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工程噪声控制常见病害分析及对策

土木工程噪声控制常见病害分析及对策

一、民用工程噪声控制常见病分析与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吕玉恒[1](2000)在《民用工程噪声控制常见病分析与对策》文中提出民用工程中的噪声污染问题十分突出 ,对其进行归类分析 ,找出原因 ,制定对策 ,具体实施 ,全面达标 ,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吕玉恒[2](2000)在《民用工程噪声控制常见病分析研究与对策》文中研究说明民用工程中的噪声污染问题十分突出,对其进行归类分析,找出原因,制定对策,具体实施,全面达标,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吕玉恒[3](2000)在《民用工程噪声控制常见病分析与对策》文中认为民用工程中的噪声污染问题十分突出,对其进行归类分析,找出原因,制定对策,具体实施,全面达标,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吕玉恒[4](2000)在《民用工程噪声控制分析研究与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民用工程中的噪声污染问题十分突出 ,对其进行归类分析 ,找出原因 ,制定对策 ,具体实施 ,全面达标 ,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许锐[5](2020)在《基于循证设计的高校校医院候诊空间环境优化设计研究 ——以广深为例》文中指出随着我国分级诊疗制度的持续推进,大量新建、改扩建医疗工程不断涌现,但主要集中在大型综合医院领域。高校校医院作为分级诊疗系统中基层首诊的特殊类型,承担着全校师生基本医疗服务、疾病预防及健康教育等职能,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直接关乎师生的生命健康安全,然而却一直被忽视。自高校扩招以来,在校师生人数持续增长,校医院已无法满足不断扩大的就医规模,更无法提供高品质的医疗服务,面临的压力与日俱增。候诊空间作为医院空间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患者最为密集、停留时间最长的区域,直接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但是,笔者通过大量调研发现,校医院候诊空间仍存在采光通风环境较差、人流拥挤等诸多问题,不但影响了师生的就医体验,还容易造成焦虑、烦闷等不良情绪,甚至发生交叉感染。2019年“新冠肺炎”疫情也暴露了校医院候诊空间存在的严重问题。因此,关于高校校医院候诊空间环境优化的研究亟待展开。循证设计作为医疗环境领域的主流设计方法,与传统相比,增加了对医院环境科学评估和循证的过程,根据最佳证据对校医院候诊空间环境进行进行优化更为科学和严谨。本文以高校校医院候诊空间环境为研究对象,选取广州、深圳6所具有代表性的高校校医院,在循证设计理论的指导下对其候诊空间环境进行优化设计研究。文章首先通过文献研究对循证设计与高校校医院候诊空间相关理论进行介绍和梳理;然后通过实地调研、数据实测等方法对候诊空间环境的使用现状进行总结,并通过调研问卷和访谈对使用者展开满意度和主观倾向评价,从而了解使用者对现有候诊空间环境的主观感受、需求与偏好,并在此基础上运用批判性思维对上述信息加以评估,得出候诊空间环境优化设计的原始证据。最后,根据当前循求的最佳证据,提出高校校医院候诊空间环境切实可行的优化设计原则和策略,并以深圳大学校医院为例进行优化设计探索,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本课题研究,希望为旧有校医院候诊空间环境品质的提升以及未来新建校医院候诊空间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和设计参考。

戴洁[6](2020)在《中小学校校舍卫生监督管理现况及对策探讨》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调查全国中小学校校舍预防性卫生监督及经常性卫生监督的管理现况,分析可能存在的突出问题与漏洞,并提出建议和改善措施,为学校卫生监督管理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采用定量和定性两种研究方法。中小学校校舍卫生监督管理定量研究:选择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站所辖区域内监测点校,共计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400所中小学校作为调查对象。数据收集采用《学校教学和生活设施卫生情况监测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学校一般情况,新、改、扩建校舍的预防性卫生监督管理情况以及现有校舍空气质量的经常性卫生监督管理情况。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进行分析,并通过?2检验和雷达图比较不同学校分组间的差异。