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中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和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及其临床意义

肺癌中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和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及其临床意义

一、肺癌血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与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及临床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朱西[1](2021)在《靶向细胞间粘附分子抗体药物偶联物抗肿瘤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抗体药物偶联物(Antibody-drug conjugates,ADCs)通过化学接头将高效的细胞毒性分子与靶向肿瘤细胞表面特定抗原的单克隆抗体偶联,形成了一种新型的靶向药物递送策略。基于抗原抗体的特异性结合特征,ADCs能够选择性地向肿瘤细胞递送毒剂而不伤害正常细胞,极大程度地解决了化疗药物全身暴露及剂量限制性毒性问题,克服了传统细胞毒抗肿瘤药物治疗的主要临床障碍,具有传统化疗药物无法实现的特异性和疗效。以往,ADCs的开发大多围绕抗原分化特征明确的血液系统肿瘤及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阳性的实体瘤展开;随着对肿瘤生物学的深入了解以及病理分析技术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具有高度差异性表达特征的细胞表面抗原被鉴定出来,ADCs的研发布局逐渐多元化起来。细胞间粘附分子Claudin 18.2和Nectin-4都是构成细胞间连接的重要跨膜蛋白,同时也是目前极具潜力的ADCs靶标。本论文构建了多种稳定表达人Claudin18.2以及人Nectin-4的肿瘤细胞模型,并以此为基础研究了分别靶向Claudin 18.2和Nectin-4的ADCs LZ1904和LMA282的抗肿瘤作用及机制。Claudin是构成紧密连接(Tight Junctions,TJs)的重要跨膜蛋白家族,具有不同的组织特异性表达模式。作为其中一员,Claudin 18.2仅在已分化的胃细胞中广泛表达,并在细胞恶性转化过程中得以保留。同时,研究发现,Claudin 18.2还在其他多种上皮来源的肿瘤中频繁异位激活。这种在正常细胞与肿瘤细胞间显着差异化表达特点促使Claudin 18.2成为极具潜力的肿瘤靶向治疗靶点。作为最早报道也是目前进展最快的以Claudin 18.2为靶点的药物,单克隆抗体IMAB362无论是作为单药还是与化疗药物联用,在临床上均显示出强大的抗肿瘤活性。因此,开发Claudin 18.2靶向药物具有巨大的临床意义。LZ1904是由靶向Claudin 18.2的单克隆抗体LZ1903与拓扑异构酶Ⅰ抑制剂9106-IM-2通过可裂解的连接子偶联而成的新型ADC。研究发现,LZ1904能够选择性地与Claudin 18.2阳性细胞结合,并被细胞内吞转运到溶酶体内,阻滞细胞周期在G2/M期、诱导细胞凋亡,对Claudin 18.2阳性胃癌、胰腺癌细胞具有显着的选择性增殖抑制作用。与此同时,LZ1904还能够通过旁观者效应杀伤邻近的Claudin 18.2阴性的肿瘤细胞,以及通过抗体依赖性细胞毒性(antibody-dependent cell-mediated cytotoxicity,ADCC)直接杀伤Claudin 18.2阳性肿瘤细胞。总体而言,LZ1904在体外评价中显示出显着的选择性抗肿瘤作用,值得进一步体内抗肿瘤疗效评价。Nectin是属于免疫球蛋白超家族(immunoglobulin superfamily,Ig SF)的细胞间粘附分子,是构成黏着连接(Adherens Junctions,AJs)的重要跨膜蛋白。与Nectin其他家族成员在正常成年人各组织中广泛表达不同,Nectin-4的表达通常局限于胎盘,且在成年人健康组织中表达受限。但是,研究发现,Nectin-4在多种人类癌症中异常过表达,尤其是在膀胱癌、乳腺癌、肺癌中,阳性患者比例均超过50%。同时,作为介导麻疹病毒入侵细胞的受体,Nectin-4本身具有显着的介导内吞能力。鉴于以上两点特征,Nectin-4是极具潜力的ADC靶标。事实上,以Nectin-4为靶点的ADC PADCEV?已于2019年成功获批上市,应用于尿路上皮癌(urothelial carcinoma,UC)的治疗,进一步证明了针对Nectin-4进行药物研发的可行性及巨大的临床潜力。LMA282是以Nectin-4为靶点开发的ADC,由特异性靶向人Nectin-4的单克隆抗体LM282和微管抑制剂MMAE偶联而成。结果显示,LMA282选择性地结合Nectin-4阳性细胞,并被内吞转运到溶酶体内,抑制细胞微管聚集、阻滞细胞周期在G2/M期、诱导细胞凋亡,最终实现对Nectin-4阳性细胞显着的选择性增殖抑制作用。同时,在人膀胱癌、乳腺癌、肺癌小鼠移植瘤模型中,LMA282显示出与PADCEV?相当甚至更优异的体内抗肿瘤作用。这些结果提示,LMA282在多种潜在适应症上具有显着的抗肿瘤活性,为进入临床应用提供了支撑。综上所述,LZ1904与LMA282在多种适应症中显示出了显着的选择性抗肿瘤作用,是很有前景的新型ADCs,具有极大的临床应用潜力。此外,本论文还对PARP抑制剂TSL-1502的抗肿瘤作用及机制进行了研究。PARP酶在DNA损伤应答反应中具有重要作用,抑制其活性会在同源重组(Homologous recombination,HR)缺陷型细胞中产生协同致死效应。目前,已有6款PARP抑制剂获批应用于多种HR缺陷型癌症治疗。但是,这些PARP抑制剂会造成严重的血液系统毒性,极大程度地限制其临床应用。TSL-1502是一种高效的新型PARP抑制剂葡糖醛酸前药,可经肿瘤组织中富含的β-葡萄糖醛酸苷酶水解释放活性母体药物TSL-1502M。结果显示,TSL-1502M能够有效抑制PARP1/2酶活性,促进HR缺陷型肿瘤细胞中双链断裂(Double Strand Breaks,DSBs)积累,诱导细胞G2/M期阻滞及细胞凋亡,抑制细胞增殖,且活性显着优于Olaparib。与此同时,虽然TSL-1502本身并没有对PARP酶直接的抑制活性,但是TSL-1502能够选择性地在肿瘤组织处释放活性代谢物TSL-1502M,在HR缺陷型移植瘤模型中显示出比Olaparib更显着的抗肿瘤作用。总体而言,TSL-1502是一款极具创新及临床应用潜力的新型PARP抑制剂。基于其显着的抗肿瘤活性和选择性释放特性,TSL-1502已在国内开展Ⅰ期临床试验。

周群[2](2021)在《Ezrin蛋白在TNF-α致大鼠肺微血管内皮细胞通透性增加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可由肺内及肺外多种因素诱发。虽然人们不断致力于研究ARDS的药物和非药物治疗手段,但其发病率和死亡率仍居高不下。ARDS的高病死率和有效治疗手段的匮乏导致其为困扰临床特别是重症临床的一个棘手的问题。ARDS的发病机制复杂不明,包括各种体内外因素诱发的来自先天和获得性免疫系统的各种免疫细胞参与反应,释放多种细胞因子形成炎症风暴,导致肺微血管通透性增加,最终诱发非心源性肺水肿,引起患者的呼吸衰竭和呼吸窘迫感。然而炎症网络复杂,难以寻找一个确切的炎症因子作为分子治疗靶点,故我们设想能否从导致ARDS肺微血管内皮细胞(pulmonary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PMVECs)通透性增加这个角度来探索ARDS的发病机制,期待从复杂炎症和免疫反应的下游寻找治疗ARDS的分子靶点。目的1.观察Ezrin蛋白在炎症免疫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TNF-α)诱导的PMVECs高通透性中的分布和表达水平的变化。2.探索Ezrin蛋白是否通过Ras同源基因家族,成员A(Ras homolog gene family,member A,RhoA)或者粘着斑激酶(focal adhesion kinase,FAK)信号通路参与TNF-α诱导的PMVECs通透性增加。3.检测RhoA信号通路和FAK信号通路在TNF-α诱导的PMVECs通透性增加中的关联性。方法1.分离并培养大鼠PMVECs,通过倒置显微镜观察大鼠PMVECs的形态并结合异硫氰酸标记的植物凝集素(Fluorescein isothiocyanate phytohemagglutinin,FITC-BSI)方法鉴定大鼠PMVECs。2.将大鼠PMVECs接种于Transwell小室并培养,用来构建大鼠PMVECs体外单层模型。3.观察大鼠PMVECs单层对TNF-α刺激的反应3.1 TNF-α刺激后大鼠PMVECs的跨内皮细胞电阻(transendothelial electrical resistance,TER)的变化。3.2 TNF-α处理后大鼠PMVECs中的Ezrin蛋白和磷酸化Ezrin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4.Ezrin短发夹RNA(short hairpin RNA,shRNA)在TNF-α诱导PMVECs内皮反应中的作用4.1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流式细胞仪观察Ezrin shRNA对TNF-α诱导PMVECs Ezrin蛋白和磷酸化Ezrin蛋白分布的影响。4.2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Ezrin shRNA对TNF-α诱导PMVECs Ezrin蛋白和磷酸化Ezrin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4.3观察Ezrin shRNA对TNF-α诱导PMVECs内皮通透性的影响(检测TER和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牛血清白蛋白(fluorescein isothiocyanate-bovine serum albumin,FITC-BSA)的变化)。5.Ezrin蛋白苏氨酸567位点突变体(EzrinT567A)在TNF-α诱导PMVECs内皮反应中的作用5.1观察EzrinT567A对TNF-α诱导PMVECs Ezrin蛋白和磷酸化Ezrin蛋白分布的影响。5.2检测EzrinT567A对TNF-α诱导PMVECs Ezrin蛋白和磷酸化Ezrin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5.3观察EzrinT567A对TNF-α诱导PMVECs内皮通透性的影响。6.RhoA或FAK信号通路在TNF-α诱导Ezrin蛋白磷酸化和内皮通透性中的作用6.1观察RhoA或FAK抑制剂对TNF-α诱导Ezrin蛋白磷酸化水平和内皮通透性变化的影响。6.2构建RhoA shRNA或FAK shRNA载体转染大鼠PMVECs,观察RhoA shRNA或FAK shRNA对TNF-α诱导Ezrin蛋白磷酸化和内皮通透性变化的影响。7.观察RhoA信号通路和FAK信号通路有无上下游关系7.1 RhoA shRNA处理后观察TNF-α刺激PMVECs后FAK水平的变化。7.2 FAK shRNA处理后观察TNF-α刺激PMVECs后RhoA水平的变化。结果1.倒置显微镜下见大鼠PMVECs呈铺路石样形态,FITC-BSI处理后倒置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呈日晕般的绿色荧光。2.TNF-α诱导大鼠PMVECs电阻和Ezrin蛋白磷酸化呈时间和浓度依赖性变化不同时间点(0,0.25,0.5,1,2,3,6,12 h)和不同浓度(0,0.2,2,20,200 ng/ml)的TNF-α刺激后可诱导TER呈时间和浓度依赖性降低。TNF-α刺激PMVECs的磷酸化Ezrin蛋白呈时间和浓度依赖性增加,而Ezrin蛋白的表达水平却不受影响。3.Ezrin蛋白敲减部分逆转TNF-α诱导的内皮反应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20 ng/ml TNF-α刺激2 h后可引起磷酸化Ezrin蛋白向细胞周边定位和丝状肌动蛋白(filamentous actin,F-actin)重组,引起磷酸化Ezrin蛋白表达水平的增加。TNF-α处理后大鼠PMVECs通透性明显增加。Ezrin shRNA可部分逆转TNF-α诱导的磷酸化Ezrin蛋白向细胞周边定位和F-actin重组,减少磷酸化Ezrin蛋白表达水平,减轻TNF-α诱导的内皮高通透性。Ezrin蛋白本身的分布和表达水平对TNF-α刺激均无反应。4.EzrinT567A抑制TNF-α诱导的内皮反应TNF-α刺激后PMVCEs通透性明显增加,予EzrinT567A转染后,TNF-α诱导的PMVCEs通透性显着降低。5.TNF-α通过RhoA信号通路调控Ezrin蛋白磷酸化及内皮通透性通过RhoA抑制剂C3转移酶和RhoA shRNA两种手段检测RhoA的作用。与单纯TNF-α刺激组相比,C3转移酶+TNF-α组的磷酸化Ezrin蛋白周边定位和F-actin重组明显减轻,Ezrin蛋白磷酸化水平及内皮通透性均降低。再通过RhoA shRNA处理后发现,RhoA shRNA+TNF-α组也能明显抑制TNF-α诱导的Ezrin蛋白磷酸化变化,保护内皮屏障。6.TNF-α通过FAK信号通路调控Ezrin蛋白磷酸化及内皮通透性FAK在TNF-α诱导的内皮反应中的作用也通过FAK抑制剂PF-573228和FAK shRNA两种方法检验。PF-573228+TNF-α组可部分逆转TNF-α诱导的磷酸化Ezrin蛋白分布和表达水平,减轻TNF-α诱导的内皮高通透性。7.TNF-α诱导PMVECs内皮反应中,FAK是RhoA的上游信号RhoA shRNA预处理后,再予TNF-α刺激后,其p-FAK水平较单独TNF-α刺激组无变化,说明RhoA shRNA不能抑制TNF-α诱导的FAK的活化。反之,用FAK shRNA预处理PMVECs,再予TNF-α诱导后,其RhoA-GTP水平较TNF-α刺激组明显降低,与基线水平相当(p>0.05),说明FAK是RhoA的上游信号。结论1.TNF-α可诱导大鼠PMVCEs Ezrin蛋白磷酸化和通透性增加。2.磷酸化Ezrin蛋白参与TNF-α诱导的大鼠PMVCEs内皮高通透性的调控。3.TNF-α通过RhoA、FAK信号通路诱导PMVCEs Ezrin蛋白磷酸化和内皮高通透性。4.在TNF-α诱导PMVCEs Ezrin蛋白磷酸化和内皮高通透性反应中,FAK是RhoA的上游信号。

