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大豆品种养分吸收、产量和品质的差异

不同大豆品种养分吸收、产量和品质的差异

一、不同大豆品种在养分吸收及产量品质上的差异(论文文献综述)

宋佳谕,陈宇眺,洪晓富,闫川[1](2021)在《外源芸苔素内酯对不同基因型杂交稻开花期耐热性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为了明确不同基因型杂交稻对高温耐受性的差异及芸苔素内酯(BR)对提高不同类型杂交稻耐热性的作用效果,本研究以杂交籼稻、偏籼型籼粳杂交稻和偏粳型籼粳杂交稻各2个品种为材料,在开花期设置常温、高温和高温下喷施0.15%BR 3种处理,分析其对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花粉活力和抗氧化能力等的影响。结果显示,高温导致杂交稻的结实率、单株产量和花粉活力显着下降,其中杂交籼稻耐热系数为0.73,显着高于偏粳型籼粳杂交稻(耐热系数0.47)。而高温下喷施BR可以显着提高水稻结实率、单株产量和花粉活力,杂交籼稻、偏籼型和偏粳型杂交稻恢复系数分别为1.23、1.43和2.00,以偏粳型杂交稻的缓解效果最明显。喷施BR降低了高温处理下不同基因型杂交稻的超氧阴离子含量,并提高了甲基乙二醛酶(GlyⅠ)活性及抗坏血酸(AsA)、谷胱甘肽含量(GSH),同时改变了抗氧化酶相关基因OsAPX1、OsCATB、OsGPX3和OsGLYI8的表达水平。综上可知,杂交籼稻常温下产量表现低于籼粳杂交稻,但具有较强耐热性,高温下喷施BR对杂交籼稻产量下降的缓解效果明显低于籼粳杂交稻;籼粳杂交稻尤其是偏粳型,尽管对高温表现敏感,但与BR的相互作用可有效抵御高温胁迫,喷施后产量可接近或达到常温对照水平。本研究结果为提高杂交水稻开花期耐高温能力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吴可[2](2021)在《减量施肥对水稻生长、产量及养分利用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施用氮、磷、钾肥对于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前水稻生产中过量施用氮、磷、钾肥带来了生产成本增加、养分利用率下降和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为此,本论文研究减少肥料施用量对水稻生长、产量及养分利用的影响,为水稻减量施肥提供理论依据。2019年在广西象州县、岑溪市、港北区、福绵区、龙州县进行联合试验,设置空白区、缺氮区、缺磷区、缺钾区、全肥区等5个处理,于成熟期测量水稻干物质及养分积累量、稻谷产量和产量构成因子。同时,以百香139、桂育9号(常规稻)和Y两优1号、特优582(杂交稻)为材料,在广西宾阳县、北流市、柳城县三试验点进行联合试验,每个品种设置正常施用氮磷肥、减施50%氮磷肥、不施用氮磷肥3个处理,测定不同时期干物质及养分积累量、稻谷产量和产量构成因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在全量减施肥料条件下,与全肥处理比较,缺氮、缺磷、缺钾和空白处理水稻分别减产10.42%-24.41%、2.02%-10.94%、-2.08%-12.21%、15.28%-50.89%,平均分别减产17.61%、6.81%、5.05%和26.25%,氮肥对水稻增产贡献最大,钾肥次之,磷肥最小。肥料对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因肥料而异,氮肥主要影响有效穗数和结实率,磷肥主要影响每穗总粒数,钾肥主要影响千粒重。相关分析表明,在全量减施不同类型肥料条件下,水稻产量与有效穗数和每穗总粒数呈极显着正相关,与结实率和千粒重的相关不显着。氮、磷、钾肥显着促进水稻干物质及氮、磷、钾养分积累,氮、磷、钾养分积累量受环境与处理的互作效应影响大,而干物质积累量及养分生产效率受互作效应影响小。在减施氮磷肥条件下,与正常施用氮磷肥处理比较,百香139、桂育9号、Y两优1号、特优582早季稻氮、磷肥减量50%处理及不施用氮、磷肥处理产量分别减少-4.3%、7.0%;1.7%、8.4%;-9.4%、-0.2%;5.0%、6.0%。其晚季稻产量分别减少3.0%、22.5%;5.7%、20.6%;3.8%、22.9%;1.6%、18.9%。相关分析表明,在减施氮磷肥条件下,水稻产量与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均呈极显着正相关。有效穗数与每穗总粒数、千粒重呈极显着负相关;每穗总粒数与千粒重呈极显着正相关。随着氮磷肥施用量的减少,水稻植株的氮、磷、钾素积累量均随之减少。但其氮、磷、钾干物质生产效率和氮、磷、钾稻谷生产效率却随之增加。在氮、磷肥减量50%处理时,水稻的氮肥、磷肥偏生产力和氮肥磷肥农学利用率均比正常施用氮磷肥处理高。不同品种对减施氮磷肥的响应存在差异。当全量减施氮、磷肥时,不同品种产量下降幅度差异很小。但是,当氮、磷肥减量50%时,百香139和Y两优1号产量受影响程度更小。与桂育9号和特优582相比,百香139和Y两优1号表现出更小的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积累量和生育后期更强的氮素吸收能力。综上所述,施用氮、磷、钾肥对水稻增产效果依次为氮>磷>钾。氮肥主要影响有效穗数和结实率,磷肥主要影响每穗总粒数,钾肥主要影响千粒重。氮、磷、钾肥显着促进水稻干物质及氮、磷、钾养分积累。氮磷高效利用品种的特点是叶面积相对较小,有效穗数较多,每穗总粒数适中,生育后期物质积累和氮素积累量高。

方静[3](2021)在《耐旱春小麦根际微生物对干旱胁迫的响应机制》文中认为地球微生物组计划(EMP)研究表明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结构和功能与土壤环境存在紧密的关联。以根际互作为核心,“植物-根系-根际-菌丝际-土体及其微生物”形成一个自上而下的能量流与自下而上的养分流的完整闭环系统,共同控制着植物对养分的活化、吸收和利用。作物根区微生物能影响作物生长发育、增强养分有效利用、抵御逆境危害等。本文在大兴安岭西麓旱作区,对抗旱、水敏感2个组各3个春小麦品种进行干旱处理,系统分析干旱胁迫下春小麦农艺性状、生理生化指标、抗旱基因表达量,土壤微生物学性状与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关联关系,以及潜在的功能细菌的响应变化。主要结论如下:(1)干旱处理下春小麦植株各指标与对照存在显着差异(P<0.05)。鲜重、干重、株高均显着降低;旗叶相对叶绿素含量、Pn、Tr、Gs显着降低,而其POD、SOD、Pro均显着升高;抗旱组中Pro含量明显高于水敏感组,MDA含量明显低于水敏感组,Ta XTH-7A、Ta Wlip19、Ta Wdreb2、Ta BADHb基因在抗旱组中均为高表达,在水敏感组中均为低表达。抗旱组春小麦农艺性状、光合特性指标和植株生理指标等变化幅度总体小于水敏感组。(2)干旱处理下土壤微生物学性状与对照均存在显着差异(P<0.05)。土壤过氧化氢酶、脲酶活性显着升高,蔗糖酶、碱性磷酸酶活性明显下降;干旱处理下春小麦田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含量均降低;抗旱组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含量变化幅度均小于水敏感组。(3)与对照相比,干旱处理下抗旱组春小麦根际微生物Alpha多样性指数变化小,群落组成结构相对稳定。抗旱组春小麦Alpha多样性指数的变化量与水敏感组相比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干旱处理下抗旱组春小麦差异显着的细菌门有12个,水敏感组有5个,其中两组中放线菌门、奇古菌门、蓝细菌门相对丰度均显着高于对照。在“属”水平上,马赛菌属相对丰度明显高于对照,水敏感组上升幅度较大。干旱处理下在抗旱组和水敏感组中均起主要作用的属是鞘脂杆菌属,而乳杆菌属仅在抗旱组中起主要作用。(4)土壤细菌群落结构与Gs、Tr、Ci光合强度,SOD、CAT、SC、URE酶活性,MBN、MBP含量存在显着相关(P<0.01),其中细菌群落结构受植株指标中Gs(r=0.556)和土壤指标中CAT活性(r=0.450)的影响最大。综上所述,干旱胁迫下耐旱春小麦能够增加放线菌门和奇古菌门等根际抗旱相关有益微生物的相对丰度,调节土壤微生物学性状,改善土壤微环境。有益微生物能够通过特定的信号传导通路刺激耐旱春小麦抗旱相关基因的表达,使其更能适应干旱的环境。抗旱有益微生物相对丰度与土壤微生物学性状、植株的生理特征存在紧密关联,形成物质能量循环的动态平衡系统,共同抵御干旱危害。

