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煤炭企业高校毕业生供需分析

国有煤炭企业高校毕业生供需分析

一、国有煤炭企业大中专毕业生供需情况浅析(论文文献综述)

谷少勇[1](2020)在《蔚州矿业公司单侯矿管技人员薪酬满意分析与改进》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煤炭行业供给侧改革的逐渐深入,落后产能相继退出,煤炭价格随之大幅提高,行业利润得到了大幅提升,煤炭行业逐步走出低谷,通过行业内整体性洗牌重组,一些大型国有煤矿企业在市场中的地位更加稳固。蔚州矿业公司单侯矿作为一座国有现代化的煤炭生产企业,目前正处在机构改革和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适应煤炭行业的新变化,巩固自身的区位优势地位,解决存在的管技人员不足,流失严重和工作积极性不高等问题,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蔚州矿业公司单侯矿管技人员为研究对象,以管技人员薪酬满意为研究内容,通过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对比分析法等方法的运用,查找出管技人员薪酬满意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深层次原因,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方案。首先,简要介绍了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对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系统疏理和评述,确定了研究的内容和方法,并给出了具体的技术路线图。此外,详细介绍了与薪酬满意相关的理论,为下一步的研究打下理论基础。其次,从蔚州矿业公司单侯矿的基本情况、人员情况、薪酬现状等方面进行了概述,并对单侯矿管技人员的薪酬满意进行了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从中找出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深层次的原因。再次,结合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深层次原因,从管技人员薪酬满意的改进原则、开展岗位评价以及薪酬构成的优化、薪酬制度的完善和薪酬调整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改进建议。最后,为了确保各项改进措施的落地实施,结合单侯矿的实际,提出了组织保障、机制保障和氛围保障等三个方面十项的具体保障措施。

王建新[2](2019)在《内蒙古地勘行业转型升级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认为当前,全球经济和资源形势面临重大转折,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对地质调查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地质勘查产业结构调整变化,战略性矿产的兴起,科技创新战略实施将不断拓展地质勘查的空间。新的形势对我国地质勘查工作提出巨大的挑战,同时为地质勘查产业转型升级带来了机遇,也为内蒙古自治区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现阶段探索内蒙古地勘行业转型升级发展战略,更好的把内蒙古自治区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显得尤为关键。本文在参考借鉴现有研究工作的基础上,结合全球及国内的地质勘查形势、内蒙古矿产资源及其勘查开发利用现状、内蒙古地勘行业现状分析等方面,围绕内蒙古地勘行业转型升级路径及动力进行了探索性研究。提出了“新地勘经济体系”,新地勘经济体系是由地勘经济活动各个环节的相互关系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内蒙古地勘行业转型升级发展的路径是建立新地勘经济体系,包括地勘产业体系、绿色发展和对外地勘。地勘产业体系是建立行业化管理、专业化细分和企业化经营的地勘产业体系;企业化经营就是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打造实体经济就是组建地矿集团公司,地矿集团公司采取勘查开发一体化、大地质、地质跨界的战略。并论述了地质跨界战略实施是地勘行业转型升级的衍生和实体经济的补充。建立了地勘行业转型升级的动力指标体系。地勘行业转型升级的动力是实体经济的创新驱动,实现创新驱动就是要创建高效的组织管控制度,完善的人力资源制度,健全的地勘金融机制,充满活力的文化建设以及科技创新机制。以此为基本点构建了转型升级的动力指标体系,包含4个一级指标、10个二级指标和30个三级指标。其中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为准则层,三级指标为方案层。实施转型升级的目的就是要实现地勘新经济,地勘新经济就是在地质勘查业基础性、战略性、公益性的基础上与新经济的大数据、互联网+、智能化的结合体。

王蕾[3](2019)在《川煤集团物流产业发展策略研究》文中认为国内煤炭业在结束十年黄金发展期后,迎来持续走低态势。行业内过剩的产能、急剧下滑的煤炭价格,都给传统煤炭企业的发展造成严重阻碍,四川省煤炭产业集团公司(以下简称“川煤集团”)面临多元化转型发展。结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以及川煤集团实际情况,川煤集团提出了发展物流产业的战略。物流产业不仅是煤炭业务的延伸,也是川煤集团走出“煤炭”,实现多元化发展的一大途径。基于以上的研究背景和意义,本文运用现场考察法与座谈法、SWOT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川煤集团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并结合川煤集团自身优势及国家产业政策,分析了川煤集团发展物流产业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接着,对川煤集团发展物流产业提出具体战略部署及方案。最后,本文再次强调川煤集团应该抓住这个机会,从传统煤炭物流向现代物流产业发展,从储配煤基地发展到物流基地,从单一煤炭储运发展到经营多种物资。真正通过这次发展现代物流产业,让川煤集团开辟出另一条多元化经营之路。同时,本文提出国有煤炭企业在多元化经营之初,新的业务项目应当按照现代企业模式以及市场发展规律进行顶层设计,坚定不移的坚持“国有市营”理念,让企业真正回归市场。

