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矿业现状、人才矛盾现状及对策

云南矿业现状、人才矛盾现状及对策

一、云南矿业的地位、人才矛盾现状及解决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莫雪萍[1](2020)在《社会转型背景下明后期大理地区经济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明后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这一时期,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生产关系呈现出显着地变革之势,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地域特征。本文以社会转型为背景,紧密结合明后期大理地区经济发展的相关数据,运用统计分析等研究方法,从经济活动的要素投入与产出、对外贸易与商业发展、财政与金融等诸多方面,挖掘史料,进行理论阐述,对明后期大理地区的经济发展作了全面系统深入的探讨与比较,提出许多创见。社会转型背景下明后期大理地区的经济发展纳入全国大一统格局之下,其地方经济结构、生产关系呈现出变革之势,重点体现在:商品性农业的发展引起农业经济和农村社会发生结构性变异;地区民营工业的蓬勃发展引起工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地区商业贸易的繁荣、商人势力的壮大和区际性市场网络的形成开创了地区商业发展的新阶段;商品货币权利逐步增大;早期城镇化进程的启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出现等方面。具体来讲:第一,劳动力投入、土地开发、技术创新使地区粮食生产能力提高,带动经济作物广泛种植,促进了农业商品化程度提高和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异,导致农业生产关系发生变化,出现农业雇工经营,进而引起农业新发展;第二,农业发展衍生出手工业。要素投入力度加大促进了矿运交通开发与运输工业的兴起,带动建筑工业的兴盛,引导矿冶业的创新,进而推动了制盐、纺织工业发展,助力了日用品手工业、金属制品及食品加工业的前进,形成‘资源开发与深度加工的互补性生产’发展格局,从而引起工业历史性变革;第三,农业、手工业的繁荣,又衍生出商业。商贸与对外开放条件的具备,带动对外贸易繁荣,加速商品货币经济兴起,与内地生产力发展水平差异缩小,进而开创了商业发展的新阶段;第四,商业的兴盛,推动了财政金融创新,形成异与全国的财政消费态势,助力地区财政支出问题研究。反之,又促进手工业繁荣,推动了农业发展,最终全面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研究。从地区的角度出发,研究民族经济,全面考察社会转型背景下明后期大理地区经济发展,为更好地揭示和论证民族经济发展与民族经济关系中的矛盾,为深化区域经济史研究、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借鉴。

潘将军[2](2019)在《清后期大理地区经济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大理地处滇西中心,是南方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的咽喉之地。在当前“一带一路”国家战略背景下,大理应该抓住时机,进一步挖掘南方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等历史文化内涵。清后期大理地区经济活动处于一种新旧并存的过渡时代,与周边地区、省份、国家的经贸联系交流频繁。这一特殊转型时期,内外环境发生新变化,在经济活动上既有所处时代普遍性的经济发展特色,又有民族地区所特有的经济发展面貌。本文共分为六章,具体如下:第一章主要阐述了研究背景、意义、界定本文研究的时段与地域范围、相关的研究综述和研究主要内容、思路、方法及创新之处等内容。第二章主要叙述清后期大理地区治理体系概况。分别从行政治理、文化教育以及军事管理等三个方面进行叙述。在行政治理上,主要是叙述清后期督抚治滇和保甲维稳;在文化教育上,主要论述清后期大理地区从传统的旧式教育到新式教育的变化;在军事管理上,主要阐述绿营兵对云南农、工、商业所产生的积极性作用。第三章主要叙述经济活动要素投入。在自然资源上,耕地面积基本趋于稳定,粮食作物品种明显增多,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此外,矿产资源种类丰富。在劳动力资源上,人口经历急剧缩减再缓慢恢复的历史过程;人口主要分布在大理府,尤其是商业较为发达地区;农业人口占有绝对比重。在资本资源上,市场流通货币种类多元化,银钱比价波动大;旧式金融机构继续发展;民间资本的介入不断扩大。在技术资源上,只是对原有生产技术的继承和局部改进。第四章主要叙述经济活动产出。在农业上,粮食亩产量和总产量基本稳定,鸦片政策的合法化以及高收益驱动,推动鸦片种植产量大幅提升。在手工业上,一边传统矿产开采日益衰落,而另一边却兴起了石磺矿、乔后井盐矿的开采;纺织业种类增多,产品质量和产量都取得了大幅提升;农副食品乳扇产量高,价值大,收益丰厚。第五章主要叙述消费与财政。在居民消费上,家庭生活必须品物价上涨迅猛,消费成本明显增加;家庭教育消费成本高;鸦片消费广泛,消费群体多为下层百姓。在财政收入上,传统田赋收入不断下降;商牲杂税定额征解减少,而在遇闰加征数上大幅增加;盐课收入在财政收入中比重增加;厘金开始征收,且在财政收入中占有一定比例;在财政支出上,除传统的行政费用和盐业经费外,还出现巡警、教育、实业等新项目的经费支出。第六章论述商贸。城乡市场体系逐渐形成,表现为集市数量增多且分布广,街期缩短,城市规模扩大;贸易商品种类增多,贸易流向更加开放;本土商帮经营规模、活动范围不断扩大,经营行业增多。最后,对清后期大理地区经济活动进行总结提升并寻找对今天大理州经济发展具有借鉴性的几点启示。本文的研究内容还有很多不足之处,需要各方面的专家、学者根据现实具体情况进一步探索研究,为大理地区更好发展经济提供服务。