高艳君[4](2021)在《不同氮效率玉米获取土壤氮素的根系形态、生理及混种优势互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玉米在我国粮食作物生产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在中国北方地区大面积种植。土壤环境中氮素是影响作物生长发育的关键性因子,是各类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必备营养元素之一,不同氮素种类、形态可以不同程度的改善作物的产量及品质。本论文以两种氮效率玉米郑单958(Zea mays L.cv.ZD958)(低氮高效型)和先玉335(Z.mays L.cv.XY335)(高氮高效型)为研究材料,采用盆栽土培试验方法研究两个玉米品种的根系生长状态、氮磷养分的吸收和分配机制、氨基酸含量及组成、根际细菌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及不同生长期内种植方式(单种和混种)对3种氮素形态(NO3-、NH4NO3及NH4+)供应的响应,初步揭示不同形态氮素下两品种玉米根系形态和生理特性差异、根际细菌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变化和种植方式对玉米生长发育影响状况,为今后玉米研究和栽培中作物氮肥的施加和利用及种植方式提供参考,对未来玉米根系/根际营养研究学和实际生产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全铵态氮和硝铵混合氮素会抑制XY335苗期根系生长,ZD958苗期根系的生长发育因铵态氮过量添加发生抑制性效应,NO3-在一定程度上会提高玉米总根长(15.2%-31.95%)和平均根直径(14.05%-20.98%)但根体积和根表面积有下降趋势分别下降了13.50%-47.30%和13.78%-19.30%。ZD958苗期氨基酸总量随NH4+的引入逐渐升高。单一铵态氮供应的XY335苗期氨基酸总量显着高于硝态氮和硝铵混合氮素的53.74%和178.03%。说明铵态氮有利于两品种玉米氨基酸含量的增加。单一硝、铵氮素供应有利于XY335苗期氨基酸总量累积。2.氮素形态对玉米根际细菌群落相似性影响度较高,试验所测的样本组根际细菌群落根据氮素形态而聚类。两个玉米品种的根际细菌丰富度和多样性均随着NO3-的增加呈现逐渐上升的态势,3种氮素形态供应的根际细菌群落组成在门水平上无明显差异。门水平上,占据主导地位的菌门主要包括Actinobacteria、Proteobacteria和Acidobacteria。属水平上的优势物种主要为Bacillus、Pseudomonas和unidentified Acidobacteria。3种氮素形态供应的ZD958和XY335苗期根际细菌的代谢功能空间异质性较小,对氮素形态和品种差异响应并不明显。3.玉米生长后续阶段,硝态氮和硝-铵混合氮素供应下,混种有利于提高ZD958苗期干重、氮磷累积量。硝态氮和铵态氮供应下,单种的XY335苗期干重、氮磷累积量略优于混种。35d生长期内,3种氮素形态供应的单种和混种的玉米苗期干重、氮磷累积量均呈现不断上升趋势。种植方式对玉米苗期氮、磷含量和叶片叶绿素SPAD值的影响不显着,随玉米苗期生长时间的延长,单种和混种的玉米苗期的氮素、磷素含量、叶片叶绿素SPAD值均表现出下降的态势。不同生长期内ZD958的土壤p H受氮素形态和种植方式影响较大。两品种玉米的土壤有效氮在生长初期受氮素形态影响较大,随着生长期的延长,种植方式和氮素形态对土壤的有效氮、效磷含量影响不显着。苗期玉米生长发育环境中土壤有效磷含量随着生长期延长,逐渐呈现下降的态势。两玉米品种的根干重、总根长、根表面积和根体积随生长期的延长不断增加。平均根直径先下降随后有升高趋势且两个玉米品种的根系指标均在混种方式下受氮素形态影响更大。

王玥[5](2021)在《种子引发对沿海滩涂燕麦生长与饲草品质的影响》文中提出土壤盐碱化是目前影响燕麦生产的重要非生物胁迫因素之一,影响植株的生长与发育。近年来,由于气候异常,温度上升等原因土壤盐碱化问题愈加严重,导致燕麦实际生产遭到更严峻的挑战,因此研究盐碱胁迫下燕麦的高效种植技术对指导燕麦实际生产具有重要意义。种子引发可以完善细胞膜结构,促进种子萌发,提高幼苗抗性,增加作物产量。本试验以燕麦白燕2号和白燕7号为试验材料,选用AsA、GA3、MgSO4作为引发剂,研究种子引发对燕麦种子萌发、幼苗生长、生长调节效应和饲草品质的影响,旨在筛选引发剂的最佳引发浓度,为盐碱地燕麦种植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种子引发对燕麦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种子引发可以提高盐胁迫下燕麦的发芽势、发芽率和发芽指数,促进燕麦幼苗株高、根长和叶面积的增加,各引发剂对促进燕麦萌发效果的最佳引发浓度分别是1.5 mM/L AsA,150 μM/L GA3和4.5 mM/L MgSO4;不同品种燕麦对同一引发剂的响应效果也不同,白燕2号的株高、根长、叶面积分别在450 μM/LGA3、1mM/LAsA,150 μM/L GA3下取得最大值,白燕7号的株高、根长、叶面积分别在150 μM/LGA3、450 μM/L GA3、150 μM/L GA3下取得最大值。2.种子引发对盐碱地燕麦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种子引发可以促进盐碱胁迫下燕麦的株高,LAI,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增加,两个品种燕麦均表现出抗逆性,其中白燕7号各生长指标及产量均大于白燕2号,更适宜在江苏沿海滩涂种植。不同引发处理对燕麦的影响效果不同,AsA引发处理对白燕2号效果最好,该条件下鲜草产量、干草产量、籽粒产量分别高出达到25.63、8.09、1.68t/hm2,GA3引发处理对白燕7号效果最好,该条件下鲜草产量、干草产量、籽粒产量分别高出对照 35.56、10.75、2.60t/hm2。3.种子引发对盐碱地燕麦生理特性的影响种子引发提高盐分胁迫下燕麦的抗氧化酶活性,促进光合色素、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增加,减少植株中MDA含量。两个品种燕麦之间光合色素含量差异不显着,引发处理可以缓解盐胁迫下燕麦叶片中叶绿素a、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的下降速度。白燕7号抗氧化酶活性和脯氨酸、可溶性蛋白含量显着高于白燕2号,两个品种燕麦之间可溶性糖和MDA含量差异不显着。在抽穗期-灌浆期阶段燕麦POD活性、CAT活性、可溶性蛋白和MDA含量显着升高,可溶性糖含量下降,燕麦遭受盐胁迫较为严重。总体来说,白燕7号抗逆性大于白燕2号,GA3、AsA处理对提高燕麦抗逆性效果较好4.种子引发对盐碱地燕麦养分积累和品质的影响种子引发提高了盐分胁迫下燕麦植株的蔗糖、淀粉含量增加,随生育期的推进,两个品种之间含量差异越为显着,在灌浆期白燕2号植株蔗糖和淀粉含量均低于白燕7号。引发处理提高了燕麦植株中大量元素N、P、K和中量元素Ca、Mg、Na的含量,在分蘖期两个品种燕麦离子元素含量差异较显着,在灌浆期白燕2号植株Na含量显着高于白燕7号,其他含量均略低于白燕7号。总体来说,白燕7号饲草品质高于白燕2号,引发处理可以提高燕麦饲草品质,白燕2号在AsA处理下粗蛋白、粗脂肪含量最高,粗纤维含量最低,白燕7号GA3处理下粗蛋白、粗脂肪含量最高,AsA处理下粗纤维含量最低。

