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中心发挥作用——为振兴大川经济贡献力量

围绕中心发挥作用——为振兴大川经济贡献力量

一、围绕中心 履行职能——为振兴达川经济作贡献(论文文献综述)

马跃[1](2021)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青年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是党保持蓬勃生机的重要保证。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就始终把青年工作作为党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在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近一百年来的历史进程中,始终代表青年、赢得青年、依靠青年,成为中国共产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保证。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寄希望于新时代中国青年,对新时代中国青年赋予极高地位,号召新时代青年勇担时代使命,堪当时代重任,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接力奋斗,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奉献青春智慧和力量。从外部条件来看,我们当前面对的时代潮流和国际大势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范围各种势力与我们争夺青年更趋激烈。中国共产党必须加强青年的理想信念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此来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提升党对青年意识形态的领导权,消除西方资产阶级思潮的毒瘤,避免“颜色革命”与“和平演变”。再加之新时代青年出现新的特征变化,以及青年发展存在滞后性的现实要求,党和国家要推动全社会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号召党团组织把青年工作做实、做细,用极大力量做好青年工作,确保党的事业薪火相传,确保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系统梳理和深入研究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对于继续丰富马克思主义青年观和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树立了时代自信,为新时代青年发展指明了方向,成为新时代做好青年工作的行动指南,体现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重大实践意义。本研究采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方法,宏观的论证青年作为整个社会群体的一部分,对国家、民族、党以及世界的作用;微观的分析青年作为独立的社会群体在新时代下所表现出的新特点。采用历史研究与现实逻辑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新时代中国青年为什么要承担实现中国梦的历史使命,分析新时代青年运动的时代主题与方向。采用比较分析法,分析新时代青年身上的优缺点;青年与基层群众的区别与联系。采用数据分析方法,以表格对比的形式分析新时代党员队伍结构发生的显着变化。最后,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以青年理论指导青年工作,助力青年成长成才。论文结构框架如下:第一章,绪论部分。分析论文的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通过深入剖析国外学者青年研究理论与派别,形成对青年学的初步认识,总结国内外学者对青年研究的现状综述,为研究提供理论参考。理清研究思路,确定研究方法,分析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论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科学性与可行性,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基础。第二章,分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概念和来源。第一部分,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所涉及的基本内涵进行理论诠释。分别对青年、青年观、马克思主义青年观以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概念进行逐一解读。第二部分,探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来源,其分为理论来源和文化来源。理论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青年观,也来源于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的青年观。文化来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也来源于近代青年运动的文化自觉。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和支撑。第三章,分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形成背景与发展历程。第一部分,分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形成背景,面对我国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的国情要求、国际范围争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的世情需求、党要巩固和扩大青年群众基础、当前中国青年发展的滞后性和新时代青年呈现出新的特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应运而生。第二部分,探索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发展历程。这一理论的形成经历了“青春由磨砺而出彩,人生因奋斗而升华”的孕育阶段、实施人才战略的萌芽阶段、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探索阶段、以及形成与发展阶段。在实践中不断验证并丰富理论,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科学性提供了实践基础保障。第四章,重点阐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主要内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内涵丰富、意蕴深远,主要包含四方面的内容:一是新时代中国青年的地位与作用。包括新时代中国青年是党和国家的希望与未来,是实现中国梦的主力军和先锋力量,是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力量,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积极力量。二是新时代中国青年的使命与担当。新时代中国青年承载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历史使命,新时代中国青年要通过树立远大理想、永葆爱国情怀、担当时代责任、勇于砥砺奋斗、练就过硬本领、锤炼品德修为,这六点要求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三是新时代中国青年的教育与培养。要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中心环节,以理想信念激发青年,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青年,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青年,以综合素质教育实现青年全面发展。四是新时代中国青年的组织与领导。新时代要加强党对青年的全面领导,阐述共青团组织在新时代的改革再出发,共青团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团的工作主线,把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作为团的政治责任,将强“三性”去“四化”作为新时代的团改目标。深入剖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主要内容,为凝练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理论特性和价值意蕴做铺垫。第五章,重点凝练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理论特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体现出三方面的理论特征。培养堪当大任的时代新人,以中国精神为内在推动力,继承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体现出民族性和时代性的统一。提出“党管青年”原则,青年人才的重视与培养,青年干部的培养与任用以及“青年首先要发展”战略,体现出了政治性和战略性的统一。做知行合一的新时代青年,加强青年对外学习与交流,围绕青年特点开展青年工作体现出这一理论的实践性和规律性的统一。第六章,分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体现出的价值意蕴。理论价值体现为是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新时代延伸,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实践价值,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树立了时代自信,为新时代青年发展指明了方向,是新时代做好青年工作的行动指南。第七章,提出要努力践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从国家、社会、学校和个人层面,全方位多措并举,开展践行活动。一是要举国家之力,落实“青年首先要发展”战略,党和政府要做青年知心人、热心人、引路人,增强团对青年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服务能力。二是要聚社会合力,统筹社会各方资源协同共育青年,家庭要帮助青年系好“第一粒扣子”,加强网络空间治理促进青年健康发展。三是要提升高校育人水平,高校要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建立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四是要践个人之行,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新时代青年运动要继续发扬五四精神,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总之,通过系统研究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论文主要提出如下创新观点:一是论文根据习近平自身的青年生活经历、多年执政经验与治国理政的青年工作中探索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发展历程,体现出创新性。二是论文关于近代青年运动文化自觉性的文化来源探究,尤其是分析了五四精神对于新时代中国青年的影响,体现出创新性。三是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理论特性研究具有创新性。四是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价值意蕴研究具有创新性。五是分别从国家、社会、学校、个人四方面提出要努力践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路径选择体现出了创新性。

石磊[2](2021)在《民国时期民众教育馆美育工作研究(1927-1949)》文中指出民国时期的民众教育馆,是在民众教育运动中转型或改组生成的综合性地方社会教育机构,1949年以前承担着尚未建立博物馆的省、市、县文物考古、艺术品征集保护、美术展览、研究教育工作。其博物馆美育事业萌芽于社会式美术教育崛起和博物馆兴建的热潮中,在当时以民众教育馆为中心机关的社会教育体系中,其艺术品展示、收藏、说明以及传授艺术知识提高民众审美觉悟的责任由政府以立法形式赋予,服务国民性改造和社会艺术化事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以往在美术史、博物馆的通史或个案研究中,关于民众教育馆美术教育的研究成果和文献记录较少,且缺乏完整性和系统性。因此,文章选取1927年—1949年的民众教育馆的实物收藏、展览、讲演、出版、培训等美育举措为考察对象,研究其实践过程、理念、特点和历史价值。首先,在社会教育和博物馆史的视域中,分析博物馆美育产生的思想根源,梳理民众教育馆美育工作体系形成的社会背景和过程,阐明民众教育馆跻身社会美育领域的必然性。然后,在美术、博物馆领域的交叉带,全面考察非战时状态下江浙、云南、山东等地建制较完善的民众教育馆在行使美术馆应有的社会美育职能时,运用的手段、奉行的原则、施教的内容,把握民众教育馆开展艺术、博物馆类工作实践的落脚点、总体态势和成果业绩。紧接着,解读以往疏于研究的全面抗战时期后方民众教育馆抓住国难当头之际艺术教育与文化保护工作地位提升的机遇,依托教育政策和文化区位条件优势,协助、承办的民族艺术文化保护、公共美术宣教等工作,肯定其在统一艺术家思想、加快美术大众化进程、平衡社会艺术教育资源分配、扞卫及重塑国家文化等方面的意义。在此基础上,针对美术馆普遍规律与民众教育馆的文化个性、民众教育馆通用规程与各馆艺术教育实际情况两对矛盾,归纳出本质相似的民众教育馆和专业美术馆在公共美术教育工作中表现出的共性,剖析民众教育馆相比专业美术馆更突出的平民性、实利性、多元性、指导性特点及其成因,发掘出民众教育馆地域特色鲜明、协同性强、全民覆盖率高等优势。最后,总结民众教育馆在社会动荡和国民经济困难时期,对中国社会美术教育现代转型以及对博物馆本体发展所起的作用,辩证看待民众教育馆在艺术教育和博物馆事业本土化建设中的前瞻性和存在问题的成因。希望通过整理、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相关史料、案例,客观揭示民众教育馆对中国近现代博物馆美育事业发展的历史贡献,明晰其在博物馆史与美术史中的独特地位,更完整地呈现早期博物馆美育发展的全貌,并弥补社会美术教育历史版图的缺失。