杨志芳[3](2019)在《清代及民国时期云南民间日常法律生活研究 ——以云南省博物馆馆藏契约文书为中心》文中研究指明云南地处中国西南边陲,分布民族类别众多,全境范围内居住着含汉族在内26个民族,是全国独一无二的多民族省份。清代及民国时期,大量产生和形成于云南地区的契约文书,承载着丰富的少数民族元素,表明契约文书已深深嵌入当时云南少数民族的日常生活。清代及民国云南契约文书,记录着云南少数民族百姓从买卖、典当财物的经济交往活动,到婚丧嫁娶和分家析产的婚姻家庭活动,再到投师学艺和人口买卖的身份活动,内容涵盖少数民族百姓日常生活的诸多方面。它们是云南少数民族百姓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法律实践留下的最原始真实的痕迹材料,忠实记录清代、民国时期国家法律制度与云南民间习惯法,以独立姿态与国家主流意识并行,封存着云南少数民族法制史原貌。本文的研究思路是:借助清代及民国云南契约文书,挖掘以少数民族习惯法为重要组成的云南民间习惯法,辅之以国家法典律令的规定作参照对比,呈现云南民间各族百姓日常生活如何在由国家法和云南民间习惯法构成的法律制度约束牵引下展开,分析总结多元结构的法律制度如何回应和表达云南民间日常生活的核心问题,如财产、婚姻、家庭、就业等问题。最终,理解国家法和以少数民族习惯法为重要组成的云南民间习惯法在云南各族百姓日常生活开展过程中的复杂互动关系,归纳总结出对当下中国法制建设具有启发意义的经验。因为契约文书记录的法律规范和法律实践是零散的,不成系统。为了消除这一遗憾,本文在第一章对清代、民国时期云南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法制结构这一宏观语境进行勾勒,希望通过这样的处理,能够将原本“零碎”的生活片段串联起来,并且能够在局部和整体之间形成一种理解和解释上的互动。本文第二章对买卖契约、典当契约、租佃契约、借贷契约记录的云南各族百姓财产交易实践进行分析,梳理呈现财产交易实践中以少数民族习惯法为重要组成的云南民间习惯法,为后面挖掘发现完整的云南民间财产交易法律制度做铺垫。在本文第三章中将第二章梳理总结出的云南民间财产交易习惯法与国家法结合对照,挖掘发现由契约文书承载,产生自清代、民国云南民间财产交易实践的主要法律制度,具体包括:财产制度、田宅契约制度和财产交易中的“第三方群体”制度。它们产生于民间各族百姓的财产交易实践,同时又反作用于民间各族百姓财产交易实践;它们与国家法不完全一致,是关于财产、财产交易、财产契约的国家法在实践中被照搬或改造后的产物,是民间财产交易实践中的“活”法;它们是国家法和以少数民族习惯法为重要组成的云南民间习惯法的复合体。在第四章和第五章中,继续沿用相同研究思路,把国家法对婚姻家庭的规定与契约文书记录的清代、民国云南少数民族家族法律实践活动相结合对比,梳理总结出实践中的丧葬、分家、婚姻、继嗣活动真正遵循的法律制度;把国家法对手工业和商业的规定与契约文书记录的清代、民国云南民间投师学艺、入职就业、人口买卖、商业法律实践相结合对比,梳理总结出实践中真正调整规范投师学艺、入职就业、人口买卖、商业活动的法律制度。最终发现,它们是以少数民族习惯法为重要组成的云南民间习惯法与国家法互相渗透、彼此借鉴之后的复合体。在结语当中,指出规范和调整清代、民国云南民间日常生活的法律制度由国家法和以少数民族习惯法为重要组成的云南民间习惯法构成,当然并非两者简单相加,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冲突与共识并存。还对清代、民国云南日常法律生活的发展变化趋势进行了探讨,指出清代和民国时期,在云南民间日常生活中实际发挥调整与约束功能的法律制度的主体部分是同质的,都具有显着的封建法制属性,具体表现为:宗法家族色彩强烈;民事法律关系主体间的地位并不平等;契约行为依旧具有明显的“人格化”特征;封建土地所有制仍占据土地制度中的主导地位。到了民国时期,这种法律制度的非主体部分开始呈现微弱的近代化发展趋势,例如:契约自由原则在实践中得到一定体现;平等原则在法律实践中得到一定认可和落实;商事法律制度开始近代化演进。最后,将清代、民国云南民间日常法律生活研究得到的有益启示总结为:第一,应当正确认识国家法的社会控制能力;第二,必须正确对待包括少数民族习惯法在内的民间习惯法;第三,现代中国法制建设应当适当吸纳包括少数民族习惯法在内的民间习惯法的合理因素。

李继斌[4](2017)在《云南省矿业权市场建设研究》文中提出通常所说的矿产资源实际上指的就是地壳上或里面的矿物聚集体,是在地质作用下产生的呈现气、液、固三态的自然资源,可供人们在生产和生活当中使用。矿产资源具有不可再生的特点,同时其产生又需要较长的时间和完善的地质条件。在这种情况下,它必然会成为一种稀缺资源,而其产量也势必难以满足全人类的需求。因此,人们在利用这一资源的过程中也要对其使用的量进行适度把控。所以对于矿产资源的合理调配就成为每个生产者都要考虑的问题了。在这种情况下,矿业权由此产生,其交易也变为社会上的一种趋势,并逐渐形成了市场化的潮流。日前,国务院颁布的《探矿权采矿权转让管理办法》,这一政策的颁布使得我国的矿业权得到了进一步的规范。我国的矿业权含有探矿、采矿以及营销等多种权力,而探矿和采矿在其中占主要地位。因此我们能够发现,在管理矿业权的过程中,对探矿权和采矿权进行管理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中国的矿业权在社会上权威较小,很多地方政府及民间团体还在以各种方式侵犯这一权力,这一点在云南尤为突出。云南滇池地区有着丰富的磷矿资源,这一资源就被很多人在私下进行个人的“开发”,由此带来了高品质磷矿资源以低价方式外流的结果。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就是很多人对矿业权的不尊重。除此之外,私人滥用磷矿资源也导致了云南省矿业经济的严重不合理现象。那么,假如政府部门不将矿业权以法律形式进行更加明确、权威的规定,而其他人仍然在滥用这一权利的话,会有很多与法律相悖的矿业公司在市场上活动。此类公司具有的特点是规模小、采矿技术不完善,这都会使得珍贵的磷矿资源被大大的浪费,而周边的环境也会被破坏,由此带来的合法公司低效益、矿业结构不合理、集约度落后等结果都会使得矿产资源受到巨大损失。在这种情况下,将矿业权进行进一步整顿和转型升级,同时以具体的法律制度进行约束也有利于我国矿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本文在研究过程中主要是以“云南省矿业权市场建设”为核心展开论述的,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主要分为以下几方面:首先是绪论,主要是对于论文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方法的总结;其次是对于论文研究理论基础的概述,首先阐述了矿业权和矿业权市场的概念,之后在具体涉及到的应用理论方面主要阐述了包括矿业权的价值构成分析、矿产资源国家所有权益分析、矿业权的收益管理制度分析、矿业权与土地使用权的关系分析等内容;接下来是针对云南省矿业权市场建设存在问题的分析,具体主要阐述了云南省矿业权市场建设现状以及云南省矿业权市场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具体来讲,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地矿勘测新机制滞后、矿业权与土地使用权之间存在冲突、矿业权收益管理存在缺陷、矿山开展生态环境保护监管不利;之后是促进云南省矿业权市场建设的对策建议,主要从建立并完善商业性矿产资源勘查机制、平衡矿业权与土地使用权的矛盾,赋予探矿优先权、实现矿业权收益的科学化安排、健全矿山生态环境的保护机制四个方面进行阐述;最后是结论和建议。

