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初级卫生保健

日本的初级卫生保健

一、日本的初级卫生保健(论文文献综述)

苏静静[1](2021)在《世界卫生组织第一次重大经济危机的全球史研究》文中认为在20世纪80年代末,世界卫生组织(WHO)因美国中止缴纳会费,而第一次陷入经费紧张、预算冻结的困境。WHO初级卫生保健战略在反对声中宣告失败,疲于应对艾滋病的全球流行,却被欧美国家指责行动不力,同时还要应对新兴全球卫生行为体的竞争,由此面临丧失全球健康治理领导者地位的窘境,前后两任WHO总干事均在重压之下黯然卸任。追溯这场全球健康治理的危机,探究其国际政治背景、历史脉络及后续影响,能够对理解全球健康治理格局的变迁,应对当下的全球健康治理各方势力的较量提供资鉴。

单翔翔[2](2021)在《中国湖区与老挝湄公河流域血吸虫病消除策略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应用卫生策略研究方法,比较分析中国湖区与老挝湄公河流域血吸虫病消除策略的异同,为促进中老两国血吸虫病防控合作提出合理的建议。方法:①文献研究。查询文献资料了解中国和老挝两国血吸虫病消除策略、防治措施、资金投入、政治经济、技术环境、社会人口、自然环境等现状。②系统分析法。将中国和老挝的血吸虫病消除策略都看作是一个系统,对涉及到的各个要素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发现中国和老挝血吸虫病消除策略的异同。③比较研究法。比较中老两国消除血吸虫策略、血吸虫病流行病学差异、宏观环境等,明确中国湖区与老挝湄公河流域血吸虫病消除策略的异同。④STEEPLE分析法。分析中老两国社会/人口、技术、经济、环境/自然、政治、法律、道德等宏观环境对血吸虫病消除策略有效实施的影响。⑤关键人物访谈法。通过访谈官员和专家,了解中老两国血吸虫病防治相关政策、措施及实施效果等以及面临的困难和挑战。结果:中老两国宏观环境的差异。在与血吸虫病传播相关的生活行为上,中国和老挝有不同的地方,中国湖区血吸虫病流行区居民在水田劳作也是感染血吸虫的主要途径之一,而老挝不存在这种现象,这是由于湄公血吸虫中间螺宿主的分布特点所决定;中国卫生信息化建设飞速发展,已成为支撑医疗卫生业务的不可或缺的工具,是深化医改的新引擎;老挝经济总量远低于中国,产业结构也不如中国完善,政府卫生支出占卫生总支出的比例也低于中国。中国建立了近乎全人群覆盖的庞大医疗保障体系,老挝医疗保险覆盖率相对较低;老挝血吸虫病流行于湄公河流域的局部地区,地理环境和生态环境相对单一,消除策略上具有统一性。中国血吸虫病流行区地理生态环境差异较大,消除策略上具有多样性和针对性;中老两国在卫生立法方面都作出了努力,中国在有关血吸虫病防治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相对更加完善,法律环境为消除血吸虫病策略的实施提供了重要保障;宗教信仰对于老挝人民的精神、思想和道德观念有着决定性的作用。中国、老挝血吸虫病流行病学差异分析。湄公血吸虫病的传播是季节性的,流行时间为3-5月,我国湖区血吸虫感染在4-6月和10-11月出现两个高峰;湄公血吸虫中间宿主开放拟钉螺只有在湄公河及其部分支流的浅水地区才有发现,在湖泊、水库、沟渠、灌溉渠、鱼塘和稻田中都没有发现过。日本血吸虫中间宿主钉螺是两栖动物,与开放拟钉螺有着不同的栖息地,如沟渠、排水沟、稻田、湿地、湖岸和人工池塘的边缘;在老挝,儿童青少年有更大的暴露和感染风险。在典型的中国湖区,大多数感染发生在18至49岁的男性中,大多数人感染血吸虫是由职业驱动的。中国、老挝消除血吸虫病策略比较分析。老挝的消除策略中没有提到针对螺的控制,我国实施的农业、林业和环境改造工程等尚不适用于老挝。湄公血吸虫的动物宿主目前确认的仅有犬和猪,而猪因进入湄公河水域可能性低,感染并不常见。鉴于中老两国血吸虫动物宿主的差异,我国实施的人畜化疗、封洲禁牧、家畜圈养、以机代牛等措施不适用于老挝的实际情况。因此,在针对动物宿主的控制策略上,中老两国有很大差异。老挝血吸虫病防治措施主要是群体化疗(mass drug administration,MDA)、水-环境卫生-个人卫生干预(Community-Led water,sanitation and hygiene interventions,CL-SWASH)、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在这些领域,中老两国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老挝经过多轮MDA的实施,血吸虫病患病率迅速降低,单独应用Kato-Katz法已不能满足新形势下的需求,血吸虫病监测体系有待进一步加强。老挝血吸虫病防治经费主要来源于WHO及其他国际组织和机构,本国政府财政投入非常有限。整体上,经费来源结构相对固定和单一。我国经费来源结构上相对多样化。结论:老挝消除血吸虫病面临的挑战包括:社区防病意识薄弱和不良生活行为方式的影响;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有待加强;实用型新技术的研发及现场应用有待推广;政府资金投入有限;水利工程和气候变暖的影响;病媒控制困难等。中国消除血吸虫病面临的挑战包括:钉螺控制困难;动物传染源控制困难;生产和生活行为难以控制等。推动老挝消除血吸虫病策略实施的建议包括:优化政府战略和政策的执行环境;完善卫生筹资体系,加大政府投资力度;保障相应的人力和物质资源投入;应用实用型新技术提升疾病防治水平和监测能力;加强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提升社区人群防病意识。深化国际合作推动老挝消除血吸虫病进程。一是深化与WHO等机构及其他国家的合作。二是加强中老血吸虫病防治与研究机构间合作。基于两国的实际情况,中老两国在血吸虫病防治领域的深入合作和交流主要应着眼于MDA、健康教育和CL-SWASH等,具体包括绘制风险地图、提高化疗覆盖率、优化诊断工具、强化监测和应对等。同时实用型新技术(包括检测技术、信息技术、遥感技术等)的现场应用与推广也将是两国合作的重点领域。

