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学方面的中风

血液学方面的中风

一、Stroke due to Hematologic Aspects(论文文献综述)

彭哲[1](2020)在《miR-124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清、血栓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miR-124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行机械血栓切除术患者血清、血栓中的相对表达量,探讨miR-124在缺血性卒中中的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湖南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在2018年12月1日-2019年12月31日收治的起病24小时内合并大血管(颈动脉、大脑中动脉或椎动脉)闭塞并行机械取栓治疗的急性脑卒中患者,根据TOAST分型标准,患者被分为心源性栓塞亚组25例和动脉粥样硬化型栓塞亚组22例,共47例被纳为病例组;同一时期在我院门诊体检无卒中病史且年龄在18岁以上的健康体检者43例被纳入为对照组。将机械取栓术中提取出的血栓分为两部分,其中一部分在经标本固定、石蜡切片制作、HE染色后进行盲法判读,观察其主要组织成分;另一部分则冻存于-80℃冰箱中以备检测miR-124的相对表达量;并分别抽取患者介入前(T1)、介入后第三天(T3)和第七天(T7)的外周血4ml,离心后取血清,分装冻存于-80℃冰箱待测。收集患者的一般基线特征、血清葡萄糖、同型半胱氨酸(HCY)、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脑梗死溶栓(mTICI)血流分级、术后改良Rankin评分(mRS)等资料。NIHSS评分评估神经功能缺损,mTICI分级评估手术再灌注效果,mRS评估预后。采用实时荧光定量多聚核苷酸链式反应(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血栓及血清中mi R-124的表达。结果:1.血清中mi R-124水平在心源性栓塞亚组、动脉粥样硬化型栓塞亚组不同时间点(T1、T3、T7)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而在两亚型病例组中无明显差异。且在两亚型病例组中血清miR-124水平随不同时间点T1、T3、T7变化呈下降趋势,心源性栓塞病例组中T3、T7较T1明显下降(P<0.05),动脉粥样硬化型栓塞组中,T7较T1明显下降、T7较T3明显下降(P<0.05);2.在控制年龄、高血压病史、心律失常、甘油三酯这些因素的情况下,血清中miR-124表达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存在关联性(OR=4.078,95%CI:1.8489.002,P=0.01)。3.血栓成分分析发现心源性栓塞组中血栓富纤维蛋白,而动脉粥样硬化型血栓则以红细胞为主;4.血栓中mi R-124的表达水平在心源性栓塞组和动脉粥样硬化型栓塞组这两亚型病例组无明显差异(P>0.05)。5.两亚型病例组患者不同时间(T1、T3、T7)血清、血栓中miR-124水平与NIHSS评分呈显着负相关关系(T1:r=-0.884,P=0.015;T3:r=-0.699,P=0.037;T7:r=-0.588,P=0.028;血栓:r=-0.612,P=0.009);且不同时间(T1、T3、T7)血清、血栓中miR-124水平与mRS评分也表现出显着负相关(T1:r=-0.930,P=0.023;T3:r=-0.807,P=0.033;T7:r=-0.592,P=0.031;血栓:r=-0.556,P=0.016)。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后患者血清中mi R-124水平显着升高,随时间变化呈下降趋势,且血清、血栓中mi R-124表达与NIHSS评分、mRS评分呈显着负相关,可能与mi R-124在缺血性脑卒中中的神经保护作用相关。

刘桐言[2](2019)在《基于静息态磁共振ReHo观察颞三针对中风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基于静息态功能磁共振(rest func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rs-fMRI)的局部一致性(regional homogeneity,ReHo)指标,观察颞三针改善中风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作用脑区,并结合行为学指标观察其临床疗效。方法:(1)招募20例健康受试者,均接受1次静息态功能磁共振大脑扫描,获取正常状态下的全脑图像。(2)招募26例右侧中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3例。治疗组采用颞三针加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采用头针法(针刺顶颞前斜线)加常规康复治疗,二组患者每周一至周五每天治疗1次,持续治疗2周共10天。每组患者随机抽取6例在治疗前、后均接受1次静息态功能磁共振大脑扫描,以获取全脑图像。观察:(1)比较20例健康受试者与治疗前进行过磁共振扫描的12例患者之间的差异性脑区,作为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并测量健康受试者和患者的ReHo值;(2)分别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与健康受试者ROI脑区的ReHo值之间的差异;(3)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组内及组间ROI脑区的ReHo值的变化;(4)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自身前后及组间运动功能的变化情况(采用Fugl-Meyer assessment,FMA评定量表进行评定);(5)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自身前后及组间日常生活能力的变化情况(采用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评定量表进行评定);(6)用尼莫地平法比较两组之间的临床疗效。结果:1.所有经磁共振扫描的患者在治疗前与健康受试者对比:在左侧尾状核、左侧中央后回患者比健康受试者ReHo值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左侧尾状核、左侧中央后回脑区一致性较健康者偏低,局部脑区的神经元活动异常。故将左侧尾状核和左侧中央后回脑区作为感兴趣区(ROI)观察ReHo值的变化。在二个ROI脑区,两组治疗前ReHo值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组治疗前、后与健康受试者对比ROI脑区ReHo值:(1)在左侧尾状核,患者治疗前ReHo值与健康受试者比较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ReHo值与健康受试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在左侧中央后回患者治疗前ReHo值与健康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ReHo值与健康受试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经治疗后,患者在两个ROI脑区的ReHo值接近健康受试者水平。3.对照组治疗前、后与健康受试者对比ROI脑区ReHo值:(1)在左侧尾状核,患者治疗前ReHo值与健康受试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ReHo值与健康受试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在左侧中央后回患者治疗前ReHo值与健康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ReHo值与健康受试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经治疗后,患者在左侧尾状核脑区的ReHo值接近健康受试者水平;而在左侧中央后回脑区,ReHo值未接近健康受试者水平。4.治疗组治疗前后组内ROI脑区ReHo值的变化:在两个ROI脑区的ReHo值较治疗前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在两个ROI脑区,治疗组对神经元异常活动有显着改善。另: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发现还有右侧梭状回、左侧小脑后叶脑区被激活。5.对照组治疗前后组内ROI脑区ReHo值的变化:(1)治疗前后左侧尾状核脑区的ReHo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前后左侧中央后回脑区的ReHo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后较治疗前有增高趋势。提示:在左侧尾状核脑区,对照组的治疗对神经元异常活动有显着改善;而在左侧中央后回脑区,对照组的治疗对神经元异常活动改善不明显。另: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还发现右侧中央前回、左侧内侧额上回、左侧楔前叶脑区被激活。6.两组治疗后,在两个ROI脑区进行ReHo差值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在两个ROI脑区,两组对神经元异常活动的改善无显着差异;但治疗组在两个ROI脑区的ReHo值其增高趋势均优于对照组,更接近健康受试者水平。7.治疗组与对照组FMA评分比较:(1)两组治疗前无显着差异(P>0.05)。(2)两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组治疗方法均可改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3)两组的差值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组对上肢运动功能的改善有差异,治疗组FMA评分提高程度略高于对照组。8.两组MBI评分比较:(1)两组治疗前无显着差异(P>0.05)。(2)两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组治疗方法均可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3)两组的差值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组对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无显着差异。9.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4.6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1.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对上肢运动功能的改善优于对照组。结论:1.颞三针和常规头针配合常规康复治疗均能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且颞三针的总体疗效优于常规头针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2.在常规康复基础上,颞三针可提高中风偏瘫患者左侧尾状核和左侧中央后回脑区的局部一致性、改善相应神经元的异常活动。3.针刺左侧颞三针使右侧脑区梭状回、左侧脑区小脑后叶被激活,该二区有可能参与了改善中风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针刺左侧顶颞前斜线使右侧脑区中央前回、左侧脑区内侧额上回、左侧脑区楔前叶被激活,该三区亦有可能参与了改善中风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值得进一步研究。此研究已在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注册,注册号ChiCTR1800015209。

