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hoc网络在单工无线电中的应用

Ad hoc网络在单工无线电中的应用

一、Ad hoc网在单工电台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曹军勤[1](2018)在《数字化单兵网络电台研究与设计》文中提出随着当今通信技术和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的超短波电台已无法满足作战需求,为了最大限度的提高现代战争战场的作战和指挥效率、减少伤亡,单兵电台在战场中作用日益明显,目前已逐渐趋向数字化、网络化、集成化发展。未来的单兵电台将兼有自组网和数据传输能力,能够完成数字话音、短消息、战场态势感知等多种任务,从而大大提高士兵战场生存能力。单兵通信系统是战术互联网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现代化战场指挥和作战效率以及士兵生存率的重要装备,是现代化战场必要的装备之一。本文主要研究当代单兵通信的技术发展现状,对单兵电台主要功能和关键技术要求进行研究分析,结合现已装备的单兵电台存在的不易便携、工作时间短、功能单一等缺点,拟采用无中心自组网、小型化低功耗设计、话音激活检测等关键技术,设计出一款低功耗、低成本具有短消息功能,集语音通信和数传通信为一体的数字化单兵网络电台。本文设计的数字化单兵网络电台已进行野外试验以及性能检测,并提交用户试运行。结果表明:该电台性能稳定,安全可靠,达到了设计要求,满足用户需求。

岳文涛[2](2018)在《基于Java地域通信网仿真平台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地域通信网技术的先进性和优异的整体作战性能使其逐渐成为各国在现代军事通信网络研究方面的一个热点,而网络仿真软件是进行地域通信网研究和测试的一个重要辅助工具。现有网络仿真软件综合性能较强,但由于系统集成度高、结构复杂、模型固化严重以及大规模网络仿真场景下效率低等问题,导致对于地域通信网络的仿真适应性不高。本文根据地域通信网络的特点,结合已有的网络模型基础(例如:网络节点、传输信道、网络拓扑结构等)实现了对地域通信网的建模,同时基于离散事件系统仿真设计并实现一个针对地域通信网的仿真平台。论文的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针对现有网络仿真平台在地域通信网仿真方面存在的问题,论文在仿真平台的设计中,采用高内聚低耦合的方法进行设计,增强仿真平台的扩展性和灵活性。为了仿真平台能够满足大规模网络仿真场景的需要,仿真平台采用C/S的架构进行设计,为后期仿真平台接入云平台进行大规模的网络仿真奠定基础。平台的整体设计包括客户端和服务端。其中,客户端主要完成对网络仿真的场景及业务配置以及对服务端返回的仿真数据的处理。服务端是仿真平台的核心部分,网络仿真中大量的逻辑和计算处理以及相关的网络模型都集中在仿真平台的服务端进行实现,服务端采用离散事件驱动的仿真机制实现对地域通信网的仿真,并将仿真结果返回客户端。2.针对地域通信网的结构和特点,基于现有的网络模型实现对地域通信网网络节点、传输信道、随机网络拓扑的建模。根据仿真平台的设计方案以及相关的网络模型,基于Java语言编程实现了地域通信网仿真平台的各个功能模块以及相关的网络模型。3.为了测试仿真平台仿真结果有效性,以DSR路由协议为例对地域通信网仿真平台进行了测试,仿真结果(吞吐量、时延、丢包率等)均符合预期,仿真结果同OPNET网络仿真平台进行对比,对比结果证明了仿真平台仿真结果的有效性。

王定良[3](2016)在《自适应多模单兵通信系统的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说明随着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通信对抗日益激烈化,传统的短波电台与超短波电台已经难以适应未来作战的需求,单兵通信系统正朝着数字化、集成化、宽带化的方向发展。未来的单兵通信系统将兼具自组网与宽带数据传输能力,能够完成语音通话、视频传输、战场态势感知等多种任务,从而大大提高通信效率和战场生存能力。本文充分借鉴了软件无线电思想,旨在研制一款兼容性强、应用灵活的多模单兵通信系统,用户无需改动硬件就可以方便地调整系统的工作模式和工作参数。整个系统由手持数据终端、射频模块、背负式电池组、头盔式摄像头以及头戴式受送话器组成,具备宽带数据传输及战场态势感知能力。论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对经典的自适应调制方案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完成了单兵通信系统自适应调制方案的设计。2、结合系统功能需求进行手持数据终端的设计,包括需求分析、元器件选型、功能模块设计、PCB布局设计、制板以及焊接调试,研发出手持数据终端实物样机。3、对常用的模拟与数字调制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原理图与PCB的设计,研制出性能优异的信号调制模块;同时为信号调制模块开发了专门的上位机软件,实现了对该模块的全数字化控制。4、对常见的多址接入技术进行分析与研究,并设计硬件电路产生相应的组网波形。通过对比各种组网波形的性能,为单兵通信系统设计合理的组网方案。5、结合单兵通信系统的使用场景,并基于设计的组网方案,在手持数据终端上进行用户功能的实现,包括用户鉴权与管理、紧急命令下发、文本传输、语音通话、视频传输、文件收发、GPS定位、位置信息拓扑显示等。