中小学校校舍卫生监督管理定性研究:在定量研究的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抽取6个,每个抽取1个市,每个市抽取具有代表性的5所学校,共计29所学校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半结构式访谈对教育行政部门工作人员和学校相关负责人进行个人访谈,对学校班主任/校医进行焦点小组访谈,访谈全程录音。访谈的主要内容包括校舍新、改、扩建设环节预防性卫生监督管理现况,学校校舍经常性卫生监督管理现况,学校常见的环境卫生问题和隐患以及控制风险的建议。对录音进行文字转录后采用主题框架分析法对访谈内容进行分析。研究结果:1.定量研究结果1.1校舍空气质量经常性卫生监督管理现况日常通风换气制度:寒冷季节建立日常通风换气制度的学校占比80.8%,所有调查学校的通风换气累计时长合格率为58.1%。日常空气质量检测:在调查的所有学校中,仅有25.5%的学校进行日常空气质量检测。检测内容包括二氧化碳、甲醛、苯等可挥发性污染物、可吸入颗粒物和一氧化碳的学校占比依次为13.2%、9.3%、7.5%和6.5%。1.2新、改、扩建校舍预防性卫生监督管理现况立项环节:每次都索要原材料质检报告的学校占比为59.5%,城市学校高于乡镇学校,非寄宿制学校高于寄宿制学校(P<0.05)。仍有9.9%的学校从不检查原材料质检报告。验收环节:负责验收的机构主要为学校相关负责人(59.8%)和上级教育部门选定的第三方验收机构(50.7%)。验收机构的选择在不同经济地区间差异较大,通过第三方验收机构进行验收的学校中,东部地区的学校比例高于中部和西部,城市学校高于乡镇学校。投入使用前:在投入使用前进行通风换气的学校占比95.3%,进行空气质量检测的学校仅有28.9%,其中82.5%的学校索要了检测报告。投入使用前进行空气质量检测的学校东部(43.4%)高于西部(22.9%)和中部(17.5%),城市(37.5%)多于乡镇(18.8%),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定性研究结果2.1新、改、扩建校舍预防性卫生监督管理现况立项环节:教育行政部门访谈结果显示,较大规模的项目立项由学校递交申请,教育局、审计局、市政府共同审批,较小的项目由学校自主招标或者委托第三方机构组织招标。在该环节的访谈中6位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均未提及卫生部门进行预防性卫生监督。有4位学校负责人表示“没有立项和招标环节”。施工环节:教育行政部门访谈结果显示,施工环节的监督和质量检查主要由第三方监理机构完成,建设局会进行材料抽检。89.8%(44/49)学校负责人表示学校会全程参与监督和检查,但由于专业知识的缺乏,该环节的监督和检查以第三方监理机构为主。仅有2所学校(4.1%)提及卫生部门参与检查。验收环节:所有教育行政部门均表示验收一般由建设单位、施工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和勘察单位五方共同进行,6位负责人均未提及卫生部门参与验收。仅有1所学校表示卫生部门进行过学校环境卫生方面的验收。2.2学校校舍空气质量经常性卫生监督管理的现况各地区的教育行政部门对于学校经常性卫生监督的了解不足,仅有1位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16.7%)表示该地区的卫生监督部门会每年定期抽查学校室内空气质量。学校负责人中31位受访者(72.1%)表示平时学校没有日常空气质量监测,12位受访者(27.9%)表示有经常性卫生监督,其中东部地区多于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比例依此为:56.3%,18.2%,6.3%)。2.3常见的环境卫生问题和安全隐患6位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均表示,常见的环境卫生问题主要为原材料的质量问题,2位负责人表示由学校自主进行的工程更容易存在原材料问题。学校相关负责人表示学校更关注建筑材料质量问题(15/50,30.0%)和空气质量问题(11/50,22.0%),这些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是缺乏相关的专业检测人员和标准。受访老师表示家长和老师主要关心食品卫生问题(12/26,46.2%)和空气质量问题(11/26,42.3%)。2.4控制风险的建议5位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建议建立完善的学校基础设施监管体系,多部门联合负责,落实各部门主要职责,共同完成学校环境卫生监督工作。校方负责人除了表示应建立完善的监督管理体系(n=22,48.9%),还提出学校希望得到相关部门的联合专业指导(n=14,31.1%),由行政部门主导完成定期或不定期的学校卫生监测(n=13,28.9%)。研究结论:1.城市、东部和中部地区中小学校在基础设施建设、预防性卫生监督工作、空气质量问题方面关注度较高,但学校校舍的预防性卫生监督工作在立项环节、验收环节以及投入使用前三个阶段均存在监督工作缺口,而且卫生行政部门在校舍新、改、扩建中各个环节的参与度较低。2.学校经常性卫生监督覆盖率东部地区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但学校卫生监督工作的重视程度仍有待进一步提高。大部分中小学校建立了寒冷季节的日常通风换气制度,但室内空气质量监督管理工作仍需形成长效机制,提高日常空气质量检测率。