王利国[4](2018)在《东北地区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东北地区经济增长乏力,就业问题严峻,人才流失严重,而东北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老工业基地的产业转型、振兴东北战略部署的实施,都离不开人才支撑。面对此困境,东北地区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吸引人才,但在加强人才引进工作的同时,更应该立足东北,重视本地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减少东北地区人才的流失,确保东北振兴具有充足的人才保障。这些都对东北地区的就业环境、就业政策、就业措施等提出新的要求。而相关数据表明,作为人力资源中的高素质劳动力部分,东北地区的大学生近年来出现就业难、流失多的现象。因此,研究、解决东北地区大学生就业问题,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是为促进东北地区经济发展而进行人力资源储备的重要前提。在研究中,本文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就业理论为基础,西方经济学有关就业理论中的有益部分为借鉴,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就业思想为具体指导,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思想、方法和观点为基础,吸收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和管理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将与大学生就业相关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就业理论,古典经济学派就业理论、凯恩斯的就业理论等西方就业理论,以及包括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在内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就业思想进行系统梳理,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个案研究法和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多种研究方法进行具体研究。本文以中国大学生就业制度的历史演变为基础,回顾了不同阶段东北地区大学生就业的特征,认为东北地区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要适应时代的趋势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结合区域特点,利用市场机制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在对东北地区大学生就业的宏观环境和微观现实进一步分析后,通过对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的大学生就业质量报告数据研究,结合对东北地区11所高校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现状问卷调查,认为目前东北地区大学生的就业现状不容乐观:主要存在就业率下滑、毕业外流加重、高校专业结构调整不及时、用人单位存在对大学生的就业歧视、大学生就业过于追求经济利益等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可能有区域经济增长疲软带来的就业市场萎缩、制度支持和创新不足导致的就业创业环境差、高等教育不适应产业转型对人才的需求、大学生就业偏好造成就业期望过高、就业市场存在对大学生的过度消费等经济学原因。从定量分析的角度,本文通过建立面板平滑转换模型,分析了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状况、产业结构状况、私营企业状况、就业工资状况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认为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培育东北地区民营经济的发展,都能够明显促进大学生就业,但产业结构转型对就业的影响具有明显的阶段性,此外适度地提升本地就业人员的基本工资水平,有利于吸引大学生在东北地区就业。针对东北地区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借鉴日本、英国、美国等发达国家促进大学生就业的经验,认为在促进东北地区的大学生就业的政策选择上,应结合东北地区自身区域特点,参考美国的就业政策调整策略和反应速度,在细节上学习与我国东北地区文化和经济发展阶段更契合的日本政府的相关做法,同时借鉴英国政府的国家实习和职业培训政策等。通过以上分析、实证和借鉴,本文得出东北地区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对策:不能孤立地从某一个方面采取措施,而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高校、用人单位和大学生这五个主体密切配合、分工协作,建立起具有区域特色内涵的“五位一体”的大学生就业促进体系:政府应积极履行其在大学生就业中的各种职责、大力发展区域经济、完善具有区域特色的保障和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法律法规、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建立政策制定主体协同机制、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工作来促进大学生就业;社会可以通过营造良好的大学生就业舆论环境、大力发展对大学生的社会职业培训、提升大学生就业的中介服务质量、搭建大学生就业信息交流平台来服务大学生就业;高校可推进教育教学体系改革、改进人才培养模式、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强化就业指导与服务来助推大学生就业;用人单位需树立科学的用人观、加强与高校合作、建立公平的大学生选聘机制、营造良好的单位用人环境来吸引大学生就业;大学生自身应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努力培养正确的就业观念、切实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注重强化求职技巧来应对就业。

