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南温泉公园现状的思考

对南温泉公园现状的思考

一、对南温泉公园现状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张潇潇[1](2020)在《近现代重庆园林绿化建设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近现代园林产生于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是对传统园林的继承和发扬,对园林的持续发展有重大意义。而随着全球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园林绿化出现了园林风格西化、地域性缺失、景观千城一面等现象,影响了园林的进一步发展。在此背景下,近现代园林和地域性园林的价值和特色有待进一步挖掘。重庆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近代以来经历了开埠、建市、定为陪都、和平谈判、重庆解放、大跃进、三线建设、设立直辖市等一系列重大事件,城市发生了巨大变化。近现代重庆园林绿化作为近现代城市建设的一部分,诞生于开埠后一个复杂的历史时期,并随着城市的发展在各个时期有着不同的建设与发展,呈现出典型的时代性。同时,重庆也是一座典型的山地城市,缙云山、中梁山、铜锣山、明月山四大山脉横贯南北,长江、嘉陵江和若干条支流穿城越市,这种大山大水的自然山水环境奠定了城市园林绿化独特的发展基础,园林绿化地域特征明显。基于此,本文以重庆园林绿化为研究对象,以近现代为研究时段,结合自然人文背景,从城市发展和绿地系统规划的角度入手,对重庆近现代园林绿化的建设发展进行研究,总结建设发展动因、特征和启示。以期系统梳理研究重庆园林绿化的建设发展,探索其与城市发展的关系,并为其他地域园林的研究提供借鉴。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阐述了研究背景与目的意义,对既有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总结,为文章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其次梳理了园林绿化建设发展的自然山水、社会人文背景,分析了它们对园林绿化建设发展的影响。接着分别研究了近代和现代两个历史时期重庆城市的建设与发展,总结了城市与自然山水之间的关系。基于此,对城市绿地系统及组成绿地系统的各类城市绿地展开具体的研究和统计分析。在此基础上,选取典型案例进行深入探索,为建设发展特征的总结提供参考。最后,结合总体的建设发展情况,从动因、特征和启示三个方面对近现代重庆园林绿化的建设发展进行了归纳总结。

李嘉泳[2](2020)在《从化温泉建筑群落研究(1931-1978)》文中指出从化温泉位于广州市东北,以山地、丘陵为主,地处从化区境内流溪河上游狭长的河谷平原,以“世界珍稀温泉”闻名。本文研究范围是从化区温泉镇核心开发区,该区域建有因泉而兴的不同形态类型的建筑。从化温泉资源早在明崇祯七年(1634)已有记载,二十世纪30年代开始进入现代意义的开发,在流溪河东、西两岸兴建各式别墅、大楼、桥梁等建筑和构筑物,形成以温泉为线索的“建筑群落”。从化温泉在人文地理学、建筑类型学、城市形态学领域已各有较为系统的研究,但从化温泉建筑群落的生成和演变过程在以往研究中尚未真正展开。1931年至1978年,从化温泉建筑群落现象与特定的人物、事件相关。本研究以从化温泉建筑构筑物及其共同构成的建筑群落为研究对象,结合地方文献、历史图档、实地考察、建筑测绘,对从化温泉建筑群落的形成动因及转折演变的具体过程进行剖析和阐释,并探讨特定人物在此过程中扮演怎样的角色、不同的社会事件和国家政策如何影响空间特点的形成。本文梳理了从化温泉建筑群落的生成和发展过程。二十世纪30年代,从化温泉建设促进会主导从化温泉名胜建设,围绕温泉兴建带有日式风格倾向的旅游建筑。30年代中后期,从化温泉转向隐含社会关系网的私人别墅群建设,沿河两岸兴造若梦庐、陈济棠别墅等37座私人别墅建筑。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随着政权交替,从化温泉土地性质发生转变,建设趋于停滞。新中国成立后,从化温泉在“冬都”建设和新中国外交两条线索的影响下持续发展,兴建以广东省干部疗养院、广东温泉宾馆和广州军区招待所为主的疗养地建筑群。建筑通过调整设计策略表达国家的意识形态,建成符合“适用、经济、在可能条件下注意美观”的宾馆大楼和高级客房别墅,同时得到了初步探索与实践的岭南现代建筑。本文的主要结论为:温泉作为一种自然、文化、政治资源引发了从化温泉不同阶段的空间营建。结合关键人物和社会事件,其空间始于现代名胜建设与社会关系网的交织,转于政权交替的战争年代,兴于国家政权下的决策运营。建筑群落的空间结构、功能、形态、风格是意识形态的空间表达。梳理从化温泉建筑群落的演变过程与空间特点,可为今后理解其历史价值、保护、更新工作提供参考。

孙付恋[3](2019)在《重庆市巴南区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及政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国内外旅游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方式,以其既满足游客休闲、求知和回归自然的需求,又以对环境、生态保护为前提的旅游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青睐。我国的乡村旅游起步较晚,但是近年来迅速成长为全国旅游产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同质化现象严重、项目推进困难、生态环境破坏等。基于此背景,本文以重庆市巴南区的乡村旅游发展为研究对象,通过资料收集、实地调研、案例对比等方法,分析探讨了自然生态景区依托型、乡村文化型、农业产业型和近郊休闲型四种不同类型的乡村旅游开发模式,深入剖析巴南区乡村旅游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通过与相似类型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对比分析,探讨巴南区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的构建及其政策保障对策。通过研究对比,本文认为巴南区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应该以近郊休闲型乡村旅游为主,重点发展综合性休闲度假项目,休闲运动、养生养老等特色休闲度假项目,精品农宿,主题文化村,生活农场,生态庄园等,对其他类型的项目进行转型升级,向近郊休闲度假型乡村旅游项目发展。同时提出巴南区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的政策保障措施:完善乡村旅游管理体制,引导多方参与合作开发,创新机制解决用地瓶颈,加大财政金融投入,强化管理服务水平,培养专业人才队伍,拓宽宣传营销渠道。

