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试用短论文参加有机化学考试

尝试用短论文参加有机化学考试

一、以小论文进行有机化学考试的尝试(论文文献综述)

李恒[1](2021)在《工程伦理教育的关键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科技的迅速发展、工程问题复杂性的提升以及工程活动利益相关者的增加,使得工程师在工程实践中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工程伦理问题。在高等工程教育中,作为工程师培养核心环节之一的“工程伦理教育”的重要性与日俱增。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工程伦理教育被以美英为代表的世界工程强国视为培养伦理卓越工程技术人才的重要手段。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发轫于20世纪90年代末,现阶段,成为“华盛顿协议”正式缔约国以及“新工科”项目的扎实推进为我国的工程伦理教育提供了重要契机。尽管如此,我国工程伦理教育仍面临三个重大挑战:一是工程伦理教育在供需对接上未实现动态平衡;二是工程伦理教育治理手段乏善可陈;三是工程伦理教育与我国工程情境的适配性不高。针对上述现实问题,需要进一步分析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特征,提炼关键机制。本研究围绕“系统分析符合工程伦理教育内在发展规律的关键机制”这一核心议题开展研究,并由此展开三个环环相扣的子研究:第一,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建构;第二,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实施现状的评估;第三,完善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对策建议。首先,本文运用系统文献综述法和文献计量法对工程伦理教育的国内外文献进行梳理;其次,运用扎根理论、多案例分析与比较分析法对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理论结构和实现路径进行建构性研究;再次,以本研究提出的关键机制为指标来源,以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为方法指导,针对113份评价样本,对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实施现状开展实证评估,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工程伦理教育作出以事实为导向的客观判断;最后,整合所有研究结论,消除理论话语和实践话语的阻隔,归纳用于完善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对策建议。本研究得到了以下四个结论:(1)工程伦理教育的复杂性决定了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复杂性,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呈现出优化教育策略、汇聚协同力量、把握国内国际动向等核心要点,主要涵括培养机制、协同机制和情境机制三个维度。(2)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是“合理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在“合理性”方面,情境机制契合了价值合理性的意蕴,培养机制和协同机制则契合了工具合理性的表征。在“合规律性”方面,情境机制是控制单元,情境机制通过构建了一个包括社会因素、自然因素和精神因素在内的场域而成为关键机制的“指挥控制中心”;协同机制是存储单元,通过“各种协议”(如,伦理准则)和“软硬件”(如,经费资源)的配合而成为了“制度池”和“资源池”;培养机制则是运算单元,高校根据“情境机制”的“指令”并在“协同机制”的干预下,整合各类教育要素、深入本土教育实践、打造教育新模式。(3)本研究对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实施现状进行评估。实证评估结果显示,按权重由大到小排序,依次是情境机制(36.0%)、协同机制(33.7%)和培养机制(30.3%);按综合得分由高到低排序,依次是培养机制(71.711分)、情境机制(70.319分)和协同机制(68.339分);按优秀(80-100分)、良好(70-79分)、合格(60-69分)和不合格(≤59)进行等级分类,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现状的综合评价等级为“良好”(70.074分)。(4)深入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发展的特殊情境,立足“培养机制”、“协同机制”和“情境机制”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具体包括:细化培养机制,在供需对接上实现动态平衡;强化协同机制,丰富工程伦理教育的治理手段;深化情境机制,适应我国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阶段和独特需求。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在于:其一,通过扎根理论研究、规范研究、案例研究等多种研究方法揭示了工程伦理教育的关键机制、实现路径及其规范性特征;其二,通过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了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实施现状的评价体系并开展了实证评估;其三,立足中国情境,提出了一系列完善关键机制的对策建议,为我国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实践启示。

吕彬[2](2021)在《高中植物与微生物主题科技创新实验的开发与利用研究》文中指出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高中生物学必修内容中植物与微生物所占比重较高。因此对该内容进行相应的开发与利用,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理性思维以及科学探究能力。在国内有很多关于高中生物学实验的改进和创新的研究,这些改进和创新让生物学实验变得更为多样化,更加能够多角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验探究能力。科技创新大赛中,对于生物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也非常的重视,部分学校也成为了参赛的主力军,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在国外科技创新实验也同样被很多仁人志士予以重视,并推出了相应的科创实验的网站,在网站上有部分大赛成果展示,以及相应的指导方案。因此本研究致力于开发出,与现有必修教材相切合的实验指导手册,运用国内外先进的实验教学理论和方法,结合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编写,期望能够帮助学生在科学探究道路上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体悟。能够更加有利于学生形成生物科学核心素养。本次研究为开发应用性研究,研究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理论研究,首先,对高中生物学实践探究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以及教学理论的应用进行了相应的文献梳理。其次,对高中生物学中常见的一些实验探究方法和实验探究技巧,进行了总结和梳理。最后对于国外的科学探究实验的相应的理论和指导性资料进行了整合和翻译。第二部分为调查分析,对我所在的实习学校以及相应的我能联系到的学校进行了生物学创新实验的开展过程的研究分析。包括学生和老师在内,对于他们如何开展生物学实验,怎样进行生物学实验,以及生物学实验中哪些因素对于他们学习生物学的成长最为重要,进行问卷的调查和分析,在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对实验指导手册进行相应的修改与调整。第三部分是将编制好的实验指导手册的部分章节提供给相应的授课老师使用,同时通过访谈的方法收集相应的老师的使用指导意见。进一步对手册进行完善。通过本次研究得出以下结论:一、本手册中的科学实验探究过程及方法,能够对学生生物科学核心素养的提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二、本手册中的科学实验探究的问题引导假设等科学实验流程,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提问能力和筛选信息的能力。三、本手册运用于实践教学以及学生课下的自主学习都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对于科学探究实验的多维度思考,多角度分析以及实验设计分析能力等。本次研究的结果可为将来有致力于提升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理性思维的教师及相关工作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启发。

