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鲵的生态观察

大鲵的生态观察

一、大鲵的生态学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付磊[1](2021)在《旅游噪音对中国大鲵活动节律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张家界市是世界着名的旅游胜地,也是我国第一个国家级大鲵自然保护区所在地。近年来张家界旅游发展迅速,游客人数逐年增长,旅游活动产生的噪音对中国大鲵(Andrias davidianus)的生境带来了干扰,这些变化是否会影响大鲵的行为?如何调控由旅游干扰带来的环境噪音对大鲵生存带来的负面影响?为探明旅游噪音对大鲵行为的影响规律,研究了旅游噪音与游客人数的关系,通过受控实验研究不同噪音声压级下旅游噪音对大鲵昼夜活动节律与呼吸节律的影响,最后分析了基于旅游噪音的环境管理与旅游设施建设措施。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旅游噪音的特征。随着旅游活动的增强,噪音的声压逐渐增大,配对样本T检验表明,在不同旅游强度下,活动区、缓冲区及对照区噪音声压级差异极显着(P<0.01),对噪音与距离关系进行回归拟合,得出噪音(Y)与距离(X)衰减关系为Y=-11.18*log(X)+80.70,随着距离增大,噪音声压级逐渐衰减。(2)噪音对大鲵昼夜活动节律的影响。随着噪音的增加,推迟了大鲵出洞时间,大鲵进洞时间差异性不显着(P>0.05),出洞时间差异性显着,随着噪音强度变大,雄鲵出洞时间极显着变晚,雄性大鲵平均晚35 min与64 min,雌鲵平均晚8 min与42 min,相关性分析表明,大鲵出洞时间与噪音强度成正相关,说明噪音改变了大鲵昼夜活动节律,推迟了大鲵的出洞时间,对进洞时间无影响。(3)噪音对大鲵呼吸节律的影响。随着噪音的增加,呼吸间隔增加,在不同噪音分贝下,雄鲵延长191.8 s与341.8 s,雌鲵平均延长129.6 s与178.7 s;呼吸时长增加,雄鲵分别延长2.9 s与3.4 s,雌鲵平均延长2.7 s与3.7 s,配对样本T检验表明,在不同噪音强度下,呼吸间隔和呼吸时长差异性显着(P<0.05)。通过计算,大鲵总的呼吸时长增加,说明噪音改变了大鲵的呼吸节律,增加了代谢强度。(4)基于旅游噪音的景区建设与环境管理优化。从景区建设与环境管理两个方面提出建议,在旅游的开发与建设过程中要做好规划适度开发,注重与野生动物保护相协调发展,把保护优先与资源有偿使用结合起来,为减少噪音污染,游道离野生动物栖息地12 m为宜。在环境管理上,要对噪音进行管控,遵循景区承载力,对游客进行引流,为了减少由游客活动对噪音的干扰,景点旅游人数适宜控制在23 000人/天,同时加强对游客宣传教育,做到生态旅游。

曹威[2](2021)在《基于种群生存力分析的张家界大鲵自然保护区范围与功能分区调整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湖南张家界大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后简称:张家界大鲵自然保护区)范围盲目求大,将76%的水域范围划分进去。在这种保护方案下,存在诸多不合理性,一方面导致大鲵野生种群不能得到最有效保护,另一方面保护区管理与当地经济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存在巨大的矛盾。因此,该保护区功能分区亟需进行进一步的调整。本文分析了张家界大鲵自然保护区现在范围与功能分区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对自然保护区内野生大鲵资源及其栖息空间的调查,基于种群生存力分析理论,利用VORTEX模拟软件对目前张家界野生大鲵种群动态变化进行定量分析,得出影响其种群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再结合国家保护区调整相关规定提出张家界大鲵保护区进行功能分区与范围的优化调整方案。其主要结果结论如下:(1)对张家界大鲵保护区内野生大鲵资源与栖息地调查发现,野生大鲵资源呈不连续点状分布,保护区内部分区域生态环境整体较好,仍然有野生大鲵栖息,特别在永定区的骡子塔与乌木峪,桑植县的院子、五道水等地为重点保护区域。但部分乡镇临近区域已经无野生大鲵资源且栖息地被严重破坏,种群资源已很难恢复。保护区内海拔对大鲵分布的限制相对较小。各样点的河宽差距也较大,但河深相对更加稳定,各样点间的河宽在15±13 m,调查点平均河深为2±3m。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大鲵生境中的pH及溶解氧是大鲵对水质选择的主要指标;而电导率是大鲵对水质选择的次要指标。(2)利用VORTEX软件在3种自然保护区方案场景下对大鲵进行了未来100年的种群动态模拟,通过模拟分析发现人为灾害与环境容纳量是制约大鲵种群发展的关键因子。在模拟条件下,保护区内的环境容纳量增加时,会使得个体间的竞争减少,食物变的充足,栖息地也会随之增加,种群数量将不断增长。通过模拟发现其各项数值都在增长,其中净生殖率在两次功能分区调整的影响下增长最为明显,这也从侧面证明了通过调整保护区范围与功能分区,增加其环境容纳量,减小灾害对其的影响,可使野生大鲵种群增长的动力更足,种群生存力更优,能在一定程度上减缓该物种灭绝的风险。(3)基于野生大鲵种群分布情况,通过降低灾害及增加其环境容纳量,本研究对保护区范围与功能分区进行了进一步优化调整。将所有的人们聚居区及工农业生产项目、已无大鲵资源及生境破坏严重资源无法恢复的区域划出保护区,将仍然有大鲵栖息的区域划分为核心区,其外面划为缓冲区,在缓冲区的外围划为实验区,将核心区呈同心圆包裹其中,调整后的“三区”面积比例为34.4%,27.4%,38.2%。利用种群生存力分析去评价调整后的方案,新的保护区范围与功能分区调整后野生大鲵种群的生存力更优,能有效降低该物种灭绝的风险。

刘萍,赵春霖,熊姗,王杰,赵天,李成,谢锋[3](2021)在《中国大鲵古田山放流种群监测及成效评估》文中研究表明增殖放流是保护全球两栖动物旗舰物种中国大鲵(Andrias davidianus)的重要措施,但目前对该措施的成效缺乏监测评估,且技术方法尚不完善.分别于2018年9月和2019年9月的同一时段,采用视觉遇见法、网笼诱捕法和环境DNA(eDNA)法对浙江古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中国大鲵放流种群进行监测,从密度、生长、营养、繁殖和生态影响等多维度分析放流群体现状,探讨不同方法的优劣.结果显示:放流4-5年后密度为8.75尾/km,存活密度较高.两年间捕获的中国大鲵体质量和头体长虽无显着差异(体质量:T-test,N=27,P=0.341;头体长:T-test,N=27,P=0.17),但均呈增长趋势,平均头体长增长4.2 cm,体质量增长0.21 kg.个体体质量(Bd)和头体长(SVL)呈显着的线性正相关,总回归方程为Bd=0.067SVL-1.017(F=104.268,R2=0.807,P <0.01).年度间个体肥满度差异不显着(P=0.505),表明个体营养状况良好.传统视觉遇见法两年平均遇见率为30%,网笼诱捕法捕获率为43.34%,高于eDNA方法23.34%的平均检出率,各方法各有优劣、互为补充.因此,古田山适宜中国大鲵放流,群体生存状况良好,已自然繁殖,放流成效显着;本研究亦证明多方法结合是中国大鲵放流种群监测和评估的最佳策略;而放流群体的引入是否导致区域两栖动物群落结构的改变,还需进一步追踪.(图2表3参58)