尚丹丹[3](2020)在《以胜任力为导向的社区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临床实践模式的构建》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在国内外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以专科胜任力为理论依据,结合我国社区卫生事业发展现状,初步探讨社区方向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实践培养模式,以期促进我国社区护理的专科化发展进程,为我国社区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临床实践培养提供参考。方法1.文献回顾法:本研究对国内外数据库、护理院校及相关组织机构的网站进行检索,获取并筛选社区高级实践护士岗位胜任力、社区方向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社区护士岗位培训相关的文献及网站资料,以文献检索结果为基础,初步拟定社区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临床实践模式的相关条目。2.半结构式访谈法:以课题组自行设计的访谈提纲为工具,对研究领域为护理教育、护理管理、社区护理以及全科医学的6名专家进行访谈,以获取与社区高级护理实践需求现状、社区护理服务内容及岗位胜任力情况等主题相关的信息,根据半结构访谈的结果对临床实践模式的指标体系进行补充、完善。3.德尔菲专家函询法:根据专家纳入标准,初步选取35名专家参与两轮专家函询。结合指标纳排标准以及专家和课题组的参考意见,最终确定社区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临床实践培养模式的指标体系。4.统计学方法:应用Excel 2016及SPSS 22.0对获取的资料进行整理与分析。其中,采用均数、标准差及构成比对专家一般资料进行描述;采用问卷有效回收率对专家的积极性进行描述;采用专家权威系数(由专家学术水平、对研究的熟悉程度及判断依据决定)对专家权威性进行描述;采用肯德尔协调系数对专家意见协调程度进行描述;采用重要性赋值均数、满分比以及权重值对专家意见集中程度和重要程度进行描述。本次研究中指标的权重通过比例分配法进行计算。结果1.文献回顾法结果:通过分析相关文献及网站信息,最终确定将社区护理高级实践护士的专科胜任力作为本研究中社区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临床培养的核心目标,并围绕此目标初步确定了实践模式的基本框架,包括培养目标、培养内容、考核评价以及培养环节质量控制。2.半结构式访谈法结果:通过对访谈资料的整理与分析,共确定了3个主题(MNS专科化培养的认可度、社区护理MNS专科化培养的理论要点、社区护理MNS临床培养质量控制)以及6个亚主题(角色定位、实践培养目标、社区专科特色实践安排、考核评价体系、实践基地与带教师资质量、院校与实践基地间的交流)。3.德尔菲专家函询法结果:本次研究中共有27名专家完成两轮函询,两轮函询的积极系数分别为85.71%和90.00%。本研究中的函询专家来自北京、上海、广东、山东、重庆等17个省市,其研究方向包括:护理教育、护理管理、社区护理、全科医学。函询专家的权威系数为(0.92±0.05)。第一轮函询的肯德尔协调系数为0.187(P<0.05),第二轮函询的肯德尔协调系数为0.195(P<0.05)。4.指标修改结果:经过两轮专家函询,共删除指标13项,增加指标19项,修改指标36项。最终形成的社区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临床实践模式共包括一级指标4项(培养目标、培养内容、考核评价、培养环节质量控制),二级指标21项,三级指标171项。在一级指标中,培养目标所占权重最高。在培养目标中,权重排名为前三位的指标分别为“社区全科护理实践能力”、“沟通交流与合作能力”及“教育指导能力”。结论本次函询的专家积极性与权威性较高,地域代表性较好,专家意见趋于一致。最终构建的指标体系能够体现社区高级护理实践的特点,可以为我国社区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临床实践环节的设置提供思路,对提高社区护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及社区护理服务水平,促进社区护理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需要补充说明的是,随着国内社区卫生服务系统的完善及社区高级护理实践人才角色范畴的改变,该临床实践体系的内容仍需不断调整与更新。

何伊伦[4](2020)在《口腔保健社区化模式下的医务社工体系探索》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大众对于口腔健康的关注度也在日益增加,当前口腔预防工作也正面临着从传统生物治疗模式到医学—心理—社会模式的转变,而医务社会工作的介入可以优化社区内资源的配置与使用,并能以多种方式在社区口腔保健领域中开展服务,合理的运用社区口腔保健资源。为了能达到社区口腔保健服务与医务社工服务的内在融合,本文进行了两个方面的研究。研究一是针对口腔保健社区化模式的探索,该研究从社区的既有资源出发,将社区口腔保健的地点固定在社区内,将保健服务的范围固定在居民的口腔保健与问题预防上,更注重社区口腔保健服务对口腔疾病的“预防性”。研究二是针对医务社工在口腔保健社区化模式中的管理与服务体系的探索,该研究针对医务社工在口腔保健社区化模式中的管理与服务体系的探索,完善了医务社工在社区范围内卫生保健服务的管理与服务体系,促进多层次、多元化的医务社工服务体系的建构。本文以社区医疗健康主题下的口腔健康为切入点,以生态系统理论以及行为转变理论为指导,采用了参与式观察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进行研究。在社区中通过组建跨专业的复合式团队,优化口腔保健服务流程与服务结构,探索口腔保健社区化模式该如何开展。在进入社区口腔保健服务中通过对口腔医务社工培养方式、服务内容与考核工作的管理,探索口腔医务社工的管理体系。在口腔医务社工的服务体系中通过分诊、宣教、运用三阶段来达成口腔保健观念意识化、口腔保健行为日常化、口腔健康问题预防化的目标。通过对社区服务提供者的访谈资料的分析显示,口腔保健社区化模式的运作可以有效地为社区口腔保健领域进行服务;通过对服务开展的过程与结果进行评估显示,口腔医务社工的介入对居民的口腔健康知识、信念有了显着的改变,但是居民口腔健康行为的改变并不明显。由此可以得出结论,经由医务社工有体系地在社区内开展口腔保健社区化模式,可以有效的进行口腔健康服务队伍的建设,可以促使居民培养正确的口腔保健意识,形成正确的口腔保健观念,但是居民口腔健康行为的产生与维持还不够明显。

李超[5](2020)在《A区社区卫生人力资源配置优化策略研究》文中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卫生健康大会上郑重强调“要将人民的健康水平始终放在战略发展的首要位置,全方位的为人民健康保驾护航”,这不仅是我国进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首要宗旨,更是实现健康中国的发展战略目标。通过加强基层医疗体系和全科医生的发展,将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础医疗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和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体系将作为这一体系的有力支持。但是中国目前各地区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还存在着诸多不完善的问题。特别是缺乏全科医生,医疗失衡和社区卫生工作者提供的服务效率低下方面。因此,为了改善和提高社区卫生服务质量,合理配置目前社区卫生人力资源,对面向所有居民提供卫生服务以及改善人们的健康状况具有实际意义。A区是一个典型的中等规模的社区,可以通过优化社区卫生工作者的结构来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水平。在这项研究中,我们将使用A社区的案例研究,从居民,全科医生和管理部门负责人的角度出发,结合相关理论对A区参与卫生服务人员结构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描述,分析阐明产生此类问题的原因,为进一步优化A区及类似地区的人员结构提供科学依据。研究发现,A区的社区卫生服务人员配置不合理,激励产生的效果不明显。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政府关注不足,人力资源不足,资金不足和管理不善。本文结合为调整优化A区及类似地区的人力资源结构提出几点建议如下。首先是有针对性优化开发社区服务人力资源。第二,对现有的人力资源进行进一步提升。第三,对社区人力资源进行结构优化。第四,制定有利于人才引进的法律法规。本研究的创新与不足:基于人力资源理论,本研究将从人力,资本和结构三个角度考察A区市政卫生机构的人员结构提出应对策略。但是,本案例研究存在时代固有的局限性,这意味着本研究仅可给予指导建议,无法得出全面具体地综合结论,尚需要完善全面详尽的统计分析和比较。

张春蕾[6](2020)在《海南省从医疗保障到健康保障的能力建设问题初探》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健康的认识逐步深化,以“疾病”为中心的医疗保障能力建设已不能完全应对当前人口老龄化、疾病谱变化等挑战,亟需向以“健康”为中心的健康保障能力建设转型。本文选择海南省为研究地区,以健康保障能力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研究法梳理国内外关于从医疗保障到健康保障发展方面的相关文献研究成果、公共产品、健康公平性和健康经济学等有关理论。采用数据分析法重点对经济保障能力、制度保障能力、医疗资源保障能力、医疗服务能力等四个维度的关键指标数据进行汇总和分析,了解海南健康保障能力发展现状。应用比较分析法对英国、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外典型国家经济发展状况、健康保障制度、医疗服务体系与医疗资源配置等健康保障能力建设情况进行侧重比较,总结归纳国际经验,从而提出海南省健康保障能力建设可行参考建议。研究发现:海南省在健康保障能力建设过程中虽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亟需改进。(1)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但健康保障能力仍存在较大不足。(2)健康保障制度公平性显着改善,但仍存在一定差距。(3)医疗卫生资源总量快速增加,但资源配置结构性失衡。(4)医疗保健服务利用不断提高,但公共卫生服务仍较为薄弱。(5)居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但城乡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对此,本文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针对海南省当前健康保障能力建设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提出如下对策:(1)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多层次的、全方位的全民健康保障制度体系;(2)加强分级诊疗体系建设,加快形成有序高效的诊疗模式;(3)构建适应国情及省情的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4)以健康需求为导向,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5)加快卫生技术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提升卫生服务质量;(6)加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卫生服务能力;(7)建立和完善健康教育网络体系,增强居民健康意识,提高居民健康素养水平;(8)依托大数据,建立和完善健康信息系统,以整体提升海南省健康保障能力,促进海南省健康事业的发展。