梁文伟[4](2012)在《基于自组网的战术通信网的互联技术》文中研究指明无线自组织网络是一种自组织、无中心和自适应的分布式网络。网络中节点的地位平等,无需设置中心控制节点,具有很强的抗毁性,在结构上具有很强的灵活性,易于快速部署和安装,具有较强的机动性。因而,无论是在民用上还是军事上,无线自组织网络都有着广阔的运用前景。自组网技术是美军的战术互联网的核心技术,美军的近期数字化电台和无线互联网控制器等主要通信装备都使用了自组网技术。本文在分析美军战术互联网和自组网结构特点的基础上,结合我军现有战术通信网的特点,将自组网技术引入到我军战术通信网中,提出基于自组网的战术通信网互联的构架,达到使各个分散、独立的战术通信子网互联的目的。本文从网络结构、多天线技术、信道共享及信道分配、媒体接入控制等方面分析基于自组网的战术通信网互联的技术支持,并分别从这四个方面介绍基于自组网的战术通信网互联的构想。通过在NS2网络仿真平台上仿真,对网络吞吐量、丢包率和时延等网络性能进行分析,该技术性能满足我军目前的战术要求。最后在总结和展望中,对该构想中没有深入分析研究的细节问题做了说明。

蒲育[5](2012)在《Ad Hoc战术互联网节能路由算法研究与仿真》文中指出Ad Hoc战术互联网是一种无中心、自组织,多跳共享的无线通信网络,它不需要固定设施支持、可临时组织、移动性能好、网络抗毁与快速部署能力强,能够为复杂多变的战场环境下的信息传输提供可靠的平台,有效地满足战术级部(分)队的通信要求,实现无线战术通信与战役、战略通信的无缝衔接。近些年来,Ad Hoc战术互联网技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并在各种演习及局部战场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随着战术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其面临的问题也越来越明显,其中最显着的就是移动终端能耗问题。本文给出了一种综合考虑了网络生存期最大化和传输能量最小化节能策略的WADSR路由算法,通过采用一个加权算法,使得网络在运行的不同时期根据自身能量情况选择使用生存期最大化策略还是传输能量最小化策略,并在两者间达到一种有效地平衡。最后,通过OPNET仿真软件,以营级单位执行作战任务为背景,对WADSR算法与DSR算法性能进行了仿真比较,仿真结果表明,WADSR算法是一种适合Ad Hoc战术互联网的有效节能路由算法。

丛艳平[6](2011)在《多模式自适应水下无线通信网络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世界经济和军事发展的需求,海洋资源开发、海洋能源利用等现代海洋高新技术的研究已成为世界新科技革命的主要领域之一,其中水下无线通信网络关键技术与装备已成为各海洋大国不遗余力进行研究的主要对象。水下无线通信网络设备的发展对于建立水下立体通信网络、水下无线预警网络、水下无线导航网络等系统具有重要意义。为满足当前海洋探测、海洋军事等领域对水下通信的要求,该通信网络在感知环境因素,自适应调整通信模式的基础上,既要能够提供远、中、近程中低速实时数据和语音通信,又要能够提供中、近程实时高速图像数据传输及多媒体通信功能。因此,为适应以上需求,本文研究了多模式自适应水下无线通信网所涉及的一些关键技术和内容。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提出了基于软件无线电技术的多模式自适应水下无线通信网络的概念和相应的框架结构。并对其物理层、链路层和网络传输层所涉及的相关协议进行了简要分析。同时,针对水下无线通信网的安全需求,提出了水下无线通信网的安全体系结构框架,并进行了简要的分析。(2)介绍了水下无线光通信信道以及水下无线水声通信信道的特点和建模方法,研究了分别适应于深海信道的LDPC空时编码方案,以及适应于浅海信道的TURBO空时编码方案。为简化接收端解码的复杂度,研究了统一的自适应解码方案。(3)根据水下无线通信系统对调制解调方式的需求,通信节点首先根据数据量大小以及对速率和带宽的要求,确定调制模式。同时,结合MAC层协议,研究创建了一种跨层的自适应调制解调系统框架,利用收发双方的握手信息携带当前信道状态,由发射方根据马尔科夫模型预计信道未来状态,从而自适应选择合适的调制制式,并利用握手信号通知接收方。为满足水下通信对功率、频率等资源的特殊要求,发射方根据握手信息,判断双方通信距离,并依据距离与信道信噪比的关系,根据注水原则,确定最优资源分配方案。(4)成簇策略是水下通信网拓扑的核心算法,由于我们关注的重点在于如何更大限度的节省能量,提高整个网络的寿命,因此,我们将成员节点的剩余能量与整个簇的剩余能量的加权平均值的比值作为选取簇头的依据,提出了簇头选择算法。针对分簇的水下无线通信网络拓扑结构,为有效降低冲突发生的概率,避免隐藏端问题,我们研究了簇内节点之间的基于时隙分配的EQE-MAC协议,当节点需要与簇头节点进行数据交互时,只有在属于自己的通信时隙内才能进行通信,其余时间处于睡眠状态。由于簇间通信时,难以进行准确的时隙分配,以及时隙同步,因此,我们研究了预约(Reservation)-监听(Monitor)-睡眠(Sleep)方式,即RMS-MAC协议。同时,为保证重要数据的优先发送,我们研究了基于优先级的自适应访问控制工作方式来支持猝发通信模式。由于我们假定簇内为一跳网络,因此针对簇间存在移动节点的场景,我们提出了基于VBF的能量改进路由协议算法。整套网络协议都是从能量均衡和能量节省的角度出发,使得整个网络的节点能量分布更加平均,以便于延长整个网络的生命周期。(5)提出了以FPGA、DSP、以及ARM等可编程器件为主的基于软件无线电技术的水下无线通信节点构架。