汪良[4](2019)在《基于旅游者感知价值的重庆市巴南区民宿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传统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的调整和发展,民宿成为热点。如何更好满足旅游者的需求,提高民宿业主的投资收益,保障民宿的可持续发展,是值得深入研究探讨的。本文以重庆市巴南区民宿为研究对象,在实地走访中发现,不论是民宿经营者的自身素质、民宿组织的活动,还是民宿的设施与服务,或是民宿对外宣传和交通,都与旅游者感知价值密切相关。民宿经营者的素质会影响到旅游者感知的情感价值,民宿提供的设施和服务会影响到旅游者感知的服务价值,民宿对外宣传与交通会影响到旅游者感知的便利价值,民宿组织的活动会影响到旅游者感知的参考价值。旅游者对民宿的感知价值会影响到旅游者的体验感受,体验感受的好坏会影响旅游者的满意与忠诚。在访谈中,笔者发现大多数旅游者认为巴南区民宿感知价值体验效果并不理想,如何通过提升旅游者的感知价值,处理好旅游者感知价值与满意度与忠诚度之间的关系,是巴南区民宿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笔者在对民宿、感知价值、旅游者满意度和旅游者忠诚度研究成果整理分析的基础上,基于Martina G Gallarza&Irene Gil Saura(2006)对感知价值、价值维度、满意度和忠诚度的研究成果,衍生提炼了巴南区民宿感知价值维度新组合,包括情感价值、服务价值、便利价值、环境价值、参考价值和社会价值。结合巴南区民宿发展的实际情况以及与专家学者访谈,提出假设,构建巴南区民宿感知价值模型,建立测量体系,探索巴南区民宿旅游者感知价值维度、感知价值与满意度及忠诚度之间的关系。对收集的数据使用SPSS20.0进行统计及处理分析,最终得出如下结论:(1)巴南区民宿感知价值维度包括情感价值、服务价值、便利价值、参考价值、环境价值和社会价值六个维度;(2)巴南区民宿感知价值对旅游者满意度有显着正向影响;(3)巴南区民宿感知价值对旅游者忠诚度有显着正向影响;(4)旅游者满意度对旅游者忠诚度有显着正向影响。最后参照假设验证结果,试着为巴南区民宿发展制定了目标,提出了具体的对策:(1)整合资源,丰富民宿体验感知;(2)提升素质,强化民宿主经营管理能力;(3)挖掘文化,增强民宿竞争力;(4)重点培养,尽力创新民宿特色;(5)加强服务,营造民宿“家”氛围;(6)拓展营销渠道,刺激民宿客源市场;(7)完善基础建设,合理民宿设施配套。希望通过实施这些策略,提升旅游者感知价值、满意度和忠诚度,助力重庆市巴南区民宿的发展!

张保立[5](2018)在《民国游记中的重庆地理意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悠久的传统。游记中蕴含着游历者建构地方记忆的努力,游记中内容的书写,亦是游历者认知结果的表达。为了更好的佐证与呈现游记中游历者的主观感知与客观事实的差异,笔者尝试以下几个层面作为相关的研究路径,以便探知民国游记中的重庆地理意象。首先,绪论中表明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从学术、现实两个维度认为民国游记中的重庆地理意象大有可为。继而界定时间范围是民国,空间范围以重庆市为主并兼顾周边地区,亦分析出相关的因果。而学术史主要从游记的研究现状、游记中区域的研究情状以及文学作品中地理意象(意象)等方面着手,进而分析游记中地理意象研究的深度。并且探讨了主要的研究内容、方法、重难点等。第一章是游记文本与感知地理。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结合了游记文本与感知地理。游记包括体裁、主体、客体、情怀与感情等,是主体与客体的结合体,游记的类型根据其内容、形式可分为自然地理景观、人文地理景观、社会地理景观等三种类型,而笔者利用的游记文献主要有:外籍人士的游记、旅游性指南、报刊、期刊中的游记记载,部分较少涉及到外国人士的游记等,它们都可以称之为游记文本。游记中的文字、图像、地图、风景明信片、广告、手册、指南等充当着传播的媒介,传递的文献活动,与此同时,游记文本便与感知地理产生了系列关系。自古至今,“意象”在国内外一直延伸着研究的方向,在中国也不例外,而地理意象的衍生,便于游记文本下地理意象的探讨,亦是民国游记中地理意象的主题。第二章是民国游记中的重庆自然地理意象。气候和山川景观是该章的主体。游历者感知的重庆气候是琢磨不透的“季节”、遥遥无期的“雾重庆”、屈指可数的“火炉”、铺天盖地的“巴山夜雨”等,这些意象是游历者的主观感知与客观结果的结合。而该时期不仅有重峦叠嶂的景观、深峡幽谷的景致,更是形成了重庆独有的“三峡”地理意象;包括游历者用铿锵有力的激扬文字赞扬该地段内的自然地理景观,这便是重庆地方文化的构建与特殊时期内游历者的精神寄托、文化感知。第三章是民国游记中的重庆人文地理意象。主要分民国游记中的重庆城市意象、咽喉巴蜀的峡江航运、山高水深的民居生计、熙来攘往的山城活动和兼容并蓄的文化景观。重庆南挨长江,北临嘉陵,是一座融传统与现代的以多面体的“街巷”,多建筑为层面的城市,其中,现代化的公共设施、商业化的运转机构等皆是游历者眼中的重庆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峡江发达的航运铸就着重庆城市的规模以及与周边地区的互动,其中,种类繁多的码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便是咽喉巴蜀的来源之一。正是因为特殊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形成当地民居生计山高水深的特征。水资源利用的匮乏、街巷的熙熙攘攘、吃穿住用行等无不打烙印上重庆特色的招牌。重庆的山城性质便在于当地民众活动的体现。交通工具的特殊与落后,街巷现代化设施的臃肿,以及活动的方式与内容皆是山城活动的素材。从而可以看出,特殊时期的山城已是移民的熔炉,而游历者在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所塑造出的多姿多彩的地方文化景观,便成为该地区有力的明信片。最后,游历者以他者的视域审视眼前的景观,这种“品头论足”是游历者的主观感知和客观事实衔接的结果。通过分析民国游记中的重庆自然地理意象、人文地理意象等,可以发现重庆的特色以及地方文化资源的发掘等,地方的成长有赖于自我意识的形成,这也是民国时重庆发展的原因、条件、背景。游历者的感知并不遵循一定的秉性,而是以眼前的具体的景观为主,并在游历者的意识范围内,生成特有的游记中的意象境界,因而如何把握这种客观性是为难题,好在游历者处于一定的客观环境中。而游历者的足迹便成为重庆对内、对外的窗口,这在游记中应该认识到游历者对于其的探索与认知。