乌拉尔·沙尔赛开[5](2014)在《少数民族地区人力资本运营绩效评价研究 ——以新疆为例》文中认为一研究背景及目的在多极化、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方兴未艾的如今,加快人力资本发展是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的重大战略选择。在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发展进程中,人力资本是社会文明进步、人民富裕幸福、民族地区繁荣昌盛的重要推动力量。发挥少数民族地区人力资源优势的同时,大力开发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加快形成民族地区人才竞争比较优势。新时期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务是促进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人力资本是社会经济长期持续发展的第一资本。而人力资本不会自动产生和积累,更不会自动高效运转,产生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力量。人力资本由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过程中,必然经历人力资本运营过程,即人力资本投资、流动、配置和保护,每个环节都充满着不确定因素,它需要以人力资本运营观对整个过程进行把握。改革开放30多年来,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积累了较为充裕的物质资本,但少数民族地区的人力资本积累远远滞后于物质资本的积累。支撑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人力资本严重不足,直接导致经济的活力和持续快速社会发展的动力不够强劲,少数民族地区与内地社会经济发展差距日趋扩大。从人力资本运营的全过程来看,少数民族地区存在人力资本投资短缺,人力资本流失严重,人力资本配置不合理,人力资本保护措施不到位,使得少数民族地区缺乏各个领域的人力资本,大量劳动力失业,弱势群体增多,给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稳定带来隐患。加快少数民族民族地区人力资本运营,才是缩小一切差距的根本,也是强化国家意识、公民意识、维护稳定,促进民族团结的基础,也只有促进人力资本运营,才能确保少数民族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二研究内容本文试图以人力资本运营的理论为指导,对少数民族地区人力资本运营的特殊性和历史演变进行梳理。进一步以新疆为例对少数民族地区人力资本运营的状况进行分析,并对新疆人力资本运营进行绩效评价,提出少数民族地区人力资本运营的总体思想、战略构想和对策建议。论文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六个部分: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是提出本文的研究背景以及意义,同时也就本文所要说明的研究内容进行阐述。通过梳理相关国内外文献,回顾了国内外关于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运营理论的研究进展,并且对国内外关于人力资本运营问题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成果和国内外绩效评价研究进行了归纳、分析和评述,并针对一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看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文的创新点以及研究中存在的不足。第二章意在提出本文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首先,本文涉及的基本概念进行界定,其次,对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运营的内涵和外延、人力资本运营主体、人力资本运营客体、人力资本运营机制和绩效评价的理论进行介绍。第三章,少数民族地区人力资本运营的特殊性,少数民族地区人力资本运营的历史演变和少数民族地区人力资本运营的特殊政策。首先少数民族地区人力资本运营的特殊性,分别分析人力资本运营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稳定、文化传承和国际交流的作用和影响。其次,通过少数民族地区人力资本的特征试对少数民族人力资本运营的历史状况作一个历史回顾。分为少数民族地区人力资本运营的空白期、少数民族地区人力资本运营的萌芽期、少数民族地区人力资本运营的初创期和少数民族地区人力资本运营的发展期四个阶段。最后,对少数民族地区人力资本运营的特殊政策进行梳理。第四章,少数民族地区以新疆为例人力资本运营运行状况,首先对新疆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概况进行介绍,分别从经济增长状况、产业结构转变、居民收入与生活水平、对内、对外贸易合作水平、社会事业发展、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来展开讨论。其次,从人力资本总量、人力资本质量和人力资本结构等方面介绍了新疆人力资本基本状况。再次对新疆人力资本投资现状从投资总量、投资结构和投资效率方面来分析。然后对新疆人力资本运营配置使用状况中通过调研数据来分析出新疆人力资本流失现状。最后对新疆人力资本配置手段及其效应和新疆人力资本运营保护现状进行分析。第五章,论文的实证研究部分,意在充分结合宏微观数据,在已有研究的人力资本运营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新疆人力资本运营进行绩效评价,分别从教育水平、研究与开发(R&D)水平、卫生支出水平、对外开放水平、经济水平、社会稳定、民族文化七个方面,构成了新疆人力资本运营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并对成因进行了分析。第六章,论文的对策研究部分,意在基于新疆人力资本运营实证和规范分析的基础上,以促进少数民族地区人力资本运营,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为目标,提出了少数民族地区人力资本运营的总体思路、战略构想和对策建议。

殷作如,裴华,张志友,赵景华,马兰,张洪春,宋瑞灵,陈国强,陶传玉,王志增,何树友,刘国峰[6](2013)在《煤炭企业人力资源市场化配置体系的构建与实施》文中研究说明开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始建于1878年,享有"中国煤炭工业源头""北方民族工业的摇篮"等盛誉,是2012年世界500强企业,河北省煤炭、煤化工、现代物流领军企业。开滦集团已形成五大区域、七大战略基地的生产布局,分布在河北唐山、河北张家口蔚州、内蒙古鄂尔多斯、新疆伊犁和准东、山西介休地区和海外加拿大盖森地区。目前,已发展成为一个集煤炭生产、洗选加工、煤化工、现代物流、装备制造、建筑施工、文化旅游和房地产开发等多产业并举的大型企业集团,百年开滦正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宁雪燕[7](2012)在《新疆产业结构调整与大学生就业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从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相关理论出发,对新疆三次产业结构的现状以及变动趋势进行分析,利用比较劳动生产率、产业结构偏离度、就业弹性系数等指标对新疆大学生就业情况进行研究。本研究分为两个层次:宏观层面以1978—2010年为时间序列,利用上述三个指标对新疆三次产业的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新疆第一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长期处于最低水平,第二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最高,第三产业居于中间水平,导致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2)从产业结构偏离度分析,第一产业为负值,第二、第三产业基本是正值,说明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有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的动力,第二产业的增长对就业的带动能力有下降的趋势,第三产业有吸纳更多劳动力的潜力;(3)从就业弹性系数来分析,第一产业的弹性系数出现下降趋势,对就业的挤出效应较明显,第二产业的弹性系数经历了先升后降的变化,也就是说随着第二产业的发展,对吸纳劳动力的效应不明显或者弹性较小,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系数相对而言是最大的,也反映了第三产业有更强的就业吸纳能力。微观层面,以2002—2008年新疆15所高校毕业生为研究对象,对新疆产业结构与大学生就业结构进行分析,超过毕业生总数70%的大学生在第三产业就业,其次是第二产业,人数约占20%,在第一产业就业的大学生约占10%左右。从三次产业就业弹性系数来看,第一产业对大学生就业存在着“挤出效应”,第二产业对大学生的需求在增加,只是增加的幅度很小,第三产业的发展对大学生就业的拉力明显。其主要原因是新疆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之间存在不协调,三次产业之间以及三次产业内部之间的结构也不合理,造成新疆的产业结构对大学生的吸纳能力不足。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以新一轮援疆建设为背景,从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的角度提出了促进大学生就业的相关对策和建议:对于第一产业,要利用科技进一步优化其内部结构,政府应该给予农业更多的支持政策,积极发展新疆现代设施农业和特色林果业,促进农业产业群的发展来促进大学生就业;对于第二产业,要加快第二产业的优化升级,调整工业内部结构,加快新疆新型工业化,利用对口援疆建设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来促进大学生就业;对于第三产业,要积极发展并且提高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调整第三产业的内部结构,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以及新疆特色旅游业,大力扶持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并且根据新疆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优化新疆高等教育的专业结构设置,促进大学生就业。

