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窦口鼻道复合体微生态真菌初步分析

鼻窦口鼻道复合体微生态真菌初步分析

一、窦口鼻道复合体微生态中真菌初步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陈露,郑振宇,徐战将[1](2021)在《不同入路方式在真菌性上颌窦炎患者鼻内镜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比较》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对比不同入路方式在真菌性上颌窦炎患者鼻内镜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南阳路院区接受诊疗的82例真菌性上颌窦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A组与B组,各41例。对A组采用经泪前隐窝入路,对B组采用经下鼻甲反转扩大下鼻道入路。观察两组手术临床指标、术后病情控制情况,对比两组术前、手术3个月后窦腔黏膜状态(Lund-Kennedy评分),并统计两组并发症情况。结果 B组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短于A组,出血量少于A组(P<0.05)。B组术后病情控制情况优于A组(P<0.05)。手术3个月后,两组Lund-Kennedy评分均低于术前,且B组Lund-Kennedy评分低于A组(P<0.05)。A组并发症发生率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下鼻甲反转扩大下鼻道入路手术治疗真菌性上颌窦炎可缩短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减少出血量,改善窦腔黏膜状态,有效控制病情。

庄森洪[2](2021)在《咽喉反流性疾病患者咽喉部微生物菌群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比较咽喉反流性疾病(laryngopharyngeal reflux disease,LPRD)患者与健康人群咽喉部微生物种类、丰富度的差异性,探讨咽喉部微生物菌群变化与LPRD发生、发展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9年1月~2020年12月就诊于我院门诊的咽喉疾病患者,行反流症状指数评分量表(reflux symptom index,RSI)和反流体征评分量表(reflux finding score,RFS)评分,将RSI>13分或RFS>7分的患者列为疑似咽喉反流性疾病患者并在电子喉镜下用咽拭子取咽后壁分泌物送检细菌培养,行PPI诊断性治疗8周,有效者纳入病例组,同时选取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比较病例组与对照组咽喉部微生菌物种类、丰富度的差异性。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进行数据分析,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本研究最终纳入病例组50例,对照组45例。95份咽喉部分泌物标本均培养出细菌,共培养出29种细菌,其中病例组共培养出细菌25种,培养出106个菌株,其中革兰阳性菌51株,革兰阴性菌55株;对照组培养出细菌28种,培养出153个菌株,其中培养革兰阳性菌103株,革兰阴性菌50株。LPRD患者检出微生物中革兰阴性菌多于对照组(χ2=9.583,P=0.003),差异有统计学义;病例组和对照组平均培养出细菌株数为2.12±0.85株、3.40±1.25株,病例组微生物菌群丰富较对照组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888,P=0.000);本研究共培养出的细菌涉及链球菌属、葡萄球菌属、克雷伯菌属、奈瑟菌属、肠球菌属、假单胞菌属、大肠埃希菌属、微杆菌属、放线菌菌属、嗜血杆菌属、乳酸杆菌属11个菌属,数量较多的菌属有链球菌属、葡萄球菌属、克雷伯菌属、奈瑟菌属病例组和对照组检出链球菌属属分别为24例、39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852,P=0.000),病例组和对照组检出葡萄菌属分别为9例、22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279,P=0.002);病例组和对照组检出克雷伯菌属分别为15例、12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29,P=0.821);病例组和对照组检出奈瑟菌属分别为20例、14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14,P=0.398)。结论:LPRD患者咽喉部微生物丰富度较健康人群下降。LPRD患者咽喉部微生物以革兰阴性菌为主,革兰阳性菌数量较正常组明显下降。从微生物属水平上看,LPRD患者咽喉部链球菌属、葡萄菌属数量较正常组下降。LPRD患者咽喉部微生物群的改变可能和LPRD的发生、发展有关。

杨君[3](2020)在《利用16SrDNA对慢性鼻窦炎不同中医证型患者的鼻腔菌群结构观察及优势菌属差异性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索不同中医证型慢性鼻窦炎患者及健康者鼻腔分泌物的菌群结构和不同中医证型的慢性鼻窦炎患者之间鼻腔分泌物主要优势菌属差异性。方法:采集32名不同中医证型(A组:胆腑郁热8例、B组:脾胃湿热8例、C组:肺经风热8例、D组:肺脾气虚8例)的慢性鼻窦炎患者和8例健康者(E组)的窦口鼻道复合体处分泌物,利用16SrDNA分析出鼻腔菌群多样性和结构,并在属水平上对比分析各个组之间占比较多的优势菌属的差异性。结果:1.对各组鼻腔样品菌落进行分析发现,A组物种多样性较其他组低,并且物种的均匀度较其他组低;E组物种多样性较其他组高,并且均匀度较其他组高;B、C、D组物种多样性及均匀度处于处于A组与E组之间。2.A组葡萄球菌属含量明显高于其他组及正常人(P<0.05);B、C、D组芽孢杆菌属含量明显高于A组及正常人(P<0.05),葡萄球菌属低于A组及正常人(P<0.05);B、C、D组之间葡萄球菌属及其他菌属差异性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不同中医证型慢性鼻窦炎患者及正常人鼻腔菌群种类构成虽然相似,但各物种丰富度存在很大差异。2.不同证型的慢性鼻窦炎患者优势菌属分布存在明显差异,慢性鼻窦炎为胆腑郁热证与葡萄球菌属含量明显增多有关;其他证型与芽孢杆菌属含量明显增多,葡萄球菌属含量相对减少有关;正常人各类菌属含量不存在较大的差别。3.慢性鼻窦炎胆腑郁热证为中医临床常见且发病率最高的证型,可能与其局部鼻腔特殊的以葡萄球菌属为主的菌群结构有一定关系。

