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现有水电项目的融资问题

印度现有水电项目的融资问题

一、印度现有水电工程中存在的融资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闫晓燕[1](2021)在《澜湄合作的府际治理和云南参与路径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以及国际分工的驱动,次区域合作蓬勃兴起,次区域合作理论也成为地理学、政治学和经济学领域的新交叉方向和研究热点。随着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强化次区域合作成为中国进一步扩大开放的战略选择。亚洲开发银行牵头建立的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以下简称“GMS合作”)机制,经过多年的发展,已趋近于资源分配的“帕累托最优”;从经济贸易、基建水平、能源保障、非传统安全、民族团结、科教文卫事业等领域合作看,与澜湄次区域主体需求错配,趋近于一种非合作博弈的“纳什均衡”。次区域合作的层次、范围、规模和水平迫切需要实现提升。中国倡导建立的澜沧江—湄公河合作(以下简称“澜湄合作”),可以看做是是次区域合作的提质升级版。自成立以来,澜湄合作进展良好,成效显着。作为一个崭新的合作机制,在人类命运共同体先行先试的典型引领方面,在中国塑造良好国际形象、着力促进周边外交方面,显现出了积极的作用,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作为世界政治经济的热点地区,澜湄次区域不可避免地受到“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影响和冲击。在次区域合作过程中,由于地缘重要性、民族宗教复杂、国家实力悬殊、民粹主义盛行、发展理念差异、深度贫困及大国博弈的影响等,导致次区域各国一边互动活动增多、程度增强,不断获取澜湄合作的利益;一边又出于各方面考量主动或被动地做出不同的决策,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次区域合作的发展进程。在我国参与澜湄次区域合作进程中,除国家层面主导和助推之外,地方政府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如云南省,地处中国与南亚东南亚结合部,与流域内各国地缘区位临近、地域文化相通、边贸合作历史悠久、互联互通无缝衔接,具有先天地缘优势;而且作为次国家行为体,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云南主动融入、积极参与澜湄合作,致力于实现“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和中国新一轮对外开放的最前沿,参与次区域合作的积极性较高、能动性较强。鉴于次国家行为体融入次区域府际关系治理对于促进此区域合作具有现实意义和正外部性效应,通过次级政府府际合作和府际关系治理,不仅可以解决国家主体的功能不足或机制不畅问题,还能够实现地方政府自身发展利益,激活内生动力,借助外部推力,坚持重点带动、整体推进,对于拓展次级政府发展空间,推动次区域合作的发展具有积极而深远的影响。论文以澜湄合作为研究背景,围绕次区域合作过程中的府际关系治理这一研究主题,以云南省参与澜湄合作的路径为实证内容,借助次区域合作理论、府际关系治理理论、劳动地域分工理论、地缘经济外部性理论和演化博弈理论等,运用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假设分析法、因子模型构建法、演化博弈分析等方法,通过分析澜湄合作的外部环境(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大国战略博弈日趋激烈、全球治理体系需要变革与发展、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风险交织)、次区域的现实情况(外交取向选边站驱稳、发展梯度倒逼合作力度驱强、经贸合作向多领域拓宽、制定主张地缘战略趋同),从微观机理、中观区域和宏观政策三个维度,对微观主体利益决策特征、博弈过程和驱动机理进行分析,厘清次区域主体利益诉求和决策特征,构建了一个次区域合作中府际关系治理驱动机制的微观机理分析框架—(APT—R)因子模型,并进行了多情境府际合作关系的模拟和验证,比较分析了三种策略扰动下的府际关系演化过程与机制运行效果,揭示府际合作实现的驱动机制与实现过程,从府际关系、策略扰动者利益承诺和策略随动者利益诉求三个方面揭示了驱动因素与驱动过程,表明了多主体、多领域、多层级的合作框架是澜湄机制的独特优势,从而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次区域合作研究的框架和方法论。为次区域合作中的府际治理的多主体磋商、多利益导向、多层级合作提供理论支撑。本文聚焦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和云南“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等实践热点问题,以次区域经济地域分工新趋势和不同阶段主体利益诉求变化为线索,通过分析阐述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成效与利益契合度;澜湄合作成效与利益契合度;云南融入澜湄合作机制的必要性与路径选择,提出了如下观点:一是逆全球化和东南亚金融危机影响下,湄公河流域国家发展诉求由外向型经济向多领域合作共赢转变;二是澜湄合作机制契合了这一府际合作需求变化,强调多边网络化合作、多领域共建共享和命运共同体等合作理念与机制,是次区域合作的更高版本;三是中国作为大国,推进澜湄合作中不可避免的受到地缘博弈阻力,而云南在区位、文化、基础方面具有消除合作阻力的先天优势,因此得出“畅澜湄机制必先强云南功能”的结论,也为强化云南建设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功能,提出了路径设计与对策建议。在实际运用层面,对“黄金四角”府际合作案例进行实证分析,提出实施“黄金四角”府际合作,有助于将府际关系“问题区”向府际合作“试验区”转型。对于云南省充分发挥自身区位优势,强化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功能,提出了路径设计与对策建议,对于云南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因地制宜助推国家推进澜湄合作的进程具有一定的参考性。论文在理论分析框架、研究视角拓展、模型机制构建等方面的创新如下。一是将云南融入澜湄合作这一实践问题纳入框架进行分析,并建立次区域合作的演化博弈模型,比较分析了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和澜湄合作机制两种情境下的演化博弈过程与合作驱动机制,模拟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澜湄合作和云南融入澜湄合作三种情境的演化过程,从驱动机制、情景模拟的微观层面论证得出“畅澜湄机制必先强云南功能”、“次区域府际治理需要的多主体磋商、多利益导向、多层级合作”的结论。二是将府际关系治理纳入次区域合作的研究中,是次区域合作研究的视角拓展。构建次区域府际关系治理的分析框架,丰富并拓展了传统国家内部次级政府合作研究。梳理了云南参与湄公河流域区域合作的历史进程、作用瓶颈和强化辐射功能的对策,验证次区域府际关系研究框架的可行性和云南开展次级政府府际合作的路径,为拓展云南参与的路径,强化云南辐射功能提供对策建议与科学机制支撑。三是构建APT—R因子模型。通过分析演化,强化“云南功能”在中国与湄公河流域国家命运共同体建设中的作用。对云南辐射功能的强化赋权、拓展路径、参与领域进行了政策框架构建,针对服务国家推进“命运共同体”需求和云南功能短板的供需矛盾,提出拓展云南参与路径的5大领域和增强云南功能的5点建议,充分发挥云南区位优势和开放功能,服务“一带一路”和澜湄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使云南省更好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新格局。

王若曦[2](2020)在《T新能源公司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新能源产业实现快速发展,应用规模不断扩大,成本不断降低,消费与消费矛盾明显缓解,清洁替代效应日益显着。大力发展新能源,推进能源革命,建设绿色低碳能源体系,已成为新时期中国能源发展的重要突破,是“四大革命一大合作”新能源安全战略的本质要求。发展新能源已成为世界各国转变能源发展方式、优化能源结构的重要途径。近年来,随着补贴的逐步减少和市场建设的加快,我国新能源发展进入后补贴时代,国家逐步调整了新能源相关政策和管理机制,包括廉价上网项目,进一步降低新能源上网电价,鼓励新能源发电企业参与电力市场交易。未来新能源仍将处于快速发展时期,但其发展也开始面临新的变化。本文以T新能源公司为研究对象,研究其新能源发电业务发展战略,首先阐述了选题依据、研究背景意义和研究方法等。在当前新形势和一系列机遇与挑战下,如何制定好发展战略,抓紧机遇实现做强做优,积极融入并主动服务新能源产业发展,打造能源第一支柱产业战略,是其面临的紧迫问题。其次,在大量收集信息的基础上基于公司实际情况,从理论研究、模型方法和信息收集等方面展开研究思考,运用了模型分析法、波特五力模型分析法和SWOT模型分析法对我国及云南省的新能源发电产业情况进行分析,概括出T新能源公司在新能源产业发展中的优势与劣势、机遇与挑战,明确公司发展战略。最后根据公司实际情况提出公司战略的保障措施。本文通过对T新能源公司发展战略的研究,认为我国新能源发展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T新能源公司可以通过战略布局新能源产业,结合自身优势,打造成为省内龙头、国内一流的新能源发电企业,为我国减少化石能源消耗和环境保护做出贡献,同时也为新能源发电产业提升战略管理水平提供一些思考。

