腮腺肿瘤切除治疗45例分析

腮腺肿瘤切除治疗45例分析

一、45例腮腺肿物切除治疗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周宇翔[1](2021)在《耳后沟入路内镜辅助下腮腺手术相关解剖》文中认为目的:通过模拟经耳后沟入路内镜辅助下行腮腺手术,对手术过程中遇到的解剖结构进行阐述及相关解剖数据进行测量,掌握内镜下行腮腺手术的常规流程及重要解剖标志在腮腺区的走形及毗邻的解剖结构,为临床开展耳后沟入路腮腺相关手术提供解剖数据,以及探索内镜下腮腺浅叶、深叶切除术及面神经解剖是否可行,可能损伤的结构引起的相关并发症。材料:冰鲜标本10具(共20侧,含颈部),经颈总动脉红色乳胶灌注、颈内静脉蓝色乳胶灌注,标本无明显皮肤破损,无头颈部手术史,无放疗史,成人标本,所有标本均由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教研室提供。实验仪器及设备:使用STORZ超高清(高清)内镜、冷光源系统,以及康基腹腔镜手术器械,包括打结钳、吸引器、电极电凝钩、单极分离钳、单极抓钳,长电刀、撑开器等。方法:1.通过对10具(共20侧)新鲜冰冻成人标本模拟内镜辅助下经耳后沟入路行腮腺浅叶、深叶、面神经解剖等手术操作,掌握内镜下行腮腺手术的常规流程及重要解剖标志。2.解剖步骤:1、固定尸头(含头颈部);2、直视下取耳后沟切口,长约3-5cm,下缘不超过耳垂根部,依次切开皮肤、皮下组织等,建立手术空间。3、内镜辅助下在颈深筋膜浅层及中层之前分离,牵开器向下向前拉起建立操作空间,暴露术区,分离并保护面神经及各分支,解离腮腺组织,数字采集系统数据保存,沿原切口扩大并并完整暴露面神经等解剖标志,数据测量。3.统计学方法:所有的解剖结构的值测量3次,取平均值,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23.0进行数据分析,测量结果以((?)±s)mm表示。结果:耳大神经经胸锁乳突肌穿出点至下颌角的距离(47.5±1.2)mm;乳突尖至面神经分支点的距离(20.2±2.5)mm;耳大神经分支点至下颌角距离(29.4±1.8)mm;耳大神经分支点到耳垂根部的距离(22.7±1.7)mm;颞下颌关节下缘至面神经分支点距离(19.5±1.5)mm。结论:通过模拟内镜手术,研究表明腮腺浅叶的良性肿瘤行耳后沟入路内镜辅助下腮腺手术的可行性较高,内镜的放大作用及照明等作用,术中可较好的识别并保护面神经,可顺利解剖面神经及各分支,且耳后沟切口隐蔽,美容效果好;涉及深叶的腮腺肿瘤酌情开展内镜手术,行腮腺深叶解剖时面神经及各分支干扰手术操作,明显影响手术的操作进程,术中需牵拉面神经及分支,对于面神经的机械刺激等较大,认为内镜下深叶肿瘤手术应慎重选择;经过模拟10具标本内镜手术,可大致掌握内镜下行腮腺手术的常规流程,但术中无血有利于手术操作及改善视野,无法评估术后并发症、术中出血、术后引流等情况;术中探查可见耳大神经与颈外静脉呈平行关系、下颌后静脉位于面神经的下方。

