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证型与胃肠动力及激素的相关性

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证型与胃肠动力及激素的相关性

一、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证型与胃肠动力及激素的相关性(论文文献综述)

罗梦雪[1](2021)在《功能性消化不良伴失眠中医证候分布及电生理特点》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本研究在“胃不和则卧不安”中医传统理论指导下,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睡眠质量进行研究,观察功能性消化不良合并失眠的中医证型分布情况,为中医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合并失眠提供理论指导,观察不同睡眠质量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胃电活动及自主神经功能特点,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合并失眠的共病机制,为临床治疗、调护及提高临床疗效提供新的临床思路。研究方法:1、制定纳入标准,纳入182例2020年1月至2020年11月于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脾胃病科门诊、住院部、内镜中心诊断为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2、根据功能性消化不良调查问卷及失眠严重程度指数量表对患者进行资料采集,观察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一般情况、消化不良症状及睡眠情况。根据《功能性消化不良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017年)》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分析功能性消化不良伴失眠中医证型分布特点。3、对50例研究对象进行胃电图、心率变异性等检测,A1组:功能性消化不良轻度失眠患者,10例;A2组: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度失眠患者,10例;A3组:功能性消化不良重度失眠患者,10例;B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10例;Control组:健康志愿者,10例。观察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胃容受性、胃电活动、自主神经功能特点,并分析睡眠质量对患者电生理的影响。4、全部数据录入SPSS 2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及方差分析或非参数检验,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或秩和检验,Spearman’s相关性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结果:1、本研究共计纳入182名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失眠发生率为70.88%,其中失眠组平均病程显着高于非失眠组(P<0.001),而在性别构成、年龄组成、BMI水平各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对症状严重程度的研究发现,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之间消化不良症状积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失眠组消化不良症状积分明显高于非失眠组(P<0.001),且失眠严重程度指数与消化不良症状积分呈正相关(rs=0.615,P<0.001);3、中医证型分布在失眠组与非失眠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失眠组中最常见的是寒热错杂证42例(32.56%)及肝胃不和证31例(24..03%),其后依次为脾虚气滞证20例(15.50%)、脾胃虚寒(弱)证20例(15.50%)、脾胃湿热证16例(12.40%),且寒热错杂证及肝胃不和证患者与其他各组相比病程较长,消化不良症状评分较高,睡眠质量较差,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失眠组中医证型分布在不同性别、年龄、BMI及病程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且消化不良症状严重程度、失眠严重程度与中医证型间也无明显相关性(P>0.05)。4、胃容受性检测显示各组间最大胃容量存在显着性差异(P<0.001),功能性消化不良伴或不伴失眠的患者胃容受性均较Control组下降,且失眠严重程度指数与最大胃容量之间呈负相关(rs=-0.558,P<0.001);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餐后胃电图存在异常表现:正常胃慢波百分比降低,胃动过缓、胃动过速百分比升高,主频、主功率降低,且失眠严重程度指数与餐后胃动过缓百分比(rs=0.746,P<0.001)、胃动过速百分比(rs=0.783,P<0.001)之间呈正相关,而与胃慢波百分比(rs=-0.890,P<0.001)、主频率(rs=-0.557,P<0.001)、主功率(rs=-0.685,P<0.001)之间呈负相关。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自主神经功能呈餐后迷走神经张力(HF)降低,交感迷走神经平衡(LF/HF)紊乱的特点,且失眠严重程度指数与餐后 LF(rs=0.290,P<0.05)、LF/HF(rs=0.777,P<0.001)之间呈正相关,而与HF(rs=-0.714,P<0.001)之间呈负相关。研究结论:1、FD患者普遍存在失眠,失眠程度越重,患者消化不良的症状也越严重。2、寒热错杂证、肝胃不和证为FD伴失眠患者的常见证型,患者平均年龄较高,病程较长,消化不良症状及睡眠障碍程度也高于其余各种证型;3、FD患者胃容受性受损,胃肌电活动表现为正常胃慢波百分比降低,胃动过缓、胃动过速百分比升高以及主频、主功率降低,自主神经功能改变表现为餐后迷走神经活性降低,交感迷走神经紊乱。失眠严重程度与胃容受性、胃肌电活动、自主神经功能之间存在相关性,提示自主神经功能改变可能是功能性消化不良伴失眠的共病机制。自主神经功能改变可能是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出现失眠等睡眠障碍的原因。

李泽涵[2](2021)在《升阳益胃汤治疗脾虚湿阻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课题拟通过对升阳益胃汤治疗脾虚湿阻型功能性消化不良餐后不适综合征(PDS)的临床研究,观察协定方升阳益胃汤与中成药香砂养胃颗粒对入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的差异性,评估升阳益胃汤治疗本病的疗效和有无不良反应,以期临床推广应用。方法:本课题选取就诊于山西省中医院脾胃病科冯五金教授门诊且符合入组要求的患者104例,严格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2例。治疗组给予升阳益胃汤,配伍组成:黄芪30g、党参15g、炒白术12g、白芍9g、黄连3g、柴胡12g、半夏10g、泽泻12g、云苓15g、防风9g、羌活9g、独活9g、陈皮15g、炙甘草6g、生姜3g、大枣10g,剂型为免煎颗粒。对照组给予中成药香砂养胃颗粒。服药方法:治疗组免煎颗粒,日一剂,开水冲400ml,分别于早晚饭后半小时温服200ml。对照组香砂养胃颗粒(规格为5g/袋),一次1袋,一日2次,于早晚饭后半小时开水冲服。两组均服药4周,服药前后需对所有患者行常规检查、对各单项症状以及证候积分进行观察和统计学分析,治疗结束后随访2个月,并及时对其疗效和复发率进行评估,以期对本次试验药物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结果:(1)中医证候总体疗效比较(秩和检验):升阳益胃汤组有效率为87.5%,香砂养胃颗粒组有效率为70.8%,统计分析得P<0.01,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提示升阳益胃汤在治疗脾虚湿阻型PDS方面效果更优。(2)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t检验):服药前两组比较P>0.05,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价值;服药后两组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在改善证候方面,升阳益胃汤优于香砂养胃颗粒。服药前后各组组内比较,P<0.01,提示两组药物均能起到改善脾虚湿阻型PDS中医证候的作用。(3)中医单项症状比较(秩和检验):升阳益胃汤组在疲乏无力、面色萎黄、食少纳呆方面优于香砂养胃颗粒(P<0.05),在胃脘痞闷或胀痛方面明显优于香砂养胃颗粒(P<0.01),而在大便稀溏、嗳气呃逆方面两组疗效相当(P>0.05)。(4)复发率比较(确切概率法):升阳益胃汤组的复发率为7.69%,香砂养胃颗粒的复发率为38.46%,且P<0.05,提示升阳益胃汤的远期疗效优于香砂养胃颗粒。(5)安全性比较:两组治疗药物均未发生明显的不良事件。结论:升阳益胃汤治疗脾虚湿阻型PDS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和降低复发率方面均优于香砂养胃颗粒,而且用药安全,适于临床推广应用。