夏玲玲[3](2020)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的基本经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统一战线作为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法宝和政治优势,在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以改革开放以来党的统一战线工作作为研究对象,运用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工作理论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理论的形成、性质和地位等,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党的重要文献进行全面研读和分析,学习领悟改革开放以来党的统一战线的理论基础及创新演变。统一战线在民主党派工作、宗教工作、民族工作中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等方面有着无法比拟的优势和成效,最大程度地吸纳、巩固和团结了广大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人士。改革开放40多年来,国家与社会的面貌日新月异,党的统一战线理论与实践实现了创新与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思想的引领下,统一战线经验积微成着,统一战线的同心圆越画越大。在梳理和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统一战线基本理论和成效的基础上,从理论创新、体制机制改革、统战立法等方面总结凝练出我国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统一战线工作的基本经验。新时代,统一战线不仅在协调社会主要矛盾、社会阶层结构分化、利益诉求多样化方面的作用愈加突出,而且在思想引领和凝聚社会共识方面的作用也愈加突出。当前,随着改革的深化、利益关系的调整,统一战线工作面临着新的形势与挑战,因此,在把握党领导一切的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的同时强化统战工作意识,运用统战思维凝聚磅礴力量,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而努力,为统一战线工作的实践创新提供有益参考。

何玲玲[4](2020)在《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乡镇财政困境与出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从1994年分税制改革到2016年营改增的全面实施,再到2019年减税降费的政策实施,中央财力不断集中,地方财力不断缩减。随着财税改革发展,乡镇财政困境层出不穷,其中最突出的就是事权与财权的失衡。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优化政府间事权、财权划分,形成稳定的各级政府事权、支出责任和财力相适应的制度”,在当前的新形势下,乡镇财政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因此找出乡镇财政面临的困境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提出可行性对策探索乡镇财政发展出路,对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乡镇财政、财政体制、乡镇财政职能等相关概念文献综述,结合量化指标和数据搜集进行综合研究分析,运用实地调研、定性与定量分析等方法,以淮安区的三个具有代表性的乡镇为研究对象,对当前乡镇财政发展困境进行归纳和总结,得出乡镇财政事权与财权失衡,收支失衡,存量债务化解难,收支差额依赖区财政兜底的不可持续发展的困境。从制度层面、经济层面、观念层面分析困境产生的原因,从健全完善制度、优化收支结构、完善转移支付、构建良好基层环境四个方面提出解决乡镇财政困境的对策建议。本文结论主要包括:一是淮安区乡镇财政财权与事权不对等,财权不断向上集中而导致财政收入紧缩,而事权加大下放导致乡镇财政所需承担的支出不断增加,需要通过改革健全制度来优化政府间事权和财权划分,建立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地方财政关系;二是淮安区乡镇财政收支不平衡,财政收入增速远远跟不上支出增速,需要通过完善乡镇财政体制来调动乡镇财政建设主动性,抓住乡村振兴战略、精准扶贫等政策发展特色产业,优化收支结构来增强财政发展后劲;三是淮安区财政存量债务化解难,需要通过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增强镇级财力,加强财政管理来逐步解决;四是乡镇财政基层环境差、财政队伍业务能力弱化,需要通过逐步完善财政管理体制来构建良好的基层环境,通过加强队伍建设来提升乡镇财政人员的综合能力。

张梦露[5](2020)在《习近平总书记城市规划建设相关论述研究》文中提出习近平总书记以当今世界形势为基础,以人类发展为重心,从战略谋划到细节把控,他对中国发展之路的深远考虑,贯穿国内外各行业领域。他在十八、十九两次全代会报告中相继做出推进五位一体战略布局,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大方针。这一系列重要理论和论述对中国城市的飞速发展产生了颇为积极的作用。国内外政界、媒体界和学术界人士也因此爆发了对习近平思想理论研究的新风潮,就习近平所提出新理论的背景、内容、特点及其意义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索与研究。当前,国外学者针对习近平的研究集中于国际关系和政治领域,国内学者则多集中于治国理政、从严治党、脱贫解困等领域,常常忽略了在其城市规划建设相关论述指导下城市建设的伟大进步,缺乏对习近平城市规划建设论述的系统性、全面性、前瞻性的分析总结,而这正是本文的研究重点。本文按照“建设成就回顾、相关论述研究、规划建设方法论、规划建设实践分析”的技术路线,通过文献研究、综合归纳以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以习近平总书记城市规划建设的论述为研究对象,以其在视察和会议中发表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为基础,将习近平城市规划建设理念体系总结为,在辩证、系统、战略、法制、底线、精准、创新七大方法论指导下,以重视城市规划地位为出发点,生态文明建设为基础,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为重心,空间规划体系改革为创新动力的中国新时代城市规划建设理念体系。通过详细阐述习近平城市规划建设论述内容,以及从中总结出的习近平规划建设七大方法论,结合习近平的指导实践论证了其城市规划建设理念的科学性、全面性和前瞻性。特别是针对武汉疫情突发事件,专章节对习总书记城乡生态文明、科技创新等城市规划理念的科学性和前瞻性进行论述。希望通过本文研究,丰富与完善习近平城市规划建设相关论述的理论体系,总结归纳其论述的系统性、全面性、科学性,为今后城市规划建设提供更有成效的规划指导体系与全新的思维方式。