姜智敏,张勇,郭可沐,张宏,杨玲,周波,唐秀银[8](2009)在《煤炭行业产业安全状况调查报告》文中提出一、煤炭行业概况(一)煤炭行业的性质煤炭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重要的基础产业,是能源的重要支柱。煤炭是地质历史时期的植物被地层覆盖并经过长期的物理化学与化学作用而形成的有机生物岩。煤炭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它的主要用途是作为工业的动力燃料、钢铁和化工产业的原材料。煤炭行业是一个艰苦和高危性行业,我国95%煤矿是井下开采。我国煤炭行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拥有550万煤矿职工。

杨素明[9](2006)在《煤炭行业对口单招教育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煤炭是我国能源安全战略的基石,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能源。长期以来,国家煤炭行业建立了煤炭教育体系,为煤炭工业的建设和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1998年国家撤消煤炭部,煤炭行业主管的各级各类学校绝大部分划归地方管理,原本带有“矿”字头的学校,大部分都改成了“某某科技大学”,院校中的采矿专业也纷纷下马,由此造成了与煤矿相关专业学生的急剧缩减。 同时,国家对高校大学生分配制度和企业用人制度进行的改革,打破了煤炭艰苦行业原有的人才供需机制,而新的煤炭教育体系没能及时建立,煤炭行业人才整体上得不到补充,出现了新的“人才断层”,发生了严重的人才危机,成为制约煤炭工业持续健康发展的“瓶颈”。 目前,国家煤炭安全生产形势严峻,重特大安全事故频发,与国家提出以人为本、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发展观形成强烈反差。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李毅中说,目前我国煤矿的专业技术人才十分匮乏,是造成煤矿事故多发的一个重要原因,我国的煤炭安全生产问题归根结底是科学技术问题。他强调“煤矿若再招不到大学生,将会面临灭顶之灾”。 煤炭企业安全生产的热点问题最终演变为教育政策问题。为解决煤炭工业人才短缺问题,2003年2月教育部及时制定了煤炭行业对口单招教育政策,批准中国矿业大学等三所原煤炭行业高校试行单招政策,即面向煤炭企业优秀青年和矿区应届毕业的“三校生”招生,为煤炭企业培养本科层次技术应用型高级人才,学生毕业后到煤炭企业就业,不得改派。 “没有研究的教育政策不可能成为好的政策,不关心教育政策的研究难以成为有价值的研究。”本论文基于这一指导思想,选取教育部出台的煤炭行业对口单招的教育政策进行分析研究,重点从政策目标分析、人才培养教育类型比较、政策不可行性研究、政策缺陷、政策执行的偏差及原因分析等方面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就完善单招教育政策、建立新的煤炭教育体系提出政策性建议。

李建勋,原春琳,高耀彬,季美汪[10](2005)在《调查中国煤炭人才危机》文中研究说明$T观点·声音 如果再招不到大学生,中国煤矿将面临“灭顶之灾”。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局长李毅中在一个名为“安全生产万里行”的会议上向中国煤矿业发出警告 “几乎每起矿难都可从人才匮乏方面找到原因” ──不少?

二、国有煤炭企业大中专毕业生供需情况浅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有煤炭企业大中专毕业生供需情况浅析(论文提纲范文)

