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康纳《好人难寻》中人物的二重性

奥康纳《好人难寻》中人物的二重性

一、奥康纳《好人难寻》人物性格的双重性(论文文献综述)

杨洋,林琼[1](2021)在《《好人难寻》中违反合作原则的会话含义分析》文中认为基于格莱斯会话含义理论,以弗兰纳里·奥康纳短篇小说《好人难寻》中违反合作原则的对话为研究对象,挖掘交际双方的言外之意。通过分析违反数量、质量、关联、方式准则的现象及其产生的原因,帮助读者深入理解交际意图。研究表明,违反合作原则并不会造成交流障碍,而是为达到特定语用效果;同时其产生的会话含义对把握人物性格、情节发展、小说主题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潘丽云[2](2020)在《《创世记》1-3章的文学诠释》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将本体研究和影响研究相结合,在国内外圣经文学研究的基础之上,对《创世记》1-3章进行文学释读。本体研究方面,主要从叙事诗学和价值观念两个层面进行探讨。叙事诗学层面上,辨析其底本与体裁,力图展现圣经文本的文学特性,并借助叙事学框架,从叙述者、人物、情节、时间、空间以及修辞方面进行解读,体味圣经文本风格的含蓄隽永、旨趣的崇高庄严、语言的典雅优美、技法的精湛丰富;价值观念层面上,从神话文本中开掘文化观念形态,拓展到创造与起源、时间与生死、知识与善恶、人神关系和两性关系等概念的阐发,理解其宏阔精深的神学理念和文化价值。影响研究方面,将《创世记》1-3章视作文学母本,着重分析其中智慧树、和蛇的意象,及伊甸园、罪与诱惑、命定与自由意志的主题在英美文学传统的脉络中是如何被不断再现、移置与挪用的。继而对基督教文化视角下的西方文学传统进行了整体性梳理,呈现人文主义与宗教理性彼此抗衡的思想脉络,着重探究20世纪西方现代性文本对于圣经原型主题的改写,并以《荒原》的文本细读为例,在“罪——地狱——救赎”的基督教主线中,分析失落的花园、圣经荒原、现代荒原、情欲地狱、耶稣殉难与上帝救赎等场景中的圣经典故和意象内蕴,从T.S.艾略特的内心荒原中,窥探信仰丧失的世界里基督教救赎的可能性。

林乐[3](2018)在《凯瑟琳·安·波特作品的宗教问题研究》文中指出凯瑟琳·安·波特是20世纪美国南方作家的代表人物之一,由于其当时深处的社会环境、时代以及独特的宗教背景和成长经历的影响,波特的作品在主题、意象、结构和思想等各个方面都具有鲜明的宗教意味。在波特的小说中,一方面是受基督教思想观念的影响,经历战争创伤后的人们在疾病和死亡的阴影笼罩之下内心充满了失望和恐惧,并且将这种恐惧诉诸于对上帝赋予人们苦难从而获得新生的自我安慰之中,希望通过祈祷和信仰的方式寻求出路。另一方面,现代主义和社会科学的发展又让波特感受到宗教信仰之下人们内心所无法摆脱的空虚以及现实生活中打着宗教的幌子摧残人性的“伪基督徒们”的虚伪丑恶。在这种双重观念的碰撞下,波特致力于在进退两难的现实困境和内心矛盾中努力寻求自我实现和自我价值的真正意义。本文共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文章的引言和第一章,主要论述国内外对波特的研究现状以及波特的成长经历、宗教背景对文学创作的影响。就现阶段来说,国外对于波特小说的主题和艺术形式的相关文献较为丰富,研究也较为深入,但国内对于波特及其相关作品的研究专着和专业论文等数量较少,研究角度也相对局限,从宗教传统视角分析的研究成果更是少之又少,因此仍存在很大的空间。但事实上,波特是一个受宗教影响极其深刻的作家,选择这一角度分析其作品对于认识波特具有很大的意义,这也是本篇论文选题的目的和创新点。此外,文章这一部分还重点分析了在新教和天主教双重宗教环境下生活的波特复杂的成长经历和文学创作。第二部分是文章的第二章和第三章。第二章重点阐释的是波特小说中所展示出的独特的宗教氛围。其中包括战争背景下笼罩在人们生活之间的对于死亡和暴力气氛的恐惧,社会动荡和科学技术发展导致的人们宗教信仰的动摇以及由此带来的人的迷惘感与异化。第三章则是透过小说多种宗教氛围分析作家在作品中体现和表达的思想内涵。在20世纪美国南方的独特土壤里,个人与传统、外界、自我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矛盾冲突,自我意识的觉醒和自我价值的追求是当时人们开始慢慢思考的问题。最后一部分是文章的第四章。作家在创作时必然是从社会历史条件和作家个人的创作偏好与个性出发。因此,这一部分是在了解波特的宗教情结和思想内涵的基础上,分析小说艺术形式创作中宗教性的个性化表现,体味作品细节的艺术魅力。

