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建构主义理论设计基于网络的学习模型

运用建构主义理论设计基于网络的学习模型

一、应用建构主义理论设计网络式学习模式(论文文献综述)

杨岚熙[1](2021)在《基于项目式学习培养高中生化学实验素养的实践研究》文中认为教育部2017年新颁发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教育应重视“以素养为本”的教学,倡导教师开设源于真实情境的问题,开展以实验为主的探究性活动,有助于中学生深刻地认识实验对化学学习的重要性[1]。论文将项目式学习引入高一化学实验《氨的实验室制备》课中,明确学习内容,应用项目式学习的教学理念和思想构建适合高中生的实验教学方案,并进行教学实施。以一周的时间开展项目式学习实验课程,通过对实验班课程的一系列评价,得出结论,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同时为中学化学实验课的教学方法提供一些改革方向。结合文献研究和实践研究,本研究共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主要介绍了选题来源及研究背景,从两个角度——新课标对实验教学的要求和现有的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阐述了本研究的可行性。通过文献了解了当前项目式学习的研究现状以及化学实验的教学现状,为文章奠定了理论基础。对本研究的整体思路设计进行了论述,明确本文的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从理论和实践对研究意义进行了阐述。第二章对项目式学习、化学实验、化学实验素养进行了核心概念论述,对其理论基础进行了综述研究。第三章对教材实验及其分类进行了概述研究,对实验的选择进行了阐述,再利用项目式学习理论,结合课堂真实教学,设计了《氨的实验室制备》项目式学习教学设计。第四章是《氨的实验室制备》项目式学习的实践研究。在实验教学开始之前,对实验对象布置三个任务,收集任务完成的资料;同时将“项目式学习问卷调查”和“《氨气的实验室》实验操作量表”作为评价方法,实验课开始前进行了前测,教学结束后进行后测,并结合教师评价进行了课堂过程性评价。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项目式学习能够促进学生主动性学习及学习态度的转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培养学科核心素养,提升学生综合能力。(3)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促进学生实验态度转变,提高实验认知,提升实验思维。第五章对本次研究总结得出结论,并进行了反思与展望:以项目式学习教学模式开展实践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性学习,培养学科核心素养与学生实验思维,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实验认知能力,认识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了解化学实验的重要性;同时也总结了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杨维钧[2](2021)在《探究式学习在小学科学课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科学技术对于我们所属的文化及我们所处的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在为人民生活带来美好便捷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不稳定、不安全的因素。科学技术本身是好的,错误的是对科学技术的滥用。如何引导儿童正确地看待科学、理解科学、应用科学,是世界各国一直在积极探索的问题。探究式学习基于小学段学生对万事万物都充满好奇的特点进行教学,不仅能够激发儿童学习兴趣,更有利于学生理解科学概念、培养学习能力并生成科学素养,是小学科学课中必不可少的学习方式。新世纪的到来,新的教学观、课程观与知识观的出现为探究式学习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环境。但随着探究式学习应用的不断推进,目标取向失衡、组织形式僵化、学生探究被动等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探究式学习不只是一种学习方式,更是当代重要的教育理念。实践者的错用与滥用将导致探究式学习的真正效用无法发挥。因此,本研究以探究式学习应用的现状作为切入点,对探究式学习在小学科学课中应用的问题、原因及其策略进行探讨。本研究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知心理学理论为落脚点,基于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与访谈法对探究式学习在小学科学课中应用的应然与实然两个方面进行调查与分析。通过对调查结果分析,发现探究式学习在小学科学课中的应用主要存在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探究式学习认识不足,应用过程缺乏创新性;强调探究的结构化,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师生缺乏互动,学生缺乏有效指导;评价标准不明,限制学生发展;探究资源不足,师生探究活动受限。最后,本研究基于教师、学生、学校三个维度对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并结合相关文献及国内外探究式学习应用的研究成果提出探究式学习在小学科学课中的应用策略。以期为广大理论研究者与一线科学教师提供借鉴。

吴思[3](2021)在《基于智慧课堂的高中信息技术探究式学习设计与实践》文中提出2020年教育部修订了《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课程标准中提出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形成多元理解力,同时基于信息技术的时代性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与学关系的理念,因此本文以基于智慧课堂的高中信息技术探究式学习的设计与实践为题,通过云班课智能教学平台进行智慧化的探究式学习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首先,通过文献研究法对智慧课堂和探究式学习的内涵进行梳理,在本研究的基础上对智慧课堂以及基于智慧课堂的探究式学习分别下一个定义。结合智慧课堂和探究式学习的理论基础和学习模式,设计基于智慧课堂的探究式学习流程图,依据此学习流程图进行基于智慧课堂的探究式学习的教学设计。其次,在进行课堂实践之前对学生进行信息素养和学习风格的测试,即学情诊断。信息素养测试为学生的理论知识检索学习分组做准备,同时为课堂实践后学生的信息素养测试结果做差异分析的准备;学习风格测试是为学生的探究学习分组做准备。在课堂实践时实现资源的及时推送,即时反馈,进行即时和可视化评价,在此过程中注重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最后,运用spssau数据科学分析平台分析进行基于智慧课堂的探究式学习前后学生的信息素养是否存在差异,分析不同指标下学生信息素养前后差异的原因,以此得出结论。本论文预计进行两轮的课堂实践,每一轮依据学生的课堂表现以及活动和任务的提交情况进行改进,论文结尾对本研究进行了总结、展望,以期为本省信息技术教学提供一些帮助。

蒋建东[4](2021)在《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基于水火箭项目学习的教学实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基于项目的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创新实施教学实践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激发,是教育教学目标实现的前提和关键。在项目式教学中,如何选择和设计好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项目,成为特别值得持续深入研究和实践的课题。基于笔者在桂林市S中学的通用技术课程教学实践,本文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出发点,以落实学生科技素养培育为落脚点开展研究。通过文献综述梳理出项目式学习的发展历程和研究现状,对通用技术项目式学习教学设计所包含的基本步骤进行说明和补充。根据通用技术课程标准的价值理念和课程目标,以《水火箭设计与制作》项目为例设置核心驱动问题,优化教学设计。在高一年级两个班进行对照教学,通过课堂观察,记录学生在水火箭方案设计、装置改进、技术试验、小组汇报等环节的信息。借鉴PISA(国际学生评估项目)科学测试(2006)中的兴趣量表和科学兴趣试题,编制测试问卷并收集数据。通过问卷数据分析两个班学生的学习兴趣差异,验证此项目核心驱动问题设置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效果。从兴趣、知识、技能三个维度对学生进行访谈,找出实验班学生在方案设计、作品呈现、探究兴趣等方面与对照班学生的差异。根据教学实践中的课堂观察、访谈及问卷数据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基于真实情境的项目式学习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2.情境式教学有利于学生掌握科学知识,水火箭项目学习对学生建构和迁移反冲运动、动量守恒等学科知识有较为显着的效果;3.学生实验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有所提升,学生在项目学习过程中会积极思考,主动探究,运用技术试验等方式解决问题。