徐甜甜[3](2021)在《基于文献计量学对针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领域的知识图谱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基于文献计量学,应用Cite Space、VOSviewer软件挖掘我国针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领域研究热点、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等相关信息,为后续临床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材料与方法:以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维普为主要数据来源,检索2020.12.31前针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文文献。剔除报纸、会议、科技成果以及与主题无关的文献。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检索所得文献的年发文量、发文机构、期刊收录、基金资助、文献被引等一般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利用Cite Space、VOSviewer软件对检索所得文献的作者、机构、关键词等情况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1.该领域发文趋势总体呈现稳步上涨趋势,可概括为三个阶段。初始期(1956-1999年):文献共20篇,年均发文量仅1.43篇。(2)缓慢增长期(2000-2005年):发文量较初始期有所升高。这一时期文献数量共41篇,年平均发文量达到6.83篇。(3)快速增长期(2006-2020年):这一时期发文量呈现井喷式增长。2020年受疫情影响发文量有所减少但仍保持较高水平。这一时期文献共493篇,年平均发文量为32.87篇。2.该领域纳入的554篇文献中仅177篇文献获得相应基金资助,占比31.95%。国家级基金项目支持频次最高达到109次,占比43.43%。省级、市级基金项目支持频次分别为95次与47次,占比分别为37.85%与18.73%。3.该领域纳入的505篇中文期刊文献共收录于全国176家杂志。其中被北大核心即中文核心期刊收录的共有66篇,占比13.07%;被科技核心期刊收录的共151篇,占比约29.90%。科技核心期刊《上海针灸杂志》在该领域载刊量最高为27篇,《中国针灸》和《针灸临床杂志》次之分别为25篇与20篇。4.该领域纳入的554篇文献中被引频次高于80有8篇,且均为期刊类文献,占比约为1.44%。彭随风《电针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胃动力、自主神经功能及心理状态》一文被引频次最高,达到183次。博硕士论文被引频次较少,被引频次大于20的仅4篇。5.该领域纳入的554篇文献中共272名作者。梁繁荣为该领域最高产作者,其发文量为14篇。张红星、周利、常小荣、马婷婷、李学军等人发文量次之。作者间形成了六大合作网络,合作关系密切。6.发表该领域相关文献的机构共163家。发文量超过10篇的有6家机构,占机构总量的3.68%;超过5次的有18家机构,占机构总量的11.04%;成都中医药大学、湖北中医药大学、湖南中医药大学为该领域的高产发文机构,高质量研究成果颇丰。7.以成都中医药大学为核心的机构合作网络最为庞大,存在同区域、跨区域合作关系。以湖北中医药大学为核心、以湖南中医药大学为核心、以天津中医药大学为核心、以辽宁中医药大学为核心的关系网络在该领域表现较为活跃,但同区域性特征明显。独立研究机构多见。8.该领域关键词涉及诸多方面。治疗措施如针刺、艾灸、电针、耳针、腹针等较为常用;选穴规律如特定穴、俞募、合募、原络配穴等应用频次较高;穴位如足三里、中脘、内关等为治疗本病常用穴;观察评定指标如中医证候积分、尼平消化不良指数、量表、胃肠激素、血清细胞因子等最为常见;机制研究如中枢效应、代谢组学、内脏敏感性等研究频率较高;疾病分型如肝郁气滞、肝气犯胃、脾胃气虚为本病治疗主要证型等;研究体裁如疗效观察、临床研究、综述、meta分析、名医经验等形式较为多见。结论:1.针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领域文献发文量呈现稳步上涨趋势表明该领域研究热度不减,仍具有高水平研究价值。2.针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领域文献基金支持占比较少。随着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病率的逐年升高,国家及各省市地区应提高对该领域重视程度、增加学科资金投入。3.针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领域文献收录期刊分布过于广泛。文章质量参差不齐,中文核心及科技核心期刊数量较少。高质量、高影响因子文献有待进一步发展研究。4.针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领域文献总体的高被引频次较低,表明了科研成果的影响力小,其继承性和连续性较差。期刊类文献的高被引频次明显高于博硕士学位论文,提示期刊文献质量优于学位论文。5.作者及机构合作方面,核心机构与边缘机构应当加强机构间的学术合作、打破区域间合作障碍以提升整体合作程度,促进该领域进一步发展。6.针刺、艾灸治疗手段仍是该领域未来发展主流研究趋势,脐针、腹针、四神针、胃五针、揿针为近五年来新兴的针刺方式;梅花灸、药饼灸为该领域近五年来新兴的灸疗方式。辅助方法中医药疗法、中西医结合疗法、心理疗法或将成为热点;脾胃气虚型本病可能成为常见证型;研究体裁上疗效观察、临床研究、综述等为该领域热点;中医证候积分、相关量表评测、胃肠激素水平为该领域热点观察评定指标;胃运动、代谢组学、脑肠轴、内脏高敏感性是该领域热点研究机制;足三里、中脘、内关、公孙等穴为该领域研究热点治疗穴位。