(1)蔚州矿业公司单侯矿管技人员薪酬满意分析与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薪酬满意相关理论概述
    2.1 薪酬体系
        2.1.1 薪酬体系的概念
        2.1.2 薪酬体系的典型类型
    2.2 薪酬结构
        2.2.1 薪酬结构的概念
        2.2.2 薪酬结构的要素
        2.2.3 薪酬结构的调整
    2.3 薪酬满意
        2.3.1 薪酬满意的概念
        2.3.2 薪酬满意的影响因素
    2.4 岗位评价
        2.4.1 岗位评价的概念
        2.4.2 岗位评价的主要方法
    2.5 激励相关理论
        2.5.1 激励的概念
        2.5.2 经典激励理论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单侯矿管技人员薪酬现状
    3.1 蔚州矿业公司单侯矿概况
        3.1.1 基本情况介绍
        3.1.2 组织结构概况
    3.2 单侯矿管技人员基本情况
        3.2.1 单侯矿管技人员分布情况
        3.2.2 单侯矿管技人员职类情况
        3.2.3 单侯矿管技人员年龄情况
        3.2.4 单侯矿管技人员学历情况
        3.2.5 单侯矿管技人员职称情况
    3.3 单侯矿管技人员薪酬概况
        3.3.1 单侯矿管技人员薪酬水平情况
        3.3.2 单侯矿管技人员薪酬制度情况
        3.3.3 单侯矿管技人员工资构成情况
        3.3.4 单侯矿管技人员奖金构成情况
        3.3.5 单侯矿管技人员津贴构成情况
        3.3.6 单候矿管技人员福利情况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单侯矿管技人员薪酬满意调查与分析
    4.1 单侯矿管技人员薪酬满意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
        4.1.1 问卷调查的内容
        4.1.2 问卷调查设计
    4.2 单侯矿管技人员薪酬满意问卷调查数据分析
        4.2.1 薪酬公平性数据分析
        4.2.2 薪酬激励性数据分析
        4.2.3 薪酬管理制度数据分析
        4.2.4 薪酬总体满意数据分析
    4.3 单侯矿管技人员薪酬满意存在的主要问题
        4.3.1 薪酬的公平性不足
        4.3.2 薪酬的激励性不高
        4.3.3 薪酬制度规范性不强
        4.3.4 薪酬的增长机制不健全
        4.3.5 薪酬福利设置不合理
    4.4 单侯矿管技人员薪酬满意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4.1 高层管理者的重视程度不够
        4.4.2 现代企业制度流于形式
        4.4.3 人才管理的理念落后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单侯矿管技人员薪酬满意改进
    5.1 单侯矿管技人员薪酬满意改进的基本原则
    5.2 单侯矿管技人员岗位描述及评价
        5.2.1 岗位描述
        5.2.2 岗位评价
    5.3 单侯矿管技人员薪酬的改进
        5.3.1 工资的改进
        5.3.2 奖金的改进
        5.3.3 津贴的改进
        5.3.4 福利的改进
    5.4 单侯矿管技人员薪酬调整机制的改进
        5.4.1 薪酬水平的整体调整
        5.4.2 新入职管技人员薪酬调整
        5.4.3 管技人员薪酬的年度调整
        5.4.4 管技人员岗位变动薪酬调整
    5.5 单侯矿管技人员薪酬制度的改进
        5.5.1 薪酬管理机构的设置
        5.5.2 薪酬管理制度的建立
        5.5.3 薪酬发放流程的规范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单侯矿管技人员薪酬满意改进的保障措施
    6.1 单侯矿管技人员薪酬满意改进实施的组织保障
        6.1.1 高层管理者的支持和参与
        6.1.2 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和工作小组
        6.1.3 做好有针对性的培训工作
        6.1.4 关注管技人员诉求和提高参与度
    6.2 单侯矿管技人员薪酬满意改进实施的机制保障
        6.2.1 优化管技人员绩效考核评价机制
        6.2.2 建立有效的沟通和效果反馈机制
        6.2.3 实行部分岗位竞聘上岗机制
    6.3 单侯矿管技人员薪酬满意改进实施的氛围保障
        6.3.1 形成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
        6.3.2 形成尊重知识和人才的氛围
        6.3.3 多种渠道的宣传与贯彻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内蒙古地勘行业转型升级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存在的问题
        1.2.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2.2 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完成主要工作量
    1.5 创新点
2 理论基础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相关概念解析
    2.2 内蒙古地勘行业转型升级的现实背景和实现方式
    2.3 转型升级研究评价
    2.4 国内外研究现状
        2.4.1 国外地质勘查行业的管理体制
        2.4.2 国内研究现状
3 地质勘查行业形势分析
    3.1 全球地质勘查形势分析
    3.2 国内地质勘查形势分析
    3.3 小结
4 内蒙古矿产资源及其勘查开发利用现状
    4.1 综述
    4.2 矿产资源
    4.3 地质矿产勘查
    4.4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
    4.5 小结
5 内蒙古地勘行业现状分析
    5.1 内蒙古地勘行业单位情况
    5.2 内蒙古地勘行业从业人员
    5.3 内蒙古地勘行业资产状况
    5.4 内蒙古地矿集团发展历程
    5.5 内蒙古地矿集团SWOT分析
    5.6 小结
6 内蒙古地勘行业转型升级发展路径
    6.1 转型升级发展模型构建
    6.2 深耕地勘产业体系
        6.2.1 行业化管理
        6.2.2 专业化细分
        6.2.3 企业化经营
    6.3 服务绿色矿业发展
    6.4 “走出去”拓宽地质市场
        6.4.1 海外发展方案
        6.4.2 境外投资架构
    6.5 小结
7 实现地勘行业转型升级发展战略的动力
    7.1 发展动力指标构建
    7.2 构建新型组织管控制度
    7.3 激发人力资源潜能
    7.4 强化地勘金融管理
    7.5 探索科技创新途径
    7.6 小结
8 结论
    8.1 成果和认识
    8.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3)川煤集团物流产业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研究综述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6 创新之处
2 基本概念及相关理论概述
    2.1 产业经济
        2.1.1 概念
        2.1.2 分析内容
    2.2 现代物流
        2.2.1 概念
        2.2.2 特征及发展趋势
        2.2.3 现实意义
    2.3 煤炭物流
        2.3.1 概念
        2.3.2 发展趋势
    2.4 多元化战略发展
        2.4.1 企业多元化战略的概念
        2.4.2 企业实施多元化战略的过程及策略
3 川煤集团及其物流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3.1 川煤集团现状及其存在问题
        3.1.1 川煤集团发展现状
        3.1.2 川煤集团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3.2 川煤物流产业发展现状及其存在问题
        3.2.1 物流产业发展现状
        3.2.2 物流产业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4 川煤集团发展物流产业SWOT分析
    4.1 川煤集团发展物流产业SWOT矩阵分析
        4.1.1 SWOT分析法理论概述
        4.1.2 川煤集团发展物流产业SWOT矩阵表
    4.2 优势分析
        4.2.1 区位优势
        4.2.2 政策优势
        4.2.3 资源优势
        4.2.4 交通优势
    4.3 劣势分析
        4.3.1 技术劣势
        4.3.2 人才劣势
        4.3.3 资金劣势
    4.4 机会分析
        4.4.1 政策支持
        4.4.2 消费需求
    4.5 威胁分析
        4.5.1 竞争者众多
        4.5.2 政策的不确定性
    4.6 S-O战略
5 川煤集团加快发展物流产业的主要策略
    5.1 建立现代公司运营模式,推行“国有市营”的运营机制
        5.1.1 引进战略合作伙伴,坚持混合所有制经营
        5.1.2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5.1.3 用人选人制度全面市场化,制定有效的激励机制
    5.2 建立储配煤基地,解决四川省煤炭缺口问题
        5.2.1 储配煤基地布局
        5.2.2 利用政策优势,积极寻求当地政府支持
        5.2.3 寻求与运输部门的合作
        5.2.4 利用垄断优势,与外省煤炭企业达到战略合作,保证煤炭供应
    5.3 建立物流供应链、互联网物流运营模式,实现现代物流模式
        5.3.1 建立煤炭交易中心及第三方物流交易平台
        5.3.2 建立大宗物资车货匹配O2O信息化平台
    5.4 建立物资贸易板块,逐步弱化“煤炭”标签,实现多元化发展
    5.5 建立金融平台,为物流产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5.6 创建企业文化,为物流产业发展提供精神保障
6 结论与研究展望
    6.1 结论
    6.2 不足与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东北地区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述评
        1.2.1 大学生就业相关概念界定
        1.2.2 国外大学生就业研究述评
        1.2.3 国内大学生就业研究述评
    1.3 研究思路、方法与内容安排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内容
        1.3.4 文章框架
    1.4 可能的创新与存在的不足
        1.4.1 可能的创新
        1.4.2 存在的不足
第2章 相关理论梳理与理论分析框架
    2.1 人的本质与就业的出发点
        2.1.1 经济活动中人的本质
        2.1.2 劳动是人的本质需求
        2.1.3 大学生就业的出发点