宋世杰[7](2011)在《基于Ad Hoc组网技术的超短波电台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通信技术获得了惊人的发展,而无线通信技术是其中发展最为迅速的一个分支,今天无线通信技术己经广泛应用到军事、民用各个领域。其中,超短波电台已广泛地应用于军事通信中,具有很高的研究与开发价值。本文目的是开发出一款具有Ad Hoc组网功能的超短波电台,最终这些电台在野外作战中可以形成具有自组性、抗毁性和机动性的战术通信网络,用于加强战场通信和提高战场通信系统的生存能力。笔者主要负责超短波电台自组网协议中的路由协议分析、评估,并给出最终建议。本文主要研究了目前装备部队的超短波电台的基本工作原理,特别是在野外跳频模式下的组网通信能力。通过分析,得出了目前超短波电台在野外特别是在山区、丛林等复杂地形环境下通信的局限性。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重点分析了美军220C路由协议,并且研究了AdHoc自组网技术的基本理论、路由协议等,并详述了美军MIL-STD-188-220C路由协议的设计与实现,随后利用相关网络测试软件对其性能进行了测试。最后,结合PKR-1电台项目,详细介绍该电台内部各个功能模块的实现过程。组网方面通过NS2网络模拟软件对目前比较流行的AODV (Ad Hoc On-demand Distance Vector)协议、DSR (Direct Source Routing)协议、DSDV(Destination Sequenced Distance Vector Routing)协议以及美军战术电台采用的MIL-STD-188-220C协议进行了仿真分析,给出了PKR-1电台的组网建议。

周斌[8](2010)在《跳频超短波自组网竞争型MAC协议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跳频通信是扩频通信的一个分支,其突出优点是抗干扰性非常强,所以非常适用于军事领域。通过频率的不断跳变,使得数据在传输过程中很难被截获,因此,跳频通信的安全性较传统的Ad Hoc网络有非常大的提升。军事上使用的跳频超短波电台使用超短波信道进行数据的传输。然而,由于跳频通信体制以及超短波信道的特性,使得现有的Ad Hoc中的MAC协议,如CSMA/CA很难直接被应用到跳频超短波自组织网络中进行使用。在跳频超短波自组网中,使用跳频时隙进行数据传输,此时隙长度非常大,且每个时隙都起于频点跳变时刻。因此,CSMA/CA随时侦听,随时发送的特性无法应用于跳频超短波自组网中。在本课题设计的竞争型QBDSP协议中,借鉴了EDCA以及802.11协议TSF的思路,但并不使用跳频超短波自网络中固有的跳频时隙,而是在每个时隙的开始设置一个竞争期并划分小的粒度时隙MS(Micro Slot),有效地降低了时延。同时,QBDSP协议在网络中数据量大的情况下,使各个节点都以一定的概率在下一个时隙不进行信道接入,有效地降低了冲突的产生。由于每个时隙都只能发送一个数据报文,因此,在发送期保证数据可以完整发送的情况下,延迟时间并不会带来很大的影响。在CSMA/CA的实现方式中,每个节点接入信道时都需要等待一个DIFS时间,若信道空闲则进行发送。在跳频超短波通信中,由于每个接入节点都只能在时隙开始进行侦听,因此,在接入节点数量大于1的情况下,必然会产生冲突。因此,QBDSP协议不采用DIFS时间机制,而是使用随机退避到之后任何一个微时隙来代替DIFS时间,有效地降低了冲突产生。由于短帧的传送会严重影响时隙的利用率,严重影响网络性能,因此,QBDSP协议不使用RTS,CTS短帧。而是通过对发送概率进行调整来降低隐藏终端的影响。同时,QBDSP协议为保证底层的快速传输不使用ACK进行MAC级确认。同时,QBDSP协议使用优先级的方式,增加了之前有数据发送但未竞争到信道的节点竞争到时隙的概率,保证了各个节点接入信道的公平性。本文通过数学分析以及OPNET仿真验证了该协议的有效性。通过使用QBDSP协议,较好的降低了冲突,使得网络的吞吐量在网络数据量较大时有了很大的提升,并在网络数据量较小时保证了时隙的利用率。