易志忠[4](2021)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肝胃不和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对比小柴胡汤加减与枸橼酸莫沙必利对肝胃不和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临床症状、生活质量、焦虑抑郁状态的改善程度,客观评估小柴胡汤加减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将60例肝胃不和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对照组予枸橼酸莫沙必利片治疗,两组各治疗4周。分别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单项主要症状、尼平生活质量、焦虑抑郁状态的变化,对小柴胡汤加减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估。结果:(1)中医证候疗效总积分比较:经检验,治疗前两组积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积分数据具有可比性;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均下降,经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能改善患者的中医证候;治疗后两组的中医证候积分进行对比,经检验有统计学差异(P<0.05),相比对照组,治疗组积分下降程度更大。(2)中医证候疗效各单项症状积分比较:经检验,两组治疗前各个单项中医证候积分进行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两组治疗后胃脘部胀满或疼痛、两胁胀满、嗳气、善叹息、烧心泛酸等单项中医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经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心烦症状积分上,治疗后对照组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对照组药物除对心烦症状无明显改善作用外,对其他单项中医证候均能改善,而治疗组对各个单项中医证候都有改善作用。比较治疗后两组各个中医单项证候积分,在胃脘部胀满或疼痛、两胁胀满、烧心泛酸、善叹息等症状上治疗组积分均低于对照组,经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嗳气症状积分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表明治疗组在胃脘部胀满或疼痛、两胁胀满、烧心泛酸、善叹息等症状上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而在嗳气症状上两者疗效相当。(3)单项主要症状疗效评价比较:治疗后治疗组餐后饱胀不适、早饱感、上腹部疼痛、上腹部烧灼感积分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餐后饱胀不适上治疗组有效率100%,对照组有效率82.76%,经检验,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早饱感上治疗组有效率96.55%,对照组有效率79.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上腹部疼痛上治疗组有效率93.10%,对照组有效率68.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上腹部烧灼感上治疗组有效率96.55%,对照组有效率75.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在餐后饱胀不适、早饱感、上腹部疼痛、上腹部烧灼感各单项症状上疗效优于对照组。(4)尼平生活质量疗效评价比较:对治疗前两组的NDLQI积分进行检验,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NDLQI积分具有可比性;治疗后的治疗组、对照组的NDLQI积分均较治疗前提高,经检验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治疗组和对照组药物均能提高患者的NDLQI积分,都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对比两组治疗后的NDLQI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积分升高程度大于对照组。(5)HAMA和HAMD评分结果比较:对比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前的HAMA/HAMD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的治疗组、对照组的HAMA/HAMD评分均低于治疗前,治疗组评分下降程度更大,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表明两组均能降低患者的HAMA/HAMD积分,且治疗组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小柴胡汤加减能有效减轻肝胃不和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症状,缓解焦虑抑郁状态,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可于临床推广应用。

刘文杰[5](2021)在《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证型分布特点研究及刘华一教授辨治经验撷英》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流行病学研究方法探究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epepsia,FD)患者的性别、年龄、职业、教育程度、饮食习惯及偏嗜、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焦虑抑郁状态、FD不同亚型等情况与FD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探究FD中医证型分布特点,并总结刘华一教授对于FD的辨治经验,为今后更好地预防及诊治FD提供切实可靠的依据和经验。方法:第一部分为临床研究。通过查阅国内外学者对于FD研究的相关文献,参考国内外诊疗指南和专家共识意见制定《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问卷调查表》,采集FD患者就诊信息,包括:一般情况、疾病诊断信息、焦虑自评情况、抑郁自评情况等,并将所得数据进行整理,然后通过统计分析总结性别、年龄、职业、教育程度、饮食习惯及偏嗜、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焦虑抑郁状态、FD亚型等情况与FD之间的关系,以及FD中医证型分布特点。第二部分为刘华一教授辨治功能性消化不良经验撷英。通过收集刘华一教授辨治FD的医案,总结归纳刘华一教授的学术理论,对FD病因病机的认识,以及辨治和用药特点。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233例FD患者,最小年龄22岁,最大年龄为72岁,平均年龄为48岁,年龄在50-59岁之间发病率最高;以女性发病为主,女性发病年龄以40-49岁最多,男性以50-59岁最多,年龄在40-49之间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不同受教育程度中发病率最高的是学历为本科/大专的患者,其次为高中/中专、初中、硕博士研究生、小学及以下;按从事职业分类时,以办公室职员为主,其次为无业或退休、商业服务人员、技术人员、农民、教师、学生、公务员;部分患者出现饮食过快、饮食无规律等不良生活习惯;饮食偏嗜情况中发生频率前四位分别是嗜咸、辛辣、油腻、嗜甜。2 FD不同亚型主要为EPS和PDS,有少部分患者同时满足两种亚型诊断标准以致不便分类,遂单独归类;有28.76%FD患者伴随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有45.49%FD患者伴随焦虑和(或)抑郁状态,主要为单纯焦虑或抑郁状态,少部分为焦虑抑郁复合状态。3根据FD患者中医证型分布情况,发病率最高的是肝胃不和证,其次为脾虚气滞证、脾胃虚寒(弱)证、寒热错杂证、脾胃湿热证;将男、女患者中医证型分布按发病率从高到低排列,前两种证型均为肝胃不和证和脾虚气滞证,肝胃不和证和脾胃虚寒(弱)证女性发病率显着高于男性,脾胃湿热证男性发病率显着高于女性;不同中医证型在不同年龄层次分布情况具有统计学差异,两两比较显示脾胃湿热证与肝胃不和证、脾虚气滞证、脾胃虚寒(弱)证在不同年龄层次分布存在显着差异;对于FD不同亚型,脾虚气滞证、脾胃虚寒(弱)证、寒热错杂证均以PDS发病为主,肝胃不和证和脾胃湿热证以EPS发病为主。4刘华一教授在临证中推崇“气机升降论”,并将“因滞致虚,因虚夹邪”理论运用于临床,刘教授在辨治FD时,认为功能性消化不良乃饮食不节、六淫邪侵、情志内伤、素体本虚为因,其核心病机为气机郁滞、升降失调。辨证论治不外脾胃虚弱、肝脾(胃)不和、寒热错杂之证,宜扶正祛邪并举,刘教授以益气养血调中、疏肝理气和中、辛开苦降畅中为法自拟方药加减论治,收效显着。另外,刘教授在辨治选药时重视花类药轻清宣散、芳香行气之功,并精选对药相辅相成运用于不同证型治法之中。结论:1从FD患者一般情况看,FD发病与年龄和性别相关,以女性患者发病为主,女性患者以40-49岁为发病高峰,而男性患者以50-59岁为发病高峰,患者总体以50-59岁为发病高峰。学历分布以本科/专科为主,其次为高中/中专、初中、硕博士及以上、小学及以下。职业分布以办公室职员为主,其次为无业或退休、商业服务人员、技术人员、农民、教师、学生、公务员。三餐不定时者和饮食过快者占FD患者小部分,对FD的发生发展可能存在影响,FD饮食偏嗜者多以嗜咸、辛辣、油腻、嗜甜等,不良饮食偏嗜会导致FD的发生,饮食因素已成为FD的危险因素。2 FD亚型可分为EPS、PDS和兼具前两种亚型特征而不便分类型三种,EPS和PDS发病率较高,且发病率无明显差异。FD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无明显相关,但是幽门螺旋杆菌杀菌治疗可改善FD症状,因此推荐Hp阳性FD患者进行杀菌治疗。部分FD患者伴随焦虑和(或)抑郁状态,说明焦虑抑郁状态严重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并成为当今社会FD产生的重要危险因素。3 FD患者最常见的两种中医证型为肝胃不和证和脾虚气滞证,说明FD与肝、脾、胃的功能异常有很大关联性,情志失调亦成为FD疾病发生的首要因素,久病耗伤正气以致正虚邪盛,随着病程延长,可继发多种夹邪证候。随着社会发展,工作压力增大等因素,FD患者以中年人居多,男性患者由于其独特的社会属性,饮食失调、恣食肥甘厚味可常见脾胃湿热证,女性患者较之男性患者更早发生精气衰少,因此可常见脾胃虚寒(弱)证。对于FD不同亚型,脾虚气滞证、脾胃虚寒(弱)证、寒热错杂证均以PDS发病为主,肝胃不和证、脾胃湿热证以EPS发病为主。4刘华一教授根据“气机升降论”和“因滞致虚,因虚夹邪”论对FD的病因病机、病程发展、辨证论治等提出独到的学术见解,临床效果显着,突出了中医药对于FD治疗的特色优势。