杨金花[3](2019)在《中国中老年人红细胞分布宽度及其变化值与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的关联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基于东风-同济队列(Dongfeng-Tongji cohort,DFTJ)旨在探讨红细胞分布宽度(Red bloo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RDW)与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并进一步探讨RDW及其变化值与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发生风险的关联性。方法:DFTJ队列在2008年开展基线调查招募27009人,并在2013年开展第一次随访调查新招募14120人。排除患有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中风、癌症以及严重心电图异常的人群,进一步排除RDW缺失和极端者,最终在RDW与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分析和基线RDW与CVD发生风险的关联性分析中纳入20586人,RDW变化值与CVD发生风险的关联性分析中纳入8042人。本研究根据东风汽车公司医疗保险系统的医疗记录,医院的电子病历以及所建立的基线数据库,追踪研究对象截止至2016年12月31日CVD的发病情况。采用Spearman秩相关和多因素广义线性回归模型分析RDW与各影响因素的相关性;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评估RDW及其变化值与CVD及其亚型发生风险的关联性。结果:1.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RDW与年龄(r=0.034,P<0.001)、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r=0.039,P<0.001)、空腹血糖(Fasting glucose,FG)(r=0.062,P<0.001、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r=0.024,P<0.001)呈正相关,与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r=-0.021,P=0.003)、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r=-0.094,P<0.001)、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r=-0.053,P<0.001)呈负相关;多因素广义线性回归结果显示:年龄越大(β=0.003,P=0.026),BMI≥28kg/m2(β=0.217,P<0.001)、糖尿病(β=0.135,P<0.001)、睡眠时长>9小时(β=0.092,P=0.004)、感到压力(β=0.108,P<0.001)、每周摄入果蔬≥5次(β=0.132,P=0.046)者RDW水平更高,现在饮酒(β=-0.082,P=0.001)、中心性肥胖(β=-0.150,P<0.001)者RDW水平较低。2.与基线RDW中等水平组(RDW:12.4%14.7%)相比,基线RDW高水平组(≥14.7%)发生CVD、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中风、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的HRs(95%CIs)分别为1.13(1.04-1.23),1.13(1.04-1.23),1.13(0.95-1.36),1.17(1.01-1.36)。3.未观察到RDW变化值与CVD发生风险之间的显着关联;另外,与基线RDW中等水平且在两次调查间保持稳定组(12.4%<RDW<14.7%;-0.9%<RDW变化<1.6%)相比,基线RDW低且持续下降组(RDW≤12.4%,RDW变化≤-0.9%)发生CVD的风险最低(HR=0.46;95%CI,0.22-0.97)。结论:基线RDW升高与CVD、CHD和ACS的发病风险增加有关,未发现RDW变化值与CVD发生风险间的显着关联性,但是基线RDW及其变化值的联合作用与新发CVD显着相关。