陶水秀[4](2020)在《张家界大鲵产卵前繁殖行为及其生态繁育场过滤池优化》文中提出中国大鲵(Andrias davidianus)的仿生态繁育是当前大鲵苗种繁育的主要技术手段。张家界市大鲵生态繁育池的结构欠合理,特别是大鲵的过滤池设计不科学的问题尤为突出。为了研究大鲵繁殖行为的生态机理,为优化大鲵生态繁殖技术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通过在仿生态野外生态池中,利用数字监控系统全程观察大鲵繁殖行为,以揭示产卵前期繁殖行为与水生态因子的关系。研究记录了大鲵产卵前多种繁殖行为的发生时间、行为活动高峰期、单次时长,统计总时长与比例,并分析了产卵前繁殖行为与水生态因子的关系;同时,研究还揭示了大鲵仿生态野外繁育场过滤水池结构与相关水质指标的相关性,探讨了过滤水池的过滤效率并提出过滤水池的优化要点。研究的主要结果与结论如下:(1)雄性大鲵推沙行为主要以四肢和尾部推沙为主,头部、身体推沙较少;四肢推沙行为活动时间集中在20:00~3:00。前、中期四肢推沙行为活动时间集中在20:00~23:00,后期四肢推沙行为活动时间集中在0:00~3:00;尾部推沙行为活动高峰期在21:00~23:00。大鲵推沙行为活动总时长与水温(WT)、溶解氧(DO)相关性极显着,这说明WT和DO是控制大鲵推沙行为活动的重要因子。在繁殖前期,大鲵推沙行为活动时长变化显着,洞外温度高于洞内时,行为活动时间较短;反之,其行为活动时长则明显变长。(2)大鲵冲凉行为包括头部冲凉、躯干冲凉、尾部冲凉、弯曲冲凉和抬头冲凉,其次数依次减少。头部冲凉行为活动时间集中在19:00~23:00;躯干冲凉和尾部冲凉行为活动时间集中在21:00~3:00。头部冲凉和躯干冲凉行为与WT、DO相关性不显着,因此大鲵头部冲凉、躯干冲凉可能更多受到自身生理因素的影响。尾部冲凉行为与WT相关性极显着,与DO相关性显着,这说明WT和DO是影响大鲵尾部冲凉行为活动的生态因子,大鲵尾部冲凉行为活动时长与WT可能存在季节性变化。(3)观察到的大鲵求偶行为包括并肩、顶腹、爬跨、亲吻、追逐、邀请、同居和翻身,其发生次数比例依次减少。在这8种行为中,同居时间最长,其次为并肩。整体上,大鲵求偶行为与水质指标(如WT与DO)的相关性不显着,而其发生时间与产卵时间密切相关,即越接近于产卵,求偶行为越明显。由此可见,求偶行为作为两性区别动物的重要先天性行为,受外界环境影响可能相对较小。(4)过滤水池从进水口至第五级,平均水深逐渐增大,高度差也逐级增大。阶梯水池的第五级具有较大的面积,其次为第六级水池。主要水质指标由进水口到出水池表现为WT与DO升高,浊度、电导率、总氮(TN)、总磷(TP)、化学需氧量(COD)降低,大肠菌群数增多,均维持在大鲵对水质要求的正常范围之内。为保证大鲵繁殖季节的最适水温,通过分析各水池的面积大小与水温升高率可知,在水深不变时,可适当增加第五级水池的面积。另外,定期进行清洗,并设置开关式泥沙排放口对改善过滤池水质亦有重要的影响。综上所述,随着产卵时间的逐渐接近,洞内水温逐渐高于洞外水温,大鲵四肢推沙、尾部推沙、以及大鲵尾部冲凉等行为活动时长均明显增加,这将有利于大鲵产卵与繁殖。当水中的溶解氧含量增加时,大鲵四肢推沙、尾部推沙与尾部冲凉的行为活动时长也会增加,因此,高的溶解氧含量同样对大鲵产卵与繁殖十分重要。理论上,适当升高水温与增加水体溶解氧含量均可促进大鲵产卵前繁殖行为活动,而在操作层面上具体可通过增大阶梯水池面积,并加强对水池的管理来实现。总之,通过提高过滤水池的水温与溶解氧,对提高大鲵的仿生态繁育效率极为重要。

罗庆华,陶水秀,周立清,蒋万胜,曹威,付磊,杨水文,童芳,陈荣桂[5](2020)在《旅游干扰的水质模拟对繁殖前期中国大鲵夜间活动节律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动物的日活动节律是它们对各种环境条件昼夜变化的综合适应。研究旅游干扰对繁殖前期中国大鲵(Andrias davidianus)的夜间活动节律影响,有助于探明旅游干扰是否以及如何影响大鲵繁殖行为的机理。前期研究发现旅游干扰程度与水中溶解氧(Dissolved Oxygen,DO)含量显着负相关。在大鲵繁殖前期,通过控制大鲵生态繁育池水中的进水量(主要影响DO含量)来模拟重度与轻度旅游干扰下大鲵水环境,通过监测大鲵夜间出洞与进洞时间、水温(Water Temperature,WT)、DO和大肠菌群的动态变化,比较不同旅游干扰强度下大鲵夜间活动节律的差异,以明确旅游干扰导致的水质变化对大鲵夜间活动节律的影响。结果表明,雌/雄鲵出洞时间在模拟重度旅游干扰水质下显着晚于轻度水质中,雌鲵分别为19:10±0:22与18:53±0:24,雄鲵分别在18:29±0:20与18:13±0:18。重度干扰导致水质变化分别推迟了雌/雄大鲵出洞时间约17 min与16 min。但是,雌雄大鲵进洞时间在模拟重度与轻度旅游干扰水质下,差异不显着,雌鲵分别为24:10±0:13与24:18±0:17,雄鲵分别为6:44±0:23与6:40±0:29。此外,该研究还发现,雌/雄鲵出洞时间与三种因子(WT、DO与大肠菌群)显着相关,然而,雌/雄鲵进洞时间与以上3因子不相关,可能主要由其生物钟决定。重度旅游干扰导致的水质变化对大鲵繁殖前期活动节律影响小,仅对出洞时间有一定影响。