张子琪[7](2018)在《基于资源与需求的浙北乡村社区老年服务体系营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我国老龄化状况发展呈现城乡倒置格局,乡村人口的养老问题日渐严峻,集中体现为快速增长的养老需求与长期滞后的养老服务供给体系之间的矛盾。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必须直面在城镇化进程中如何妥善解决这一问题的重大挑战。本研究从问题的先发性和研究的可行性出发,以浙北乡村地区作为研究的主要地理范围,采取问题切入——动力提取——条件解读——系统构建——策略提升的研究路径,以既存设施问题为出发点,基于资源和需求两个方向进行探究,分别从宏观角度窥视养老服务体系与历史及社会发展结合的资源流动规律,和从微观角度收集与分析使用者的具体行为特点和要求,最终回归到探析适应我国国情的乡村老年服务体系营建和设施建设的策略。具体从四个方面开展研究工作:(1)从既有乡村老年设施建设与利用现状中显现的问题出发,通过系统分析将现象归因为规划重叠与疏离的问题增生、功能闲置与缺失的矛盾并进、服务来源与责任的被动转移,以及运支持与建设的恶性循环四个层面;并从问题共性中提取出忽视乡村情况、定位细分模糊、需求认知偏差、系统建立缺乏、提供总量不足的发生本质。(2)基于对共性问题本质的探析,提出“乡村养老资源”与“乡村老人需求”是当前乡村老年服务体系和设施建设提升的外在驱动力与内在驱动力,进而对这两种驱动力的前提、基本概念以及主要内容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定义了作为乡村养老资源的经济、建设、服务与精神资源的主要内容,以及归纳乡村老年人需求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动态性与多样性、当下性与未来性的基础认知。(3)以作为外在驱动力的未利用的资源,以及作为内在驱动力的未满足的需求为线索,从乡村老年设施为核心,一方面向上植根社会政治经济大背景,梳理与解读乡村老年服务体系的内在机制,定义“模式”为社会环境限定的资源供需框架,“服务”为资源供需流动的具体组织形式,以及“设施”作为资源接收终端的实体表现,并归纳从模式、服务再到设施的养老资源流动渠道;另一方面向下深挖乡村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具体运用环境行为学的研究方法,对乡村老年人这一目标人群样本进行实地调研以及量化分析,并探索从对象到需求再到设施的老年服务设施的设计导向。(4)以顺应机制、跟进机遇、利用资源、满足要求的研究思路,系统构建乡村养老服务体系的整体内容框架,在政策指导、服务架构与设施空间三个层面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营建策略:政策上提出经济、保障、体制和文化四方面的政策支持要求;服务上提出多类型老年服务需求、多方面养老服务资源整合、多元化服务主体和根据乡村社区组织形成的养老服务组织架构;设施空间上提出基于要素综合的乡村老年设施规划,以及从使用者出发的乡村老年空间设计策略。

王乐年[8](2016)在《某航空公司员工健康状况的调查与分析》文中指出研究背景:随着社会节奏的不断加快,人们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多,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几乎各行各业的人都抱怨自己压力很大,日益严重的压力给各个行业的从业者都带来了很多的躯体疾病和心理健康问题。在民用航空这一特殊领域,飞行员、乘务人员和地勤人员受自身、行业及其社会外界等各方面的影响,工作压力更为巨大,由员工健康问题而引起的事故比例也呈上升趋势。研究目的:了解某航空公司员工的身体健康状况,发现员工存在的躯体疾病,分析疾病的形成和影响因素以及疾病的转归趋势,为保障航空公司员工的身体健康而制定切实可行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同时评价航空公司员工的心理健康水平,便于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工作,保障公司员工心理健康,从而使其能从容应对紧张工作。从生理和心理两个层面,评价航空公司员工的健康状况,为保障民航企业员工的身心健康奠定基础。研究方法:采用流行病学多重横断面整群调查的方法,收集某航空公司员工2009年至2013年的健康体检资料,整理体检数据并进行分析,统计五年来公司员工各种常见疾病,了解员工的患病情况;并纵向比较各项主要体检指标的变化,分析其变化趋势;同时于2013年体检时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价航空公司员工的心理健康水平。采用SPSS19.0及SAS9.1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若不同年龄、不同年度间存在差异,则进一步做趋势性检验,t检验及方差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①对于调查的人群的常见病分布来说,结果提示:航空公司员工中飞行员患高甘油三酯血症、脂肪肝、视力不良、老视、听力异常、屈光不正、心电图异常较多;乘务员患屈光不正、视力不良和心电图异常较多;而视力不良、脂肪肝、高甘油三酯血症、心电图异常、肥胖、高血压、胆囊息肉等疾病在地勤人员中多见。各种疾病总体上随年龄的增长呈上升趋势。