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核实被审计单位变更前后的会计报表

如何核实被审计单位变更前后的会计报表

一、如何审验被审计单位变更前后的会计报表(论文文献综述)

张雍[1](2020)在《合并范围变动的盈余管理识别及审计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21世纪企业之间互相并购的现象层现叠出,合并财务报表应运而生,而编制合并财务报表首先要确定的就是报表的合并范围。由于相关会计政策、准则无法对复杂的现实并购情况予以全面规定,利用对合并范围的调整成为当前一些企业实施盈余管理的重要手段。盈余管理虽然是一种实现利益最大化的合法手段,但是由于信息的不对称,经过蓄意调整的财务报告很可能会导致相关报表使用者作出错误地判断和决策,且就企业而言,过度盈余管理会造成企业产生无法弥补的漏洞,最终导致舞弊行为发生,其产生的影响是十分长久且重大的。由此,本文将基于现行企业会计准则及优秀学者们的前沿研究,进行理论及案例分析,运用风险导向审计的业务流程,研究基于合并范围变动的盈余管理行为的识别方法以及相应的审计应对措施。本文采用文献研究及案例研究方法,首先,结合现行准则的规定对文章中“合并范围”、“盈余管理”、“合并范围变动的盈余管理”三个主要概念作出界定,并简要概述分析过程中所依据的“信息不对称理论”、“委托代理理论”、“机会主义行为理论”、“舞弊理论”及“风险导向审计理论”五大理论基础。其次,本文从合并范围变动盈余管理行为的手段、识别方法及应对措施三方面实施理论分析。简要介绍我国上市公司实施合并范围变动盈余管理的手段,接着采用经验识别法,基于风险导向审计理论,运用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实施实质性程序两个审计流程建立针对该行为的审计识别方法,其中,在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程序中,结合舞弊三角理论分析公司实施该行为的动因以识别审计风险点,在实质性程序中,选取相关指标具体分析上市公司财务及非财务信息,识别其是否存在这种盈余管理行为,以此设计和建立起一套针对合并范围变动盈余管理行为的识别方法,并针对该行为提出可行的审计应对措施。最后,本文选取具有较长上市年限的天津环球磁卡股份有限公司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前文建立的识别方法来判断公司不同时期发生的合并范围变动是否属于真实盈余管理行为,以此检验前文识别方法的有效性,并针对天津环球磁卡股份有限公司存在的这一行为及识别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提出具体的应对措施。本文认为,如果研究的目标企业存在明显融资保牌动机、管理层利益报酬与企业利润挂钩、管理层态度消极、经常更换审计机构等现象,加上会计准则未具体作出明确规定、信息不对称无法消除等现实存在的问题,会使得被审计单位具备实施盈余管理的动机,则审计人员应当关注公司存在实施合并范围变动盈余管理的风险。针对该风险点,实施进一步程序,如果存在合并范围披露不完整、净利润在各年出现一正一负变动、净资产收益率发生激增或暴降明显波动较大、现金流量与净利润变动趋势不匹配且明显低于净利润、会计师事务所更换频繁且连续被不同会计师事务所被出具非标审计意见,通过与公司合并范围变动情况对比分析,认为目标公司以上指标存在异常特征时,则可以综合判断该公司很可能采取了合并范围变动的手段实施了盈余管理。本文研究的识别方法及相应提出的审计对策,能够为报表使用者及审计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有助于其在无法获取足够充分的信息资料时有效的识别出公司存在的合并范围变动盈余管理行为,相关报表使用者以此运用财务报告作出准确地决策、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表发表恰当的审计意见以降低审计风险。

陈渊鑫[2](2016)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部分法条的理解与适用(一)》文中认为注册会计师(Certified Public Accountant,简称为CPA),是指取得注册会计师证书并在会计师事务所执业的人员。注册会计师制度最早起源于16世纪的意大利,并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在英国作为一项制度予以正式确立。1853年,苏格兰爱丁堡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注册会计师的专业团体——爱丁堡会计师协会,从而标志着注册会计师职业的诞生。1862年,英国《公司法》