姚科敏[6](2020)在《习近平科技观研究》文中认为研究习近平科技观,对于进一步丰富、完善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研究,为实现新时代科技融合发展的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提供理论指导,实现建成世界科技强国的伟大目标,正确处理中国科技发展的现实问题,为世界科技创新发展提供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运用文献研究法、分析综合法、系统研究法,在界定习近平科技观含义的基础上,探讨和论述了习近平科技观的思想渊源与理论基础、形成历程与基本特征、主要内容,研究和阐述了习近平科技观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界定和探讨习近平科技观的含义、思想渊源和理论基础,是研究习近平科技观的一项奠基工作。习近平科技观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当代科学技术的新理念新观点新战略,是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中国化的最新理论创新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内容包括科技创新观、科技体制改革观、科技战略观、科技人才观、科技伦理观、科技全球治理观等方面。从思想渊源看,习近平科技观既吸取了中国古代科技思想的精华,又吸收了西方古今科技思想中有益的成分,做到了中西结合、古今贯通,因而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思想渊源。从理论基础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科技思想、中国共产党的科技思想,为习近平科技观提供了科学而又坚实的理论基础。习近平科技观形成于科技的日新月异和知识的持续积累大大推动了全球财富的增长、颠覆性科技的创新发展和应用改变了人类的社会生活范式、世界政治经济形势更加复杂严峻、科技的双刃剑作用愈加凸显的国际背景下,形成于中国科技事业迅速崛起并取得了一定成就,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但仍存在一些突出短板的国内背景下。习近平科技观的形成历程可分为四个时期:萌芽阶段(1969年—1982年)、初步形成阶段(1982年—1993年)、形成轮廓阶段(1993年—2012年)和丰富发展阶段(2012年至今)。习近平科技观具有创新性、人民性、时代性、前瞻性、开放性、保障性等基本特征。习近平科技观的主要内容包括:科技创新观、科技体制改革观、科技战略观、科技人才观、科技伦理观和科技全球治理观。其中,科技创新观是核心,科技体制改革观是动力,科技战略观是统领,科技人才观是关键,科技伦理观是保障,科技全球治理观是条件,上述六个方面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具有紧密的内在联系的逻辑整体。习近平科技观作为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中国化的最新理论创新成果,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其理论价值在于:习近平科技观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新境界,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理论的新飞跃,书写了新时代科技创新发展的新篇章,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新视角。其现实意义在于:习近平科技观是引领新时代中国科技创新发展的根本指导方针,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行动指南,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重要遵循,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巨大动力,为世界科技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

侯燕[7](2019)在《胡锦涛青年思想研究》文中提出青年,既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又是影响社会问题的不定因素。青年群体的发展方向与各种政治力量的走势存在一定内在联系,青年与青年问题也因此始终受到社会的关注。马克思主义者总是把世界的发展进步与青年的历史使命联系起来,满腔热情地寄希望于青年。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始终代表广大青年、赢得广大青年、依靠广大青年,把马克思主义青年思想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相结合,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由于曾从事共青团工作,胡锦涛对于青年和青年问题有着直观感受和深刻理解,他在继承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的青年思想的基础上,坚持从事关国家与民族前途命运的重大战略高度审视青年和青年问题,形成了一系列符合社会发展与青年变化时代特征的科学认识与判断,从而继承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青年思想。但凡客观存在的事物,都有其内在规律性。任何科学思想形成和发展都与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密切相关,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在独特的实践历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胡锦涛青年思想,有着丰富的理论渊源和现实依据,也有其内在根基,其产生、形成、发展和成熟都遵循社会历史基本规律。改革开放翻开了中华民族艰苦奋斗、厚积薄发的新篇章,党领导全国人民以无限的智慧和热情投入这一波澜壮阔的伟大实践,奋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青年自身的特征与需求也呈现出相应的时代气息。随之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胡锦涛青年思想,遵循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坚持科学发展,强调以人为本,把青年发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注重以服务青年发展促进青年理想信念的形成与生力军作用的发挥,指引着当代青年与青年工作的发展方向。本研究通过对胡锦涛青年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现实基础以及形成发展过程进行回溯和梳理,阐述了胡锦涛青年思想的总体脉络和逻辑体系,探讨了胡锦涛青年思想在马克思主义青年思想中国化发展历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就如何以胡锦涛青年思想为指导,坚持服务发展,营造良好环境,提高青年素质,更好地为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提供人才保障进行了前瞻性分析。本研究认为,马克思恩格斯的青年思想、列宁斯大林的青年思想、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的青年思想以及中西方文化中的青年观点,是胡锦涛青年思想形成发展的理论和文化渊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党的青年工作面临的任务与挑战、胡锦涛自身成长和青年工作经历则构成了胡锦涛青年思想形成发展的现实依据。就其发展阶段来看,胡锦涛青年思想经历了由孕育到初步形成、再到不断丰富完善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始终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紧密相连。本研究也探讨了胡锦涛青年思想关于青年的地位和价值、青年的优势与不足、青年工作的旨归与要求等方面的基本观点,这些也恰恰构成了胡锦涛青年思想的立论基础。在总论其形成基础、发展阶段和基本出发点之后,本研究选取胡锦涛青年思想极具时代特征的政治视角、利益视角、人才视角、实践视角、全球视角等维度对其内容构成进行了分论。从坚持党的领导、以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审视青年和青年问题,突出价值引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青年发展提供指引,实施科学发展、以科学发展观统领青年工作等方面论述了胡锦涛青年思想之政治视角;从为大局服务与为青年服务的一致性、寓引导教育于服务之中、着力服务青年的根本需求等方面讨论了胡锦涛青年思想之利益视角;从人才强国与青年人才培养、科教兴国与青年教育、社会环境与青年成长、执政能力与干部选拔等方面剖析了胡锦涛青年思想之人才视角;从火热社会实践中的无悔青春、党和国家需要青春力量、伟大时代召唤创业者等方面分析了胡锦涛青年思想之实践视角;从青年要努力拓展世界眼光、青年是和谐世界的重要建设者、加强各国青年之间的交流等方面阐述了胡锦涛青年思想之全球视角。最后,提出胡锦涛青年思想的现实启示,即坚持党的领导,准确把握青年脉搏,积极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青年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激发青年的主体自觉,充分发挥青年的主观能动性,搭建更为广阔的青年创新实践平台,引导青年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续奋斗;坚持服务青年,注重青年的利益实现,增强服务青年的实效性,推进青年工作改革创新,牢牢把握青年工作的生命线。基于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以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胡锦涛青年思想系统且全面地回答了关于青年的基本问题,既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既有理论范畴,又是科学发展观战略思想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胡锦涛青年思想内容丰富、时代感强,不仅丰富与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而且对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且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及其科学品质,开拓青年工作的思路、方法、手段,增强青年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具有深远的借鉴意义。为了阐明胡锦涛青年思想对于开展青年工作的指导意义,本研究选取了多个案例,从某一角度或某一形式印证胡锦涛青年思想的实践价值。比如,以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为例,简述了党和青年的特殊关系,突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对于青年发展的重要意义,就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径进行了论述;以大学青年教师为例,从剖析职业获得感生成入手,对于如何立足青年的基本特征、遵从青年成长的客观规律、正确分析青年的实际状况、在服务中赢得青年进行了探讨;以高校共青团发展路向为例,就共青团如何通过深化改革凝聚青年人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进行了分析;以21世纪以来蓬勃发展的青年自组织为例,讨论了新时期青年社会实践主体的拓展形式,得到的基本结论是,自组织这一随着时代发展应运而生的组织形式对于青年参与社会、投身实践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和价值,但也存在着局限性,需要在实践中贴近青年、创新思路,充分发挥青年群体的主体作用,积极引领青年成长发展;以孔子学院的形成发展为例,简析青年国际交流状况,以此说明青年拓展世界眼光的重大意义,并印证青年对于促进国际交流、树立国际形象、提升国家“软实力”的积极作用。站在新的历史时期分析青年和青年工作,不难看到胡锦涛青年思想严谨而科学的理论品质及重大而深刻的时代价值。当今世界政治、经济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的变化,国际青年争夺战愈演愈烈,党的青年工作也面临各种新情况与新挑战,但综观国际国内大势,中国发展仍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胡锦涛深刻指出,未来属于青年,未来取决于青年,未来更需要青年去创造。当代中国青年的历史使命与青年运动的主题,在根本上与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奋斗目标完全一致,就是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从进一步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出发,全面梳理、分析胡锦涛青年思想对青年工作的指导价值和实践成效,对于引领当代中国青年自觉担负起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历史责任,投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伟大征程,无疑具有重要的实践参考与指导价值。

