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岩溶地面塌陷形成机理及防治对策

泰安岩溶地面塌陷形成机理及防治对策

一、泰安岩溶地面塌陷形成机理与防治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冯亚伟[1](2021)在《山东省岩溶塌陷分布规律及成因机制》文中认为选取山东省岩溶塌陷作为中国北方岩溶塌陷的代表,在对其分布规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岩溶塌陷成因机制。研究表明:山东省岩溶塌陷受岩溶发育程度、第四系覆盖层结构厚度、断裂构造及地表水系等多种自然因素制约,分布呈现出规律性;在人为因素方面,岩溶塌陷多发生在地下水位陡升陡降及在基岩顶板波动时期。从力学角度出发,岩溶塌陷成因机制以真空吸蚀作用及潜蚀作用为主,多种作用为辅;从影响因素角度出发,在具备岩溶塌陷基础地质背景的前提下,其成因机制主要包含大气降水诱发成因、过量开采诱发成因、灌溉回渗诱发成因及地表重大工程修建诱发成因四种。

蒙彦[2](2020)在《广花盆地岩溶塌陷多参数监测预警与风险防控》文中指出广花盆地位于粤港澳大湾区的北部核心位置,是我国典型的浅覆盖型岩溶区,近年来,随着人类工程活动加剧和极端气候变化,岩溶塌陷已成为该地区最为突出的地质环境问题之一,是地方国土空间规划布局、重大工程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迫切需要解决的地质灾害问题。纵观国内外的岩溶塌陷研究,“成因机制、识别评价、监测预警、应急处置和风险管理”五位一体的技术理论框架体系已基本形成,但到目前为止,“在哪塌,何时塌,如何塌”的问题依然没有很好解决,岩溶塌陷的防治依然是当前地球科学领域的一项世界级技术难题,主要表现在成因机制量化程度不够、隐患识别评价方法精度不足,监测预警技术方法单一、阈值难于获取等方面。论文在对广花盆地岩溶塌陷形成地质背景、岩溶塌陷时空分布现状和发育规律总结分析的基础上,按照作用方式、力学机制和形成过程组合的思路建立了潜蚀-断裂-坍塌、潜蚀-吸压-陷落、贯穿-抽吸-流漏和振动-液化-垮塌四种岩溶塌陷发育模式。从岩溶塌陷关键触发因素出发,运用地下水水位变幅、地下水流速、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和地下水浑浊度四个指标组合进行了岩溶塌陷多参数监测预警研究,发现并证明了地下水水化学特征与土洞发育的关系,运用“异常数据分析法”实现了岩溶塌陷发生时间的预测预报,通过地下水浑浊度土壤流失累积曲线反映了土洞形成发育的过程与阶段,采取能量物质转化守恒思路将四种方法进行组合的方式进行了岩溶塌陷多参数监测预警综合分析,结果可大幅度提高广花盆地岩溶塌陷预警精度和水平,利于实际推广应用。在岩溶塌陷风险评价区划中,考虑了防控措施对岩溶塌陷危险性的影响,选用了土地利用类型和地块GDP分布指标对岩溶塌陷易损性进行了评价,提出了基于地下水水位降深安全开采控制的岩溶塌陷防控思路,具备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论文取得如下主要认识:一是广花盆地的地质条件非常利于岩溶塌陷发育,是开展岩溶塌陷综合研究的理想场所。广花盆地为浅覆盖型岩溶区,标高负35米-负80米岩溶发育最强,以大中型溶洞为主,岩溶发育最深可达地下427米,岩溶地下水丰富,受人类工程活动影响后波动幅度巨大,极易导致岩溶塌陷。岩溶塌陷的形成演化对应着城市发展的三个阶段,85%以上与地下工程开挖、石灰石矿山开采、水源地抽水和基础工程施等人类工程活动密切相关。按照作用方式、力学机制和形成过程组合思路建立的潜蚀-断裂-坍塌、潜蚀-吸压-陷落、贯穿-抽吸-流漏和振动-液化-垮塌四种发育模式利于全面认识广花盆地岩溶塌陷的触发因素和形成机制,便于监测预警和风险防控。二是通过多参数监测可以大幅度提高广花盆地的岩溶塌陷预警精度和水平。从岩溶塌陷关键触发因素出发,运用地下水水位变幅、地下水流速、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和地下水浑浊度四个指标组合进行了岩溶塌陷多参数监测预警研究,结果表明地下水水化学特征监测预警能够反映土洞区域发育情况,地下水水位变幅和地下水流速监测预警能够预判岩溶塌陷发生的时间,地下水浑浊度监测预警能够动态反映岩溶塌陷的形成演化过程,可以用于岩溶塌陷发生区域和形成时间的预警,通过能量物质转化守恒思路将四种方法组合可以大幅度提高岩溶塌陷监测预警精度和水平,且利于实际推广应用。三是广花盆地岩溶塌陷高风险区比重大,需加强防控工作。从易发性、危险性和易损性三个层次对广花盆地岩溶塌陷进行了风险区划研究,在指标运用上综合考虑了岩土水相互作用、触发因素、防控措施、土地利用类型和地块GDP等参数,结果表明广花盆地岩溶塌陷高风险区面积为416.18 km2,占可溶岩总面积的58.15%,主要分布在广州市的花都区、白云区和佛山市的南海区。针对触发因素因子中,水源开采水位降深因子权重最大的评估结果,通过野外和室内试验结合的方法,得出了广花盆地预防岩溶塌陷发生的地下水安全开采降深为9米,地下水禁采区范围划分半径为700米的结论,该结果可以宏观上指导广花盆地岩溶塌陷防控。同时提出了控制水位降深、改变抽水方式、划定禁采区范围等有针对性的岩溶塌陷防控措施和建议。

