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nplicity在上海设立全权代表处

Synplicity在上海设立全权代表处

一、Synplicity在沪设立全权代表机构(论文文献综述)

张玉菡[1](2021)在《共产国际如何推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文中提出1920年初至1921年中,苏俄、共产国际系统下的机构及其派遣人员准确抓住了以陈独秀、李大钊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的发起力量,给予有力的组织推动,帮助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在这一过程中,苏俄、共产国际哪些机构及其派遣人员在发挥作用?又是怎样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本文从1920年4月维经斯基来到中国谈起,梳理、探讨苏俄、共产国际远东工作与中国共产党创建之间的关系。

方天虹[2](2021)在《上海犹太人的历史活动及其遗存》文中研究说明1843年11月17日,上海正式开埠。“作为通商口岸,这座城市正吸引越来越多的外国人踏上来沪的旅途,他们在上海的居住时间也逐渐变长。”(1)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前的百年历程中,曾涌现出三个犹太人移居上海的高峰时段,并按照时间历程,分别形成了塞法迪犹商集团、阿什肯纳兹犹太人和欧洲犹太难民三种不同类型的犹太群体。由于不同的犹太群体有着不同的国籍、生活习惯和宗教条例,因此在上海出现了不同的犹太社区,这些社团以各自特有的方式存在并“嵌入”中国社会。他们在上海进行商业贸易、举行宗教仪式、开办各种文化艺术活动,并且始终和世界各地的犹太社群保持紧密的联系。他们在上海进行的一系列历史活动对于近代上海、乃至整个中国社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第一批犹太商人的到来,到欧洲犹太难民在二战结束后陆续离开的这段百年历史活动中,留下了不同种类、用途、风格的犹太遗址和特色建筑。关于历史遗存的概念,不仅限于犹太遗址和特色建筑,还包含类似历史展品、历史档案、难民回忆录等更加广泛、特定的历史文化内容(2)。这些保存较好的遗存已经成为了上海历史文化资源中不可替代的珍贵遗产,不仅是我们全面、真实地了解上海犹太人生活面貌的第一手资料,而且作为一张独特的文化名片在上海对外交往中发挥重要作用。在整体架构上,文章通过查考历史文献和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式,梳理犹太群体在上海开展的经济、宗教、文化艺术、社会政治等历史活动,并从历史遗存的角度,分析上海犹太人在不同社会领域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对近现代上海产生的深远影响。此外,通过走访上海犹太会堂、公墓、商场、饭店、剧院、住宅、学校、医院等代表性历史遗址和特色建筑,整理与更新上海犹太遗存的现状和保护情况,力图对上海犹太人在一个半世纪中的历史活动及其遗存作一个较为全面和系统的梳理和研究。

张玉菡[3](2021)在《从组织推动到亮相共产国际舞台——苏俄、共产国际远东工作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文中指出近年披露的苏俄、共产国际档案显示,1920年初至1921年年中,从俄共(布)远东局符拉迪沃斯托克处外交科、共产国际东亚书记处、俄共(布)西伯利亚州局东方民族部到共产国际远东书记处——这一系列设在苏俄远东、从俄共(布)系统最终转到共产国际系统的机构及其派遣人员,准确抓住了五四运动中兴起的以陈独秀、李大钊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的发起力量,给予有力的组织推动,从而加快了中国的建党工作,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并推动中国共产党初登共产国际舞台就奠定了地位。

蒋雪娇[4](2020)在《民国北京政府时期中外撤废客邮交涉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的各重要通商口岸和城市建立了诸多外国邮局,时人称之为“客邮”。客邮的建立未得到中国政府的许可,也无条约依据,严重损害了中国的邮政主权,中国政府撤废外国在华邮局的行动很早便已开始。晚清政府采取了开办大清邮政、下令禁阻客邮、参与万国邮联大会等一系列行动试图撤废客邮,但因条件未成熟,效果并不令人满意。民国建立后,北京政府利用参与各大国际会议的机会,提出撤废客邮的相关要求或者议决案,加速了解决客邮问题的进程,最终在华盛顿会议上通过了撤废客邮议决案,才基本完成了这一领域的交涉。对于民国北京政府时期中外撤废客邮交涉进行考察,不仅有利于加强对北京政府收回邮政主权问题的研究,还能进一步帮助我们理解近代中国与世界各国关系的变化,总结经验,以史为鉴。本文分为绪论、正文、结语三个部分,总共四章,对民国北京政府时期中外撤废客邮交涉进行探究。第一章论述了民国北京政府时期撤废客邮交涉的缘起。交代了晚清时期客邮问题的产生、发展及消极影响,帝国主义列强利用强权在我国领土上私设邮局,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危害,由此引发了中国政府最初撤废客邮的尝试。第二章对民国北京政府时期中外撤废客邮交涉进行探讨。以北京政府参与的几次重大国际会议为研究对象,主要围绕着巴黎和会、第七届万国邮联大会和华盛顿会议中提出的撤废客邮的要求或者议案展开,重点讨论了交涉的具体过程及其影响,体现了交涉的艰难和复杂。第三章考察了北京政府与俄国、法国、日本所进行的一系列善后交涉,过程中有成功有失败,但基本解决了客邮问题,该领域的交涉最终取得了较为完满的结果。第四章论述了民国北京政府时期撤废客邮交涉的特点、成效、不足和影响,对列强同意撤废客邮的原因进行了探讨,有助于加强对北京政府撤废客邮交涉的了解。

