)血瘀证与非血瘀证SLE患者在性别、年龄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甲襞微循环方面:(1)血瘀与非血瘀证SLE患者在甲襞总分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瘀证SLE患者的甲襞总分更低。(2)血瘀与非血瘀证SLE患者在微血管状态(畸形管袢占比、管径变化、袢顶膨大)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瘀证SLE患者总体畸形管袢占比更大、管径变化更大、袢顶膨大的数目更多。(3)血瘀与非血瘀证SLE患者在微血流状态(红细胞流速流态、红细胞聚集)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瘀证SLE患者的红细胞流速流态更慢,红细胞聚集现象更明显。(4)血瘀与非血瘀证SLE患者在一般情况(排列、管袢数),微血流状态(白色血细胞团块),袢周状态(袢顶出血、渗出、乳头下静脉丛、乳头)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实验室指标方面:(1)血瘀与非血瘀证SLE患者在抗ds-DNA抗体、ANA滴度(此与疾病活动度无关)的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血瘀证SLE患者的抗ds-DNA、ANA滴度更高。(2)血瘀与非血瘀证SLE患者在疾病活动指标(SLEDAI、C3、C4),CRP、ESR,血常规、肝肾功能、免疫球蛋白(Ig G、Ig A、Ig M)、CD3阳性表达的T淋巴细胞、CD4阳性表达的T淋巴细胞、CD8阳性表达的T淋巴细胞方面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血瘀证SLE患者的病程较非血瘀证SLE患者长。与“久病必瘀”的中医传统理论相吻合。(2)血瘀证SLE患者在甲襞微血管状态(畸形管袢占比、管径变化、袢顶膨大)方面比非血瘀证SLE患者出现比例高变化大,提示血瘀证SLE甲襞微血管状态问题更严重。(3)血瘀证SLE患者在甲襞微血流状态(红细胞流速流态、红细胞聚集)方面比非血瘀证SLE患者出现比例高,且具有显着性差异,提示血瘀证SLE患者甲襞微血流状态问题更严重。(4)甲襞微循环尤其是微血管、微血流的指标可以作为血瘀证与非血瘀证的客观化辨证依据。(5)血瘀证的高滴度ANA分布多,抗ds-DNA抗体、抗Sm抗体与SLE血瘀证有关。

张文雯[8](2019)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伴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临床病例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在临床上常表现为浅表部位的淋巴结无痛性、进行性肿大,可侵及淋巴系统以外的器官,表现为相应的器官受侵、破坏、压迫或梗阻,且约半数患者还可能出现发热、盗汗、乏力、消瘦等全身症状,该病是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 Lymphoma,NHL)最常见的病理学类型。目前DLBCL发病率正逐步呈现上升趋势,然而DLBCL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Autoimmune Diseases,ADs)的病例在临床中却极为少见,因此,就本院近期收治的2例DLBCL合并ADs的病例作报道,并复习相关文献,探讨非霍奇金淋巴瘤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患者的特点,来更深刻的了解DLBCL和ADs之间的关系,为日后临床医师的工作提供帮助。方法:1.分别报道我院收治的2例DLBCL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病例。例1:因“双膝关节肿痛8年,发热伴乏力4天”入院,例2因“多关节疼痛10余年,发现颈部包块4天”入院,患者入院后均完善体格检查及相关辅助检查:1.血细胞分析、血生化、β2-微球蛋白、风湿病相关指标;2.胸腹部CT、体表及深部淋巴结彩超;3.淋巴结病理活检;4.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骨髓活检、骨髓流式细胞学检测,FISH检测(BCL-2、BCL-6、MYC)。2.电子检索CNKI和万方数据库2000年至今约20年的有关NHL并ADs的病例,选择其中临床资料比较完善的病例,结合我院上述2例病例,共计109例,对NHL及ADs的类型、患者性别、两病叠合时间、及各自的相关危险因素、转归等方面给予分析总结。结果:1.2例患者均为女性,完善上述检查,结果示:例1诊断为1.非霍奇金淋巴瘤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非生发中心型,Ann Arbor分期:Ⅲ期B组,IPI:4分,高危)噬血细胞综合征2.类风湿关节炎。经CHOPE+R-CHOP方案化疗及相关抗类风湿关节炎治疗后,患者类风湿关节炎得到控制,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得到部分缓解。例2诊断为1.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非生发中心型,Ann Arbor分期:Ⅲ期A组,IPI:4分,高危)2.类风湿关节炎。经4周期R-CHOP化疗及相关抗类风湿关节炎治疗后,患者类风湿关节炎得到控制,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得到部分缓解。2.文献复习109例病例中,男:女约1:1,其中84例以ADs首发,多为干燥综合征、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Ds与NHL同时诊断或NHL首发者较少见,且NHL类型以DLBCL为多见,叠合第二类疾病的时间为0-41年,且预后多较普通NHL或ADs差。结论:1.在NHL及ADs的病例中,以ADs首发者更多见,ADs与NHL同时诊断或NHL首发者较少见,且NHL类型中以DLBCL多见。2.结合细胞形态学、分子生物学、生化指标等诊断识别DLBCL,通过危险分层来评估患者,可以改善DLBCL预后。3.继发NHL或继发ADs,其原因可能与免疫异常、生物危险因素、治疗因素等相关,而疾病特异性可以引发不同ADs或NHL的疾病类型。4.NHL患者或ADs患者,当出现与本身疾病不相符的症状时,如淋巴结肿大、持续高热等临床特点时,要注意鉴别诊断,警惕其他恶性疾病出现的风险。5.对于NHL叠合ADs的患者,治疗方面仍以NHL的治疗为主线,以ADs疾病其他的有效治疗措施为辅,遵循综合治疗及个体化治疗原则。ADs合并NHL的患者多预后较普通ADs或NHL差,应及时诊断,早做治疗。