左佩川[3](2021)在《微视频在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国家教育改革要求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新课程理念也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整合资源,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对教育教学产生了巨大影响。而微视频直观生动,视听兼顾,操作性强的特点,使其成为微时代行业当中的重要资源,能够满足国家教育改革要求,践行新课改理念。生物学概念是生物学的基础,也是发展学科内涵的落脚点。高中生物知识抽象微观,很多概念难以用语言表达,教师们在教学中常陷入困境,学生学习抽象知识时容易思维障碍,课堂缺乏活力,学习压力大,知识理解不到位。鉴于以上问题,本文旨在将微视频与概念教学进行整合,梳理了一套微视频应用在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的模式,将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旨在探索此模式能否提高教学效果,希望得出结论,为其他学者提供参考。本文采用了文献法,统计分析法等五种方法从六个部分展开研究。第一部分是绪论。通过阅读文献阐述选题背景和依据,分析已有研究现状,确定研究问题,针对问题就研究目的、内容等进行阐述,确定了本研究的方向。第二部分是文献综述。包括定义关键概念、明确应用价值和论述理论依据,对微视频、概念教学等关键词进行概念界定,明确研究价值,介绍了微学习理论,经验之塔等五种理论为本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第三部分是实践调查。通过调查师生了解微视频在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并针对结果进行分析,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解决策略,为研究的可行性提供了实践依据。第四部分是微视频在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和方法。具体阐述微视频的使用前提、筛选原则、获取途径、加工方式和应用方法,为后续实践研究更好地利用微视频打基础。第五部分是实践研究。以实习学校的两个班级为研究对象,实验班采用微视频进行概念教学,对照班传统教学进行实践,分析微视频在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中的应用模式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第六部分是研究结论与思考。通过实践得出结论并反思,本课题主要得出了以下结论:第一,师生对微视频进行概念教学持肯定态度,但教师在应用时存在一些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第二,分析如何更好地利用微视频,总结微视频在高中生物概念教学中的策略与方式第三,通过教学实践证明微视频在高中生物概念教学中的应用模式对学生的学业有积极影响,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概念,提高教学效果,具体表现在这三点: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内动力;2.通过微视频讲解重难点概念能够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3.提高学生学业成绩和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曹禹[4](2021)在《新课程理念下的《药物化学》校本课程的设计研究》文中提出新时代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校本课程作为国家课程的补充,在丰富学校课程、落实核心素养等层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校本课程也越来越受到学者和一线教师的关注。开发新的校本课程资源也成为了新的研究热点之一。本研究尝试以“药物化学”作为学科知识背景,并结合社会性科学议题(SSI)视角,设计出一个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化学校本课程。首先本研究梳理了SSI教育与校本课程的相关国内外文献。然后本研究对教师和学生进行调查,目的是调查他们对于本课程的态度、期望和需求。调查结果表明,教师和学生均对《药物化学》校本课程持有正面态度,但目前课程资源不足。本研究根据调查结果,分析了《药物化学》校本课程的设计理念及原则、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教学、课程评价等要素,综合了师生需要与学科背景,以新课程理念为切入点,设计了《药物化学》校本课程。本课程共分为3个模块,8个专题,以“药物化学”作为主干知识,并结合了历史、人文、社会等隐性因素,力图向学生介绍药物化学的发展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但是由于疫情原因,本课程未能进行课堂实施,因此邀请课程专家对本课程进行背对背评价,并依据专家给出的意见与建议完善课程文本。科学教育正在不断深化,而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被学者和一线教师所关注。希望本研究能为今后相关课程的开发提供参考。

蒲雅倩[5](2021)在《项目式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中职《医用化学基础》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以DLWS学校为个例》文中指出中职《医用化学基础》课程在传统的讲授法教学下虽然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短时间内向学生传授大量系统的知识,但是也存在偏重知识传授、忽略学生能力培养、使得学生在输入式学习下学习效率低、得不到全面发展等问题。因此本研究在中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做中教、做中学”等相关政策的改革倡导下,结合中职学生学习情况及特点,提出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输出式学习为主”的教学模式。本研究基于中职《医用化学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实验项目特点,在该课程教学中引入了项目教学法,同时考虑到中职学生化学基础知识薄弱的学习特点,将张学新教授提出的对分课堂融入了项目教学法来降低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难度,从而创新地构建了基于中职《医用化学基础》课程的项目式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并将该模式应用于DLWS学校的《医用化学基础》课程来进行教学改革实践研究。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通过对研究背景的研究来分析在中职《医用化学基础》课程中采用项目式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原因,然后采用文献研究法阅读归纳大量相关文献来分析现有研究现状以及存在的不足之处,为后续的研究打下基础。二是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来界定对分课堂教学模式、项目教学法和项目式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概念,进一步分析了项目式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三是采用文献研究法并以DLWS学校为观察及调查对象来分析《医用化学基础》的课程特点、教学现状和行动研究所具备的基础,然后基于以上调查分析结果构建了中职《医用化学基础》课程的项目式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四是选择DLWS学校为行动研究对象来根据所构建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在每一次教学实践后都进行教学效果评价分析和教学反思来不断改进完善教学模式。通过行动研究表明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项目式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和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在多次输出知识的过程中深入内化吸收了知识点,有效提高了中职《医用化学基础》课程学生的成绩和学习效率,并且将知识的传授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沟通交流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和现象观察与规律认知、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的化学核心素养的养成有机结合起来,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党伟华[6](2021)在《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化学深度学习教学设计的实践研究》文中认为深度学习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学习方式,对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有着重要意义,是目前教育研究的热点。本研究通过文献研究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和比较教学法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对高中化学深度学习现状以及教学设计进行了实践研究,以期改善当下学生低效的学习现象,促进学生达成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并为一线教师在化学教学方面提供一定的参考。基于对文献的研读分析,结合深度学习的涵义、特征等相关理论基础,明晰了深度学习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关系,从“认知领域”、“人际领域”、“个人领域”三个维度出发确定了《高中生化学深度学习现状调查问卷表》,对汉中市三所高级中学的662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对10名一线高中化学教师进行访谈调查。根据问卷和访谈结果深度分析了目前高中生化学深度学习所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具体的深度学习教学策略,并以人教版选修五第三章《羧酸》为教学实践研究内容验证了深度学习教学策略的可行性与有效性。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揭示了目前高中生化学深度学习的存在的问题:学生方面学习观念较为局限;学习较为被动,缺乏探究能力;化学认知结构化程度低。教师的理论素养有待进一步提高,忽略了良好的课堂氛围的构建,教学过程忽略深加工化学知识,教学评价重结果轻过程。(2)提出促进高中生在学习化学深度学习的教学策略:课前立体分析,确定学习目标:(1)把握知识价值、明确素养发展方向;(2)评估学生基础、分析学生认知水平。课中选择有效策略、发展学生高阶思维:(1)创设真实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批判思考;(2)构建学习共同体、实现学生主体地位;(3)开展实验探究活动、实现创造性学习;(4)借助思维导图教学、搭建系统知识网络。课后注重多元评价,鼓励反思性学习。(3)教学实践研究发现,实验班学生的知识水平、课堂效率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均优于对照班学生,说明融合了本研究所提出的化学深度学习教学策略的课堂具有一定的优势。