郭燕[4](2019)在《鼻-鼻窦炎与NO浓度分布相关性的数值模型研究与临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在鼻腔鼻窦功能中具有抗细菌、抗真菌、抗病毒作用、促进鼻粘膜腺体分泌、维持黏膜粘液纤毛运输、调节鼻黏膜血管张力等重要生理作用,鼻腔鼻窦内NO浓度改变及异常分布与鼻腔鼻窦疾病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目前NO在国内外已被较广泛用于监测鼻-鼻窦的免疫和炎症情况,但人鼻腔鼻窦NO浓度分布和流动情况并不十分清楚,鼻-鼻窦炎症与鼻腔鼻窦中NO浓度分布及水平的关系尚不明确,现主要通过鼻呼出气NO浓度检测来间接了解正常和炎症状态下鼻腔鼻窦NO浓度分布情况,并通过这个检测值来研究推断NO浓度分布变化与鼻-鼻窦炎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关联,但是这个检测值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结果存在较大差异,未能形成统一并大家认可的参考标准值,而且鼻腔鼻窦结构复杂,鼻呼出气NO浓度并不能真正代替鼻腔鼻窦具体各处的NO浓度分布,所以本研究从生物力学角度建立鼻腔鼻窦NO浓度分布数值模型研究平台,利用计算流体动力学的方法,模拟分析研究人正常情况下和鼻窦炎手术前后鼻腔鼻窦NO浓度分布和流动情况。本研究主要有以下内容:第一节:目的:为研究鼻腔鼻窦内NO浓度分布,了解与之密切相关的鼻腔气流情况。方法:获取一志愿者鼻腔鼻窦CT高分辨图像,建立数值模型,行数值模拟计算,对气流场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总鼻道和中鼻道气流最大,下鼻道次之,嗅裂区最小。结论:总鼻道气流起通气作用,中鼻道气流很可能起将上颌窦内排出的NO带到鼻腔和上下呼吸道的作用,嗅裂区气流为嗅觉服务。第二节:目的:研究健康人鼻腔鼻窦NO浓度分布、流动情况和NO分布在鼻腔鼻窦功能中所起的生理作用,并对数值模型模拟计算结果进行可信性验证;通过数值模拟,找到无创、直接求得鼻腔各处和上颌窦内NO浓度的方法。方法:在第一节的数值模型基础上,增加上颌窦内NO和空气混合,进行数值模拟计算,对NO在鼻腔鼻窦鼻咽部的气流场特征进行分析;通过计算鼻呼出气NO浓度与上颌窦NO浓度比值与网查文献的二者比值进行比较,验证模型计算结果的可信性。通过设定不同大小的上颌窦NO浓度值,数值模拟计算得到相应鼻呼出气NO浓度,检验二者是否呈正比例直线关系,并计算比值k。结果:呼气期进入对侧的NO量非常少,越近鼻窦口NO浓度越高,自上颌窦口向远处形成浓度梯度,越靠近鼻腔和鼻咽外侧壁浓度越高。NO在鼻腔随呼吸气流流动,吸气和呼气时气流大多局限于中鼻道,向后下进入鼻咽部,向前下出前鼻孔。呼气初期NO才能几乎布满鼻腔。吸气期鼻咽部的NO浓度相对较高;通过本研究的数值模拟计算鼻呼出气NO浓度和上颌窦NO浓度比值与网查文献二者比值相比较,前者在后者的范围内;前鼻孔呼出气NO浓度与上颌窦NO浓度为正比例直线相关,并计算出比值k。结论:NO对对侧鼻腔NO浓度影响很小,NO在健康人鼻腔鼻咽部的浓度分布有梯度,各处并不相同,并随呼吸时间而变化,不同浓度在不同的部位发挥其生理作用,鼻腔鼻窦数值模拟可以进行鼻腔鼻窦NO浓度分布个性化的定性定量分析。经本研究数值模拟计算鼻呼出气NO浓度和上颌窦NO浓度比值与网查文献二者比值相比较,认为本研究的数值模拟计算结果可信。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由可测知的鼻呼出气NO浓度计算得到鼻窦NO浓度,这是一种无创、直接、方便的测量方法,因实际临床中的二者比值与计算出的比值k是相一致的,我们可以通过对比值k的研究,来研究鼻腔鼻窦NO的分布。第三节:目的:研究鼻腔不同体积流速对呼气期鼻腔NO浓度分布和鼻呼出气NO浓度值的影响,对不同流速引起鼻NO浓度分布改变与鼻-鼻窦炎的发生和治疗的相关性进行基础研究。方法:在第二部分的数值模型基础上,改变数值模型的鼻咽入口体积流速条件,计算鼻腔和鼻呼出气NO浓度分布变化。结果:如果NO的上颌窦源固定数值输出,呼气体积流速或流量越大,鼻腔内NO浓度梯度越小,分布范围越小,鼻呼出气NO浓度越低,前鼻孔处NO也有浓度梯度。结论:鼻腔内NO浓度分布、鼻呼出气NO浓度与鼻气体体积流速和流量密切相关,呈负相关。鼻呼出气测定应统一测量时的呼出气体积流速或流量和测量头的朝向和深度,并且测量时间越短越好,有利于鼻呼出气NO浓度测量值的标准形成和统一。第四节:目的:通过对上颌窦口大小变化后对鼻腔鼻窦NO浓度分布的研究,了解窦口大小变化对鼻窦炎的发生发展的影响和行窦口开放手术后迁延不愈及反复的原因。方法:在第二部分数值模型的基础上,改变一侧上颌窦口大小,分别建立五个不同大小窦口的模型,并再建立两个包括上颌窦的不同窦口大小的模型,计算不同模型鼻腔、前鼻孔的NO浓度分布和窦腔内NO浓度分布。结果:窦口越小,NO在鼻腔侧窦口周围浓度梯度越小,鼻腔内NO浓度越低,分布范围越小,鼻呼出气NO浓度越小。窦口越大,窦腔侧窦口周围越近窦口浓度越低,浓度梯度越明显。结论:黏膜肿胀、息肉形成等病因使窦口缩小是引起鼻窦炎的重要原因。鼻呼出气NO浓度检测可作为检测上颌窦口通畅与否或大小的指标。窦口开放过大是引起上颌窦内炎症迁延不愈或反复的重要原因之一。第五节:目的:通过模拟上颌窦积脓、外伤、手术等导致上颌窦腔容积的改变,研究其对鼻腔NO浓度分布的影响。方法:在第二部分数值模型的基础上,改变上颌窦体积,建立四个不同体积的数值模型,其余条件不变,计算鼻腔NO浓度分布。结果:上颌窦体积变化但鼻腔内NO浓度分布基本无差异。上颌窦体积缩小时,产生NO的黏膜表面积相对体积缩小较慢,可能对NO在鼻腔和鼻呼出气中的浓度影响不大。结论:在手术或外伤导致的上颌窦体积变小,可能不影响鼻腔内的NO浓度分布及其生理功能,但炎症引起的上颌窦体积变小需进一步研究。第六节:目的:通过对中鼻道横径大小变化对鼻腔和鼻呼出气NO浓度的影响,来了解鼻窦炎时中鼻甲手术和中鼻道病变是否会对鼻腔NO浓度分布和鼻呼出气NO浓度产生影响。方法:在第二部分数值模型的基础上,将中鼻道容积横向扩大,计算鼻腔NO浓度分布和鼻呼出气NO浓度与第二部分的健康人结果相比较。结果:数值模拟中鼻道横径变宽,除中鼻道外其他部位的NO浓度均升高。结论:中鼻道扩大导致鼻腔鼻咽部NO浓度升高,会影响上下呼吸道的生理功能。建议在鼻窦炎术前术后测量鼻呼出气NO浓度时结合中鼻道横径是否有变化,有利于鼻呼出气NO浓度值的统一和差异减小,能够更准确的反映鼻窦炎术后恢复情况和窦口的开放情况。第七节:鼻窦炎上颌窦黏膜内NO与一氧化氮合酶含量研究目的:通过检测鼻窦黏膜内NO及一氧化氮合成酶的量,间接了解鼻窦炎状态下鼻窦内NO浓度是否升高,分析鼻窦炎时鼻呼出气NO浓度降低原因,并且分析NO参与鼻窦炎致病机理。方法:检测鼻窦炎和对照组窦腔黏膜标本中的NO和一氧化氮合成酶的量,进行比较和统计学分析。结果:真菌性鼻窦炎组NO和一氧化氮合成酶的量最高,慢性鼻窦炎组次之,对照组最低。结论:NO浓度变化是鼻窦炎致病重要因素之一;鼻窦炎时鼻窦内NO浓度很可能也升高,结合之前的窦口大小对鼻腔NO浓度影响的数值研究,鼻窦炎的鼻呼出气NO浓度降低,很大可能是由于是由于窦口变小所致。