黄帝[6](2021)在《玉米/大豆间作与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对低磷胁迫的响应》文中提出磷在土壤中易被固定,导致作物的吸收效率较低,磷素成为限制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根系是吸收养分的主要器官,间作和丛枝菌根真菌(AMF)能通过调整根系形态来应对竞争或者相互促进,因此能充分利用土壤磷素并能提高作物产量。在课题组前期对玉米和大豆根系表型组学系统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选取了两个不同根系构型的玉米品种:圣瑞999(小根系,M1)和中科11(大根系,M2)和大豆品种(D76–1609)作为试验材料,采用根箱技术,探讨玉米/大豆间作在低磷条件下(低磷土壤不施磷)的响应(播种25天后收获,第二章);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玉米(圣瑞999)/大豆(D76–1609)间作系统接种AMF对低磷胁迫(低磷土壤不施磷)的响应(移栽53天后收获,第三章)。论文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低磷条件下,与大豆间作显着促进了玉米根系的生长,且M2根长、根表面积和根干重的增幅显着大于M1。与M1间作抑制了大豆根系的生长,根长和根表面积显着降低,与M2间作增加了大豆根长和根表面积(第二章)。接种AMF显着促进了与M1间作的大豆根系的生长(第三章)。(2)两个玉米基因型对磷的吸收效率不同:与单作相比,低磷条件下与大豆间作时,M1的磷浓度和磷吸收效率显着降低,间作M2的磷浓度和磷吸收效率则显着增加。对大豆来说,与单作相比,与M1间作时的磷吸收显着降低,而与M2间作对大豆的磷吸收则没有显着影响(第二章)。当M1与大豆间作时,接种AMF显着增加了作物的磷浓度和磷积累量。接种AMF使间作大豆的磷吸收效率增加1–2.2倍(第三章)。(3)低磷胁迫显着降低了间作玉米地上干物质积累,同时刺激了根系生长。低磷胁迫下,与M1间作的大豆根长、根表面积和根冠比显着降低。但是低磷胁迫则显着促进了与M2间作的大豆根系的生长。(4)对整个体系来说,间作和混作具有明显的产量优势和磷吸收优势,土地当量比和磷吸收当量比均大于1。低磷条件下,M2与大豆间作时的土地当量比和磷吸收当量比最大;高磷条件下,M1和M2混作的优势更显着(第二章)。接种AMF显着提高了间作体系生产力优势和磷吸收优势,土地当量比由1.79增加到2.48,磷吸收当量比由1.87增加到2.32。接种AMF改善了间作大豆的劣势地位,提高了间作大豆的磷素竞争能力(第三章)。本文研究了不同种植方式下作物根系形态特征、磷吸收、种间竞争能力以及间作体系的土地当量比和磷吸收当量比在低磷胁迫下的响应,揭示了接种AMF在间作系统响应低磷胁迫的积极作用。本研究成果为进一步探讨玉米/大豆间作的优势机制提供了基础。

郭佩[7](2021)在《施氮量对不同花生品种生长发育及不同氮源供氮特性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过量施用氮肥不仅造成肥料浪费、生产成本增加、环境污染等问题,并且抑制花生自身生物固氮能力。本试验采用辽宁省主栽花生品种农花5号(NH5)、铁引花1号(TYH1)和高效结瘤品种湘花11号(XH11)、红花16号(HH16),在大田隔离池试验条件下,设置不同施氮水平,施氮量为(纯氮)45kg·hm-2、75kg·hm-2、105kg·hm-2、135kg·hm-2、165kg·hm-2,测定花生的农艺性状、植株干物质积累量、结瘤数量及干物重、氮素积累量、产量及构成因素等指标。同时采用15N同位素示踪盆栽试验,研究结荚期花生结瘤特性、光合能力、氮素积累量,并分析土壤、根瘤、化学氮肥不同氮源供氮量、化学氮肥的转运与损失率等。本研究探明了不同施氮量对花生生长发育、结瘤特性、氮肥利用效率及不同氮源供氮特性的影响,为确定最适施氮量,优化辽宁花生氮肥减施节本增效的生产技术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花生全生育期内,各施氮水平均能明显提高花生的生长发育、各器官干物质积累量以及氮素积累,在施氮量为105kg·hm-2效果最明显,但过量施氮(>135kg·hm-2)效果不显着。施氮量为105135kg·hm-2能显着提高结荚期花生的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而高氮(>135kg·hm-2)条件下,Pn和Tr有所下降。2.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各品种根瘤数量及干物重持续增长,结荚期后降低。施氮量的增加显着降低花生结瘤能力,高效结瘤花生品种XH11、HH16在75kg·hm-2氮水平下结瘤能力最强,尤其XH11的根瘤数量在出苗后80d达121个,显着高于其他品种。3.植株对15N的总吸收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呈抛物线趋势,各处理间回收率差异显着,结荚期根瘤、土壤、肥料供氮比例约为5:3:2,在高氮(>135kg·hm-2)水平下土壤残留量、损失量较大,在4575kg·hm-2施氮水平下损失率显着低于其他处理,说明植株对于肥料氮的吸收量是有限的,施入更多的氮肥并不会促进其吸收,反而造成大量肥料损失。其中,NH5是喜氮肥品种,增施氮肥提高了NH5对土壤氮的利用率,在较高氮肥水平下(105165 kg·hm-2)产量相关性状均有所提高。施氮显着抑制NH5的结瘤能力,但NH5营养器官与生殖器官的15N分配比例约2:3,与其他品种1:1相比,向荚果有较高的转运氮素能力,从而有较高的产量。综上所述,施氮量为105135 kg·hm-2时,花生具有较好的生长表型和较强的光合能力。结合产量与土壤氮、生物固氮、化学氮肥的不同氮源供氮量、化学氮肥的转运与损失率等指标综合评价,辽宁地区花生生产较适宜的施氮量为105135kg·hm-2。