李宏伟[6](2021)在《痞寒舒颗粒治疗脾胃虚寒证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观察导师王再见教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餐后不适综合症自拟方痞寒舒颗粒治疗脾胃虚寒证患者的临床疗效、中医症候量化积分、复发率等的影响,从而为痞寒舒颗粒提供客观的疗效评价,同时为本病的治疗提供一个可以借鉴的补充治疗方法。方法:1.本研究共纳入功能性消化不良餐后不适综合症脾胃虚寒证患者72例,患者均来自我院门诊部,符合入组的患者填写一般资料,向患者说明说明本次试验过程,填写知情同意书,根据我们制定的餐后不适综合症症候量化表询问患者情况,量化打分,然后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中药组和西药组。2.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均进行健康饮食宣教。中药组服用痞寒舒颗粒,西药组给予口服枸橼酸莫沙比利片,两组患者共治疗4个疗程,每个疗程为一周的时间,在整个治疗过程之内,在不同的时间节点记录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症候积分情况,治疗结束后一个月,与受试者保持联系,追踪治疗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功能性消化不良餐后不适综合症脾胃虚寒证患者72例,最后完成69例,中药组34例,西药组35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1.治疗总有效率:中药组和西药组总体有效率分别为94%,89%,经统计学检验,中药组的治疗结果优于西药组(P<0.05)。2.症候总积分比较:中药组和西药组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中药组与西药组均能有效地治疗脾胃虚寒证功能性消化不良餐后不适综合症,且中药组治疗效果优于西药组。3.单一症状积分比较:在患者接受治疗前,两组患者中医单项症状积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单项症状具有可比性。中药组与西药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后,两组患者在各单项症状与治疗前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由此可知,两种治疗方案都能取得明显的临床疗效。两组患者在接受规范化的治疗后,单项症状组间比较,两组患者在脘腹痞满或胀痛、泛吐清水、食少纳呆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疲乏无力、手足不温、大便稀溏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由此可知,中药组治疗方案在改善患者疲乏无力、手足不温、大便稀溏方面的疗效优于西药组,两组方案在脘腹痞满或胀痛、泛吐清水、食少纳呆疗效相当。4.生存质量比较:在接受治疗前,两组患者生存质量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者具有可比性。在治疗后,组内比较,两组患者评分较治疗前都有显着提升(P<0.05),组间比较,中药组的评分显着高于西药组(P<0.05),由此可知,中药组和西药组均能够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但是中药组的治疗方案明显存在优势。5.复发率比较:治疗后1个月对两组进行随访,中药组复发2例,占比5.9%,西药组复发8例,占比22.9%,通过卡方检验,x2=4.010,P=0.045<0.05,两组患者存在统计学差异,中药组较西药组能明显降低复发率。结论:痞寒舒颗粒能够有效治疗脾胃虚寒证功能性消化不良餐后不适综合症,其治疗结果从总有效率、单一症状的改善及复发情况来比较都优于西药组,由此可见,痞寒舒颗粒的疗效突出,明显改善患者症状,同时降低复发率,节约了社会资源。

陈洁[7](2021)在《柴泻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餐后不适综合征(脾虚气滞型)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观察柴泻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FD)餐后不适综合征(PDS)脾虚气滞型的临床疗效、停药后复发情况和对生存质量的影响,丰富中医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餐后不适综合征(FD-PDS)的临床依据。方法:将72例辨证为脾虚气滞型FD-PDS患者,采用随机对照原则分成两组,莫沙必利组36例,柴泻组36例。莫沙必利组内服枸橼酸莫沙必利片,柴泻组内服柴泻汤,两组均服药4周后,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单项症状积分、临床证候积分、生存质量量表积分变化、停药后复发情况及安全性指标,应用统计学方法对其进行数据分析,评价柴泻汤治疗FD-PDS(脾虚气滞证)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结果:本研究共入组61例病例。(1)中医症状积分比较:(1)组内比较:治疗后莫沙必利组和柴泻组的中医各项症状、证候总积分均较治疗前改善(P<0.01)。(2)组间比较:治疗后柴泻组在改善脘腹痞满或胀痛、纳呆症状上及证候总积分方面均显着优于莫沙必利组(P<0.01)。柴泻组和莫沙必利组在改善疲乏无力症状上作用相当(P>0.05),在改善嗳气、大便稀溏症状上柴泻组优于莫沙必利组(P<0.05)。(2)中医证候临床疗效比较:治疗后莫沙必利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76.67%,柴泻组为93.55%,有统计学差异(P<0.05)。(3)生存质量改善方面比较:(1)组内比较:治疗后莫沙必利组和柴泻组的生存质量量表总积分及各领域单项积分都较治疗前提高(P<0.01);(2)组间比较:治疗后柴泻组生存质量量表总积分较莫沙必利组明显提高(P<0.01);在单项领域积分上,治疗后在日常生活、健康感觉领域积分柴泻组较莫沙必利组明显提高(P<0.01);在疾病控制、不适领域积分,两组效果相当(P>0.05);在忧虑、睡眠、饮食、压力领域积分,柴泻组较莫沙必利组提高(P<0.05)。(4)复发率比较:治疗结束后停药4周,莫沙必利组的复发率为31.82%,柴泻组的复发率为7.41%,柴泻组复发率低于莫沙必利组(P<0.05)。结论:柴泻汤治疗脾虚气滞型FD-PDS能明显改善患者的脘腹痞满或胀痛、纳呆、嗳气、乏力、大便稀溏症状,能使人们的生存质量得到提高,且复发率更低,中医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具有特色和优势,值得推广。