本刊编辑部,卢群朋,于全敬,罗世全,吴炜,王少强,张军善,张卜元[8](2011)在《同心同行 共创未来》文中认为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90年来,特别是多党合作制度确立60多年来,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始终与中国共产党一道携手前进,一道经受考验,一道赢得胜利,在促进经济健康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推进民主政治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书写了绚丽篇章。重温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肝胆相照、风雨同舟的光辉历程,对于我们更好地弘扬多党合作优良传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共同开创多党合作事业更加美好的未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回顾历史是为了更好的传承,总结经验是为了更好的前行。本期我们策划并组织编发这组稿件,集中展示我省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与中共河南省委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标上同心同向、行动上同心同行的履职风采。同时,也期待着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在中共河南省委的正确领导下,一如既往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开拓进取、共促发展,不断谱写河南多党合作事业发展新篇章,为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作出新贡献。

薛瑞[9](2011)在《新公共服务理论视角下的农村广播电视长效发展研究 ——以广播电视村村通为案例》文中提出农村广播电视是农村居民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生活伴侣。发展农村广播电视业不仅是维护和保障广大农村居民文化权益的需要,宣传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需要,农牧民接受信息了解外面世界的需要,而且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加强文化科技法律等知识的普及和教育的需要,更是提升国民素质振兴国家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需要。如此重要的农村广播电视业在我国农村的建设与发展相当滞后,远远不及城市广播电视业的发展迅速,在我国实行改革开放近二十年的1997年底,全国农村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为86.02%和87.68%,按当时农村人口总量统计约有1.48亿农村人口听不到广播看不到电视。鉴此,国家广播电影电视部(国家广电总局前身)和国家计划委员会(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前身)于1998年年初联合启动并实施了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中央及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十分重视,纷纷成立专班下拨专款加紧工程建设,到2009年底全国农村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了96.31%和97.23%。为了确保农村广播电视暨村村通的长期通、户户通、优质通、满意通,业内不少专家进行了认真的研究,但研究的基本状况是“四多四少”,即单篇文章多,综合专着少;单一性的研究多,系统性的研究少;抽象性的研究多,具体化的研究少;表层性的研究多,深层性的研究少。很多研究拘泥于农村广播电视暨村村通自身。本文作者从管理学角度,结合行政管理专业和政府管理与公共文化事业发展研究方向之特长,引入新公共服务理论之精髓,以重视民权、民主、民享为根本,以宏观政策、中观营运、微观服务为对象,以政府职能、公共文化服务为着眼点,以国际广电营运模式为参照,以国内广电发展现状为比较,选取了农村广播电视暨村村通建设有一定代表性的湖北省、湖南省、浙江省、河南省等地的农村地区,长途跋涉、翻山越岭、走村串户对农村广播电视建设与发展情况进行了认真的调研和考察。在研究过程中采用了抽样调查法、统计分析法、文献研究法、价值分析法,在具体的论述中采用了回溯性分析、前瞻性分析、比较性分析、描述性分析等方法。充分运用公民权、公民需求与服务之理论工具,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价值最大化作为农村广播电视生存与发展的目标取向,对影响农村广播电视暨村村通长效发展的相关因素、内容体系、服务类型、关系特征、策略方法、未来趋势、基本原则等进行了深刻论述。指出了农村广播电视暨村村通应走以政府为主导,以市场为主体,以企业、社会为两翼,公益性与商业性兼具,事业与产业并重的长效发展之路。

祝琴[10](2010)在《中国县政改革背景下的县政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地方自治概念和制度的引入,县在整个政治体系中的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并被视为现代政治的基础,它的稳定与发展对于国家的长治久安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县政”也一直都是我国政治架构中最重要的治理单元。同时,县政也是长期以来我国社会矛盾和问题的集中点,但由于在时间的推移中,县政在政权系统内部被边缘化,对处理实际社会问题的能力相当有限。鉴于此,当前以加强县级政权建设,提高其在我国整体政治制度上的地位,极大改善目前县级社会矛盾突出状况为主要目标的“县政改革”成为各界关心的热点。由此可见,县政改革对中国整个政治环境的改善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对缓解当前中国基层社会矛盾有着重大意义。人民政协制度作为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民主政治实践的创造性成果,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大特色和优势。但是在我国现实政治生活中,尤其是在县级,政协所发挥的功能作用还不到位,以至于在很多人眼中,都认为人民政协只是“政治花瓶”、“橡皮图章”。中国县政改革要想取得最终成功,就必须要求要不断完善县级政治体制建设、不断发展社会主义县级民主政治,充分利用和发挥各种能够促进县级民主政治建设的形式。县政协这一民主形式要担任促进县级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角色,县政协的完善和发展对县级民主政治的发展有着重大意义,县政协工作能否顺利开展或者县政协工作完成的程度对县政改革的进程将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所以研究县政协将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中国当前县政改革的现状及其深远意义。因此,笔者这里将县政改革现状作为研究背景,以有关县政协各方面要素作为论文研究主体,以期通过对县政协各方面内容的研究,让更多人了解县政协的功能作用,进而关注更多有关县政改革的工作。全文一共分为六个部分,对县政协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分析,包括县政协的历史沿革;县政协的性质、特点、职能等;县政协的组织机构以及作为县政协主体的县政协委员;论文中间还将县政协与西方协商民主理论做了个简单比较,有利于更好的理解县政协作为政协体系最基层的组织对促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性和实践性,并且有利于促进县政协为当前县政改革创造更为优越的民主环境而不断努力。

二、围绕中心 履行职能——为振兴达川经济作贡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围绕中心 履行职能——为振兴达川经济作贡献(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概念与来源
    2.1 相关概念辨析
        2.1.1 青年与青年观的基本内涵
        2.1.2 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基本内涵
        2.1.3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基本内涵
    2.2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青年观
        2.2.1 马克思、恩格斯的青年观
        2.2.2 列宁的青年观
    2.3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青年观
        2.3.1 毛泽东的青年观
        2.3.2 邓小平的青年观
        2.3.3 江泽民的青年观
        2.3.4 胡锦涛的青年观
    2.4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文化根基
        2.4.1 来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
        2.4.2 来源于近代青年运动的文化自觉
第3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形成背景与发展历程
    3.1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形成背景
        3.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国情召唤
        3.1.2 国际范围争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的世情需求
        3.1.3 新时代需要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
        3.1.4 当前中国青年发展的滞后性
        3.1.5 新时代青年展现新特征
    3.2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发展历程
        3.2.1 孕育阶段
        3.2.2 萌芽阶段
        3.2.3 探索阶段
        3.2.4 形成和发展阶段
第4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主要内容
    4.1 新时代中国青年的地位与作用
        4.1.1 新时代中国青年是党和国家的未来与希望
        4.1.2 新时代中国青年是实现中国梦的主力军与先锋力量
        4.1.3 新时代中国青年是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力量
        4.1.4 新时代中国青年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积极力量
    4.2 新时代中国青年的使命与担当
        4.2.1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4.2.2 树立远大理想、永葆爱国情怀
        4.2.3 担当时代责任、勇于砥砺奋斗
        4.2.4 练就过硬本领、锤炼品德修为
    4.3 新时代中国青年的教育与培养
        4.3.1 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中心环节
        4.3.2 以理想信念教育激发青年
        4.3.3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领青年
        4.3.4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涵养青年
        4.3.5 以综合素质教育实现青年全面发展
    4.4 新时代中国青年的组织与领导
        4.4.1 新时代加强党对青年工作的领导权
        4.4.2 新时代共青团改革再出发
        4.4.3 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4.4.4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4.4.5 巩固与扩大青年群众基础
        4.4.6 强“三性”去“四化”
第5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理论特征
    5.1 时代性和民族性的统一
        5.1.1 培养堪当大任的时代新人
        5.1.2 以中国精神为内在推动力
        5.1.3 继承与弘扬优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5.2 政治性和战略性的统一
        5.2.1 提出“党管青年”原则
        5.2.2 青年人才的重视与培养
        5.2.3 青年干部的培养与任用
        5.2.4 提出“青年首先要发展”战略
    5.3 实践性和规律性的统一
        5.3.1 做知行合一的新时代青年
        5.3.2 加强青年对外学习与交流
        5.3.3 围绕青年特点开展青年工作
第6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价值意蕴
    6.1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理论价值
        6.1.1 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新时代延伸
        6.1.2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6.2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实践价值
        6.2.1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树立了时代自信
        6.2.2 为新时代青年发展指明了方向
        6.2.3 是新时代做好青年工作的行动指南
第7章 努力践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
    7.1 举国家之力
        7.1.1 落实“青年首先要发展”战略
        7.1.2 党和政府要做青年知心人、热心人、引路人
        7.1.3 增强团对青年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服务能力
    7.2 聚社会合力
        7.2.1 统筹社会各方资源协同共育青年
        7.2.2 家庭要帮助青年系好“第一粒扣子”
        7.2.3 加强网络空间治理促进青年健康发展
    7.3 提升高校育人水平
        7.3.1 高校要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
        7.3.2 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7.3.3 建立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
    7.4 践个人之行
        7.4.1 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7.4.2 要继续发扬五四精神
        7.4.3 要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攻读成果
致谢