汤少钰[9](2009)在《战术互联网侦察技术研究》文中提出战术互联网是美军和欧洲一些国家的军队都在进行的战场数字一体化试验的直接产物,在机动、战斗勤务支援与指挥控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对其侦察技术的研究是很有意义的。本文首先对战术互联网关键部分的结构组成和路由协议进行了详细的理论研究,提出一种新型的基于ROSPF协议拓扑更新报文LSA的逻辑拓扑发现算法,通过理论分析和OPNET网络仿真,对这种特殊的战术环境下查找关键节点的侦察技术进行了论证和验证。提出一种基于AD HOC无线自组网概念的物理拓扑发现方法,重点提出了一种定位算法,对第三方攻击性质的定位侦察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石睿[10](2009)在《战术互联网的研究及其性能评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战术互联网是数字化战场的战术通信网络,自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战术互联网为各级作战部队的战术通信与指挥控制系统提供安全、可靠、无缝的无线网络互连。其特有的无需事先架设网络设施、可快速展开、抗毁性好等特点,使其在军事上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对战术互联网进行性能评估可以给决策者提供正确的数据资料,确定各个因素对战术互联网的影响,使决策者更好地对战术互联网进行规划、设计、改进和使用。论文给出了战术互联网的定义,概括了其功能、业务需求和特点,分析了美军战术互联网的组成和原理,归纳总结了战术互联网的结构、路由协议、分簇方法和移动性等方面。论文给出了评估战术互联网性能的多个参数,重点分析了不同网络模型下的两个重要参数——时延和吞吐量,为仿真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论文根据仿真需要,建立了不同的仿真模型,研究了不同节点密度、网络规模、移动性和负载环境下的网络性能,实现了异网之间的通信。

二、Ad hoc网在单工电台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Ad hoc网在单工电台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数字化单兵网络电台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工作安排
第二章 单兵电台技术状态及关键技术研究
    2.1 单兵电台系统现状
    2.2 单兵电台关键技术分析
        2.2.1 减小体积和长时间工作的相关技术
        2.2.2 抗噪声话音端点检测技术
        2.2.3 编解码技术及自组网技术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小型化低功耗硬件电路研究与设计
    3.1 总体架构设计概述
    3.2 中心控制模块设计
        3.2.1 低功耗电路设计
        3.2.2 处理器部分设计
        3.2.3 音频电路设计
        3.2.4 声码电路设计
    3.3 显控模块设计
    3.4 射频模块设计
    3.5 北斗模块设计
    3.6 小型化结构设计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单兵电台软件设计
    4.1 概述
    4.2 开发平台工具概述
    4.3 接口控制软件设计
        4.3.1 显控控制软件设计
        4.3.2 射频通信软件设计
        4.3.3 声码模块控制软件
        4.3.4 北斗数据解析软件
    4.4 基于特征认知的复杂背景语音激活技术软件设计
    4.5 无中心自组网程序设计
        4.5.1 入网同步
        4.5.2 时隙分配
        4.5.3 路由协议
        4.5.4 节点退网
        4.5.5 软件实现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电台系统调试与测试
    5.1 数字化单兵网络电台调试
        5.1.1 电源部分
        5.1.2 数字处理部分
        5.1.3 射频模拟部分
        5.1.4 整机结构安装部分
    5.2 电台性能测试
        5.2.1 主要指标测试结果
        5.2.2 野外拉距试验
        5.2.3 第三方测试报告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2)基于Java地域通信网仿真平台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网络仿真软件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国内研究动态
        1.2.2 国外研究动态
    1.3 论文研究内容
    1.4 论文结构安排
第2章 地域通信网概述及离散系统仿真介绍
    2.1 地域通信网的定义
    2.2 地域通信网的组成结构
    2.3 地域通信网组网模型
        2.3.1 以干线节点为主的组网模型
        2.3.2 混合组网模型
        2.3.3 用户节点自组网模型
    2.4 离散事件系统仿真介绍
        2.4.1 离散事件系统介绍
        2.4.2 事件调度法仿真机制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地域通信网仿真平台的设计及建模
    3.1 仿真平台设计的基本原则
    3.2 仿真平台设计
        3.2.1 仿真平台总体框架设计
        3.2.2 仿真平台客户端设计
        3.2.3 仿真平台服务端设计
    3.3 网络节点建模
        3.3.1 干线节点(交换机)建模
        3.3.2 固定用户节点建模
        3.3.3 移动用户节点建模
        3.3.4 节点移动性建模
    3.4 无线信道建模
        3.4.1 自由空间信道模型
        3.4.2 双径地面反射信道模型
        3.4.3 正态阴影衰落信道模型
    3.5 随机网络拓扑建模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地域通信网仿真平台的实现
    4.1 地域通信网仿真平台实现原理
    4.2 仿真平台客户端实现
        4.2.1 基本配置模块实现
        4.2.2 网络协议选择模块实现
        4.2.3 节点及链路配置模块实现
        4.2.4 网络拓扑模块实现
        4.2.5 性能指标选择模块实现
        4.2.6 仿真业务配置模块实现
    4.3 仿真平台服务端实现
        4.3.1 数据解析模块实现
        4.3.2 网络仿真场景生成模块实现
        4.3.3 仿真处理模块的实现
        4.3.4 性能指标统计模块实现
    4.4 仿真平台的特点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仿真平台的测试
    5.1 DSR协议介绍
    5.2 DSR协议性能仿真测试
        5.2.1 仿真网络环境配置及仿真结果预期
        5.2.2 仿真平台测试结果分析
    5.3 分组负载扩展仿真测试
        5.3.1 分组负载扩展环境配置及仿真结果预期
        5.3.2 仿真测试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工作总结
    6.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从事的科研工作及取得的成果