何敬[3](2010)在《审计期望差距研究》文中提出审计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环境中进行的。审计环境决定了审计职能、审计目标和审计师的职责。在具体审计环境中,社会公众和审计师对审计的认识不同,对审计工作的评价不同,因此产生了审计期望差距。随着经济的发展,组织结构发生变革,经营形式多样化,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在这种复杂多变的审计环境下,社会公众对审计师的要求不断提高,产生了更高的期望,审计师则在不断改进中寻求职业界和环境间的平衡。然而,正是由于存在期望差距而导致的这颗“刺”,才使得审计实务和审计准则不断做出调整,进而推动了审计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因此,对审计期望差距做深入的研究,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从已有的国内外研究文献来看,对于审计期望差距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是否存在审计期望差距、审计期望差距的成因、缩小审计期望差距的措施方面。但这些研究多为局限于审计期望差距现状的分析,缺乏对具体审计环境的综合分析以及分析的理论基础,因而造成原因分析的不深入和不全面,措施的可操作程度不强。并且,虽然学者们认同审计期望差距是一种认知差距,却鲜有学者研究社会公众和审计师的认知问题本身所导致的审计期望差距,也就无法从认知方面来着手缩小审计期望差距。为此,本文采用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审计期望差距进行探讨。在规范研究中,首先对审计期望差距进行了界定,分析了审计期望差距涉及的主体、客体和构成要素。在借鉴服务质量差距基本分析框架的基础上,分析了审计期望差距的形成机理,为后面的研究搭建研究的基石。在对审计期望差距构成要素界定的基础上,运用供给和需求理论、制度变迁理论、社会契约理论、有限理性理论和心理学等理论,分别针对三类构成要素进行深入分析。审计准则缺陷主要受到供给和需求关系带来的制度传导路径的影响、审计准则制定机构、审计准则制定程序、有限理性、准则制定倾向和制定时滞的影响等。审计业绩缺陷主要受到审计师执业能力,审计师选聘和付费权,会计师事务所规模、组织形式和质量控制的影响。认知差异主要受到自我关注、自我服务偏见、社会比较、态度和行为不一致、归因错误、先入为主、从众行为的影响。为了考察社会变迁中审计期望差距的变化状况,本文采用历史研究法,把审计期望差距放在我国的制度大环境中进行分析。根据中国的战略和经济策略变化,将历史划为为5个阶段,并对每一阶段的审计期望差距状况进行分析:引入外资与注册会计师审计的恢复(1978~1983)、发展多种经济成分与审计服务范围的扩大(1984~1991)、国企改革、舞弊案件与审计准则的初步制定(1992~1999)、公司治理结构调整与审计准则的修订和趋同(2000~2007)和金融危机与审计(2008以后)。阶段性审计环境的变迁,导致了阶段性审计期望差距变化,不同阶段的审计职能、审计模式、审计程序不同,审计市场也不同,采取的缩小审计期望差距的措施也不同。然后,本文运用面板数据的logit模型对2000-2005年审计环境和审计师业绩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有了理论支撑,并通过了实践的检验,才能找到缩小审计期望差距的有效途径。为了考察我国目前的审计期望差距状况,本文采用调查问卷的方法,发现我国存在审计期望差距:(1)审计师与相关者对审计责任的认识和审计业绩的评价不同;(2)与相关者比较而言审计师高估了审计业绩;(3)存在审计业绩缺陷、审计准则缺陷和不合理期望。最后,本文针对审计期望差距的三个构成要素,分别提出了缩小审计期望差距的治理建议,这些建议包括与国家宏观战略、基本制度和相关制度协调,政府监管的自律审计准则制定机构,在制定审计准则过程中需进行公共选择和有限理性选择以达成公意;提高职业道德水平和执业能力、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推动会计师事务所做强做大、改进会计师事务所的组织形式、健全会计师事务所的质量控制和加大监管力度;普及心理学知识、进行角色扮演、换位思考和发挥媒体作用。这些成果将会成为研究中国审计准则变迁和今后推动审计发展、改进审计准则的参考资料。