赵文栋[5](2021)在《具身认知视角下普达措国家公园地理PBL教材开发研究》文中研究表明PBL(Project-Based Learning)——项目式学习引入地理教学中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意愿和创造力,能一定程度改变地理教学从过去间接、单一、封闭的模式走向真实、多方互动、开放的模式。支持项目式学习的PBL教材能为项目式开展创造有利条件,地理学科的实践性、综合性、地域性特点使其具备了与项目式学习整合的天然条件,这使地理PBL教材开发成为可能;同时普达措国家公园在营地教育逐渐兴起的背景下依托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文化资源建立了自然教育中心和生态学校基地,试图打造可供学生开展各类实践教育活动选择的自然教育课程,故强调身体广泛参与的地理PBL教材开发成为需求。本文将地理PBL教材作为研究对象,以普达措国家森林公园为研究区域,采用文献研究法、田野调查法、具身绘图法和问卷调查法,以身体现象学、具身认知理论、建构主义理论作为“形而上”的哲学和理论支撑,首先通过讨论具身视角下地理PBL的主体(学生)特征、学习环境特征和知识特征为普达措国家森林公园地理PBL教材开发提供“形而下”的指导。其次梳理了普达措国家公园地理PBL教材开发的一般思路:确立教材的观念、建构教材目标结构体系、确定教材内容组织方法和框架、设计教材的专题编写体例。再次通过开展普达措国家公园地理PBL案例研究,详细记录并分析学生学习行为动作和学习结果之间的关系,首先证明了具身活动参与、多模态感官合理配合、团队合作能提升学生地理PBL表现;其次基于问卷调查法对教材的反馈,反思地理PBL教材的不足之处并进行原因分析;基于以上案例开展和问卷反馈,从教材板块设置和教材开发视野两方面提出相应的教材开发建议。最后针对本研究的不足之处,笔者认为在今后普达措国家公园地理PBL教材完善过程中应持续关注学习评价价值导向作用的发挥和加强教师在教材使用中的观念引导、角色扮演、评价实施等方面的探讨。

丁垚鑫[6](2021)在《基于微项目学习的高中化学必修模块教学的设计与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基础教育发展,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发展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使学生掌握终身学习的技能,并以此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是培养国家所需人才的重要内容。本文将基于建构主义理论、情境认知理论、发现学习理念等理论,使用文献研究法,实验研究法,类比分析法与调查研究法等方式围绕微项目学习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开展相关研究。微项目学习是基于项目式学习发展而来的微型化项目学习模式,选取小知识点为核心,围绕一个真实的问题组织开展微项目活动,通过制作微项目成果,解决真实问题,使学生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发展素养的一种教学方式。并且,相比于项目式学习,微项目学习的小型化,灵活化将更适合高中课堂教学。首先,本文研究项目式学习与微项目学习相关文献,了解项目式学习和微项目学习研究现状。之后使用类比分析法,类比项目式学习框架模板,设计微项目学习模式。并且对课标进行解读,结合微项目特点并根据新课标中学业质量水平选取适合进行微项目学习的核心知识点。依据所设计出的微项目学习模板和评价模板,并对课标下各主题知识点进行分析,整理出适合进行微项目学习的核心知识。之后,选取部分知识点为例,结合教学设计模板和评价模板进行微项目学习教学设计为后续实践研究做准备。其次,选取某高中高一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组织学生开展基于微项目学习的教学活动。通过实践研究与对学生学习结果的综合测评发现,微项目学习可有效发展学生高阶思维,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并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与对知识的深度学习。根据学习后的问卷访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及感受,对后续微项目学习的开展做出相关建议。最后,本次研究创新点在于结合项目式学习框架,设计微项目学习一般模板及框架,对相应知识选取做出一定建议。之后将设计用于实践研究中,通过多元化、多方面的测评对学生学习活动进行评测,并基于评价结果为微项目学习的实施提出相关建议:发挥学生主动性;教学实施循序渐进,体现阶段性;关注学生差异保证每个学生的参与度;加强教师间合作,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

马琳[7](2021)在《小学高年级英语单元教学中开展项目式学习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进入21世纪后,我国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转向教与学的关系。目前,教育工作者已经意识到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提倡实行“先学后教”的教学方式,从而实现学生个性化、合作式学习。在当前实行的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中明确强调了学生“用英语做事情”的理念,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英语知识与内容实现对语言的综合运用和文化素养的提升。项目式学习又称PBL,它是一种在真实情境中,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活动方式解决问题、生成可视化成果的教学方式。对于语言类的项目式学习,它以学生实现项目主题的意义深化与建构为核心,要求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使用目标语言完成项目任务,进行成果展示。小学英语单元整体教学,以语言整体输入、互动与输出的方式实现单元主题意义的建构,与语言类项目式学习的核心要求一致。基于此,本文尝试将关于英语学科的项目式学习融入到小学高年级单元整体教学背景当中,简称项目单元教学。通过基于案例的项目单元教学设计,为英语教育工作者提供设计参考和教学思路。本研究历经文献研究、现状调查、理论框架建构、基于案例的项目单元教学设计和相应策略运用五个部分。在文献梳理与研究部分,通过对项目式学习、单元教学设计以及基于英语学科的项目式学习的文献梳理,找到项目式学习与单元教学结合的理论依据;在现状调查部分,以小学英语教师为研究对象,了解其对项目式学习的认识及实践情况;在理论流程构建部分,通过结合项目式学习核心组成,构建项目单元教学流程;在案例项目单元教学设计部分,基于理论流程进行实际案例的设计。最后针对案例提出小学英语项目单元教学策略。