(3)自适应多模单兵通信系统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单兵通信系统的发展历程与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发展历程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第二章 系统总体设计及自适应调制方案研究
    2.1 设计目标
    2.2 系统总体架构
        2.2.1 手持数据终端
        2.2.2 射频模块
    2.3 自适应调制方案研究
        2.3.1 信噪比估计自适应调制方案
        2.3.2 探索式自适应调制方案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可编程信号调制模块的研究与设计
    3.1 调制技术的数学模型及实现原理
    3.2 可编程信号调制模块硬件设计
    3.3 可编程信号调制模块功能实现与指标测试
        3.3.1 高性能DDS芯片AD9910的内部寄存器
        3.3.2 调制功能的实现及指标测试
    3.4 上位机控制软件的设计与实现
        3.4.1 控制协议设计
        3.4.2 界面设计与软件功能测试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单兵通信系统组网方案的研究与设计
    4.1 无线组网中的多址接入技术研究
        4.1.1 CSMA接入
        4.1.2 FDMA接入
        4.1.3 TDMA接入
        4.1.4 CDMA接入
        4.1.5 OFDMA接入
    4.2 组网波形的产生及性能分析
        4.2.1 硬件设计
        4.2.2 波形产生
    4.3 单兵通信系统组网方案设计
        4.3.1 基于802.11n的Ad-Hoc方案
        4.3.2 基于TDMA的Ad-Hoc方案
        4.3.3 基于802.11p的Ad-Hoc方案
        4.3.4 基于DDS的软件无线电方案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手持数据终端硬件设计及用户功能实现
    5.1 手持数据终端硬件设计
        5.1.1 元器件选型及主要功能模块设计
        5.1.2 PCB设计及手持数据终端原型实现
    5.2 用户功能的实现
        5.2.1 用户登录与管理
        5.2.2 紧急命令传输
        5.2.3 文本消息收发
        5.2.4 语音通话
        5.2.5 视频传输
        5.2.6 拍照及文件传输
        5.2.7 GPS定位及位置信息拓扑显示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单音信号RAM控制字表
附录2 Ad-Hoc网络配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工作及成果

(4)基于自组网的战术通信网的互联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3 论文结构
第二章 战术互联网发展现状
    2.1 战术互联网概述
        2.1.1 战术互联网的定义
        2.1.2 战术互联网的特点
        2.1.3 战术互联网的主要功能
    2.2 世界各国战术互联网发展情况
        2.2.1 美军战术互联网发展历程及现状
        2.2.2 美军战术互联网的结构和组成部分
        2.2.3 世界各国战术互联网近期发展情况
    2.3 我军战术互联网发展情况
        2.3.1 我军战术通信网现有情况
        2.3.2 我军组建战术互联网需要解决几个问题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无线自组网技术综述
    3.1 无线自组网简介
        3.1.1 无线自组网的概述和起源
        3.1.2 无线自组网的网络结构
        3.1.3 无线自组网的特点
        3.1.4 无线自组网的应用与发展
    3.2 无线网状网简介
        3.2.1 无线网状网的概述
        3.2.2 无线网状网的网络结构
        3.2.3 无线网状网的特点
        3.2.4 无线网状网的应用
    3.3 基于自组网的战术通信网互联的主要技术支持
        3.3.1 网络结构
        3.3.2 多天线技术
        3.3.3 信道分配及共享
        3.3.4 媒体接入控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一个基于自组网的战术通信网
    4.1 基于自组网的战术通信网互联的构想
        4.1.1 网络结构
        4.1.2 信道共享及信道分配
        4.1.3 媒体接入控制
        4.1.4 路由协议
        4.1.5 与美军战术互联网主要技术运用对比
    4.2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战术通信网互联的仿真研究
    5.1 仿真场景设置
        5.1.1 仿真使用相关协议
        5.1.2 仿真场景及参数设置
        5.1.3 测试项目及要求
    5.2 仿真测试及结果分析
        5.2.1 CBR 流测试结果及分析
        5.2.2 Voip 流测试结果及分析
        5.2.3 TCP 数据流测试结果及分析
        5.2.4 实时视频流测试结果及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工作总结
    6.2 下一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1
附录 2
致谢
附件