董景山[4](2008)在《虚假验资报告的法律与会计涵义及其认定——兼评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责任鉴定委员会暂行规则》文中研究表明虚假验资报告的涵义在会计界与法律界存在严重分歧,而这种分歧的实质是民事责任的承担问题。因此,如果不将验资报告的虚假与否作为注册会计师承担法律责任的惟一标准,注册会计师通过审验过程的"真实性"来进行减责或免责的抗辩,则这种分歧不难解决。对于注册会计师执业责任的鉴定,中注协出台的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责任鉴定委员会暂行规则相关规定的内容值得商榷。

刘圣妮[5](2003)在《2003年度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 审计模拟试题》文中认为

刘圣妮[6](2003)在《2003年度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审计模拟试题参考答案》文中研究表明

李媛媛[7](2021)在《XM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经济技术的不断发展,会计师事务所在行业内的角色越来越重要,社会公众对审计报告的关注给会计师事务所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也加大了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风险,在此环境下发表不恰当的审计意见给会计师事务所带来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本文从XM会计师事务所的角度出发,以审计的F企业为案例研究对象,深入会计师事务所内部调查学习,发现其在审计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例如与注册会计师自身原因相关的其胜任能力不足,独立性不高,审计质量不够严谨等,还有一些是会计师事务所在承接客户时出现的对被审单位在审计前期的内外部环境未进行充分了解,或者是会计师事务所与被审单位审计关系太过密切等问题都会影响审计报告的出具。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本文通过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方式,引入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分别建立期望审计风险模型和重大错报风险模型,再分别对期望审计风险建立五个一级指标,对重大错报风险建立七个一级指标和二十五个二级指标,最终使期望审计风险和重大错报风险得以量化,通过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可以计算得出检查风险,进而更容易对检查风险实施控制。审计风险管理则是在审计风险发生到一定的阶段,通过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审计风险进行量化处理,更直观有效地对其进行管理以至于化解审计风险。经过在XM实习期间,很好地证实了引入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的模型,更有效地提高了审计的效率,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同时对于其他与XM会计师事务所类似规模的事务所提供了参考价值。

王悦[8](2021)在《基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Z事务所审计风险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12年1月1日起新审计准则实施,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念全面贯穿审计准则。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实务中,会计师事务所需要对被审计单位进行风险评估,从而选择风险在可接受范围内的客户。对于风险较大的客户则采取增加审计证据降低审计风险的方法,确保其风险在事务所可接受范围内。事务只有通过准确地评估被审计单位的审计风险,才能持续的修订和调整审计计划,合理安排审计风险应对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保证审计质量。论文以委托代理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和信息经济学理论为指导,以Z事务所为例,对其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评价的实际运用进行研究。通过审计底稿的学习和实地调查,发现Z事务所在应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过程中存在风险评估难、未能正确设定审计风险、未能定量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和未能依据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型准确计算检查风险等问题。在此基础上,采用文献综述法、案例分析法、定量分析法和实地调查法相结合,选定合适的审计风险评价指标和重大错报风险评价指标,结合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和专家打分法,构建模型量化审计风险,对事务所原有的定性评估审计风险的方法进行了改进。在量化审计风险和重大错报风险的基础上,根据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计算检查风险数值,以计算出的检查风险的高低科学安排审计资源及后续的审计流程。为了检验定量分析模型的科学性,选取Z会计师事务所R项目进行了验证,结合企业的信息及专家打分的结果,对该事务所的审计风险和重大错报风险进行量化分析。研究认为,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运用该模型定量评价审计风险是可行的。这一研究及构建的定量分析模型为Z事务所及类似的审计机构合理评价审计风险提供了方法参考。