罗露路[6](2018)在《南温泉公园周围山体景观组成及其植被景观优化》文中提出运用流域生态学原理,并以南温泉风景区观光旅游的主要游憩范围、山体水系产生的汇水区和分水岭为依据,将南温泉风景区内南温泉公园周围山体作为本文的研究范围,通过卫星影像资料和野外实地调查,结合研究区内地形地貌现状,运用AutoCAD2008、Arcgis10.2、Potoshop等技术软件,分析了其用地类型和植被类型空间分布,深入了解研究区植被景观现状;对流域内山体地表径流的流向和产流量进行计算和分析,生成年产流量空间分布图,结合研究区坡度和植被覆盖情况,找出容易产生水土流失的区域;对研究区植被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进行核算和评估,并在Gis中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空间分布进行分析,明确研究范围内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较差的区域;最后基于以上研究,对研究区景观生态敏感性进行综合分析,找出需要进行植被恢复的区域,选择合理的策略对其进行植被景观优化。通过对研究区域以上几个方面的综合分析,明确需要进行植被恢复的具体地点范围,并为研究区内的景观结构优化策略提供依据。本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研究区范围内,不同用地类型的占地面积最大的是林地(81.75%),最小的是裸地(0.41%),不同植被类型的占地面积最大的是常绿针阔混交林(60.21%),最小的是暖性针叶林(13.84%)。常绿阔叶林、建设用地和水体多分布于海拔小于320m范围内,常绿针阔混交林、耕地和园地多分布于260-420m范围,暖性针叶林多分布于420-480m范围,灌草地和裸地多分布于320-420m范围。坡度等级面积最大的是16-25°,其次依次是26-35°、6-15°、>35°、0-5°,建设用地、灌草地、耕地和园地较多分布于6-25°,裸地和水体分布于0-25°,常绿阔叶林、常绿针阔混交林和暖性针叶林较多分布于6-35°。经过分析并结合实地调查发现,南温泉公园周围山体植被总体较好,在王山堡和新龙湾山顶区域,以及整个山麓区域植被环境较差,缺乏景观观赏性,因此需要对这些地方进行生态景观优化。(2)从径流流向分析来看,研究区周围山体形成汇水区,水流由高到低,由小径流汇集成大径流,在山谷形成三条冲沟,最终汇集流入花溪河。在自然地形条件下主要形成一级径流和二级径流,其地表径流产流量较少。在建设场地的影响下,地表径流的汇水路径发生了改变,二、三级径流明显增加。各用地类型中产流量最大的是常绿针阔混交林(44.16%),最小的是裸地(0.52%)。从单位面积来看,各用地类型中单位面积产流量最大的是建设用地,最小的是常绿阔叶林。山麓地段主要是二、三级径流分布区域,该区域较多分布灌草、裸地和建设用地,植被覆盖较差,容易产生水土流失和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因此该区域应作为重点的植被优化区域。(3)研究范围内山体植被生态系统5项生态服务功能总价值为10977.8万元/a,其中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最大的是保育土壤功能(85.91%),最小的是净化大气功能(0.49%),由此可知,研究区的植被景观在保育土壤功能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根据其生成的服务功能价值空间分析可知,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较差的区域主要分布在王山堡和新龙湾山顶植被以灌草地为主的地段、别墅区周围、耕地和园地附近、裸地以及山麓区和狮子头山顶坡度较大的地方。这些区域亟需对其进行植被恢复和景观优化。(4)本文通过对研究区生态敏感区的划分,结合用地类型和植被分布情况以及实地调研结果可知,建文峰和狮子峰接近山顶区域坡度较陡,植被分布以针阔混交林和针叶林为主,景观价值较高,属于最敏感区域;在研究区山麓区和别墅区周围主要以阔叶林分布为主,距离花溪河河网较近,也是最敏感的区域。位于山沟的村庄分布较密集区域、南温泉景区附属的别墅区、度假酒店和商业街以及有道路分布的区域属于生态不敏感区域。对于生态敏感区应进行慎重开发,及时对环境受破坏的区域进行生态恢复和植被恢复。对于生态弱敏感区域以及生态不敏感区域进行适当的旅游开发,吸引游客前来观光,以此带动南温泉当地经济发展。(5)基于以上研究内容,根据南温泉公园周围山体生态环境和植被现状,提出对研究区内景观结构进行植被恢复和景观优化的策略。

金伟[7](2017)在《重庆乡村人居环境规划管理与信息化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与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以后,随着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的稳步推进与改革红利的持续释放,乡村的地位和作用需要被重新认识。乡村应当成为深化改革开放的重要参与者、受益者,已经形成社会普遍共识。在此过程中,公共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乡村规划管理,尤其是乡村规划决策将成为改革红利定向释放的关键导引,如何做出科学决策、均衡决策、精准决策,需要重点研究。论文针对现有乡村规划决策中所存在的片面性、主观性与不可持续性问题,探讨如何在国家城乡统筹发展战略与生态文明建设背景当中,借助于综合信息数据与地理信息技术,建立乡村规划科学决策的方法,并以实际案例说明该技术方法的全面性、客观性、精准性、通用性与可持续性。数据库建设方面,论文在重庆市市级综合数据库建设成果的基础上,基于南岸区村现状调研资料,建立了乡村规划决策导向下的区级综合数据库,实现了地形地貌、自然灾害、资源等自然环境要素,区位条件、人口、产业、文化等社会经济要素,土地利用、民居建筑、市政设施、空间管控要素、各类规划等空间支撑要素以及村民发展意愿等要素的空间化表达,能够为乡村规划决策提供基础的的数据支撑。系统开发方面,论文采用了 C/S架构,以ESRI的ArcGIS Engine 10.1为开发平台,借助其丰富的底层功能接口,建立了一套涵盖规划编制决策、规划管理、规划审批、查询统计等规划业务支撑模块,集成表面分析、缓冲区分析、网络分析、空间查询分析等基本的空间分析功能和数据输入与动态更新、图层可视化、数据报表统计与输出等空间统计与展示功能,并能支撑自定义分析评估模型构建的多层级、界面化的乡村规划决策系统。实际应用方面,论文以南岸区32个村为案例对象,从辅助规划编制决策角度,开展了人口 DID、空间影响因素、发展条件与需求等多要素全方位的分析,以村规划编制时序研判为主要目标,识别了优先编制村规划的村(9个)、有条件编制村规划的村(11个)、不编制规划的村(12个)三大类,分析结果能够有效支撑南岸区规划全覆盖、多规合一等工作的有序开展。然后,以巴南区和渝北区为例,对乡村规划决策系统进行了适应性验证。最后认为,互联网大数据和政府部门大数据能够取长补短,相互补充。随着政府各部门数据壁垒的打通,以及农村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农村人口的行为活动以及乡村旅游活动将会提供丰富的大数据。拓展村情综合信息数据及其应用领域,提升决策支撑能力和效率,将是今后乡村规划决策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方向。