(5)Ad Hoc战术互联网节能路由算法研究与仿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基于 Ad Hoc 网络的战术互联网研究
    2.1 Ad Hoc 网简介
        2.1.1 Ad Hoc 网的定义
        2.1.2 Ad Hoc 网的特点
        2.1.3 Ad Hoc 网的典型应用
    2.2 Ad Hoc 战术互联网简介
        2.2.1 战术互联网的概念及特点
        2.2.2 战术互联网的网络结构体系
        2.2.3 美军战术互联网的主要装备
    2.3 Ad Hoc 战术互联网节能路由协议研究的必要性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Ad Hoc 战术互联网节能路由算法研究
    3.1 Ad Hoc 战术互联网路由技术
        3.1.1 Ad Hoc 战术互联网路由选择的关键机制
        3.1.2 Ad Hoc 战术互联网路由协议分类
        3.1.3 典型的 Ad Hoc 战术互联网按需路由协议
        3.1.4 战术互联网路由技术
    3.2 节能路由协议
        3.2.1 节能路由设计的五种度量指标
        3.2.2 传输能量最小化的节能路由协议
        3.2.3 网络生存期最大化的节能协议
    3.3 基于能量平衡的 WADSR 路由算法
        3.3.1 WADSR 路由算法的基本思想
        3.3.2 WADSR 算法的路由建立与维护过程
        3.3.3 WADSR 协议的算法描述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 OPNET 的仿真及结果分析
    4.1 OPNET 仿真软件简介
        4.1.1 OPNET 概述
        4.1.2 OPNET 仿真软件的特点
        4.1.3 OPNET Modeler 的典型应用
    4.2 Ad Hoc 战术互联网节点模型的建立
    4.3 仿真结果及分析
        4.3.1 仿真环境及参数设置
        4.3.2 评估参数
        4.3.3 仿真结果及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6)多模式自适应水下无线通信网络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水下无线通信网络国内外研究现状
        1.1.1 水声通信网络研究现状
        1.1.2 水下无线光通信网络研究现状
    1.2 软件无线电的基本思想
        1.2.1 软件无线电的概念
        1.2.2 软件无线电的基本结构
        1.2.3 软件无线电的优势
    1.3 多模式自适应水下无线通信网络基本思想
        1.3.1 多模式自适应水下无线通信网络概念
        1.3.2 多模式自适应水下无线通信网络框架结构
        1.3.3 多模式自适应水下无线通信网络安全体系结构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
    1.5 论文内容安排
    1.6 本章小结
2 水下信道编码研究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2 水下无线通信信道模型研究
        2.2.1 水下无线光通信信道建模
        2.2.2 水下声通信信道建模
    2.3 水下信道编码研究
        2.3.1 LDPC 空时码
        2.3.2 TURBO 空时码
    2.4 水下信道解码研究
        2.4.1 LDPC 解码
        2.4.2 Turbo 码解码
    2.5 本章小结
3 自适应调制解调机制研究
    3.1 水下无线通信调制解调技术现状
    3.2 自适应调制解调系统研究
        3.2.1 基本调制解调制式
        3.2.2 信道状态估计
        3.2.3 自适应调制解调研究
    3.3 自适应资源分配研究
    3.4 本章小结
4 水下无线通信协议研究
    4.1 水下无线通信网成簇策略研究
        4.1.1 场景假定
        4.1.2 能量模型
        4.1.3 簇头选举算法
    4.2 链路层协议研究
        4.2.1 基于竞争的 MAC 协议
        4.2.2 基于调度的 MAC 协议
        4.2.3 基于功率控制的 MAC 协议
        4.2.4 跨层 MAC 协议研究
    4.3 网络层研究
        4.3.1 基于泛洪的路由协议
        4.3.2 基于多路径的路由协议
        4.3.3 基于簇的路由协议
        4.3.4 其他路由协议
        4.3.5 能量效率优化的 VBF 路由协议
    4.4 本章小结
5 通信系统通用平台框架设计
    5.1 国内外水下无线通信平台典型产品
        5.1.1 水声无线通信平台
        5.1.2. 水下无线光通信平台
    5.2 硬件平台框架设计
    5.3 软件系统结构设计
        5.3.1 SCA 结构特点
        5.3.2 基于 CORBA 中间件的 SCA 兼容多处理器框架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和展望
    6.1 本文总结
    6.2 今后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论文