邹卓凡[9](2021)在《B会计师事务所项目审计质量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资本市场的改革提速,科创板的制度推进,我国经济市场局势不断升温。但随着经济市场的扩大,投资者对审计报告所披露信息的真实性也十分看重。会计师事务所由于数量的增加,也使得竞争不断增大。德勤员工举报事件,使得相关监管部门和投资者开始从内部角度关注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质量控制。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提出了对事务所项目审计质量控制的研究。本文以B会计师事务所具有重大错报风险的D项目为研究对象,研究B会计师事务所项目审计质量控制。首先对B会计师事务所项目审计质量控制现状进行描述,目前事务所将审计过程分为审计业务承接阶段、审计业务准备阶段、审计业务执行阶段以及出具报告阶段四个阶段。其次,以具有重大错报风险的D项目为案例,对其审计项目组的审计质量控制应用状况进行调查及评价。建立起以4个阶段为一级指标,进一步划分的22个二级指标的项目审计质量控制评价模型,得出其综合评价属于略低于较好水平。通过对D项目的调查及评价,发现审计过程中审计质量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过分追求审计项目收入、审计计划不合理、函证体系不合适以及期后事项未能完全发现等问题。最后,以在D项目中发现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建立合适的晋升体系、建立函证中心、使用大数据结合审计、增加控制测试复核程序以及增加期后事项发现程序等重要措施,进而可以对整个事务所审计质量控制提供优化方案。

王娟[10](2020)在《协鑫集成定向增发中的审计意见购买案例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投资者涌入资本市场中,由于定向增发的审核并没有比其他融资方式更严苛,且没有要求上市公司在过去一段时间内的业绩要符合某种标准,因而定向增发逐步超过配股和公开增发成为上市公司普遍采用的主流再融资方式。由于证监会要求实施定向增发的上市公司必须提供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为了达到引进战略投资者、缓解财务压力、规模扩张等目的,上市公司因为想得到更“干净”的审计报告铤而走险与审计师合谋进行审计意见购买。在可以达到定向增发的目标下,满足审计意见类型的要求就成了必要条件。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从个案的角度研究审计意见购买的行为路径,具体化审计意见购买的信号标志,在定向增发的特定背景下,提出如何进一步规范定向增发的实务操作和完善审计师监管的建议,从而丰富关于定向增发中的审计意见购买行为的研究。本文在已有文献研究的基础上,以委托代理理论、不完全契约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和寻租理论为理论基础,采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选取协鑫集成作为案例对象,对定向增发中审计意见购买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协鑫集成通过频繁更换会计师事务所、更换审计师和支付高昂审计费用等方式,达到了审计意见购买的目的,实现了预期的定向增发。进一步研究发现,公司治理机制不健全、审计市场竞争激烈以及外部监管缺失为协鑫集成的审计意见购买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机会和可能。协鑫集成为定向增发购买审计意见扰乱了证券市场的正常运行秩序、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造成稀缺资源的错配和误配。通过对审计意见购买案例分析,本文认为从理论层面,要完善现有的定向增发的条件以弱化上市公司审计意见购买的动机,完善治理结构,效仿国资委管理的委外审计模式,改革审计委托和收费模式。从制度层面引入财务报表保险制度,加强审计主体的行为监督。从技术层面考虑利用AI技术等提高审计技术,达到全行业实现可置信威胁的目的,改善整体的投资环境。

二、如何审验被审计单位变更前后的会计报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如何审验被审计单位变更前后的会计报表(论文提纲范文)