周志超,李维,郑洁,王爱华[7](2019)在《我国在全球初级卫生保健领域的学术产出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我国在初级卫生保健领域研究的表现及发展趋势。方法:以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作为数据来源,利用核心期刊结合关键词的方式筛选初级卫生保健主题文献,借助于Pajek等计量工具,从研究产出、国际合作现状与趋势、期刊分布与偏好以及论文影响力等4个方面分析和比较我国与全球的学术绩效。结果:2000年以后,我国在初级卫生保健领域发文量迅速增长;发文总量虽然不高,但是在2013-2017年加强了国际合作;在该领域发文偏重于综合性医学期刊,而在JCR认可的核心期刊发文较少;2008-2018年的大部分时间段,我国发表论文的影响力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结论:应不断完善政策和法规,推进初级卫生保健学科建设,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并建立有特色的初级卫生保健事业。

夏敬[8](2019)在《我国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人民健康水平的高低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富强昌盛的重要标志,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更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体现,社会保障权是每一个公民的基本权利,作为基本人权的健康权的保障,是各国政府重要的社会目标。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截至2017年,人口总量达13.93亿,其中,农村人口占比41.48%。医疗卫生是保障人民健康的重要的民生事业,为广大公民提供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是政府职能的体现。党的十七大把“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确立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在改革基本原则中提出:向全民提供作为公共产品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并将“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①,”确定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在中央部署与推进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进程中,随着新医改的进一步深化,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正在由理论到实践,由局部向整体全面推进。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作为基本公共服务范畴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向城乡居民均等地提供是现代文明政府的重要职能,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是指全体城乡居民无论身份高低、收入水平如何,均能依据自身的需求获得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它是基于公平正义原则提出的一项公共性的制度安排。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和进步,但是城乡二元的经济、政治、社会结构并未从根本上得到转变。由于政府投入、城乡医保制度、区域经济发展、居民收入等方面的原因,导致我国基本医疗卫生的服务在很多方面仍呈现出较大的城乡差异,无论是医疗卫生费用的筹资、医疗卫生资源的占有、医疗保障水平乃至健康消费等方面均表现为城乡的不均等。这种不均等不仅影响着广大人民的健康水平的整体提高,也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因此,在统筹城乡发展,深化医改的当下,让城乡人民如何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实现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均等化,是一个值得研究与思考的问题。本文在国内外已有研究的基础之上,从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及均等化的内涵、发展逻辑、测量评价、原因分析等多方面,对我国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均等化做系统、全面的分析研究,围绕着所构建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均等化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均等化及其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实践,提出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的政策建议。全文共分九个章节,五大部分。第一部分,即1、2章,是论文研究的起点和基础。在阐述了论文的立题意义的基础上,对国内外关于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对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及其均等化的内涵、属性、内容进行了界定,同时,阐述了公共品理论,公平正义理论、福利经济理论,及共享发展理论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支撑理论。为本论文的主题研究提供经度与维度的基础。第二部分,是全文的重点。即文中的第3、4、5章。对我国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均等化的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在回顾我国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发展历程的基础上,依据投入-产出-结果的视角,从卫生筹资,资源配置,服务利用,质量与效率、健康水平等多项指标综合考量,构建了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依据指标,利用国家卫生服务调查数据和各年度的卫生与计划生育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统计分析了我国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现状(均等化水平)。同时,基于数据的可获得性以及指标的可代表性(参照性),利用泰尔指数对我国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均等化的实现程度和发展趋势做了定量评价与相关分析。同时在对我国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均等化现状把握的基础上,探求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不均等的成因。重点从国家发展战略、医疗卫生财政制度以及医疗保障制度等制度根源探究了造成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不均等的原因。第三部分,即第6章。基于我国目前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尚不均等的现实,依据本人对我国某地区(D市)农村的实地调查,了解农村居民的医疗卫生诉求,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现实以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对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影响。在供给方面,侧重对新农合的覆盖范围与保障水平等制度目标实现程度,以及农村基层医疗机构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保障能力的考察。在需求方面,则注重对农村居民的就医选择、新农合以及定点医疗机构提供的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相关满意度的调查。以点概面,为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实现,尤其是满足广大农村地区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保障农村居民的健康权益,提供有针对性建议的现实依据。第四部分,是对策和建议部分。即文中第7、8章。在借鉴国外相关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理顺实现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基本思路。立足我国当前的基本国情,提出实现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基本理念,并重点从财政制度、医疗保障制度等角度探讨了均等化的实现路径以及相关配套机制。第五部分,为结论部分。提炼基本观点和建议,对全篇论文研究进行概括总结。本文在以下几方面有所尝试和创新:一是强调公平公正的立场与原则,站在统筹城乡、共享、发展的视角,思考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均等化的实现。每个人都能享有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是社会公平与社会和谐的基本保障,是促进卫生正义价值的创新理论支持和阐释。资源的稀缺性,使得人类的经济及一切活动都将面临着选择,人的需求是无限的,对保障健康的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也是无限的,而相对于人们无限的需求,医疗卫生资源无论是总量还是相对量都是有限的。如何将公平与效率相结合,科学合理地配置和利用较为有限的医疗卫生资源,是各个国家政府以及医疗卫生服务研究人员都在努力追求的目标。众所周知,医疗行业素以供需矛盾突出饱受争议。在我国,医疗资源呈现出优质的医疗资源稀缺,而基层的医疗资源闲置的双重性。如何以共享经济发展的内核,促进医疗资源在不同机构之间、不同地域之间、城乡之间更好的优化配置,明确政府与市场的定位,无疑是对医疗供给侧改革,国家多点执业、分级诊疗等政策落地的有力推动,从而促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实现。二是基于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历程,结合当前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进展,对我国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进行纵向与横向相结合的研究。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国家发展理念、总体规划与战略,医疗卫生事业的相关政策直接影响着均等化的实现。本文结合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总体进程,对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从动态的角度,予以认识与判断。试图从投入-产出-结果的视角设立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指标体系,利用泰尔指数对我国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实现程度和发展趋势做定量评价与定性分析。三是在文献综述、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深入农村地区做实地调研,从供需角度,对农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现状有了更直观、更明确、更清醒的认识。调研结果表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对推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发挥了重要作用,效果显着。但是,应该看到,现阶段农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与城市尚有较大差距。为满足广大农村地区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保障农村居民健康的权益,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应尊重农村居民对医疗卫生的现实利益诉求,加强财政支持、医疗卫生等配套改革,合理优化配置农村的卫生医疗资源,进一步提高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和可及性。当然,由于“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研究”涉及到人口学、社会学、健康经济学,卫生管理学、政治学乃至哲学等诸多学科,因此,尽管已作了大量工作,但是对相关主题的文献和理论梳理仍旧存在着不足,论文的理论广度与深度尚有待提升。同时,基于我国长期以来,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涉及的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医疗服务、医疗保险等边界不清、内容交叉,加之城镇化推进过程中的城乡边界问题,与此相关联的统计口径并不完全统一,尤其涉及到乡乡村村最基层的城乡对比基础数据更为缺乏,这对准确把握和测度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均等化水平并予以评价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因此,本人所构建的均等化指标体系,或许尚不能完全反映均等化的全貌。同时,基于我国地区发展、城乡发展不平衡,我国医疗卫生服务无论是地区间、城乡间、甚至人群间差异很大,同时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均等化与我国目前进行的新医改密切相关,涉及到财政、医疗卫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民政等多部门的配合联动,在论文写作的过程中,各部门也出台了一些相关的政策,本人也及时做了跟进,但是,围绕“城乡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主题,提出因地制宜更加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的政策建议,尚需做进一步的研究。-----健康中国 2020、2030.......!