朱文艳[8](2017)在《重庆近代私家园林造园特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打开重庆近代历史的卷章,能看到一个混乱黑暗但又顽强反抗的时代。在这个时期,政局动荡、战争频发,近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结构都发生了实质性的改变。重庆近代私家园林就脱胎于这样复杂的历史时期,动荡的政治、社会,不可避免的对重庆近代私家园林的造园特征及造园思想产生了一些影响,其中形成了区别于传统园林的风格特征:一方面延续了传统园林的相关造园手法;另一方面,由于外来文化的冲击,充满时代气息的设计元素也在园林景观中突显出来,无论是园林功能、园林要素及造园思想都能明显看出新技术、新材料、新思想的影响,其表现出来的政治性、艺术性、时代性,都有明显的进步意义。但由于种种原因,重庆近代私家园林的研究与保护状况均不容乐观,所以本文希望通过对重庆近代私家园林的造园特征的提取,为地域性景观研究提供补充与完善,同时也为日后重庆近代私家园林的研究和保护提供参考依据。因此本文将重庆近代私家园林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相关文献资料的查阅、实地测绘调研、归纳与总结等方法,系统的分析了重庆近代私家园林的发展背景,归纳总结了其主要类型,并对私家园林的分布、园林功能、景观要素、园林空间、造园手法等进行分析,从而提取重庆近代私家园林的景观特征:继承发展的园林功能、中西交融的园林要素、依形度势的园林空间、巧于因借的造景手法、顺应自然的时代精神。然后本文从近代政治经济的转型、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以及园主的个人眼界和价值观取向探讨了其特征背后的主要成因。最后,总结并归纳了重庆近代私家园林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所折射出的历史价值、人文价值及景观价值。

贾玲[9](2014)在《历史时期西南地区温泉的分布、开发利用与温泉文化》文中研究表明此文在疏理相关史料的基础上,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对历史时期西南地区的温泉进行了系统的总结,从而得出以下结论:历史时期西南地区温泉的分布,在明朝之前,主要分布在四川地区。明朝及之后,云南和贵州等地的温泉的数量在不断增加,尤其是云南地区是温泉的主要分布地区。明朝之前西南地区温泉的分布特点是:一,集中分布于经济发达地区。主要是四川地区。二,呈点状分布。明清民国时期西南地区温泉的分布呈现出以下特点:一,西南地区的温泉数量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不断的增多。二,西南地区的温泉呈条带状分布。三,西部地区的温泉分布要比东部地区密集。四,云南和贵州地区的温泉开发晚于四川地区。究其原因:一,与地质构造有关。二,与地震有关。三,与火山活动有关。四,与政治因素和人类认知程度有关。历史时期人们对西南地区温泉的开发利用有了相当的规模,特别是被广泛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医疗保健、旅游等方面。开发利用温泉,发扬温泉文化的经验。温泉景观文化可以充分发挥温泉的观赏价值,温泉地名文化可以体现温泉地悠久的历史渊源,温泉诗歌文化可以提升温泉旅游者的审美情趣,温泉民俗文化可以突出温泉地地域文化特点。