(1)合并范围变动的盈余管理识别及审计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合并范围
        二、盈余管理
        三、基于合并范围变动的盈余管理
        四、风险导向审计理论及其应用
        五、文献述评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技术路线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合并范围
        二、盈余管理
        三、合并范围变动的盈余管理
    第二节 相关理论
        一、信息不对称理论
        二、委托代理理论
        三、机会主义行为理论
        四、舞弊理论
        五、风险导向审计理论
第三章 合并范围变动盈余管理识别与审计应对的理论分析
    第一节 合并范围变动盈余管理的手段
        一、收购或转让股权
        二、资产置换
        三、新设或关停子公司
    第二节 合并范围变动盈余管理的识别
        一、基于舞弊三角理论解析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
        二、基于风险应对程序识别合并范围变动盈余管理行为
    第三节 可行的审计应对措施
        一、保证审计项目组成员具备应有的专业素质能力
        二、执行审计工作时采用适当的审计程序
        三、实施复核工作并发表恰当的审计意见
第四章 天津环球磁卡案例分析
    第一节 选择案例的原因
    第二节 公司背景及案例介绍
    第三节 公司合并范围变动盈余管理的识别分析
        一、了解公司及其环境
        二、对公司实施风险应对程序
    第四节 针对案例公司可行的审计应对措施
        一、做好沟通以充分了解公司情况
        二、关注财务报表附注披露情况
        三、核对连续年度报表数据,重视分析程序的运用
        四、追查子公司报表,剔除当期合并范围变动子公司产生的影响
        五、做好复核工作,发表恰当的审计意见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2)《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部分法条的理解与适用(一)(论文提纲范文)

一、注册会计师、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监督检查职权
二、注册会计师审计业务范围及其审计报告的法律效力
    (一)审查企业会计报表,出具审计报告;
    (二)验证企业资本,出具验资报告;
    (三)办理企业合并、分立、清算事宜中的审计业务,出具有关的报告;
    (四)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审计业务。
        1、审查企业会计报表并出具审计报告。
        2、验证企业资本并出具验资报告。
        3、办理企业合并、分立、清算事宜中的审计业务并出具有关的报告。
    (二)注册审计报告法律效力
三、注册会计师咨询、会计服务业务范围
四、注册会计师、会计师事务所违法执业的一般法律责任
    (一)行政责任
    (二)刑事责任
        1、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罪。
        2、出具证明文件重大失实罪。