费潇鸣[6](2020)在《义乌小鲵种群资源调查、胚胎发育及遗传多样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义乌小鲵(Hynobius yiwuensis)隶属于动物界(Animalia)、脊索动物门(Chordata)、两栖纲(Amphibia)、有尾目(Caudata)、小鲵科(Hynobiidae)、小鲵属(Hynobius)。属中国特有物种,受胁等级为“易危”(VU)。当前对该物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组织学,系统分类,核型分析,遗传分化等方面,但对其栖息地调查,种群数量统计,繁殖生物学等研究均不足。为更好的保护野生种群资源,维持生物多样性,本研究从资源调查、胚胎发育及遗传学角度出发,调查研究了位于浦江县、义乌市境内义乌小鲵种群的分布情况、生境状况;并采集亲本,通过室内配种获得卵袋,对其胚胎发育过程及最适孵化条件进行记录与研究;此外,利用线粒体D-loop分子标记技术,分析浦江县、义乌市境内4个采样点的107个义乌小鲵个体的遗传多样性情况,为其日后科学的保护与管理提供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资源调查1)自2017年以来,通过对浦江县、义乌市全境的调查,相继发现包括章山、里黄、里美、市林场等义乌小鲵野外栖息地共计15处(浦江7处,义乌8处),确定义乌小鲵实际分布范围14.50 km2(浦江10.75 km2,义乌3.75 km2),共计调查到成体11尾,幼体4151尾,卵袋338对(浦江成体9尾,幼体2509尾,卵袋189对;义乌成体2尾,幼体1642尾,卵袋149对)。除此之外,其余调查区域均未发现义乌小鲵幼体、亚成体、成体和卵袋。在所有栖息地中,评估其中7处(浦江4处,义乌3处)受到不同程度的人为干扰影响。2)通过地毯式绝对数量统计法并假设参与繁殖的雌雄小鲵成体性比为1:1,根据统计到的卵袋数推测成体数量。以幼体数加成体数定义种群数量,确定浦江县境内义乌小鲵高密度分布区包括章山栖息地(种群数1123尾,密度1018尾/km2)、嵩溪栖息地(种群数540尾,密度2076尾/km2);低密度分布区包括里黄栖息地(种群数1176尾,密度529尾/km2)、东岭栖息地(种群数93尾,密度26尾/km2)、塘坞栖息地(种群数49尾,密度21尾/km2)及塘岭头栖息地(种群数11尾,密度14尾/km2)。义乌市境内高密度分布区包括里美栖息地(群数335尾,密度1080尾/km2)、市林场栖息地(种群数373尾,密度1094尾/km2);低密度分布区包括黄山栖息地(种群数393尾,密度427尾/km2)、望道栖息地(种群数664尾,密度845尾/km2)、对坞栖息地(种群数30尾,密度63尾/km2)、瓦窑栖息地(种群数66尾,密度182尾/km2)及东珠栖息地(种群数71尾,密度125尾/km2)。3)通过对浦江县、义乌市全境的调查,确定义乌小鲵栖息地位于海拔150~500 m的丘陵山地内,偏好阴暗湿润的环境,主要生活在充满枯枝落叶的竹林、阔叶林以及针阔混交林内,栖息地内自然植被类型可分为针叶林、针阔混交林、阔叶林、经济林、灌丛、草丛及水生植物层这7个植被型组,10个植被型,22个群系组,22个群系。4)在两地(浦江县、义乌市)的义乌小鲵分布区内,基于土壤类型、郁闭度、水体清晰度等16种生境因子,通过78个样方(24个选择样方和54个对照样方),研究繁殖期义乌小鲵的生境选择,结果显示选择样方与对照样方在岸边条件、水中覆盖物、水体清晰度、水体温度、水体面积、植被盖度6种生态因子上差异显着。逐步判别表明,通过植被盖度、水体温度、水体面积3个生态因子可分辨选择样方和对照样方,正确判别率达72.9%;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义乌小鲵在繁殖期生境选择与水体pH显着正相关,与水温呈显着负相关,确定义乌小鲵繁殖期间偏好的微生境为低郁闭度、较小面积水体、较低水温、多水中覆盖物、复杂岸边条件、水体偏弱碱性的静水型水塘或水坑。5)据MAXENT生态位模型输出的预测结果显示,对该模型贡献率最大的是降雨量季节性变化(BIO15),占所有环境变量总贡献率的42.3%,其次是最湿季降水量(BIO16)32.4%,其余环境变量的贡献率较小或为零。具体预测结果如下,位于浦江县的高适宜区分布在花桥乡、前吴乡、浦南街道等地,面积108.34 km2,占浦江县总面积的11.8%;次适宜区位于杭坪镇、仙华街道等地,面积191.90 km2,占总面积的20.9%;低适宜区分布在虞宅、岩头、郑宅等地区,面积205.67 km2,占总面积的22.4%;不适宜区主要分布在大畈、檀溪镇、郑家坞等地区,面积413.17 km2,占总面积的45.0%。位于义乌市的高适宜区主要分布于上溪镇以北、城西街道以北,赤岸镇以南等地,面积仅49.75 km2,占义乌市总面积的4.5%;次适宜区位于上溪镇、城西街道中部,大陈镇及苏溪镇等地,面积127.13 km2,占总面积的11.5%;低适宜区主要分布在上溪以南、义亭镇、后宅街道以北、佛堂镇以东等地,面积262.00 km2,占总面积的23.7%;不适宜区分布在福田街道、稠城街道、稠江街道、廿三里街道等地区,面积666.59 km2,占总面积的60.3%。(2)胚胎发育观察义乌小鲵的早期胚胎发育分为26个时期,在水温10±1℃(模拟自然水温)条件下,胚胎发育缓慢,历时约1088 h孵出。(3)最适孵化条件选择在水深5 cm,水温15±1℃,密度4000颗/m2条件下,义乌小鲵胚胎有最优的孵化率(99.57±0.75%)及孵化用时(115.4±56.0 h);控制光照强度在1500 lx,每日光照时长12 h(7:30~18:00),此条件下义乌小鲵胚胎孵化率(96.7±3.3%)最大,而孵化用时(145.8±5.7 h)最短。(4)遗传多样性分析1)基于线粒体D-loop区检测义乌小鲵遗传多样性,结果显现其遗传多样性水平低。在107条序列中,筛选获得单倍型6个。所有义乌小鲵样本的单倍型多态性为0.3232,核苷酸多态性为0.00587。2)利用线粒体D-loop区分子标记检测义乌小鲵种群的遗传分化。线粒体数据分析分化系数(FST)范围在-0.00584~0.05128间,检测结果中,FST为负,推测原因是样地间差异小于样地内部差异。且分析的结果表明几个样地间存在显着的基因交流。对义乌小鲵进行AMOVA遗传变异分析,结果显示义乌小鲵样地的遗传变异来自于样地内部个体间的变异,样地间的分化不显着。3)利用线粒体D-loop区探究义乌小鲵种群历史动态。其种群的Tajima’s D值<0,Fu’S Fs值<0,结果未达显着水平(P>0.10),这表明浦江县、义乌市的义乌小鲵种群的中性进化歧异度没有出现显着偏向。Fu Fs值为负(-3.230),指示近期出现遗传变异。