严铮[10](2013)在《对现代风景区规划中生态设计的思索——重庆南温泉风景区规划设计中的生态设计》文中指出重庆南温泉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和人文资源,但其旅游吸引力正在逐年下降,其问题的根本所在是风景区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在规划设计中,引入景观生态学的设计理论作为指导,建立了生态设计的原则,作为整个设计的基础和前提;在此基础上通过廊道设计、强化景区的步行系统、重新建构绿地格局、合理利用资源、完善人文生态等各种具体的设计手段,在开发南温泉旅游资源的同时,切实地改善和恢复南温泉的生态环境。使得南温泉人文景观融入自然景观之中,人文生态与自然生态相互交织共荣,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二、对南温泉公园现状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南温泉公园现状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近现代重庆园林绿化建设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全球化和城市化背景下园林建设发展面临挑战
        1.1.2 园林发展背景下近现代园林的价值有待挖掘
        1.1.3 城市发展背景下地域性园林价值有待提升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探索园林绿化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1.2.2 提升地方园林的地位和作用
        1.2.3 探索重庆近现代园林发展轨迹
    1.3 研究对象和相关概念
        1.3.1 研究对象界定
        1.3.2 相关概念解读
    1.4 相关研究综述
        1.4.1 近现代中国园林相关研究
        1.4.2 近现代地方性园林相关研究
        1.4.3 重庆地区园林绿化相关研究
        1.4.4 研究现状小结
    1.5 研究方法及研究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2 重庆园林绿化建设发展的自然人文背景
    2.1 巴渝自然山水环境
        2.1.1 巴渝自然山水环境概况
        2.1.2 巴渝自然山水对重庆园林绿化的影响
    2.2 巴渝社会人文环境
        2.2.1 巴渝社会人文概况
        2.2.2 巴渝社会人文对重庆园林绿化的影响
    2.3 本章小结
3 近代重庆城市园林绿化的建设发展
    3.1 重庆城市的建设与发展
        3.1.1 城市发展概述
        3.1.2 重庆城市空间结构的变迁
        3.1.3 重庆山、水、城空间格局特征
    3.2 城市园林绿化的建设与发展
        3.2.1 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发展概述
        3.2.2 城市绿地系统的建设与发展
        3.2.3 各类园林的建设与发展
    3.3 本章小结
4 现代重庆城市园林绿化的建设发展
    4.1 重庆城市建设与发展
        4.1.1 城市发展概述
        4.1.2 重庆城市空间结构的变迁
        4.1.3 重庆山、水、城空间格局特征
    4.2 城市园林绿化的建设与发展
        4.2.1 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发展概述
        4.2.2 城市绿地系统的建设与发展
        4.2.3 各类园林的建设与发展
    4.3 本章小结
5 近现代重庆园林绿化建设实践与典型案例研究
    5.1 近代私家园林
        5.1.1 城市中的私家园林——礼园
        5.1.2 郊野别墅园——林园
    5.2 公共园林
        5.2.1 杨森与中央公园
        5.2.2 卢作孚与北碚的园林绿化建设
        5.2.3 园博会与重庆园博园
    5.3 风景名胜区
        5.3.1 缙云山风景名胜区
    5.4 其他园林
        5.4.1 会馆园林——重庆湖广会馆
        5.4.2 寺观园林——华岩寺
        5.4.3 纪念性园林——红岩村
    5.5 本章小结
6 近现代重庆园林绿化建设发展动因、特征及启示
    6.1 近现代重庆园林绿化建设发展动因
        6.1.1 自然环境的孕育
        6.1.2 城市发展的带动
        6.1.3 政策理念的驱动
    6.2 近现代重庆园林绿化建设发展特征
        6.2.1 城市园林绿化与城市空间的耦合发展
        6.2.2 城市园林绿化的系统化完善
        6.2.3 城市园林绿化的多元化发展
        6.2.4 城市园林绿化的地域特征突出
    6.3 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发展的启示
        6.3.1 对园林绿化系统性建设的探索
        6.3.2 对传统园林的继承和发展创新
        6.3.3 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因地制宜的建设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不足之处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B. 我国城市绿地分类的变迁
    C. 《陪都十年建设计划草案》城市公园系统规划内容
    D. 近代城市公园统计表
    E. 近代私家园林统计表
    F. 风景名胜区统计表
    G. 80年代前的城市绿化规划(草案)
    H. 现代综合性公园统计表(部分)
    I. 重庆市域范围内的市级风景名胜区
    J. 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2)从化温泉建筑群落研究(1931-197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范畴
        1.2.1 “从化温泉”之含义
        1.2.2 研究对象
        1.2.3 研究时间
    1.3 研究综述与研究意义
        1.3.1 从温泉开发角度对从化温泉的研究
        1.3.2 从建筑和建筑群落角度对从化温泉的研究
        1.3.3 研究问题及意义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与工具
        1.4.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从化温泉名胜区的建设开端(1931-1934)
    2.1 温泉的发现:从“青龙头”到“温泉”
        2.1.1 开发前的环境:汤泉,青龙头与虎患
        2.1.2 现代旅游开发的契机
    2.2 从化温泉建设促进会主导的开发计划
        2.2.1 从化温泉名胜区的定位与建设计划
        2.2.2 温泉名胜区的空间结构初现与现代温泉旅游的引入
        2.2.3 娱乐休闲与健康疗养结合下的河西开发建设
    2.3 从化温泉旅游建筑初探
        2.3.1 “日本样式”建筑与露天浴池
        2.3.2 样式各异的三座风景亭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温泉建筑群落的初兴、停滞与转折(1934-1949)
    3.1 温泉花园别墅群的缘起与空间组织线索
        3.1.1 道路交通影响下转向购地建宅的开发模式
        3.1.2 风景名胜区中政治社交空间的形成
    3.2 温泉花园别墅群空间设计与特征
        3.2.1 具体案例
        3.2.2 温泉花园别墅群的空间特征
    3.3 动荡战争下建设的停滞与转折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南海“冬都”与大国外交背景下建筑群落的新发展(1950-1978)
    4.1 温泉疗养地建筑群落演变与发展的动力因素
        4.1.1 土地改革与水利工程促进空间演变
        4.1.2 国家意识形态影响“冬都”与军事禁区的建设
        4.1.3 外交政策与广交会带来持续建设动力
    4.2 建筑群落新发展的建设内容与空间结构
        4.2.1 道路的修筑
        4.2.2 风景区中的疗养院、宾馆和招待所
        4.2.3 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政府主导从化温泉建设的内容与特点:以广东温泉宾馆为例(1955-1964)
    5.1 广东温泉宾馆建筑群的空间组织与园区范围
        5.1.1 以园区为单位组成的园林式宾馆
        5.1.2 连接与边界:桥、园门与花架
    5.2 结合主流意识形态的岭南现代建筑初步实践
        5.2.1 桥头大楼
        5.2.2 招待所礼堂和餐厅
    5.3 多种风格并存的温泉高级客房别墅
        5.3.1 松园一号
        5.3.2 翠溪三号
        5.3.3 竹庄三号
    5.4 广东温泉宾馆建筑群的空间设计与特点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从化温泉建设促进会特刊
    附录二 二十世纪30年代至80年代从化温泉建设活动统计表
    附录三 广东温泉宾馆接待国家领导人、外宾记录
    附录四 从化温泉部分建筑历史图档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3)重庆市巴南区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及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与目的
        1.2.1 研究意义
        1.2.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点
        1.3.1 技术路线
        1.3.2 创新之处与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2 研究述评
2 乡村旅游相关概念与政策
    2.1 乡村旅游的相关概念
        2.1.1 乡村旅游的定义
        2.1.2 乡村旅游开发模式
    2.2 乡村旅游相关政策
3 乡村旅游开发模式案例分析
    3.1 成都三圣乡:近郊休闲型模式
        3.1.1 开发模式
        3.1.2 参考经验
    3.2 江西婺源:自然生态依托型模式
        3.2.1 开发模式
        3.2.2 参考经验
    3.3 浙江湖州:近郊休闲型模式
        3.3.1 开发模式
        3.3.2 参考经验
4 巴南区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4.1 巴南区乡村旅游发展背景
    4.2 巴南区乡村旅游发展优势
    4.3 巴南区乡村旅游发展劣势
    4.4 巴南区乡村旅游发展机遇
    4.5 巴南区乡村旅游发展挑战
    4.6 巴南区乡村旅游总体发展对策
5 巴南区乡村旅游开发模式构建
    5.1 巴南区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的产生基础
        5.1.1 资源优势分析
        5.1.2 市场分析
        5.1.3 对比分析
        5.1.4 开发模式定位
    5.2 巴南区乡村旅游开发模式解析
        5.2.1 总体开发模式
        5.2.2 自然生态景区依托型
        5.2.3 乡村文化型
        5.2.4 农业产业型
        5.2.5 近郊休闲型
    5.3 巴南区乡村旅游开发模式构建的难点
6 巴南区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的政策保障措施
    6.1 完善乡村旅游管理体制
    6.2 引导多方参与合作开发
    6.3 创新机制解决用地瓶颈
    6.4 加大财政金融投入
    6.5 强化管理服务水平
    6.6 培养专业人才队伍
    6.7 拓宽宣传营销渠道
7 小结及下一步研究展望
    7.1 小结
    7.2 下一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4)基于旅游者感知价值的重庆市巴南区民宿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休闲度假旅游成为主流需求
        1.1.2 国家宏观政策鼓励民宿发展
        1.1.3 重庆巴南区民宿发展面临挑战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难点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难点
    1.5 研究技术路线
    1.6 研究的创新点
2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理论基础
        2.1.1 旅游者感知价值
        2.1.2 旅游者满意度
        2.1.3 旅游者忠诚度
        2.1.4 理论基础小结
    2.2 旅游者感知价值研究综述
    2.3 相关概念
        2.3.1 民宿的概念
        2.3.2 区分酒店、农家乐
        2.3.3 民宿、酒店、农家乐对比分析
    2.4 国内外民宿研究综述
        2.4.1 国外民宿研究综述
        2.4.2 国内民宿研究综述
        2.4.3 国内外民宿研究述评
3 重庆市巴南区民宿发展现状分析
    3.1 重庆市及巴南区旅游资源环境分析
        3.1.1 重庆市旅游资源总体概况
        3.1.2 重庆市巴南区发展民宿旅游资源总体概况分析
    3.2 重庆市巴南区发展民宿有利条件
        3.2.1 巴南区文化底蕴深厚
        3.2.2 巴南区地理区位优越突出
        3.2.3 巴南区立体交通方便快捷
        3.2.4 巴南区自然资源禀赋独特
        3.2.5 巴南区拥有众多盛大节庆
    3.3 巴南区民宿发展态势及存在的问题
        3.3.1 巴南区民宿发展态势
        3.3.2 巴南区民宿存在的问题
4 研究设计与数据分析
    4.1 模型构建
        4.1.1 研究假设
        4.1.2 构建研究模型
        4.1.3 变量释义
    4.2 量表设计
        4.2.1 量表设计
        4.2.2 专家咨询
    4.3 问卷设计
        4.3.1 问卷结构
        4.3.2 问卷前测试
    4.4 问卷发放及数据收集
        4.4.1 问卷发放
        4.4.2 数据收集
    4.5 实证研究数据分析
        4.5.1 描述性统计分析
        4.5.2 信度效度检验
        4.5.3 因子分析
        4.5.4 方差分析
        4.5.5 相关分析
        4.5.6 回归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研究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重庆市巴南区民宿发展方向
        5.2.1 发展目标
        5.2.2 发展理念
        5.2.3 发展路径
    5.3 重庆巴南区民宿发展具体对策
        5.3.1 整合资源,丰富民宿体验感知
        5.3.2 提升素质,强化民宿经营者管理能力
        5.3.3 挖掘文化,增强民宿竞争力
        5.3.4 重点培育,努力创新民宿特色
        5.3.5 加强服务,营造民宿“家”氛围
        5.3.6 拓展营销渠道,刺激民宿客源市场
        5.3.7 完善基础建设,合理民宿设施配套
6 研究不足与展望
    6.1 研究不足
    6.2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调查问卷
附录二:访谈提纲
攻读学位期间的收获成果