邵玲[5](2019)在《基于环境卫生指标和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分析评价医院环境微生态方法的建立和临床意义》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为了解医院病房环境质量对医疗过程可能产生的特殊影响以及对各评估指标进行优化,我们综合了PM2.5、PM10、实时定量PCR(Real-time PCR)、ATP生物荧光检测和微生物培养等方法,对医院病房复杂环境进行评估。同时,通过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对病房环境微生物进行鉴定,评估病房菌落组成,对医院病房微生物生态系统进行评估。并与临床细菌感染进行分析,评估环境因素与细菌易感性的关系,为改善医院环境和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及科学依据。方法:1.对辽宁省人民医院的两栋住院楼(1号楼和9号楼)的病房进行PM10检测,并从1号楼选取PM10浓度最高的3个科室及PM10浓度最低的2个科室,从9号楼选取PM10浓度最高的2个科室及PM10浓度最低的2个科室,从这9个科室分别选取2个病房(共18个病房)进行PM2.5检测。同时,对选取的18个病房,分别进行自然沉降法培养细菌及粉尘样本采集,对于粉尘样本采用实时定量PCR的方法对其中细菌和真菌含量进行检测,利用ATP生物荧光检测仪检测病房的生物荧光含量,同时,以东北大学2个学生宿舍作为自然环境参考,分别在同时期进行以上环境指标检测。通过对以上各指标进行分析,建立综合评价病房环境质量的方法,并筛选出优化指标。2.对于自然沉降法培养的细菌,利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对菌落进行鉴定,评价病房环境微生物生态是否存在失衡。3.对于微生物实验室检出的三种常见革兰阴性菌和四种常见革兰阳性菌感染的患者所在的病房进行PM2.5检测,分析病房环境PM2.5与常见细菌易感性的关系。4.对近一年该院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的生物膜进行检测,分析生物膜与耐药情况的关系。以住院患者为对象,调查常见的7种抗菌药物在该院使用量和常见的7种致病菌的耐药情况。通过统计学分析,对临床常见致病菌的耐药宽度与抗菌药物使用量及用药频度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1.除PM2.5指标之外,不同卫生指标之间相对独立,但是PM2.5与PM10、自然沉降法细菌计数、实时定量PCR检测的细菌与真菌检测值及ATP检测值均相关(p<0.05)。2.医院病房空气中的微生物组成与学生宿舍环境微生物组成有所差异,医院病房环境的主导菌属依次为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微球菌属(Micrococcus)、棒杆菌属(Corynebacterium)、库克菌属(Kocuria)、芽孢杆菌属(Bacillus)、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莫拉菌属(Moraxella)、肠球菌属(Enterococcus),呼吸三科与其他科室的微生态环境也有所不同。学生宿舍的主导菌属为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微球菌属(Micrococcus)、芽孢杆菌属(Bacillus)及莫拉菌属(Moraxella)。另外,医院未鉴定出的菌属占11.1%,学生宿舍未鉴定出的菌属占27.3%。在ICU在床头桌物体表面采样样本中分离到了5株铜绿假单胞菌。3.鲍曼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的易感性在不同浓度PM2.5的环境中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屎肠球菌、粪肠球菌及表皮葡萄球菌感染的易感性在不同浓度PM2.5的环境中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对庆大霉素、哌拉西林、环丙沙星、亚胺培南、美洛培南、妥布霉素、头孢他啶、头孢吡肟及左氧氟沙星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的生物膜生成能力高于非耐药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生成能力与其耐药宽度成正相关(P<0.001)。三种革兰阴性菌感染者中,使用头孢哌酮舒巴坦、阿米卡星及亚胺培南三种抗菌药物,细菌耐药宽度明显增加(p<0.05)。使用左氧氟沙星可以引起鲍曼不动杆菌及肺炎克雷伯杆菌的耐药宽度增加,使用替加环素、莫西沙星、美洛培南及头孢噻利钠使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宽度明显增加(p<0.05),哌他西林他唑巴坦导致会增加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宽度(p<0.05),头孢地嗪会增加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宽度(p<0.01),然而,头孢地嗪同时会降低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宽度(p<0.01);阿米卡星及万古霉素的使用会导致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宽度增加(p<0.05)。鲍曼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与亚胺培南的用量成正相关(p<0.05),对替加环素的耐药率与左氧氟沙星的用量成负相关(p<0.01)。肺炎克雷伯菌对于头孢他啶、庆大霉素、美洛培南及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均与亚胺培南的用量成正相关(p<0.05),对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与左氧氟沙星的用量成正相关,对美洛培南的耐药率与左氧氟沙星的用量成负相关(p<0.05)。铜绿假单胞菌对于对头孢唑林的耐药率与哌他西林/他唑巴坦的用量成正相关(P<0.05),与阿米卡星的用量成负相关(p<0.05),对头孢他啶的耐药率与阿米卡星的用量成负相关(p<0.05)。结论:1.综合PM2.5、PM10、实时定量PCR、ATP生物荧光检测和微生物培养的方法,发现不同指标相对独立,因此评估医院普通病房环境质量应该采用多项指标综合分析。同时还发现,PM2.5与其他大多数指标有较好的相关性,因此,PM2.5可以间接的反映病房空气中微生物的污染情况,并且可以作为综合评价病房环境质量的简易高效的检测指标。2.医院病房细菌多样性趋向于减少,可能存在微生物环境失衡情况,可能与院内感染关系密切。在ICU可能存在铜绿假单胞菌污染或者定植。3.在医院病房中,患者在不同浓度的PM2.5暴露下,对革兰阴性菌的易感性不同,PM2.5浓度增加,铜绿假单胞菌的易感性增加,鲍曼不动杆菌易感性降低,未发现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屎肠球菌、粪肠球菌及表皮葡萄球菌的易感性与PM2.5浓度的相关性。4.抗生素的使用构成影响细菌耐药形成的重要环境因素,不同抗生素对不同细菌的影响和机制不同。