    2.2 价值取向与就业目标
        2.2.1 就业的价值取向
        2.2.2 就业的基本目标
        2.2.3 大学生的就业观与就业目标
    2.3 劳动力配置与就业方式
        2.3.1 劳动力的计划配置
        2.3.2 劳动力的市场配置
        2.3.3 大学生的就业方式
    2.4 经济增长与就业变动
        2.4.1 马克思的资本有机构成与相对过剩人口
        2.4.2 古典经济学的经济增长与就业理论
        2.4.3 凯恩斯学派的经济增长与就业理论
        2.4.4 发展经济学的经济增长与就业理论
        2.4.5 经济增长与大学生就业
    2.5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
        2.5.1 两大部类与就业结构
        2.5.2 三次产业与就业结构
        2.5.3 产业结构与大学生就业
    2.6 工资决定与就业吸引
        2.6.1 工资的本质
        2.6.2 工资的决定
        2.6.3 工资与大学生就业
    2.7 社会保障与就业扶助
        2.7.1 社会保障的本质
        2.7.2 社会保障的功能
        2.7.3 社会保障与大学生就业
    2.8 教育培训与就业能力
        2.8.1 马克思和列宁的论述
        2.8.2 西方经济学人力资本理论
        2.8.3 教育培训与大学生就业
    2.9 理论分析框架
    2.10 本章小结
第3章 东北地区大学生就业特征的历史演变
    3.1 计划经济体制阶段
        3.1.1 统包统分
        3.1.2 东北地区大学生就业的特征
    3.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期阶段
        3.2.1 由供需见面向双向选择过渡
        3.2.2 东北地区大学生就业的特征
    3.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立后阶段
        3.3.1 以市场为导向的自主择业
        3.3.2 东北地区大学生就业的特征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东北地区大学生就业现状、问题及经济学原因分析
    4.1 东北地区大学生就业现状
        4.1.1 东北地区各省大学生就业整体状况
        4.1.2 东北地区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调研
    4.2 东北地区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4.2.1 就业率呈下滑趋势
        4.2.2 毕业外流程度加重
        4.2.3 专业结构调整滞后
        4.2.4 企业存在就业歧视
        4.2.5 过于追求经济利益
    4.3 东北地区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经济学原因分析
        4.3.1 区域经济增长疲软决定了就业需求萎缩
        4.3.2 制度支持创新不足导致就业创业环境差
        4.3.3 高等教育不适应产业转型对人才的要求
        4.3.4 就业市场存在对大学毕业生的过度消费
        4.3.5 大学毕业生就业偏好造成就业期望过高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东北地区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实证分析
    5.1 东北地区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分析
        5.1.1 经济发展状况的影响分析
        5.1.2 产业结构状况的影响分析
        5.1.3 民营企业状况的影响分析
        5.1.4 就业工资状况的影响分析
    5.2 东北地区大学生就业动态影响的模型构建
        5.2.1 面板平滑转换模型的构建
        5.2.2 面板平滑转换模型的估计
    5.3 实证结果分析
        5.3.1 模型设定与变量选择
        5.3.2 平滑转移特征及其结论分析
    5.4 促进东北地区大学生就业的启示
        5.4.1 保持区域经济的稳定增长以提升就业需求
        5.4.2 促进区域的产业优化以激活第三产业发展
        5.4.3 正确看待和培育东北地区民营经济的发展
        5.4.4 适度地提升本地就业人员的基本工资水平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大学生就业的国际经验借鉴
    6.1 日本大学生就业经验借鉴
        6.1.1 前金融危机时代的大学生就业经验
        6.1.2 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大学生就业经验
    6.2 英国大学生就业经验借鉴
        6.2.1 前金融危机时代的大学生就业经验
        6.2.2 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大学生就业经验
    6.3 美国大学生就业经验借鉴
        6.3.1 前金融危机时代的大学生就业经验
        6.3.2 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大学生就业经验
    6.4 对东北地区大学生就业的启示
        6.4.1 推进相关法案制定,构建公平就业体系
        6.4.2 强化职业指导培训,改善劳动力的供给
        6.4.3 实行产业扶持政策,扩大社会就业需求
        6.4.4 建立就业信息平台,健全就业服务体系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促进东北地区大学生就业的对策建议
    7.1 政府层面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对策
        7.1.1 明确政府在大学生就业中的职能
        7.1.2 完善促进和保障就业的法律法规
        7.1.3 发展区域经济促进区域就业提升
        7.1.4 建立就业政策制定主体协同机制
        7.1.5 引导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创业
    7.2 社会层面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对策
        7.2.1 营造良好就业舆论环境
        7.2.2 大力发展社会职业培训
        7.2.3 提升就业中介服务质量
        7.2.4 搭建就业信息交流平台
    7.3 高校层面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对策
        7.3.1 推进教育与教学改革
        7.3.2 改进人才培养的模式
        7.3.3 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
        7.3.4 强化就业指导与服务
    7.4 用人单位层面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对策
        7.4.1 树立科学的用人观念
        7.4.2 开展深度的校企协作
        7.4.3 建立公平的聘用机制
        7.4.4 营造良好的用人环境
    7.5 大学生自身层面促进就业的对策
        7.5.1 努力培养正确就业观念
        7.5.2 切实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7.5.3 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7.5.4 注重强化求职能力技巧
    7.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少数民族地区人力资本运营绩效评价研究 ——以新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选题的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选题的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评论
    1.3 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框架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点及不足
        1.4.1 研究的创新点
        1.4.2 研究的不足
2.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界定
        2.1.1 人力资本概念
        2.1.2 人力资本运营
        2.1.3 绩效评价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人力资本运营理论
        2.2.2 绩效评价理论
3. 少数民族地区人力资本运营的历史演变和特殊意义
    3.1 少数民族地区人力资本运营的特殊意义
        3.1.1 人力资本运营对维护少数民族地区稳定的特殊作用
        3.1.2 人力资本运营对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传承的影响
        3.1.3 人力资本运营对少数民族地区国际交流的影响
    3.2 少数民族地区人力资本运营的历史演变
        3.2.1 少数民族地区人力资本运营的空白期(1949年前)
        3.2.2 少数民族地区人力资本运营的萌芽期(1949-1978)
        3.2.3 少数民族地区人力资本运营的初创期(1978-1990)
        3.2.4 少数民族地区人力资本运营的发展期(1990至今)
    3.3 少数民族地区人力资本运营的特殊政策
    3.4 本章小结
4. 新疆人力资本运营状况分析
    4.1 新疆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概况
    4.2 新疆人力资本的基本现状
        4.2.1 新疆人力资本总量
        4.2.2 新疆人力资本质量
        4.2.3 新疆人力资本结构
    4.3 新疆人力资本投资现状
        4.3.1 新疆人力资本投资总量
        4.3.2 新疆人力资本投资结构
        4.3.3 新疆人力资本投资效率
    4.4 新疆人力资本配置流动状况
        4.4.1 新疆人力资本流动概况
        4.4.2 新疆人力资本配置手段及其效应
    4.5 新疆人力资本运营保护现状
    4.6 本章小结
5. 新疆人力资本运营的绩效评价
    5.1 绩效评价的目的和意义
    5.2. 绩效评价的方法及指标设计
        5.2.1 人力资本运营的指标体系和指标说明
        5.2.2 主成分分析的原理
    5.3 产出部分的分析
    5.4 效率部分的分析
    5.5. 结果讨论
    5.6 本章小结
6. 完善少数民族地区人力资本运营的总体思路、战略构想和对策建议
    6.1 少数民族地区人力资本运营的总体思路
    6.2 少数民族地区人力资本运营的战略构想
    6.3 完善少数民族地区人力资本运营的对策建议
    6.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致谢
博士攻读期间的学术成果