杨亚东[5](2016)在《清代前期云贵地区社会问题研究 ——以社会控制为视角》文中提出本文基于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参考社会学的社会控制理论并以此为视角,围绕清代前期云南和贵州地区的土地问题、土司和苗疆问题、客民问题、私盐贩卖和人口贩卖问题、矿业衰落问题等社会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并就清廷针对以上社会问题进行的调控和治理的过程、经验进行了分析和归纳。本文认为,离开社会问题也就没有边疆社会的存在。坚持“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从研究云贵地区社会问题的产生、发展、演变及其内在经纬等来尽量还原边疆社会的历史真实,总结归纳历史经验教训具有重要的意义。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清初云贵地区土地问题异常尖锐突出。吴三桂专制云贵后,把明代的沐氏旧庄变为吴氏“藩庄”;同时,土司占有大量土地。下层民众中少地、无地的现象日益增多,由土地占有的矛盾引发的社会冲突一触即发。在这一背景下,清廷对土地问题进行了有效的社会控制,包括从顺治朝开始的大规模的垦荒行动,康熙年间废除庄田、改革屯田、推行军屯等,雍正朝“改土归流”之后对土地问题又进行了持续调控。云贵地区地处西南边疆,少数民族众多,战略地位显要,处理好云贵地区民族和社会问题,土司和苗疆问题不容忽视。清代前期云贵地区日益严峻的土司不法现象及其造成的社会危害,成为清廷“改土归流”的重要原因之一。清廷围绕云贵地区的土司和苗疆问题,坚持综合治理,主要施以前馈控制、弹压控制、设治控制、教化控制等控制手段,取得了较好的施治效果。元明以来尤其是清代,外来人口大量向云贵地区迁徙,其迁徙类型包括军事移民、垦殖移民、工矿移民、谪流移民和自发移民等。外来人口进入云贵地区后,客观上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但同时也造成了尖锐的土客矛盾,这一问题与当地复杂的民族问题等相互交织,共同作用,对云贵地区社会稳定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于此,清廷采取依例惩办、土客分治、保甲控制、设置禁令、军事准备、武力弹压等“硬控制”手段,以及土客通婚、设市交易、道德教化等“软控制”手段,对其进行有效的控制。清代云南的私盐贩卖与贵州的人口贩卖问题非常猖獗。私盐贩卖由来已久,清代云南盐政几经更张,由清初异化的“官督商销”发展至康熙末年的“官运官销”,嘉庆初年云南盐政改为“灶煎灶卖、民运民销”,其间私盐贩卖大行其道,清廷采取政策控制、法律控制等措施和手段进行管控,收到了一定的效果。清代贵州人口贩卖现象严重,清朝统治者尽管采取设防安汛、严厉打击、赏罚官员、刑罚制裁等措施进行禁绝,但始终无法根治,清代养奴和贵州地区“捆卖抢杀”之风是人口贩卖屡禁不止的重要原因之一。清代云南铜矿业和贵州铅矿业均出现由极盛到衰败的“大逆转”。滇铜由于采冶成本增加、能源危机、运输困难、工本不敷、盗卖严重等原因日益衰落。清廷采取控制成本、广觅子厂、提高铜价、补助资金、改善运输、蠲免厂欠等手段力图挽救滇铜衰落之势,但这些措施均短期奏效,其衰落之势无法扭转。这一期间,贵州铅矿业也出现衰败迹象,其原因主要是生产成本增加、官定价格过低、官员以权谋私、私采偷卖泛滥、自然灾害破坏、硐老山空封闭等,清廷主要采取控制成本、清查私矿、提高铅价、降低矿课等手段进行控制,但未能取得明显成效。滇铜黔铅的衰落,造成聚集在矿厂及其与矿厂相关的从业人员纷纷失业,这些失业者逐渐演变成为一支反抗官府的力量,在与清代中后期风起云涌的民变结合之后,加剧了清朝后期的统治危机。本文在研究的基础上认为:清廷对西南边疆社会问题的认识水平及其社会控制能力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总体上,清代云贵地区存在的社会问题具有长期性、地域性、复杂性、尖锐性等特点。清廷对云贵地区存在的社会问题有较为深刻和全面的认识,采取了恩威并施、硬软兼济、应变灵活的社会控制策略和手段,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控制效果。尽管清廷对社会问题的认识和控制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但清廷在认识和控制云贵地区社会问题时所采取的策略和手段,展现的政治智慧和社会治理理念,对当前分析、认识、控制边疆民族地区的社会问题仍不失其重要的借鉴价值。

张曦[6](2016)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西部五省矿业对外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认为中国作为世界第三大矿产资源国家、东亚工业体量最大的经济体、东亚最大的初级产品进出口加工基地,其在亚太地区发展中国家的核心地位毋庸置疑。尽管目前经济转型发展步伐加快,但庞大的矿产资源消耗的基数和较低的资源人均占有量,决定了矿产资源产业结构升级成为了我国整体产业结构升级中无法逾越的重要部分。与此同时中国西部欠发达区的矿产资源储量丰富,且矿业为其支柱产业之一,对于这种高度依赖矿产资源经济的西部地区来说,其经济转型的过渡和未来出路是亟待探讨和研究的。2013年9月“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为中国西部地区带来了对外交流的窗口,同时也为西部地区的矿产资源经济“走出去”提供了良好的机会。结合资源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管理学等相关理论,本文首先对矿产资源产业概念及特征进行界定,根据矿产资源产业的特征划分部门范围。进一步梳理和筛选了相关研究方法,在对搜集数据整理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偏离份额法和区位熵分析法构建模型,计算和分析了矿业产业及部门的竞争力和专业化程度。本文通过对西部五省份的矿业开发总值和矿业细分部门的总产值进行实证分析,计算得出了五省份矿业产业及细分部门的份额因素、产业结构因素、区位竞争力因素以及区位熵值,取得的主要结论如下:(1)五省份的矿业产业整体水平高于全国水平,属于支柱性产业,对各省份的经济贡献大,并具有对外发展的优势。(2)在对矿业细分部门进行实证分析后,发现五省份的优势产业部门主要集中在采选业,而加工业相对落后,产品附加值,产业结构不合理。(3)五省份矿业企业普遍存在规模小,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率低的问题,不利于矿业整体的发展。本文用SWOT分析法对五省份矿业对外发展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进行详细分析,提出了SWOT战略组合;并分析了周边国家的矿业投资环境以及“一带一路”战略对西部五省与周边国家矿业合作的影响。最后提出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增强矿业整体实力;淘汰落后产能、加快推进绿色制造工程;政策支持和鼓励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企业竞争力;加强区域间合作、形成产业集聚等对策和建议。

杨娟[7](2016)在《近代国际经济一体化背景下个旧锡矿开发研究》文中认为本文选择个旧锡业作为研究对象,在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视角下研究近代个旧锡矿的开发。认为在近代中国参与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个旧锡业在生产规模、生产技术、产品销路方面都较前代有了很大的变化,个旧锡业生产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成为了云南省财政经济、对外贸易的支柱。在这一过程中为了适应国际锡业市场的发展需求,个旧锡业生产者也不断改进生产,努力融入世界市场,加快了云南地区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但也正是由于处于这一过程之中,国际经济的波动,国际局势的变化都对个旧锡业的发展有严重影响。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个部分主要探讨个旧锡矿在近代以前的开发情况及开发目的。云南早在西汉时期就已经开始开采锡矿,但在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云南锡矿的开发仅为了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由于生产技术落后与锡需求量不高的原因,锡的产量与开发规模很小。第二部分论述近代个旧锡矿开发的历史转折。由于云南地处高原,交通运输不便,在鸦片战争后个旧大锡虽已开始销往国际市场,但出口量一直受到限制,近代个旧锡矿开发的历史转折始于蒙自口岸的开放,近代交通条件的改善最终成就了云南的对外交往与个锡对外贸易的兴盛。第三部分,讨论近代以前云南矿业开发与近代矿业开发模式的不同特点,首先揭示历史上云南矿业开发在政府控制下以国内市场为主的特点,其次论述近代云南矿业开发以满足国际市场的需求为主,私营矿业占大多数的制度模式变化。第四部分,近代个旧锡矿开发的技术改良与销路变化。首先分析传统技术条件下个旧锡矿的生产技术、产品与出口路线;其次分析近代以来西方技术对个旧锡矿开发的影响;再次从经济角度出发,论述云南炼锡公司之锡矿直销外洋给个旧锡矿带来的影响。第五个部分,揭示近代个旧锡矿开发的规模及经济效益,说明个旧锡矿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成为云南地方财政的有力支撑。第六部分着重分析近代锡矿开发以国际市场为导向的弊端。个旧锡矿在近代的大发展是在国际经济一体化的环境下进行的,形成了以国际市场为导向的模式,这种模式存在严重的弊端。首先是受到法国殖民者把持下的滇越铁路公司不断加价的苛扰,其次国际锡业市场的行情变化对个锡的生产、销售都有严重影响,再次,抗日战争时期日军的经济封锁及空袭使个旧锡业生产遭到了严重破坏。