罗庆华[7](2019)在《旅游干扰对张家界大鲵生境和种群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旅游正成为许多国家发展最快和最大的产业,但旅游在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可能会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压力及负面影响。研究旅游对野生生物的影响能为旅游业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协调发展提供重要科学依据。湖南省张家界既是享誉全球的旅游胜地,也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中国大鲵(Andrias davidianus)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大鲵保护区)所在地。本论文采用原位研究和模拟试验观测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旅游干扰对大鲵生境、种群数量和繁殖的影响。首先,通过对保护区大鲵种群的原位观测和研究,解析旅游干扰因素和不同干扰强度对大鲵的主要生境要素(栖息空间、水质、饵料鱼)及大鲵种群数量的影响。其次,通过构建试验监测系统,模拟重度与轻度旅游干扰下的水质环境,研究旅游干扰对大鲵繁殖前期夜间活动节律、产卵与护卵行为及繁殖力(产卵量、受精率与孵化率)的影响。综合探讨了旅游干扰通过改变大鲵生境来影响大鲵种群繁殖行为、繁殖力与种群数量的过程与机制。本研究的主要结果与结论如下。(1)张家界市重度旅游干扰区的游客活动及旅游设施建设增加了环境噪音、减少了大鲵栖息地洞穴数,从而降低了大鲵生境空间质量。此外,重度旅游干扰还增加了水中细菌、真菌、放线菌与大肠菌群数量,提高了总氮(TN)与总磷(TP)浓度,并降低了溶解氧含量,从而降低了水质。最终导致了大鲵种群数量显着下降。在这些生境因子中,尤以大肠菌群对旅游干扰最为敏感。而相对而言,中度旅游干扰对大鲵生境与种群的影响不显着。(2)张家界大鲵栖息地共发现饵料鱼种类23种,其中,长鳍异华鲮(Parasinilabeo longiventralis)为本次发现的湖南省土着鱼类新纪录种。该区域的旅游干扰在减少土着鱼类种类的同时,也增加了非土着鱼类的种类,从而出现重度旅游干扰区现有鱼类种数多于旅游开发前。游客活动通过增加水中营养盐(TN与TP)的含量提高水体营养化程度,从而间接增加了大鲵饵料鱼的资源量。这使得重度旅游干扰区的渔获量显着大于轻度旅游干扰区,也为大鲵的生长与繁殖提供了较丰富的饵料。一定强度的旅游开发对大鲵饵料鱼资源并未产生明显的负面影响。此外,根据旅游干扰因子、大鲵生境要素与大鲵种群实地调查数据的分析结果,提出了防控旅游干扰的大鲵资源保护对策。(3)大鲵活动存在明显的昼夜节律,在模拟重度和轻度旅游干扰的水质下,雌鲵每天出洞时间分别为19:10±0:22与18:53±0:24,进洞时间分别为24:10±0:13 与 24:18±0:17;而雄鲵的出洞时间分别为 18:29±0:20与 18:13±0:18,进洞时间分别为6:44±0:23与6:40±0:29。配对样本T检验表明,模拟重度干扰水质下雌/雄大鲵的出洞时间显着晚于轻度干扰,但进洞时间的差异不显着。重度旅游干扰所导致的水质下降对雌/雄大鲵繁殖前期活动节律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出洞时间上。(4)大鲵的产卵过程包括:进洞—缠绕—追逐—顶腹—轻吻—排精—震动—产卵—休息,均存在数次产卵现象。本文还发现部分大鲵存在白天产卵行为,这改变了大鲵仅夜间产卵的传统观点。而雄鲵的护卵行为包括扇尾、搅动、震动与吃食卵粒4种。模拟重度旅游干扰水质变化未显着影响大鲵的产卵行为与繁殖力(产卵量、受精率与孵化率),但延长了雄鲵的扇尾与搅动及受精卵的孵化时间。此行为可能是雄鲵在孵卵过程中对环境变化的一种主动响应机制:雄鲵在溶解氧含量降低的情况下,通过延长扇尾与搅动时长,提高溶解氧的含量,满足胚胎发育对较高溶解氧的需求,并延长孵化时间来维持正常的孵化率。以上结果说明:在张家界市,重度旅游干扰对大鲵栖息空间质量与水质产生了显着影响,从而减少了大鲵种群实测数量。旅游干扰推迟了大鲵繁殖前期的出洞时间、增加了雄鲵的扇尾与搅动时长等种群繁殖行为并延长了受精卵孵化时长等。这可能是大鲵对旅游干扰导致水质变化的一种主动响应,从而使得其繁殖力暂时没有受到显着影响。本文建议未来可通过控制游客数量以及对游客进行环境教育减少其造成的实际污染,并科学规划旅游设施,以降低张家界大鲵保护区的旅游干扰强度;从而有效保护大鲵栖息生境及其种群,促进旅游开发与大鲵保护的协调发展。

张冲冲[8](2019)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张家界市大鲵资源型产业生态经济风险评价》文中研究说明2015年,中共中央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要求走生态经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确保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目前,张家界市大鲵资源型产业作为张家界市的重要产业,即面临着机遇又面临着挑战。特别是近年来,张家界大鲵资源型产业中疾病、规模化养殖技术以及市场、生态等因素给张家界市大鲵资源型产业生态经济发展带来威胁。因此,有必要对张家界市大鲵资源型产业生态经济中的风险因素加以评价,对于降低产业风险,确保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本文运用风险评价理论,分析张家界大鲵资源型产业发展现状,构造产业风险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组合赋权法对指标权重进行计算,并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计算大鲵资源型产业整体风险水平,得出张家界大鲵资源型产业生态经济风险评价结果,并根据评价结果提出大鲵资源型产业生态经济风险防控措施。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张家界市大鲵资源型产业现状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大鲵仿生态养殖技术得到推广应用,张家界大鲵资源型产业规模发展迅速。制约张家界大鲵资源型产业发展的主导风险因素为:市场价格波动大,商品鲵价格由2010年的3000元/kg降到2017年的230元/kg,导致商品鲵的积压以及养殖效益的下降,且没有建立起完整的标准化健康养殖等服务体系;大鲵资源型产业技术风险中病害的威胁;生态风险中由于市场对种鲵需求的增加,带来的野生种鲵资源的威胁以及大鲵产业效益的下降。次要风险因素是:大鲵产业链条单一,产业延伸链缺乏,大鲵产业链网不健全,产业融合度不高。张家界大鲵资源型产业潜在风险因素为:政府出台政策促进大鲵资源型产业的发展,但欠缺资金政策的扶持。规避大鲵资源型产业风险的政策措施的缺乏,资金与大鲵规模化发展不相适应,大鲵规模化养殖抗风险能力弱。(2)构建了张家界大鲵资源型产业生态经济风险评价模型。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了包含20个关键风险因子的大鲵资源型产业生态经济风险评价指标模型。结合张家界大鲵资源型产业发展现状数据,并根据大鲵资源型产业生态经济风险因素隶属度值划分了五个风险等级标准,风险隶属度值在[0,20]范围为低风险、在(20,40]范围为较低风险、在(40,60]范围为一般风险、在(60,80]范围为较高风险、在[80,100]范围为高风险,在此基础上得到了张家界大鲵资源型产业生态经济风险发展水平。(3)张家界大鲵资源型产业生态经济风险评价。结果表明:市场风险因素隶属度值72.62,属于较高风险产业因子;技术风险因素风险隶属度值为68.07,属较高风险产业因子;生态风险因子产业风险隶属度值为68.025,属较高风险产业因子;社会风险因子产业风险隶属度值为66.304,属较高风险产业因子。大鲵资源型产业风险最终的评价得分为78.745,整体上属较高风险,应采取风险防控对策。针对张家界大鲵资源型产业生态经济风险的评价结果,提出了大鲵资源型产业生态经济风险防控对策,对张家界大鲵资源型产业的发展提供产业政策,为大鲵资源型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参考和理论依据,同时为其它地区大鲵资源型产业生态经济风险防控提供借鉴。