吴亚楠,王延岭,周绍智,唐丽伟,焦玉国[3](2020)在《基于综合指数法的泰莱盆地岩溶塌陷风险性评价》文中认为泰莱盆地岩溶地面塌陷始发于20世纪60年代,至今岩溶塌陷地质灾害仍不断发生,造成了日趋严重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本文将泰莱盆地作为整体研究对象,在对工作区地质环境条件进行充分分析的基础上,选取了包括岩溶塌陷影响因子及能反应社会影响的易损因子(包括灾损敏感因子和抗损强度因子)在内的共计12项指标作为岩溶塌陷评价要素,建立了研究区风险性评价体系;然后,利用层次分析法(AHP)计算各评价要素的权重,结合已有资料绘制各指标分级图并分别赋值;最后,利用MAPGIS软件叠加计算风险性指标,依据风险性分级标准进行研究区岩溶塌陷风险性评价分级区划。结果表明: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泰安市城区火车站、訾家灌庄、东羊娄—旧县一带;莱芜市大王庄镇孤山—后枯河及铁矿区孟公清、泉河一带,这些区域多位于水源地周边或矿山企业排水区,高强度的抽排地下水是岩溶塌陷发生的最主要的致塌因素。

吴亚楠[4](2020)在《泰安市城区—旧县水源地岩溶地面塌陷历程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认为文章总结泰安市城区—旧县水源地内岩溶塌陷的发生发展历程,综合前人研究成果及最新的野外调查统计结果,对影响研究区岩溶塌陷的分布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剖析,探明了岩溶塌陷的发育条件及诱发因素。结果表明:(1)研究区内岩溶塌陷主要发生在岩溶发育较强、断裂带附近、土层厚度小于30 m的区域;发生塌陷区域的土层结构以二元结构为主,其次是多元结构;塌陷大多发生在汛期,尤其是在大型降雨之后;(2)强烈的地下水开采活动引发的岩溶水大幅度波动是塌陷发生的最主要诱发因素,且岩溶地下水位在基岩面附近波动时最易引发塌陷;外界对土体的扰动也对塌陷有一定的影响,泰安城区旧镇铁路交汇处的塌陷与列车行车震动有密不可分的联系。综合分析以往岩溶塌陷的研究方向和程度,建议今后的研究重点应为塌陷过程演化监测与模拟、塌陷预警预报方法探索及数据库建设。