孟维娜[4](2014)在《《好人难寻》的结构主义解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弗兰纳里·奥康纳(1925-1964)被誉为20世纪美国南方最杰出的小说家之一。《好人难寻》是她的短篇名作,体现了奥康纳一贯的哥特恐怖暴力思想。作家采用结构主义理论的二元对立原理来安排小说结构,展开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以唤醒人们的宗教意识,祈求灵魂的救赎和上帝的恩佑,让人们心怀感恩,善良博爱,共建一个和谐美好社会,让好人难寻的世界不再重现。

郑思媛[5](2013)在《奥康纳小说中的“不正常的人”形象》文中提出弗兰纳里·奥康纳是美国着名的女性小说家,她创作的《智血》、《暴力夺取》和短篇小说《好人难寻》等多部作品都对暴力津津乐道,她透过暴力、死亡、凶杀等手法,刻画出了一幕幕惨不忍睹的场面和一个个怪异、荒诞的人物,本文针对奥康纳的几部小说中的人物进行了细化的分析,根据奥康纳对于暴力的热衷进行了理论的探讨。从奥康纳的心灵世界即个人生平、家庭背景、成长经历及宗教信仰出发,透过在她的小说《好人难寻》、《智血》和《暴力夺取》中的“不正常的人”形象进行剖析,探讨了她小说中强化暴力描写的意图和目的。奥康纳以独特的暴力手法冲撞着人类无形的灵魂和感官的世界,用她的作品警醒着信仰上的“盲者”,关注着人类的精神世界,反映出动荡年代中人们复杂的内心和扭曲的灵魂,为人们信仰的缺失、道德的堕落敲响了警钟,从而得到宗教的洗礼和灵魂的救赎,是一次宗教思考和道德探索的旅程。

刘静[6](2011)在《On A Good Man is Hard to Find》文中研究指明This paper is firstly about the general introduction of a short novel written by Flannery O’Connor,then analyzes the charactersand writing devices of the A Good Man is Hard to Find,then gets a conclusion.

