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智科技亏损3417万元

鸿智科技亏损3417万元

一、宏智科技3417万元失踪(论文文献综述)

陈希晖[1](2015)在《关联交易中终极股东利益输送行为研究 ——基于“结构—动化(S-M)”两视角的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利益输送问题是公司治理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其本质是股权集中带来的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的利益冲突,体现为控股股东对中小股东利益的侵犯。金字塔结构是控股股东利益输送行为的载体,关联交易是利益输送的主要途径。我国资本市场金字塔结构和关联交易普遍存在,使得资本市场上恶性利益输送行为频发,中小股东利益受损,影响了投资者对资本市场的信心。本论文基于金字塔结构的视角,重点研究终极股东关联交易利益输送行为的影响因素和发生机理。本论文对利益输送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系统的梳理,概括出利益输送行为理论发展和局限性。以组织行为学相关理论为基础,借鉴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行为假设,运用数理模型,剖析了利益输送行为的构成要素和运行机理,在对金字塔结构和关联交易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阐述了金字塔结构下终极股东关联交易利益输送行为的理论框架,提出了基于结构(S)和动机(M)的两个研究视角。以系统论为基础,将结构细分为组织结构、控制结构和权差结构,研究了终极股东通过三维结构影响利益输送的机理;以心理学和行为学为基础,将动机分为所有者动机、管理者动机和两者合一动机,研究了三种动机对终极股东利益输送行为的影响机理。运用我国上市公司金字塔结构和关联交易的相关数据,对上述两种研究视角的理论进行检验,得出了初步的结论。本论文的主要创新点:①对利益输送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系统的梳理,确定以金字塔结构下的终极股东关联交易利益输送为研究的突破口,在对利益输送行为机理进行一般性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利益输送行为的成本收益制衡分析模式:阐述了金字塔结构下终极股东利益输送行为的理论框架,并提出了金字塔结构下终极股东利益输送行为的运行机理的结构/动机分析框架。②提出结构的三维分类,揭开金字塔结构的“黑箱”,重点研究了终极股东如何通过金字塔结构要素(包括链条数、层级数、现金流权、控制权、复杂程度)影响利益输送的收益成本,进而影响利益输送行为的机理和路径。③按照主体的角色提出了利益输送的动机的三种分类,剖析了三种动机影响终极股东利益输送行为的机理和路径;④对上述两种视角下的形成的理论进行了实证检验,根据检验结果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李雪峰[2](2014)在《存款丢失应一查到底》文中认为上市公司存款丢失,实际上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因为这至少需要两个方面的配合,一是上市公司内控缺失,二是银行层面风控不严。结果,存款丢失的事件仍一再发生。 早期的上市公司资金丢失事件具有很深的时代烙印,如宏智科技、闽东电力均涉及到委托理财。在当时理财机?

曹如波[3](2011)在《公司非讼程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非讼程序是公司纠纷解决的一种司法救济途径,在民事诉讼程序法理二元化理论中,它与诉讼程序相对应。与诉讼程序相比,非讼程序具有法官的自由裁量权较大、解决纠纷迅速、简便等特征,因此,对于解决部分公司纠纷案件具有固有的制度优势,特别是在公司治理机制失灵时,司法权力通过非讼程序方式介入,可以迅速平息矛盾,将公司内部纠纷解决在初始阶段,防止出现更大的冲突。这就是公司非讼程序的核心价值。但是,我国目前单一类型的公司非讼程序立法现状与公司活动的实际需要不相适应,造成当事人维权成本过高、司法救济不力和司法资源浪费的严重缺陷。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和判断,本文对公司非讼程序的基本问题进行分析研究,试图对我国公司非讼程序制度的完善提出一些建议。本文在结构上共分五章。第一章,公司非讼程序的理论基础。本章首先介绍了非讼案件与非讼程序的概念与特征,以及非讼程序与诉讼程序交错适用的法理,在此基础上对公司非讼程序进行了界定,分析其价值取向,探讨其与公司治理的关系。通过对公司非讼程序的几种不同称谓进行比较分析,本文认为公司非讼程序的称谓比较简明,赞同这种称谓。通过从民事诉讼程序和公司纠纷解决机制两个视角的观察,对公司非讼程序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公司非讼程序就是非讼程序在公司法上的适用,它是公司利益相关主体为维护自己的权利,实现自己的利益,将没有实体民事权益争议或争议不明显的公司纠纷提请法院审理的非讼程序。公司非讼程序体现了国家权力通过法院对公司内部事务的直接干预,特别强调简便、迅捷的效率价值,同时,也存在对当事人程序保障相对薄弱的固有缺陷。因此,在强调国家干预与效率价值的同时,要协调和平衡自由与秩序、公正与效率的关系。公司非讼程序是公司治理机制失灵时有效的外部纠正机制,在司法介入时,要注意把握适度介入的边界,维护公司自治原则。第二章,公司非讼程序的适用范围。非讼程序兼具效率优势和程序保障不足的缺陷,需要在法理上进行研判与实务上的可行性分析,通过恰当地界定公司非讼程序的适用范围,减弱由非讼程序固有缺陷带来的不利影响,兼顾公司非讼程序的公正与效率。关于公司非讼案件的划分标准,可以从形式标准和实质标准两个层面进行区分。形式标准以“实定法”为根据;实质标准以案件的性质判断和效率优先的价值判断两个角度进行划定。如根据“对象说”的观点,公司诉讼案件是指双方当事人对公司法上的权利存在与否等实质事项有争议的纠纷案件,公司非讼案件是指公司利害关系人在没有公司法上实体权益争议或争议不明显的情况下请求法院确认某种事实是否存在,从而使一定的公司法律关系发生、变更或消灭的案件。为加深认识,本章对公司非讼案件的特征及类型进行了分析。第三章,典型公司非讼案件研究。在对我国理论界有代表性的几种不同意见进行分析后,本文认为,在我国公司法背景下,可以适用非讼程序的典型公司案件有5种类型,即股东知情权案件、股东会司法召集案件、董事的司法选任案件、异议股东股份回购请求权案件,以及我国立法已经明确适用非讼程序的公司强制清算案件。对于这几种公司案件,分别进行了比较法考察,介绍了我国司法救济现状,认为这些案件的性质与非讼程序契合,适用非讼程序是比较适宜的,有利于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第四章,我国公司非讼程序的现状评析。从民事诉讼法的视角介绍了我国非讼程序的立法情况,从公司法视角考察了我国公司非讼程序的立法现状,着重分析了我国公司强制清算制度设立的背景与过程,评析了公司强制清算程序的主要制度,检讨了其中的不足之处,并对我国单一公司非讼程序类型的立法现实进行了反思。在司法实践中,法院对有的公司案件不予受理,司法救济不力,公司治理缺乏有效的救济机制;一些本属非讼性质的公司案件错用了诉讼程序进行审理,造成当事人维权成本过高、司法资源浪费的严重缺陷。这些情况表明,我国需要扩大公司非讼程序的适用范围,完善公司非讼程序制度。第五章,我国公司非讼程序的完善构想。通过借鉴域外非讼程序的立法模式,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完善我国公司非讼程序的立法路径:一是在将来修订民事诉讼法时对非讼程序的一般规则作出规定,二是在修订公司法时对公司非讼案件类型及其特殊规则作出规定。应逐步扩大公司非讼程序的适用范围,首先可以考虑将股东知情权案件纳入公司非讼案件的范围。为确保公司非讼程序的正当性,可以参照大陆法系的抗告制度,引入我国民事诉讼复议制度,建立我国公司非讼程序的纠错机制。

