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严厉打击考试作弊行为

高校严厉打击考试作弊行为

一、各高校雷厉风行治理考试作弊风(论文文献综述)

吴益民[1](2020)在《全媒体时代高校廉政文化建设中的问题及其对策》文中提出高校廉政文化建设对培育立德树人的校园文化和形成良好的社会政治生态具有重要作用。全媒体时代高校廉政文化建设既迎来机遇也面临挑战。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常态新要求、全媒体时代传播媒体的多元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丰富性,为高校廉政文化建设提供了方向和动力。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主观上对廉政文化建设的认知缺失和客观上对廉政文化资源的开发不足两个方面。因此,要充分运用全媒体时代的用户思维、平台思维和共享思维等打造廉政文化精品,夯实廉政文化建设物资人力基础,进一步推进全媒体时代背景下的高校廉政文化建设。

张志红[2](2020)在《A-level、AP和CAP课程的比较研究 ——基于中、高等教育衔接性课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育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各阶段教育应协同配合,以提高教育系统的效率,促进学生更好、更充分的发展。针对我国目前中、高等教育之间存在严重断层的现象,借鉴美国大学先修课程(Advanced Placement Course,简称AP课程)项目,中国教育学会联合高等教育出版社于2014年共同发起“中国大学先修课程(Chinese Advanced Placement Course,简称CAP课程)”试点项目,旨在促进我国中、高等教育的衔接,为我国高中生提供多样的培养和选拔机制。[1]但我国CAP课程目前还处在试点推介阶段,尚不能很好地促进我国中、高等教育的衔接。纵观全球的相关课程,除了美国的AP课程外,英国的A-level(General Certificate of Education Advanced Level)课程也是全球颇负盛名的中、高等教育衔接性课程。A-level课程在英国被视为国民课程,其课程考试相当于我国的高考,A-level考试证书是申请英国大学的重要参考。为此,考虑更有益的经验去建设我国CAP课程的思想,本研究将以A-level、AP和CAP课程为研究对象,对三种课程进行系统的研究,并运用文献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和归纳分析法,对三种课程的几方面内容的特点及异同点进行分析、比较。此外,为增强本文的实践研究性,本研究也运用了问卷调查法,对我国2019年南京CAP物理公益课堂进行数据研究,为我国CAP课程教学现状提供一些实践支撑。本研究分为六个部分,分别为绪论,A-level、AP及CAP课程的基本情况,A-level、AP及CAP课程管理机构,A-level、AP及CAP课程设置,A-level、AP及CAP课程考试,总结。第一章的绪论部分从我国高中课程教育情况和CAP课程现状两方面阐述本研究的背景,对A-level、AP和CAP课程进行了国内外研究综述,并基于此概述了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目标。此外,还对本研究的相关核心概念、方法进行了解释说明。第二章的A-level、AP及CAP课程的基本情况部分,主要概述A-level、AP及CAP课程的基本情况和发展沿革,以理解A-level、AP及CAP课程的基本信息。并得出我国CAP课程应格外注重中、高等教育衔接的启示。第三章的A-level、AP及CAP课程管理机构部分,主要对三种课程的管理机构进行介绍、分析和比较,总结出三种课程管理机构的异同点。三种课程的相似性表现为:(1)大学在三种课程管理机构的管理作用明显;(2)三种课程管理机构的独立性、非盈利性;(3)A-level、AP课程的分工、专业的组织管理。(4)A-level、AP课程的管理机构均强调课程的高质量发展管理。三种课程的差异性表现为:(1)AP、CAP课程各有独立的主管机构,A-level课程则由多个管理机构协同管理,且由国家统筹领导。(2)在A-level、AP或CAP课程管理中,大学的参与形式不同;(3)三种课程管理机构的管理倾向不同。基于以上分析,得出我国CAP课程管理应健全CAP课程管理机构的部门构成,搭建大、中院校沟通的平台,着重CAP课程的质量发展机构的设置和发展等启示。第四章的A-level、AP及CAP课程设置部分,主要对三种课程设置进行介绍、分析和比较。在这里,本研究主要从课程设置的形式、种类和数量加以研究,总结出三种课程设置的异同点。三种课程的相似性表现为:(1)均强调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课程选择;(2)均重视基础型课程的学习;(3)A-level、AP课程均适应全球化发展,重视国际化交流。三种课程差异性表现为:(1)在高中课程体系中的设置形式不同;(2)课程设置的功能目标不同;(3)设置的改革关注点不尽相同。基于以上分析,得出我国CAP课程设置应建立恰当的CAP课程设置形式、扩充CAP课程设置的类型和数量、提供多样的语言类课程,促进国际化人才的培养等启示。第五章的A-level、AP及CAP课程考试部分,主要对三种课程的课程考试进行介绍、分析和比较。在这里,本研究主要从课程的考试制度、考试的规范与内容设计加以研究,总结出三种课程考试的异同点。三种课程的相似性表现为:(1)三种课程考试的成绩呈现方式不同;(2)三种课程考试的能力考察要求不同;(3)三种课程考试成绩的应用形式不同。三种课程的差异性表现为:(1)三种课程考试的成绩呈现方式不同;(2)三种课程考试的能力考察要求不同;(3)三种课程考试成绩的应用形式不同。基于以上三种课程考试的分析比较,得出我国CAP课程考试应科学制定CAP课程的考试内容要求、考虑将CAP课程的考试分数转换为等级制、重视规范性和公平性、能体现中、高等教育衔接的特色等启示。第六章的总结部分,综合以上对三种课程的比较,对我国的CAP课程进行启示总结。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CAP课程理念上,应符合我国高中教育的实际,能切实解决现实问题;第二,CAP课程管理机构上,应提供各方交流的平台,拥有专业的管理能力;第三,CAP课程设置上,应注重体现中、高等教育衔接思想,能与高中课程合理配合;第四,CAP课程考试上,应强调具体关键能力的考察,关注学生的自我表达与思考。