龙丽娟[9](2019)在《金童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明竹老山片区生态敏感性评价研究》文中认为全球经济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带来了许多生态问题,环境和经济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这个问题也是当今全球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近年来我国也积极为世界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做贡献,2018年3月1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宪法修正案,将新发展理念,生态文明和建设美丽中国的要求写入宪法。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是对一定地域内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和发展规划,对其进行生态敏感性分析和功能分区并提出合理的保护建议和规划指导利于保护区的长远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是对“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的具体体现。本文以生态保护为立足点,大量查阅目前国内外研究文献,深入保护区现场调研,整理分析已有相关材料和数据,利用ArcGIS技术对金童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明竹老山片区生态敏感性进行研究,并且以生态敏感性分级结果为依据提出对保护区的生态功能区划和发展建议,本文研究内容大致有以下几点:(1)本文在研究方法上运用AHP层次分析法来构造评价因子的判断矩阵来计算每个因子的权重值,在图像处理方面运用ArcGIS来处理每个因子的栅格图像,再叠加计算因子权重来进行保护区生态敏感性等级分析和保护区功能区等级分区。(2)本文的研究对象为金童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明竹老山片区,经过对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多次实地考察之后,对研究区域的现状做了大致的分析。金童山自然保护区天然植被分为针叶林、阔叶林、竹林、灌木林与竹丛、草灌丛和湿地植被等6个植被型组,共计44个群系;金童山自然保护区内维管束植物230科、878属、2277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23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植物4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19种;金童山自然保护区内有脊椎动物31目92科278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3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25种、“国际贸易公约”保护动物37种、“中国濒危动物”30种。(3)本文在研究内容上结合保护区实际现状,从植被因子、水系因子、地形因子、动植物生境敏感度因子、人类活动因子五个方面选取植被类型、水域缓冲区、高程、坡度、坡向、动植物生境敏感度、道路缓冲区和土地利用类型八个指标构建金童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明竹老山片区生态敏感性评价指标体系,并且根据研究区域动植物生境现状分别构建了具有针对性的动植物生境敏感度评价体系。本文以层次分析法和GIS加权叠加法对研究区域动植物生境敏感性和整体生态敏感性做了评价分析。(4)本文在研究结果上,将研究区域动植物生境敏感性及综合敏感性划分为五个等级,即低敏感性、较低敏感性、中敏感性、较高敏感性、高敏感性。以生态敏感性研究结果为依据将研究区域划分为三个功能分区,即试验区、缓冲区和核心区,并且对每个功能区提出相应的规划建议和保护建议。

祝猛[10](2019)在《基于复合生态系统的河流保护格局构建研究 ——以四川青竹江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自然保护地建设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全球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河流是自然保护地的重要组成。然而,在保护地建设过程中,河流往往被忽视。在综述国内外关于河流保护地建设的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从复合生态系统的角度出发,研究青竹江流域的河流保护格局。首先,基于流域生态系统的构成,选取水生态系统、流域森林覆盖、流域内的人类活动干扰三大河流生态保护因素。其次,运用系统保护规划的理论与方法,以鱼类作为指标物种,借助Marxan软件计算系统保护规划的不可替代性值,得出不可替代性指数分布图,并筛选出流域水生态系统的优先保护区;将森林覆盖指数数据集导入GIS,对森林覆盖率进行提取,得出森林覆盖指数图;在结合实际进行改进的基础之上,得出人类足迹指数分布图。最后,通过专家打分法确定三个保护因素的权重,结合三个因素相关计算指标构建保护格局模型,对前述三个图层进行叠加,得出河流生态保护热点分布图,以此为基础构建出青竹江生态保护格局。研究结论有:(1)构建了流域生态保护格局模型。通过流域生态系统构成的角度来筛选出流域内水生态系统、森林覆盖情况以及流域内人类活动情况这三种因素来进行综合分析。结合系统保护规划算法、森林覆盖指数、人类足迹指数以及专家打分等方法构建出流域生态保护格局模型。(2)综合叠加得出流域保护热点区分布图。在计算结果的基础上按照模型进行叠加,得到青竹江生态保护热点区图。其热点区包括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东阳沟省级自然保护区、清江河特有鱼类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桥楼乡至三锅乡河段、清溪镇及上游河段)内部分河段、三锅乡至乐安寺乡河段、蒿溪回族乡至乐安寺乡河段、七佛乡至马鹿乡河段、建峰乡河段以及其他一些支流区域。(3)青竹江河流保护地生态保护格局构建。以保护热点区分布图为基础结合流域现有保护地分布,构建出青竹江生态保护格局,包括3个一级保护区域节点、2个二级保护区域节点和2个其他保护区域节点。同时,结合实地调研情况对每个节点给出针对性保护建议。研究可为河流保护格局构建提供新的思路,也可为青竹江生态保护规划和保护措施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二、大鲵的生态学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鲵的生态学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旅游噪音对中国大鲵活动节律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张家界大鲵自然保护区概况
        1.1.2 张家界旅游概况
        1.1.3 旅游干扰对野生动物影响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旅游干扰
        1.3.2 旅游噪音对野生动物的影响
        1.3.3 大鲵活动节律与行为的研究
        1.3.4 研究述评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第2章 旅游噪音的特征研究
    2.1 噪音的地点选择与测量方法
        2.1.1 时间与地点
        2.1.2 实验设备
        2.1.3 数据处理
    2.2 结果
        2.2.1 调查点游客量随时间变化
        2.2.2 噪音样点的确定
        2.2.3 噪音与旅游人数的关系
        2.2.4 噪音与距离的关系
        2.2.5 噪音与时间的关系
    2.3 讨论与小结
第3章 噪音对大鲵昼夜活动节律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时间与地点
        3.1.2 实验大鲵与繁育池
        3.1.3 实验设备与录像
        3.1.4 观测指标
        3.1.5 数据处理
    3.2 结果
        3.2.1 水温与溶解氧
        3.2.2 出洞时间
        3.2.3 洞外活动
        3.2.4 进洞时间
    3.3 讨论与小结
第4章 噪音对大鲵呼吸节律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时间与地点
        4.1.2 实验大鲵与繁育池
        4.1.3 实验设备与录像
        4.1.4 观测指标
        4.1.5 数据处理
    4.2 结果
        4.2.1 呼吸间隔
        4.2.2 呼吸时长
        4.2.3 总呼吸时长
    4.3 讨论与小结
第5章 基于噪音干扰的景区建设与环境管理优化措施探讨
    5.1 张家界旅游开发与大鲵的关系
        5.1.1 旅游对大鲵的影响
        5.1.2 大鲵对旅游的影响
    5.2 旅游开发与野生动物保护协调发展
        5.2.1 保护优先与资源有偿使用
        5.2.2 遵循承载力
    5.3 旅游设施建设规划与施工管理
    5.4 旅游环境管理
        5.4.1 开展长期动态监测
        5.4.2 游客的管控
        5.4.3 游客的环境教育
    5.5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2)基于种群生存力分析的张家界大鲵自然保护区范围与功能分区调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文献综述
        1.2.1 大鲵资源与生境调查研究
        1.2.2 种群生存力分析
        1.2.3 环境容纳量
        1.2.4 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功能分区
    1.3 研究内容
        1.3.1 野生大鲵资源与生境调查
        1.3.2 野生大鲵种群生存力分析
        1.3.3 自然保护区范围与功能分区调整研究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技术路线
第2章 野生大鲵种群资源与栖息空间调查研究
    2.1 张家界大鲵自然保护区概况
    2.2 调查时间与地点
        2.2.1 调查时间
        2.2.2 调查地点
    2.3 调查方法
        2.3.1 访问调查
        2.3.2 野外实地考察
        2.3.3 文献研究法
    2.4 调查结果
        2.4.1 野生大鲵资源调查
        2.4.2 重要分布点简介
        2.4.3 大鲵生境特征
    2.5 保护区其他生境特征调查
        2.5.1 气候特征
        2.5.2 地质与土壤资源特征
        2.5.3 水文资源特征
        2.5.4 森林资源特征
    2.6 讨论与小结
第3章 野生大鲵种群生存力参数分析
    3.1 种群生存力分析常用方法
    3.2 基本参数设置及依据
        3.2.1 基本方案和情景设置
        3.2.2 近交衰退
        3.2.3 繁殖系统
        3.2.4 繁殖率
        3.2.5 死亡率
        3.2.6 灾害
        3.2.7 交配垄断
        3.2.8 环境容纳量
        3.2.9 收获
        3.2.10 人为补充
    3.3 种群生存力模拟分析结果
    3.4 讨论与小结
第4章 保护区功能分区调整方案的种群生存力比较分析
    4.1 张家界大鲵自然保护区功能分区方案调整过程
        4.1.1 1995 年始建时期的保护区功能分区方案
        4.1.2 2015 年调整现用的保护区功能分区方案
        4.1.3 2017 年规划设计的保护区功能分区方案
    4.2 基本参数设置及依据
        4.2.1 基本参数及情景设置
        4.2.2 参数模拟
    4.3 种群生存力模拟分析结果
    4.4 讨论与小结
第5章 保护区范围与功能分区调整研究
    5.1 张家界大鲵保护区存在的主要问题
    5.2 调整原则与方法
        5.2.1 调整原则
        5.2.2 数据来源与调整方法
    5.3 调整方案确定与评价
        5.3.1 调整方案的确定
        5.3.2 调整方案的评价
    5.4 讨论与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3)中国大鲵古田山放流种群监测及成效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域概况
    1.2 研究方法
        1.2.1 视觉遇见法
        1.2.2 网笼诱捕法
        1.2.3 环境DNA法
        1.2.4 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传统方法调查结果
    2.2 环境DNA法调查结果
    2.3 种群变动趋势
3 讨论与结论
    3.1 古田山中国大鲵放流成效
    3.2 中国大鲵放流种群调查监测技术体系