张枝乐[7](2021)在《基于学习进阶理论的高三复习教学研究 ——以《物质结构与性质》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近几年全国高考出现了大幅度的改革与创新,但是不论如何,高考始终是我国最重要的国家教育考试之一,也是一种相对最公平、公正、公开的以成绩为依据的人才选拔形式。化学作为高考的一个考试科目,在高考中占据100分的比例,化学科的成绩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考生的高考成绩。《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在高考中以选考题的形式呈现。《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的考查已经从过去的难学但是易考易得分变得更加灵活多变,也使得很多老师在进行高考复习时感到无所适从。学习进阶(Learning Progressions,LPs)起源于美国,至今发展已有十余年,学习进阶在近二十来年的发展中已经逐渐成为国内外科学教育研究领域的新热点。它的兴起主要和认知理论、课程改革和评价体系这三方面有关。文中笔者将学习进阶的概念界定为:学生在学习某一模块知识的过程中,通过各种核心概念的理解、认识、串联使自己的知识、技能等方面随着时间的推移,一步步从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的全过程;而能够决定学生认知发展的那些核心概念及其关联方式则构成学习进阶的框架。本论文以“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的复习教学作为研究内容。首先通过对我国高中的化学课程标准研究以及现行的教材知识梳理、筛选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中的“核心知识”“核心概念”。明确该模块的“学习进阶”框架,为“学习进阶”的复习教学设计奠定理论基础;再通过学生调查问卷和教师访谈收集分析教学的实际情况,为“学习进阶”的复习教学设计提供现实依据。综合上述两方面的研究设计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基于“学习进阶”框架的教学设计;最后通过教学设计的实施获得课堂反馈,以及测试情况的反馈,再次调整教学策略和完善教学设计,以期达到更好的结果。

李柳[8](2021)在《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生物学习题评价与应用研究》文中提出在现行学校教育体系中,高中生物课后练习的设置和评价方式还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不仅不能充分发挥课后习题在助学促学上的独特作用,还缩小了师生在评价中可获取的反馈信息。本研究将SOLO分类理论应用于生物学习题评价与应用中,通过对教材习题、教学配套练习、高考习题进行SOLO层级分析,探讨了高考试题和教材习题、配套练习在能力层级上存在的差异,并开展了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试题讲评的实践,尝试编制了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生物习题,以期为发挥生物学习题在助学促学上的作用提供实际参考。本研究主要包括以下部分:(1)查阅文献,建构SOLO分类理论分析试题的评测量表,再以此分析人教版新版生物学必修一教材习题栏目和高考试题以及配套练习册的习题,探究配套练习能否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提升素质、锻炼能力,达到衔接教材习题与高考试题的目的;(2)对实习学校师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师生对练习的态度和看法以及关于开展习题讲评的相关意见;(3)开展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试题分析与讲评,尝试编制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生物试题,归纳SOLO分类理论对习题讲评与试题编制上的指导与帮助;(4)对上述研究进行总结,并对本研究的不足和前景做出思考与展望。本研究所得结论如下:1.教材习题、配套练习和高考试题在能力层级上存在差异,教材习题更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高考试题重在综合运用和选拔作用,而配套练习的能力层级分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衔接教材习题与高考试题;2.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习题讲评有助于教师发挥习题评价促发展的积极作用,对教师备课与评价以及反馈的获取有一定的帮助。3.习题的编制过程中遵循着一定的流程与原则,SOLO分类理论有助于命题教师更有效地遵循各项原则、依据命题流程编制试题,为遵循一般原则命制试题的过程提供了有效的实际路径。

董晨[9](2021)在《基于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预设与生成的研究》文中指出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既要做到充分预设,又要注重动态生成,才能达到有效指导教学过程及教学评价的目的。本研究基于高中生物课程标准,运用文献法对教学目标设计的理论基础做进一步梳理,将教学目标的研究理论与新课标要求有效对接,提出教学目标预设与生成的依据和原则;以包头四中生物教师和高一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运用访谈法调查教学目标预设与生成的实施现状,运用案例法分析教学实践中的典型案例,得出具体实施策略,运用问卷调查法检测了该策略的有效性,旨在为高中生物一线教师践行新课标理念提供借鉴。研究结果表明:(1)当前高中生物教学关于教学目标的预设与生成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如何优化教学目标设计,使教师更好地处理教学目标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从而达到有效发展学生的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目的。(2)依据课程标准、学情、教学内容及其特征,教学目标的预设与生成应遵循科学性、具体性、适切性、导向性等基本原则,将预设与生成有机统一起来。(3)教学目标设计应重点落实目标“行为条件-行为程度-行为动词-(限制词)-核心名词”的各个要点。(4)教学目标生成的实施策略:结合学情,及时调整;结合目标层次,高效生成;结合具体情境,有效追问;加强专业素养,善于总结反思。(5)对教学效果的评价可以直接以是否达成教学目标来衡量:将教学目标-学习过程-教学评价放在同一任务模块中,再通过落实目标的评价方案,进一步阐明评价教学目标达成情况的具体指标,使每一节课的目标、活动、评价都明确、具体、可观察、可测量;同时还要从是否能综合发展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多种教学策略相结合、正确处理预设和生成的关系等多角度,综合评价教学目标预设与生成情况。(6)选取侧重发展不同核心素养的4个典型教学案例,进行教学目标预设与生成的研究、分析,总结了实施策略:1)侧重形成生命观念的教学案例,要紧扣核心概念进行大单元教学设计,综合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和探究技能建构核心概念体系,生成过程应尽量避免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2)侧重发展科学思维的教学案例,要创设真实具体的情境,将教学目标分解成具有清晰逻辑线条的问题串,在问题引领下切实解决实际问题,发展科学思维能力;教学目标的生成途径要多样化,同时要能够体现科学思维的基本特征。3)侧重提升科学探究能力的教学案例,需设计特定的教学环节确保学生主动参与,体现探究能力形成和发展过程,最终服务于科学概念,避免为了探究而探究。4)侧重培养社会责任的教学案例,需以核心概念为主线,充分挖掘相关材料,创设社会化复杂情境,尝试让学生通过多种方式参与;在教学目标预设与生成过程中要充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效实施教学目标预设与生成的教学效果明显优于未实施组。本文研究结果能够为一线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