史兆新[3](2019)在《科研诚信论》文中研究表明当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正在快速发展,并由此产生了对社会生活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从内在的逻辑而言,我国的科学技术这一良好的发展态势,离不开科研活动积极而有效的推动。并且,科学技术要保持这一强劲的发展势头,从而在世界科技领域与中国的国际地位相契合,又离不开科研活动在依循正确方向的前提下进一步充分发挥自身的功能价值。就科学研究的本质而言,其作为以“发现”和“发明”为特质和价值追求的事业,决定了这一活动来不得半点虚假,而应该是一种诚信的事业。然而,就当下中国科研诚信的现状而言,“实然”与“应然”的矛盾冲突乃是人们必须面对的现实。一些科研人员未能在诚信问题上达至一种理性的自觉,甚至失守于最基本的底线,从而在科研活动中屡屡发生践踏诚信的事件。正是基于这一现实,作为源于社会生活,同时又应该对社会生活表达自身积极意义的思想政治教育,自然必须在关注科技发展对思想政治教育多维影响的基础上,认真思考并积极回应思想政治教育对于科研活动应该如何“作为”这一问题。这不仅为科技发展所必需,同时也是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者,作为对我国的科技发展感情系之一员应尽的责任。在科研诚信的相关要素中,科研本身的特点决定了科研诚信的特点,科学研究独特的内涵和价值取向决定了科研诚信的理念和追求。科研诚信作为科研工作者的行为之应然,具体地包含内在价值精神和外在行为要求两个方面。科研诚信的内在价值精神需要通过外在的规范得以体现,而外在的规范也需要一定的价值体系作为内在的精神。从而,价值体系和规范体系乃成为科研诚信的两大要素。科研诚信作为一种对科研工作具有“应然”意义的规定,其对于科研工作者、科学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正是这一价值,决定了科研诚信成为科研工作者应该确立的价值理念和行为遵循的必要性。对于科研工作者而言,科研诚信的价值既表现在有助于科研工作者确立正确的价值理念方面,也表现为可以实现对于科研工作者科研行为的有效规制,还表现在有利于科研工作者良好人格的形成和科研素质的完善等诸多方面。对于科学发展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使科研活动依循正确的发展方向,为科研活动提供持久不竭的动力,有利于科研宗旨的顺利达成。对于社会进步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对于社会治理、道德建设和经济发展的意义方面。对于科研诚信这种价值的确认有利于提升人们对于科研诚信的自觉,也为科研诚信的达成提供了认知保障。科研诚信目标的达成受制于国家、社会、科研管理者和科研工作者等诸多层面。国家层面因素主要表现为作为全社会共识的价值导向、制度体系的合理性和完善程度、科研诚信制度的执行力和坚持力;社会环境因素主要表现为文化传统、社会舆论、价值观念;科研管理者因素主要表现为科研管理者对科研管理本质和规律的把握程度、能否确立科学的管理理念和具备专业的管理素养和能力;科研工作者因素主要表现为科研动机、德性修养、法律意识、认知和实践能力。如何充分借助和利用上述影响因素中的积极方面,消解或规避其消极影响,无疑将关乎科研诚信目标的达成情况。作为科研工作者应有的行为遵循,科研诚信决不是决策者的任意设定,也并非来自于管理者和理论工作者纯粹的理论推演,其出发点应该是科研诚信的现实状况,这就需要对于我国科研诚信的“镜像”予以准确的把握。当下中国的科研诚信建设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面临着突出的问题。前者主要表现为科研诚信制度化建设有序推进、科研诚信在逐渐成为社会价值共识、科研机构内部诚信管理趋向规范、科研诚信建设外部环境明显改善等方面。后者则主要表现为科研不端行为时有发生、科研诚信治理效果欠佳、崇尚诚信的科研风气尚未完全形成等方面。科研诚信作为全社会寄予科研领域的美好愿景,其实现有赖于自身的合理化走向。由于科研诚信的达成既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又是多种要素共同作用的逻辑结果,因之,科研诚信的合理化走向就具体地表现为:在确立科研诚信辩证视野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我国传统的诚信思想资源,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科研诚信建设的举措和经验,努力构建科学合理的科研诚信体系。通过制度建设、完善教育和加强宣传等多策并举,构建完善的科研诚信建设机制;通过政府、社会、学校和科研组织的多方联动,以形成推动科研诚信建设的强大合力。

章斌[4](2017)在《江西民办高职院校共青团工作创新研究 ——以江西应用科技学院为例》文中指出共青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既有政治性,又有社会性的先进青年组织,其伴随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而诞生,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民办高职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共青团工作是民办高职院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培育青年的重要依托,做好共青团工作对民办高职院校的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本人在民办高职院校工作近20年,一直从事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在当前新形势下,针对共青团工作面临的问题很早就有对共青团工作进行研究想法。从2015年12月开始通过查阅文献、问卷调查和深入实地访谈,发现江西民办高职院校共青团组织不同程度存在以下倾向:一是“机关化”严重,工作按部就班,很少接触基层一线青年群众;二是“行政化”突出,习惯用行政命令来下达任务,很少下基层调研,三是“贵族化”明显,搞活动热衷于讲排场、比档次,覆盖面不广;四是“娱乐化”偏多,组织一些无实际意义的娱乐活动,针对性不强。在共青团工作中还存在资源条件保障机制不到位、党建带团建机制缺乏、共青团组织生活错位、共青团组织凝聚力低、共青团员意识淡薄、功利性强等问题。为切实增强共青团组织的政治性、先进性,更好凝聚青年、服务青年。从2016年3月起,江西应用科技学院共青团率先进行改革试点,重点在思想引领和价值引领、资源条件保障机制、组织提升、创新创业、新媒体等工作进行创新实践。通过对创新实践调查分析发现共青团工作在思想引领、阵地建设、活动开展等方面有了很大提升,经过再次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发现共青团工作和团员意识均有很大的改观。为此本人从四个层面提出了民办高职院校共青团工作创新,主要包括创新工作思路,积极探索共青团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创新工作机制,建立完善党建带团建的长效机制;创新工作方式,建立健全团的组织生活制度;创新工作内容,提升共青团组织凝聚力。形式在不断发展,民办高职院校共青团工作要与时俱进,要不断创新,要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自我完善,只有这样才能圆满完成党交给我们共青团组织的各项任务。

谢周艳[5](2017)在《当代大学生精神动力培育研究》文中提出精神动力是赋予个体的无形资产,拥有正确的精神动力方能为个体的发展积蓄源源不断的源泉。大学生精神动力是其在认识实践活动基础上,由思想觉悟、理想信念、道德情感、意志力等精神因素激发形成,追求自身健康向上发展并对社会产生积极作用行为的精神推动力、作用力、影响力。作为新时代的优秀青年,高校大学生不仅需要有对渊博知识的追求,还需要有正确的理想信念引导,高尚的道德品质约束,健康的情感动力激励,坚强的意志动力支持,这些素养都是大学生精神动力理论的题中之义。目前,一批批“95”后大学生涌现,享受现代经济、政治、科技、生态等知识熏染,他们整体精神面貌呈现积极健康态势。但是同样,在日益充裕的物质条件下部分大学生中还存在着:生活无目标、整日昏睡,学习无动力,谈恋爱解闷、沉迷追剧网游等“精神疲软”现象。这些现象的蔓延势必成为他们成长成才的阻碍,也表明了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广泛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和为其实践注入强大精神动力方面还存在一定的距离。大学生精神动力由理论基础动力、道德约束动力、理想信念支撑动力、情感内在动力、意志持续动力等组成,具有凝聚、导向、激发等功能。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精神动力思想为理论支撑,从理论组成、要素运行关系对理论基础进行了归纳,探索了精神动力主体、精神动力驱动方式、精神动力发展合力等组成的运行机制。以当代中国大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文献分析、理论实际相结合、系统分析等研究方法,反馈当前大学生精神面貌。研究发现当前大学生思想主流保持积极健康良好态势,他们认同党中央,对祖国信心满怀;关注时政,社会责任感增强;立志成才,投身实践心切。同时,部分大学生中也不同程度的存在精神动力不足现象,表现在:理论浮虚,求知内驱不足;部分道德取向叛逆,行为约束不强;理想追求世俗化、生活化,持续导向贫弱;娱乐交际活动参与丰富,但情感仍旧低迷;发展自我持续间断,意志不坚等。针对以上问题,本文从部分学校“大学精神”功利化的影响;部分大学教师人格力量缺失的辐射;现代媒体低俗化泛滥的稀释;大学生在文化生活娱乐化倾向中的迷失;不良社会风气对大学生的消解;大学生自我精神修养意识的欠缺等方面寻找原因。针对上述问题及成因,在培育途径上提出以下几点建议:首先,活跃精神动力主体。充分开发受教育者,进一步释放思想政治教育所散发的精神能量。一是,加强大学生修养内炼,提高理论修养,树立自我意识,培养健康心态,以引导其精神自律。二是,提升大学教师的人格力量,发挥其“人生导师”作用。提升教师学术水平,增强学生学习旨趣;加强教师学术道德,规范学生求学操守;提升教师公共情怀,加强学生责任意识等。其次,丰富精神动力驱动方式。一是,需求驱动,把握好大学生各阶段最为迫切的需要,寻找驱动的节点。二是,榜样驱动,以具体、生动、形象的榜样来开发人潜在的精神动力因素。三是,目标驱动,通过目标激励,帮助大学生产生责任心和认同感,形成自觉意识。四是,竞争驱动,引入奖励制度和多样的竞争对比方式驱动内心思想情感。最后,减少大环境精神耗损。一是,重塑大学精神,加强高校精神家园建设。一方面,要学习借鉴着名大学思想;另一方面,应注重融合传统大学精神。二是,改善不良社会风气,营造育人环境。引导学生以唯物主义的眼光,以理性的态度对待不良社会风气。