李达[3](2020)在《TNF-α在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血管外科一类常见疾病,好发于下肢,静脉血栓一旦脱落可导致肺动脉栓塞(PE),具有潜在的致死风险。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病原因复杂,针对其致病机制的研究始终是血管外科研究领域中的热点,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据显示炎症反应可能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病因,但是有关炎症相关因子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尚未被全面阐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作为一种重要的炎症因子,具有调节血管渗透性,刺激促凝因子释放和诱导高凝状态形成等一系列生理功能,既往研究已显示TNF-α可能参与动脉血栓形成过程,但是动脉与静脉血栓形成在机制方面存在差异。截止目前,针对TNF-α是否参与静脉血栓形成过程的研究极少。本研究结合多种实验方法,探讨TNF-α以及TNF-α基因在深静脉血栓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以及可能的作用机制。研究首先检测TNF-α在DVT患者与健康对照人群中的表达情况;通过分离并培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观察TNF-αm RNA的表达情况以及组织因子(TF)、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血管内皮细胞粘附分子-1(VCAM-1)以及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的表达;在深静脉血栓组PBMCs中加入TNF-α抑制剂后再观察以上几种因子的变化情况,探索TNF-α与TF、PAI-1、ICAM-1以及VCAM-1的表达之间关联性。在第二部分研究中,采用PCR-LDR方法检测TNF-α基因rs1800629(-308G/A)位点的多态性情况,并结合荟萃分析方法,探索该位点多态性与静脉血栓易感性之间的关联。在第三部研究中,通过制作小鼠深静脉血栓形成模型,分组实验观察TNF-α是否具有促进静脉血栓形成的作用,探索TNF-α影响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能作用机制以及具体受体通路和信号通路机制;并验证具有炎症抑制作用的ATL(15-epi-lipoxin A4)是否能够减轻静脉血栓形成过程中的炎症反应,以及是否具有抑制TNF-α诱导产生的促血栓作用以及可能的作用机制。研究的第一部分结果显示在深静脉血栓患者中TNF-α的表达显着增高,血栓患者PBMCs中TNF-αmRNA高表达,在深静脉血栓发病过程中,可能存在TNF-α相关基因的激活。TNF-α的高表达与TF、PAI-1、ICAM-1以及VCAM-1的高表达相关,加入TNF-α抑制剂可以降低这些因子的表达。研究的第二部分结果显示TNF-α基因rs1800629位点多态性与下肢深静脉血栓易感性之间无明显相关性。研究的第三部分结果显示TNF-α对于静脉血栓形成具有促进作用。TNF-α的促血栓作用可能是通过TNFR2受体介导的PI3K/AKT/NF-κB信号通路激活并引起TF、PAI-1、ICAM-1以及VCAM-1等多种促凝因子、纤溶抑制因子以及粘附因子的表达升高实现。ATL能够抑制静脉血栓发生过程中的炎症反应,降低TF、PAI-1、ICAM-1以及VCAM-1等因子的表达,也显示出对于TNF-α诱导的促血栓生成作用具有一定抑制作用。本课题研究对于TNF-α在深静脉血栓形成过程中具体作用以及相关机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索,可能为日后深静脉血栓的诊治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本课题研究分为三个部分,下面就各部分研究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进行分述。第一部分TNF-α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中的表达及其影响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能机制探讨目的:观察孤立性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患者TNF-α的表达情况以及在经过抗凝溶栓治疗后的TNF-α表达变化情况。通过分离并培养健康对照人群和DVT患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观察TNF-α的表达以及组织因子(TF)、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以及细胞粘附因子(ICAM-1/VCAM-1)的表达。初步探讨TNF-α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过程中的可能机制。方法:经过筛选后纳入无明显诱因的孤立性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共50例,对照组为同时期体检的健康人群50例,通过酶联免疫吸附(ELISA)方法检测两组血浆TNF-α的表达水平。深静脉血栓组患者应用依诺肝素抗凝以及尿激酶溶栓治疗,ELISA法检测经治疗一周后深静脉血栓组患者的TNF-α水平,比较治疗前后TNF-α水平变化情况。分离并培养健康对照人群以及DVT患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实时荧光定量PCR(RT-q PCR)检测TNF-αm RNA表达情况,Western Blot方法检测TF、PAI-1、ICAM-1以及VCAM-1的表达情况。最后再加入TNF-α抑制剂,检测TF、PAI-1、ICAM-1以及VCAM-1的表达变化情况。结果: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血浆中TNF-α表达水平显着升高,经过抗凝溶栓治疗后TNF-α表达水平降低。通过培养PBMCs,可检测到深静脉血栓患者TNF-αm RNA水平显着高于健康对照组,TF、PAI-1、ICAM-1以及VCAM-1表达也显着高于健康对照组。在深静脉血栓组PBMCs中加入TNF-α抑制剂后,TF、PAI-1、ICAM-1以及VCAM-1表达情况显着降低。结论:TNF-α在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血浆中显着高表达,经过抗凝溶栓治疗后表达水平降低。通过细胞实验证实,深静脉血栓组PBMCs中TNF-αm RNA表达升高。TNF-α与TF、PAI-1等凝血系统激活以及纤溶系统抑制因子高表达相关,同时与ICAM-1以及VCAM-1等粘附因子的高表达相关。第二部分TNF-α基因rs1800629多态性与深静脉血栓形成易感性之间的相关性研究目的:探讨TNF-α基因rs1800629(-308G>A)位点多态性与汉族人群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之间的关系。并通过meta分析方法,结合本部分所得的研究数据,全面分析rs1800629位点多态性与静脉血栓易感性之间相关性。方法:收集2017年11月至2019年1月期间于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孤立性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50例为病例组,选取同时期于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体检中心体检的健康人群50例为对照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标准采用2017年第三版中国深静脉血栓诊疗指南,所有患者均经由血管彩超或者下肢静脉造影检查确诊。收集病例组及对照组入组人员基本临床资料以及外周血样本,应用PCR-LDR方法检测病例组及对照组中TNF-α基因rs1800629位点多态性情况,分析rs1800629多态性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之间的关联性。随后通过系统化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以及万方数据库,收集既往有关TNF-α基因rs1800629位点多态性与静脉血栓栓塞症关联性的研究文献,提取研究数据后,整合我们所得出的rs1800629多态性与静脉血栓易感性之间关联性的数据,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荟萃分析。结果:病例组中TNF-α基因rs1800629位点的各基因型分布频率分别为GG型42例(84%),GA型6例(12%)以及AA型2例(4%),对照组中各基因型分布频率分别为GG型44例型(88%),GA型5例(10%)以及AA型1例(2%),对照组人群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病例组及对照组之间基因型分布无显着统计学差异。按照等位模型(G vs.A)、杂合模型(GA vs.GG)、纯合模型(AA vs.GG)、显性模型(GA+AA vs.GG)以及隐性模型(AA vs.GG+GA)五种基因对比模型进行统计分析后,也未发现TNF-α基因rs1800629位点多态性与下肢深静脉血栓易感性之间存在显着相关性。在荟萃分析部分中,通过系统化检索相关数据库并结合本研究所得的相关研究数据,共纳入5项相关研究,所纳入荟萃分析的病例组总样本量1396例,对照组总样本量1311例,通过软件计算后,五种基因对比模型统计结果如下:等位模型(OR:1.05 95%CI 0.91-1.23 p=0.49)、显性模型(OR:1.06 95%CI 0.89-1.25 p=0.52)、杂合模型(OR:1.05 95%CI 0.88-1.25 p=0.59)、纯合模型(OR:1.14 95%CI 0.66-1.97p=0.65)以及隐性模型(OR:1.14 95%CI 0.66-1.96 p=0.65),所有基因对比模型均未发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所有的基因对比模型中均未见显着异质性(I2<50%)。按照不同族群进行的亚组分析结果也未发现具有统计学差异的基因对比模型。结论:TNF-α基因rs1800629位点多态性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易感性之间无明显相关性。第三部分TNF-α在小鼠深静脉血栓模型中的作用影响及机制研究目的:建立小鼠深静脉血栓形成模型,观察TNF-α是否具有促进静脉血栓形成的作用,并探索可能的作用机制。研究TNF-α对静脉血栓影响的具体受体通路及信号通路机制。通过进一步实验验证ATL(15-epi-lipoxin A4)是否能够抑制静脉血栓形成过程中的炎症反应,以及是否具有抑制TNF-α诱导的促血栓生成作用,并研究ATL产生影响的可能信号通路机制。方法:1、通过游离结扎小鼠下腔静脉建立小鼠深静脉血栓形成模型,确认小鼠血栓模型建立成功;分别给与血栓模型小鼠静脉注射PBS或者溶有TNF-α的PBS,分别观察建模手术后不同的时间点(6h、12h、24h、48h)TNF-α对小鼠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情况,通过对血栓长度及重量的测量,确定血栓差异最大的时间点。