林训伟[5](2020)在《大田桃源镇岩溶塌陷成因机制分析及演化过程模拟研究》文中提出本研究对三明市大田县桃源镇群发性岩溶地面塌陷进行野外勘察,分析了研究区岩溶塌陷现状、影响和成因机制,而后对地面塌陷危险性、危害性进行分区,并提出初步的应对措施。最后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岩溶塌陷演化发展过程进行了研究,分析岩溶塌陷灾害的发生和发展。主要结论为以下几点:(1)对三明市大田县桃源镇群发性岩溶地面塌陷工程的区域地质条件进行了现场调查和勘察分析,掌握了如气象水文、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及其活动和水文地质条件等信息,初步分析表明,三明市大田县桃源镇群发性岩溶地面塌陷的内因是场地属于石灰岩岩溶发育区域,长期受地下水侵蚀,而外因是矿硐透水导致上覆覆盖层失去支撑。对塌陷区的基本情况进行大致了解后,可为后续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一定指导。(2)采用高密度电法的物探探测手段,通过在现场布设6条探测线,对该地面塌陷进行进一步深入研究。结果表明,在L1测线和L4测线范围内大致探明了若干较为明显的地下空腔,较为直观地获取了研究区的岩溶地下空腔分布情况。共计存在5个潜在的岩溶地下空腔,其中最大的一个地下空腔剖面尺寸长度约为50 m,高度约为10m,是产生本次塌陷的重要原因之一。(3)基于所获取的基础资料,采用ANSYS/LS-DYNA大变形有限元程序,对岩溶地下空腔发育前后及不同阶段下的岩溶塌陷全过程进行模拟分析,结果表明,由于地下空腔不断潜蚀掏空而扩大,导致溶洞顶板厚度减小至一定程度后,突然发生失稳坍塌。通过探明塌陷的成因机制,可为治理对策的研究提供一定参考依据。(4)综合现场勘察、高密度电法物探探测结果,对地面塌陷危险性、危害性分区进行初步判定,并提出一系列合理的灾害应急措施,以便确保当地群众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付宇[6](2019)在《城市岩溶空间分布规律及塌陷风险评价研究 ——以深圳某区为例》文中认为深圳是中国第一个全部城镇化的城市,也是我国岩溶分布的主要地区。目前探查出的可溶岩面积约占城区面积的10.8%,且多为覆盖型岩溶,埋藏于第四系地层之下,必须借助于勘探手段,才能查明岩溶的发育程度或分布情况。如何准确、经济的确定城市地下岩溶性质及位置规模等特征,是当前城市岩溶探测中的一大难题,也是开展城市岩溶研究工作的一个重要基础。深圳地区早期曾发生过20多次岩溶塌陷,分布在全市各区覆盖层较薄区域,造成了不同程度的人畜伤亡、居民房屋倒塌、工程项目停顿等,损失巨大。目前深圳已被划为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的四大中心城市之一,发展速度快,经济总量大,人口密度大,国际影响大,一旦发生岩溶塌陷灾害将会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及不可估量的损失。城市作为人口与经济的集中区,塌陷引发的风险最为突出。因此,从防灾减灾角度出发,探明城市地下岩溶发育分布规律,开展城市岩溶塌陷风险评价研究,是确保位于岩溶分布区城市地质安全的重要措施,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更具有重要的战略指导意义。本文以深圳某区30km2范围为研究区域,采用多学科综合的方法对城市岩溶的探测、发育分布、塌陷风险进行系统性的研究。综合分析了岩溶发育的地质环境背景,采用了适合城市岩溶的综合探测方法,揭示了地下岩溶的发育特征、空间分布规律、岩溶发育影响因素。在岩溶塌陷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研究区塌陷点岩溶塌陷的作用机理。基于城市环境的特殊性,将城市法定图则应用于风险评价,结合岩溶塌陷形成的基础地质条件、人为条件、承灾体易损性条件,综合使用多种评价方法,构建了研究区风险评价体系和模型,实现了研究区地面塌陷灾害的风险等级评价。论文取得的主要成果是:(1)综合研究了岩溶区地质环境背景区域可溶岩为石炭系下统石磴子组的大理岩、灰岩,主要分布在第四系冲洪积和残坡积下,少量位于石炭系测水组砂岩和花岗岩之下。地下水类型主要为岩溶裂隙水和松散岩类孔隙水。岩溶水的富水程度为中等,松散岩类孔隙水的富水程度为贫乏中等。区域地质构造复杂,东西南北存在多条断裂,将研究区与周围切割开。北西向碧岭断裂、北东向的汤坑断裂、北东向的坪山断裂、北西向的咸水湖断裂对区域岩溶发育影响最大。(2)采用了适合城市环境下的岩溶综合探测方法以前期科研成果为基础,遵循重点区域重点调查原则,以探明溶洞、土洞为目标,使用了高密度电法、地质雷达、弹性波CT、瞬变电磁这四种物探方法以及钻探手段对重点区域展开探测,共完成高密度电法测线48条,地质雷达测线14条,弹性波CT成像3对,瞬变电磁测线2条,地质钻孔共43个。经反复对比试验,综合考虑采用高密度电法对研究区岩溶进行探测,对重点区域实施钻探验证,搜集片区已有钻探数据对物探成果进行补充,探明了研究区溶洞的位置、规模、形态及填充,是一种快捷、经济、无损且较好地反映城市地下岩溶信息的有效方案。(3)揭示了城市岩溶发育特征、空间分布规律研究区岩溶主要是覆盖型岩溶,分布全区。岩溶发育形态以溶洞、土洞、溶蚀溶槽为主,岩溶总体上处于弱中等发育的水平。溶洞多为半填充、全填充溶洞,从西到东,溶洞填充物呈现出含砾粘性土粘性土、砂质粘性土细沙、中粗砂这一变化过程。大部分无填充,半填充溶洞处于发育期。溶洞剖面整体呈现出椭圆形或不规则面状。溶洞总体分布呈现出较大的不均匀性,溶洞发育以小中型溶洞为主,主要分布在研究区东部及西部,大型溶洞主要分布在东部,中部仅有少量大型、特大型溶洞分布。多层溶洞主要分布在硼茜矿区东侧,牛角龙区域和咸水湖区域,具有明显的区域特性。岩溶高程分布规律呈西高东低的趋势,与区域地势变化一致。岩溶垂向分布规律表现为随深度增加发育逐渐减弱,总体在1540m埋深范围比较发育,多层溶洞发育深度较浅。随着埋深的增加,小型、中型溶洞比例逐渐降低,而大型特大型溶洞比例逐渐增加。反映在平面上岩溶发育深度规律为西部发育较浅,中部发育最深,东部发育深度次之。岩溶发育主要受水文条件、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岩性条件的影响。其中地质构造起主导作用,区域内存在多条断裂构造,在丰富的的地表水系、地下水补给作用下,不仅为地下岩溶发育提供了良好条件,同时也控制了岩溶发育方向。(4)研究了岩溶地面塌陷成因与机理分析得出研究区岩溶塌陷主要受岩溶发育、岩性、盖层条件影响,并存在大气降水、地下水位波动、人类抽排地下水等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研究了研究区塌陷点受地表水下渗、地下水下降的致塌机理。对咸水湖塌陷点的降雨下渗致塌过程进行了模拟验证,在覆盖层较薄的岩溶地区,在降雨或积水影响下,当上部土体达到饱和或有一定深度的降水,土体重度增加,可能发生岩溶地面塌陷。(5)构建了城市岩溶地面塌陷风险评价体系基于层次分析法、敏感因子分析、专家决策等多种方法,主要考虑了岩溶发育程度、地下水位变幅、岩溶发育深度这三种基础因子对塌陷的影响,重点考虑到城市岩溶塌陷受人类活动强度这一人为因素的影响,将城市法定图则纳入评价计算,建立了岩溶地面塌陷风险评价模型。根据风险度评价数学模型进行风险性计算,对研究区进行了岩溶塌陷的风险评价,将研究区划分为高、中、低、无四个风险等级,其中岩溶塌陷的高风险区,面积为2.53km2;中等风险区面积为6.5km2,低风险区面积约为4.74km2。无风险区为研究区内非碳酸盐岩分布区,面积约为15.44km2。