刘贺[3](2020)在《中泰参与澜湄合作机制的比较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澜湄合作机制是中国开展周边外交的代表性成功实践之一,中国和泰国在其中发挥了领导和推动作用。两国分别作为澜湄合作机制的领导国和成员国,对澜湄合作机制的参与既存在诸多相同之处,也存在一些差异。通过对中泰两国对澜湄合作机制的参与情况进行比较,文章发现,双方目前的合作呈现以下特点:层次和内容丰富、合作进展迅速但制度化水平低、合作内容集中在低级政治领域、泰国的被动性较为明显等;双方的分歧主要集中在对湄公河的水资源管理、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建设方向以及湄公河航道开发三方面;双方对澜湄合作机制的参与既有相对于对方的比较优势,亦存在各自的不足之处。综合中泰双方在澜湄合作机制中的合作现状,中方应从尊重东道国意愿、加强澜湄合作机制制度建设、加强与地区现有合作机制沟通协作、多元化融资渠道、管控国际竞争几方面入手完善澜湄合作机制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策略。

杜德春[4](2020)在《A Report on Translation of Technology Innovation to Accelerate Energy Transitions》文中认为本翻译报告是基于对“Technology Innovation to Accelerate Energy Transitions”英中翻译任务的一份报告。所翻译的源语材料是国际能源署(IEA)为2019年二十国集团能源部长级会议而编写的一份报告。译者主要采用了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Wordfast、Xbench以及Google Translate等完成了这一翻译任务。本报告采用定性分析,只针对该翻译任务的具体情况进行了案例分析和翻译总结。译者所翻译的文本属于科技英语的范畴。科技英语中多用复合句,甚至会出现多重复合句的情况,因此复合句的翻译是科技英语翻译中的重点也是难点之一。基于这一特点以及对所翻译材料的具体情况分析,译者着重选取了其中的定语从句的翻译处理方法进行了分析和总结。本报告由六章组成。第一章是概论部分,主要介绍对翻译任务的要求、翻译文本的特点分析、本报告的结构以及方法论。第二章主要介绍译前准备,包括文字识别、项目创建、术语库和记忆库创建、文件分析以及伪翻译处理等。第三章是对翻译过程的介绍,包括译后编辑、质量保证以及译文导出等。第四章是本报告的重点部分,针对该翻译任务中的有关翻译处理案例进行分析。译者基于对所选翻译文本的分析和总结,着重对源语材料中定语从句的翻译方法进行了详细的分类讨论。基于该翻译任务的具体情况,将定语从句的翻译处理方法分为四大类,分别是译为前置定语、译为主句、译为状语从句以及译为从属小句。其中部分大类中又进行了小类的细分,译为前置定语这一类别又分为译为“所+v.+的”结构做前置定语以及“v.+Obj.+的”动宾结构做前置定语。译为状语从句这一类别又分为目的状语从句、原因状语从句、条件状语从句、结果状语从句以及让步状语从句。译为从属小句的类别又分为完全重复或部分重复先行词引导分句、以及总结性重复先行词引导分句。第五章是译后反思与提高部分,通过对比译者译本与校对后的译本,总结翻译过程中所暴露出的问题。在该部分,译者主要选取了三方面比较普遍的问题进行探讨:“而且”与“并且”的辨析、逻辑关系的误用以及“对+obj.+进行+v.”结构,从而在进行自我反思的同时也为其他译者或翻译爱好者作为提醒,避免出现类似错误。第六章对本报告进行了整体总结。本报告对科技英语翻译从业者具有很好的参考意义,对科技英语翻译的教学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是,由于本报告仅仅是基于所选翻译项目的案例,对定语从句处理方法的进行了定性总结和分析,因此,可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果利用相当大的扩展语料库进行类似的定量统计分析,其代表性和适用性则应更好。

蒋经纬[5](2020)在《T集团对外电力投资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强大的电力工业是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保障,现阶段我国年度总发电量稳居世界第一。随着2013年“一带一路”的提出,加强与沿线国家的经济技术合作是现阶段我国的重要国家战略之一。在沿线国家中,东南亚和南亚地区的可开发性以及经济增长潜力巨大,被国际社会认为是下一个经济增速最快的区域。然而东南亚和南亚国家的供电能力不足成为限制其工业发展的重要阻力。因此利用好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具有价格优势的人力资源来开发电力是解放该区域生产力的必要条件。我国企业对东南亚、南亚国家的电力市场进行开发投资在逐渐形成规模,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将继续保持。国营企业是对外电力投资的主要领军和带头者,民营企业在电力投资中起到重要作用。T集团作为参与“一带一路”战略中重要的民营企业,在投资印度尼西亚、越南和斯里兰卡的电力市场方面均有建树。本文通过分析被投资国电力市场的现状,结合T集团当下的开发情况,运用SWOT方法,对T集团在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越南的电力投资进行分析并提出优化建议。

王成福[6](2020)在《我国地热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经济发展也由追求速度的增长阶段转向追求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能源转型,能源转型的关键不仅在于供给侧深度的结构性调整,更在于从整个产业的高度转换发展模式,对于地热能来说同样如此。本文对我国地热能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新的运作方式进行归纳梳理、对国外经验进行吸收借鉴的基础上,结合产业发展、公共管理等方面的理论研究成果,提出了“我国地热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模式”的概念并初步进行定义。具体来说,本文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参照产业发展的理论框架,对我国地热能产业发展状况进行了系统分析,揭示了我国地热能资源禀赋特征、产业市场结构、后发优势等,利用多层次评价模型对地热能产业竞争力进行整体评价,得出产业竞争力分数为75.64,存在较大改进空间。同时,引入结构方程模型,设置具体指标和参数,对我国地热能产业发展影响因素进行了量化分析。2.在深入认识地热能产业发展内在规律、系统总结我国地热能产业运作若干新类型、借鉴地热能产业发展国际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地热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模式的概念,分析了地热能产业发展路径的时代变更,并提出地热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模式的理论构想,进而以应然性、实然性和实现性为切入点,构建了我国地热能高质量发展模式的基本逻辑框架。3.初步对地热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模式的关键点进行了系统探讨,提出我国地热能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至少应该包含:创新驱动型发展、协调可持续型发展、绿色生态型发展、高效率型发展、有效供给型发展、中高端结构型发展、开放包容型发展、为民共享型发展等关键内容。4.在分析不同主体优劣势的基础上,结合有关理论研究成果,依据不同主体的基本定位和主要功能,提出我国地热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模式构建过程中政府、国有地热能企业、民营地热能企业、外资地热能企业、金融机构、高校及科研机构等不同主体的作用及管理策略。