刘懿锋[5](2020)在《龙华机场的历史地理研究(1916-1949)》文中指出本文以龙华机场为研究对象,运用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在复原龙华机场详细建设过程的基础上,探讨龙华机场历史演变的时空特征,以此来反映龙华机场对上海港乃至中国航空事业所发挥的重要性,进而为拓展和深入中国航空史研究提供裨益。本文的研究工作重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阐述龙华机场形成的自然人文地理环境基础上,对龙华机场辟建的来龙去脉以及之后历次扩建的具体实施过程进行了仔细剖析;并从龙华机场扩建过程与当地农民、国民政府、第三方(如美国方面、战时日本方面)之间的不同利益纠缠的个案分析中,揭示历史表象深层的原因和历史现实的复杂性;(2)从全国航空的角度出发,系统论述了以龙华机场为基地所建设的的国内与国际航线。正是这些航线的建设使得龙华机场的飞机网络可以通联全国,甚至直达欧美地区。龙华机场的国内国际航线的建设所带来的不仅是中国民航发展的提升,更深刻的促进以及勾画出上海所代表的新的交通体系的建立,充分展示出龙华机场在民航史的突出地位。(3)从上海城市空间角度出发:交通方面,以龙华机场为起始点的上海城市公路网逐渐铺展开来,且龙华机场濒临黄浦江,便捷的水运优势利于乘客与货运的周转。龙华机场的建立使得龙华乃至上海地区形成水陆空立体格局;从城市空间开发角度来讲,龙华机场的历次扩建、变迁无不与土地产权转移与房屋拆迁产生联系,为城市发展与建设提供动力,并为上海港发展为国际化大都市助力。综上所述,本文既是近代中国航空史的个案研究,又是采用了历史地理学、地理学等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对于龙华机场历史研究提供新思路,新视角。

段训臻[6](2019)在《《工人之路》对省港大罢工的舆论宣传(1925-1926年)》文中认为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正处于社会变革最为剧烈的时期。笼罩中华大地两千余年的封建帝国轰然倒塌,代之以社会矛盾更为突出的中华民国。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侵入,给古老的农业国家注入了工业的血液,同时也在剥削着苦难劳动者的膏血。综观20世纪上半叶的历史发展进程,“罢工”一词频繁闪现于各大报端。广大工人阶级以仅有的斗争方式,为抗议资方不合理的待遇制度,进行了持续不懈的抗争。发轫于1925年6月,结束于1926年10月的省港大罢工,是中国乃至世界罢工史上极为重要的一次反帝爱国运动。关于此次运动的研究成果已是汗牛充栋,但学界对于中共在此期间主办报纸的相关研究,却多有忽视。事实上,《工人之路》这一中共早期舆论喉舌的重要性不亚于省港大罢工本身。透过《工人之路》这张报纸,全景式展现省港大罢工的起承转合,进而分析其对于罢工舆论的宣传与动员,为笔者论证中共早期革命舆论宣传的实效性,提供了绝佳的视角。本文首先从省港大罢工爆发前的历史背景入手,分析《工人之路》诞生的原因,介绍其基本情况,并与同时代其他报刊进行比较,探讨《工人之路》的受众群体及其舆论影响力,分析《工人之路》在罢工群众间广受欢迎的原因;其次,对《工人之路》在省港罢工运动爆发前后的跟进报道进行梳理,突出其在消息跟进方面的迅速性以及对罢工工人群体的人文关怀。继而探究《工人之路》的宣传方式及政策拥护:包括教导罢工工人如何进行有效抗争、鼓吹工商联合及国民革命、揭露港英当局的阴谋举动等,并分析其成效如何;最后部分的重点在于整体审视这张报纸及这起运动,尝试总结时人对于省港罢工运动的看法,并提出《工人之路》在报道在思想性方面严重欠缺的观点,以求教于方家。

陈碧舟[7](2018)在《美商上海电力公司经营策略研究(1929~1941)》文中认为关于外商企业经营策略和特征的探讨是近代中国企业史研究中日久弥新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通过对近代典型外商企业——美商上海电力公司经营策略进行详细梳理,全面系统地解析了该公司经营的实况与内涵。美商上海电力公司是20世纪美国电力托拉斯企业依巴斯公司的子公司,自该公司1929年并购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电气处后,便成为近代上海最为庞大的外商工业企业。在该公司成立和发展过程中,其各项经营策略均起到了较为重要的作用:在并购电气处时,该公司使用合理的并购策略,使其在短时间内能快速投入生产;该公司使用巧妙的股权策略,使其自身获得了较为牢固产权;该公司使用严密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使其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还较为有效地防止了劳资纠纷;该公司使用新颖的融资策略,在负债经营的基础上使其获得了较充分的运营资金;该公司使用高效的成本控制策略,通过管理和技术两方面的改进减少了生产开支;该公司使用妥当的营销策略,在吸引更多用户使用电力的同时又确保了公司的正常收入。在上述经营策略共同作用的影响下,美商上海电力公司的盈利能力远高于同时期中国其他电力企业,显示其负债经营模式的显着绩效。与此同时,该公司还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了极强的行业综合经济优势,并成为了近代中国外商企业的典范。在该公司成功的背后,与其母公司较为完善的总体经营策略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母公司的总体经营策略是该公司在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的重要原因之一。