高宗军,鲁统民,王敏,冯建国,刘书江,王姝[7](2019)在《基于岩溶水动态的岩溶地面塌陷预测预报方法》文中研究指明由于突发性、影响因素多样性等特点,岩溶地面塌陷的预测预报目前只能做到区域上的危险区划定,而不能实现危险区内何时、何处发生塌陷的预测预报。已有岩溶地面塌陷调查结果表明,岩溶地面塌陷的发生是有前兆的,即附近水井会提前出现水位波动大、水浑浊等现象。本文据此提出了建立健全岩溶水监测网络,对岩溶水位、水量、浊度及主要化学组分等指标进行实时动态监测,结合岩溶水流向等参数,实现短时间(数小时至数日)、小范围(小于监测网络间距)的较高精度岩溶地面塌陷预测预报的方法,并以山东省莱芜市孟家庄地区为例做了简要说明。

朱晓青[8](2019)在《湖南某石灰岩矿开采引发的地面塌陷与防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矿区位于湘潭市区西北部,年产50万吨,露天凹陷式开采。近年来,随着矿区开采加深及长期疏排水,地下水水位差、水动力条件等发生改变以及矿区开采过程中如运输、爆破等人类工程活动,导致地表出现下沉、变形、开裂最终形成塌陷,对区内群众生产生活及矿区安全生产造成威胁。本文在资料收集和现场调研、物探等工作的基础上,结合区内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等特点,总结分析了该区域内岩溶塌陷发育特征和分布规律,研究了影响矿区岩溶塌陷的各因素,尤其是水文地质特征,并针对区内岩溶发育特点、分布规律和演化机制,对矿区岩溶地面塌陷危险性进行评价,为矿区安全生产与人民生产生活,恢复区内生态环境提出了合理的治理建议。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矿区基本地质特征。综合研究区域地质资料,结合野外调查、勘探等,查明了矿区由老至新主要出露地层依次为石炭系马平组(CPm)、二叠系栖霞组(Pq)及第四系白水江组(Qbs)。矿区地层风化强烈,覆盖层较厚。构造方向上以北东-南西向为主,小的背向斜褶曲交互并列。地下水类型为松散岩类孔隙水、层状岩类裂隙孔隙水和碳酸盐岩类裂隙溶洞水,其排泄、补给受当地气候及矿区抽排水共同影响。(2)矿区地面塌陷特征、分布规律、发育程度。结合矿区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等特点,对矿区岩溶地面塌陷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得出地面塌陷特征、分布规律和发育程度。(3)综合分析建模,分析地面塌陷成因与形成机理。通过对地质资料、现场调查、物探和开采数据的综合分析,研究该区岩溶塌陷成因,利用FLAC3D数值模拟软件对抽排地下水与岩溶地面塌陷过程进行演化,深入分析了抽排水与该区岩溶地面塌陷形成机理的关系。(4)矿区地面塌陷危险性分区评价,提出防治措施、建议。在对现有的塌陷坑进行综合分析基础上,分析各影响因素对该区地面塌陷影响权重,利用ArcGIS空间分析软件对矿区及其周边塌陷区进行危险性分区与评价。得出该区未来地面塌陷可能发展趋势,对周边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分析和排查,并提出相应的保护性措施、工程治理措施及监测措施等,进而最终达到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马骁[9](2019)在《岩溶空腔水气压力脉动效应的发现与意义》文中指出自然或人为作用导致地下水位的快速下降,引起岩溶空腔水气压力的变化,为了探索水气压力变化规律,本文以湖南省宁乡大成桥塌陷区和广西来宾市吉利地区为研究区,通过分析研究区强降雨条件下的地质模式,概化地质模型,设计物理实验模型,模拟地下水位位于基岩面以下,以上和水位在基岩面上下来回波动三种状态下,水位下降时岩溶空腔内水气压力变化的规律。在不同部位安装压力传感器分别监测模拟岩溶空腔的水气压力,实验后总结分析发现:(1)岩溶空腔在通气状态良好状态地下水位下降时,空腔内水气压力呈稳定变化趋势,对空腔影响甚小;(2)岩溶空腔在相对密闭环境水位下降时,空腔内的水气压力一直处于负压状态,且进行有规律且高频波动。初始水位越高,空腔内水气压力负压越大,波动频率越大。岩溶空腔体积越大,所能达到的水气压力负压值越大;(3)岩溶空腔在密闭-开放-密闭条件下水位下降时,密闭阶段水气压力仍呈现规律性高频波动特征。密闭与开放状态转换时,水气压力突变幅度远大于密闭状态压力波动幅度;(4)岩溶空腔水位下降过程中,气压比“水+气”压力波动滞后,但两者波动频率和趋势保持一致;(5)密闭条件下的岩溶空腔水位下降引起的水气压力变化可通过时间变量的一次函数来描述,函数斜率受出水口及岩溶空腔截面积影响。通过相关文献查阅,发现密闭状态下水气压力高频振动的现象属于压力脉动。并提出,岩溶空腔在相对密闭状态水位下降过程中,空腔内的水气压力通过岩溶孔隙裂隙作用于上覆土层的作用力不仅只有负压的静力压力,同时还有压力脉动导致的动力压力,两者共同作用导致土洞的产生和扩大,最终引发塌陷。在岩溶塌陷防治方面,本文对不同体积模拟岩溶空腔设置大小不同的通气孔,探索钻孔通气法防治岩溶塌陷的合适孔径值,最终得出消除岩溶空腔压力脉动和有效平衡空腔内水气压力的最优孔径值,且该孔径选取方法与水电站阻抗式调压室的阻抗孔取值类似。