张美珍[7](2020)在《中国煤炭清洁发电技术扩散及其驱动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未来相当长时间内,煤电仍然是中国电力供应的主体电源。为了促进煤电的清洁发展,政府对燃煤电厂大气污染物减排提出了越来越严格的要求。煤炭清洁发电技术扩散是保障中国电力供应和实现污染物控制的重要路径。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燃煤发电机组的发电效率和大气污染物减排效果得到了显着的提高,但在当前技术水平下,CO2还没有实现有效减排,随着《巴黎协定》的生效和全国性碳市场的建立,碳减排将成为煤电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总结煤炭清洁发电技术的扩散规律对提高煤电技术的创新性,进一步推动煤电的清洁化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首先,结合燃煤电厂的电力生产环节,剖析了煤电清洁化转型的主要途径,阐述了煤炭清洁发电技术体系的演进过程,并基于创新扩散理论、市场失灵理论和复杂适应性理论分析了影响这些技术扩散的主要因素;然后,基于Bass模型,对亚临界、超临界和超超临界技术在全国层面和区域层面的扩散过程进行了拟合,比较了三种技术在不同时间和空间维度扩散的差异性,同时,系统梳理了高效燃煤发电技术扩散驱动政策的演变过程,并对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了实证分析;其次,拟合了脱硫和脱硝技术在全国层面和区域层面的扩散过程,系统梳理了脱硫和脱硝技术扩散驱动政策的演变过程,并实证分析了政策的作用效果。最后,基于多主体建模的方法构建了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CCS)技术扩散的仿真模型,对碳配额分配政策、电价补贴政策和投资补贴政策的作用效果进行了仿真模拟,预测了单一政策情景和组合政策情景下CCS技术的扩散趋势和二氧化碳减排潜力。基于以上研究内容,得到如下主要结论:(1)煤炭清洁发电技术的历史演进过程分为提高发电效率和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两个阶段,未来将逐渐向有效控制二氧化碳排放的方向发展。高效燃煤发电技术、脱硫(硝)技术和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技术之间相互依存,协同发展。煤炭清洁发电技术扩散的影响因素包括技术特性、社会网络以及政策等宏观环境因素。其中,由于电力的公共物品属性和污染物及二氧化碳排放的外部性,煤炭清洁发电技术扩散对政策有较强的依赖性。(2)高效燃煤发电技术中,亚临界技术和超临界技术分别在2012年和2018年达到扩散的成熟期,超超临界技术将在2028年达到成熟期,未来还有一定的增长空间;高效燃煤发电技术在东部和沿海省份的扩散比较充分,并逐渐向中西部煤炭资源丰富的省份扩散;高效燃煤发电技术扩散驱动政策经历了关停小火电初期阶段(19972006年)、加快关停小火电阶段(20072013年)和煤电超低排放阶段(2014年至今)三个阶段;在政策内容分析的基础上,提取了控制命令型、经济激励型和信息宣传型三类政策工具,其中控制命令型政策工具包括项目审批和淘汰落后机组,经济激励型政策工具包括电价管制和信贷政策;政策整体上对亚临界和超(超)临界技术扩散都起到显着的促进作用;在政策工具层面,针对亚临界技术,淘汰落后机组政策工具效果显着,针对超(超)临界技术,项目审批和淘汰落后机组政策工具作用效果显着。(3)在全国范围内,脱硫技术和脱硝技术分别在2017年和2020年进入扩散的成熟期;在经济发达和煤炭资源丰富的地区,脱硫(硝)技术引入的时间较早,扩散速度也更快;在经济发展水平一般,水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脱硫(硝)技术引入的时间较晚,扩散速度也相对较慢;脱硫和脱硝技术扩散驱动政策数量在整体上呈现出波动并上升的趋势;政策内容经历了起步、推进和深化的三个阶段;政策工具主要包括项目审批、标准规范、电价补贴、优惠贷款和信息宣传五类;政策整体上对脱硫和脱硝技术扩散起到了推动作用;在政策工具层面,标准规范和电价管制的作用显着为正,其他政策工具的作用不显着。(4)CCS技术扩散受政策的影响较大,在当前的技术和成本条件下,如果没有政府的扶持政策,CCS技术将可能长期处于研究示范的阶段;在政府的电价补贴和投资补贴组合情景下,CCS技术扩散速度最快,扩散也最充分,将在2035年左右达到饱和;碳配额分配政策会削弱电价补贴的作用,二者组合情景下,直到2049年才会有CCS机组投入运营;口碑效应促进了CCS技术的扩散;在二氧化碳减排效果方面,CCS技术扩散程度越充分,二氧化碳减排效果越好;减少免费碳配额的比例会使二氧化碳排放量略微下降,但减排作用有限。最后根据研究结论,从优化煤电产能结构、控制大气污染物排放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三个方面提出了进一步促进煤电清洁发展的政策建议。该论文有图49幅,表55个,参考文献231篇。