千梦圆[8](2021)在《基于项目式学习的教育技术学生设计思维培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日渐壮大,但教育技术的学科发展却不尽人意,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如何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高素质综合型教育技术人才是当前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在探索技术如何支持教育教学的过程中,研究者们发现设计在教育技术学科中无处不在,设计思维逐渐引起了教育研究者的关注。然而,目前我国教育领域的设计思维相关研究还较少,对于发展教育技术学生设计思维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因此,针对教育技术的学生特点和专业需求开展学生设计思维的培养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本研究通过分析教育技术学科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依据教育技术学科特点,确认选用项目式学习的方法结合斯坦福大学的EDIPT设计思维模型,以《机器人编程》课程为载体,构建了适用于培养教育技术学生设计思维的教学模型,并设计开发了与该模型相对应的“机器人编程在线学习平台”。该模型包括四个学习阶段:基础知识学习阶段、基于项目学习的设计思维培养阶段、面向设计思维的课程设计学习阶段和评价反思阶段。其中,基于项目学习的设计思维培养阶段重在让学生通过项目合作的方式获得设计思维能力,而面向设计思维的课程设计学习阶段则是引导学生切换为教师身份,将已获得的设计思维能力应用于课堂教学设计中去,同时学习和掌握培养其教学对象的设计思维的方法和过程,以教促学。最后,本研究选取XX师范大学的教育技术专业学生作为教学对象,依托“机器人编程在线学习平台”,结合课堂教学,进行了为期一学期的教学实践,并对其形成的教学效果进行差异性分析,发现本研究提出的项目式学习发展学生设计思维的教学模式,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发展其自身的设计思维,而且还能帮助学生学会运用设计思维模型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成为一名善于培养学生设计思维的未来教师。

范丽君[9](2020)在《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 ——以接受理论为借鉴》文中研究说明1994年我国接入互联网之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从产生到不断壮大,经历了由点到面、由浅入深的发展进程,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也同样经历了由现象到本质、由经验型到科学化的认识阶段,大致可分为管控应对阶段、主动探索阶段、深化研究阶段,并朝着学科化方向发展。虚拟实践性是开展体验式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依据;交互主体性是构建主体间性教育思维的前提基础;隐蔽渗透性是运用潜隐性教育方式的重要依据。结合调查问卷结果检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其教育者封闭的教育思维、“去现实化”的教育内容、孤立的教育载体、单一的话语体系等问题,是导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低实效性、少针对性的主要原因。诞生于上个世纪60年代的接受理论提出了“走向读者”这样一个新思路,由“文本中心论”转向了“读者中心论”,是美学研究领域方法论的根本性转变。借鉴接受理论“接受者中心”、“期待视野”、“召唤结构”、“读者参与”、“审美经验”、“审美距离”、“偏离效应”等概念,对解决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现存问题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和价值。借鉴接受理论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效果,二者在理念、要素、过程、环节等方面的相似性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借鉴接受理论的内在动力。针对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现存问题,本文借鉴接受理论构建一个包括理念创新、内容优化、载体运用、话语变革在内的创新体系,四个要素分别处于创新体系的核心层、根本层、渠道层和表象层,彼此联系、相互交织,共同发挥协同创新效应。接受理论认为读者作为接受者在文学价值结构中处于灵魂地位,是文学价值创造的直接参与者。大学生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主观能动性、自主选择性和创新超越性。接受理论中“接受者中心”的观点启示教育者要树立以大学生为中心的主体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具有对话性、差异性和发展性。这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交互主体性的本质体现,“受众至上”的互联网思维的必然要求,也是顺应大学生主体意识不断增强趋势的应然选择。大学生主体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要求教育者要密切关注接受主体的思想行为特点、与大学生平等对话、培养大学生主体性能力来实现。“期待视野”是读者基于自身经验、趣味、素养、理想等综合形成的对文学作品一种审美期待,它决定了读者对作品的接受效果。当代大学生的内在需求是促使其接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动力。教育者要充分关注大学生指引导向需求、沟通交流需求、表达自我需求,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既要符合大学生的“期待视野”,又要力求满足其“创新期待”。按照生活化、人文性、时代感的优化原则,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以网络“三观”教育作为基础性内容,强化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加强网络政治引领,创新媒介素养教育。接受理论强调读者的阅读对作品价值实现的重要意义。当代大学生网络接受方式以互动性、体验性、参与感为特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运用应当遵循理论性与实践性并举、目的性与渗透性兼顾、知识性和趣味性融合、教育性和参与性共存的原则,有效利用微博、微信、APP等“微”平台,开发推广“严肃游戏”,加快建设“慕课”、“微课”等“移动”课堂。“召唤结构”是由作家建构、由读者对未定点及空白进行确定和填充的结构机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同样需要教育者用话语体系建构起“召唤结构”。教育者要重视接受者的主观创造性,研究大学生的网络话语偏好,灵活运用网言网语的“偏离效应”。根据网络语言“泛话语权”、“小叙事”、“可视化”的特点,按照提高话语体系的“引导力”、“渗透性”、“柔性化”的原则变革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体系:掌握网络话语传播的特点和规律,拓展话语资源,精心组织话语形式,创新话语表达方式,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