②2013年度数据分析结果,不同年龄段的空勤人员(飞行员和乘务员)在肥胖、高血压、脂肪肝、高甘油三酯血症、心电异常这几种疾病的患病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段的地勤人员在高血压、脂肪肝、高甘油三酯血症、视力不良这几种疾病的患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年龄段空勤人员与地勤人员在肥胖、脂肪肝、心电异常、视力不良的患病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航空公司员工的SAS和SDA量表进行分析结果提示:航空公司员工的心理状况普遍良好,焦虑和抑郁症状发生率都比较低(SAS、SDS粗分均比全国常模低)。不同特征的飞行员中年龄、婚姻状况、技术等级、飞行年限及小时的SAS和SDS粗分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特征乘务员的婚姻状况的SAS和SDS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年龄、技术等级、飞行年限及小时的SDS粗分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特征地勤人员的婚姻状况的SAS和SDS粗分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与建议:从健康体检数据来看,某航空公司员工五年来健康水平总体呈下降趋势,员工年度体检的异常指标检出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增高。这与不良的生活习惯、工作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从心理量表结果来看,当前航空公司员工的心理健康状况普遍良好,反映出航空公司员工与其他从业人员相比,有着较好的心理素质。在此前提下,为了更好地保障航空公司员工的身心健康,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入手,制定健康干预措施:①从政府层面出发,需要政府完善相关法律体系,使法律成为保障员工身心健康的坚实后盾。②从航空公司层面出发,需要航空公司建立风险评估机制、分类制定保障计划、加强健康管理等,从而有效提高公司员工的健康水平。③从个人层面出发,航空公司员工仍需强化学习健康保健知识,学会自我放松与减压,从而保证安全生产、高效工作。

二、民用工程噪声控制常见病分析与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民用工程噪声控制常见病分析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5)基于循证设计的高校校医院候诊空间环境优化设计研究 ——以广深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新医改”对基层医院提出新需求
        1.1.2 高校人数不断增长,校园医疗不容忽视
        1.1.3 循证设计在医疗环境营造中愈来愈得到重视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及概念界定
        1.3.1 研究对象
        1.3.2 概念界定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循证设计研究领域
        1.4.2 高校校医院研究领域
        1.4.3 候诊空间研究领域
    1.5 研究内容及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论文框架
第2章 循证设计与高校校医院候诊空间相关理论基础
    2.1 循证设计理论概述
        2.1.1 循证设计的起源与发展
        2.1.2 循证设计的核心
        2.1.3 循证设计的实施过程与方法
        2.1.4 循证设计案例简介
    2.2 高校校医院相关概述
        2.2.1 高校校医院的特殊性
        2.2.2 高校校医院的发展改革
        2.2.3 高校校医院的建筑现状
        2.2.4 高校校医院的功能组织
        2.2.5 高校校医院的空间组成
    2.3 高校校医院候诊空间概述
        2.3.1 候诊空间的主要特征
        2.3.2 候诊空间的组成内容
        2.3.3 候诊空间的布局形式
    2.4 循证设计与高校校医院的结合
        2.4.1 关键设计问题的确立
        2.4.2 可研究问题的组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高校校医院候诊空间环境循证调研分析
    3.1 调研总述
        3.1.1 调研目的
        3.1.2 调研对象
        3.1.3 调研内容
        3.1.4 调研方法
    3.2 调研案例候诊空间环境现状分析
        3.2.1 功能布局
        3.2.2 物理环境
        3.2.3 自然景观
        3.2.4 基础设施
        3.2.5 色彩材质
    3.3 候诊空间环境满意度评价分析
        3.3.1 问卷设计及回收
        3.3.2 信度检验
        3.3.3 均值分析