赵国栋[6](2016)在《“严格管理”与“学生自治”:民国着名高校学生管理的实践逻辑与当代启示》文中研究指明以北京大学、南开大学、晓庄学校以及西南联合大学等民国时期着名高校的学生管理实践为例,对"严格管理"以及"学生自治"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在"教育救国"理念的引领之下,民国时期诞生了诸多着名的教育家以及与之相对应的高校,考察民国时期这些着名高校的学生管理,有两个方面尤为值得关注:一是严格管理;二是学生自治。"严格管理"与"学生自治"看似矛盾,实质二者是辩证统一的。民国时期这些着名高校的学生管理经验与做法,对于今天中国高校的学生管理来说,具有有益的启示和镜鉴意义。

刘艳[7](2016)在《新中国出国留学政策变迁研究(1949-2014)》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政府实行向苏联大量派遣留学人员的政策,至20世纪60年代初期,中国开始尝试性的制定了向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派遣留学人员的政策,这期间虽然出现了“文革”时期出国留学政策相对停滞的情况,但从总体上看,这些摸索性的工作还是为改革开放后的出国留学管理奠定了基础,为留学活动的繁荣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定并实施了新的、更大规模的、全方位派遣出国留学人员的政策,为中国当代留学活动注入了新的元素。现阶段,在国家出国留学政策的总体框架内,出国留学政策已经逐渐演变和发展成为国家公派出国留学、单位公派出国留学、自费出国留学以及留学回国发展四个方面的二级政策。可以说是这四个系列的二级政策共同或交叉构成了中国出国留学政策的总体框架。这四个系列的二级政策又是由若干具体的三级制度和规定(常以《通知》、《意见》、《办法》等形式呈现)分别或交叉组合构建而成。如果某项二级或三级政策不切实际地过于狭窄或滞后,将无助于支持业已成熟的我国总体出国留学政策的正常运行。因而,不断调整和完善各个层面的出国留学政策是政策制定者和研究者义不容辞的职责所在。从留学活动发展和留学政策演变的轨迹来看,中国的出国留学活动大致从21世纪以来进入了一个“相对繁荣发展期”。留学活动的空间和规模越发宽广,其流动性已经发展为留学政策变迁的新常态,并逐渐成为人类精神价值、生活方式和发展模式相互借鉴、融和和双向互赢的重要载体。本研究将从政策变迁的视角探讨了66年来中国出国留学政策从起步阶段到尝试性恢复阶段,从艰难曲折阶段到改革开放后的大力提升阶段,从粗放式政策阶段到精益化规范阶段的发展历程。研究历史是为了更好的面对未来,新中国成立以来出国留学政策的曲折演进一方面反映了中国留学活动66年来的变迁趋势和发展规律,另一方面也给当代中国出国留学政策的优化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和应当吸取的教训。本文共分引言及正文五章。引言部分主要介绍本选题的研究背景、理论价值及实践意义,对于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分类学的梳理,包括基本概念的研究现状、政策变迁理论的研究现状、留学政策存在问题的研究现状、留学政策变迁原因的研究现状、解决留学政策变迁问题的研究情况等等;本研究基本遵循历史主义的分析理路,构建了前后相续的逻辑框架;对于研究中观学术问题的一贯做法,本文对中国出国留学政策变迁问题的研究也使用了诸如文献学方法、词源学方法、马克思主义语境研究法、实证调查方法、全媒体方法等多种方法,借鉴了第四次科技革命最为流行的云计算技术、宏媒体技术和大数据技术的算法优势;文章在国内学术界首次把三大政策变迁理论应用于中国出国留学政策变迁问题的研究,得出了一些科学的结论,但受语言翻译学传播机制和传播规律的制约,使得某些结论存在实际适用上的时空限制和政策局限性。基于学术研究科学性的考虑,本文在第一章首先界定了“留学”、“出国留学”“公费留学”、“自费留学”、“留学政策”、“留学法规”、“留学制度”等基本概念,接着对引发出国留学政策不断变化的经济全球化理论、人力资本理论、科教兴国理论进行了关联性阐述。由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出国留学活动必然受制于特定时期、特定区域的政策变迁,所以本文在第二章系统论证了倡导联盟理论、多源流理论和间断-均衡理论对中国出国留学政策变迁的作用和影响,并藉此得出出国留学政策由均衡到失衡、由失衡到创新、再由创新造就新的均衡的基本变迁规律。历史遵循着不断更新的自然变迁规律,同样道理,中国出国留学政策也经历了政策初步确立阶段(1949-1956)、政策探索实施阶段(1956-1966)、政策曲折停滞阶段(1966-1977)、政策恢复调整阶段(1978-1992)和政策规范发展阶段(1993-)等几个阶段。对中国出国留学政策变迁基本路径的梳理构成了第三章的主要研究内容。研究历史是为了更好的面向未来,对中国出国留学政策变迁过程的论述是为了总结出国留学政策变迁的基本规律、普遍原因和主要成效,以利于国家相关政策部门能够制定出更加合理的出国留学政策。基于对中国留学政策变迁过程中存在的政策均衡问题、归国人员管理环节薄弱的问题、政策执行环节漏洞的问题、政策的国际化水平较低的问题,文章指出政策变迁的价值结构过于单一、缺少对政策变迁规律的正确把握、缺少对政策变迁动力的科学认识、缺少对政策变迁过程的系统研判、参与政策变迁的主体结构不够合理是导致上述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对上述问题和原因的分析构成了第四章研究的主要内容。为了找到促进中国出国留学政策新均衡的主要措施,本文第五章提出了五大具体措施,即重塑政策的价值目标结构、充分重视政策学习的实践意义、科学把握政策变迁的动力因素、准确把握政策变迁的基本过程、完善利益相关者参与政策变迁的体制机制。措施的提出不一定对政府核心留学决策层产生影响,但至少可以给相关的决策人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凌石德[8](2015)在《当代大学生精神追求引导研究》文中认为物质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精神匮乏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齐头并进。当前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提高,物质需求不断得到满足,但是这并没有给人们带来同等程度的精神愉悦,物欲满足后的人们普遍在精神上表现出迷茫、困惑、焦躁、失落等负面情感。所以,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精神追求,只有物质追求和精神追求同时得以实现,才能更让人们感受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当代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他们精神追求的状况不仅关系到他们自身的全面成长问题,更是关系到国家和社会长治久安的问题,正确引导他们的精神追求具有重大且深远的意义。“精神追求”源于“精神需求”,“精神需求”又蕴含着“精神追求”的冲动。从某种意义上说,精神追求即主体在一定历史阶段为满足其精神需求而采取积极行动去实现的过程。引导精神追求并非脱离实际的天马行空式的想象,必须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优秀的思想成果,所以,在精神追求引导的理论中,我们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当代大学生精神追求引导的理论基础,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当代大学生精神追求引导的文化渊源,把西方哲学中的相关思想观点作为当代大学生精神追求引导的知识借鉴。根据马克主义经典作家的相关论述和马斯洛层次需要论,结合相关学者的研究,以及对五省区十所综合性大学部分学生的问卷调查,当代大学生的精神追求可以分为基础型、享受型、发展型三种类型,而各类精神追求中又包含着一些不同的层次。如基础型精神追求包括求知、情感、交际的追求,享受型精神追求包括娱乐和审美的追求,发展型精神追求包括理想信念和精神人格的追求,等等。当代大学生的精神追求引导,就是教育、帮助、引领他们的精神追求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逐步实现从基础型、享受型到发展型的提升,使理想信念追求成为他们精神追求的共同境界。当然,在引导大学生精神追求的同时,必须对大学生的精神追求现状或特征做出全面分析,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提高教育、引导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大学生精神追求的特征是复杂、多面的,积极与消极、低俗与崇高总是并存于大学生的精神状态中,这既充分体现了他们的年龄、身份特征,也深刻折射了时代的烙印。物质决定精神,存在决定意识,人们的精神状态不能不受现实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因素的影响。从当代大学生精神追求中存在的问题来看,高校教育、社会风气、社会思潮、大众传媒等都对于他们的精神追求发生重要影响。因此,正确引导当代大学生的精神追求,必须提升高校教师的人格力量,鼓励高校学生学习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建设高雅的校园文化,加强对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指导,不断改善社会风气。