徐郑锋[4](2008)在《家族控制、公司治理与企业价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家族上市公司的不断出现,新的“一股独大”的问题也开始显现出来。本文基于近年来家族上市公司对中小股东剥削侵害的现实,选取了我国2002—2006年沪深两市中112家家族控制的上市公司作为样本,在“双重委托代理理论”和公司治理的基本理论支撑下,对我国家族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与企业价值的关系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理论分析发现:在家族控制的治理结构下存在双重委托代理关系,家族上市公司治理的核心更多的是家族控股大股东和广大中小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金字塔控制结构可以帮助家族以较低的成本获取上市公司控制权,为其侵占社会股东利益提供条件,加剧了控制权与现金流权的分离,导致了上市公司价值的降低。进而用模型论证了因控制权与现金流权相分离下诱发的家族大股东对中小股东利益的侵害及其表现形式。实证结果显示:家族上市公司内部治理机制有待完善。我国家族上市公司的企业价值与现金流权比例显着负相关;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分离程度越大,企业价值越低;流通股比例与企业价值负相关;家族董事、家族管理有利于提升企业价值;企业价值与董事会规模存在着负相关关系;独立董事与企业价值之间不存在相关关系;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状态并不是影响家族上市公司绩效的重要因素。在上述理论和实证研究的发现的基础上,提出本文的政策建议:在中国未来的证券市场改革过程中,要健全市场监管机制和外部治理机制,加大家族违规的成本和惩处力度,压制其投机心理,保护中小股东利益;进一步完善职业经理人制度,加强和完善家族上市公司董事会治理机制,促进我国家族企业长期、健康发展。