刘娟[7](2009)在《奥康纳短篇小说创作与“圣经文化”资源探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弗兰纳里·奥康纳(1925-1964)是美国南方文学中继福克纳之后最杰出的一位小说家,同时也是一个极具创作特色、引人关注的宗教女作家。奥康纳笃信天主教,她一生的创作都与其宗教信仰息息相通。奥康纳仅活了39岁,在她有限的创作时间里,共写有两部长篇小说和31个短篇,我们看到她几乎每一部作品的最终目的都在于揭示“上帝”恩典降临的奥秘,在这方面,奥康纳的短篇小说最能反映她对“上帝”信仰的诉求,而作为天主教经典的《圣经》更是对其小说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论着重以文化研究理论方法为基础,以作者的宗教信仰为切入点,探析奥康纳短篇小说创作与“圣经文化”的关系。论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绪论”简要介绍了本文的选题立论、国内外对奥康纳的研究概况以及本论的研究价值与创新点。第一章以奥康纳一生的经历为线索,分析奥康纳的短篇小说创作与宗教信仰的关系,以及圣经文化对其创作的影响,重点突出了她的三重身份——天主教徒、南方人、作家。第二、三、四章是论文的主体部分。第二章探讨了奥康纳短篇小说中贯穿的由《圣经》而来的两大主题:“原罪观”与“拯救观”。首先,在论述传统原罪观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奥康纳在其短篇小说中所体现出来的人性之恶,通过对种种恶行的展示,告诫人们只有意识到自身的罪恶,才能获得拯救,并进一步指出奥康纳特别关注罪恶的原因。其后,围绕奥康纳对罪恶的拯救进行探讨,大量运用暴力和死亡是奥康纳对罪人进行拯救的方法,她用暴力将沉睡于罪之世界的人们打醒,使之脱离罪恶,走进信仰,暴力和死亡在奥康纳笔下不是意味着结束,而是新生。奥康纳的这一思想是来源于《圣经》的。第三、四章以弗莱的原型批评理论为依据,以圣经人物、圣经意象和奥康纳短篇小说的联系为基点,从一个新的角度对奥康纳的短篇小说进行了解读。奥康纳笔下的黑人塑像和难民吉扎克与《圣经》受难者耶稣基督有着一种内在的相通;奥康纳采用“置换”,“魔幻变调”的手法塑造出的一系列怪诞人物形象,则表现出人类在失去信仰后的痛苦状态。在对圣经意象的运用中,通过“神启意象”和“魔幻意象”激起了人们内心的共鸣,唤起了积淀在人们心灵深处的集体无意识。奥康纳将个人的情怀意念转变为人类一种共通的情感,使读者站在圣经传统中思索着人的命运、意义和价值。结语部分指出奥康纳短篇小说对圣经文化资源的借鉴和运用,无论在其创作的思想上,还是在其艺术表现的手法上,最终都指向了人。对人的终极关怀使奥康纳的作品跨越国界,跨越时空,走向世界,但其宗教理想是具有历史局限性的,而且很难实践。奥康纳一生的追求,她的所有着作都与其宗教信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将由《圣经》而生发的主题,以及由《圣经》而来的人物原型和意象象征运用到自己短篇小说创作中的同时,她也将自己独特的人生感悟融入其中,从而形成自己特有的怪诞风格。奥康纳用自己的挚诚在其短篇小说的创作中激起了人们对《圣经》文化的再次关注。

任虎军[8](2009)在《新世纪国内美国文学研究热点》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不同流派和族裔美国文学以及不同作家、作品和文类在国内学界出现的频率表明,新世纪国内美国文学研究的热点流派是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现代主义文学和当代少数族裔文学,热点族裔文学是现代欧裔白人文学、黑人文学和华裔文学,热点作家是莫里森、福克纳、海明威、霍桑、菲茨杰拉德、沃克和汤亭亭,热点作品是《红字》、《宠儿》、《了不起的盖茨比》、《紫色》、《麦田里的守望者》、《老人与海》和《女勇士》,热点文类是现代欧裔白人小说、黑人小说和华裔小说。这些研究热点表明,新世纪国内美国文学研究中存在三种明显情结:经典情结、诺贝尔奖获奖作家情结与小说情结和两个亟待学界高度重视的问题:研究角度重复现象较多,研究对象方面主流与边缘分界明显。