韩丽丽[8](2020)在《不同小豆品种耐阴性差异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试验于2019年在河北农业大学教学农场三分厂进行。在50%的遮阴度和自然光处理下,测试了 20个小豆品种。测定小豆农艺性状、生理指标、产量及其构成、籽粒品质等21个指标,运用隶属函数、主成分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等方法,综合评价不同小豆品种耐阴性。筛选耐阴性较强的小豆品种,以提高小豆在间作、套种及山区种植的产量,用于河北省小豆生产。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遮阴使不同小豆品种在形态、生理、品质和产量等方面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其中,遮阴试验中21个指标变异范围在3.16%~47.51%,对照组变异范围为2.41%-56.73%,供试品种指标间具有差异性。2、根据耐阴性综合评价值(D值),将参试品种评定为三类,第一类品种高度耐阴,为辽红08712,D值是0.759;第二类品种中度耐阴,包括白红、Ⅰ 12同杂-6、JHPX-01、品红2011-02、白红9号、冀红1号、保红876、渝红2号8个品种,D值介于0.500-0.700之间;第三类品种低度耐阴,包括日本大纳言、保红947、唐山红小豆、保红8824-17、冀红13号、品红2011-18,白红8号、白红2号、冀红15号、ⅢB龙2-726、冀红1号这11个品种,D值介于0.300-0.500之间。3、根据耐阴性综合评价值(D值),得到耐阴性评价方程:D=-1.035+0.455X1+0.502X2+0.480X3-0.297X4+0.117X5。方程决定系数R2=0.965,方程最优。根据方程筛选出叶绿素a、淀粉、株高、气孔导度、可溶性糖5个主要指标,可以用于小豆品种耐阴性强弱的快速鉴定和预测。本试验确定了不同小豆品种耐阴性鉴定指标,简化小豆耐阴性评价体系,缩短了品种选用时间,能够有效筛选出与生产相适应的品种,加快了小豆品种在推广中的应用。在河北省间作套种或山区种植体系中适宜选用第一类和第二类品种。

杨广东[9](2020)在《高寒地区不同基因型高粱氮素响应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育种手段的进步,黑龙江省高粱品种已由中高秆稀植过渡到矮秆密植机械化生产。氮素是高粱生长发育必需的营养元素,以往研究主要以中高秆稀植为研究背景,关于氮素对耐密植矮杆高粱生长特性、碳氮代谢机理、耐低氮响应等系统研究较少,特别在高寒地区的研究报道尚属空白。本文以黑龙江省北部不同基因型耐密植矮杆高粱为试验材料,系统研究了耐密植高粱的碳氮代谢机理,明确了氮素对不同基因型高粱生理响应的基本规律及差异机制,同时通过转录组分析了氮素对耐密植高粱调控的生物学机理,预测了氮素吸收利用和耐低氮响应的代谢途径和相关基因。本研究对于全面认识高寒地区耐密植高粱的氮效应和代谢机理具有重要意义,为耐低氮高粱分子辅助育种打下了基础,同时为高寒地区高效栽培技术的制定提供了理论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对耐密植高粱品种(系)田间耐低氮指数和苗期硝酸还原酶(NR)、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及叶绿素含量的分析,确定了克杂15号为耐低氮高粱品种,绥杂7号为氮敏感高粱品种,同时研究表明了在低氮胁迫下叶绿素b较为敏感。2.散粉至灌浆期的干物质积累对两个高粱品种产量起着决定性作用,氮素对干物质积累及分配比例影响趋势一致。随着氮素的增加,氮敏感品种较耐低氮品种的产量增幅大。蛋白含量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淀粉、脂肪和单宁含量随着氮素的增加呈先增高后降低。N200(纯N 200kg/hm2)处理能够保证两个高粱品种有较高的产量和较好的品质,为最佳施氮量。3.叶片中硝酸还原酶(NR)、谷氨酰胺合成酶(GS)、谷氨酸合成酶(GOGAT)、谷氨酸脱氢酶(GLDH)活性随着氮素的升高而增加,氮素与NR活性和GS活性相关系数较高。低氮处理会显着降低耐密植高粱的脯氨酸(PRO)含量,氮敏感品种PRO活性对氮素响应高于耐低氮品种,丙二醛(MDA)活性低于耐低氮品种。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在低氮处理下显着降低,氮敏感品种较耐低氮品种酶活性对氮素响应更为显着。4.氮敏感品种施氮处理淀粉积累量较不施氮处理提升幅度比耐低氮品种大。散粉后14-35天是淀粉积累关键期。蔗糖合成酶(SS)、可溶性淀粉合成酶(SSS)、淀粉分枝酶(SBE)、束缚态淀粉合成酶(GBSS)、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ADPGPase)、尿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UDPGPase)活性与支链淀粉含量在散粉后14天相关系数最大且极显着,与直链淀粉相关系数在散粉后28天相关系数最大且极显着。氮敏感品种淀粉酶活性与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含量的相关性均较耐低氮品种更加显着。不同基因型耐密植高粱总淀粉、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含量与千粒重及产量间均呈显着正相关。与耐低氮品种相比,高氮有利于氮敏感高粱品种的SBE活性、GBSS活性、UGP活性提高。5.转录组分析表明,低氮敏感品种绥杂7号叶绿素中的差异基因表达比克杂15号更加丰富。硝酸盐转运体的转录编码NRT2.4,NRT3.1和NRT4.5在耐低氮品种中更为丰富。6.光合系统和细胞膜外区域对于耐密植高粱氮素缺乏耐性具有关键作用,次生代谢物生物合成、卟啉与叶绿素代谢、光合天线蛋白等与氮素的吸收和代谢相关。两个高粱品种共同低氮响应基因主要富集在氮代谢和谷胱甘肽代谢分类中。MYB转录因子在耐密植高粱低氮胁迫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同时发现ERF,b HLH,WRKY,NF-Y转录因子参与了耐低氮高粱的响应过程。