熊俊慧[9](2019)在《结缔组织病相关肺间质病变患者血清SP-D及KL-6与临床特点分析》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对结缔组织病相关肺间质病变(CTD-ILD)患者的临床症状、影像学资料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分析,明确CTD-ILD患者血清SP-D及KL-6的水平与临床特点相关性,以此为该类疾病的早期诊断及干预提供相关依据。方法:收集2016年12月~2017年3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风湿免疫科住院的CTD-ILD患者146例,同期住院的无伴发ILD的CTD(CTD-nonILD组)患者30例,院内体检中心的健康对照(HC组)27例,详细记录所有入选者一般情况、临床症状、实验室指标、肺部高分辨HRCT、肺功能检查等资料,检测各组患者血清SP-D以及KL-6水平,采用SPSS19.0进行组间对比及相关性分析。结果:1.CTD-ILD组与CTD-nonILD组常规实验室指标比较发现,CTD-ILD组血红蛋白(117.35±12.43g/L)、血清 CRP 水平(45.29±4.90mg/L)均高于 CTD-nonILD 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其余实验室指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所有CTD-ILD患者中,肺部表现为磨玻璃病变的占38.3%,表现为实变的占34.8%,有牵拉性支扩的占32.8%,蜂窝肺改变占14%。3.CTD-ILD 组 SP-D 水平(90.29±10.29ng/l)、CTD-nonILD 组 SP-D 水平(80.11 ±8.12ng/l)均高于HC组SP-D水平(50.73±5.66n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TD-ILD 组患者 KL-6 水平(567.39±58.29u/ml)、CTD-nonILD组患者 KL-6 水平(236.60±35.29u/ml)均高于 HC 组 KL-6 水平(137.30±16.29u/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TD-ILD组血清SP-D及KL-6水平高于CTD-nonILD组,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CTD-ILD各疾病亚组中SP-D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L-6在PM/DM-ILD 中水平最高(779.20±78.29u/ml),其次分别为是 pSS-ILD、MCTD-ILD,在SSc-ILD及血管炎-ILD中水平最低;肺CT评分在pSS-ILD中最高(241.42±25.39),其次为RA-ILD,其余各病种均低于上述两种病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CTD-ILD患者血清SP-D水平与血小板、ESR呈负相关(r=-0.030,p=0.016;r=-0.332,p=0.014),与其他实验室指标无明显相关性(P>0.05);KL-6水平与IgG、IgM、IgG4 呈正相关(r=0.284,p=0.012;r=0.211,p=0.045;r=0.244,p=0.018),与血红蛋白、ESR 呈负相关(r=-0.277,p=0.041;r=-0.388,p=0.010),与其他实验室指标无明显相关性(P>0.05);肺CT评分与各实验室指标无明显相关性(P>0.05)。