王真[9](2008)在《弗兰纳里·奥康纳短篇小说哥特世界中的恩典》文中研究表明弗兰纳里·奥康纳是战后南方文学的代表人物,被称为“天主教小说家”。她出生于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家庭,所生长的地区被称为“圣经地带”,宗教习俗和观念根深蒂固,因此在短暂的一生中她习惯用宗教来解释人的命运和社会问题。奥康纳的作品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誉,她也因此赢得了很多奖项和荣誉,其中包括全国图书奖和三次欧·亨利奖一等奖。对于很多读者来说,奥康纳的作品是冷漠无情的,充斥着荒诞的暴力描写。她的小说大多以暴力描写收尾。对这种极端的描写手法情有独钟和她的宗教信仰密切相关。生在一个认为上帝已经死了的时代,面对一群冷漠或麻木的读者。她必须选择一种极端的方式写作,从而唤醒读者的宗教意识。这种极端的方式就是她所使用的哥特手法—怪诞和暴力描写。在她的作品中,上帝的救赎总是发生在最关键或最残忍的时刻,而她笔下的人物和读者也总是在最危急的关头感受到上帝的存在。那一刻,她的目的也达到了,奥康纳用她的作品告诉人们上帝的恩典就在我们身边。在她的眼中,死亡不是惩罚的手段而是帮助人们获得新生的机会。她很清楚只有少数读者和她拥有相同的宗教信仰:“一位有着基督教关怀的小说家将会发现现代生活中的扭曲,而这些扭曲是让人无法忍受的,他的责任是使对这些现象习以为常的读者认识到它们的扭曲;他很可能会使用更为暴力的手法将他的观点传达给这些漠然的读者…对耳背者你要大喊,对近似失明者,你要画大而惊人的图像。”(FitzgeraJd 33)这段引语可以很好的解释她习惯使用怪诞和夸张手法来表达思想的原因。很多读者在扼腕叹服奥康纳的创作天赋时,也常因其小说主人公受到的出人意料的暴力打击而困惑不解。人们认为她对于人类的态度过于冷漠无情。评论家们发现奥康纳多用贬义词描写人物,其笔下的人物多半丑陋愚蠢、肢体残缺。他们把这一现象归结为她自身疾病的痛苦而引发的对生命、对人类极端病态的仇视心理的表现。有的评论家把她的作品划入以渲染恐怖为主的哥特小说。奥康纳本人也因此遭到众多指责。人们只看到哥特的恐怖与荒诞,忽略了哥特的目的与意义。事实上,奥康纳的作品完全是其宗教信仰的产物,是其宗教观的外部表现。通过其作品,奥康纳向世人展现了一个人人有罪的罪人世界,使人们认识到自己的罪恶,并指明了摆脱罪恶的途径—接受“上帝的恩典”。在暴力和怪诞的背后是奥康纳迫切希望人类远离罪恶,皈依上帝的爱心。本文从宗教的角度对奥康纳的哥特手法—怪诞和暴力进行分析,从而诠释其作品中体现的“上帝的恩典”。本文由五部分组成,除引言和结论外共分三章。第一章是对奥康纳宗教观的集中介绍,为后两章的进一步阐释作铺垫。作为一位虔诚的天主教徒,她的宗教信仰对其作品有着深刻的影响。当分析她的作品时,不可不提及她的宗教立场。很多评论家把她称作上帝的信使。她的每一篇小说都毫无例外的和宗教有关。奥康纳认为导致其人物悲惨遭遇的根本原因是原罪。她致力于表现骄傲、自私等容易被人忽视的罪恶,其目的在于让世人承认其罪人身份,从而皈依上帝。