蔡志岳[5](2007)在《中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的动因、市场反应与预警研究》文中提出作为公开原则的核心体现,信息披露无疑是规范上市公司行为、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和提高证券市场配置效率的最有效手段。真实、全面、及时、充分的信息披露是上市公司的法定义务,也是投资者决策的重要依据。然而,中国相当部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而且屡禁不止,严重地违反了诚信准则,甚至无视法纪。这不仅在很大程度上损害了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而且对证券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构成了很大的威胁。为此,本文以信息披露违规的中国上市公司这一特殊群体为研究对像,深入分析和检验它们违规的动因,统计违规事件公告后的股票市场反应,并尝试根据它们的财务特征、市场交易特征与公司治理特征,构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行为的一般预警模型,以便为投资者和监管层提供决策依据。全文共分为九章,各章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为导论,主要对论文进行简要介绍,具体包括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研究框架与主要内容以及研究的改进与创新计划。第二章为文献综述,全面回顾和总结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的动因、市场反应和预警的相关研究成果。第三章为中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的制度背景分析。第四章分析了信息披露违规的上市公司的行业特征、规模特征、财务特征、市场交易特征、以及治理特征。第五章分析和实证检验了关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动因的三种假说,包括大股东掏空说、内幕交易说和盈余管理说。第六章针对不同类型的信息披露违规事件的不同市场反应进行了统计分析。第七章基于财务、市场和治理视角,构建了预警模型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行为进行判别和预测。第八章对中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的防范机制进行了深入讨论。第九章是对论文研究成果的总结,包括研究结论与启示、研究的局限性和进一步研究的方向。本文在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中国上市公司的制度背景,运用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中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的动因、市场反应和预警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得到了以下的研究结论:第一,违规上市公司主要来自机械、设备、仪表制造行业,石油、化学、塑胶、塑料制造行业等成熟性产业,且大都属于中小型公司;大多数违规上市公司的上市交易年龄不超过6年,违规公司的股票市场交易比较活跃,而股票风险较高;违规公司的盈利能力差,经营效率低下,债务负担重而偿债能力明显不足,成长能力差,经营性现金创造能力不足,每股净资产质量低下;违规公司的股东制衡力量相当薄弱,违规公司的内控机制相当缺乏,近半数的违规公司被外部审计师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第二,大股东对上市公司的掏空程度越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行为越有可能发生;上市公司的内幕交易程度越高,信息披露违规行为越有可能发生;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越高,信息披露违规行为越有可能发生。第三,投资者对公开处罚和公开谴责的处罚方式反应十分强烈,认为违规上市公司侵犯其合法权益。不管是上交所、深交所还是证监会的处罚公告,都具有一定的威慑力。对于采用延迟披露、虚增利润、违规关联交易、违规担保以及擅自改变资金用途等手段违规的上市公司,投资者持怀疑态度。对于上市公司的大股东掏空行为、证券操纵行为和财务舞弊行为,投资者纷纷用脚投票。第四,信息披露违规事件确实给投资者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在信息披露违规事件公告日的(-20,20)时间窗口内,全部违规公司的累积平均超常收益(CAAR)达到-0.075,且在1%的置信区间内显着。第五,在违规行为被发现的前一个会计年度,违规公司在财务状况、市场交易状况和治理水平上,就与正常公司存在着显着的差异。盈利能力越强,公司就越不可能违规;财务杠杆越高,公司就越有可能违规;外部审计的监督质量越高,公司就越不可能违规。第六,以资产净利率、每股收益、资产负债率和流动比率为财务预警变量,以股票日均涨跌幅为市场预警变量,以代表董事会的独立性和高管激励的治理因子、代表股权结构的股权集中度和股权制衡度的治理因子、代表外部审计监督程度的治理因子和代表机构投资者监督程度的治理因子为治理预警变量,本文建立的Logistic回归预警模型和混合BP神经网络对公司违规发生概率的预测成功率分别为80%和83.33%,总体判别成功率分别为81.67%和83.33%,均可以有效地提前甄别违规的上市公司。第七,对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发生概率的预警,包含财务、市场和治理信息的模型Ⅲ的判别成功率最高,包含财务和市场信息的模型Ⅱ其次,只包含财务信息的模型Ⅰ最差。由此可见,对于投资者,公司的股票市场交易数据和治理数据与财务数据一样具有信息价值。第八,本文运用多项Logistic回归和混合BP神经网络构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严重程度的预警模型,对检验样本的总体判别成功率分别为68.89%与71.39%,可以较有效地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的严重程度进行预警。此外,本文尝试运用Fisher判别、多项Logistic回归和混合BP神经网络构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类型的预警模型,对检验样本的总体判别成功率分别为50.43%、58.12%与59.29%,虽不尽如人意,但这表明了本文所构建的预警模型在预测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违规类型方面具有发展和应用潜力。同时,本文在比较中发现,混合BP神经网络等人工智能技术在财务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最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的博弈分析告诉我们,降低监管机构的监督成本,提高监管机构的稽查质量,或者加大对违规行为的惩罚力度,提高违规公司的违规成本,都可以降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的发生概率。同时,新闻媒体的社会舆论监督可以鞭策监管机构,监督和规范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行为。区别于其它相关的研究,本文的改进和创新工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本文对1994—2005年间信息披露违规的上市公司的行业特征、规模特征、财务特征、市场交易特征、以及治理特征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发现:违规上市公司主要来自成熟性产业,且大都属于中小型公司;大部分违规公司的上市交易年龄不超过6年,股票市场交易比较活跃而股票风险较高;违规公司的股东制衡力量相当薄弱,违规公司的内控机制相当缺乏,近半数的违规公司被外部审计师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第二,本文首次从实证的角度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的问题进行动因分析与检验,并首次结合Llorente et al.(2002)的研究成果,利用股票市场均衡时股票收益率与换手率的动态关系系数C2来测度上市公司股票交易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并作为内幕交易的代理变量。首次结合Kotharia et al.(2005)的研究成果,计算基于ROA配对的操控性应计利润,以控制公司间因为业绩差异而产生的盈余管理计量偏误,并用来度量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该方法比琼斯模型(Jones,1991)和修正模型(Dechow et al.,1995)更为合理。第三,本文根据违规手段的不同,将信息披露违规事件分为虚列资产、虚增利润、虚假陈述、操纵股价、违规委托理财、擅自改变资金用途、违规关联交易、违规担保、重大遗漏、延迟披露及其它等十一类事件;根据违规性质的不同,将信息披露违规事件分为大股东掏空类、证券操纵类、财务舞弊类和其它类违规行为等四类事件;并分别对它们的不同市场反应进行了统计分析。第四,传统的预警模型大多以财务指标作为输入变量,研究局限于财务视野。本文基于财务、市场和治理视角,并应用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和因子分析对备选财务指标、市场指标以及治理指标进行提炼和筛选,提高了预警模型的有效性。第五,本文根据处罚机构的不同,将信息披露违规的严重程度划分为三种状态,即不被处罚、被交易所处罚、被证监会处罚;根据违规性质的不同,将信息披露违规的类型划分为五种状态,即大股东掏空类违规、证券操纵类违规、财务舞弊类违规、其它类型违规、无违规行为。这种对信息披露违规行为的细致划分,大大提高了预警模型的应用意义。最后,本文分别应用Fisher判别模型、多项Logistic回归模型、以及混合BP神经网络模型对上市公司违规的发生概率、严重程度、违规类型进行判别和预测,并对线性模型和非线性模型应用于信息披露违规预警的效果进行了比较分析。