(7)新疆产业结构调整与大学生就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和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1.3 本文的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
        1.3.1 基本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重点、难点、创新点和研究不足
        1.4.1 本文的重点
        1.4.2 本文的难点
        1.4.3 本文的创新点
        1.4.4 本文的研究不足
2 相关理论综述以及相关概念的界定
    2.1 西方相关就业理论
        2.1.1 古典失业理论与凯恩斯失业理论
        2.1.2 新古典综合学派就业理论的发展
        2.1.3 新凯恩斯主义的就业理论
    2.2 就业、就业结构、产业结构的含义及产业结构分类
        2.2.1 就业、就业结构、产业结构含义
        2.2.2 产业结构的分类
    2.3 比较劳动生产率、就业弹性和产业结构偏离度的定义
        2.3.1 比较劳动生产率
        2.3.2 就业弹性的概念
        2.3.3 产业结构偏离度
    2.4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相关性理论综述
        2.4.1 配第—克拉克定理
        2.4.2 库兹涅茨产业结构演进理论
        2.4.3 霍夫曼定理——工业结构的重工业化
        2.4.4 钱纳里--塞尔奎因——就业结构转换滞后理论
3 新疆产业结构分析
    3.1 新疆产业结构的现状分析
    3.2 新疆产业结构的发展变化趋势
    3.3 新疆三次产业结构内部的关系
        3.3.1 第一产业内部结构演变
        3.3.2 第二产业的内部结构演变
        3.3.3 第三产业的内部结构演变
    3.4 新疆三次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
4 新疆产业结构与大学生就业结构协调性的分析
    4.1 新疆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偏离度分析
        4.1.1 产业结构合理化及其标准
        4.1.2 产业结构高度化及其内容
        4.1.3 新疆比较劳动生产率分析
        4.1.4 新疆产业结构偏离度分析
        4.1.5 新疆三次产业就业弹性分析
    4.2 新疆产业结构与大学生就业弹性分析
        4.2.1 新疆产业结构与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分析
        4.2.2 三次产业产值增量对大学生就业人员增量的弹性分析
5 优化新疆产业结构,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对策建议
    5.1 利用政府扶持农业的政策,优化第一产业内部结构
        5.1.1 政府给予农业更多的支持政策
        5.1.2 积极发展新疆现代设施农业和特色林果业吸纳更多的大学生就业
        5.1.3 促进农业产业群发展,延伸就业链促进大学生就业
    5.2 加快新疆第二产业优化升级,促进大学生就业
        5.2.1 调整工业内部结构,促进大学生就业
        5.2.2 加快新疆新型工业化,促进大学生就业
        5.2.3 充分利用对口援疆建设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来促进大学生就业
    5.3 积极发展第三产业,提高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
        5.3.1 调整第三产业的内部结构,扩大大学生就业领域
        5.3.2 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大学生就业
        5.3.3 加快新疆特色旅游业发展,吸纳更多大学生就业
        5.3.4 大力扶持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促进大学生就业
        5.3.5 根据新疆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优化新疆高等教育的专业结构设置,促进大学生就业
结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9)煤炭行业对口单招教育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一、研究背景
    二、概念界定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目的与方法
    五、内容与框架
    六、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政策目标与人才培养教育类型研究
    一、煤炭行业人才现状
    二、政策目标分析
    三、应用型本科教育比较研究
第二章 政策的不可行性研究
    一、关于“不可行性研究”
    二、“不可行性研究”的观点和方法
    三、政策的不可行性研究
第三章 人才培养特色与途径研究
    一、人才培养方案与计划特色
    二、人才培养模式与途径创新
    三、建立新的人才就业机制
第四章 政策缺陷与执行偏差分析
    一、政策缺陷
    二、政策执行偏差
第五章 完善煤炭教育体系的政策性建议
    一、研究结果
    二、启示作用
    三、政策改进的设想
结语
附录
注释
参考文献
后记