邹虎威[2](2020)在《亚甲蓝示踪技术在预防腮腺术后涎瘘中应用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和目的腮腺肿瘤是口腔颌面外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约占头颈肿瘤的3%。手术是治疗腮腺肿瘤的主要方法,随着人们对腮腺肿瘤病理特点了解的深入以及经验的积累,腮腺肿瘤切除的术式经历了由剜除术到腺叶切除术再到部分腮腺切除术的发展过程。部分腮腺切除术是功能性外科发展的产物,其保留了部分腮腺腺体,但是这在保留了部分腮腺功能的同时,也带来了涎瘘率增高的问题。腮腺术后涎瘘的病因在于术中切除部分腮腺组织时,同时切断了腮腺的导管系统,并造成其断端在术区的直接暴露,残存腺体分泌的唾液可从破裂的导管漏入术区,唾液潴留到一定程度就形成涎瘘。为预防涎瘘,在分离腮腺组织时,需对腮腺分支导管仔细甄别并结扎,在完成肿瘤切除之后,还需要对腮腺残端严密缝扎,术后通常配合绷带加压包扎、负压引流等辅助手段。但因为腮腺各级分支导管过于细小、众多,且没有显着颜色,术中难以完全识别;缝扎腮腺残端时又出于对面神经的保护而投鼠忌器,难免遗漏部分腮腺分支导管,导致涎瘘发生。如何有效识别并结扎破裂的腮腺分支导管,是降低涎瘘率的关键,而对破裂的腮腺分支导管缺乏有效的识别手段,是临床预防涎瘘的关键痛点。亚甲蓝是临床常用的染色剂,其在腮腺手术中的应用最早开始于1950年代,当时使用的亚甲蓝染色技术通过术前自导管口注入亚甲蓝,使腮腺腺体蓝染,因肿瘤和面神经不蓝染,从而起到便于识别肿瘤和面神经的作用,但该技术造成整个腮腺术区蓝染,反而不利于发现腮腺导管瘘。将亚甲蓝作为示踪剂来实现术中精准识别并结扎腮腺导管瘘口是具有创新性的新技术,此前未见报道,此技术操作简单、成本低廉,是对传统分支导管结扎技术和腮腺残端缝扎技术的有效补充。本研究的目的是研究亚甲蓝示踪技术在预防腮腺术后涎瘘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资料和方法1.亚甲蓝示踪技术在腮腺手术中应用的临床病例分析: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在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东院区口腔颌面外科行保留腮腺主导管的单侧腮腺浅叶良性肿瘤切除术的101例病例资料。收集的资料包括患者年龄、性别、手术方法、肿瘤部位、肿瘤大小、病理类型以及术后涎瘘、暂时性面瘫等并发症情况。2.应用亚甲蓝示踪技术预防腮腺术后涎瘘的随机对照试验:将临床诊断为单侧腮腺浅叶良性肿瘤且拟行手术治疗的患者随机分入亚甲蓝组和传统组。两组患者均于气管插管全麻下行部分腮腺浅叶切除术。亚甲蓝组于肿瘤切除完成后,于腮腺导管口注入稀释的亚甲蓝,根据亚甲蓝在腮腺术区流出的位置识别并结扎腮腺导管瘘口后,再行腮腺残端缝扎;传统组于肿瘤切除完成后,直接行腮腺残端缝扎。两组患者都行组织补片植入,并留置负压引流管。术后24h引流量低于20mL时拔除负压引流管,并行绷带加压包扎,术后一周拆线,并再次加压包扎一周。术后随访时间为术后一周、两周、三周,每次随访均检查患者涎瘘、面瘫等并发症情况。结果1.亚甲蓝示踪技术在腮腺手术中应用的临床病例分析:101例病例中,应用亚甲蓝示踪技术结扎腮腺导管瘘者38例(亚甲蓝组),仅应用传统技术结扎腮腺导管瘘口者63例(传统组)。亚甲蓝组术后涎瘘率7.89%,低于传统组(20.63%,P=0.156)。亚甲蓝组术后面瘫率10.53%,高于传统组(9.52%,P=1.000)。亚甲蓝组手术时间中位数为135分钟,四分位距33,显着高于传统组(中位数为105分钟,四分位距50,P<0.001)。年龄、性别、术式、病理类型、患侧、肿瘤大小、肿瘤位置在腮腺术后是否涎瘘或面瘫的患者间对比均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2.应用亚甲蓝示踪技术预防腮腺术后涎瘘的随机对照试验:自2018年4月至2020年6月共纳入患者245例,其中亚甲蓝组122例,传统组123例。亚甲蓝组术后涎瘘率4.92%,显着低于传统组(12.20%,P=0.042)。亚甲蓝组术后暂时性面瘫率13.93%,高于传统组(11.38%,P=0.548)。亚甲蓝组手术时间中位数113分钟,四分位距44,显着高于传统组(中位数为100分钟,四分位距40,P=0.002)。涎瘘患者年龄中位数为48岁,四分位距26,显着低于无涎瘘患者(中位数53,四分位距19,P=0.037)。术后暂时性面瘫患者肿瘤大小中位数为3.0cm,四分位距2.0,显着大于无暂时性面瘫患者(中位数2.5,四分位距1.3,P=0.015)。结论1.使用亚甲蓝示踪技术术中精准识别并结扎腮腺导管瘘口能显着降低腮腺术后涎瘘发生率,在腮腺手术中有推广价值。2.亚甲蓝示踪技术延长了手术时间,但不会明显增加术后暂时性面瘫的发生率。3.年龄是腮腺术后涎瘘的相关风险因素,低龄患者术后更易发生涎瘘。4.肿瘤大小是腮腺术后暂时性面瘫的相关风险因素,肿瘤越大越容易发生术后面瘫。