6.CTD-ILD 患者血清 SP-D 水平与 FVC 呈负相关(r=-0.039,p=0.005),与 DLCO无明显相关性(P>0.05);KL-6水平与FVC、DLCO呈负相关(r=-0.359,p=0.008;r=0.083,p=0.558);肺 CT 评分与 FVC、DLCO 呈负相关(r=-0.253,p=0.033;r=-0.029,p=0.011)。结论:CTD-ILD患者血清SP-D、KL-6水平显着增高,其中血清KL-6水平在不同疾病亚组中具有差异,提示与原发病或肺部病变类型可能相关。血清SP-D及KL-6水平升高与肺功能具有相关性,但与影像学评分无关,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孙俊伟[10](2018)在《热疗对口腔鳞癌Cal27细胞Id-1表达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观察Cal27细胞增殖活性、迁徙能力及相关细胞因子表达的变化,探讨热疗对口腔鳞癌细胞Id-1表达水平的影响及机制。方法:1.Cal27细胞用含10%胎牛血清、1640培养基,在37℃、5%CO2培养箱中培养。用0.25%胰蛋白酶(含EDTA)消化收集Cal27细胞。用配置好的冻存液1ml将细胞冻存。采用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的形态。2.采用CCK-8实验方法用450nm波长分别检测43℃热疗1小时后0h、2h、4h、8h、12h各时间点实验组与对照组细胞光密度值(OD),标记实验组与对照组细胞的生长曲线,运用t检验计算各时间点实验组与对照组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3.采用划痕实验分别于43℃热疗1小时后的0h、6h、12h、24h时间点观察实验组与对照组细胞向中间迁徙情况,利用Image J软件计算迁徙的面积并绘制折线图,运用t检验计算各时间点实验组与对照组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4.将实验组对数期生长的细胞置于43℃培养箱培养1小时后继续标准条件培养4小时后用于PCR实验。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用Trizol裂解液提取总RNA,将总RNA逆转录为c DNA,然后用Id-1和HSF1引物进行扩增,并以β-actin为内参,扩增体中加入实时荧光染料,进行实时荧光定量RT-PCR实验,检测热疗前后Cal27细胞中Id-1、HSF1的m RNA表达情况。结果:1.Cal27细胞形态:贴壁,呈多角形,核大,类圆形,核仁清晰可见,胞浆内可看到透亮度深浅不等的颗粒,细胞分裂相多见,并有多级核分裂,似铺路石样,密度过高时可重叠生长。2.CCK-8实验结果:热疗可以降低Cal27细胞活性,抑制细胞增殖。运用t检验分析其热疗后2h、4h、8h、12h的实验组与对照组数据,P值分别为P2=0.036,P4=0.007,P8=0.002,P12=0.001。2小时后观察实验组与对照组的细胞增殖活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划痕实验结果:热疗可以抑制Cal27细胞的迁徙能力,运用t检验分析其热疗后6h、12h、24h、48h实验组与对照组数据,P值分别为P6=0.028,P12=0.038,P24=0.012,P48=0.00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4.q RT-PCR实验结果:热疗后Id-1的m RNA表达水平降低(P<0.05);热疗可以使HSF1的m RNA表达水平升高(P<0.05)。结论:本实验通过CCK-8实验和划痕实验数据结果证明热疗可以明显抑制Cal27细胞的增殖活性和迁徙能力。通过q RT-PCR实验方法,发现热疗可以明显降低Cal27细胞中Id-1的m RNA表达,升高HSF1的m RNA表达,提示热疗可能通过降低Id-1的表达水平影响细胞增殖和迁徙能力。