韩珺琳[4](2019)在《nAMD和PCV危险因素及PCV影像学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究新生血管性老年性黄斑变性(nAMD)和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CV)发病相关的危险因素,并将nAMD与PCV的危险因素进行对比分析。将PCV在光动力激光(PDT)联合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治疗后,评估用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联合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OCT)对PCV随诊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15年6月至2018年12月的病人资料。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分为患病组和对照组。患病组共262例,其中nAMD患者182例,男性104例,女性78例。年龄5089岁,平均年龄(71.714±8.388)岁。PCV患者80例,男性49例,女性31例。年龄5089岁,平均年龄(67.351±6.327)岁。采用同年龄阶段的无老年相关性黄斑疾病患者作为对照组,对照组共168例,男性72例,女性96例。年龄5089岁,平均年龄(67.440±11.878)岁。受试者均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眼底照相、OCT、OCTA等检查。详细记录患病组及对照组性别、年龄、身高、体重、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冠心病、风湿病、肿瘤史、家族史、哮喘等基本情况,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将入院后抽取静脉血的患者纳入下一步研究,检测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并进行统计分析。另外,将2015年6月至2018年12月于我院诊断PCV的患者纳入研究,患者按照常规剂量行光动力激光(PDT)疗法,短期内再联合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治疗,随访3-24月。分析比较PCV治疗前后平均视力、平均中央视网膜厚度(CRT)、息肉病灶(polyps)以及异常分支血管网(BVN)的变化。结果1.nAMD组、PCV组及对照组在性别、年龄及环境危险因素的比较nAMD组与对照组相比,nAMD患者年龄更大,男性更多,吸烟者更多见,且更易有高血压病史及家族史。PCV组与对照组相比,PCV组患者更易是男性和吸烟者,且不易患中风、冠心病。nAMD组与PCV组相比,nAMD患者年龄相对更大,且更易有超重的体重指数。2.nAMD组、PCV组血脂的比较nAMD组TG升高占32.00%;TC升高占29.33%;LDL升高占26.67%;HDL下降占9.33%。PCV组TG占30.00%;TC升高占33.33%;LDL升高占33.33%;HDL下降占3.33%。在nAMD中,HDL下降的人数与LDL、TC、TG、上升的人数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02,P=0.001,P=0.001)。在PCV中,HDL下降的人数与LDL、TC、TG上升的人数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06,P=0.006,P=0.012)。3.PCV在PDT联合抗VEGF治疗后视力及CRT的变化PCV眼PDT联合抗VEGF治疗后,3、6、12、24月平均视力均提高,平均CRT均下降。治疗前平均视力为(0.50±0.40)logMAR,治疗后24个月平均视力为(0.44±0.37)logMAR,两组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CRT为(601.89±183.88)μm,治疗后24个月平均CRT厚度为(457.54±207.80)μm,两组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PCV患眼联合治疗前后BVN面积变化比较PCV患眼联合治疗前后OCTA上的BVN面积,治疗前(0.916±0.215)mm2,治疗后3、6、12、24月的面积分别为(0.823±0.286)mm2、(0.909±0.312)mm2、(1.121±0.389)mm2和(1.672±0.230)mm2。将治疗后3、6、12、24月的BVN面积进行对比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nAMD的危险因素包括较大年龄、男性、吸烟史、高血压病史和家族史,而吸烟和男性是PCV的危险因素。HDL下降在nAMD、PCV中的发病机制,可能与在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中不同。典型的PCV病变,在PDT联合抗VEGF治疗后,能安全有效地显着改善和稳定PCV患者的视力、降低CRT、促进polyps消退。无创、快速和可重复的OCTA联合OCT可作为PCV联合治疗后评估其病情的有临床价值的随诊技术。