徐宏鸣,郑阳阳,陈芳,李晓艳[3](2020)在《儿童腮腺区病损的诊疗特点》文中指出目的:通过临床病例资料分析了解儿童腮腺区病损的疾病谱,明确现有治疗方法下疾病的转归和预后。方法:分析170例腮腺区病损患儿的基础资料、入院临床症状、诊断结果、治疗方法、预后及随访情况。结果:170例腮腺区病损患儿中,先天性疾病83例(48.82%),脉管性肿物62例(36.47%),良恶性肿瘤17例(10.00%),炎性病变8例(4.71%);108例患儿接受手术治疗,34例患儿接受局部博来霉素注射治疗,28例患儿接受手术和局部博来霉素注射治疗。2例患儿术后复发经再次手术治愈;1例患儿出现面瘫,随访3个月后恢复。结论:儿童腮腺区病损最为常见的疾病是先天性疾病和脉管性肿物。手术结合博来霉素局部治疗是主要治疗手段且取得了显着的疗效。口服普萘洛尔对于腮腺区血管瘤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陈莹华,陈良嗣,罗小宁[4](2020)在《腮腺肿瘤手术和切口的变革与研究进展》文中提出腮腺肿瘤切除术历经200多年,手术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在手术切口的选择上,从传统主张大切口、大翻瓣术式,到现代功能性腮腺外科理念引导下利用人体天然隐蔽部位的改良除皱美容切口,以及在内镜辅助下的各种个性化改良手术切口,让手术越来越精细化,并可以达到术后不留可见瘢痕的美学效果。在根治肿瘤的前提下,还尽可能保存器官的形态和功能。这些理念和技术的改进提高了腮腺肿瘤的治疗水平。本文回顾了腮腺肿瘤手术方式的变革与发展,并就腮腺手术切口的设计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刘秀飘[5](2020)在《基于ROC曲线评价细针吸取细胞学对腮腺肿物的诊断价值》文中指出目的:通过ROC曲线(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curve,ROC)评价细针吸取细胞学(fine needle aspiration cytology,FNAC)对腮腺肿物术前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对2016—2018年148例由我院口腔科行FNAC检查的腮腺肿物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2、以组织病理学的诊断结果作为金标准,统计腮腺肿物发病情况、疾病构成及良恶性比;计算FNAC诊断符合率,恶性肿物特异性、灵敏性、阳性预测值(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PPV)、阴性预测值(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NPV)以及约登指数(Youden index,YI)等。3、利用SPSS 24.0软件绘制FNAC诊断腮腺良恶性肿物准确率的ROC曲线,并计算ROC曲线下方的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 of ROC,AUC)。4、结合PubMed数据库,分析粗针穿刺(needle core biopsy,CNB)安全性能及诊断肿物分型的现况,制作ROC曲线建立诊断模型,计算AUC值,并对比FNAC、CNB诊断价值。5、探讨FNAC新方向,分析其优缺点,并建立腮腺肿物的阶梯式程序诊断模型。结果:1、统计148例腮腺肿瘤中,男女例数依次为81、67,比值为1.21,年龄段12-87岁。除沃辛瘤男女比为9:1(27/3),其他病变男女比为0.84:1(54/64),两者间具有极其显着差异(?2=18.892,P<0.001)。2、评估的148例腮腺肿物中,良性肿瘤有88例(59.5%),非肿瘤性病变较少仅有23例(15.5%),合计良性病变111例(75.0%),恶性肿瘤37例(25.0%)。3、FNAC诊断腮腺恶性、良性及非肿瘤性病变准确率分别为64.9%、78.4%、73.9%;诊断良恶性肿物符合率依次为98.9%、70.3%,YI为67.6%。FNAC诊断腮腺恶性肿瘤的灵敏性较低为70.3%,特异性较高为97.3%,PPV为89.7%,NPV为90.8%。4、绘制FNAC对腮腺肿物的ROC曲线诊断模型,得出AUC值为0.751(95%:CI 0.5590.944),表明FNAC诊断腮腺肿物具有一定诊断价值。5、绘制FNAC对于腮腺良恶性肿物诊断准确率的ROC曲线,计算良恶性肿物的AUC值分别为0.833(95%CI:0.5981.000)、0.681(95%CI:0.3690.992)。表明FNAC诊断腮腺良性肿物有一定诊断价值,而对于腮腺恶性肿物比良性肿瘤诊断价值低。6、检索PubMed数据库CNB相关文献,对比CNB与FNAC的诊断差异,使用卡方检验,结果显示:诊断良性肿瘤分型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0.576,P<0.05);诊断恶性肿瘤分型时,两者间具有显着差异(?2=36.169,P<0.01)。7、制作CNB与FNAC诊断涎腺肿物分型的ROC诊断模型,计算CNB、FNAC的AUC值分别为0.837(95%CI:0.6880.985,P<0.01)、0.687(95%CI:0.4920.822,P=0.064,P>0.05),表明FNAC对于肿瘤分型较低诊断意义,而CNB对于肿瘤分型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8、统计已发表的文献中显示:CNB引起的并发症甚少且程度轻微,与FNAC具有类似的安全性。结论:结合ROC曲线诊断模型发现,FNAC可用来初步辨别腮腺良恶性肿物,诊断腮腺良性肿物价值较高,但诊断腮腺恶性肿物价值较低,更不宜用来术前确定肿瘤的分型。然而,建立粗针穿刺ROC诊断涎腺肿瘤分型的模型,AUC值高达0.837,说明CNB可改善FNAC的局限性,且能够更精准定性肿物及其肿瘤分型。每种穿刺技术均有相应的优点,无法摒弃传统FNAC,同时也应接纳新起技术,以弥补其不足。同时建立阶梯式程序诊断,选择合适的诊断方法,以提高FNAC在腮腺肿瘤使用价值。