(2)民国时期民众教育馆美育工作研究(1927-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一)选题的缘起
        (二)选题的意义
    二、选题范围、概念界定
        (一)时空范围
        (二)概念界定
    三、研究现状述评
        (一)民国时期民众教育馆及博物馆美育研究
        (二)1949年后民众教育馆及博物馆美育研究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六、研究价值
第一章 民众教育馆美育职能确立的背景
    第一节 民众教育馆美育职能产生的思想条件
        一、历史根源:古物遗迹的审美教化功用
        二、外因刺激:西方博物馆审美思想启发
        三、引荐媒介:近代学者的博物馆译介
    第二节 民众教育馆美育职能产生的历史条件
        一、救亡图存运动决定文化使命
        二、社会教育环境决定功能选择
    第三节 民众教育馆美育职能的确立经过
        一、民众教育运动助推博物馆转型
        二、民众教育馆美育职能正式确立
        三、民众教育馆附属博物馆的涌现
第二章 民众教育馆社会美育的方法与实践
    第一节 民众教育馆发挥美育功能的实体依靠
        一、馆舍建筑的美感化育作用
        二、艺术收藏的物化资源整合
        三、展览陈列的直观启发性能
    第二节 民众教育馆艺术教育规范与实施方法
        一、技能教授与精神渗透:公共美术宣教与活动
        二、内质整改与外延交流:艺术团体创立与合作
        三、人才资源与文化担当:人员素质与人事聘用
第三章 后方民众教育馆艺术工作的历史贡献
    第一节 民众教育馆艺术工作方向的扭转
        一、艺术教育工作地位提升
        二、充当特殊艺术抗战力量
    第二节 后方民众教育馆艺术事业进展及成果
        一、持续并恢复展览与宣教
        二、促进大众美术全面推广
        三、转型成为专业艺术机构
        四、协助延续博物馆的工作
    第三节 后方民众教育馆艺术教育工作的意义
        一、加快美术的大众化步伐
        二、平衡艺术教育资源配置
        三、统一思想淡化门户之见
        四、文化保护提振爱国情绪
        五、充实艺术的社会性内涵
第四章 民众教育馆与专业美术馆的工作异同对比
    第一节 民众教育馆与专业美术馆美育工作的共性
        一、功能定位有一致性
        二、教育模式的相似性
    第二节 民众教育馆不同于专业美术馆的工作特点
        一、基层性
        二、指导性
        三、实用性
        四、多样性
    第三节 民众教育馆美育工作特点的主要成因分析
        一、坚持下层民众为本的教育方向
        二、政府制定规章强化制度管理
        三、定位任务决定艺术事业走向
        四、迥异地域政治文化基础影响
    第四节 民众教育馆相较于专业美术馆的优势所在
        一、突出艺术教育的地域性特色
        二、提高艺术教育全民化覆盖率
        三、强化艺术与其他部门协同性
第五章 民众教育馆美育工作的历史意义
    第一节 民众教育馆的本土美术教育现代性探索
        一、社会美育向现代化转型
        二、社会美育向正规化迈进
    第二节 民众教育馆的博物馆本体论意义
        一、公共收藏积累与国家文化形象树立
        二、教育功能居首与博物馆美育常态化
        三、敞开平民参与大门让美育走入基层
        四、现代公共文化场馆功能与建制铺垫
第六章 民众教育馆美育事业的进步性与局限性
    第一节 民众教育馆美育工作的进步性
        一、构建地方艺术图景推动本土文化进程
        二、认清社会历史责任应对阶段冲突挑战
        三、协同利用内外资源争取最优社教效益
    第二节 民众教育馆美育工作的局限性
        一、民众教育馆艺术教育问题的表现
        二、民众教育馆艺术工作的干扰因素
结论
附录 民国时期国内各地方民众教育馆相关艺术活动大事年表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的基本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第四节 主要创新点与不足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统战工作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 统一战线的性质和地位
        一、统一战线理论的形成
        二、统一战线的性质
        三、统一战线的作用和地位
    第二节 统一战线的制度基础
        一、多党合作制度
        二、政治协商制度
    第三节 统一战线的对象
        一、广义层面的对象
        二、狭义层面的对象
    第四节 统一战线的方针和原则
        一、统一战线的方针
        二、统一战线的原则
第二章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统战工作成效
    第一节 民主党派争当“主人翁”,主动参政议政
        一、动员和组织民主党派积极参与现代化建设和祖国统一大业
        二、民主党派工作的成效显着
    第二节 民族凝聚力显着增强,宗教工作迈入规范化轨道
        一、民族工作开创新局面
        二、宗教工作迈入新轨道
    第三节 党外知识分子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代表勇当“生力军”,积极建言献策
        一、党外知识分子工作的凝聚功能不断凸显
        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代表工作更加务实
    第四节 海(境)外统战搭起“连心桥”,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一、坚持爱国主义导向的海外统战工作扎实有效
        二、坚持民族复兴导向的境外统战工作稳步推进
第三章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统战工作经验
    第一节 必须用党的创新理论不断丰富统战工作指导思想
        一、创新党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要求
        二、党的创新理论丰富了统战工作的思想指导
    第二节 必须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持续为统战工作注入活力
        一、民主协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
        二、推进民主协商体制机制改革为统战工作增添动力
    第三节 必须坚持统战工作服务中心工作原则不动摇
        一、统战工作是党的中心工作全局的一部分
        二、统战工作必须服务党的中心工作
    第四节 科学开展统战立法为统战工作提供制度保障
        一、依法开展统战工作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
        二、创新统战工作立法为依法开展统战工作提供法律支撑
第四章 新时代做好统战工作的几点思考
    第一节 坚定不移加强党对统战工作的领导
        一、准确把握“党领导一切”的历史逻辑
        二、准确领会“党领导一切”的实践逻辑
    第二节 必须强化新时代统战工作的意识形态重点
        一、意识形态工作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
        二、新时代做好统战工作必须时刻绷紧意识形态这根弦
    第三节 坚定不移运用统战思维凝聚民族复兴磅礴力量
        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汇聚各方力量
        二、统战思维是汇聚全民族力量的重要法宝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4)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乡镇财政困境与出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乡镇财政
        2.1.2 乡镇财政体制
        2.1.3 乡镇财政职能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公共产品理论
        2.2.2 财政分权理论
        2.2.3 “三元悖论”理论
3 淮安区乡镇财政困境与原因分析
    3.1 淮安区乡镇财政基本情况
    3.2 淮安区乡镇财政面临的困境
        3.2.1 乡镇财权事权不对等
        3.2.2 乡镇财政收支不平衡
        3.2.3 乡镇存量债务化解难
        3.2.4 乡镇财政管理不规范
    3.3 存在困境的原因分析
        3.3.1 现行财政体制存在缺陷
        3.3.2 财政收入结构不合理
        3.3.3 乡镇面临转型升级压力
        3.3.4 财政队伍建设重视不够
4 国外与国内其它地区乡镇财政建设的经验借鉴
    4.1 国外基层财政建设概况
        4.1.1 美国:让基层政府拥有更大的财政自主权
        4.1.2 日本:转移支付制度设计科学
        4.1.3 法国:基层政府事权明确,财权清晰
    4.2 国内其它地区乡镇财政建设概况
        4.2.1 咸宁:深化乡镇财政体制改革
        4.2.2 苏州:推进乡镇预算绩效管理
        4.2.3 德州:实施乡镇财政管理信息化
    4.3 经验借鉴
        4.3.1 充分重视乡镇政府作用
        4.3.2 科学划分乡镇财权和事权
        4.3.3 协调推进各项体制改革
        4.3.4 合理运用转移支付
5 解决淮安区乡镇财政困境的对策
    5.1 完善乡镇财政体制
        5.1.1 增强乡镇财政话语权
        5.1.2 理顺乡镇财政管理体制
        5.1.3 明确乡镇政府的事权与财权
    5.2 优化乡镇收支结构
        5.2.1 振兴乡镇区域经济
        5.2.2 缓解乡镇财政支出压力
        5.2.3 用好转移支付工具
    5.3 加强乡镇财政管理
        5.3.1 控制乡镇债务风险
        5.3.2 增强预算执行约束
        5.3.3 规范乡镇资金监管
    5.4 加强财政队伍建设
        5.4.1 提升财政队伍水平
        5.4.2 鼓足财政队伍干劲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5)习近平总书记城市规划建设相关论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序言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时代背景
        1.1.2 研究重要意义
    1.2 研究方法与思路
        1.2.1 研究方法
        1.2.2 研究思路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综述
        1.3.2 国外研究综述
    1.4 论文的重点与难点
        1.4.1 重点
        1.4.2 难点
2 十八大以来中国城市建设的伟大成就
    2.1 新区建设
        2.1.1 雄安新区建设
        2.1.2 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
    2.2 区域发展
        2.2.1 京津冀协同发展
        2.2.2 长江经济带发展
    2.3 城乡协同发展
        2.3.1 生态文明建设
        2.3.2 乡村文化建设
    2.4 基础建设
        2.4.1 高速公路、铁路建设
        2.4.2 大兴国际机场建设
        2.4.3 港珠澳大桥建设
    2.5 总结
    本章小结
3 习近平城市规划建设相关论述研究
    3.1 重视科学规划
        3.1.1 规划科学是最大效益
        3.1.2 因地制宜把握规划方向
        3.1.3 用人民群众满意程度衡量规划效果
        3.1.4 立法保障规划权威性,规划连续性保护人民利益
    3.2 推行新型城镇化
        3.2.1 以人为核心,用科教文卫软硬件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改善民生
        3.2.2 宜居城市建设从居民生活各方面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水平,提升生活品质
        3.2.3 保护城市文化,从古迹保护开始,传承历史文化,推动“乡愁”建设,构建文化强国
        3.2.4 城乡通过资源互补、工农互惠实现一体化发展
        3.2.5 城市以优质资源吸引人才,实施开放的人才政策,推动创新发展
    3.3 做好空间规划顶层设计
        3.3.1 以大城市为节点,支撑区域协同发展
        3.3.2 搞好资源衔接,一张蓝图实现城市建设多规合一
    3.4 顺应自然,尊重自然,减少对自然干扰加以保护的同时,依托自然发展,发掘本地生态特色
        3.4.1 明确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地位,重视生态先行的建设原则
        3.4.2 以法治维护生态保护实施,切实提升生态环境
        3.4.3 重视自然规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3.4.4 制定生态规划保障制度,把握生态保护红线不可逾越
        3.4.5 把握生态文明核心原则,依托自然发展城市
    本章小结
4 习近平城市规划建设方法论
    4.1 辩证思维
        4.1.1 从两面性出发寻求生态与发展的平衡
        4.1.2 抓主要矛盾,城市规划要具体措施和全面战略并进
        4.1.3 发展的看待问题,建立长远规划
    4.2 系统思维
        4.2.1 从全局出发,规划整体效果
        4.2.2 顶层设计与任务分解并行
        4.2.3 均衡进度,重视衔接,避免各自为政的“浪费”
    4.3 战略思维
        4.3.1 从战略性理念出发,科学规划
        4.3.2 从大局出发,把握局部
        4.3.3 不求短期功利,心怀长远
    4.4 法制思维
        4.4.1 用法律方法解决和推进城市规划工作
        4.4.2 用法律权威杜绝规划过程中的腐败
    4.5 底线思维
        4.5.1 从坏处准备,往最好处争取的最低价值标准