徐伟婷[5](2017)在《电针抗抑郁的临床疗效观察与作用机制初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发病率很高的情感性精神障碍,严重危害人类的身心健康。本论文从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两个方面观察电针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疗效,并从电针对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行为学、神经内分泌、中枢单胺类神经递质及海马c-jun、c-fos蛋白表达的影响等角度入手,探讨了电针治疗抑郁症的作用机理。临床研究:观察了54例患者,其中电针组28例,百忧解26例。电针组患者头部取百会、印堂穴,肝郁脾虚配阳陵泉、三阴交穴,心脾两虚型配内关、三阴交穴,肝肾阴虚配太溪、三阴交穴。得气后接电针仪,每日一次,每次30分钟,6周为1疗程。对照组采用百忧解口服,每日一次,20mg/次,共服用6周。结果显示:电针治疗抑郁症的疗效与抗抑郁药百忧解相同,但电针对焦虑躯体化症状及中医症状的改善优于百忧解,且副作用明显少于百忧解。实验研究:清洁级SD雄性大鼠,体重200-230g,32只,按体重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电针组及百忧解组,每组8只。模型组、电针组及百忧解组动物制备慢性应激抑郁模型,模型组令实验动物自然恢复,不给予任何治疗;电针组在造模同时取百会、三阴交穴进行电针治疗,每日一次,共21天;百忧解组在造模同时同时采用百忧解灌胃治疗,治疗剂为1.67mg/kg,每日一次,共21天。研究结果如下:1.造模后的大鼠在规定时间内的水平活动和垂直活动次数均较正常组明显减少,体重增加减慢。而电针治疗可明显增加实验动物的水平活动和垂直活动次数、减少大鼠鼠尾悬挂实验大鼠不动时间,表明电针可以显着改善大鼠的抑郁状态。2.模型组大鼠血浆皮质醇(CORT)、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水平较正常组大鼠明显升高。电针可以明显降低实验动物血浆CORT和ACTH水平,使之趋于正常。3.模型组大鼠海马c-jun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阳性细胞数量明显减少,图象分析表明BDNF阳性细胞光密度降低。电针治疗后c-jun阳性细胞数量明显增加且阳性细胞光密度增加。慢性应激引起大鼠海马神经元c-fos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加,c-fos阳性细胞光密度也增加。电针治疗后,大鼠海马神经元c-fos阳性细胞数明显减少,c-fos阳性细胞光密度也显着降低。文献研究(一)国内外研究进展1.祖国医学对于抑郁症的认识1.1抑郁症的定义抑郁症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以抑郁为主要症状的一种常见的心境障碍或情感性障碍疾病。抑,有抑制,压抑,按压的含义。郁,有忧愁,忧伤,愁闷,沉闷的含义。抑郁是病人抑制自己内心忧愁苦闷体验,使其不向外表露出来的意思。祖国医学多以郁证或郁病为名。是指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引起的一类病证。《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中以"五郁"立论,为后世治"郁"学术思想开创先河。1.2抑郁症的病因病机抑郁症除了心境低落、兴趣丧失、思维迟缓、自我评价过低等精神症状外,还包括许多躯体不适如疲劳、失眠、食欲不振、性欲减低、头痛、头晕、口渴、咽喉不适、胸闷、心慌、胃痛、腹胀、大便不调等。中医学虽无抑郁病名,但有关抑郁症状、病因及病机的论述却散在于许多古代医籍中,内容极为丰富。祖国医学中百合病、脏躁、梅核气、郁症等病描述的症状与抑郁症有很多相似之处,临床常用治疗上述疾病的方药治疗抑郁症。抑郁症的治疗应以中医五脏藏五神,主五志的理论为指导,根据脏腑辨证的原则选择适宜的方药进行治疗。(二)现代医学对于抑郁症的认识1.抑郁症的定义抑郁症(Deperssion)属于情感性精神障碍(Affective Disorders),是指心境显着而持久的低落,至少为期二周以上,并伴有相应思维和行为异常的疾病。此病常有反复发作倾向,缓解期精神状态基本正常[1]。此病非意志力能克服,若未经治疗,症状可持续数周、数月,甚至数年。2.抑郁症的流行病学抑郁症终生患病率为6.1%9.5%,约13%20%的人一生曾患有一次或一次以上抑郁症,15%的重度抑郁者可因自杀而导致死亡。最近世界卫生组织(WHO)将抑郁症列为21世纪发展中国家致残的首要因素。3.抑郁症的病因病机抑郁症的病因至今未有明确的定论,然而,各方面的研究愈来愈多,这些研究似乎能解释部份抑郁症的原因,但仍然有其局限性。现在一般认为抑郁症是由遗传倾向和早年不幸的生活事件如儿童虐待或照顾缺乏等综合作用的结果。这种相互作用无疑导致了中枢神经系统明显的变化,尤其是这些相互作用导致系统,CRF和NE系统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多个部位和外周产生广泛的影响。这种神经生物学变化持续到成年,导致应激反应系统功能亢进,从而对成人的各种形式的应激敏感,这种应激反应系统的功能亢进被假定为是抑郁症和焦虑症的神经生物学的易感性的基础。如果反复或长期处于应激状态,具有遗传倾向的个体就有可能出现抑郁症或焦虑症。另外,从生物化学、神经内分泌学、免疫学角度也能解释一部份抑郁症的病因和病理机制。4.抑郁症动物模型研究进展动物模型可以将临床治疗学与基础研究联系起来。一方面,通过动物模型的研究为精神病理学研究提供了有利手段,对于揭示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理想的动物模型有助于寻找和筛选治疗抑郁症的药物。到目前为止,已有20多种方法可以用作抑郁动物模型的制备。这些模型可分为以下几类:应激模型,神经生化机能改变模型,转基因动物模型,孤养和分养动物模型等。结论:电针治疗抑郁症疗效确切。电针可通过降低降低血浆血浆CORT和ACTH水平、提高中枢单胺类神经递质水平及调节海马c-jun及c-fos蛋白表达等多个方面发挥治疗作用,提示电针治疗抑郁症是通过多途径、多靶点的整体调节起作用的。本课题第一部分为文献研究,总结归纳了抑郁症的中医病名溯源、病因病机、现代医学对本病发病机制认识以及传统治疗方法和现代医学对本病治疗及其作用机制的概况。第二部分为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从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两个方面观察电针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疗效,并从电针对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行为学、神经内分泌、中枢单胺类神经递质及海马c-jun、c-fos蛋白表达的影响等角度入手,探讨了电针治疗抑郁症的作用机理。本临床研究结果表明,电针治疗抑郁症的疗效与抗抑郁药百忧解相同,但电针对焦虑躯体化症状及中医症状的改善优于百忧解,且副作用明显少于百忧解。因此,电针治疗抑郁症更适合于躯体主诉多、焦虑症状明显、年老体弱或体质敏感不能耐受药物副反应的患者。实验研究结果显示:电针可通过降低降低血浆血浆CORT和ACTH水平、提高中枢单胺类神经递质水平及调节海马c-jun及c-fos蛋白表达等多个方面发挥治疗作用,提示电针治疗抑郁症是通过多途径、多靶点的整体调节起作用的。通过对近年来中医药治疗抑郁症概况的回顾与分析,发现中医药治疗抑郁症有辨证施治、专方专药、针灸等诸多方法,其研究已有较大进展,具有一定的潜力和优势,但在诊断和疗效标准、证型规范等方面尚存在不少问题,大多数研究仍停留在一般的临床经验总结或诊疗观察上,因此提出以下相应的研究设想。1.需尽快使诊断规范化,疗效标准统一化。中医药治疗本病,无论是采用辩证分型或专病专方及针灸治疗,均有较好疗效,许多资料都设立了对照组,证明了其疗效优于西药或与西药相比无明显差异。因为研究方法的不规范,诊断和疗效评判标准的差异,以致影响了其结论的科学性和可信性,影响了目前中医药治疗本病总体水平的评估,因此就需要尽快使诊断规范化,疗效评判标准统一化,在临床研究方面须设计周密,使辨证和用药及针灸处方更客观。2.加强病因病机研究综观古代和现代的有关文献,无论是从西医还是中医学角度,有关本病病因病机的研究相对比较少、以致目前临床上仍缺乏足够的可供参考的客观评价指标。我们应当采用现代思维方法及研究手段,多从中医角度来探索其致病因素。3.积极开展药理药比研究目前临床对抑郁症的治疗主要靠西药,虽然有一定效果,但均有不同程度的副作用和依赖性,有的其至还很严重,反而使病人加重抑郁、焦虑状态。我国有丰富的中药资源待开发,努力研制开发对治疗该病有确切疗效的中药新药,有可能成为中医药治疗该病的突破口。而要从中药中寻找和开发新药,就要运用所建立的"证"的动物模型,进行中药药理药化的实验研究,同时结合临床研究,在中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基础上,筛选出临床疗效显着、有应用前景的中药,进一步开发成为新药。因此如何有效地改革中药剂型和给药途径,使本病的治疗朝规范化、简单比方面迈进,已成为当务之急。4.加强综合治疗及其获效机制研究因为本病难愈,所以应用一种疗法或单方单药在短期内往往难以奏效,或仅仅收到短暂效果,如能采取综合治疗,就可体现明显的优势。针药并用是中国传统医学临床实践中的主要形式之一,并且在临床上已证明其疗效确切。因此,针灸具有其不可取代的地位和作用,针刺疗法已是医疗竞争中必须拥有的技术力量,其增效互补作用,还有待于今后进一步加强针刺原理的研究,对针灸治疗作用机制作深层次的阐明,以揭示其奥秘,为全人类的卫生健康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叶丽莎[6](2010)在《蛭龙活血通瘀胶囊对脑缺血大鼠炎性损伤及血栓形成的影响作用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研究蛭龙活血通瘀胶囊对脑缺血大鼠炎性损伤及血栓形成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150只雄性成年SD大鼠(另30只备用)随机分为6组,即蛭龙活血通瘀胶囊高剂量组、蛭龙活血通瘀胶囊中剂量组、蛭龙活血通瘀胶囊低剂量组、步长脑心通胶囊对照组、脑缺血模型组和假手术组,每组25只。给药组分别予蛭龙活血通瘀胶囊1.6g/kg/d、0.8g/kg/d、0.4g/kg/d,步长脑心通胶囊0.8g/kg/d,模型组和假手术组予生理盐水灌胃,灌胃7天后,通过结扎右侧颈总动脉致大脑中动脉缺血,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造模24小时后用“5分法”进行神经症状评分。(1)腹主动脉取血,ELISA法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1(IL-1)、血清白细胞介素-10(IL-10)、一氧化氮合酶(NOS)的含量;(2)取出右颈总动脉及左颈外静脉之间聚乙烯管内的丝线称重,总重量减去丝线重量计算血栓湿重。(3)断头取脑,脑组织切片经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采用图像分析仪测量脑梗塞面积。结果:(1)大鼠一般情况及神经体征评分。假手术组大鼠毛色光泽,行动敏捷,摄食正常,对周围变化反应灵敏,未出现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模型组大鼠毛色逐渐失去光泽,状态萎靡,摄食及自主活动减少,出现明显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如向瘫痪侧转圈、倾倒,甚至不能站立等。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低剂量组及对照组大鼠毛色光泽,精神状态良好,摄食正常,自主活动恢复较快,神经功能缺损症状较轻,仅对侧前肢不能完全伸展,少数出现向瘫痪侧转圈,倾倒等症状。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及给药各组大鼠神经体征评分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高剂量组、中剂量组及对照组大鼠神经体征评分均明显降低(P<0.01),低剂量组大鼠神经体征评分也有不同程度的降低(P<0.05);与低剂量组比较,高剂量组、中剂量组、对照组大鼠神经体征评分均明显降低,有显着性差异(P<0.01);高剂量组、中剂量组、对照组大鼠神经体征评分组间两两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2)蛭龙活血通瘀胶囊对大鼠炎症细胞因子的影响。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及给药各组大鼠血清IL-1含量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高剂量组、中剂量组及对照组大鼠血清IL-1含量明显降低(P<0.05),低剂量组无显着性差异;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低剂量及对照组大鼠IL-1含量组间两两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及给药各组大鼠血清IL-10含量明显升高(P<0.05或P<0.01);与模型组比较,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低剂量组及对照组大鼠血清IL-10含量明显升高(P<0.05);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低剂量组及对照组大鼠IL-10含量组间两两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与假手术组比较,高剂量组及对照组大鼠NOS含量明显升高(P<0.01),模型组、中剂量组及低剂量组大鼠NOS含量虽有不同程度升高,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高剂量组及对照组大鼠NOS含量明显升高(P<0.05),中剂量组、低剂量组大鼠NOS含量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剂量组与中剂量组、低剂量组比较,大鼠NOS含量明显升高(P<0.05),中剂量组、低剂量组及对照组两两比较,大鼠NOS含量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3)蛭龙活血通瘀胶囊对大鼠血栓形成的影响。模型组及给药各组大鼠血栓重量显着高于假手术组(P<0.05或P<0.01);与模型组比较,高剂量组、中剂量组及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低剂量组无显着性差异;给药各组大鼠血栓重量组间两两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4)蛭龙活血通瘀胶囊对大鼠脑梗塞面积的影响。模型组及给药各组大鼠脑梗塞面积较假手术组明显扩大(P<0.01);与模型组比较,高剂量组、中剂量组及对照组大鼠脑梗塞面积明显缩小(P<0.05或P<0.01),低剂量组大鼠脑梗塞面积虽无显着性差异,但仍有不同程度的缩小;与低剂量组比较,高剂量组、对照组大鼠脑梗塞面积均明显缩小,有显着性差异(P<0.01),中剂量组无显着性差异;高剂量组、中剂量组、对照组大鼠脑梗塞面积组间两两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结论:(1)蛭龙活血通瘀胶囊能明显改善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缩小脑梗塞面积,从而发挥脑保护作用。其主要作用机制可能与通过降低血清IL-1含量,升高IL-10含量,减轻炎症反应对大脑的缺血损伤;通过提高NOS活性,使血管内皮舒张因子NO的含量增加,减少血栓形成,改善微循环有关。(2)蛭龙活血通瘀胶囊对脑缺血大鼠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且存在一定量效关系。