郎杰燕[9](2019)在《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研究 ——基于历史制度主义视角》文中指出制度作为政治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贯穿于政治学发展的始终。农村医疗保险制度作为农村社会保障的主体性制度,其改革、发展与完善不仅能够分散农民疾病风险、降低农民医疗负担、增进农民健康福祉,而且有利于缓解社会利益矛盾、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提升国家政权合法性。可见,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在体现其社会性的同时也显现出很强的政治性。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从建国之初的微型社区互助医疗保险到如今城乡一体化整合期的“过渡型”社会医疗保险,走过一条“跌宕起伏”的制度变迁之路。时至今日,仍存在管理经办体制不顺畅、筹资结构不合理、待遇支付制度不健全、监督控费机制不完善、医疗费用过快增长等诸多问题,给社会稳定和公平正义、国家能力和政府信任带来巨大挑战。诚然,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的复杂变迁一直以来备受学界关注,形成了经济、制度、社会、文化、政治等不同的研究路径。但是,对于由宏观管理、筹资、待遇支付三项核心要素制度构成,关系医疗保险和医疗服务“两个市场”,关涉国家、政府、社会团体及农民个人等多元利益,并与政治、经济、社会环境具有高度耦合性的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而言,单一角度的分析难免有失偏颇,难以揭示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的“真实过程”与内在逻辑。综合“结构”、“行动”与“历史”要素全面解释制度变迁的历史制度主义为理解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的复杂变迁提供了一个广阔视角,以期探寻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的深层逻辑,为未来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指明方向、提供路径。为此,本文运用历史制度主义关于依据历史发展关键节点划分制度变迁阶段的方法,将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历程划分为建国初期(1949-1957)、人民公社时期(1958-1977)、改革开放初期(1978-2001)、新世纪初期(2002-2008)、城乡一体化加速期(2009-今)五个阶段。通过全面、系统梳理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的演变历程,总结归纳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的总体特征,并着重探寻其变迁的内在逻辑。由此得出以下三个主要结论:其一,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具有复杂变迁历程与多元变迁特征。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经历了“微型社区互助医疗保险——集体福利型医疗保险——制度断裂——‘初级社会保险型’医疗保险——‘过渡型’社会医疗保险”五次重大变迁。并且,每次大的制度变迁阶段下均有制度创新、制度扩散、制度完善等连续的、有所差异的制度变迁过程。同时形成分层分序的变迁路径,诱致性与强制性并行、内源性与外源性交揉、渐进性与突变式共存、合意性与意外性同在的多样化变迁方式,以及利弊相随的制度变迁绩效。其二,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遵循“环境·主体·时间”三重复合式逻辑。制度环境通过粘嵌耦合机制对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产生结构性影响,即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结构中的宏观管理、筹资和待遇支付制度分别与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的高度粘嵌,推动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结构性变迁。行动主体通过价值偏好与利益博弈机制对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产生自主性影响,即建国初期农民的共同行动,人民公社时期国家的整体性动员,改革开放初期政府、医疗机构、农民等多元主体的非合作博弈,新世纪初多元主体的合作博弈以及城乡一体化加速期人社与卫生两个主管部门之间的管理权争夺,推动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自主性变迁。另外,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在近百年变迁历史中形成对“国家主导”、“自愿合作”以及“二元保障”路径的强劲依赖,并且还受到诸多偶然性事件以及关键节点等时间要素的深刻影响。其三,未来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应在优化制度环境、规范各行动主体行为、突破路径依赖、把握关键节点的基础上向着更加公平、健康、高效、可持续方向发展。

任青卓[10](2019)在《社区老年人衰弱筛查工具的引进及衰弱预防管理策略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我国老龄化进程加快,老年人口数量众多,老年人的健康管理及医疗负担持续加重。国家制定中长期健康老龄化发展规划,要求要加强对老年人健康管理,重视将老年人群健康风险管理与慢病防控工作落到实处。衰弱管理已经成为全球老年人健康管理的新视角,衰弱是指老年人生理储备下降导致机体易损性增加、抗应激能力减退的非特异性状态,增加老年人跌倒、入院、失能等不良健康结局的风险。目前我国缺乏适合卫生保健人员使用的衰弱筛查工具与科学可行的衰弱早期筛查与管理的方案。研究目的及意义1.引进并汉化共享型衰弱筛查工具,检验其信效度及可行性,为卫生保健人员提供衰弱筛查工具;2.调查广州市老年人衰弱现状及分析衰弱风险因素,丰富我国社区老年人衰弱流行病资料,并为衰弱风险因素的管理提供理论依据;3.制订适合我国社区老年人的衰弱管理方案,为卫生保健人员管理老年人衰弱提供科学规范的依据:4.初步探索衰弱管理方案在初级卫生保健机构实施的障碍与促进因素,为下一步实施应用做铺垫。研究内容与方法1.国外量表的跨文化调适:按照Brislin翻译模型对SHARE-FI进行翻译、回译、跨文化调适及预调查,形成中文版SHARE-FI,在广州市社区老年人中应用并评价中文版SHARE-FI的信效度,探讨其在卫生保健实践中应用的可行性。2.横断面调查法:采用中文版SHARE-FI及相关因素调查问卷对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1217名广州市社区老年人进行横断面调查,确定广州市社区老年人衰弱的患病率并分析衰弱风险因素。3.系统文献回顾法:系统检索衰弱预防与管理相关的临床实践指南,并使用国际指南评价工具RIGHT标准对纳入的指南进行质量评价,基于指南评价后高质量证据汇总及专家论证制订适合我国社区老年人的衰弱管理方案。4.半结构式访谈法:目的抽样抽取广州市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18名卫生保健人员及16名社区老年人进行面对面半结构式访谈,分析在实施方案时可能遇到的来自于管理层、卫生保健人员与老年人及家属的障碍因素与促进因素。研究结果1.SHARE-FI的信效度检验及可行性评价:经汉化后的SHARE-FI包括5个条目,包括4个自陈条目1个测量条目。SHARE-FH的信效度结果显示在各性别组和衰弱分期组的灵敏度为86.42%~94.55%,特异度为89.45%~98.26%,男性组SHARE-FI的AUC为0.978、0·957;女性组SHARE-FI的AUC为0.973、0.961,校标关联的相关系数r=0.808(P<0.001)。重测信度ICC为0.92(P<0.001)。评测者间信度的Kappa值是0.87,两次测量结果的一致性为93.55%。2.广州市老年人衰弱情况及影响因素:1217名老年人中处于衰弱期的占10.3%,衰弱前期占30.7%,非衰弱期占59%。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OR=3.542)、高龄(OR=3.51)、收入低(OR=1.465)、独居(OR=3.404)、不能自理(OR=3.295)、患多种慢病(OR=4.718)、多重用药(OR=2.309)、尿失禁(OR=3.594)、抑郁(OR=3.27)、健康自评差(OR=2.482)是广州市老年人衰弱状况的危险因素;经常体育锻炼(OR=O.158)是广州市老年人衰弱状况的保护因素。3.制订衰弱早期干预管理方案:系统检索并筛选8篇指南并使用RIGHT标准进行指南评价,在基本信息、背景、证据维度的报告率较高,但在推荐意见、评审和质量保证、资金资助与利益冲突声明和管理其他维度的报告率较低。课题组在解读指南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目前卫生条件,经专家咨询论证,制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区老年人衰弱管理方案。4.衰弱管理方案在初级卫生保健机构应用可行性的质性研究结果:基于格林模式分析衰弱管理方案实施过程中卫生保健人员、管理者及老年人感知到的促进因素与障碍因素。促进因素包括老年人主动健康管理的意愿及卫生保健人员主动接受意愿较高。障碍因素包括老年人及其家人的知识缺乏、消极的价值观念;卫生保健人员认为目前机构资源不足以支持实施项目的条件,团队中任务分配可能存在矛盾,交流合作困难;管理者认为机构人力资源不足,缺乏激励机制。研究结论1.中文版SHARE-FI具有较好的信度、效度,在初级卫生保健机构使用有一定的可行性。2.广州市老年人衰弱的患病率较高,受多种风险因素影响,需得到进一步重视。3.在循证的基础上进行适用性改编并经过专家论证制订的衰弱管理方案比较科学可信。4.衰弱管理方案在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实施具有一定可行性,但需要来自政府部门、管理机构、社区及家庭的资金、资源及政策支持。