(5)民国游记中的重庆地理意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二、研究范围界定
    三、相关学术研究回顾
    四、研究内容和思路及研究方法
    五、研究重点、难点
第一章 游记文本与感知地理
    第一节 游记文本的理论
        一、游记文本的概念与类型
        二、游记文本的传播途径
    第二节 游记文本的实践
        一、游记文本的价值
        二、民国重庆游记状况
    第三节 感知地理的运用
        一、地理意象的衍生
        二、游记文本下的地理意象
第二章 民国游记中的重庆自然地理意象
    第一节 民国游记中的重庆气候感知
        一、琢磨不透的“季节”
        二、遥遥无期的“雾重庆”
        三、屈指可数的“火炉”
        四、铺天盖地的“巴山夜雨”
    第二节 民国游记中的山川景观
        一、游记中的重峦叠嶂景观
        二、游记中的深峡幽谷景致
第三章 民国游记中的重庆人文地理意象
    第一节 民国游记中的重庆城市意象
        一、重庆的坐标位置
        二、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的重庆
        三、多面体的“街巷”
        四、拥挤不堪的建筑
        五、现代化的公共设施
        六、四面八方的物产
    第二节 咽喉巴蜀的峡江航运
        一、四通八达的航运
        二、名目繁多的码头
    第三节 山高水深的民居生计
        一、繁忙的公共生活
        二、“下层”的个体生活
    第四节 熙来攘往的山城活动
        一、何为山城
        二、山城的出入方式
        三、山城的活动内容
    第五节 兼容并蓄的文化景观
        一、多姿多彩的景观
        二、重庆缩影下的北碚小镇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南温泉公园周围山体景观组成及其植被景观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相关概念
        1.1.1 山地的概念
        1.1.2 山地郊野公园的概念
    1.2 山地风景区的研究
        1.2.1 山地风景区的现状
        1.2.2 山地风景区的生态敏感性研究
        1.2.3 山地风景区的研究概况
    1.3 景观结构与功能
        1.3.1 景观的组成与分类
        1.3.2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价值的研究
        1.3.3 水文流动的研究
    1.4 基于结构与功能的景观优化研究
        1.4.1 景观优化
        1.4.2 景观优化的研究概况
第2章 引言
    2.1 研究背景
    2.2 研究目的及意义
    2.3 研究内容
第3章 研究区域及研究方法
    3.1 研究地点及其概况
        3.1.1 研究区的空间范围
        3.1.2 研究区的自然地理概况
    3.2 景观组成的调查方法
        3.2.1 地形地貌信息整合
        3.2.2 用地类型空间分布和林地景观组成
        3.2.3 实地调查
        3.2.4 基础数据处理与分析
    3.3 研究区域地表径流分析
        3.3.1 径流系数赋值
        3.3.2 地表径流流向分析
        3.3.3 地表径流量计算
    3.4 南温泉公园周围山体植被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
        3.4.1 山地植被生态系统类型
        3.4.2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方法
        3.4.3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空间分布
    3.5 生态敏感区的划分方法
        3.5.1 生态敏感性因子的选择
        3.5.2 生态敏感性单因子图层的生成
        3.5.3 生态敏感性单因子的等级评价
        3.5.4 单因子图层的重分类处理
        3.5.5 各因子权重的确定
    3.6 植被景观结构优化的方法
        3.6.1 景观结构优化区域的确定
        3.6.2 景观优化和生态恢复方法
第4章 结果与分析
    4.1 南温泉山地地形与用地类型、植被类型的关系
        4.1.1 地形地貌分析
        4.1.2 用地类型和植被类型的总体分布
        4.1.3 不同地形条件下用地类型和植被类型分布
    4.2 南温泉公园周围山体径流分析
        4.2.1 流向分析
        4.2.2 径流量计算
        4.2.3 年产流量空间分布
    4.3 周围山体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研究
        4.3.1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
        4.3.2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结果及其空间分布
    4.4 南温泉公园周围山体生态敏感区的划分
        4.4.1 单因子图层的生成
        4.4.2 单因子图层的重分类处理
        4.4.3 单因子图层的叠加分析
        4.4.4 生态敏感区的划分
    4.5 南温泉公园周围山体植被景观优化策略
        4.5.1 植被景观优化关键点的确定
        4.5.2 植被景观优化策略
第5章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及实践
致谢