二、原发性皮肤恶性T细胞淋巴瘤——关于“口唇、面颊长期无痛性肿胀”的讨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原发性皮肤恶性T细胞淋巴瘤——关于“口唇、面颊长期无痛性肿胀”的讨论(论文提纲范文)

(1)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的病例系列报告及其与慢性胰腺炎的中医体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的诊治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中医体质与自身免疫性疾病
        参考文献
前言
临床研究
    一、1型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的病例系列报告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二、自身免疫性胰腺炎与慢性胰腺炎的中医体质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1 2011年国际专家共识中AIP的诊断标准表格翻译版
    附录2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中医体质调查表及判定表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肾癌相关性抑郁的相关因素及中医证候分布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对照表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恶性肿瘤相关性抑郁的中西医研究现状
        1 中医研究现状
        2 西医研究现状
        3 肾癌抑郁状态的研究现状
        4 结语
    综述二 肾癌的西医研究概述
        1 肾癌的病因
        2 肾癌的分类、分级与分期
        3 肾癌的治疗
        4 结语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诊断标准
    1.5 研究过程
    1.6 统计学方法
    1.7 技术路线图
2 研究结果
    2.1 基本情况
    2.2 发病情况
    2.3 肾癌相关抑郁危险因素分析
    2.4 抑郁与非抑郁组证候分型特点
    2.5 抑郁组与非抑郁组在证型上的关系
3 讨论
    3.1 肾癌相关性抑郁的发病率
    3.2 肾癌相关性抑郁的危险因素分析
    3.3 肾癌相关性抑郁的证候分型特点
    3.4 导师对肾癌相关性抑郁的认识
4 结论
5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热化疗对口腔鳞癌细胞CRT及HMGB1表达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实验材料
        1.1 细胞培养
        1.2 实验试剂
        1.3 主要仪器及耗材
        1.4 主要试剂的配制
    2.实验方法
        2.1 实验技术路线
        2.2 口腔鳞癌细胞的培养
        2.3 CCK-8 细胞增殖实验确定平阳霉素工作浓度
        2.4 细胞热疗处理
        2.5 Annexin V/PI联合染色及流式细胞仪检测不同处理对细胞凋亡的影响
        2.6 流式细胞仪检测不同处理对口腔鳞癌细胞膜表面CRT表达的影响
        2.7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不同处理对口腔鳞癌细胞HMGB1分泌的影响
        2.8 数据处理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病例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
致谢

(4)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医证候要素与预后因素的相关性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方法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统计分析
    2 研究数据
        2.1 入组情况
        2.2 一般资料
        2.3 预后因素
        2.4 证候要素
    3 研究结果
        3.1 证候要素在性别间的分布及与性别的相关性分析
        3.2 证候要素在不同年龄段的分布及与年龄的相关性分析
        3.3 证候要素在不同临床周期的分布及与临床分期的相关性分析
        3.4 证候要素在血清LDH是否正常的分布及与血清LDH是否正常的相关性分析
        3.5 证候要素在结外累及数目的分布及与结外累及数目的相关性分析
        3.6 证候要素在结外是否累及重要脏器的分布及与结外累及重要脏器的相关性分析
        3.7 证候要素在不同ECOG评分的分布及与ECOG的相关性分析
        3.8 证候要素在不同IPI/R-IPI评分的分布及与IPI/R-IPI评分的相关性分析
        3.9 证候要素在不同IPI分组的分布及与IPI分组的相关性分析
        3.10 证候要素在不同R-IPI分组的分布及与R-IPI分组的相关性分析
        3.11 证候要素在不同NCCN-IPI评分的分布及与NCCN-IPI评分的相关性分析
        3.12 证候要素在不同NCCN-IPI分组的分布及与NCCN-IPI分组的相关性分析
    4 讨论
        4.1 临床数据
        4.2 证候要素和预后因素的相关性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研究流程图
附录2 知情同意书
附录3 病例报告表(CRF)
第二部分 文献综述
    1 现代医学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预后相关研究
        1.1 流行病学调查
        1.2 临床表现及病因病机认识
        1.3 预后的相关研究
    2 中医学对DLBCL的探究概述
        2.1 病名规范探讨
        2.2 病因病机探究
        2.3 证型归纳总结
    3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5)40例鼻腔NK/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6)斯坦纳阐释学视角下的中医英译实践 ——以《中西医结合骨伤科临床手册》翻译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翻译项目概述
    1.1 项目来源
    1.2 项目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译前准备
    2.1 文本类型解读
    2.2 翻译原则制定
    2.3 平行文本参考
    2.4 翻译辅助工具使用
    2.5 翻译计划拟定
第三章 斯坦纳阐释学视角下的骨伤英译案例分析
    3.1 中医术语的翻译
        3.1.1 音意结合法
        3.1.2 英意结合法
        3.1.3 增译法
    3.2 句子的翻译
        3.2.1 切换语态
        3.2.2 使用复合句
        3.2.3 变通句式结构
        3.2.4 转换词性
    3.3 小结
第四章 翻译项目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文献综述 阐释学翻译理论研究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2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及摘要
附录3 参加学术会议情况
附录4 翻译原文
附录5 翻译译文