        3.3.4 相关分析
        3.3.5 候诊空间环境重要因素排序分析
    3.4 候诊空间环境主观倾向评价分析
        3.4.1 问卷设计及回收
        3.4.2 问卷分析
    3.5 原始证据的归纳整理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高校校医院候诊空间环境优化设计原则与策略
    4.1 候诊空间环境优化设计原则
        4.1.1 安全性原则
        4.1.2 舒适性原则
        4.1.3 文化性原则
        4.1.4 适应性原则
    4.2 候诊空间环境优化设计策略
        4.2.1 功能布局优化
        4.2.2 物理环境优化
        4.2.3 自然景观优化
        4.2.4 基础设施优化
        4.2.5 色彩材质优化
    4.3 候诊空间环境优化设计探索——以深圳大学校医院为例
        4.3.1 项目概况
        4.3.2 候诊空间环境现状分析
        4.3.3 候诊空间环境优化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语
    5.1 本文结论
    5.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指导教师对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学术评语
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附录
致谢

(6)中小学校校舍卫生监督管理现况及对策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学校卫生监督概述
        1.1 学校卫生监督
        1.2 学校卫生监督法律法规及标准梳理
        1.3 学校卫生监督的意义
    2 学校卫生监督管理的现状及问题
        2.1 学校卫生监督执法依据
        2.2 卫生监督管理机构的现状及问题
        2.3 中小学校卫生监督的现状及问题
    3 学校卫生监督与儿童青少年健康的关系
    4 研究假设
    5 研究目的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定量研究对象的选择
        1.2 定性研究对象的选择
    2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定量研究方法和内容
        2.2 定性研究方法和内容
    3 统计方法
        3.1 定量分析统计学方法
        3.2 定性分析统计学方法
    4 质量控制
        4.1 定量研究质量控制
        4.2 定性研究质量控制
    5 研究框架
结果
    1 中小学校校舍卫生监督管理现状定量调查结果
        1.1 定量研究学校基本情况
        1.2 学校校舍空气质量经常性卫生监督管理现况
        1.3 学校新、改、扩建校舍预防性卫生监督管理现况
    2 中小学校校舍卫生监督管理现状定性调查结果
        2.1 受访者基本情况
        2.2 学校新、改、扩建校舍预防性卫生监督管理现况
        2.3 学校校舍空气质量经常性卫生监督管理现况
        2.4 常见的环境卫生问题和安全隐患
        2.5 控制风险的建议
讨论与建议
    1 中小学校校舍卫生监督管理现状定量调查分析
        1.1 预防性卫生监督管理工作
        1.2 经常性卫生监督管理工作
    2 中小学校校舍卫生监督管理现状定性调查分析
        2.1 预防性卫生监督管理工作
        2.2 经常性卫生监督管理工作
    3 意见与建议
        3.1 完善学校卫生法律法规,加强卫生行政部门在校舍新、改、扩建中的重要角色
        3.2 增加学校卫生监督频率、落实专业技术指导,强化学校主体责任
        3.3 科学调整资源配置,促进学校卫生监督工作均衡发展
    4 研究优势与创新性
    5 本研究局限性
结论
参考文献
附件
文献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个人简介
开题、中期及学位论文答辩委员组成

(7)基于资源与需求的浙北乡村社区老年服务体系营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楔入
        1.1.1 缘起:乡村人口老龄化现象
        1.1.2 现状:乡村养老问题的聚焦
        1.1.2.1. 历史背景
        1.1.2.2. 政策环境
        1.1.2.3. 建设实践
        1.1.3 契机:转型期中的乡村与养老建设
        1.1.3.1. 转型期中的乡村建设
        1.1.3.2. 转型期中的养老建设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乡村老年问题研究动向
        1.2.1.1.乡村老龄化问题的研究前提与方法
        1.2.1.2. 乡村老龄化问题的表现形式探究
        1.2.1.3. 在地养老模式及其理论研究