曹本福[10](2020)在《丛枝菌根对烤烟氮素摄取及生长效应初探》文中认为大多数陆地植物的根系皆能与丛枝菌根真菌(AMF)形成AM共生体,对提高宿主植物养分吸收、促进生长发育、缓解环境胁迫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本研究以烟草(Nicotiana tabacum L.)为宿主植物,首先基于摩西斗管囊霉(Funneliformis mosseae,Fm)、根内根孢囊霉(Rhizophagus intraradices,Ri)、幼套近明球囊霉(Claroideoglomus etunicatum,Ce)、球状巨孢囊霉(Gigaspora margarita,Gm)共4株AMF菌株及3种不同氮效率品种(ZY100、K326、NC89)进行了菌株与品种组合的初步筛选试验;其次基于筛选结果采用15N同位素示踪法探索了AMF对氮吸收的偏好形态;基于上述研究结果采用15N茎注法探索了AMF对间作模式中氮转移的影响;最后采用高通量转录组测序手段对烟株根系进行了氮代谢解析。本文的主要结论如下:(1)4株AMF菌株均能侵染烟株根系,其侵染率在21.82%~41.6%。未接种情况下,不同氮效率品种在株高、干物质含量、根系生长状况、养分含量(N、P、K、Ca、Mg、Fe、Mn、Cu、Zn)、氮素代谢酶(NR、GS)及相关氮代谢酶基因表达(NRT1、Ni R1、Ni R2、Ni R3、Nt GS1、Nt GS2)等指标均整体表现为ZY100(低)<K326(中)、NC89(高)。接种AMF情况下,上述指标得到一定促进,但促进效果因菌株类型及烟草品种而异。总体而言,低氮效率品种(ZY100)接种幼套近明球囊霉(Ce)其促生效果较好。(2)以(NH4)2SO4、KNO3、Glu及其对应15N标记物为氮源,对AMF吸收的主要氮素形态进行试验探索表明,AMF对各氮素形态的吸收量存在显着差异。15N-Glu标记处理(N3)吸收量显着大于无标记处理(N0),显示AMF可吸收一定量的Glu。在(NH4)2SO4、KNO3、Glu三者氮素形态共存时,AMF优先吸收NH4+,其吸收量分别是NO3-、Glu的1.35、2.94倍。就吸收的三者氮素总量而言,(NH4)2SO4、KNO3、Glu各占总氮吸收量的48.61%、36.10%、15.29%。(3)大豆/烟草间作系统中,在塑料固体分隔(PS)条件下,与未接种(CT)、单接种AMF(CE)、单接种根瘤菌(BJ)相比,双接种(CE+BJ)提高了大豆对氮的吸收,其增幅分别为93.1%、28.71%、39.62%;同等PS处理下,双接种(CE+BJ)的烟株对N的吸收量分别是未接种(CT)、单接种CE、单接种BJ处理的1.68、1.22和1.28倍。基于30μm尼龙网分隔(MS)的双接种体系中(CE+BJ),大豆向烟株转移的氮量较CT、CE和BJ分别增加7.29、6.97和11.52mg/pot。不分隔体系中(NS),烟株双接种(CE+BJ)较CT、CE、BJ分别增加6.44、7.63和12.48 mg/pot。综上,在大豆/烟草间作系统中同时接种AMF和根瘤菌,提高了间作系统的生物量累积,促进了大豆向烟株的氮素转移。(4)根系转录组测序分析表明,与未接种处理(CK)相比,烟草接种幼套近明球囊霉(Ce),鉴别出4个硝酸盐转运蛋白(NRT1.10、NRT1.1、NRT1.7、NRT1.11)、4个多肽转运蛋白(PTR3-A、PTR1、PTR2、PTR5)、5个ABC超家族转运体蛋白(At ABCB4、At ABCB10、At ABCB14、At ABCB17、At ABCB18)及6个氮代谢酶基因(GS2、GLUL、GLTB、GLTD、GLT1、GDHA)。接种根内根孢囊霉(Ri),鉴别出1个高亲和硝酸盐转运蛋白2.5(At NRT2.5),7个硝酸盐转运蛋白(NRT1.10、NRT1.7、NRT1.11、NRT1.1、NRT1.1、NRT1、NRT2)、3个多肽转运蛋白(NRTPTR3-A、NRTPTR1、NRTPTR5)、7个ABC超家族转运体蛋白(At ABCB4、At ABCB5、At ABCC10、At ABCC14、At ABCB19、At ABCB17、At ABCB18)及8个氮代谢酶(GS2、GLUL、GLUD1、FM、CA、GS、GDH1、GDH2)。就接种两者AMF鉴别出的氮转运蛋白及氮代谢酶类型来看,接种Ce主要涉及了谷氨酸代谢途径,而接种Ri则完整参与了谷氨酸代谢、氰基氨基酸代谢、甲烷代谢及乙醛酸代谢途径。结果表明不同AMF对氮吸收、同化能力及参与的氮代谢途径不同。

二、不同大豆品种在养分吸收及产量品质上的差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不同大豆品种在养分吸收及产量品质上的差异(论文提纲范文)

(1)外源芸苔素内酯对不同基因型杂交稻开花期耐热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与试验地概况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1.3.1 产量及其构成
        1.3.2 花粉活力
        1.3.3 AsA、GHS含量和GlyⅠ活性测定
        1.3.4 RNA提取和实时荧光定量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产量及其构成因子
    2.2 高温和激素处理影响花粉活力
    2.3 抗氧化能力及相关基因表达
3 讨论
4 结论

(2)减量施肥对水稻生长、产量及养分利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我国水稻发展状况
    1.2 肥料利用现状
        1.2.1 氮肥利用现状
        1.2.2 磷肥利用现状
        1.2.3 钾肥利用现状
        1.2.4 我国化肥污染问题
    1.3 国内外对肥料施用的研究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设计
    2.2 调查内容与方法
        2.2.1 土壤基础肥力
        2.2.2 干物质积累量
        2.2.3 叶面积指数
        2.2.4 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
        2.2.5 植株氮、磷、钾含量
        2.2.6 计算公式
    2.3 数据整理和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全量减施氮、磷、钾肥对水稻生长及养分积累的影响
        3.1.1 土壤基础肥力
        3.1.2 对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3.1.3 对养分积累的影响
        3.1.4 对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3.2 减施不同数量氮磷养分对水稻生长及养分积累的影响
        3.2.1 气象和土壤概况
        3.2.2 对叶面积指数及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3.2.3 对养分积累的影响
        3.2.4 对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4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减量施肥对水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4.1.2 减量施肥对水稻养分吸收和利用的影响
        4.1.3 不同品种产量及养分利用间的差异
    4.2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3)耐旱春小麦根际微生物对干旱胁迫的响应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干旱胁迫对作物表型的影响
        1.2.2 干旱胁迫对作物光合特性的影响
        1.2.3 干旱胁迫对作物生理特性的影响
        1.2.4 干旱胁迫对小麦抗旱基因表达的影响
        1.2.5 干旱胁迫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1.2.6 干旱胁迫对土壤微生物量的影响
        1.2.7 干旱胁迫对作物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方法
    2.1 供试材料
    2.2 试验地概况
    2.3 试验设计
    2.4 测定指标及方法
        2.4.1 春小麦农艺性状测定及方法
        2.4.2 春小麦生理生化指标测定及方法
        2.4.3 春小麦根系抗旱基因表达量的测定及方法
        2.4.4 土壤微生物学性状测定及方法
    2.5 数据处理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干旱胁迫对耐旱春小麦农艺性状的影响
        3.1.1 干旱胁迫对耐旱春小麦植株鲜重的影响
        3.1.2 干旱胁迫对耐旱春小麦植株干重的影响
        3.1.3 干旱胁迫对耐旱春小麦株高的影响
    3.2 干旱胁迫对耐旱春小麦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3.2.1 干旱胁迫对耐旱春小麦旗叶光合特性的影响
        3.2.2 干旱胁迫对耐旱春小麦旗叶生理指标的影响
    3.3 干旱胁迫对耐旱春小麦根系抗旱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3.3.1 RNA提取及质量检测
        3.3.2 实时荧光定量PCR
        3.3.3 春小麦根系抗旱基因表达差异分析
    3.4 干旱胁迫对耐旱春小麦土壤微生物学性状的影响
        3.4.1 干旱胁迫对耐旱春小麦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3.4.2 干旱胁迫对耐旱春小麦土壤微生物量的影响
    3.5 干旱胁迫对耐旱春小麦根际土壤细菌多样性的影响
        3.5.1 数据质量分析
        3.5.2 OTU统计及分析
        3.5.3 Alpha多样性
        3.5.4 群落组成
        3.5.5 Beta多样性
    3.6 环境因子关联分析
        3.6.1 根际细菌微生物多样性与春小麦生理生化指标的相关分析
        3.6.2 根际细菌微生物多样性与土壤微生物学性状的相关分析
第四章 讨论
    4.1 干旱胁迫下春小麦植株形态及生理变化规律
    4.2 干旱胁迫下春小麦土壤微生物学性状的变化特征
    4.3 干旱胁迫下春小麦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特征及其偏好关系
    4.4 耐旱春小麦根际微生物对干旱胁迫的响应机制
第五章 结论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及发表论文