2、将小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1对照组(Control组)○2假手术组(Sham组)○3 DVT手术组(术前10min尾静脉注射PBS再进行血栓建模)○4 TNF-α+手术组(术前10min尾静脉注射溶解有0.4μg/kg TNF-α的PBS再进行血栓建模),在血栓形成差异最大的时间点,处死小鼠并对各组小鼠血栓形成情况进行测量;ELISA法检测血栓组小鼠及对照组和假手术组小鼠TNF-α水平;流式细胞方法检测血小板表面活化标记CD61和CD49β的表达,通过血小板聚集实验检测各组小鼠血小板聚集情况;Western Blot方法测量各组小鼠下腔静脉血管组织中TF、PAI-1、ICAM-1以及VCAM-1的表达情况。3、通过TNFR1-/-以及TNFR2-/-小鼠进行血栓建模(术前10min尾静脉注射0.4μg/kg溶有TNF-α的PBS再进行血栓建模),对TNFR1-/-以及TNFR2-/-小鼠静脉血栓形成情况进行测量;测量各组小鼠下腔静脉血管组织中TF、PAI-1、ICAM-1以及VCAM-1的表达情况;对比TNFR1-/-以及TNFR2-/-小鼠与野生型TNF-α+手术组小鼠之间是否存在血栓形成的差别以及各种因子表达的差别。4、再取小鼠分为两组,一组为ATL+DVT手术组(术前1h尾静脉注射溶解有100μg/kg 15-epi-lipoxin A4的PBS再进行血栓建模),另外一组为ALT+TNF-α+手术组(术前1h尾静脉注射溶解有100μg/kg15-epi-lipoxin A4的PBS,术前10min尾静脉注射溶解有0.4μg/kg TNF-α的PBS再进行血栓建模),测量各组小鼠下腔静脉血管组织中TF、PAI-1、ICAM-1以及VCAM-1的表达情况;采用HE染色以及免疫组化的方法分析血栓组织中炎症细胞表达情况以及各组小鼠下腔静脉血管组织中TF、PAI-1以及ICAM-1表达情况;RT-q PCR方法检测TNF-α以及ATL对于小鼠下腔静脉血管组织中PI3K、AKT1以及NF-κB m RNA表达的影响;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各组小鼠下腔静脉内皮组织中p-PI3K、PI3K、pAKT1、AKT1以及NF-κB表达情况。结果:1、DVT手术组小鼠血浆TNF-α水平显着升高,通过分组研究发现TNF-α对于静脉血栓形成具有促进作用,术后24小时TNF-α对血栓形成效果影响最大。与对照组、假手术组以及DVT手术组相比,TNF-α+手术组小鼠血栓长度和重量都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TNF-α+手术组小鼠与DVT手术组小鼠在血小板聚集实验中无显着性差异,流式细胞检测方法也显示在两组小鼠血浆中活化的血小板无显着差异。3、与对照组、假手术组以及DVT手术组相比,TNF-α+手术组小鼠下腔静脉血管组织中TF、PAI-1、ICAM-1以及VCAM-1等因子的表达均升高。4、对比野生型TNF-α+手术组,TNFR1-/-小鼠中血栓形成长度和重量没有显着差异;TNFR2-/-小鼠在血栓形成长度和重量方面降低,下腔静脉血管组织中TF、PAI-1、ICAM-1以及VCAM-1等因子表达情况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HE染色结果显示TNF-α+手术组血栓组织中炎症细胞浸润水平显着高于手术组,而ATL+手术组小鼠血栓组织中炎症细胞浸润水平显着低于DVT手术组。免疫组化以及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结果显示ATL+手术组小鼠TF、PAI-1、ICAM-1以及ICAM-1的表达相较DVT手术组小鼠受到抑制,ATL+TNF-α+手术组小鼠TF、PAI-1、ICAM-1以及VCAM-1的表达相较TNF-α+手术组小鼠显着降低。6、RT-q PCR检测结果以及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结果显示TNF-α+手术组小鼠下腔静脉血管组织中PI3K、ATK1以及NF-κB m RNA表达显着高于DVT手术组,相关蛋白的表达也显着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ATL则能够抑制PI3K、ATK1以及NF-κB的表达。结论:在小鼠深静脉血栓模型中,TNF-α表达水平升高。TNF-α对于静脉血栓形成具有促进作用。TNF-α在小鼠体内没有显示出影响血小板聚集及活化的作用。其促血栓形成作用可能主要通过TNFR2受体介导的PI3K/AKT/NF-κB信号通路激活并引起TF、PAI-1、ICAM-1以及VCAM-1等因子表达升高实现。ATL能够抑制静脉血栓发生过程中的炎症反应以及TF、PAI-1、ICAM-1以及VCAM-1等因子的表达,也显示出对于TNF-α诱导的促血栓生成作用具有一定抑制作用。ATL所产生的抑制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PI3K/AKT/NF-κB信号通路进而下调由TNF-α介导的一系列促凝因子以及粘附因子的表达来实现。

范韵鑫[4](2020)在《慢阻肺肺泡巨噬细胞来源外泌体对气道上皮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和目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发生发展通常与慢性炎症、氧化应激和蛋白酶抗蛋白酶失衡等机制有关。气道上皮细胞的化生、粘液细胞增生导致粘液分泌过度是主要的慢阻肺病理改变,其具体机制尚不十分明确。既往研究发现肺泡巨噬细胞在慢阻肺发病中扮演重要角色,但其对气道上皮细胞可产生何种影响研究较少。近来外泌体及其分泌的mi RNA在细胞间通讯发挥的作用日益得到研究人员的关注。作为外泌体重要来源之一的肺泡巨噬细胞是否对气道上皮细胞发挥作用及其机制目前尚未见报道。流行病学研究表明,慢阻肺患者每年肺癌发病率较正常人群高4-5倍,提示慢阻肺与肺癌的发生关系密切。这两种疾病都涉及气道上皮细胞生物学功能和结构的改变。本研究拟通过建立慢阻肺大鼠动物模型,提取肺泡巨噬细胞与气道上皮细胞(16HBE)共培养。采用CCK8法、Transwell侵袭实验、克隆形成实验及Western Blot、Elisa等方法检测气道上皮细胞增殖活力等恶性细胞特征及相关黏蛋白和炎症介质的表达水平;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明确目标mi RNA,分离和鉴定巨噬细胞外泌体,并探索外泌体mi RNA在细胞间通讯中对气道上皮细胞的影响,并探讨其分子机制,以期揭示外泌体在巨噬细胞与气道上皮细胞通讯间发挥的桥梁作用,亦可扩展对慢阻肺与肺癌相关联机制的认识,为今后进一步寻找可能的慢阻肺治疗干预靶点,阐明慢阻肺与肺癌发生相关性并减少慢阻肺合并肺癌发生提供理论依据。材料和方法一、慢阻肺来源肺泡巨噬细胞对气道上皮细胞的作用采用香烟烟雾和脂多糖诱导的方法建立慢阻肺大鼠动物模型,HE染色观察肺组织病理改变。从肺泡灌洗液中分离巨噬细胞,将肺泡巨噬细胞与气道上皮细胞16HBE共培养,通过CCK8法、克隆形成实验和Transwell侵袭实验检测气道上皮细胞增殖活力和迁移能力;运用Western Blot和Elisa方法测定气道上皮细胞的黏蛋白以及促炎介质IL-6、TNF-α的表达水平。二、慢阻肺肺泡巨噬细胞来源的外泌体对气道上皮细胞功能的影响以试剂盒法从慢阻肺大鼠及健康对照组大鼠肺泡巨噬细胞中提取外泌体,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外泌体形态,纳米粒径分析、Western Blot方法分析及鉴定外泌体。从GEO数据库中分析对比慢阻肺及正常人外周血差异显着的mi RNA,进而通过相应的mi RNA阵列分析检测巨噬细胞外泌体差异表达的mi RNA。在气道上皮细胞中过表达该mi RNA,通过CCK8、Transwell侵袭实验和Western Blot观察过表达mi RNA对气道上皮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三、慢阻肺巨噬细胞外泌体对气道上皮细胞功能影响机制的探讨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外泌体mi RNA进行靶基因预测,CCK8分析阻断该靶基因对气道上皮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结果一、慢阻肺来源肺泡巨噬细胞对气道上皮细胞的作用1.气道上皮细胞与慢阻肺肺泡巨噬细胞共培养后,其增殖活力和迁移能力较与健康对照组肺泡巨噬细胞共培养者相比明显增强(P<0.05)。2.慢阻肺肺泡巨噬细胞促进气道上皮细胞黏蛋白MUC5AC,MUC5B及MUC2的产生,抑制CFTR的表达。3.与慢阻肺肺泡巨噬细胞共培养的气道上皮细胞分泌的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的分泌水平较对照组显着上升(P<0.001)。二、慢阻肺肺泡巨噬细胞来源的外泌体对气道上皮细胞功能的影响1.通过Western Blot检测外泌体表面特定标志蛋白,由SBI试剂盒可成功提取外泌体,其在电镜下结构清晰可辨,可见囊泡样结构,纳米粒径分析慢阻肺组巨噬细胞外泌体中位数粒径139.6nm,浓度2.8×107/ml,对照组巨噬细胞外泌体中位数粒径139.8nm,浓度2.1×107/ml,两组外泌体粒径大小和浓度无明显差异。2.通过GEO数据库分析和mi RNA阵列分析表明mi R-380为肺泡巨噬细胞外泌体中明显上调的mi RNA。外泌体mi R-380增强气道上皮细胞16HBE的增殖活力和和迁移能力(P<0.05),促进气道上皮细胞16HBE黏蛋白MUC5AC、MUC5B和MUC2的表达,抑制CFTR的表达。三、慢阻肺巨噬细胞外泌体对气道上皮细胞功能影响机制的探讨1.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外泌体mi R-380进行靶基因预测,mi R-380对应的靶基因为囊性纤维化跨膜传导调节因子CFTR。2在气道上皮细胞中构建CFTR-si RNA导致CFTR的低表达;阻断靶基因CFTR后,增强了气道上皮细胞16HBE的增殖活力和迁移能力(P<0.05)。结论慢阻肺肺泡巨噬细胞可增强气道上皮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能力,促进其黏蛋白及促炎介质白介素-6和肿瘤坏死因子-α的表达;慢阻肺肺泡巨噬细胞来源外泌体mi R-380含量明显上调,气道上皮细胞16HBE的增殖活力和和迁移能力的增强与黏蛋白的表达增加可能与外泌体向气道上皮细胞递送mi R-380,负调控CFTR基因导致CFTR蛋白下调有关。

杨会珍[5](2020)在《LINC00667通过稳定VEGFA促进肺腺癌血管生成机制研究》文中提出背景与目的:肺癌是全球男女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寻求精准的诊断生物标志物和治疗靶点的识别甚为必要。这些公认的生物标志物包括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s)。LncRNA 序列大于 200bp,常被认为是一类单一的转录本,不具有蛋白质编码能力,但它们可以在DNA-RNA-蛋白质水平上调控分子过程。通过参与表观遗传、转录和转录后机制,在抑癌基因和癌基因表达的调控中起着重要作用。VEGF-A-VEGFR轴在生理和病理血管生成和血管通透性中都是关键的。VEGF-A-VEGFR 轴(VEGF-A、VEGFR-1、VEGFR-2)中仅一个基因的剪接中断就会导致整个信号轴的改变,从而导致癌症中VEGFR-2信号的增加和血管生成异常。本研究我们首先利用基因芯片技术筛选出差异LncRNAs,经RT-PCR技术验证LINC00667在肺腺癌组织标本中高表达,且沉默LINC00667抑制肺腺癌细胞株增殖、迁移,促进凋亡,提示LINC00667为促癌基因,通过生物信息软件分析,提示LINC00667可能与VEGF-VEGFR通路相关,进一步验证LINC00667如何通过与VEGFA的相互作用调控病理性血管生成。本研究结果将为肺癌抗血管生成机制的基础研究及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第一部分LINC00667在肺腺癌组织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1.利用基因芯片技术检测3对肺腺癌及癌旁正常肺组织新鲜冰冻标本中lncRNA的表达,筛选出表达明显差异的LncRNA;2.在40例新鲜冰冻腺癌组织及癌旁正常肺组织中利用Real-time PCR方法检测包含LINC00667在内的4个差异LncRNA表达水平;3.检测肺腺癌细胞系及正常肺上皮细胞系中LINC00667表达;4.将LINC00667表达水平与研究对象临床指标相关性进行分析,卡方检验方法研究分析LINC00667表达是否与肺腺癌疾病发展及预后相关。结果1.基因芯片检测初步在肺腺癌及其配对癌旁组织中筛选出有差异表达的LncRNA共800条,生物信息分析筛选后发现其中有显着差异的20条,10条(50%)在肺腺癌组织标本中明显上调,10条(50%)明显下调,LINCOO667在肺腺癌组织标本中表达水平明显增高。2.在肺腺癌与癌旁正常肺组织中利用RT-PCR方法检测LINC00667结果显示,相对于邻近的正常肺组织,LINC00667在85%(34/40)的肺腺癌样本中明显高表达(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相对于人 IMR90 细胞系,LINC00667 在肺腺癌 H1975,H23,H1299 和 SPC-A1细胞系中表达明显增加(P<0.05),其中在SPC-A1和H1299细胞中的表达丰度均为高,在其余两株细胞中的表达丰度为中。