张光润[8](2018)在《袁同礼研究(1895-1949)》文中研究指明袁同礼,字守和,祖籍直隶安肃,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生于北京南横街本宅,1965年病逝于美国华盛顿。在他出生之年,造就“同治中兴”的洋务运动,已在甲午海战中幻为泡影,一系列深刻影响中国近代变迁的大事件已是山雨欲来。中国近代图书馆运动“发轫”于三年后的戊戌维新。他在这场巨变中养成了新知和旧学,并以发展图书馆事业回应了那个时代,成就了自己在近代中国图书馆事业中的先驱地位。1949年初旅美定居之前,他不仅领导全国最大的国立图书馆,并将它带向了世界,深度参与了近代社会的变迁。有关袁同礼的研究,近三十年来逐渐受图书馆界关注,相关专题论述层出不穷,至今仍是方兴未艾,但由于资料和视野所限,历史学界有关他在近代社会变迁上的讨论,尚不多觏。有鉴于此,本文在借镜图书馆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选择他学问和事业中的若干大事件作深入研究,着重强调其在近代变迁中的独特意义,并力图通过这些研究进一步拓展、丰富和深化袁同礼研究应有的内涵。全文除绪论、结语和所附《袁同礼先生年谱初编(1895-1965)》外,主体部分由四个专题研究组成,分别从家世、成学、学问和事业方面作系统论述。第一章论述袁同礼家世及成长的时代,分析袁家由农村迁居城市的近代意义,及袁同礼童年成学时的新旧知识比重。第二章研究袁同礼近代知识结构的形成,既详论北大预科的成学背景及成绩,也重视在清华学校的第一份图书馆职业,及游学欧美对近代图书馆学新知的养成。清华学校部分,也简单梳理了近代图书馆史的发展特征;游学美欧部分,则着重讨论他在近代群学意义上广泛参与各种学术组织,及以近代目录学为中心的图书馆学新知的养成。第三章学问篇以《永乐大典》的访求和研究为例,结合他在中华图书馆协会和北平图书馆的任职经历,系统研究他的15篇研究成果,详述其中的编目方法的近代转变,典籍观念的新旧变迁,以及由此带来的《永乐大典》由流散史到阅读史的转变。第四章事业篇则以他去国之前精力所萃的国立北平图书馆为研究对象,从他宣示中外的三条立馆宗旨出发,分节论述他带领北平图书馆走向世界的近代化进程,以及这一进程所具有的近代意义。文末所附《袁同礼先生年谱初编(1895-1965)》,是撰写本文的资料长编,也是对正文的有益补充,为研究袁同礼在近代巨变中的独特地位提供了相对翔实的背景。

李士峰[9](2015)在《列宁俄中关系思想与实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列宁以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为指导,对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国际局势和国际关系作了科学分析,形成了列宁处理无产阶级国家对外关系的基本思想。其中,关于俄中关系的思想是颇具重要意义的组成部分。由于特殊的时代背景和复杂的国际环境,使得列宁俄中关系思想与实践具有基于国家关系和阶级关系的双重内容:从国家关系讲,它涉及对沙俄时期俄中关系的认识和剖析、关于苏俄对华外交的思想和探索;从阶级关系看,它涉及对俄中两国革命关系的认识和探索,对中国革命的指导和推动。通过对列宁俄中关系思想与实践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苏俄时期的俄中关系及苏俄对华政策,从而深化对列宁整个国际关系理论的认识,深化对无产阶级国家应有的对外关系立场和原则的经验总结,从中吸取对现时期中国对外交往和发展中俄关系的有益启示。本文研究论述的主要内容从基本结构上来说,有以下几大方面:其一,揭示了列宁俄中关系思想的形成条件。中国是俄国最大的邻邦,所以列宁在领导俄国革命和苏俄建设事业的过程中,始终关注俄中关系和中国的变革发展。近代以来沙俄对华侵略造成的俄中关系不平等状况,是列宁俄中关系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马克思恩格斯的国际关系思想为列宁俄中关系思想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列宁正是在马克思恩格斯的国际关系思想指导下,以对当时国际局势的分析和对沙俄外交关系的批判,作为他思考俄中平等关系的现实依据。列宁最早论述中国问题的《对华战争》一文,是他俄中关系思想形成的标志。其二,论述了十月革命前列宁俄中关系思想的基本要点。列宁俄中关系思想以十月革命为界可以分为前后两大时期。十月革命前列宁主要是揭露和抨击沙俄对华政策的侵略性及俄中关系的不平等性,剖析其阶级实质。在此基础上,列宁把推翻沙皇专制统治、反对国际资本的压迫、建立工人阶级的政权,作为实现俄中平等关系的基本要求;把开展俄中两国人民革命运动,作为实现俄中平等关系的重要途径,因此要积极促发俄中两国革命的互动影响与革命力量的联合。只有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并掌握国家政权后,才会实行和平的外交政策,才会有真正平等的对外关系。其三,阐明了十月革命后列宁俄中关系思想的主要内容。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和苏俄通过发布《和平法令》、废除“秘密外交”、积极开展争取国际和平的斗争,确定了苏俄外交的国际和平立场,从而为建立新型俄中关系奠定了基础;通过阐明苏俄的民族平等政策,为建立新型俄中关系提供了理论依据;通过苏俄对华和平外交政策的宣传鼓动,为建立新型俄中关系赢得了舆论支持;通过积极主动表明苏俄对华友好态度,特别是发布第一次和第二次“对华宣言”,宣布放弃沙俄侵华而攫取的一切不义权益,为建立新型俄中关系凝聚了共识。列宁这些思想的提出和政策推行,标志着苏俄同沙俄时期不平等外交的彻底决裂,开启了俄中平等关系的新进程。其四,考察了列宁为推动俄中外交关系正常化在实践上所作的努力。在列宁领导下,苏俄逐步建立起国家外交机关及专门对华工作机构,积极与中国北京政府原驻俄外交官及驻其他国家的外交人员进行接触和联系,表明苏俄政府对华友好政策。为实现苏俄同中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列宁和苏俄政府通过远东共和国的对华交往推动俄中关系的发展。列宁还高度重视俄中历史悬案问题的处理,推动俄中两国互派使团进行直接外交谈判,最终于1924年5月实现了俄中外交关系正常化。其五,探讨了列宁对中国革命事业给予的指导和帮助。这也是列宁俄中关系思想与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列宁对孙中山的革命思想曾予以积极评价,对中国的辛亥革命给予声援和支持,还推动孙中山同苏俄和共产国际建立联系,确立并实施援助孙中山的南方政府和国民党的政策。列宁高度重视向中国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和十月革命的经验,积极帮助中国先进分子创建中国共产党,并通过设置俄共(布)和共产国际相关对华工作机构推动中国革命,具体指导和促成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其六,评析了列宁俄中关系思想与实践的价值和作用。列宁俄中关系思想与实践,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开创了社会主义国家对外关系新范式,奠定了俄中两国友好关系的坚实基础,改善了苏俄社会主义事业的外部环境,也促成了中国社会变革发展的有利条件,其积极功效是主要的。但列宁俄中关系思想与实践也存在某些历史局限,如他的一些正确设想缺乏有效的实施措施,对待中国革命和俄中分歧也有并不完全符合中国实际的问题。尽管有这些不足,列宁俄中关系思想与实践在当今新的国际关系下,仍对我们坚持正确的国际关系立场和准则,正确开展对外交往和处理各种国际事务,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进程,具有极为重要的启示意义。