张璐妮[10](2020)在《虚拟现实外语口语教学的感知、接受和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技术的效能发挥离不开人的感知、接受和应用,随着教育的网络化、移动化、智能化发展,学生对教育模式的感知、接受和参与意愿越来越成为决定教育成败的关键因素,而学习者需求的满足和动机的激发则是提升教学成效的内在核心驱动力。本研究以前沿的虚拟现实技术为切入点,以外语口语教学为应用背景,从人的基本心理需求及体验和探索需求出发,研究了虚拟现实外语口语教学如何通过功能和体验设计来满足学习者需求并激发其内在动机和学习投入,以期解决“哑巴外语”、口语交际焦虑、口语交际意愿低等普遍存在的外语口语教学成效和动机低下问题,尽管本研究是针对虚拟现实技术在外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和融合效果研究,但研究成果对线上教育,尤其受目前疫情影响而广泛采用的网络教育,都有广泛的借鉴意义。目前,虚拟现实技术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仍十分缺乏,在虚拟现实教育研究中也缺乏系统化的对虚拟现实技术感知体验理论框架的构建研究、教学模式接受行为研究以及教学模式应用研究,弥补这些研究的不足有助于推动虚拟现实教育的应用和普及。本研究针对虚拟现实技术在外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本研究从感知、接受和应用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对虚拟现实技术在课堂教学和网上教育的应用,对虚拟现实对人类心理感知的研究方面,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研究创新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构建了虚拟现实外语口语教学临场感理论框架临场感与3I特征均为能代表虚拟现实技术的关键特征,但鲜有研究对临场感结构和3I特征的内在联系进行挖掘,概念的割裂可能导致虚拟现实感知表征的不完备,本研究分析了虚拟现实环境临场感中的空间临场感、沉浸感、真实感、交互感和社会临场感,构建了基于临场感核心构成、3I特征和外语教学背景的虚拟现实外语口语教学临场感理论框架,并实证分析验证了其各维度的相互关系;(2)揭示了虚拟现实技术的学习者接受行为机制在虚拟现实环境的接受行为研究中,缺乏对临场感影响机制的深入挖掘,本研究基于临场感理论框架,借鉴心流体验和技术接受模型,建立了虚拟现实技术的学习者接受模型,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实证揭示了临场感对虚拟现实教学接受行为的影响机制;另一方面,在虚拟现实教学方式的接受行为研究中,缺乏个人特质对接受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本研究以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专业为多维分类变量进行调查研究,揭示出不同群体的临场感以及接受行为影响机制的差异。(3)构建了虚拟现实教育的成效作用机制在虚拟现实教育的理论研究层面,鲜有研究关注教学设计、体验感知和内在动机的关联性,对虚拟现实教育成效机理的解释力不够,本研究融合了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自我决定动机理论和临场感理论,从教学设计、动机激励和体验设计三个层面,系统构建和分析了需求—动机—行动的虚拟现实教育的成效作用机制。主要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成果如下所示。第一,构建了虚拟现实外语口语教学临场感理论框架。本研究在系统梳理经典临场感理论结构的基础上,将虚拟现实技术的3I特征内化融入到临场感的维度设计,并结合外语口语教学应用背景构建了虚拟现实外语口语临场感理论框架。虚拟现实外语口语教学临场感由空间临场感、沉浸感、真实感、交互感和社会临场感构成。本研究结合经典的媒体感知研究文献制定了虚拟现实外语口语教学临场感量表,通过信效度检验修正了量表的结构,实证分析验证了临场感各维度间的相关关系。以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专业、视觉为首要感官代表系统认同程度为多维分类变量,揭示了临场感的群体差异,研究发现:女性临场感更高;14——18岁年龄段群体的空间临场感更高,对视觉为首要感官代表系统认同程度高的群体的总体临场感更高,第二,构建了虚拟现实外语口语教学接受模型。借鉴心流体验对动机信念——学习投入、学习成效和感知易用性的影响机制,将临场感理论框架作为潜变量融合到技术接受模型中,构建了虚拟现实外语口语教学接受模型,并进行了接受模型量表的开发。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对虚拟现实外语口语教学的接受行为进行实证分析,揭示了临场感对接受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影响感知易用性的临场感维度是交互感、空间临场感、沉浸感和真实感;影响感知有用性的临场感维度是社会临场感和交互感。总的来说,交互感和社会临场感是对接受行为影响最大的临场感维度。第三,揭示了接受行为影响机制的群体差异。以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专业、英语口语水平为多维分类变量,对调研对象进行了多角度的群体划分,通过调节效应检验方法对不同群体的接受行为机制的差异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验证了不同群体的临场感对接受行为影响机制存在差异,利用中介效应统计分析方法进一步分析了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对使用态度和行为意图的影响总效应,研究发现:女性群体的接受行为受感知易用性和感知有用性的影响大于男性群体,男性群体感知有用性对使用态度的影响高于女性;14——18岁群体的接受行为受感知易用性和感知有用性的影响均高于19——23岁群体;高中群体的接受行为受感知易用性影响较大,感知有用性对接受行为的影响作用从大到小的群体排序是:高中群体,本科群体、大专群体;文科群体的接受行为受感知易用性和感知有用性的影响更大;英语口语水平低群体的接受行为受感知有用性的影响更大,英语口语水平高群体的接受行为受感知易用性影响更大。研究成果为了解和提升各群体的虚拟现实外语口语教学接受意愿提供了参考。第四,虚拟现实教育成效作用机制的构建和教学模式的设计。融合性地应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自我决定动机理论和临场感理论从教学设计、动机激励机制和体验设计三层面系统地构建和分析了虚拟现实教育的成效作用机制,从本质上揭示了虚拟现实外语口语教学的成效提升路径,即应从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和感知体验三方面协同发力,以需求——动机——行动为成效作用机制,促进学习者的学习投入,提升学习成效。在此基础上,从教学策略和感知体验两层面进行了虚拟现实外语口语教学模式的设计。教学策略的设计包括:个性化学习、反思性学习、情境化学习、协作式学习、任务化学习和探索式学习;教学体验设计包括:整体临场感设计,以群体区分的临场感设计,贴近教学内容的临场感设计。最后,对教学实施存在的潜在问题进行了分析:VR教学内容、方式和环境设计,VR设备使用体验,教育者涉入的技术门槛,应用成本,学生行为约束等,研究结论为虚拟现实外语口语教学模式的构建和实施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如何利用和发挥好虚拟现实技术的独特优势为教学服务是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值得重视的问题。这需要更多学者通过教学实践的方式对不同类型的虚拟现实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方式、应用成效进行深入研究,促使研究方法和内容的不断拓展,丰富虚拟现实技术的教育应用研究成果。