(3)审计期望差距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框架设计
    1.5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关于审计期望差距的涵义和组成的文献综述
    2.2 关于审计期望差距成因的文献综述
第3章 审计期望差距的内涵界定与机理分析
    3.1 审计期望差距的内涵界定
        3.1.1 审计期望差距涉及的主体
        3.1.2 审计期望差距涉及的客体
        3.1.3 审计期望差距的构成要素
    3.2 审计期望差距的形成机理
        3.2.1 服务质量差距基本分析框架
        3.2.2 审计期望差距形成机理框架
第4章 审计期望差距的要素分析
    4.1 审计准则缺陷所形成的审计期望差距
        4.1.1 制度环境影响
        4.1.2 审计准则制定机构——自律或独立
        4.1.3 审计准则制定程序影响
        4.1.4 有限理性影响
        4.1.5 审计准则制定倾向——原则或规则
        4.1.6 审计准则制定时滞
    4.2 审计业绩缺陷所形成的审计期望差距
        4.2.1 审计师执业能力对审计业绩的影响
        4.2.2 审计师选聘和付费权对审计业绩的影响
        4.2.3 非审计服务对审计业绩的影响
        4.2.4 会计师事务所规模对审计业绩的影响
        4.2.5 会计师事务所组织形式对审计业绩的影响
        4.2.6 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对审计业绩的影响
    4.3 认知差异所形成的审计期望差距
        4.3.1 自我关注
        4.3.2 自我服务偏见
        4.3.3 水涨船高的比较标准
        4.3.4 知行不一
        4.3.5 归因错误
        4.3.6 先入为主
        4.3.7 从众行为
第5章 审计环境与审计期望差距的变迁
    5.1 制度环境变迁与审计期望差距变迁的传导机制
    5.2 审计期望差距在中国审计环境中的演进
        5.2.1 引入外资与注册会计师审计的恢复(1978~1983)
        5.2.2 发展多种经济成分与审计服务范围的扩大(1984~1991)
        5.2.3 国企改革、舞弊案件与审计准则的初步制定(1992~1999)
        5.2.4 公司治理结构调整与审计准则的修订和趋同(2000~2007)
        5.2.5 金融危机与审计(2008以后)
    5.3 审计业绩与审计环境关系的实证检验
        5.3.1 研究假设
        5.3.2 变量定义与模型设计
        5.3.3 描述性统计
        5.3.4 面板数据logit模型分析及结论
第6章 审计期望差距的调查问卷实证分析
    6.1 文献回顾
    6.2 问卷基本情况分析
    6.3 对审计师承担责任的调查分析
    6.4 对审计业绩的调查分析
    6.5 小结
第7章 审计期望差距的分类治理
    7.1 缩小审计准则差距
        7.1.1 与国家战略、基本制度和相关制度协调
        7.1.2 政府监管的自律制定机构
        7.1.3 公共选择程序化
        7.1.4 在程序理性和结果理性之间寻求平衡
        7.1.5 适时转为原则导向
    7.2 弥合审计业绩差距
        7.2.1 提高职业道德水平和执业能力
        7.2.2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7.2.3 推动会计师事务所做强做大
        7.2.4 改进会计师事务所的组织形式
        7.2.5 健全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
        7.2.6 加大监管力度
    7.3 缩小认知差距
        7.3.1 普及心理学知识,在错觉中寻找真实
        7.3.2 角色扮演,知行合一
        7.3.3 换位思考,避免归因错误
        7.3.4 借助媒体,师夷长技以制"疑"
结语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7)XM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文献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可能的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研究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审计风险
        2.1.2 风险管理
        2.1.3 审计风险管理
    2.2 审计风险管理的相关理论
        2.2.1 风险管理理论
        2.2.2 内部控制理论
        2.2.3 委托代理理论
    2.3 审计风险评估方法
        2.3.1 层次分析法
        2.3.2 模糊综合评价法
第三章 XM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 XM会计师事务所概况
    3.2 XM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管理现状
        3.2.1 审计风险识别的现状
        3.2.2 审计风险评估的现状
        3.2.3 审计风险控制的现状
    3.3 XM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3.3.1 审计风险识别不到位
        3.3.2 审计风险评估体系不完善
        3.3.3 审计风险控制制度不健全
第四章 XM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管理体系的优化设计
    4.1 审计风险识别
        4.1.1 期望审计风险识别因素
        4.1.2 重大错报风险识别因素
    4.2 审计风险评估
        4.2.1 建立期望审计风险评估模型
        4.2.2 建立重大错报风险评估模型
        4.2.3 计算检查风险
    4.3 审计风险控制
第五章 优化后审计风险管理体系在F公司中的应用
    5.1 F公司风险识别