王振[8](2016)在《晚清“蛮防”研究》文中指出依据文明开化程度不同,中国古代自先秦以来便将居住在华夏民族周边的民族分别称为东夷、西戎、南蛮和北狄。其中,“南蛮”主要是泛称居住在长江以南的各个民族。从文化发展的角度看,随着民族融合趋势的推进,先秦的华夏族及后来的汉族与南方的“蛮族”逐渐在政治、经济及文化交流中趋于融合,部分“蛮族”的生产方式、价值认同、文化生活在与汉族的频繁交流中逐渐趋同,且在中原王朝的政治文化视野中获得等同华夏的地位认同,成为华夏民族和中原王朝的一部分。因此,“蛮”是一个历史性概念,其存在的地域范围也处于历史性变化之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并不相同。整体来说,“蛮”的具体分布范围在中原王朝文明开化的主动努力和“蛮”自身的自主归化中不断缩小。春秋时期,晋文侯始设行政机构管辖“蛮”地。秦并天下,威服蛮夷,设桂林、南海、象郡开拓岭南,逐步加强对“蛮”的统治。战国以至秦汉,历朝历代对长江以南“蛮疆”的控制持续加强,然长江流域之江左和江右诸地经济开发水平依然不高,“蛮”的分布范围仍然非常广大。魏晋以来,江南一带开发因中原动荡和汉人南迁明显加速,开启了我国古代经济文化重心自北向南转移的发展进程。宋廷南迁后,江南一带作为中国经济重心和文化堂奥的地位得到确立。长江以南广大地区社会经济文化迅速发展,如向属“蛮”地的福建在宋代因文化学术昌盛而有“海滨邹鲁”之称。在此背景下,“蛮”在江南的分布范围迅速萎缩,而到明清时期,“蛮”的具体分布范围则主要局限在云南、广西等西南省份除腹里①以外的边疆和偏远地区。“蛮”在文化形态、价值观念和发展水平上与中原王朝存在区别,且属中央王朝的统辖范围,但历朝历代对“蛮”的统治多属羁縻安抚,故对“蛮”的统治与防范一直共同存在,“蛮防”也是特定历史条件下不容规避的客观现象。在清王朝的天下观念中,“蛮”既指王朝版图以内的西南各少数民族,也包括传统习惯线以外的缅甸、越南等藩属国。因而,“蛮防”既包括对境内之“蛮”的设防,也包括对境外藩属之“蛮”的设防,主要包括内防和边防两个层面。其中,清代“蛮防”之边防主要是指中越边防和中缅边防。在内防层面上,为控制“蛮疆”,汉唐以至明代分别实行过边郡制度、羁縻州制度和卫所制度,对“蛮”的控制虽持续加强,可一直未超脱羁縻安抚的政策窠臼。清初,清政府继承了明代的卫所制度,致力于恢复“蛮疆”经济,使滇桂两省之腹里范围显着扩大。为加强“蛮疆”控制,清政府不仅在滇桂驻防大量绿营,而且将内地的基层行政体制和控制模式在“蛮疆”推广开来。平定“三番之乱”后,清政府在“蛮疆”的统治秩序逐渐稳定。雍正初年,雍正皇帝支持云贵总督鄂尔泰在“蛮疆”大规模推进“改土归流”,以流官之设、绿营布防和汛塘体系将清政府在“蛮疆”的统治推进到腹里以外的边疆偏远地区。与明代的卫所制度相比,清代在“蛮疆”设置的汛塘数量相对较少,分布范围却更为广泛,对“蛮疆”偏远地区的控制也更为有效。“改土归流”将清政府对“蛮疆”的控制推进到新的历史高度,在“蛮防”建设、“蛮疆”控制和“蛮疆”开发上构建起相对稳定的良性互动机制。过去内地民人绝敢擅入的“蛮疆”腹地成为长江中下游诸省流民移民垦殖、开矿设厂的沃土,“蛮疆”腹里之外在内地移民经营下得到开发,一些地方在经济发展水平和文明开化程度上甚至等同腹里,齐同内地。1840年以后,清政府在西方列强冲击下开始面对内忧外患的双重危机,对“蛮疆”的控制能力大为减弱。与此同时,英法等国为开拓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相继将“蛮疆”纳入侵略视野。英国依托印度侵占缅甸后,希望经由云南联通长江流域。法国侵占越南后,在企图经红河沟通云南的同时,还积极要求修建自越南到云南或广西的铁路。在此背景下,英法两国对“蛮疆”的渗透和侵略逐步加强。1840年以前在“改土归流”后形成的“蛮防”建设、“蛮疆”控制和“蛮疆”开发的良性互动机制逐渐在“蛮疆”地缘安全危机和清政府的控制颓势中趋向失灵。受此影响,“蛮疆”内防危机频发。咸丰六年(1856年),云南“蛮疆”爆发了杜文秀等领导的各族人民大起义。此时,云南绿营经乾嘉年间裁减,数量大为减少,且战斗力低下。杜文秀起义的熊熊烈火虽被清政府扑灭,却使其对云南“蛮疆”的控制能力大为消弱。与此同时,鸦片战争后清政府所裁广东兵勇大量流入广西。加之,广西天灾不断,民生萧条,匪患频发。咸丰皇帝甫登基,广西各地多如牛毛的会匪、土匪及流匪便引起了清政府最高层的重视。在对广西各地匪患围追堵截近一年后,洪秀全领导的拜上帝会逐渐发展壮大,遁出广西成长为强烈撼动清政府统治乃至与之分庭抗礼的农民政权。直到清朝灭亡,广西匪患未得肃清。尤其是在中法战争后,清政府在练勇及后来的新军建设中大量裁减兵勇,因安置不当,导致大量被裁兵勇流落各地,就地为匪,成为“蛮疆”内防安全的重要隐患。相比1840年后“蛮疆”日益恶化的地缘安全局势及由此带来的外防危机,“蛮疆”内防危机虽较此前严重,却非关乎清政府生死存亡的肘腋之患。1840年后,清政府“蛮防”安全面对的威胁主要来自英法两国对越南、缅甸等邻国的侵略及由此带来的边防危机。在边防层面上,1840年前,清政府依靠宗藩体制将越南、缅甸等邻国纳入“以藩为屏”的边防体系。在宗藩关系下,清朝作为“天朝上国”,本着“以大事小”的原则,可应藩属国请求出兵帮其平定叛乱,而越南、缅甸等属国则本着“以小字大”的原则,定期向清朝朝贡,请求册封。一般情况下,清朝不干涉越南、缅甸内部事务,双边边界纠纷也能在宗藩体制内得以妥善化解。即便如此,中越、中缅之间依然存在一条相对明晰的传统习惯线。清政府在传统习惯线内侧依托有利地形构建了一条由边关、边卡、边隘和边峒等防御要塞构成的军事边防线。在宗藩体制下,中越边防和中缅边防的主要任务并非防御对方军事入侵,而是更加侧重查禁私越等边境管理事务。1840年后,随着英、法等西方势力开始介入越南、缅甸等邻国。中越、中缅边防的地缘安全局势、边防对象和边防任务都发生明显变化。中法战争后,越南沦为法国保护。随后,英国宣布吞并上缅甸。中越、中缅宗藩关系事实终结,清王朝依托宗藩体制构建的“以藩为屏”的边防体系在“蛮疆”方向彻底瓦解。随着中越、中缅勘界工作的进行,清政府不得不面对以强为邻的地缘安全现实。为此,1885年前后,清政府依靠云贵总督岑毓英和广西提督苏元春等封疆大吏开始在“蛮疆”推进绿营裁整,编练练勇及新军,购置新式枪械,修整边防炮台,开办军事学校,以近代边防建设增强“蛮疆”边防。另外,清末,清政府还在“蛮疆”大力推进边疆新政,通过移民实边、兴办近代工业、振兴商业、举办近代教育、筹建铁路、完善电报通讯网络,将“蛮疆”的开发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可以说,“蛮防”安全应当构建在蛮防建设、蛮疆控制和“蛮疆”开发良性互动的基础之上。1840年后,清政府在“改土归流”中构建的蛮防安全机制在内忧外困的国家颓势及由此带来的地缘安全危机中出现问题后,又在1885年后的蛮防建设、蛮疆新政和蛮疆开发中在近代化的轨道上进入到一个艰难的重建和调适过程中,对“蛮防”安全和“蛮疆”稳定产生了重大历史影响。