钱相容[6](2018)在《应用16SrDNA技术分析慢性鼻窦炎鼻腔菌群分布》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16S 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慢性鼻窦炎不伴有鼻息肉患者与正常人的鼻腔菌群分布特点,探索病原学诊断的新方法,为慢性鼻窦炎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方法选取符合诊断标准的慢性鼻窦炎不伴有鼻息肉患者(CRSsNP)13例,鼻腔健康者5例,分别标记为病例组和对照组。鼻腔采样拭子(Nasal Swab)采集两组中鼻道分泌物作为标本,通过样本DNA的抽提与检测、PCR扩增16S-rDNA V4-V5区、Illumina MiSeq平台高通量测序,并运用mothur等软件进行鼻腔微生物多样性分析。结果本研究18个样本共测得597个OUTs,21个门(对照组16个,病例组20个),233个属(对照组149个,病例组212个)。其中优势菌门(含量>1%)对照组4个,病例组6个,优势菌属对照组15个,病例组20个。病例组和正常组鼻腔分泌物样本在细菌丰度和多样性方面无明显差异。两组共有的优势菌门是变形菌、厚壁菌、放线菌和拟杆菌,共有的优势菌属是葡萄球菌属、新鞘氨醇杆菌属、丙酸菌属、鞘氨醇单胞菌属和狡诈菌属。在门水平,厚壁菌门和梭杆菌门在病例组中具有更高丰度(P<0.05),而在对照组中变形菌门具有更高丰度(P<0.05)。在属水平,葡萄球菌属、链球菌属、梭杆菌属、棒状杆菌属、厌氧球菌、放线菌属在病例组丰度较高(P<0.05),寡养单胞菌属、芽孢杆菌属、pandorea等在对照组丰度较高(P<0.05)。优势菌属普氏菌中的产黑色素普雷沃氏菌在病例组丰度明显增高。(P<0.05)结论CRS病因复杂,致病菌种复杂多样,运用16S 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可以准确检测各种菌群,分析病例组与对照组人群鼻腔微生物群落分布差异。结果提示厚壁菌、梭杆菌、普雷沃氏菌属的增多、变形菌的降低与CRS的发病有一定的相关性。我们推断CRS改变了鼻腔微生物群和细菌多样性,寻找到失调的菌群将为其提供病原学依据,而如何维持鼻腔微生态的平衡将为CRS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窦豆[7](2017)在《鼻渊舒口服液对胆腑郁热型慢性鼻—鼻窦炎患者鼻腔细菌生物膜形成及生物信号AI-2的影响》文中提出研究目的本课题研究鼻渊舒口服液对治疗前后胆腑郁热型慢性鼻-鼻窦炎患者鼻腔群体感应系统生物膜形成信号AI-2变化的影响。研究方法纳入符合条件患者72例(成都地区36例,重庆永川地区36例)及健康正常人20例(成都10例,永川地区10例)取其中鼻道分泌物,并给予患者华神集团鼻渊舒口服液,每日3次,每次一支,进行2周治疗,对比治疗前后细菌生物膜形成情况,利用哈氏弧菌BB170,RT-PCR法检测治疗前后形成细菌生物膜Lux S基因、生物信号AI-2变化情况及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鼻腔分泌物SIg A含量变化情况。探究鼻渊舒口服液对鼻腔细菌生物膜及鼻腔分泌物影响。利用统计学分析,得出结论。研究结果(1)治疗后鼻腔菌群结构稳定,菌种多样性降低,鼻腔非致病性优势菌种比例提高。(2)治疗前慢性鼻-鼻窦炎患者鼻腔优势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阳性率达73.6%,鼻渊舒口服液治疗后鼻腔优势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阳性率降低为33%。(3)探究细菌生物膜形成,Lux S基因,生物信号AI-2变化发现,治疗后比治疗前,Lux S表达量降低,生物膜种间信号AI-2活性降低,峰值维持时间短。且部分患者经治疗后无细菌生物膜形成。(4)两地区慢性鼻-鼻窦炎患者较正常人鼻腔分泌物SIg A浓度含量高,二者之间存在显着统计学差异(t=3.86,P=0.003<0.01);不同地区(成都和重庆永川)CRS患者之间(P=0.095>0.05),正常人之间鼻腔分泌物SIg A含量(P=0.592>0.05),无统计学差异。同一地区治疗前后(P成都=0.044<0.05,P永川=0.00406<0.050),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1)鼻渊舒口服液治疗后,慢性鼻-鼻窦炎患者鼻黏膜功能改善,鼻腔菌群生存环境发生变化,调节鼻腔菌种,菌种多样性降低。(2)鼻渊舒口服液抑制条件致病菌治病,使Lux S表达降低,抑制Lux S/AI-2通路,QS群体感应系统,拮抗细菌生物膜形成。