        4.5.2 不可触碰和侵犯的最低接受程度
    4.6 精准思维
        4.6.1 具体解决规划中的问题,不能以原则回应具体
        4.6.2 从具体问题出发,推动解决系列矛盾
    4.7 创新思维
        4.7.1 肯定创新在规划中的巨大作用,带领城市开创新局面
        4.7.2 鼓励创新氛围,规划过程中注重分配教育,科研,新型企业
    本章小结
5 习近平城市规划建设实践
    5.1 习近平思想指导下雄安新区的战略成功
        5.1.1 国家大事,雄安新区规划地位空前
        5.1.2 科学部署,习近平规划建设理念完整呈现
        5.1.3 千年大计,习近平思想指导下的战略成功
        5.1.4 总结
    5.2 习近平思想指导下大国战“疫”的阶段成功
        5.2.1 习近平城市规划建设方法论指导下疫灾防治工作的顺利推进
        5.2.2 习近平城市规划建设理念对防疫工作的积极作用
        5.2.3 疫灾防治看习近平城市规划建设理念的高瞻远瞩
        5.2.4 总结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6.3 创新点
    6.4 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A 习近平城市规划建设重要讲话
附录B 习近平视察城市建设伟人的足迹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6)习近平科技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缘起及意义
        1.1.1 研究缘起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1.2.2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1.3 研究思路和框架结构、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1.3.1 研究思路和框架结构
        1.3.2 研究方法
        1.3.3 创新之处
第2章 习近平科技观的思想渊源与理论基础
    2.1 习近平科技观的概念界定
        2.1.1 科技的含义
        2.1.2 科技观的含义
        2.1.3 习近平科技观的含义
    2.2 习近平科技观的思想渊源
        2.2.1 中国古代科技思想
        2.2.2 西方古今科技思想
    2.3 习近平科技观的理论基础
        2.3.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科技思想
        2.3.2 中国共产党的科技思想
第3章 习近平科技观的形成历程与基本特征
    3.1 习近平科技观的形成历程
        3.1.1 萌芽阶段(1969 年-1982 年)
        3.1.2 初步形成阶段(1982 年-1993 年)
        3.1.3 形成轮廓阶段(1993 年-2012 年)
        3.1.4 丰富发展阶段(2012 年至今)
    3.2 习近平科技观的基本特征
        3.2.1 创新性
        3.2.2 人民性
        3.2.3 时代性
        3.2.4 前瞻性
        3.2.5 开放性
        3.2.6 保障性
第4章 习近平科技观的主要内容
    4.1 科技创新观
        4.1.1 必须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4.1.2 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
        4.1.3 以科技创新引领经济发展
    4.2 科技体制改革观
        4.2.1 推进政府科技管理体制改革
        4.2.2 深化基础科学研究体制改革
        4.2.3 完善科技奖励制度
        4.2.4 健全科技人才评价制度
    4.3 科技战略观
        4.3.1 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4.3.2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4.3.3 优先培育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4.4 科技人才观
        4.4.1 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和潜力
        4.4.2 完善有效的引才用才机制
        4.4.3 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
    4.5 科技伦理观
        4.5.1 使科技成果更充分地惠及人民群众
        4.5.2 以绿色科技促进科技创新与生态文明建设深度融合
        4.5.3 为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贡献中国智慧
    4.6 科技全球治理观
        4.6.1 发展科学技术必须具有全球视野
        4.6.2 提高我国在全球科技治理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4.6.3 发挥科技创新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作用
第5章 习近平科技观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5.1 习近平科技观的理论价值
        5.1.1 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新境界
        5.1.2 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理论的新飞跃
        5.1.3 书写了新时代科技创新发展的新篇章
        5.1.4 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新视角
    5.2 习近平科技观的现实意义
        5.2.1 引领新时代中国科技创新发展的根本指导方针
        5.2.2 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行动指南
        5.2.3 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重要遵循
        5.2.4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巨大动力
        5.2.5 为世界科技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胡锦涛青年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三、基本概念界定
    四、研究思路和主要方法
    五、创新点与不足
第一章 胡锦涛青年思想的形成基础与发展阶段
    第一节 胡锦涛青年思想的理论文化渊源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青年思想
        二、列宁斯大林的青年思想
        三、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的青年思想
        四、中西方文化中的青年观点
    第二节 胡锦涛青年思想形成发展的现实依据
        一、实践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
        二、现实需求: 青年工作面临的任务与挑战
        三、个人因素: 胡锦涛自身的成长与青年工作经历
    第三节 胡锦涛青年思想的形成发展阶段
        一、胡锦涛青年思想孕育阶段
        二、胡锦涛青年思想初步形成阶段
        三、胡锦涛青年思想丰富完善阶段
第二章 胡锦涛青年思想的基本出发点
    第一节 青年的地位与价值
        一、“青年是推动社会历史进步的伟大力量”
        二、“党离不开青年,青年更离不开党”
        三、“未来属于青年,未来取决于青年,未来更需要青年去创造”
    第二节 青年的优势与不足
        一、青年“最具创造活力”
        二、青年“值得信赖、堪当重任、大有希望”
        三、青年要“认真克服自己的弱点和不足”
    第三节 青年工作的旨归与要求
        一、培养目标: “四个新一代”
        二、实现路径: “与实践相结合、与人民群众相结合”
        三、基本原则: “尊重青年、理解青年、相信青年、依靠青年”
第三章 胡锦涛青年思想之政治视角
    第一节 以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审视青年和青年问题
        一、扩大党在青年群体中的执政基础
        二、注重对青年的引导方式
    第二节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青年发展提供指引
        一、强化青年理想信念教育
        二、青年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三、推进青年道德建设
    第三节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青年工作
        一、服务科学发展是青年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以青年为本
        三、发挥青年在发展中的生力军作用
    第四节 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路径论析——以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为例
第四章 胡锦涛青年思想之利益视角
    第一节 “把为大局服务和为青年服务结合起来”
        一、“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
        二、服务青年是党的宗旨在青年工作中的具体体现
    第二节 寓引导教育于服务之中
        一、全党要“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
        二、青年工作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青年”
    第三节 “竭诚服务青年”
        一、服务青年学习成才
        二、促进青年就业创业
        三、维护青年合法权益
    第四节 案例分析: 在服务青年中赢得青年——以大学青年教师职业获得感生成为例
第五章 胡锦涛青年思想之人才视角
    第一节 人才强国与青年人才培养
        一、青年人才是最重要战略性资源
        二、“提高青年整体素质”
        三、完善青年人才工作的体制机制
    第二节 科教兴国与青年教育
        一、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大力实施“科教兴国”
        二、以“人民满意”为衡量标准,持续促进教育公平
        三、以青年成才为终极目标,不断深化教育改革
    第三节 社会环境与青年成长
        一、树立“多样化人才”和“人人皆可成才”的理念
        二、“以事业感召、培养、造就人才”
        三、青年的成才路径
    第四节 执政能力与青年干部选拔
        一、青年干部应具备的素质
        二、大力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
        三、创新青年干部选拔机制
    第五节 案例分析: 共青团如何以改革凝聚青年人才——以高校共青团发展路向为例
第六章 胡锦涛青年思想之实践视角
    第一节 “在火热的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无悔、永恒的青春”
        一、社会实践是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
        二、人民群众的实践是青年学习提高的大课堂
        三、“投身实践是青年成长的必由之路”
    第二节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贡献智慧和力量
        一、“奉献是崇高的精神境界”
        二、青年要艰苦奋斗
        三、时代呼唤千千万万青年志愿者
    第三节 “做伟大时代的创业者”
        一、当代青年“生恰逢时”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是青年汲取营养和力量的源泉”
        三、创新思维是青年发展的希望所在
    第四节 案例分析: 青年自组织——社会实践主体的新拓展
第七章 胡锦涛青年思想之全球视角
    第一节 青年要努力拓展世界眼光
        一、起点: 把握国际竞争主动权的首要任务是学习
        二、任务: “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丰富自己”
        三、基点: “始终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第二节 青年是和谐世界的重要建设者
        一、“和平与发展依然是时代的主题”
        二、青年是和平发展的生力军
        三、青年“肩负着开创世界人民美好未来之使命”
    第三节 加强各国青年之间的交流
        一、青年交流是国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重视留学工作
        三、构建青年交流的长效机制
    第四节 案例分析: 青年国际交流状况论析——以孔子学院为例
第八章 胡锦涛青年思想的现实启示
    第一节 坚持党的领导,促进青年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青年运动要坚持党的领导
        二、准确把握青年脉搏
        三、优化青年发展的社会环境
    第二节 坚持以人为本,激发青年的主体自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需要青年接续奋斗
        二、充分发挥青年的主观能动性
        三、搭建更为广阔的青年创新实践平台
    第三节 坚持服务青年,把握青年工作的生命线
        一、注重青年的利益实现
        二、增强服务青年的实效性
        三、推进青年工作改革创新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同心同行 共创未来(论文提纲范文)