4.LINC00667NSCLC患者的表达水平与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TNM分期、脉管系统浸润情况相关(P<0.05),与患者性别、年龄、吸烟史、病变位置无关。第二部分沉默LINC00667抑制肺腺癌细胞增殖、迁移及血管生成方法1.构建沉默LINC00667表达的重组慢病毒载体,对数生长期SPC-A1和H1299细胞分别转染慢病毒表达载体及对照组空质粒载体,RT-PCR检测转染后细胞内LINC00667表达情况。2.利用 Cell counting kit-8(CCK-8)及 EdU analysis 技术,检测沉默 LINC00667对SPC-A1和H1299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3.利用Transwell实验检测沉默LINC00667对SPC-A1和H1299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4.Tube formation assay血管生成实验检测沉默LINC00667后血管生成情况。结果1.结果显示转染慢病毒表达载体的SPC-A1和H1299细胞系的LINC00667表达量较空质粒对照组明显减少,证实转染率较高,成功获取沉默LINC00667的SPC-A1和H1299细胞株。2.CCK8及EdU analysis实验结果显示在转染慢病毒载体shLINC00667后,细胞增殖能力受到抑制。3.Transwell实验结果显示在转染慢病毒载体shLINC00667后,SPC-A1和H1299穿过基底膜基质的细胞数量明显减少,迁移能力受到抑制。4.沉默LINC00667可以抑制血管生成。第三部分LINC00667通过VEGFA通路促进肺腺癌血管生成方法1.微阵列数据分析(Microarray analysis)与 LINC00667 及 VEGFA 相关的 RNA结合蛋白。2.Real time-qPCR方法检测肺腺癌标本中VEGFA及EIF4A3的表达。3.利用上调VEGFA慢病毒载体(pcDNA3.1/VEGFA)转染SPC-A1和H1299细胞,Tube formation assay血管生成实验检测血管生成情况,采用CCK8、Transwell实验检测上调VEGFA对SPC-A1和H1299细胞增殖、迁移的影响。4.Western-blot 技术检测沉默 LINC00667 对 SPC-A1 和 H1299 细胞中 VEGFA、EIF4A3表达的影响。5.检测沉默EIF4A3对SPC-A1和H1299细胞血管生成、增殖和迁移的影响。结果1.生物信息分析结果显示LINC00667与RNA结合蛋白EIF4A3可以结合。2.肺腺癌组织较癌旁组织中VEGFA、EIF4A3表达升高,沉默LINC00667后,VEGFA表达量明显下降,说明LINC00667与VEGFA有相关性。另外,VEGFA启动子的荧光素酶活性不受影响,LINC00667通过转录后水平影响VEGFA生物活性。3.过表达SPC-A1细胞中VEGFA能促进增殖,迁移,促进血管生成。4.Sh-LINC00667慢病毒载体转染SPC-A1和H1299细胞,VEGFA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降(P>0.05),EIF4A3表达水平无影响。沉默肺腺癌细胞SPC-A1和H1299中LINC00667能抑制VEGFA的表达,可使与VEGFA结合的EIF4A3蛋白减少。5.加入EIF4A3抑制剂后,SPC-A1和H1299细胞增殖、迁移及血管生成能力减弱。结论:1.LINC00667和VEGFA在肺腺癌中表达水平较高,LINC00667与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情况、TNM分期以及脉管系统浸润情况有相关性。2.LINC00667可促进肺腺癌的增殖、迁移及血管生成。3.LINC00667可能通过与EIF4A3结合调控肺腺癌VEGFA的稳定性,促进血管生成,有望成为肺腺癌新的治疗靶标。

王文龙[6](2020)在《基于上皮间质转化探讨复方苦参注射液防治放射性肺损伤的机制》文中指出目的:放射性肺损伤是胸部肿瘤放疗最常见的并发症,既往关于其发生机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氧自由基及炎性细胞因子的产生和效应,而放射性肺损伤后发生上皮间质转化(EMT)的现象及其机理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近期有多项研究表明,复方苦参注射液对上皮间质转化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本项目拟通过建立小鼠放射性肺损伤疾病模型,以不同浓度复方苦参注射液进行干预,而后评估小鼠肺损伤程度,测定EMT相关的表型标记物、细胞因子等变化,以及EMT相关信使mRNA转录水平变化及由此导致TGF-β1/Smads、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交互变化。本项目拟通过观察复方苦参注射液对放射性肺损伤小鼠上皮间质转化效应途径的影响,有望阐明复方苦参注射液通过抑制上皮间质转化而防治放射性肺损伤的机理,为临床推广使用复方苦参注射液防治放射性肺损伤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理论部分:通过回顾性分析了中医学对放射性肺损伤的认识,探究了热毒络瘀相关理论的源流及其典型代表中成药复方苦参注射液。2.实验部分:C57bl/6小鼠194只,雄性,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10组:空白对照组(Control group,Control)、模型组(Model group,Model)、复方苦参注射液低剂量组(Compound kushen injection-Low dose group,CKI-L)、复方苦参注射液中剂量组(Compound kushen injection-Middle dose group,CKI-M)、复方苦参注射液高剂量组(Compound kushen injection-High dose group,CKI-H)、信号通路激动剂1组(SB431542,SB)、信号通路抑制剂2组(XAV-939,XAV)、复方苦参注射液+信号通路抑制剂1组(CKI+SB)、复方苦参注射液+信号通路抑制剂2组(CKI+XAV)、地塞米松注射液组(Dexamethason,DXM)。使用美国XStrahl小动物精准放疗辐照研究平台(SARRP),实施单次20 Gy双侧肺野照射成功建立C57bl/6小鼠放射性肺损伤模型。照射后观察小鼠的一般情况,分别于照射后第2、4、6、8、10、12周6个时间点处死小鼠,采集血清和取出肺组织。取第4、8周C57bl/6小鼠肺组织,小鼠及肺组织称重,计算肺系数,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和Masson染色,分别通过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观察各组C57bl/6小鼠肺组织病理学形态改变;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IHC)检测C57bl/6小鼠在第4周、第8周的肺组织中E-cadherin、Vimentin蛋白表达情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法检测C57bl/6小鼠在第第4周、第8周采集血浆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含量;采用实时定量PCR法(RT-qPCR)检测各组小鼠第4周、第8周肺组织中TGF-β1mRNA、Smad3 mRNA、GSK-3βmRNA、β-catenin mRNA的表达水平;采用免疫印迹法(Western-blot)分别检测各组小鼠在第4周、第8周肺组织内TGF-β1、Smad3、GSK-3β、β-catenin通道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实验一结果复方苦参注射液可增加放射性肺损伤小鼠肺系数,减轻小鼠放射性肺损伤病理损害程度,并可改善小鼠一般情况,包括毛色、脱毛、食量、活动及体重等。2.实验二结果2.1 HE染色结果:Control组:小鼠肺组织肺泡壁较薄,肺泡结构清晰,毛细血管完整,无充血及水肿,无炎症细胞浸润,各时间点均未见明显病理改变;Model组:照射后前2周以渗出性病变为主,肺泡腔可见少量炎症细胞浸润,出现急性肺间质水肿、充血,第4周可见肺组织间质明显水肿及支气管周围炎性细胞浸润,肺泡结构破坏,部分肺泡萎缩,第6周炎性细胞浸润减少,小鼠肺组织间质水肿渐渐消退,肺泡隔渐增宽,肺泡腔有所缩小,出现成纤维细胞,胶原增生,第8周小鼠炎性细胞减退,肺组织间质水肿进一步消退,肺泡间隔增宽,肺泡结构破坏,出现部分肺泡塌陷伴有不张,还可见少许梭形成纤维细胞,第12周小鼠肺泡扩张加重,胶原增生明显,气体交换空间显着减少,肺泡塌陷更明显、并纤维化;CKI-L组、CKI-M组及CKI-H组:第2周渗出性病变较轻,肺间质水肿、充血及炎性细胞浸润程度等均较Model明显减轻;第4周,可见少许炎性细胞浸润,肺组织间质轻度水肿;第8周可见炎性渗出,肺泡壁毛细血管轻度充血,肺间质轻度水肿,肺泡部分塌陷,肺泡壁略有增厚,但是上述表现均较Model组明显减轻;第12周可见少许成纤维细胞,肺泡壁轻度增厚,部分肺纤维化,但均明显较Model组显着减轻;DXM组各时间点与CKI-H组无明显差别;SB组和XAV组各时间点处于CKI-M组及CKI-H组之间,但未见明显差别;CKI+SB组和CKI+XAV组第2周、第4周渗出性病变较轻微,肺间质水肿、充血及炎性细胞浸润程度等均较单药干预组明显减轻;第8周可见少许炎性渗出,肺泡壁毛细血管轻度充血,肺间质轻度水肿,肺泡部分塌陷,肺泡壁略有增厚,但是上述表现均较单药干预组明显减轻;第12周可见少许成纤维细胞,肺泡壁轻度增厚,部分肺纤维化,但均明显较单药干预组显着减轻。2.2 Masson染色结果:胶原纤维呈蓝色,肌纤维呈红色,细胞核呈现蓝黑色。Control组:胶原纤维较少,肌纤维多,细胞核多;Model组:随着造模时间的延长,胶原纤维逐渐增多,可见大量胶原纤维;与Model组比较,复方苦参注射液各浓度组的胶原纤维染色受到较为明显的抑制;SB组、XAV-939组胶原纤维染色也受到较为明显的抑制,胶原纤维量较模型组明显减少,与CKI-M组和CKI-H组相仿;SB组、XAV组,各时间点胶原纤维量较Model组明显减少,与单药干预组相比,胶原纤维染色受到更为明显的抑制。放射性肺炎和放射性肺纤维化常常同时发生,随着时间进一步延长,放射性肺炎逐步减轻和放射性肺纤维化程度渐渐加重,本研究4周内以放射性肺炎为主,4周到8周出现放射性肺炎渐减轻和放射性肺纤维化程度渐加重,12周以放射性肺纤维化为主,经过复方苦参注射液及信号通路抑制剂单药或联合干预后,放射性肺炎及放射性肺纤维化程度受到明显的抑制,CKI-M组和CKI-H组干预效果优于CKI-L组,与信号通路抑制剂组相当,逊于CKI+SB组、CKI+XAV组。2.3透射电镜结果:Control组:细胞核大,呈现椭圆形,未见胶原纤维,结构完整,肺泡腔相对干净,肺泡间隔未增宽增厚,肺泡上皮细胞表面绒毛球形,高尔基体数量较多,偶见巨噬细胞和红细胞;Model组:细胞核固缩,变小,可见大量胶原纤维,可见条索样改变,肺泡上皮细胞线粒体肿胀明显,其内部活性物质增多较多,胞浆减少,空泡较为严重,巨细细胞增多,伴有纤维细胞产生;复方苦参注射液各浓度组:各时间点细胞核大小介于Control组和Model组之间,胶原纤维数目中等,肺泡上皮细胞线粒体肿胀较轻,处于慢性炎症修复阶段。SB组及XAV组:各时间点细胞核大小介于Control组和Model组之间,胶原纤维数目与CKI-H组及CKI-H组相当。CKI+SB组、CKI+XAV组两联合用药组:各时间点细胞核大小介于Control组和Model组之间,胶原纤维数目较单药干预组明显减少,肺泡上皮细胞线粒体肿胀也较单药干预组明显减轻,处于慢性炎症修复阶段。3.实验三结果3.1各组小鼠肺组织中E-cadheren蛋白表达情况:E-cadheren蛋白主要表达定位于细胞膜、细胞浆液和细胞连接等。免疫组化结果显示:E-cadheren蛋白在肺组织细胞浆和胞膜上表现为棕黄色或棕褐色或淡黄色颗粒。Control组小鼠肺组织中的E-cadheren表达率较高;Model小鼠肺组织中的E-cadheren表达率很低;复方苦参注射液各剂量组C57bl/6小鼠肺组织各时间点的E-cadheren表达率介于Control组和Model组之间,E-cadheren表达率处于中等;SB组及XAV组小鼠肺组织各时间点的E-cadheren表达率也同样介于Control组和Model组之间,E-cadheren表达率与CKI-M组及CKI-H组相当;CKI+SB组、CKI+XAV组两联合用药组小鼠肺组织各时间点的E-cadheren表达率虽然介于Control组和Model组之间,但E-cadheren表达率较单药干预组明显增加,更接近于Control组。3.2各组小鼠肺组织中Vimentin蛋白表达情况:Vimentin蛋白主要表达在定位于细胞浆,常附在细胞核、内质网及线粒体的旁边或末端。免疫组化结果显示:Vimentin蛋白在肺组织细胞浆上表现为棕黄色或棕褐色或淡黄色颗粒。Control小鼠肺组织中的Vimentin表达率很低;Model组小鼠肺组织中的Vimentin表达率较高;复方苦参注射液各剂量组小鼠肺组织各时间点的Vimentin表达率介于Control组和Model组之间,Vimentin表达率处于中等;SB组及XAV组小鼠肺组织各时间点的Vimentin表达率也同样介于Control组和Model组之间,Vimentin表达率与CKI-M组、CKI-H相当;CKI+SB组、CKI+XAV组小鼠肺组织各时间点的Vimentin表达率虽然介于Control组和Model组之间,但Vimentin表达率较单药干预组明显减少。