韩德雄[7](2010)在《靳三针疗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缺血性卒中偏瘫的疗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探讨靳三针疗法为主,结合康复训练对缺血性卒中偏瘫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综合功能、肢体活动能力、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评价靳三针疗法对于缺血性卒中偏瘫的疗效,对靳三针疗法关于缺血性卒中偏瘫治疗的取穴、针刺角度、深度、刺激方法进行量化,规范靳三针疗法治疗缺血性卒中偏瘫的操作,使其具有可重复性,并进一步推广。方法:1、病例选择:选择254例符合研究标准、发病在2周-3个月内的偏瘫患者,按照1:1:1的比例,随机分为靳三针组83例、康复组84例和靳三针结合康复组87例。2、基础治疗:三组患者的基础药物治疗均参照《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的方案控制血压、血糖,调节血脂,并给予抗血小板聚集,营养神经,以及对症治疗、防治并发症等。3、治疗方法:①弛缓瘫:靳三针组:取穴:主穴:颞三针、四神针、手三针、足三针。随症配穴:口角歪斜加口三针;语言不利、吞咽困难加舌三针。辨证配穴:肝阳暴亢加太冲;风痰阻络加丰隆;气虚血瘀加健侧足三里;阴虚风动加太溪。所有穴位均规定具体的针刺方法、针刺深度、针刺角度、行针次数等参数。康复组:康复训练方案主要依据人民卫生出版社卫生部规划教材《康复医学》第三版制定。操作包括:床上良肢位摆放,关节被动活动,防止关节挛缩和变形,床上活动,起坐训练,桥式运动,兴奋性促进手法如利用联合反应、共同运动,感觉刺激(拍打、挤压等)诱发主动运动。靳三针加康复组:其治疗方案为靳三针疗法结合加康复训练,具体方法同上述。②痉挛瘫:靳三针组:取穴:颞三针、四神针、上肢挛三针、下肢挛三针。随症配穴:失语加舌三针;口角歪斜加口三针;腕关节严重痉挛加腕三针;踝关节内翻加踝三针;上下肢痉挛无法伸展加开三针;指趾浮肿加八邪、八风。辨证配穴同弛缓瘫。所有穴位均规范针刺方法、针刺深度、针刺角度、行针次数等参数。康复组:操作包括:缓解肌张力,坐位平衡训练,坐站转换,立位平衡训练,步行训练,上肢控制能力训练。靳三针加康复组其治疗方案为靳三针疗法结合加康复训练,具体方法同上述。4、疗程:各组疗程均为28天,康复训练和针刺治疗共进行20次,每周5次,休息2天后继续治疗,共治疗4周;基础药物治疗为28天。疗效评定:对每组入组患者进行治疗前、治疗14天后,治疗28天后神经功能评定,量表包括: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Brunnstrom运动功能评价、四肢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ADL)、肢体功能综合评定(FCA)五个方面。结果:1、组内比较:三组病例经过14天、28天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评分改善程度有统计学意义;治疗28天后与治疗14天后比较,亦有统计学差异(p<0.05)。2、组间比较:①NDS的变化:治疗14天、28天后靳三针组和康复组、结合组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结合组与康复组之间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ADL的变化:治疗14天、28天后靳三针组和康复组、结合组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合组与康复组之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③上肢Fugl-Meyer评分的变化:治疗14天后三组之间比较疗效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28天后:靳三针组和康复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合组和靳三针组、康复组分别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④下肢Fugl-Meyer评分的变化:治疗14天后靳三针组与康复组、结合组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结合组和康复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8天后:靳三针组和康复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合组和靳三针组、康复组分别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⑤四肢Fugl-Meyer评分的变化:治疗14天后三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8天后:靳三针组和康复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合组和靳三针组、康复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⑥FCA的变化:治疗14天、28天后,靳三针组和康复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合组较靳三针组、康复组效佳,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靳三针疗法和康复训练均能良好的改善缺血性卒中患者的偏瘫状态,两种疗法的效果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二者结合运用能够更好的促进缺血性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该研究所使用的靳三针配穴方法、操作方法规范实用,切合临床实际,具有良好的推广意义。