杨秀云[10](2014)在《赫德与晚清中外约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赫德是近代中国历史上一位相当重要的特殊人物。他在华54年,担任晚清总税务司48年,对近代中国内政外交施加了全面而深刻的影响。作为“客卿”,他直接间接参与谋划的中外约章60多个。这些约章有中英、中法、中葡、中德、中日等双边约章,也有中国与列强的多边约章。有些约章内容涉及国家的许多重要主权,有的则只是某一具体问题的细节规定。本文主要考察了赫德在这些约章谈判交涉中的活动轨迹、态度立场、策略手段、作用影响及其对条约的看法建议,等等。论文内容包括绪论、正文八章和结语。绪论首先说明选题原因是基于赫德在晚清中外谈判缔约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以及中外条约在近代中国历史上的特殊地位。然后对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动态进行介绍和梳理,并作了简要评价,也指出了已往研究的不足。接着扼要指出本文的研究重难点、研究思路和方法,创新与不足,并对晚清中外约章的概念作了简要界定。第一章分析了赫德作为“客卿”之所以能够广泛涉足晚清中外交涉缔约,是由于多种因素共同促成的。由于近代中国半殖民化不断加深,晚清中外条约关系日益演进,而清廷外交人才匮乏,外交力量虚弱,因而清政府对赫德青睐、倚重有加。同时,英国政府和英籍华官,以及其他西方列强对赫德给予了大力支持。此外,赫德具有受过良好的教育、精通汉语熟悉中国、处事谨慎圆通等自身优势。第二章至第五章是根据赫德在60余个对外约章交涉缔结中的作用影响(即中方谈判代表、谈判调停人、幕后操纵者、翻译或顾问等),以及依据约章的内容、性质,将赫德插手的所有约章分为三大类型进行考察。在对每一类约章的考察中,主要以问题为中心,较为全面、深入地研究了赫德在交涉缔约中的复杂活动、建议主张以及作用和影响。第二章较为系统地论述了赫德与其代表中国政府谈判操纵决断的条约。主要包括中葡《和好贸易条约》、《拟议条约》、《里斯本草约》、《中葡北京条约》等涉及中葡澳门主权问题的条约的拟订,中法《停战条件》、《越南条款》等关于中法越南地位问题的约章的交涉,中英关于哲孟雄主权及亚东通商问题交涉,以及中英关于香港鸦片贸易协定的协商缔结。第三、四章认真地研究了赫德参与斡旋的条约以及赫德的相关交涉活动。这些交涉主要有:中丹天津条约、阿礼国条约、烟台条约、中英有关缅甸地位和朝贡问题等约章的交涉,英德借款和续借款合同商订,中法越南勘界约章的订立;各国辛丑条约谈判交涉、1902年中英商约修订以及中葡澳门租借设关等问题的谈判。第五章专门考察了赫德在操纵制定专门约章中的活动及影响。这些既有清政府因应国内形势,为防止列强条约外侵渔,而主动要求赫德制定的属于国内法性质的专门约章的谈判,比如,长江通商章程、引水章程、会讯章程的拟订;也有与列强订立的就解决某一领域问题的约章,如分别与法、日、英、德等国订立的邮政联邮章程,以及分别与德、日缔结的租借设关征税章程。第六章综合论述了赫德缔约的态度和立场。首先是维护母国英国的利益,英国利益至上。在此前提下,努力扞卫清政府的权威和统治,同时争取自身权益的最大化,诸如确保和巩固总税务司的职位,增辟通商口岸,扩大税务司权限。当然也得兼顾各列强的利益。第七章对赫德缔约的手段和策略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在谈判中处境比较尴尬的赫德为尽快达成协议,结束交涉,想方设法,使出了浑身解数,比如采取了威逼利诱;让虚名求实利;采用笼统词语,含混过关;运用不偏不倚的“骑马”策略;抓大放小、先易后难等各种手段和策略。第八章剖析了赫德对晚清中外条约关系的认识和建议。赫德认为晚清条约是外国逼勒或恳求的产物。他虽承认条约的侵略性,但仍要求中国严格遵守条约,也提出了诸多改进中外条约关系的建议,比如,谈判要缓慢谨慎,考虑全面;放弃治外法权,等等。结语是对赫德缔约的总体认识,分析了赫德缔约的阶段性特点和总体性特征,指出赫德的调停缔约,既为清政府排忧解难,维护了某些权益,起了积极作用;又损害了中国主权,加深了近代中国的半殖民地化,对中国的发展起了阻碍作用。同时也启示了后人:落后就要挨打;当政者要心怀天下,远见卓识,进行务实外交;重视培养外交人才,充分灵活借助外力。赫德的缔约活动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来华洋人对近代中国外交转型施加的正负影响,折射出中国在近代历史转型激荡中的仓促应对和坎坷命运,也是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过程的重要标志。