葛延平[8](2021)在《行气运脾法治疗慢性便秘重叠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气滞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行气运脾法治疗慢性便秘重叠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气滞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慢性便秘重叠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气滞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予行气运脾方,对照组30例,予乳果糖口服溶液联合枸橼酸莫沙必利分散片,疗程均为8周。以便秘主要症状积分,消化不良主要症状积分,便秘及消化不良主要症状总积分,中医证候疗效,便秘患者生存质量评分(PAC-QOL量表)、功能性消化不良生存质量评分(FDDQL量表)为疗效评定指标,观察并记录患者治疗前后积分变化。采用SPSS 26.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便秘主要症状积分:两组治疗后各便秘主要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显示,在改善排便困难、腹胀、排便不尽感方面,治疗组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2.消化不良主要症状积分:两组治疗后各消化不良主要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显示,在改善餐后饱胀不适、早饱、中上腹痛、中上腹烧灼感方面,治疗组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在各症状发作频率上,治疗组各主要症状发作频率积分较均治疗前下降(P<0.05);对照组餐后饱胀不适、早饱感的发作频率积分较治疗前下降(P<0.05)。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显示,在改善早饱、中上腹痛、中上腹烧灼感发作频率方面,治疗组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在各症状严重程度上,两组各主要症状严重程度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显示,在改善餐后饱胀不适、中上腹痛、中上腹烧灼感严重程度方面,治疗组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3.便秘与消化不良症状总积分:两组治疗后总积分均较治疗前下下降(P<0.05);治疗后两组总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在总体改善便秘与消化不良症状方面,治疗组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4.中医证候疗效评价: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7%,治疗组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5.生活质量评价:两组治疗后均能降低PAC-QOL量表评分、提高FDDQL量表评分(P<0.05);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显示,两量表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在改善生活质量方面,治疗组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整个治疗中,两组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行气运脾法可以显着改善慢性便秘重叠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气滞证患者的便秘、消化不良等相关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

雷珉[9](2021)在《四君子汤合保和丸加减治疗脾虚气滞型餐后不适综合征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运用四君子汤合保和丸加减治疗脾虚气滞型功能性消化不良餐后不适综合征(PDS),并与枸橼酸莫沙必利分散片进行对照研究,观察比较两者对患者不适症状、生存质量、焦虑抑郁状态的改善情况及停药后的复发率,探讨四君子汤合保和丸加减治疗脾虚气滞型PDS的临床疗效,进而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筛选出符合本次临床观察的70例脾虚气滞型PDS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5例,治疗组予四君子汤合保和丸加减治疗,中药配方颗粒剂每次200ml,每日2次,饭前30分钟开水冲服;对照组予枸橼酸莫沙必利分散片治疗,西药片剂每次5mg,每日3次,饭前30分钟口服。两组均治疗4周后观察患者临床症状、生存质量、焦虑抑郁状态及安全性指标的前后变化情况,并于停药4周后统计复发率,评价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1.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方面具有可比性(P>0.05)。2.两组患者的中医症状总积分及各项中医症状积分均具有可比性(P>0.05)。在中医症状总积分比较中,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中医症状总积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的下降程度远高于对照组(P<0.05)。在各项中医症状积分的比较中,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各项中医症状积分相比治疗前均有显着下降(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在餐后饱胀不适、早饱、反酸、恶心欲吐四个症状的积分降低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3.治疗后对两组的中医症状进行疗效评价,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1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76%(P<0.05)。4.治疗前两组患者的总生存质量及各领域生存质量间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总生存质量对比中,治疗后两组患者总生存质量较治疗前均有显着提高(P<0.05),且治疗组提高程度高于对照组(P<0.05)。在各领域生存质量对比中,治疗后治疗组各领域的生存质量均高于治疗前,对照组在日常活动、忧虑、不适、疾病控制、压力领域生存质量高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在日常活动、忧虑、健康感觉、疾病控制、压力领域的生存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5.通过对比HAMA焦虑量表和HAMD抑郁量表可以发现,治疗前两组患者在焦虑、抑郁方面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焦虑评分、抑郁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焦虑评分、抑郁评分降低程度均大于对照组(P<0.05)。6.停药4周后对两组患者进行随访,治疗组共随访29人,其中5人复发,复发率为17.24%;对照组共随访24人,其中13人复发,复发率为54.17%(P<0.05)。7.两组患者在研究过程中均未见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四君子汤合保和丸加减治疗脾虚气滞型PDS安全有效,在改善患者临床不适症状、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水平、缓解患者焦虑抑郁状态、控制疾病复发方面效果优于枸橼酸莫沙必利分散片,值得临床推广。