鲜昆仑,钟诚[8](2015)在《鼻渊舒口服液对FESS术后早期恢复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在功能性内镜鼻窦手术术后应用鼻渊舒口服液,探讨其对FESS术后窦口鼻道复合体早期恢复阶段的影响并分析其意义。方法 2003年9月至2004年5月收治成人慢性鼻窦炎患者100例,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C)及3个试验组:阿莫西林组(S1)、鼻炎丸组(S2)和鼻渊舒组(S3),每组25例。术后3周比较恢复评分(RS)及窦口鼻道复合体需氧菌培养阳性率(ACRO),并比较术后6个月疗效。结果术后3周恢复评分鼻渊舒组与其他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3周ACRO及术后6个月疗效比较,鼻渊舒组与其他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渊舒口服液可能对窦口鼻道复合体的微生态系有一定调节作用,因此对FESS术后早期窦口鼻道复合体的恢复有明显促进作用,从而影响其早期良性转归。

白伟红[9](2012)在《慢性鼻—鼻窦炎细菌PCR检测和传统培养对比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法检测鼻窦脓黏膜标本中5种常见需氧菌的分布,并与传统培养法比较,旨在探讨PCR法在慢性鼻.鼻窦炎(Chronic Rhinosinusitis, CRS)细菌检测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并了解CRS中的常见菌群分布。方法①收集30例CRS手术患者的鼻窦脓黏膜标本分为两份,一份标本行传统需氧菌培养及药敏试验,另一份标本置-80℃冰箱保存用于后续PCR法检测。②依据文献报道并参考同期的传统细菌培养结果,确立本次实验检测的5种实验菌。引用文献报道的细菌通用引物和5种实验菌菌种特异性引物对上述临床标本进行PCR扩增,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扩增产物,最后在紫外检测仪下观察结果并拍照。设立实验菌的标准菌株作为阳性对照,无菌双蒸水作为阴性对照。结果①传统细菌培养结果显示:30例标本中需氧菌培养的总阳性率为80.0%(24/30),主要菌种培养阳性率分别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43.3%(13/30)、草绿色链球菌和干燥奈瑟菌各20.0%(6/30)、表皮葡萄球菌13.3%(4/30)、肺炎克雷伯菌10.0%(3/30)、金黄色葡萄球菌6.7%(2/30)等。②PCR检测结果显示:30例标本中细菌总阳性率为83.3%(25/30),5种实验菌的阳性率分别为表皮葡萄球菌40.0%(12/30)、肺炎克雷伯菌36.7%(11/30)、金黄色葡萄球菌23.3%(7/30)、流感嗜血杆菌10.0%(3/30),肺炎链球菌0.0%(0/30)。③两种方法检出表皮葡萄球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阳性率经配对x2检验存在统计学差异,x2值均为6.2,P<0.05;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流感嗜血杆菌的阳性率经配对x2检验无统计学差异,x2值分别为3.2和1-,P>0.05。以细菌培养为参考标准,PCR技术对表皮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敏感性均为100%,特异性分别为69.2%、70.4%和82.1%,一致性分别为73.3%、73.3%和83.3%。结论①与传统细菌培养法比较,PCR法是一种更敏感的检测方法,且简便快速,在CRS细菌的鉴定中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有望和传统培养法相结合成为客观、全面认识CRS菌群分布的一种新途径。②两种方法检出的CRS优势菌存在一定差异,表皮葡萄球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可能是本地区CRS细菌感染的主要菌种。