李召辉[6](2006)在《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法律责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证券市场是现代经济的基本特征,而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则是证券市场重要的信息来源。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的好坏不仅直接影响到市场参与各方的经济决策,而且常常影响到证券市场的正常运转和健康发展。然而,近年来我国发生了大量的虚假会计信息披露案。虚假会计信息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法律的不健全和对造假行为的惩治不力是其重要原因。本文正是从这个角度出发,试图通过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法律责任的分析,对修改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提出一些粗浅的建议。 本文首先以会计信息的供应链为线索,指出了哪些责任主体应该对会计信息披露负责,负哪些法律责任,所负责任分别由哪些法律法规规定,各种法律责任之间有何区别。然后采用资料统计和个案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揭示出了当前我国追究违规会计信息披露法律责任的现状,摆出我国会计信息披露法律责任弱化这个事实。接着分析了法律责任弱化的原因:法院游离于证券诉讼之外是表象,其背后的根本原因是相关法律法规的缺失和不足。在深刻剖析各个法律法规的基础上,文章最后就修改完善相关法律和诉讼程序进而强化会计信息披露法律责任给出了相应的建议。

朱霞[7](2005)在《股东和董事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研究股东和董事的关系问题。近几年,在中国股份有限公司的治理实践中出现很多股东利益受到不忠诚管理者侵害的现象。例如,管理者违规提供担保和贷款,减少公司资产;虚假披露信息,骗取股东钱财等;同时还存在着股东欲“罢”不能(股东因无实质的股东大会启动权,想罢免不称职的董事却无法实现)和起诉“无门”(股东因缺乏诉权,欲就公司利益损失和自己利益损失提起诉讼要求经济赔偿时却不被法院受理)的状况。这些都凸现出中国股东和董事关系存在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本文的研究建立在这样一种知识前提基础上,即股份有限公司采取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方式加以治理是一种根基于公司实践经验的事实,关于这一分离的事实及其意义的描述和分析可以见诸于各类经典公司文献。本文并不打算质疑这种分离模式的益处和合理之处。但是,在股份有限公司这种分离的治理结构中,必须承认,我们也遭遇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股份有限公司中所有权和控制权的分离导致了“委托一一代理”问题的产生,因此良性的公司经营取决于其“委托一一代理”的法律关系结构是否合理。 具体言之,在此,现代公司治理中需要解决的一个核心问题,便是如何建立一种有利于增进公司经营效率同时又能够保障公司经营及其利益依旧落在股东的可期望、可控制范畴的公司体制,从而使得公司仍旧主要是股东的公司而不是经营者任意专权的公司。现代公司代理理论还指出了一个代理成本问题,解决制约代理人、维护股东合理利益的同时,不能够任意增加代理成本支出,相反应该致力于降低代理成本,因为这是追求公司效率和贯彻经济原则的基本要求。 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是理论分析、规范分析和比较法研究的方法。首先通过公司治理理论的分析应用,对于股东和董事的关系实质进行了一般性的描述和说明,为以下的研究打下基础。然后,通过运用美国耶鲁大学公司法教授汉斯曼等学者最近提出的以功能主义取向为基础的规范分析方法,即其有关公司代理关系分析的十种策略模型,对中国公司法关于股份有限公司的有关股东和董事的关系规范(所谓