谭力川[6](2020)在《腮腺基底细胞腺瘤与腮腺常见良性肿瘤的对比分析》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芜湖地区腮腺基底细胞腺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及预后情况,并与腮腺中最常见的两种良性肿瘤多形性腺瘤和腺淋巴瘤对比研究,提取相对全面、综合、有意义的临床诊断指标,以期提高腮腺基底细胞腺瘤术前诊断符合率,并为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提供可靠依据。方法:收集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2015年1月-2019年12月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腮腺基底细胞腺瘤及多形性腺瘤,腺淋巴瘤的病例,分别分析腮腺基底细胞腺瘤在临床表现与影像学表现方面与多形性腺瘤及腺淋巴瘤的差异,具体包括:发病性别、年龄段、病程长短、有无吸烟史、有无肿瘤消长史、有无肿瘤多发史、肿瘤边界是否清楚、肿瘤位置、触诊情况,肿瘤最大直径、肿瘤CT密度是否均匀、肿瘤CT值、肿瘤周边是否存在淋巴结、肿瘤是否具有多灶性。并搜集腮腺基底细胞腺瘤患者的预后情况,包括:有无术后涎漏,面瘫及味觉出汗综合征,电话回访腮腺基底细胞腺瘤患者有无复发及恶变,并与文献所报告的腮腺基底细胞腺瘤患者预后情况对比,以此鉴别其与多形性腺瘤,腺淋巴瘤的差异。结果:通过回顾性研究共收集腮腺基底细胞腺瘤、多形性腺瘤,腺淋巴瘤的患者424例,共433个病灶。其中腮腺基底细胞腺瘤33例患者34个病灶,腮腺多形性腺瘤266例患者266个病灶,腮腺腺淋巴瘤125例患者133个病灶,其中具备影像学资料(腮腺CT平扫)患者182例。通过对比这三组临床数据发现:腮腺基底细胞腺瘤与多形性腺瘤相比,发病年龄多大于50岁,好发于右侧腮腺区,耳前、耳后、耳垂下均可发病,无特定好发位置,肿物质地偏硬,一般不具有多灶性;与腺淋巴瘤相比,腮腺基底细胞腺瘤多发生于女性,多无吸烟史及消长史,基本为单侧发病,腮腺CT平扫CT值低于腺淋巴瘤。三者在病程长短、肿瘤边界是否清楚、肿瘤最大直径、肿瘤CT密度、肿瘤周边有无淋巴结方面均无明显差异。本文所搜集的33例腮腺基底细胞腺瘤患者均行腮腺肿物及部分腺体切除术+面神经解剖术,手术记录及出院记录完整。所有患者术后均无涎漏及味觉出汗综合征,有3例患者面神经功能轻度受损(HB-II级),术后予以行营养神经等对症治疗。因年限跨度较大,术后回访只联系到33例腮腺基底细胞腺瘤患者中的19人,失联14人。19例患者中均无肿瘤的复发及恶变,其中3例术后面瘫症状患者,均在六个月内恢复,为暂时性面瘫。结论:腮腺基底细胞腺瘤多见于年龄大于50岁的女性患者,肿物质地一般偏硬,耳前、耳后、耳垂下区均可见肿瘤存在,无特定好发部位。肿瘤活动度好,边界清楚,一般无肿物多发史及消长史,也无肿瘤多灶性。患者多无吸烟史。腮腺基底细胞腺瘤患者腮腺区CT平扫值低于腺淋巴瘤与多形性腺瘤类似,肿物密度一般较为均匀。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预后较好,术后并发症及复发率也较低。