二、Synplicity在沪设立全权代表机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Synplicity在沪设立全权代表机构(论文提纲范文)

(1)共产国际如何推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论文提纲范文)

维经斯基来华推动中国共产党创建
为什么在中国建党只能走第二条道路?
苏俄、共产国际远东机构与中共一大的筹备和召开
中共首次亮相共产国际舞台

(2)上海犹太人的历史活动及其遗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上海犹太人概况
    第一节 上海的开埠和第一批犹太人的到来
    第二节 俄罗斯(阿什肯纳兹)犹太人的南迁
    第三节 欧洲犹太难民的东逃
第二章 上海犹太人的宗教活动及历史遗存
    第一节 犹太人的宗教信仰活动
    第二节 上海的犹太会堂
    第三节 上海的犹太墓地
第三章 上海犹太人的经济活动及历史遗存
    第一节 犹太人在上海的经济活动
    第二节 上海犹太人经济活动的历史遗存
第四章 上海犹太人的文化活动及历史遗存
    第一节 上海犹太人的教育和医疗活动
    第二节 上海犹太人的新闻出版活动
    第三节 上海犹太人的文艺活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上海犹太人墓地遗存现况
致谢

(3)从组织推动到亮相共产国际舞台——苏俄、共产国际远东工作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论文提纲范文)

一、维经斯基来华推动中国共产党创建的背后机构及其工作思路
    1. 维经斯基的身份及其上级领导机构的演变
    2. 苏俄、共产国际远东机构推动中国建党思路分析
    3. 维经斯基在沪开展工作的机构
二、苏俄、共产国际远东机构与中共一大的筹备和召开
    1. 筹备和召开中国共产主义组织的代表大会,是俄共(布)、共产国际远东机构1920—1921年始终致力推动的工作
    2. 远东书记处为何派遣尼克尔斯基而非维经斯基参加中共一大
    3. 中共一大中尼克尔斯基与马林的身份和职责是什么
三、中共首次亮相共产国际舞台
四、结语