        5.1.1 F公司的基本信息
        5.1.2 F公司的经营情况
    5.2 期望审计风险评估模型在F公司中的应用
        5.2.1 确定期望审计风险指标权重
        5.2.2 确定期望审计风险的模糊关系矩阵
    5.3 重大错报风险评估模型在F公司中的应用
        5.3.1 确定重大错报风险指标权重
        5.3.2 模糊综合评价计算
    5.4 计算检查风险
    5.5 审计风险应对
    5.6 审计风险管理体系优化前后对比
第六章 XM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管理保障措施
    6.1 完善质量控制制度
    6.2 严格筛选审计对象
    6.3 提升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素养
    6.4 加强注册会计师审计独立性
第七章 结论和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8)基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Z事务所审计风险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文献述评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审计风险
        2.1.2 审计失败
        2.1.3 风险导向审计
        2.1.4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
    2.2 理论基础
        2.2.1 委托代理理论
        2.2.2 信息不对称理论
        2.2.3 信息经济学理论
    2.3 审计风险评价的方法
第三章 Z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评价现状及问题分析
    3.1 Z会计师事务所现状
        3.1.1 Z会计师事务所简介
        3.1.2 Z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评价的现状
    3.2 Z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3.2.1 审计风险评估过分依赖审计人员职业判断
        3.2.2 审计风险未能定量评估
        3.2.3 重大错报风险评估不合理
        3.2.4 审计风险评估程序未得到充分运用
第四章 Z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评价方法的改进
    4.1 引入模型定量评估审计风险
        4.1.1 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评估模型的步骤
        4.1.2 模糊综合评价法评估审计风险的方案框架
    4.2 审计风险的定量分析
        4.2.1 风险评价指标的确定
        4.2.2 建立评判集
        4.2.3 构建权重集
        4.2.4 建立模糊关系矩阵
        4.2.5 审计风险综合评估
    4.3 重大错报风险的定量分析
        4.3.1 建立重大错报风险评估指标体系
        4.3.2 建立重大错报风险判断集
        4.3.3 构建重大错报风险权重集
        4.3.4 建立重大错报风险模糊关系矩阵
        4.3.5 重大错报风险综合评估
    4.4 定量计算检查风险
        4.4.1 计算检查风险
        4.4.2 制定风险应对策略
第五章 审计风险模糊综合评价应用于R项目案例研究
    5.1 R项目简介
        5.1.1 R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5.1.2 R公司内部因素分析
    5.2 审计风险评估模型的运用
        5.2.1 审计风险评估
        5.2.2 重大错报风险评估
        5.2.3 评价结果分析
    5.3 定量计算检查风险
        5.3.1 计算检查风险
        5.3.2 Z事务所风险控制的建议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Z会计师事务所计划阶段审计风险评估表
    附录二 R项目重大错报风险指标权重调查表
    附录三 R项目重大错报风险评价调查表
    附录四 审计风险评价调查表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9)B会计师事务所项目审计质量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境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文献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
第二章 审计质量控制相关理论
    2.1 审计质量控制的内涵
        2.1.1 审计质量的概念
        2.1.2 审计质量控制的概念
    2.2 影响审计质量控制的因素
        2.2.1 外部因素
        2.2.2 内部因素
    2.3 相关理论
        2.3.1 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2.3.2 独立审计
        2.3.3 内部控制
第三章 B会计师事务所项目审计质量控制的现状
    3.1 B会计师事务所简介
        3.1.1 基本情况
        3.1.2 组织结构
    3.2 B会计师事务所项目审计质量控制的流程描述
        3.2.1 审计业务承接阶段
        3.2.2 审计业务准备阶段
        3.2.3 审计业务执行阶段
        3.2.4 出具报告阶段
第四章 项目审计质量控制在D项目应用状况的调查及评价
    4.1 D公司审计项目介绍
    4.2 D项目审计质量控制状况调查
        4.2.1 业务承接阶段
        4.2.2 业务准备阶段
        4.2.3 业务执行阶段
        4.2.4 出具报告阶段
    4.3 D项目审计质量控制状况评价
        4.3.1 评价体系的构建
        4.3.2 评价指标及分析