王雪,林怀满[9](2013)在《云南省与东盟矿产资源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剖析》文中研究表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成立以来,矿产品成为重要的贸易产品,但矿业投资普遍受阻,云南矿业企业"走进东盟"的步履维艰。其主要原因分为外因和内因,外因主要是世界资源意识增强、东盟国家政治局势动荡、东盟国家矿业政策的复杂性等;而内因主要是云南矿业企业"走出去"的原动力不足、制度保障不足、实际问题解决不够等。

李琪[10](2012)在《明清时期我国矿业开发管理思想及技术演变》文中研究表明矿业是人类从事生产劳动的古老领域之一。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对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与进步产生了巨大的、无可替代的促进作用。明清时期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矿业的继续深入发展和资本主义矿业的萌芽时期,在我国整个古代矿业开发史中占据重要地位,所以系统梳理明清时期我国矿业开发与管理思想及技术演变的历史脉络,对于全面解读我国古代矿业开发与管理思想,从中发现规律,为现代矿业开发提供借鉴具有重要意义。论文首先从明代官矿的衰落、民矿的发展、劳役制度的瓦解和雇佣劳动的出现以及明代铁课形态的发展变化等四个方面梳理了明代我国矿业开发管理思想的演变过程;继而从招商承办、矿厂奏销制度、官督商办和援引西法,利用外资发展矿业等四个方面阐述了清代我国矿业开发管理思想的演变过程;然后从采矿技术和冶金技术两个方面就明清时期矿产开发过程中的重要的、标志性技术演变进行阐述;最后,总结了明清矿业管理思想与技术演变对我国现代矿业发展的启示:转变传统观念,探讨多元矿业模式;加强矿业发展的宏观管理与调控;实施矿业权的科学管理;加强矿业税收征管;强化矿业技术创新意识。