江婷[10](2021)在《吴汝纶德育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习近平指出:“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习近平强调立德树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学校办学要始终牢记为党育人的初心,坚定为国育才的立场,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德育是教育的灵魂,吴汝纶德育思想在其教育思想中始终占有核心地位,是其中最为重要的部分。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帝国主义炮舰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从此中国进入了备受欺凌、任人宰割的时期。近代中国,无数有识之士走上救亡与启蒙、变革与革命的道路。处于清末时期的吴汝纶,让教育成为武器,通过学术的力量实现改变国家命运的目的,这一迫切心情,凸显出一代知识分子的使命与担当。通过教育改革来改变国家的现状,改变国民素质,以求达到兴国强国的目的。吴汝纶的一生都与教育息息相关,是晚清教育界举足轻重的人物,被誉为“中国近代教育探路者”、“晚清现代教育的拓荒者”、“制度化教育的开拓者”,是“兼通新旧,融合中西的人物”。吴汝纶的德育思想在不断的教育实践和持续的学习中逐渐丰富和成熟,是中国近代教育思想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吴汝纶希望通过改造国民性,达到“普国人而尽教之”“智开然后知德教”的目的以及培养出以“爱国心为主者”的现代人才,这是他投身教育事业的基本出发点和终极目标。他所提出的“合东西学问精粹陶冶而成”、“智开然后知德教”、“须以养成爱国心为主者”、“无体育则弱”等思想主张,具有前瞻性、科学性和指导性。自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内学界开始重视研究吴汝纶的教育思想,也产出了一些有影响的研究成果,但是系统梳理、专题研究其德育思想的着作、论文较为欠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亟待加强。鉴于以上情况,尝试选取吴汝纶德育思想这一视角,系统梳理、深入研究吴汝纶德育思想的形成渊源、实践养成、主要内容和当代价值等,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对吴汝纶德育思想的内涵和价值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论述。首先,详细介绍了吴汝纶先生的生平及其德育思想的形成,深入分析了吴汝纶德育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个人背景、理论渊源以及发展历程,认为其德育思想的形成既受救亡图存的社会大背景影响,也是吴汝纶主动继承和发展传统德育思想、主动学习和借鉴西方德育现代理论的产物,吴汝纶德育思想的形成过程主要分为萌发、形成、发展和成熟四阶段。其次,阐述了吴汝纶德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其主要内容包括其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原则及德育方法。归纳来看,吴汝纶的德育思想主要有“男儿当志在四方”、“德行第一”与“学为立身”相结合的德育目的,以“开民之愚而使之智”、“智开然后知德教”的大德育观,“普国人而尽教之”、“勉成国器”的人才培养目标,包括修身、齐家、治学、为官和社会等方面的德育内容。在此基础上,分别从传统德育向现代德育过渡的开创性探索、培养现代人才的有益尝试等视角高度评价吴汝纶德育思想的重要历史贡献,完整呈现吴汝纶德育思想的理论体系,充分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统一、成才与成人的兼顾以及认识与实践的结合。最后,在全面论述吴汝纶德育思想的历史定位和局限性的基础上,阐述了吴汝纶德育思想的当代价值,分析了吴汝纶德育思想在目标上、内容上、实践途径上的借鉴价值,并分析吴汝纶德育思想的现代转化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对其转化路径进行探索。

二、以小论文进行有机化学考试的尝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以小论文进行有机化学考试的尝试(论文提纲范文)