民革河南省委员会:在高质量的参政议政中树立良好形象
    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是民革历史的必然选择
    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切实发挥参政党作用
    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同心同行建中原
民盟河南省委员会:以前瞻性眼光关注民生奔走国是
    一
    二
    三
民建河南省委员会:坚持进步跟党走
    围绕中心献良策
    服务社会促和谐
    亲密合作谋发展
九三学社河南省委员会:把促进发展作为履行职能的第一要务
    始终坚持共产党领导, 九三学社得以健康发展
    紧紧围绕发展大局, 切实履行参政党职能
    充分发挥优势, 积极投身中原经济区建设
农工党河南省委员会:着力打造社会服务新品牌
    多措并举, 不断强化自身建设
    积极有为, 切实履行参政党职能
    砥砺前行, 为中原经济区建设再立新功
民进河南省委员会:紧跟时代谱写灿烂华章
    沐浴关怀, 稳步发展
    认真履职, 成果丰硕
    紧跟时代, 再立新功
省工商联: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回顾历史:慨当以慷
    把握现在:关键在做
    展望未来:奋勇向前

(9)新公共服务理论视角下的农村广播电视长效发展研究 ——以广播电视村村通为案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问题的凸显
    二、研究的意义
        (一) 农村广播电视是保障农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具体表现
        (二) 农村广播电视是宣传党的政策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
        (三) 农村广播电视是政府履行职能满足农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职责要求
        (四) 农村广播电视是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客观要求
    三、研究的设计
        (一) 研究的基本思路
        (二) 研究的基本框架
        (三) 研究的基本方法
    四、研究的对象
第二章 农村广播电视的公共性探究
    一、政府职能与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
    二、公共服务与广播电视村村通
    三、新公共服务对农村广播电视长效发展的理论支持
    四、广播电视事业与广播电视产业
第三章 我国农村广播电视的发展历程与研究现状
    一、农村广播电视的发展历程
    二、广播电视村村通的建设历程
        (一) 中央政府高度重视
        (二) 地方政府积极响应
        (三) 基层广电人的辛勤工作
    三、农村广播电视长效性研究现状
第四章 影响农村广播电视长效发展的相关性分析
    一、宏观政策——改革政策体系是影响村村通长效发展之根本
        (一) 国内广电政策演进及政策弊端
        (二) 国外广播电视业发展模式
        (三) 农村广播电视业可持续发展的正相关政策生态
    二、中观营运——创新营运体系是影响村村通长效发展之关键
        (一) 创新管理机制 提高组织竞争力
        (二) 加强品牌培育 打造组织公信力
        (三) 开发人才资源 增强核心竞争力
    三、微观服务——完善服务体系是影响村村通长效发展之重点
        (一) 农村广播电视服务体系的基本特征
        (二) 完善广播电视服务体系应遵循的六项原则
        (三) 农村广播电视服务体系的主要内容
        (四) 农村广播电视服务体系的服务类型
        (五) 完善广播电视服务体系的基本方法
第五章 我国农村广播电视发展失衡的相关发现
    一、发展条件失衡——政策
    二、发展环境失衡——市场
    三、发展能力失衡——技术
    四、发展基础失衡——人才
第六章 农村广播电视长效发展的关系厘定和策略分析
    一、关系厘定——准确把握四组关系
        (一) 管与放的关系
        (二) 投与收的关系
        (三) 建与护的关系
        (四) 播与控的关系
    二、策略分析——灵活运用六项策略
        (一) 农村广播电视发展面临的六大瓶颈
        (二) 推进农村广播电视长效发展的六项策略
第七章 我国农村广播电视长效发展的战略举措
    一、广播电视业发展的未来趋势
        (一) 广播电视将向全球化、国际化方向发展
        (二) 广播电视组织将向规模化、集团化方向发展
        (三) 广播电视从业者将向职业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四) 广播电视内容产品将向个性化、多样化、精细化方向发展
        (五) 广播电视的市场开拓将向品牌认可度、受众信任度方向发展
        (六) 广播电视的竞争势态将向科技性、创新性方向发展
    二、农村广播电视发展的目标取向
        (一) 服务体系化
        (二) 管理科学化
        (三) 覆盖全面化
        (四) 营运市场化
        (五) 监管法治化
        (六) 内容多元化
        (七) 人员专业化
        (八) 组织扁平化
        (九) 发展规模化
    三、农村广播电视长效发展的基本原则
        (一) 服务性原则
        (二) 民本性原则
        (三) 公共性原则
        (四) 参与性原则
        (五) 责任性原则
        (六) 公平性原则
        (七) 竞争性原则
    四、农村广播电视长效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 公益性发展之路
        (二) 市场化发展之路
        (三) 公商并存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
附录
致谢