张焱[8](2020)在《中国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研究 ——基于企业、民众和宏观三个层面的实证分析》文中认为能源是经济发展的动力,也是社会经济运行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更是社会稳定与国家安全的重要物质保证。能源的短缺是社会动荡的开始,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接连爆发了两次石油危机,石油输出组织(简称“欧佩克”)因不满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中东政策,对西方国家采取石油禁运的措施,这导致了石油的价格从几美元一桶迅速提高到30多美元一桶。进而导致缺油国家的工业生产成本大幅度上升,出现了因为石油短缺而导致经济衰退的现象。中国是少油国家,经济发展所需石油基本依靠国外进口,在石油主导权被中东以及西方国家掌控的背景下,中国的经济发展犹如悬着一把利剑。中国煤炭资源丰富,正是由于资源禀赋的限制,煤炭是中国主要的消费能源,但随着中国城镇化、工业化、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煤炭消耗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日益突出,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已经跃居世界首位。在此背景下,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经济增长与环境恶化的矛盾问题,并将该问题定位为中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根本问题。在经济发展、能源安全、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多重压力之下,中国发展绿色能源势在必行。本文以中国绿色能源为研究对象,主要内容由九个章节组成,每个章节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导论。介绍论文的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在此基础上概括了本文的研究内容并提出了研究框架,最后阐述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创新与不足。第二章:首先对绿色能源和产业政策两个关键词的内涵和概念进行了总结,并阐述了绿色能源与产业政策的关系。然后对本文的理论基础做了介绍,包括可持续发展理论、市场失灵理论、产业管制理论与产业组织理论。其次从四个方面进行了文献综述:一是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研究综述;二是绿色能源企业发展研究综述;三是民众对绿色能源支付意愿的研究;四是绿色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综述。第三章:本章阐述了以水能、风能、太阳能和核能为代表的中国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的现状,梳理了中国近年来发布的所有与绿色能源产业相关的政策文本,然后从文本数量、颁发部门等方面对政策文本进行了统计,最后从财政政策、税收优惠政策、价格补贴政策三个方面对所有的政策进行了归类分析。第四章:本章对美国、德国、日本三个发达国家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现状以及支持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的产业政策进行了梳理。经过梳理与比较后发现,为推动绿色能源产业的发展,发达国家通常采用税收优惠、财政补贴、技术与研发激励等政策工具。最后阐述了国外绿色能源产业政策对我国的启示。第五章:本章首先从理论角度分析了中国绿色能源产业成长的动力机制,同时提出了促进绿色能源产业成长的动力因素。然后在此基础上,从政府导向和市场导向两个方面对绿色能源产业的成长路径进行了分析。第六章:本章首先在第五章的基础上阐述了绿色能源企业的成长路径,然后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对影响绿色能源企业发展的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第七章:本章通过“民众能源问题政策倾向调查”的数据研究发现,中国民众对绿色能源的支持度较高,对电价问题比较关心。大多数民众的社会责任感也比较强,为了保护环境,降低环境污染,宁愿多承担部分用电成本也支持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发展。除此之外,本章通过实证还系统地研究了中国民众对绿色能源支付意愿的影响因素:人口统计学特征、教育水平及能源知识、环境意识。第八章:本文通过时间序列模型先来测定中国绿色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库兹涅茨曲线,对二者之间的发展趋势进行判断。然后加入城镇化、产业结构等因素通过构建ECM模型对我国绿色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做出进一步分析。第九章:本章首先对全文进行了概括总结,得出了五个结论。然后从完善绿色能源产业财税政策、改进绿色能源定价制度、加强绿色能源产业研发、强化政府与民众之间联系四个方面进行政策建议。本文得出以下结论:(1)中国绿色能源产业政策的特征是宏观规划类文本过多,微观执行类文本过少;税收优惠政策数量过少。(2)企业获得的财政补贴对企业效益的促进作用并不明显,企业投资、研发支持与劳动力投入对企业效益呈正向的影响关系。通过企业经营类别异质性分析发现,财政补贴对太阳能企业呈正向影响,而对风能企业影响作用不明显;企业融资对风能企业呈正向影响,而对太阳能企业影响作用不明显。(3)中国民众对绿色能源的支持度较高,对电价问题比较关心。大多数民众的社会责任感也比较强,为了保护环境,降低环境污染,宁愿多承担部分用电成本也支持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发展。(4)人口统计学特征、教育水平及能源知识、环境意识等因素对民众支付意愿的影响随着能源类型的不同而产生了差异性。对于可再生能源来讲,女性支持的概率较高,而对于核能则男性支持概率更高;年龄对两种能源的影响作用一致,随着民众年龄的上升,民众支持绿色能源的概率是下降的;收入因素对于两种能源的影响结果也是一致的,随着收入的提高,民众对可再生能源和核能的支持概率都会上升;受教育程度与能源知识均对民众可再生能源的支付意愿有正向促进作用,但是受教育程度因素对核能支付意愿的影响并不显着;拥有环保意识会提高民众对可再生能源的支付意愿,而对于核能来说这一因素的影响并不显着。(5)绿色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呈向右上倾斜的“N”字型,且没有拐点,表明绿色能源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不会像煤炭能源会出现“增长极限”的问题。加入城镇化水平、产业结构等因素进一步分析后得出绿色能源消费、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与城镇化水平之间存在长期均衡。绿色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呈现双向影响关系,即绿色能源的消费量会随着经济增长而不断提高,国家经济发展总量的扩大和发展质量的提升都会促进绿色能源的发展;绿色能源消费对经济增长具有正向影响作用,但在短期内影响力度较小,在长期内影响力度逐渐增大。本文创新点有三:(1)研究视角的创新。本文在宏观、企业微观与民众个体微观三个层面对绿色能源产业的发展进行了分析。(2)数据开发的创新。本文中民众对绿色能源支付意愿的个体微观数据是通过问卷调查的途径来获得的,这具有独一无二性。在对数据进行整理之后,首先针对民众对绿色能源政策的态度倾向、民众对绿色能源的偏好等问题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并形成了一个有关能源公共政策的调查报告。其次,使用probit计量模型,对影响民众对绿色能源支付意愿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3)对绿色能源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了创新性论证。本文通过时间序列模型对绿色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后得出,绿色能源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不会像煤炭能源会出现“增长极限”的问题,绿色能源消费量的增加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是可持续的。

张丽娜[9](2020)在《碳排放权交易对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影响》文中指出伴随着经济高速发展,能源消费规模持续扩大,资源过度开发与空气污染问题日益突出,走低碳绿色发展的道路成为我国乃至全球的重要战略选择。在我国,发展可再生能源成为推进低碳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途径。然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主要依靠政府补贴,缺乏市场竞争力,而大量的补贴会增加财政压力。伴随着政府补贴逐渐取消,可再生能源仅依靠政府不足以支撑其发展,让市场在可再生能源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是当前和未来的重要方向。碳交易作为一种新型市场化的节能机制,不仅可以达到节约能源控制污染的目的,还可促进低碳节能技术的推广,提高整个社会福利。我国也在积极建立碳排放交易体系,于2011年首次宣布建立碳交易市场,并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7个碳交易试点。企业申请核证自愿减排项目获得自愿减排量,可在碳交易市场中出售多余的碳配额从而获取收益。然而,现有研究对碳排放权交易与可再生能源之间的关系关注较少。厘清碳排放权交易体系与可再生能源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实现我国绿色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双重目标,为未来能源发展战略在政策选择方面提供借鉴和启示。为深入研究碳排放权交易对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影响,本文做了以下安排:首先,从微观层面分析碳排放权交易对可再生能源的影响。具体地,第4章运用双重差分(DID)方法检验碳交易实施前后对企业可再生能源发展程度的影响,并检验其可能存在的影响机制;第5章从可再生能源发电成本角度出发,探讨引入碳交易机制对发电成本的影响。其次,从宏观层面量化模拟碳交易对可再生能源的影响。具体地,第6章运用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CGE)反事实模拟了单区域实施碳交易对可再生能源的影响;在第6章基础上,第7章进一步构建动态多区域CGE模型,比较分析单个省份实施碳交易和跨区域实施碳交易对可再生能源影响的差异性,为碳交易试点之间的衔接和即将实施的全国碳交易市场奠定理论基础。最后基于以上研究内容,提出相应政策建议。本文的创新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研究广度扩展。以往研究碳交易对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影响均是选择某一方面展开研究,本文全面、系统分析了碳排放权交易对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影响,涵盖内容较为全面。第二,研究深度扩展。以往研究碳交易对可再生能源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国家或区域层面,本文深入到企业层面进行研究。第三,在技术层面,本文在区域CGE模型基础上,细分电力部门,引入碳交易模块,量化模拟分析实施碳交易对可再生能源的影响。本文的主要发现在于:第一,DID模型证明了碳交易市场实施的有效性。一方面降低了二氧化碳排放量;另一方面促进了工业经济的增长,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企业层面,碳交易试点的实施对企业可再生能源发展程度有显着正向影响。相比科研水平,企业更加倾向于通过调整资源配置影响可再生能源发展。另外,环境规制对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影响成U型趋势,意味着随着环境规制越来越严格,对可再生能源的促进作用越加明显。第二,基于对可再生能源发电成本分析发现,年上网量对发电成本的影响程度最大,且与发电成本之间呈负向相关关系;初始投资、折现率和运维成本与发电成本之间呈正向相关关系。通过估算,风电成本依旧大于燃煤标杆电价,不具备市场竞争力。引入碳交易市场机制,有效降低了发电成本,提高了可再生能源的市场竞争力。第三,以湖北省为例模拟结果显示,碳交易对GDP造成负面影响,且随着碳减排压力的加剧,GDP损失越来越大。经济虽有损失,但在调整能源结构方面起到一定促进作用。实施碳交易提高了使用化石能源的成本,直接影响以化石能源为主要燃料的部门产出。火电行业使用大量化石燃料,导致成本增加,产出下降;水电行业成本虽有上升,但产出较火电行业并无大幅度降低。行业产出和成本的变动幅度取决于碳价,而碳价取决于地区碳配额和分配方式。因此,合理制定区域碳上限和行业碳分配标准,对可再生能源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第四,分省与跨区域碳交易模拟结果显示,实施碳交易抑制了化石能源消耗量,致使能源密集型行业产品成本和产出不同程度的变动。在能源结构调整方面,可再生能源的消耗因地区发展水平不同而存在差异性。例如,河北地区重工业占比较高,碳交易虽降低了对化石能源消耗量,但并未增加对可再生能源的需求。实施跨区域碳交易,可协调三地经济和优化资金配置,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弥补个别地区因超标排放而增加的额外成本。此外,跨区域碳交易降低了对经济的冲击,即跨区域碳交易下的经济损失小于三地单独实施碳交易的经济损失。具体地,单独实施碳交易,北京、天津和河北地区GDP分别下降0.0066%、0.053%和0.098%;跨区域碳交易下,京津冀GDP下降0.0015%。最后,根据研究结论,从碳排放权交易角度出发,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第一,完善碳配额分配制度,加强碳交易市场体系建设;第二,完善碳排放定价机制,降低碳交易市场风险;第三,拓展融资渠道,提高碳交易市场流动性;第四,加强区域间碳排放权交易合作;第五,优化核证减排项目机制。