二、应用建构主义理论设计网络式学习模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应用建构主义理论设计网络式学习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项目式学习培养高中生化学实验素养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项目式学习研究现状
        1.2.2 化学实验教学现状研究
    1.3 研究目标
    1.4 研究意义
        1.4.1 理论意义
        1.4.2 实践意义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思路
2 理论概定
    2.1 核心概念
        2.1.1 项目式学习
        2.1.2 化学实验
    2.2 理论基础
        2.2.1 建构主义理论
        2.2.2 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
        2.2.3 布鲁纳发现学习理论
3 《氨气的实验室制备》项目式学习的设计与实践
    3.1 教材实验概述研究
        3.1.1 实验概况
        3.1.2 实验分类
        3.1.3 实验选择
    3.2 《氨气的实验室制备》项目式教学设计
        3.2.1 设计依据
        3.2.2 设计原则与理念
        3.2.3 《氨气的实验室制备》教学设计
4 教学实施与评价
    4.1 研究对象
    4.2 学习小组划分
    4.3 实施步骤
    4.4 评价方法
    4.5 研究结果及分析
        4.5.1 课堂实录
        4.5.2 教师访谈分析
        4.5.3 学生调查分析
5 研究结论与反思
    5.1 研究结论
    5.2 反思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1.教师访谈
附录2 必修版块必做实验
附录3 对照B班实验教学
附录4 《项目式学习调查问卷》
附录5
附录6
附录7 教师评价
致谢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2)探究式学习在小学科学课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1.培养科技创新人才顺应时代发展要求
        2.培养全面发展人才发挥探究式学习本质功能
        3.小学科学课程实施存在现实问题
        4.个人经历的启发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1.国外关于探究式学习的研究综述
        2.国内关于探究式学习的文献综述
        3.已有研究与实践的启示
    (三)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四)基本概念界定
        1.探究
        2.探究式学习
        3.小学科学课中的探究式学习
    (五)理论基础
        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3.认知心理学理论
二、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法
        2.问卷调查法
        3.访谈法
三、探究式学习在小学科学课中的应用现状
    (一)样本基本情况分析
        1.教师基本情况分析
        2.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二)师生对于探究式学习的应用认识调查情况
        1.教师对于探究式学习的应用认识的调查情况
        2.学生对于探究式学习的应用认识的调查情况
        3.师生对于探究式学习的应用认识的整体情况
    (三)师生对于探究式学习的应用能力调查情况
        1.教师对于探究式学习的应用能力的调查情况
        2.学生对于探究式学习的应用能力的调查情况
        3.师生对于探究式学习的应用能力的整体情况
    (四)师生对于探究式学习的应用过程调查情况
        1.教师对于探究式学习的应用过程的调查情况
        2.学生对于探究式学习的应用过程的调查情况
        3.师生对于探究式学习的应用过程的整体情况
    (五)师生对于探究式学习的应用效果的调查情况
        1.教师对于探究式学习的应用效果的调查情况
        2.学生对于探究式学习的应用效果的调查情况
        3.师生对于探究式学习的应用效果的整体情况
    (六)师生对于探究式学习的应用评价的调查情况
        1.教师对于探究式学习的应用评价的调查情况
        2.学生对于探究式学习的应用评价的调查情况
        3.师生对于探究式学习的应用评价的整体情况
四、探究式学习在小学科学课中的应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探究式学习在小学科学课中的应用问题
        1.探究式学习认识不足,应用过程缺乏创新性
        2.强调探究的结构化,忽视学生的主体性
        3.师生缺乏互动,学生缺乏有效指导
        4.评价标准不明,限制学生发展
        5.探究资源不足,师生探究活动受限
    (二)探究式学习在小学科学课中的应用问题的原因分析
        1.教师立足传统教育观,探究式学习应用能力不足
        2.学生自主探究意识不强,探究能力发展不均衡
        3.学校对探究式学习重视不足,外部支持系统不完善
五、探究式学习在小学科学课中的教学改进建议
    (一)厘清探究式学习内涵,树立正确的探究教学观
        1.加强理论学习,厘清探究式学习内涵
        2.转变教育理念,指导探究式学习的应用
        3.正视师生关系,学生自主与教师引导相统一
    (二)提升探究教学能力,创新应用探究式学习
        1.发展自身科学素养,为探究式学习的应用打好基础
        2.设计合理的科学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安排合适的探究活动,提升学生参与意愿
    (三)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1.了解学生水平,合理设置探究难度
        2.设置探究小组,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
        3.个体探究与小组探究相结合
    (四)重视小学科学探究,为教师搭建好外部支持
        1.重视科学课程,保障充足的科学课课时
        2.加强教师培训,提升师资力量
        3.提升学校办学实力,为探究活动提供外部支持
    (五)立足探究式学习目标,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
        1.明确学习目标,设置评价标准
        2.设置多个评价主体,从多个角度评价学生
        3.兼顾过程与结果,通过评价助力学生发展
        4.内容、方法与评价相适应,保证评价的完整性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教师问卷
附录 B 学生问卷
附录 C 教师访谈提纲
致谢

(3)基于智慧课堂的高中信息技术探究式学习设计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一)源于对教育技术领域热点问题的研究
        (二)源于对课程标准的解读
        (三)源于智慧课堂与探究式学习的相关文献研究
    二、研究背景
        (一)时代发展背景
        (二)新课程改革的内容
    三、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的目的
        (二)研究的意义
    四、研究的具体问题与假设
        (一)研究的具体问题
        (二)研究假设
    五、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工具
        (三)研究思路
    六、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一、文献综述
        (一)关于智慧课堂的研究
        (二)关于探究式学习的研究
    二、理论基础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二)人本主义理论
        (三)教学最优化理论
第三章 基于智慧课堂的探究式学习前期设计
    一、传统的探究式学习与基于智慧课堂的探究式学习的对比
        (一)学情诊断
        (二)资源推送
        (三)探究过程
        (四)即时反馈
        (五)交流与评价
    二、实施基于智慧课堂的探究式学习教学设计的前期分析
        (一)可行性分析
        (二)学习者分析
    三、基于智慧课堂的探究式学习课堂实践流程
        (一)教学环节
        (二)学习环节
        (三)探究环节
    小结
第四章 基于智慧课堂的探究式学习课堂实践
    一、第一轮课堂实践“了解算法及其基本控制结构”
        (一)学情诊断
        (二)“了解算法及其基本控制结构”的详细设计
        (三)“了解算法及其基本控制结构”的具体实施过程
        (四)本轮课堂实践的反思
    二、第二轮课堂实践“认识程序和程序设计语言”
        (一)“认识程序和程序设计语言”的详细设计
        (二)“认识程序和程序设计语言”的具体实施过程
        (三)本轮课堂实践的反思
    三、基于智慧课堂的探究式学习的实践调查结果及数据分析
        (一)数据收集过程
        (二)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三)数据统计与分析
        (四)调查结论
    小结
第五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一、研究总结与不足
        (一)研究总结
        (二)研究不足
    二、研究展望
中文参考文献
英文参考文献
附录1 信息素养量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基于水火箭项目学习的教学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1.科技素养教育课程改革需求
        2.学科核心素养导向的《通用技术》创新实践课程资源建设需求
        3.项目式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课程创新实践经验与困境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1.课堂观察法
        2.问卷调查法
        3.访谈法
    (四)研究意义
    (五)研究综述
        1.项目式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的发展现状
        (1)国外项目式学习的研究现状
        (2)国内项目式学习的研究现状
        2.科学兴趣研究的发展现状
二、研究理论基础
    (一)项目式学习的概念界定
    (二)项目式学习的理论基础
        1.建构主义教育理论
        2.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
        3.罗杰斯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4.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
    (三)科学学习兴趣的概念界定
三、论文研究设计
    (一)项目式学习(PBL)的一般流程
        1.确定项目的主题
        2.设置核心驱动问题和子问题
        3.学生进行项目设计
        4.项目的具体探究与制作
        5.成果展示与交流
        6.评价与课后反馈
    (二)科学兴趣调查问卷设置
        1.测量工具的选取和说明
        2.数据处理
        3.访谈问题设置
四、项目式学习在通用技术教学中的实践案例
    (一)项目选择背景
    (二)“水火箭设计与制作”项目学习案例设计与实施
        1.教学内容分析
        2.学生学情分析
        3.项目教学目标
        4.教案设计与实施
    (三)“自选项目”与水火箭拓展探究
        1.项目说明
        2.水火箭尾翼的拓展探究
        3.水火箭水量的拓展探究
        4.水火箭发射底座的拓展探究
五、案例研究结果分析
    (一)“水火箭”项目式学习实践效果分析
        1.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情况
        2.学生参与项目式学习的科学兴趣
    (二)问卷结果分析
        1.问卷信效度
        2.学生科学兴趣总体描述性统计分析
        3.独立样本T检验
    (三)访谈与分析
        1.访谈记录
        2.访谈分析
六、总结与展望
    (一)研究总结与建议
    (二)研究的局限性
    (三)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学生项目设计方案表
附录2 学生项目制作表
附录3 科学兴趣调查问卷
附录4 课堂观察量表
致谢