(4)不同氮效率玉米获取土壤氮素的根系形态、生理及混种优势互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本研究的切入点
    1.4 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氮素形态对不同氮效率玉米根系形态、养分吸收及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设计
        2.1.2 供试土壤处理
        2.1.3 供试种子测定与植物培养
    2.2 项目测定与方法
        2.2.1 待测植株收获及土壤获取
        2.2.2 叶绿素相对含量的测定
        2.2.3 植物生物量的测定
        2.2.4 植物根系形态参数的测定
        2.2.5 植物地上部氮、磷含量及氮、磷累积量的测定
        2.2.6 植物地上部氮、磷吸收速率的测定
        2.2.7 土壤中碱解氮、速效磷含量及土壤p H的测定
    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2.4 结果与分析
        2.4.1 氮素形态对不同品种玉米苗干重的影响
        2.4.2 氮素形态对不同品种玉米苗期根系形态参数的影响
        2.4.3 氮素形态对不同品种玉米苗期氮、磷养分吸收的影响
        2.4.4 氮素形态对不同品种玉米苗期生长所处的土壤养分环境影响
        2.4.5 氮素形态对苗期玉米氮、磷养分吸收速率的影响
        2.4.6 氮素形态对不同品种玉米苗期根际与非根际土壤p H的影响
        2.4.7 氮素形态对不同品种玉米苗期叶片叶绿素SPAD值的影响
    2.5 不同品种玉米苗期氨基酸含量及组成
        2.5.1 试验材料
        2.5.2 氨基酸测定方法
        2.5.3 氨基酸含量及累积量的计算
        2.5.4 氨基酸试验数据分析
        2.5.5 氨基酸结果与分析
    2.6 讨论
    2.7 小结
第三章 氮素形态对不同氮效率玉米根际细菌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3.1.1 根箱微区试验设计
        3.1.2 供试土壤处理
        3.1.3 供试种子测定与植物培养
    3.2 项目测定与方法
        3.2.1 根际土壤获取与测定
        3.2.2 植物根际细菌微生物测定流程
        3.2.3 基因组DNA的提取
        3.2.4 PCR扩增及PCR产物的混样和纯化
        3.2.5 文库构建和上机测序
        3.2.6 信息分析流程
    3.3 结果与分析
        3.3.1 物种注释结果
        3.3.2 样本复杂度分析
        3.3.3 多样本之间的比较分析
        3.3.4 试验样本组群落结构差异统计检验
        3.3.5 试验样本组根际细菌微生物群落功能预测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不同氮效率玉米混种获取土壤不同形态氮素的补偿效应研究
    4.1 试验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设计
        4.1.2 供试土壤处理
        4.1.3 供试种子测定与植物培养
    4.2 项目测定与方法
        4.2.1 植株收获及土壤获取
        4.2.2 叶绿素相对含量的测定
        4.2.3 植物生物量的测定
        4.2.4 植物根系形态参数的测定
        4.2.5 植物地上部氮、磷含量及氮、磷累积量的测定
        4.2.6 土壤中碱解氮、速效磷含量及土壤p H的测定
    4.3 数据处理与分析
    4.4 结果与分析
        4.4.1 种植方式、氮素形态对不同生长期内不同品种玉米生物量累积和分配的影响
        4.4.2 种植方式、氮素形态对不同生长期内不同品种玉米苗期根系形态参数的影响
        4.4.3 种植方式、氮素形态对不同生长期内不同品种玉米苗期养分元素含量的影响
        4.4.4 种植方式、氮素形态对不同生长期内不同品种玉米苗期养分累积量的影响
        4.4.5 种植方式、氮素形态对不同生长期内不同品种玉米苗期叶片叶绿素SPAD值的影响
        4.4.6 种植方式、氮素形态对不同生长期内不同品种玉米生长的土壤环境的影响
    4.5 种植方式、氮形态和生长时间对苗期玉米生长发育的各项指标影响分析
    4.6 讨论
    4.7 小结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研究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5)种子引发对沿海滩涂燕麦生长与饲草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 研究背景
        1.1 盐碱地概况
        1.2 开发利用盐碱地的途径
        1.3 提高作物耐盐性的方法
        1.4 燕麦的经济价值
    2 种子引发对作物生长影响
        2.1 生长方面
        2.2 生理方面
        2.3 抗逆方面
        2.4 产量方面
        2.5 品质方面
    3.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3.1 研究内容
        3.2 研究目标
        3.3 技术路线图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种子引发对盐胁迫下燕麦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测定项目
        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AsA引发对盐胁迫下燕麦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2.2 GA_3引发对盐胁迫下燕麦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2.3 MgSO_4引发对盐胁迫下燕麦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种子引发对沿海滩涂燕麦生长与产量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种子引发对沿海滩涂燕麦株高的影响
        2.2 种子引发对沿海滩涂燕麦茎秆伸长率的影响
        2.3 种子引发对沿海滩涂燕麦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2.4 种子引发对沿海滩涂燕麦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种子引发对沿海滩涂燕麦生理特性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种子引发对沿海滩涂燕麦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
        2.2 种子引发对沿海滩涂燕麦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2.3 种子引发对沿海滩涂燕麦燕麦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影响
        2.4 种子引发对沿海滩涂燕麦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3 讨论
        3.1 种子引发处理对燕麦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
        3.2 种子引发处理对燕麦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3.3 种子引发对沿海滩涂燕麦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影响
        3.4 种子引发对沿海滩涂燕麦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种子引发对沿海滩涂燕麦养分积累和品质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种子引发对沿海滩涂燕麦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积累的影响
        2.2 种子引发对沿海滩涂燕麦离子吸收的影响
        2.3 种子引发对灌浆期燕麦饲草营养品质的影响
    3 讨论
        3.1 种子引发对燕麦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积累的影响
        3.2 种子引发对燕麦离子吸收的影响
        3.3 种子引发对燕麦饲草营养品质的影响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1 种子引发对盐胁迫下燕麦萌发与幼苗生长的影响
    2 种子引发对沿海滩涂燕麦生长与产量的影响
    3 种子引发对沿海滩涂燕麦生理特性的影响
    4 种子引发对沿海滩涂燕麦养分积累和饲草品质的影响
    5 结论
    6 本研究存在不足
    7 需要进一步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课题