四、国有煤炭企业大中专毕业生供需情况浅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蔚州矿业公司单侯矿管技人员薪酬满意分析与改进[D]. 谷少勇. 燕山大学, 2020(01)
  • [2]内蒙古地勘行业转型升级发展战略研究[D]. 王建新.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2)
  • [3]川煤集团物流产业发展策略研究[D]. 王蕾. 四川师范大学, 2019(01)
  • [4]东北地区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D]. 王利国. 吉林大学, 2018(07)
  • [5]少数民族地区人力资本运营绩效评价研究 ——以新疆为例[D]. 乌拉尔·沙尔赛开. 西南财经大学, 2014(12)
  • [6]煤炭企业人力资源市场化配置体系的构建与实施[A]. 殷作如,裴华,张志友,赵景华,马兰,张洪春,宋瑞灵,陈国强,陶传玉,王志增,何树友,刘国峰. 2012煤炭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集(下), 2013
  • [7]新疆产业结构调整与大学生就业研究[D]. 宁雪燕. 新疆师范大学, 2012(03)
  • [8]煤炭行业产业安全状况调查报告[A]. 姜智敏,张勇,郭可沐,张宏,杨玲,周波,唐秀银. 中国煤炭经济研究(2005~2008)(上册), 2009
  • [9]煤炭行业对口单招教育政策研究[D]. 杨素明. 华东师范大学, 2006(04)
  • [10]调查中国煤炭人才危机[N]. 李建勋,原春琳,高耀彬,季美汪. 山西日报, 2005

标签:;  ;  ;  ;  ;  

国有煤炭企业高校毕业生供需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