魏艳艳[10](2012)在《不同径路治疗真菌球型上颌窦炎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和背景非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noninvasive fungal rhinosinusitis, NIFRS)属于非特异性真菌感染,多为单窦发病,易侵犯上颌窦,最常见类型为真菌球型上颌窦炎。NIFRS发病原因分为:①抗生素、免疫抑制剂、抗肿瘤药物,放疗等的广泛应用;②鼻腔解剖结构变异及窦口鼻道复合体的阻塞,如:鼻中隔偏曲、泡状中甲、潴留囊肿、鼻腔狭窄、上颌窦窦口息肉等;③慢性消耗性疾病和自身免疫缺陷性疾病,如:血管炎、糖尿病等;④免疫缺陷性疾病,如:感染艾滋病等;⑤环境因素。真菌球型上颌窦炎的特征为:(1)鼻内镜下查病窦腔见淡绿色或暗褐色干酪样物;(2)鼻窦CT示上颌窦内高密度软组织影似毛玻璃状,其中散在高密度钙化斑影;(3)组织病理学检查及真菌检测为干酪样或泥土样物内见大量真菌菌丝聚集缠绕成团,主要是曲霉菌和烟曲菌,但真菌未侵犯病窦黏膜。真菌球型上领窦炎的治疗原则是彻底清除窦腔内真菌团块,解除窦口鼻道复合体处的解剖结构异常和阻塞,提高窦口通气引流,消除真菌赖以生存的低氧低酸厌氧性环境。术后定期鼻窦冲洗及内镜检查。手术术式包括鼻内镜下单径路术和联合径路术,鼻内镜下单径路手术包括:中鼻道开窗,下鼻道开窗,纱条辅助下的中鼻道开窗等。联合径路术包括:内镜下中鼻道开窗术联合尖牙窝小视窗径路,内镜下中鼻道开窗联合下鼻道开窗径路等。本文通过对鼻内镜下中鼻道开窗术和内镜下中鼻道开窗联合尖牙窝小视窗双径路术术后疗效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探讨真菌球型上颌窦炎手术方式的选择。方法1.临床资料:搜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咽喉科2008年1月-2010年8月中50例确诊为真菌球型上颌窦炎的患者资料,随访时间为1-2年,平均1.5年。所有患者病例随访资料完整。2.手术方式及疗效评定:50例患者中25例采用内镜下中鼻道开窗联合尖牙窝小视窗双径路术(治疗组),另25例采用单纯鼻内镜下中鼻道开窗术(对照组)。术后平均随访1.5年,定期鼻内镜检查及鼻窦冲洗。疗效评定标准按照1997年海口标准执行。3.病原学检测:50例患者术后均行上颌窦窦腔分泌物的真菌检测,将真菌进行分类。病窦内容物及黏膜行HE染色检测。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7.0软件包进行秩和检验,检验水准a=0.05。结果真菌及HE染色检测:鼻腔鼻窦分泌物真菌检测率为78%,其中曲霉菌28例(56%),毛霉菌3例(6%),青霉菌1例(2%),其他霉菌7例(14%)。HE染色结果:鼻窦粘膜炎性水肿,黏膜及分泌物中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未见真菌侵犯黏膜。干酪样物中可见大量真菌菌丝聚集并缠绕成团。术后疾病转归:治疗组治愈22例(88%),好转2例(8%),无效复发1例(4%),有效率96%;对照组治愈16例(64%),好转3例(12%),无效复发6例(24%),有效率76%。两组进行统计学分析,χ2=4.268,p<0.05,差异有统计意义。结论1、真菌球型上颌窦炎最常见致病菌为曲霉菌,且真菌球仅存在于病窦窦腔内,病窦黏膜未见真菌侵犯。2、真菌球型上领窦炎患者治疗原则是手术彻底清除霉菌团块。对于经鼻内扩大自然口困难者可加用唇龈沟小切口、尖牙窝小开窗以利彻底检查和清除病变,这样不会给患者带来面部麻木等痛苦。单径路鼻内镜手术治疗真菌性上颌窦炎,只要彻底清除窦口复合体区病变,足够扩大骨性上颌窦自然口,术中彻底去除病变,冲洗术腔,同样可达到治愈目的。

二、窦口鼻道复合体微生态中真菌初步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窦口鼻道复合体微生态中真菌初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不同入路方式在真菌性上颌窦炎患者鼻内镜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选取标准
    1.3 手术方法
        1.3.1 A组
        1.3.2 B组
    1.4 观察指标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手术临床指标
    2.2 术后病情控制情况
    2.3 Lund-Kennedy评分
    2.4 并发症
3 讨论

(2)咽喉反流性疾病患者咽喉部微生物菌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纳入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2.研究方法
        2.2.1 诊断方法
        2.2.2 治疗方法
        2.2.3 治疗效果评估
        2.2.4 微生物培养方法
    2.3 数据处理及统计学分析
第三章 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病例组临床症状和体征评分
    3.3 微生物培养结果
    3.4 病例组与对照组培养出细菌种类对比
    3.5 病例组与对照组培养出菌株种数对比
    3.6 病例组与对照组培养出细菌株数革兰氏定性的比较
    3.7 病例组与对照组检出菌属数的比较
    3.8 病例组和对照组不同性别研究对象培养出菌株种数的比较
第四章 讨论
    4.1 LPRD的临床特征
    4.2 LPRD患者咽喉部微生物菌群特点分析
    4.3 咽喉部微生态、咽喉部正常菌群和致病菌的界定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
文献综述 咽喉部微生物群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3)利用16SrDNA对慢性鼻窦炎不同中医证型患者的鼻腔菌群结构观察及优势菌属差异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慢性鼻窦炎(鼻渊)相关中医理论
        1.1 证型方面的认识及发展源流
        1.2 脏腑经络方面的关系
        1.3 “鼻五度辨证”理论对鼻渊的阐释
        1.4 “胆肺假说”理论的提出及释义
        1.5 “胆肺同治”对鼻渊临床施治用药的意义
    2.慢性鼻窦炎(鼻渊)的相关西医学认识
        2.1 慢性鼻窦炎相关概念、症状及临床分型
        2.2 慢性鼻窦炎相关病因及其机制的理论研究
第二部分 临床试验研究
    1.病例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临床诊断标准
        1.3 纳入病例标准
        1.4 排除病例标准
        1.5 终止试验标准
        1.6 剔除及脱落病历标准
    2.试验材料
        2.1 实验所用的主要试剂
        2.2 实验所用主要器械及设备
    3.研究方法
        3.1 试验流程简介
        3.2 资料分组
        3.3 样本采集
        3.4 样本处理与实验过程
        3.5 数据分析方法
    4.试验结果及分析
        4.1 样品取样深度的验证
        4.2 shnnon/simpson、chao1 指数分析
        4.3 稀释曲线分析
        4.4 物种分析
        4.5 属水平上的显着性差异分析
第三部分 讨论
    1.本研究选题依据
    2.试验方法讨论
    3.试验结果讨论
结论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表皮葡萄球菌相关慢性鼻窦炎生物膜形成机制探讨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示例)