(6)玉米/大豆间作与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对低磷胁迫的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间作的研究进展
        1.2.2 低磷胁迫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1.2.3 丛枝菌根与磷吸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不同根系构型玉米和大豆间作对低磷胁迫的响应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材料
        2.2.2 试验方法
        2.2.3 生长及生理指标的测定
        2.2.4 数据分析
    2.3 研究结果
        2.3.1 间作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2.3.2 低磷胁迫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2.3.3 间作对作物磷吸收的影响
        2.3.4 间作体系的生产力优势与磷吸收优势
    2.4 讨论
        2.4.1 间作对玉米、大豆根系形态的影响
        2.4.2 间作对玉米、大豆生物量和磷吸收的影响
        2.4.3 玉米/大豆间作体系的优势
        2.4.4 混作对两个玉米品种根系生长和磷吸收的影响
    2.5 小结
第三章 玉米/大豆间作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对低磷胁迫的响应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材料
        3.2.2 试验方法
        3.2.3 生长及生理指标的测定
        3.2.4 数据分析
    3.3 研究结果
        3.3.1 丛枝菌根对玉米光合速率和地上部分生长的影响
        3.3.2 丛枝菌根真菌接种对大豆光合速率和地上部分生长的影响
        3.3.3 丛枝菌根对玉米和大豆根系性状的影响
        3.3.4 丛枝菌根对玉米和大豆磷浓度和磷积累量的影响
        3.3.5 丛枝菌根对磷效率的影响
        3.3.6 丛枝菌根对间作体系土地当量比、磷吸收当量比和磷营养竞争比率的影响
    3.4 讨论
        3.4.1 丛枝菌根对玉米和大豆光合速率及生物量的影响
        3.4.2 丛枝菌根对玉米和大豆侵染率与根系性状的影响
        3.4.3 丛枝菌根对玉米和大豆对磷吸收的影响
    3.5 小结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施氮量对不同花生品种生长发育及不同氮源供氮特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花生生产现状
        1.1.2 氮肥使用及花生氮素吸收现状
    1.2 研究进展
        1.2.1 氮肥对花生生长发育以及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1.2.2 氮肥对花生结瘤特性的影响
        1.2.3 氮肥对花生光合特性的影响
        1.2.4 氮肥对花生氮素吸收的影响
        1.2.5 氮肥对花生产量的影响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点
    2.2 供试材料
    2.3 试验设计
        2.3.1 氮肥隔离池种植试验
        2.3.2 ~(15)N同位素标记盆栽试验
    2.4 取样方法
    2.5 测定项目与方法
        2.5.1 植株形态指标的测定
        2.5.2 植株根瘤数量、干物重的测定
        2.5.3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2.5.4 光合参数的测定
        2.5.5 植株各器官干物质积累量的测定
        2.5.6 植株、土壤全氮含量的测定
        2.5.7 盆栽试验土壤、植株~(15)N含量的测定
        2.5.8 花生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测定
        2.5.9 相关计算公式
    2.6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施氮量对不同花生品种农艺性状的影响
    3.2 施氮量对不同花生品种根瘤变化的影响
        3.2.1 根瘤数量
        3.2.2 根瘤干物重
        3.2.3 结荚期根瘤特性
    3.3 施氮量对不同花生品种结荚期光合特性的影响
        3.3.1 叶绿素含量
        3.3.2 光合参数
    3.4 施氮量对不同花生品种各器官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3.4.1 根干物质积累
        3.4.2 茎干物质积累
        3.4.3 叶干物质积累
        3.4.4 荚果干物质积累
        3.4.5 植株总干物质积累
    3.5 施氮量对不同花生品种各器官氮积累量的影响
        3.5.1 根氮积累量
        3.5.2 茎氮积累量
        3.5.3 叶氮积累量
        3.5.4 荚果氮积累量
        3.5.5 植株总氮积累量
    3.6 施氮量对花生结荚期不同氮源供氮特性的影响
        3.6.1 结荚期不同氮源供氮积累
        3.6.2 结荚期不同氮源供氮积累分配比例
        3.6.3 各器官~(15)N积累量
        3.6.4 ~(15)N在各器官中的分配比例
        3.6.5 ~(15)N的吸收利用与损失
    3.7 施氮量对不同花生品种氮素的吸收利用效率的影响
    3.8 施氮量对不同花生品种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4 结论与讨论
    4.1 施氮量对花生形态、干物质积累以及氮素积累变化的影响
    4.2 施氮量对花生结瘤特性的影响
    4.3 施氮量对花生光合特性的影响
    4.4 施氮量对花生氮素吸收的影响
        4.4.1 施氮量对花生各氮素来源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4.4.2 施氮量对花生肥料氮吸收转化与损失的影响
        4.4.3 施氮量对花生氮素吸收利用效率的影响
    4.5 施氮量对花生产量的影响
    4.6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文章

(8)不同小豆品种耐阴性差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遮阴处理对植株农艺性状的影响
        1.2.2 遮阴处理对植株生理指标的影响
        1.2.3 遮阴对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
        1.2.4 遮阴对品质的影响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地点
        2.1.2 品种选择
        2.1.3 试验设计
        2.1.4 测定项目及方法
    2.2 数据分析
        2.2.1 指数分析
        2.2.2 主成分分析法
        2.2.3 隶属函数计算综合评价值
3 结果与分析
    3.1 遮阴处理对不同小豆品种形态指标的影响
        3.1.1 遮阴处理对株型的影响
        3.1.2 遮阴处理对叶面积、干物重、根冠比的影响
    3.2 遮阴处理对不同小豆品种生理指标的影响
        3.2.1 遮阴处理对不同小豆品种光合指标的影响
        3.2.2 遮阴处理对不同小豆品种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3.2.3 遮阴处理对不同小豆品种叶片酶活性的影响
    3.3 遮阴处理对不同小豆品种产量及品质指标的影响
        3.3.1 遮阴处理对不同小豆品种产量指标的影响
        3.3.2 遮阴处理对不同小豆品种品质指标的影响
    3.4 不同小豆品种单项指标标准化比较
    3.5 遮阴处理下不同小豆品种耐阴系数主成分分析
    3.6 不同小豆品种耐阴性综合评价
    3.7 逐步回归分析
4 讨论
    4.1 遮阴对小豆植株生长发育的影响
        4.1.1 遮阴对小豆植株农艺性状的影响
        4.1.2 遮阴对小豆生理特性的影响
        4.1.3 遮阴对小豆籽粒品质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4.2 不同小豆品种耐阴性差异评价
5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9)高寒地区不同基因型高粱氮素响应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的目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耐低氮品种筛选与评价
        1.2.2 氮素对作物干物质积累及光合作用的影响
        1.2.3 氮素对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1.2.4 氮素对作物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1.2.5 转录组测序技术及在氮素研究中的应用
    1.3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思路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不同基因型耐密植高粱耐低氮筛选与评估
    2.1 田间耐低氮筛选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设计
        2.1.3 测定指标与方法
    2.2 苗期耐低氮筛选与评估
        2.2.1 试验材料
        2.2.2 试验设计
    2.3 统计分析方法
    2.4 结果与分析
        2.4.1 田间耐低氮材料筛选
        2.4.2 苗期高粱耐低氮筛选
        2.4.3 两个不同基因型高粱品种苗期的耐低氮能力评估
    2.5 小结
第三章 氮素对不同基因型高粱光合特性及产量品质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设计
        3.1.3 测定项目和方法
        3.1.4 统计分析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氮素对不同基因型高粱单株叶面积的影响
        3.2.2 氮素对不同基因型高粱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3.2.3 氮素对不同基因型高粱叶片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3.2.4 氮素对不同基因型高粱叶片气孔导度的影响
        3.2.5 氮素对不同基因型高粱蒸腾速率的影响
        3.2.6 氮素对不同基因型高粱干物质积累和分配的影响
        3.2.7 氮素对不同基因型高粱产量的影响
        3.2.8 氮素对不同基因型高粱籽粒品质的影响
    3.3 小结
第四章 氮素对不同基因型高粱叶片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设计
        4.1.3 测定项目和方法
        4.1.4 统计分析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氮素对不同基因型高粱叶片中硝酸还原酶活性的影响
        4.2.2 氮素对不同基因型高粱叶片中谷氨酸合成酶合成酶活性的影响
        4.2.3 氮素对不同基因型高粱叶片中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的影响
        4.2.4 氮素对不同基因型高粱叶片中谷氨酸脱氢酶活性的影响
        4.2.5 氮素对不同基因型高粱叶片中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4.2.6 氮素对不同基因型高粱叶片中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4.2.7 氮素对不同基因型高粱叶片中超氧化物岐化酶活性的影响
        4.2.8 氮素对不同基因型高粱叶片中过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影响
    4.3 小结
第五章 氮素对不同基因型高粱籽粒淀粉积累及相关酶活性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设计
        5.1.3 测定项目和方法
        5.1.4 统计分析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氮素对不同基因型高粱籽粒总淀粉含量的影响
        5.2.2 氮素对不同基因型高粱籽粒支链淀粉含量的影响
        5.2.3 氮素对不同基因型高粱籽粒直链淀粉含量的影响
        5.2.4 氮素对不同基因型高粱籽粒淀粉积累特征的影响
        5.2.5 不同基因型高粱籽粒淀粉含量与氮肥和产量的相关性
        5.2.6 氮素对不同基因型高粱籽粒蔗糖合成酶活性的影响
        5.2.7 氮素对不同基因型高粱籽粒中可溶性淀粉合成酶活性的影响
        5.2.8 氮素对不同基因型高粱籽粒中淀粉分支酶活性的影响
        5.2.9 氮素对不同基因型高粱籽粒中束缚态淀粉合成酶活性的影响
        5.2.10 氮素对不同基因型高粱籽粒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活性的影响
        5.2.11 氮素对不同基因型高粱籽粒尿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活性的影响
        5.2.12 不同基因型高粱淀粉相关酶与淀粉含量的相关性分析
    5.3 小结
第六章 不同基因型高粱苗期低氮胁迫转录组分析与验证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材料
        6.1.2 试验地点
        6.1.3 试验设计
        6.1.4 转录组分析与方法
        6.1.5 q RT-PCR验证
    6.2 结果与分析
        6.2.1 RNA-seq测序质量评估
        6.2.2 RNA-seq样本的聚类分析及主成分分析
        6.2.3 两个高粱品种氮肥处理前后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6.2.4 差异表达基因GO功能分析
        6.2.5 差异表达基因Pathway功能分析
        6.2.6 差异表达基因转录因子预测
        6.2.7 参与氮代谢和谷胱甘肽代谢的基因
        6.2.8 低氮胁迫条件下耐低氮基因型克杂15号的富集差异基因
        6.2.9 差异表达基因蛋白互作分析
        6.2.10 q RT-PCR验证
    6.3 小结
第七章 讨论与结论
    7.1 讨论
        7.1.1 不同基因型高粱耐低氮筛选与苗期耐低氮评估
        7.1.2 氮素对不同基因型高粱光合特性及产量品质的影响
        7.1.3 氮素对不同基因型高粱酶活性的影响
        7.1.4 氮素对不同基因型高粱籽粒淀粉积累及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7.1.5 不同基因型高粱苗期低氮胁迫转录组分析
    7.2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文章