二、日本的初级卫生保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日本的初级卫生保健(论文提纲范文)

(1)世界卫生组织第一次重大经济危机的全球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经济衰退与新自由主义引发的困境
2 初级卫生保健战略失败:政治与利益的角力
    2.1 《国际母乳代用品销售守则》
    2.2 《基本药物目录》之争
    2.3 选择性初级卫生保健
3 新兴传染病流行:艾滋病的挑战
4 对WHO的苛责
    4.1 经费紧张与对自愿捐赠的过度依赖
    4.2 对WHO低能见度的批评
    4.3 对总干事的批评
    4.4 对WHO官僚化和政治化的批评
5 多种行为体投入全球健康治理
6 结论

(2)中国湖区与老挝湄公河流域血吸虫病消除策略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
    1 血吸虫病是全球范围亟待控制和消除的重要疾病
        1.1 血吸虫病概述
        1.2 血吸虫病在全球的流行现状
        1.3 WHO《血吸虫病2012—2020行动计划》为全球提出血吸虫病防治目标
    2 进一步优化消除血吸虫病策略是当前我国与老挝同样面临的关键性技术问题
        2.1 我国血吸虫病的流行现状与防治策略
        2.2 老挝血吸虫病的流行现状和防治策略
        2.3 中国与老挝卫生合作现状与展望
    3 国内外消除血吸虫病策略研究现状与展望
    4 研究目标与意义
    5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第二部分 材料与方法
    1 资料来源
    2 研究内容
    3 研究方法
        3.1 文献研究法
        3.2 系统分析法
        3.3 比较研究法
        3.4 STEEPLE分析法
        3.5 关键人物访谈法
    4 指导思路
        4.1 卫生政策与体系
        4.2 全球卫生
    5 技术路线
    6 数据处理和分析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1 中国与老挝STEEPLE比较分析
        1.1 社会人口环境
        1.2 技术环境
        1.3 经济环境
        1.4 环境和自然
        1.5 政治环境
        1.6 法律环境
        1.7 道德环境
        1.8 宏观环境对消除血吸虫病策略实施影响总结
    2 中国、老挝血吸虫病流行病学差异分析
        2.1 时间分布差异
        2.2 地区分布差异
        2.3 人群分布差异
    3 中国、老挝消除血吸虫病策略比较分析
        3.1 中老两国血吸虫病防治战略规划
        3.2 中老两国血吸虫病防治措施
        3.3 中老两国血吸虫病防治监测体系
        3.4 中老两国血吸虫病防治经费投入
第四部分 研究结论
    1 中国、老挝消除血吸虫病面临的挑战
        1.1 老挝消除血吸虫病面临的挑战
        1.2 中国消除血吸虫病面临的挑战
    2 推动老挝消除血吸虫病策略实施的建议
        2.1 优化政府战略和政策的执行环境
        2.2 完善卫生筹资体系,加大政府投资力度
        2.3 保障相应的人力和物质资源投入
        2.4 应用实用型新技术提升疾病防治水平和监测能力
        2.5 加强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提升社区人群防病意识
    3 深化国际合作推动老挝消除血吸虫病进程
        3.1 深化与WHO等机构及其他国家的合作
        3.2 加强中老血吸虫病防治与研究机构间合作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文章
附件

(3)以胜任力为导向的社区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临床实践模式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目的与意义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意义
    3 相关概念及研究进展
        3.1 胜任力(Competency)
        3.2 社区护理(Community health nursing)
        3.3 专业学位(Professional Degree)
        3.4 护理硕士专业学位(Master of Nursing Specialist,MNS)
        3.5 高级实践护士(Advanced Practice Nurse,APN)与专科护士(Specialist Nurse,SN)
        3.6 临床实践模式(Clinical practice patterns)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2.1 成立课题研究小组
        2.2 文献回顾法
        2.3 半结构式访谈法
        2.4 德尔菲(Delphi)专家函询法
    3 统计学方法
        3.1 专家一般资料
        3.2 专家积极性
        3.3 专家权威系数
        3.4 专家意见集中程度与离散程度
        3.5 专家意见协调程度
        3.6 指标的纳入与排除标准
        3.7 指标权重
    4 技术路线图
    5 质量控制
        5.1 问卷编制阶段
        5.2 德尔菲(Delphi)专家函询阶段
        5.3 数据统计阶段
结果
    1 文献回顾法结果
    2 半结构式访谈法结果
        2.1 访谈专家基本资料
        2.2 专家访谈结果
    3 预函询结果
        3.1 专家基本资料
        3.2 预函询指标修改情况
    4 德尔菲专家函询法结果
        4.1 函询专家基本资料
        4.2 专家积极性
        4.3 函询专家权威程度
        4.4 专家意见集中程度与离散程度
        4.5 专家意见协调程度
        4.6 第一轮指标体系函询结果
        4.7 第二轮指标体系函询结果
讨论
    1 本研究中培养模式的科学性与可靠性
        1.1 课题研究小组对MNS教育领域的研究经验丰富
        1.2 实践模式目标明确,内容量化,可操作性强
        1.3 德尔菲(Delphi)专家函询法——保障研究的科学性与严谨性
    2 社区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临床实践模式的构成
        2.1 培养目标明确,指标全面,充分体现社区护理MNS的专业角色特点
        2.2 培养内容详细,要求具体,可操作性强
        2.3 考核体系科学,可动态反馈培养效果
        2.4 严抓培养环节,全面保障培养质量
结论
    1 本研究的创新性
    2 本研究的局限性与进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
附录
致谢