石亮[10](2019)在《覆盖型岩溶发育区岩石与土层接触面灌浆技术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的加大,在水利、土木工程建设中,岩溶作为一种特殊的地质条件,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特别是在覆盖型岩溶发育区,由于上覆土层及地下水的作用极易形成土洞。岩溶土洞是在一定的水文地质条件下,可溶岩上部的覆盖层土体受到流失破坏,在土层中形成充填或非充填洞穴,从而引发地面变形破坏,是岩溶现象在土层中的反映。土洞具有埋藏浅、发育快、土层顶板强度低的特点,对土体稳定性及其地面附属物危害影响较大。目前,对于岩溶土洞的治理主要依据工程设计人员的经验进行定性治理,然而不同技术人员对此处理方式不同,有的趋于保守而造成经济浪费;有的太过冒险而造成建筑事故。因此,对于土洞发育机理的研究,以及如何既安全可靠又经济合理的对岩溶土洞进行治理,确保工程安全,是国家建设中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首先在查阅国内外学者对于岩溶现象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泰安市为研究对象,探讨了研究区的土洞发育机理,并对静压灌浆进行创新设计,提出一种岩土接触面灌浆技术。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通过对泰安市水文地质资料的分析,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得出研究区地表水主要是在下渗过程中改变土体状态与改变土体重度两种方式影响土洞发育;地下水则是在水位快速下降与频繁波动过程中产生不同作用力来影响土洞发育过程。(2)依据研究区岩溶发育地质状况、地下水开采状况、塌陷状况等资料,将泰安市地质结构简化为“一元”弱透水地质模型,提出泰安市城区土洞发育机理为:“潜蚀——崩解”作用为主,多因素共同作用的土洞发育模式。(3)对静压灌浆进行创新设计,提出一种岩土接触面灌浆技术,详细阐述了采用干海带对溶洞口封堵的关键技术,以及岩土接触面灌浆技术中主要机理作用:封堵、阻流作用;水平帷幕作用;渗透、充填作用,并对灌浆参数进行了理论确定。(4)以山东农业大学南校区某公寓楼地基处理实际工程为例,验证本文提出的岩土接触面灌浆技术的可行性。本文提出的研究区土洞发育机制以及岩石与土层接触面灌浆技术等研究成果,为覆盖型岩溶发育区土洞形成、发育机制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对覆盖型岩溶发育区土洞治理提供了一种经济、合理、高效的方法,为今后土洞发育区内工程建设提供参考和指导。

二、泰安岩溶地面塌陷形成机理与防治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泰安岩溶地面塌陷形成机理与防治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山东省岩溶塌陷分布规律及成因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岩溶塌陷现状
2 岩溶塌陷分布规律
    2.1 岩溶塌陷多分布于强岩溶发育区
    2.2 岩溶塌陷多分布于第四系浅覆盖区
    2.3 岩溶塌陷多沿断裂构造分布
    2.4 岩溶塌陷多发生于地下水位陡升陡降及在基岩顶板波动时期
    2.5 岩溶塌陷多沿河道、古河道等地表水体或地势低洼处分布
3 岩溶塌陷成因机制
    3.1 力学机制
        3.1.1 真空吸蚀作用
        3.1.2 潜蚀作用
        3.1.3 失托加荷作用
        3.1.4 地表水冲蚀增荷作用
        3.1.5 荷载振动作用
    3.2 诱发机制
        3.2.1 地质因素
        3.2.2 诱发因素
4 结论