4.实验四结果与Control组比较,Model组小鼠血清TGF-β1、TNF-α含量在第4、8周均显着性升高(P<0.01);与Model组比较,除CKI-L组第8周外,CKI-M组、CKI-H组及其他用药干预组小鼠血清TGF-β1、TNF-α含量在第4、8周均显着性降低(P<0.05,P<0.01);与CKI-M组比较,CKI+SB组小鼠血清TGF-β1、TNF-α含量在第8周均显着性降低(P<0.05,P<0.01),CKI+SB组、CKI+XAV组小鼠血清TNF-α含量在第4周均显着性降低(P<0.05),CKI-L组小鼠血清TGF-β1、TNF-α含量在第4周显着性升高(P<0.05),其余各用药干预组小鼠血清TGF-β1、TNF-α含量在第4、8周均未见显着性差异(P>0.05);与CKI-H组比较,CKI-L组小鼠血清TGF-β1、TNF-α含量在第4周均显着性升高(P<0.05,P<0.01),CKI-L组小鼠血清TGF-β1含量在第8周均显着性升高(P<0.05,P<0.01),CKI+SB组小鼠血清TGF-β1含量在第4周显着性降低(P<0.05,P<0.01),CKI+SB组小鼠血清TNF-α含量在第8周显着性降低(P<0.05),其余各用药干预组小鼠血清TGF-β1含量在第4、8周均未见显着性差异(△P>0.05);与DXM组比较,CKI-L组小鼠血清TGF-β1、TNF-α含量在第4周均显着性升高(P<0.05,P<0.01),CKI-L组小鼠血清TGF-β1含量在第8周均显着性升高(P<0.05,P<0.01),CKI+SB组小鼠血清TGF-β1含量在第4周显着性降低(P<0.05),其余各用药干预组小鼠血清TGF-β1含量在第4、8周均未见显着性差异(P>0.05)。5.实验五结果5.1 Real time RT-PCR实验结果:与Control组比较,Model组第4周、第8周的TGF-β1、Smad3、β-catenin、GSK-3βm RN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1);与Model组比较,CKI-L组、CKI-M组、CKI-H组、DXM组、CKI+SB组、CKI+XAV组第4周、第8周的TGF-β1、Smad3、β-catenin、GSK-3βm RNA表达水平均有不同程度降低(P<0.01,P<0.05);与CKI-H组比较,DXM组、SB组、XAV组第4周、第8周的TGF-β1、Smad3、β-catenin、GSK-3βm RNA表达水平变化改变不明显(P>0.05),CKI-L组、CKI-M组第8周的TGF-β1、Smad3、β-catenin、GSK-3βm RNA表达水平变化改变不明显(P>0.05),而CKI+SB组、CKI+XAV组第4周、第8周的TGF-β1、Smad3、β-catenin、GSK-3βm RNA表达水平改变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而CKI-L组、CKI-M组第4周、第8周的TGF-β1、Smad3、β-catenin、GSK-3βm RNA表达水平改变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与DXM组比较,CKI-H组、SB组、XAV组第4周、第8周的TGF-β1、Smad3、β-catenin、GSK-3βm RNA表达水平变化不明显(P>0.05),CKI+SB组、CKI+XAV组第4周、第8周的TGF-β1、Smad3、β-catenin、GSK-3βm RNA表达水平改变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而CKI-L组、CKI-M组第四周TGF-β1、Smad3、β-catenin、GSK-3βm RNA表达水平变化不明显(P>0.05)。5.2 Western t bolt实验结果:与Control组比较,Model组第4周、第8周的TGF-β1、Smad3、β-catenin、GSK-3β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1);与Model组比较,CKI-H组、DXM组、CKI+SB组、CKI+XAV组第4周、第8周的TGF-β1、Smad3、β-catenin、GSK-3β蛋白表达水平均有不同程度降低(P<0.01,P<0.05),而CKI-L组和CKI-M组TGF-β1、Smad3、β-catenin、GSK-3β蛋白表达水平变化改变不明显(P>0.05);与CKI-H组比较,CKI-L组、CKI-M组、DXM组、SB组、XAV组第4周、第8周的TGF-β1、Smad3、β-catenin、GSK-3β蛋白表达水平变化改变不明显(P>0.05),而CKI+SB组、CKI+XAV组第4周、第8周的TGF-β1、Smad3、β-catenin、GSK-3β蛋白表达水平改变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与DXM组比较,CKI-L组、CKI-M组、CKI-H组、SB组、XAV组第4周、第8周的TGF-β1、Smad3、β-catenin、GSK-3β蛋白表达水平变化不明显(P>0.05),CKI+SB组、CKI+XAV组第4周、第8周的TGF-β1、Smad3、β-catenin、GSK-3β蛋白表达水平改变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5.3免疫荧光实验结果:TGF-β1蛋白主要表达在细胞间质。Smad3蛋白主要表达在定位于细胞核及细胞浆。GSK-3β蛋白主要表达在定位于细胞核、细胞浆及细胞膜。β-catenin蛋白主要表达在定位于细胞核、细胞浆及细胞膜。TGF-β1蛋白免疫荧光结果显示:TGF-β1、Smad3、β-catenin、GSK-3β蛋白在肺组织细胞间质为深浅不同的红色颗粒。Control组C57bl/6小鼠肺组织中的TGF-β1、Smad3、β-catenin、GSK-3β表达率很低;Model组C57bl/6小鼠肺组织中的TGF-β1、Smad3、β-catenin、GSK-3β表达率较高;复方苦参注射液各剂量组C57bl/6小鼠肺组织各时间点的TGF-β1表达率介于Control组和Model组之间,TGF-β1、Smad3、β-catenin、GSK-3β表达率处于中等;信号通路抑制剂SB431542组及XAV-939组C57bl/6小鼠肺组织各时间点的TGF-β1、Smad3、β-catenin、GSK-3β表达率也同样介于Control组和Model组之间,TGF-β1、Smad3、β-catenin、GSK-3β表达率与CKI-M组和CKI-H组相当;复方苦参注射液+SB431542组、复方苦参注射液+XAV-939组两联合用药组C57bl/6小鼠肺组织各时间点的TGF-β1、Smad3、β-catenin、GSK-3β表达率虽然介于Control组和Model组之间,但TGF-β1表达率较单药干预组明显减少。结论:放射性肺损伤发病机制复杂,近年来放射性肺损伤后发生的上皮间质转化备受关注。为此,我们基于上皮间质转化及中医热毒络瘀理论,选择中成药复方苦参注射液来干预小鼠放射性肺损伤,并取得了较好的放射防护作用,其可能机制如下:1.复方苦参注射液可以通过降低血清中EMT相关的TNF-α和TGF-β1的水平,从而减轻C57bl/6小鼠放射性肺损伤;2.复方苦参注射液可以降低TGF-β/Smads和Wnt/β-catenin信号通路EMT相关基因的表达;3.复方苦参注射液还可通过降低TGF-β/Smads和Wnt/β-catenin信号通路EMT相关通道蛋白的表达来达到防治放射性肺损伤的目的。

蔡芬[7](2020)在《MLKL通过上调ICAM-1表达促进人单核细胞与内皮细胞的粘附功能以及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和目的:近几年,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发生率和死亡率不断攀升,给社会造成极大的负担。CHD的病理基础是炎症、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和血栓形成。当血管受到某些因素的刺激时,血管内皮细胞和白细胞相互作用引发炎症级联反应,促进单核细胞与内皮细胞的粘附,进而促进AS的形成。细胞间粘附分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ICAM-1)是粘附分子免疫球蛋白超家族中的一员,可与血管内皮细胞紧密结合,参与粘附反应起始过程。混合系激酶区域样蛋白(mixed lineage kinase domain-like protein,MLKL)是一种激酶样蛋白,已被证明在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诱导的程序性坏死下游通路中起着重要作用。程序性坏死释放大量炎症介质和损伤相关因子,参与缺血性心血管疾病等的发生。本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MLKL通过抑制自噬加重炎症反应,从而促进AS的发生和发展。然而,MLKL是否通过促进ICAM-1的表达参与内皮细胞的粘附过程进而影响AS的发生发展尚未清楚,其中的相关机制仍需进一步探讨。MLKL在人体多个器官中广泛存在,大量研究表明,MLKL可作为多种恶性肿瘤(胃癌,胰腺癌等)的生物标记物,但是MLKL与心血管疾病的研究甚少,本研究检测CHD患者血清MLKL水平,分析MLKL水平与CHD的相关性,为CHD辅助诊断及预后评价提供新的实验室依据。研究内容与方法:1.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s)和THP-1单核细胞均购于美国标准菌库(American type culture collection,,ATCC)。(1)HUVECs转染MLKL小干扰片段或过表达载体后,用qPCR和免疫印迹检测MLKL和ICAM-1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2)HUVECs转染MLKL小干扰片段或过表达载体24h后,加入CFSE绿色荧光标记的THP-1单核细胞,并用倒置荧光显微镜拍照。用Image-J软件测量荧光点个数,即为粘附在HUVECs上的THP-1单核细胞数。2.收集100例CHD患者血清标本,根据临床症状分为急性心肌梗死组(AMI)30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组35例、稳定性心绞痛(SA)组35例3组。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又分为单支病变22例,双支病变25例,以及三支病变53例3组。正常对照组为非CHD健康体检者3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试剂盒检测血清MLKL水平,分析MLKL水平与CHD的相关性。结果:1.HUVECs中过表达MLKL后,ICAM-1的表达水平上升,THP-1单核细胞对HUVECs的粘附作用增强;相应地,HUVECs中干扰MLKL后,ICAM-1的表达水平下降,THP-1单核细胞对HUVECs的粘附作用减弱。2.CHD组的MLKL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MLKL含量在AMI组最高,且在冠状动脉三支病变者最高;MLKL与NT-ProBNP、CRP水平正相关;AMI组和UA组的血清MLKL水平与Gensini评分正相关。结论:1.MLKL通过上调ICAM-1的表达增强THP-1单核细胞对HUVECs的粘附作用,从而促进AS的形成;2.MLKL水平与CHD发病和病变程度正相关,可将其用于CHD的辅助诊断和病情评估。