二、云南矿业的地位、人才矛盾现状及解决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云南矿业的地位、人才矛盾现状及解决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社会转型背景下明后期大理地区经济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意义、目的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3 研究目的
    1.2 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与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相关概念界定
        1.4.1 社会转型
        1.4.2 明后期
第2章 明后期经济发展概述
    2.1 明后期经济发展研究的基本线索
        2.1.1 社会转型的具体体现
        2.1.2 社会转型与经济史研究的逻辑关系
    2.2 明后期经济发展研究的历史检验
        2.2.1 明后期全国社会经济发展
        2.2.2 明后期云南社会经济发展
        2.2.3 明后期大理地区社会经济发展
        2.2.4 小结
第3章 明后期大理地区经济活动中投入要素
    3.1 人口与劳动力
        3.1.1 制度变迁与人口数据
        3.1.2 人口状况
        3.1.3 小结
    3.2 土地开发
        3.2.1 明后期政府垦耕政策与成效
        3.2.2 明后期云南地区垦耕深化
        3.2.3 明后期大理地区土地开垦与耕地面积
        3.2.4 小结
    3.3 技术资源
        3.3.1 农业
        3.3.2 工业
        3.3.3 小结
第4章 明后期大理地区经济活动的产出
    4.1 农业
        4.1.1 粮食生产能力的提高
        4.1.2 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
        4.1.3 农业商品化程度的提高与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异
        4.1.4 农业生产关系的新变化
        4.1.5 农业雇工经营
        4.1.6 小结
    4.2 工业与手工业
        4.2.1 社会生产的组织方式与社会经济发展
        4.2.2 矿运交通开发与运输工业
        4.2.3 建筑工业的主要类别及建材质料
        4.2.4 矿冶工业的工艺技术与组织制度方式
        4.2.5 制盐工业
        4.2.6 纺织工业
        4.2.7 日用手工业品及金属制品加工
        4.2.8 食品加工业
        4.2.9 小结
第5章 明后期大理地区的对外贸易
    5.1.1 对外贸易的基础和条件
    5.1.2 对外贸易的进一步发展
    5.1.3 边民互市及朝贡贸易
    5.1.4 小结
第6章 明后期大理地区的商业
    6.1.1 大理地区的商品货币经济
    6.1.2 与内地各个朝代政权的贸易往来
    6.1.3 与周边民族地区的贸易
    6.1.4 与国外的贸易
    6.1.5 大理地区的商人与马帮
    6.1.6 小结
第7章 明后期大理地区的财政与金融
    7.1 财政收入与支出
        7.1.1 财政收入
        7.1.2 财政支出
    7.2 居民消费
        7.2.1 基本生存消费
        7.2.2 文化消费
        7.2.3 社会生活消费
        7.2.4 小结
第8章 结论
    8.1.1 明后期全国经济发展
    8.1.2 明后期西南边疆地区经济发展
    8.1.3 明后期大理地区经济发展
    8.1.4 民族地区经济现代化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2)清后期大理地区经济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意义、目的及对象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目的
        四、研究对象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一、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二、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主要内容、思路、方法及创新之处
        一、研究主要内容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创新之处
第二章 清后期大理地区治理体系概况
    第一节 行政治理
        一、高层治理——督抚制度
        二、基层治理体系——保甲制度
    第二节 文化教育
        一、传统教育体系概况
        二、清后期大理教育的改革
    第三节 军事管理
        一、绿营兵组织体系
        二、绿营兵与清朝云南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三章 清后期大理地区经济活动要素投入
    第一节 自然资源
        一、地形状况
        二、气候状况
        三、土地资源
        四、农作物种植情况
        五、矿产资源
    第二节 劳动力资源
        一、人口规模
        二、人口分布
        三、人口结构
    第三节 资本资源
        一、清后期大理地区市场流通货币
        二、清朝云南银、钱比价的变化概略
        三、金融组织机构
        四、商业资本
        五、手工业资本
    第四节 技术资源
        一、农业生产技术
        二、手工业生产技术
第四章 清后期大理地区经济活动的产出
    第一节 农业产出
        一、经济作物的产出——以鸦片为例
        二、粮食产出
        三、种植粮食作物与鸦片效益对比分析
    第二节 手工业产出
        一、矿业
        二、纺织业
        三、农副食品加工业——以乳扇为例
第五章 清后期大理地区居民消费与地方政府财政
    第一节 清后期大理地区居民消费
        一、基本物质消费
        二、文化消费
        三、烟毒消费
    第二节 地方政府财政
        一、财政收入
        二、财政支出
第六章 清后期大理地区商贸
    第一节 大理地区商业市场
        一、农村集市
        二、城镇市场
    第二节 大理地区主要贸易商品及其流向
        一、清后期贸易商品及流向的概况
        二、帝国主义入侵后的贸易商品及流向
    第三节 商帮
        一、同乡商帮
        二、马帮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3)清代及民国时期云南民间日常法律生活研究 ——以云南省博物馆馆藏契约文书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及价值
        (一) 研究缘起
        (二) 研究价值
    二、概念辨析
        (一) 关于“契约文书”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二) 对“民间日常法律生活”的理解
        (三) 对法制的理解
    三、学术回顾
        (一) 契约文书与中国法制史研究
        (二) 契约文书与地方法制史研究
        (三) 契约文书与云南少数民族法制史研究
    四、云南省博物馆馆藏清代及民国时期云南契约文书
        (一) 云南省博物馆馆藏清代及民国时期云南契约文书概况
        (二) 云南省博物馆馆藏清代及民国时期云南契约文书特征
    五、研究方法与核心观点
        (一) 研究资料
        (二) 研究方法
        (三) 核心观点
    六、论文创新点与难点
        (一) 创新点
        (二) 难点及对策
第一章 清代及民国时期云南契约文书形成的社会背景
    第一节 清代云南社会概况(1681-1911年)
        一、政治概况
        二、经济概况
        三、法制概况
    第二节 民国云南社会概况(1911-1949年)
        一、政治概况
        二、经济概况
        三、法制概况
第二章 契约文书中的清代及民国云南民间财产交易实践
    第一节 清代及民国云南财产交易契约概况
        一、概念界定
        二、少数民族元素
        三、交易财产种类
        四、交易类型
        五、契约形式与结构
    第二节 买卖契约中的民间财产交易实践
        一、契约名称与交易本质
        二、买卖标的以田宅为主
        三、“多变”的卖价
        四、众多的买卖参与者
        五、真假难辨的立契原因
        六、买卖当事人的权利义务
        七、必不可少的违约责任
        八、含蓄的“契约自由”精神
        九、少数民族特殊的财产买卖实践
    第三节 典当契约中的民间财产交易实践
        一、契约名称与“典”“当”本质
        二、“典当”中流转的田宅权利
        三、典当交易的参与者
        四、被典当的田宅
        五、赋役负担问题
        六、回赎与加找
        七、少数民族特殊的财产典当实践
    第四节 租佃契约中的民间财产交易实践
        一、土地租佃
        二、房屋租赁
        三、少数民族特殊的财产租佃实践
    第五节 借贷契约中的民间财产交易实践
        一、债务人与债权人
        二、借贷标的和利息
        三、债权担保
        四、少数民族特殊的借贷实践
第三章 契约文书中的清代及民国云南民间财产交易法律制度
    第一节 契约文书中的财产法律制度
        一、财产权概念
        二、财产构成
        三、不断分化的土地权利
        四、财产交易主体
        五、少数民族参与的财产交易
    第二节 契约文书中的田宅契约法律制度
        一、不确定的“田宅四至”
        二、必不可少的立契原因
        三、“私契”的法律效力
        四、契约形式所体现的“利”“义”观
        五、“先问亲邻”与契约自由
    第三节 契约文书中的“第三方群体”制度
        一、“第三方群体”界定
        二、“第三方群体”的作用机理
第四章 宗族文书中的清代及民国云南民间家族生活与法律制度
    第一节 清代民国云南宗族文书概况
        一、宗族文书的性质
        二、宗族文书的主要种类
    第二节 丧事账单中的清代及民国云南民间丧事活动与法律制度
        一、丧事账单记录的少数民族丧葬活动
        二、丧事账单中的家族丧葬活动法律制度
    第三节 分家书中的清代及民国云南民间分家析产与法律制度
        一、分家书记录的少数民族分家析产
        二、分家书中的分家析产法律制度
    第四节 婚姻文书中的清代及民国云南民间婚姻与法律制度
        一、婚姻文书记录的少数民族婚姻
        二、婚姻文书中的婚姻法律制度
    第五节 继嗣文书中的清代及民国云南民间收养继承与法律制度
        一、继嗣文书记录的少数民族继嗣
        二、继嗣文书中的继嗣法律制度
第五章 其他契约文书中的清代及民国云南民间日常活动与法律制度
    第一节 师约文书中的清代及民国云南民间学艺就业与法律制度
        一、师约文书记录的民间投师学艺及入职就业
        二、师约文书中的投师学艺及入职就业法律制度
    第二节 卖身契中的清代及民国云南民间人口买卖与法律制度
        一、契约文书记录的少数民族人口买卖
        二、契约文书中的人口买卖法律制度
    第三节 商业企业文书中的清代及民国云南民间商业活动与法律制度
        一、契约文书记录的民间商业活动
        二、契约文书中的商业活动法律制度
结语
    一、清代及民国时期云南民间日常法律生活的总体分析
    二、清代及民国时期云南民间日常法律生活发展趋势
    三、清代及民国时期云南民间日常法律生活的几点启示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4)云南省矿业权市场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中国矿政管理的发展历程的研究
        1.2.2 关于矿业权管理存在问题的研究
        1.2.3 关于新形势下的中国矿政管理的研究
    1.3 研究方法
        1.3.1 系统分析方法
        1.3.2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1.3.3 归纳分析法
    1.4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理论基础
    2.1 矿业权与矿业权市场
        2.1.1 矿业权
        2.1.2 矿业权市场
        2.1.3 矿业权市场建设
    2.2 矿业权市场相关概念阐释
        2.2.1 矿业权的价值构成分析
        2.2.2 矿产资源国家所有权益分析
        2.2.3 矿业权的收益管理制度分析
        2.2.4 矿业权与土地使用权的关系分析
    2.3 矿业权市场要素
        2.3.1 矿业权主体
        2.3.2 国家政府
第三章 云南省矿业权市场建设存在问题分析
    3.1 云南省矿业权市场建设现状
        3.1.1 云南省矿业概况
        3.1.2 云南省矿业权市场建设
    3.2 云南省矿业权市场建设存在的问题
        3.2.1 地矿勘测新机制滞后
        3.2.2 矿业权与土地使用权之间存在冲突
        3.2.3 矿业权收益管理存在缺陷
        3.2.4 矿山开展生态环境保护监管不利
第四章 促进云南省矿业权市场建设的有关对策
    4.1 建立并完善商业性矿产资源勘查机制
    4.2 平衡矿业权与土地使用权的矛盾,赋予探矿优先权
        4.2.1 明确矿业用地使用权和矿业权的流转关系
        4.2.2 衔接矿业用地使用权和矿业权的审批程序
        4.2.3 设立矿业权终止后集体土地的收回制度
    4.3 实现矿业权收益的科学化安排
        4.3.1 加快税费制度改革
        4.3.2 建立合理的收益分配调节机制
        4.3.3 完善权益管理和分配的法律法规
    4.4 健全矿山生态环境的保护机制
        4.4.1 强化法律约束和政策指导
        4.4.2 赋予国土资源部门对矿山环境监督管理的职能
        4.4.3 建立矿山环境恢复治理新机制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5)清代前期云贵地区社会问题研究 ——以社会控制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价值
    二、核心概念与时空的界定
    三、学术史与研究资料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五、研究的难点与创新点
第一章 土地问题
    第一节 明末清初云贵地区的土地问题
        一、明代中后期屯田制度的崩坏
        二、日益严重的土地兼并问题
        三、吴三桂治下的“藩庄”
        四、土司控制大量土地
    第二节 清廷对土地问题的社会控制
        一、康熙年间的土地改革
        二、规模浩大的的垦荒行动
        三、“改土归流”后对土地问题的持续调控
第二章 土司和苗疆问题
    第一节 清代前期云贵地区的土司和苗疆问题
        一、清代前期云贵地区土司不法
        二、贵州苗疆“生界”的社会问题
        三、土司不法的严重社会危害
    第二节 清廷对云贵地区土司和苗疆的治策
        一、顺康时期清廷对土司问题的态度和治策
        二、雍正时期清廷对土司问题的态度转变
    第三节 清廷对土司和苗疆问题的社会控制
        一、清廷对土司和苗疆问题的社会控制手段
        二、清廷对土司和苗疆问题进行社会控制的效果评估
第三章 客民问题
    第一节 清代云贵地区客民问题的由来
        一、元明时期外地人口向云贵地区的迁徙
        二、清代前期外地人口向云贵地区的迁徙
    第二节 清代云贵地区的土客矛盾
        一、土客的利益冲突
        二、土客的文化冲突
        三、客民中的“汉奸”问题
        四、客民问题引发的冲突
    第三节 清廷对客民问题的社会控制
        一、对客民问题的硬控制
        二、对客民问题的软控制
第四章 私盐贩卖与人口贩卖问题
    第一节 私盐贩卖问题
        一、清代前期云南的盐政变革
        二、云南的私盐类型和原因分析
        三、清廷对私盐贩卖的社会控制
    第二节 人口贩卖问题
        一、清代前期贵州人口贩卖的严峻形势
        二、贵州人口贩卖的原因分析
        三、清廷对人口贩卖的社会控制
第五章 矿业衰落问题
    第一节 清代前期云南铜业的衰落
        一、云南铜业盛极而衰
        二、云南铜业衰落的原因分析
        三、清廷对云南铜业衰落的社会控制手段
    第二节 清代前期贵州铅矿的衰落
        一、贵州铅矿业由盛转衰
        二、贵州铅矿业衰落的原因分析
        三、清廷对贵州铅矿业衰落的控制手段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6)“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西部五省矿业对外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外资源产业经济研究进展
        1.2.2 国内矿产资源产业研究进展
        1.2.3 国内矿业对外发展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关键和技术难点
        1.5.1 研究关键
        1.5.2 研究难点
    1.6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及完成的工作量
        1.6.1 研究方法
        1.6.2 技术路线
        1.6.3 完成的工作量
    1.7 主要成果及创新点
2. 矿业对外发展战略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矿产资源产业概述
    2.2 矿产资源产业对外发展研究理论基础
        2.2.1 矿产资源最优耗竭理论
        2.2.2 资源产业发展理论
        2.2.3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
        2.2.4 区域分工理论
        2.2.5 资源资本理论
    2.3 矿产资源产业研究方法体系
        2.3.1 经济学方法及模型
        2.3.2 数学统计法
        2.3.3 计量经济学方法
        2.3.4 管理学方法及模型
3.基于偏离份额法西部五省矿业实证分析
    3.1 研究区域概况
        3.1.1 地理位置
        3.1.2 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3.1.3 矿产资源情况
        3.1.4 矿产资源产业情况
    3.2 偏离份额法
        3.2.1 数据来源
        3.2.2 数学模型
    3.3 五省矿业实证分析
        3.3.1 矿业产业分析
        3.3.2 矿业部门分析
    3.4 本章小结
4.西部五省矿业区位熵分析
    4.1 区位熵分析法
    4.2 矿业产业区位熵分析
    4.3 矿业部门区位熵分析
        4.3.1 青海矿业细分部门区位熵分析
        4.3.2 新疆矿业细分部门区位熵分析
        4.3.3 云南矿业部门区位熵分析
        4.3.4 西藏矿业部门区位熵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西部五省矿业对外发展SWOT分析
    5.1 周边国家矿产资源及经济发展情况
        5.1.1 东盟十国
        5.1.2 中亚五国
        5.1.3 其他国家
    5.2 五省与周边国家贸易情况
        5.2.1 广西与东盟贸易情况
        5.2.2 云南与东盟贸易情况
        5.2.3 西藏边境贸易情况
        5.2.4 青海对外贸易情况
        5.2.5 新疆与中亚贸易情况
    5.3 SWOT分析
        5.3.1 优势分析
        5.3.2 劣势分析
        5.3.3 机会分析
        5.3.4 威胁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一带一路”对西部五省与周边国家矿业发展影响分析
    6.1 周边国家矿业投资环境分析
        6.1.1 哈萨克斯坦矿业投资环境分析
        6.1.2 塔吉克斯坦矿业投资环境分析
        6.1.3 乌兹别克斯坦矿业投资环境分析
        6.1.4 吉尔吉斯斯坦矿业投资环境分析
        6.1.5 东盟各国矿业投资环境分析
    6.2 “一带一路”战略对西部五省与周边国家矿业发展影响分析
        6.2.1 国家层面上促进矿业领域合作
        6.2.2 “一带一路”战略优先基础设施建设
        6.2.3 “一带一路”战略推动绿色经济发展
    6.3 本章小结
7. 西部五省矿业对外发展的对策建议
    7.1 优化调整矿业产业结构,增强矿业整体实力
    7.2 鼓励企业兼并重组,提高矿业企业竞争力
    7.3 淘汰落后产能,加快推进绿色制造工程
    7.4 增强五省份间的合作,促进资源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
    7.5 企业实现由“走出去”到“融进去”
8. 结论
    8.1 结论与认识
    8.2 讨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7)近代国际经济一体化背景下个旧锡矿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缘起与研究意义
        (一) 选题缘起
        (二) 本文对国际经济一体化基本概念的理解
        (三) 研究意义
    二、相关研究综述
        (一) 有关个锡生产方法的研究
        (二) 有关于个旧锡矿生产中私人资本及生产关系的研究
        (三) 有关政府在个旧锡矿生产中的作用研究
        (四) 有关大锡运输销售的研究
        (五) 有关个旧锡矿对云南经济发展促进的研究
    三、研究的基本内容与结构
        (一)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二) 研究的基本结构
    四、史料主要来源
第一章 历史上个旧锡矿的开发源流
    第一节 历史上个旧关于大锡生产的记载
        一、锡的主要特性及在古代的用途
        二、历史上个旧锡矿开发的记载
    第二节 1840年以前个旧锡矿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状况
        一、商品用途不广,需求量有限
        二、国内市场狭窄,销路不广,常出现滞销的情况
        三、乾隆年间铸币所需个锡的数量
    小结
第二章 近代个旧锡矿开发的历史转折
    第一节 蒙自口岸开放及列强对个锡的觊觎
        一、列强国际经济一体化推进与蒙自口岸的开放
        二、蒙自口岸开放后英法对个锡的觊觎
    第二节 交通条件对个锡运力的历史改观
        一、近代以前云南交通运力情况
        二、法国殖民者对滇越铁路的筹建
    第三节 近代个旧锡矿开发对国际市场需求的适应
        一、近代国际锡业市场需求的扩大及生产的发展
        二、近代以来国际锡业产品供不应求的状况
        三、鸦片战争后个旧锡业销售的国际市场化取向
    小结
第三章 近代国际经济一体化下个锡开发的模式变化
    第一节 近代云南矿业由先前满足国内需求向国际市场需求的转变
        一、近代以前云南矿业发展以满足国内需求为目的
        二、近代个锡开发以满足国际市场需求为主
    第二节 近代个旧锡矿开发的模式转化
        一、历史上云南矿业实行政府为主导的组织生产方式
        二、近代个锡以市场为导向的组织经营方式
    小结
第四章 近代国际经济一体化下个锡开发的技术改良与销路变化
    第一节 传统技术条件下个锡的生产技术与产品销路
        一、个锡土法生产技术与产品质量
        二、土法生产产品的销售路线
    第二节 西方技术对个旧锡矿开发的影响
        一、个旧锡务公司对西方新法的运用
        二、云南炼锡公司锡矿冶炼技术的改良
        三、私营锡业中的近代技术改良
    第三节 锡品成色提高带来的销路变化和利润增收
        一、炼锡公司锡品成色提高情形
        二、个锡直销欧美市场的路线变化
        三、个锡直销欧美市场带来的利润增加
    小结
第五章 近代国际经济一体化下个锡开发的规模及经济效益
    第一节 近代个锡开发规模变化与地区开放程度的关联
        一、近代个锡开发产量及规模
        二、个锡开发规模变化与地区开放程度的关联
    第二节 锡矿开发对云南就业的吸纳及影响
        一、各时期个旧锡矿工人的数量及其变化
        二、锡矿开发对云南就业市场的影响
    第三节 锡矿带来的收益成为云南地方财政的有力支撑
        一、个锡成为云南出口商品之大宗
        二、个锡成为平衡云南进出口货值的重要商品
        三、个锡收益成为云南地方财政的有力支撑
    小结
第六章 近代个旧锡矿开发以国际市场为导向的弊端
    第一节 个锡出口运输半殖民地特征明显
        一、货运通道为法国殖民者所垄断
        二、货运长期受法越铁路公司的加价苛扰
    第二节 国际市场行情变化极易对锡矿生产造成影响
        一、近代不同时期国际市场行情的变化
        二、国际市场行情变化对个锡价格产生的影响
    第三节 战时敌方封锁造成个旧锡矿生产的急剧萎缩
        一、抗战初期日军对个锡出口路线的封锁
        二、抗战时期个锡生产的急剧萎缩情况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个旧锡矿生产大事记
附录二:1889~1938年个旧、伦敦、纽约、新加坡锡价表
后记