李毓珊[8](2009)在《音乐电针对抑郁模型大鼠行为学及中枢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发病率很高的情感性精神障碍,严重危害人类的身心健康。随着现代社会发展和进步,人类疾病谱也正在发生改变。抑郁症对人类健康的巨大危害日益明显。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抑郁症造成的伤残位居各类疾病之首,抑郁症造成的疾病负担列为全球疾病总负担第四位,估计到2020年将升至第二位。因此,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阐明其作用机制,是当前医学界面临一项迫切而艰巨的任务。抑郁症的病理机制至今未能彻底明确,单胺递质学说在过去占有统治地位,随着研究的深入现在一般认为心理因素在抑郁症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音乐疗法和针灸是治疗抑郁症的两个重要而有效的方法,他们之间并不是互相独立,毫无关联的,古人早已认识到音乐,声波与针灸、经络之间的天然联系,近年来一系列研究证明经络是声波的良导路,声波有显着的循经络传导的特性,进一步揭示了音乐、声波与针灸、经络的联系。近年来在古人与现代研究的基础上将音乐疗法与针灸融合形成了富有中医特色的音乐电针疗法,音乐电针在治抑郁症方面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抑郁症患者的症状而且无副作用、并且简便易行,具有调节生理和心理的双重功效。但其获得疗效的机理们仍需进一步明确。本研究探讨音乐电针对抑郁模型大鼠行为学及中枢单胺类神经递质等的影响,旨在阐明音乐电针治疗抑郁症的获效机理。研究方法清洁级SD雄性大鼠40只,按体重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音乐电针组、百忧解组,每组10只。模型组、音乐电针组与百忧解组,每组10只,三组均采用多种因素刺激大鼠制备抑郁模型,模型组除造模外不给予任何治疗,音乐电针组在造模的同时开始取“百会”、“三阴交”穴进行音乐电针治疗,每日1次,每次20分钟,连续21天。百忧解组:给予百忧解(50mg/Kg/d)灌胃治疗,每日1次,连续21天。结果1.造模后的大鼠在规定时间内的水平运动次数和垂直运动次数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明显减少,体重增加减慢(P<0.05或P<0.01)。与模型组比较,音乐电针组可明显增加水平运动次数和垂直运动次数,减少悬尾后的不动时间(P<0.05或P<0.01),表明音乐电针可以显着改善大鼠的抑郁状态。2.与正常组比较,抑郁模型组大鼠大脑前额皮层和海马组织中NE、5-HT的含量均明显降低,差异具有显着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音乐电针治疗可使模型大鼠大脑前额皮层和海马组织中NE含量明显升高(P<0.05),5-HT的含量明显升高(P<0.05)。结论1.音乐电针针刺“百会”、“三阴交”穴可以干预抑郁症状的出现,表现出较好的抗抑郁效果。2.音乐电针针刺“百会”、“三阴交”穴能明显对抗因应激所造成的抑郁模型大鼠的中枢单胺类神经递质NE和5-HT的含量下降。提示升高抑郁模型大鼠中枢神经递质NE和5-HT的水平可能是电针治疗抑郁症获效的作用机制之一。