王俊哲[9](2012)在《研究生学术不端认定问题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研究生学术不端问题日益凸现,完全将研究生学术不端问题笼统归于一般意义的学术不端问题加以研究,显然已无法满足研究生培养的理论和实务需求。强调研究生的独特身份,重视研究生学术不端治理具体环节,专门开展针对研究生学术不端问题治理的研究,已显得十分必要。正是在此背景下,本研究立足研究生学术不端问题实务,通过借助文献归纳和比较分析的方法,围绕研究生的身份特殊性和行为主体性,选取学术不端的认定作为切入点和主要研究内容。其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对研究生学术不端及其认定的概念与内涵进行理论探讨,概括分析美国与我国研究生学术不端认定的现状和经验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若干思路建议,为改进我国研究生学术不端认定提供一些借益和启示。本论文认为,研究生学术不端是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研究生恶意违反学术共同体所公认并获统一遵守的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以及违反作为研究生所应遵循的学术纪律和规范的各种不良学术行为。研究生学术不端认定则是有权认定主体依据一定的认定标准,按照特定的认定程序,对于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予以确认的过程。其具有过程性、程序性、法律性、学术性和教育性的内在属性,以及学术价值、制度价值、精神价值和教育价值等价值体现。为了更好地研究我国研究生学术不端认定问题,本论文选取在这方面经验较为先进的美国,就其研究生学术不端认定的主体、标准、程序、结果、环境等问题进行了介绍和分析。美国的研究生学术不端认定具有明确标准体系,多元制衡的主体结构,注重程序正义和权利保护,强调学术自由和研究生主体参与,重视教育补救的结果,以及拥有良好的运行环境等。虽然也存在认定标准不统一、法律渊源体系复杂、程序正义成本过大等问题,但是不可否认美国在研究生学术不端认定方面有着比较成熟的制度经验值得我们适当借鉴。我国研究生学术不端认定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标准模糊、主体单一、程序欠缺、结果乏力、环境缺失以及认定措施创新不足。据此,本研究提出改进我国研究生学术不端认定问题的如下基本原则:立足我国研究生培养的实际情况;学习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依靠国家政策的有效支持;追求认定制度的内化自律。在此基础上,本研究提出了一些改进我国研究生学术不端认定的若干建议,主要包括:构建系统明确且具可操作性的认定标准体系;形成以高校为主多元共治的认定主体结构;实施以程序正义和权利保护为内容的认定程序;推行以教育为主处罚为辅的认定结果;培养诚信公平且积极有序的认定环境;创新并推广行之有效的认定措施等。

王娜[10](2012)在《大学学术道德管理制度研究》文中指出2002年以来,我国教育部、科技部等相关政府部门多次下发文件,要求高校加强学术道德管理,促进高校学风建设。虽然经过政府和高校等各方的努力,我国大学学术道德管理已经初显成效,但并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大学学术道德问题。大学作为学术活动的主要阵地,肩负着重要的科研使命,其学术道德状况直接影响我国整体科研学术实力,影响着我国在世界科学界的形象。大学学术道德失范问题的存在,阻碍了大学科研创新力的发展,与大学的科学精神格格不入,强化学术道德管理势在必行。本研究主要内容分为以下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介绍了大学学术道德管理制度研究的背景,当前大学学术道德现状、大学人才培养职能实现情况以及现代大学制度建设问题,综述了国内外关于学术道德管理。第二部分为理论探讨,界定了学术道德、学术管理、学术道德管理制度等相关核心概念,提出本研究的三大理论基础,即大学科研职能理论、教师职业道德理论和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第三部分对我国大学学术道德管理制度的现状及原因进行深入分析,总结归纳出目前我国大学学术道德管理制度建设方面虽然取得一些成绩,但仍存在不少问题,其原因主要是道德约束与制度规范、学术自由与制度规范之间都存在着矛盾冲突,影响到制度的完善和发展,另外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学术制度建设。第四部分是通过分析国内知名大学ZU大学对于HB君论文造假事件处理的前后过程以及各项改革措施,总结ZU大学在学术道德管理中的有益经验,为探寻完善大学学术道德管理制度对策建议提供支持。第五部分,从管理制度和机制完善、精神文化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大学学术道德管理制度改革的对策建议。在已有学术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引进民间学术批评和学术监督,加强大学精神文化建设,通过树立学术道德典型和建立学术统一体,促进学术道德管理非正式制度的发展。最后一部分总结了研究结论,分析了研究不足之处,探讨了学术道德管理制度问题未来深层次研究的方向和可能。