“上帝的恩典”就是她要告诉人们的重要信息。作为一个典型的圣经词汇,“上帝的恩典”是较难理解的一个概念,在圣经中,它表示来自上帝的爱。在奥康纳的作品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第二章主要探讨了奥康纳的哥特手法之一—怪诞。本章分为两大部分,怪诞的人物和怪诞的场景。第一部分对精神畸人和肉体畸人分别作了分析。精神畸人是指那些存在性格缺陷的人。他们傲慢,自私或是虚伪。而这些是阻碍他们获得上帝恩典的原因。肉体畸人是指那些肉体畸形的人。他们或是肢体残缺,或是疯狂的在身体上纹身。这一切都是他们得不到上帝恩典的外在表现。怪诞的场景描写在本章第二部分集中讨论。奥康纳在其场景描写中大量运用了象征手法,这些象征都或多或少与宗教有关。场景描写是烘托气氛的重要手段,它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使故事悬念迭生,赋予其作品浓重的宗教色彩。第三章着力分析了暴力和死亡的哥特手法。奥康纳的作品充斥着暴力和死亡的描写。事实上,暴力和死亡密切相关。它们代表着杀戮,血腥,意外事故和灾难。奥康纳对暴力和死亡的偏爱引起了很多读者的兴趣,也带来了很多疑惑。为了回答这一问题,本文先对她的暴力死亡观作了阐述,随后以她笔下的几个典型施暴者为例,进行进一步说明。奥康纳认为获得救赎的关键是要意识到自身的罪恶,而罪人自己是不会主动认罪,悔罪的。只有用暴力打碎其固有观念、将其推至无助的边缘,才可能使其意识到由人性的弱点引发的罪恶所带来的危害,从而获得“上帝的恩典”。在奥康纳的作品中,暴力和宗教总是结伴而行。在暴力来临的时候,人们的宗教信仰受到考验,救赎得以发生。通过暴力手段的使用,奥康纳将人物的精神洗礼,宗教顿悟呈现于读者面前。因此暴力发生的时刻就是恩典降临之时。总之,本文主要对奥康纳作品中的哥特手法进行分析。独特之处在于分析时所采用的宗教视角。奥康纳的哥特描写与传统意义上的哥特描写不同。她是为了上帝而哥特,而不是单纯的为了哥特而哥特。换句话说,她的哥特描写不是为了给人带来毛骨悚然的感官刺激,而是为了唤醒人们的宗教信仰和宗教意识。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二十世纪西方社会物欲横流、信仰丧失,基督教日渐衰落。奥康纳认为现代社会的一切问题都是人们背弃上帝的结果,人们只有相信上帝,才能得到上帝的恩典和灵魂的救赎,整个社会才能获得拯救。她力图为二战后沉湎于享乐的美国人指出一条通往救赎的光明之路,对恢复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汪迎春[10](2007)在《暴力,死亡和救赎——论《好人难寻》的主题意义》文中研究指明弗兰纳里·奥康纳的《好人难寻》是评论家们的宠儿。有的评论侧重文中的艺术特色,如怪诞,诙谐等。有的评论从奥康纳关注的暴力出发,揭示作者的独特视角。本文作者认为,暴力,死亡在奥康纳的笔下通过冷峻,诙谐的笔调令人震惊,二者统一与宗教救赎,反映了奥康纳对人生和社会和宗教的独特理解。