(4)张家界大鲵产卵前繁殖行为及其生态繁育场过滤池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大鲵产卵前繁殖行为生态研究
        1.2.1 动物繁殖行为生态研究
        1.2.2 隐鳃鲵科物种产卵前繁殖行为生态研究
        1.2.3 大鲵推沙行为
        1.2.4 大鲵冲凉行为
        1.2.5 大鲵求偶行为
    1.3 大鲵生态繁育场过滤池的效果研究
        1.3.1 大鲵生态繁育场过滤池
        1.3.2 水源选择
        1.3.3 过滤池水质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内容
    1.6 技术路线图
第2章 张家界大鲵产卵前推沙行为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时间与地点
        2.1.2 实验大鲵与繁育池
        2.1.3 实验设备与录像
        2.1.4 观测指标
        2.1.5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讨论
        2.2.1 四肢推沙
        2.2.2 尾部推沙
    2.3 小结
第3章 张家界大鲵产卵前冲凉行为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观察时间
        3.1.2 试验地点与场地
        3.1.3 实验设备与录像
        3.1.4 观测指标
        3.1.5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讨论
        3.2.1 头部冲凉
        3.2.2 躯干冲凉
        3.2.3 尾部冲凉
    3.3 小结
第4章 张家界大鲵产卵前求偶行为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观察时间
        4.1.2 试验地点与方法
        4.1.3 观测指标
        4.1.4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讨论
        4.2.1 求偶行为
        4.2.2 求偶行为与水质指标的关系
    4.3 小结
第5章 张家界大鲵生态繁育场过滤池的效果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实验地点与水源
        5.1.2 过滤水池
        5.1.3 结构与水质测量设备
        5.1.4 观测指标
        5.1.5 测定指标
        5.1.6 数据处理
    5.2 结果与分析
        5.2.1 过滤水池的结构特点
        5.2.2 过滤池水质分析
        5.2.3 水流速度
        5.2.4 浊度
    5.3 过滤效率
        5.3.1 过滤池结构与水质指标的关系
        5.3.2 过滤效果分析
        5.3.3 过滤水池优化
    5.4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6.3 不足与展望
        6.3.1 不足
        6.3.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附录A 缩略词

(5)旅游干扰的水质模拟对繁殖前期中国大鲵夜间活动节律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时间与地点
    1.2 实验材料与设备
        1.2.1 观察大鲵
        1.2.2 人工溪流
        1.2.3 数字监控系统与生态因子监测
    1.3 试验方法与观测指标
        1.3.1 旅游干扰模拟
        1.3.2 大鲵繁殖期夜间活动节律的观察
        1.3.3 观测方法与指标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干扰强度下大鲵昼夜节律
        2.1.1 出洞时间
        2.1.2 洞外活动
        2.1.3 进洞时间
    2.2 水生态因子对大鲵昼夜节律影响
        2.2.1 WT对大鲵出/进洞时间的影响
        (1)大鲵出洞WT
        (2)大鲵进洞WT
        (3)日均WT
        2.2.2 进/出洞时DO含量与大鲵昼夜节律
        (1)大鲵出洞时DO含量。
        (2)大鲵进洞时DO含量。
        2.2.3 大肠菌群数量
        (1)出洞时大肠菌群含量。
        (2)进洞时大肠菌群的含量。
    2.3 大鲵出洞时间与水生态因子的相关性
3 讨论与结论
    3.1 旅游干扰对大鲵活动节律的影响
        (1)DO含量对大鲵昼夜活动节律影响。
        (2)大肠菌群对大鲵的活动节律影响。
    3.2 大鲵的活动节律
        (1)大鲵进出洞时间。
        (2)WT对大鲵出/进洞时间的影响。
    3.3 结论