二、各高校雷厉风行治理考试作弊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各高校雷厉风行治理考试作弊风(论文提纲范文)

(1)全媒体时代高校廉政文化建设中的问题及其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全媒体时代高校廉政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对全媒体时代加强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和主体性认知缺失
    (二)全媒体时代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资源开发不足
二、全媒体时代加强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有利条件
    (一)全面从严治党新常态新要求助力高校廉政文化建设
    (二)全媒体时代传播媒体的多元化助力高校廉政文化建设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丰富性助力高校廉政文化建设
三、运用全媒体思维推进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策略
    (一)运用用户思维打造廉政文化精品
    (二)运用共享思维科学挖掘整合廉政文化资源
    (三)运用平台思维夯实廉政文化建设物资人力基础

(2)A-level、AP和CAP课程的比较研究 ——基于中、高等教育衔接性课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目标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标
    二、研究综述
        (一)对A-level课程的研究
        (二)对AP课程的研究
        (三)对CAP课程的研究
        (四)对A-level、AP和 CAP课程的比较研究
        (五)研究述评
    三、概念界定
        (一)课程管理
        (二)课程设置
        (三)课程考试
    四、研究方法
        (一)文献分析法
        (二)比较分析法
        (三)归纳分析法
第二章 A-level、AP及 CAP课程的基本情况
    一、A-level课程概述
        (一)A-level课程缘起
        (二)A-level课程发展及变革
        (三)小结
    二、AP课程概述
        (一)AP课程缘起
        (二)AP课程发展及变革
        (三)小结
    三、CAP课程概述
        (一)CAP课程缘起
        (二)CAP课程发展及变革
        (三)2019 年南京中国大学先修课程试点项目物理公益课堂
        (四)小结
第三章 A-level、AP及 CAP课程管理机构
    一、A-level课程管理机构的基本情况及其特点
        (一)A-level课程管理机构的基本情况
        (二)A-level课程管理机构的特点
    二、AP课程管理机构的基本情况及特点
        (一)AP课程管理机构的基本情况
        (二)AP课程管理机构的特点
    三、CAP课程管理机构的基本情况及其特点
        (一)CAP课程管理机构的基本情况
        (二)CAP课程管理机构的特点
    四、A-level、AP或 CAP课程管理机构的比较及启示
        (一)A-level、AP或 CAP课程管理机构的相似之处
        (二)A-level、AP或 CAP课程管理机构的差异之处
        (三)启示
第四章 A-level、AP及 CAP课程设置
    一、A-level课程设置的基本情况及特点
        (一)A-level课程设置的基本情况
        (二)A-level课程设置的特点
    二、AP课程设置的基本情况及特点
        (一)AP课程设置的基本情况
        (二)AP课程设置的特点
    三、CAP课程设置的基本情况及特点
        (一)CAP课程设置的基本情况
        (二)CAP课程设置的特点
    四、A-level、AP或 CAP课程设置的比较及启示
        (一)A-level、AP或 CAP课程设置的相似之处
        (二)A-level、AP或 CAP课程设置的差异之处
        (三)启示
第五章 A-level、AP及 CAP课程考试
    一、A-level课程考试的基本情况及特点
        (一)A-level课程考试的基本情况
        (二)A-level课程考试的特点
    二、AP课程考试的基本情况及特点
        (一)AP课程考试的基本情况
        (二)AP课程考试的特点
    三、CAP课程考试的基本情况及特点
        (一)CAP课程考试的基本情况
        (二)CAP课程考试的特点
    四、A-level、AP或 CAP课程考试的比较及启示
        (一)A-level、AP或 CAP课程考试的相似之处
        (二)A-level、AP或 CAP课程考试的差异之处
        (三)启示
第六章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3)科研诚信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论文选题的缘由
        一、推动科学技术持续强劲发展的需要
        二、我国科研诚信之“实然”与“应然”相分离的现实呼唤
        三、以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回应现实期待的需要
    第二节 论文选题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三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及趋势
        一、国外关于科研诚信的研究
        二、国内关于科研诚信的研究
        三、国内外关于科研诚信研究评价
    第四节 研究目标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方法
    第五节 研究难点和创新之处
        一、研究难点
        二、创新之处
第一章 科研诚信的相关概念和结构
    第一节 科学研究的内涵与特点
        一、科学的概念
        二、科学研究的内涵
        三、科学研究的特点
    第二节 科研诚信的内涵与特点
        一、诚信的概念
        二、科研诚信的内涵
        三、科研诚信的特点
    第三节 科研诚信的内在结构
        一、学界相关研究对于把握科研诚信内在结构的启示
        二、价值和规范形态:科研诚信的基本向度
第二章 科研诚信的价值
    第一节 为科研工作者目标的实现提供有效保障
        一、为科研行为提供良好理念
        二、对科研行为予以有效规制
        三、有利于科研工作者良好人格的形成和科研素质的完善
        四、有利于增强科研工作者发展的可持续性
    第二节 为科学发展提供方向引领和动力支持
        一、确保科研活动依循正确的方向
        二、为科研活动提供持久不竭的动力
        三、有利于科研宗旨的顺利达成
    第三节 有效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
        一、对于社会治理的价值
        二、对于道德建设的价值
        三、对于市场经济的价值
第三章 影响科研诚信的主要因素
    第一节 科研诚信的制度建设
        一、科研诚信制度的价值意蕴
        二、制度体系的合理性和完善程度
        三、科研诚信制度的执行力和坚持力
    第二节 诚实守信的科研环境
        一、传统诚信文化的现代性转化
        二、社会舆论对科研失信行为的关注度
        三、社会普遍认可的价值观念
    第三节 科研管理者的专业素养
        一、科研管理者对科研管理本质和规律的把握程度
        二、科研管理者能否确立科学的管理理念
        三、科研管理者是否具备专业的管理素养和能力
    第四节 科研工作者的个人素质
        一、科研动机
        二、德性修养
        三、法律意识
        四、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
第四章 科研诚信的现实镜像
    第一节 科研诚信建设取得的显着成绩
        一、科研诚信制度化建设有序推进
        二、科研诚信已逐渐成为社会价值共识
        三、科研机构内部诚信管理趋向规范
        四、科研诚信建设外部环境明显改善
    第二节 科研诚信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科研不端行为时有发生
        二、科研诚信治理有待加强
        三、不良科研风气仍需继续纠治
第五章 科研诚信愿景的达成
    第一节 确立科研诚信愿景达成的辩证视野
        一、逻辑起点:准确把握科研守信之实然与应然
        二、功能设定:贬抑科研失信之恶与褒扬科研诚信之善
        三、目标向度:科研守信之德性与德行
    第二节 充分利用国内外科研诚信建设的思想资源与实践经验
        一、我国传统诚信思想资源的现代价值转换
        二、借鉴国外科研诚信建设的举措和经验
    第三节 多策并举:构建完善的科研诚信建设机制
        一、强化制度建设
        二、加强和完善教育
        三、借助宣传媒介以养成科研人员正确的义利观
    第四节 多方联动:形成推动科研诚信建设的强大合力
        一、政府切实履行对于科研诚信愿景达成的责任
        二、实现社会诚信:为科研诚信提供环境支持
        三、高校高度重视大学生科研诚信素质的养成
参考文献
后记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4)江西民办高职院校共青团工作创新研究 ——以江西应用科技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第1章 江西民办高职院校共青团概况
    1.1 江西民办高职院校发展概况
    1.2 江西民办高职院校共青团概况
        1.2.1 江西民办高职院校共青团特点
        1.2.2 江西民办高职院校共青团现状
第2章 江西民办高职院校共青团工作存在的问题
    2.1 资源条件保障机制不到位
    2.2 党建带团建机制缺乏
    2.3 共青团组织生活错位
    2.4 共青团组织凝聚力低
    2.5 共青团员意识淡薄、功利性强
第3章 江西民办高职院校共青团工作实践与创新
    3.1 江西民办高职院校共青团工作实践
        3.1.1 思想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工作实践
        3.1.2 共青团工作机制改革实践
        3.1.3 共青团工作方式提升实践
        3.1.4 共青团工作内容实践
    3.2 江西民办高职院校共青团工作创新
        3.2.1 创新工作思路,积极探索共青团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
        3.2.2 创新工作机制,建立完善党建带团建的长效机制
        3.2.3 创新工作方式,建立健全团的组织生活制度
        3.2.4 创新工作内容,提升共青团组织凝聚力
研究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所获荣誉
致谢