    4.4 D项目审计质量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4.4.1 业务承接阶段的主要问题
        4.4.2 业务准备阶段的主要问题
        4.4.3 业务执行阶段的主要问题
        4.4.4 出具报告的问题
第五章 B会计师事务所项目审计质量控制优化方案
    5.1 业务承接阶段审计质量控制的优化
        5.1.1 建立以质量为导向的业务体系
        5.1.2 提高审计约定的效力
    5.2 业务准备阶段审计质量控制的优化
        5.2.1 合理的计划审计流程
        5.2.2 全面了解内部控制
    5.3 业务执行阶段审计质量控制的优化
        5.3.1 改善函证体系
        5.3.2 增加监督盘点的审计培训
        5.3.3 提高人员执业能力
        5.3.4 将审计程序与计算机应用相结合
        5.3.5 增加控制测试复核程序
        5.3.6 加强三级复核制度
        5.3.7 建立关键审计事项的选择框架
    5.4 出具报告阶段审计质量控制的优化
        5.4.1 增加期后事项发现程序
        5.4.2 提高合并财务报表质量
        5.4.3 加强质量监督部门力度
第六章 结论与研究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10)协鑫集成定向增发中的审计意见购买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定向增发的文献综述
        1.2.2 关于审计意见购买的文献综述
        1.2.3 文献述评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2 定向增发和审计意见购买的理论概述
    2.1 定向增发的内涵和条件
        2.1.1 定向增发的内涵
        2.1.2 定向增发的条件
    2.2 审计意见类型与审计意见购买的界定
        2.2.1 审计意见类型
        2.2.2 审计意见购买的界定
    2.3 审计意见购买的识别方法
        2.3.1 审计师变更
        2.3.2 审计业务范围扩大
        2.3.3 提供非审计服务
        2.3.4 审计费用增加
    2.4 审计意见购买理论解释
        2.4.1 委托代理理论
        2.4.2 不完全契约理论
        2.4.3 信息不对称理论
        2.4.4 寻租理论
3 协鑫集成定向增发审计意见购买案例介绍
    3.1 案例公司介绍
        3.1.1 协鑫集成公司基本情况
        3.1.2 协鑫集成公司治理结构
        3.1.3 协鑫集成公司财务状况
    3.2 协鑫集成公司定向增发情况分析
        3.2.1 定向增发前的经营状况
        3.2.2 定向增发的动机
        3.2.3 定向增发的结果
    3.3 协鑫集成定向增发前后历年审计意见及其购买方式分析
        3.3.1 历年审计意见类型及原因分析
        3.3.2 协鑫集成审计意见购买方式分析
    3.4 协鑫集成审计意见购买的结果
        3.4.1 公司实现了定向增发
        3.4.2 股民的利益受到侵害
        3.4.3 扰乱了资本市场和审计市场
        3.4.4 公司和高管被处罚
4 协鑫集成审计意见购买可行性条件分析
    4.1 公司治理机制不健全
        4.1.1 大股东控制问题严重
        4.1.2 内部控制意识薄弱
    4.2 审计市场竞争激烈
        4.2.1 会计师事务所竞争激烈
        4.2.2 审计师独立性缺失
        4.2.3 审计师业务水平不足
    4.3 外部监管不严
        4.3.1 行业监管不严
        4.3.2 处罚力度不够
5 研究结论与启示
    5.1 研究结论
        5.1.1 协鑫集成通过变更事务所和提高审计收费实现了审计意见购买
        5.1.2 协鑫集成通过审计意见购买实现定向增发
    5.2 研究启示
        5.2.1 完善现有定向增发的条件,弱化上市公司审计意见购买动机
        5.2.2 完善公司治理,改革审计委托和收费模式
        5.2.3 严管合谋路径,加强审计主体行为监察
        5.2.4 提高审计技术,形成全行业可置信威胁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如何审验被审计单位变更前后的会计报表(论文参考文献)

  • [1]合并范围变动的盈余管理识别及审计对策研究[D]. 张雍. 云南财经大学, 2020(07)
  • [2]《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部分法条的理解与适用(一)[J]. 陈渊鑫. 财政监督, 2016(18)
  • [3]审计期望差距研究[D]. 何敬. 东北财经大学, 2010(08)
  • [4]虚假验资报告的法律与会计涵义及其认定——兼评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责任鉴定委员会暂行规则[J]. 董景山.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2008(06)
  • [5]2003年度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 审计模拟试题[J]. 刘圣妮. 财会月刊, 2003(17)
  • [6]2003年度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审计模拟试题参考答案[J]. 刘圣妮. 财会月刊, 2003(19)
  • [7]XM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管理研究[D]. 李媛媛. 西安石油大学, 2021(09)
  • [8]基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Z事务所审计风险评价研究[D]. 王悦. 西安石油大学, 2021(02)
  • [9]B会计师事务所项目审计质量控制研究[D]. 邹卓凡. 西安石油大学, 2021(12)
  • [10]协鑫集成定向增发中的审计意见购买案例分析[D]. 王娟. 江西财经大学, 2020(04)

标签:;  ;  ;  ;  ;  

如何核实被审计单位变更前后的会计报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