(4)鼻-鼻窦炎与NO浓度分布相关性的数值模型研究与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节 鼻腔鼻窦解剖及生理
第二节 健康人鼻腔气道气流生物力学模型研究
    一、研究材料及方法
    二、研究结果
    三、讨论
    四、结论
第三节 人鼻腔气道及单侧上颌窦NO流动及浓度分布数值分析
    一、研究材料及方法
    二、研究结果
    三、讨论
    四、结论
第四节 健康人不同体积流速对鼻腔NO浓度分布影响的数值分析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结果
    三、讨论
    四、结论
第五节 上颌窦口大小变化对鼻腔鼻窦NO浓度分布影响的数值分析
    一、研究材料及方法
    二、研究结果
    三、讨论
    四、结论
第六节 上颌窦腔体积改变对鼻腔鼻窦NO浓度分布影响的数值分析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结果
    三、讨论
    四、结论
第七节 中鼻道宽度变化对鼻腔NO浓度分布影响的数值分析..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结果
    三、讨论
    四、结论
第八节 鼻窦炎时上颌窦粘膜内NO与一氧化氮合霉含量研究
    一、实验对象和方法
    二、实验结果及统计学方法
    三、讨论
    四、结论
总结及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5)基于环境卫生指标和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分析评价医院环境微生态方法的建立和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章 基于PM2.5、实时定量PCR、ATP和微生物培养对医院病房空气环境复杂性分析以及评估指标优化
    (一)材料和方法
        1.研究对象
        1.1 研究地点
        2.材料
        2.1 试剂
        2.2 仪器
        3.实验方法
        3.1 PM2.5及PM10 检测
        3.2 细菌培养及粉尘样本采集
        3.3 实时定量PCR
        3.4 ATP生物荧光检测
        3.5 统计学处理
    (二)结果
        1.各环境指标检测结果
        2.实时定量PCR
        3.实时定量PCR的方法对细菌及真菌生物量估计
        4.各环境指标相关性分析
    (三)讨论
    (四)小结
    (五)参考文献
第二章 基于Real-time PCR及 MALDI-TOF MS的方法对医院环境微生态评估
    (一)材料和方法
        1.研究对象
        1.1 研究地点
        2.材料
        2.1 试剂
        2.2 仪器
        3.实验方法
        3.1 MALDI-TOF MS鉴定细菌
        3.2 物体表面微生物污染检查方法
        3.3 计算公式
        3.4 统计学处理
    (二)结果
        1.空气微生物浓度
        2.真菌生物量评估
        3.微生态比例评估
        4.细菌分类鉴定
        5.主导菌分析
        6.不同菌属及菌种的比较
        7.ICU环境评估
    (三)讨论
    (四)小结
    (五)参考文献
第三章 环境PM2.5与常见细菌感染易感性的关系
    (一)材料和方法
        1.研究对象
        1.1 样本来源
        2.材料
        2.1 仪器
        3.实验方法
        3.1 PM2.5 检测
        3.2 统计学处理
    (二)结果
        1.样本基本情况
        2.PM2.5 与三种常见革兰阴性菌感染的关系
        3.PM2.5 与四种常见革兰阳性菌感染的关系
    (三)讨论
    (四)小结
    (五)参考文献
第四章 抗生素用量与细菌耐药宽度及耐药率的关系
    (一)材料和方法
        1.研究对象
        1.1 样本来源
        2.材料
        2.1 试剂
        2.2 仪器
        3.实验方法
        3.1 菌株鉴定方法
        3.2 药物敏感试验
        3.3 细菌生物膜形成
        3.4 患者的耐药宽度的计算
        3.5 各抗菌药物的用药频度(DDDs)的计算
        3.6 统计学处理
    (二)结果
        1.样本基本情况
        2.生物膜形成能力与耐药情况分析
        3.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与耐药宽度的相关性
        4.细菌耐药宽度与所用抗生素的关系
        5.革兰阴性菌耐药率与抗菌药物使用频度相关性分析
    (三)讨论
    (四)小结
    (五)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工作展望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6)应用16SrDNA技术分析慢性鼻窦炎鼻腔菌群分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实验材料和方法
    1.临床资料
    2.实验方法
二、实验结果与分析
    2.1 样本资料
    2.2 样本总DNA检测结果
    2.3 样本16SV4-V5目的基因扩增结果
    2.4 序列质量分析
    2.5 OTU聚类和物种信息注释
    2.6 微生物物种丰度和多样性分析
    2.7 鼻腔分泌物微生物群落结构
    2.8 组间门水平菌群比例结构差异分析
    2.9 组间鼻腔分泌物微生物多样性比较
    2.10 群落Heatmap图
三、讨论
    3.1 多样性分析
    3.2 鼻腔分泌物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英文缩写词表
致谢