(7)重庆乡村人居环境规划管理与信息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1.1 快速城镇化与乡村人居环境变迁
        1.1.2 乡村规划决策的片面性与主观性
        1.1.3 乡村规划决策的不可持续性
    1.2 研究的问题
    1.3 研究的意义
        1.3.1 为乡村规划的精准决策提供一种通用路径
        1.3.2 为乡村公共服务资源的均等化配置提供科学依据
        1.3.3 为乡村安全要素防护、生态底线守护、自然资源保护把关
        1.3.4 为各部门统一决策与信息共享提供基础平台
    1.4 研究的范围
    1.5 国内外相关研究
    1.6 国内外空间规划体系经验与重庆探索
        1.6.1 国内外空间规划体系经验
        1.6.2 重庆市关于“空间规划体系构建研究”探索
    1.7 技术路径与研究框架
2 重庆市级城乡规划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2.1 重庆市级综合信息数据库的总体设计
        2.1.1 重庆市级综合信息数据库建设的背景与意义
        2.1.2 重庆市级综合信息数据库建设的技术整合
        2.1.3 重庆市级综合信息数据库的层次架构
    2.2 重庆市级综合信息数据库运行的关键技术概述
        2.2.1 云计算技术
        2.2.2 SOA技术
        2.2.3 MVC技术
    2.3 重庆市级综合信息数据库的详细设计
        2.3.1 组织结构的细化与数据源采集
        2.3.2 数据入库管理办法
        2.3.3 软件系统与模块设计
3 重庆乡村人居环境规划管理导向的信息化建设
    3.1 乡村规划决策的重要因素
        3.1.1 自然环境要素:地形地貌、灾害、资源
        3.1.2 社会经济要素:区位、人口、产业、文化
        3.1.3 空间支撑要素:用地、建筑、市政、规划
        3.1.4 特殊要素:村民发展意愿、地理标志产品
    3.2 数据的转换
        3.2.1 数据采集与梳理
        3.2.2 数据整合与建库
        3.2.3 数据更新与查询
    3.3 南岸区村情综合数据库数据呈现
        3.3.1 资源环境条件
        3.3.2 经济社会发展
        3.3.3 空间支撑要素
        3.3.4 村民发展意愿
        3.3.5 地理标志产品
4 重庆乡村规划决策系统开发与信息化建设
    4.1 乡村规划决策系统概述
    4.2 乡村规划决策系统总体设计
        4.2.1 设计依据
        4.2.2 总体架构
        4.2.3 技术路线
        4.2.4 功能结构
        4.2.5 数据库设计
        4.2.6 建设原则
        4.2.7 关键技术
    4.3 乡村规划决策系统基本功能
        4.3.1 系统基本框架
        4.3.2 空间分析功能
        4.3.3 辅助规划功能
        4.3.4 其他辅助功能
    4.4 乡村规划决策支持模型
        4.4.1 区位分析模型集
        4.4.2 社会经济分析模型集
        4.4.3 自然环境分析模型集
        4.4.4 空间分析模型集
        4.4.5 特色资源模型集
        4.4.6 其他模型集
    4.5 乡村规划决策系统运行环境
        4.5.1 硬件环境
        4.5.2 基础软件
        4.5.3 网络环境
        4.5.4 安全保障
5 重庆乡村规划决策系统的实际运行
    5.1 重庆乡村规划决策系统实际运行评述
    5.2 南岸区乡村规划编制决策指标体系
        5.2.1 DID分析
        5.2.2 空间影响因素分析
        5.2.3 发展条件与需求分析
    5.3 南岸区乡村规划编制决策走向
    5.4 南岸区未来乡村规划思考
        5.4.1 产业发展先行
        5.4.2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5.4.3 保障居者有其屋
        5.4.4 守住安全底线
        5.4.5 小结
6 重庆市乡村规划决策系统的适用性验证
    6.1 巴南区乡村规划编制决策系统验证
        6.1.1 DID分析
        6.1.2 空间影响因素分析
        6.1.3 发展条件与需求分析
        6.1.4 巴南区乡村规划编制决策走向
    6.2 渝北区乡村规划编制决策系统验证
        6.2.1 DID分析
        6.2.2 空间影响因素分析
        6.2.3 发展条件与需求分析
        6.2.4 渝北区乡村规划编制决策走向
    6.3 结果分析
7 结语
    7.1 研究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思考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第三章中南岸区各街镇村庄现状统计表
    附录B: 第五章中南岸区各街镇村庄现状统计表
    附录C: 第六章中巴南区和渝北区各街镇村庄数据统计表
    附录D: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8)重庆近代私家园林造园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重庆近代园林的研究亟待加强
        1.1.2 私家园林在重庆近代园林史上大放异彩,却日渐湮灭无存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补充与完善重庆近代私家园林的研究
        1.2.2 为重庆地域性园林景观的研究与保护提供一定的参考
    1.3 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范围
    1.4 相关研究现状
        1.4.1 其他地区相关研究现状
        1.4.2 重庆地区相关研究现状
        1.4.3 相关研究中的不足
    1.5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框架
2 重庆近代私家园林的形成背景
    2.1 山水环抱的自然环境
        2.1.1 气候环境
        2.1.2 地形地貌
        2.1.3 植被资源
    2.2 复杂动荡的社会背景
        2.2.1 政治背景
        2.2.2 经济背景
    2.3 多元融合的文化背景
        2.3.1 传统文化的传承
        2.3.2 西方文化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3 重庆近代私家园林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3.1 重庆近代私家园林的发展历程
        3.1.1 1840-1890 年—传统园林风格的延续时期
        3.1.2 1891-1936 年—中西结合的转变时期
        3.1.3 1937-1949 年—中西合璧的融合时期
        3.1.4 重庆近代私家园林发展历程总结
    3.2 重庆近代私家园林的类型分析
        3.2.1 宅园
        3.2.2 别墅园
        3.2.3 庄园
    3.3 重庆近代私家园林分布状况
        3.3.1 总体分布状况
        3.3.2 重庆近代私家园林选址分析
    3.4 重庆近代私家园林的现状分析
        3.4.1 重庆近代私家园林的留存现状
        3.4.2 重庆近代私家园林所面临的现实问题
        3.4.3 现存主要典型近代私家园林
    3.5 本章小结
4 重庆近代私家园林造园特征分析
    4.1 继承发展的园林功能
        4.1.1 传统功能的延续
        4.1.2 新式功能的发展
    4.2 中西交融的园林要素
        4.2.1 建筑要素
        4.2.2 庭院理水
        4.2.3 叠山理石
        4.2.4 植物造景
        4.2.5 其他园林小品
    4.3 依形度势园林空间
        4.3.1 依托自然山水,突破庭院界限
        4.3.2 因地制宜的布局形式
        4.3.3 多维度的空间层次
        4.3.4 收放自如的空间序列
    4.4 巧于因借的造景手法
        4.4.1 空间对比,虚实相生
        4.4.2 巧于因借,内外交融
    4.5 顺应自然的时代精神
        4.5.1 自然朴实的园林意境
        4.5.2 强烈的政治时代性
    4.6 本章小结
5 重庆近代私家园林造园特征的主要成因及价值内涵
    5.1 重庆近代私家园林造园特征的主要成因
        5.1.1 社会因素—社会变迁的必然结果
        5.1.2 文化因素—社会裂变下的文化交融
        5.1.3 个人因素—园主身份背景及价值观影响
    5.2 重庆近代私家园林体现的价值内涵
        5.2.1 历史价值—近代历史变迁的见证
        5.2.2 人文价值—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
        5.2.3 景观价值—对现代园林的借鉴意义
    5.3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思考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的论文目录
    B. 现存主要近代私家园林目录表