(2)广花盆地岩溶塌陷多参数监测预警与风险防控(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与趋势分析
        1.2.1 研究现状
        1.2.2 研究趋势分析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与方法
    1.4 关键科学技术问题
    1.5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岩溶塌陷发育背景研究
    2.1 研究区自然地理及社会发展
        2.1.1 自然地理
        2.1.2 社会经济发展
    2.2 地层岩性
    2.3 地质构造
    2.4 岩溶水文地质概况
        2.4.1 主要含水层的水文地质特征
        2.4.2 地下水补迳排条件
        2.4.3 地下水动态特征
    2.5 工程地质概况
        2.5.1 土体工程地质特征
        2.5.2 岩体工程地质特征
    2.6 岩溶发育特征
        2.6.1 可溶岩层组类型
        2.6.2 可溶岩分布
        2.6.3 可溶岩埋藏类型
        2.6.4 岩溶发育规律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岩溶塌陷发育特征与模式分析
    3.1 岩溶塌陷分布特征
        3.1.1 空间分布
        3.1.2 时间分布
    3.2 岩溶塌陷属性特征
        3.2.1 塌陷分类
        3.2.2 塌陷规模
        3.2.3 触发因素
        3.2.4 危害损失
    3.3 岩溶塌陷发育模式
        3.3.1 潜蚀-断裂-坍塌模式
        3.3.2 潜蚀-吸压-陷落模式
        3.3.3 贯穿-抽吸-流漏模式
        3.3.4 振动-液化-垮塌模式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岩溶塌陷多参数监测预警
    4.1 多参数监测预警思路
    4.2 多参数监测预警原理
        4.2.1 黑箱方法简介
        4.2.2 岩溶塌陷多参数监测黑箱模型
        4.2.3 控制变量和状态变量的选取
    4.3 状态变量预警分析
        4.3.1 研究案例概况
        4.3.2 基于地下水水位变幅的预警分析
        4.3.3 基于地下水流速的预警分析
        4.3.4 基于地下水化学特征的预警分析
        4.3.5 基于地下水浑浊度的预警分析
    4.4 多参数综合预警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岩溶塌陷风险评价与防控对策
    5.1 易发及危险性评价
        5.1.1 评价方法
        5.1.2 评价模型
        5.1.3 评价过程与结果
    5.2 易损性及风险评价
        5.2.1 评价方法
        5.2.2 评价模型
        5.2.3 评价过程与结果
    5.3 防控措施与建议
        5.3.1 控制水位波动,划定禁采范围
        5.3.2 .跟踪工程进度,做好应急预案
        5.3.3 .加强科学研究,重视前兆识别
        5.3.4 .进行规范治理,杜绝塌陷复活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主要认识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1.1 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1.1.1 发表的学术论文
        1.1.2 获得(申请)的专利
        1.1.3 获得奖项
    1.2 主持参加的科研项目
        1.2.1 科研项目
        1.2.2 地调项目
致谢

(3)基于综合指数法的泰莱盆地岩溶塌陷风险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研究区概况
    1.1 地质背景
    1.2 水文地质条件
    1.3 岩溶塌陷发育及分布
2 岩溶塌陷影响因素简述
    2.1 岩溶及构造发育强度
    2.2 覆盖层特征
    2.3 岩溶地下水动力条件
3 岩溶塌陷风险性评价
    3.1 评价指标体系
        3.1.1 评价指标的选取
        3.1.2 评价模型
        3.1.3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3.2 评价范围
    3.3 单指标评价分区
    3.4 易发性评价结果
    3.5 风险性评价结果
4 结论及建议

(4)泰安市城区—旧县水源地岩溶地面塌陷历程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研究区岩溶塌陷发育历史及现状
    1.1 岩溶塌陷分布
    1.2 岩溶塌陷发育历程
        1.2.1 城区水源地塌陷区
        1.2.2 羊娄及旧县水源地塌陷区
2 岩溶地面塌陷发育条件
    2.1 岩溶发育程度
        2.1.1 地层岩性
        2.1.2 地质构造
    2.2 覆盖层特征
        2.2.1 土层厚度
        2.2.2 土层结构
    2.3 岩溶地面塌陷诱发因素
        2.3.1 地下水动力诱发因素
        2.3.1. 1 水位变幅
        2.3.1. 2 岩溶水位与基岩面关系(水岩面关系)
        2.3.1. 3 地下水开采
        2.3.2 大气降水
        2.3.3 外界扰动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3.2 建议