顾立彦[8](2020)在《肺癌骨转移临床特征、预后因素分析及血清学标志物在诊断中的意义》文中提出研究目的肺癌是全球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癌症。肺癌患者骨转移的百分比从20%到40%不等。当NSCLC发生骨转移时,3年总生存率从71.6%下降到46.8%。骨痛、病理性骨折、恶性高钙血症等骨相关事件(SREs)显着降低肺癌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我们的研究目的:1、对肺癌骨转移预后因素评估早期进行干预,以改善患者的生存期,改善患者生存质量;2、探讨血清RANKL、TRACP-5b、NTX和BAP在肺癌骨转移中的诊断和随诊价值,来寻求肺癌骨转移在传统的影像学筛查诊断方法之外的另一种新的、更便捷的诊断和随诊的辅助方法,以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和放射暴露具有重要意义。方法1.以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肿瘤科2014年10月1日至2017年10月1日期间确诊肺癌骨转移160例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随诊观察,完整记录病历资料,对性别,年龄,病理类型、骨转移性质、部位、数量、双膦酸盐的治疗的时间及骨相关事件等因素对无疾病进展时间(PFS)和生存期(OS)的影响。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χ2检验对骨转移亚组之间临床特征比较;采用Ka Plan-Meier法计算OS及生存率并绘制生存曲线,不同因素的生存差别采用Log-rank进行检验,COX生存相关模型用来分析骨转移预后危险因素。设定P<0.05认为有显着性差异。2、肺癌Ⅳ期患者共100例,其中50例伴骨转移。所有患者均经过病理学或细胞学证实为原发性支气管肺癌,入组患者均采集空腹静脉血2ml,采用酶联免疫法进行血清学指标RANKL、TRACP-5b、NTX和BLP检测。同时对其中50名患者连续留取血液标本与影像学动态随诊相结合通过检测血清RANKL、TRACP-5b、NTX和BAP判断指标在骨转移治疗过程中的随诊价值。结果1.根据我院采用ECT-CT联合检测,发现肺癌骨转移中溶骨性、成骨性和混合性骨转移分别为58.75%,25.63%和15%与既往文献报道溶骨性骨转移约占80%以上有明显差异;其中小细胞肺癌成骨性骨转移比例最高,鳞癌次之,腺癌最少。肺癌骨转移患者男性多于女性,吸烟多于不吸烟患者且差异有显着性与既往文献相符;肺癌骨转移患者m OS425天,明显长于历史文献半年左右。2、SCLC骨转移患者中位OS 323天,COX多因素相关性分析发现如果不考虑双膦酸盐数量的多少m OS与各因素均不相关,如果将双膦酸盐的数量进行分层发现当BPS≥6次和BPS≥9次时,骨转移的数量、SREs和双膦酸盐的应用次数与m OS出现显着相关P<0.05,且随着双膦酸盐的应用次数的增加显着性增加。3、EGFR-非小细胞肺癌骨转移患者m OS 400天,COX多因素相关性分析发现如不考虑双膦酸盐次数m OS与各因素均不相关,如果将双膦酸盐的数量进行分层发现当BPS≥6次时,性别、骨转移的数量、双膦酸盐的应用次数和一线治疗过程中骨转移的进展与其他部位进展是否平行与m OS出现显着相关。4、TKIs治疗有效的36例EGFR+非小细胞肺癌骨转移患者中位m OS 826天,COX多因素相关性分析发现m OS与各因素均无明显相关性。5、血清RANKL、TRACP-5b、NTX和BAP的诊断敏感性分别为60%、52%、86%和80%,诊断的特异性分别为70%、86%、38%、和48%。联合检测四项指标其敏感性78.5%、特异性76%和准确度77.8%。因此我们认为联合检测血清RANKL、TRACP-5b、NTX和BAP对骨转移的诊断具有一定临床价值。在评估疗效上,TRACP5b有与影像学变化一致的趋势,可扩大样本量进一步观察。结论:1.我医院SPECT-CT的应用对于明确肺癌骨转移性质确定有着非常高的临床价值,通过联合检测发现溶骨性、成骨性和混合性分别为58.75%,25.63%和15%与既往文献报道溶骨性骨转移约占80%以上有明显差异;且本研究发现成骨型和混合性骨转移肺癌患者OS明显高于溶骨性骨转移。2.肺癌骨转移患者m OS425天,明显长于历史文献半年左右。多因素分析发现m OS与病理类型和双膦酸盐应用、PFS时间相关,但无显着意义。双膦酸盐的应用时间和应用次数,是影响肺癌骨转移预后因素,因此对于肺癌骨转移患者,规律应用双膦酸盐可以延长生存期还可以减少骨相关事件,改善生活质量,但是在TKI治疗有效的EGFR+的NSCLC骨转移患者中这一影响并不明显。3.在随诊过程中偶然发现溶骨性骨转移的骨修复发生在6个月以后,而且所有病历包括应用1年以上病例仅有一例患者骨密度较前增高50%余未见明显改善,提示双膦酸盐的应用期间,尤其是对于承重骨,应在ECT的基础上加做局部断层扫描,以明确骨质修复情况,指导双膦酸盐的应用时间。4.本研究结果血清RANKL、TRACP5b、NTX和BLP四项指标联合检测后发现其敏感性78.5%、特异性76%和准确度77.8%,虽然较ECT的敏感性略低,但准确度明显高于ECT(35-55%)。因此我们认为联合检测血清RANKL、TRACP5b、NTX和BLP可以用于肺癌骨转移的诊断。在随诊上,TRACP5b有与骨扫描联合CT一致的趋势,可以扩大样本量后进一步观察。

赵善民[9](2019)在《肿瘤坏死因子-α在不同类型肝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及目的肝脏是腹腔内最大的实质性器官,担负人体的重要生理功能。研究表明病毒感染、微生物或者相关成分、药物毒性等因素均能引发肝脏损伤。近年来,多种肝脏疾病所致肝损伤的发病率也呈逐年上升趋势,肝脏疾病已经成为了威胁人类健康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据报道,在我国约有3亿人患有不同类型及程度的肝病,如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损伤、内毒素性肝损伤、酒精性肝损伤等,各种类型的肝损伤已然成为影响我国人民健康的重要因素,给人民生活带来沉重的负担。持续的肝损伤能够导致肝硬化及肝癌的发生,在我国90%肝癌患者具有肝病病史,大部分肝癌患者经历肝损伤-肝炎-肝硬化-肝癌的演变过程。因此,研究不同类型肝脏损伤机制,控制肝损伤的发生对肝癌的早期预防具有重要意义。炎症损伤被认为是导致肝癌发生、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基于调控炎症微环境减缓肝损伤进展可能是控制肝癌发生的重要策略。研究显示不同病因所致的肝损伤炎症微环境特征存在差异,如病毒、细菌等可以诱导机体快速启动免疫反应,肝脏中大量的炎症细胞浸润及炎症因子产生,从而破坏肝脏内原有的免疫平衡,诱发一系列肝脏病理损伤。而某些药物或化学物质(如APAP、CCl4等)诱导的肝脏损伤起始于肝细胞,大量的中间代谢物经过一系列代谢反应触发肝细胞坏死,释放细胞内容物,继发炎症反应。炎症反应在该类肝损伤中的作用目前没有明确结论,甚至有观点认为炎症反应不参与APAP诱导的肝损伤。由此可见,炎症反应在不同类型肝损伤中的发生机制及作用并不相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作为炎症微环境中的重要成员,在这两种类型的肝损伤中的功能是否相同目前尚不明确。针对TNF-α在不同类型肝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进行深入研究,不仅有助于加深我们对肝损伤发生机制的认识,更能为临床上不同类型肝损伤的防治提供参考,同时有利于肝癌的早期预防。此外,肝脏是具有性别差异性的器官之一,临床资料显示肝癌的男女发病率比例约为2-8:1,在四氯化碳(CCl4)、二乙基亚硝胺(DEN)等诱导的肝癌动物模型中,雄性个体比雌性个体肝损伤更加严重,研究性别对肝损伤的影响可以为相应疾病的不同性别患者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有利于肝癌的针对性预防。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认为肝损伤的性别差异与免疫功能有密切关系,然而,TNF-α在肝损伤性别差异中的作用目前尚不明确。本课题研究中,我们借助TNF-α及受体敲除大鼠,分别构建了脂多糖(LPS)诱导的免疫性肝损伤动物模型及对乙酰氨基酚(APAP)诱导的化学性肝损伤动物模型,旨在明确TNF-α在这两类肝损伤中的功能及作用机制。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研究了肝损伤时TNF-α分泌水平及不同浓度TNF-α对肝细胞生存的影响,旨在探寻TNF-α发挥不同功能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最后,我们借助CCl4诱导大鼠肝损伤模型,研究了TNF-α及雌激素在不同性别肝损伤中的作用,旨在明确该类肝损伤发生的性别差异特点及其作用机制。第一部分:肿瘤坏死因子-α在脂多糖与对乙酰氨基酚诱导大鼠肝损伤中的作用比较目的:有研究认为TNF-α参与介导肝损伤的发生,也有观点认为TNF-α在肝损伤中对机体有保护作用,TNF-α在肝损伤中的作用存在争议。本部分旨在借助TNF-α及其受体敲除大鼠模型明确TNF-α在LPS诱导的免疫性肝损伤及APAP诱导的药物性肝损伤中的作用。方法:野生型大鼠、TNF-α-/-大鼠、TNFR1-/-大鼠、TNFR2-/-大鼠分别注射LPS及APAP制备不同类型肝损伤动物模型,观察、记录各组大鼠生存状态。造模6h、12h后,通过检测血浆中肝功能指标(ALT、AST)、HE染色评价肝损伤情况。采用TUNEL染色检测大鼠注射LPS后肝脏细胞凋亡情况,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肝脏巨噬细胞变化。进一步采用巨噬细胞清除剂清除肝脏巨噬细胞制备相应肝损伤模型,评价巨噬细胞分泌的TNF-α在LPS诱导的免疫性肝损伤中的作用。采用相应试剂盒检测TNF-α及其受体敲除后对APAP诱导的肝脏氧化应激指标丙二醛(MDA)及谷胱甘肽(GSH)的影响。结果:在LPS诱发的肝损伤中,TNF-α-/-大鼠及TNFR1-/-大鼠与野生型大鼠相比,生存率显着升高,血浆中ALT、AST水平显着降低,肝脏病理损伤显着减轻,肝脏凋亡细胞明显减少,而TNFR2敲除未影响LPS诱导的急性肝损伤程度,肝脏凋亡细胞数目与野生型相比无明显差异。注射LPS后肝脏CD68+巨噬细胞(枯否细胞)数量显着增多,当采用GdCl3清除LPS诱导的肝巨噬细胞导致TNF-α分泌水平降低,能够减轻LPS诱导的大鼠肝损伤。在APAP诱导的肝损伤模型中,TNF-α-/-大鼠及TNFR1-/-大鼠与野生型大鼠相比,生存率显着降低,血浆中ALT、AST水平显着升高,肝脏病理损伤显着加重;而TNFR2受体敲除不影响APAP诱导的急性肝损伤程度。APAP注射后,TNF-α-/-大鼠及TNFR1-/-肝脏中MDA含量显着高于野生型大鼠,而GSH含量显着低于野生型大鼠,而TNFR2-/-大鼠肝脏中MDA与GSH水平与野生型大鼠无明显差异。结论:在LPS诱发的肝损伤中,TNF-α介导大鼠肝细胞死亡的发生,发挥损伤作用,而在APAP诱导的肝损伤中,TNF-α能够降低APAP诱发的肝脏氧化应激反应,发挥保护作用。此外,TNF-α损伤与保护作用均通过TNFR1介导。第二部分:肿瘤坏死因子-α参与肝脏损伤与保护作用的分子机制研究目的:TNF-α在LPS诱导的免疫性肝损伤中与APAP诱导的化学性肝损伤中发挥不同作用,本部分旨在研究TNF-α功能的影响因素及分子机制。方法:采用试剂盒检测LPS及APAP诱导肝损伤发生时肝脏TNF-α分泌水平及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肝脏巨噬细胞变化。将不同剂量的TNF-α注射到TNF-α-/-大鼠体内,检测其对血浆中ALT、AST水平的影响。采用不同浓度TNF-α处理BRL大鼠肝细胞,检测其对细胞生存的影响,并采用Western Blot及免疫荧光法检测Yap活性变化。结果:LPS诱导野生型大鼠肝损伤发生时,肝脏中TNF-α浓度显着升高,CD68+巨噬细胞细胞数量显着增多,而APAP诱导的肝损伤发生时,肝脏中TNF-α浓度未见升高,肝脏中CD68+巨噬细胞数量亦未见增加。低剂量TNF-α(0到20 pg/100 g)能够降低TNF-α-/-大鼠血浆中ALT、AST水平,而随着TNF-α浓度的进一步升高(高于20 pg/100 g)血浆中ALT、AST水平上升。同时,低浓度TNF-α(10 ng/ml)能够促进BRL细胞增殖,而高浓度TNF-α(500 ng/ml)则导致BRL肝细胞死亡率升高。低浓度TNF-α(10 ng/ml)刺激肝细胞使p-YapS127、p-MST1/2T183、p-LATS1/2T1079/1041表达降低,总的Yap表达升高,细胞核内Yap表达增强,说明Hippo信号通路受到抑制,Yap活化。而高浓度TNF-α(500 ng/ml)刺激肝细胞使p-YapS127、p-MST1/2T183、p-LATS1/2T1079/1041表达升高,总Yap表达降低,细胞核内Yap表达减少,说明Hippo通路激活,Yap活性受到抑制。结论:低浓度TNF-α能够使Hippo信号通路受到抑制,促使Yap活化,有助于维持肝细胞的生存;而高浓度TNF-α激活Hippo信号通路,使Yap磷酸化失活,诱导肝细胞死亡。第三部分:脂多糖诱导适量肿瘤坏死因子-α保护药物性肝损伤的作用研究目的:基于TNF-α浓度能够影响其生物学功能的研究,本部分旨在探索TNF-α在脂多糖对药物性肝损伤保护中的作用及机制,为控制APAP诱导的肝损伤提供有效干预手段。方法:采用不同剂量LPS(0.05 mg/kg、0.25 mg/kg、0.5 mg/kg、2.5 mg/kg、5 mg/kg)注射野生型大鼠,检测血浆中TNF-α水平变化,然后分别注射APAP检测其诱导的血浆ALT、AST水平,探索LPS的合适剂量。采用一定剂量的LPS(0.5 mg/kg)预处理野生型大鼠及TNF-α-/-大鼠、TNFR1-/-大鼠、TNFR2-/-大鼠,然后制备APAP肝损伤模型,验证LPS诱导的TNF-α对APAP诱发肝损伤的作用,进一步检测肝脏MDA及GSH的水平。结果:血浆中TNF-α的浓度随LPS注射剂量的升高而升高,说明LPS刺激机体产生TNF-α呈剂量依赖性。适当剂量的LPS(0.25 mg/kg或0.5 mg/kg)预处理能够提高APAP导致的大鼠生存率,降低血浆中ALT、AST水平及肝脏病理损伤。而过高或者过低剂量的LPS预处理则不能减轻APAP诱发的肝损伤。当TNF-α基因敲除或者TNFR1受体敲除时,LPS预处理对APAP诱发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消失。LPS预处理后,能够减轻APAP诱发的野生型大鼠、TNFR2-/-大鼠肝脏氧化应激水平,而APAP诱发TNF-α-/-大鼠、TNFR1-/-大鼠肝脏氧化应激水平未降低,说明LPS预处理通过TNF-α/TNFR1信号通路起到降低氧化应激的作用。结论:LPS预处理通过TNF-α/TNFR1信号通路起到减轻APAP诱发肝损伤的作用。第四部分:肿瘤坏死因子-α在肝损伤中性别差异作用及机制研究目的:肝损伤、肝癌等肝脏疾病的性别差异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本部分旨在明确TNF-α在肝损伤性别差异中的作用。方法:采用不同性别的野生型大鼠及TNF-α-/-大鼠分别皮下注射同等剂量的CCl4制备肝损伤动物模型,观察记录各组大鼠生存状态,检测血浆中ALT、AST水平,HE染色评价肝损伤情况,免疫组化染色分析肝脏增殖和凋亡情况。然后,雌性大鼠摘除卵巢或者雄性大鼠体内注射17β-雌二醇(E2),研究雌激素对肝损伤的影响。进一步采用TNF-α及E2分别处理BRL大鼠肝细胞,检测其对细胞生存的影响,采用Western Blot及免疫荧光检测Yap活性。结果:CCl4诱导雄性野生型大鼠肝损伤显着重于雌性野生型大鼠肝损伤,说明雌性大鼠比雄性大鼠更加耐受CCl4诱导的肝损伤。CCl4诱导雄性TNF-α-/-大鼠肝损伤与雄性野生型大鼠相比显着加重,而雌性TNF-α-/-大鼠肝损伤与雌性野生型大鼠相比未见加重,说明雄性大鼠对CCl4的保护作用需要TNF-α介导,而雌性大鼠的保护作用并不单独依赖TNF-α。外源性的E2均能够减轻CCl4诱导的雄性大鼠肝损伤,而雌性大鼠摘除卵巢不会加重CCl4诱导的肝损伤。当雌性TNF-α-/-大鼠同时摘除卵巢时,CCl4诱导的肝损伤明显加重,说明TNF-α与雌激素均具有肝保护功能,并且两者共同抵抗CCl4诱导的肝损伤。细胞实验中,TNF-α(10 ng/ml)与E2(100 nM)均能刺激肝细胞增殖,进一步检测发现TNF-α与E2均能使p-YapS127表达降低,细胞核内Yap荧光强度增强,说明TNF-α与E2均能增强Yap活性。结论:雌性大鼠体内存在TNF-α及雌激素的双重保护作用,两者均能激活Yap通路,促进肝细胞增殖,抵抗CCl4诱导的损伤。雄性大鼠体内仅存在TNF-α的保护作用,其更易遭受CCl4诱导的损伤。