        1.2.1.4. 老年友好社区规划及其理论研究
        1.2.2 国内乡村老年问题研究动向
        1.2.2.1. 乡村老年设施建设问题与设计研究
        1.2.2.2. 乡村养老服务需求及服务提供研究
        1.2.2.3. 乡村老年人的生理与心理特征研究
        1.2.3 国内外研究进展小结
        1.2.3.1. 国外文献——观念与方法
        1.2.3.2. 国内文献——现状与趋势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搭建、充实与延伸
        1.3.2 从问题出发的策略架构
    1.4 研究定位与内容
        1.4.1 研究定位
        1.4.2 研究内容
    1.5 重点概念界定区分
        1.5.1 浙北地区
        1.5.2 农(乡)村与农(乡)村社区
        1.5.3 老年人与乡村老年人
        1.5.4 老年服务体系与老年建设
    1.6 研究思路方法及技术路径
        1.6.1 文献调查与综合假设
        1.6.2 田野调查与在地实践
        1.6.3 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
        1.6.4 学科交叉与理论联动
    1.7 研究框架
        1.7.1 章节内容
        1.7.2 论文结构
2. 乡村老年建设的内外驱动力探究
    2.1 现象中的问题:乡村老年相关设施发展历程与现状
        2.1.1 乡村敬老院/五保供养服务机构
        2.1.2 乡村“星光老年之家”
        2.1.3 乡村互助幸福院
        2.1.4 乡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日间照料中心
        2.1.5 老年活动室/老年活动中心
        2.1.6 乡村医养结合日间照料中心
        2.1.7 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2.2 从现象到动力:乡村老年建设提升驱动力的提出
        2.2.1 建成环境中的问题归因
        2.2.1.1. 规划重叠与疏离的问题增生
        2.2.1.2. 功能闲置与缺失的矛盾并进
        2.2.1.3. 服务来源与责任的被动转移
        2.2.1.4. 运营支持与建设的恶性循环
        2.2.2 问题发酵中的动力催生
    2.3 外在驱动力——待利用的资源
        2.3.1 “乡村养老资源”的前提与概念
        2.3.1.1. 提出前提
        2.3.1.2. “乡村养老资源”的基本概念
        2.3.2 “乡村养老资源”的内容探索
        2.3.2.1. 经济资源
        2.3.2.2. 服务资源
        2.3.2.3. 精神资源
        2.3.2.4. 建设资源
    2.4 内在驱动力——待满足的需求
        2.4.1 “乡村老人需求”的前提与概念
        2.4.1.1. 提出前提
        2.4.1.2. “乡村老人需求”的基本概念
        2.4.2 “乡村老人需求”的特征认知
        2.4.2.1. 普遍性与特殊性
        2.4.2.2. 动态性与多样性
        2.4.2.3. 当下性与未来性
    2.5 本章小结
3. 系统耦合:乡村老年服务体系机制解读
    3.1 乡村养老“模式”:社会环境限定的资源供需框架
        3.1.1 乡村养老模式的发展脉络
        3.1.1.1. 集体化前的自发组织期(1949-1953)
        3.1.1.2. 集体化进程中的集体福利事业增长与衰退期(1954-1977)
        3.1.1.3.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后的重生发展期(1978-2008)
        3.1.1.4.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倡导下的多元探索期(2009-)
        3.1.2 乡村养老模式的内涵动因
    3.2 乡村老年“服务”:资源供需流动的具体组织形式
        3.2.1 乡村公共服务整体发展脉络
        3.2.1.1. 集体化前的自发组织期(1949-1953)
        3.2.1.2. “社”制度下的二元结构形成期(1954-1977)
        3.2.1.3. “村委会”制度下的二元结构加剧期(1978-2001)
        3.2.1.4. “村社区”制度下的二元结构破除期(2002-)
        3.2.2 乡村社会养老服务发展脉络
        3.2.2.1. 以窄范围集体供养为主的社会养老服务(1949-1977)
        3.2.2.2. 以机构附带服务为主的社会养老服务(1978-2007)
        3.2.2.3. 强化服务内容和质量的社会养老服务(2008-)
        3.2.3 乡村医疗卫生服务发展脉络
        3.2.3.1. 早期互助合作医疗(1949-1953)