(4)口腔保健社区化模式下的医务社工体系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居民的口腔健康水平较低
        1.1.2 健康中国规划纲要的出台使口腔保健领域受到重视
        1.1.3 社会工作相关政策促进了医务社工在社区中的发展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社区口腔保健服务的现状分析
        1.3.2 医务社工进入社区进行口腔保健服务的现状分析
        1.3.3 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在我国的发展
        1.3.4 总结与述评
    1.4 基本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1.4.1 基本概念界定
        1.4.2 理论基础
    1.5 研究内容与思路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思路
    1.6 研究方法
        1.6.1 参与式观察法
        1.6.2 访谈法
        1.6.3 问卷调查法
    1.7 研究伦理
2 S社区内口腔保健服务现状
    2.1 S社区口腔保健服务概况
        2.1.1 S社区背景概况
        2.1.2 S社区口腔保健服务概况分析
    2.2 S社区居民口腔保健基本情况分析
        2.2.1 S社区居民口腔健康情况调查
        2.2.2 S社区居民口腔保健知识、信念、行为掌握情况调查
    2.3 S社区内口腔保健的服务组成与需求分析
        2.3.1 S社区内口腔保健的服务组成
        2.3.2 S社区内口腔保健服务的需求分析
    2.4 S社区口腔保健服务的困境分析
        2.4.1 S社区院落口腔保健服务的困境
        2.4.2 S社区卫生机构口腔保健服务的困境
3 口腔保健社区化模式的探索研究
    3.1 社区内口腔保健的既有模式分析
        3.1.1 社区口腔保健模式
        3.1.2 社区牙周保健发展模式
        3.1.3 社区内口腔保健的既有模式评价
    3.2 口腔保健社区化模式的构建
        3.2.1 口腔保健社区化模式的形成
        3.2.2 口腔保健社区化模式的必要性分析
        3.2.3 口腔保健社区化模式服务团队的主体角色定位
        3.2.4 口腔保健社区化模式的运作流程
    3.3 口腔保健社区化模式的评价与评估
        3.3.1 口腔保健社区化模式的评价
        3.3.2 口腔保健社区化模式的成效评估
4 口腔保健社区化模式下的医务社工管理体系探索
    4.1 口腔保健社区化模式下医务社工的培养方式
    4.2 口腔保健社区化模式下医务社工服务运作的资金来源
        4.2.1 政府购买项目
        4.2.2 社区购买项目
    4.3 口腔保健社区化模式下医务社工的工作内容
        4.3.1 社区院落口腔保健服务的开展
        4.3.2 学校范围内口腔保健服务的开展
        4.3.3 医院内防治工作的开展
    4.4 口腔保健社区化模式下医务社工的考核
        4.4.1 口腔保健社区化模式下对医务社工进行考核的部门
        4.4.2 口腔保健社区化模式下医务社工考核的内容
5 口腔保健社区化模式下的医务社工服务体系探索
    5.1 医务社会工作与社区口腔保健服务的内在通融
    5.2 口腔医务社工在口腔保健社区化模式下的服务流程
        5.2.1 社区口腔保健分流阶段
        5.2.2 社区口腔保健宣教阶段
        5.2.3 社区口腔保健运用阶段
    5.3 口腔保健社区化模式下的医务社工体系实务开展
        5.3.1 促进社区口腔保健观念意识化的达成
        5.3.2 促进社区口腔保健行为日常化的达成
        5.3.3 促进社区口腔健康问题预防化的达成
    5.4 口腔医务社工服务体系的服务成效评估
        5.4.1 过程评估
        5.4.2 结果评估
6 总结与讨论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反思
    6.3 研究建议与展望
        6.3.1 成立复合式的口腔保健服务团队进行服务
        6.3.2 通过医务社工服务调动居民社区参与积极性
        6.3.3 通过医务社工的服务促进公共卫生服务的发展
参考文献
附录 A 口腔保健社区化模式成效评估访谈提纲
附录 B 口腔健康知识、信念、行为调查问卷
附录 C 口腔健康知识、信念、行为后测调查表
附录 D 社区口腔保健活动开展评估表
致谢

(5)A区社区卫生人力资源配置优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第2章 社区卫生人力资源配置的相关理论综述
    2.1 社区与社区卫生人力资源
        2.1.1 人力资源管理理论
        2.1.2 社区与社区卫生服务
        2.1.3 社区卫生人力资源
    2.2 社区卫生人力资源配置的基本原理
        2.2.1 人力资源结构
        2.2.2 人力资源配置基本原理
        2.2.3 能岗匹配
第3章 A区社区卫生人力资源配置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 A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概况
    3.2 A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力资源队伍现状
        3.2.1 数量情况
        3.2.2 结构情况
        3.2.3 分布情况
    3.3 A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力资源配置问题
        3.3.1 人力资源总量不足
        3.3.2 结构比例不够合理
        3.3.3 综合素质存在不足
        3.3.4 人力资源队伍不稳
        3.3.5 区域分布不够公平
第4章 A区卫生人力资源配置问题的原因分析
    4.1 人力资源配置方法落后
        4.1.1 经济社会状况
        4.1.2 A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力资源配置方法
    4.2 社区卫生服务需要变化
        4.2.1 社区卫生服务需要快速增加
        4.2.2 卫生人员比值法分析
    4.3 社区卫生服务投入不足
        4.3.1 经济支撑不平衡
        4.3.2 政府投入不足
    4.4 制度设计不完善
第5章 社区卫生人力资源配置的国内外经验与启示
    5.1 国外社区卫生人力资源配置实践
        5.1.1 英国社区卫生人力资源配置实践
        5.1.2 美国社区卫生人力资源配置实践
        5.1.3 德国社区卫生人力资源配置实践
        5.1.4 澳大利亚社区卫生人力资源配置实践
        5.1.5 日本社区卫生人力资源配置实践
    5.2 上海社区卫生人力资源配置实践
        5.2.1 人员现状
        5.2.2 社区卫生人力资源配置的经验做法
    5.3 启示
        5.3.1 增加社区卫生人力配置数量
        5.3.2 加强全科医师培养
        5.3.3 政府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经费投入
        5.3.4 通过法律文件对卫生资源合理配置
第6章 优化A区社区卫生人力资源配置的建议
    6.1 多措并举开发社区卫生服务人力资源
        6.1.1 推行医疗联合体模式
        6.1.2 制定区域内社区人力资源中长期规划
        6.1.3 加大各层次人才引进力度
        6.1.4 做好全科医师进社区的工作
    6.2 盘整提升现有社区卫生人力资源
        6.2.1 加强现有人员的日常进修培训
        6.2.2 开展学历和职称提升计划
        6.2.3 开展以老带新的人才成长计划
    6.3 确定结构合理的人力资源配置标准
        6.3.1 科学确定基本医疗人力配置
        6.3.2 根据有效工时确定公卫服务队伍
        6.3.3 合理提升护理及公卫人员比例
    6.4 制定卫生人才引进机制的法律文件
        6.4.1 健全法律法规、增加政府投入
        6.4.2 缩小不同乡镇、各类职工的待遇差距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海南省从医疗保障到健康保障的能力建设问题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的与内容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内容
        1.2.3 技术路线图
    1.3 资料来源与分析框架
        1.3.1 资源来源
        1.3.2 健康保障能力分析框架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数据分析法
        1.4.3 比较分析法
    1.5 论文可能的创新点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医疗保障与健康保障
        2.1.2 医疗保障制度与健康保障制度
        2.1.3 医疗保障能力与健康保障能力
    2.2 理论基础
        2.2.1 公共产品理论
        2.2.2 健康公平性理论
        2.2.3 健康经济学理论
3 海南省健康保障能力建设现状及问题分析
    3.1 海南省经济保障能力现状
        3.1.1 宏观经济发展情况
        3.1.2 居民经济发展情况
    3.2 海南省制度保障能力现状
        3.2.1 健康保障制度框架
        3.2.2 基本健康保障制度覆盖人群
        3.2.3 基本健康保障制度筹资水平
        3.2.4 基本健康保障制度补偿水平
        3.2.5 基本健康保障制度基金管理水平
    3.3 海南省医疗资源保障能力现状
        3.3.1 人力资源保障情况
        3.3.2 物力资源保障情况
        3.3.3 财力资源保障情况
    3.4 海南省医疗服务能力现状
        3.4.1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利用情况
        3.4.2 医疗服务利用情况
        3.4.3 居民健康改善状况
    3.5 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3.5.1 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但健康保障能力仍存在较大不足
        3.5.2 健康保障制度公平性显着改善,但仍存在差距
        3.5.3 医疗卫生资源总量快速增加,但配置结构性失衡
        3.5.4 医疗保健服务利用不断提高,但公共卫生服务仍较为薄弱
4 国外典型健康保障能力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4.1 国外典型国家经济发展状况
    4.2 国外典型健康保障制度的比较
    4.3 国外典型医疗服务体系与医疗资源配置的比较
    4.4 对推进我国及海南健康保障能力建设的启示
        4.4.1 完善多层次、全方位的健康保障体系
        4.4.2 加强分级诊疗体系建设,加快形成有序高效的诊疗模式
        4.4.3 构建适应国情及省情的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
5 海南省健康保障能力建设的对策
    5.1 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全民健康保障体制
    5.2 以健康需求为导向,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
    5.3 加快卫生技术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提升卫生服务质量
    5.4 加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卫生服务能力
    5.5 建立和完善健康教育网络体系,增强居民健康意识
    5.6 依托大数据,建立健康信息系统
6 研究结论与不足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综述 从医疗保障到健康保障的发展研究
    综述参考文献
附录一:2011 年以来国家涉及提升基本健康保障能力的主要政策文件
附录二:2011 年以来海南省涉及提升基本健康保障能力的主要政策文件
作者在校学习期间参加科研与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7)我国在全球初级卫生保健领域的学术产出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1.1 检索策略
    1.2 分析指标与工具
2 结果
    2.1 研究产出
    2.2 国际合作现状与发展趋势
    2.3 期刊分布与偏好
    2.4 论文影响力
3 讨论
    3.1 不断完善政策和法规以推进初级卫生保健学科建设
    3.2 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以汲取经验
    3.3 建立有特色的初级卫生保健事业以获得国际认可