计国忠[8](2006)在《中国上市公司大股东控制权私有收益问题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公司治理领域研究的不断深入,大股东在上市公司治理中的作用受到关注,公司治理的核心已经转变为如何处理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代理关系”。“控制权私有收益”就是这个问题的核心。 从表现上看,我国上市公司大股东侵害公司和其他股东利益的途径有多种,最为直接的是资金占用(包括直接的资金占用、借款合同、购销性的关联交易、违规担保等形式),到关联交易转移资产,再到利用内幕信息进行二级市场套利。大股东还往往利用其他一些辅助手段来达到攫取控制权私有收益的目的,包括股权融资偏好和粉饰业绩。这些现实的行为已经严重侵害到了投资者的利益,影响到了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 在阐述这些表现之后,文章进行了实证分析。在详细综述国内外测度控制权私有收益规模的基础上,提出了针对我国的测度方法。文章选取了发生在2003-2004年间的符合遴选要求的89宗控股权交易事件和147宗非控股权交易。利用股权转让溢价乘上转让比例得出控制权私有收益规模占上市公司净资产的比重。利用回归分析,得出我国上市公司大股东控制权私有收益为其公司净资产的4.07%;经市净率等手段调整,控制权私有收益为公司流通股市值的5.09%,为上市公司所有股份“市值”的2.79%。但这一数字还是趋于保守和低估。在公司特质的影响因素方面,盈利能力和流通股规模呈现负相关关系。 文章随后分析了产生规模巨大的控制权私有收益的现实原因。文章认为内在动因与外在约束形成了原因的两个方面。由于我国部分重组上市的模式,上市公司国有大股东为了解救存续企业而侵占上司公司股权融资资金,并且由于地方政府等与上市公司的利益纽带,形成隐性制度,更加难以解决;而民营大股东更多地趋向于融资动机和私人利益诉求。正是两种不同的人格化特征导致了不同的内在动机。 在外部约束上,监管机制较为薄弱;投资者的投资理念和行为也不成熟;财务、审计等专业中介机构以及上市公司独立董事都不独立,或是违反职业操守,监督作用不强;媒体与舆论监督受到限制;最后,对于中小股东的法律救济制度不强,导致了大股东恣意攫取控制权私有收益。 最后作者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包括完善国有企业整体上市改革、民营企业融资渠道的拓宽、股权分置问题的逐步解决、证券监管机制的完善、中介机构和独立董事制度的规范、媒体和舆论对大股东不法行为披露的鼓励,以及最后,法律救济制度的强化。

马丁娜[9](2005)在《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失效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造假案层出不穷,“问题高管”以及大股东“侵权”等问题屡见报端、触目惊心,广大中小股东损失惨重。上市公司被普遍认为是“圈钱”、“骗钱”公司,注册会计师和企业会计被指责为“造假工具”,致使中国股市曾一度陷入低迷。其中原因可能种种,但主要原因在于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严重失效。从现有的理论看,国外的内部控制理论尽管很先进,但是其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和适用的环境与中国的情况不同,不能直接用来解释中国的现实,中国本土的内部控制理论研究还相对比较落后,所以没有适宜的理论能够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之所以失效,从历史来看,计划经济时期国家实行统一规划,国有企业无须自我控制,甚至可以说计划经济时期的国有企业几乎不存在内部控制制度;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与改制上市相匹配的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又准备不足。制度是一个整体框架,它不仅包括正式制度,而且包括非正式制度,以及这些制度的实施。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息息相关,正式制度的实施及其效果依赖于非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节约了正式制度的实施成本。所以本文在历史分析的基础上又分别从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角度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失效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最后,针对上述分析文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吴正平[10](2005)在《民营上市公司治理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公司治理作为一种经营和控制公司的制度安排,最早在20 世纪60 年代末70 年代初由美国学者提出,随后得到世界各国学者的普遍重视。由于公司治理概念引入我们国家的时间尚短,国内对公司治理的研究仍处在起步阶段。随着公司在国家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地位的提高,公司作为我国推进企业改革,提高企业经营绩效的重要手段,被列入了经济体制改革的议事日程。但是我国的民营上市公司治理工作尚属起步和探索阶段,目前对民营上市公司治理问题还没有系统的研究,也没有提出有效的措施对来完善民营上市公司的治理,因此现阶段对民营上市公司治理问题进行研究具有现实的意义。本文首先立足于我国民营上市公司的实际,分析民营上市公司的现状,指出民营上市公司所具有的优势及存在的缺陷;然后从股本结构、股本结构与公司治理结构、董事会结构、董事会规模与企业绩效、独立董事规模与企业绩效、监事会结构、监事会与企业绩效、负债结构、负债结构与企业绩效等方面对我国民营上市公司治理结构进行了实证分析;最后从股本结构的优化、内部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外部治理机制的健全三方面提出民营上市公司治理的相关对策和政策建议。

二、宏智科技3417万元失踪(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宏智科技3417万元失踪(论文提纲范文)

(1)关联交易中终极股东利益输送行为研究 ——基于“结构—动化(S-M)”两视角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论文图表索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3 论文的创新和不足
    1.4 涉及本论文的主要概念界定
    1.5 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利益输送行为相关文献述评
    2.1 利益输送行为的动机
    2.2 利益输送行为的途径
    2.3 利益输送行为的影响因素
    2.4 利益输送行为的后果与治理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终极股东利益输送行为机理
    3.1 利益输送行为理论及发展
    3.2 利益输送行为的机理
    3.3 金字塔结构与关联交易
    3.4 金字塔结构下关联交易利益输送行为研究视角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结构视角:金字塔结构与利益输送
    4.1 问题的提出
    4.2 结构对利益输送行为的影响
    4.3 结构的分类
    4.4 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设
    4.5 实证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动机视角:终极产权性质与利益输送
    5.1 问题的提出
    5.2 动机对利益输送行为的影响
    5.3 利益输送的动力机制:终极产权性质
    5.4 理论分析和假设提出
    5.5 实证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研究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政策建议
    6.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和参与科研项目