(4)民国北京政府时期中外撤废客邮交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民国北京政府时期撤废客邮交涉的缘起
    第一节 在华客邮的产生及发展
    第二节 客邮的性质及其消极影响
    第三节 清政府撤废客邮的努力
        一、开办大清邮政
        二、禁阻外国在华客邮
        三、努力加入万国邮政联盟
第二章 民国北京政府撤废客邮的交涉
    第一节 加入万国邮政联盟推动撤废客邮的进程
    第二节 巴黎和会提出撤销外国邮局议案遭拒
    第三节 第七届万国邮联大会发表撤废客邮宣言
    第四节 华盛顿会议通过撤废客邮议决案
第三章 民国北京政府撤废客邮的善后交涉
    第一节 处理俄国邮局及邮政储金的交涉
        一、处理俄国邮局、房屋交涉
        二、处理俄国邮局储金交涉
    第二节 外交邮袋及外交信使的交涉
        一、中法外交邮袋优待办法交涉
        二、中日外交邮袋交换及外交信使交涉
    第三节 撤废南满铁路附属地日本邮局的交涉
        一、南满铁路附属地日本邮局问题的由来
        二、撤废南满铁路附属地日本邮局的交涉及结果
第四章 民国北京政府时期撤废客邮交涉的评价
    第一节 北京政府撤废客邮交涉的特点
    第二节 北京政府撤废客邮交涉的成效与不足
        一、成效
        二、不足
    第三节 北京政府撤废客邮交涉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5)龙华机场的历史地理研究(1916-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文献综述与研究方法
    第三节 创新点与重难点
    第四节 主要内容
第一章 龙华机场兴起的地理环境与社会条件
    第一节 自然地理
        一、水路
        二、陆路
    第二节 飞机的兴起及其在上海的发展
        一、飞机业的兴起
        二、上海飞机业的兴起与发展
    第三节 龙华机场的初创时期
    小结
第二章 龙华机场的扩建过程
    第一节 30年代的机场扩建时期
        一、背景
        二、征地
        三、工程指导方案之设计
        四、扩建具体效果
    第二节 抗日战争扩建时期
        一、实施背景
        二、具体整修以及后期影响
    第三节 1945—1949年扩建
        一、战后各方力量主导扩建
        二、具体设计方案
        三、扩建完成效果
    小结
第三章 航线
    第一节 中航三大干线开辟
        一、沪蓉航线开辟
        二、沪平段航线
        三、沪粤段航线开辟
    第二节 国内其他航线的开辟
    第三节 国际航线的开辟
    小结
第四章 龙华机场与上海港的内在联系
    第一节 上海市内交通方面
    第二节 对邮政运输之影响
    第三节 对空中管制之影响
    第四节 对上海经济社会之影响
    小结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6)《工人之路》对省港大罢工的舆论宣传(1925-1926年)(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二、概念界定
    三、研究方案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的创新点与难点
    四、学术史回顾
        (一) 省港大罢工研究
        (二) 省港罢工相关人物研究
        (三) 《工人之路》研究
第一章 省港大罢工与《工人之路》
    第一节 省港大罢工的背景
        一、五卅惨案的影响
        二、工人组织的成熟
        三、劳资矛盾突出
    第二节 《工人之路》的概况
        一、组织隶属
        二、经费来源
        三、内容特色
    小结
第二章 《工人之路》对省港大罢工的跟进与报道
    第一节 罢工的酝酿与爆发
        一、号召工人群众参与罢工
        二、罢工运动的大规模爆发
        三、追踪“沙基惨案”的事态发展
    第二节 罢工新局面的形成
        一、拥护国民政府及国共合作
        二、关注对英交涉进展
        三、报道各地援助罢工运动的消息
    第三节 罢工运动的收束
        一、国共双方对“中山舰事件”的反应
        二、围绕中英二次谈判展开报道
        三、对结束封锁的新政策进行澄清解释
    小结
第三章 《工人之路》对罢工斗争策略的宣传
    第一节 对罢工斗争方式的普及宣传
        一、从反帝的角度宣传罢工的重要性
        二、揭露港英当局破坏罢工的阴谋
        三、报道罢工导致的香港衰落状况
    第二节 对工商联合的政策进行宣传
    第三节 渲染港英当局的负面形象
        一、报道港英政府的对应策略
        二、持续追踪粤税务司封关事件
    小结
第四章 广州报界对罢工运动的审视与反思
    第一节 阐述大罢工对国民革命的意义
    第二节 汲取罢工运动的经验
    第三节 反思罢工运动的不足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美商上海电力公司经营策略研究(1929~1941)(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节 研究对象
第二节 选题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中文文献综述
    二、外文文献综述
    三、问题与思考
第四节 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及资料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三、资料
第五节 论文框架 第一章 上海电力公司的成立背景
第一节 通用电气公司的多元化良性循环策略
    一、通用电气的早期发展
    二、多元化良性循环策略的提出
第二节 依巴斯公司的成立与扩张
第三节 上海的近代工业发展
    一、《马关条约》前的上海工业发展
    二、《马关条约》后的上海工业发展
第四节 1929年前上海的电力工业发展
    一、早期的电力工业发展
    二、工部局电气处时期的电力发展 第二章 上海电力公司的并购策略
第一节 上海电力公司的成立
    一、工部局电气处的出售
    二、上海电力公司正式成立
第二节 上海电力公司成功并购电气处的原因
    一、负债过多且意图规避风险的工部局
    二、动员广泛但无财力支持的华人抗议
    三、利益一致下的交易
第三节 上海电力公司的并购策略及其实施
    一、依巴斯公司并购的策略意图
    二、上海电力公司的并购过程
    三、上海电力公司并购后的资源整合 第三章 上海电力公司的股权策略
第一节 上海电力公司的股权策略
    一、上海电力公司注册地的法律规定
    二、上海电力公司股权策略的实施
    三、上电股权策略的辨析
第二节 上海电力公司的产权
    一、上海电力公司的产权归属
    二、上海电力公司的产权演变
    三、上海电力公司的产权结构 第四章 上海电力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
第一节 人事结构组织
    一、早期的集权制组织结构
    二、后期的组织结构
第二节 员工的分类、聘用及退职
    一、员工的分类
    二、员工的聘用与退职
第三节 上电员工的工资、退休金及待遇
    一、上电员工工资
    二、上电员工的福利待遇 第五章 上海电力公司的融资策略
第一节 上电的资金状况及融资环境
    一、上电资金短缺的实际状况
    二、上海外商的融资环境
第二节 上电的多元化融资模式
    一、股权融资
    二、债券形式的银行信贷融资
第三节 上海电力公司的新融资渠道
    一、初涉外商投资的华资银行业
    二、上海电力公司与浙江实业银行的合作 第六章 上海电力公司的成本控制策略
第一节 上海电力公司的生产概况
    一、生产设备
    二、输电设备
    三、生产流程
第二节 上海电力公司生产管理中的成本控制
    一、周密的生产管理
    二、严格的会计制度
第三节 上海电力公司技术改进中的成本控制
    一、发电技术的改进
    二、输电配电技术的改进
    三、电网修配技术的改进 第七章 上海电力公司的营销策略
第一节 上海电力公司的销售概况
    一、电力用户概况
    二、销售流程
    三、上电的用户规定
第二节 上海电力公司的促销策略
    一、广告促销
    二、样子间促销
第三节 上海电力公司的定价策略
    一、阶梯式电价
    二、各种附加费用 第八章 上海电力公司的财务分析
第一节 历年财务报告概况
第二节 各项财务数据解析
    一、资产类
    二、负债类
    三、损益类
第三节 杜邦分析法体系下的财务分析
    一、上电主要财务指标
    二、上电的经营状况 第九章 上海电力公司经营策略的总体分析
第一节 多元化良性循环策略下的上海电力公司
    一、电力产业良性循环下的上海电力公司
    二、流动资金良性循环下的上海电力公司
第二节 上海电力公司的多元化良性循环策略
    一、母公司提供的生产要素
    二、流动资金的持续供给
    三、多元化投资实现良性循环 结语 对外商企业经营策略的若干思考
一、上海电力公司经营策略下行业竞争优势的形成
二、华商企业对外商企业经营策略的借鉴 参考文献 后记