陈玉莲[7](2020)在《腮腺切除术后并发症的临床分析及预防指导》文中指出[目 的]研究及探讨腮腺切除术后面神经损伤、涎瘘/积液、Frey综合征、耳周感觉异常、颌面凹陷、口干、复发等并发症的临床特征以及面神经损伤、涎瘘/积液及Frey综合征的影响因素。最后综合以上研究结果及文献查阅对腮腺切除术后并发症的临床观察、临床治疗及预防做出指导。[方 法]通过收集2016年10月至2019年9月就诊于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腮腺切除术后的病例,对其术后出现的面神经损伤、涎瘘/积液、Frey综合征、耳周感觉异常、颌面凹陷、口干、复发等并发症进行临床分析。并通过统计学方法分析面神经损伤、涎瘘/积液及Frey综合征的影响因素。[结 果]在收集的416例患者中,术后并发症的总体发生率为92.79%。其并发症的发生由高到底排列依次为:耳周感觉异常324例(77.88%)、颌面部凹陷250例(60.10%)、Frey综合征156例(37.50%)、面神经损伤106例(25.48%)、涎瘘/积液50例(12.20%)、口干11例(2.64%)、复发5例(1.20%)。在并发症恢复方面,暂时性面神经损伤在单纯营养神经治疗下的恢复时长为21.25±13.2周,而在营养神经+针灸治疗下的恢复时长为7.64±2.94周,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该并发症总的恢复率为:96.08%;涎瘘/积液在单纯加压包扎下的恢复时长为22.29± 16.92天,而在加压包扎+阿托品的治疗下,其恢复时长为16.89±8.94天,总的恢复率为100%;耳周感觉异常的恢复时长为35.12±21.87周,恢复率为93.41%;颌面部凹陷的恢复时长为49.20±29.24周,恢复率为55.89%。在并发症的影响因素分析中:面神经损伤与术者年限、面神经是否游离、肿瘤类型等因素有关;涎瘘/积液的发生与术式有关,其中腮腺部分切除术与腮腺浅叶切除术相比无统计学差异,而全切术与腮腺部分切除术及腮腺浅叶切除术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Frey综合征的发生与术式有关,与性别、年龄、是否保留耳大神经等无关。[结 论]腮腺切除术的并发症相对较多,而且并发症的恢复时间相对较久,甚至某些并发症将会伴随一生,但其恢复率较高。为了优化手术效果,建议有丰富经验的医师完成腮腺切除术,同时在术式选择时需考虑涎瘘、Frey综合征、复发等因素,术中对耳大神经尽量保留。对已经发生术后并发症的患者应该积极治疗,如面神经损伤除营养神经外还可考虑中医治疗;涎瘘发生后建议除常规加压包扎外还需口服阿托品。另外,对已经发生并发症的患者应当及时解释、安抚及心理疏导。