李青雯[10](2021)在《基于数据挖掘单兆伟教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用药规律研究》文中指出目的:以单兆伟教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案资料为基础,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探究单教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用药规律,以供临床参考。方法:收集2016年10月~2020年11月期间,单兆伟教授在江苏省中医院门诊诊治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病例资料。使用Excel建立数据库,对纳入的483例病案进行纠正补充、标准化、数据化处理,使用IBM SPSS Statistics 26.0进行频次统计、聚类分析、因子分析,使用IBM SPSS Modeler 18.0进行关联分析。结合单教授临床诊治经验分析结果。结果:483例病案中,女性271例,男性212例,发病最为显着的年龄段为30-59岁。功能性消化不良总体证型以脾虚气滞证148例(30.6%)、脾胃湿热证141例(29.2%)、肝胃不和证116例(24.0%)为主。中药使用上,补虚药最多,其次是理气药、安神药、化痰药、渗湿药、清热药。结合因子分析及前54种高频药物的关联分析得出8组重要药对,如百合、茯神;荷叶、泽泻。分别对6个中医证型所含药物进行关联分析,结合前29种高频药物的聚类分析结果,得到每个证型的核心方药。核心方为六君子汤、自拟益气清热方、自拟柴芍护膜汤、益胃汤、一贯煎、半夏泻心汤、理中丸、黄芪建中汤加减。功能性消化不良不同亚型用药区别上,结合症状特点,餐后不适综合征常予理气通降药及健脾开胃、行气消食药,上腹痛综合征常加缓急止痛药及制酸止痛药。结论:单兆伟教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以脾胃虚弱为本,将健脾助运作为基本治法,重视疏肝养血、清热燥湿,配合温通散寒、甘寒养阴、寒热平调、活血化瘀等治法治其标。辨证辨病相结合,巧用药对,把握典型兼症,辅助气机升降。

二、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证型与胃肠动力及激素的相关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证型与胃肠动力及激素的相关性(论文提纲范文)