(1)工程伦理教育的关键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问题工程”的频发引起人们对工程伦理的广泛关注
        1.1.2 工程伦理教育是工程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1.1.3 我国工程伦理教育机遇与挑战并存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框架
        1.3.1 章节安排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研究创新点
2 文献综述
    2.1 关键概念解读
        2.1.1 伦理与道德的辨析
        2.1.2 工程伦理的内涵
    2.2 工程伦理教育的现实演绎:基于系统文献综述法的分析
        2.2.1 研究方法
        2.2.2 工程伦理教育的目标(Q1)
        2.2.3 工程伦理的教学策略(Q2)
        2.2.4 工程伦理教育效果的评估手段(Q3)
        2.2.5 工程伦理教育效果的影响因素(Q4)
        2.2.6 本节述评
    2.3 中国工程伦理教育研究的主题聚类:基于文献计量的分析
        2.3.1 文献计量方法概述
        2.3.2 资料收集
        2.3.3 共词分析
        2.3.4 共词网络分析
        2.3.5 多维尺度分析
        2.3.6 本节述评
    2.4 文献述评
3 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构成
    3.1 扎根理论研究设计
        3.1.1 扎根理论研究方法与流程
        3.1.2 资料采集
    3.2 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理论结构
        3.2.1 开放式编码
        3.2.2 主轴式编码
        3.2.3 选择性编码
        3.2.4 理论饱和度检验
        3.2.5 本节小结
    3.3 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实现路径
        3.3.1 微观维度的培养机制:以认知发展为指导再造教育要素
        3.3.2 中观维度的协同机制:以协同优势为指导赋能中介对象
        3.3.3 宏观维度的情境机制:以现象学为指导调适多元场域
    3.4 本章小结
4 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案例分析
    4.1 案例研究方法概述
    4.2 培养机制的案例分析
        4.2.1 知识生成:聚焦伦理教育知识建构者的职能重构
        4.2.2 具身认知:创设面向真实世界的“开放式”学习情境
        4.2.3 学习进阶:用“全周期”课程序列搭建学生认知发展的阶梯
        4.2.4 伦理体验:强化解决工程伦理现实困境的实践基质
        4.2.5 案例分析讨论
    4.3 协同机制的案例分析
        4.3.1 工程社团在工程伦理教育中的作用
        4.3.2 政府在工程伦理教育中的作用
        4.3.3 案例分析讨论
    4.4 情境机制的案例分析
        4.4.1 美英的工程伦理教育场域:职业主义催化的路径选择
        4.4.2 德国的工程伦理教育场域:对技术负责的民族传统
        4.4.3 法国的工程伦理教育场域:“消解”在精英工程师的培养中
        4.4.4 中日的工程伦理教育场域:“二元构造”下的层序互补
        4.4.5 案例分析讨论
5 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实施现状的评估
    5.1 调研对象
    5.2 评估指标体系的建构
        5.2.1 评估指标体系的层次结构
        5.2.2 初始评估指标的选取
        5.2.3 问卷设计与预测试
    5.3 现状的实证评估
        5.3.1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权重赋值
        5.3.2 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综合评价
    5.4 结果与讨论
        5.4.1 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实施现状的评估结论
        5.4.2 延伸讨论:我国工程伦理教育面临的潜在障碍
    5.5 本章小结
6 完善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对策建议
    6.1 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规范性审视
        6.1.1 合理性的审视
        6.1.2 合规律性的审视
    6.2 细化培养机制,在供需对接上实现动态平衡
    6.3 强化协同机制,丰富工程伦理教育的治理手段
    6.4 深化情境机制,适应我国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阶段和独特需求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访谈提纲
附录2 评估问卷
附录3 评估指标赋权表
附录4 弗吉尼亚理工大学课程大纲
附录5 弗吉尼亚大学课程大纲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2)高中植物与微生物主题科技创新实验的开发与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依据
        1.1.1 新课程改革对于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新要求
        1.1.2 生物学实验在生物教学中具有重要性
        1.1.3 生物学实验创新改进在生物教学中应用越来越广泛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目的
    1.5 研究设计
2 核心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
    2.1 高中实验教学研究现状
        2.1.1 国外研究现状
        2.1.2 国内研究现状
    2.2 生物学实验探究的文献综述
        2.2.1 “生物学实验教学”内涵的文本性研究
        2.2.2 “开放式实验教学”内涵的文本性研究
        2.2.3 “研究性实验教学”内涵的文本性研究
        2.2.4 “创新实验教学”内涵的文本性研究
    2.3 理论综述
        2.3.1 认知结构迁移理论的文献研究
        2.3.2 建构主义理论的文献研究
        2.3.3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文献研究
        2.3.4 多元智能理论的文献研究
        2.3.5 SOLO分类评价理论的文献研究
3 研究方法与过程
    3.1 研究方法
        3.1.1 文献研究法
        3.1.2 行动研究法
        3.1.3 问卷调查法
        3.1.4 访谈法
        3.1.5 统计分析法
    3.2 研究过程
4 高中生物科技创新指导手册的编写步骤
    4.1 高中生物科技创新实验的设计理念
    4.2 高中生物科技创新实验的原则和方法
        4.2.1 提问的原则和方法
        4.2.2 背景研究的原则和方法
        4.2.3 作出假设的原则
        4.2.4 实验设计的一般步骤
        4.2.5 实验笔记记录的原则和方法
        4.2.6 科技创新实验论文撰写的一般步骤
5 高中生物科技创新指导手册的实践研究与案例分析
    5.1 高中生物学创新实验应用现状调查
        5.1.1 调查的目的
        5.1.2 调查的对象
        5.1.3 调查的结果分析
    5.2 前期测评
        5.2.1 测评的目的
        5.2.2 测评的对象
        5.2.3 测评的结果分析
    5.3 高中生物学创新实验指导手册的实践研究与案例分析
        5.3.1 实践研究的目的
        5.3.2 实践研究的对象
        5.3.3 实践研究的过程
        5.3.4 实践研究的结果分析
    5.4 后期测评
        5.4.1 测评的目的
        5.4.2 测评的对象
        5.4.3 测评的结果分析
6 研究结论与反思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反思
7 实施建议
8 参考文献
9 附录
    附录1:高中生物学实验教学学生科研探究能力调查问卷
    附录2: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3:高中生物学创新实验设计思维测评
    附录4:科研能力小问卷:
    附录5:高中生物植物与微生物科技创新指导手册
10 致谢