(6)义乌小鲵种群资源调查、胚胎发育及遗传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中国有尾两栖类研究进展及受胁状况
        1.1 中国有尾两栖类
        1.2 两栖类动物受威胁现状
    2 义乌小鲵研究现状
        2.1 义乌小鲵物种简介
        2.2 研究现状
    3 地理简介
        3.1 地理环境
        3.2 野生动物保护
    4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义乌小鲵种群资源调查
    1 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调查方法
        2.2 种群数量统计
        2.3 栖息地群落调查
        2.4 繁殖生境选择
        2.5 栖息地适宜性分析
    3 数据处理
        3.1 群落学数据处理
        3.2 繁殖生境选择数据处理
    4 结果
        4.1 调查概况
        4.2 种群数量及密度
        4.3 栖息地植被类型
        4.4 繁殖生境选择
        4.5 栖息地适宜性分析结果
    5 讨论
        5.1 繁殖生境选择
        5.2 生境评价
第三章 胚胎发育观察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第四章 胚胎最适孵化条件选择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2.1 光照强度对胚胎发育的影响
        2.2 水深、温度、及密度对胚胎发育影响
    3 数据分析
    4 结果
        4.1 光照强度对胚胎发育的影响
        4.2 水深、温度、及密度对胚胎发育影响
    5 讨论
        5.1 水温对义乌小鲵胚胎孵化的影响及最适孵化温度的确定
        5.2 孵化密度对义乌小鲵胚胎孵化的影响
        5.3 水深对义乌小鲵胚胎孵化的影响
        5.4 光照强度对义乌小鲵胚胎孵化的影响
第五章 基于线粒体基因数据的义乌小鲵遗传多样性分析
    1 样本采集
    2 实验试剂和主要设备
    3 主要试剂配制方法
    4 实验方法
        4.1 DNA提取与检测
        4.2 线粒体D-loop区 PCR扩增与检测
    5 数据处理
    6 结果与分析
        6.1 结果
        6.2 义乌小鲵基因序列分析
    7 讨论
        7.1 义乌小鲵遗传多样性
        7.2 义乌小鲵遗传结构
        7.3 义乌小鲵种群历史动态
第六章 义乌小鲵致濒原因及保护建议
    1 义乌小鲵受胁因素
    2 保护建议
        2.1 加强栖息地的相关监管工作
        2.2 开展相关的科普教育工作
        2.3 加强科研监测与研究
        2.4 开展人工繁育研究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1 本文结论
    2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7)旅游干扰对张家界大鲵生境和种群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写和符号清单
1 引言
2 文献综述
    2.1 旅游环境影响与旅游干扰概念
        2.1.1 相关概念
        2.1.2 旅游的环境影响研究进展
    2.2 旅游干扰对野生动物的影响
        2.2.1 旅游干扰对野生动物栖息生境的影响
        2.2.2 旅游干扰对野生动物行为的影响
        2.2.3 旅游干扰对野生动物种群动态的影响
    2.3 隐鳃鲵科动物的生境与行为
        2.3.1 美洲隐鳃鲵的生境与行为
        2.3.2 日本大鲵的生境、行为与种群
        2.3.3 中国大鲵的研究动态
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内容
    3.2 技术路线
    3.3 研究区域概况
        3.3.1 张家界大鲵自然保护区地理位置与范围
        3.3.2 张家界大鲵自然保护区自然环境概况
        3.3.3 张家界市旅游概况
    3.4 野外调查、模拟实验与分析方法
        3.4.1 样点设置
        3.4.2 调查分析方法
        3.4.3 模拟实验
        3.4.4 数据统计分析
4 旅游干扰对张家界大鲵生境空间与水质的影响
    4.1 不同样点的旅游干扰情况
    4.2 不同干扰强度下大鲵生境空间
    4.3 大鲵栖息地的水质
        4.3.1 大鲵栖息地水体理化指标
        4.3.2 大鲵栖息水体的微生物指标
    4.4 大鲵种群数量
    4.5 旅游干扰、大鲵生境空间、水质与大鲵种群相关性
        4.5.1 数据分析结果
        4.5.2 旅游干扰的量化分析
        4.5.3 大鲵生境空间变化与大鲵种群的关系
        4.5.4 水质变化与大鲵种群的关系
    4.6 本章小结
5 旅游干扰下大鲵饵料鱼的研究
    5.1 样点旅游干扰内容
    5.2 不同干扰强度下大鲵栖息地的鱼类
        5.2.1 疑似新记录种的分类学鉴定
        5.2.2 调查点饵料鱼的种类
        5.2.3 饵料鱼种类的相似性
    5.3 大鲵饵料鱼的资源量
    5.4 大鲵种群数量
    5.5 旅游干扰、饵料鱼与大鲵种群数量的相关性
        5.5.1 数据分析结果
        5.5.2 旅游干扰与大鲵饵料鱼的关系
        5.5.3 旅游干扰与大鲵种群数量
        5.5.4 旅游干扰对大鲵生境的影响研究方向及大鲵保护对策
    5.6 本章小结
6 模拟旅游干扰水质对大鲵繁殖前期昼夜活动节律的影响
    6.1 模拟不同强度旅游干扰水质下大鲵昼夜节律
        6.1.1 出洞时间
        6.1.2 洞外活动
        6.1.3 进洞时间
    6.2 模拟不同强度旅游干扰下水质指标
        6.2.1 大鲵出/进洞时的水温
        6.2.2 大鲵出/进洞时水中溶解氧含量
        6.2.3 大鲵出进洞时大肠菌群数量
    6.3 模拟旅游干扰水质指标对大鲵活动节律的影响
        6.3.1 相关性分析结果
        6.3.2 溶解氧含量对大鲵昼夜活动节律影响
        6.3.3 大肠菌群对大鲵的活动节律影响
    6.4 大鲵的夜间活动节律及对水温的响应
        6.4.1 大鲵夜间活动节律
        6.4.2 大鲵出/进洞时间对水温的响应
    6.5 本章小结
7 模拟旅游干扰下水质对大鲵产卵与护卵行为的影响
    7.1 模拟旅游干扰水质变化对大鲵产卵影响
        7.1.1 大鲵的分区与外形特点
        7.1.2 不同干扰强度水中大鲵的产卵行为、产卵量与受精率
        7.1.3 模拟旅游干扰水质变化对大鲵产卵量与受精率的影响
    7.2 模拟旅游干扰水质变化对大鲵护卵行为的影响
        7.2.1 不同强度干扰水质下雄鲵护卵行为
        7.2.2 大鲵护卵行为与水质指标的关系
        7.2.3 大鲵的孵化率与孵化过程中水质指标的关系
        7.2.4 模拟旅游干扰的水质变化对大鲵护卵行为与孵化率的影响
    7.3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创新点
    8.1 主要结论
    8.2 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8)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张家界市大鲵资源型产业生态经济风险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际意义
    1.3 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1.4 国内外文献综述
        1.4.1 生态经济理论
        1.4.2 资源型产业的界定
        1.4.3 国外相关研究
        1.4.4 国内相关研究
        1.4.5 研究述评
第2章 张家界大鲵资源型产业发展现状
    2.1 市场分析
    2.2 养殖技术
    2.3 产业链环境
    2.4 政策环境
    2.5 优势企业分析
第3章 大鲵资源型产业生态经济风险识别与指标体系构建
    3.1 风险识别的信息渠道
    3.2 产业风险识别
    3.3 大鲵资源型产业生态经济潜在风险因素
        3.3.1 市场风险
        3.3.2 技术风险
        3.3.3 生态风险
        3.3.4 社会风险
    3.4 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创建
        3.4.1 风险指标体系创建的原则
        3.4.2 指标体系构建
    3.5 风险评价指标的内涵
    3.6 小结
第4章 张家界大鲵资源型产业生态经济风险评价结果与分析
    4.1 确定指标权重的方法
        4.1.1 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
        4.1.2 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4.1.3 组合赋权法确定权重
    4.2 确定指标权重
        4.2.1 熵权法
        4.2.2 层次分析法
        4.2.3 组合赋权法
    4.3 模糊综合评价法
        4.3.1 构建指标集
        4.3.2 构建权重集
        4.3.3 构建隶属度函数矩阵
        4.3.4 建立评价集
        4.3.5 综合评价
    4.4 研究结果及分析
        4.4.1 时间维度产业生态经济风险评价
        4.4.2 空间维度产业生态经济风险评价
    4.5 小结
第5章 张家界市大鲵资源型产业生态经济风险防控
    5.1 市场风险防控
    5.2 技术风险防控
    5.3 生态风险防控
    5.4 社会风险防范
    5.5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不足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附录A 大鲵资源型产业生态经济风险因素指标体系问卷调查
附录B 大鲵资源型产业生态经济风险因素指标权重调查
附录C 农户大鲵养殖情况调查表
附录D 大鲵仿生态养殖场