(3)公司非讼程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的缘起:一个案例引发的话题
    二、研究现状和文献综述
    三、研究的方法、内容和结构
第一章 公司非讼程序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非讼程序理论的宏观阐析
        一、非讼案件的界定
        二、非讼程序的界定和特征
        三、非讼程序与诉讼程序的交错适用
    第二节 公司非讼程序的界定
        一、公司非讼程序的称谓
        二、公司非讼程序的涵义
    第三节 公司非讼程序的价值取向
        一、公司非讼程序的秩序与自由价值
        二、公司非讼程序的公正与效率价值
    第四节 公司非讼程序与公司治理
        一、公司治理及其内生问题
        二、司法介入公司治理的非讼程序方式及限度
第二章 公司非讼程序的适用范围
    第一节 公司非讼案件的划定标准
        一、形式标准:“实定法说”的视角
        二、实质标准之一:案件的性质判断
        三、实质标准之二:效率优先的价值判断
    第二节 公司非讼案件的特征及类型分析
        一、公司非讼案件的特征
        二、公司非讼案件的类型分析
第三章 典型公司非讼案件研究
    第一节 典型公司非讼案件概述
        一、典型公司非讼案件的观点争论
        二、适合于我国的典型公司非讼案件探析
    第二节 股东知情权案件
        一、股东知情权概述
        二、股东知情权的比较法考察
        三、股东知情权案件在我国的司法救济
        四、股东知情权案件的非讼契合度分析
    第三节 股东会司法召集案件
        一、股东会召集权概述
        二、股东会召集权的比较法考察
        三、股东会召集权在我国的救济
        四、股东会司法召集案件的非讼契合度分析
    第四节 董事司法任免案件
        一、董事的选任和解任概述
        二、董事的选任和解任的比较法考察
        三、董事的选任和解任在我国的救济
        四、董事的选任和解任案件的非讼契合度分析
    第五节 异议股东股份收购请求权案件
        一、异议股东股份收购请求权概述
        二、异议股东股份收购请求权的比较法考察
        三、异议股东股份收购请求权案件在我国的救济
        四、异议股东股份收购请求权案件的非讼契合度分析
    第六节 公司清算案件
        一、公司清算概述
        二、公司清算案件的比较法考察
        三、公司清算案件的非讼契合度分析
第四章 我国公司非讼程序的现状评析
    第一节 我国公司非讼程序的现行立法评析
        一、民事诉讼法视角的非讼程序立法评析
        二、公司法视角的公司非讼程序立法评析
    第二节 我国公司非讼程序立法现状的反思
        一、反思之一:以公司强制清算程序为样本的检讨
        二、反思之二:我国司法介入公司治理的现状及缺陷
第五章 我国公司非讼程序的完善构想
    第一节 我国公司非讼程序立法上的完善
        一、域外公司非讼程序的立法模式考察
        二、我国公司非讼程序的立法模式选择
        三、我国公司非讼程序适用范围的扩展
    第二节 我国公司非讼程序的规则设计
        一、公司非讼程序的一般规则设计
        二、公司非讼程序的特殊规则设计
    第三节 我国公司非讼程序纠错机制的构建
        一、原审法院自行纠正的救济机制
        二、公司非讼程序复议制度的构建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后记

(4)家族控制、公司治理与企业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2 论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1.3 相关概念的界定
    1.4 论文的结构
    1.5 论文的创新点和学术贡献
2 文献综述
    2.1 家族企业的理论研究综述
    2.2 家族大股东控制与企业价值的相关文献综述
    2.3 董事会构成与企业价值的相关文献综述
3 理论基础
    3.1 家族企业的代理理论
    3.2 家族企业的管家理论
    3.3 董事会治理的相关理论
4 制度背景分析
    4.1 家族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
    4.2 中国上市公司中的家族控制及其公司治理结构特征
5 实证检验
    5.1 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5.2 研究假设
    5.3 变量定义和研究模型设计
    5.4 家族控股上市公司治理特征的描述性分析
    5.5 回归模型及结果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启示及研究局限性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启示
    6.3 研究局限性及后续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后记