(10)中国县政改革背景下的县政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意义
    1.2 文献综述和主要研究方法
第2章 县政协的历史沿革
    2.1 人民政协的诞生
        2.1.1 人民政协产生的历史背景
        2.1.2 第一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简述
        2.1.3 人民政协的历史发展阶段
    2.2 改革开放之前的县政协
    2.3 新时期的县政协
第3章 县政协的性质、特点及其职能
    3.1 县政协的性质和任务
        3.1.1 县政协的性质
        3.1.2 县政协的任务
    3.2 县政协的特点和职能
        3.2.1 县政协的特点
        3.2.2 县政协的职能
    3.3 做好县政协工作的基本原则
    3.4 从县政协的职能看中国政协与西方协商民主的关系
第4章 县政协的组织机构
    4.1 地方政协组织及其机构设置的原则
        4.1.1 人民政协地方组织设置的原则
        4.1.2 人民政协地方委员会工作机构设置的原则
        4.1.3 人民政协地方委员会办事机构设置的原则
    4.2 地方政协委员会的机构
        4.2.1 人民政协地方委员会的工作机构及任务
        4.2.2 人民政协地方委员会办事机构的主要任务
    4.3 地方政协委员会的各种会议
        4.3.1 主席会议
        4.3.2 常务委员会议
        4.3.3 全体委员会议
    4.4 县政协委员会的活动
第5章 县政协委员
    5.1 政协委员的产生、安排原则和任期
        5.1.1 政协委员的产生以界别为基础
        5.1.2 政协委员的安排原则及任期
    5.2 政协委员的素质
        5.2.1 政协委员的政治索质
        5.2.2 政协委员的参政议政能力
    5.3 政协委员的义务和权力
        5.3.1 政协委员应尽的义务
        5.3.2 政协委员应享受的权利
    5.4 政协委员作用
    5.5 县政协委员的特点
第6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学术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四、围绕中心 履行职能——为振兴达川经济作贡献(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研究[D]. 马跃. 吉林大学, 2021(01)
  • [2]民国时期民众教育馆美育工作研究(1927-1949)[D]. 石磊.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的基本经验研究[D]. 夏玲玲. 扬州大学, 2020(05)
  • [4]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乡镇财政困境与出路研究[D]. 何玲玲.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3)
  • [5]习近平总书记城市规划建设相关论述研究[D]. 张梦露.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4)
  • [6]习近平科技观研究[D]. 姚科敏. 武汉理工大学, 2020(09)
  • [7]胡锦涛青年思想研究[D]. 侯燕. 扬州大学, 2019(06)
  • [8]同心同行 共创未来[J]. 本刊编辑部,卢群朋,于全敬,罗世全,吴炜,王少强,张军善,张卜元. 协商论坛, 2011(08)
  • [9]新公共服务理论视角下的农村广播电视长效发展研究 ——以广播电视村村通为案例[D]. 薛瑞. 华中师范大学, 2011(10)
  • [10]中国县政改革背景下的县政协研究[D]. 祝琴. 武汉理工大学, 2010(03)

标签:;  ;  ;  ;  ;  

围绕中心发挥作用——为振兴大川经济贡献力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