(5)当代大学生精神动力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问题的提出及意义
    (二) 研究综述
    (三) 研究的重难点与研究方法
一、大学生精神动力的概念、主要内容及功能
    (一) 大学生精神动力的概念
        1. 精神动力
        2. 大学生精神动力
    (二) 当代大学生精神动力的主要内容
        1. 理论:基础动力
        2. 道德:约束动力
        3. 理想信念:支撑动力
        4. 情感:内在动力
        5. 意志:持续动力
    (三) 大学生精神动力的功能
        1. 凝聚功能
        2. 导向功能
        3. 激发功能
二、当代大学生精神动力的理论基础及运行机制
    (一) 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精神动力思想
        1. 马克思主义精神动力要素
        2. 马克思主义精神动力要素运行的内在关系
        3. 马克思主义精神动力与其他因素的相互作用
    (二) 大学生精神动力的运行机制
        1. 精神动力的主体
        2. 精神动力的驱动方式
        3. 精神动力的发展合力
三、当前大学生精神动力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一) 思想政治教育背景下大学生积极的精神面貌
        1. 认同党中央,对祖国信心满怀
        2. 关注时政,社会责任感增强
        3. 立志成才,投身实践心切
    (二) 当前部分大学生中精神动力不足现象
        1. 理论浮虚,求知内驱不足
        2. 部分道德取向叛逆,行为约束不强
        3. 理想追求世俗化、生活化,持续导向贫弱
        4. 娱乐交际活动参与丰富,但情感仍旧低迷
        5. 发展自我持续间断,意志不坚
    (三) 影响当前大学生精神动力不足的主要因素
        1. 部分学校“大学精神”功利化的影响
        2. 部分大学教师人格力量缺失的辐射
        3. 现代媒体低俗化泛滥的稀释
        4. 大学生文化生活娱乐化倾向中的迷失
        5. 不良社会风气对大学生的消解
        6. 大学生自身精神修养意识的欠缺
四、当代大学生精神动力培育的途径
    (一) 充实精神动力主体
        1. 加强大学生修养内炼,以引导其精神自律
        2. 提升大学教师人格力量,发挥“人生导师”作用
    (二) 丰富精神动力驱动方式
        1. 需求驱动
        2. 榜样驱动
        3. 目标驱动
        4. 竞争驱动
    (三) 减少精神动力耗损
        1. 重塑大学精神,加强精神家园建设
        2. 改善不良社会风气,营造育人环境
小结
注释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6)“严格管理”与“学生自治”:民国着名高校学生管理的实践逻辑与当代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力矫此弊,悬为厉禁:严格管理本常态
二、立法守法,共同治理:学生自治有界限
三、结论与启示:严格管理与学生自治的辩证统一