        3.2.3.2. 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探索和归整(1954-1959)
        3.2.3.3. 由赤脚医生领头的农村合作医疗波动期(1960-1989)
        3.2.3.4. 农村合作医疗探索与恢复期(1990-2008)
        3.2.3.5. 体系化、均等化、医养结合(2009-)
        3.2.4 乡村老年服务的内涵动因
    3.3 乡村老年“设施”:资源接收终端的实体表现
    3.4 乡村老年服务体系的运行机制归纳:从模式、服务到设施
    3.5 本章小结
4. 路径深化:乡村老年服务设施要求探究
    4.1 研究方法与过程
        4.1.1 学科方法支撑
        4.1.1.1. 环境行为与建筑计划学理论
        4.1.1.2. 社会调查与统计量化方法
        4.1.2 研究对象选择
        4.1.3 整体研究框架
        4.1.3.1. “人”线索的调查研究过程
        4.1.3.2. “空间”线索的调查研究过程
        4.1.4 调研基本情况
    4.2 基于人群特性的服务内容探索
        4.2.1 基本人群信息
        4.2.2 主观需求特征
        4.2.2.1. 中高乡村性乡村老年人主观需求特征
        4.2.2.2. 中低乡村性乡村老年人主观需求特征
        4.2.2.3. 主观需求特征总结与探索
        4.2.3 日常生活规律
        4.2.3.1. 中高乡村性乡村老年人日常生活规律
        4.2.3.2. 中低乡村性乡村老年人日常生活规律
        4.2.3.3. 日常生活规律总结与探索
        4.2.4 人群与需求指导下的服务内容模块
        4.2.4.1. 服务内容的分化与整合
        4.2.4.2. 服务提供的分时与针对
    4.3 基于使用方式的空间取向探索
        4.3.1 公共设施内的行为特征
        4.3.1.1. “全时段”型与“分时段”型设施
        4.3.1.2. 设施行为平面与空间解读
        4.3.1.3. 行为与设施空间的关联性
        4.3.2 村域空间中的行为特征
        4.3.2.1. 村域行为平面与空间解读
        4.3.2.2. 聚集群体规模和活动特性
        4.3.2.3. “功能性聚集”与“场所性聚集”
        4.3.2.4. 聚集行为发生的空间特征
        4.3.3 行为与偏好指导下的空间设计导向
        4.3.3.1. 空间异用现象的追因与避免
        4.3.3.2. 基于行为与偏好的设计探索
    4.4 本章小结
5. 乡村老年服务体系与设施营建策略
    5.1 既有乡村老年建设体系架构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5.1.1 既有理论参考
        5.1.1.1. 老年相关学科
        5.1.1.2. 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论
        5.1.1.3. 精明增长理论
        5.1.2 既有实践借鉴
        5.1.2.1. 老年持续照护观念的落地
        5.1.2.2. 资源统合的居家养老体系
        5.1.2.3. 自宅与开放化的养老动向
    5.2 基于机制与驱动力的老年服务内容体系
        5.2.1 原则与方向
        5.2.1.1. 立足实际,夯实基础
        5.2.1.2. 多元并举,服务当先
        5.2.1.3. 结构转变,针对高效
        5.2.1.4. 整体支持,全局考虑
        5.2.2 目标与内容
        5.2.2.1. 宏观:依赖政策体系的养老模式构想
        5.2.2.2. 中观:构成运行系统的服务组织与社区规划
        5.2.2.3. 微观:作为终端表现的设施与空间设计
    5.3 基于上下统筹的乡村养老模式政策支持
        5.3.1 乡村养老模式内涵解读
        5.3.2 乡村养老模式政策支持
        5.3.2.1. 经济——“自身发展”“外界助力”
        5.3.2.2. 保障——“从无到有”“从有到优”
        5.3.2.3. 体制——“对地”“对人”
        5.3.2.4. 文化——“释放”“联系”“参与”
    5.4 基于资源分配的乡村老年服务组织形式架构
        5.4.1 乡村老年服务组织形式架构内容
        5.4.2 乡村老年服务内容要求
        5.4.2.1. “多类型”老年服务需求探索
        5.4.2.2. “多方面”养老服务资源整合
        5.4.2.3. “多元化”服务主体相互支撑
        5.4.3 乡村老年服务组织架构
        5.4.3.1. 乡村社区组织形式解读
        5.4.3.2. 乡村老年服务组织导入
    5.5 基于要素统合的乡村老年设施规划定位
        5.5.1 扩大定义——以村域为范围进行整体考虑
        5.5.1.1. 资源认识
        5.5.1.2. 状态评估