(8)晚清“蛮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概念界定
        (一) 时间界定
        (二) 空间界定
        (三) “蛮”与“蛮防”界定
    二、研究状况的回顾与分析
        (一) “苗防”研究
        (二) 中越划界研究
        (三) 中缅划界研究
        (四) 晚清“蛮疆”开发研究
        (五) “蛮疆”边防建设研究
    三、基本思路、难点及创新点
        (一) 基本思路
        (二) 难点
        (三) 创新点
第一章 1840年以前“蛮防”问题的简要回顾
    第一节 1840年以前“蛮疆”统治的加强
    第二节 1840年以前的“蛮疆”驻防体系
        一、1840年以前的“蛮疆”安全形势
        二、绿营驻防的“蛮防”价值
    第三节 1840年以前的“蛮疆”边防
        一、明代的卫所军制与“蛮防”
        二、1840年以前的中缅边防
        三、1840年以前的中越边防
    第四节 1840年以前的“蛮疆”开发
第二章 1840年后宗藩体制下的“蛮防”
    第一节 “以藩为屏”的中越边防
        一、中越宗藩关系溯源
        二、宗藩体制下的中越边防
    第二节 1840年后广西的“内防”危机
        一、道光、咸丰年间广西的“剿匪”活动
        二、清政府对“金田会匪”的早期围剿
    第三节 中法战争前的中越边境管理事件
    第四节 中缅宗藩关系下的中缅边防
        一、中缅宗藩关系溯源
        二、1840年后中缅宗藩关系的终结
        三、1840年后云南的“内防”危机
第三章 1840年后“蛮防”对象的转变
    第一节 1840年后中越边防对象的转变
        一、法国对越南与“蛮疆”的战略意图
        二、清政府对中越宗藩关系的新定位
        三、“保藩固圉”边防政策的确定
        四、清政府对中越边防问题的讨论
        五、地缘安全危机中的阮朝
    第二节 1840年后中缅边防对象的转变
        一、英国对缅甸的地缘战略意图
        二、地缘安全危机中的雍籍牙王朝
        三、清政府对英侵缅甸的反应
        四、滇缅边防压力的出现
第四章 1885年后“蛮疆”国界线的形成
    第一节 中越边界的勘划
        一、清政府对中法议界的讨论
        二、桂越边界的勘划
        三、滇越边界的勘划
        四、粤越边界的勘划
    第二节 滇缅边界的勘划
        一、滇缅分界概况
        二、滇缅北段边界争议
        三、滇缅南段未定界问题
第五章 1885年后广西的“蛮防”建设与“蛮疆”开发
    第一节 中法战后广西“蛮防”的地缘安全形势
    第二节 中法战争后广西的陆路边防建设
    第三节 中法战争后广西的“蛮疆”开发
        一、桂南边防与龙州近代化发展的良性互动
        二、清末广西铁路筹建中的边防考量
        三、广西电报事业的举办
        四、桂西南“蛮疆”的移民实边
第六章 1885年后云南的“蛮防”建设与“蛮疆”开发
    第一节 中法战争后云南的地缘安全局势与边防建设
        一、训练练军、勇营,充实内外驻防
        二、构建近代化边防及管理机制
        三、后岑毓英时代的云南边防
    第二节 滇越铁路及其“蛮防”影响
        一、滇越铁路带来的地缘安全压力
        二、滇越铁路的近代化效应与边防价值
    第三节 晚清云南的“蛮疆”开发
        一、风光难再的滇铜业
        二、异军突起的个旧锡业
        三、其他近代事业的相继开展
结语
参考文献
    一 档案、资料类
    二 专着、译着类
    三 学术论文类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9)云南省与东盟矿产资源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剖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云南省与东盟矿产资源合作存在的问题
    1. 合作的总体水平低
    2.“走出去”仍然是国有企业多, 民营企业少
    3.“走出去”的信息严重滞后
    4. 合作方式单一
    5. 先行先试的方法值得进一步探讨
二云南省与东盟矿产资源合作存在问题的原因剖析
    1. 外因
    2. 内因, 是指本身的动力问题