(7)基于血瘀证的系统性红斑狼疮甲襞微循环与免疫实验指标表达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分类标准
        1.2.2 中医辨证诊断标准
    1.3 病例纳入标准
    1.4 病例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操作仪器
    2.2 检查方法
3 研究内容
    3.1 患者一般信息
    3.2 甲襞图像评分及项目解读
        3.2.1 一般情况
        (1)排列
        (2)管袢数
        3.2.2 微血管情况
        (1)畸形管袢占比
        (2)管径变化(输入、输出)
        (3)袢顶膨大
        3.2.3 微血流情况
        (1)红细胞流速流态
        (2)红细胞聚集状态
        (3)白色血细胞团块
        3.2.4 袢周情况
        (1)袢顶出血
        (2)渗出
        (3)乳头下静脉丛
        (4)乳头
    3.3 实验室指标
        3.3.1 实验室指标测定
        3.3.2 患者疾病活动评价
4 统计学方法
5 结果
    5.1 血瘀证与非血瘀证两组SLE患者的基本信息的表达
        5.1.1 性别
        5.1.2 年龄
        5.1.3 病程
    5.2 血瘀/非血瘀两组SLE患者甲襞微循环表达
        5.2.1 血瘀/非血瘀两组SLE患者在甲襞一般情况表达
        (1)管袢排列
        (2)管袢数(根/mm)
        5.2.2 血瘀/非血瘀两组SLE患者在甲襞微血管方面表达
        (1)畸形管袢占比
        (2)管径变化(输入、输出)
        (3)袢顶膨大(根)
        5.2.3 血瘀/非血瘀两组SLE患者在甲襞微血流方面表达
        (1)红细胞流速流态(mm/sec)
        (2)红细胞聚集
        (3)白色血细胞团块(个)
        5.2.4 血瘀/非血瘀两组SLE患者在袢周情况表达
        (1)袢顶出血
        (2)渗出
        (3)乳头下静脉丛
        (4)乳头
        5.2.5 血瘀/非血瘀两组SLE患者在甲襞总分((?)±S)的表达
    5.3 血瘀/非血瘀两组SLE患者实验室指标表达
        5.3.1 血瘀/非血瘀两组SLE患者在疾病活动指标上的表达
        5.3.2 血瘀/非血瘀两组SLE患者在ANA表达
        5.3.3 血瘀/非血瘀两组SLE患者在ENA的表达
        5.3.4 血瘀/非血瘀两组SLE患者在其他实验室指标上表达
6 讨论
    6.1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中医辨证进展
        6.1.1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中医学认识与辨证
        6.1.2 甲襞微循环的概述和在系统红斑狼疮中的运用
    6.2 非血瘀证与血瘀证SLE患者的基本资料
    6.3 血瘀/非血瘀证两证候SLE患者在甲襞微循环的表现
        6.3.1 血瘀/非血瘀两证候SLE患者在甲襞一般情况的表现
        6.3.2 血瘀/非血瘀两证候SLE患者在甲襞微血管的表现
        6.3.3 血瘀/非血瘀两证候SLE患者在甲襞微血流的表现
        6.3.4 血瘀/非血瘀两证候 SLE 患者在袢周情况的表现
        6.3.5 血瘀/非血瘀两证候 SLE 患者在甲襞总分表现
    6.4 血瘀/非血瘀两证候SLE患者实验室指标的分析
        6.4.1 血瘀/非血瘀两证候SLE患者在疾病活动指标上的分析
        6.4.2 血瘀/非血瘀两证候SLE患者在ANA上的分析
        6.4.3 血瘀/非血瘀两证候SLE患者在ENA上的分析
        6.4.4 血瘀/非血瘀两证候SLE患者在其他实验室指标上的分析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甲襞微循环综述
    参考文献