张洪,周敏,章军建[9](2009)在《舒血宁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塞的疗效及其作用机制》文中认为目的:评价舒血宁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塞的临床疗效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治疗组60例应用舒血宁注射液,对照组58例应用丹参注射液治疗。治疗2周后对两组进行临床疗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FD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血液流变学、血脂及血管内皮细胞功能进行比较。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8.4%(53/60例),对照组为70.7%(41/58例),差别有显着性(P<0.05)。治疗后治疗组NFDS评分和Barthel指数、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血脂各项指标、血清一氧化氮(NO)和内皮素(ET)含量与对照组比较有显着性改变(P<0.05或P<0.01)。用药后两组患者均未发现明显不适反应。结论:舒血宁注射液可促进急性脑梗塞患者神经缺损功能的恢复,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机制可能与其改善患者血管内皮细胞功能、调节血脂和血液流变学等有关。

王月梅,吕占清,陆彩云[10](2008)在《凝血常规检测在脑血管疾病抗血栓和溶血栓治疗中的应用及评价》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调查脑血栓患者的凝血常规检测结果,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2006年7月2007年6月来我院救治的3690例脑血栓患者的凝血常规检测结果及血小板计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g)、血小板数(PLT)的正常对照值分别为1115s、2338s、1321s、2.04.0g/L、100300×109/L。而在抗栓、溶栓治疗时,APTT、PT、TT作为监测指标依次维持在正常对照值的1.52.5倍、1.52.0倍或2.05.5倍为宜,Fg和血小板计数分别维持在1.21.5g/L和(5060)×109/L。结论:抗栓、溶栓治疗时凝血常规的检测非常必要。

二、Stroke due to Hematologic Aspects(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Stroke due to Hematologic Aspects(论文提纲范文)

(1)miR-124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清、血栓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第三章 结果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2)基于静息态磁共振ReHo观察颞三针对中风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第一部分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1.1 受试者来源
        1.2 受试者选择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仪器及试验材料
        2.2 样本量估算
        2.3 病例分组
        2.4 试验治疗方法
        2.5 临床检测指标采集方法
第二部分 结果
    1 一般资料比较
    2 患者治疗前与健康受试者之间差异性脑区及ReHo值比较
    3 两组治疗前、后与健康受试者对比ROI脑区ReHo值变化
        3.1 治疗组
        3.2 对照组
    4 两组治疗前后ROI脑区的ReHo值组内比较
        4.1 治疗组
        4.2 对照组
    5 两组治疗后ROI脑区的ReHo差值比较
    6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上肢FMA评分及MBI评分比较
        6.1 两组FMA评分比较
        6.2 两组MBI评分比较
    7 疗效比较
    8 安全性评价
第三部分 分析与讨论
    1 静息态磁共振局部一致性ReHo的原理及在中风病中的应用
    2 ReHo分析方法在针刺治疗中风后偏瘫患者的研究现状
    3 关于感兴趣区ROI的选择
    4 中风病的病因病机
    5 颞三针治疗中风患者的相关研究及对局部一致性ReHo值的影响
    6 颞三针改善中风患者运动功能的疗效分析及选穴依据
    7 问题与展望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综述 基于静息态功能磁共振局部一致性观察针刺治疗中风偏瘫患者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B 病例报告表
    附录C AAL模板

(3)中国中老年人红细胞分布宽度及其变化值与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的关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全文缩写词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红细胞分布宽度与影响因素的相关性研究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调查方法
        1.3 变量定义
        1.4 质量控制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不同红细胞分布宽度组的基本特征
        2.2 红细胞分布宽度与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2.3 红细胞分布宽度影响因素的广义线性回归分析
    3 讨论
第二部分 红细胞分布宽度及其变化值与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的关联性研究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调查方法
        1.3 结局事件的定义
        1.4 变量定义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研究人群的基本特征
        2.2 基线红细胞分布宽度与心血管疾病及其亚型发生风险的关联性
        2.3 红细胞分布宽度的变化值与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的关联性
        2.4 基线红细胞分布宽度与其变化值联合作用与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的关联性
    3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红细胞分布宽度与心血管疾病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硕士研究生期间工作小结)
致谢

(4)nAMD和PCV危险因素及PCV影像学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nAMD和 PCV危险因素分析
    1.1 对象和方法
        1.1.1 入组对象
        1.1.2 病例分组
        1.1.3 测量方法及使用设备
        1.1.4 危险因素的赋值
        1.1.5 统计分析方法
    1.2 结果
        1.2.1 各组人口的基本情况
        1.2.2 nAMD、PCV及对照组在性别、年龄的比较
        1.2.3 nAMD、PCV及对照组间环境危险因素的对比分析
        1.2.4 nAMD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1.2.5 nAMD患病组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Wald后退法)
        1.2.6 PCV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1.2.7 PCV患病组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Wald后退法)
        1.2.8 nAMD 组、PCV组血清血脂分析
        1.2.9 nAMD组与PCV患病组血脂对比
    1.3 讨论
二、PCV的治疗及影像学观察
    2.1 研究对象
        2.1.1 入选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1.3 采集受试者信息及使用设备
        2.1.4 ICGA及 FA联合造影对PCV的诊断标准
        2.1.5 OCTA及 OCT对 PCV的诊断标准
        2.1.6 PCV的联合治疗
        2.1.7 48只PCV患眼联合治疗前的测量指标
        2.1.8 48只PCV患眼联合治疗后随访的测量指标
        2.1.9 统计学方法
    2.2 结果
        2.2.1 基线特征
        2.2.2 治疗前后病灶在OCTA的比较
        2.2.3 治疗前后BCVA及 CRT比较
        2.2.4 治疗后polys完全消退比率变化
        2.2.5 治疗前后BVN面积变化
        2.2.6 治疗情况比较
    2.3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术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电针抗抑郁的临床疗效观察与作用机制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中医药治疗抑郁症的研究进展
        一.祖国医学对于抑郁症的认识
        二.中医药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研究
        三.针灸治疗抑郁症的临床与实验研究概况
    第二节 现代医学对于抑郁症的认识及相关研究概况
        一、抑郁症的定义
        二、抑郁症的流行病学
        三、抑郁症的病因病机
        四、西药治疗抑郁症的现况及疗效评定
        五、抑郁症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六、其他动物模型
第二章 电针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研究
    第一节 研究对象
        一、病例来源
        二、诊断标准
        三、纳入标准
        四、排除标准
    第二节 临床资料与治疗方法
        一、病例分组
        二、一般病例资料
        三、治疗方法
    第三节 量表评定
        一、于治疗前
        二、于治疗前
        三、疗效标准
    第四节 结果
        一、电针对抑郁患者症状的改善
        二、治疗过程中两组病人副反应的比较
        三、临床总体疗效评价比较
        四、电针对抑郁症患者中医症状积分的影响
    第六节 讨论
第三章 电针治疗慢性应激抑郁大鼠的实验研究
    第一节 电针对慢性应激抑郁大鼠的行为学及神经内分泌调的调节作用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第二节 电针对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海马c-jun、c-fos蛋白表达的影响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
    第二节 讨论
第三部分 结语与展望
    第一节 结语
        一、临床研究
        二、实验研究
    第二节 展望
        一、需尽快使诊断规范化
        二、加强病因病机研究
        三、积极开展药理药比研究
        四、加强综合治疗及其获效机制研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蛭龙活血通瘀胶囊对脑缺血大鼠炎性损伤及血栓形成的影响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蛭龙活血通瘀胶囊对脑缺血大鼠炎性损伤及血栓形成的影响作用研究
    1.1 中文摘要
    1.2 英文摘要
    1.3 前言
    1.4 材料与方法
    1.5 结果
    1.6 讨论
    1.7 结论
    1.8 参考文献
    1.9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2 致谢
3 缺血性中风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综述)
4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复印件(不含首页、目录)