(5)具身认知视角下普达措国家公园地理PBL教材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目的
        三、选题意义
    第二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PBL
        二、地理PBL
        三、地理PBL教材
    第三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一、国内外PBL在教育领域内的研究综述
        二、国内外具身认知在教育领域内的研究综述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及研究方法
    第一节 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身体现象学
        二、具身认知理论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第二节 研究方法及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第三章 具身认知视角下的地理PBL特征
    第一节 学生感官系统的多模态调动
        一、学生多模态感官系统
        二、学生感官模态多样性与层次性
    第二节 学习环境的具身性表现
        一、涉身性
        二、情境性
        三、联动性
    第三节 知识技能的高阶化发展
        一、强调地理基础知识的根基作用
        二、注重地理基本技能的提升
        三、地理知识与技能的项目化
第四章 具身认知视角下普达措国家公园地理PBL教材研究
    第一节 普达措国家公园地理PBL教材的观念
        一、目的观
        二、内容观
        三、评价观
    第二节 普达措国家公园地理PBL教材的目标
        一、教材目标依据
        二、教材目标解读
        三、针对教材目标的反思
    第三节 普达措国家公园地理PBL教材的内容
        一、教材内容的调查
        二、教材内容的选择
        三、教材内容的框架
    第四节 普达措国家公园地理PBL教材的体例
        一、创设整体情境
        二、专题导航
        三、明确学习目标
        四、引发思考
        五、呈现学习材料
        六、迂回反思总结
        七、项目式学习总结
第五章 具身视角下普达措国家公园地理PBL教材案例研究
    第一节 普达措国家公园地理PBL案例实施
        一、地理PBL案例介绍
        二、地理PBL案例开展
        三、地理PBL案例实施情况分析
        四、地理PBL案例实施结论
    第二节 普达措国家公园地理PBL教材反馈调查
        一、问卷调查反馈情况
        二、教材的不足及原因分析
    第三节 普达措国家公园地理PBL教材开发建议
        一、教材栏目设计应更具多样化
        二、教材开发的整体视角应更全面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6)基于微项目学习的高中化学必修模块教学的设计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基础教育改革的趋势
        二、微项目学习的优势
        三、2017 版课标要求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内容、方法与思路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思路
    第四节 研究现状
        一、项目式学习研究现状
        二、微项目学习研究现状
第二章 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核心概念
        一、项目式学习
        二、微项目学习
        三、教学设计
    第二节 理论基论
        一、建构主义理论
        二、布鲁纳发现学习理论
        三、杜威实用主义学习理论
        四、情境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第三章 基于微项目学习的教学设计
    第一节 微项目学习设计原则与理念
        一、设计原则
        二、设计理念
    第二节 微项目学习设计依据与思路
        一、设计依据
        二、设计思路
    第三节 微项目学习设计要则
        一、项目式学习设计要则
        二、微项目学习设计要则
    第四节 微项目学习设计模板及实施流程
        一、微项目学习教学模板设计
        二、微项目学习评价模板设计
        三、实施流程
第四章 基于微项目学习的高中化学必修模块教学设计
    第一节 微项目学习设计依据
        一、《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 年版)》
        二、高中化学必修模块内容特点
        三、高中化学必修模块教学现状
    第二节 微项目核心知识点选取分析
        一、高中化学必修模块知识点分析
        二、高中化学必修模块微项目核心知识选取
    第三节 高中化学必修模块微项目学习教学设计
        一、微项目教学设计案例一:探究新型消毒净水剂
        二、微项目教学设计案例二:探究金属铝冶炼的发展史
        三、微项目教学设计案例三:科学探讨PX工业生产的利与弊
第五章 高中化学必修模块微项目学习实践研究
    第一节 研究要素
        一、研究变量控制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工具
    第二节 微项目教学实践
        一、“探究新型消毒净水剂”微项目学习实践
        二、“探究金属铝冶炼的发展史”微项目学习实践
        三、 “科学探讨PX工业生产的利与弊”微项目学习实践
    第三节 微项目学习实施结果与分析
        一、学习成绩分析
        二、学生学习情况调查分析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微项目学习有助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形成高阶思维。
        二、微项目学习有助学生提升综合能力,促进学习迁移
        三、微项目学习可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
        四、微项目学习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第二节 研究建议
        一、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组织学生参与微项目主题设计
        二、分阶段进行微项目学习,帮助学生转变学习观念与习惯
        三、关注学生差异,保证学生的参与度
        四、加强教师之间交流合作,保证教学目标完成
    第三节 研究不足
    第四节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学生学习情况调查表
    附录 B 学生高铁酸钾氧化性验证实验设计模板
    附录 C 学生论证报告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7)小学高年级英语单元教学中开展项目式学习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二、文献综述
    (一)项目式学习
    (二)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单元教学设计
    (三)基于项目式学习与学科教学融合的研究
    (四)基于项目式学习与英语学科融合的研究
三、相关理论基础及概念
    (一)理论基础
    (二)核心概念界定
四、小学英语单元整体教学中PBL开展的现状调查
    (一)调查目的
    (二)调查对象
    (三)问卷结果分析
五、项目式学习在小学高年级英语单元教学中的框架建构
    (一)项目单元教学设计核心组成
    (二)项目单元教学设计理论框架
    (三)项目式学习在小学英语单元教学中的案例设计
六、项目式学习在小学英语单元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一)确定项目单元主题
    (二)精选项目单元内容
    (三)创设项目单元情境
    (四)设计驱动性问题
    (五)开展项目单元活动
    (六)设计项目单元评价
参考文献
附录 小学英语单元整体教学中PBL开展的现状调查
致谢