王明芳[10](2019)在《ICAM-1在结核性胸膜炎中的应用价值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检测胸腔积液和血清中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的表达水平,探讨ICAM-1在结核性胸膜炎的临床价值。方法:前瞻性收集98例胸腔积液患者,其中经临床诊断或内科胸腔镜检查确诊为结核性胸膜炎(TPE)55例、恶性胸腔积液(MPE)20例、肺炎旁性胸腔积液(PPE)12例,对照组(Controls)11例。留取合格的胸腔积液及血清标本并对血清标本进行常规的血常规及生化分析。检测四组患者在胸腔积液及血清中的ICAM-1及ADA的表达水平,同时对胸腔积液标本进行白细胞分类计数,对比分析不同类型胸腔积液的ICAM-1、ADA及白细胞分类计数在胸水及血清中的表达差异及相关性,并运用ROC曲线分析ICAM-1、ADA及白细胞分类计数对结核性胸膜炎的诊断价值。结果:1.与对照组比较(673.7±60.8,pg/ml),TPE组(1149.7±48.4,pg/ml)、MP E组(1062.5±107.0,pg/ml)及PPE组(1164.4±112.4,pg/ml)三组胸腔积液ICAM-1水平均显着升高(p<0.05);TPE组患者血清(1430.4±46.3,pg/ml)ICAM-1水平高于胸腔积液(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TPE组(82.7±1.8%)胸腔积液中淋巴细胞百分比显着高于其他三组,与MPE组(60.2±5.9%)、PPE组(36.3±7.0%)、对照组(57.4±7.0%)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TPE组中,胸腔积液淋巴细胞百分比显着高于血清(16.0±1.0%),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01)。3.TPE组(71.1±4.3,u/l)胸腔积液ADA水平显着高于MPE组(15.4±1.5,u/l)(p<0.001)、PPE组(51.9±23.2,u/l)及对照组(14.9±6.7,u/l)(p<0.001)。TPE组胸腔积液ADA水平高于血清(20.0±1.4,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4.所有研究对象胸腔积液与血清中的总体ICAM-1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3,p<0.05);所有研究对象胸腔积液中的总体ICAM-1与ADA呈正相关(r=0.4,p<0.001);所有研究对象胸腔积液中的淋巴细胞百分比与ADA呈正相关(r=0.3,p<0.001)。5.根据ROC曲线:当胸腔积液中的ICAM-1>948.7pg/ml时,诊断结核性胸膜炎的特异性最高,可达91.0%,但敏感性稍低;胸腔积液中的ADA诊断结核性胸膜炎的特异性及敏感性均较高;血清中的ICAM-1、淋巴细胞百分比诊断结核性胸膜炎的特异性不高。结论:结核性胸膜炎患者胸腔积液及血清ICAM-1水平明显升高,胸腔积液中的ICAM-1诊断结核性胸膜炎的特异性最高,但敏感性稍偏低。血清中的ICAM-1诊断结核性胸膜炎的特异性不高,对结核性胸膜炎的临床诊断价值有待进一步研究。

二、肺癌血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与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及临床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肺癌血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与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及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靶向细胞间粘附分子抗体药物偶联物抗肿瘤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靶向细胞间粘附分子抗体药物偶联物抗肿瘤作用及机制研究
    第1 章 引言
    第2章 靶向Claudin18.2 ADC LZ1904 抗肿瘤作用及机制研究
        第1节 稳定表达人Claudin18.2 细胞株构建及验证
        第2节 LZ1904 的体外抗肿瘤作用及机制
    第3章 靶向Nectin-4 ADC LMA282 抗肿瘤作用及机制研究
        第1节 稳定表达人Nectin-4 细胞株构建及验证
        第2节 LMA282 的体外抗肿瘤作用及机制
        第3节 LMA282 体内抗肿瘤活性评价
    第4章 总结与讨论
第二部分 PARP抑制剂TSL-1502 抗肿瘤作用及机制研究
    第1章 引言
    第2章 TSL-1502 抗肿瘤作用及机制研究
    第3章 总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缩略词表
附录2 图表目录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2)Ezrin蛋白在TNF-α致大鼠肺微血管内皮细胞通透性增加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Abbreviation)
中文摘要
Abstract
1.引言
2.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动物
    2.2 主要实验试剂
    2.3 实验仪器
    2.4 实验方法
    2.5 数据统计
3.结果
    3.1 细胞鉴定
    3.2 质粒鉴定
    3.3 检测慢病毒滴度
    3.4 慢病毒侵染大鼠PMVECs
    3.5 TNF-α诱导大鼠PMVECs TER和Ezrin蛋白磷酸化呈时间和浓度依赖性变化
    3.6 Ezrin敲减部分逆转TNF-α诱导的内皮反应
    3.7 Ezrin蛋白苏氨酸567位点突变体抑制TNF-α诱导的内皮反应
    3.8 TNF-α通过RhoA信号通路调控Ezrin蛋白磷酸化及内皮通透性
    3.9 TNF-α通过FAK信号通路调控Ezrin蛋白磷酸化及内皮通透性
    3.10 FAK是RhoA的上游信号
4.讨论
    4.1 磷酸化Ezrin蛋白参与调控TNF-α诱导的PMVECs通透性
    4.2 TNF-α通过RhoA、FAK信号通路调控Ezrin蛋白磷酸化
    4.3 FAK信号通路是RhoA调控TNF-α诱导Ezrin蛋白磷酸化的上游信号
    4.4 本实验局限性
5.结论
6.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内皮粘着斑激酶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3)TNF-α在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TNF-α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中的表达及其影响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能机制探讨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二部分 TNF-α基因rs1800629 多态性与汉族人群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相关性研究以及TNF-α基因rs1800629 多态性与深静脉血栓形成易感性荟萃分析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三部分 TNF-α在小鼠深静脉血栓模型中的作用影响及机制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小结
研究创新与不足
    一、研究创新
    二、研究不足
综述
    综述1:TNF-α以及TNF-α基因rs1800629 多态性与血栓性疾病关联性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2:炎症反应与静脉血栓栓塞症
        参考文献
英文缩略词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慢阻肺肺泡巨噬细胞来源外泌体对气道上皮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慢阻肺来源肺泡巨噬细胞对气道上皮细胞的作用
    一、实验材料和方法
    二、实验结果
    三、讨论
    四、小结
第二部分 慢阻肺肺泡巨噬细胞来源的外泌体对气道上皮细胞功能的影响
    一、实验材料和方法
    二、实验结果
    三、讨论
    四、小结
第三部分 慢阻肺巨噬细胞外泌体对气道上皮细胞功能影响机制的探讨
    一、实验材料和方法
    二、实验结果
    三、讨论
    四、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外泌体在慢阻肺发病机制及诊治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5)LINC00667通过稳定VEGFA促进肺腺癌血管生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索引
引言
第一部分 LINC00667在肺腺癌组织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1 前言
    2 实验材料
        2.1 标本
        2.2 试剂
        2.3 仪器
    3 实验方法
        3.1 LncRNA基因芯片分析
        3.2 Real-time PCR方法检测肺腺癌组织及细胞系中差异LncRNA表达
        3.3 分析LINC00667与肺腺癌患者临床数据的相关性
        3.1 统计学分析
    4 结果
        4.1 LncRNA基因芯片分析结果
        4.2 LINC0667在肺腺癌组织及细胞中表达水平较高且与临床参数相关
        4.3 LINC00667的表达与临床特征的关系
    5 讨论
    6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沉默LINC00667抑制肺腺癌细胞增殖、迁移及血管生成
    1 前言
    2 实验材料
        2.1 细胞株:同第一部分
        2.2 载体及慢病毒辅助包装载体
        2.3 试剂
        2.4 设备
    3 实验方法
        3.1 慢病毒载体的构建
        3.2 慢病毒感染SPC-A1和H1299细胞
        3.3 RT-qPCR检测沉默LINC00667对SPC-A1和H1299细胞株中LNC00667表达的影响
        3.4 CCK8法检测LINC00667对SPC-A1和H1299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