(5)大田桃源镇岩溶塌陷成因机制分析及演化过程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岩溶塌陷类型
        1.2.2 岩溶塌陷成灾机理研究现状
        1.2.3 岩溶塌陷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研究现状
        1.2.4 岩溶塌陷治理研究现状
    1.3 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2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目标与内容
        2.1.1 研究目标
        2.1.2 研究内容
        2.1.3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2.1.4 技术路线
    2.3 研究方法
        2.3.1 野外勘察方法
        2.3.2 高密度电法物探研究
        2.3.3 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
        2.3.4 研究区的工程概况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3 结果与讨论
    3.1 三明大田县群发性地面塌陷区现状分析
        3.1.1 场地地层与岩土体特征
        3.1.2 场地地震及地质构造
        3.1.3 水文地质条件
        3.1.4 地面塌陷现状分析
        3.1.5 地面塌陷成因分析
        3.1.6 小结
    3.2 基于高密度电法的岩溶地下空腔探测研究
        3.2.1 地球物理勘探条件
        3.2.2 高密度电法的结果解译分析
        3.2.3 小结
    3.3 岩溶塌陷演化数值模拟分析
        3.3.1 无岩溶空腔情况下的场地应力和变形
        3.3.2 岩溶地下空腔形成后的场地变形
        3.3.3 岩溶地下空腔形成后的场地岩土体应变
        3.3.4 小结
    3.4 三明大田县桃源镇地面塌陷危险性分区与应对措施
        3.4.1 地面塌陷发展趋势
        3.4.2 地面塌陷危险性、危害性分区
        3.4.3 初步应对措施的提出
        3.4.4 小结
4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城市岩溶空间分布规律及塌陷风险评价研究 ——以深圳某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岩溶发育特征
        1.2.2 岩溶探测方法
        1.2.3 岩溶塌陷风险评价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3.3 创新点
2 地质环境背景
    2.1 气象水文特征
    2.2 地形地貌特征
    2.3 地层岩性特征
    2.4 可溶岩分布特征
    2.5 地质构造特征
    2.6 水文地质特征
        2.6.1 地下水类型及特征
        2.6.2 地下水水位埋深特征
        2.6.3 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
        2.6.4 地下水化学特征
        2.6.5 地下水动态变化特征
3 城市岩溶发育特征及空间分布规律
    3.1 城市岩溶探测
        3.1.1 地球物理勘探
        3.1.2 地质钻探
        3.1.3 探测方法对比
    3.2 岩溶发育特征分析
        3.2.1 岩溶类型
        3.2.2 岩溶形态特征
        3.2.3 地下溶洞填充特征
        3.2.4 岩溶发育程度
    3.3 岩溶发育空间分布规律
        3.3.1 岩溶发育的不均匀性
        3.3.2 岩溶发育规模
        3.3.3 岩溶发育深度
    3.4 岩溶发育控制条件
        3.4.1 水文条件
        3.4.2 地形地貌条件
        3.4.3 地质构造条件
        3.4.4 岩性条件
4 城市岩溶地面塌陷机理研究
    4.1 岩溶地面塌陷基本特征
    4.2 岩溶地面塌陷成因分析
        4.2.1 岩溶地面塌陷典型案例分析
        4.2.2 岩溶地面塌陷成因
    4.3 岩溶地面塌陷机理研究
        4.3.1 地表水下渗致塌机理分析
        4.3.2 地下水下降致塌机理分析
    4.4 岩溶地面塌陷数值模拟分析
5 城市岩溶地面塌陷灾害风险评价
    5.1 风险评价方法及研究思路
        5.1.1 风险评价方法
        5.1.2 塌陷风险评价思路
    5.2 评价因子选择与评价模型构建
    5.3 岩溶地面塌陷危险性评价
        5.3.1 评价模型建立
        5.3.2 评价条件层及因子层权重计算
        5.3.3 判断矩阵评价因子权重计算
        5.3.4 评价因子量值划分
        5.3.5 危险性评价
    5.4 岩溶地面塌陷易损性评价
        5.4.1 评价模型建立
        5.4.2 评价因子权重计算
        5.4.3 易损性评价
    5.5 岩溶地面塌陷风险评价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7)基于岩溶水动态的岩溶地面塌陷预测预报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岩溶地面塌陷的产生及先兆
    1.1 覆盖型岩溶发育期土洞的形成及地面塌陷过程
    1.2 土洞发育与地下水位的关系
    1.3 土洞形成与岩溶水水质的关系
2 岩溶地下水水位—水质联合追溯方法
    2.1 水位—水质联合追溯方法的原理
    2.2 水位—水质联合追溯方法
3 应用实例介绍
    3.1 实例概况
    3.2 方法应用设想
4 结语

(8)湖南某石灰岩矿开采引发的地面塌陷与防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岩溶塌陷形成机理研究现状
        1.2.2 岩溶塌陷危险性评价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小结
第二章 矿区地质环境条件
    2.1 自然地理与气象水文
        2.1.1 自然地理
        2.1.2 气象水文
    2.2 区域地质概况
        2.2.1 地形地貌
        2.2.2 地层岩性
        2.2.3 地质构造
        2.2.4 矿床特征
        2.2.5 新构造运动与地震
    2.3 矿区工程地质条件
    2.4 矿区水文地质条件
        2.4.1 地下水类型及含水层岩组特征
        2.4.2 地下水补给、径流及排泄条件
第三章 岩溶地面塌陷发育特征及影响因素
    3.1 研究区岩溶地面塌陷概况
    3.2 岩溶地面塌陷分布特征与规律
        3.2.1 岩溶地面塌陷的类型
        3.2.2 岩溶地面塌陷时间分布规律
        3.2.3 岩溶地面塌陷空间分布规律
        3.2.4 岩溶地面塌陷的形态特征
    3.3 岩溶地面塌陷影响因素与发育模式
        3.3.1 岩溶地面塌陷影响因素
        3.3.2 岩溶地面塌陷发育模式
第四章 基于FLAC3D的矿区岩溶地面塌陷数值模拟
    4.1 FLAC3D简介
    4.2 FLAC3D中的流固耦合分析
    4.3 FLAC3D数值模拟模型
        4.3.1 模型的建立、尺寸
        4.3.2 设定条件、计算参数
        4.3.3 数值模型建模方案
    4.4 数值模拟结果与分析
        4.4.1 阶段一结果与分析
        4.4.2 阶段二结果与分析
        4.4.3 阶段三结果与分析
        4.4.4 阶段四结果与分析
    4.5 小结
第五章 矿区岩溶地面塌陷危险性评价
    5.1 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
        5.1.1 评价指标的选取根据
        5.1.2 评价因子的选取
        5.1.3 层次分析法
    5.2 矿区层次分析法权重系数
    5.3 基于GIS的岩溶地面塌陷危险性评价
第六章 岩溶地面塌陷防治对策
    6.1 岩溶地面塌陷防治原则
    6.2 研究区岩溶地面塌陷防治对策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科研成果清单
致谢