(7)新中国出国留学政策变迁研究(1949-2014)(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关于出国留学政策基本概念的研究现状
        (二) 政策变迁理论的研究现状
        (三) 中国出国留学政策价值的研究现状
        (四) 中国出国留学政策变迁进程的研究现状
        (五) 中国留学政策变迁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的研究现状
        (六) 促进中国出国留学政策新均衡措施的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框架
    四、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 研究方法
        (二) 技术路线
    五、创新与不足
        (一) 本文的创新之处
        (二) 研究不足
第一章 出国留学政策核心概念与基本理论阐释
    一、出国留学内涵解读
        (一) 留学与出国留学
        (二) 公费留学与自费留学
    二、出国留学政策的一般理论阐述
        (一) 政策概念释义
        (二) 留学政策的内涵与外延
        (三) 留学政策与留学制度、留学法规的比较
    三、各国出国留学政策形成的理论前提
        (一) 经济全球化理论是推动世界各国出国留学政策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性动因
        (二) 人力资本理论是推动世界各国出国留学政策形成和发展的重要理论支撑
        (三) 科教兴国发展战略是推动出国留学政策形成和发展的科学和教育基础
第二章 中国出国留学政策变迁的理论基础
    一、政策变迁理论述要
        (一) 政策变迁的基本内涵
        (二) 政策变迁的主要动力
        (三) 政策变迁的基本过程
    二、三大政策变迁理论解析
        (一) 倡导联盟理论
        (二) 多源流理论
        (三) 间断-均衡理论
    三、政策变迁的基本规律
        (一) 由政策均衡走向政策失衡
        (二) 由政策失衡催生政策创新
        (三) 由政策创新造就新的政策均衡
    四、政策变迁理论对出国留学政策变迁的指导意义
        (一) 倡导联盟理论对出国留学政策变迁的指导意义
        (二) 多源流理论对出国留学政策变迁的指导意义
        (三) 间断-均衡理论对出国留学政策变迁的指导意义
第三章 中国出国留学政策变迁历程
    一、中国出国留学政策变迁的基本阶段
        (一) 政策初步确立阶段(1949-1956)
        (二) 政策探索实施阶段(1957-1966)
        (三) 政策曲折停滞阶段(1967-1977)
        (四) 政策恢复调整阶段(1978-1992)
        (五) 政策规范发展阶段(1993--今)
    二、中国出国留学政策变迁过程的基本特点
        (一) 中国的出国留学政策变迁具有比较明显的探索-渐进性特点
        (二) 中国的出国留学政策变迁具有明显的相对独立性特点
        (三) 中国的出国留学政策变迁具有显着的政治驱动性因素
        (四) 中国的出国留学政策变迁具有明显的自由开放性特点
        (五) 中国的出国留学政策变迁具有显着的历史延续性特点
        (六) 中国的出国留学政策变迁具有显着的目标多样化特征
    三、中国出国留学政策变迁的主要原因
        (一) 文化软实力的差异性是中国出国留学政策变迁的精神性因素
        (二) 经济因素是中国出国留学政策变迁的根本性原因
        (三) 中国出国留学人员的生存状况是中国出国留学政策逐步调整的重要实践因素
    四、中国出国留学政策变迁的基本成效
        (一) 教育效能:提升了中国的教育软实力,加快了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步伐
        (二) 经济效能:增加了个人收益和社会效益,提升了中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
        (三) 外交效能:拉近了中国和世界的距离,促进了中国和西方国家的交流与合作
        (四) 科技管理效能:培养了优秀的科技和管理人才,促进了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
        (五) 文化和语言效能:促进了中外文化的融合,促进了语言的跨际交流
第四章 中国留学政策变迁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一、中国出国留学政策存在的问题
        (一) 政策均衡没有全面实现
        (二) 归国人员管理环节薄弱
        (三) 政策执行环节漏洞较多
        (四) 政策的国际化水平较低
    二、中国出国留学政策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 出国留学政策变迁的价值结构过于单一
        (二) 缺少对出国留学政策变迁规律的正确把握
        (三) 缺少对中国出国留学政策变迁动力的科学认识
        (四) 缺少对中国出国留学政策变迁过程的系统研判
        (五) 参与出国留学政策变迁的主体结构不够合理
第五章 促进中国留学政策新均衡的具体措施
    一、重塑出国留学政策的基本价值目标结构
        (一) 坚持知识价值和道德价值并重
        (二) 坚持政治价值和经济价值并重
        (三) 坚持国内价值和国外价值并重
        (四) 坚持公平价值和效率价值并重
        (五) 坚持当前价值和长远价值并重
        (六) 坚持学科价值和专业价值并重
    二、充分重视出国留学政策学习的实践意义
        (一) 通过历史知识的学习优化中国出国留学政策的合理内核
        (二) 关注留学政策的未来学习,制定前瞻性的出国留学政策
        (三) 通过现实经验的学习制定均衡的出国留学政策
    三、科学把握中国出国留学政策变迁的动力因素
        (一) 要科学把握中国出国留学政策变迁过程中内部动力和外部动力的交融问题
        (二) 要正确认识多样性需求在中国出国留学政策变迁中的动力作用
        (三) 职业发展需求是推动中国出国留学政策变迁的高层次力量
        (四) 尊重需求是推动中国出国留学政策变迁的重要力量
        (五) 社交需求是推动中国出国留学政策变迁的力量之一
        (六) 安全需求是推动中国出国留学政策变迁的保障力量
        (七) 生理需求是推动中国出国留学政策变迁的低级力量
    四、准确把握中国出国留学政策变迁的基本过程
        (一) 要正确处理好中国出国留学政策变迁中政策终止与政策中止的辩证关系
        (二) 要正确处理好中国出国留学政策变迁中政策失灵与政策失效的辩证关系
        (三) 要正确处理好中国出国留学政策变迁中政策时滞与政策停滞的辩证关系
    五、完善利益相关者参与出国留学政策变迁的体制机制
        (一) 建立留学民意调查制度
        (二) 建立留学信息公开制度
        (三) 完善专家参与留学政策制定的体制机制
        (四) 建立健全留学政策制定的基层民主参与机制
        (五) 建立留学听证制度
        (六) 完善中外合作办学利益相关者参与的体制和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8)当代大学生精神追求引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意义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当代大学生精神追求引导的思想理论依据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的精神追求引导理论
        一、马克思主义的精神追求概念
        二、马克思主义精神追求引导理论的内容
        三、马克思主义精神追求引导理论的特征
        四、马克思主义精神追求引导理论的价值
    第二节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神追求引导学说
        一、人格修养上的崇德重道
        二、生活情趣上的超凡脱俗
        三、社会理想上的经世济民
        四、国家情怀上的忧国安邦
    第三节 西方哲学中的精神追求引导思想
        一、古代本体论的万物归一思想
        二、中世纪信仰论的彼岸皈依思想
        三、近代认识论的普遍必然思想
        四、现代存在论的生存澄明思想
第二章 当代大学生精神追求引导的必要性
    第一节 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规定
        一、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要求
        二、大学生全面发展面临的困境
        三、精神追求引导对于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意义
    第二节 营造大学精神的必然要求
        一、大学精神概念界定
        二、大学生是大学精神的践行者、创造者
        三、引导大学生精神追求以充实大学精神
    第三节 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
        一、引导大学生精神追求有助于为各种和谐关系筑牢思想基础
        二、引导大学生精神追求有助于和谐社会的道德建设
第三章 当代大学生精神追求的类型和层次
    第一节 基础型精神追求
        一、基础型精神追求的内涵
        二、基础型精神追求的特征
        三、基础型精神追求的层次
    第二节 享受型精神追求
        一、享受型精神追求的内涵
        二、享受型精神追求的特征
        三、享受型精神追求的层次
    第三节 发展型精神追求
        一、发展型精神追求的内涵
        二、发展型精神追求的特征
        三、发展型精神追求的层次
第四章 当代大学生精神追求的影响因素
    第一节 大学教育的影响
        一、大学精神的世俗化演变导致大学生的精神无处安家
        二、大学教师士人品格的缺失导致大学生的精神无样可循
        三、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法的陈旧导致大学生的精神枯燥乏味
        四、大学文化活动的娱乐化倾向导致大学生的精神浮躁肤浅
    第二节 社会风气的影响
        一、社会风气概说
        二、当前社会风气的特征
        三、社会风气对大学生精神追求的消极影响
    第三节 大众媒体的影响
        一、新闻的负面性强化了大学生的错误追求
        二、媒体的低俗化降低了大学生的精神品味
        三、媒体的网络性稀释了大学生对崇高精神的信奉
    第四节 社会思潮的影响
        一、当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精神追求的特点