(7)基于Ad Hoc组网技术的超短波电台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超短波电台发展
        1.1.2 AD HOC组网技术发展
    1.2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1.3 本文内容安排
第二章 超短波电台通信基本理论
    2.1 无线传输基本理论
        2.1.1 无线视距通信
        2.1.2 电磁波传输损耗
    2.2 超短波电台组成
    2.3 超短波电台工作原理
    2.4 超短波电台组网工作原理
        2.4.1 超短波跳频技术
        2.4.2 超短波组网拓扑结构分析
        2.4.3 超短波组网方式
        2.4.4 超短波组网过程
        2.4.5 超短波电台组网局限性
    2.5 超短波电台数据通信流程
        2.5.1 常规数据传输
        2.5.2 抗干扰数据传输
第三章 AD HOC网络220C协议设计与实现
    3.1 AD HOC网络的特点
    3.2 MIL-STD-188-220C路由协议实现
        3.2.1 MIL-STD-188-220C协议概览
        3.2.2 路由算法的实现
    3.3 路由算法的性能测试
        3.3.1 测试场景
        3.3.2 平均吞吐率测试
第四章 基于AD HOC组网技术的超短波电台各子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4.1 项目介绍
        4.1.1 项目背景
        4.1.2 产品技术指标要求
        4.1.3 项目团队分工
    4.2 PKR-1超短波电台技术设计
        4.2.1 面板显控模块
        4.2.2 音频接口模块
        4.2.3 数据处理模块
        4.2.4 信号处理模块
        4.2.5 接收机模块
        4.2.6 频率综合模块
        4.2.7 激励模块
        4.2.8 功放模块
        4.2.9 电源模块
        4.2.10 母板
    4.3 AD HOC路由协议仿真与分析
        4.3.1 NS2软件路由协议仿真步骤
        4.3.2 对AODV,DSR,DSDV和美军220C协议仿真分析
    4.4 PKR-1超短波电台组网方案
        4.4.1 自组网方案
        4.4.2 采用的硬件平台
        4.4.3 AD HOC网络拓扑结构
第五章 结束语
    5.1 全文总结
    5.2 今后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跳频超短波自组网竞争型MAC协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描述
    1.3 论文结构
第二章 无线自组网竞争型MAC 协议分析
    2.1 无线信道的特点
        2.1.1 隐藏终端与暴露终端
        2.1.2 链路连通性
        2.1.3 截获效应
    2.2 无线自组网MAC 层功能以及现有MAC 协议分析
        2.2.1 S-ALOHA 简介
        2.2.2 基本CSMA/CA 协议分析
        2.2.3 802.11 标准改进CSMA/CA 协议分析
        2.2.4 无线自组网现有其他MAC 协议简述
        2.2.5 分布式最大吞吐率算法分析
第三章 跳频超短波信道性能分析
    3.1 跳频通信体制特性分析
    3.2 超短波信道特性分析
        3.2.1 高信道误码率
        3.2.2 长传输距离和慢移动性
        3.2.3 基本定时关系
        3.2.4 跳频超短波自组网所使用跳频时隙的特性
    3.3 跳频超短波自组网与传统Ad Hoc 网络MAC 层协议冲突分析
第四章 QBDSP 协议功能分析
    4.1 引言
        4.1.1 超短波跳频通信中短帧及CSMA/CA 产生的影响
        4.1.2 跳频超短波信道自组网MAC 协议设计原理
    4.2 QBDSP 功能及思路大致分析
        4.2.1 时隙构成分析
        4.2.2 QBDSP 理论分析
    4.3 QBDSP 数学分析
        4.3.1 S-ALOHA 吞吐量和平均时延分析
        4.3.2 QBDSP 协议的吞吐量和时延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QBDSP 协议设计
    5.1 QBDSP 协议具体分析
        5.1.1 QBDSP 的改进内容简述
        5.1.2 链路状态的设置
        5.1.3 接入门限以及接入概率的设置
        5.1.4 QBDSP 协议中退避MS 数量的算法
        5.1.5 发送概率的判断
    5.2 QBDSP 协议流程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仿真与结果分析
    6.1 QBDSP 协议具体实现
        6.1.1 仿真工具简介
        6.1.2 QBDSP 协议具体代码实现
        6.1.3 协议场景及模型的配置
    6.2 仿真结果分析
        6.2.1 单跳网络吞吐量的仿真结果及其分析
        6.2.2 单跳网络端到端时延的仿真结果及其分析
        6.2.3 多跳网络吞吐量的仿真结果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论文工作的总结
    7.2 对以后工作的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9)战术互联网侦察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战术互联网侦察技术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的内容和章节安排
第二章战术互联网基本理论
    2.1 战术互联网
        2.1.1 战术互联网概述
        2.1.2 师战术互联网结构和部署
        2.1.3 旅和旅以下战术互联网
    2.2 相关公式和算法
        2.2.1 球面几何