孟猛[10](2020)在《PPP合作模式在“一带一路”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前,全球经济体现出多极化发展的格局,世界政治、经济形势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深刻变化。如何顺应发展趋势,推动中国经贸往来的多元化,减少对西方发达国家的依赖性,提高中国在国际秩序中的治理能力和话语权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至关重要。在此背景下,“一带一路”倡议应运而生,且自提出以来即受到政府、学者等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基础设施建设是发展“一带一路”倡议、实现互通互联的基石,如何引导国内企业积极投身“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基础设施建设、国内企业如何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对推动中国深层次的对外开放、提高中国经济与全球经济深度融合具有重要战略价值。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即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指的是政府与社会资本通过合作来提供公共品或服务的一种方式,在基础设施领域扮演着重要角色。由于“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经济实力普遍较弱,各国政府难以为本国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支持,利用PPP模式引导社会资本与政府展开合作、引入资金助力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通过PPP模式将国内闲置资本应用于“一带一路”倡议中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可提高国内资本的利用效率,为中国资本对外投资提供了可靠渠道。由此可见,PPP模式在“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基建领域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以上背景下,本文将PPP模式与“一带一路”倡议结合进行研究。首先,本文对PPP模式及“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概念、理论基础进行分析,提出二者结合的适用性与重要性,奠定理论基础。其次,对PPP合作模式及其在“一带一路”下的应用现状进行分析,并选取典型案例进行梳理总结,提出影响PPP项目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落地实施的五个层面影响因素。最后,对提出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根据实证结果提出PPP模式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应用建议。本文基于案例总结及影响因素实证分析,得到如下研究结论:从总体而言,不论是PPP项目数量和PPP项目金额,政府资源约束、潜在市场规模、宏观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层面、社会法律制度均表现出正向的显着相关性,并且结果是稳健的;拓展分析,研究发现不同地区政府资源约束、潜在市场规模、宏观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层面、社会法律制度对PPP项目金额和数量的影响结果具有差异性。本文在主要研究内容上进行了如下创新:(1)以案例分析的方式丰富PPP应用模式研究,结合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及制约项目顺利完工的不利因素,从项目建设角度提出影响PPP模式应用于“一带一路”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几方面因素;(2)通过案例分析对影响因素进行分类汇总、量化、实证分析,检验变量影响是否显着,进行稳定性检验,并进一步探索“邻里效应”;(3)从国家、行业、企业层面分别提出针对性的操作建议,以指导PPP模式更好地应用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项目落地实施。同时,本文也存在如下研究不足:(1)“一带一路”倡议实施时间有限,相关案例、数据还不够丰富;(2)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实施PPP模式仍处于探索阶段,相关理论还不够系统、完善。展望未来,在我国实施“一带一路”倡议的大背景下,将PPP应用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不仅可以缓解沿线国家政府资金短缺、改善当地民生,更有助于化解国内产能,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提高项目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本文致力于探究对PPP模式影响显着的几方面因素,并就此提出应用建议,有广泛的理论及应用价值。同时,该领域未来仍有进一步细化、完善的空间,将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落地提供更多的帮助,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地更好发展。

二、印度现有水电工程中存在的融资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印度现有水电工程中存在的融资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澜湄合作的府际治理和云南参与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1.3.1 次区域合作研究进展
        1.3.2 府际治理研究进展
        1.3.3 云南参与次区域合作研究进展
    1.4 研究方法与内容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内容
第2章 理论基础
    2.1 次区域合作
        2.1.1 相关概念界定
        2.1.2 合作特征
    2.2 府际治理
        2.2.1 理念演进
        2.2.2 次区域府际治理实践路径
    2.3 地域分工理论
        2.3.1 中心—外围理论
        2.3.2 地缘区位论
        2.3.3 劳动地域分工和协作理论
        2.3.4 经典博弈理论
第3章 次区域府际合作的驱动机制
    3.1 府际关系的APT—R因子模型
        3.1.1 发展引力(Attraction)
        3.1.2 梯度压力(Pressure)
        3.1.3 战略推力(Thrust)
        3.1.4 博弈阻力(Resistance)
    3.2 基于主体异质性的府际博弈分析
        3.2.1 有限理性概念
        3.2.2 群体策略选择
        3.2.3 演化稳定策略
        3.2.4 合作博弈机制
        3.2.5 群体选择与直接互惠
第4章 云南参与澜湄次区域合作进程
    4.1 澜湄合作机制演变
        4.1.1 合作成效
        4.1.2 存在问题
    4.2 阶段特征
        4.2.1 前期积累准备阶段(1950-1991 年)
        4.2.2 构建合作框架阶段(1992-2002 年)
        4.2.3 积极参与实践阶段(2003-2014 年)
        4.2.4 融入澜湄合作阶段(2015 年—今)
    4.3 重点合作区域
        4.3.1 中越河口—老街跨境经济合作区
        4.3.2 中缅瑞丽—木姐跨境经济合作区
        4.3.3 中老磨憨—磨丁跨境经济合作区
        4.3.4 临沧边境经济合作区
        4.3.5 境外合作区
    4.4 主要合作领域
        4.4.1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4.4.2 产能合作成效显着
        4.4.3 贸易畅通方兴未艾
        4.4.4 资金融通格局初现
        4.4.5 民心相通深入人心
    4.5 问题与瓶颈
        4.5.1 支持沿边地区开放的机制与功能不完善
        4.5.2 边境贸易互补性不高
        4.5.3 交通瓶颈
        4.5.4 产能合作示范效应不显着
        4.5.5 非公共安全隐患较大
第5章 基于APT—R因子的府际合作机制研究
    5.1 次区域主体利益分析
        5.1.1 泰国利益诉求
        5.1.2 缅甸利益诉求
        5.1.3 越南利益诉求
        5.1.4 柬埔寨利益诉求
        5.1.5 老挝利益诉求
        5.1.6 中国及中国云南利益诉求
    5.2 基于APT—R模型的府际关系动力机制
        5.2.1 合作发展引力(A)
        5.2.2 发展梯度压力(P)
        5.2.3 战略协同推力(T)
        5.2.4 地缘博弈阻力(R)
第6章 基于APT—R模型的府际关系情景模拟
    6.1 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情景分析
        6.1.1 实施前稳态
        6.1.2 策略扰动者
        6.1.3 实现路径
        6.1.4 模型设计
        6.1.5 策略模拟
        6.1.6 府际合作驱动分析
    6.2 澜湄合作机制情景分析
        6.2.1 实施前稳态
        6.2.2 策略扰动者
        6.2.3 实现路径
        6.2.4 模型改进
        6.2.5 策略模拟
        6.2.6 府际合作驱动分析
    6.3 强化云南辐射功能的情景分析
        6.3.1 辐射中心策略
        6.3.2 策略模拟
        6.3.3 府际合作驱动分析
    6.4 案例:中缅泰老“黄金四角”府际治理研究
        6.4.1 府际关系情境分析
        6.4.2 府际合作领域
        6.4.3 府际治理政策设计
第7章 云南参与澜湄合作的府际治理路径与建议
    7.1 府际合作路径
        7.1.1 促进互联互通
        7.1.2 促进跨境产能合作
        7.1.3 支持次级政府府际合作
        7.1.4 促进跨境旅游合作
        7.1.5 促进贸易畅通
    7.2 府际治理保障措施
        7.2.1 要素流动保障
        7.2.2 企业主导保障
        7.2.3 政府推动保障
        7.2.4 辐射功能保障
        7.2.5 改革赋权保障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研究创新点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发表论文情况
    参加课题研究情况
致谢