(9)岩溶空腔水气压力脉动效应的发现与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项目依托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机理研究
        1.2.2 监测预警
        1.2.3 塌陷防治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图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2 典型岩溶塌陷地质条件分析
    2.1 宁乡大成桥地区
        2.1.1 大成桥地区岩溶塌陷发育特征
        2.1.2 地质背景
        2.1.3 第四系覆盖层构成及特性
        2.1.4 岩溶发育特征
        2.1.5 地下水动力条件
    2.2 吉利典型塌陷区
        2.2.1 良江吉利地区岩溶塌陷发育特征
        2.2.2 地质背景
        2.2.3 覆盖层构成及特性
        2.2.4 岩溶发育特征
        2.2.5 地下水动力条件
    2.3 本章小结
3 水气压力物理模型实验
    3.1 物理实验模型
        3.1.1 模拟岩溶空腔
        3.1.2 数据采集系统
    3.2 实验步骤及内容
        3.2.1 开放系统实验
        3.2.2 密闭系统实验
        3.2.3 密闭-开放-密闭系统实验
4 水气压力实验结果与分析
    4.1 水气压力实验结果
        4.1.1 开放系统
        4.1.2 密闭系统
        4.1.3 密闭-开放-密闭系统
    4.2 发现及意义
        4.2.1 水气压力变化规律分析
        4.2.2 气压力与“水+气”压力监测结果对比分析
        4.2.3 岩溶空腔水气压力波动敏感性分析
        4.2.4 气压波动初步拟合线规律
        4.2.5 压力脉动效应
        4.2.6 压力脉动对岩溶塌陷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5 水气平衡实验塌陷防治的思考
    5.1 实验设计
    5.2 实验结果
        5.2.1 模拟空腔A水气平衡实验
        5.2.2 模拟空腔B水气平衡实验
    5.3 结果分析
    5.4 最优通气孔径的取值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及存在问题
    6.1 结论
    6.2 存在问题及研究方向
7 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10)覆盖型岩溶发育区岩石与土层接触面灌浆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岩溶土洞发育机理研究现状
        1.2.2 岩溶土洞塌陷机理研究现状
        1.2.3 岩溶溶洞、土洞治理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3.3 论文创新点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研究区基本特征
        2.1.2 研究区岩溶发育状况
        2.1.3 研究区地下水开采状况
    2.2 岩溶地貌的形成机制
    2.3 岩溶土洞形成的条件与特点
        2.3.1 岩溶区土洞形成的基本条件
        2.3.2 岩溶区土洞的特点
    2.4 常规灌浆技术概述
        2.4.1 灌浆的可行性基础
        2.4.2 静压灌浆的理论基础
3 结果与分析
    3.1 研究区土洞发育机理
        3.1.1 研究区地表水对土洞发育的影响
        3.1.2 研究区地下水对土洞发育的影响
        3.1.3 研究区土洞形成、发育机制
    3.2 岩土接触面灌浆技术理论基础
        3.2.1 岩土接触面灌浆的概念
        3.2.2 岩土接触面灌浆的适用范围
        3.2.3 岩土接触面灌浆的机理
        3.2.4 岩土接触面灌浆的工序
        3.2.5 岩土接触面灌浆的特点
    3.3 溶洞口封堵技术
        3.3.1 干海带封堵的可行性
        3.3.2 封堵施工
    3.4 岩土接触面灌浆技术参数
        3.4.1 灌浆范围
        3.4.2 灌浆压力
        3.4.3 灌浆量
        3.4.4 浆液扩散半径
        3.4.5 灌浆孔布置
        3.4.6 灌浆液配比
    3.5 工程实例验证
        3.5.1 工程概况
        3.5.2 拟建区岩溶土洞地质勘察
        3.5.3 岩土接触面灌浆设计
        3.5.4 岩土接触面灌浆施工
        3.5.5 灌浆效果检测
4 讨论
    4.1 研究区土洞发育机理
    4.2 岩土接触面灌浆技术
    4.3 岩土接触面灌浆技术施工要点总结
    4.4 展望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7 致谢
8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四、泰安岩溶地面塌陷形成机理与防治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山东省岩溶塌陷分布规律及成因机制[J]. 冯亚伟. 中国岩溶, 2021(02)
  • [2]广花盆地岩溶塌陷多参数监测预警与风险防控[D]. 蒙彦. 中国地质大学, 2020(03)
  • [3]基于综合指数法的泰莱盆地岩溶塌陷风险性评价[J]. 吴亚楠,王延岭,周绍智,唐丽伟,焦玉国. 中国岩溶, 2020(03)
  • [4]泰安市城区—旧县水源地岩溶地面塌陷历程及影响因素分析[J]. 吴亚楠. 中国岩溶, 2020(02)
  • [5]大田桃源镇岩溶塌陷成因机制分析及演化过程模拟研究[D]. 林训伟. 福建农林大学, 2020(02)
  • [6]城市岩溶空间分布规律及塌陷风险评价研究 ——以深圳某区为例[D]. 付宇.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19(01)
  • [7]基于岩溶水动态的岩溶地面塌陷预测预报方法[J]. 高宗军,鲁统民,王敏,冯建国,刘书江,王姝. 中国岩溶, 2019(05)
  • [8]湖南某石灰岩矿开采引发的地面塌陷与防治研究[D]. 朱晓青. 湖南科技大学, 2019(04)
  • [9]岩溶空腔水气压力脉动效应的发现与意义[D]. 马骁.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2)
  • [10]覆盖型岩溶发育区岩石与土层接触面灌浆技术研究[D]. 石亮. 山东农业大学, 2019(01)

标签:;  ;  ;  ;  

泰安岩溶地面塌陷形成机理及防治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