(8)我国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相关研究述评
        1.2.1 关于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及其均等化内涵的研究
        1.2.2 关于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测度(评价)方法的研究
        1.2.3 关于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影响因素(非均等原因)的研究
        1.2.4 关于促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策略的研究
        1.2.5 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与不足
        1.4.1 主要创新
        1.4.2 不足
2 相关概念界定与基础理论
    2.1 相关概念的界析
        2.1.1 城乡
        2.1.2 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2.1.3 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
        2.1.4 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
    2.2 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基础理论
        2.2.1 公共经济理论
        2.2.2 福利经济理论
        2.2.3 公平正义理论
        2.2.4 共享经济理论
        2.2.5 医疗服务市场的一般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我国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变迁历程
    3.1 我国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变迁阶段
        3.1.1 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低水平均等的计划经济时期(1949-1978年)
        3.1.2 社会化、市场化改革时期(1979—2005年)
        3.1.3 强化政府责任,公益性回归的新医改时期(2005年至今)
    3.2 本章小结
4 我国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现状评价
    4.1 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评价指标
        4.1.1 指标体系设计原则与构成
        4.1.2 评价方法
    4.2 我国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均等化现状的统计分析
        4.2.1 医疗卫生筹资
        4.2.2 医疗卫生资源配置
        4.2.3 基本医疗保障制度
        4.2.4 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4.2.5 健康水平
    4.3 我国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现状评价
        4.3.1 国际组织的评价
        4.3.2 我国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现状的实证测度与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我国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影响因素
    5.1 国家发展战略对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影响
        5.1.1 二元经济结构,“重城轻乡”的发展战略
        5.1.2 “重城轻乡”下的区域发展战略的侧重点不同
        5.1.3 以GDP衡量政绩的弊端
    5.2 公共财政体系对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影响
        5.2.1 卫生财政总量投入不足
        5.2.2 财政支出偏向城市的惯性
        5.2.3 政府间事权划分改革滞后,卫生财权与事权的长期不匹配
        5.2.4 收入分配制度的偏失,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
    5.3 医疗保障体系对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影响
        5.3.1 保障对象以正规就业为标准进行制度设定和人群划分
        5.3.2 统筹层次低弱化了医疗保险的风险分担机制、保障水平差异大
        5.3.3 多头管理有失效率
    5.4 供给主体结构对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影响
    5.5 农民的参与意识及“话语权”对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影响
6 我国农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满意度与意愿分析-基于D市的调查
    6.1 样本点选择与调查方法
    6.2 调查地区农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现状
        6.2.1 调查地区农村居民的就医选择
        6.2.2 调查地区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供给情况
        6.2.3 调查地区农村居民对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满意度评价
    6.3 调查结论
7 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国际经验
    7.1 主要国家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实践
        7.1.1 英国的国家卫生服务体系
        7.1.2 德国的社会医疗卫生保障服务体系
        7.1.3 日本的医疗卫生保健服务体系
        7.1.4 美国的混合式医疗卫生保健服务体系
    7.2 对我国的借鉴与启示
        7.2.1 充分体现公平正义的价值理念
        7.2.2 强调政府责任
        7.2.3 发挥基层基本医疗保障功能,有效合理配置基本医疗卫生资源
        7.2.4 坚持政府和市场相结合
        7.2.5 高度的政策可操作性与规范的医疗法制体系
    7.3 本章小结
8 推进我国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对策建议
    8.1 实现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均等化的总体思路
        8.1.1 公平、正义、共享的价值理念
        8.1.2 实现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基本思路
    8.2 实现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对策建议
        8.2.1 统筹城乡,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8.2.2 明确政府主导地位,合理配置基本医疗卫生资源
        8.2.3 完善公共财政体制,优化转移支付制度
        8.2.4 整合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立全民健康保险
        8.2.5 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立健全完善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8.2.6 提高农民的参与意识,畅通参与渠道保障农民话语权
9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9)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研究 ——基于历史制度主义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提出与研究价值
        (一)问题提出
        (二)研究价值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关于制度变迁理论的研究
        (二)关于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的研究
        (三)已有研究评述
    三、核心概念界定与相关阐释
        (一)制度及制度变迁
        (二)医疗保险制度及农村医疗保险制度
        (三)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
    四、研究视角与分析框架
        (一)研究视角:历史制度主义
        (二)分析框架:环境·主体·时间与制度变迁
    五、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之处
    六、总体思路与结构安排
        (一)总体思路
        (二)结构安排
第1章 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的基本历程
    1.1 建国初期微型社区互助医疗保险
        1.1.1 制度生成:米山联合保健站建立
        1.1.2 制度扩散:微型社区互助医疗保险推广
    1.2 人民公社时期集体福利型医疗保险
        1.2.1 制度创新:稷山集体福利型医疗保险建立
        1.2.2 制度扩散:集体福利型医疗保险大力推广
        1.2.3 制度衰退:国民经济调整下暂时性式微
        1.2.4 制度高潮:“六·二六”指示下走向“顶峰”
    1.3 改革开放初期农村医疗保险制度断裂
        1.3.1 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的“雪崩式”解体
        1.3.2 农村医疗保险制度首次恢复重建失败
        1.3.3 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再度恢复重建无果
    1.4 新世纪初期“初级社会保险型”医疗保险
        1.4.1 制度创新:新农合政策出台
        1.4.2 制度试验:新农合试点启动
        1.4.3 制度扩散:试点扩大与“全覆盖”
    1.5 城乡一体化加速期“过渡型”社会医疗保险
        1.5.1 制度创新:地方自发探索城乡医保制度整合
        1.5.2 制度扩散:中央顶层政策倡导性整合
        1.5.3 制度完善:中央和地方上下联动式整合
    小结
第2章 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的总体特征
    2.1 分层分序: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路径
        2.1.1 分层变迁:三项核心要素制度的相对独立性
        2.1.2 分序变迁:三项核心要素制度的相互关联性
    2.2 多样并存: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方式
        2.2.1 诱致性制度变迁与强制性制度变迁并行
        2.2.2 内源性制度变迁与外源性制度变迁交揉
        2.2.3 渐进性制度变迁与突变式制度变迁共存
        2.2.4 合意性制度变迁与意外性制度变迁同在
    2.3 利弊相随: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绩效
        2.3.1 农村微型社区互助医疗保险制度绩效
        2.3.2 “集体福利型”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绩效
        2.3.3 农村医疗保险制度“断裂式”变迁绩效
        2.3.4 “初级社会保险型”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绩效
        2.3.5 农村“过渡型”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绩效
    小结
第3章 结构性变迁:制度环境与农村医疗保险
    3.1 制度环境与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
        3.1.1 粘嵌耦合:制度环境对制度变迁的影响机制
        3.1.2 农村医疗保险与制度环境的嵌入关系
    3.2 政治嵌入性:政治环境与中国农村医疗保险
        3.2.1 国家缺位与“俱乐部式”管理
        3.2.2 “全能主义”与官僚化管理
        3.2.3 行政分权与管理主体缺失
        3.2.4 民生政治与政府垄断性管理
        3.2.5 政府治理变革与社会化管理
    3.3 经济嵌入性:经济环境与中国农村医疗保险
        3.3.1 合作经济与农民自愿集资
        3.3.2 封闭性集体经济与强制性筹资
        3.3.3 经济性分权与医疗保险筹资不力
        3.3.4 经济发展奇迹与财政主导型筹资
        3.3.5 分配格局调整与社会化筹资
    3.4 社会嵌入性:社会环境与中国农村医疗保险
        3.4.1 社会弥散与低水平医疗保健
        3.4.2 “总体性社会”与集体医疗福利
        3.4.3 社会转型与医疗自费
        3.4.4 社会权利诉求与初级医疗保险待遇
        3.4.5 社会公正与统一医疗保险待遇
    小结
第4章 自主性变迁:行动主体与农村医疗保险
    4.1 偏好与博弈:行动主体对制度变迁的影响机制
        4.1.1 价值偏好:单一行动主体与制度变迁
        4.1.2 利益博弈:多元行动主体与制度变迁
    4.2 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中的行动主体及其利益诉求
        4.2.1 国家/政府的利益诉求
        4.2.2 医疗机构的利益诉求
        4.2.3 农民的利益诉求
    4.3 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中的利益博弈
        4.3.1 农民的共同行动与微型社区互助医疗保险
        4.3.2 国家的整体性动员与集体福利型医疗保险
        4.3.3 多元主体的非合作博弈与农村医疗保险制度断裂
        4.3.4 多元主体的合作博弈与“初级社会保险型”农村医保
        4.3.5 管理权之争与“过渡型”社会医疗保险
    小结
第5章 历史性变迁:时间中的农村医疗保险制度
    5.1 路径依赖、偶然事件、关键节点与制度变迁
        5.1.1 自我强化: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
        5.1.2 意外结果:偶然事件与制度变迁
        5.1.3 “遗产”的产生与再生产:关键节点与制度变迁
    5.2 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
        5.2.1 “国家主导”路径的依赖
        5.2.2 “自愿合作”路径的依赖
        5.2.3 “二元保障”路径的依赖
    5.3 偶然事件与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
    5.4 关键节点与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
    小结
第6章 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的三重逻辑与未来改革
    6.1 “环境·主体·时间”三重复合式制度变迁逻辑
    6.2 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目标及原则
        6.2.1 共享、健康与幸福:制度改革目标
        6.2.2 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原则
    6.3 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策略选择
        6.3.1 优化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环境
        6.3.2 规范各行动主体行为
        6.3.3 突破路径依赖
        6.3.4 注重关键节点
    小结
结论与讨论
    一、主要结论
    二、进一步讨论
        (一)研究不足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10)社区老年人衰弱筛查工具的引进及衰弱预防管理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概念定义
    1.3 文献回顾
        1.3.1 国外研究进展
        1.3.2 国内研究进展
    1.4 理论基础
    1.5 研究设计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意义
        1.5.3 研究方法
        1.5.4 质量控制
        1.5.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共享型衰弱筛查工具的汉化及其在社区老年人中应用的信效度检验与可行性评价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2.1 研究对象
        2.2.2 研究方法
        2.2.3 统计学方法
    2.3 结果
        2.3.1 一般资料
        2.3.2 效度分析
        2.3.3 信度分析
        2.3.4 可行性评价
    2.4 讨论
        2.4.1 中文版SHARE-FI具有良好的效度
        2.4.2 中文版SHARE-FI具有良好的信度
        2.4.3 中文版SHARE-FI在卫生实践中应用具有良好的可行性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广州市老年人衰弱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对象与方法
        3.2.1 研究对象
        3.2.2 研究方法
        3.2.3 统计学方法
    3.3 结果
        3.3.1 一般资料
        3.3.2 广州市老年人衰弱流行病学状况
        3.3.3 不同社会人口特征老年人衰弱状况的单因素分析
        3.3.4 不同健康状况与行为老年人衰弱单因素分析
        3.3.5 影响老年人衰弱等级水平的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
    3.4 讨论
        3.4.1 广州市老年人衰弱流行病现状
        3.4.2 影响广州市老年人衰弱发生的风险因素与保护因素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衰弱指南评价制订衰弱筛查与管理方案
    4.1 实践指南高质量证据检索
        4.1.1 检索数据库
        4.1.2 检索方案
        4.1.3 文献筛选方法
        4.1.4 指南检索结果
    4.2 基于RIGHT标准对目标指南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
        4.2.1 评价工具
        4.2.2 评价方法
        4.2.3 评价结果
    4.3 社区老年人衰弱预防管理方案的制订
        4.3.1 高质量指南证据汇总
        4.3.2 专家论证与综合实际情况权衡
        4.3.3 社区老年人衰弱预防管理方案的形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衰弱筛查与管理方案在初级卫生保健服务机构应用的可行性分析及对策
    5.1 研究目的
    5.2 研究对象
    5.3 研究方法
    5.4 研究结果
    5.5 实施衰弱预防管理方案的应用建议
        5.5.1 政府管理层面
        5.5.2 初级卫生保健机构层面
        5.5.3 社区及家庭层面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创新之处
    6.3 研究的局限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四、日本的初级卫生保健(论文参考文献)