张晓宏[8](2020)在《功能性腮腺外科手术治疗腮腺后下极良性肿瘤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就腮腺后下极直径小于3cm的良性肿瘤采用绕下颌角小切口、保留腮腺咬肌筋膜及腮腺主导管行腮腺区域性切除术,通过观察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剩余腺体组织分泌功能的保存情况,探讨该手术方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8年3月~2019年6月,宁医大总院口腔颌面外科收治的21例腮腺后下极直径小于3cm的腮腺良性肿瘤患者作为病例组。采用绕下颌角小切口、保留腮腺咬肌筋膜、耳大神经及腮腺主导管,行腮腺区域性切除术。同时从既往归档病历(2017年2月2018年4月,手术后至少半年)随机选取23例行腮腺浅叶切除术的腮腺后下极良性肿瘤患者作为对照组。以问卷调查及门诊预约复诊的形式随访观察两组研究对象治疗术后暂时性面瘫、耳垂及术区皮肤麻木、Frey综合征、术区瘢痕隐蔽性及术区凹陷畸形发生情况,并比较两组病例术后残留腮腺组织唾液分泌情况,从而比较两种手术方式的临床效果。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纳入44例腮腺手术患者,两组病例术后随访632个月。病例组采用绕下颌角小切口、保留腮腺咬肌筋膜及腮腺主导管行腮腺区域性切除术,对照组采用“S”形切口,常规行腮腺浅叶切除术。病例组平均手术时间为(1.76±0.73)小时,对照组平均手术时间(2.12±0.38)小时,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42<0.05)。病例组暂时性面瘫发生率为19.04%,对照组暂时性面瘫发生率为52.17%,两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49<0.05)。两组术后瘢痕视觉模拟量表评分病例组平均得分为(9.181±0.669),对照组平均得分为(8.239±0.705),两组相比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00<0.05)。术区凹陷满意度评价,病例组17人表示满意,3人表示较满意,1表示人不满意,对照组满意、较满意、不满意人数分别为10人、8人和5人,两组相比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0<0.05)。味觉出汗综合征主观评价及客观评价病例组与对照相比均具有统计学差异(主观评价:P=0.036<0.05;客观评价:P=0.022<0.05)。病例组20例患侧腮腺分泌功能保存良好,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患侧腮腺分泌功能丧失,两组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00<0.05);病例组耳垂及术区皮肤麻木发生率为23.81%,对照组为30.43%,两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622>0.05)。涎漏发生率及肿瘤复发率两组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病例组总体手术效果优于对照组。结论1、腮腺后下极直径小于3cm的良性肿瘤采用绕下颌角小切口,术野暴露充分,手术操作简单,术区瘢痕隐蔽,美观性良好。2、腮腺区域性切除术手术时间缩短,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低,可有效保留剩余腺体组织分泌功能。3、保留腮腺咬肌筋膜、缝扎腮腺残端,并将腮腺残端与胸锁乳突肌1/3前缘及二腹肌后腹拉拢缝合,形成屏障作用,降低Frey综合征的发生率,改善术区凹陷畸形,较好的恢复面部轮廓。

曾丽[9](2020)在《腮腺良、恶性肿瘤临床CT影像分析》文中指出目的:通过测量与分析腮腺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临床与CT影像学表现,探讨腮腺良、恶性肿瘤CT诊断价值,提高鉴别诊断。方法:通过收集我院经病理学诊断明确的腮腺肿瘤病人共253名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良性肿瘤病人共211名,腮腺恶性肿瘤患者42名;收集并且整理患者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病程时间等一般资料,CT图像资料包括肿瘤发生于腮腺位置、密度是否均匀、边界是否清楚、形状是否规则、瘤内是否囊变、囊变区所占比例评分分级、钙化、CT值以及是否伴有淋巴结肿大,最后对所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本次研究中共有腮腺肿瘤患者253例,其中良性肿瘤患者211名;恶性肿瘤患者42名,良性肿瘤:恶性肿瘤比值约为5.02:1。2.腮腺良性肿瘤病例中,男性患者120名,女性患者97名,在腮腺恶性肿瘤中,男性患者为17名,女性患者为19名;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3.CT影像图像分析:腮腺良、恶性肿瘤在肿瘤好发部位、瘤体边缘清楚、瘤体形状规则、瘤内囊变数目、囊变区所占比例评分分级、囊变位置以及CT值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具有意义(P<0.05)。结论:腮腺良性肿瘤好发于腮腺浅叶CT多表现为边缘清楚,形状规则,瘤体内发生囊变率较低且囊变发生一般偏离瘤体中心,囊性区域一般较小;而恶性肿瘤好发于腮腺浅叶、但大部分发生于腮腺深叶的肿瘤为恶性,CT多表现形状不规则,边缘不清楚、可侵犯周围组织,瘤体内常常伴有囊变且囊性范围可以占瘤体较大比例,可伴有淋巴结转移。