(9)金童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明竹老山片区生态敏感性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概念
        1.2.1 自然保护区
        1.2.2 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
        1.2.3 生态敏感性
        1.2.4 生态敏感性评价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自然保护区的建设研究现状
        1.3.2 生态敏感性的评价研究现状
        1.3.3 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敏感性评价研究现状
        1.3.4 存在问题及展望
    1.4 相关研究基础理论
        1.4.1 环境生态学理论
        1.4.2 景观生态学理论
        1.4.3 可持续发展自然观
    1.5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6.1 研究方法
        1.6.2 技术路线
2 自然保护区生态敏感性评价研究
    2.1 自然保护区生态敏感性评价的重要性
        2.1.1 为自然保护区的功能区划提供科学依据
        2.1.2 为保护区发生生态环境问题提供科学分析和预测
        2.1.3 更好地科学地保护好保护区的保护对象
    2.2 自然保护区生态敏感性评价的影响因素
        2.2.1 自然因素
        2.2.2 人为因素
    2.3 自然保护区生态敏感性评价指标体系
        2.3.1 自然保护区生态敏感性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2.3.2 自然保护区生态敏感性评价指标因子的选择
    2.4 自然保护区生态敏感性评价方法
        2.4.1 层次分析法
        2.4.2 GIS加权叠加法
    2.5 金童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明竹老山片区生态敏感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2.5.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2.5.2 评价指标因子的阐述
3 金童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明竹老山片区现状与数据处理
    3.1 研究区域概况
        3.1.1 地理位置与范围
        3.1.2 气候
        3.1.3 自然资源情况
        3.1.4 土地利用现状
        3.1.5 人口及社会经济
        3.1.6 道路基础设施
    3.2 动植物多样性调查分析
        3.2.1 植物多样性调查分析
        3.2.2 动物多样性调查分析
    3.3 数据处理
        3.3.1 数据资料的筛选
        3.3.2 图像数据资料的处理
4 金童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明竹老山片区生态敏感性评价
    4.1 植物生境敏感性分析评价
        4.1.1 代表性保护植物物种及其生境要求
        4.1.2 植物生境因子评价体系
        4.1.3 植物生境因子单因子评价标准
    4.2 动物生境敏感性分析评价
        4.2.1 动物代表保护物种及其生境要求
        4.2.2 动物生境因子评价体系
        4.2.3 动物生境因子单因子评价标准
    4.3 生态敏感性评价分析
        4.3.1 评价因子的分级标准
        4.3.2 评价因子的生态敏感性分析
        4.3.3 评价因子的权重确立
        4.3.4 生态敏感性综合评价分析
5 金童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明竹老山片区生态功能保护区划及建议
    5.1 保护区生态功能保护区划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5.2 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区划及建议
6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湖南金童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动植物资源统计表
附录B 专家意见征询问卷
附录C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10)基于复合生态系统的河流保护格局构建研究 ——以四川青竹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生物多样性保护对人类具有重要意义
        1.1.2 保护地建设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方式
        1.1.3 淡水生态系统保护是保护地建设的重要构成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河流保护地
        1.2.2 系统保护规划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意义
        1.4.1 理论意义
        1.4.2 实践意义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1.6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6.1 研究内容
        1.6.2 创新点
第二章 研究地概况
    2.1 青竹江流域自然概况
        2.1.1 自然地理概况
        2.1.2 河流概况
    2.2 青竹江流域社会经济概况
        2.2.1 经济发展
        2.2.2 人口分布与变化
        2.2.3 土地利用现状
        2.2.4 交通状况
        2.2.5 流域开发
    2.3 青竹江流域现有保护地概况
        2.3.1 大熊猫国家公园试点区
        2.3.2 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3.3 东河口地震遗址国家地质公园
        2.3.4 青江河特有鱼类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
        2.3.5 青竹江国家级水利风景区
        2.3.6 东阳沟省级自然保护区
        2.3.7 阴平古道省级风景名胜区
        2.3.8 青溪古城墙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第三章 流域生态保护格局模型构建
    3.1 复合生态系统概述
    3.2 流域生态系统构成
        3.2.1 水生态系统
        3.2.2 森林生态系统
        3.2.3 人类活动
    3.3 保护因素选择
        3.3.1 系统保护规划
        3.3.2 森林覆盖指数
        3.3.3 人类足迹指数
    3.4 流域生态系统保护格局模型构建
        3.4.1 构建目的
        3.4.2 模型构建
第四章 结果与分析
    4.1 系统保护规划计算
        4.1.1 基础数据
        4.1.2 数据处理及运算
        4.1.3 结果与分析
        4.1.4 小结
    4.2 流域森林覆盖指数计算
        4.2.1 基础数据
        4.2.2 计算并提取
        4.2.3 分析
        4.2.4 小结
    4.3 流域人类足迹指数计算
        4.3.1 基础数据
        4.3.2 数据处理及运算
        4.3.3 结果与分析
        4.3.4 小结
    4.4 流域综合保护格局模型计算
        4.4.1 运算结果
        4.4.2 综合叠加热点区分布
        4.4.3 小结
第五章 生态保护格局分析
    5.1 流域综合叠加与系统保护规划对比
    5.2 流域河流生态保护热点区分析
        5.2.1 流域河流生态保护热点区上游地区分析
        5.2.2 流域河流生态保护热点区中游地区分析
        5.2.3 流域河流生态保护热点区下游地区分析
    5.3 流域河流生态保护格局构建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研究的课题
致谢

四、大鲵的生态学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旅游噪音对中国大鲵活动节律的影响[D]. 付磊. 吉首大学, 2021
  • [2]基于种群生存力分析的张家界大鲵自然保护区范围与功能分区调整研究[D]. 曹威. 吉首大学, 2021
  • [3]中国大鲵古田山放流种群监测及成效评估[J]. 刘萍,赵春霖,熊姗,王杰,赵天,李成,谢锋.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21(04)
  • [4]张家界大鲵产卵前繁殖行为及其生态繁育场过滤池优化[D]. 陶水秀. 吉首大学, 2020(02)
  • [5]旅游干扰的水质模拟对繁殖前期中国大鲵夜间活动节律的影响[J]. 罗庆华,陶水秀,周立清,蒋万胜,曹威,付磊,杨水文,童芳,陈荣桂. 生态学报, 2020(14)
  • [6]义乌小鲵种群资源调查、胚胎发育及遗传多样性研究[D]. 费潇鸣. 浙江师范大学, 2020(01)
  • [7]旅游干扰对张家界大鲵生境和种群的影响研究[D]. 罗庆华. 北京科技大学, 2019(06)
  • [8]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张家界市大鲵资源型产业生态经济风险评价[D]. 张冲冲. 吉首大学, 2019(02)
  • [9]金童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明竹老山片区生态敏感性评价研究[D]. 龙丽娟.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9(01)
  • [10]基于复合生态系统的河流保护格局构建研究 ——以四川青竹江为例[D]. 祝猛. 云南大学, 2019(03)

标签:;  ;  ;  ;  ;  

大鲵的生态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