(10)明清时期我国矿业开发管理思想及技术演变(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理论研究综述
    1.3.1 国内理论研究综述
    1.3.2 国外理论研究综述
    1.3.3 简要总结与评价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2. 明代我国矿业开发管理思想演变
2.1 明代矿业发展的阶段划分及特点
    2.1.1 明代矿业发展概述
    2.1.2 明代矿业发展的阶段划分及特点
2.2 官矿的衰落与民矿的发展
    2.2.1 官矿的衰落
    2.2.2 民矿的发展
2.3 劳役制度的瓦解与雇佣劳动的出现
2.4 明代铁课形态的变化
    2.4.1 劳役地租
    2.4.2 实物地租
    2.4.3 铁课折银的货币地租 3. 清代我国矿业开发管理思想演变
3.1 清代我国矿业发展概述
3.2 招商承办
3.3 矿厂奏销制度
3.4 放本收铜管理思想
3.5 官督商办
3.6 援引西法,利用外资发展矿业 4. 明清时期我国矿业开发的技术演变
4.1 先进的采矿技术
    4.1.1 铜矿开采技术
    4.1.2 煤炭的开采
    4.1.3 井盐的开采
4.2 先进的冶金技术
    4.2.1 先进的冶铁技术
    4.2.2 先进的炼钢技术
    4.2.3 先进的锻造技术
    4.2.5 黄铜与锌的冶炼
    4.2.6 白铜的冶炼 5. 明清矿业管理思想与技术演变对现代矿业发展的启示
5.1 转变传统观念,探讨多元矿业模式
5.2 加强矿业发展的宏观管理与调控
5.3 实施矿业权的科学管理
5.4 加强矿业税收征管
    5.4.1 现代矿业税收管理中的主要问题
    5.4.2 现代矿业税收管理的主要对策
5.5 强化矿业技术创新意识
    5.5.1 实施有效的激励机制
    5.5.2 创新管理模式
    5.5.3 以宏观调控促创新 6.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云南矿业的地位、人才矛盾现状及解决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社会转型背景下明后期大理地区经济史研究[D]. 莫雪萍. 大理大学, 2020(05)
  • [2]清后期大理地区经济史研究[D]. 潘将军. 大理大学, 2019(01)
  • [3]清代及民国时期云南民间日常法律生活研究 ——以云南省博物馆馆藏契约文书为中心[D]. 杨志芳. 云南大学, 2019(09)
  • [4]云南省矿业权市场建设研究[D]. 李继斌. 云南大学, 2017(07)
  • [5]清代前期云贵地区社会问题研究 ——以社会控制为视角[D]. 杨亚东. 云南大学, 2016(01)
  • [6]“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西部五省矿业对外发展战略研究[D]. 张曦.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6(08)
  • [7]近代国际经济一体化背景下个旧锡矿开发研究[D]. 杨娟. 云南大学, 2016(12)
  • [8]晚清“蛮防”研究[D]. 王振. 河北师范大学, 2016(08)
  • [9]云南省与东盟矿产资源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剖析[J]. 王雪,林怀满. 学园, 2013(14)
  • [10]明清时期我国矿业开发管理思想及技术演变[D]. 李琪. 辽宁科技大学, 2012(04)

标签:;  ;  ;  ;  ;  

云南矿业现状、人才矛盾现状及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