(10)丛枝菌根对烤烟氮素摄取及生长效应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简写汇总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植物氮营养概述
        1.1.1 我国氮肥使用概况
        1.1.2 植物根系吸收氮素的分子机制概述
        1.1.3 植株氮与叶片光合作用概述
    1.2 丛枝菌根真菌概述
    1.3 AMF对氮吸收、转运及传递机理进展
        1.3.1 AMF对氮吸收的机理进展
        1.3.2 AMF对氮转运及传递的机理进展
    1.4 AMF与烟草共生的生理效应及作用机制进展
        1.4.1 AMF在烟草育苗中的应用与效果
        1.4.2 AMF对烟草生长的影响
        1.4.3 AMF与 PGPR对烟草的促生效应影响
    1.5 研究目的
    1.6 研究内容
        1.6.1 不同丛枝菌根真菌对烟草生长效应的影响
        1.6.2 丛枝菌根真菌对烤烟氮素的吸收效应
        1.6.3 丛枝菌根菌丝桥对烤烟与其他作物间氮素的传递效应
        1.6.4 丛枝菌根真菌介导的烟株根系氮代谢解析
    1.7 技术路线
第二章 AMF对不同氮素效率基因型烟草的生长效应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案与方法
        2.2.1 试验设计
        2.2.2 测定项目
    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2.4 结果与分析
        2.4.1 AMF对不同氮效率基因型烟株根系的侵染情况
        2.4.2 AMF对不同氮效率基因型烟株生物量累积的影响
        2.4.3 AMF对不同氮效率基因型烟株株高、根长的影响
        2.4.4 AMF对不同氮效率基因型烟株根系生长的影响
        2.4.5 AMF对不同氮效率基因型烟株矿质养分累积的影响
        2.4.6 AMF对不同氮效率基因型叶片氮代谢酶活性的影响
        2.4.7 AMF对不同氮效率基因叶片硝酸还原酶基因表达的影响
        2.4.8 AMF对不同氮效率基因型叶片亚硝酸还原酶基因表达的影响
        2.4.9 AMF对不同氮效率基因型叶片谷氨酰胺合成酶基因表达的影响
    2.5 小结
第三章 AMF对烟草不同形态氮素的吸收差异研究
    3.1 试验材料
    3.2 试验方案与方法
        3.2.1 试验设计
        3.2.2 测定项目
    3.3 数据处理与分析
    3.4 结果与分析
        3.4.1 接种AMF对烟草侵染率的影响
        3.4.2 接种AMF对烟草生物量累积的影响
        3.4.3 接种AMF对烟草氮素含量累积的影响
        3.4.4 接种AMF对烟草不同形态氮素的吸收差异
        3.4.5 接种AMF对烟草中不同形态氮素的吸收比例
    3.5 小结
第四章 AMF和根瘤菌对烟草/大豆间作系统氮素吸收和转移的影响
    4.1 试验材料
    4.2 试验方案与方法
        4.2.1 试验设计
        4.2.2 测定项目
    4.3 数据处理
    4.4 结果与分析
        4.4.1 接种AMF和根瘤菌对烟草和大豆侵染率的影响
        4.4.2 接种AMF和根瘤菌对烟草和大豆的生物累积量累积的影响
        4.4.3 接种AMF和根瘤菌对烟草和大豆氮浓度与氮吸收的影响
        4.4.4 接种AMF和根瘤菌对大豆/烟草间作系统氮素转移的影响
    4.5 小结
第五章 基于转录组测序接种AMF的烟株根系氮代谢解析
    5.1 试验材料
    5.2 试验方案与方法
        5.2.1 试验设计
        5.2.2 测定项目
    5.3 数据处理
    5.4 结果与分析
        5.4.1 不同类型AMF对烟株根系的侵染情况
        5.4.2 原始数据过滤及参考基因对比
        5.4.3 基因功能注释及分类
        5.4.4 接种Ce、Ri的根系差异基因表达分析
        5.4.5 接种Ce、Ri的根系差异基因的GO、KEGG富集分析
        5.4.6 接种幼套近明球囊霉(Ce)相关差异表达分析
        5.4.7 接种根内根孢囊霉(Ri)相关差异表达分析
    5.5 小结
第六章 全文结论
    6.1 主要结论
    6.2 本文的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成果

四、不同大豆品种在养分吸收及产量品质上的差异(论文参考文献)

  • [1]外源芸苔素内酯对不同基因型杂交稻开花期耐热性的影响[J]. 宋佳谕,陈宇眺,洪晓富,闫川. 核农学报, 2021(12)
  • [2]减量施肥对水稻生长、产量及养分利用的影响[D]. 吴可. 广西大学, 2021(02)
  • [3]耐旱春小麦根际微生物对干旱胁迫的响应机制[D]. 方静. 内蒙古大学, 2021
  • [4]不同氮效率玉米获取土壤氮素的根系形态、生理及混种优势互补研究[D]. 高艳君. 河北大学, 2021(09)
  • [5]种子引发对沿海滩涂燕麦生长与饲草品质的影响[D]. 王玥. 扬州大学, 2021
  • [6]玉米/大豆间作与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对低磷胁迫的响应[D]. 黄帝.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7]施氮量对不同花生品种生长发育及不同氮源供氮特性的影响[D]. 郭佩. 沈阳农业大学, 2021(05)
  • [8]不同小豆品种耐阴性差异研究[D]. 韩丽丽. 河北农业大学, 2020(05)
  • [9]高寒地区不同基因型高粱氮素响应机制研究[D]. 杨广东.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5)
  • [10]丛枝菌根对烤烟氮素摄取及生长效应初探[D]. 曹本福. 贵州大学, 2020(04)

标签:;  ;  ;  ;  ;  

不同大豆品种养分吸收、产量和品质的差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