(3)微视频在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家教育规划要求将信息技术与教学相融合
        1.1.2 新课程标准理念要求教师充分整合教学资源
        1.1.3 科技进步与微时代的飞速发展带动教育革新
    1.2 研究依据
        1.2.1 高中生物学知识具有抽象、微观的特点
        1.2.2 传统教学方式对高中生物知识展示不够生动
        1.2.3 微视频具有直观、生动、形象、操作性强的特点
        1.2.4 概念教学在生物学习中的重要意义
        1.2.5 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现状促进方式的革新
    1.3 研究现状
        1.3.1 微视频研究现状
        1.3.2 概念教学研究现状
        1.3.3 对研究现状的反思
    1.4 研究问题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意义
    1.6 研究内容与方法
        1.6.1 研究内容
        1.6.2 研究方法
    1.7 研究思路
    1.8 研究创新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微视频
        2.1.2 教学微视频
        2.1.3 概念
        2.1.4 概念教学
    2.2 微视频在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2.2.1 融合信息教学,紧跟教育改革步伐
        2.2.2 提高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内在动力
        2.2.3 转变教学模式,促进学生深度记忆
        2.2.4 化抽象为具象,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2.2.5 充实备课资源,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2.3 理论基础
        2.3.1 微学习理论及启示
        2.3.2 认知负荷理论及启示
        2.3.3 经验之塔理论及启示
        2.3.4 概念同化理论及启示
        2.3.5 建构主义理论及启示
3 微视频在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中的应用现状调查
    3.1 问卷调查
        3.1.1 问卷调查的目的
        3.1.2 问卷的设计与组成
        3.1.3 问卷的信效度分析
        3.1.4 问卷发放与回收
        3.1.5 教师问卷数据分析
        3.1.6 学生问卷数据分析
    3.2 访谈调查
        3.2.1 访谈目的
        3.2.2 访谈对象
        3.2.3 访谈设计
        3.2.4 访谈结果与分析
    3.3 调查结论
        3.3.1 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现状亟待改善
        3.3.2 师生认同将微视频应用在高中生物概念教学中
        3.3.3 教师对微视频的使用存在困难
    3.4 解决对策
        3.4.1 完善微视频素材库,加强高中生物微视频课程建设
        3.4.2 重视教师技术培训,提高教师对微视频的加工技术
        3.4.3 开展各类教研活动,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水平
        3.4.4 举办教研学术会议,普及信息化教师专业发展意识
4 微视频在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中的应用策略与方法
    4.1 微视频在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4.1.1 厘清微视频使用的前提
        4.1.2 把握微视频筛选的原则
        4.1.3 明确微视频获取的途径
        4.1.4 掌握微视频加工的方式
    4.2 微视频在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4.2.1 微视频导入法
        4.2.2 微视频演示法
        4.2.3 微视频巩固法
        4.2.4 微视频拓展法
5 微视频在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中的案例设计与实践研究
    5.1 教学案例设计
        5.1.1 确定教学模式
        5.1.2 选择教学内容
        5.1.3 撰写教学设计
    5.2 实践研究设计
        5.2.1 实践目的
        5.2.2 实践对象
        5.2.3 实践时间
        5.2.4 实践变量
        5.2.5 实践思路
    5.3 展开教学实施
        5.3.1 教学片段
        5.3.2 教学反思
    5.4 实践效果分析
        5.4.1 概念体系评价
        5.4.2 实施效果评价
        5.4.3 学生访谈评价
        5.4.4 学业成绩评价
6 研究结论与反思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高中生物微视频网络资源汇总
附录2
附录3 微视频在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的调查问卷(教师版)
附录4 微视频在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中的应用情况调查问卷(学生版)
附录5 微视频在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的应用研究访谈提纲(教师版)
附录6 《DNA 的复制》教学设计
附录7 课题概念体系评价量表
附录8 微视频在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的应用研究访谈提纲(学生版)
附录9
致谢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4)新课程理念下的《药物化学》校本课程的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基于时代背景
        1.1.2 基于学生发展需要
        1.1.3 基于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内容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重难点
        1.3.3 研究创新点
    1.4 研究思路
    1.5 研究方法
        1.5.1 内容分析法
        1.5.2 调查法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SSI
        2.1.2 校本课程
        2.1.3 药物化学
    2.2 理论基础
        2.2.1 泰勒的课程原理
        2.2.2 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
        2.2.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2.4 项目式学习理论
3 文献综述
    3.1 校本课程
        3.1.1 国内研究
        3.1.2 国外研究
        3.1.3 校本课程文献述评
    3.2 SSI
        3.2.1 国外研究
        3.2.2 国内研究
        3.2.3 SSI文献述评
4 高中学生及教师对《药物化学》校本课程需求调查
    4.1 调查目的
    4.2 调查工具
    4.3 调查对象与调查过程
    4.4 调查结果分析
        4.4.1 对学生的调查分析与结论
        4.4.2 对教师的调查分析与结论
        4.4.3 调查启示
5 新课程理念下的《药物化学》校本课程设计
    5.1 课程设计理念及原则
        5.1.1 新课程理念下的《药物化学》校本课程设计理念
        5.1.2 新课程理念下的《药物化学》校本课程设计原则
    5.2 《药物化学》校本课程概述
        5.2.1 课程目标
        5.2.2 内容总体框架
        5.2.3 课程内容编排
        5.2.4 教学要素分析
        5.2.5 课程评价
6 《药物化学》校本课程教学设计案例
    6.1 教学设计案例一:科学研究中的偶然和必然
        6.1.1 概述
        6.1.2 教学设计
    6.2 教学设计案例二: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6.2.1 概述
        6.2.2 教学设计
    6.3 教学设计案例三:从茶叶中提取咖啡因
        6.3.1 概述
        6.3.2 教学设计
    6.4 教学设计案例四:中医药与药物化学
        6.4.1 概述
        6.4.2 教学设计
7 课程设计评价
    7.1 评价表单汇总与结论
    7.2 专家的意见和建议汇总
    7.3 专家评价结论
8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问题和不足
    8.3 对新课程理念下校本课程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学生调查问卷
附录2 教师调查问卷
附录3 《药物化学》课程设计
致谢