(9)历史时期西南地区温泉的分布、开发利用与温泉文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意义
    第二节 论题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第三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时间界定
        二、区域界定
        三、温泉概念的界定
        四、其他概念的界定
    第四节 重点与难点
    第五节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第一章 历史时期西南地区温泉的分布和特点
    第一节 历史时期西南地区温泉的分布
        一、明之前西南地区温泉的分布
        二、明朝西南地区温泉的分布
        三、清朝西南地区温泉的分布
        四、民国时期西南地区温泉的分布
    第二节 历史时期西南地区温泉分布的特点及原因分析
        一、明之前西南地区温泉的分布特点
        二、明清民国时期西南地区温泉的分布特点
        三、原因分析
第二章 历史时期西南地区温泉的开发利用
    第一节 工农业生产对温泉的开发利用
        一、耕作业利用
        二、工业利用
        三、日常生活的利用
    第二节 医疗保健对温泉的开发利用
        一、医疗利用
        二、保健作用
    第三节 旅游对温泉的开发与利用
第三章 历史时期西南地区的温泉文化
    第一节 温泉景观文化
    第二节 温泉地名文化
    第三节 温泉诗歌文化
    第四节 温泉民俗文化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四、对南温泉公园现状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近现代重庆园林绿化建设发展研究[D]. 张潇潇. 重庆大学, 2020
  • [2]从化温泉建筑群落研究(1931-1978)[D]. 李嘉泳.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3]重庆市巴南区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及政策研究[D]. 孙付恋. 重庆大学, 2019(01)
  • [4]基于旅游者感知价值的重庆市巴南区民宿发展研究[D]. 汪良. 贵州师范大学, 2019(03)
  • [5]民国游记中的重庆地理意象研究[D]. 张保立. 西南大学, 2018(01)
  • [6]南温泉公园周围山体景观组成及其植被景观优化[D]. 罗露路. 西南大学, 2018(01)
  • [7]重庆乡村人居环境规划管理与信息化建设研究[D]. 金伟. 重庆大学, 2017(12)
  • [8]重庆近代私家园林造园特征研究[D]. 朱文艳. 重庆大学, 2017(06)
  • [9]历史时期西南地区温泉的分布、开发利用与温泉文化[D]. 贾玲. 西南大学, 2014(10)
  • [10]对现代风景区规划中生态设计的思索——重庆南温泉风景区规划设计中的生态设计[J]. 严铮. 生态经济, 2013(12)

标签:;  ;  ;  ;  ;  

对南温泉公园现状的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