张新悦[10](2020)在《14例腮腺恶性淋巴瘤的临床回顾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总结近10年来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收治的腮腺恶性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等。方法:收集2009年1月-2019年12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口腔颌面外科病房收治且病理确诊为腮腺恶性淋巴瘤患者14例,并对患者的性别、年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病理分型、治疗及预后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4例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男女之比1.33:1。发病年龄在中老年男性患者中更常见,病史较短,一般在半年以内。肿瘤最大直径为7.2cm,最小直径为1.1cm。临床表现为单侧或双侧腮腺区无痛性渐大性肿块,可为单发或多个肿块发病。彩超表现:肿物边界清晰或不清,实性包块或囊性包块,囊性包块多见,内部回声描述多样,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均可检出血流信号。CT表现:多发实性包块和单发实性包块内伴囊性改变较多见,伴有腮腺周围或颈部淋巴结肿大。增强扫描显示病灶明显不均匀强化,肿块与周围组织或血管分界不清。MRI表现:T1W1显示低信号,T2W1显示高信号,抑脂序列呈高信号,伴有周围或颈部淋巴结肿大。术后病理及免疫组化的结果显示,仅有1例患者为霍奇金淋巴瘤结节硬化型,其余13例均为非霍奇金B细胞淋巴瘤,包括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滤泡性淋巴瘤和小淋巴细胞淋巴瘤。14名患者中,5名患者失访,5名患者术后未继续治疗,4名患者术后转入我院血液科继续治疗,均进行了化疗,其中3名患者化疗后达到完全缓解,最长随访时间为3年半,患者生存良好。结论:腮腺恶性淋巴瘤是一种罕见的恶性肿瘤,多见于中老年男性患者,表现为单侧或双侧腮腺区无痛性渐大性肿块。手术切取病理、病理学检查及免疫组化检测是诊断该疾病分型的金标准。腮腺恶性淋巴瘤最常见的病理亚型是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和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治疗方法主要为放疗和化疗,预后良好。

二、45例腮腺肿物切除治疗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45例腮腺肿物切除治疗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耳后沟入路内镜辅助下腮腺手术相关解剖(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研究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内镜辅助下腮腺手术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2)亚甲蓝示踪技术在预防腮腺术后涎瘘中应用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对照
前言
第一部分 亚甲蓝示踪技术在腮腺手术中应用的临床病例分析
    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二部分 应用亚甲蓝示踪技术预防腮腺术后涎瘘的随机对照试验
    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附录
全文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病例报告
    病例1
        患者信息
        病史
        检查
        诊断和治疗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病例2
        患者信息
        病史
        检查
        诊断和治疗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病例3
        患者信息
        病史
        检查
        诊断和治疗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病例4
        患者信息
        病史
        检查
        诊断和治疗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病例5
        患者信息
        病史
        检查
        诊断和治疗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病例6
        患者信息
        病史
        检查
        诊断和治疗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病例7
        患者信息
        病史
        检查
        诊断和治疗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病例8
        患者信息
        病史
        检查
        诊断和治疗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腮腺术后涎瘘的预防和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英文论文一
英文论文二

(3)儿童腮腺区病损的诊疗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观察指标
2 结果
    2.1 患儿发病情况
    2.2 主要治疗方法及预后情况
3 讨论
    3.1 腮腺区先天性疾病
    3.2 腮腺区脉管性肿物
    3.3 腮腺区良恶性肿瘤
    3.4 腮腺区炎性病变