(5)项目式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中职《医用化学基础》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以DLWS学校为个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国家政策鼓励中职创新教育教学模式
        二、目前中职《医用化学基础》课程亟待课堂教学改革
        三、 中职《医用化学基础》课程对项目式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实际需求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项目教学法的研究进展
        二、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进展
        三、项目式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进展
    第三节 研究方案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内容
        四、研究方法
        五、创新之处
        六、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对分课堂教学模式
        二、项目教学法
        三、项目式对分课堂教学模式
    第二节 相关理论基础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第三章 项目式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中职《医用化学基础》课程中的应用分析
    第一节 中职《医用化学基础》课程分析
        一、中职《医用化学基础》课程地位与目标
        二、中职《医用化学基础》课程内容
        三、中职《医用化学基础》课程教学项目的选择
    第二节 中职《医用化学基础》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一、中职《医用化学基础》课程的教师教学现状
        二、中职《医用化学基础》课程的学生学习现状
    第三节 项目式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于中职《医用化学基础》课程中的基础分析
        一、研究者具备实施条件
        二、行动研究对象具有实施基础
    第四节 项目式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
        一、前期分析
        二、教学过程
        三、教学评价
第四章 项目式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中职《医用化学基础》课程中的教学实践案例
    第一节 “探究如何鉴别烃类化合物”教学实践
        一、教学设计
        二、教学资源制作
        三、教学实施
        四、教学效果评价与分析
        五、教学反思
    第二节 “探究酚的化学性质”教学实践
        一、教学设计
        二、教学资源制作
        三、教学实施
        四、教学效果评价与分析
        五、教学反思
    第三节 项目式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中职《医用化学基础》课程中的教学实践效果
        一、教学实践效果分析
        二、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中职《医用化学基础》课程的教学问题
        二、构建了项目式对分课堂教学模式
        三、教学实践效果
    第二节 研究反思与展望
        一、研究反思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项目式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实施前测学生问卷
    附录 B 项目式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实施前测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 C “探究如何鉴别烃类化合物”教学实践的项目任务书和相关评价表
    附录 D “探究酚的化学性质”教学实践的项目任务书和相关评价表
    附录 E 项目式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实施效果后测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 F 项目式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实施效果后测学生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6)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化学深度学习教学设计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信息时代教学变革的发展趋势
        1.1.2 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1.1.3 高中化学学科教学的必然要求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研究法
        1.5.2 访谈法
        1.5.3 问卷调查法
        1.5.4 比较教学法
    1.6 研究意义
        1.6.1 理论意义
        1.6.2 实践意义
第2章 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
        2.1.1 深度学习
        2.1.2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2.1.3 深度学习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高度契合
    2.2 理论依据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深度学习
        2.2.2 认知目标分类学与深度学习
        2.2.3 元认知理论与深度学习
第3章 高中化学深度学习现状的调查与研究
    3.1 调查目的
    3.2 调查对象及方法
    3.3 学生调查问卷设计与实施
        3.3.1 调查问卷的编制
        3.3.2 问卷信度与效度分析
        3.3.3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3.4 教师访谈
        3.4.1 访谈设计
        3.4.2 教师访谈记录与整理分析
    3.5 影响学生深度学习的因素
        3.5.1 学生角度
        3.5.2 教师角度
第4章 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化学的教学策略
    4.1 课前立体分析,确定学习目标
        4.1.1 把握知识价值,明确素养发展取向
        4.1.2 评估学生基础,分析学生认知水平
    4.2 课中选择有效策略,发展学生高阶思维
        4.2.1 创设真实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批判思考
        4.2.2 构建学习共同体,实现学生主体地位
        4.2.3 开展实验探究活动,实现创造性学习
        4.2.4 借助思维导图教学,搭建系统知识网络
    4.3 课后注重多元评价,鼓励反思性学习
第5章 基于深度学习的教学实证研究
    5.1 实施方案
        5.1.1 实施目的
        5.1.2 实施对象
        5.1.3 实施内容
    5.2 基于深度学习的教学设计
        5.2.1 教学设计说明
        5.2.2 学习目标设计
        5.2.3 教学过程设计
    5.3 教学成效评价
        5.3.1 实践前成绩分析
        5.3.2 中期教学反思与评价
        5.3.3 实践后测成绩分析
        5.3.4 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分析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7)基于学习进阶理论的高三复习教学研究 ——以《物质结构与性质》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新课程标准颁布的影响
        1.1.2 高考改革带来的变化
        1.1.3 客观教学实际的需要
    1.2 研究现状
        1.2.1 学习进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高三复习教学研究现状
        1.2.3 学习进阶理论在复习教学中的研究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的目的
        1.3.2 研究的意义
    1.4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1.4.1 研究的思路
        1.4.2 研究的方法
2 概念的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的界定
        2.1.1 学习进阶
        2.1.2 核心概念
        2.1.3 复习课
    2.2 理论基础
        2.2.1 认知发展理论
        2.2.2 多元智能理论
        2.2.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3 实践研究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内容
        3.2.1 学习进阶在教学中的现实意义
        3.2.2 学习进阶理论及其在复习课中的运用研究
    3.3 实践研究
        3.3.1 核心概念的梳理
        3.3.2 学习进阶框架的假设
        3.3.3 基于学习进阶理论的复习教学设计
        3.3.4 教学策略的选择
4 研究结果
    4.1 实验的时间与变量控制
        4.1.1 实验的时间
        4.1.2 实验的变量控制
    4.2 课堂教学反馈
    4.3 教学成绩分析
        4.3.1 学生总体成绩分析
        4.3.2 各层次学生成绩分析
5 研究结论与反思
    5.1 结论
    5.2 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8)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生物学习题评价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内容及目的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现状
    五、研究意义及创新之处
第二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四、最近发展区理论
第三章 关于生物学习题的认识与使用调查
    一、基于学生问卷对高中生物学习题使用现状的调查研究
    二、访谈
    三、小结
第四章 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生物学习题分析及其应用
    一、SOLO分类理论在生物学习题分析中的应用
    二、基于SOLO分类理论分析生物学习题的能力结构
    三、SOLO分类理论在讲评教学中的应用
    四、基于 SOLO 分类理论的习题编制
第五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一、研究总结
    二、研究不足
    三、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高一生物学习题使用情况的问卷调查》
    附录2 高一生物学习题设计与使用情况的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3 《实习学校2020-2021 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检测》