        3.5 TRASWELL检测沉默沉默LINC00667对SPC-A1和H1299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
        3.6 Tube formation assay血管成管实验检测沉默LINC00667后血管生成影响
        3.7 统计学分析
    4 结果
        4.1 构建沉默LINC00667慢病毒载体
        4.2 沉默LINC00667对SPC-A1和H1299细胞中LINC00667表达的影响
        4.3 CCK8法检测shLINC00667对SPC-A1和H1299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
        4.4 TRASWELL实验检测shLINC00667对SPC-A1和H1299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
        4.5 Tube formation assay技术检测shLINC00667对SPC-A1和H1299细胞血管生成的影响
    5 讨论
    6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LINC00667通过EIF4A3调控VEGFA通路促进肺腺癌血管生成
    1 前言
    2 实验材料
        2.1 细胞株、细菌、慢病毒载体(同第一、二部分)
        2.2 主要试剂
        2.3 主要仪器
        2.4 计算机信息学相关网站和计算机分析软件
    3 实验方法
        3.1 生物信息软件微阵列分析(Microarray analysis)与LINC00667相关的RNA结合蛋白
        3.2 Real time-qPCR方法检测肺腺癌标本中VEGFA及EIF4A3的表达
        3.3 上调VEGFA慢病毒载体转染SPC-A1和H1299细胞
        3.4 Westem-blot方法检测沉默LINC006676对SPC-A1和H1299细胞中VEGFA、EIF4A 表达的影响
        3.5 Westem-blot方法检测沉默EIF4A3对SPC-A1和H1299细胞中VEGFA表达的影响
        3.6 双荧光素酶报告检测(Dual-luciferase reporter assay)
        3.7 RNA免疫沉淀(RIP)分析
        3.8 RNA pull-down assay
        3.9 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FISH)
        3.10 统计学分析
    4 结果
        4.1 微阵列分析结果
        4.2 沉默LINC00667对VEGFA表达影响
        4.3 过表达VEGFA细胞功能验证结果
        4.4 EIF4A3表达水平的检测结果
        4.5 抑制EIF4A3活性后细胞功能验证结果
        4.6 VEGFA为LINC00667影响NSCLC的靶点
    5 讨论
    6 结论
    参考文献
全文结论
综述 脉管生成机制及其在肿瘤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6)基于上皮间质转化探讨复方苦参注射液防治放射性肺损伤的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放射性肺损伤的中医理论探讨
    1 中医学对放射性肺损伤病名的认识
    2 中医学对放射性肺损伤病因的认识
    3 中医学对放射性肺损伤病机的认识
    4 中医学对放射性肺损伤病理特点的认识
    5 放射性肺损伤治疗原则浅析
    6 放射性肺损伤中医治法浅析
    7 选方分析
    8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现代医学对放射性肺损伤的认识
    1 放射性肺炎
    2 放射性肺纤维化
    3 放射性肺损伤西医治疗
    4 EMT
    5 EMT的发病因素
    6 与EMT相关的转录因子
    7 调节EMT的部分信号通路
    8 复方苦参注射液对EMT中 TGF-β/Smads和 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协同作用
    9 选方分析
    10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实验部分
    实验一 放射性肺损伤小鼠模型的建立及评价
        1 引言
        2 实验材料
        3 实验方法
        4 实验结果
        5 讨论
        6 参考文献
    实验二 复方苦参注射液对小鼠放射性肺损伤肺组织病理形态学的影响
        1 引言
        2 实验材料
        3 实验方法
        4 实验结果
        5 讨论
        6 参考文献
    实验三 复方苦参注射液对放射性肺损伤小鼠肺组织EMT相关的表型标记物E-cadheren、Vimentin表达的影响
        1 引言
        2 实验材料
        3 实验方法
        4 实验结果
        5 讨论
        6 参考文献
    实验四 复方苦参注射液对小鼠放射性肺损伤血清中TNF-α和TGF-β1 表达的影响
        1 引言
        2 实验材料
        3 实验方法
        4 实验结果
        5 讨论
        6 参考文献
    实验五 复方苦参注射液对放射性肺损伤小鼠肺组织TGF-β/Smads和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影响
        1 引言
        2 实验材料
        3 实验方法
        4 实验结果
        5 讨论
        6 参考文献
结语
附录
    综述一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课题和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7)MLKL通过上调ICAM-1表达促进人单核细胞与内皮细胞的粘附功能以及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MLKL与细胞粘附及ICAM-1的关系
    1、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
    3、实验结果
第二章 MLKL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研究
    1、一般资料
    2、方法
    3 结果
讨论
    1. MLKL通过ICAM-1调控人单核细胞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粘附作用
    2. MLKL水平与冠心病发病和冠脉病变支数呈正相关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缩写词简表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8)肺癌骨转移临床特征、预后因素分析及血清学标志物在诊断中的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和符号说明
前言
第一部分:肺癌骨转移临床特点及预后因素的研究
    1.1 对象和方法
        1.1.1 患者资料
        1.1.3 观察指标
        1.1.4 统计学方法
    1.2 结果
    1.3 讨论
    1.4 小结
第二部分 骨代谢标志物对肺癌骨转移的诊断意义
    2.1 材料与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临床基线及生存特征
        2.1.3 骨转移诊断方法及疗效评估标准
        2.1.4 血样采集
        2.1.5 统计学方法
        2.1.6 检测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小结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肿瘤骨转移的基础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9)肿瘤坏死因子-α在不同类型肝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肿瘤坏死因子-α在脂多糖与对乙酰氨基酚诱导大鼠肝损伤中的作用比较
    一、引言
    二、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肿瘤坏死因子-α参与肝脏损伤与保护作用的分子机制研究
    一、引言
    二、材料与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脂多糖诱导适量肿瘤坏死因子-α减轻药物性肝损伤的作用研究
    一、引言
    二、材料与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肿瘤坏死因子-α在肝损伤中性别差异作用及机制研究
    一、引言
    二、材料与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一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已发表和待发表论文
致谢

(10)ICAM-1在结核性胸膜炎中的应用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第2章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3 统计学方法
第3章 结果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致谢

四、肺癌血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与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及临床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靶向细胞间粘附分子抗体药物偶联物抗肿瘤作用及机制研究[D]. 朱西.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2021(08)
  • [2]Ezrin蛋白在TNF-α致大鼠肺微血管内皮细胞通透性增加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周群. 安徽医科大学, 2021
  • [3]TNF-α在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李达. 苏州大学, 2020(06)
  • [4]慢阻肺肺泡巨噬细胞来源外泌体对气道上皮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 范韵鑫.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0(02)
  • [5]LINC00667通过稳定VEGFA促进肺腺癌血管生成机制研究[D]. 杨会珍. 郑州大学, 2020(02)
  • [6]基于上皮间质转化探讨复方苦参注射液防治放射性肺损伤的机制[D]. 王文龙.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08)
  • [7]MLKL通过上调ICAM-1表达促进人单核细胞与内皮细胞的粘附功能以及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研究[D]. 蔡芬. 南方医科大学, 2020
  • [8]肺癌骨转移临床特征、预后因素分析及血清学标志物在诊断中的意义[D]. 顾立彦.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9]肿瘤坏死因子-α在不同类型肝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赵善民.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19(03)
  • [10]ICAM-1在结核性胸膜炎中的应用价值研究[D]. 王明芳. 南华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肺癌中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和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及其临床意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