二、奥康纳《好人难寻》人物性格的双重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奥康纳《好人难寻》人物性格的双重性(论文提纲范文)

(1)《好人难寻》中违反合作原则的会话含义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会话含义理论及在小说中的应用
    1.1 格莱斯会话含义理论
    1.2 小说的会话含义功能
2《好人难寻》会话含义分析
    2.1 违反数量准则的会话含义
    2.2 违反质量准则的会话含义
    2.3 违反关联准则的会话含义
    2.4 违反方式准则的会话含义
3 结语

(2)《创世记》1-3章的文学诠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研究问题、内容及意义
        1. 研究问题
        2. 研究内容
        3. 研究意义
    (二) 西方圣经文学批评概览
        1. 圣经的历史批评
        2. 圣经的文学批评
        3. 圣经与西方文学
    (三) 国内圣经文学研究综述
一、 作为文学的《创世记》1-3章
    (一) 经文概说:创世与堕落
        1. 上帝创造宇宙(1-2:3)
        2. 上帝创造男女(2:4-3:24)
        3. 人在伊甸园犯罪(3:1-24)
    (二) 文本溯源:作者与底本
        1. 底本学说
        2. 第一创世故事和第二创世故事
    (三) 诗学进路:文学性探求
        1. 文学体裁
        2. 文学特性
二、 《创世记》1-3章的文学释读
    (一) 文学读解:叙事的形态
        4. 时间
        5. 空间
        小结
    (二) 技法剖析:修辞的艺术
        1. 比喻
        2. 拟人
        3. 反讽
        4. 诗文交织
        5. 重复
        小结
    (三) 文化阐释:多维的神话
        1. 存在之维的神学阐释
        2. 人神关系的结构模式
        3. 两性关系的圣经诠释
        小结
三、 英美文学传统中的《创世记》
    (一) 《创世记》意象浅析
        1. 圣经意象
        2. 智慧树
        3. 蛇
        小结
    (二) 伊甸园主题
        1. 主题阐释
        2. 文学分析
        3. 小结
    (三) 罪与诱惑主题
        1. 主题阐释
        2. 文学分析
        3. 小结
    (四) 命定与自由意志主题
        1. 主题阐释
        2. 文学分析
        3. 小结
四、 《创世记》的现代性改写
    (一) 圣经与西方文学:人的觉醒到上帝之死
        1. 圣经与西方文学
        2. 圣经与20世纪文学
    (二) 《荒原》:失落的伊甸园与救赎之路
        1. 基督教的徘徊与复归
        2. 罪与地狱
        3. 殉难与救赎
        4. 荒原之思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3)凯瑟琳·安·波特作品的宗教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复杂的社会环境与作家的宗教情结
    (一)双重的宗教熏陶下的成长
    (二)信仰危机下的探索和创作
二、波特小说中宗教氛围的独特书写
    (一)充满恐惧的死亡与暴力
    (二)虚伪的信仰与真实的背叛
    (三)异化——迷惘的荒原
三、波特宗教思想内涵的矛盾冲突特征
    (一)个人与传统的矛盾对立
    (二)个体与自我的交流困境
    (三)自我实现的终极追求
四、波特小说中艺术形式宗教性的具体表现
    (一)极具宗教色彩的灰色世界的展示
    (二)圣经意象及叙事结构的艺术构建
    (三)无奈挣扎的梦境的个人化描写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4)《好人难寻》的结构主义解读(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从结构主义的视角解读《好人难寻》
    1. 结构主义的二元对立
    2. 二元对立在小说《好人难寻》中的体现
三、结论

(5)奥康纳小说中的“不正常的人”形象(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奥康纳的心灵世界
    第一节 家庭“暴力”
        一、奥康纳的家庭成长世界
        二、奥康纳的家庭宗教暴力
    第二节 社会“暴力”
        一、生存“暴力”
        二、经济“暴力”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好人难寻》中的“不正常的人”形象
    第一节“不正常”的老太太
        一、“不正常”的“好人”外衣
        二、“不正常”的“好人”话语
    第二节 “不正常”的逃犯
        一、“不正常”的“格格不入”
        二、被遗弃的“格格不入”
    第三节 “不正常”的家庭
        一、“不正常”的一家
        二、“不正常”的死亡之旅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智血》中的“不正常的人”形象
    第一节 “不正常”的黑兹尔的暴力旅途
        一、从虔诚到质疑
        二、反抗的表象
        三、无奈的皈依
    第二节 被肢解的“不正常的人”
        一、被肢解的太太们
        二、被肢解的原因
    第三节 被遗弃的“不正常的人”
        一、被遗弃的伊诺克
        二、被遗弃的萨巴斯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暴力夺取》中的“不正常的人”形象
    第一节 “不正常”的塔沃特
        一、“不正常”的成长环境
        二、“不正常”的阴阳人
        三、“不正常”的转变与洗礼
    第二节 “不正常”的生存方式
        一、“不正常”的老塔沃特
        二、“不正常”的祖孙生活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奥康纳小说中的“不正常的人”与暴力主题
    第一节 奥康纳小说中的“暴力美学”
        一、暴力美学
        二、暴力美学的叙事语言
        三、暴力的美化功能
        四、奥康纳的暴力生死观
        五、奥康纳的暴力美学观
    第二节 奥康纳小说中的“暴力”救赎观
        一、小说中的救赎
        二、奥康纳的暴力救赎观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On A Good Man is Hard to Find(论文提纲范文)