(7)靳三针疗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缺血性卒中偏瘫的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第一节 祖国医学对中风病的认识
        1 祖国医学对中风病概念及临床表现的认识
        2 祖国医学对中风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3 针灸对于中风病治疗的研究
        4 针灸治疗缺血性卒中的现代医学机制探讨
        5 中药关于缺血性卒中治疗的研究
    第二节 现代医学对缺血性卒中的认识
        1 缺血性卒中的流行病学研究
        2 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
        3 缺血性卒中脑损伤的病理生理学机制
        4 缺血性卒中辅助检查技术
        5 缺血性卒中的预防
        6 缺血性卒中的治疗
        7 康复训练对缺血性卒中偏瘫的研究概况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基本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研究方法
        1.3 病例选择
    2 治疗方法
        2.1 弛缓瘫
        2.2 痉挛瘫
    3 疗效评定
        3.1 观察量表
        3.2 观察时间
    4 研究结果
        4.1 病例基础资料
        4.2 三组病例治疗前后各量表评分及比较
    5 讨论
        5.1 缺血性卒中后肢体肌张力的变化
        5.2 靳三针疗法治疗偏瘫的选穴意义
        5.3 各量表的分析
        5.4 小结
        5.5 创新
        5.6 不足与展望
第三部分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BRUNNSTROM运动功能评价方法
    附录2: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
    附录3: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法)
    附录4:四肢简式FUGL-MEYER运动评分
    附录5:功能综合评定(FUNCTIONAL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FCA)量表
研究生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8)音乐电针对抑郁模型大鼠行为学及中枢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第一节 祖国医学关于抑郁症的认识
        1 抑郁症病名溯源
        2 古代医家对抑郁症病因病机的认识
        3 现代医家对抑郁症病因病机的认识
        4 中药治疗
    第二节 现代医学关于抑郁症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概况
        1 流行病学
        2 发病机制
        3 治疗目的
        4 药物治疗
        5 西药治疗抑郁症的副作用
    第三节 针灸治疗抑郁症的研究进展
        1 治疗原则及取穴
        2 针灸疗法
        3 针灸治疗抑郁症的现代医学理论基础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 音乐电针对抑郁模型大鼠行为学的影响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实验二 音乐电针对抑郁大鼠中枢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舒血宁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塞的疗效及其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2. 治疗方法
3. 观察指标
4.疗效评定
结果
5. 不良反应
讨论

(10)凝血常规检测在脑血管疾病抗血栓和溶血栓治疗中的应用及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仪器:
    1.3 试剂:
    1.4 原理:
    1.5 方法:
2 结果
    2.1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 (PT) :
    2.2 凝血酶时间 (TT) :
    2.3 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 (APTT) :
    2.4 纤维蛋白原 (Fg) :
3 讨论
    3.1 凝血常规报告主要临床意义:
    3.2 急性脑梗塞的治疗原则:个体化、分型、分期进行治疗。
        3.2.1 溶栓治疗:
        3.2.2 抗凝治疗:
        3.2.3 抗血小板药物:
        3.2.4 降纤治疗:

四、Stroke due to Hematologic Aspects(论文参考文献)

  • [1]miR-124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清、血栓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D]. 彭哲. 南华大学, 2020(01)
  • [2]基于静息态磁共振ReHo观察颞三针对中风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D]. 刘桐言.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9(02)
  • [3]中国中老年人红细胞分布宽度及其变化值与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的关联性研究[D]. 杨金花.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4)
  • [4]nAMD和PCV危险因素及PCV影像学观察[D]. 韩珺琳.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5]电针抗抑郁的临床疗效观察与作用机制初探[D]. 徐伟婷.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7(01)
  • [6]蛭龙活血通瘀胶囊对脑缺血大鼠炎性损伤及血栓形成的影响作用研究[D]. 叶丽莎. 泸州医学院, 2010(04)
  • [7]靳三针疗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缺血性卒中偏瘫的疗效研究[D]. 韩德雄.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0(09)
  • [8]音乐电针对抑郁模型大鼠行为学及中枢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D]. 李毓珊.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9(10)
  • [9]舒血宁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塞的疗效及其作用机制[J]. 张洪,周敏,章军建.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09(01)
  • [10]凝血常规检测在脑血管疾病抗血栓和溶血栓治疗中的应用及评价[J]. 王月梅,吕占清,陆彩云. 吉林医学, 2008(15)

标签:;  ;  ;  ;  ;  

血液学方面的中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