(5)中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的动因、市场反应与预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研究框架与主要内容
    第三节 研究的改进与创新计划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信息披露违规动因的研究综述
    第二节 信息披露违规市场反应的研究综述
    第三节 信息披露违规预警的研究综述
第三章 中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的制度背景分析
    第一节 中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规范体系
    第二节 中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规范的内容与变化
    第三节 中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的状况分析
    第四节 中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手段的案例分析
    第五节 本章小节
第四章 中国信息披露违规上市公司的特征分析
    第一节 违规上市公司的违规类型分析
    第二节 违规上市公司的行业特征
    第三节 违规上市公司的规模特征
    第四节 违规上市公司的财务特征
    第五节 违规上市公司的市场交易特征
    第六节 违规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特征
    第七节 本章小节
第五章 中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的动因分析和实证检验
    第一节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第二节 实证研究设计
    第三节 实证结果与分析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事件的市场反应
    第一节 研究设计
    第二节 实证结果与分析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中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的预警研究
    第一节 实证研究设计
    第二节 实证结果与分析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八章 中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的防范机制分析
    第一节 中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的博弈分析
    第二节 中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外部监督机制
    第三节 中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内部监督机制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九章 主要结论、启示和未来研究的方向
    第一节 主要研究结论
    第二节 相关启示与政策性建议
    第三节 论文的局限与后续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6)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法律责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本文研究思路及创新
    1.5 本文结构
第2章 有关会计信息披露法律责任的几个概念
    2.1 会计信息披露的含义
    2.2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中存在的问题及危害性
        2.2.1 会计信息披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2.2 会计信息违规披露的危害性
    2.3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违规的原因所在
    2.4 规范信息披露的法律层次
        2.4.1 国外立法规范体系
        2.4.2 我国立法规范体系
    2.5 会计信息披露法律责任
        2.5.1 会计信息披露的供应链
        2.5.2 我国相关法律对贵任主体的界定
        2.5.3 我国法律对责任主体法律责任的界定
第3章 当前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法律责任现状剖析
    3.1 上市公司信息会计披露法律责任现状
        3.1.1 行政责任
        3.1.2 刑事责任
        3.1.3 民事责任
    3.2 会计信息披露法律责任的缺陷
        3.2.1 行政责任过多、不一致性和滞后性
        3.2.2 刑事责任尚存欠缺
        3.2.3 民事责任几乎空白
    3.3 个案分析
        3.3.1 琼民源和红光实业舞弊案
        3.3.2 对上述两公司处罚的一点分析
第4章 我国会计信息披露法律责任弱化的分析
    4.1 我国司法实践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4.2 我国现行有关法律法规的不足之处
        4.2.1 公司法
        4.2.2 证券法
        4.2.3 会计法
        4.2.4 注册会计师法
        4.2.5 刑法
        4.2.6 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
        4.2.7 高院通知和司法解释
        4.2.8 法律法规之间存在的不一致
第5章 强化会计信息披露法律责任的建议
    5.1 完善《公司法》—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法律规制和健全
        5.1.1 我国公司治理的现状
        5.1.2 未来公司治理结构的基本要求
        5.1.3 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的健全与完善
    5.2 完善《证券法》—明确界定信息披露中的重大性标准
    5.3 完善诉讼程序—赋予股东诉讼权
        5.3.1 集体诉讼制度
        5.3.2 代表诉讼制度
    5.4 仲裁机构: 证券纠纷非诉讼解决机制
        5.4.1 证券纠纷非诉讼解决机制的,要性
        5.4.2 合法性与适用范围
        5.4.3 实施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7)股东和董事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导言
二、现代公司理论分析
    (一) 现代公司理论的认识前提
    (二) 现代企业交易成本理论
    (三) 现代公司治理理论和代理理论
    (四) 对中国股东和董事关系的一般性理论说明
三、股东和董事关系的规范分析
    (一) 功能主义的规范分析方法
    (二) 对中国公司法相关规范的分析
        1、规制策略下的分析
        2、治理策略下的分析
        3、小结
四、股东和董事关系的制度设计缺陷分析
    (一) 理论比较
        1、规制策略下的比较
        2、治理策略下的分析
        3、小结
    (二) 实证证明
        1、宏智科技案—“双董事会”、“双股东会”之争
        2、猴王案件—由于违规导致破产的典型
        3、爱建股份案—公司出事,高管岂能一走了之
        4、红光实业案—股东派生诉讼的滑铁卢
五、结论:建议和展望
参考文献
    着作类
    论文类
后记

(8)中国上市公司大股东控制权私有收益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表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依据
    第二节 概念界定
    第三节 研究框架
    第四节 可能的创新之处及不足
第二章 控制权私有收益及其研究框架:文献综述
    第一节 公司治理主题与大股东角色的演变
        一、公司治理研究主题的转变
        二、大股东角色的理论演变
        三、大股东侵害小股东的现实证据
    第二节 控制权私有收益定义的提出
        一、现有定义概述
        二、定义的归纳总结
        三、控制形式与控制权私有收益
    第三节 控制权私有收益的影响
        一、对于中小股东的影响
        二、对于企业融资行为的影响
        三、对资本市场发展的影响
    第四节 控制权私有收益水平的测度及影响因素
        一、控制权私有收益水平的测度
        二、控制权私有收益水平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三章 中国上市公司控制权私有收益的路径分析
    第一节 资金占用
        一、直接占用
        二、借款合同
        三、购销关联交易
        四、违规担保
        五、小结
    第二节 资产转移
        一、关联交易
        二、股利政策
    第三节 内幕交易
        一、内幕交易内涵的界定
        二、我国的证券市场内幕交易
        三、大股东与内幕交易
    第四节 辅助手段
        一、股权融资偏好
        二、业绩粉饰
第四章 控制权私有收益的测度方法:一个综述
    一、国外的测度方法
    二、国内测度方法
第五章 中国上市公司控制权私有收益的实证分析
    一、测量方法选择
    二、样本及数据来源
    三、描述性统计
    四、水平测量
    五、影响因素分析
    六、实证结论
第六章 上市公司大股东控制权私有收益的存在原因
    第一节 国有大股东侵害行为的内在动因
        一、国有大股东的总体分析
        二、国企改革与国有大股东的形成
        三、隐性制度与国有大股东的侵害动机
    第二节 民营大股东侵害行为的内在动因
        一、民营大股东的现实状况
        二、民营大股东侵害行为的内在动因
        三、金字塔控股权结构与动因
        四、小结
    第三节 大股东外部约束机制
        一、监管制度薄弱
        二、投资者理念偏差
        三、专业中介机构和独立董事失职
        四、媒体和舆论监督缺失
        五、法律救济制度弱化
第七章 相关政策建议
    一、国有企业的整体上市
    二、民营企业触资渠道的拓宽
    三、股权分置问题的解决
    四、证券监管制度的加强
    五、专业中介机构和独立董事的完善
    六、媒体和舆论监督的增加
    七、法律救济制度的强化
附录
    附录一:卓京系的股权结构图
    附录二:复星系的股权结构图
    附录三:鸿仪系股权结构图
    附录四:华立系股权结构
    附录五:青鸟系股权结构图
    附录六:德隆系的股权结构图
    附录七:与中小投资者法律保护有关的法律法规汇总
    附录八:非控制权交易的数据表
    附录九:控制权交易的数据表
英文参考文献
中文参考文献
致谢