(8)袁同礼研究(1895-1949)(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对象
    二 研究综述
    三 主要史料和章节安排
第一章 家世与童年(1895-1913)
    第一节 家世考
        一 曾祖移居京师
        二 祖父定居京师
    第二节 童年
第二章 成学之路(1913-1924)
    第一节 北大预科
        一 入学前的北大预科
        二 入学后的预科调整
        三 预科成学
    第二节 以图书馆为志业(1916-1924)
        一 水木清华四寒暑
        二 游学美欧
    第一节 缘起
        一 《永乐大典》的编纂和流传
        二 全祖望和缪荃孙的研究
    第二节 袁同礼的调查与研究
        二 系列调查研究及影响
第四章 主持国立北平图书馆(1929-1948)
    第一节 作中国文化之宝库
        一 访购中西书籍
        二 使受学之士观摩有所
    第二节 通中外图书之邮
        一 出版品交换
        二 善本寄美保存
    第三节 树长治久安之基
结语
附录一 :袁同礼先生年谱初编(1895-1965)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9)列宁俄中关系思想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三、 研究思路和基本内容
    四、 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第一章 列宁俄中关系思想的形成条件
    一、 历史背景:沙俄时期的不平等俄中关系
        (一) 十七世纪中叶沙俄对中国东北的侵犯
        (二) 十九世纪沙俄对华侵略扩张的加剧
    二、 理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国际关系思想
        (一) 确立分析国际问题的阶级原则
        (二) 提出反对民族侵掠的正义要求
        (三) 倡导民族平等交往的重要准则
        (四) 阐明实现国际和平的良好愿望
        (五) 抨击列强侵略中国的野蛮暴行
    三、 现实依据:列宁对国际关系问题的考察
        (一) 对时代及其特征的揭示
        (二) 对沙俄外交关系的审思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十月革命前列宁的俄中关系思想
    一、 揭示沙俄时期俄中关系的不平等性
        (一) 抨击沙俄对华政策的侵略性
        (二) 谴责沙俄侵华的野蛮暴行
        (三) 剖析沙俄侵华的阶级实质
    二、 提出实现俄中平等关系的要求
        (一) 推翻沙皇专制是前提
        (二) 反对资本压迫是要务
        (三) 建立工人阶级政权是保证
    三、 探索实现俄中平等关系的途径
        (一) 努力开展俄中两国人民的革命
        (二) 促发俄中两国革命的互动影响
        (三) 实现俄中两国革命力量的联合
        (四) 推翻临时政府,实现和平外交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十月革命后列宁的俄中关系思想
    一、 确定苏俄国际和平立场:为新型俄中关系奠定基础
        (一) 发布《和平法令》,宣示和平主张
        (二) 废除“秘密外交”,公布掠夺条约
        (三) 以坚决斗争谋求国际和平局面
        (四) 公开阐明新政权对华和平原则
    二、 阐明苏俄民族平等政策:为新型俄中关系提供理论依据
        (一) 与沙俄民族压迫政策决裂
        (二) 承认并奉行民族自决原则
        (三) 支持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
        (四) 号召全世界无产者和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
    三、 对华外交的宣传鼓动策略:为新型俄中关系寻求支持
        (一) 阐明宣传鼓动工作的重要性
        (二) 苏俄外交的宣传鼓动策略运用
        (三) 积极开展对华宣传鼓动工作
        (四) 以公开宣言形式发布对华政策
    四、表达苏俄对华友好态度:为新型俄中关系凝聚共识
        (一) 宣布奉行“睦邻外交”政策
        (二) 发布第一次、第二次“对华宣言”,争取中国政府的承认和支持
        (三) 致力于消除中国政府对苏俄的疑惧和规避态度
        (四) 积极推动建立新型俄中关系,改善苏俄外部环境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列宁对俄中外交关系正常化的推动
    一、 谋求俄中外交关系正常化的最初努力
        (一) 设置相关外交工作机构开展对华工作
        (二) 与中国原驻俄外交官进行非正式接触
        (三) 通过中国驻丹麦外交官开展双方联系
    二、 通过远东共和国对华外交促进俄中关系
        (一) 远东共和国与苏俄的特殊关系
        (二) 重视远东共和国在俄中关系发展中的独特作用
        (三) 远东共和国为俄中关系正常化作出的贡献
    三、 重视处理俄中历史悬案问题
        (一) 列宁关于夺取中东铁路内部管理权的指示
        (二) 关于中东铁路问题的政策及其变化
        (三) 关于外蒙古问题的基本政策和行动
    四、 积极推动实现俄中直接外交谈判
        (一) 推动张斯麟使团访俄
        (二) 亲自接见张斯麟使团
        (三) 推动直接谈判的交涉
    五、 高度重视苏俄赴华外交使团的作用
        (一) 推动裴克斯使团赴华谈判
        (二) 指导越飞使团的在华工作
        (三) 加拉罕与俄中正式建交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列宁对中国革命事业的指导和帮助
    一、 向中国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和十月革命经验
        (一) 利用旅俄华工及其组织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俄国革命思想
        (二) 尝试依托华工组织创建“俄共(布)模式”的中国共产党
        (三) 直接派遣革命者秘密赴华开展宣传和革命工作
    二、 通过俄共(布)和共产国际推动中国革命
        (一) 制定俄共(布)和共产国际对华工作原则
        (二) 设置俄共(布)相关机构开展对华工作
        (三) 组建共产国际工作机构推动中国革命
    三、 对孙中山领导的国民革命的指导
        (一) 积极评价孙中山革命思想及辛亥革命
        (二) 推动同孙中山南方政府的联系和接近
        (三) 确立并实施援助孙中山南方政府的政策
    四、 推动和帮助中国先进分子创建中国共产党
        (一) 选派维经斯基赴华帮助建党
        (二) 维经斯基积极开展建党工作
        (三) 推荐马林来华参与中共筹建
    五、 指导和促成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
        (一) 提出国共两党合作的设想
        (二) 推动国共合作策略的形成
        (三) 推动中共接受“党内合作”的方式
        (四) 促成国民党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政策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列宁俄中关系思想与实践评析
    一、 列宁俄中关系思想与实践的积极功效
        (一) 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
        (二) 开创了社会主义国家对外关系新范式
        (三) 奠定了俄中两国友好关系的坚实基础
        (四) 改善了苏俄社会主义事业的外部环境
        (五) 促成了中国社会变革发展的有利条件
    二、 列宁俄中关系思想与实践的历史局限
        (一) 一些正确设想缺乏有效的实施措施
        (二) 以实现“世界革命”对待中国革命
        (三) 以维护苏俄利益考量俄中关系分歧
    三、 列宁俄中关系思想与实践的有益启示
        (一) 始终奉行和平与平等的国际关系准则
        (二) 正视历史问题妥善解决国家间的争议
        (三) 积极稳妥地维护多方面国家安全利益
        (四) 着力构筑好相邻大国的地缘政治关系
        (五) 根据世态变化采取灵活务实外交方略
        (六) 尽己所能地为人类社会进步作出贡献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与课题