(1)功能性消化不良伴失眠中医证候分布及电生理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功能性消化不良研究进展及电生理特点
    综述二 功能性消化不良伴失眠中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前言
    临床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诊断标准
        3 病例选择
        4 研究内容
        5 统计分析
    研究结果
        1 一般情况资料分析
        2 消化不良症状评分分析
        3 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4 电生理分析
    讨论
结语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升阳益胃汤治疗脾虚湿阻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中英文缩写对照表
前言
临床资料
研究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脾虚湿阻型PDS症状分级量化表
    附录B:综述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基于文献计量学对针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领域的知识图谱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研究材料
        1.1 数据来源
        1.2 数据处理
        1.2.1 纳入标准
        1.2.2 排除标准
        1.2.3 数据筛查
        1.2.4 数据提取与录入
        1.3 数据规范
        1.3.1 数据规范准则
        1.3.2 关键词规范化
        1.3.3 医疗院所、科研单位等机构名称规范化
        1.4 数据导出
        1.5 数据可视化参数的设置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计量学
        2.2 可视化分析
        2.2.1 共现分析
        2.2.2 聚类分析
        2.2.3 突现分析
研究结果
    1 文献计量学分析结果
        1.1 发文量与发文趋势
        1.2 基金支持情况
        1.3 期刊收录情况
        1.4 文献被引情况
    2 可视化分析结果
        2.1 作者可视化分析
        2.1.1 高产作者与核心作者分析
        2.1.2 作者合作网络分析
        2.1.3 作者突发性检验分析
        2.2 机构可视化分析
        2.2.1 机构发文量分析
        2.2.2 机构合作网络分析
        2.2.3 机构突发性检验分析
        2.3 关键词可视化分析
        2.3.1 关键词可视化参数设置
        2.3.2 关键词共现分析
        2.3.3 关键词聚类分析
        2.3.4 关键词突现分析
        2.3.5 其他分析
        2.3.5.1 高中心性关键词
        2.3.5.2 2015-2020新兴关键词
        2.3.6 VOSviewer关键词分析
讨论
    1 数据规范化
    2 一般情况分析
        2.1 发文趋势
        2.2 基金支持
        2.3 期刊收录
        2.4 被引情况
    3 可视化分析分析
        3.1 作者、机构分析
        3.2 作者、机构合作网络分析
        3.3 关键词分析
        3.3.1 治疗手段
        3.3.2 中医证型
        3.3.3 穴位应用
        3.3.4 机制研究
        3.3.5 文献体裁
        3.3.6 观察评定指标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及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药治疗近况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4)小柴胡汤加减治疗肝胃不和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理论研究
    1 现代医学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认识
        1.1 发病机制
        1.2 诊断标准
        1.3 现代医学对于FD的治疗研究进展
    2 中医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认识
        2.1 中医对FD的病名认识
        2.2 中医对FD病因病机的认识
        2.3 辨证分型
        2.4 中医治疗进展
第二部分: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及来源
    2 诊断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证型诊断标准
    3 纳入及排除标准
        3.1 纳入标准
        3.2 排除标准
        3.3 病例剔除及脱落标准
    4 研究方法
        4.1 病例资料分组
        4.2 治疗方法
        4.3 安全性检测
    5 观察方法
        5.1 一般情况观察
        5.2 疗效观察指标
    6 统计学方法
    7 研究结果
        7.1 一般资料
        7.2 中医证候疗效评价比较
        7.3 单项主要症状疗效评价比较
        7.4 尼平生活质量疗效评价比较
        7.5 HAMA和 HAMD评分结果比较
        7.6 安全性评价
第三部分:讨论
    1 脾胃“升降”的生理功能
    2 肝与脾胃的关系
    3 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发病机制的探讨
    4 小柴胡汤治疗FD的方药解析
        4.1 小柴胡汤的治疗作用
        4.2 小柴胡汤方药解析
    5 对照组药物枸橼酸莫沙必利的选择
    6 临床研究结果分析
        6.1 治疗后中医证候结果分析
        6.2 治疗后单项主要症状结果分析
        6.3 治疗后生活质量结果分析
        6.4 治疗后HAMA、HAMD评分结果分析
    7 研究不足及展望
        7.1 研究不足之处
        7.2 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 1 中医证候积分表
    附表 2 单项主要症状积分表
    附表 3 尼平消化不良生活质量指数量表(NDLQI)
    附表 4 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
    附表 5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
    知情同意书
缩略词表
综述 中医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5)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证型分布特点研究及刘华一教授辨治经验撷英(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功能性消化不良(FD)中医证型分布特点研究
    1 资料
        1.1 病历资料来源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1.2.2 中医证型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问卷调查表》
        2.2 问卷资料采集方法
        2.3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一般信息
        3.1.1 性别与年龄
        3.1.2 受教育程度
        3.1.3 职业
        3.1.4 饮食规律与否
        3.1.5 饮食习惯及偏嗜
        3.2 患者诊断信息
        3.2.1 FD不同亚型
        3.2.2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
        3.3 焦虑抑郁状态
        3.4 中医证型与相关资料的关系
        3.4.1 中医证型
        3.4.2 中医证型与性别
        3.4.3 中医证型与年龄
        3.4.4 中医证型与FD不同亚型
    4 小结
第二部分 刘华一教授辨治功能性消化不良(FD)经验撷英
    1 刘华一教授谈脾胃与“气机升降论”
    2 刘华一教授谈脾胃与“因滞致虚,因虚夹邪”论
    3 刘华一教授谈FD病因病机
    4 刘华一教授谈FD辨证论治
        4.1 脾胃虚弱证——益气养血调中
        4.2 肝脾(胃)不和证——疏肝理气和中
        4.3 寒热错杂证——辛开苦降畅中
    5 刘华一教授精当选药
        5.1 重视花类药
        5.1.1 玫瑰花
        5.1.2 白梅花(绿萼梅)
        5.1.3 合欢花
        5.1.4 丁香
        5.2 精选对药
        5.2.1 蒲公英和紫苏叶
        5.2.2 藿香和佩兰
        5.2.3 木香和乌药
        5.2.4 砂仁和白豆蔻
        5.2.5 桔梗和枳壳
    6 刘华一教授经典医案举隅
        6.1 脾胃虚弱案
        6.2 肝胃不和案
        6.3 寒热错杂案
    7 小结
讨论
    1 FD与人口学资料的关系
        1.1 FD患者性别与年龄分布特点
        1.2 FD患者受教育程度与职业分布
        1.3 FD与饮食因素
    2 FD与诊断学资料的关系
        2.1 FD不同亚型
        2.2 FD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
        2.3 FD与焦虑抑郁状态
    3 FD中医证型分布与相关因素
        3.1 FD中医证型分布特点
        3.2 FD中医证型与性别、年龄
        3.3 FD中医证型与不同亚型
    4 刘华一教授辨治FD经验
    5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调查对象知情同意书
附录二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问卷调查表
综述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西医结合研究进展
    1 现代医学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
        1.1 流行病学
        1.2 发病机制
        1.2.1 胃肠动力障碍
        1.2.2 内脏高敏感性
        1.2.3 肠屏障与肠道微生态异常
        1.2.4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
        1.2.5 心理社会因素与脑-肠轴功能紊乱
        1.3 诊断方法
        1.4 治疗
        1.4.1 一般治疗
        1.4.2 促动力剂
        1.4.3 抑酸剂
        1.4.4 神经调节剂
        1.4.5 根除幽门螺旋杆菌
        1.4.6 组胺(histamine1/2,H1/2)受体拮抗剂
    2 中医学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
        2.1 病因病机
        2.2 辨证分型
        2.3 中医内治法
        2.3.1 古代成方论治
        2.3.2 自拟经验方治疗
        2.3.3 中成药治疗
        2.4 中医外治法
        2.5 中医内外结合治疗
    3 中西医结合治疗
    4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痞寒舒颗粒治疗脾胃虚寒证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 西医药物治疗进展
        1.1 质子泵抑制剂
        1.2 促胃肠动力药物
        1.3 益生菌
        1.4 抗抑郁药
        1.5 根除幽门螺旋杆菌
    2 中医进展
        2.1 中医证型研究
        2.2 中医病机
        2.3 经典方剂治疗
        2.4 自拟方治疗
    3 中西医结合治疗
    4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病例来源及分组
    2 诊断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证型诊断标准
    3 病例选择标准
        3.1 纳入标准
        3.2 排除标准
        3.3 剔除、脱落与中断标准
    4 研究方法
        4.1 治疗方法
        4.2 观察指标及方法
        4.3 评分参考依据及标准
        4.4 安全性指标及不良反应
    5 质量控制方法
    6 统计学方法
第三部分 结果
    1 患者基本情况统计资料对比
        1.1 患者年龄分析
        1.2 患者性别分析
        1.3 患者病程分析
        1.4 治疗前各组患者单项中医症状积分对比
    2 疗效比较
        2.1 中医症候疗效比较
        2.2 中医症状总积分比较
        2.3 治疗前后各组患者单项中医症状积分对比
        2.4 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单项症状积分比较
        2.5 治疗前后FDDQL评分比较
        2.6 患者复发情况比较
第四部分 讨论
    1 立题依据
    2 理论依据
        2.1 病因认识
        2.2 病机分析
        2.3 治疗方法
        2.4 痞寒舒颗粒组成及分析
    3 临床观察数据分析
        3.1 患者基线资料分析
        3.2 治疗结果分析及机理探讨
        3.3 复发情况分析
    4 研究总结
    5 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介

(7)柴泻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餐后不适综合征(脾虚气滞型)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引言
研究方案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内容
        2.1 病例选择
        2.2 诊断标准
        2.3 病例纳入标准
        2.4 病例排除标准
        2.5 病例剔除标准
        2.6 病例脱落标准
        2.7 病例终止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治疗方案
        3.2 观察指标及方法
        3.3 疗效评定标准
        3.4 统计分析方法
研究结果
    1 一般资料分析
        1.1 病例入组情况
        1.2 临床资料分布情况
    2 中医临床疗效判定
        2.1 治疗前后中医单项症状积分及总积分比较
        2.2 中医证候临床疗效比较
    3 生存质量评价结果
    4 复发率比较
    5 安全性观测结果
讨论与结果分析
    1 立论依据
    2 方药分析
    3 疗效分析
        3.1 治疗前两组一般资料分析
        3.2 治疗前后两组中医单项症状积分、总积分及临床疗效评价
        3.3 治疗前后两组生存质量评价结果
        3.4 复发率比较
        3.5 不良反应、合并用药与安全性观测指标结果分析
    4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1 功能性消化不良(FD)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1.1 概念及流行病学现状
        1.2 FD临床亚型分布特点
        1.3 发病机制
        1.4 现代医学治疗概况
        1.5 生存质量评价
    2 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中药研究概况
        2.1 病名
        2.2 病因病机
        2.3 中医药对FD的治疗
        2.4 柴泻汤组方的单味药物现代药理学研究
    3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1 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
    附表2 中医证候评分量表
    附表3 患者基本信息及临床观察表
    附表4 功能性消化不良生存质量量表(FDDQL)
致谢