(2)T新能源公司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文献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框架
        1.3.3 研究方法
第二章 论文相关理论基础
    2.1 新能源发电范畴和可持续发展概述
    2.2 战略管理概述
        2.2.1 战略及战略管理概念
        2.2.2 战略管理的层次和过程
    2.3 风险管控
    2.4 现代项目管理
    2.5 战略管理分析工具
        2.5.1 PEST分析
        2.5.2 SWOT分析
        2.5.3 波特五力模型
第三章 T新能源公司内外部环境分析
    3.1 外部环境分析
        3.1.1 公司简介
        3.1.2 PEST分析
        3.1.3 行业分析
        3.1.4 主要竞争对手分析
    3.2 内部环境分析
        3.2.1 企业资源分析
        3.2.2 资源分析
        3.2.3 行业竞争分析
        3.2.4 企业能力分析
第四章 T新能源公司发展战略的选择和制定
    4.1 国家层面的战略情况
    4.2 公司整体战略规划和目标
        4.2.1 公司愿景和使命
        4.2.2 公司战略规划和目标
    4.3 公司发展战略的选择
        4.3.1 发展战略的制定原则
        4.3.2 发展战略的选择和定位
        4.3.3 SWOT分析
        4.3.4 发展战略选择
第五章 T新能源公司发展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5.1 战略实施
    5.2 战略实施保障措施
        5.2.1 强化公司可持续发展
        5.2.2 强化过程管理
        5.2.3 提升投资并购能力
        5.2.4 制度保障
        5.2.5 管理能力优化
        5.2.6 高科技人才队伍保障
        5.2.7 安全生产保障
        5.2.8 资金保障
        5.2.9 积极建设企业文化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3)中泰参与澜湄合作机制的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与创新点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四节 主要内容与结构安排
第一章 中泰参与澜湄合作机制的原因
    第一节 中国提出澜湄合作机制的原因
    第二节 泰国参与澜湄合作机制的原因
    第三节 中泰参与澜湄合作机制的原因比较
第二章 中泰在澜湄合作机制中的合作现状
    第一节 中泰在澜湄合作机制中的合作现状
    第二节 中泰参与澜湄合作机制的特点
第三章 中泰在澜湄合作机制中的分歧
    第一节 在水资源开发利用中的分歧
    第二节 在经济走廊建设方向方面的分歧
    第三节 在湄公河航道开发方面的分歧
第四章 中泰参与澜湄合作机制的比较优势与不足
    第一节 中国相对于泰国的优势与不足
    第二节 泰国相对于中国的优势与不足
第五章 泰国对中国推进澜湄合作机制的借鉴意义
    第一节 充分尊重东道国的意愿
    第二节 加强澜湄合作机制的制度建设
    第三节 加强与地区现有合作机制的沟通协作
    第四节 切实扩宽融资渠道
    第五节 管控国际竞争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A Report on Translation of Technology Innovation to Accelerate Energy Transitions(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Chapter 1 Overview
    1.1 Task Description
    1.2 Text Features
    1.3 Translation Requirements
    1.4 Report Structure
    1.5 Methodology
Chapter 2 Pre-translation Preparations
    2.1 Character Recognition
    2.2 Project Creation
    2.3 Creation of Glossary and Translation Memory
    2.4 File Analysis
    2.5 Pseudo-translation
    2.6 Summary
Chapter 3 Machine Translation Post-Editing
    3.1 Editing of Target Segments
    3.2 Quality Assurance
    3.3 Translation Export
    3.4 Summary
Chapter 4 Translation of Attributive Clauses
    4.1 Translation into Pre-modifier
    4.2 Translation into Main Clause
    4.3 Translation into Adverbial Clause
    4.4 Translation into Subordinate Clause
    4.5 Summary
Chapter 5 Contrast between Translator’s and Proofread Versions
    5.1 Distinction between “而且”(erqie) and “并且”(bingqie) in Chinese
    5.2 Misinterpretation of Logical Relationship
    5.3 “对(dui)+obj.+进行(jinxing)+v.” Structure
    5.4 Summary
Chapter 6 Conclusion
Bibliography
Appendix Ⅰ Samples of Source Text in PDF Format
Appendix Ⅱ Glossary
Appendix Ⅲ Translation Versions
Acknowledgements

(5)T集团对外电力投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中国企业对外电力投资
        1.2.2 电力投资模式
        1.2.3 东南亚-南亚国家电力情况报告
        1.2.4 文献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3.3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第2章 印尼、斯里兰卡和越南电力市场
    2.1 印度尼西亚电力市场
        2.1.1 印度尼西亚电力市场概况
        2.1.2 印度尼西亚电力市场发展短板
        2.1.3 印度尼西亚电力市场发展潜力
    2.2 斯里兰卡电力市场
        2.2.1 斯里兰卡电力市场概况
        2.2.2 斯里兰卡电力市场发展短板
        2.2.3 斯里兰卡电力市场发展潜力
    2.3 越南电力市场
        2.3.1 越南电力市场概况
        2.3.2 越南电力市场发展短板
        2.3.3 越南电力市场发展潜力
    2.4 三国电力市场总结对比
第3章 T集团在印尼、斯里兰卡、越南的电力投资
    3.1 江西民企T集团概况
        3.1.1 T集团简介
        3.1.2 T集团对外电力投资
    3.2 T集团在印度尼西亚电力投资
        3.2.1 参与项目
        3.2.2 项目综合分析
    3.3 T集团在斯里兰卡电力投资
        3.3.1 参与项目
        3.3.2 项目综合分析
    3.4 T集团在越南的智慧城市建设
        3.4.1 智慧城市建设介绍
        3.4.2 以智慧城市建设为依托开展电力投资
        3.4.3 电力投资规划
第4章 T集团电力投资的SWOT分析
    4.1 印尼市场的SWOT分析
        4.1.1 优势分析
        4.1.2 劣势分析
        4.1.3 机遇分析
        4.1.4 威胁分析
        4.1.5 综述
    4.2 斯里兰卡市场的SWOT分析
        4.2.1 优势分析
        4.2.2 劣势分析
        4.2.3 机遇分析
        4.2.4 威胁分析
        4.2.5 综述
    4.3 越南市场的SWOT分析
        4.3.1 优势分析
        4.3.2 劣势分析
        4.3.3 机遇分析
        4.3.4 威胁分析
        4.3.5 综述
    4.4 三国电力市场的SWOT对比
第5章 T集团电力投资优化建议
    5.1 投资优化建议
        5.1.1 印度尼西亚市场投资优化建议
        5.1.2 斯里兰卡市场投资优化建议
        5.1.3 越南市场投资优化建议
    5.2 优化产生的效益分析
        5.2.1 印度尼西亚市场效益分析
        5.2.2 斯里兰卡市场效益分析
        5.2.3 越南市场效益分析
    5.3 三国效益对比与总结
第6章 T集团电力投资的风险应对措施
    6.1 电力投资可能存在的风险
        6.1.1 政治风险
        6.1.2 经济风险
        6.1.3 社会风险
    6.2 风险应对措施
        6.2.1 政治风险应对措施
        6.2.2 经济风险应对措施
        6.2.3 社会风险应对措施
    6.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6)我国地热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 完成主要工作量
    1.6 创新点
第2章 地热能产业相关概念及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我国地热能的开发利用及产业竞争力评价
    3.1 我国地热能资源概况
    3.2 我国地热能产业发展概述
    3.3 我国地热能产业发展的特殊规律
    3.4 我国地热能产业的竞争力评价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我国地热能产业发展环境及影响因素分析
    4.1 我国地热能产业发展外部环境的PESTEL分析
    4.2 我国地热能产业发展的驱动因素与制约因素
    4.3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地热能产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4.4 我国地热能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我国地热能产业发展现有模式和若干新类型
    5.1 我国地热能产业发展的现有模式
    5.2 合同能源管理模式(EMC)
    5.3 公私合作模式(PPP)
    5.4 “工程总承包+融资”模式(“EPC+F”)
    5.5 “地热能+”模式
    5.6 区块链模式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国外地热能产业发展现状、趋势及借鉴意义
    6.1 国外地热能产业发展现状
    6.2 国外地热能产业发展趋势
    6.3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热能产业合作前景
    6.4 国外地热能产业发展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促进我国地热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模式构建
    7.1 地热能产业发展路径的时代变更
    7.2 构建地热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模式的理论构想
    7.3 构建地热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模式的基本逻辑框架
    7.4 构建地热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模式的关键点
    7.5 不同主体在地热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模式中的作用与管理策略
    7.6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
    8.1 主要成果与认识
    8.2 今后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地热能产业发展影响因素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的主要计算结果
附录B 个人简历和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