(9)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失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第1章 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严重失效及其不良影响
    1.1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严重失真
    1.2 上市公司出现“问题高管”
    1.3 上市公司大股东“侵权”
第2章 国外内部控制理论的嬗变和我国内部控制理论研究的局限
    2.1 国外内部控制理论的嬗变
    2.2 我国内部控制理论的差距
第3章 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失效的历史分析
    3.1 内部控制制度先天不足
    3.2 内部控制制度违背“公平”的原则
第4章 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失效的正式制度分析
    4.1 产权制度不明晰
    4.2 公司治理结构不合理,独立董事形同虚设
    4.3 股本结构不合理,为大股东占款及“问题高管”埋下隐患
    4.4 权力结构不合理,并缺少监督
    4.5 相关法律监管失力
第5章 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失效的非正式制度分析
    5.1 上市公司外部非正式制度分析
    5.2 上市公司内部非正式制度分析
第6章 加强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建设的对策
    6.1 建立平等、自由和竞争的市场经济
    6.2 建设与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相关的正式制度
    6.3 营造上市公司非正式制度环境
参考文献
致 谢

(10)民营上市公司治理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4 论文主要特点
    1.5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理论研究
    2.1 相关概念与论文研究范围
        2.1.1 公司治理的一般概念
        2.1.2 民营上市公司的界定
        2.1.3 论文研究范围
    2.2 民营上市公司治理的理论基础
        2.2.1 公司治理问题的产生——两权分离理论
        2.2.2 公司治理的基本模式选择——委托代理理论
        2.2.3 委托人概念的拓展——利害相关者理论
    2.3 民营上市公司治理的主体和客体
        2.3.1 民营上市公司治理的主体
        2.3.2 民营上市公司治理的客体
    2.4 民营上市公司治理的一般模式
        2.4.1 民营上市公司治理模式边界的确定
        2.4.2 民营上市公司的内部治理和外部治理
        2.4.3 民营上市公司治理的一般模式
第三章 上市民营企业现状分析
    3.1 民营企业上市趋势及特征
        3.1.1 民营企业上市趋势
        3.1.2 民营企业上市特征
    3.2 民营企业上市融资量
    3.3 民营上市公司业绩表现
        3.3.1 民营上市公司与整体上市公司绩效比较
        3.3.2 民营上市公司平均收盘价变化率
        3.3.3 民营上市公司股价波动幅度
    3.4 民营上市公司治理模式现状
    3.5 民营上市公司现状分析结论
第四章 民营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实证分析
    4.1 股权结构与公司内部治理结构
        4.1.1 股权结构分析
        4.1.2 股权结构与企业绩效
    4.2 董事会结构与公司治理结构
        4.2.1 董事会结构分析
        4.2.2 董事会规模与企业绩效
        4.2.3 独立董事与企业绩效
    4.3 监事会与公司治理结构
        4.3.1 监事会分析
        4.3.2 监事会规模与企业绩效
    4.4 负债结构与公司治理
        4.4.1 负债结构分析
        4.4.2 负债结构与企业绩效
    4.5 实证分析结论
        4.5.1 内部法人治理机制缺陷
        4.5.2 外部治理机制缺陷
第五章 民营上市公司治理对策及政策建议
    5.1 股权结构优化的对策建议
    5.2 内部法人治理完善的对策及建议
    5.3 外部治理健全的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表
致谢
作者简历

四、宏智科技3417万元失踪(论文参考文献)

  • [1]关联交易中终极股东利益输送行为研究 ——基于“结构—动化(S-M)”两视角的分析[D]. 陈希晖. 东南大学, 2015(07)
  • [2]存款丢失应一查到底[N]. 李雪峰. 证券时报, 2014
  • [3]公司非讼程序研究[D]. 曹如波. 吉林大学, 2011(05)
  • [4]家族控制、公司治理与企业价值[D]. 徐郑锋. 暨南大学, 2008(03)
  • [5]中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的动因、市场反应与预警研究[D]. 蔡志岳. 厦门大学, 2007(08)
  • [6]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法律责任研究[D]. 李召辉. 同济大学, 2006(08)
  • [7]股东和董事关系研究[D]. 朱霞. 中国政法大学, 2005(10)
  • [8]中国上市公司大股东控制权私有收益问题研究[D]. 计国忠. 华东师范大学, 2006(04)
  • [9]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失效分析[D]. 马丁娜. 河北大学, 2005(05)
  • [10]民营上市公司治理问题研究[D]. 吴正平. 新疆农业大学, 2005(06)

标签:;  ;  ;  ;  ;  

鸿智科技亏损3417万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