  • [1]世界卫生组织第一次重大经济危机的全球史研究[J]. 苏静静. 中国科技史杂志, 2021(03)
  • [2]中国湖区与老挝湄公河流域血吸虫病消除策略比较研究[D]. 单翔翔.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1(02)
  • [3]以胜任力为导向的社区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临床实践模式的构建[D]. 尚丹丹. 青岛大学, 2020(01)
  • [4]口腔保健社区化模式下的医务社工体系探索[D]. 何伊伦. 西华大学, 2020(01)
  • [5]A区社区卫生人力资源配置优化策略研究[D]. 李超. 河北工程大学, 2020(08)
  • [6]海南省从医疗保障到健康保障的能力建设问题初探[D]. 张春蕾. 海南医学院, 2020(01)
  • [7]我国在全球初级卫生保健领域的学术产出分析[J]. 周志超,李维,郑洁,王爱华. 医学与社会, 2019(12)
  • [8]我国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研究[D]. 夏敬. 东北财经大学, 2019(06)
  • [9]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研究 ——基于历史制度主义视角[D]. 郎杰燕. 山西大学, 2019(01)
  • [10]社区老年人衰弱筛查工具的引进及衰弱预防管理策略研究[D]. 任青卓. 南方医科大学, 2019(12)

标签:;  ;  ;  ;  ;  

日本的初级卫生保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