(8)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伴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临床病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病例报道
    2.1 病例1报道
        2.1.1 病例介绍
        2.1.2 辅助检查
        2.1.3 诊断
        2.1.4 治疗及转归
    2.2 病例2报道
        2.2.1 病例介绍
        2.2.2 辅助检查
        2.2.3 诊断
        2.2.4 治疗及转归
第三章 文献复习
    3.1 疾病类型的构成比分析
        3.1.1 以ADs首发者84例
        3.1.2 同时诊断者21例
        3.1.3 以NHL首发者4例
    3.2 性别构成分析
    3.3 叠合第二类疾病的时间
    3.4 临床特点
        3.4.1 以ADs首发者57例
        3.4.2 同时发病者15例
        3.4.3 以NHL首发者3例
    3.5 转归
第四章 讨论
    4.1 病例报道讨论分析
        4.1.1 对患者DLBCL方面的讨论
        4.1.2 对患者RA方面的讨论
        4.1.3 对DLBCL合并RA病例的讨论
    4.2 文献复习讨论分析
        4.2.1 NHL合并ADs的发病机制
        4.2.2 疾病特异性相关淋巴瘤
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
致谢
附录

(9)结缔组织病相关肺间质病变患者血清SP-D及KL-6与临床特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表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入组标准及分组
    1.2 排除标准
    1.3 临床资料收集
    1.4 标本采集与检测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CTD-ILD组与CTD-nonILD组实验室指标结果对比
    2.2 不同CTD-ILD肺部影像表现
    2.3 CTD-ILD组、CTD-nonILD组、HC组血清SP-D、KL-6与肺HRCT评分比较
    2.4 CTD-ILD组患者血清SP-D、KL-6、肺CT评分与其他实验室指标相关性分析
    2.5 CTD-ILD组患者血清SP-D、KL-6、肺CT评分与肺功能指标的相关性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10)热疗对口腔鳞癌Cal27细胞Id-1表达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1.1 细胞培养
        1.2 CCK-8实验试剂
        1.3 实时荧光定量PCR
        1.4 实验试剂的配制
    2 实验仪器
        2.1 主要实验仪器
        2.2 主要实验用品
    3 实验方法
        3.1 细胞培养
        3.2 细胞传代
        3.3 细胞冻存
        3.4 细胞复苏
        3.5 细胞形态学观察
        3.6 CCK-8实验步骤
        3.7 划痕实验步骤
        3.8 qRT-PCR
        3.9 统计学分析
结果
    1 Cal27细胞系的形态观察
    2 CCK-8检测细胞增殖活性情况
    3 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徙能力
    4 热疗前后Cal27细胞中Id-1、HSF1的mRNA表达变化
        4.1 RNA浓度、纯度测定
        4.2 qRT-PCR检测Id-1、HSF1的mRNA表达水平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病例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附录)
致谢

四、原发性皮肤恶性T细胞淋巴瘤——关于“口唇、面颊长期无痛性肿胀”的讨论(论文参考文献)

  • [1]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的病例系列报告及其与慢性胰腺炎的中医体质研究[D]. 乔雅兰.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2]肾癌相关性抑郁的相关因素及中医证候分布特征研究[D]. 贾秉洁.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 [3]热化疗对口腔鳞癌细胞CRT及HMGB1表达影响的实验研究[D]. 孙巧珍. 青岛大学, 2020(01)
  • [4]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医证候要素与预后因素的相关性探究[D]. 秦大凯.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0(12)
  • [5]40例鼻腔NK/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分析[D]. 蒲伟民. 福建医科大学, 2018(09)
  • [6]斯坦纳阐释学视角下的中医英译实践 ——以《中西医结合骨伤科临床手册》翻译项目为例[D]. 薛梅鸿.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4)
  • [7]基于血瘀证的系统性红斑狼疮甲襞微循环与免疫实验指标表达的研究[D]. 方媛.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8]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伴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临床病例分析[D]. 张文雯. 济南大学, 2019(12)
  • [9]结缔组织病相关肺间质病变患者血清SP-D及KL-6与临床特点分析[D]. 熊俊慧. 浙江大学, 2019(03)
  • [10]热疗对口腔鳞癌Cal27细胞Id-1表达影响的实验研究[D]. 孙俊伟. 青岛大学, 2018(12)

标签:;  ;  ;  ;  ;  

原发性皮肤恶性 T 细胞淋巴瘤 - 讨论“嘴唇和脸颊长期无痛肿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