(7)中国煤炭清洁发电技术扩散及其驱动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目标与内容
    1.3 研究方法与思路
    1.4 本章小结
2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2 相关理论及方法
    2.3 文献综述
    2.4 本章小结
3 煤炭清洁发电技术体系演进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3.1 煤炭清洁发电技术体系的演进
    3.2 煤炭清洁发电技术扩散影响因素分析
    3.3 煤炭清洁发电技术扩散及其驱动政策研究理论框架
    3.4 本章小结
4 高效燃煤发电技术扩散及驱动政策实证分析
    4.1 高效燃煤发电机组装机容量变化
    4.2 高效燃煤发电技术扩散过程
    4.3 高效燃煤发电技术扩散驱动政策演变过程
    4.4 高效燃煤发电技术扩散驱动政策作用效果实证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脱硫和脱硝技术扩散及驱动政策实证分析
    5.1 燃煤电厂脱硫和脱硝机组投运情况
    5.2 脱硫和脱硝技术扩散过程分析
    5.3 脱硫和脱硝技术扩散驱动政策演变过程
    5.4 脱硫和脱硝技术扩散驱动政策作用效果实证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CCS技术扩散仿真模型构建
    6.1 CCS技术扩散相关主体及行为识别
    6.2 仿真模型框架
    6.3 模型各主体模块设计
    6.4 Agent-based模型开发
    6.5 模型有效性及敏感性
    6.6 本章小结
7 CCS技术扩散驱动政策的仿真模拟
    7.1 数据收集
    7.2 政策模拟及结果分析
    7.3 本章小结
8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8.1 研究结论
    8.2 政策建议
    8.3 主要创新点
    8.4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8)中国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研究 ——基于企业、民众和宏观三个层面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框架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框架
    1.3 研究方法
    1.4 论文创新与不足
        1.4.1 主要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绿色能源
        2.1.2 产业政策
        2.1.3 绿色能源与产业政策
    2.2 理论基础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市场失灵理论
        2.2.3 产业组织理论
        2.2.4 产业规制理论
    2.3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2.3.1 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研究综述
        2.3.2 绿色能源企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2.3.3 民众对绿色能源支付意愿的研究
        2.3.4 绿色能源消费与宏观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综述
    2.4 本章小结
3 中国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现状
    3.1 中国绿色能源产业发展历程和现状
        3.1.1 中国水能发电产业
        3.1.2 中国核电产业
        3.1.3 中国风电产业
        3.1.4 中国光伏发电产业
    3.2 中国绿色能源产业政策梳理
    3.3 中国绿色能源产业政策分析
        3.3.1 财政政策
        3.3.2 税收优惠政策
        3.3.3 电价补贴政策
    3.4 中国绿色能源产业政策特征
    3.5 本章小结
4 国外绿色能源产业发展借鉴
    4.1 美国
        4.1.1 美国绿色能源发展现状
        4.1.2 美国发展绿色能源产业的相关政策
    4.2 日本
        4.2.1 日本绿色能源发展现状
        4.2.2 日本发展绿色能源产业的相关政策
    4.3 德国
        4.3.1 德国绿色能源发展现状
        4.3.2 德国发展绿色能源产业的相关政策
    4.4 国外绿色能源产业发展对我们的启示
        4.4.1 加强立法工作
        4.4.2 重点运用税收优惠政策
        4.4.3 加大技术研发力度
        4.4.4 有效的财政补贴政策
    4.5 本章小结
5 绿色能源产业成长动力机制与路径
    5.1 相关概念
        5.1.1 动力机制
        5.1.2 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的动力机制
    5.2 绿色能源产业成长与成长动力分析
        5.2.1 产业成长与成长动力
        5.2.2 产业生命周期理论
    5.3 绿色能源产业成长的动力因素
        5.3.1 绿色能源产业成长的内部动力
        5.3.2 绿色能源产业成长的外部动力
    5.4 绿色能源产业成长路径
        5.4.1 政府政策的传递过程
        5.4.2 政府导向绿色能源产业成长路径
        5.4.3 市场导向绿色能源产业成长路径
        5.4.4 政府导向与市场导向的协调
    5.5 本章小结
6 中国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研究—基于企业层面
    6.1 绿色能源企业成长分析框架
    6.2 模型与数据
        6.2.1 面板数据模型
        6.2.2 变量定义
        6.2.3 数据来源
    6.3 实证结果分析
        6.3.1 实证结果
        6.3.2 结果分析
        6.3.3 基于实证结果的评价
    6.4 异质性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中国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研究—基于民众层面
    7.1 相关研究回顾
        7.1.1 国外研究
        7.1.2 国内研究
    7.2 调查问卷设计、内容及框架
    7.3 调查问卷基本问题数据整理与分析
    7.4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7.4.1 基本情况
        7.4.2 调查问题
    7.5 中国民众对可再生能源态度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7.5.1 理论基础和假说
        7.5.2 数据及变量描述
        7.5.3 中国民众绿色能源态度影响因素分析
    7.6 本章小结
8 中国绿色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预测
    8.1 理论基础
        8.1.1 经济增长理论
        8.1.2 增长极限理论
        8.1.3 峰值理论
        8.1.4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
    8.2 文献研究
    8.3 绿色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库兹涅茨曲线的测定
        8.3.1 指标的选取
        8.3.2 模型的选择
        8.3.3 实证分析
        8.3.4 研究结论
    8.4 绿色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等多因素长期均衡分析
        8.4.1 数据来源及变量描述
        8.4.2 模型分析
        8.4.3 研究结论
    8.5 本章小结
9 结论与政策建议
    9.1 结论
    9.2 政策建议
        9.2.1 完善绿色能源产业财税政策
        9.2.2 改进绿色能源定价制度
        9.2.3 加强绿色能源产业研发
        9.2.4 强化政府与民众之间的联系
    9.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博士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9)碳排放权交易对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碳排放量日益增加
        1.1.2 发展可再生能源已成为推进低碳经济发展重要途径
        1.1.3 碳交易有助于弥补可再生能源政策的局限性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概念界定
        1.3.1 碳排放权交易
        1.3.2 可再生能源
    1.4 研究思路、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3 研究方法
    1.5 研究创新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碳排放权交易研究
        2.1.1 碳排放权交易有效性研究
        2.1.2 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研究
        2.1.3 碳交易价格影响因素研究
        2.1.4 碳交易市场影响研究
    2.2 可再生能源研究
        2.2.1 可再生能源经济效益
        2.2.2 可再生能源环境效益
        2.2.3 可再生能源技术研究
        2.2.4 可再生能源政策研究
    2.3 碳排放权交易与可再生能源研究
        2.3.1 关系研究
        2.3.2 方法研究
    2.4 对现有文献的评述
第3章 碳排放权交易及可再生能源发展现状
    3.1 碳排放权交易现状
        3.1.1 国际碳排放权交易
        3.1.2 中国碳排放权交易