(7)鼻渊舒口服液对胆腑郁热型慢性鼻—鼻窦炎患者鼻腔细菌生物膜形成及生物信号AI-2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插图清单
缩略词注释表
前言
第一章 理论研究
    1.祖国中医学对慢性鼻-鼻窦炎的认识与研究
        1.1 鼻的生理功能与脏腑关系
        1.2 中医学对慢性鼻-鼻窦炎认识与治疗
        1.3“胆主窦窍”理论的形成及阐释
    2.现代医学对慢性鼻-鼻窦炎的认识
        2.1 慢性鼻-鼻窦炎的诊断
        2.2 慢性鼻-鼻窦炎的临床分类
        2.3 慢性鼻-鼻窦炎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研究
        2.3.1 病原微生物感染
        2.3.2 细菌生物膜
        2.3.3 环境污染
        2.3.4 药物因素
        2.3.5 创伤、其它因素
        2.4 鼻部因素
        2.4.1 鼻部解剖结构异常
        2.4.2 纤毛系统功能障碍
        2.4.3 骨炎
        2.4.4 牙源性鼻窦炎
第二章 临床试验研究
    1.临床病例资料
        1.1 研究病例来源
        1.2 临床诊断标准
        1.2.1 西医慢性鼻-鼻窦炎诊断标准(2012,昆明)
        1.2.2 中医鼻渊胆腑郁热证型辨证标准
        1.3 纳入病例标准
        1.4 排除病例标准
        1.5 终止试验的标准
        1.6 剔除及脱落病历标准
        1.7 纳入病例基本信息
    2.临床试验材料
        2.1 研究所用主要试剂
        2.2 研究所用主要设备及器械
    3.临床试验方法
        3.1 临床资料分组
        3.2 试验用药方法
        3.3 标本采集
        3.4 标本处理
        3.5 试验方法
        3.6 技术路线图
    4.结果
        4.1 鼻腔优势菌种检测
        4.2 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培养
        4.3 哈氏弧菌BB170检测治疗前后生物信号AI-2 情况
        4.4 鼻渊舒口服液对Lux S/AI-2 通路介导表皮葡萄球菌细菌生物膜的影响
        4.5 ELISA法测定治疗前后鼻黏膜分泌物SIg A含量
讨论
    1.临床分离鼻腔优势菌种变化
    2.细菌生物膜在慢性鼻-鼻窦炎中占重要地位
        2.1 细菌生物膜与慢性鼻-鼻窦炎发病
        2.2 细菌生物膜与慢性鼻-鼻窦炎耐药性及治疗
    3.鼻渊舒口服液有利于抑制细菌生物膜形成
    4.鼻渊舒口服液阻碍生物信号AI-2 形成
    5.鼻黏膜功能状态是发病与否的重要因素
结论
    1.调节慢性鼻-鼻窦炎患者鼻腔菌群
    2.鼻渊舒口服液抑制条件致病菌致病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示例)

(8)鼻渊舒口服液对FESS术后早期恢复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2 结 果
3 讨 论

(9)慢性鼻—鼻窦炎细菌PCR检测和传统培养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标本收集
    1.3 主要试剂
    1.4 主要实验仪器
    1.5 传统细菌培养方法及药敏试验
    1.6 PCR检测细菌方法
        1.6.1 检测菌种的确定
        1.6.2 目的基因特异性引物的设计
        1.6.3 标准菌株DNA的提取
        1.6.4 鼻窦脓黏膜标本细菌DNA的提取
        1.6.5 DNA浓度及纯度的测定
        1.6.6 目的基因的PCR扩增
        1.6.7 琼脂糖凝胶电泳
    1.7 统计学分析
第二章 结果
    2.1 传统细菌培养结果
    2.2 药物敏感试验
    2.3 PCR检测细菌结果
        2.3.1 标准菌株检测
        2.3.2 CRS标本检测
    2.4 两种方法检测结果比较
第三章 讨论
    3.1 CRS传统细菌培养现状
    3.2 新型细菌检测技术的发展
    3.3 PCR技术鉴定细菌的理论
    3.4 PCR技术用于CRS细菌检测的国内外动态
    3.5 两种方法检测结果的对比分析
    3.6 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分析
    3.7 本研究的问题分析和未来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不同径路治疗真菌球型上颌窦炎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缩略词表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窦口鼻道复合体微生态中真菌初步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入路方式在真菌性上颌窦炎患者鼻内镜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比较[J]. 陈露,郑振宇,徐战将. 河南医学研究, 2021(28)
  • [2]咽喉反流性疾病患者咽喉部微生物菌群研究[D]. 庄森洪.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3]利用16SrDNA对慢性鼻窦炎不同中医证型患者的鼻腔菌群结构观察及优势菌属差异性分析[D]. 杨君.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4]鼻-鼻窦炎与NO浓度分布相关性的数值模型研究与临床应用[D]. 郭燕. 大连医科大学, 2019(04)
  • [5]基于环境卫生指标和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分析评价医院环境微生态方法的建立和临床意义[D]. 邵玲. 大连医科大学, 2019(04)
  • [6]应用16SrDNA技术分析慢性鼻窦炎鼻腔菌群分布[D]. 钱相容. 苏州大学, 2018(12)
  • [7]鼻渊舒口服液对胆腑郁热型慢性鼻—鼻窦炎患者鼻腔细菌生物膜形成及生物信号AI-2的影响[D]. 窦豆.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7(01)
  • [8]鼻渊舒口服液对FESS术后早期恢复的影响[J]. 鲜昆仑,钟诚. 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 2015(01)
  • [9]慢性鼻—鼻窦炎细菌PCR检测和传统培养对比分析[D]. 白伟红. 青岛大学, 2012(09)
  • [10]不同径路治疗真菌球型上颌窦炎临床观察[D]. 魏艳艳. 郑州大学, 2012(10)

标签:;  ;  ;  ;  ;  

鼻窦口鼻道复合体微生态真菌初步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