(10)赫德与晚清中外约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赫德参与缔结晚清中外约章的因素
    第一节 晚清中外条约关系的演进
    第二节 晚清外交力量的虚弱与清政府的倚重和支持
    第三节 英国与其他列强的支持
    第四节 赫德的自身优势
第二章 赫德谈判决断的约章
    第一节 中葡澳门主权条约
    第二节 中法越南地位条约
    第三节 中英关于哲孟雄主权及通商约章
    第四节 中英香港鸦片贸易协定
第三章 赫德参与斡旋的约章(上)
    第一节 中丹天津综合条约
    第二节 中外首次“对等”修约
    第三节 中英滇案交涉条约
    第四节 中英有关缅甸地位与朝贡约章
    第五节 中法越南勘界谈判
第四章 赫德参与斡旋的条约(下)
    第一节 英德借款合同
    第二节 《辛丑条约》交涉
    第三节 1902年中英商约谈判
    第四节 中葡澳门设关和通商约章
第五章 赫德操纵制定的专门约章
    第一节 长江通商和内港行轮章程
    第二节 争夺中国引水章程
    第三节 海关查处偷漏走私的会讯章程
    第四节 中外邮政联邮章程
    第五节 租借地设关征税章程
第六章 赫德的缔约态度和立场
    第一节 英国利益至上
    第二节 维护清政府的统治和利益
    第三节 谋取自身利益
    第四节 兼顾列强利益
第七章 赫德的斡旋手段和策略
    第一节 威逼利诱软硬兼施
    第二节 让虚名争实利
    第三节 笼统承诺含混过关
    第四节 不偏不倚的“骑马”政策
    第五节 抓大放小 先易后难
第八章 赫德对中外条约关系的认识和建议
    第一节、晚清条约是外国逼勒或恳求的产物
    第二节、承认条约的不平等性
    第三节、中国应严格遵守条约
    第四节、改进中外条约关系
结语 对赫德缔约的总体认识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四、Synplicity在沪设立全权代表机构(论文参考文献)

  • [1]共产国际如何推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J]. 张玉菡. 炎黄春秋, 2021(07)
  • [2]上海犹太人的历史活动及其遗存[D]. 方天虹.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3]从组织推动到亮相共产国际舞台——苏俄、共产国际远东工作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J]. 张玉菡.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02)
  • [4]民国北京政府时期中外撤废客邮交涉研究[D]. 蒋雪娇.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4)
  • [5]龙华机场的历史地理研究(1916-1949)[D]. 刘懿锋.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20(04)
  • [6]《工人之路》对省港大罢工的舆论宣传(1925-1926年)[D]. 段训臻.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7]美商上海电力公司经营策略研究(1929~1941)[D]. 陈碧舟.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18(12)
  • [8]袁同礼研究(1895-1949)[D]. 张光润. 华东师范大学, 2018(07)
  • [9]列宁俄中关系思想与实践研究[D]. 李士峰. 山东师范大学, 2015(09)
  • [10]赫德与晚清中外约章研究[D]. 杨秀云. 湖南师范大学, 2014(01)

标签:;  ;  ;  

Synplicity在上海设立全权代表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