(8)行气运脾法治疗慢性便秘重叠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气滞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慢性便秘重叠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认识
        1.1 中医病名
        1.2 病因分析
        1.3 病机分析
        1.4 中医治疗
    2. 慢性便秘重叠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现代医学研究
        2.1 概念
        2.2 流行病学
        2.3 发病机制
        2.4 西医治疗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治疗方案
        2.2 观察指标
        2.3 疗效评定标准
        2.4 统计方法
    3. 统计结果
        3.1 一般资料分析
        3.2 疗效分析
        3.3 安全性分析
第三部分 讨论
    1. 理论依据
        1.1 病位在胃与大肠,与肝脾肺等关系密切
        1.2 脾虚气滞为基本病机
    2. 行气运脾为基本治法
        2.1 脾以运为健,胃以降为和
        2.2 大肠以润为畅,兼顾他脏
    3. 行气运脾方组方思路
        3.1 方义分析
        3.2 现代药理分析
    4. 统计结果分析
        4.1 主要症状疗效评价
        4.2 中医证候疗效评价
        4.3 生活质量评价
    5.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英文缩略词表
    附录2 慢性便秘重叠功能性消化不良调查表
    附录3 便秘患者生存质量自评量表(PAC-QOL)中文版
    附录4 功能性消化不良生存质量量表(FDDQL)中文版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9)四君子汤合保和丸加减治疗脾虚气滞型餐后不适综合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选择
    2 研究方法
        2.1 样本量估计
        2.2 样本分组方法
    3 治疗方案
        3.1 口服药物
        3.2 疗程及随访
        3.3 注意事项
    4 观察指标
        4.1 一般资料
        4.2 疗效指标
        4.3 安全性指标
    5 疗效评定标准
        5.1 中医症状计分标准
        5.2 生存质量评分标准
        5.3 焦虑/抑郁评分标准
        5.4 复发率评价标准
        5.5 安全性评价标准
    6 统计学处理
结果
    1 一般资料
        1.1 性别比较
        1.2 年龄比较
        1.3 病程比较
    2 中医症状疗效比较
        2.1 中医症状总积分比较
        2.2 中医各项症状积分比较
        2.3 总有效率比较
    3 生存质量比较
        3.1 生存质量总分比较
        3.2 生存质量各领域间比较
    4 HAMA与 HAMD量表比较
    5 复发率比较
    6 安全性评估
讨论
    1 对脾虚气滞型PDS的认识
    2 治疗组组方分析
    3 对照组药物选择
    4 研究结果分析
        4.1 一般资料
        4.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不适症状变化情况
        4.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存质量变化情况
        4.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焦虑抑郁状态变化情况
        4.5 两组患者停药4 周后复发情况
结语
    1 结论
    2 不足与展望
        2.1 存在的问题
        2.2 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1 现代医学对PDS的研究进展
        1.1 发病机制
        1.2 西医治疗
    2 中医药对PDS的研究进展
        2.1 中医病因病机
        2.2 中医药治疗
    3 中西医结合治疗
    4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1 一般情况调查表
    附录 2 脾虚气滞型 PDS 患者中医症状分级量化表
    附录 3 功能性消化不良生存质量量表(FDDQL)中文版
    附录 4 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
    附录 5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
    附录 6 安全性指标
    附录 7 知情同意书
致谢
在校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1 发表论文
    2 获奖情况

(10)基于数据挖掘单兆伟教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用药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 中医学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概况
        1.1 中医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病名的认识
        1.2 病因病机
        1.3 中医辨证分型
        1.4 中医内治
        1.5 中医外治
    2. 现代医学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进展
        2.1 流行病学研究
        2.2 西医诊断现况
        2.3 发病原因及发病机制研究
        2.4 治疗
    3. 问题和展望
第二部分 数据挖掘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资料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信息采集
        2.2 纠正补充
        2.3 数据规范化处理
        2.4 统计方法
    3. 结果
        3.1 频数分析
        3.2 因子分析
        3.3 关联规则分析
        3.4 高频中药聚类分析
第三部分 讨论分析
    1. 一般情况
    2. 临床症状
    3. 中药分类、四气、五味、归经分析
    4. 中医病机
        4.1 脾胃虚弱为发病基础
        4.2 湿热为重要病理产物及致病因素
        4.3 肝失疏泄为关键诱因
        4.4 后期演变
    5. 治疗经验
        5.1 健脾助运,补而不滞
        5.2 清热燥湿,解除缠绵
        5.3 疏肝养血,佐以和胃
    6. 巧用药对
    7. 病证结合,灵活用药
        7.1 辨证组方规律
        7.2 辨病用药
        7.3 结合兼症,升降气机
        7.4 其他治疗
    8. 结论
    9.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英文缩略词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致谢

四、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证型与胃肠动力及激素的相关性(论文参考文献)

  • [1]功能性消化不良伴失眠中医证候分布及电生理特点[D]. 罗梦雪.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02)
  • [2]升阳益胃汤治疗脾虚湿阻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研究[D]. 李泽涵.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 [3]基于文献计量学对针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领域的知识图谱分析[D]. 徐甜甜.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4]小柴胡汤加减治疗肝胃不和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研究[D]. 易志忠.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5]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证型分布特点研究及刘华一教授辨治经验撷英[D]. 刘文杰.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痞寒舒颗粒治疗脾胃虚寒证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观察[D]. 李宏伟.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7]柴泻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餐后不适综合征(脾虚气滞型)的临床研究[D]. 陈洁.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1(02)
  • [8]行气运脾法治疗慢性便秘重叠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气滞证的临床疗效观察[D]. 葛延平.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9]四君子汤合保和丸加减治疗脾虚气滞型餐后不适综合征的临床观察[D]. 雷珉.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1(01)
  • [10]基于数据挖掘单兆伟教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用药规律研究[D]. 李青雯.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标签:;  ;  ;  ;  ;  

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证型与胃肠动力及激素的相关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