(5)基于ROC曲线评价细针吸取细胞学对腮腺肿物的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第2章 材料和方法
    2.1 资料与方法
        2.1.1 一般资料
        2.1.2 FNAC
        2.1.3 术后病理
    2.2 统计学方法
    2.3 CNB
    2.4 ROC曲线
第3章 实验结果
    3.1 腮腺肿瘤性别比
    3.2 腮腺肿瘤良恶性及构成比
    3.3 评估FNAC诊断价值
        3.3.1 FNAC误诊类型
        3.3.2 FNAC诊断准确性
    3.4 FNAC诊断模型
    3.5 粗针穿刺
        3.5.1 CNB诊断准确性
        3.5.2 CNB诊断分型准确性
        3.5.3 CNB安全性
第4章 讨论
    4.1 细针吸取细胞学
    4.2 粗针穿刺
    4.3 超声介导下穿刺
    4.4 其他辅助技术
    4.5 阶梯式程序诊断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参考文献

(6)腮腺基底细胞腺瘤与腮腺常见良性肿瘤的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材料(资料、内容)与方法
    1 临床特征方面
        1.1 调查对象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3 资料对比分析内容
        1.4 统计学分析处理
    2.影像学表现
        2.1 调查对象
        2.2 纳入与排除标准
        2.3 设备与研究方法
        2.4 资料对比分析内容
        2.5 统计学分析处理
    3.患者预后情况
        3.1 调查对象
        3.2 统计内容
        3.3 回访内容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7)腮腺切除术后并发症的临床分析及预防指导(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以字母顺序排列)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腮腺切除术后常见并发症预防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8)功能性腮腺外科手术治疗腮腺后下极良性肿瘤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录一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个人简历
开题、中期及学位论文答辩委员组成

(9)腮腺良、恶性肿瘤临床CT影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研究对象
        1.1 纳入标准
        1.2 排除标准
    2.内容和方法
        2.1 病理诊断
        2.2 图像测量标准
        2.3 技术路线图
        2.4 Excel表电子信息录入
    3.质量控制
        3.1 研究设计
        3.2 研究人员的一致性
        3.3 实验结果的统计
    4.统计学方法
结果
    1.腮腺良性肿瘤、恶性肿瘤构成比
    2.性别构成
    3.年龄构成
    4.CT图像分析
        4.1 肿瘤位置
        4.2 肿瘤边界
        4.3 形状规则
        4.4 囊变
        4.5 囊变中心
        4.6 囊变区所占比例评分等级
        4.7 钙化
        4.8 CT值
        4.9 淋巴结肿大
        4.10 相对常见腮腺肿瘤附图说明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导师评阅表

(10)14例腮腺恶性淋巴瘤的临床回顾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1前言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3 结果
    3.1 临床特点
    3.2 影像学表现
        3.2.1 超声检查结果
        3.2.2 CT检查结果
        3.2.3 增强CT检查结果
        3.2.4 MRI检查结果
    3.3 诊断依据及病理分型
    3.4 治疗及预后
4 讨论
5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45例腮腺肿物切除治疗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耳后沟入路内镜辅助下腮腺手术相关解剖[D]. 周宇翔. 广州医科大学, 2021(02)
  • [2]亚甲蓝示踪技术在预防腮腺术后涎瘘中应用的临床研究[D]. 邹虎威. 山东大学, 2020(04)
  • [3]儿童腮腺区病损的诊疗特点[J]. 徐宏鸣,郑阳阳,陈芳,李晓艳.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20(10)
  • [4]腮腺肿瘤手术和切口的变革与研究进展[J]. 陈莹华,陈良嗣,罗小宁. 国际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20(04)
  • [5]基于ROC曲线评价细针吸取细胞学对腮腺肿物的诊断价值[D]. 刘秀飘. 南昌大学, 2020(08)
  • [6]腮腺基底细胞腺瘤与腮腺常见良性肿瘤的对比分析[D]. 谭力川. 皖南医学院, 2020(01)
  • [7]腮腺切除术后并发症的临床分析及预防指导[D]. 陈玉莲. 昆明医科大学, 2020(02)
  • [8]功能性腮腺外科手术治疗腮腺后下极良性肿瘤临床观察[D]. 张晓宏. 宁夏医科大学, 2020(08)
  • [9]腮腺良、恶性肿瘤临床CT影像分析[D]. 曾丽.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 [10]14例腮腺恶性淋巴瘤的临床回顾分析[D]. 张新悦. 中国医科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腮腺肿瘤切除治疗45例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