1 A Survey of A Good Man Is Hard to Find
    1.1 The character of the grandmother
    1.3 Death, violence and absurdity in the story
2 Conclusion

(7)奥康纳短篇小说创作与“圣经文化”资源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作家宗教着色的独特人生感悟
第二章 源自《圣经》的小说创作主题
    第一节 呈现《圣经》“原罪”的内核
        一、形形色色的罪人形象
        二、关注人物罪恶的动因
    第二节 张扬暴力浸染的拯救观
        一、暴力的救赎含义及作品体现
        二、死亡的新生含义与天国召唤
第三章 小说人物原型的《圣经》烙印
    第一节 受难的基督原型
        一、蒙难与赎罪的黑人形象
        二、隐忍真纯的难民吉扎克
    第二节 倒置的基督原型
        一、灵魂卑鄙残缺的骗子希夫利特
        二、邪恶的杀人犯“不合时宜的人”
        三、变态的精神虚无者曼利·波因特
第四章 小说创作艺术的《圣经》意象
    第一节 来自天堂的神启意象
        一、神辉的象征:“孔雀”与“光”的意象
        二、洗礼及救赎:“水”与“血”的意象
    第二节 源于地狱的魔怪意象
        一、邪恶与灾难的伏地:“森林”的意象
        二、命运的歧途:“路”与“梯”的意象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8)新世纪国内美国文学研究热点(论文提纲范文)

一、热点流派文学
二、热点族裔文学
三、热点作家
四、热点作品
五、热点文类
结 语

(9)弗兰纳里·奥康纳短篇小说哥特世界中的恩典(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摘要
Introduction
Chapter One O'Connor's Christian Vision and the Definition of Grace
    1.1 Flannery O'Connor's Christian Vision
    1.2 The Definition of Grace
Chapter Two Grotesqueness:Reasons and Symbols of Lack of Grace
    2.1 Grotesque Characters
        2.1.1 Spiritual Grotesques:Reasons Making Them Blind to Grace
        2.1.1.1 The So-called Intellectuals
        2.1.1.2 Dreamers and Hypocrites
        2.1.2 Bodily Grotesques:Symbols of Their Lack of Grace
        2.1.2.1 The Physically Handicapped
        2.1.2.2 The Ambivalent Treatment of Human Bodies
        2.1.2.3 The Tattooed
    2.2 Grotesque Settings
Chapter Three Violence & Death:Instruments Delivering Moments of Grace
    3.1 O'Connor's Vision of Violence and Death
    3.2 Killers in Various Forms
        3.2.1 An Escaped Convict
        3.2.2 A Stray Bull
Conclusion
Bibliography
Acknowledgements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四、奥康纳《好人难寻》人物性格的双重性(论文参考文献)

  • [1]《好人难寻》中违反合作原则的会话含义分析[J]. 杨洋,林琼. 宁波工程学院学报, 2021(04)
  • [2]《创世记》1-3章的文学诠释[D]. 潘丽云.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3]凯瑟琳·安·波特作品的宗教问题研究[D]. 林乐. 东北师范大学, 2018(12)
  • [4]《好人难寻》的结构主义解读[J]. 孟维娜. 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4(03)
  • [5]奥康纳小说中的“不正常的人”形象[D]. 郑思媛. 黑龙江大学, 2013(S1)
  • [6]On A Good Man is Hard to Find[J]. 刘静. 时代教育(教育教学), 2011(03)
  • [7]奥康纳短篇小说创作与“圣经文化”资源探析[D]. 刘娟. 江南大学, 2009(06)
  • [8]新世纪国内美国文学研究热点[J]. 任虎军. 外国语文, 2009(03)
  • [9]弗兰纳里·奥康纳短篇小说哥特世界中的恩典[D]. 王真. 山东大学, 2008(02)
  • [10]暴力,死亡和救赎——论《好人难寻》的主题意义[J]. 汪迎春. 科教文汇(下旬刊), 2007(07)

标签:;  ;  ;  ;  ;  

奥康纳《好人难寻》中人物的二重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