        2.2.2 关键节点探测算法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基于拓扑更新报文的侦察技术
    3.1 单信道地面与机载无线电系统改进计划(SINCGARS)
        3.1.1 组成原理
        3.1.2 路由协议
        3.1.3 无线OSPF 协议在SINCGARS 网络中应用
    3.2 近期数字无线电台(NTDR)
        3.2.1 NTDR 电台系统的网络协议栈
        3.2.2 NTDR 电台的接口关系
    3.3 基于无线OSPF 协议LSA 报文拓扑发现算法
        3.3.1 前提假设
        3.3.2 拓扑发现算法
    3.4 静态场景下关键节点查找侦察技术仿真
        3.4.1 仿真建模机制
        3.4.2 网络模型构造
        3.4.3 节点模型构造
        3.4.4 进程模型构造
        3.4.5 运行结果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定位算法的物理拓扑发现侦察技术
    4.1 物理拓扑发现
        4.1.1 前提假设
        4.1.2 基于定位算法的拓扑发现
    4.2 定位算法
        4.2.1 定位算法概述
        4.2.2 基本原则
        4.2.3 准确性的判定
        4.2.4 定位算法
    4.3 运行结果
    4.4 本章小结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10)战术互联网的研究及其性能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战术互联网及其性能的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战术互联网的目的及意义
        1.1.2 性能评估的意义
    1.2 发展历史和研究现状
        1.2.1 国外战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1.2.2 国内战术互联网研究现状
        1.2.3 发展趋势
    1.3 论文内容及结构
第二章 战术互联网的研究
    2.1 战术互联网的定义、功能、业务及其特点
        2.1.1 战术互联网的定义
        2.1.2 战术互联网的功能
        2.1.3 战术互联网的业务
        2.1.4 战术互联网的特点
    2.2 战术互联网的组成原理
        2.2.1 组成
        2.2.2 工作方式
        2.2.3 WIN-T
    2.3 战术互联网网络结构
        2.3.1 平面结构
        2.3.2 单频分级分布
        2.3.3 多频分层分布
    2.4 分簇
        2.4.1 数学模型
        2.4.2 典型分簇算法
        2.4.3 本文分簇的方法
    2.5 路由
        2.5.1 三种主要路由
        2.5.2 三者比较
    2.6 移动性
        2.6.1 节点移动性
        2.6.2 群移动性
    2.7 其他问题
        2.7.1 安全问题
        2.7.2 节能问题
第三章 性能评估
    3.1 基本要求
    3.2 各类相关参数
        3.2.1 物理层性能参数
        3.2.2 网络接入层性能参数
        3.2.3 网络层性能参数
        3.2.4 论文使用参数
    3.3 时延和吞吐量的分析
        3.3.1 时延
        3.3.2 吞吐量
第四章 仿真
    4.1 节点密度对网络性能的影响
        4.1.1 仿真环境
        4.1.2 仿真结果
    4.2 移动对网络性能的影响
        4.2.1 不同速度的比较
        4.2.2 固定节点、匀速矢量运动和自由运动的比较
        4.2.3 固定节点向移动节点发信
    4.3 网络规模对网络性能的影响
        4.3.1 仿真环境
        4.3.2 仿真结果
    4.4 负载对网络性能的影响
        4.4.1 仿真环境
        4.4.2 仿真结果
    4.5 网间通信
        4.5.1 仿真环境
        4.5.2 仿真结果
第五章 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研究成果

四、Ad hoc网在单工电台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数字化单兵网络电台研究与设计[D]. 曹军勤.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8(02)
  • [2]基于Java地域通信网仿真平台的设计与实现[D]. 岳文涛. 重庆邮电大学, 2018(01)
  • [3]自适应多模单兵通信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 王定良. 合肥工业大学, 2016(02)
  • [4]基于自组网的战术通信网的互联技术[D]. 梁文伟. 华南理工大学, 2012(05)
  • [5]Ad Hoc战术互联网节能路由算法研究与仿真[D]. 蒲育.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2(04)
  • [6]多模式自适应水下无线通信网络关键技术研究[D]. 丛艳平. 中国海洋大学, 2011(03)
  • [7]基于Ad Hoc组网技术的超短波电台设计与实现[D]. 宋世杰. 北京邮电大学, 2011(08)
  • [8]跳频超短波自组网竞争型MAC协议研究[D]. 周斌. 电子科技大学, 2010(03)
  • [9]战术互联网侦察技术研究[D]. 汤少钰.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09(07)
  • [10]战术互联网的研究及其性能评估[D]. 石睿.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09(S2)

标签:;  ;  ;  ;  ;  

Ad hoc网络在单工无线电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