(8)基于项目式学习的教育技术学生设计思维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2 研究内容与意义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与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2章 研究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设计思维
        2.1.2 项目式学习
    2.2 设计思维的相关研究
        2.2.1 设计思维的概念定义研究
        2.2.2 设计思维的培养模型研究
        2.2.3 设计思维的教学应用研究
        2.2.4 设计思维的研究现状总结
    2.3 项目式学习的相关研究
        2.3.1 项目式学习的概念定义研究
        2.3.2 基于项目的教学应用研究
        2.3.3 项目式学习的教学评价研究
        2.3.4 项目式学习的研究现状总结
    2.4 理论基础
        2.4.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4.2 实用主义学习理论
        2.4.3 认知发现学习理论
第3章 基于项目式学习培养教育技术学生设计思维的教学模型构建
    3.1 设计思维模型的评析与选择
        3.1.1 设计思维经典模型介绍
        3.1.2 设计思维模型对比分析和选择
    3.2 项目式学习发展设计思维的适切性
        3.2.1 项目式学习的特点及优势
        3.2.2 设计思维培养的目标和要求
        3.2.3 项目式学习发展学生设计思维的可行性
    3.3 教学分析与教学模型构建
        3.3.1 课程选择
        3.3.2 教学内容分析
        3.3.3 教学对象分析
        3.3.4 教学环境与资源
        3.3.5 教学模型构建
第4章 基于项目式学习培养教育技术学生设计思维的在线学习平台设计与开发
    4.1 教学辅助工具介绍
        4.1.1 慧编程软件
        4.1.2 程小奔机器人
        4.1.3 软硬件结合应用于机器人编程课堂
    4.2 在线学习平台设计与开发
        4.2.1 平台建设背景
        4.2.2 功能需求分析
        4.2.3 系统功能设计
        4.2.4 系统界面设计
        4.2.5 系统测试
第5章 基于项目式学习培养教育技术学生设计思维的教学实施与效果分析
    5.1 基于项目学习的设计思维培养阶段的教学设计与实施
        5.1.1 项目学习阶段的教学设计
        5.1.2 项目学习阶段的教学实施
    5.2 面向设计思维的课程设计学习阶段的教学设计与实施
        5.2.1 课程设计学习阶段的教学设计
        5.2.2 课程设计学习阶段的教学实施
    5.3 设计思维培养的效果评价与分析
        5.3.1 评价方案设计与说明
        5.3.2 课程设计作品评析
        5.3.3 学生学习满意度评析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不足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访谈提纲
附录 B 学习效果满意度调查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9)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 ——以接受理论为借鉴(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的缘起与研究意义
        (一) 问题的缘起
        (二) 研究的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一) 国外研究现状
        (二) 国内研究现状
        (三) 文献综述简析
    三、研究的理论基础和知识借鉴
        (一) 理论基础
        (二) 知识借鉴
    四、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点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三) 创新之处
第一章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新维度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一)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二)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阶段及成果
        (三)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特征及有效运用
        (一) 虚拟实践性:开展体验式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基石
        (二) 交互主体性: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的前提基础
        (三) 隐蔽渗透性:运用潜隐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重要依归
第二章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检视及归因分析
    一、教育思维封闭弱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一) 教育者对网络“新变化”认识不足
        (二) 教育者对受众维度的考量不够
    二、教育内容疏离现实降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度
        (一) 教育者缺少对大学生内在需求的研读
        (二) 教育内容对现实生活缺少解读和反思
        (三) 教育内容创新不足且同质化现象严重
    三、网络载体孤立影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整体效度
        (一)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缺少吸引力
        (二)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未形成合力
        (三) 教育者网络载体运用能力有待加强
    四、话语体系单一消减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感染力
        (一) 平等话语观念缺位
        (二) 话语资源单一匮乏
        (三) 话语方式恰适性不足
        (四) 话语影响力逐渐式微
第三章 接受理论对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启示
    一、接受理论的创立及运用
    二、接受理论重要观点解析
        (一) “接受者中心”
        (二) “隐含的读者”
        (三) “审美经验”
        (四) “期待视野”
        (五) “召唤结构”
        (六) “读者参与”
    三、接受理论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耦合性
        (一) 现实需求: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效果
        (二) 内在动力:二者在要素、过程等方面的相似性
    四、基于接受理论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构想
        (一)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目标
        (二)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原则
        (三)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要素
第四章 视角转向:树立大学生主体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一、“接受者中心”彰显出大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一) 接受理论中“接受者中心”的内涵
        (二) 大学生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性特点
        (三) “接受者中心”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二、树立大学生主体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逻辑必然
        (一)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交互主体性的本质体现
        (二) 确立“受众至上”互联网思维的必然要求
        (三) 顺应大学生主体意识增强趋势的应然选择
        (四) 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效果的逻辑起点
    三、大学生主体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实现路径
        (一) 关注大学生的多层次需求
        (二) 实现与大学生的平等对话
        (三) 强化大学生网络主体能力
第五章 内容优化:契合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期待视野”
    一、“期待视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优化的依据
        (一) 接受理论中“期待视野”的内涵及启示
        (二) 探究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期待视野”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优化的内在遵循
        (一)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特征
        (二)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优化原则
    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优化设计
        (一) 网络“三观”教育:突出主导性内容