        二、当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精神追求的后果
第五章 当代大学生精神追求引导的途径
    第一节 提升高校教师的人格力量
        一、大学教师人格对大学生精神追求的影响
        二、提升教师人格力量的措施
        三、发挥辅导员人生导师的作用以引导大学生精神追求
    第二节 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一、以传统文化引导基础型精神追求
        二、以传统文化引导享受型精神追求
        三、以传统文化引导发展型精神追求
    第三节 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一、校园文化对于大学生精神追求的影响
        二、基于引导精神追求的校园文化建设原则
        三、基于引导精神追求的校园文化建设内容
    第四节 注重大学生职业规划指导
        一、职业生活对精神追求的影响
        二、当前大学生职业追求与精神追求的冲突表现
        三、以正确的职业观引导精神追求
    第五节 大力改善社会风气
        一、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需要改善社会风气
        二、围绕大学生精神追求改善社会风气
        三、引导大学生理性看待不良风气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9)研究生学术不端认定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Contents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起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主要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主要研究方法
    1.4 研究生学术不端的认定:相关研究成果的综述
        1.4.1 国内关于研究生学术不端问题的相关研究成果综述
        1.4.2 国外关于研究生学术不端认定问题的相关研究成果综述
        1.4.3 对已有研究成果的评价及其对本研究的启示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研究生学术不端认定的概念、价值与必要性
    2.1 研究生学术不端认定的概念
        2.1.1 研究生学术不端的概念
        2.1.2 研究生学术不端认定的概念
    2.2 研究生学术不端认定的价值与必要性
        2.2.1 研究生学术不端认定的价值
        2.2.2 研究生学术不端认定的必要性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美国研究生学术不端认定现状、经验与启示
    3.1 美国研究生学术不端认定的典型案例介绍
        3.1.1 杜克大学 Fuqua 商学院 MBA 舞弊案
        3.1.2 普林斯顿大学 Napolitano 剽窃案
        3.1.3 案例总结
    3.2 美国关于研究生学术不端认定的概况
        3.2.1 政府及学术共同体层面对研究生学术不端的认定
        3.2.2 高校内部对研究生学术不端的认定
        3.2.3 司法层面对研究生学术不端的认定
    3.3 对于美国有关研究生学术不端认定的评价
        3.3.1 美国有关研究生学术不端的成功经验
        3.3.2 美国研究生学术不端认定存在的不足
    3.4 美国研究生学术不端认定对我国的启示
        3.4.1 研究生学术不端认定是一个系统性工程,推崇多元共治
        3.4.2 研究生学术不端认定立足研究生,关注其身份性和主体性
        3.4.3 研究生学术不端认定强调过程,重视程序正义和权利保护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我国研究生学术不端认定中的主要问题分析
    4.1 我国研究生学术不端的案例例举
        4.1.1 东北财经大学袁新硕士论文抄袭案
        4.1.2 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杨伦论文抄袭案
        4.1.3 “双胞胎”论文抄袭案
    4.2 我国研究生学术不端认定的主要问题分析
        4.2.1 研究生学术不端认定标准模糊
        4.2.2 研究生学术不端认定主体单一
        4.2.3 研究生学术不端认定程序缺失
        4.2.4 研究生学术不端认定方式落后
        4.2.5 研究生学术不端认定结果乏力
        4.2.6 研究生学术不端认定环境恶化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改进我国研究生学术不端认定问题若干建议
    5.1 改进我国研究生学术不端认定问题的基本原则
        5.1.1 立足我国研究生培养的实际情况
        5.1.2 学习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
        5.1.3 依靠国家政策的有效支持
        5.1.4 追求认定制度的内化自律
    5.2 改进我国研究生学术不端认定问题的若干建议
        5.2.1 构建系统明确且具可操作性的认定标准体系
        5.2.2 形成以高校为主多元共治的认定主体结构
        5.2.3 实施以程序正义和权利保护为内容的认定程序
        5.2.4 创新并推广行之有效的认定措施
        5.2.5 推行以教育为主处罚为辅的认定结果
        5.2.6 培养诚信公平且积极有序的认定环境
    5.3 本章小结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杜克大学 Fuqua 商学院关于荣誉规则的政策
攻读硕士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大学学术道德管理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背景
        1.1.1 大学学术道德现状的亟需
        1.1.2 大学人才培养职能的呼唤
        1.1.3 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要求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内文献综述
        1.3.2 国外文献综述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2. 大学学术道德管理制度理论探讨
    2.1 概念界定
        2.1.1 大学管理
        2.1.2 大学学术管理
        2.1.3 学术道德管理
        2.1.4 大学学术道德管理制度
    2.2 理论基础
        2.2.1 大学科学研究职能理论
        2.2.2 大学教师职业道德理论
        2.2.3 行为科学管理理论
    2.3 制定大学学术道德管理制度的基本原则
        2.3.1 普遍与特殊相结合原则
        2.3.2 民主与集中相结合原则
        2.3.3 公平与效率相结合原则
3. 大学学术道德管理现状分析
    3.1 大学学术道德管理的成效
        3.1.1 政府相关部门重视学术制度建设
        3.1.2 社会科学界掀起学术规范化讨论
        3.1.3 大学相继完善学术道德管理制度
        3.1.4 民间学术批评兴起
    3.2 大学学术道德管理的问题
        3.2.1 缺乏具体的学术道德管理制度约束
        3.2.2 学术道德管理制度的可操作性不强
        3.2.3 学术道德惩处中缺乏有力的监督
    3.3 大学学术道德管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3.3.1 道德约束与制度规范的矛盾
        3.3.2 学术自由与制度规范的矛盾
        3.3.3 社会不良风气影响
4. 案例分析:ZU大学学术道德管理改革
    4.1 论文造假事件凸显学术道德管理问题
        4.1.1 事件缘起与经过
        4.1.2 处理结果引起社会关注
    4.2 以论文事件为契机完善学术制度建设
        4.2.1 对学术不端行为采取坚决惩治态度
        4.2.2 通过制度建设加强学术管理
        4.2.3 积极促进学术管理国际合作活动
    4.3 学术道德管理建设有效规避不端行为
5. 完善大学学术道德管理制度对策
    5.1 完善学术管理制度
        5.1.1 建立完善学术批评制度
        5.1.2 切实执行学术评审制度
        5.1.3 完善大学教师管理制度
    5.2 完善大学学术道德管理机制
        5.2.1 引入民间学术监督机制
        5.2.2 结合国家立法,完善惩处机制
        5.2.3 改革完善多元化激励机制
    5.3 弘扬科学精神,建设大学文化
        5.3.1 树立学术道德典型,发挥榜样影响作用
        5.3.2 加强师生学术交流,树立大学学术一体观念
        5.3.3 繁荣大学学术文化,促进优良学风建设
6.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创新
    6.3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四、各高校雷厉风行治理考试作弊风(论文参考文献)

  • [1]全媒体时代高校廉政文化建设中的问题及其对策[J]. 吴益民. 廉政文化研究, 2020(04)
  • [2]A-level、AP和CAP课程的比较研究 ——基于中、高等教育衔接性课程[D]. 张志红. 东南大学, 2020
  • [3]科研诚信论[D]. 史兆新.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2)
  • [4]江西民办高职院校共青团工作创新研究 ——以江西应用科技学院为例[D]. 章斌.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2017(02)
  • [5]当代大学生精神动力培育研究[D]. 谢周艳. 广西师范大学, 2017(02)
  • [6]“严格管理”与“学生自治”:民国着名高校学生管理的实践逻辑与当代启示[J]. 赵国栋.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6)
  • [7]新中国出国留学政策变迁研究(1949-2014)[D]. 刘艳. 东北师范大学, 2016(04)
  • [8]当代大学生精神追求引导研究[D]. 凌石德. 湖南师范大学, 2015(03)
  • [9]研究生学术不端认定问题研究[D]. 王俊哲. 广州大学, 2012(03)
  • [10]大学学术道德管理制度研究[D]. 王娜. 华中农业大学, 2012(01)

标签:;  ;  ;  ;  ;  

高校严厉打击考试作弊行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