    附录4 必修一第二章《组成细胞的分子》单元测试题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9)基于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预设与生成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概念界定
        1.2.1 教学目标的概念界定
        1.2.2 预设和生成的含义
        1.2.3 生物科学素养、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等相关概念界定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1 国内外对教学目标的研究综述
        1.3.2 国内外对预设与生成的研究综述
    1.4 理论基础
        1.4.1 建构主义理论
        1.4.2 最近发展区理论
        1.4.3 多元智能化理论
    1.5 选题意义
2 研究对象及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法
        2.2.2 访谈法
        2.2.3 案例法
        2.2.4 问卷调查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访谈结果分析
        3.1.1 访谈卷设计
        3.1.2 访谈结果与分析
    3.2 基于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预设与生成
        3.2.1 基于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预设与生成依据
        3.2.2 基于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预设与生成原则
        3.2.3 基于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设计的步骤
        3.2.4 基于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生成策略
    3.3 基于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的评价设计
        3.3.1 基于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的评价设计思路
        3.3.2 基于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的评价设计策略
    3.4 基于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教学目标预设与生成的案例
        3.4.1 侧重发展学生生命观念的教学案例
        3.4.2 侧重发展学生科学思维的教学案例
        3.4.3 侧重提升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教学案例
        3.4.4 侧重发展学生社会责任的教学案例
4 分析与评价
    4.1 评价方式设计
    4.2 评价结果分析
        4.2.1 教师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4.2.2 学生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5 研究结论
6 研究的不足之处及展望
    6.1 研究的不足之处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吴汝纶德育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依据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状况
        1.2.2 国内研究状况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创新点
2 概念界定和相关理论
    2.1 相关概念
        2.1.1 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
        2.1.2 德育思想与教育思想
    2.2 理论基础
        2.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德育理论
        2.2.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德育理论
3 吴汝纶德育思想形成的背景
    3.1 吴汝纶生平简介
        3.1.1 年少好学 早着文名
        3.1.2 登入仕途 学贯中西
        3.1.3 致力教育着述办学
    3.2 吴汝纶德育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3.2.1 晚清的历史环境
        3.2.2 晚清的政治及教育环境
    3.3 吴汝纶德育思想形成的个人背景
        3.3.1 家庭条件—教育世家下的“古文大家”
        3.3.2 为官环境—幕府中的“关键人物”
        3.3.3 交友情况—与严复关系密切
    3.4 桐城派与吴汝纶德育思想
        3.4.1 桐城派概况
        3.4.2 桐城派对吴汝纶德育思想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4 吴汝纶德育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和发展历程
    4.1 理论渊源
        4.1.1 传统道德思想的渐化
        4.1.2 吴氏家族家风的滋养
        4.1.3 独特桐城文化的濡染
        4.1.4 西方近代思想的启迪
    4.2 发展历程
        4.2.1 客居幕府时期吴汝纶德育思想的萌发
        4.2.2 改革书院时期吴汝纶德育思想的形成
        4.2.3 考察日本时期吴汝纶德育思想的发展
        4.2.4 创办学堂时期吴汝纶德育思想的成熟
    4.3 吴汝纶对近代德育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4.3.1 中国近代德育思想的演变历程
        4.3.2 一个开明的旧人物:吴汝纶的双重身份
        4.3.3 吴汝纶对近代德育思想理论的主要思考与实践
        4.3.4 吴汝纶对传统德育向现代德育过渡的开创性探索
    4.4 本章小结
5 吴汝纶德育思想的实践养成
    5.1 聘请名师,振兴地方教育
        5.1.1 裁并义学整顿书院
        5.1.2 振兴书院筹措经费
        5.1.3 聘请名师开启风气
    5.2 主讲莲池书院,创办东西文学堂
        5.2.1 率先开办东、西文学堂
        5.2.2 自筹经费购买新书
        5.2.3 广交中西名士培养文化氛围
        5.2.4 莲池俊秀影响后世
    5.3 赴日考察学务,着《东游丛录》
        5.3.1 实地观摩日本各级各类学校
        5.3.2 赴日听教育专题讲座与介绍
        5.3.3 接触日本政治界、教育界官员和学者
        5.3.4 《东游丛录》中所涉及的教育问题
        5.3.5 吴汝纶赴日考察的作用
    5.4 心系桑梓教育,创办桐城学堂
        5.4.1 创办动因及经过:“欲救此厄,必在培才”
        5.4.2 办学指导思想:“只今学术当全变,安得东西并一堂”
        5.4.3 课程设置方式:“合东西学问精粹陶冶而成”
        5.4.4 师资选聘原则:“西师难请,东师易聘”
        5.4.5 学堂管理体系:“各有职司,无相侵越”
    5.5 本章小结
6 吴汝纶德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6.1 德育目标:勉成国器
    6.2 德育内容
        6.2.1 修身
        6.2.2 齐家
        6.2.3 治学
        6.2.4 为官
        6.2.5 社会
    6.3 德育原则
        6.3.1 循序渐进:“读书不必过急”
        6.3.2 因材施教:“学当择性之所近”
        6.3.3 言行一致:“自行其言”
    6.4 德育方法
        6.4.1 传统与现代统一的方法:兼通新旧 融合中西
        6.4.2 成人与成才兼顾的方法:德行为重 而艺次之
        6.4.3 认识与实践结合的方法:躬亲实践 考察学制
    6.5 本章小结
7 吴汝纶德育思想的当代价值
    7.1 吴汝纶德育思想的历史定位和局限性
        7.1.1 吴汝纶德育思想的历史定位
        7.1.2 吴汝纶德育思想的局限性
    7.2 吴汝纶德育思想目标上的借鉴价值
        7.2.1 改造国民性,促进个人之全面发展
        7.2.2 挣脱传统枷锁,实现个人之人生价值
        7.2.3 改革教育,实现国家之兴盛富强
    7.3 吴汝纶德育思想内容上的借鉴价值
        7.3.1 强化文化认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7.3.2 注重培养爱国心,树立爱国精神
        7.3.3 引导生活态度,审视人生意义
    7.4 吴汝纶德育思想实践途径上的借鉴价值
        7.4.1 通过改革莲池书院,兼容中西文化
        7.4.2 通过赴日考察学习,促进教育近代化
        7.4.3 通过创办新式学堂,改革传统教育模式
    7.5 吴汝纶德育思想的现代转化
        7.5.1 吴汝纶德育思想现代转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7.5.2 吴汝纶德育思想现代转化的理论支撑
        7.5.3 吴汝纶德育思想现代转化的路径分析
    7.6 本章小结
8 结论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一、专着
    二、期刊
    三、学位论文
    四、外文着作、译着、论文及期刊
附录一:吴汝纶年谱
附录二:吴氏家训(摘录)
附录三:论及吴汝纶及其着述的着作
附录四:吴汝纶诠释、点勘、评注的经书、史书、诗集等
附录五:学堂章程
附录六: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参与项目及获奖情况

四、以小论文进行有机化学考试的尝试(论文参考文献)

  • [1]工程伦理教育的关键机制研究[D]. 李恒. 浙江大学, 2021(01)
  • [2]高中植物与微生物主题科技创新实验的开发与利用研究[D]. 吕彬.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3]微视频在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左佩川.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4]新课程理念下的《药物化学》校本课程的设计研究[D]. 曹禹. 天津师范大学, 2021(10)
  • [5]项目式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中职《医用化学基础》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以DLWS学校为个例[D]. 蒲雅倩.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6]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化学深度学习教学设计的实践研究[D]. 党伟华. 陕西理工大学, 2021(08)
  • [7]基于学习进阶理论的高三复习教学研究 ——以《物质结构与性质》为例[D]. 张枝乐.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9)
  • [8]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生物学习题评价与应用研究[D]. 李柳. 闽南师范大学, 2021(12)
  • [9]基于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预设与生成的研究[D]. 董晨.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8)
  • [10]吴汝纶德育思想研究[D]. 江婷. 西安科技大学, 2021(01)

标签:;  ;  ;  ;  ;  

尝试用短论文参加有机化学考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