        (二) 网络道德教育:强化根本性内容
        (三) 网络政治教育:优化主体性内容
        (四) 媒介素养教育:创新拓展性内容
第六章 载体运用:强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参与互动”
    一、“互动参与”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运用的着力点
        (一) 接受理论中读者参与的重要意义
        (二) 当代大学生网络接受方式的特点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运用的内部考量
        (一)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内涵
        (二)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特征
    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运用的实践样态
        (一) 见“微”知着——“微”平台的有效利用
        (二) 身临其“境”——严肃游戏的开发使用
        (三) “移动”课堂——网络教育平台的搭建
第七章 话语变革:建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召唤结构”
    一、“召唤结构”为话语产品创设意义“空白”
        (一) 重视接受者的主观创造性
        (二) 研究大学生的网络话语偏好
        (三) 灵活运用网言网语的“偏离效应”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变革的内在依据
        (一) 网络语言特点
        (二) 话语变革原则
    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变革理路
        (一) 掌握网络话语传播的特点和规律
        (二) 拓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资源
        (三) 精心组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形式
        (四) 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方式
        (五) 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
结语
附录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现状调查问卷(学生卷)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现状调查问卷(教师卷)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10)虚拟现实外语口语教学的感知、接受和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 研究创新点
    1.5 研究内容与框架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文献综述和理论研究
    2.1 关键概念
        2.1.1 虚拟现实技术
        2.1.2 3I特征
        2.1.3 临场感
    2.2 基础理论和理论述评
        2.2.1 临场感理论的相关研究
        2.2.2 技术接受模型与临场感
        2.2.3 心流理论与临场感
        2.2.4 虚拟现实教育的相关理论研究
        2.2.5 文献评论
    2.3 虚拟现实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
        2.3.1 虚拟现实教学环境的分类
        2.3.2 虚拟现实技术的教育应用潜力
    2.4 虚拟现实技术与外语教学
        2.4.1 技术辅助的外语教学发展趋势
        2.4.2 虚拟现实教育功能与外语教学
        2.4.3 虚拟现实体验优势与外语教学
        2.4.4 虚拟现实外语教学环境的分类研究
        2.4.5 虚拟现实技术在外语教学的应用潜力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虚拟现实外语口语教学的临场感研究
    3.1 临场感理论框架构建和量表设计
    3.2 数据收集及样本情况
        3.2.1 虚拟现实教学环境的展示
        3.2.2 小样本数据回收与描述性统计
        3.2.3 大样本数据回收与描述性统计
    3.3 模型的信效度分析
        3.3.1 小样本信效度分析
        3.3.2 大样本信效度分析
    3.4 临场感各维度相关关系分析
    3.5 临场感分群组差异分析
        3.5.1 性别为分类变量的临场感差异分析
        3.5.2 感官代表系统认同程度作为分类变量的临场感差异分析
        3.5.3 年龄为分类变量的临场感差异分析
        3.5.4 文化程度为分类变量的临场感差异分析
        3.5.5 专业为分类变量的临场感差异分析
    3.6 结论探讨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虚拟现实外语口语教学接受行为研究
    4.1 研究假设
        4.1.1 接受模型的基础假设
        4.1.2 临场感知的影响假设
    4.2 教学接受行为的量表设计
    4.3 研究数据搜集及样本情况
    4.4 模型信效度分析及检验
        4.4.1 信度分析
        4.4.2 效度分析
    4.5 教学接受模型的假设检验
        4.5.1 模型检验结果
        4.5.2 感知易用性对使用态度的中介效应检验
        4.5.3 感知有用性对行为意图的中介效应检验
        4.5.4 临场感各维度对感知有用性和易用性影响
    4.6 教学接受模型变量的多群组差异对比研究
        4.6.1 性别为分组标准的差异分析
        4.6.2 年龄为分组标准的差异分析
        4.6.3 文化程度为分组标准的差异分析
        4.6.4 专业为分组标准的差异分析
        4.6.5 英语口语水平为分组标准的差异分析
    4.7 实证结果的解释与讨论
        4.7.1 感知有用性影响使用态度
        4.7.2 感知有用性影响行为意图
        4.7.3 使用态度影响行为意图
        4.7.4 感知易用性影响感知有用性
        4.7.5 感知易用性对使用态度的直接和间接影响作用
        4.7.6 临场感对感知有用性的影响
        4.7.7 临场感对感知易用性的影响
        4.7.8 群体间教学接受模型相关变量差异结果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接受行为的多群组分析研究
    5.1 临场感影响机制的多群组比较分析
        5.1.1 基于统计学要求的模型简化
        5.1.2 性别为调节变量的临场感影响机制差异分析
        5.1.3 年龄为调节变量的临场感影响机制差异分析
        5.1.4 文化程度为调节变量的临场感影响机制差异分析
        5.1.5 专业为调节变量的临场感影响机制差异分析
    5.2 基础教学接受模型的多群组比较分析
        5.2.1 性别为调节变量的模型差异分析
        5.2.2 年龄为调节变量的模型差异分析
        5.2.3 文化程度为调节变量的模型差异分析
        5.2.4 专业为调节变量的模型差异分析
        5.2.5 英语口语水平为调节变量的模型差异分析
    5.3 分群组分析的结果解释与讨论
        5.3.1 临场感影响机制的比较分析
        5.3.2 教学接受模型的比较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虚拟现实外语口语教学模式研究
    6.1 建构主义外语口语教学原则和策略分析
    6.2 虚拟现实外语口语教学成效作用机制分析
    6.3 虚拟现实外语口语教学模式构建
        6.3.1 体验感知设计
        6.3.2 建构主义教学策略设计
    6.4 虚拟现实外语口语教学实践要解决的问题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总结与管理建议
    7.1 研究结果总结
    7.2 研究的局限与未来研究方向
    7.3 研究对管理实践的启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四、应用建构主义理论设计网络式学习模式(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项目式学习培养高中生化学实验素养的实践研究[D]. 杨岚熙.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2]探究式学习在小学科学课中的应用研究[D]. 杨维钧.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3]基于智慧课堂的高中信息技术探究式学习设计与实践[D]. 吴思.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4]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基于水火箭项目学习的教学实践研究[D]. 蒋建东.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5]具身认知视角下普达措国家公园地理PBL教材开发研究[D]. 赵文栋.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6]基于微项目学习的高中化学必修模块教学的设计与实践研究[D]. 丁垚鑫.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7]小学高年级英语单元教学中开展项目式学习的应用研究[D]. 马琳. 天津师范大学, 2021(11)
  • [8]基于项目式学习的教育技术学生设计思维培养研究[D]. 千梦圆.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9]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 ——以接受理论为借鉴[D]. 范丽君. 山东大学, 2020(09)
  • [10]虚拟现实外语口语教学的感知、接受和应用研究[D]. 张璐妮.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4)

标签:;  ;  ;  ;  ;  

运用建构主义理论设计基于网络的学习模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