    3.2 可再生能源发展现状
        3.2.1 国际可再生能源发展
        3.2.2 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
        3.2.3 发展可再生能源对碳减排的影响
第4章 碳交易对企业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影响分析
    4.1 引言
    4.2 理论机理
    4.3 双重差分模型设定
        4.3.1 理论模型介绍
        4.3.2 实证模型
        4.3.3 数据来源及变量描述
    4.4 结果分析
        4.4.1 省份结果分析
        4.4.2 企业结果分析
        4.4.3 机制检验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碳交易机制下可再生能源发电成本分析
    5.1 引言
    5.2 模型设定
    5.3 数据来源及描述
    5.4 结果分析
        5.4.1 发电成本计算
        5.4.2 敏感性分析
        5.4.3 碳交易对发电成本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碳交易对可再生能源影响的一般均衡分析——以湖北省为例
    6.1 引言
    6.2 一般均衡模型
        6.2.1 生产模块
        6.2.2 需求模块
        6.2.3 碳交易模块
        6.2.4 动态模块
        6.2.5 宏观闭合和均衡模块
    6.3 数据来源
    6.4 情景设置
    6.5 结果分析
        6.5.1 能源消费和可再生能源占比
        6.5.2 能源行业成本和产出
        6.5.3 减排费用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碳交易对可再生能源影响的一般均衡分析——基于分省与跨区域的比较分析
    7.1 引言
    7.2 模型及数据来源
        7.2.1 模型
        7.2.2 数据来源
    7.3 情景设置
    7.4 结果分析
        7.4.1 能源消耗
        7.4.2 能源行业成本和产出
        7.4.3 电力结构
        7.4.4 实际GDP
        7.4.5 碳交易价格
        7.4.6 其他指标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主要结论、政策建议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政策建议
        8.2.1 完善碳配额分配制度,加强碳交易市场体系建设
        8.2.2 完善碳排放定价机制,降低碳交易市场风险
        8.2.3 拓展融资渠道,提高碳交易市场流动性
        8.2.4 加强区域间碳排放权交易合作
        8.2.5 优化核证减排项目机制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10)PPP合作模式在“一带一路”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际背景
        1.1.2 国内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一带一路”理论基础的相关文献分析
        1.3.2 “一带一路”经济效应的相关文献分析
        1.3.3 “一带一路”倡议对外直接投资影响因素的相关文献分析
        1.3.4 PPP模式相关文献分析
        1.3.5 “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
        1.3.6 PPP模式对基础设施建设影响的相关文献分析
        1.3.7 PPP模式和“一带一路”倡议相关文献分析
        1.3.8 文献简评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图
    1.5 创新与不足
        1.5.1 本文主要的创新点
        1.5.2 研究不足
第2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PPP模式概念
        2.1.1 产生背景
        2.1.2 基本概念
    2.2 “一带一路”倡议
        2.2.1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
        2.2.2 “一带一路”倡议重点
        2.2.3 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2.3 基础设施投融资
    2.4 PPP模式在“一带一路”倡议的适用性与重要性
        2.4.1 PPP模式在基础设施建设应用的相关理论分析
        2.4.2 “一带一路”倡议的相关理论分析
        2.4.3 适用性
        2.4.4 重要性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PPP合作模式及其在“一带一路”的应用现状
    3.1 PPP合作模式分析
        3.1.1 PPP模式的主要类型
        3.1.2 PPP模式的特征
        3.1.3 我国PPP模式的演进历程
        3.1.4 我国PPP模式的发展现状
    3.2 “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融资情况
        3.2.1 “一带一路”国家基础设施发展现状
        3.2.2 投融资基本情况
        3.2.3 投融资特点分析
    3.3 PPP模式在“一带一路”应用的基本情况
        3.3.1 PPP模式的应用
        3.3.2 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PPP模式实践案例分析
    4.1 国外项目案例分析
        4.1.1 案例一——巴基斯坦卡西姆港燃煤电站
        4.1.2 案例二——格鲁吉亚卡杜里BOT电站
        4.1.3 案例三——缅甸密松BOT电站
        4.1.4 案例四——斯里兰卡科伦坡港项目
        4.1.5 案例五——老挝南立1-2水电站项目
        4.1.6 案例六——柬埔寨甘再BOT水电站项目
    4.2 PPP融资模式影响因素的总结
        4.2.1 政治环境层面
        4.2.2 宏观经济环境
        4.2.3 社会法律制度
        4.2.4 潜在市场规模
        4.2.5 建设中存在问题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一带一路”国家PPP模式应用的影响因素分析
    5.1 “一带一路”国家PPP模式应用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
    5.2 “一带一路”国家PPP模式应用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5.2.1 计量模式的构建及变量说明
        5.2.2 核心解释变量及其来源说明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PPP合作模式在“一带一路”的应用建议
    6.1 国家层面
        6.1.1 支持PPP合作模式的政策引导
        6.1.2 深入分析沿线国家政策环境与法律环境
        6.1.3 强化监督机制
        6.1.4 加快国际服务机构建设
        6.1.5 实现多边金融的合作机制
    6.2 行业层面
        6.2.1 强化行业的联合
        6.2.2 建立风险规避与风险分担机制
    6.3 企业层面
        6.3.1 加强企业国际化合作
        6.3.2 完善国际化人才的培养
        6.3.3 构建企业风险防控制度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主要结论与未来研究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印度现有水电工程中存在的融资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澜湄合作的府际治理和云南参与路径研究[D]. 闫晓燕.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9)
  • [2]T新能源公司战略研究[D]. 王若曦.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3]中泰参与澜湄合作机制的比较分析[D]. 刘贺. 外交学院, 2020(08)
  • [4]A Report on Translation of Technology Innovation to Accelerate Energy Transitions[D]. 杜德春.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5]T集团对外电力投资分析[D]. 蒋经纬. 南昌大学, 2020(01)
  • [6]我国地热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模式研究[D]. 王成福.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1)
  • [7]中国煤炭清洁发电技术扩散及其驱动政策研究[D]. 张美珍.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8]中国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研究 ——基于企业、民众和宏观三个层面的实证分析[D]. 张焱. 西南财经大学, 2020(02)
  • [9]碳排放权交易对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影响[D]. 张丽娜.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20(01)
  • [10]PPP合作模式在“一带一路”的应用研究[D]. 孟猛.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20(12)

标签:;  ;  ;  ;  ;  

印度现有水电项目的融资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