        5.5.2 物尽其用——将老年设施视作公共设施的针对性补充
        5.5.3 整体提升——营造老年宜居的乡村社区
        5.5.3.1. 资源整合化
        5.5.3.2. 环境适老化
    5.6 基于使用者的乡村老年空间化设计策略
        5.6.1 恰居其位——确定老年设施的定义与定位
        5.6.2 适得其所——确定乡村环境系统中的老年设施的选址原则
        5.6.3 内部统合——基于功能模块的设施布局
        5.6.3.1. “老年日间中心”
        5.6.3.2. “老年协养中心”
        5.6.3.3. “共融生活社区”
        5.6.4 针对设计——基于空间偏好的细部设计
        5.6.4.1. 基础:安全性
        5.6.4.2. 提升:偏好点
        5.6.4.3. 修正:经济性
    5.7 本章小结
6. “资源—要求—支持体系”匹配的实践探索
    6.1 村庄概况
        6.1.1 基本信息
        6.1.1.1. 村庄基本情况
        6.1.1.2. 产业发展情况
        6.1.1.3. 村落建设情况
        6.1.2 现状调查
        6.1.2.1. 养老资源分析
        6.1.2.2. 养老要求分析
    6.2 设计策略
        6.2.1 规划原则
        6.2.2 策略思路
        6.2.2.1. 老年支持与产业发展相辅相成
        6.2.2.2. 老年设施与现有资源相互匹配
        6.2.3 空间布局
        6.2.4 设施设计
        6.2.4.1. 入口公共设施组团改造
        6.2.4.2. 老年日间活动据点改造
        6.2.4.3. 沿河全龄社区走廊设计
        6.2.5 环境提升
7. 结语
    7.1 本研究主要内容与创新点
    7.2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调查问卷
致谢
作者简历及科研成果

(8)某航空公司员工健康状况的调查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外研究现状
    1.3 国内研究现状
第二章 2009年-2013年航空公司飞行员、乘务员、地勤人员常见病分析
    2.1 研究步骤
        2.1.1 研究对象
        2.1.2 研究方法
        2.1.3 部分疾病或指标的诊断依据
        2.1.4 统计学分析
    2.2 某航空公司职员2009-2013年健康状况结果
    2.3 某航空公司职员2013年健康状况分析
    2.4 讨论
        2.4.1 超重和肥胖
        2.4.2 脂肪肝
        2.4.3 高血压
        2.4.4 心电异常
        2.4.5 视力异常
        2.4.6 不同性别人群的异常指标检测结果分析
        2.4.7 不同年龄组异常指标检出率的结果分析
第三章 航空公司员工心理分析
    3.1 研究方法
        3.1.1 研究对象
        3.1.2 研究工具
        3.1.2.1 心理健康调查表
        3.1.2.2 量表算分方法
        3.1.3 研究程序
        3.1.4 资料收集
        3.1.5 统计学分析
    3.2 航空公司员工心理数据分析
        3.2.1 基本社会人口学特征
        3.2.2 航空公司职员量表测试结果
    3.3 讨论
第四章 航空公司员工健康对策分析
    4.1 完善相关法律体系
    4.2 建立员工健康风险评估机制
    4.3 分类并制定健康保障计划
    4.4 加强员工健康管理
    4.5 自我放松减轻压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四、民用工程噪声控制常见病分析与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民用工程噪声控制常见病分析与对策[J]. 吕玉恒. 劳动保护科学技术, 2000(06)
  • [2]民用工程噪声控制常见病分析研究与对策[A]. 吕玉恒. 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发展战略论坛论文集, 2000
  • [3]民用工程噪声控制常见病分析与对策[J]. 吕玉恒. 工程建设与设计, 2000(05)
  • [4]民用工程噪声控制分析研究与对策[J]. 吕玉恒. 中国环保产业, 2000(04)
  • [5]基于循证设计的高校校医院候诊空间环境优化设计研究 ——以广深为例[D]. 许锐. 深圳大学, 2020(01)
  • [6]中小学校校舍卫生监督管理现况及对策探讨[D]. 戴洁. 宁夏医科大学, 2020(08)
  • [7]基于资源与需求的浙北乡村社区老年服务体系营建[D]. 张子琪. 浙江大学, 2018(01)
  • [8]某航空公司员工健康状况的调查与分析[D]. 王乐年. 东南大学, 2016(02)

标签:;  ;  ;  ;  

土木工程噪声控制常见病害分析及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